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会议制度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安机关会议制度(共8篇)

公安机关会议制度 篇1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全县公安机关各级党组织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树立公安机关绝对忠诚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导向,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根据市局《关于印发<全市公安机关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制度(试行)>的通知》(漳公委〔2020〕84号),结合南靖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第一议题”制度是指全县公安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会议的“第一议题”,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第一时间贯彻落实。

第二章  内容形式

第三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以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等。重点学习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最新发表的重要讲话;

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对政法系统和公安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

4.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最新作出的以及涉政法、公安工作的决策部署精神;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等;

6.习近平为“漳州110”的“人民的保护神”题词精神;

7.其他应作为“第一议题”的学习内容。

第四条  各级党组织要把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作为政治任务,通过党委(扩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课、政治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严格执行,不断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成果、思想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第三章  制度要求

第五条  各级党组织要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第一时间列入会议的“第一议题”,不折不扣地传达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

第六条  各级党组织对“第一议题”学习内容,要组织逐字逐句、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确保全警全面领会基本观点、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县局党委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入领会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牵头研究部署挂钩分管的有关工作,带头狠抓贯彻落实,确保“第一议题”有关工作落地见效。

第七条  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负责“第一议题”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确保“第一议题”制度全面严格执行到位。

第八条  各级党组织对“第一议题”研究部署的贯彻措施要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强化警种之间、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详细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全过程抓好贯彻执行。

第九条  各级党组织对“第一议题”内容,每次都要做好会议记录,有条件的可以留存视听资料,年终要组织回顾学习贯彻情况。

第四章  督办反馈

第十条  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省委“三四八”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议题督办机制,将“第一议题”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各类督察、检查的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专项或经常性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

第十一条  相关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第一议题”议定的事项,要不折不扣抓好贯彻执行,建立健全情况反馈机制,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第五章  成效检验

第十二条  各级党组织要将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作为班子和个人述责述廉,以及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汇报情况,深入查摆问题,认真研究对策,确保落细落实。

第十三条  各级党组织要将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情况纳入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主体责任清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建工作、公安工作考评等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结果应用,严格落实奖惩。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县局党委负责解释。

公安机关会议制度 篇2

关键词:刑事立案,加强监督,社会和谐

1立案的含义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 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 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 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2立案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有犯罪事实存在。 (2) 该犯罪事实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

3立案的程序

3.1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 先由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 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 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 制作《立案决定书》。最后, 由负责审批人签名或盖章。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还要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当立案的, 以书面形式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 经审查认为具备立案条件的, 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以内立案, 并书面通知自诉人。

3.2对于决定不立案的, 由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 有关负责人同意后, 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并告知控告人如果不服, 可以申请复议。自诉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 应当在15日以内作出不立案决定, 书面通知自诉人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对于那些虽然不具备立案条件, 但是, 需要其他部门给予一定处分的, 应当将报案、控告或举报材料移送主管部门处理, 并通知控告。

4现实生活中立案的缺陷

4.1对立案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对待立案没有足够的重视, 报案人报案后, 只是作登记, 并没有深入调查案情, 报案人一直未等到结果, 这就导致信访案件增多, 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

4.2受发案率、破案率指标的影响, 不破不立、立案不实的问题且由来已久,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根据有关领导的政治需求确定立案 (发案) 数量, 一些业务部门根据工作考核的需要确定办案部门的立案数量, 导致立案不实, 不能如实反映发案状况, 直接干扰了对治安形势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判断, 还会形成相当数量的黑案, 影响打击刑事犯罪的成效。

4.3个别公安机关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形。公安机关接受对方的“恩惠”后便对报案人的知情权总是敷衍, 先说报案人的证据不足, 再以其他理由来推脱, 直到报案人不了了之为止。甚至有的公安机关为了偏袒一方, 违反办案程序, 扩大初查活动范围, 甚至插手经济纠纷。

4.4部分公安干警法律基础薄弱, 对立案程序不熟悉, 导致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报案、控告和举报, 不能依法及时作出不予立案决定。

5加强立案程序的监督, 使立案程序透明化、程序化

5.1在县市区公安机关设立立案审查监督部门, 将属于本级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全部纳入立案审查监督视野之中, 改变公安机关在立案阶段被动受监督的局面。

5.2依据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程序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 自上而下的制定适应当前执法实际需要, 可操作性强的立案审查监督工作规则。

5.3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凡是报案的案件都能在公安派出机关能够查询, 要求公安派出机关对任何报案都要进行公示, 让大家能够查询自己所报的案件的进展程度, 同时有利于大家对立案制度的监督。

5.4建立刑事案件备案审查制度。公安机关对受案、决定立案或不立案、撤案的刑事案件应当及时将受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不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报送同级检察机关负责刑事立案监督的部门, 对决定不立案和撤案的案件, 还应报送案件的卷宗和其他主要证据材料。检察机关负责立案监督的部门应将受案、决定立案案件的有关法律文书登记、编号、建档;对决定不立案和撤案的案件, 通过审查上述备案材料, 审核其不立案、撤案的理由是否成立。

5.5建立案件复查制度。检察机关对同级公安机关受案至侦察阶段的各类案件应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复查。将公安机关的备案材料、群众来信来访材料与公安机关的受案登记材料相对照, 从中发现漏报的各类案件。发现漏报案件后, 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并对案件进行登记。

5.6对公安机关在工作中确有渎职和侵权行为的有关人员应视情节轻重, 交由各主管部门, 并建议给其党、政纪处分,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公安立案工作作为公安刑事诉讼活动中一个重要步骤, 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刑事诉讼的质量, 关系到公安机关严格执法、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要加强立案程序的监督, 使立案程序程序化、透明化才能够有效的监督立案程序, 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赵志建.对刑事立案问题的探讨[J].法学杂志, 2002 (05) .

[2]郑艳媛.当前刑事立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J].法制与社会, 2012 (31) .

公安机关职业管理研究 篇3

(一)公安机关职业管理:

公安机关也属于组织,在定义上与组织的职业管理相似,但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因此也与组织的职业管理有区别。

公安机关职业管理,是指公安机关提供的用于帮助公安机关内部正从事某类职业民警的行为过程。具体来说。对民警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的过程。

公安机关的职业管理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以下几点:

1、公安机关进行职业管理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令进行,这些法律、规定、条令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公务员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

2、公安机关职业管理紧贴公安工作。

3、公安机关职业管理围绕公共利益而进行。

二、公安机关职业管理的现状与困境

(一)公安机关职业管理现状

1、职业管理发展大环境。随着国家先后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我国警察相关法律逐渐完善配套,为公安机关职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各类训练基地2080多个,借用、租用训练场所2100渔歌,基本形成部、省、市、县四级训练基本网络,逐步完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的工作体系。大力开展“教官培养工程”,教官数量已达到6.7万余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公安系统的教育经费达到17亿元。

3、随着各项法律的颁布完善,我国民警招录职位制度越发完善,在报考者报考公安机关职位时,各职位都有详细的说明,这不仅可以为报考者了解职位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为其日后在公安机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公安机关职业管理困境

1、公安机关职业管理起步较晚,在制度、法律等方面欠缺有效地支持。虽然我国已加大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但由于起步较晚,人力资源的配套制度、法律尚未建立。目前,许多地方公安机关人力资源意识淡薄,职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民警的自身发展和民警自身利益,在职业管理方面任然采用旧的粗犷式管理。

2、公务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脱节。首先,公务成员工作的主要模式是上传下达,很少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再者,现今公务员制度所提倡的是组织大于个人的思想,公务员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服从领导。最后,即使公务员有个人目标,也很少同组织目标相关。如此看来,这就很容易产生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脱节的现象。

3、民警职业培训存在诸多瓶颈。当前,我国民警培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乏广泛性。现行的民警培训大多很少采用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并且民警的工作时过长,导致了许多民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其次,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民警培训大都是在教室中以理论的形式开展,缺少实战训练、基础技能训练。再次,民警自身未能对培训引起重视。他们往往把培训看成是应付上级的无奈之举,自身对培训的目标认识不清,很难把培训目标同自己的职业目标相结合,阻碍其职业生涯发展。

三、公安机关职业管理的内容

职业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说,凡是组织对成员职业活动的帮助,均可列入职业管理之中。总体来说,公安机关职业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职业计划。制定职业计划能使民警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养成对环境和工作目标进行分析的习惯,又可以使民警合理计划、分配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技能,从而有利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职业计划的制定须由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

(1)由民警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势、弱点、经验、绩效、能力、兴趣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要求和目标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由公安机关对民警的能力和潜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2、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安机关应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民警能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期望的机会,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最初阶段就让新民警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其职业发展意义重大。初次工作的挑战性对一个人今后在事业上的不断成功有深远的影响,它能使民警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和旺盛的工作热情。

3、提供培训服务。提供不间断的、适合民警各年龄段需求的培训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应紧紧围绕公安机关的职能和实践而展开,这是职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自招聘新民警进入公安机关开始,直至民警流向其他组织或退休而离开公安机关的全过程中针对民警个人的各类培训、咨询、讲座以及为民警自发的扩充技能,提高学历的学习给以便利等等。从公安机关的长远利益与民警的稳定性来考虑,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民警的知识和技能是耗费资源最少和最富有效率的途径。

4、心理辅导。坚强、果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们犹如“超人”。无所不能。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3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和感受的还要多几倍。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无可争议地高居首位。警察对维护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对公民、对国家都将意味着潜在的危机。近年来。由于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一些警察出现离奇的暴力行为,有的触犯刑律。专家认为,许多警察犯法其实是心理疾病在作祟。

参考文献:

[1]齐程程,张朝.浅谈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7期

公安机关督察制度的分析 篇4

摘要:公安机关是我国政府的暴力机关,它总是出现矛盾最激化的地方,当然它也是重要的权利机关。正是这样它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是被一些不法分子的恶意中伤,另一方面是我们队伍中一些同志自己的思想出现了腐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队伍,那就是是督察,公安督察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公安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公安机关督察条例》规定,公安机关督察机构负责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这是对公安警务督察机构职责的基本界定。但当前督察制度尚存在不足,进一步解决这类问题有利于保障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

关键词:督察、工作现状、完善、改进

目录

一. 安公督察制度的综述

(一)公安督察制度的概念

(二)公安督察制度的特点

二. 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原因、意义以及必要性

(一)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原因

(二)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意义

(三)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必要性

三. 当前公安督察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督查工作的成绩

(二)当前督查工作出现的问题

四. 改进和完善督察制度

(一)对督查工作的改进

(二)对督查制度的完善

一.督察制度的综述

(一)公安督察制度的概念

公安机关督察制度是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我国在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正式确立了中国公安督察制度,这一规定对公安机关建立督察制度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我国对保障人权和保障公安机关依法执法建立的第一道防线。该法第47条规定:“公安机关建立督察制度,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其授权, 1997年国务院以第220号令颁布了《公安机关督察条例》,明确了督察的机构组建和职能权限。此后,公安部陆续出台了《公安机督察条例实施办法》、《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工作定》、《公安机关实施停止执行职务和禁闭措施的定》、《公安机关督察人员暗访工作规则(试行)》等系列直接规范督察工作开展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督察相应监督机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的精神出发,公安督察就是公安机关内部建制的相应机构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公安督察制度是有关公安督察法律法规、性质定位、机构工作等规章或准则。

(二)公安督察制度的特点

公安督察制度的特点,不少人把督察行使职责和督察活动特征与督察特征等同,如认为督察特点有现场性、主动性、迅速及时性、流程性等等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源于对督察本身的认识局限,它首先把督察混同于警务督察,又把警务督察局限于督察开展的某些督察活动。这种归纳是片面的。督察的特征来源于对督察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又要能指导督察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督察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督察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任何监督机制能否发挥实效,首要的便是其自身职能行使能否排除外来非法干扰,并可以由其他机制合法制衡干预。作为公安内部监督机制的督察也不例外。督察效果的真正发挥,必须首先保证其独立性质,保证督察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外来非法干预。同时因其具有公安机关内设的性质和自身也有权力滥用的可能性,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在实际建制和具体规章制度设定、工作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如何保障督察的相对独立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合理科学设定配置。(2)督察内容的广泛性。就公安机关内设监督机构性质、特殊地位和人民警察法的规定来看,督察的内容涉及到人民警察的执行法律、法规和遵纪情况,几乎涵盖了目前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所有职责权利和活动⑵。因此,督察的内容应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充分行使并予以贯彻。(3)督察客体的法定性,督察对象的人员性。督察的客体必须基于法律法规的设定,督察所涉及、针对的各种介入,必须是有权介入。督察行为的后果可能涉及到人民警察的部分权利的被限制或被剥夺,因此其行为介入必须有法定依据。关于督察的对象,目前不少人认为是警务活动,笔者认为,督察对象不是警务活动,因此在实践中督察不能认为有关警务违纪违法便予以代行,不能因警察的非警务活动而推卸监督职责,听之任之。(4)督察效果的权威性。督察职能资源配置和工作开展,最终都是为了依法有效地实行监督,保障人权不受非法侵犯和警察权力的合法行使,督察性质和工作目的必然要求督察效果能在实践中有效发挥,其依法作出的决定和行政后果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也予以了充分保障,没有权利保障和威慑的督察效果最终会使督察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公安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二.安督察制度的原因、意义以及必要性

(一)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原因

凡是都是有因有果,公安机关之所以制订督察制度也是有原因的。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刑事司法机关和治安行政管理机关,拥有多项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权。权力需要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必然产生腐败。然而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速,公民获取法律利益的公正化和追求社会公平的最大化的增益这种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架构渐渐呈现出诸多弊病,内部执法监督产生了不被信任的危机被冠以“警中警”标签也成为公众眼里的公安执法权人格化扩张、监督权人情化衍变的“权力呼啦圈”因此在法治语境下创造合理、客观、公正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内部执法监督的“法、理合一”的社会效应,是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意义 公安机关督察制度是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执勤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的有效制度,对于解决公安队伍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如山的钢铁队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公安立法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2.完善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更好的保证了公安队伍的清正廉洁,提高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有效地维护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从严治警方针和各项公安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了整个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3.保证公安执法活动的准确、合法,防止和及 时纠正执法活动中的失误和偏差,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争议和诉讼的发生。4.为民警公正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民警在公正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胡搅蛮缠、无理取闹、混淆是非的群众,甚至遭受被诬陷的情况,由于督察制度既有督察民警执法的职能,同时也有服务民警、维护公正执法的职能,督察制度的实行为民警公正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必要性

警察执法监督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警察执法还有违法违规的行为,本文深究其因,不仅在于道德缺失,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完善警察执法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长期有效地警察执法监督机制,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三.督察制度存在问题

(一)当前督察工作的成绩

从2010年到2013年,河南省各级警务督察部门工组织开展各类督察行动17553次,动用督察警力108765人次,由警务督察总队直接组织开展全省性督察行动81次,下发《督查通知书》《督察建议书》等400余份,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集网上督察与综合管理于一体的“两大主系统、九大子系统”的网上督察新格局。

省、市、县三级警务督察部门始终把推工作落实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上下联动、整体作战、采取集中督察、专项督查、网上督察、现场督察、联合督查、交叉督察、个案督察、精确督察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高密度、大强度、全方位的督察行动。

河南警务督察部门始终坚持“有诉必接、接诉必查、查实必纠、查后回访”原则,及时、依法、高效、规范办理核查各类举报投诉案(事)件,并提出了案件结案率、回访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和案件核查“零信访”的工作目标。全省警务督察部门自2010年以来受理的群众举报投诉案(事)件数量逐年大幅下降;2012年,公安部、省公安厅批办案件和警务督察总队转办各地案件的办结率均为100%。

河南各级警务督察部门对涉警负面舆情高度重视,坚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上报,不断加大对涉警舆情案(事)件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防止了涉警负面舆情炒作。

(二)当前督查工作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在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经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势必会对正常的执法活动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监督工作走向反面。(一)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公安执法监督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安排,它必须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己有不少数量,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于某些监督内容存在立法重复的问题。如警务督察的现场督察活动在《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中都有相似的规定;处置公民的控告申诉在《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和《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有相似规定等。这些重复规定一来会导致各监督部门的重复监督,二来还也可能引起各监督部门不必要的冲突。另一方面,一些执法监督规定滞后于实践。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规定了公安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原则,但对卜级监督上级并未做出相应规定,不利于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全而展开。

(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体制机制不顺畅

内部监督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晰。公安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公安法制、警务督察、公安信访以及政工、审计等各类执法监督部门受限于现行法律法规的笼统规定,存在部分职能分工重叠、缺乏必要沟通和协调等问题,削弱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部门的战斗力的同时也使得内部执法监督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监督的重复、叠加。即对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工作中存在的某方面问题,同时有二个以上执法监督部门拥有监督义务,职责重叠,影响着监督的效率,造成人、物、财三方面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是监督的“自区”、“死角”。由于公安工作的复杂性、涉及面的]’一泛性,目前公安机关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对公安工作的很多方面还未能覆盖,而且即使在监督工作己经覆盖的一些地方,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存在着显性的或隐性的漏洞。这些问题都在或大或小地影响着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管理不科学

公安机关关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关 系到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公安机关整体形象的好坏。当前,在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管理中存在着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制约机制的问题。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公安机关执法监督主体在行使内部执法监督权的同时,也应该受到监督,承担相应的义务、责任。监督主体不监督、滥用监督权都应受到法律惩治,追究其读职侵权的责任。而公安机关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执法监督不力者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内容,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近几年公安内部的执法监督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情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考核机制有缺陷,奖惩办法不合理、不科学。激励机制的缺位,使得内部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提高,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制约着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督察制度

(一)对督查工作的完善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之所以显得“杂”,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章”可循。尽管在1999年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但是在公安法律体系中,它属于公安行政规章,与作为公安行政法规的《督察条例》部分内容上有重复,从而导致监督实践中的重复监督和“扯皮”现象。因此,首先,制定明确统一的监督法规来整合现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相关法规、规章内容,对监督工作的原则、内容、部门职能分工、程序和责任追究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然后,鉴于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程序繁杂、内容]’一泛的特点,可以在统一的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部门行政规章,对原有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与新法规冲突、重叠以及不符实际需要的规定要及时删改,为监督工作提供有效可行的法律依据。

(二)对督查工作的改进

改革公安督察体制。关于体制的改革,就公安机关内部而言,宜将内部各种监督职能建构一并纳入督察范畴。主要是:1.将派驻的纪委、监察部门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其人事、财权等应与被派驻机关脱钩,既保障了纪检监察独立自主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又能保证公安机关内部督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因为纪委监察与督察的性质不同:(1)前者不是公安机关内部的建制;(2)如果纪委代行了督察的职权,这将违背法治和党政分开的原则。2.将现有的信访、举报等部门作为督察的信息情报部门并予以职能重设,这样既改变了信访、举报等部门的被动应诉、处置权相应欠缺等问题,又使得督察在信息情报来源方而能集中分析决策、及时有效处置各类投诉和避免工作重复;(3)将法制部门执法监督职能剥离,纳入督察职能范畴。1999年公安部颁布《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确立公安法制部门是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主管部门,但《规定》本身效力低于国务院颁布的《督察条例)),《规定》与条例相抵触的,应以条例为准,这是其一;其二,法制部门既制定或参与制定有关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 又对自己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执法监督,有违权力分立原则;其三,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警察机构而言,设置法制等部门,主要是作为政府法律顾问的性质,其本身不具备实体处置权。执法监督不仅仅是督察的法定职能,而且是督察的重要职能之一,应该从法制部门中剥离出来。

在公安督察领导体制上,根据督察条例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督察机构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该规定较好地体现和保证了督察行使职权的相对独立性。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目前公安条块管理、以块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督察的机构 设置、人员配备、组织人事等等多受“块”的制约,使得“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负责”流于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督察职能的发挥,影响了督察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即使公安管理体制没有大的变革,公安督察领导体制亦应不断加强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和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各种保障,应在督察上下级之间体现出组织人事、经费保障等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保证督察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 必然要求。

加强科学管理,“徒法不能以自行”,再规范和科学的监督机制,如果没有监督人员的正确执行,终究是一纸空文。只有执法监督人员公正严明、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才能在公安机关内部树立起长久的监督权威。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行,同时对消极怠慢、应付了事的人员施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依法淘汰出执法监督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施行以县、市乃至省为单位的轮换工作方法。即在上诉三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定期轮换或者不定期轮换工作地点的方式让执法监督人员履行监督职责,使得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主义乃至出现“保护伞”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公安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纪律的严明,扎实推进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健康发展。

公安机关行政复议工作制度 篇5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法制总队

责 任 人:承办人A、承办人B、副总队长、总队长、分管厅领导和省公安厅复议委员会。

二、审批权利行使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三、审批条件和标准

1、申请材料应完整、清晰、真实;

2、符合《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

四、所需材料

1、行政复议申请书;

2、身份证明;

3、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文书;

4、相关证据。

五、具体复议范围

(一)对公安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对公安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三)对公安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公安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五)认为公安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六)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公安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公安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公安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七)申请公安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法定职责,公安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八)认为公安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六、受理

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承办人A或B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法律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除上述规定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七、审查与决定

(一)审查

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七日内,承办人A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承办人A书面审理申请书及相关卷宗材料,经合议后提出办理案件的意见。

(二)审批

A将办理案件的意见报给B后,由B对审核意见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批。

(三)审定

由分管厅领导和省公安厅复议委员会对审批意见进行审查确定,做出最后的复议决定。

八、办理时限

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九、公开公示

本制度在黑龙江省公安信息网长期公示。

十、监督检查

执行《黑龙江省公安厅关于违反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监督检查办法》。

十一、责任追究

公安机关会议制度 篇6

2005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采用上述方法反映涉及公安机关或者民警问题的就是公安信访。孟建柱部长在陕西汉中市公安局视察工作时曾强调指出:公安信访工作是警民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认真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因此,做好公安信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

一、当前公安信访工作的形势:

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利益表达发生重大变化,部分群众心态严重失衡,矛盾对抗性趋强,择机上访和突发性信访问题增多,诉求问题的合理性与反映形式的违法性相互交织,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向党和政府施压,借机发泄不满,特别是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矛盾叠加,一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问题更多地通过信访渠道表现出来,信访问题的处臵难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形式:

1、由个体上访向涉众型、家族型、亲友型转变;

2、由按正常渠道上访向无序上访、非正常上访转变;

3、由合理投诉向情绪过激、吵闹纠缠上访转变;

4、领导干部因子女招考国家工作人员而上访不断出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当全国“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和重点敏感时期,一些上访群众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扰乱社会秩序,无端滋事生非,制造恶劣影响。

二、当前公安机关信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加快,公安信访工作的发展及遇到的新情况、新特点,当前的信访制度已不能满足于工作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信访机构的职能、设臵规定不明确,导致信访工作机构设臵混乱,职能过于宽泛,渠道不畅通。当前,各级公安机关信访机构设臵混乱,不仅规格不统一,而且名称不统一,有的是专门的信访机构,有的则与其他机构合二为一,职能不明确。有的公安机关设有专门的信访处,有的公安机关则由各警钟部门自行负责,这就造成了上下级之间部门不协调,呈现出信访无序的状态。此外,从公安机关自身信访工作来看,信访渠道不够畅通,各级公安机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作为,不调查处理,或者互相推诿,久拖不决,造成问题堆积,群众情绪激烈,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问题突出,社会负面影响较大。

第二,信访机构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责重权轻,效率低下,没有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各级公安机关信访机构地位低下,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资源和实际权力,而信访的指向往往是掌握公安行政权力的官员,却让没有权力的信访部门出面处理,把信访部门当成了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出现权责错位。整个系统缺乏配套的信访工作机制,缺乏完备的信访工作网络,信息不共享,信访者一个问题可能同时找几个机构,得到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可能不一样,各机构推来推去,信访人投诉无门,只能在各信访机构之间来回跑动。有的基层公安机关信访部门人员不齐,兼职的多,专业的少,再加上处理信访事项层层转办多,立案率低,解决的问题很少。

第三,对信访的程序及信访工作人员的责任的规定不明确,致使“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当前,有的公安机关对信访问题的处理未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办理信访案件时,往往由于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而导致办理效率低对信访问题的处理无明确的期限,造成一些信访案件长期反复上访而无结果,从而使当事人将矛盾转向公安机关。由于目前的信访制度对公安机关的责任和权限规定不明确,致使一些信访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责任与拥有的权限严重失衡。有的公安机关对待信访问题的处理未按照《条例》执行,对信访案件的立案和处理视领

导重视程度和信访工作人员责任心、情绪而定,随意性较大,不管什么问题都管,而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有些机关和部门甚至往往拖着不办,信访人则没完没了的反复信访,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落实。还有的信访部门工作缺乏独立性,处理问题主要看领导脸色,靠上级批示,以致导致了上访无序现象的产生。个别地方公安机关信访问题的解决情况,与上访群众“闹”的程度有关,这就给上访群众产生了“唯上、唯大”和“要想有出路、必须堵马路”及“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误解,有时甚至还误导一些人弃复议、诉讼等法律途径而找领导人批示,退回来进行信访,导致了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频繁,过激行为时有发生,带来社会负面效应,影响了社会稳定。

第四,对违法信访的处罚措施规定不完善,以致对无理闹访、缠访打击不够,致使一些群众产生法不责众心理,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借信访制造事端,严重影响信访工作正常开展。近年来,在信访事件中,有一些信访当事人“闹而缠访”,以“访”、“闹”为手段企图使无理的要求得到满足和解决。这部分人为达目的,把上访当作职业,永无休止地缠诉缠访;甚至故意找茬“闹”访,抓住接待人员不够周全的话语不放,无理取闹;还有的越“访”越有经验,越是在重点时期、重要活动、重要会议期间,越是想方设法越级上访,给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施加压力,形成影响。对于这些

行为,虽然近年国家出台了《信访条例》、《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以及社会治安相关法规,对规范信访秩序和行为做了规定,但由于对无理上访、缠访闹访、违法上访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致使暴力上访、结伙串联上访等严重危害上访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直接危害到信访干部以及其他上访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的严重扰乱了信访工作秩序、机关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五,信访终结制度不完善,一部分持过高或无理要求的信访人在信访部门结案后仍然继续来信来访,纠缠不休,导致工作反复。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时期,大量社会矛盾已案件的形式汇聚到司法机关,公安信访案件也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也非常突出,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再加上当前信访终结制度规定不完善,导致一部分信访群众在信访办结程序后,仍重复行使信访权、滥用信访权,越级访、赴京非正常访等情况愈演愈烈,甚至有一些案件当事人对于几年前、几十年前生效的裁判仍申诉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司法权威。

三、完善和规范公安信访制度的措施

信访工作是公安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处理公安信访问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求得一时的缓和,而是为了实现长期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和

规范公安机关各种信访制度,努力做到使公安信访问题控源治本,全面推进公安涉法信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的公安信访日常工作机制。

1、规范涉法信访工作程序,纠正无序上访的混乱状态。各级公安机关要全面推进《信访条例》各项制度的落实,积极探索建立有序、务实、高效的公安信访工作新秩序。突出接待受理、调查处理、维护权益三个关键环节,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信访事项的受理、转送、交办、督办、答复、通报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高效运转。要科学规范界定信访的条件和程序,推行群众逐级上访制度,强化依法办案并且形成终局结论的观念,达到减少涉法信访案件的目的信访的条件和程序必须规范,要让随意信访、接访、违法信访、接访者承担相应的后果;否则,随意信访、接访、违法信访、接访必然造成对信访机制之外原本可以产生终局结论的法律法规的抵触,降低这些法律的权威。

2、落实领导接待日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实行阳光信访。对于正常的涉法信访要本着“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建立接待来信来访的绿色通道,力求将矛盾解决在首办环节,防止矛盾激化。领导直接接待群众信访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是不仅要接访,更要负责处理,直接答复信访人,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接访

谁负责”,克服只接不处或推诿扯皮现象。领导干部亲自接访、亲自解决信访问题,是“大接访”活动带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只有领导干部重视了、用心了、行动了,才能带动全体民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使公安涉法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疑难信访事项,要组织法制、刑侦、预审、信访等部门、警种的业务专家进行“会诊”,做出真实客观的解释说明,消除上访群众的困惑和疑虑。上访群众不理解法律政策、不服有关鉴定结论、处理结论的情况,可以举行听证会,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澄清事实、查明真相,明辨事非,消除疑惑。此外,各级公安机关要做到信息公开,实现阳光信访。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信访工作的有关程序、制度、要求作为警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群众公开,正确引导群众通过正当途径反映问题,促进公安信访工作水平的提升。

3、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确保信访工作实效。公安信访工作不只是信访部门的事,各级公安机关职能部门对信访工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个警种、每一位民警都要树立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强烈信访意识,承担信访责任。各基层(部门)是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最直接的责任单位,也是减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的“关卡”,要严格按照“级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一岗双责”的要求和原则,妥善处理涉及本单位(本部门)职权范围的矛盾和问题。充

分发挥信访部门督查、督办、协调、批评、建议等职能作用,对重大信访问题,需要哪一级部门参与,哪一级部门必须及时参与;需要哪一个部门处理,哪一个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处理,各警种、基层所队不得出现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不得未经协调解决就将信访群众和信访事项推到县局信访、法制、纪检监察部门处理,要力争将群众上访事项和问题解决在本部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此外,我们还要实行首问负责制,按照中央在信访工作方面提出的“人要回去,事要解决”的总体要求,落实“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定责任,定奖惩”和“包接待、包受理、包办结、办息访”的“六定四包”责任制,切实解决问题,防止推诿扯皮。对于重点复杂案件要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要制定信访责任追究措施,对于由于工作失误或失职、渎职造成群众信访的有关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对于负责办理信访案件的人员,如果由于工作不力,造成重复上访的,也要承担必要的责任。

4、要明确信访案件办理期限,加强对信访案件的督办工作。应建立信访案件办理的时限制度,要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能解决的当即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在一定期限内解决;需要转相关庭室办理的,要加强督办力度;对于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要报经有关领导同意,办理延期办理手续。对上级交办的信访事项,要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办理,并上

报处理结果。对越级到市、省、京诉求属公安管辖的信访事项的上访人员要在上级信访部门规定时限内由上访人所在县、区公安机关负责同志带队劝返、接回。上级公安机关信访部门要加强对交办案件的检查督办力度,对长期处理不好的案件,要进行挂牌跟踪督办;对下级公安机关信访情况和对信访事项的处理落实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对集体上访、重复信访和联名信访的问题要列为重点进行通报和督办;对公安信访工作实行公安网上排名榜通报制度。

(二)建立健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事项的工作机制

1、加大信访案件的查处力度,清除信访积案,理顺工作关系,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各级公安机关应本着既解决问题,又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对公安机关滥用职权、不作为、侵害信访人权益导致信访事项发生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对一些因一时破不了案、查不清事实的问题,要开诚布公地向群众说明情况和原因,求得群众的谅解和支持;对坚持过高要求或无理纠缠的,要不厌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对不听劝阻,滋扰闹事、影响社会稳定的要严肃处理。要通过专项治理,增强信访部门公安民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按照《信访条例》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认真研究如何在公安工作的各个

方面、各个环节上减少错误和失误,如何从源头上减少问题的发生,如何在信访问题发生后认真、及时、一次性解决彻底,不留后遗症。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我们也要按《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加强业务、政治、德育知识教育。依法办案,严格执法,切实解决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与现实斗争不相适应的问题。立足长远,注重建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工作,从根本上减少信访积案的形成。

2.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公安信访问题的发生。质量是执法办案的生命和灵魂。案件质量不高,不但影响公安机关机关的权威和形象,而且可能直接侵害涉案群众的合法权益,诱发公安信访问题的发生。因此,要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必须以执法质量考评工作为载体,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办案制度为抓手,建立行之有效的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实体上和程序上两方面确保执法办案的质量。

(三)完善公安信访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快信访工作法制化步伐,形成“大信访”格局。

1、建立对无理缠访缠诉的处理机制,依法维护信访秩序。一是对诉求合理的部分,要加强督查、督办,推动问题的尽快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并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特

别是上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缠诉的案件,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听证和答询,依靠社会力量和群众舆论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达到息访息诉的效果。二是对那些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终结条件的涉法案件,及时启动终结程序,作出终结结论,并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法律解释和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促其放弃无理要求。三是对以上访谋利为业和无理缠访闹访的,或者在正常信访中冲击国家机关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要加强证据收集,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以保证信访工作依法有序健康进行。

2、完善信访问题回访、反馈、复核制度。一是对信访事项处理结束后,要及时对信访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信访当事人思想情况,掌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回访反馈情况时,要向信访人说明公安机关的工作进展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并认真听取信访人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诉求和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停访息诉工作。二是对处理结束后的信访事项,落实好监控责任人,为当事人提供缮后服务,实现信访当事人思想上的和谐。

3、建立严格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严格办案流程,强化信访案件风险评估,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信访案件的发生。同时,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紧密结合案件评查工作,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建立完善及时纠正错

误、解决问题的责任倒查制度,对在工作中发现上访者申诉和检举的问题确有裁定、处理不当的,应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对责任心不强,办错案、瑕疵案或作风粗暴、态度不好引发群众上访的,倒查办案民警的责任;对群众反映问题推诿扯皮,久拖不办造成重复上访的,倒查包案领导和办案民警的责任;对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公安机关会议制度 篇7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检察院的法律地位。《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一《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为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制度提供了立法上的前提保证。根据《刑事诉讼法》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和其他侦查活动, 发现违法行为, 应当及时通知纠正。”这是对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活动, 对侦查活动行使侦查监督权的具体化规定, 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应有之义。

二、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检察机关的具体实践情况看, 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案件范围主要有五类: (1) 重特大、疑难、复杂案件; (2) 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案件; (3) 上级机关或领导交办、督办的案件; (4) 立案监督的案件; (5) 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指导的案件。

(一) 对于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作法, 各地也不尽相同

1. 设立派出机构。

在公安机关内部设立检察指导侦查室, 由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和起诉部门派出主办、主诉检察官进驻, 常驻公安机关指导。主要职责就是从审查逮捕的条件和标准出发, 提出搜集、固定、完善证据, 查清基本事实, 并从适用法律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2. 召开联席会议。

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做好沟通和联系工作。主要研究解决办案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以及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普遍问题, 或当前侦查工作薄弱环节和漏洞, 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解决。通过联席会议, 统一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思想认识, 切实帮助公安机关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从而有利于减少或防止工作中扯皮、推诿情况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案件的质量, 有利于推动执法水平的提高。

3. 个案引导侦查。

这种情况主要是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或侦查机关内部对案件有分歧的案件, 往往都是侦查机关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加案件的讨论, 向检察机关汇报案情, 检察机关通过引导, 帮助侦查机关制定侦查方向, 搜集、固定、完善证据, 以及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4. 补充侦查提纲、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材料。

侦查机关在侦查终结后, 提起公诉意见时, 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提供的卷宗材料, 经审查不符合审查起诉条件, 有针对性提出补充侦查意见, 使之能够达到庭审的要求, 达到追诉犯罪的目的。在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和提请起诉时, 对应当随卷移送的证据、材料而未移送, 或应当收集、固定而未收集固定的证据, 要求侦查机关提供, 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 提前介入侦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以往的做法主要是针对个案而行, 即针对每个案件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侦查方向以提前介入侦查, 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 因此缺乏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总体的引导。

2. 现有框架下, 检察引导侦查具有被动性。对于应当引导的案件范围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两家仍然存在争议, 应当予以引导的案件范围规定过于笼统, 不具备操作性。并且能否对案件进行引导取决于公安机关是否将案件呈请引导, 因此导致公安不呈请, 检察机关就无法得知案件情况, 引导侦查也无从谈起。

3. 提供法庭所需证据意见书、补查提纲等文书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检察人员对案情、侦查方向、思路、证据收集、固定等方面发表的意见, 提出的建议, 对公安机关不具有强制的法律约束力, 公安机关享有取舍权。检察人员提出的建议经常对证据的补充没有起到实效, 对补查工作的监督有待加强。

三、完善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机制的建议

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作为一项提高司法效率、增强侦查监督力度的有力探索, 为确保其效用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来推动其稳步向前发展。

(一) 明确提前介入的主体, 构建侦、捕、诉相衔接的制度

在控辩审的诉讼结构中, 侦查、批捕、起诉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控方存在的, 它面对的是以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组成的一个辩方整体。为了实现指控犯罪的目标, 保证作为控方的证据占主导优势, 一旦侦查部门提出要求提前介入, 检察机关经过程序性的审查, 认为应当介入的, 批捕、起诉两个部门应当同时介入, 会同侦查部门就提前介入的案件在证据获取、适用法律方面进行探讨, 提供参考性意见。提前介入就是为了保证办案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让有罪的人接受处罚, 无罪的人不受牵连, 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批捕、起诉同时介入有利于集思广益, 更多地从审判所需证据的角度进行引导取证。可以避免批捕部门单独介入, 只就批捕阶段的证据要求提出参考性意见, 案件批捕以后到起诉阶段出现因不符合起诉所需证据要求, 无法提起公诉的尴尬局面。因为在侦查机关看来, 无论批捕、起诉, 都是检察机关的职能部门, 应当口径一致, 若批捕和起诉的意见不一致, 会造成检察机关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印象, 不利于树立检察机关的权威。

(二) 规范提前介入的程序

为充分发挥提前介入收集证据、指控犯罪的优势, 同时协调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 必须规范提前介入程序, 建立一套与提前介入工作相适应的制度。

1. 建立提前介入联系制度。

检察公安要加强相互的信息交流, 检察机关应及时掌握公安机关的立案破案情况, 以便对符合提前介入的案件及时介入。提前介入的应当保证有必要的时间补充采集证据, 凡是遇到特别重大案件, 公安机关应及时告知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门, 审查批捕部门应当及时派人参加公安机关的现场勘查和其他侦查活动, 提出合理的建议, 帮助侦查机关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

2. 确定提前介入的范围。

提前介入制度宜限定为下列五类案件: (1) 重特大犯罪案件, 如具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行为的案件; (2) 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 (3) 对定性存在分歧, 性质难以确定的案件; (4) 新型犯罪案件; (5) 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提前介入的其他犯罪案件。因为上述案件案情复杂, 社会影响较大, 对侦查活动的干扰也比较大,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可以更好地保证侦查人员依法、及时、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 抵制各种干扰因素。

3. 确定提前介入的方式。

刑诉法对参加“重大案件的讨论”增加了参与“其他侦查活动”的内容。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目的是为控告犯罪收集证据提供意见, 可以参与现场勘查、侦查实验以及尸体检验、复检, 参与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证人的询问、参加案件的讨论、查阅案卷、分析证据等, 但不能指挥取证, 更不能代替调查。

4. 完善提前介入意见反馈制度。

人民检察院就提前介入的案件提供参考性意见后, 公安机关如认为不符合提请批捕、起诉条件需撤案处理的, 应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提前介入的检察部门;建议公安补充证据的, 公安机关应在提请批捕、起诉前就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证据材料补充侦查完毕, 并将补充侦查情况报告提前介入的检察部门。侦监、起诉部门在认真分析移送的证据后, 将对证据的分析意见告知公安机关, 并作出批捕与否、起诉与否的决定。

(三) 正确处理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后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 应当分工负责,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提前介入是为收集证据提供意见, 以实现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可一旦提前介入演变成全面介入, 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两家的职责会混淆不清, 还会造成公安对检察的过分依赖心理。因此, 必须摆正检察机关在提前介入中的位置, 严格遵循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原则, 保持正常的检警之间的适当分离, 形成必要的张力, 把握好“参与而不干预、参谋而不代替、指导而不包办”的尺度, 仅仅对案件的证明力进行分析, 对证据的补充和完善提出建议, 对公安机关的取证程序作出要求, 对案件的法律适用发表意见。在提前介入中,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门不仅要对公安报捕的案件进行提前了解情况, 积极配合公安开展侦查工作, 还要对公安报捕前的立案侦查预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真正做到配合到位、监督到位, 与公安机关建立配合与制约的关系, 确保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摘要: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是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活动, 同时对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从而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合法、公正、高效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机制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被广泛运用, 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我们在肯定成效的同时, 也应看到这一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首先对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该机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篇8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6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85.8%提升至88.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参政议政已经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首要渠道,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权力行使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以新媒体为主的各种媒介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导控机制不健全,处理方法不当,涉警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昆明火车站暴恐案”、“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已经给当地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涉警舆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地方公安机关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主要有指挥中心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指挥中心通过直属部门、职能部门等收集、整理和通报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向舆情危机应对小组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网络上有害、不实、负面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或删除,同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并调查取证。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工作从指挥中心、网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具体职责是通过专职人员搜集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总已经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相关网络舆情发展动向。

(2)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从源头上划分,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可分为两种:媒体和论坛。媒体渠道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载体以及大型门户网站上筛选和甄别涉警网络信息,如网易、新浪、腾讯等平台发布的信息;论坛渠道主要是从互动性网络交流平台获取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例如网页论坛、QQ、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地方公安机关的网络信息搜集同样兼顾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两种渠道,强调基层公安机关和不同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总。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关注境外媒体和网络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搜集与汇总,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3)舆情信息的处置手段与措施。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依靠网络舆情封堵和网络舆情宣传两种手段。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负责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犯罪等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删除,对再次出现的恶性、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指挥中心协调指导宣传处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防止或消除网络谣言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各地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基本上都建立的对外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

在处置措施方面,公安机关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属地公安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民警进行事件的调查、证据的收集以及责任的认定,如果事件已经危及社会秩序,要以处置事件为先,进而根据处置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通报,与民众进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第二,及时报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除了网安部门及指挥中心的网络搜集途径外,还通过各职能部门对所遇到的涉警舆情信息的上报反馈,最终由涉警舆情处置小组汇总、分析并作出决策,部署应对策略。涉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由上级公安机关统筹协调。第三,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信息。对取得的调查结果,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新闻通稿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公开。新闻通稿可以是传统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体;不同部门的对外发言要统一信息口径。

(4)舆情引导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处置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摸索,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制定了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网络舆情应对平台越来越多、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完善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安机关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公众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置中的强制性封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导致某些网上有害信息或不实言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删越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降低。

2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网络新媒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开设有微博和微信平台,但其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微博、微信建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公安机关依然靠旧观念、旧思路来处置舆情危机,面对新闻媒体或网络公众的质询,也多采用沉默或被动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舆情应对手段重管控、轻引导。一味强调通过的技术手段对负面网络信息进行强制性删除,不但难以在情感上获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侵犯,最终造成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影响公安机关的威信。对舆论引导作用的低估是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研判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舆情信息研判较为滞后。对于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大多无专人负责、流于形式,致使上级公安机关无法对敏感事件及时分析判断,导致危机发生。对于上级公安机关而言,涉警信息批转给下级后,由于工作环节多,加之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处置工作细则,造成信息处置无章法且不及时,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也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涉警舆情危机的苗头没有做到及时预警,导致涉警舆情危机形成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丧失了涉警舆情处置的主动权。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往往因为危机在形成时缺少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时的对事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在涉警负面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相关公安机关才出面澄清,造成无法大量挽回的损失。

(3)缺乏专业的舆情引导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需要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处置小组,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相应的层级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也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面对媒体时往往过分紧张,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是与媒体交往时姿态和策略把握不准,过分热情或过于冷漠,导致双方地位陷入“不平等”的误区;二是欠缺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纪律意识不强,公关细则不清楚,在新闻口径未统一的前提下擅自接受媒体采访,造成工作局面的被动;三是通讯(网评)员队伍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针对网络涉警危机信息做出专业回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

3 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策略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公安机关应选拔一批具有警察公共关系业务知识、较强组织性和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舆情引导专门工作队伍,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准备。网络舆情责任人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的义务,在监测网站信息的同时,设置一些较为明显的提示、标语等,提高网民的个人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网络责任人队伍进行素材写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网上涉警舆情处置、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系统培训,使这些人员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工作技能,从而建立一支高效、高水平的队伍。同时,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让网络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人员成为铁路公安舆情信息导控的补充力量。

(2)加强舆情信息研判,确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公安机关在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队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对不同性质的网络涉警舆情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根据等级分类做到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回应,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效率。网络舆情应对方法要结合现代警察公共关系的知识与经验,合理设置议程,积极培养舆论领袖,通过官方平台以及与网络媒体合作等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以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为公安机关化解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提供有利条件。

上一篇:形容物是人非的诗词集萃下一篇:信息技术备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