五年级英语教学随笔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英语教学随笔(通用8篇)

五年级英语教学随笔 篇1

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放在了首位。而本课时的设计正是以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为宗旨,从趣中学、趣中练、趣中拓展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游戏的设计,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活动,巧妙衔接过度

由于复习单元都是学过的内容,主要以前三单元所学的句型和单词的复习为主,仅有部分新内容。所以本课将复习的知识融入于活动、游戏中,学生才没感到复习过程的单调和枯燥乏味,才会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样是“操练”,每一次都表现出新的特色,学生的活动也就有了新意。用唱歌、奖励的身体部位卡片、猜汽车颜色等引出学习的新内容,衔接过度自然、流畅。用开火车问候、猜下一辆汽车的颜色、唱歌传卡片,包括最后的任务型活动“找朋友”等活动,来复习和巩固所学句子和单词。介绍新的语言知识之后,进行操练的方式是多变的,如采用师生练习、生生练习、两人练习及小组活动,所以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体验中得到听说读演各方面的有效训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助于促进今后师生之间英语学习进一步更好的互动。

(二)、辅助手段多样,竞赛推进体验

通过课件、卡片等多种教具辅助教学,充分让教具的使用最大化,既是复习用具也是新授的道具。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感官活动,做到眼耳口手脑“五到”,有助于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角色游戏和小组竞赛,采取比赛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效果。

(三)、采用分层教学,充分激励学生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让不同特点的学生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获得成功,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活动,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交际中。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评价手段与主题相融合,既为评价又再次学习,体现了评价理念。

但本课时还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体现,操练形式可以更多样化、趣味化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爱学、会学英语,让他们的兴趣能够真正持久化。

五年级英语教学随笔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利曾说过:“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以说唱歌谣、吟唱歌曲、做游戏、活动、学习英文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巧妙地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情景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学得活而有序,快乐而又扎实。由此想到了PEP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利曾说过:“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以说唱歌谣、吟唱歌曲、做游戏、活动、学习英文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巧妙地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情景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学得活而有序,快乐而又扎实。由此想到了PEP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用英语初步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在平时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包括5个方面: 1.语音

语音目标:a.音素(元音和辅音).b.语音拼读规则.c.语调 2.词汇

词汇目标涉及到词汇量,基础词汇目标,词汇拓展的等级划分,短语.习惯用于和固定搭配的学习项目以及词汇的主要用法等.3.语法.语法目标需要确定语法学习的范围,并以句型为主要形式提供主要语法条块(如名词.动词.时态等)的具体学习项目.语法目标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对语法知识的细分,同时还应把语法形式.意义和应用三者有机结合.4.功能.功能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交际用语.功能目标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布功能项目.5.话题.话题目标是指按话题确定以上几项知识内容的生活归属,称之为话题知识.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分类方法.二.语言技能目标.(听,说,读,写)1.听做反应.听的技能的初级表现是听做反应: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make等.2.说唱反应.学生在儿歌,绕口令等说唱和表演中来实现语言技能的目标.通过说唱来体验.感知.学习和运用语言.3.对话表演.学生学习会话的初级水平是理解对话,理解的具体表现可以是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对话的过程.4.角色扮演.5.情景反应—脱离教材的示范对话.6.口头交流 7.读做反应

Read and choose,read and number,Read and match,……… 8.阅读理解

选择,回答,圈点,排序,配伍.9.读写反应.读了书面信息,根据情景和沟通目的,再写点什么.10书面表达.三.情感态度目标.1.持续的信心.2.浓厚的兴趣.3.积极的态度.4.明确的动机.5.丰富的情感.四.学习策略目标 1.明确学习问题

学生应当明确: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我做这些有什么困难?这些苦难怎么解决?我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2.计划学习时间.学生应当学会时间管理,计划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目标.3.学会记笔记.学生应当学会摘记.使用关键词语.整理要点.概括教师指导的要领.速记行动过程.使用表格.使用符号等.4.学会主动提出问题.5.学会小组互动.学会领导一个小组,学会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学会求助小组集体的帮助,学会帮助小组中的伙伴,学会配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等.6.学会使用工具书

五年级英语教学随笔 篇2

关键词:五年级,作文习作,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 写作, 也称书面表达,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 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 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 无话可说等状况, 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 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 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 因此, 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 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 因而, 作为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 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 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 习作不是缺乏素材, 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 如在写《我的__》 (写一个人物) 这篇作文时,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 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 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 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 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 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 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 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 但通过思维发散, 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 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 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 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 我问:“那么, 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 现在的夕阳, 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 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 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 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 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 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因而较狭隘, 作为教师, 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 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 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改变, 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 丰富阅历, 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 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 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 开拓视野。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 并非没有素材可写, 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 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 增加语言的积累, 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 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 具体内涵是什么, 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会背诵, 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 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 并加以背诵和运用, 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过想象, 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 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 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 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 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 因而, 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 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 并加以想象, 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 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 又像是一片片浪花”, 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 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读书随笔五则 篇3

写作者是魔法师,这近乎常识的隐喻凸显了写作的“非凡”特质。以“变性术”为例: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成功的变性手术完成于一九五二年,而对文学史稍有知识的读者都知道,早在一八五六年,也就是这医学奇迹发生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变性的壮举就已经在写作中实现。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福楼拜这样说。这惊世骇俗的爆料扫除了比原罪还要原始的男女界限,确保了文学想象的自由。

与“变性术”相比,“分身术”的难度就更高了。能否成功地将连体的婴儿或者成人分开,医学至今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而要将正常的人体一分为二,让它们各行其是,不仅是技术上永远的难题,也应该是道德和法律上永远的禁区,医学专家们不会敢想,更不会敢做。但是,对于喜欢犯忌的文学家,“分身”只不过是“可能世界”中的一种普通的“可能”。他们不仅早已经“心想”,而且早已经“事成”。前者的例子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听到马雅可夫斯基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已经听说:激情的诗人在题为《列宁》的长诗中对伟大导师的工作压力充满了忧虑,想到了要用“分身术”来为他减负。而后者的例子以卡尔维诺的小说《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最为张扬。在那部建立在“分身”基础上的作品中,生活原本平淡无奇的子爵被炮弹一轰为二。平分的两半分别代表对立的善恶。它们在小说中短兵相接,你死我活。

这些都还只是有形的“分身”。写作者更依赖和更擅长的其实还是无形的“分身”。最伟大的文学家早已经用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实践了这一魔法。《哈姆莱特》是以父子关系为基石的悲剧。与它相关的一个经典问题也与父子关系相关:莎士比亚本人到底是哪个角色的原型,是那个一直犹犹豫豫的儿子(复仇者)还是那个始终忽隐忽现的父亲(受害者)?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地认定是前者,因为他是悲剧中的主角。而在小说《尤利西斯》中,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的史蒂芬却相信是后者。他提出了两点理由:从创作背景上说,这“国殇”似的悲剧来源于作者生活中的“家丑”(莎士比亚的妻子与他兄弟之间的暧昧关系);从文本本身来看,悲剧和悲剧主角的名字(Hamlet)与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的名字(Hamnet)仅一字母之差(对很多人而言,这还是发音很容易混淆的字母)。我的看法是以上两种看法的对立统一。我认为,死于悲剧之前的父亲和死于悲剧最后的儿子都以莎士比亚本人为原型,因为“to be, or not to be”显然是困扰莎士比亚自己的问题,而向兄弟复仇也出自莎士比亚本人的义愤。毫无疑问,支撑了整个西方文学正典的大师在悲剧的写作过程中对自己施行了“分身术”。

父子关系同样也是《尤利西斯》的基石。乔伊斯用这现代派文学的“镇店之宝”继续先师的“分身”魔法。整个小说的时间设定在“六月十六日”。这是乔伊斯与他的妻子第一次约会的日子(现在也成了爱尔兰和全世界“乔”粉们的法定节日)。这一路标说明男主人公(也是小说中的“父亲”)布鲁姆的原型就是乔伊斯本人。但是,《青年艺术家肖像》的主人公史蒂芬也以“儿子”的形象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而史蒂芬更是以乔伊斯为原型的人物,这几乎是现代派文学的常识。很明显,乔伊斯在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对自己施行了“分身术”。

“分身术”在我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很重要。以两部在台湾发表的长篇小说为例。《白求恩的孩子们》的叙述者是一位居住在蒙特利尔的中年中国学者。他的许多特征让包括我母亲在内的读者都将我“对号入座”。而我曾经在一次访谈中宣称自己是他的朋友扬扬——那个十三岁自杀身亡的孩子的原型。我甚至提醒说,在“扬扬的妹妹”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个人生活的影子。事实上,小说中这三个“白求恩的孩子们”中的典型人物都是从“我”这个原型中“分身”出来的。

而《一个影子的告别》中那个形联神散的家庭里也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主人公X,他内向的哥哥W以及他外向的妹妹Y。细心的读者会发现,XYW正好是我名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好像又是关于“分身术”的提示。

变化莫测的“分身术”就如同魔幻的时空一样,为写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是这精神的自由让语言能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可能的世界”中自由地翱翔。

声东击西的精灵

对语言有了一点浅薄的感觉之后,难免会有许多“非分的”想法,比如会去想,一个用法语写作的作家为什么会有一个德语味道的名字?你也许已经意识到了我想到的是Stendhal(司汤达)。

茨威格的“大师”系列作品的副标题是“对精神分类的一种尝试”。其中出版于一九一九年的第一册题为《三位大师》,分别谈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随后的两册也依先例分别收罗了三位大师。司汤达出现在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第三册中。这一册的题目是《自画像的行家》。茨威格将这本还谈到了托尔斯泰的书“献给高尔基”。

每个“自画像的行家”的画像都由若干篇独立的文章构成。“司汤达”中的第一篇文章使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热爱谎言和迷恋真理》。对谎言和真理使用相近而不是相反的动词让这标题醒目。文章一开始,茨威格就试图调和谎言和真理天然的对立。他写道,几乎没有人能够像司汤达一样肆无忌惮地欺骗世界或者兴致盎然地戏弄生活;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像司汤达一样将真理揭示得那样深刻和那样透彻。他试图将“谎言”和“真理”统一在“司汤达”的名下。

接下来,茨威格首先揭发司汤达不计其数的谎言。在翻开他的作品之前,读者就已经进到了他布下的迷魂阵。因为他作品的“作者”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自己”。那些作者中,最让他的法国同胞迷惑不解的当然就是最著名的Stendhal。这其实是一个普鲁士的偏远村庄的名字。这偏远的村庄因为这个精灵怪诞的恶作剧而获得了不朽的名声。同样,司汤达严肃地给出的日期和地址也总是与“事实”相去甚远,比如他号称“一八三〇年完成于离巴黎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名著其实完成于一八三九年并且完成于巴黎市中心。他還谈起过自己与拿破仑的长时间的重要谈话,但是到了下一卷,他又写道:“拿破仑不大可能与我这样的傻瓜交谈”。他最后的谎言刻在他的墓碑上。他在那里留下的是一个意大利人的名字,他称他是“米兰人”。这真可以说是“人之已死,其言也不善”。

nlc202309090027

不过,茨威格注意到,司汤达使用这种“万花筒似的变换”既是为了激起人们对他的兴趣,又是为了掩盖他真实的个性,为了让世俗的好奇心无法接近和危害他的“真身”。他没有被这无穷的变换困惑,也没有对没完没了的谎言泄气。相反,他在这变换和谎言中发现了大师对真理难以置信的热情:司汤达像热爱谎言一样迷恋真理。一旦拿起了笔,这位精灵一般的大师就获得了巨大的勇气。他会战胜羞涩的本性,突然撕去自己的面纱。他会自得其乐地去暴露常人“受尽折磨”也不敢显露的生命中的伤痕。他善于用谎言和真理这两种极端的武器去攻击世俗的道德规范。他用天赋的欺骗才能和坦诚气质打通了通往人类灵魂深处的那几条被封堵得最为严实的道路。

接下来,茨威格看到了谎言与真理的关系。小说是撒谎的艺术。只有成为这种艺术的大师,司汤达对真理迫切的需要才可能得到尽情的满足。茨威格写道,真理不会在每一个路口摆出姿势,炫耀自己的魅力,接受所有人的拥抱。正好相反,真理极为狡猾。它总是隐藏得非常巧妙:不容易发现,又很容易逃脱。司汤达一定知道,没有极度的警觉、极度的精细、极度的耐心和极度的敏捷,真理绝不会成为他的俘虏。他用谎言来与真理捉迷藏。他的天赋令世界捕获了关于灵魂的许多前所未闻的真理。

都德的“最后一课”

我准备谈论的是都德的“最后一课”,而不是他的《最后一课》。

这“最后一课”里的叙述者不再是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这“最后一课”里的入侵者不再是普鲁士的军队。这“最后一课”里的被占领土不再是实际的领土。这“最后一课”里坚定的信念不再是“法兰西万岁!”。

都德的“最后一课”从一对希腊单词开始,它重申“遭受苦难是一种教育”。这条著名的希腊古训正好就是这“最后一课”所要传授的真理。都德的“最后一课”将通过“遭受”最经典的宾语来传授这一条真理。这最经典的宾语就紧接着古训出现在正文的第二段:

“你正在干什么?”

“我正在疼痛。”

正文的第二段由这揪心的问答构成。它带来的“疼痛”是“遭受”这个词最经典的宾语,也是都德“最后一课”的主题。剧烈的“疼痛”由当时的那种致命的病毒引起。作为“最后一课”里的入侵者,这致命的病毒所侵占的“领土”是授课者瘦弱的身体。都德本人就是这“最后一课”的授课者。他在留下的“教案”里这样表达他对真理的渴求:“疼痛,你是我的一切。让我在你那里发现所有你不容许我涉足的陌生的疆域吧!你要成为我的哲学,你要成为我的科学。”

都德的《疼痛》是他一生之中最后的“作品”。这位著名的法国作家在被当时最著名的医生判处死刑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疼痛“陌生的疆域”。他用只言片语记录下自己和别人遭受的剧烈疼痛以及自己对这种遭受的观察和思考。他“不择手段地”将自己的死刑推迟了十二年。这十二年与“疼痛”相处的零星记录最后变成了一本五十页的小书,在都德去世三十三年之后(于一九三〇年)出版。经过英国著名作家巴恩斯(Julian Barnes)精彩的编辑和精细的翻译,这本书的英译本于二〇〇二年出版。通过时间的沉淀和语言的转换,都德的“最后一课”开始有了历史的感觉:巴恩斯将它重新命名为“《在疼痛的疆域里》”。

这“最后一课”分两节上完。在第一节课里,都德主要谈论的是自己的疼痛。课程的进度就是“疼痛”的进度。一开始,四十五岁的都德突然意识到自己被病毒侵占的身体已经超速进化(或者说超速退化)了二十年,抵达了“六十五岁”的腐朽状态。尽管他的大脑仍然清醒,他的感觉却“已经失去了锋芒”。更糟糕的是,这失去锋芒的感觉却仍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疼痛”的分量。“疼痛”强有力地“渗透”进来了:“它进入我的视觉,它进入我的情感,它进入我的判断。”都德用颤抖的笔迹记下了“疼痛”的疯狂。

这疯狂的渗透使都德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因为他发现,每一阵“疼痛”总是给它的遭受者带来“新奇的”感觉,而遭受者身边的人对他正在遭受的“疼痛”却很快就会习以为常。这种感觉上的差异带来了很深的孤独和很强的恐惧。遭受者只能在幻觉和阴影中寻找温情:“只有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才能够有信心地行走。”都德这样写道。

他还发现,“疼痛有它自己的生命。”这也许是对“疼痛”最人道的发现。“疼痛”这种与生命相冲突的生命贪婪地吸收着时间的营养,最后变成了蹂躏生命的“暴君”。都德模仿奥维德的诗句,用拉丁文控诉说,“疼痛对我的写作实行了专制”。这种“专制”大概是“疼痛”对一个写作者最深的迫害。都德只能靠注射过量的吗啡来与“专制”抗争。这种激烈的抗争带给他的当然只是转瞬即逝的宁静。

可是最后,他已经在身体上找不到注射的地方了。他的皮肤变成了“疼痛”广阔疆域的边界。他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写道,他很想对他的孩子们大喊一声“生命万岁!”……可是,他的生命已经被“疼痛”撕裂,他已经没有力量喊出这遥遥欲坠的真理了。与《最后一课》中那位庄重的法语教师不同,在这“最后一课”的最后关头,都德没有与那“万岁”的信念站在一起。

“最后一课”的第二节主要谈论的是别人的疼痛。都德来到了接待过许多文学名流的疗养胜地。在这更为广阔的“疼痛的疆域”里,他遇见了症状更为揪心的病人。他既是疼痛的遭受者,又是疼痛的观察者:他遭受着疼痛“看着别人在遭受着疼痛”。这种双重身份并没有减轻都德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他像那个病情已经发展到双目失明的病人一样对光线失去了感觉。在他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黑色的:“疼痛遮住了地平线,渗透了所有的事物”。而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浴池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在走进“宗教裁判所的水牢”。不过,尽管他的病情已经超过了能够“帮助他认识事物”的阶段,他还是准确地认识到了只有在“疼痛”之中,一个人才是完全彻底的“自己”。

巴恩斯用他对这“完全彻底的”都德的精细注释以及他精彩的导言和“后记”(一个关于梅毒的长注)擴充了都德发现的“疼痛的疆域”。在这个意义上,《在疼痛的疆域里》可以说是一位十九世纪的法语作家与一位二十世纪的英语作家的对话。与感性的《疼痛》相比,《在疼痛的疆域里》具备了历史的眼光和理性的分量。而巴恩斯的英式幽默又成功地减轻了历史和理性固有的负担。

nlc202309090028

都德是十九世纪法国最耀眼的文学圈子中的人物,这是他令人羡慕的身份。同时,他也归属于十九世纪法国的另一个“不那么令人羡慕的”文学群体:那个感染了梅毒的文学家群体。他在这两个群体中的位置都不是最为靠前的。在后一个群体中,他的前面还有三个更响亮的名字:波德莱尔,福楼拜和莫泊桑。不过,都德在这个群体中有明显的“特色”:第一,他起步最早,十七岁就感染上了这种当时的致命病毒;第二,他感染的地方不是生活的底层,而是社会的上层。它来自一个“有地位”的女人,它来得“出其不意”;第三,这病毒“大器晚成”,在都德的身体里潜伏了几乎三十年才“原形毕露”。这些特色令都德对这种平庸的病毒有许多神奇的反思。

都德的“最后一课”只是在呈现“疼痛”的共同的疆域,却没有去追究导致“疼痛”的特定的原因。巴恩斯非常欣赏都德没有在这“最后一课”落入道德的窠臼。这“最后一课”是文学课,科学课或者哲学课,而不是道德课或者政治课。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一百多年之后,当导致都德疼痛的这种疾病已经在现代医学的眼中变得“没有一点意思”(巴恩斯引用的一位医生的话)的时候,这本关于“疼痛”的书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重要原因。

爱情与肥皂

即使将他细腻和精致的写作放在一边,关于屠格涅夫,我们仍然有太多的话题可以去谈论。那些被重复过无数遍的话题都具有被“再重复”一次的潜力。比如我们可以重复屠格涅夫的“年轻”和“无聊”。这两个词是他对自己私生女的“来历”做出的解释。他在用法语写给他“唯一爱过并且永远爱着的女人”的信中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他与母亲请来的那个小裁缝之间的往事。他用收信人的名字称呼自己的私生女儿。他请求收信人为他收养这个孩子。

我们当然还可以重复收信人的丈夫。他的身份可以用他年轻妻子(她比他小二十岁)的盛名来定义。屠格涅夫首先结识了他。不久之后,他才在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里第一次见到了他名副其实的妻子。他在写给他的第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关于您妻子的声音,‘华丽’还不足以为赞誉。在我看来,她是世界上唯一的女高音。”他从此爱上了这位并不漂亮但是气质非凡的女性。这种终生不渝的爱情竟没有妨碍他与他爱人的丈夫之间的友情。这两位情“友”之间的友情持续了整整四十年。他们在精神上的接近掩盖了他们在生理上整整一代的差异。他们一起翻译了许多的作品。他们一起打发了许多的悠闲。而死亡最后又进一步将他们拉近:屠格涅夫曾经在病床上哀叹,他应该随他的这位朋友一起离去,而不是继续深受等待的折磨。他在朋友离开三个月之后才等到了死亡的惠顾。

我們当然更可以重复他“永远爱着的女人”。这位二十岁就已经享誉欧洲的超级明星不仅收养了屠格涅夫的私生女,而且“收养”了屠格涅夫本人。她的家庭将他当成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经常一起出发,然后一起回家。她目睹了这个文学天才全部重要作品的诞生(准确地说,应该是她助产了所有的这些作品)。她又是屠格涅夫临终之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女人。关于屠格涅夫(从他的青年时代一直到他临终之前)的不少出名的素描作品都出自她的画笔之下。她用这“沉默的声音”记录下了她眼睛里和心灵中的文学天才瞬间的神情。她的画笔令“永远爱着”她的人在无限的未来栩栩如生。

我们当然还可以重复他与托尔斯泰之间的纠纷,重复他临终前对同时代的大师最后的倾诉。“我的朋友,回到文学中来吧。”他吁求他的朋友不要在哲学和思辨中耗费了罕见的天赋。死亡已经迫在眉睫的屠格涅夫显然是想用这最后的倾诉“尽弃前嫌”。而他还将在世界上继续生活二十七年的“朋友”没有写下他内疚地等待着的回信。

我手上的这本传记重复了所有的这些内容。传记作者之前出版的《契诃夫》和《托尔斯泰》已经被称赞为是“经典的”传记作品。这本一九八八年翻译成英文出版的作品也很受欢迎。一篇出名的书评称,合上这本精彩的传记,读者一定会想去“打开或者重新打开”更为精彩的屠格涅夫。

传记刚开始不久,屠格涅夫在福楼拜家里给朋友们讲起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恋人。那个磨房工人迷人的妻子从来没有向屠格涅夫索要过任何东西。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向他提出了要求。她说:“你应该给我一样东西。”

她要的东西开始让屠格涅夫不得其解。她要的不是“名分”,不是“卢布”,也不是“永远”。她要屠格涅夫给她一块肥皂。她要的只是一块肥皂。

接过肥皂,磨坊工人迷人的妻子匆匆跑开了。但是很快,她就又跑了回来。她羞涩地伸出自己刚刚洗干净的双手,羞涩地说:“像亲吻圣彼得堡客厅里的女士们的手一样亲吻我的双手吧。”

屠格涅夫告诉他的朋友们,那是他一生之中最珍贵的时刻。

他没有满足自己的恋人发自内心的请求。他扑通一下跪到了地上。他充满感激地亲吻起了自己的恋人沾满泥土的双脚。

文学的祖国

如果我能够从一本书里面引出如下的一些句子,我引用的是哪一本书?

我深信,语言是我周围的世界混乱的根源。

口语好像是暴雨,书面语言则似乎是缓慢移动的白云。

人们以死亡来雕琢历史。

时间将我分析成一些基本的元素。我用这些元素组织起一个混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我假定那是我的心。

在我感到寂寞的时候,我进而感到自己是唯一的实在。

我无时无刻不在犹豫。我就是犹豫。

每个人都是死亡的候选人,而且都是一定能够最终获胜的候选人。

如果我能够从一本书里面引出如下的一些句子,我引用的会不会是同一本书?

去思想就是去毁灭。

我靠近的每一个柔软的事物都用锋利的刀刃刺伤我。

我已经悄悄地见证了我生命的逐渐瓦解,见证了我想成就的一切缓慢的隐没。

我写作就像我记账一样,细心又冷漠。

对我来说,世俗的爱是平淡的,它只能提醒我失去了什么。

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写的作品。我将自己在句子和段落中展开,我给自己加上标点。

我感觉如此无聊,我的泪水几乎都要涌出来了:不是那种会流下来的眼泪,是那种会留在内心深处的泪水。那种泪水起因于灵魂的病症,而不是肉体的疼痛。

这两组引文来自两本不同的书。其中第二本书的主体是一部由四百八十一个片段组成的“没有事实的自传”。作者将这部作品的著作权转让给了里斯本的一位助理簿记员。这个虚构的人物用作品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他“出生在一个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信仰上帝的时代”。而第一本书的作者称他的作品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自愿失业的“业余哲学家”留下的日记。这位“业余哲学家”的一封短信出现在作品的开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一个例外,我只有在消失中才能够感到完美。”这个“虚构地”生活在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人与那个“虚构地”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葡萄牙人在性格和思想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翻读佩索阿的《焦虑之书》(The Book of Disquiet),我想起了我的《遗弃》。佩索阿曾经借用他的虚构人物的名字发表自己的一些诗作,而我也将自己在一九八八年前后写下的那些没有人能够理解的短篇小说慷慨地转让给了虚构的“业余哲学家”。这种转让使我不得不在一篇文章中佩服我的虚构人物比我自己“更高的”文学才能。看到这虚构的人物将我疯狂地写下的那些作品冷漠地安插在自己的日记里,我感到过难忍的嫉妒。我的这种感觉显示出我并没有能够借助写作来完全忘记自己。而《焦虑之书》的英译者在他漂亮的导言里告诉我们:最早忘记了佩索阿的是佩索阿自己。

但是,我们不能够像佩索阿一样忘记佩索阿。这个孤独的葡萄牙人靠翻译商业文件维持他简单而短暂的生活。他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世俗的“爱情”更是或许从来没有过“体”验。像同时代的卡夫卡一样,他生活在灵魂的“城堡”里。这“城堡”的遗迹被语言保存下来。当我们以阅读的名义闯入这神秘的世界,我们会看到无数的镜子,我们会从这无数的镜子里看到无数的自己。

“我的祖国是葡萄牙语!”里斯本的那位助理簿记员这样写道。这显然也是佩索阿自己的声音。

语言是文学的祖国。这祖国蔑视阶级的薄利、集团的短见以及版图的局限。这是最辽阔的祖国。这是最富饶的祖国。

责任编辑:易清华

五年级上册英语教学随笔 篇4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开朗,对英语有着比较强的学习兴趣,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良好的课堂合作学习习惯。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这课堂中,我借助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学习。

五年级音乐教学随笔 篇5

一、课堂教学:

1、教学中,我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着重训练学生的听音练习和视唱训练,在懂得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

2、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

在教唱一首新歌时,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学会全歌,我利用示范教学法,先将歌唱一遍,作为一次示范,然后教唱歌谱,最后讲解歌词大意,教唱歌词,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我运用范唱,跟录音唱,看视频,表演唱等多种方式,用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地歌唱,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完成思想教育。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我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整个学年的教学,我从遵守课堂纪律、课中考查答题、课后作业完成、记笔记,擂台赛五个方面设置了积星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表现展示自己。期末根据积星情况确定学生音乐学习成绩,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2、 以新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课程改革攻坚战中的重要战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尊重并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活学”, “学实、学活”.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本学年的音乐课,学生的乐理基础知识差,加之学校音乐器材少,设备不足,不能全面实践,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太浓厚。今后还要加强乐理知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表演能力。

2、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

五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篇6

1: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用导学案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导学案的基本思路是:复习回顾——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练习。学生在这个流程中要努力做到:第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过程有层次地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第二,自学时,用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版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第三,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可以做提高题。

2: 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把握课中和课后的知识生成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

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7

关键词: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究,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不要让学生局限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 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 通过单元迁移教学促进知识的运用和丰富, 满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思想的要求。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

学习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到的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产生的影响, 在一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另外一类知识里面得到迁移。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和背诵, 更多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更多认知技能的活动。而智慧、技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上, 但是知识之间有很多共通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 总结出相关的规则, 不同的知识学习中解决同一类问题, 语言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 甚至有的题目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只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教师具有迁移能力和迁移意识

“迁移”是学生智慧技能的最好培训途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运用迁移这一规律,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语文教师一直把语文教学看成对字词的理解和作文训练, 没有意识到迁移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学科课程, 很多学科的基础都是语文。比如, 数学应用题的基础是语文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历史学科要依靠语文的知识迁移, 尤其在问答题中这样的体现更加明显,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答案, 有的学生知道答案, 但是无法用语言清晰明确地呈现给教师, 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迁移学习能力, 在学习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效能才能更大发挥, 提升教学质量。同时, 教师的迁移意识对学生的迁移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不具有迁移能力, 就不能培养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

三、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挥

1.教师明确迁移教学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迁移方向有把握,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或简化, 或挖掘, 寻找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并且把这些目标结合教学教材目标加以研究, 明确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训练目标, 并且在整个知识网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 在头脑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 并且在每一个树枝上进行横向知识迁移讲解,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词语“奇迹”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延伸幸运、意外、偶尔和奇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个词语的运用方法, 了解到其相关词语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 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深入的分析学习过程中, 要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重组的学习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为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时候, 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并且能够想到和自己认识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阱, 学生记忆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这才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 在学习中有目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地进行知识学习对比, 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 提高

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 最好把现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不是凌乱地学习知识点, 而要形成系统化以及结构化, 并且有效地融入知识网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 对待相同的知识和相同的学法, 进行有效的迁移, 总结新的学习方法, 由学习到领悟, 用中学新。

3.学生语言本质探索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篇幅, 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运用简洁的主旨表现其本质内容, 所以学生要通过繁复的文字描写了解其背后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该有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真正地学习是抓住重点, 让书越读越薄。例如, 在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小桥流水人家》, 主要是描写自然朝起夕落的生活, 平和安静的太平生活。这其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 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少, 所以对这种场景的感触不深,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联系新的形势下没有灵活地运用, 这些知识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新情境中知识的灵活应用, 并且能够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完成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知识才能做到有意义。学生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 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当堂得以运用, 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涉及应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不能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教过或者学过, 关键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 知识学习不是目的, 转化为技能才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迁移。以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作为案例, 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写一处景物”, 那么, 教师就可以结合两项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让阅读教学和写作过程相结合, 在教学中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 教学指导中要结合运用读和写的原则, 并且带领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的景物描写文章, 借鉴其中能够运用的语句和写作方法, 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都要学习。在短时间内, 学生的作文学习水平不能马上提升, 因为作文是积累学习的过程, 要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但是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国强.试论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14 (29) :3-5

小学五年级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先讲后写;模仿经典;自主评改

英语写作是小学阶段学生英语专业、系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灵活掌握英语使用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而使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英语创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进步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苦苦探索与分析,最终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落实小学五年级英语写作有效教学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一、先讲后写,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写作质量

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先讲后写”的教学模式,即在给出学生特定的英文题目之后,并不是直接要求他们进行英文作文的创作,而是率先依据该英语题目进行畅所欲言的自我表达。如,在“My family”为题的英语题目教学中,笔者就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各自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英语的口头表达。这一要求如同打开了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之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投入到了表达中。有的说:“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father,mother and I.”有的说:“My mother 35 years old ,and looks very nice young.”还有的说:“My father likes basketball very much,I often go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him.”……

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讲道:“刚才大家踊跃发言,用英语将家庭成员各自的特点都进行了很好地展示,若是能将其以英语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肯定是一篇高质量的英语佳作。”

二、模仿经典,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写作质量

对于接触英语这门学科时间不长的五年级学生来讲,英语写作实在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究其原因在于其自身掌握的英语词汇、句型、固定搭配等并不充足。具体表现在句型单一、词汇重复简单、结构失衡等。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经典的英语段落或者篇章介绍给学生,并带领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模仿式的英语写作活动。如,笔者就曾以“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这一英语题目为例,向学生讲解了英语话题作文的主要写作模式及大致框架,原文如下:

I think Internet ha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Advantage of Internet is that you can do anything that you want on Internet ,such as watching films,shopping and so on.

But Internet also has its disadvantage,such as receive bad information.

In conclusion, many people today use Internet ,because it is convenient for people.

随后要求学生在模仿“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这一英语题目时以“开头点题、表明态度”“中间对观点进行详细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的主要结构进行“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bile phone”的英语短文写作活动。由于已经有网络技术利用利弊的经典文章在前,学生这次的模仿写作活动变得得心而应手,不仅使文章的主要构造变得清晰、明了, 同时还能对一些固定的搭配、词汇等进行灵活的借鉴与运用。这些很显然都为他们写出水平较高的英语文章做好充分的铺垫。遵循此种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英语写作质量的显著提升与发展。

三、自主评改,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写作质量

传统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英语作品多是教师走马观花的浏览一番,精力充足的教师或许还会做出简单的指导性评语,但大多数教师都是简简单单地以一个“阅”字完事。此种评改方式根本起不到预期中的良好教育效果。

对此,笔者认为,小学五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形成了独特的认识与看法,如此,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自主性质的英语评改活动。这样一来,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英语写作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他人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错误或者缺陷,并由此反思自己,是否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在认真改正的基础上督促自身在下次的英语写作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当想方设法创新教育形式以及具体运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须知,这既是提高学生实际写作水平、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真正落实小学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下一篇:试用期转正工作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