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精选11篇)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1

—秦都农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经验介绍

“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合规不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更是我们秦都农商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们从规章制度、员工守则、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党风廉正、违规处罚、行为排查、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在风险防范和合规建设、尤其是柜面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就是做到道德教育到位、制度执行到位、监督管理到位和榜样作用到位“四个到位”。

一、强化合规意识,加强道德教育。

“思考方式决定行为和成就。”近年来,秦都农商银行高度重视员工合规意识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秦都农商银行每一个员工的血液中,渗透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操作环节中,促使所有员工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能够遵循法律、规则和标准。合规不是一日之功,违规却可能是一念之差,因此我行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员工的自我管束能力。一是强化法纪意识。我行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用现实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使员工将法纪规范熔铸在自己思想中。二是强化奉献意识。引导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心理调控,不盲目与人攀比,防微杜渐,面对各种诱惑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引导每个员工珍爱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誉,增强集体观念。三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指导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循规蹈矩。四是坚持流程。流程制是解决合规经营、防范资金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实践证明,人制代替流程制往往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隐患,流程制的监督保障更能够为稳健经营提供强有力的督查制约。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执行能力。

随着柜面业务的日趋多元化和科技革新,秦都农商银行从风险防控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以及柜面业务操作流程,建立了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问责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自我保护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对违规违章操作的责任人,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保证制度执行严肃性,警示全行、震慑违规人员,有效解决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屡查屡犯的问题。二是不断创新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对实践证明仍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必须坚持;对于不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梳理,制定出合规经营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为全行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三是培养员工良好习惯,坚持按照操作流程处理每一笔业务,把习惯性的合规操作工作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之中,让合规的习惯动作成为习惯的合规操作。四是正确处理好合规经营与业务发展的辨证关系,只有合规经营,业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合规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平台上达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的合规。

我行代理的低保、高领补贴等批量代发业务较多,为了保障客户权益,初次使用必须本人持身份证或相关有效证件重置密码。今年三月份,一位客户拿着农村低保的存折来我行办理取款业务,但是却不知道密码,他说反正都是政府里发的补贴,是国家白给的钱,要求我行员工告诉他。我行员工从合规角度出发,耐心向他解释“不能为客户代办业务”的有关规定。但是,这位客户仍然坚持取款,并扬言不办理就要投诉。虽然心存委屈,但我行员工依然坚守制度规定。事后,当有客户因丢失存折前来办理挂失手续的时候,我行员工才发现,这个存折账号正是先前那位客户想要冒领的。正是因为我行员工严格执行柜面操作相关规定,才为客户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为自己、为单位规避了风险。

三、完善绩效考核,建立监督机制。

一直以来,我行不断完善体现业务发展与合理管理并重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监督机制。一是将合规经营落实情况考核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衡量各支行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使其和领导业绩、员工收入紧密挂钩。二是建立奖罚并重的专项考核激励机制。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履行工作职责中仅有微小偏差或偶然失误、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予以免责或从轻处理;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追究责任。三是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重视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他们提出改善业务操作、防范风险的合理化建议,凡是员工自己提出来且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建议,员工自然会铭记在心,自觉执行。四是召开合规质询会,最大程度发挥监督效能。今年来,为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依法合规经营。我行每季度就序时稽核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及问题,召开违规行为质询会。就业务、风险、财务、电子银行等业务涉及存在问题的责任人召开质询会。质询会采取人人过关的形式,相关责任人对存在问题逐一答询,剖析问题原因,明确纠改时间,并对今后如何规范操作进行表态。总行管理部门就存在问题的风险点及后果进行详细深入分析,并对相关制度及操作要求进行讲解,要求各支行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降低操作风险。

四、抓好典型教育,树立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典型是旗帜,可以启迪心灵,引路导航;反面典型是警钟,可以敲山震虎,以之为鉴。一是我行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给下属员工做出合规操作的良好示范。合规从高层做起,从一把手做起,口头要时时讲合规,行为要时刻体现合规,给广大员工做出合规经营的良好示范,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才能保证合规经营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合规经营才能在银行经营中发挥作用。二是我行通过业务知识竞赛、业务技能比赛、优质文明服务明星竞选等活动,树立优秀员工典型,在全辖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把竞赛活动作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提高员工队伍业务水平,推动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三是案件警示教育是有力震慑犯罪潜在行为的最有效手段,通过透视发生的各类案例,抓住典型,经常组织员工学习案件的警示教育,特别是案件的量刑、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和处理人的力度,达到警钟常鸣、防患未然的目的。

古人讲:“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而法不同。”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行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内控方式的同时,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努力实现将合规从文字变成意识、从意识变成行为、从行为变成习惯这一目标。“万金手中过,合规心中留”,这是秦都农商银行对一线柜面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秦都农商银行始终践行的社会承诺。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2

(一) 信用风险

银行最重要的就是信誉问题, 没有信用的商业银行是生存不下去的, 商业银行的每一款金融产品, 都是银行整体信誉与产品信誉相互绑定在一起的, 二者都不可缺失。但是与传统的贷款、储蓄业务来说, 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信誉风险。因为金融产品相对自由, 杠杆性强的特点, 一些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商业银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为银行带来威胁。

(二) 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率先走进商业银行。而金融创新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没有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金融创新工作很难开展。如果商业银行存在信息系统不完善的情况, 或者自身的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受到损失。目前, 社会发展迅速,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 这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信息可能存在失密, 失真、被盗窃等问题, 另一方面,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也来越高。对于更新的信息技术, 业务人员需要快速掌握和熟练应用, 否则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三) 项目开发失败的风险

项目失败一般是因为以下因素: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技术运用不到位或者技术存在缺陷、对金融市场调研不充分、市场认识不足等。实行金融创新, 就一定会伴随失败的风险, 这是必然定律。

(四) 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十分严格, 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很难成功实施金融创新。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 一些银行缺乏监督反馈机制, 内部控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银行的潜在风险, 影响银行的收益, 也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实施。银行过于重视抢占市场, 而忽略内部管理建设也是存在问题之一, 为银行带来严重的风险, 影响商业银行的长远收益。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作用

(一) 金融创新可以分散风险

通常情况下, 将同一单位的金融资产、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同质地分成若干等分或不等份, 可以将风险分散, 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另一种常用的风险分散方法是, 通过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方法与金融手段等创新, 将同一单位的金融资产分摊到多个金融产品之上, 然后再将风险分摊到不同的金融市场或多个金融产品上, 从而降低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配置, 将风险分散, 将一种较大的风险转变为多股较小的风险。或者一种风险有多个主体分散承担, 也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 金融创新可以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的概念简单来说, 就是将某一风险的承担着, 通过创新方式, 将风险转移给另一个承担着, 从而摆脱风险。采用风险转移是因为一方面原风险承担者可能无法承受这种风险, 必须转移, 另一方面从风险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自身实力强大, 能够不畏惧这种风险, 从而追求高收益, 所以愿意接受被转移来的风险。通常采用这种风险转移方法时, 原风险承担着会给风险接收者一定报酬, 或放弃一些权利来获得无风险或小风险的稳定收益。一般情况下, 使用金融创新对风险分散时, 常常伴随着风险转移, 但是与风险分散的情况不同的是, 根据不同的需要, 进行风险转移分散, 也可以将分线转移与某一承担着身上, 使风险更集中。

(三) 金融创新可以转化风险

所谓的风险转化, 就是将一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风险, 改变原有风险的形态。一般来说, 风险来源、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的组合结构、风险期限的长短、风险的承受主体和风险的损失大小等方面是风险构成的几大要素。而金融创新就是对风险构成要素进行改变, 重新组合等方式, 将一种量度的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量度的风险, 从而为银行的金额机构留出预防风险的余地, 提高收益。一般说来, 转化风险属于广义上的风险转移, 但是二者还在一定可区别的不同, 例如风险转移着重于风险的空间转移, 即风险的承担者变了, 但风险的形态没有变化, 而转化风险是作用于风险本身, 风险形态、种类、量度变了, 但是风险承担主体没变。这是二者的区别。

(四) 金融创新可以消除风险

众所周知, 在金融行业风险具有普遍性, 所以对风险是无法根本消除的, 但是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或对风险进行转化, 将某一风险承担者的风险转移或通过转化将原有的风险形态消除。但这种消除风险方式只是相对的, 风险从根本上并没有被剔除, 而是被转化了另一种威胁较小的形式。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 强化风险管理理念, 规范金融创新的体制

金融创新一定存在风险, 这是必然的, 无法改变的。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和提前预料这些风险, 并且眼光要放长远, 不能为短期的眼前利益所迷惑, 要结合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金融创新。这就要求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充分进行市场调研, 规范金融创新体制, 回避风险。同时, 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 要结合银行的长远利益进行取舍, 不能贪小利而失大局。最后, 商业银行还要规范体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金融创新制度, 有步骤, 有流程的进行金融创新, 从而结合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 进行金融创新。

(二) 金融创新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

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风险管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如果我国金融创新不适合业务再造流程, 往往就会造成层次多、权力集中的问题发生。同时银行金融创新要摒弃传统计划经济的不利影响, 要面向市场, 按照银行自身的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同时, 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也应当改进, 建立使用当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模式。银行的金融创新只有适应业务流程再造, 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从而达到金融创新的目的。

(三) 合理利用信息系统技术

金融创新依赖于信息系统的运用,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及时获取信息, 从事实现高效管理, 为决策提供便利。但是, 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升级信息系统,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 才能达到减小金融创新风险的目的。通常, 对风险评估依赖于一手资料的真实与有效, 如果资料失真, 不仅影响金融创新工作的实施, 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所以, 商业银行在保证信息系统完善的情况下, 建立预警系统, 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后, 发现的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规避措施, 从而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 减少银行的风险威胁, 提高银行的整体利益。

(四) 培养和引进专家型人才, 发展中坚力量

在金融行业中, 金融创新与传统的银行业务有本质的区别, 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 没有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完成金融创新工作的。银行从事金融创新工作的人员必须重视金融产品的研发管理、交易管理和风险管理, 而且要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所以, 银行必须重视对金融创新的培养。

21世纪发展之最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 金融市场也一样, 高素质人才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 银行必须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来相结合, 培养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丰富经验的, 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 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的专业人才队伍, 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四、结语

金融创新不仅在国内商业银行广泛运用, 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但是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风险, 二者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商业银行若想高质量的实施金融创新政策, 必须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规范创新制度。虽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探寻金融创新的同时只要注意相应的风险防范, 就能规避风险的, 获得较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汪冬华, 黄康, 龚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金融市场公开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02) .

[2]高国华, 潘英丽.基于动态相关性的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J].管理评论, 2013 (01) .

[3]胡赛全, 詹正茂, 刘霞, 李飞.什么决定企业产品创新:外部环境还是核心能力?[J].科学学研究, 2012 (12) .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3

【关键词】基层 商业银行 风险 防范

作为一种以货币经营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时刻伴随经营风险,有的风险让银行获利,有的则让银行的经营发生亏损情况。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卓有成效,加之经济全球化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拓展,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基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更多的经营管理风险,且这种风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所以,制定有针对性且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当前的基层银行经营管理及更好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基层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类型

新时期的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操作风险即银行遭受潜在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每部操作失误和内外部事件影响两大类,再将其进行具体的细分,可分为八种类型,分别是:雇佣行为及工作场所安全性操作风险;恶意损坏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中产生生的风险;实体资产损害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失败风险。

(二)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1.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发展促使金融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得新时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基层商业银行受到技术、人才及系统等方面的制约,会经常发生新产品开发后缺乏规章制度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创新,这种情形下,就形成了业务操作上的随意性,随之会引发隐患及风险等;另一方面,虽然出台了新制度,但没有处理好与业务相关及与旧制度相冲突的问题,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修订与完善,长久发展下来,就形成了制度规定上的矛盾性,极易引发操作风险。

2.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在基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对操作风险的易发性、普遍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形下,就意识不到操作风险的存在,更谈不上对操作风险的预防及规避了。其次,工作上的盲目跟从及用习惯代替制度等情况的发展,使得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逐渐养成了对操作过程中的违例行为置若罔闻的态度,无疑加大了风险的发生率。

3.监督检查模式存在漏洞。因为新时期的各大银行是依赖内审部门形成对基层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这种情况下,就逐渐闲置和忽视了基层机构的自我检查和业务部门的垂直检查,究其检查模式可发现,首先这种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受到了人员和时间的限制,常常采用的检查方式便是抽查,这种方式下,极易漏掉一些风险隐患及问题,形不成彻底的检查效果;其次,无法保证对检查结果的利用及后续强化检查的跟进,这样就无法根除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管理漏洞,导致操作风险极易发生;再次,这种检查存在死角,深入研究这种检查模式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对基层支行负责人及重要岗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如果这部分人发生不正当的业务行为及管理操作,就会使得这种监督仅仅成为了表面文章,而失去了其应该有的效果,没有实现对基层商业银行的有效监督[1]。

二、新时期基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

针对当前基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积极完善和健全适合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首先应按流程管理思想,统一规范和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不适合当前基层支行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而确保规章制度的时效性、健全性及操作性;其次要针对基层商业银行制定统一且符合岗位标准的操作手册,不断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再次是基层商业银行要结合上级制度规定与自身发展情况,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每项业务的流程,形成对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及业务培训

众所周知,思想健康、及风险防范意识强烈的员工队伍是银行发展的有力保障,为实现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形成,首先应对员工进行积极有效地思想教育,使其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对基层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操作风险的有效规避;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针对员工业务操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多形式员工培训,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员工的技术水平及业务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开展警示教育工作,运用以前的典型案例等形成对现有员工的警示及教育效果,明确不法操作的界限与形式,并提高员工的法纪意识与案件防范意识。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形成全方位的内控检查网

首先应加强基层善商业银行业务主管的监督力度,积极介入其管理的过程,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了解,监督和检查员工按照规章制度实施业务操作与否,有没有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及形式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对员工关键业务方面的监督,以及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的监督,形成对基层商业银行员工的全方位监督检查,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加强业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作为本专业条线的权威管理者,业务部门对基层商业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对本专业的检查可发现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可实现对操作风险方面的深层次整顿;再次,要加强内审部门的检查力度,可通过其及时查出管理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行的风险评估及考核办法,将操作风险反馈给相关部门,强化责任追究与员工绩效管理,实现对相关人员的风险监督检查[2]。

(四)完善考核机制

首先应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加大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在考核项目中的分值,严格实行考核制度,还要将经营目标与考核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对基层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相应比例计算;其次,要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员工个人造成的风险及违规操作后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实施对相关人员的严格处理;最后,要建立基层机构负责人责任档案,严格记录所辖区域违规、违法等差错,作为人员业绩考核及职务升价的有效依据,实现对基层商业银行人员的全方位监督与管理。

综上所述,对当前基层商业银行经营的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对风险的有效规避,通过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及检查,规范员工队伍,并建立自己高效的操作管理业务办理团队,不断加大对操作风险的有效应对和管理,促进基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渊斌.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4

近年来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会计电子化在银行业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由复核柜员制向综合柜员制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水平。同时,由于综合柜员制业务综合程度还不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给商业银行电子化会计核算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

一、综合柜员制的实施情况

目前商业银行实行的综合柜员制有其自身特点。商业银行根据业务量、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将业务分为现金区和非现金区;柜员设置也根据业务的性质,设为单项柜员、多项柜员和综合柜员三种柜员模式。实际上各家银行推行的综合柜员制,虽定义为综合柜员制,但综合业务有限,只是单个柜员办理业务范围和操作权限内的本外币储蓄、对公等业务;对联行、票据交换、内部往来等风险较高的业务仍沿用传统的复核制操作;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对印、押、证的管理的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同时,为了保证业务的安全,强化了事后监督,完善了授权机制,设立了监控中心,加强了监督检查,积极防范

风险。

二、综合柜员制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制度引发的操作风险。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这种制度本身就决定了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调查表明,对业务的实时监督和重要物品的管理是主要操作风险点。如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综合柜员制下的复核员只是对柜员处理过的凭证要素进行复核,其实质属于事后监督,与传统意义的复核有本质不同。通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各行在积极探索、逐步改进和完善,但目前仍未找到比复核制更为有效的实时

监督和重要凭证管理办法。

(二)投入引发的操作风险。实施综合柜员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设计、网络平台的搭建、应用系统的开发、监控设备的购置、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等多方面,既有物的因素,更有人的因素。综合柜员制的目的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做为以效益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对投入产出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实施综合柜员制会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初期成本很高,而且该类投入不可逆。另一方面,效益的产生不但有赖于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带来的收益增加,关键是通过员工的优化组合,减员分流使人员支出大大减少,而因人员分

流举措失当形成的问题并不少见。因此,投入带来的操作风险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人员配置引发的操作风险。一是人员配备和组合带来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对实施综合柜员制的条件都从制度上予以了限定,规定涉及人员配备、柜员设置、员工素质、科技水平、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另外,对综合柜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重要凭证的管理,授权等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其细致程度不亚于复核制。但问题在于,综合柜员制实施的有效标志之一就是减员增效,在基层网点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要全面按照制度设计落实和操作,意味着人员至少不会减少,这样的综合柜员制只是表现在形式上,没有实际意义。反之,如果强调减员增效,制度难以落实,风险会处于不可控状态。调查发现,在业务授权方面的操作风险尤为突出。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二是柜员素质带来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劳动强度也大大增加,是对柜员综合素质的考验。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会因疏忽大意发生差错,给客户或自己造成损失,甚至与客户产生纠纷,损坏银行形象。另外,一些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技术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运用处理各种银行柜面业务的专用软件系统来实现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安全、系统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应急计划和措施的实施等风险,以上风险的控制依赖于科技人员合理配备。二是出纳机具风险和监控设备操作风险。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钞票造假技术也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监控设施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五)道德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其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柜员与客户联手形成的操作风险。“一对一”的经办模式,无疑使内外联合作案的可乘之机大大增加,可以说是综合柜员制下最大的风险,对此不容回避。二是主管人员道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三是柜员道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换人复核,对柜员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的防范难度加大。四是客户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与银行开办的其它金融业务一样,综合柜员制下同样会存在客户风险,由于“一对一”的服务,如果客户违背道德,很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责任不易辩清。与此相关,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分配制度上的欠缺不容忽视。综合柜员制下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种机制产生的效益也主要是由柜员提供优质服务产生的,因此,分配制度应向一线倾斜。但现有分配制度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型,权、责、利不匹配,这

种不合理增加了柜员道德沦丧的风险。

三、完善综合柜员制的意见

(一)加强实行综合柜员制的可行性调查。综合柜员制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状况、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密切相关。实行综合柜员制需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可行性

论证,这是规避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对讲求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是必须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金融风险与金融机构“相伴终生”,任何模式下都有风险存在。制度设计者的责任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制度漏洞,把趋于完善做为终极目标。首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的实时监督,笔者认为以柜员“唱收唱付”为启示,完善客户确认机制,对大宗业务采

取电话或传真方式由客户单位再确认机制,客户确认要具备可视性和记录功能。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形成向一线倾斜、向贡献突出人员倾斜的劳动工资分配体系。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人人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

境和氛围。

(三)加强内控建设,完善防范机制。一是要加强内部监督。首先,将柜员岗位制约做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其次,全面落实总会计、坐班主任、业务监管员制度,筑牢“三位一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加强事后监督,并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二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综合柜员制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柜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综合柜员制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柜员培训制度,制定中长期和短期柜员培训计划,加强对柜员业务规程、计算机操作,点钞技能的培训,强化对柜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5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五大商业银行的诞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大的经营风险。由于还处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操作风险仍然是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主要从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规模高达22000亿元,小额贷款规模达2000亿元,拥有覆盖城乡的36500个网点,服务近4亿名客户,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案件发生的数量及损失金额也呈上升趋势。从近几年来案件发生情况来看,90%以上的案件是发生在支行网点或金库,发生案件的原因是内部作案或

二、产生的原因

三、对策与措施

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篇6

摘要:近些年,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在银行系统的广泛应用,客户不再满足以前单一的银行业务,促使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应对客户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随之而来银行柜台业务操作也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防范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柜台业务操作风险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柜台操作风险现状

一是从思想上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有不少柜台业务人员交易业务熟练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由于自身风险意识的淡薄导致在办理业务时发生错报或漏报现象,造成个人和单位不必要的损失。根据统计,商业银行因为柜台操作风险发生的案件和纠纷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20%。可见由于自身风险意识的淡薄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占比较高。

二是未能弄清不同业务的重点注意事项。在办理业务时未能准确辨别,有条不紊。如对公业务的主要注意方面有:对每天收取的票据的真伪性的对比,对比所收取的票据与进账单或者电汇单的收汇款人和金额是否保持一致,客户票据印章与预留在银行印章是否相符等;一些柜台业务操作人员未能及时注意到这些,盲目办理业务,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个人业务的主要注意方面有替客户代签代写单据、违规查询、泄露客户信息等。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如何正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需要特别注意和遵守的注意事项,并做到时时防范,是远比快速熟练掌握交易技能更重要的。

三是执行银行的各项柜台业务操作流程不严格。银行的每一项业务操作流程都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实践操作和不断检验才形成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为防范风险而设置的,有很深刻的风险防范措施贯穿其中,不能轻易打破。实际工作当中,有时为了办理方便未能严格按照业务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办理业务,这样既是对客户的一种不负责,也是对于自身和银行的一种不负责。

二、柜台操作主要风险点

有些柜台业务人员普遍上存在着对业务风险的麻痹大意、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思想。不少人认为柜台业务是“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种”,对于柜台业务操作来讲,柜台的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客户每笔业务的完成,中间连接的是客户多种多样的资金供求和业务联系。柜台操作的一个很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于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账户开立是客户与银行建立业务关系的起点,也是发生资金往来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不法分子伪造变造各类开户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银行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虚假开户的情况时有发生。虚假开户作为账户开立环节的重要风险点,自然而然也成为风险防范的源头。

支付环节是直接涉及资金管控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同时也是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节点。伪造、变造票据和银行卡,盗取客户密码的情况层出不穷。如何提供安全的支付环境成了各家商业银行不断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具体风险防范措施

总的来说,应当加强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柜台业务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的“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它直接面对广大客户,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总体素质的体现;同时,通过对账户开立和支付两大环节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操作风险主要是由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者系统漏洞等产生的,所以应该从人员管理、系统建设和制度完善等方面着手进行风险的防范。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在业务理论知识及柜面操作流程方面加强对柜台员工的培训,做到全面了解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好新进员工上岗前的岗前全面培训工作,同时对产生的新生业务和新生流程及时进行培训和解读,在熟悉业务流程的过程中掌握办理业务时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风险点。同时,应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采取案例分析等警示教育,逐步巩固会计人员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

(2)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机制。商业银行高管层应按照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要求,规范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指导分支机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在绩效考评中,要坚持以风险为本,增加风险类指标权重;不得层层加码,不切实际提高考核要求。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大员工的晋升空间,使员工从本质上规范自身行为。

(3)加强系统建设,共创安全操作环境。随着科技时代到来,电子系统日新月异发展,与此同时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显著,加强系统建设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部门应在支付环境安全性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在现代信息系统逐步升级,电子设备对人工操作的替代率逐步提高的大环境下,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4)不断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健全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岗位分工,完善AB角制度,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人员的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在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授权、对账等几大方面加强会计内控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内外部的内控制度、流程和方法,成立专门内部检查监督部门,对各类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最终实现内部控制与合规风险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和工作机制。

总之,柜台业务操作风险作为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如何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零差错,零违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柜台业务人员积极主动的去认识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防范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金融论坛,2005.4.[2]李万里.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9.5.[3]程普.浅谈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青海金融,2008.9.(1)明确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法律地位

制定储备法是各国实施矿产资源储备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矿产资源储备战略的重要保障。国外矿产资源储备立法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综合储备立法。其主要特征是储备对象比较广泛,重要战略物资和关键物资都包括在内,矿产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行业储备立法。其特征是国家制定的与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法中规定了矿产资源储备的内容,不同种类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规定相应地分散在有关的行业和产业法中。其优势在于储备与产业相结合,便于实施和操作。三是战略矿产单独立法。它是针对重要的战略矿产制定专门的储备法律。

(2)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并存

国外矿产资源储备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储备;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开始将民间储备作为储备的主体,然后逐步增加政府储备比重,实现政府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美国储备模式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日本模式需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明确的法律规定,现阶段我国还都不具备。

(3)稳定的储备经费来源

建立矿产资源储备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由政府通过征收石油税的方式予以保证,民间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其纳入产品成本之中筹措的。

(4)权责分明的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施矿产资源储备的国家,大多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储备的管理,并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储备的运行,努力降低储备成本。日本矿产资源储备的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清晰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并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规定各层次的职责,运行机制也相对完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进行日常运行的管理。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储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5)允许勘查但不得开发

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制度中明确表示,在为国家目的而保留的含矿土地内,允许勘查,但除非紧急情况发生,否则不得开发。勘查主要是由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来开展,一般是一些基础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大比例尺物化探测量,有时也包括矿产普查,一般不会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这种一般性的勘查工作完成以后,基本上可以查明该基地内资源远景甚至可以确定资源量,以后在非常状况发生时,稍加补充工作,即可开采。勘查工作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专门预算。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负责执行这些预算并完成相应工作。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可以委托公司开展相应工作。

(6)赋予矿产资源储备以生态环保的内涵

国际上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将储备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矿产资源储备过程中可借鉴这一制度。同时,出于遏制我国优势矿产的过度开发,也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来实施优势矿产生产总量的宏观调控。

(7)我国石油储备管理

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了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2003年5月,负责建设和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开始运作。

2005年国家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成立。2007年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其运作模式类似国储粮、国储棉,即受国务院委托以国有独资的方式进行国家储备的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规划三期,储量大致安排是第一期1000―1200万吨,第二期是2800万吨,第三期是2800万吨。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基地已在浙江镇海、山东黄岛、浙江岱山和辽宁大连四地建成。首批基地储备规模能形成中国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能超过30天。

商业银行二级支行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7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形式

1. 操作失误型。

指的是工作人员由于专业水平限制或者个人主观因素导致的前台工作中的程序性失误给前台作带来的威胁。例如:在客户的管理工作中弄错客户信息引起的失误, 导致银行财产受到威胁。诸如此类, 如果能够防患于未然, 或者及时检查发现问题, 并及时采取措施, 就能制止问题的发生。

2. 主观违规型。

是指工作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 在熟悉工作程序的情况下, 故意的减少工作步骤, 对银行的财产造成威胁。这样的事件造成的风险可能较小, 但一样有威胁。例如:把错误的账目当做正账, 还有违反实名制的给用户办理某些业务。

3. 内部欺诈型。

是指某些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不足, 导致为了金钱等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 违反行业规定, 践踏规章制度, 对银行造成经济威胁的不法行为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危害大, 破坏严重, 影响恶劣, 是必须严格控制的一种风险类型。

4. 外部欺诈型。

简单直白的说, 就是被人哄骗而错误判断, 具体是指由于银行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或者一时疏忽, 使得工作中存在失误, 给银行造成的财产威胁。例如:证件、客户信息等审查不够严格, 虚假账户等。另外,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导致的高科技犯罪给银行带来的危害同样巨大。这种行为的危害不仅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极易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不仅仅是银行经济层面的损失, 更有可能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破坏, 从而影响品牌的发展。

二、柜面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作为内生风险, 柜台业务操作风险, 能够被控制。从银行事件调查资料分析, 操作风险往往都出现在风险控制意识淡薄、管理薄弱的地区。

1. 人员问题。

(1) 工作人员数量和银行工作强度不协调。银行的业务量是确定工作人员数量的重要指标, 如果银行一味的为了减少开支而降低工作人员数量, 加大工作人员工作量, 那就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为银行的工作把关, 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导致银行的财产风险。工作人员数量和银行工作强度不协调, 加剧产生柜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2) 缺乏有效培训。工作人员的固定性能够为银行培训优秀员工提供机会, 这样才能普遍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另外, 如果没有良好的员工素质, 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那银行的前途就堪忧了。因此, 员工素质的提高是银行防范风险的根本手段。

2. 管理问题。

如果一个岗位的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人员变动过多, 就会导致银行岗位的责任无人落实, 造成风险。如果员工对于某一岗位的业务熟悉了, 就应该在这一岗位坚持下去, 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否则, 不仅影响银行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甚至还会给银行的管理带来麻烦。另外, 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员工积极性激发的重要手段。如果激励机制只重视员工的营销数量而忽视员工的工作质量, 就会影响银行的长远安全发展。

三、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1. 加强人员管理。

内部风险的降低主要是依靠对工作人员的意识的加强。努力创作良好的工作环境, 让工作人员有意识的提高个人能力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另外, 应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让员工自主的总结经验从而发展自我。最后, 风险机制的建立也是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

2. 完善内部控制。

观念建设是风险防范体系的核心内容, 防范风险的观念应当深入到银行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工作人员心中, 因此, 这种风险防范观念建设一定要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管理风险的部门应该首先加强自身对风险防范的研究, 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用制度手段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另外, 这些部门还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 不仅培训工作人员防范风险得基本职业能力, 还要培养工作人员对各自岗位的热爱和责任感, 更重要的, 培养员工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 采用奖励政策, 让员工在工作中自主开发防范风险的方法。最后, 还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把这些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即使出现问题, 也能有恰当的机制来应对风险。

四、结语

目前的银行工作大部分还在依赖于前台的基本操作, 因此, 目前仍然是柜台业务占主导的业务形式。这也就决定了目前的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仍然应该以银行的前台工作风险防范为重点环节。首先应该进一步研究当前形势下可能出现的风险, 然后再把这些风险进行分析, 采取合理的措施, 减少风险, 防患于未然, 这样才能保持银行长期的发展活力。

摘要:商业银行的前台运作风险具体是指在前台工作中, 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机器故障、程序疏漏等造成的错误, 从而导致对用户或者银行的资金的流失的可能性。前台运作风险作为运作风险中最重要的项目, 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种背景下, 本文针对商业银行柜面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探究, 旨在分析柜面操作风险类型以及产生操作风险具体原因, 针对存在问一体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申波, 王峰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J].河北金融, 2010 (1) :22-24.

[2]林宝胜, 刘艳杰.刘伊铭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J].活力, 2010 (23) :12-14.

[3]泰英忠.中小商业银行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思考[J].辽宁经济, 2012 (4) :07-10.

[4]陈瑛.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0 (1) :02-07.

[5]庄丽娟.浅谈加强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治理[J].商情, 2011 (5) :11-14.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与控制 篇8

关键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77-02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設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营销、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投资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指导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五)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工学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管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

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題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计算机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企业关联交易风险与银行防范措施 篇9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深入及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集团规模日益扩大,产权关系日益多元化,关联交易的数量和形式不断增多,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关联交易有其积极的一面,在于可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

但是,换个角度看,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则会侵害交易对象、债权人、股东的合法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到国家的整体利益,破坏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关联企业以及关联交易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当局中的风险监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关联企业与关联交易的界定

(一)关联企业

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三条指出,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1.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2.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3.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4.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二)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称之为“关联方交易”,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对关联者的揭示》称之为“关联者之间的交易”。

二、企业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带来的风险

目前,在我国,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但由于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管制度以及对关联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出现了许多不公平关联交易的现象,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指出:一些企业集团利用商业银行之间信息分割,多头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在风险大的项目上,给银行贷款造成很大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容易导致银行对关联企业资信审查失控

贷前审查是贷款安全发放的首要环节,但是,关联企业的集团光环往往掩盖了其成员企业的真实资信状况,部分企业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信贷资料,导致银行对关联企业资信审查失控,其手段主要表现为:

1.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粉饰借款人财务报表,借款人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信贷人员如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关联交易行为,往往会导致交易风险失控,最终形成信贷风险。

2.银行难以掌握贷款的实际用途。关联企业成员通常是分头融资,统一调度,关联企业间资金抽调行为十分普遍,这一情况使得银行难以控制其贷款资金的最终用途,从而难以控制贷款风险。

3.企业有意逃避监管,贷后检查失效,风险预警系统钝化。

(二)引发信用膨胀,弱化信贷资源配置功能

一方面,从表象看,关联企业内各个成员的贷款量虽不是很大,但在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绝对支配的组织架构下,从属企业对以自己名义获取的贷款并没有支配权,往往会被控制企业所挪用,从集团整体角度看,控制企业的贷款量远远超过了其原有的授信额度,从而形成该企业的信用膨胀。

另一方面,由于非规范关联交易的存在,给一些经营业绩不佳、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公司一些可乘之机,可以方便地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易给外界产生一种繁荣假象,诱导银行信贷资金向这些企业集中,从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担保虚化

集团成员企业通常采用相互担保形式获得贷款,包括集团公司为子公司、孙公司担保,子公司、孙公司为集团公司担保,子公司、孙公司之间相互担保。这些相互担保虽然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它们之间关联和控制关系事实存在,被控制的一方对担保的履行与否完全取决于控制方,实质上,银行信贷风险通过贷款担保链条在集团企业内部不断地传递,集团企业系统风险未能有效向外分散,债权银行的贷款在风险链中实质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的状态。在债务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冲击将沿直线甚至网状传播,导致一个区域、一批企业出现偿付危机。

(四)逃废债务

1.转移优良资产。关联企业转移资产的方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控制企业通过非正常交易、无偿赠与等方式将贷款企业的有效资产转移至其他关联企业;另一方面,控制企业往往通过贷款企业进行改制、资产重组等方式,剥离企业优良资产,组建新的企业,并以此来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

2.非正常破产。在将贷款企业的有效资产进行转移以后,贷款企业往往会主动宣告破产,进行清算。而在清算过程中,控制企业往往又通过将抵押物低价拍卖、增加关联企业的债权等不正当方法来逃避银行债权,使得金融机构面临这样一种困境:碍于法人人格独立原则,无法向转移资产的幕后关联企业直接追索还款责任。

三、银行防范关联企业交易信贷风险的对策

集团客户已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重要的信贷客户,其授信总量占比逐步上升,如果管理不到位,其风险较一般非集团企业更大,因此必须提高对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避免重蹈“德隆系”等覆辙。

(一)做好对关联企业的统一授信工作

首先,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局颁布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文件做好关联企业统一授信,严把贷款审批关,将贷款防范风险“关口”前移,使贷款风险由被动化解变为主动防范。

其次,应在统一授信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对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侧重点,银行应理清企业间关联关系,确定对经济效益、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成员进行授信。

(二)建立针对集团关联企业相互担保贷款的风险控制机制

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对关联企业担保做出了规定,银行业可以借鉴上述规定的相关做法,制定集团关联企业担保管理办法。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集团客户贷款应首选抵押、质押或集团外部企业担保等方式,尽量避免由关联企业提供连环保证或担保,如果接受集团关联企业保证或担保,也要设置保证、担保的限额,以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切实加强贷后管理

1.严密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投资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诚信状况、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行为,防止资产、利润的非正常转移。

2.加强对关联企业间财务往来的监控,严禁使用银行信贷资金对其关联企业进行投资,严格控制关联企业间开立银行汇票,对于申请人和承兑申请人是关联企业的情况要给予重点关注。

3.加强企业间关联交易行为的监督,防止集团成员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恶意悬空银行债权。

4.建立预警报告制度,要依托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贷管理系统和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系统的、连续的、反应灵敏的预警机制,便于及时发现早期预警信号,并积极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以防范风险于未然。

(四)依法约束关联交易

为了对非市场原则下发生的关联交易和利益转移现象进行有效制约,商业银行可在贷款合同中设置相应的保护性或约束性条款,如:关联信息的告知义务及违约责任;重大关联交易发生前须征得贷款银行的同意;股东分红不得超出税后净利的一定比例;股权投资不得超出某一警戒线或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未经银行允许,不得出售特定资产,不得进行兼并收购,不得为第三方提供担保等活动,否则应视为违约,贷款人即可依《贷款通则》第22条规定,加速贷款到期或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从而取得控制贷款风险的主动权。

(五)建立关联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高效、快速的覆盖全行所有信贷业务机构和网点的决策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用评级、贷款评估、监测分析、风险管理等系统,并将这些系统通过网络技术整合到统一的信贷综合系统中,为防范和控制关联企业风险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

其次,银行监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管作用,逐步完善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增加集团客户相关信息模块,建立各家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

(六)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应当遵循重要性的原则。但由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更多的要依靠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只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有些企业对于一些较敏感的关联交易该披露而不披露,给相关监管单位造成监管信息的盲点。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篇10

所以软件企业应该特别注意本企业中可能会存在的财务风险,本文从软件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所独有的特点以及管控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软件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于传统经济更具有特色,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物资为基础进行公司的资金周转的,而软件企业中知识资本在企业基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现在对软件企业的研究发现软件企业所遇到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投资风险,二是融资风险,三是应回收款以及回收风险。

一、软件企业中存在的独特的财务风险

1.软件企业中所存在的投资风险

如果想让企业一步一步地壮大,那么企业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而投资风险是软件企业最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之一,因为软件企业具有所面临的竞争较大,技术更新换代快,投入的时间和人力较大等特点,如果软件开发不成功,将会给软件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

软件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长,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但是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大,这样又提高了企业的投入资金,那么所存在的投资风险就比较严重,这样软件企业的投资的回报率又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

2.软件企业中所存在的融资风险

当企业的流动资金较小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软件企业,通常采用的手段便是融资。

可是软件企业的产品是无形的软件,软件市场的变化特别的快,一方面会导致产品被淘汰,另一方面也会延长软件系统之内的开发周期,不仅适用的范围窄,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正因如此软件系统一旦开发失败,那么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将会是不可估量的,最终只能导致企业没有偿还资金的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软件公司最主要的资源之一,如果一个特大的项目开发失败,软件企业可能无法偿还所欠资金。

3.软件企业中所存在的回收账款的风险

上文通过分析软件企业中存在的投资风险以及融资风险之后,我们在此接着分析软件企业中存在的回收账款的风险。

由于软件企业的业务会不断的日益增加,因此也会伴随着很多应收账款的问题也会不断的增多,如果软件企业知识一味的追求业务数量而忽视了回收应收账回款的话,如果这一问题软件企业不足够重视的话,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回收账款的风险。

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周期本来就很长,由于技术人员的技术不过关导致开发效率低下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带来资金折现率风险。

如果一味的追求业务数量而忽略回收账款那么将会很难收回资金。

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11

关键词:银行会计;会计风险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分类

银行会计的重要性,就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银行会计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

1.会计环境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基层银行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给会计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造成了一定的风险。无论是会计工作环境还是制度环境,都会给银行带来很大风险。

2.会计内控风险。伴随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从业人员的增加,银行的会计工作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内部管理失控问题,一些有效的内控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等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的经济案件也都牵涉到会计工作这一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会计人员风险。银行会计工作是专业性较强同时风险性又大的会计工作,面对大量的现金资产、结算票据,以及密押、有价单证、其他凭证、印章等,由于经办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其他的一些影响,经常会发生工作疏漏,给银行造成财产损失,有的甚至给银行造成信誉损失等诸多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人员风险

4.会计技术风险。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会用到会计估计、会计确认以及会计指标计算等会计分析技术,如果这些技术应用不够恰当,则会导致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信息不真实,决策不合理,甚至决策失误以及经营效率不高等情况,会对银行会计工作造成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下会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基层行处核算秩序混乱,使会计部门不论从纵向上,还是从横向上,均不便发挥会计的监督功能和管理功能。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会计管理不到位。会计部门本身是银行的要害部门和风险部门由于会计管理乏力,内部管理机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层层落实到位,或者不能原封不动、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会计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3.内部检查力度不够。一些银行由于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会计检查辅导山坐班主任兼任。坐班主任由于日常业务缠身,许多常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达到合理的水平,就无法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有些违规操作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大了银行会计工作潜在风险。

4.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近年来,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人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三、商業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部门风险的表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和国内优秀银行的成功风险防范经验,从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手,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1.会计环境风险防范。银行要加强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宣传和学习,使风险防范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体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防范会计方面的风险,维护银行的利益。同时,应该思想教育和实际惩罚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违规惩罚措施,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2.会计内控风险防范。在银行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加强控制。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产收益率、利率风险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备付率、充足率、流动成本比率等,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事中控制,主要指动态监控银行经营的稳健性。银行管理部门应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规定考核指标和做到银行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来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事后控制,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

3.会计人员风险防范。行为科学认为,需求决定动机,动机指导行为。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从源头上防范经营风险,就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源头抓起,录用高素质的人员,伴随银行业务和规模不断扩大,就要伴随着会计人员人数的增长。出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在新录用会计人员时,要把好录用关;二是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的教育;三是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上一篇:八上语文文学常识整理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泉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