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课程说课(精选8篇)
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护士必须牢固掌握的基本技能,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护理专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护理系基护教研组不但注意加强教学技巧,而且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改革,学生对护理技术操作的掌握较规范、全面,进入临床实习后,动手能力较强。
一、教材与课程目标分析
我校大专护理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护理学》第二版,由李小萍主编,突出以人为中心,采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编写模式,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作为主线,将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作为具体内容编写的指引。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为服务对象提供整理护理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并能较好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和课时分析
护理学基础内容分十七章,详细涵盖了临床护理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操作,包括医院环境、出入院病人的护理、舒适与安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病人的清洁卫生、休息活动、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冷热疗法、饮食与营养、排泄、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静脉输液输血、标本的采集、病情观察与危重病人的抢救、临终护理、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等。基础理论课时计划64学时,实践课时计划80学时,总计144学时。
三、课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教学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能最大程度获取知识。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提高了护生学习的效率。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上理论知识是一种理性认识,如果没有相当的感性认识,凭想像、空间思维对记忆书本的知识比较困难,也难以理解。传统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一种枯燥的、被动式的讲、看、听和做的过程。护生感到单调、不生动和无趣。因此,思想经常不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多媒体课件正是如此采用了文、声、图、动画等方式将教学内容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有直观与感观的双重效果,对体内操作过程和难以见到的、难以口述的护理操作如男患者导尿术、静脉穿刺术、臀部肌内注射法、空气栓塞等,可以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声情并茂,美妙动听,抑扬顿挫的声调吸引了护生的高度注意,同时,提供护生上机模拟操作,使护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实作技能训练
每周辅导2~3项护理操作技术。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录像,然后教师在正课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规范操作技能,边示教、边讲解,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易出错的环节加以强调。组织学生互相督促练习,加强技能训练,在自习课及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这样既增加
了学生练习的机会,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其基本知识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操作技术,同时进一步增强责任心、自信心和求知欲。
3、考核制度和技能竞赛
合理安排操作考核,适时举行技能竞赛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考核需熟练掌握的技能操作。以往每学期的实践教学中,练习多、考试少,学生往往只偏重于练习考试内容而忽略了其他操作技术。为避免这种弊端,我校增设了考试项目,设立了学生“人人必考,各项合格”的严格规定,完善了考试制度。
近年来,我校在“5.12”活动周定期举行操作技能竞赛,鼓励同学参加,让同学们都“动”起来。课后自觉练习的同学多起来。既培养了学生上课仔细观察,课下认真练习的好习惯,同时也增强了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4、模拟训练
实训室开设模拟护士站和模拟病房,将模拟训练中的经验和技巧,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和适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操作技能训练的熟练度,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角色扮演及模拟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使护生对医院及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临床实习奠定了基础。
四、评价教学效果
1、技能考核效果评价
操作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分,考前让学生明确评分标准,考后及时进行评价分析,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不合格者不予参加实习分配和毕业考试。通过技能考核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更快的适应临床紧张的工作。
2、阶段小结测试
1 课程的性质及地位
基础护理技术是我院的省级精品课程, 它是一门职业技能课程, 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情感。通俗地讲, 就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知道每天要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据大纲的要求, 基础护理技术在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护理概论、护理礼仪和护理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而同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药理学、健康评估、社区护理学等, 后续课程为护理技能训练、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等。课程设置的理念是由浅入深, 由概论到细化, 由基础到专业。因此, 基础护理技术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2 课程目标
(1) 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我们制订了如下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及团队意识, 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教学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强技能、精操作、善沟通、会服务的护理专业人才。
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临床护理工作内容为主线, 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指导, 以执业考试及就业为导向[2], 将原有教学内容重新做了整合, 重新整理, 划分为入院护理、日常护理、侵入性护理及出院护理四大模块和15个子模块。新的课程设置, 内容更加系统、实用, 教师易教, 学生易学, 更加接近于临床护理现状。
4 课程实施
4.1 适用群体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 接受知识的能力强,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普遍缺乏团队意识, 沟通能力欠缺, 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4.2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本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把全部课程分为理论课32学时、理实课50学时和实验课98学时, 共计180学时。
(1) 理论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以多媒体技术为介导, 辅以图片、视频等信息, 再现护理操作环境;运用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 让学生亲身体会身为患者的痛苦和身为护士肩负的责任。
(2) 理实课是以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理念而创设的课程, 由原来的围着黑板教课, 变成了现在的围着病床教课, 教师先教, 学生学习后操作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3) 实验课多以示教法、小组练习法、仿真实训法、角色扮演、真人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针对实验教学环节开发的新的教学方法———手机录像法, 这也是我院的一项省级科研课题, 即教师在示教的时候, 要求学生用手机对示教过程进行录像。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操场上、宿舍里随时随地观看, 此种方式方便、快捷, 可以学到教师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待学生将操作掌握得较熟练后, 也可以采用手机录像的方式将自己的操作录下来, 回放后发现不足和差距, 然后进行改进, 最终熟练、准确地掌握操作过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课岗实习和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任务, 从而让学生尽早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 尽快熟悉掌握未来的岗位技能。
4.3 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方面, 我们有专兼职教师12人, 其中理论教师10人, 实验教师2人, 该课程组师资配置合理, 保证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多数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 有护士执业证书及教师资格证书, 属于“双师型”教师。
4.4 教材使用
教材选用的是由刘登焦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技术》, 主要适合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使用。同时辅以大量的教学参考书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参考书等供教师及学生参阅。
4.5 校内实训基地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依托我院的护理实训楼, 位于护理实训楼的2、3、4层, 总面积1 500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约120万元。共有实验室17间, 病床94张, 模型人82具, 治疗车92辆, 各类模型模具102个;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50余台;中央生命体征监控系统一套;模拟呼叫系统一套;模拟病房两间。
4.6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学生课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重要基地。目前我院在承德、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医院有98家, 每年都派出大批学生到这些医院参加各类实习。
4.7 精品课程
基础护理技术于2012年5月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 目前正在学院的网站上免费开放。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丰富, 包括课程的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技能视频、教案、授课录像、学习指导、常用护理技术指导、练习题、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料。同时, 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中国护士网及医学教育网等多家优秀网站, 供学生课下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
5 课程评价
5.1 课业评价
课程总成绩由3部分组成:首先是素质态度成绩, 占总成绩的10%;其次是技能考核成绩, 占总成绩的40%, 针对每个技能项目进行操作考试, 每次成绩按比例计入总分;最后是笔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50%, 这其中, 期中考试成绩占20%。考试题型全部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仿真题型, 贴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让学生更早地进行实战真练。新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将过去的结果考核逐渐转变为目前的全程考核。
5.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校内督导组随时听课、系内教师之间随时听课、学生评价、教师以及校外专家评价四维一体的评价模式。同时, 我们每学期都评出优秀课堂教师。
5.3 社会评价
经统计, 近3年的数据表明毕业前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83%, 毕业生的最终就业率达98%, 用人单位对学生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为96%。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很多城市都有我院的毕业生, 而且目前我院的毕业生已经分布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5个国家。
5.4 教学成果
学院每年都开展护理技能大赛, 每两年参加一次河北省护理技能大赛, 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以护理形式为主的各项活动, 达到“以活动促教学”的目的, 这些都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验和个人能力的展现。
6 课程特色与创新
首先是教学内容有创新, 重新整合内容, 更贴近临床工作;其次是教学模式有创新, 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 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等新的教学模式;第三是教学方法有创新, 实验教学采用了我们独创的“手机录像法”。
7 改革目标
今后将继续完善网络资源, 依次完成上网内容, 使课堂教学教果延伸最大化;继续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教学新方法;促进教材建设, 编写适合岗位需要的理实一体的新教材。
8 小结
通过基础护理技术的说课, 确定了本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特色以及改革目标, 加强了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 提高了教师对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运怀英, 王兴家.议说课是高职院校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教研活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44-45.
关键词:说课;高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教学
一、引 言
“说课”是教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与同行和专家作交流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它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说“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参加过多种场合展示的高职说课观摩,发现有的说课没能说明设计的理论依据,仅是叙述教学的过程;有的没能把过程和依据整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笔者在多年的高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这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所致。
对于高职教育,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高职教育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以“说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高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所进行的建设、改革及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做法等,以期为同行进行高职说课提供参考模板,并对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课程整体设计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我校在第三学期开设,计划课时90学时。首先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四个方面阐述这门课程的整体设计。
1.课程定位(主要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看:我校数控专业面向的岗位为6个,通过对这6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4项专业核心能力,每项能力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一门支撑“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中,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原理与数控系统的应用,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知识目标为熟悉数控机床机械部件、常用检测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CNC系统硬件和软件的组成、特点、功能、结构,掌握步进、交直流伺服驱动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机床参数及PLC在数控机床控制中的作用。技能目标为会正确使用和熟练操作各类数控机床:能识读数控机床连接图和电气控制图,能识别数控机床的主要结构与电器元件,能正确分析数控机床各个功能的实现原理,能熟练查阅机床说明书和相关文件。态度目标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養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效率观念;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图1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在修本课程前需要有电工电子基础、机械基础、PLC基础和数控机床操作基础,本课程为后续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起支撑作用。
2.课程设计(主要回答“怎么教这门课程”)。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针对课程所面向的岗位进行企业调研,调研分析后确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再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本课程所面向的岗位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员岗位和数控设备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岗位,本课程所支撑的就是这两个岗位所需的部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选取(主要回答“这门课程教什么”)。根据数控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数控原理》、《电气控制》等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教学的形式,对课程进行重构。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实际数控机床设备或机床配件为载体。
本课程根据数控机床装调工作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即认识数控机床,数据机床结构,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检测装置,数据机床伺服系统,数据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每个情境选取数控机床设备为载体。
4.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主要回答“怎么教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的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载体选取突出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载体及时更新,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将课程内容分到6个学习情境中,选取典型的载体以29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驱动,计划总课时是90学时。
三、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教学组织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课程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特点分别选用导向性、自主性、工作情境实战性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突出实践体验,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将教、学、做在一个综合职业环境下完成。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
3.教学资源。为保证以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实施,本课程的实训项目条件有理实一体化专用多媒体教室、数控机床操作与结构仿真机房、数控原理与数控维修实训室、数控机床操作与装调实训车间。
本课程教材目前还是选用多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从中选取适用我们项目教学的内容,配合使用与设备配套的实训指导书和技术手册。本校课程教学团队正在整理讲义、编写配套的项目式精品教材。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本课程注重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所占成绩比例达到60%。所有考核方式都有相应的容易操作的考核标准,并且根据行业特点在考核标准中有明确的对职业素养和安全规范的考核。
四、教学实施案例
下面以一个教学单元为例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单元名称:学习情境5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任务5,开环进给控制与步进驱动。
计划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步进电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理解开环步进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掌握步进驱动系统的连接与调试;具体对知识、技能、态度都有要求。
教学重點:步进电动机工作原理、开环步进驱动系统的组成与连接。
教学难点:根据步进电机的铭牌数据和工作方式设置步进驱动器的参数。
具体实施步骤与时间分配如下:
(1)提出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数控机床步进开环驱动系统的连接和调试(20分钟)(这是数控机床装调员的典型工作任务)
(2)教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70分钟)(具体内容用多媒体课件)
(3)教师向学生大致演示和布置要完成的实训项目与要求(10分钟)
实训项目1:数控系统与步进驱动器的连接
实训项目2:步进驱动器参数的设置
(4)学生按要求分组完成实训项目,并相互检查线路后通电调试,教师解决学生实施项目中提出的问题并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情况(50分钟)
(5)学生分组实现项目后,分组展示成果(20分钟)
(6)学生整理资料上交项目总结,教师按考核标准进行评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项目拓展的引导(10分钟)
以上以“说课”的形式阐述了高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希望能为同行对高职《数控机床》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能为同行进行高职说课提供参考模板。
参考文献:
[1] 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6):122-123.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 何荣誉,糜敏芳.项目教学法在数控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J].科技信息,2009,(3).
By "Speaking Lesson" the Form Expounds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 Control Technology Of NC machine tools" Course
HE Rong-yu
Abstract: This article by "speaking lesson" form expounds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NC machine tools "course.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NC machine tools" course is conducted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it make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e paper also gives higher vocation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NC machine tools" course design draft of speaking lesson to the peer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of speaking lesson provide template and for the peer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NC machine tools" course teaching provide reference.
说课:走进教学研究的崭新殿堂
一、什么叫说课
说课指的是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所授课的具体特点,由说课教师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该课题。说课不是直接面向学生,而是面对教师和教研人员,是同行们之间的高层次对话。它既可以在学校的教研组内开展,又可以在校际之间的教研会上进行,还可以作为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学科评比活动的内容之一。因此,开展说课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类型
1、研究型: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位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的智慧为集体智慧。
2、专题型:专题型说课是在众多教学内容中选取专题,单项研究。这样会把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一些。
3、示范型:示范型说课,一般选择有经验、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先向听课老师作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说课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
4、评比型:这种形式的说课带有竞赛性质,参加说课教师往往是通过层层推荐和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
三、说课的特点
1、说理性: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2、科学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
3、高层次性: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 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4、预见性: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一般来说,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
四、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1、要求不同: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对象不同:上课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说课是课堂外教师同行间的教研活动。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
3、评价标准不同: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
五、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⑴说教材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联系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⑵说教材特点,从课程论的高度分析编写意图,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成因,教学的关键。⑶说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力求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准确、恰当。
2、说学法 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 ?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3、说教法
教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
4、说教学程序
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六、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教参、杂志上的内容。(6)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分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听课:在观察中把握课堂教学的真谛
一、什么是听课
1、听课是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2、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手段,是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二、听课的基本特点
1. 目的性,听课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去听课?听什么样的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听课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听课者应当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
2.主观性,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3.指导性,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4.理论性,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听课者即使听本专业以外的课,也要能听出一些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这本身就需要听课者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掌握一定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三、听课的要求
1.要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无论是听何种类型的课,在听课前都应确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听课者也必须明确这些目的和要求,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真实的听课信息,就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2.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是为了能听出教师是否抓住了教学重点、讲清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等。3.要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听课者应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进人课堂后,听课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教师上课。
4.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如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等。如果不了解这些新的要求,就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就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5.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应该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就要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在板书和学生在演练时,就应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在练习时,就应以思考为主等。6.要积极参与评课.评课时要积极参与,对教师的自评和听课教师的评价应认真地记录和思考,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借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听课的类型
1.检查型听课,为了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过程、某一方面或某个问题的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
2.评比型听课,主要是为了对教师做定性评价的听课活动。如评优课、考核课及评优秀学科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等的听课就属于这个范畴。
3.观摩型听课,观摩型听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等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包括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
4.调研型听课,调研型听课是为了研究、探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或了解教学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研讨课、实验课、调研工作中的听课等就属于这个范畴。
评课:在交流对话中改进教学
一、评课的内容
1.评价教学思想,做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并重,研究教材知识与研究学生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指导学法并重。
2.评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明确,是否符合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重视开发潜能,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3.评教学内容,看教师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评授课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在完成既定目标后,是否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新的思维兴趣。
4.评价教材处理,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抓住教材特点,思路清晰。是否有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资源开发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敢于对教材资源从地域、时空等方面作必要的加工调整、活化,使教材呈现有生活性、简约性、整合性、探究性。
5.评价课堂结构,课堂引入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讲解是否适时适度、实效,练习讲评是否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分配是否恰当。
6.评教学方法,教师是否依据学生情况和学科特点,教法是否有益于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教学机智,重点观察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艺术,以及教学特色和教学手段的使用。7.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感悟,是否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8.评教师教学基本功,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学科专业技能,应变能力 9.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境是否真实而优良,学生与教师的信息反馈是否畅通、及时、有效。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紧张又活泼,既严谨又轻松、自然、愉悦。
二、评课的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评课才有实在的意义。(2)突出重点原则。评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抓住重点部分谈,理论联系实际,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很有特色,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3)激励性原则。评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尽快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直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4)差异性原则。对于一些骨干教师要把要求拔高一些,抓住个性特点,挖掘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5)艺术性原则。评课也要讲究艺术,要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且要注意评议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把课评足,少议论人。
四、评课中的误区 1.评课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1)课堂上提问的人次越多越好,课堂提问十分必要,但在评课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提问的人次越多越好,因而在上课时想方设法、刻意追求提问的人次,全然不顾提问的恰当时机、适当内容,而提问成为流于形式的滿堂问。
(2)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好,有的评课者认为,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能表明本节课的成功和效果越好。导致某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避难就易、答案避繁就简、提问对象避差就优,有甚者竟将提问的问题纯粹是选择填充式或简单式判断式,根本不需要学生思考,教师一提问,全班学生馬上一齐回答,配合得非常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听课者也深受感染,认为这就是好课。其实不然,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情境的一种矛盾,是提供的信息和与目标之间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情境,并且学生并无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但是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并从中有较大的收获和成就感。不能仅凭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来评价这节课的好坏。
(3)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新的教育理念反对教师独霸课堂,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体地位,但并不是说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我们所讲的“精讲”,不是时间意义上的“量”的含义,而是深层次“质”的含义。2.评课心理上存在的误区
(1)趋中心理误区,所谓趋中心理就是评课者对执教者既不愿给优者太髙的评价,也不愿意给劣者太低的评价,有意缩小距离,向中心狀态集中,求得心理平衡。
(2)从众心理误区,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两种因素,一是在评课中,多数人对这堂课已形成了相对统一意见,而某个人虽有不同看法,但“随了大流”。二是在评课中由于某些专家或领导的专断,迫使某评课者“服从了别人的意见”。
(3)求全心理误区,求全责备是评课中又一心理误区,有些评课者在评课前往往带有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模式来评课。不知不觉地提出了期待要求。显而易见,这种“高标准”“严要求”,自然而然会降低对课堂的评价。
六、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2.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3.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一要注意教师的年龄差异,二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三是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
综合实践课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一、说教材
《回顾·拓展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 “交流平台”板块以回顾两方面的内容为主,即本组课文所记录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本组课文写法上的特点;“日积月累”板块供学生积累的是叶挺将军于guo民党监狱中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一首诗《囚歌》;“课外书屋”板块为学生推荐的是革命题材的诗歌和小说。
三大板块的内容均紧扣本单元单元主题“牢记先辈与英雄”,旨在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展现革命志士的理想信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探寻语言文字应用规律,领悟革命文化的内涵,并使阅读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人教版教材以单元整合为编排特点的编写体系,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回顾·拓展”理所当然就是由课内通向课外的一扇窗户,它使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回顾边拓展,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为此,我将《回顾·拓展三》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通过学习《囚歌》,重温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积累革命诗歌。
3、通过推荐好书《红岩》,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了解哪本小说,或者小说中的哪个情节,哪个人物形象,借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革命题材小说的兴趣。
交流平台这个版块是本组“回顾·拓展”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为整合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难点,而且在交流表达时还要说出观点,说清条理,在交流课文的表达方法时还要举出例子来说明,实属不易。
三、说结构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组“回顾·拓展”中的内容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在“回顾·拓展”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复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另外,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仍然应放第一位,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革命文学作品的同时,逐渐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我将“回顾·拓展”的教学过程基本设定为“复习感悟——习得方法——阅读实践”三段式结构。
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强化主题探究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而且主题十分明确,所以我尝试在课始创设一种情境,帮助学生迅速深入单元主题的思想,进行整体感知,让人物、人物的品格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画面,从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对本单元课文已经学习完成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已经能将几个独立的故事整合到一起,能将不同的人物形象集中起来分析。朱熹说:“读书不可只是在纸上推理义,须反就自身上推究。”入情入境的体验与交流就是一种最好的探究。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2、表达方法梳理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平台这个版块进行研讨性学习,梳理文章中的表达方法,对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进而激活学生自身潜在的创新意识.。
当然,带领高年级学生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专题,都要根据年段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要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特别重视将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3、诵读积累赏析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地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熏陶。作为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教学,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有机会读、有时间读、有情境读是我设计的初衷,比如用各种形式个别读,轻声读,配乐读……反复地读诗句,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感,感悟其主旨,达到与文本、作者的共鸣,从而顺其自然地将诗句诵记于心。
4、拓展延伸内化法。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语文学习没有捷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要充分结合“课外书屋”之类的窗口,把学生引进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体验阅读的幸福,感受成长的快乐。
五、说学法
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本组“回顾·拓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启发,往往能化难为易。具体表现在交流环节,如先在小组内合作,自学探究,再小组汇报,然后交流展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当然,在合作探究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和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有效性。
2、预习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素养。根据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事业,帮助积累。
3、古诗诗句的理解方法主要有:诵读法、情境感受法、查注释资料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换语序、补省略等。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设定教学目标、研究教法与学法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却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在“交流平台”上绽放智慧的火花
1、融情入境。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呢?伴着《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我用课件一一呈现学生熟知的革命英雄: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把生死置之度外李大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为新中国的事业日夜操劳的周总理;生活俭朴、甘愿为革命奉献终身的郝副营长。
交流之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本组课文里的人物形象,让他们重新进入这样一种热血澎湃的情境。这既能学生勾起学生对本组课文学习的回忆,也能快速地切入本次交流的交流主题,使课堂更加简约和高效。
2、明确要求。
我先用ppt出示课文“交流平台”的对话,了解课本“交流平台”中小林和小东交流的内容,并让学生体会别人是怎样交流的,我们在交流又要注意些什么。这样,确定了交流的主题内容,学生就能很快地进行语言提取和语言重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交流中要注意的东西,比如有条理的叙述、有礼貌的倾听、有主见的思想等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是一脉相承的。
3、自由交流。
⑴回顾思想内容:为了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和实效性,我将此次交流设计成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哪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着重回忆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一个片段、一个细节,然后再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通过分层次的交流,让学生明白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先辈,不应该忘记英雄。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更要深深地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懂得感恩,并学会自强。
当然,在交流时,我既要鼓励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比较全面地介绍革命先辈的事迹,以考验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比较好的引领、调控作用,使热火朝天的交流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⑵交流写作特点:回顾本组课文的三篇回忆录,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它们的相同点。例如,均采用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它们的各自特点。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首尾呼应,结构紧凑;《灯光》线索清晰,细节描写突出;《一夜的工作》以小见大,叙议结合。还有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论点鲜明,论述缜密,交流时主要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当然,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并不能局限于一组课文的例子,我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整书本甚至所有学过的课文,回顾哪些课文运用了上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提醒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总之,通过“交流平台”这个版块,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得到启示:读书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体会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以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在“日积月累”中收获语言的珍珠
1、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叶挺写的这首《囚歌》。” 我用简短的几句话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2、读准字音: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孩子“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囚歌》,并指导他们学会朗读的停顿处理。
3、读懂内容。
引导学生质疑:从诗中能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学会共同解决。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一个声音”、“活棺材”、“地下的烈火”、“永生”这些词语的特定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全诗中,叶挺把谁比作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他渴望的又是一种怎样的自由?
4、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囚歌》中“囚”字的涵义;“囚歌”是指困在狱中所写的壮歌。简介叶挺及他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这个环节先由学生自己补充,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也已经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再提供帮助。
5、配乐背诵《囚歌》: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歌的意义后重点是诵读,我给孩子们配了轻柔的背景音乐,这样很自然地创造出一种朗读的情境。通过这样的诵读,不仅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总之,古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让孩子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的表现,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也极有好处.。
6、拓展延伸:学完《囚歌》,我给孩子们提出建议,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推荐的是《就义诗》、《夏日绝句》、《乐府诗集》、《署相》等等,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中去寻找革命先辈们那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三)在“课外书屋”里找到阅读的密码
1、引入“课外书屋”:从《囚歌》和《狱中联欢》引出小说《红岩》,进而引导读“课外书屋”的提示,了解像《红岩》一样的革命题材的小说有很多。
2、自由交流:说说自己了解哪本小说,或者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形象,有没有在书中发现‘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死’了呢?以此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因为本校有图书室,所以我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一两本来读。并安排在一段时间之后,开展“缅怀先烈、不忘遗志”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集体交流读后感。鼓励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生的好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虽然“回顾·拓展”是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但是在主题和训练目的上仍然是一个整体,为了凸显这一点,我将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八、说教学效果
根据新课标精神“把课堂还给孩子”,我在此次说课稿的设计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交流合作。我主要采用单元整合的方式,分课前热身、课堂教学、课余拓展训练三步曲,尽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积累。
“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不仅能学会表达,也能学会倾听,我最期待的是思维的碰撞能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及被认同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积累习惯,“日积月累”重点是培养他们围绕主题积累的意识,这个目的应该很容易达到;虽然课外阅读量很难保证,但由于我在“课外书屋”版块布置了主题读书会,学生应该会很积极地参与。
点评:
“回顾·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加油站,它承载着梳理本组课文、提炼要点、拓展延伸的任务,殷老师的这一篇说课稿正是这个基础之上,挖掘了单元学习深度,拓展了单元学习宽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观全局,从主题出发。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板书设计以“缅怀先烈、不忘遗志”为主题总结可以看出殷老师非常注重单元整合,这样,使每一个环节的训练目的性更加明确,也能使课堂更加高效和简洁。
二、合作交流,有独到见解。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引导发现语文课程深广的内涵决定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理解的多元性,殷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回顾过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所得所感,学生不仅会有超越课文的更深的理解,而且会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殷老师并没有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阅读理解,遇到问题时通过查阅搜集资料、合作讨论等方式来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阅读延伸,拓宽知识面。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在教学中,殷老师发挥高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大义光辉,这样联系背景,融入意境,才能真正感受《囚歌》的悲壮美。整节课由理解诗句本义,到链接课外相关资料强化理解,再到联系单元主题进行理解,可谓由浅入深,由课内文本到链接课外文本,再由链接文本到思想升华,层层递进,由扶到放,学以致用,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地位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主要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 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 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1.2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护理理念, 具备较扎实的急救处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 (2) 能力目标:在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急救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基本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和救护;具备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初步应急处理及配合医师抢救的能力;能将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职业本领。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精神, 有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情感。
1.3 课程设计理念
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 以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 任务引领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 具体如下: (1) 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 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想, 由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 从理论、实践课程分离转变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 岗位技能任务化, 组织实施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在学生掌握岗位需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同时,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4) 课程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应用。
1.4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急重症护理岗位技能的需求选取课程内容,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依
作者单位:224005江苏省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据设立急救流程:从院外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院内重症监护病房救护, 院内急诊科救护是在院外救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救护, 院内重症监护病房救护是在院内急诊科救护的基础上强化监测救护。每个工作过程又依据岗位技能的要求分为多个工作任务, 院外救护按照工作要求分为10项工作任务, 院内急诊科救护按照工作要求分为7项工作任务, 院内重症监护病房救护按照工作要求分为3项工作任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临床环境进行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等, 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临床环境进行实战教学, 同时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职业能力, 实现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实现了学校教学活动与医院护理实践活动的统一。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 内容中无“章节”, 只有“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 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将《急救护理》的知识点以急救护理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既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 又使学生能在仿真临床环境和真实临床环境中学习, 真正做到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安排在学生进校后第3学期开设, 理论教学环节6学时, 实训教学环节30学时, 在急诊、ICU顶岗实习4周。
2.3 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为使护生熟练掌握紧急情况下抢救患者生命的急救技术, 难点为综合技能的应用。解决方式: (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保证基础, 突出重点, 特别是在概念的引入上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量引入急救实例,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采用个别辅导、答疑的方法解决, 并请专家不定期与学生交流、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导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练习、医院实践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的技能。
3 教学资源
3.1 教材
选用了王平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笔者正与医院行业专家共同进行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校本教材的开发, 正在编写的教材按照培养急救护理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内容, 按照真实工作任务整合内容, 按照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序化内容, 强调急救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 并更名为《护理实用急救技术》。
3.2 开发符合课程设计需要的辅助教学资料以校企融合、
工学一体为办学思想, 课程组教师与医院、行业专家合作, 以急救护理工作岗位为先导, 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编制出与《急救护理》课程相配套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分任务配套的练习试题库、综合技能考核病例库及《急救护理实训指导》书等, 为保证“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并且所有资料都网上共享, 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能够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3.3 自主学习网站
为便于学生对《急救护理》课程的学习, 以校园网为依托, 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 建立《急救护理》专题教学网站, 为学生和注册用户提供教学文件、在线视频、在线学习等,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为学生掌握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
4 教学实施过程
4.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 探索以急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急救护理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 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以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 以“工学结合”为宗旨设计教学过程, 同时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 岗位技能培养任务化, 依托仿真护理实训中心组织现场教学。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贯穿到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扎实的操作技能, 促进学生综合急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高级护理人才。 (2) 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 首先案例导入教学内容, 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行示教, 教师与学生同步练习, 最后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实训室全天开放, 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时间和机会, 强化了实践技能培养;最后到教学医院顶岗实习10个月, 有利于学生护理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3)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护理人才。 (4) 教师的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目标。 (5) 教学与临床零距离的教学设计。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 设计教学法:即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设计。设计教学
法有4个重要步骤:创造情景引起动机, 确定目的制定计划, 实行计划, 评价效果对急救护理中心脏骤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溺水等急症的教学, 以“仿真临床环境”组织现场教学。教师首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相应典型病例, 在课前1周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例设计相应的情景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前准备角色扮演病例及设计救护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完成角色扮演病例及设计救护的过程后, 首先由学生自评救护效果, 教师再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角色扮演病例及设计救护过程给予点评和系统归纳, 促进学生更快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4.2.2任务驱动5步教学法:针对课程实训内容即实际工作任务, 首先案例导入, 提出工作任务,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实验室相关物品解决工作任务, 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最后评估学生实训效果。
4.2.3 实战教学法:完成《急救护理》全部教学后, 组织到二
甲以上教学医院顶岗实习10个月, 使学校仿真临床环境中所学知识技能得到真实验证, 提高理性认识, 为学生就业进入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4.3 课程考核
结合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特点, 实行三阶段四考核。三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医院实习阶段、毕业阶段。四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行的自评、互评、教师测评记为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 总结性考核 (学生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70%) , 实习考核 (学生经过1年的实习, 在毕业前由实习医院教师在临床上进行的考核) 以及毕业考核。
5 实践条件
5.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
校内仿真临床环境的实训基地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培养实践技能的场所。我院的一体化教室既配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示教室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布置相应的实训设备, 根据教学需要可随时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技能的示教与练习, 满足教学的需要。
5.2 急救实训室
5.2.1 院外救护实训室及设备:院外救护实训室可分别进行
现场评估及环甲膜穿刺、现场心肺复苏、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技术的练习, 并配备有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环甲膜穿刺模型、简易呼吸器、敷料、绷带、止血带、各种夹板、三角巾、担架等先进设备。
5.2.2 院内急诊实训室及设备:院内急诊实训室可进行现场
分诊及各种抢救, 配有抢救车、除颤仪、多功能监护仪、输液轨道、气管插管模型等先进设备。
5.2.3 模拟重症监护病房:可进行各种监测护理, 并可行机械
通气, 心肺复苏, 除颤等综合技能的练习, 配有多功能急救床、多功能急救模拟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先进设备。
6 教学队伍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当中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配置完善、梯队建设良好、结构比例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参与《急救护理》教学的教师共8名, 全部为双师型, 其中副教授2名, 副主任护师2名, 讲师2名, 助讲师2名;研究生学历教师2名, 本科学历教师6名。2名副主任护师来自临床一线, 多年从事急诊和重症监护工作,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院校合作的课程建设中, 一直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7 特色与创新
(1) 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 理论必须够用, 强调实践技能培养, 从而满足培养21世纪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 (2) 以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选取、序化教学内容, 并紧跟该课程的国际前沿动态,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3)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 岗位技能任务化, 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校企一体化教学, 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 (4) 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主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课程,说课,设计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69-71.
摘要:说课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向对专家和同行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程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高职院校开展的课程说课,有利于深化高职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基于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药学专业《药剂学》进行课程说课设计。
关键词:药剂学;课程说课;课程设计
R-4
1课程设置
1.1本课程在我院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性质:药剂学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是面向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专业课程。
(2)地位:药剂学是高职药学专业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3)作用:通过药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见剂型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在第三学年开展药品生产、销售、药房实习工作打好前期基础。
1.2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药剂学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课(基础化学、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部分专业课(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今后学生的专业实习打好技能基础;为药学专业职称资格考试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打好理论基础。
1.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剂型的制备工艺、制备方法、质量要求以及质量控制;熟悉药剂工作的任务、工作制度及药学基本知识;了解新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进行药物配制的基本操作;会使用常用的衡器、量器及制剂设备;能正确调配药物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能制备常用的药物制剂。
(3)素质目标:具有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具有良好的团队协助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以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实用、够用”为原则, “教、学、做一体化”为出发点, “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培养药学专业技能。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生产车间参观;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增强本课程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突出技能培养的主线。
2.2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以我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为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2.3教学模块分配
教学内容主要分2大部分:理論教学(54学时),实验实训(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2.4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2.4.1重点、难点的确立:以药品生产企业中常见的、使用频率高的、效果明显的剂型、各类国家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重的内容为依据;把液体药剂、软膏剂、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片剂、丸剂等的制备工艺、制备方法及质量要求确立重点内容,把工艺复杂、剂型新颖、质量要求较高的注射剂、缓控释制剂、脂质体、气雾剂等剂型作为难点内容。
2.4.2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1)突出重点:
①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围绕重点进行,设置问题、演示实验、指导阅读、分析讲解、启发探究都应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
②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将最佳时间用于重点内容的教学,把握好调控好教学节奏。
③通过训练、小结、复习,及时了解和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突破难点:
根据教学原理和学生知识结构,借助实验手段、教学媒体、教育技术,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对抽象内容形象化,使之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水平。
②对于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难点,可突出主要因素并将理论问题具体化,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③对于知识跨度大的,可用有关的“中介”知识作铺垫。
④对容易混淆的内容,可利用横向比较,找出相近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
3 教学实施
3.1教学方法
3.1.1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教学视频让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重难点。
3.1.2职业体验法
组织学生到药厂参观见习,观察药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条件,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3.1.3网络学习法
利用网络资源介绍学生一些学习网站,通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理论得以延伸。
3.1.4案例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5岗位模拟法
组织学生到我院的GMP模拟车间,把学生按照工作岗位分组进行模拟操作,比如片剂的制备可以分成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压片、质检、包装等若干环节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岗位操作,熟悉操作流程,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考核方式
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随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
理实一体化的评价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从药品的剂型、制备、质控、包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总评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占50% )+实验、实训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10%)。
4 教学资源
4.1教材选用及教辅资源
选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张琦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本教材强调理论,重视实验;针对岗位,课证融合;联系实际,突出案例。
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网络资源。
4.2实践教学条件
我院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两间188.3㎡,模拟制剂车间138.6㎡,校外岗位见习、实践教学基地3个: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个旧市云河药业制药有限公司、一心堂滇东南分部。
4.3教师队伍
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互为补充。
5 教学效果
5.1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12级、13级两届药学系学生成绩合格率均在90%以上,实习及就业用人单位反馈药学专业的两届学生药剂学基础良好,能满足岗位要求,并在岗位实习与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職业素质,能用专业的思维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5.2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二级督导制度、领导评价、社会调查、行业问卷、研讨交流,以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6 课程特色与创新
6.1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6.2实训
校内实验室实训及校外就业岗位的参观见习相结合,更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贴近药品,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6.3师资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一线岗位工作,加强专业实践,同时要求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6.4课程
结合医院、药企岗位需求及国家各类资格考试制定《药剂学》课程标准,突出职业针对性
7 改革思路
7.1丰富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验
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不仅为专业教育积累实践经验,也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7.2加强院校合作
引进医院、企业的专家、优秀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指导校外见习、校内实训,开展专题讲座,让职业体验走进校园,让岗位标准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建立药剂学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涵盖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和实训指导、习题库、案例分析、虚拟实验、教学录像等。
参考文献
[1]戴世明,刘洋,王慨. 高职院校开展说课活动的意义和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5):132-133.
【施工技术课程说课】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10-17
11土木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06-27
施工技术10-22
最终版施工课程设计06-22
说课用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6-29
技术交底砌体施工10-12
园林技术施工方案10-15
顶管施工技术总结07-19
电缆施工技术措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