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月光奏鸣曲》有感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月光奏鸣曲》有感(精选5篇)

听《月光奏鸣曲》有感 篇1

第一次接触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还是在小学课本上。关于奏鸣曲的名字“月光”,最著名的是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后来才知道,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奏鸣曲的名字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月光》奏鸣曲写于1801年,在音乐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这部作品,预示了古典主义像浪漫主义的转变。1800年是贝多芬思想上和创作上日渐成熟的时期,他了解到法国大革命的状况,接触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他这时的创作风格已抛开了早期奏鸣曲中的旧有的刻板的规则,而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新的表现手法,追求形式的完美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强调形式高于于内容,《月光奏鸣曲》也正是形式从属于内容这一美学思想的最出色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一美学思想,才使他对奏鸣曲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成为了他对音乐史的最重要的贡献。比如,它打破了旧的奏鸣曲式“快—慢—快”三乐章的原有模式,在该首乐曲中第一乐章出现的不是快板,而是持续的柔板。它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成为了表达真挚感情、展现戏剧冲突的途径,其中更是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

如果要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中选出一个最著名的乐章,那恐怕就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了。这个乐章与其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不如说是暧昧,不间断的三连音贯穿始终,和声色彩朦胧,有冥想的静默,欲言又止的悲伤,也有甜美的回忆,梦一般幻想。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第一乐章的情感是克制的,没有过分的滥情,一切都建立在连绵不断的三连音上,这是在一个天才的构想,用持续的,如同睡梦中的呼吸的节奏,来刻画思维的流动发展。这个乐章大概可以说是即兴曲甚至是大多数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先驱了,他没有按照常规,把第一乐章写成快板的奏鸣曲式,这实际上表明,当内心的情感需要更加直接的表达的时候,形式的平衡规范已经开始让位于乐思的自由想象了。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整个乐章的色彩明亮,情绪明朗、轻快,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与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章贝多芬采用了迟到的奏鸣曲式。在严整的形式下却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激动。连串的琶音组成的主部主题犹如风暴中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在浪峰的最高处,是有力的重音,是沸腾的热情,也许还带着出离的愤怒。整个乐章以狂风暴雨般突进的方式,铿镪的节奏进行和丰满的和声效果,表达了贝多芬暴风雨般的热烈感情和准备向封建等级制度发起攻击的态度。这也是贝多芬所写的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

听《月光奏鸣曲》有感 篇2

一、关注词语的规范、准确使用, 更注重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在这节课开始, 张老师让学生复述《月光曲》的课文大意时, 学生说贝多芬听到“磕磕巴巴”的曲子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 张老师立即说用这个词形容曲子不恰当, 请用书中的词语来回答, 一位学生准确地帮他换成了“断断续续”。一位女生读成入场券“juàn”, 张老师立即让其他学生帮她纠正, 读成入场券“quàn”, 很好地防止了中段学生乱用、错用词语以及字词读音不准确的现象。另外, 通过张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或者以前学过的词语来准确概括等, 可以看出张老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最后达到恰当运用的效果。

二、注意捕捉从课文中生成的词语, 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意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张老师问:“我们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知道书中兄妹对音乐的热爱是点明的, 那么热爱是感情非常炽热而深厚的意思, 四年级学生不一定理解那么深刻, 这时张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到了生成词语“渴望”, 为热爱搭建了台阶, 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 让学生感受到盲姑娘由喜爱到渴望, 最终达到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张老师进一步抓住这个词, 让学生把“渴望”的感情带进文中读出来。这样,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 有层次地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评词, 从而达到评句, 使学生深深地读懂了贫穷而又热爱音乐的兄妹俩。

三、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盲姑娘没有看见贝多芬, 没有听见过贝多芬的演奏, 但盲姑娘为什么认定他是贝多芬, 通过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张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口说出了“纯熟”, 张老师立即追问“纯熟”什么意思 , 让学生快查查字典, 学生查完字典后说:“就是很熟练的意思。”张老师接着调动学生的积累, 联系上下文, 使学生知道贝多芬钢琴弹得很熟练, 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张老师又问“大音乐家, 琴技高不算什么, 盲姑娘还通过哪些词认定他是贝多芬?”学生答:“感情多深哪!中的‘多深’”。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的原因。这时, 盲姑娘和贝多芬的相互理解, 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可用“知音”一个词概括。

四、运用对比, 领悟词语表达的画面

张老师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 有两个乐章, 第一个是怎样的海面, 用书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学生答:“微波粼粼”。张老师又问:“谁来告诉大家, 第一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 第二个画面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代表说:“第一个是舒缓, 第二个是激昂”。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扣住这两个词语表达的语气, 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 学生眼前仿佛展现出大风、巨浪的海面和微波粼粼的海面。

五、引导学生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探寻人物的心理

张老师问“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听到了幽静, 那么幽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幽雅安静。”“贝多芬在这样幽雅安静的环境中, 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他的心情?”学生代表说出了“悠闲”“愉快”。张老师又追问:“还有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学生代表回答:“驻足倾听、断断续续。”在此基础上, 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贝多芬当时的心理, 也为下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奠定了基础。

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张老师问学生:“贝多芬在窗外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贫穷。”张老师立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贫穷,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从外部环境来说 , 例如低矮的茅屋, 一架旧钢琴;有的同学从兄妹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话“入场券太贵了”来理解贫穷。在此基础上, 张老师再让学生通过朗读, 读出了兄妹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之下他们之间的体贴, 兄妹对音乐的热爱。学生也知道了这对穷兄妹不仅有高雅的情趣, 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为下文贝多芬为他们创作《月光曲》打下了情感基础, 也使学生由一个词扩展到一句话、一段话, 直至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体现了课标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抓住文中关键词语, 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了解了课文主旨

这节课一开始, 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下“听”“弹”“又弹”“记”字词, 一下子很好地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轻松”“贫穷”“体贴”“热爱”“同情”“知音”“打动”这些词语, 一下子扣住了课文的关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听《月光奏鸣曲》有感 篇3

4月10日在西关小学听了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做课,听后感触颇深。两节课听下来,感到有一股浓浓的书香味弥漫课的始终。教师的语言,妙语连珠,言辞华丽。相较之自己的教学,语言苍白,枯燥而乏味。特级教师的言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华美,一种书香味溢满教室。听之悦耳,感之心底滋润。

教师激情点燃学生的头脑风暴。教师的提问、点拨,抑扬顿挫,声调高昂,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声调低回,激发学生浮想联翩……真是“余音绕梁”!

教师拓展知识很到位,使一篇短短的课文变得丰厚起来。课里课外,浑然一体。使学生的理解升华到另一个思维高度。使一篇短短的文章像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变得有声有色,有汁有味。相较之,自己做课,知识拓展不到位,就课文而教,便显得单薄而失生动,乏味而欠丰厚。

读《月光手帕》有感 篇4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把月光误看成了手帕,她的行为也引导我像她那样做,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美。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陷入了“美”的思考。

美是多种多样的,有冰心奶奶在生病时还想着孩子们快乐的那纯洁如雪的心灵美;富贵家庭天天衣着美丽、金碧辉煌的那娇艳如花的外表美;袁隆平在晚年时期仍能躬耕于田地间的那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关喜志英雄在抗洪救灾时英勇牺牲的那流芳百世的民族美;还有断臂维纳斯那种迷人的缺陷美,无一不是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美。这些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拥有这些美,你一定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拥有了清凉如水的道德美,你的人生一定会完美无瑕;如果你拥有了貌美如花的外表美,你的人生定会五颜六色;如果你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你的人生定会津津有味。拥有美的人生定会精彩。

虽然拥有美十分重要,但是创造美那就更重要了。

走在路上看见垃圾主动地捡起,既创造了环境美又体现了品行美;别人做了不对的事你主动的劝解,既创造了民族美又体现了心灵美;小鸟受伤了你主动地领养,既创造了自然美又体现了爱心美。所以只有创造美,才能体现出美。

让我们珍惜美吧!在你匆匆地走路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周围环境的自然美;当你走在干净的大路上,不要忘记环保卫士的品行美;当你大病痊愈而高兴时,不要忘了白衣天使的民族美。朋友们珍惜美吧!树因浓郁而苍桑,花因色彩而娇艳,人生因珍惜而美好!让我们珍惜美吧!

听《月光奏鸣曲》有感 篇5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间, 当时贝多芬与他的学生相爱, 这首奏鸣曲就是献给心上人的, 但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遭到女方家人的反对。1800年后贝多芬接触了大量的法国音乐作品这些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奏鸣曲音乐风格在前任的基础上是有所改变的, 它追求新的创作手法与更崇高的理想。

二、《月光奏鸣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奏技法

一首曲子的演奏就像一篇文章的理解一样, 先要把内部的结构分析清楚明了才能更加有自信的去掌握驾驭它。

第一乐章, 贝多芬将先前的快板改用慢板代替, 分解的和弦音徐缓的演奏旋律从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由幻想性的及柔和抒情曲的引子引入, 打破了以往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升c小调, 2/2拍子, 带引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柔版在情感上主要表现柔和悲伤的吟诵, 也有阴暗的预感。有引子、主题、再现主题、尾声四部分构成。引子和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 但主要是通过和声, 音区和节奏的变化, 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波动。引子主旋律是有主原位的三和弦分解含有贝多芬幻想中即兴的性质, 演奏时要谈的轻巧静。四小节之后, 主题隐隐在中音区出现。它静而细, 略带些哀伤。在第十小节第二次主题开始在B大调上出现了。中间部分则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走向高音区, 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之后进入第三段, 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 然后用低音奏出主题动机的尾奏, 慢慢地消失结束。

第二乐章篇幅比较短小是三声中部复三部曲式的小快板, 这一乐章将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特点以幽默的形式结合起来使音乐听起来更有活力。开始是弱起的连奏与断奏相互呼应的主题, 然后以变奏的模式不断重复。中部以三生中部的形式继续从D大调。之后则以下行五度模仿的方式再现第一段, 使音乐又回到了阳光明朗的情绪中。

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末乐章模式——快速的回旋曲式。调性上和第一乐章一样都是从#c小店开始, 但演奏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月光奏鸣曲的话才重要的乐章。旋律以分解三和弦的形式跑动, 这点要通过下面的慢练解决, 要保证每个音弹的清晰, 均匀、有力还有力度上由轻到重的变化, 这样才能体会到情绪的急躁不安。织体是八分音符的段奏演奏的事后力度不要太重每个引得音的力度要军训。第二小节第四拍的来个跳音要抬得松而有力 (把手腕、大臂以及全身的力量传送到之间上) , 第一个和弦力度标记是sf第二个和弦弹成mf。从第九小节到十三小节开始主要旋律在右手下方主要用大拇指去演奏, 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统一。折断的演奏就好像一个人在大海上冲浪突然来了汹涌的海浪二方进行激烈斗争。到十四小节突然停止了搏斗, 海面上回复了风平浪静, 间歇之后海面又开始了波涛汹涌的奋战这时候由和弦变为音程在听觉上音乐饱满程度降低所以收的力度要弹的更加坚定。第21小节突然变弱, 织体的十六分音符演奏的要快而轻并且要均匀。第22小节的倚音在强拍内心的不满和热情要体现出来。第25小节旋律的八度的时值要做准确, 29小节上手都要慢慢变强。第39小节的颤音要弹的快而清, 可以多慢练。34小节要注意左手严格的休止符, 第43小节八分音符的跳动在演奏是要表演的快而灵活, 要把手掌立好指尖有力轻巧的谈下去。第44小节主旋律有变为右手的低声部, 演奏时音乐有种紧凑感。第49小节从弱开始渐强, 力度的变化要明显的做出来, 这样使音乐有了明显的起伏给音乐带带来了紧张激动的情绪。第57小节的织体又是在十六音符的节奏型背景下出现, 在演奏时突出旋律织体弹的要清而轻。第63小节是尾声双手要对齐逐渐渐强, 给人的感觉是舒适而安静。64小节又回到原调, 第79小节开始旋律在左手出现, 在演奏时要注意音乐的线条十六分音符要清晰流畅的转移到右手。第102小节为再现部, 第144小节右手和弦的高声部是旋律, 第159小节开始进入尾声。第163小节华彩部分分节奏要准确演奏, 每四小时换一下踏板, 延长号可以停留时间一会。第167小节旋律在左手从这里开始到高潮。第171小节旋律换到右手, 八度之间尽量连起来。第177小节开始是华彩片段, 由琶音和分解和弦组成, 弹三连音时节奏一定要把握准确, 这一段技术是难点要通过慢;练习解决。从第185小节旋律从低音区由下而上的半音阶进入到高音区演奏时力度由弱到强, 手指演奏的要轻巧灵活, 到187小节上到顶端后开始以小童八分音符平稳的出现, 给人是深沉思考的感觉, 而且在演奏时旋律给人的感觉是从近到远的的感觉。第190小节回到原速度。第196小节开始织体和旋律都是以十六分音符跑动力度要越来越强到199小节的和弦一定要谈的坚定有力, 表达了作者自信的性格和渴望生活自由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分析, 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大致创作思路和演奏方法。虽然贝多芬钢琴作品有三个不同的阶段, 但是大同小异。所以在演奏贝多芬作品是要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进行了解分析, 才能更好的去掌握演奏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要深入去理解他, 准确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 从而可以引起正确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阎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 (02)

[2]曾华宏.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独创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05)

上一篇:艺术节总稿下一篇:拔河比赛小学六年级作文75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