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共18篇)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1

我要珍爱生命!我曾经在电视上看新闻,一次的汶川大地震,夺取了数多人的性命。许多人因为失去亲人而绝望想寻死。但是我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她父母亲为了保护她,而用身躯护住了这个女孩,父母被活活压死。而这个小女孩却幸存地活了下来。但是也在下面呆了几天几夜,她可是靠吃天上的雨水,书本和草。被救出来后记者的采访,她插掉泪水,坚强地说:“爸爸妈妈既然愿意舍身让我活下来,我就要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我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这样才对的起他们!”这句话,令我深受感动。是啊,一条生命是多么的宝贵!

我要珍爱生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让我能蹦蹦跳跳,也让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春天悄悄地来临了,一切开始新的生命。我时不时会去公园,在那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小草有精神饱满地探出尖尖的脑袋了,那青绿的颜色直逼你的眼。虽然它不强大,但是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无数的挫折,与困难中,还能生长得那么艳!我轻轻地抚摸着这片小草,它们似乎把正能量传递给我,告诉我:“无论你何时何地,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生的希望!”

我要珍爱生命!因为它给了我丰富多彩的情绪,我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生气,我会开心的笑,我会因无聊而觉得寂寞,我会感到委屈,我会……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生命的诗性为散文正名 篇3

理论建构恢弘,体系完整严谨是《诗性想象》的一大特色。作为“百年散文探索”丛书之一,该作以“散文话语的重建”开篇,认为重建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地基”。作者通考了五四以来百年散文发展的概况,指出当下散文创作贫弱的现状与理论话语的缺失直接相关。接着,又辨析了传统散文理论中一些习用概念所存在的问题,继而以“诗性散文”为核心,分别从“人格主体”“生命本体”“诗性智慧”“文化本体”等多个方面构筑散文的诗性内核,再从叙述、意象、结构、意境、语言等多种形式要素,对散文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深入研究。循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画出一幅完整而严谨的散文理论架构图,梳理出一套有着严密逻辑关联的散文理论话语。可以说,作为一部系统性的散文研究专著,《诗性想象》大刀阔斧地为学术拓进扫清了障碍,是一个富于原创性和拓荒性的学术成果——这种努力有一定的冒险性,也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学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信与担当的治学态度,在当代避重就轻的学风下,很值得我们省思。

《诗性想象》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概念创新。例如书中指出,要拓展与深化新世纪散文研究,途径之一就是要“化西方”和“中国化”。“化西方”是“引进西方的文论作为参照”,但又不以之为唯一标准,这是对“西方化”的一种反拨。而“中国化”则指要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交汇融合而创造出现代精神。旧词新意,观点独到,这两个词汇都体现了作者散文理论的独创性。又如在论述“散文的生命本体性”时,作者思接千载,从古希腊、古罗马谈到尼采,再从德国的生命哲学潮流谈到黑格尔、克罗齐、苏珊·朗格,又转而到中国的《周易》、庄子,最终将分析重点落到中国现当代散文上——从而在整个人类文学艺术史的考察中完成了关于“生命诗性”的世界性意义的论证。实际上,在《诗性想象》一书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当代散文从来就不是孤立和狭隘的,而是与世界文学文化,甚至整个人类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在纵横捭阖的论述中读者很容易感知论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厚的人文情怀。

学术著作最忌枯燥无味,令人无法卒读,《诗性想象》却因为书中洋溢着浓郁的学者个性,读之令人意趣盎然。当下的学术争鸣,往往只限于论文商榷,在杂志上见真章,鲜有见诸专著者。而在《诗性想象》中,作者却不讳言与诸家观点的相容或相左,直抒己见。作者在评论某一问题时,往往先举证各家观点,充分评述,再推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我学术建构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一种阔达的气度、一种史学的厚重感。诸家观点展露无遗,平等对话,得失由读者评判,实际上是由读者参与了思想的交锋与争鸣。另外,《诗性想象》文风谦逊而不失自信,语言晓畅又饱含诗情。例如作者提出自己的散文分类标准时,也承认是“颇具难度的问题”,是一种挑战,反映出学者谦和的个性和负责任的治学精神。

陈剑晖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散文研究,是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多年来一直疾呼散文的崛起,为散文的正名而奔忙。《诗性想象》作为他最新的成果,既有严谨的学理思辨,又有诗性的文风,更不乏学者的意气和个性,全书在以生命的诗性来倡扬散文的未来。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该书是了解百年散文理论发展及近期学术焦点的一扇窗口,深窥则犹有濡染学人学理学风的教益。而于普通读者而言,书中多有对古今诸多散文名家文风的精彩述评,相互比对,洞见幽微,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有独到的妙处。《诗性想象》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涩,有很强的可读性,说雅俗共赏也不为过。

以爱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4

本人是一位二次元少女,爱好有许多,跳舞,角色扮演,画画,漫画,小说。但是我最喜欢的却是最玩不好的——唱歌。

半年前,我父母说,我唱歌像是在鬼嚎。我听了有些难过,我说,现在鬼嚎,以后就不一定了。从那天后,我就明天练习唱歌,没事就唱唱歌,哼哼小调。

我经过了半年,我慢慢的学会了唱歌。不再是那个唱歌的小白甜了,我开始发自己唱的歌。但是,现实还是那么残酷,并没有多少人喜欢我唱的歌。唱歌评论还是那么的空空荡荡,连个过客都没有。

我开始胡思乱想,我开始不相信自己。有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有时候,会想唱歌好的人那么多,自己干嘛去趟这趟浑水;有时候,也会想,光靠努力是不行的,还要有天赋。

就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又想到都坚持半年了,现在为什么要放弃呢?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现在放弃了,以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于是我又开始学习唱歌了,比以前更加的努力,更加的用心,一点一滴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又过了一个月,我唱的歌开始有人点评了。我看着那些有好有坏的点评,心里暖暖的,我的努力终于被看在了眼里。

就从那天,我更喜欢唱歌了。没事就发发自己唱的歌曲,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放弃它。我虽然想过去当歌手,但是我最后还是抛开了这个想法,我把唱歌当做个爱好了。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5

她那回眸的一笑留给了雨乡深深的烙印,雨乡的心里涌出了一种莫名的惆怅,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只有中说不出的苦楚与酸味。于是雨乡理智的发现自己对那女孩一见钟情,虽然他根本不知道那女孩在哪个班,是个什么样的人,雨乡幼嫩的心触动着,原来是爱情向他招手。爱情来了。

他找到了那个女孩的班级,原来他们同一个级。从此他每天都会驻足一会,就是在这几分内尽饱眼福,然后他就开始有了心理上的某种欲望。

时间过得很快,,他们上高三了,雨乡觉得他已爱她很深了。学习的压力让雨乡透不过气来,唯有多看她一眼,才能满足内心的空虚与缓解学习的压力,那姑娘早就烦了雨乡,不希望看见他像一个跟屁虫一样跟着自己,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情绪,再加上同学的指指点点,她就更烦了,她简直呆不下去了,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给雨乡。他接过信,满怀喜悦,以为她终于动心了,终于答应了,自己的付出有了一定的回报,他高兴的像个孩子,幼稚的孩子。但,信上的内容强奸了他脸上的笑容,心里的慰籍,他失望了,瘫在床上,软得像一滩泥。许久才回过神来,喃喃道:“哦怎么会这样啊?“

以存在为话题的中学生高分作文 篇6

直到那一天······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呆在偌大的房间里,刺骨的寒风似乎从四面八方向我吹来,以为我感到一股股凉意从手指尖一直沁到脚底,我哆哆嗦嗦地写着作业。突然,大门“吱呀”一声开了,听这换鞋、放包和钥匙的熟悉的响声,我便猜想是妈妈回来了。果不其然,妈妈径直走向了我的房间,我没有抬头,甚至没有看一眼疲惫不堪的妈妈,因为那一刻,幼稚无知的`我只知道赌气,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妈妈来不及坐下,就赶紧从包里拿出一双十分漂亮的毛鞋来,我认得这种毛线,也熟悉这手工,这应该是妈妈打好的一双鞋。啊,真是一双漂亮的鞋呀,色彩斑斓的颜色互相交错着,绣得十分精美的花纹映在鞋上,还新崭崭的,真是好看极了!妈妈好像读懂了我的心思,赶紧把鞋放在我的手上,笑嘻嘻地说:“妈妈专门为你打的,好看吗?来,你摸摸。”说着妈妈将我冷得红通通的小手放在鞋子上,啊,好暖和呀,就像在冬天的寒风里摸到了阳光一样。原来这鞋,全是毛绒的,虽然鞋底是硬的,可这也是为了耐穿呀。而且最重要的是鞋里面妈妈还专门为我弄了一层软软暖暖的海绵布,我试着轻轻将小脚放在鞋里,脚似乎顿时温暖起来了。

鞋子做得漂亮,还刚好合我的脚。我很开心,我抬头看妈妈,妈妈的脸笑成了一朵花,似乎比我还高兴呢。一瞬间,一股浓浓的酸意涌上心头,因为,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我呆在家里都冷飕飕的,更何况妈妈每天都一动不动地坐在店里,不难想象,为了这双精巧的鞋子,妈妈用那双已经长满了茧的手费神地为我打鞋子,寒风吹来了,妈妈应该都没有缩回手吧。妈妈的手就是因为我才落下了风湿病,看着妈妈那双贴着药膏,已经肿得变了形的手,惭愧、自责填满了我的心头······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7

长期以来, 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 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 于是, 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 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 对于高考学生来讲, 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 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 是一个中性概念, 而人生是有限的, 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 价值决定位置”。因此, 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 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 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 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 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 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 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 领悟生命, 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 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 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 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 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 同时, 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 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 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 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 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 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 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 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 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 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 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 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 (1) 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 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从而进行创新发挥。 (2) 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 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 (3) 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4) 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 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 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 在体验过程中, 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 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 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 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 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 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 稳中求变, 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 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 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 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 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 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结束语

总之,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 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篇8

在天灾人祸过后,人们才会反思在生产生活中留下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在出现楼房倒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反思建筑材料的偷工减料;在电梯出现伤亡事故的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电梯也很危险;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之后,人们才把安全生产重新提到应该重视的程度上来。这些重新的重视,都是无辜的人们用生命换回来的。

小时候总会听到老师反复跟我们说,如果不小心点错了一个小数点,那么在天上飞的飞机很可能坠毁。虽然老师也没有指望我们都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但老师们也在提醒我们,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在交卷前重新检查一遍以排除“粗心”这个安全隐患,如果正是在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中不小心点错了一个小数点,命运便会从此转向另一条道路,哪怕你是“学神”。

点错小数点这一不经意的疏忽,就是我们平常对安全的疏忽,更多的是对“红灯”的习以为常,就如某些不愿意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一样,自以为身轻如燕肆意闯红灯,结果倒在车轮之下还得负全责。诸如此类的安全问题时常出现,检查原因却发现这些问题的起因都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

有的源于自以为是的员工,例如有的车间会要求无论男女都要将头发盘起并戴上帽子,一些长发女员工偏不愿意,结果在工作时头发卷入机器中险些丧命;有些自以为是的老板,为了节省成本没有按要求安全消防设备,结果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一切;有些自以为是的安检员,马马虎虎的操作,结果放走了携带违禁品的乘客并差点导致重大事故。即便员工技术再好、企业盈利能力再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

在201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指出,接连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习近平在2015年8月15日再次指出,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以及近期一些地方接二连三发生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再次暴露出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突出问题、面临严峻形势。血的教训极其深刻,必须牢牢记取。

严格来说,安全应该是各行各业、从小到老的一门终身必修课,没有安全作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就会在一瞬间消失。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在进行结构调整、产能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问题,也是各种问题发生的特殊阶段,在未知的情况下,只有死守安全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才能保证人身安全和各类财产不受到无谓的伤害。

追责是必要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亡羊补牢,但已经晚了。所谓的追责,无非也就是免除某些领导的职务、对当事人进行一些处罚,被责令道歉的道歉、被判坐牢的坐牢、被要求罚款的罚款。每每安全事故出现后,人们才会对此进行自责、重视、开展全民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又有人一不小心越过红线发现没有问题导致责任感的慢慢缺失,人们的安全意识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

今天没出现问题,不等于明天也会平安过去,不逾越安全这一红线就要坚持“细心”,要从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安全的社会里,随时可能爆炸的车辆、随时可能中毒的食品、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随时可能故障的网络系统,人们不可能在这种社会中踏踏实实去工作、去创新、去发展。

当前需要避免的安全事故,已经不仅是诸如爆炸、倒塌等的天灾人祸,如企业需要保证员工的素质安全,以防不忠诚的员工将企业机密外泄对企业经营造成损失;如在互联网安全方面,抵御黑客技术入侵的防火墙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网络自身安全,防范另有图谋者在互联网中造谣引发社会不良影响……

当然,不产生经营效益的安全是空谈,消极面对安全问题的话,飞机如马航不起飞就停留在厂房中是最安全的,但它将失去经济意义。只有不断对设备进行检测、不抱有侥幸心理对飞机进行维修,每一次都认真对待,风险的概率才能降到最低。

结尾讲一个笑话。二战期间,美国降落伞制造商告诉军队,降落伞只有99%的合格率。巴顿将军对此说每一批降落伞出厂前,必须让经理们试跳,从此以后降落伞的合格率就达到了100%。或许,将某些官员的办公地点放在这些可能具备安全隐患的地方,安全问题就能极大避免,因为事在人为。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 篇9

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奢华的住处,只有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在那个爱的港湾里,家人守卫着小小的我,比起那些富家子弟有些更异样的快乐和轻松。伴随这那一份份快乐和梦想我一天天健康的长大。

我爱听歌,一些让我变得坚强自立的歌,当我心灵受到挫折,失败,委屈时,带上心爱的耳机静静的听上一段,小声哼哼,那一刻我的心与激情相激荡,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升华!

我爱文学,爱看书,看上一会那些充满幻想的小小说,在幻想的·小说中找寻自己,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写上几篇,小说虽说很肤浅,不华丽,可他是我用心去写的,我乐在其中!

我爱运动,爱足球,在球场上驰骋,和队友间配合过后进球那一瞬间让我感到自己的强大!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犹记得这样一件事:人行道上的老人在推着车走着,突然一辆汽车飞驰而过,老人还没回过神来便应声倒下,生命竟然如此脆弱,顷刻间灰飞烟灭,经调查当时司机正和人聊天,根本没注意到前方的情况,我不禁感慨万千:在生命与交通规则前,我们真的那么盲目吗?红灯无数次,可生命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啊!如果那位司机集中精力开车,时时把交通准则与生命放在第一位,这场事故便不会发生,全命的逝去也就无从谈起!

生活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交通规则已不再是人们出行安全的保障,它们在人们的不屑下显得惨白无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就是你那一个小小的违法行为造成了生命之花的凋谢,甚至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也许你没有想过,你会说,闯一次红灯没什么大不了,我怎么会那么倒霉呢?可是不幸就在这样的侥幸心理中降临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生命是宝贵的,不要因为一次盲目地选择,而让生命烟消云散。

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为了丰裕的生活,有的人为了美好的家庭……,但不管怎样,生命的本质是美好的,也是一去不复返的,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因违反交通规则而成为一缕叹息,不要让自己的未来因一次侥幸的心理而成为泡影!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由探究 开展练习 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3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展现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使“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力。下面,以“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一、放手自由探究,在自主活动中认识计算器

课程改革强调“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干预反而会束缚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合作学习,充分张扬个体生命的活力。

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我没有采用一般的讲授法,而是采用自主探究、集体交流研讨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计算器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经常在生活中见到一些计算器,陌生是他们并没有深入地对计算器亲自使用和展开研究,但我相信学生的观察力和自学能力是强大的。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计算器。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敢想、敢做,一会儿工夫,他们对计算器常用的按键名称及其功能了然于胸,不仅懂得计算器分为显示屏和键盘两部分,而且认识了开机键、关机键、运算符号键、数字键和消除键等。甚至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器和他人的计算器不一样的地方,如自己的计算器比他人的计算器少许多键等。于是,我顺势给学生介绍:“计算器有简易型、普通型和函数型等类型,我们只要掌握简易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即可。”……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有效认识了计算器,这样教学比教师讲解十次更有效,而且实现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

二、开展丰富练习,在充分实践中使用计算器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度。因此,在计算器使用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操作练习中尝试、巩固、熟练。

计算器使用方法的学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之一,为了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在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之后,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按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向全班展示汇报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远远超越我们大人,从他们的汇报交流及演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计算器简单的操作方法已经掌握。于是我趁热打铁,出示例题2,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究含有两种运算的计算。学生很快通过讨论、操作得出计算结果,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时应遵循混合运算的顺序,即“先乘除后加减,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对计算器正确操作的熟练程度,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的练习内容:(1)基本练习,为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和第2题;(2)综合练习,为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和第2题;(3)计算器操作比赛,即听老师口头报题,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直接写出得数;(4)智勇挑战,即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寻找出其中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从高到低的梯度题型的设计,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计算器的操作水平。

三、组织回顾反思,在整理中感受计算器的价值

回顾与反思是每一节数学课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是对整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又是对课堂学习中所运用到的数学策略、方法的提炼和数学思想的提升。

认识计算器的优点,感受计算器所带来的价值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前面的教学环节,我没有刻意向学生讲授计算器的价值,而是利用课结束前的回顾与反思环节,组织学生共同回顾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和注意点。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问题:“如果给你一组数字较大且运算步骤较多的算式,你是选择口算、笔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使用计算器计算。”“为什么?”我接着问。“因为用计算器计算速度快。”“用计算器计算的正确率高。”“用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计算器的优点。最后,我特意出示了一组加、减、乘、除混合的运算题,让男生笔算,女生用计算器计算,使他们再次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价值。价值观和数学思想是教不出来的,而是感受、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体验和感悟。

数学教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突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彰显“以学为中心”的思想,让数学教学更具生命力。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12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职教育,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振兴区域经济服务。湖南高职院校作为湖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彰显其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区域经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具体建设为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建设自身以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办学质量无不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所提供的剩余产品、自由劳动力及其劳动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硬软设施都要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求。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硬件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同样影响到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影响大众及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区域经济发展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持续的推动力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是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经济建设开发、储备大量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腾飞的不竭动力。我国在由为别人打工的制造大国向自我发展的工业大国转型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的进步带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选择。实现从劳动力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行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另一方面传统农业、手工业也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以此扩大、提高生产力,这些变化都要求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二、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及基础

湖南拥有中意电器、湖南神塑、时代新材、金德管业、长丰集团等678家塑料加工规模企业。此外,2009年的《湖南省轻工业振兴实施规划》已经将“塑料加工”等五大轻工产业列为重点建设行业。并在2010年,中国第一个轻工业示范产业园——“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在湖南湘阴奠基,此工业园也已将“塑料加工”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从国内、省内的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可知,经济的发展及人才的缺乏为重点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平台和就业保障。湖南科技职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于1982年开始第一次招生,2009年本专业被评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学院目前是湖南省唯一的拥有塑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单位。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深入调研,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以积极适应省内塑料加工产业结构及技术升级需要为基础,本专业通过对省内部分规模企业的调研,针对省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湖南省塑料产业经济,培养具备现代塑料注射、挤出加工技术,塑料配混、改性及塑料测试技术,使其掌握基本的塑料二次加工技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生产管理及品质控制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如下图所示。

2. 深化“专业+公司”“三年九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塑料加工设备,将企业建在学校内,成立长沙科创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形成“校中厂”,创造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专业+公司”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外实训车间建立“厂中校”,改革仅仅依托校企联盟,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三年九段”教学模式,完善“三年九段”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厂中校、校中厂,实现教师与企业内部领导地共同管理,实现技术开发与教学的双向互动。“三年九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3. 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由于职业能力是一个由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在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与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将工作岗位所需各项能力归纳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规划,建构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发展规律、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专业课程。知识、能力与素质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如下图。

三、结语

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主要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教师团队等方面为重点建设,既能满足社会岗位需要,又能实现劳动者价值的特色专业,使教育与经济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而在发展高职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整体认识不足、相关部门缺乏投入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需大力加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问题亦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使我们所做的理论研究不至于沦为纸上谈兵,而真正为现实服务。

摘要: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了湖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湖南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通过立足地方设置专业,开拓教育市场,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构建区域交流机制等措施,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深化改革,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湖南科技职院

参考文献

[1]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的新模式[J].求是杂志,2006(5):62-65.

[2]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4):34-37.

[3]秩尚,郭齐家,余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6):453.

[4]邢晖.校企合作走深处进出办学热两头[N].中国教育报,2007-03-30(7).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选集 篇13

在那泛着明黄的夕阳下,是梵・高那只依稀还滴洒着鲜红热血的左耳。上苍因特殊的眷顾,赋予了他无与伦比的天分和才华。他的画笔赋予了油画鲜活的生命,无可挑剔。画中的每一滴黄色都来自于生命的颜色,浸入他灵魂的色彩。虽然爱情吞噬了他的全部的心,可命运残忍地逼迫他去选择自己最终的归宿。黄色成为了他心灵的色彩,他的画因黄色而炫烂。可是,他满腔的热血喷发出这幅画,换来的却是令人心灰意冷的空白和无奈的茫然,他终于失去了对黄色的激情,于是转而去描绘生命平稳的蓝色。一去而不复返的`天份,是运用黄色的天份。命运似乎成心要致他于死地,一次又一次地折磨他那早已伤痕累累的心。终于在那个灿烂的日子里,他真的与世长辞了。命运太具有讽刺性了,在他告别人世后不久,他的画以一个又一个高昂的价格成功卖出。

梵・高的人生涂满了炫烂的黄色,他拥有的是一种悲剧性生命,似繁花朵朵,耀眼却又短暂。他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他的画,普天下几乎夫人雷同。只可惜天妒英才,梵・高最终也抛充并结束了自己悲怜的一生。在他的画中,黄昏的寂静,一只滴血的耳朵朦胧在有鸟群出没的地点,铸成了永恒的伤痛与忧怨。

梵・高,一个伟大的小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悲凉的一生。在那片金黄的麦田中,分明是一只滴血的耳朵在寻找和倾听属于自己的色彩。

一天,天气阴霾,很多的小鸟成群停留在路上觅食戏耍,看着来往的大卡车。突然,一辆呼啸而过的大卡车开过,地上只看到一团黑影留着,不幸发生了……

鸟儿的感情也是相当丰富的。尽管这只家燕已经在地上不会动了,但是,另一只仿佛是她的家人,马上飞到她的身旁,不忍相信这个事实……

他在身旁大声的呼喊着“亲爱的,你怎么了?快起来!快起来!快起来!”

无奈何,另一方已经永远听不到了,他竟尝试着要将地上的鸟儿抓起来。它那用力的翅膀当然是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负担,,一次又一次地向上飞。

可是,地上的鸟儿却是永远的睡着了,谁也叫不起它。

一辆汽车经过,鸟儿赶忙飞起,等到汽车一过,却又马上下来。另一辆汽车经过,鸟儿的身子又被汽车快速的风吹动。再度受到鼓舞的他,坚持不同的尝试。他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回应。

尽管风儿告诉他这是没有用的。但是,依然不死心的他希望看到她再度飞起。

以”生命”为话题作文 篇14

田野里那一颗种子经过一个冬天的补眠,忍不住想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却因为土壤的掩埋活动不开,小小的他想要看看已经点缀着绿意的世界,他憋着那一股劲,让全身充满了力气,“噗——”短小地清脆的一声响过后他出来了。青绿的他忍不住发住了孩子般银铃的笑声。

视线稍稍转移,顺着树干看,那历经风霜的树干上丑陋却坚硬的树皮半耸拉着,仔细往缝里看。瞧!是新的树皮,新的树皮随着树年轮的扩张慢慢地往外挤,外面的一层树皮在挣脱了与树干的最后一丝牵连后“啪——”的一声降落在松软的土地上,归根于树根边。新的树皮也看着“陌生”的世界正努力的向外扩,他想看到的不只这些。

树的树枝上有一棵小芽被春雨淋过后也醒了,她感觉这树枝里的冰凉已满足不了她所期望的视野,也许是感冒了,轻颤的树枝上随着微弱地一声“阿嚏——”,一片冒着新绿的小叶子钻了出来,她激动地东瞧瞧,西看看,伸了伸蜷缩的身体泛着新绿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处是喧嚣的城市,这座高耸的建筑有着鲜红的十字架。随即在产房中,产妇在麻醉剂的催使已熟睡,她在睡梦中仿佛感觉她肚子里的小生命已经在蠢蠢欲动了。“哇啊——”响亮的声音即刻想起,产妇嘴角扬起了幸福的微笑,虽然是在睡梦中。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15

本文以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生物高分子及制品”课程教学为例, 从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提出了对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一、课程背景

“生物高分子及制品”是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任课教师均来自我院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系。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建立于1978年, 并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系内的教师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的科研、教学方面有30多年的丰富经验。本课程所使用教材主要为我系老师合力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 并结合科研前沿做了丰富多样的专题讲解。目前一个年级有三个班平行授课, 每个班的人数在70~90人。本门课程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产物, 其内容涉及生物医学、材料学 (高分子材料) 、工程设计、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教材的主要章节包括绪论、高分子材料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药物缓控释高分子材料、软硬组织替代和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根据我院学生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和工程应用发展方向并重的特点, 在课堂讲授的时候授课教师会尽量同时扩展到前沿的科研领域 (如医用高分子非病毒基因载体) 和相关产业的应用环节 (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生产、消毒) 等。考查方式以课堂讨论、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综合打分。

二、互动式授课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 综合多学科领域的讲解方式。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功能高分子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指在生物及医学领域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总体而言, 本课程是两个一级学科:材料学 (其中的高分子材料) 和生物医学工程学 (其中的生物材料) 的交叉点。两个学科的跨度很大, 如何能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引领学生思考至为关键。例如, 在进行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的讲解时, 我们通常会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 我们将人体器官做一个对应的抽象化的模型, 其中包括脑—计算机、耳—声音探测器、肺—气体交换器、心—泵/液体输送器、肝—化学工厂、肾—分离/净化系统和血管—输送管路等, 以方便同学们从功能上理解人体器官并能针对性地对人工器官进行设计、思考。通过讲解, 同学们了解到研究人工器官并不能简单考虑其与人体组织器官的类似, 更重要的是能使其再现或部分再现人体器官的功能。举例来说, 在讲到人工肾时, 我们会先从医学的角度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描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 肾小球每天以125m l/m in的滤过率处理约180L的血液, 肾小管将滤过液中大部分的水、电解质、葡萄糖和其他小分子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入血液, 而每天最终排尿量仅为2.0L。通过上述讲解, 同学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肾脏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 那么进一步的关于人工肾功能设计的讲解也就顺理成章了。人工肾是血液净化技术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人工器官, 再通过进一步关联讲解病理学的内容, 我们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使用人工肾的血液净化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治疗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既包括肾脏方面的疾病如肾衰竭, 也包括各种由于血浆成分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的血液性或免疫性疾病, 如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紧接着,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需要去除致病物质, 我们很自然就将知识点转到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上来, 分别讲述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血液透析滤过三种人工肾技术。最终, 三种不同的人工肾技术就引出了不同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需求和设计:通过对用于人工肾的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的分析, 以及对完成其制品的各种工程技术的描述和表征, 使同学们融会贯通, 掌握这个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点。再举一个例子, 在讲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章节时, 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的交叉领域, 如何有机结合多学科知识使同学们带着兴趣学习就非常关键。首先, 我们会用“人耳鼠”等组织工程经典的图片展开绪论, 使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让他们去思考:人类科技的进展真的有一天能实现更换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吗?由于多个现实的案例摆了出来, 他们就会意识到这是有可能并已经部分实现了的前沿科技。进而, 我们就会用搭房子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讲解组织工程的三要素:细胞是砖块, 生长因子是建筑工人, 而生物材料就是整个房屋的支架。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能的要求就使得生物医用高分子成了其中的首选。在这样的引领下, 同学们的关注点自然就转到了我们高分子学科与组织工程的关系, 并能带着兴趣学习接下来的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角膜组织工程材料、组织工程支架制品的制备方法等多个知识点。在讲解的过程中, 我们还会播放组织工程培养细胞、体外构建人工血管等录像资料, 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互动形式。

除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外,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也是交叉学科本科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本课程, 我们主要采取了课外检索学术资料做PPT报告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如前所述, 我们将人体组织、器官分开并做了一个对应的抽象化的模型。对应于此, 我们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安排每个小组负责准备和主持一个主题的PPT报告和讨论。我们会提前一周通知负责组的同学 (通常为4~8人) , 事先与他们讨论讲述的主线和子方向, 要求同学们分工合作, 其中一些同学负责每人5分钟的PPT讲解, 其他一些同学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例如对肺的一个主题, 通过一周的准备, 同学们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 准备了精美的PPT资料和讲解内容:第一个同学做了呼吸系统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综述;第二个同学的报告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呼吸系统手术 (尤其是肺部手术) 中使用的大量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 例如包括呼吸道麻醉科导管、单肺通气封堵导管等医疗器械;第三个同学从人工肺的研究角度出发, 用较多的学术资料描述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提出他们小组讨论后对该领域的展望;最后一个同学结合工程实际, 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描述该领域医用高分子制品的制备方法, 并简单提及国内外的主要生产企业。通过这样的一个“准备—讲述”的过程, 该组同学系统地掌握了交叉学科从基本概念到学术研究, 再到工业领域的诸多方面, 并能逻辑清晰地讲述给全班同学。在同学们的PPT讲述过程中, 任课教师会组织听报告的同学们进行有益的讨论。例如, 在讲解到有关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生物相容性的时候, 有做报告的同学会以隐形眼镜为例讲解, 其制备原料主要是聚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这时, 我们会请有戴过隐形眼镜的同学举手, 并组织讨论:为什么隐形眼镜有日抛、月抛和年抛的区别, 它们对材料的要求有何不同?为什么夜晚要取下眼镜进行清洗保养?作为使用者, 自己戴隐形眼镜会有什么样的要求?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作为交叉学科的产品,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使用的医学目的, 还要求我们从材料学和工程学的角度去设计, 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使用性能。而且这样的讨论也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避免过多过深的理论讲解会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在整个PPT报告和讨论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会针对同学们的资料准备情况、PPT讲解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 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3. 创造条件结合实践教学。

交叉学科除了能在学术前沿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性火花之外, 往往还可以通过学科的交叉设计、生产出大量的实用的制品。本门课程针对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就是典型例子, 其所涉及的产业主要为医疗行业和医疗材料 (器械) 企业。因此, 创造条件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就成了本门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与上述行业的企业有长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已经完成或正在研发多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工作, 因而具备较好的实际条件进行实践教学。例如, 任课教师与成都市的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关系, 从而能将课程的认识实践带到其中的一些单位, 包括人工肾的生产企业和医疗耗材 (导管、输液制品) 企业等。通过实习参观企业, 以及在课堂上观摩老师带的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疗器械, 同学们对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产业有了更好的认识。另外, 经常有高端的相关行业展会在成都举行, 例如2012年的第6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在成都云集了国内外的多家企业。这种时候, 任课教师就会及时公布展会时间, 并鼓励同学们去参观, 通过学习和对比国内外企业的产品, 了解其设计理念和所使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展会结束之后, 我们会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针对展会上的所见所想进行很多有益的讨论, 很好地帮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这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产业。

4. 结合教学内容邀请专业医生讲座的教学。

结合课堂讲授内容, 我们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医生到课堂进行讲座, 如讲授到血液透析时, 我们会专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医生到课堂进行讲座, 从医生的角度讲述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血液透析制品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这些讲座, 使同学们更深刻了解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实际应用, 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最后, 由于交叉学科课程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 简单地进行死记硬背的考试是不适宜的。经过商讨, 本课程的多位任课老师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平时的讨论和报告占学生成绩的很大一部分, 期末考试以开卷方式进行, 出题尽量是基于交叉学科的特点来综合性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通过八年多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觉本课程的教学互动效果很好, 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有很多学生对这门交叉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相继进入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科研或产业领域。

总而言之, 交叉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本科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和完善教学手段, 才能保证交叉学科教学的质量,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为更高阶段的交叉学科创新性研究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产业输送人才。

摘要:交叉学科的多学科特点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教师把握多个学科前沿的能力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要求。本文以四川大学“生物高分子及制品”课程为例, 对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几点思考和体会, 包括综合多学科的讲解方式、学生参与、结合实践教学以及考核形式的多样化等, 有利于教、学结合并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交叉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本科教学,互动,创新思维,实践认知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20 (1) :58-60.

[2]吴宜灿.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 24 (5) :511-517.

以生命的奇迹为话题的作文 篇16

一个冬日,在晒太阳时无意瞥见了它。“几年没给它浇水了吧,时间久得我都不记得了。”说着把它提起。它的表面已起皱,原本胖嘟嘟的已薄得很,原本充满生气的绿色,已染上了几丝枯黄。“快死了吧,那就扔了吧,省得在这里碍眼。还说仙人掌生命力强呢,没给它浇水就死了,强什么呀!”说着,我将它随手扔到后院,就再也没去看过它,任它自生自灭。

梅花开了,又谢了;桃花开了,又谢了;广玉兰开了,又谢了……过了半年左右,我来到后院打扫卫生,突然看见一大堆废旧物品中有一朵嫩黄的花儿。那是一种多么青春的颜色,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正在迫不及待地向外张望,想去大千世界闯荡,小学六年级作文《小学六年级作文:生命的奇迹》。在这个堆满废旧报纸、塑料瓶的地方居然会有如此美妙的生命存在着!我忘了自己该做的事,像个年幼的孩童,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它。“啊!”我马上叫起来,手上感到一阵尖锐的疼痛,再次尖叫起来:“仙人掌!”

不可能!这就像一个梦!就像一个已经被判死刑的囚犯突然被无罪释放,这一定是个梦!可手上的疼痛告诉我,这不是梦。

没错,就是这样一株快死了的植物开出了这样美妙的花儿,是它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真的是它!在这个露天的后院,它得到了雨水。甘霖滋润了它,它再一次起死回生,缔造了生命的奇迹!

它将我打动了,我用双手将它捧起。在死亡线上,它不断燃起心中的信念;面对他人的误解,它不断用一点点的信念浇灌自己……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坚韧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之前总以为植物是那么渺小,可现在,我站在这株手掌大的植物前,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渺小者。我的眼角突然有些湿润。一株仙人掌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感动,还有无尽的反思。

海门市汤家中心小学六(1)班 刘佳昱

指导教师:秦陈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篇17

前不久,我照常去给我心爱的茉莉花浇水,突然发现了一块石头下面泛着一点儿绿色,拿开石头一看,原来是一粒刚刚萌发小芽的小种子。我想:听说小幼苗能掀翻石块,要不来做个实验?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将石块放回原处。后来的几天,我天天去看看小苗,可它还是老样子,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就失望了,心想听说还是听说,不能变成现实啊!从那以后,我对小苗异常冷淡,不再给它浇水,也不给它施肥了。

有一天,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分作文 篇18

生命化教育是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 体育课程则是身体行为的规训教育, 是对“真善美”的生命本体的追求, 是对“野蛮”的文明表达。而现行体育课程本质功用对生命精神的剥离, 对生命体验的远离以及教学方式与生命精神的脱节, 使得体育课程陷入被动与困窘。笔者通过对现行体育课程与生命化互动关系的社会学反思, 提出生命力是体育课程的前提, “野蛮”精神的体用是体育课程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一、生命化教育的诠释

随着东西论调差异的消解, 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存在的“二元观”与“一元观”的争论不再是热门话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达成共识, 认为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等三种形式。自然生命即生命存在的状态;精神生命即回答“生命体为什么而存在”, 是表达对生命存在的体验;社会生命则在社会环境中体现其存在, 使自然生命被赋予或被刻写甚至强加公共意识价值, 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在社会领域的延伸。体育课程的开展则迎合了生命化教育的“多元”要求, 从对个体身心发育的自然生命的培养到对人体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观的渗透, 来对个体精神生命起着潜移默化的修正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程群体性的互动使得个体更加了解生命群体化和社会习惯, 体现了课程对生命的关注。因此, 体育课程的开设既是对生命个体的进一步拓展, 又是对生命个体的改观和提升。然而, 当下对体育课程与生命化教育关系把握的“混沌”, 使得体育课程的开展难以乐观, 引来学者和专家们的批判与质疑, 几乎成为众矢之的。本文试图对体育课程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存在与运行进行深入解读, 以期还原作为生命化教育的体育课程的本来面貌。

二、生命化教育下的体育课程

1. 体育课程是身体行为习惯的规训教育

任何个体都无法逃离社会而存在于社会体系之外, 这是无可争议的。达尔文进化论所提到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强调种的优势外, 同时也强调生命对社会关系的适应。因此, “适应”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对于人类来说, 对“适应”的概念更加等同于强同趋附和被动牵引与主动接洽三种态势。“规训”则成为培养人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比较适当的手段, 尤其对于幼小的与蒙昧无知的个体。人们承认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同时, 也开始借助于“规训”, 强化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来作为教育的手段。体育课程的开设, 很大程度上, 是借助对身体细微动作和姿势的定位, 通过给予特定指令, 以期使指令与姿势和动作的结合, 在学生的大脑软组织体系中形成一系列“编码”, 通过编码与指令的定位, 形成自动化体系, 进而形成运动习惯。从实质上来解析, 体育课程的开展, 正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所说, 具有单元性、有机性、空间性、创生性, 也就是说对每个动作的指导和规范在空间上的定位与分配, 形成一套联合的整体动作, 通过一定的时间积累, 形成一系列有利于生存于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方式。

2. 体育课程是对“真善美”的生命本体的追求

体育的“真”是尊重客观规律, 对身体自身的认知和对精神世界的关照, 达到“身心并重”。体育的“善”是对体育运行过程中体育伦理和体育道德的把持, 体育精神底线的固守。体育的“美”则是对体育运动中表现的形体美、姿势美、气质美的彰显, 是对体育美学的审视, 是正确体育美感的培养。体育“真善美”的本体追求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无论是宏观, 还是微观细节都有着完美的体现。体育课程对“真”的体现则更加强调体育课程对体育规律的客观把握和运用, 对体育课程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正确定位。体育课程对“善”的追求则表现为体育课堂上师生对人的行为方式的道德和伦理的恪守, 对“恶”的伦理和道德的批判以及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体育道德缺失的抵制。体育课程对“美”的执行则体现在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形态美的塑造和体育个人形态气质的培养。

3. 体育课程是“野蛮”的文明表达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体育之道, 野蛮其体魄, 强健其精神”。体育课程与其他科目相对比, 则更加侧重的是身体文化与智力文化的区别, 然而, 二者并行不悖, 并且相互依托, 已为学界所共识。从古希腊体育发源到现代体育赛场上的争夺, “凡有气血者, 必争之”, 人之本性使然, 展现在体育课程内, 则是对非理性“野蛮”的一种自然释放, 更加注重的是对直观感受的诉求, 强调感性肉体在坚强精神的驱使下, 表达“野蛮”所赋予的速度、力量或机敏。对于原有儒家文化和宋朝理学“灭人欲”的回应与冲击, 体现了体育课程时代性的进步。从体育课程本身来看, 感性大于理性, 瞬间的决断更多是深思熟虑的思考, 用对抗其他个体、对抗自身、对抗自然甚至对抗社会规则来获得成功和快乐感, 在野蛮中寻找兴趣、寻找现实社会中所不能充分体现的强烈的个人存在感。

三、生命化教育下的体育课程困境透析

1. 体育课程本质功用对生命精神的剥离

众所周知, 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功能。然而, 在体育课执行过程中, 对“体育课做什么”这一问题, 大部分体育工作者处于“模糊”状态。无论是繁华都市的体育课堂, 还是乡野体育课堂, 无不充斥着“体育达标”为主线的体育教学的总体基调, 原本仅作为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 如今却成为左右体育课导向和趋势的主导性因素。唯标准、唯模式、唯理念, 弃规律、弃探求、弃实际的体育课程, 使得部分体育课程支离破碎, 学生厌学、教师应付了事, 使本应生机勃勃的体育课程, 一度出现萎缩状态, 学生“伤不起”作为项目撤销或部分课堂无法开展的充分借口。从总体上来看, “功利化”、“重结果”是导致当下体育课总体迷失的诱因, 轻过程的体育教学使得体育课程的价值大大消弱。学生的体育观中“唯应试”为目的, 而失去体育多维功能的认可和关注。而体育教师也推波助澜地助长“考试”在学生心目中的主观印象, 即为体质健康测试的完成, 在体育课程中只对考试相关项目进行教授, 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关注。因此, 对“人”的存在意识的淡化, 必然使身体与精神、身体与社会关系分裂开来, 无法达成体育课程对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2. 模式化教育对生命精神的背离

20世纪90年代, 实证主义席卷了我国, 整个教育体系以实证研究展开一系列的探索。其中, 体育课程注重“脉率”和“强度”来控制体育课的节奏, 以学期前和学期后身体素质提高的幅度为体育课是否成功的标识, 使有血有肉的体育个体进入精密的计算体系之中, 为秒表、心率检测仪、曲线表格所控制。殊不知体育课程是一个交叉科学, 除了肌体的充沛强壮外, 还有情感、激情、超越、竞争等一系列的人文精神在体育课中得以实现, 把具体项目肢解为一个个的微观细节像剧目演出一样, 使得体育课变得整齐划一。教师对技术细节关键步骤给予一一介绍, 看似规整的公开课或样板课, 实则无形中体现出刻板实证主义过重依赖于操作主义, 使操作主义成为后工业时代对人性的一种影响, 可以说是体育课程对实证主义的一种误读或者学说的刻板搬用。儿童教学成人化, 大学教育小学化, 女性教育男性化, 这无疑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违背和否定, 是对生命逻辑的篡改。

3. 体育课程远离生命体验

体育课程是一种直观体验, 是对生命束搏的挑战与反抗, 是在对自然和社会对抗中求得乐趣。比如说攀岩、冲浪和蹦极就是对自然和自我的挑战而获得的自我满足感的种种例证。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探求, 体育课程中使身体被压抑的“野蛮”得以释放, 体验体育过程给生命带来的冲击, 超越、竞争、成功与失败等独特的生命感受。然而, 当下体育课程在各种思潮的左右下, 在所谓的权威指令的左右摇摆中, 加之教师对体育课程本质的认识模糊, 基本处于游离状态中。体育课程徘徊在各类项目的简单单调开展中, 以“安全”作为阀门, 使学生一直辗转于各种动作的机械模仿, 使得学生喜欢体育而讨厌体育课。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对“健康”意识的灌输而关注体育, 但全然不能体验到体育与快乐、与健康的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超越的体验, 体育课程对宏观项目的接触, 诸如篮球、排球、武术、体操、民俗体育项目等等;在微观层面上, 各个系统器官组合的整合对生命原有机制的挑战如“第二次呼吸”等等都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超越。体育课程是实现生命体验的空间载体之一, 尤其对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群体来说, 更为重要。

四、生命化教育对当代体育课程的启示

1.“生命力”的拓展是体育课程开设的前提

无论是基于何种论调、何种思潮, 体育课程生命化本质的考量是不可或缺的。体育课程的展开是因“生命力”的拓展而提供的。这是体育课程开展与否, 或者说“有无必要的开设”的逻辑起点。人们通常说“笑声和汗水”是最好的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其评说是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高度概括。“笑声”是体育人文精神体现的结果, “汗水”则是体能拓展获得的见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完善, 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探寻。教师作为主导者, 又是组织者, 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尤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更是如此。然而, 用“身体体验”的感性教育与细节动作的“规训”相结合, 其效果远远大于“说教结合, 呆板示范”的模式化教学。因此, 体育课程对生命力的召唤, 通过对学生参与运动激情的调动, 跳出单一为“达标”而运动的束缚, 以“笑声和兴趣”为导引, 以“汗水”为开展体育课程的源动力, 从课程的设计到过程的控制, 体育教学应直面生命, 使“生命力”的塑造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

2. 体育课程的开展寓于“野蛮”之生命精神

从见“物”不见“人”到“见人与见物同在”的体育观的转变, 是“人文关怀”视野下对我国体育课程体制的一种“解构”与重建, 是对回归生活和生命化轨道体育蓝图的一种主动追求。然而, 学生体育运动中所释放的竞争、拼搏、超越等精神是存在于体育课程中非理性的野蛮运动之中。因此, 体育课程对生命的关注, 不是屏蔽或压抑“野蛮”, 而是使体育课程作为一种能量源释放的有效场所, 使得学生在非理性的运动中表达个体存在的思考方式, 让生命的体验在体育课程中得以开展或延伸。生物进化论创始人柏格森提到, 生命是一种向一的冲动, 是自然的充满着非理性的好奇、想象和欲望。体育课程则为非理性的表达提供途径, 用来表达生命所赋予个体的生命精神。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 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 是可以一展身手而富于戏剧性的、挑战性的舞台。

“野蛮”不是粗野, 而是在规则的支配下, 合理运用身体进行动作与情感的宣泄和展示。体育课程则是为“野蛮”生命精神的实现提供现实的依托空间。体育课程通过体育动作的教授与规范, 进而激发人体内部潜能, 促使人们参与运动、参加活动并实现对抗自身、对抗外物和对抗他人。在合理对抗的过程中, 获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野蛮”是参与活动的“咖啡因”, 同时, 也是心理素质锻炼过程中必须提供的强心剂。体育课程的核心,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命个体体能的提升与心理品格的升华, 同时, 也是对“野蛮”的一种理性改造和理顺。

3. 体育课程对“身体”的认知与强化

体育课程中, 使身体动作具有单元性, 将动作细划为具体肢端, 诸如脚面距离地面多高, 腰部是否直立, 双目是否平视等一系列定量化的要求, 以静态和动态相吻合, 实现动作的协同化。实现动作这间性, 表现为以具体的空间领域为切割面, 身体在特定时空进行瞬间定格, 使特定的空间或“活跃”或“空闲”或“狂欢”或“低迷”。同时, 体育课程更重要的是使动作形成有机性, 对动态链状连接的各式动作的组合, 使节奏性和劲力构建于整套身体动作范式之中, 通过脑意识的支配, 结合本体、前庭、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调整和修正所做的动作, 从而实现预期目的;实现动作创生性, 是指通过多次动作的重复进行, 通过课时、次数甚至细分为分秒的训练效应的积累, 实现时间上积聚, 称为动作的创生性。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处于社会中的“身体”又不是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的, 而是在社会控制“合力”下存在与发展的, 其主要体现为国家化、法权化和本土化特征。身体的存在既要表现出本土群体性主观的意志, 又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 是在本土和国家化的意志的夹缝中得以延展。同时, 现代法制的健全和对体育的认知的加强, 也给予身体相应的权利。因此, 生命化为逻辑起点的现代社会, 体育课程的推介始终绕不开对“身体”适当规训, 但前提是体育课程生命化的意识不可或缺。

对现代体育教学课程的多角度思维和体察, 不是对其毁灭与否定, 而是寻求更加合理的开展方式。反观不是对事物的倒置, 而是熟悉现实情形与逻辑起点的进一步透析。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体现定位于教育与文化, 而逻辑起点则是对“人”或者说对“身体”的自由的最大化实现。纵使体育课程中所采用手段仍是难以摆脱消极主义思想家眼中的所谓的“惩戒”, 本文中所提到的“规训”, 从积极角度来看, 体育课程的“规训”, 无论对生物身体还是精神身体以及社会身体来说, 都是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有学者提出, 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灾难不是癌症, 而是精神疾病, 而体育课程的开展则成为远离社会精神疾病的一剂良药。体育课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纵然仅存在一个特定的阶段, 然而, 它在培养人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的作用则是难以估量的。

参考文献

[1]伍雄武.现代人与体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4]何劲鹏, 姜立嘉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体育学刊, 2010 (2) .

上一篇:扳手劲比赛_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兴业银行信用卡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