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3篇)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非生物和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以 及由不同个体或成员按照一定结构层次所构成的系统,研究某些系统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 达到平衡、保持稳定的。

2、从系统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每一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联系与作用,激发学生欣 赏一些结构、系统本身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美。

3、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理解、升华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类比、联想、推理、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过搭 建模型,分析系统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在研究某 个具体事物时要从系统的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 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 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访谈、调查、网上查询等方法搜集获得相关的资料;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出较微小 的生物或生物细小结构; 能通过观察的出一个小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各种动植物; 能有根据地 设定标准对纷繁的事物进行合理分类; 能在接触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并 能说明自己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 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能 设计实验或类比实验证实自己或别人提出的假设; 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说明理 由;能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出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结构、特点、关系、产生原因、异同点等,并 能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说明理由; 能根据设计方案利用简易材料独立地制作各种模型; 能正确 使用各种常见的方法对事物的特点、特性及数量进行测量或估算; 能从实验结构或曲线图中 分析或推测出相关的结论;能选用各种恰当的方式或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发展变化过程、研 究结果等展示出来;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能。

2、能大胆地进行设想和推测,敢于发展自己的观点;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 研究、制作等活动;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方法、共享资料等信息,并能具体地说出交流 的好处;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能发现或意识到各种常见 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美” ;能公正地评价别人或自己的研究结果、观点、作品等;能意识到 客观事物或时期对人类或自己的重要性; 能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表现出对科学探究活动 有兴趣。

3、能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各种常见简 单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说出“青春期”出现的各种特征及需要注意的生理、心理和 行为问题;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基本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能正 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类在太空中与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 能正确说出科学研究 的大体过程即每个过程的作用;能正确说出各种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4、能分析、发现、举实例说出各种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对人类健康生活的帮助;能推测出各 种事物中与环境和谐的因素; 能举例说明使事物与环境保持和谐的意义; 能利用已知的科学 技术解决常见的简单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18 课。第一单元 风格各异的建筑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力的作用 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与功能。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美,实现科 学与艺术、技术、文学等学科的整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 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 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消化、呼 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运动协调、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快乐;鼓励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帮助。第三单元 有序的生态系统 本单元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并使用类比的 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学习研究生态系统的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平衡,模拟生态系统,设计制作生态瓶,并探究如何保持其平衡;分析我们日常的行为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第四单元 宇宙与航天技术 本单元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探索宇宙的发展历史,以 及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的探索宇宙,设计和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使人类对 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离开地球到宇宙中旅行、到宇宙中生活,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重 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五单元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本单元从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从而加强学生对科学家、科技发展史的了解。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 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 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 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改设想: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 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2、专题研究 注重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及讨论辩论。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单 元 课 题 课 时 风格各异的建筑 课时 奇妙的人体 6 课时 有序的生态系统 4 课时 宇宙与航天技术 5 课时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2 课时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2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一 )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擅于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很重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题目是“Winter in Canada”, 讲授了冬天的“季节”话题。单元围绕着Jenny, Li Ming, Danny这三个小主人公冬天的衣着, 堆雪人、滑冰等活动, 最喜欢的季节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情景展开。

本节故事课“The Snowman”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读懂故事、感受冬天乐趣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故事。

2. 学生能朗读故事, 做到语音准确, 语气达意。

3.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 表演故事。

4. 学生能尝试改写故事结尾。

(二)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

3. 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三)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冬天季节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 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帮助表演故事。

六、教学准备

(一) 教师课前准备

1. PPT课件。

2. “Frosty the Snowman”故事的动画片。

3. “I’m a little snowman.”歌曲flash。

4. 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双纸质滑冰鞋 (打印出来) 。

(二)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每两位学生根据右图提示自制一个活动帽子的纸质雪人。

2. 能向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制作的雪人。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6 minutes)

1. 师生问候, 开始上课。

2. 唱一首关于雪人的歌曲“little snowman”。教师播放歌曲flash动画, 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歌词如下:

I’m a little snowman round and fat.

Here are my mittens. Here is my hat.

And a little scarf and a carrot nose.

You stand so tall and when the cold windblows.

歌曲fl ash链接http://www.520wawa.com/class/201005/ info_18631.htm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 课前预习作业展示, 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wonderful. 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it talk (jump, skate) ? 学生生成答案,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 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 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 ( 如图所示 )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 (eyes/arm) ? Whatcan the snowman do? 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 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 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 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 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 观看后回答问题, 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 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 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 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 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 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 (如图加音效) 。

b. 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 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 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 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 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预测, 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 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 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 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 迅速找出 (1) 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 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 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 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应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 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 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 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寻读, 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 测答案。教 师问T: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 找到 (1) 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 跟读

④两人一组, 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 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 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 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 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 (2分) 。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 (4分) 。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 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The snowman (1982) ”故事视频片段, 视频网址如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 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 发挥学生想象力, 以视频“Thesnowman (1982) ”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2. 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任务。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4

第五单元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第十八课 科学学习回顾

一、教学目标: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2.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3.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2.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三、课时1节 教学过程:

活动1.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A.活动目标

1.能回忆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类型。2.能归纳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3.能对某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u(1)教师|述: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经历过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想一想你经历过哪些科学探究活动。

(2)教材第85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分别回答这些探究活动的类型。

(3)鼓励学生分别举每个类型的3—5个具体探究活动,如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有设计制作风车、小吊车、小火箭„„列表分类记录.

(4)提问:除了上述探究活动类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什 1

么?说说自己的理由。(5)学生分组交流。

2.指导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1)教师提问:一个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几个探究的环节?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熟悉的课例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学生可以选其他活动进行分析.描述并记录每个探究环节的分析结果。

(3)鼓励学生选择分析不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

(4)第86页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分析,尽管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一一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的探究环节,但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具体的探 究环节也有所不同。活动2.我学会的一些技能 A.活动目标

1.能运用某种技能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究活动。2.知道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3.能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4.体会到技能对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A.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有哪些方法和技能。

(1)教师讲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制作、种植饲养、调查、整理信息、归纳结论、表达与交流等都有具体的片法技能。想一想,在科学课学习中你都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就某个探究的环节回忆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整理信息的方法等。根据实际和学生兴趣,鼓励不同小组总结归纳不同的方法和技能。2.学生体验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1)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投影: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整理信

息的方法有----曲线法、柱状图、扇形图、概念图等。.(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在科学课学习中的一组数据运用上面的力法

来整理信息。

①选择的数据应体现两个量之问的变化,如时间与温度、年龄与体重、时间与小车运行的距离.时间与小鸡的食量等之间的变化;

②尽可能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但不一定每种方法都可行;③绘制图表时要按照具体的方法整理数据、描点、绘图。对于感到难度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所学的教材中找到更多的图表并加以说明。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说说掌握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活动有什么作用。3.指导学生体会探究活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1)提问:从图中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说说采用的是什么方法。(3)指导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什么发现。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篇5

2.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3.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美的?答: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山体、流水、湖面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手段,利用各种要素造作需要的景观,如假山、人工湖、雕塑、楼、台、亭、榭、廓等体现建筑环境的美。

4.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5.常见的建筑装饰材料有瓷砖、壁纸、装饰木线、石膏板等。

6.建筑材料的选择要体现环保、美观、易得的要求。

7.绿色建材:是指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环保、安全型的建筑材料。

8.人们是怎么样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好?答:人们利用瓷砖铺地面、浴室、厨房的墙壁,用装饰木线装饰门口、窗口,用石膏板做出各种造型。要轻装修、重装饰,更利于环保。

9.设计制作流程图:(1)选择题目;(2)确定制作的目的;(3)根据目的设计多种方案;(4)选择方案并进行制作;(5)评价与改进。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篇6

1、科学家用光年表示星球之间的距离。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所“走”的距离,大约10万亿千米。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光年。

2、天文学家把所有的空间以及其中的万物叫做宇宙。

3、恒星――像太阳那样,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行星――像地球那样,绕恒星运行的天体,自己不发光。 卫星――像月球那样,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自己不发光。

十四 探索宇宙

1、位于北京建国门的“浑天仪”说明早在5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观测太阳、月球和星星了。

2、望远镜的种类:

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 牛顿的反射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双筒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

6、我们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人试图用“火箭”使自己飞上天,但没有成功,并献出了生命。

7、火箭的飞行原理:利用反冲的原理进行飞行。

8、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的创始人。

十五 人造地球卫星

1、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制造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底已经发有35颗国产卫星上天遨游。

2、人造卫星按预定的轨道飞行,都是运动的。地球同步卫星看似静止,其实也是运动的。

3、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

导航卫星 通信卫星 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 天文卫星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

十六 在太空中生活

1、太空生活常识:在太空中使用脱水食品、太空中站着睡觉与躺着睡觉同样舒服、宇航员洗澡是个很困难的事情。

2、“和平号”空间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3、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是前苏联,宇航员是加加林。

4、“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10月15日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十七 走近科学家

1、张衡――我国天文学家,发明了地动仪 阿基米德――物理、天文学家,古希腊人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万有引力”发现者

爱因斯坦――德国人,伟大发明家,“相对论”提出者 居里夫人――法国人,以发现“镭”而闻名 袁隆平――中国江西人,杂交水稻之父

2、汽车工业发展史

1769年 法国人 三轮蒸汽汽车

1886年 德国人 四轮汽车

19 美国人 T型现代福特汽车

(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

3、中国航天的创始人钱学森。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7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8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当我们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时,是否想过我们身体中消化器官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在节日里的诉说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倾听它们的“诉说” 1.活动任务。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戴上各自所扮演角色的标志进行“诉说”表演。

2.交流。

(1)解释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

(2)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才能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保持我们的健康?

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小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拓展1:调查消化系统疾病 1.布置任务:

调查消化系统疾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引起的?应该如何积极地预防和治疗? 2.与同学交流本组的调查结果,设计图表,对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拓展2:制作消化道模型。

教师:食物在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消化器官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消化道,让我们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吧。(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参考P26提示,制作消化道模型。学生展示本组的模型,交流评价。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已经教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本册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教学时,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2、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只保留一些较简单的。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 ⑴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

⑵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

⑶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用不同知识解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本册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分数和百分数、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

单的统计七部分,依次分别复习。⑵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⑷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⑴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⑶培养判断、推理能力。⑷培养迁移类推能力。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篇10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三年学生刚上科学课,一切都感新奇,尤其是科学实践课。因此,我在教学中,以“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为宗旨,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尽量创设玩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积累。以下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2、具体工作: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标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树学生参与意识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3)创学生参与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我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观察、探索。学生自制树叶标本、观察蚂蚁觅食、组织蜗牛赛跑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只要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抓学生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体学生参与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动的,学生通过捉蜗牛、看蚂蚁、摘树叶、学造纸、试材质。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二、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常见材料”是全册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宜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讯”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生光电磁的应用引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事实。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 能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感知事物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自己以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 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探究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按导电性能可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以及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用科学感情。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实现本学科的素质。

四、本册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搞好各种活动,做好每个实验。

六、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 篇12

科学教案

年3月

第5周课题5.天气与生活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

影响。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1.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一.

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第二课时)引入一.信息发布会1.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一.

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二。交流活动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教学过程拓展一.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第三课时)引入一.交流会1.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1.说说家乡的天气。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自学“科学在线”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拓展一.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有酸雨板书设计5.天气与生活

影响

影响天气

人类生活

人类生活

天气调查酸雨

用PH试纸检测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年4月

第6周课题6.固体、液体和气体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情感目标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知识目标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1.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一.

活动:“给物体分类”1.观察课本插图。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一.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第二课时)引入一.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探究活动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教学过程拓展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第三课时)引入一.课前讨论会1.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探究活动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拓展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XX年4月

第7周课题7.冰、水和水蒸气课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情感目标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猜谜游戏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一.

活动:“化冰实验”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二。活动:“动还是静?”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拓展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第二课时)引入一.活动:“小小交流会”1.

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探究活动一.

活动:“统计分析”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一.

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教学过程拓展四.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第三课时)引入一.“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一.讨论会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拓展一.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年4月

第8周课题8.水到哪里去了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情感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一.

活动:“水到哪里了?”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二.活动:“写字游戏”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拓展一.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第二课时)引入一.游戏:“水不见了”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探究活动一.交流活动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拓展一.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第三课时)引入一.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拓展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板书设计8.水到哪里去了蒸发:水

水蒸气

猜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XX年4月

第9周课题9.雨的形成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第二课时)引入一.课前交流会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自由举例。探究活动一.

活动:“雨的形成”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引入一.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探究活动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拓展一.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板书设计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结)雨的形成:1。猜想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走出家门来上学,你留心观察过早晨的景色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早晨》,看看高尔基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晨景。

揭示课题并板书:早晨

(设计意图: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2.小组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易读错的字记录到纠错本上,并注上拼音,多读几遍。

全班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指名检查。3.指名朗读,全班纠错。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扫除字词障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字音。)

4.理解词语:

宫嫔 和煦 惺忪 惬意 一帧 醇厚 蚊蚋 得天独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请你将它们圈画出来。(太阳、海浪、蜥蜴、花儿、蜜蜂、知更鸟、人们、蔷薇)(设计意图: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通过圈画景物理清思路。)

3.读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美好景物的句子。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想象散文描述的情境。)

四、走进文本,品词析句 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联系课文有关词句跟同学谈一谈,再体会着作者的情感读一读。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

(一)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课文的语句。

(二)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

板书:美:自然美

生活美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 天空突然闪出一丝阳光。夜的黑暗将悄悄地躲藏到山谷和石缝中去,躲藏到浓密的树叶里去,躲藏到沾满露水的乱草丛中去。山顶露出愉悦的笑容,仿佛在对夜的淡淡的阴影说:“别害怕,这是太阳!”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太阳带来光明,黑暗渐渐退去“闪出、躲藏、愉悦”等词语感受到作者的欣喜的感情。)

指导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海浪迎接太阳的壮观场面

海浪高高地昂起雪白的脑袋,向太阳鞠躬,好像美丽的宫嫔在向国王朝拜,并且吟唱着:“欢迎你呀,世界的主宰!”

和煦的太阳微微含笑:这些波浪整夜戏耍着,不停地翻滚。现在它们披头散发,身上绿色的衣裳皱皱巴巴,天鹅绒的长披纱也被搅得乱七八糟了。

“早上好!”太阳升到海面上说,“早上好,美丽的浪花!不过你们玩够了,安静一下吧!要是你们继续这样高高地蹦跳,孩子们将不能在海水中洗澡!应该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得到各自的享受,不是吗?”

(这一段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静到动的变化,烘托出太阳在新的一天诞生中的作用,为后文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和蔼慈祥。)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领悟作者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三)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

读一读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品一品它的语言特色。(先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的语段,再评评它的语言,再进行朗读。)(设计意图: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

(四)、体验情感

(设计意图: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

1.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然美、生活美两者相互映衬,使自然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然,使人成为自然之人。作者赞美自然是神奇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诉我们热爱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练笔巩固写作方法,适当拓展阅读。)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自然美

早晨 美 关注,热爱,和谐

生活美 教学反思:

7、葵花之最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葵花之最 教学反思:

三件事

收到葵花种子

种下葵花子,成长起来。葵花的生命被凝固了

8三人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

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2.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

2.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4.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红军长征。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氛围。

(一)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1.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红军过草地的情景。

2.教师课件播放一组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以此加深学生的了解。

(二)回顾旧知,引出故事。

1.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长征故事中,认识更多令我们感动的人物。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感知文本。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在反馈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用概括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述。(板书:王吉文背小周 王吉文背小周、黄元庆 小周、黄元庆拖王吉文)

(二)浏览读文,理清线索。学生浏览读课文,思考:

1.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展开描写的?用一个字来概括。2.文中几次写到了“行”?围绕“行”,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出小标题。

(注:两个问题不要同时出示。出示第一个问题后,在引导学生说出“行”后,再出示第二个问题。)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问题

3.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三人行”的图示。

三、品析文本,感受人物精神。

(一)走近人物。

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原因。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交流中只要简单地说一说人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即可。

(二)走进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画面,并在旁边批注画面中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预设:

学生所找到的感人的画面多以指导员王吉文为主要人物,教师要在交流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王吉文的品质。(板书:刚强的意志 坚毅的精神 真挚的友情)

画面一: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的王吉文背小周艰难前行。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对王吉文的描写感受其品质:在自己伤势严重的情况下,靠着刚强的意志坚持背战友前行。

画面二:课文第10-11自然段描写黄元庆让绑腿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第11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所烘托出的气氛,感受红军过草地的严酷环境对人的威胁。

画面三:课文第14-19自然段描写的王吉文轮背小周、黄元庆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王吉文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感受他为了战友勇于牺牲的精神。

画面四:课文第20-22自然段描写的小周、黄元庆托王吉文前行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前行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

画面五: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群雁南归”图。引导学生感受:草地上匍匐前行的三个人正像天空中南飞的群雁,群雁要去温暖的南方,而三个战士要摆脱困难走出草地。“群雁南飞”图正是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课件再次播放一组红军长征图片,以《七律•长征》为背景音乐。

(二)课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人故事,认识更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三)结合你所了解到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和人物,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三个人坚定地走下去的?把感想或启发写在小笔头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找出拼音全部正确的一组,在括号里画“√”。

1.ɡē bēnɡ qí qú xiè

咯 嘣 崎 岖 泄 气()

2.kuì zuî xuàn

溃 烂 锉 刀 目 眩()

3.jiē ɡěnɡ yè mǎnɡ

揭 露 哽 咽 莽 撞()

4. wā pú fǔ xū

水 洼 匍 匐 吁 气()

二、巧加偏旁组词语。

直 欠()树()水

繁()()头

争()()杆

少 兰

奇()()溃

三、想想下面的“轻”字是什么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中。

轻:①重量小,与“重”相对;②负载小,装备简单;③数量少,程度浅;④不重要;⑤用力不猛;⑥轻率;⑦轻视,看不起。A.看着台上一个个身轻如燕的舞者,真是一种享受。()B.在这场事故中,甲方的责任轻。()C.爱护公共财物,大家要轻拿轻放。()

D.在我军严密的包围下,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E.在抗日战争年代,轻骑兵总是能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打击。()

F.有信心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就容易变成自负、轻敌。()

自由翱翔

四、精彩回顾。

(一)他兴冲冲地()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了半碗凉水,()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1.按原文填空。舀 抓 拌 抓 弄 蹲

2.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1.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仿照写一写。2.你觉得大雁的队伍象征着什么?

五、小练笔。

1.读一读:向王吉文一样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写一写: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告慰、缅怀那些英雄先烈们呢?

【板书设计】

王吉文背小周 刚强的意志 三人行 王吉文背小周、黄元庆 坚毅的精神 小周、黄元庆拖王吉文 真挚的友情

【课后反思】

9、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理解“揠”)

二、初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1、快速读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于课题对应的一句话。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寓言

1、这是怎样一个种田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勤劳,性子急„„)

2、读了这些词句,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句子,谈想法。(随机讲解

1、理解“悯”“茫茫然”“病”,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象一下,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

3、你觉得这个人怎样?)

3、齐读课文

四、明理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只用了短短41个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板书:揠苗助长

盼禾苗长、违反规律、拔高禾苗、弄巧成拙、禾苗枯死 刻舟求剑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教学反思:

10、还有人活首吗?

一、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泰瓷墟揪赔

4、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天国福音、魂飞魄散、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田慧敏生还

还有人活着吗 片冈登获救 人间真情不可折服

卢桂兰“两世为人”

上一篇:医生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下一篇:心疼爸爸辛苦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