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选7篇)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1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______________,对它_______________,并要它_______________。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人大代表的职权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_________________。它是在_________________集中和集中指导下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__基石的_________________制度。

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锋队,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锋队。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__________________。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党的执政基本方式。

8.我国的政党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是_____________重要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的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形式。(性质)

人民政协围绕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主题,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首要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行使_______________的制度。自治机关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的坚实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前提和基础。我国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2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 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2]。

1.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

我们以前提的建设小康社会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建设, 偏向于物质文明建设, 这种小康是不全面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特别是以前相对比较薄弱的体现政治文明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们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 如果单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 也很难取得实效。如在有些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地方, 村党支部比较难以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权在村委会, 村党支部要依靠民主来规范村委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 要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入手, 如通过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票制”、探索村委会执行角色与监督角色分离、充分发挥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 的作用等农村基层民主的方式, 扩大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影响, 提高村党支部的群众基础, 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 村干部整体上还比较少, 而且还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等现象, 如果光靠村干部的力量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无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他们的智慧、力量集聚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去, 才会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实践证明了的凝聚人心、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

近几年来推行的民主听证会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实践情况表明,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既是推进基层民主、体现村民自治精神的过程, 同时也是统一群众思想认识、集思广益推进工作的过程。

二、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淡薄, 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部分村社干部简单地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的认识, 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 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 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 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 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 也没有必要。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 影响威信。第二, 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 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 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 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 很多群众和干部不愿民主、不敢民主、不懂民主。

2. 村民自治各项制度不完善。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村民自治活动, 农村基层政治建设, 村委会的各项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和健全, 包括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等制度, 虽然已制定出来并制度上墙, 但有的制度很不完善, 需要充实完善, 特别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不一致的要坚决纠正;有的制度坚持得不够好, 如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了, 但是没有注意记录, 或者记录不全, 有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有记录, 但会议形成的决议和讨论的事项没有记录;村委会有专用记录本, 但不写在专用记录本上, 而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这与村民自治活动的要求不相符。因此, 今后要按照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要求, 切实完善和坚持各项制度, 使村民自治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 村务公开没有坚持开展, 流于形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务公开已成为村民非常关注的敏感问题, 目前村务公开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没有建立档案、存档制度。村务公开栏有内容, 有数字, 但普遍没有保留档案, 每期公开的内容, 要么抄在一张纸片上, 要么抄在笔记本上, 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存档。 (2) 公开的内容不规范。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务和经济活动, 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都要公开, 但村委会公开的内容普遍只有村财务收入情况, 救济、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有的村甚至只把公开栏当作财务栏来使用, 其他项目没有公开, 特别是领导任期目标, 年度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议结果, 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等内容没有公开。 (3) 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在实行村务公开过程中, 确定公开的内容, 事先没有征求群众意见, 没有经监督小组审核并签署意见;公开的时间、次数、结果也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加以改进。 (4) 公开的方式不规范。有的只公开规章制度, 没有公开办事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特别是涉及到收费项目, 有的公开了, 但不在显眼的位置, 不易被人发现, 也就不便于群众监督了;有的制度虽然上墙, 但规格大小不一, 影响美观和统一;有的字体太小, 并且久挂不换, 发黄、变质等;有的甚至放在办公室里, 群众根本看不到, 更谈不上群众监督了。 (5)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光讲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但没有文字材料, 也没有档案记录, 公开的内容、时间、次数没有受到群众的监督, 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没有建立公开栏, 有的虽然建立了公开栏, 但内容没有上墙, 有的甚至没有公开内容, 所有的这些问题, 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不断的完善, 村民自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4. 部分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

经过近几年长足的发展, 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除了极少数先富的农户外, 还有相当多的农户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少数农户的基本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上, 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全村无任何集体经济, 村级活动经费没有保障, 很显然, 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切实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至少也是没有活力的民主政治建设。

5. 传统性心理和习惯性服从心理定式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 很多农户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形成不同的宗派、家族势力, 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 使农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带有很大顾忌性, 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从众心理而不愿当“出头鸟”。还有, 由于过去长期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 (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把手的意图) , 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服从心理定式, 对要求他们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心存疑惑, 甚至认为是一种变通的形式主义。在我所参与的村党代表选举过程中就表现出许多党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党员、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去。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 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升自治主体的政治法律素质, 塑造广大村民的现代民主政治人格。要及时提升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和精神,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培养村民对村级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自己的政治责任感。而且要对当前村民的政治心理进行正确的规范、控制和引导, 过滤、消解可能导致价值冲突的观念性隐患, 调适并维持个体参与的方向、强度、平衡性, 为个体参与村民自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整合不同层次的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形成推动村民自治健康运行的合力。要整合当前乡村不同群体不同结构的政治法律文化, 及时引进乡村社会外部的现代政治法律文化资源, 发掘和提炼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同村民自治制度相融合的资源, 增强村民政治行为、政治理性和政治情感的统一性, 尽可能减少乡村政治法律文化与村民自治运行发展的不同步性和摩擦性, 弥补转轨时期村民产生的心理失落感, 为村民自治在乡村的推行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2. 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不断拓宽民主渠道。

要进一步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两者的关系, 把两委成员的思想和工作重点统一到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上来。一是村支部要自觉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村委会要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利益诉求机制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三是抓好乡镇干部驻村联户, 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联户, 民主恳谈, 绩效公示, 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的落实。四是不断优化党员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 提高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

3. 理顺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保证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与实现基层民主的关键, 因此要坚持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并构筑二者的和谐关系[3]。具体为:第一, 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为基本原则, 厘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职权范围。村党支部应起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导向作用, 对于村具体事务应由村委会自己管理。将重点放在指导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 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帮助和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独立开展活动。第二, 加强村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 防止村委会背离村民意志, 独断专行。第三要搞好组织发展工作, 将村委会中成员发展为党员。要发扬党内民主, 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

4. 加快经济发展, 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用好各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发展经济, 使农民群众解除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 激发政治热情,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007.10.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3]冯耀明.村民自治实践中两委关系及冲突解决模式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文明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集中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实现程度。它是人类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总和,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1]

政治文明是一个体系,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在这个系统中,第一,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先导的作用,政治意识文明包括文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包括公平、公正、正义、理性、博爱、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第二,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条文化,是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没有政治制度,政治意识便没有载体,政治行为就会迷失方向,政治文明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第三,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最为艰难的任务,政治行为文明既是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能动反映和体现,又是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因此,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也要围绕着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这三方面得以全方位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于社會公共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和人类本性等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2],这是人类政治生活固有的困境之所在,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阻力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增强社会的整合力,使政治生活呈现有序的运作和发展状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启发文明的政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政治意识文明是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积极心态和政治责任感,启发和培育现代政治意识,使增强公民的政治信赖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而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阻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呈现出浓重的臣民政治文化色彩,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服从,而不是积极的参与。由此在中国民众心理上积淀了以“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复杂的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公民克服传统臣民政治文化的束缚,形成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观念。

其次,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人们主动参与的意愿被遏制,习惯了被动的政治参与,使人们普遍地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的畏惧心理和排斥心理。因此,培养公民参与的积极心态,也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系统而又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再者,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的多样化,从而我国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也呈现高度的多元性,给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进程带来巨大阻力和制约,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化”和“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创建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设高度的政治制度文明,就是要在依法治国、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支持。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使人们对政治现实产生认同,达成政治共识,对社会政治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使人们的政治意识倾向和政治行为相对集中并与政府目标保持一致,为创建文明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和形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向导

当下我国政治行为不文明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如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欺压百姓等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背道而驰的丑陋政治行为,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政治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造成危害。

文明的政治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促成文明的政治行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行为导向机制给参与政治活动的群体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以巨大的压力,从而把各种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最终走上规范化和文明化的轨道。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理性观念,逐渐形成文明的政治制度,从而最终内化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辩析[J].理论前沿,2002(04)

[4]刘占良,黄长才.论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2(10)

[5]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许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J].理论月刊,2005(09)

作者简介: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某省不断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即由基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对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民主恳谈,从而使民众实现了预算审查监督的实质性参与。这种做法

()A.保证了人大代表和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 B.体现了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 C.说明人大和政府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D.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践

解析

材料中重点强调了“从而使民众实现了预算审查监督的实质性参与”,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践,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大代表和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A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在我国,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是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因此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C项说法错误。答案

D 2.以下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的职权的有

()①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②执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③通过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 ④听取审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并不能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是行政机关政府,而不是人大,故排除①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代替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监督权,通过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体现决定权,听取审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体现监督权,故③④入选。答案

C 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调整生育政策的决议》,要求各地及时修改相关地方法规后,全国已有十多个省份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新政。此外,有十余省份推出了实施该政策的时间表。这表明在我国

()A.国家组成单位享有很大的自治权

B.地方政权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C.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力 D.地方政府的权力是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

解析

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很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后,各地陆续出台政策,体现了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力,选C项。A项不符合我国现实;B项和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

C 4.在2014年两会期间,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户籍制度改革在推动

B.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解析

人大代表的产生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A项错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B项错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项错误。答案

C 8.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过程中,全国人大两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还召开多个座谈会,专门听取相关部门、消费者、经营者和专家的意见,许多具体建议被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吸纳。这样做

()①是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 ②说明全国人大健全各项制度,打造立法政府 ③有利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扩大公民政治自由 ④说明全国人大在立法活动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在该法修订过程中,全国人大两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样做是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说明全国人大在立法活动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项立法政府的观点错误,③项扩大公民政治自由的观点错误,公民政治自由不能随意扩大。答案

D 9.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①某村召开村民大会,村民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

②某乡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③某市市长在该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作述职报告 ④某市市委决定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范围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故②正确;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来看,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要对其负责,受其监督,故③正确;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作用。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是村民自治的体现,属于基层民主自治,①与题意不符;④是党内民主选举范围的扩大,与题意不符。答案

C 10.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搞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两院制。这是因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决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④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C.强化人民政治责任

D.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解析

这种转变体现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重视人民主体地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表述错误,舍去。答案

A 15.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②③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①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案

D 16.自古以来,治国在政,为政在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习近平同志近来也表示,“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上述观点表明

()①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②党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能力

③党要把民主执政作为基本执政方式 ④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③说法错误;“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强调的是提高党的自身素质,与时俱进的提高执政能力;“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强调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表率,①②说法正确;④与题意不符。答案

A 17.稳定是幸福的基石。要实现社会真正稳定,特别需要党和政府的“理性、包容和自信”,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诸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更加和谐。为此

()①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得谋求任何特权

②各级党委要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坚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③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

④政府机关要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增强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监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要实现社会真正稳定,特别需要党和政府的“理性、包容和自信”,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机关要增强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监督,故题肢①④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政党;题肢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

B 18.每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人大与人民政协的共同特点是

()

A.政协委员有政协提案权和审议人大议案权 B.“一府两院”要对政协负责,受它监督 C.政协委员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D.人民政协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故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政协委员无权审议人大议案。B错误,“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C项错误,政协不是国家机关,因而政协委员不是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答案

D 22.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认为,要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加大以贫困群体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力度。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是基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经济 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落实我国的宗教政策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 D.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消除民族发展的差别

解析

会议认为,要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加大以贫困群体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力度。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是基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发展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材料与宗教无关。答案

C 23.2014年5月底,习近平和李克强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要采取各项特殊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力度,促进南疆加快发展。这表明

()①各地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灵活处理民族问题 ②党和政府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我国党和政府务实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④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政府不是执政而是行政。④错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对南疆发展,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力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健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③符合题意。答案

C 24.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身着不同的服饰,怀揣各自的信仰,来自中国五大宗教团体的政协委员们以“出世”的身份参与“入世”的政治,传递中国一亿多宗教信众的声音。这表明

()①我国信教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 ②我国宗教界人士拥有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

装夺取政权转向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性的转变中,能不能避免因为革命胜利而骄傲自满,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是肩负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严峻大考。

65年过去了,经过建设时期的艰苦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曾经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1)试问在中国共产党“赶考”的接力路上,考官是谁?请阐明其理由。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应如何让考官们点个“赞”。

解析

(1)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共产党的考官是广大人民群众。考生还要回答其原因。考生从国家性质和我党的性质与宗旨等方面回答即可。本题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通过这些制度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的地位。考生从这四个制度分析即可。

答案

(1)考官是人民。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把每次考试结果向人民公示,让人民检验,在人民监督中不断提高答题的水平,才能不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调动群众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积极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各族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28.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三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深入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国家把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在西藏,信教者家中几乎都有小经堂和佛龛,处处可见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息和悬挂着的经幡。宗教的各种活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力维护西藏和谐稳定。

(1)结合材料一,从我国的政党制度的角度,谈谈你对“三个必然要求”的理解。(2)请运用民族、宗教相关知识,分析国家是如何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

解析

(1)该设问属于限定性题目,要明确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内容,结合“三个必然要求”,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作答即可。要点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5

1.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13.9万处,宗教团体5 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神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这一事实充分说明()A.国家保护、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 B.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是相适应的

C.宗教团体可以有组织地到学校开展传教活动

D.我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解析:D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并不支持,A项错误;B项“与制度相适应”错误;宗教团体不能到学校进行传教活动,C项错误。

2.几十年来,国家为了满足西藏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保护文物古迹,不仅把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列入全国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拨出大量专款进行维修。自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国家累计为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已经达到了13亿元。这说明()①国家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②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国家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④国家积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D ②材料中未体现。③说法错误,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3.在我国的宗教中,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圆融和谐”;道教倡导“慈爱和亲”“齐同慈爱”;伊斯兰教倡导“两世吉庆”“维护公道”;基督教倡导“博爱宽恕”“众人和睦”等。积极挖掘宗教中这些古老而独特的理念,能够使()①我国宗教的本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宗教徒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③我国宗教团体依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 ④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的宗教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挖掘宗教中的和谐理念,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②④可选;宗教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①错误;③夸大了挖掘宗教中的古老而独特的理念的作用,排除。故选B项。

4.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提出,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可以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设立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慈善组织,宗教界依法从事上述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相关扶持和优惠政 1 策。这一规定的出台()①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 ②表明政府具有组织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职能 ③促进了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与正常宗教活动的统一 ④更好地保护了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B 《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体现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②说法不准确。材料未体现③。鼓励、规范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参与慈善活动,有利于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对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的尊重与保护,故①④符合题意。

5.十一世**说:“我从坐床起,就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现在,这种责任感更强了。”从**的谈话中可以看出()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解析: C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更强”说明了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某班同学围绕“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互联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音频视频的管控”等问题进行探究。下列最合适的探究主题是()A.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研究 B.信教群众放弃信仰宣传的研究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实践研究 D.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研究

解析:A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排除D项。B项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舍去。围绕探究主题可推出A项。C项与主题不符。

7.在西藏,随处可见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和各族群众,到处悬挂着经幡,堆积着刻有经文的玛尼堆,信教群众几乎家家设有小经堂或佛龛。目前西藏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有1 700多处,僧尼46 000多人。这说明()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支持和鼓励人们信教 ②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③国家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的人权 ④政府应要求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B 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这并不是说我国支持和鼓励人们信教,①错误。④不符合我国的宗教政策,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项。

8.2017年5月19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见亚洲宗教和平会议(简称“亚宗和”)负责人时说,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与世界性、区域性以及各国跨宗教和平组织的友好交往,广泛凝聚宗教界的智慧与力量,共同维护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说明我国()A.依法加强对各种宗教活动的管理 B.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公民信教 C.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D.重视发挥宗教界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D 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故排除A项。我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公民信教,排除B项。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排除C项。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6年6月2日发表《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坚持走本土化道路;宗教间的共存共融,必须包容互鉴、和睦相处;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必须远离宗教战争与冲突。上述要求充分说明()①我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②我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必要的管理 ④我国推动宗教领域开展对外平等交流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B “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说明我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②正确; “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必须远离宗教战争与冲突”说明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必要的管理,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没有体现中外宗教交流问题,所以排除①④。故选B项。

10.《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6)》显示,我国90%的宗教场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所有教职人员在各级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这说明()①我国宗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③我国宗教界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④我国宗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宗教界人士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说明我国宗教已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②不选;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这表明我国宗教界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宗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④不选。

11.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要加强信教和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要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怎样理解“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2)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答案:(1)①在我国,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他们能够把爱宗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②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③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

(2)①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6

1.2015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4周年纪念日。西藏解放64年来,为帮助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在经济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发展西藏的民族文化教育,西藏自治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推动民族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少数民族地区自力更生才是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排除③。自治权是自治制度的核心,排除④。答案:A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①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此题强调了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①脱离题干。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排除④。经济发展是共同繁荣的体现,通过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故②正确。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故③正确。答案:D

3(2016·辽宁瓦房店高中月考)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体现,也是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的体现, 故答案选②④。党的领导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保证,故①说法错误。教育对口支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更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③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答案:B

4.(2016·山东威海一中检测)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这体现了()A.民族平等原则 B.民族团结原则 C.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我国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各民族都平等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5.(2016·江苏南京一模)针对新疆近期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党和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 “三股势力”,以维护新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各族群众根本利益。这说明()A.国家统一必须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前提和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C.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答案:C 解析:国家统一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和前提,A说法错误;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是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保证,C正确;B、D与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无关。

6.(2016·山东淄博月考)我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了()A.我国宗教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B.我国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C.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D.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解析:材料中的要求,体现了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项应选。A、B、C三项均与题旨不符,排除。答案:D

7.(2016·北京石景山期末)开展对口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截至目前,西藏全部74个县以及直属部门均得到支援,援藏工作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对口援藏()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②能彻底消除不同民族间的发展差异 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体现 ④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①排除;彻底消除不同民族间的发展差异,观点错误,②排除;正确答案是D。

8.(2016·江苏南通二调)2015年,我国将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发放工作。组织机构代码证是社会单位参与经济活动的通行证,申领此证,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的活动将会更加方便化和合法化。这样做的目的是()A.保护宗教活动的开展 B.落实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鼓励公民自由信仰宗教 D.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做法属于对宗教的规范和保护,其目的就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所以答案选择D。我国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并非保护所有的宗教活动,A排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鼓励公民信仰宗教,排除C;B与材料无关。

9.(2016·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三模)国家以灾区重建的模式来扶持新疆,要求全国19省市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有效机制对口支援新疆,这是新时期中央为促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这项工作()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保障了新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③体现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④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促进西部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①符合题意。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④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保障了新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②说法夸大了对口援助新疆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不符合题意。答案:C

10.(2016·河北保定联考)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身着不同的服饰,怀揣各自的信仰,来自中国五大宗教团体的政协委员们以“出世”的身份参与“人世”的政治,传递中国一亿多宗教信众的声音。这表明()①我国信教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 ②我国宗教界人士拥有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 ③我国宗教逐渐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④我国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A

解析:我国宗教界人士可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但没有决策权,②排除;我们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错误;①④适合题意。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援疆工程启动以来,各援疆省市陆续解决了一批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与各受援地州以援建项目为抓手,密切配合,加快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从“输血”走向“造血”,援疆省市已经成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为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援疆工作的热潮,将为新疆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增添无数的活力细胞。

材料二:2014年1月18日召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过去一年,是自治区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区异常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全区上下坚决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对口援疆省市、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无私帮助,离不开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自 治区人民政府及组成部门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极大地振奋了全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1)援疆工程的实施有何政治意义?(2)依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应当怎么样做好新形势下的新疆工作。解析:第(1)问,援疆工程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体现,分析其政治意义,可以从民族原则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三个角度来分析。第(2)问必须首先立足党、政府和公民来分析。其次立足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的巩固来为新疆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答案:(1)①援疆工程的实施是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②援疆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③援疆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彰显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

(2)①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关于新形式下新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做好新疆工作的根本保证。②政府履行好职能,发展繁荣新疆的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事业,维护好新疆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统一。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④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团结各界群众一道建设社会主义新疆。⑤公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12.宁夏回族自治区某校在自治区成立53周年之际,开展了一次走进生活,了解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的资料,请你一同参与。【民族成就结硕果】

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看,一是购买力增强。二是消费层次提升。家庭消费逐渐由千元级(电视、移动电话、电冰箱、空调)向万元级(住宅装饰、组合家具、业内旅游)、十万元级以上(住房、汽车)攀升,消费层次升级明显加快。三是居民储蓄增多。【宗教信仰得保障】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的部分群众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全区现有清真寺3 300多处,阿訇4 000多人,满拉6 000多人,伊斯兰教协会13个。还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观教堂200处,各类宗教职业人员5 000余人。

(1)你认为宁夏经济发展成就取得的政治意义有哪些?(2)你认为宁夏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 解析:第(1)问考查经济发展成就的政治意义。首先,应该立足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来分析;其次,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来认识。根本上要把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第(2)问主要考查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处理好宗教问题,首先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更要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处理好宗教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答案:(1)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宁夏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②宁夏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有利于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③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显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文明的结构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需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能动性的探索研究。

它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 是人类社会文明宝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我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 还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 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一说法, 但十六大报告中又重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涵义。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列, 第一次明确概括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如何正确地理解“政治文明”的新内涵, 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好建设政治文明的各项根本工作, 如何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是我们肩负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通常来讲政治文明指人民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反映一定阶级意志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以及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它是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政治法律制度由统治阶级确立, 并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通常是由这个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宪法来确认与反映, 并受到法律的强制力的保护。政治法律制度往往具体化为国家机器运转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工作方式等具体制度和规范的一定的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政治法律制度的细化和有机组成。

政治意识形态, 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体系, 它是政治文明的观念形态, 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在一定社会中,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必然是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反过来, 它要为维护这一经济基础而服务。

就我国社会主义背景而言, 政治文明的本质是一种回归主体性的文明, 它强调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具体表现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法行政制度、司法独立公正制度等各种政治制度。把这些政治制度上升到理性角度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走向, 总体上讲, 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生活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公平、越来越高效。

(二) 政治文明与法治的内在联系

法治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命题, 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蕴。事实上, 法治对政治文明具有的极为重要的价值。

第一, 法治是走向政治文明的必然产物。人类由野蛮步入文明, 一定范围内为大众所认可的通用的行为准则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也是步入文明的必要条件, 这种行为准则通过一定程序变成了法律。然而, 法律并不代表法治, 在专制制度下也有法, 甚至有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 但那时的法是“治之端”、“治之具”, 而非治之本, 因为专制是政治落后的表现, 而法治则是政治文明的产物。

第二, 法治水平是评价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法治是一种政治文化成果, 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从古至今成功的法治社会都具有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实行权力制约等共性。可见, 法治与政治的结合,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打造政治民主、维护社会正义、保证公民权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是反映人类追求进步的、健康的、和平的、宽容的政治生活的重要标准。

第三, 法治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石。康德说过:“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 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因为惟有通过这一任务的解决和实现, 大自然才能成就她对我们人类的其他目标。”通俗来讲, 民主健康的社会必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维持, 只有在法律得到尊重和认可时, 社会体系才是健康的、持久的。法治意味着权力者必须按照正当的合法程序来行使权力, 它既可保障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又能避免少数人的权利免遭多数人的侵犯。

第四,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法治和德治是人们较多地用来保障政治文明的方法和手段, 但是法治所具有的刚性使它优于德治, 成为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众所周知, 国家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宣传工具, 通过表扬和肯定政府人员合乎道德的政治行为, 限制与谴责政府人员的不道德政治行为, 但这种限制和谴责等不以国家机关做后盾, 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德治也有惩罚, 但是这种惩罚主要依靠自责、内疚、忏悔等而发挥作用。所以, 德治只能起劝戒作用, 对那些没有“良心”的政府人员, 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不足以惩戒、威慑、杜绝野蛮和落后的政治行为。相反, 法治具有刚性。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机关强制执行的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 具有国家强制力, 因而是防止不文明政治行为、形成文明政治行为的根本保障。

通过论述可以看出, 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法治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法治发展促进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政治民主化体现为政治的理性化、有序化和和谐化。法治是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基本标志和根本保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属于政治文明。”法治反映了人类自身管理方面的进步。在现代社会,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是道德、政策、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法治全面地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 因而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为理想、最为优越的政治。人类政治史表明, 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驰则国乱。没有法治, 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

首先, 法治是理性的政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曾明确地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因为, 法律全是没有情感的, 而人类在从事社会行为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 因此, 不掺杂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更适宜来管理社会。“谁说应该由法律遂行其统治, 这就有如说, 惟独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 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其次, 法治是驯服的政治。法治是对政治的驯化, 它通过对权力的规制, 使权力的运行彻底摆脱了野蛮、任性的状态。而在非法治状态下, 法律只不过是权力的附庸和奴婢, 统治者完全凭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进行统治。“只要法律完全沦落为权力的仆从地位, 那么法律就可以按权力的需要被任意塑造。在这种情形下, 法律是变态的, 人同样是变态的。”未被驯化的权力是野蛮的, 犹如洪水猛兽, 它使人类付出的代价, “比起战争、饥荒和瘟疫, 毫不逊色”。

再次, 法治是有序的政治。法治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人都须遵从的非人格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套逻辑清晰、首尾一贯、普遍有效的抽象规则。它要求所有的人, 无论普通民众抑或领袖、官员, 都须忠实于法律, 受法律的制约。任何人违反法律, 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 法治是和平的政治。政治可分为“战争式政治”和“和平的政治”。在“战争式政治”中, 强权左右着说服, 力量决定着权利, 解决冲突是靠打败敌人。而在“和平的政治”中, 强权只是作为最后的和不好的手段而被保留, 解决冲突靠协商、法庭和“合法”的程序。法治是和平的政治。法治的基础是多样性, 法治把政治纳入法律程序, 把残酷的杀戮原则变成“法律原则”, 主张以合法性论成败。“法治所提供的保障尤其使人们能够接近权力和更换权力。”法治为对立阶级的和平对话提供了一条制度化的渠道, 统治者不用担心失去权力会威胁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利益, 被统治者参加政治也不用冒着生命的风险。在法治体制下, 治者和被治者并非势不两立, 而是和平共处、公平竞争, 处于一种和谐、友好的状态。

(三) 以法治建设推进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 同样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就是要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要建设政治文明, 就必须倡导法治反对人治。纵观我国发展走过的曲折发展里程, 党和国家出现的种种严重失误, 大都同个人崇拜、“一人说了算”的专制体制有关, 与缺乏可靠的法治保障机制有关。因此, 倡导法治, 反对人治, 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要依法控制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强化社会主义法治, 防止“人治”的必然选择。权力一旦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超越于法律制约, 就必然导致专断和腐败。

避免专断和腐败就要完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规范社会和国家的权力结构、权力秩序、权力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 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完善法治建设的方向。这主要包括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 要建设政治文明, 就必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 建立程序化的执政系统。为保证事情进行的有序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合法性。就必须保证某种事情在空间、时间上的规则性要求。程序本身是一些形式上的规定, 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民主, 但是, 民主政治过程中的程序性规定, 对权力制约机制的实现, 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没有完善程序的民主制度, 是一种不完全的民主制度。

在发展民主政治过程中的制度, 即民主政治的稳定的法律形式, 对于保障实质性民主内容的实现, 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权力制约机制, 它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权力主体在其授权的过程中, 能不能保证权力主体对被授予者权力的制约, 这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是看在授权的过程中, 能不能严格遵循法定的授权程序。在现代民主政治中, 选举本身是一种民主的授权形式, 所以, 由选举产生的权力机构的授权过程, 也必须遵守严格的民主程序。授权程序, 也是一种民主的权力制约机制。

要建设政治文明, 就要集中行政执法权, 大大压缩行政执法部门, 建立高效的“小政府”;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制约监督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实行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公开;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减少执法成本, 提高执法效率;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 严格奖惩制度。

第三, 要实现政治文明, 就必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政治监督体制。文明从法理学角度上的直接表意就是正义和公正。因为, 只有真善美的事物, 才是文明的事物, 而真善美的必然是合乎潮流的, 是正义的、公平的。而司法的永恒主题就是公平与正义。

在我国司法体制和领导体制方面, 司法机关与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旧体制形成的司法权弱化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经常发生对司法权的干预;在财政集体制上, 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完全由同级行政机关控制, 难以摆脱地方利益的影响。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就是这种体制的产物;政务工作的流程和处理原则还不够公开透明。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社会还要继续深化对司法及监督体制改革。首先要处理好党组织、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确保司法机关能够独立的依法行使司法权;其次要切实推进执法方式的改革, 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还要完善国家政治行为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防止和扼制腐败;最后是公开工作程序, 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来完善监督体制, 要不断增加政务活动和组织干部工作的政治透明度。处理程序的公开, 是群众能够有效实施监督的前提;而政治透明度的增强, 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也是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 加强法治, 实施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保障。在当代中国,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在法制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都与法制密不可分,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 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违反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就会危害党的领导, 破坏社会主义秩序, 侵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就会防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因此,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就必须沿着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党政干部》2002年第12期, 许耀桐《“政治文明”浅议》

【2】.《前线》2002年第9期, 李慎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1983版。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5】.许清, 《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8月版。

【6】.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002年5月31日) , 《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

【7】.《邓小平文选》, 第3卷。

【8】.金鑫、徐晓萍编著:《中国问题报告》浦东电子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上一篇:天堂读后感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