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和内涵,是语文教学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教师可以挖掘传统节日渗透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思想情操,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荣誉感,除此以外,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中,明白了节日的内涵,尽情地接受节日文化的洗礼。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情感教育;语文活动
我国传统节日它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以及内在的意义,凝聚了深厚的民族风格以及丰富的民风民俗,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浓缩。孩子们通过了解节日文化,不仅可以使自身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感而且思想得到了熏陶,提高了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自我的内在素养。
一、利用传统节日,加强情感教育
细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确实饱含了深厚的情感,在节日中体验父母之情,朋友之谊,爱情之美,乡土情结,自然之爱等等,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节日即将来临之际,老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孩子去用心的感受。中秋、春节以及元宵节,这些都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孩子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团圆的喜悦亲情的温暖,了解落叶归根的缘由,人们相互间的问候,比如"新年好"、"财源滚滚"等等都表现了彼此之间的亲密的关系以及衷心的祝愿;我们在清明节那一天去祭拜我们的祖先,通过追忆祖先,让孩子明白祖先的生活艰辛,更加的珍惜现在,明确个人的任务,努力学习报效祖先;一提到端午节,我们总会想起那位报国无门的屈子,在吃粽子的同时,不忘先人之志,忠心爱国爱家;而我们熟知的七夕情人节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爱情的美好,以及爱情的可贵之处,要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并且忠于自己的爱情,增强个人责任感;"重阳节"其实它不单单的是一个节日,其实在当代而言,它也是老人的节日,告诉我们如何做为人子女,如何善待父母善待老人,懂得感恩,用心的对待身边的亲人。在许多节日中,我们都会被带进大自然,比如前不久刚过去的清明节,我们要到郊外扫墓,踏青,在这过程中,呼吸自然新鲜的空气。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登高远眺,欣赏菊花,感受秋天的气息„„不仅让自己开心快乐,而且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加让孩子喜欢上了大自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表现了勤劳善良的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浓缩了他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展现了我国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所有的孩子不自主的心生出一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老师在节日来临之际,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孩子的心中,用热情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孩子,这样在无形之中,他们就会受到民族文化的洗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节日文化大餐引进课堂
传统文化是我过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内在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介绍节日文化,能够提高受教育者内在素养,是他们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法,所以语文学习完全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第一,依据课本,透析节日内涵。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已开始就有中秋,元宵这类节日词和在节日中要吃的东西,还有一些节日中的娱乐活动,老师完全能趁机向孩子介绍我国有哪些节日,这样他们也能大致的清楚节日文化的大纲。
除此以外,要组织学生分工合作,传播我国节日文化常识。老师可以筛选一些重大的节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各自完成规定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合理分工,广泛的收录资料,探究节日文化渊源,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等,最后进行资料整合。
对于活动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加详细一点,可以让全班同学做一个节日的研究,并且细化研究的课题,将不同的模块划分给各个小组,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投入进去,有助于增强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有利于增强彼此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展现说话水平,增强孩子对语文的学习热情。然而,最大的收获还在于让每位学生充分了解节日内涵,汲取更多的知识,明白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给孩子压岁钱的原因意义,更加深入的明白元宵赏灯猜谜的趣味,了解清明节期间,为什么要种瓜,为什么要种豆,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送棉衣?感受各地的节日气氛,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比方说狮舞赛,划船等等活动,领略各地的风俗民情。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样的节日里都与吃息息相关,中秋吃月饼,春节吃水饺,元宵吃元宝,各地各具不同,吃食不一,同时也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在过节的同时孩子们也可以领略别样的饮食文化。
第二,在学校进行传统节日诗文背诵大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内在品位与综合素养,与此同时更好的将以往的经典文化传承起来。几千年前的迁客骚人们在节日期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很多的诗词创作都表现出一种非常醇厚的节日情感。在古代,骚人墨客们总会在中秋节这一天赋诗赏月,将月亮当成自己千里寄相思的信物,寄托了丰富的思亲思乡的情感。苏轼的巜水调歌头》中包含中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想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露出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思念之情„„在重阳节的这一天,学校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可以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次舞台表现的机会,还会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感恩。我们不仅仅需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爸爸妈妈,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陌生人也要心怀感恩,对世界对生活同样要心怀感恩的去面对,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的思想境界才会进一个台阶,传统文化才能在代代相传之中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
传统节日厚重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特点,结合教材,不断挖掘其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弘扬祖国文化,使学生在节日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一、运用教材,挖掘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发动学生们积极搜索关于这些节日在自己家乡有哪些形式, 然后根据实际调查加上交流然后结合课文描写共同学习。比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在欣赏图画的时候配上优雅的古筝音乐,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北宋时期清明节日的热闹和隆重,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解读课文,加上图画细节的描写,使学生在获得美妙感受的同时,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像这样关于节日描写的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 比如《五月端阳》、《北京的春节》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等,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从教学方法上说,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传递这些信息, 比如在教材的主题方面搜寻民族文化信息;从故事情节上出发深入了解教材的内涵;通过对课文词句的分析,了解文化背景;从作者出发,学习传统美德;从课文的插图了解文化意趣。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些动人的传说或者是历史渊源, 教师在结合教材教到这些文化时可以把这些美妙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内涵。在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节日的主题, 比如春节的主题是辞旧迎新, 合家团圆。在过春节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中国是礼仪之邦,主张文明,谦让的规范,了解礼仪文化的核心思想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清明节的主要思想是祭先烈、敬先贤和忆先人,让学生在追思先贤的同时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端午节主要表现了亲近自然的主体思想, 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秋节是一个合家团圆和丰收喜庆的节日, 引导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的儒家文化思想 , 正确地处理“人”、 “我”、“ 社会”和“ 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重阳节的主题是尊敬长辈、感恩父母,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要从小培养,这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二、迁移拓展,有效连接古诗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满活力, 在学习和运用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加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对于语文资源方面的拓展有重要意义, 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母语文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教学关于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对重阳节有充分的了解后, 可以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搜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并根据相应的节日对这些诗词进行分类。在古诗词中关于节日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除夕。与春节有关的有北宋王安石的《元日》,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等。与元宵有关的诗有唐代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中秋有关的诗有宋朝苏轼的《中秋月》、《水调歌头》等。这些诗句都流传到了今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盛大的节日相碰撞。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能够充分体会春节团圆、除夕夜守岁、中秋时节团圆、清明时节外出踏青和重阳节登高插艾、端午节赛龙舟及元宵节闹花灯……各种活动都那么有趣,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化绚丽多彩和妙趣丛生。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沉淀,我国的传统节日积累大量的文化底蕴,这些对于我们的影响十分深远。
三、开展活动,提升认识
在传统节日教育过程中, 在校园或者是课堂上齐心合力地营造真实的节日氛围,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带来的情感体验。学校可以多介绍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习惯等, 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节日。比如在端午节之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源, 以及过端午节时人们举办哪些有代表性的活动,动员学生举办“端午赛诗会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写节日主体小报。另外,春节的时候,要求学生利用寒假的时间设计一些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收集家乡的风俗习惯,摘抄春联和制作以新年为主题的手抄报等。还有清明节的时候开展一些扫墓活动,为学生讲解烈士的故事,学习烈士的事迹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的培养,以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寄托着民族的希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利用语文课堂,为学生教导传统节日文化, 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受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许多西方节日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频繁,这些节日的涌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冲击。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够,认为是封建习俗,不加以重视,反而过于崇拜许多国外的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在小学时代扩大对这些文化的传播,是保护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杨艳丽.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学刊,2009(16):21-22.
摘要: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文章通过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八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厚的滋养,进而打造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八闽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构建富有八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FJJK16-097)。
作者简介:陈蔚(1983―),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邮电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国家在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中职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中职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项基础性课程,承担着传承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素质的重大责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还提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地方产业,注意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这就促使我们要去重新审视符合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正是最适合福建学子的语文教学资源。
福建省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八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且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厚的滋养。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八闽传统文化的实践技巧进行阐述。
二、编写地方特色读本,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语文课本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虽说其中的散文、小说、诗词、文言文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其经典之处确实值得学生慢慢品鉴,但其内容终归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教学过程常常局限于解析课本内容。如果我们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将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就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然而,我们无法要求强调统一性和普及型的国规教材在编写修订时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本地、本校的特点去有效地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地方特色读本,以弥补国规教材的单一性。
就八闽地方而言,我们可编写特色读本《语文辅助教材――八闽传统文化》,将其内容规划成多个章节,分别介绍八闽的饮食、服装、艺术、建筑、民俗、方言、宗教、文学、名人、工艺等。读本内容的丰富和多样,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八闽传统文化渗入不同的语文课文中讲授。比如,我们在教授《壶口瀑布》《沙田山居》《山居秋暝》等课文时,可渗透八闽名胜,武夷山、鼓浪屿、湄洲岛、白水洋、清源山等都是八闽大地家喻户晓的山文化、水文化;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雨巷》《再别康桥》等课文时,可渗透八闽建筑,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三坊七巷等早已著称于世;在教授《笑》《致橡树》《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课文时,可渗透八闽文学,冰心、舒婷、柳永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诗人、作家?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语文课堂,有意识、有针对性、持续地将八闽传统文化特色读本中的内容渗透进语文教学中,让八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结合八闽传统文化,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1.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开展与八闽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文化底蕴。最适宜使用这种模式的莫过于“八闽文学”。
比如,舒婷,出生于福建省石码镇,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八闽文学”的代表人物。她所创作的《致橡树》是中职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影响了一代人的爱情观。在教授《致橡树》时,我们可在课堂中引入舒婷创作的其他诗歌,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我们可结合时代背景和舒婷的人生经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谈感谢、抒情怀,进而总结归纳出舒婷的诗歌特点。
再如,柳永,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也是“八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不仅入选中职国规教材,更是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名篇佳作。教授该篇课文时,我们可谈谈柳永跌宕的人生境遇,说说柳永特殊的情感经历,读读柳永创作的其他作品,如《鹤冲天?黄金榜上》《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了解柳永词中凄婉绵长、文采风流、通俗易懂的创作风格。
将“八闽文学”渗入语文课文教学中,还可以缩短学生与文学创作者之间的距离,?学生深切感到文学大师就在身边,从而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2.关注语言表达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很多时候,一通电话、一个会面就能决定一件事情的发展走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考试只注重阅读、写作、人文常识等,很少涉及学生的口语交际,这便导致口语表达教学不受重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板块形同虚设。也因此,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表达训练;走出校门的他们常常不懂得“推销自己”,羞于与外人打交道,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我想,我们必须借助语文课堂这个阵地,关注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那么,与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训练表达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倒不如结合八闽传统文化,让学生谈谈身边的景、说说身边的人、议议身边的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
比如,介绍城市文化。福建省下辖的福州市、厦门市、建瓯市等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语文课上,教师经常性地让学生们谈谈自己所在城市的悠久文化,可激发学生对家乡城市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
又如,赞美城市风景。八闽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构成了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丹霞碧水的大金湖、刚直不阿的冠豸山、永不枯竭的闽江源、岚气弥漫的平潭岛„„无一不独特、无一不风光。八闽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质地古朴、神韵超然;南溪书院说朱熹、世遗土楼天下奇、三坊七巷涵古韵、榕城双塔相辉映、胡里山炮台扬国威„„无一不散发出邈远而令人迷恋的人文气息。在语文课上,教师可让学生们介绍这些风景名胜,做一回导游,当一次解说家,促使学生发现家乡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的热爱及仰慕之情。
再如,联系实际,提高思辨。八闽大地上的很多城市正在大时代的经济浪潮中迅猛发展,城市改造与文化积淀的冲突则日益显现。就说“三坊七巷”,如今随处可见商业化的店铺和现代化的设施,曾经的庭院深深与流水人家却早已不见踪影。有人说,这是经济开发,它将重新铸就“三坊七巷”的辉煌;有人却说,这是对文化的亵渎,它给“三坊七巷”的文化传承画上了一个完美却令人感伤的句号。那么,这种改造究竟是“三坊七巷”的新生还是死亡?笔者曾试着将这问题抛给学生讨论,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不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能将利弊一一罗列出来。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让学生结合地方文化,抓住身边的事,联系实际,去分析,去评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是一举数得。
3.改变写作素材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观点表述、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然而,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的作文常常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情感虚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缺少文化底蕴。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 [1]所以,如果我们把写作教学与学生耳熟能详的八闽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将写作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就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积累作文材料要广泛,而在使用材料时要‘精’,要确切恰当,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 [2]
笔者认为,八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民情、自然人文景观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如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和角梳)、榕树、闽江、拗九节、闽剧、三坊七巷、客家土楼等。这些实物实景就在我们身边,触眼可及、触手可摸,便于学生用心观察、随时观察,即使想要追源溯本,也多的是旁人可问、资料可查。学生做到了脑中有物,自然能够下笔有神。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四、丰富学生课堂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思、做各个环节应互相协调、互相呼应。教师们在注重课堂教学“地方特色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引导、启发,也要强调思考、实践。八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各?N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授课,可以是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创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竞赛、辩论、表演、诵读、讲故事等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便能突破课堂传统教学的局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当然,如果能将八闽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那更是极好的做法。据此前所作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省内约有62.79%的师生希望福建省中职学校单独开设八闽传统文化课程。可见,这样的做法是大部分八闽师生的诉求。课程的开设具体可为每周1~2课时,由语文教师负责授课;教材既可选用《语文辅助教材――八闽传统文化》,亦可使用其他的相关读本;考试则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谈一些感想,可以写一篇心得,还可以完成一个作品等。
五、结语
将八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促使语文课堂地方化、特色化、个性化、人性化;而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作为八闽大地上的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吸收更多八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授丰富亲切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当代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而且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乃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传统文化的案例都隐藏在晦涩难懂的古文当中,对于低年级孩子理解起来枯燥难懂,缺乏兴趣。新课程标准在传统文化方面要求“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浅析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实践与反思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养成良好道德品格的作用。
二、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大多以古文、古诗、谚语、歇后语等形式呈现,传统文化渗透能力较差,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识字量少,很多古诗词只停留在字音的熟读成诵上,不能真正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所以很多孩子虽然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不能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很多语文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孩子重复机械地默写背诵,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道德品质教育的要求,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低年级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要想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必须做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效融合。
1、在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写字仍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识字更加规范地写字,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汉字形义结合的构字特点,以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规律,与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不谋而合。所以,我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的演变规律以及字理知识,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体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来龙去脉,提高了学生识字效率,同时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
案例一:在教学“人”字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位古人,接着出示“人”字:撇捺舒展暗示做人要堂堂正正,才能站得挺拔。再出示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把“人”的画面和“人”字的符号想象结合起来,进而引入“从”字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还有“丛”字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走在草丛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下面的一横就代表草丛,加深了“丛”字的印象,增加了识字乐趣。
案例二: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拍手歌》识字时,对于“雁”和“鹰”两个字的识记,我引入了《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根据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又让学生拓展认识了很多与鸟有关的常用字:“雀、雄、雕”等,在学习新字的同时让学生对中国造字的传统文化又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热爱。
另外,在写字教学中,我会通过“横平竖直,左右谦让,相互包容”这样的写字口诀来引导学生要写工工整整的方块字,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堂堂正正,懂得谦让包容。这无形当中也渗透了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很容易因为说的太多而偏离主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当控制并选取适合低年级学生识记特点的生字来融合传统文化。
2、诵读国学经典,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我市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肥城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里面收录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每天晨读,我会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这些经典篇目,因为顺口押韵,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里面的经典文化故事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和道理却不能体会,我觉得很可惜,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与经典古文有关的动画故事,学生爱看乐学,我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模仿传统文化中良好的道德品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一:在组织学生熟读成诵《弟子规》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引导每位学生都要像《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并让学生把自己在家孝敬父母的言行在课堂上以说话、写话的形式展示出来,自此后,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懂事乖巧多了,很多孩子也不再任性了。
案例二:当学生发生小矛盾、小摩擦时,我也会引导他们对照经典国学当中的古文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我班开始有个品行较差的学生,经常乱拿别人的文具用,导致很多孩子向我告他的状。在找那个孩子谈心时,我就引导他用《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来约束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个孩子的品行有了很大改观,也成了班里深受欢迎的好同学。
当然,为了调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形式还要更加灵活多变,比如可以让学生“演一演”里面的故事。
3、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时,我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一年级下册学习《端午粽》时,我先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传统习俗等。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包粽子、端午节知识竞答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渗透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文化。在过春节、元宵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对联、写对联、猜灯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过节的同时,感受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4、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
课内的知识和内容毕竟有限,很多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文、故事、诗句、名胜古迹、传统习俗等并没有全部收录到教材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我在教学时采取“一篇带一本”、“一首带一类”、“ 学一项拓展一项”的教学策略。
案例一“一篇带一本”: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大禹治水》这篇神话传说后,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优秀的古代神话传说,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阅读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案例二“一首带一类”: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思乡”相关的古诗做成手抄报,画上自己想象的图画,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对这类的古诗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积极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体会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而骄傲,爱上中华古诗词。
案例三“ 学一项拓展一项”: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当中的“日积月累”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关于天气的谚语后,又拓展学生搜集关于学习的谚语和古人励志的名言,在全班展示交流完以后,把比较经典的谚语和名言做成黑板报,让学生在班级教室中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另外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有关中国古代名胜古迹的诗词或文章后,我引导家长借假期带孩子到名胜古迹去游玩,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课内外古文、故事体会古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与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结语
以上就是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点滴尝试。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更好的融合,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去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努力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灵中,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晓雪.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园,2015,(4).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识,引领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国情。作为当代教师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逐步迁移到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深入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
一、巧用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他们会对比较新颖的和已有经验有关联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巧妙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旋转等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入故宫、天坛、京剧脸谱、福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图形对称美的存在,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蕴深厚。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又如,在学习数学转化这一重要思想时可以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的程度可以比上常人了。孙权送来一只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想不出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船上,在水没过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比较之下就知道结果了。曹超听了很高兴,立刻按这个办法实施行动。实际上,聪明的曹冲用的是等量替换法,这一转化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被用到,更体现思维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用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动人以言之,其感不深”,榜样是看得见的真理,用榜样去教育人,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青少年有必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了解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物事迹,这对于学生认清国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实用勾股定理的,我国古称直角边为“勾”与“股”,因而将这条定理成为勾股定理。古今证法400多种,在我国西汉《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多年,并且东汉时的赵爽用弦图证法很直观、简明的得出结论,他表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转眼精神,是民族的骄傲。
在认识无理数时,教师可以介绍魏晋之际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利用割圆术得出准确的圆周率值=3.1416,为圆周率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在刘徽之后,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3.1415926。在讲解如何注重数学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入宋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杨辉,他主张数学教育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习者抓住要领,反复练习。他的“司算纲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数学教学大纲。在生活中用到合理安排工作进程时我们可以借鉴华罗庚的统筹法这一数学方法,三、深挖教材,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并不突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专研,充分挖掘出中?A传统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学习方程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今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教师说明这是著名难题,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挑战困难的意识,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数学中这道数学题,有一棵枯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条从树根处缠绕而上到达树顶,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同学们为解决问题会将大树展开成平面图在利用学过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学生不仅学会在平面的基础上计算最短路径,又认识到立体图形上最短路径问题要转化为平面图形上的最短路径去计算,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与学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当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学到知识指导我们做好事,更应该得到品德修养上的文化提升引领我们做好人。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抓住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自信心,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实例值得教师去引入,值得学生感受、学习。
比如,在讲解乘方时,让学生去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的结果增大的越来越快。教师可以引用这样的历史故事:从前,新疆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阿凡提,那时有个很坏的皇帝欺压百姓,阿凡提可不怕总想找机会收拾一下皇帝,有一天,阿凡提偶得机会与皇帝下棋,皇帝说这样下棋不够刺激,赌点什么吧,阿凡提说好啊,皇帝说如果我赢了你就给我打长工,阿凡提说行啊。皇帝问阿凡提你赢了呢,阿凡提看看皇帝的粮仓,说如果我赢了你就在棋盘的格子里放米就行。皇帝问怎么放,阿凡提说,棋盘上一共这么多格子,你要输了,就在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米,以后每个格子上的米粒都是上一格的一倍,放完就行了。皇帝想,我家粮库那么大,别说一个小小棋盘了,就是再大很多的棋盘也装得下啊。于是他欣然答应。结果阿凡提赢了棋,皇帝在兑现承诺时发现,别说他一个粮库,就是再多几个粮库也装不满她的棋盘。故事讲完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并试着去计算解决。在学生计算时会发现乘方的结果增大越来越快特别是底数很大时增大的很快。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会感受数学的智慧又会充分参与并试图解决,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一、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小学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中,而英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接触到的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内容,比如:食品中的肯德基、火鸡、沙拉,节日中的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而这些外来文化内容充斥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这么课程的学习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内容,更不要谈如何运用英语来表达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同时,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慢慢的让学生在之后的英语学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源自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汉语和英美文化下的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去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其次,外部因素主要集中在课程教材编排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小学英语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都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英语知识,很少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哪怕是涉及到也是外国的文化。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内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了解英语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介绍英美国家的文而严重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也就成了必然。
二、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英语课堂的作用
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中,表面上看能收到的成效不过是让学生能够多了一个在课堂上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学会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但是实际上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英语课堂的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首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英美文化和语境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内容,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其次,我们知道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与人交流和沟通,对于小学生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更为容易被他们接受,他们能够将课堂中学到的英语表达在实践中运用,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掌握了英语的相关学习和表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然而,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的程度以及其能取得怎样的成效这个却是要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对于这两者结合的把控力,只有在既能够完成既定的英语教学内容又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才能够发挥出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最大功效。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发展展望
传统文化有机的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中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我们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安排,比如在讲节日的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除了讲授教材中那些西方的节日,如复活节(Easter)、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等等,我们还可以将其拓展到自己国家的节日,比如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中秋节(TheMid-Autumn Festival)等等,同时,因为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这些都是法定节日,教师也可以在这些节日来临之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些节日的表达、特点以及来源。这种将传统文化内容穿插到平时的正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也可以相应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好英语表达、理解中国文化。比如许多小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都能够熟练的背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等等。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表达方式较为的深刻,导致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点的吃力,而这个时候英语表达则能够很好的起到补充作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英语表达则为“Where thereis a will,there is a way”,“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英语意思则为“Well begun is half done”;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涉及到这些内容,那么相对中国的古文来说,英语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含义。除此之外。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以故事、谚语、著名景点、成语接龙等各种方式有机的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开发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水中心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我们编写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按照中心校系列规划从学前班做起,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同时,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熏陶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提升学生素养结合
古人实施教育是从礼仪教育开始的,它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济水中心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强调各小学教习礼仪,使道德教育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从中国古代重视德教发蒙的观点出发,结合现今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小学生自身实际,分阶段进行引导。一是礼貌语言教育,如“凡出言,信为先”等,对应今天的“诚实守信”等行为规范用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等,对应今天的见老师问好、上下楼梯右行等运用。二是助人行为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教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察他人的感受,并乐于帮助别人。三是热爱劳动教育,古人倡导“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们今天不仅应教孩子读书、写字,还应提倡他们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要使孩子通过劳动体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忍的意志。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适当延伸和补充,立足于“小、浅、活”,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体现传统文化教育,如给孩子讲述异彩纷呈的国学故事、自编古文舞台剧等。这些都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既学习国学常识,又锻炼阅读和表达能力。近年来,在教学常规考评、教育督导评估以及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济水的许多小学都推出了国学课堂教学选手,赢得了专家与教师代表的好评。
四、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济水学区所辖7所学校都把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人文景观园地。各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结合起来,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甚至楼道的每一个台阶,都成为传统文化学习领域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断获得新知,关注经典文化。在省市历次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中,济水的代表队都表现出色,中心校已两次承办了全市“书香校园”建设特色现场会。
在济水,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每个学校都有科研课题。无论哪一个课题,最终都落脚到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济水中心校年年被评为“济源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其所属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科研课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济水中心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重点强化了家庭伦理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摇篮,青少年道德情感和心理的初期形成,直接受其家庭生活的影响。我们通过主动家访、家长学校、开放课堂等形式,使许多家长开始和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参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学习传统文化中许多好的教育经验,结合新观念、新思想,科学教育孩子。不少家长都感谢学校的经典文化教育活动,说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头疼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济水中心校以及所属学校获得省市“家庭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人格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是篇“大文章”,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关注并解决好一个个“小问题”,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有意义。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底蕴。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如在教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我们要把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
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这就在引导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传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得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二、加强识字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 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搜集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此外,我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
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摘 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交际、汲取文化知识等的重要科目,而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在传承传统的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现如今教育进入了不断的改革,语文也逐步担任起继承名族文化的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简单的向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绝对不可以脱离其传统文化的,语文只有渗透了传统文化才有灵魂,即便当今时代语文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改革,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依旧存在一些弊端,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本文将简单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1]。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但是却依旧存在以下两点教学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多数地方为了追求分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老旧模式。学生上课失去主动性,完全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语文这门科目的特殊性,对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要求很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的思维都变得狭窄。
2.教学内容刻板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现代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把学生变得十分拘束,在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内容十分的刻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忽视[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传统的优良文化有必要代代相传。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一直以中国为荣,并且在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授过程当中,逐渐养成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并且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随之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1.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古诗词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优美的古诗词从古代流传到当今,里面沉淀着满满的传统文化,所以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就要将古诗词的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孟子》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上天将重大使命安排在这个人身上,首先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饿的体无完肤,使他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使他做事错乱不顺心顺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像来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该古诗主要是指万事都必须经过苦难、磨练,才能达到成功,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铭记自己的理想抱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该古诗时,一定要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优良的美德传承给下一代,重点培养学生们故事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永不服输的理想抱负,教会学生从古诗词当中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动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将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作文向来是考验学生整个高中语文的标准,因为作文中文字表达、语言、技巧等都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该学生的语文功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老师在教学写议论文时,可以导向性的以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思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更好的为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准备[3]。
除了教学写议论文之外,老师还可以以半命题的形式,例如,写一篇关于“仁”的文章,仁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诗经的洵美且仁当中,接下来就是论语中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些都是高中古诗词中必备诗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首先会从语文书上的相关例子找起,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古诗词运用进作文当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更广泛的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时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等,老师都可以安排写与其相关的作文,曾有一句诗这样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带着忧伤的,学生通过描述清明节所发生的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鞒兄泄?传统。
3.将四大名著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高中语文必读的四大名著,老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语文阅读课,要求学生们阅读其中一本书,慢慢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们的情操[4]。
结语
所以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老师一定要多元化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帮助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3-01
一、前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总目标中规定小学语文课程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 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从小做起,从小学教育阶段入手,在小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萌发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现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为传承传统文化,我国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以人民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传统文化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了古典诗词、名著经典,也涉及了谚语成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节日、书画建筑等众多内容,这些内容在课本课文后、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等部分均有出现。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古文教育为主,在此形式下,小学生能够背诵、理解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不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不够;另外,小学生的特性要求传统文化的教学要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有些课堂上往往出现让小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情况;当然也有出现课堂与生活、“学”与“用”相互分离的情形。这些情形下,小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不能够更好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下去。所以,我们必须革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让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1.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要想让小学生感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素养,首先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不断更新完善自身文化知识体系,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怀有一颗尊崇、景仰之心,用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言传身教。总之,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怀有敬意,深刻感悟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突出文化修养,从而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有效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
2.丰富教学内容、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文言文、成语、谚语、对联、神话传说、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而在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可能更注重对古诗词、成语等的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单调、小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因此,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涉及多种传统文化,并将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相互联系,从而让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促使小学生有效地理解传统文化。另外,也要丰富教学形式,在学习古文、历史故事等内容时可以插入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内容生动有趣,以便小学生乐于接受,对其印象深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儿童喜爱动画片,教师可以放一些《弟子规》、《孟子学堂》之类的动画片。
3.将“学”与“用”结合
小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修养生性,另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更需要将“学”与“用”相结合,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与“用”结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来进行。比如,关于成语,可以引导小学生开展成语接龙活动;对于古诗词,可以举办一些诗词记诵活动,还可以根据排练小话剧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对于一些神话传说,可以以小品、小话剧、讲故事等方式进行。只有将“学”与“用”结合,小学生才能更好的感悟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四、结语
中华儿女需要从小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需要从小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根据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积极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视角,让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
[2]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与研[R],2010.03.
[4]邢颖.反思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11.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11-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10-2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06-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12-03
论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张力12-06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11-27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07-17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11-17
1614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10-3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