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精选15篇)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篇1

青海省黄南州中学任俊文

在语文课堂上,我让一位学生描述学校的花园,然后让别的学生评述。描述者完成后,其他学生纷纷进行评述。其中一位女生评述道:他给我们描述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真是美轮美奂啊!我听后连忙纠正说:“美轮美奂”一词用在这里,不够准确。不料那个学生反驳说:连春晚主持人董卿都用这个词来赞颂舞蹈节目,难道央视主持人也会出错?

我只有耐心为学生解释:在“美轮美奂”这个词中,“轮”是高大的意思;而“奂”为众多之意;一般用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和华丽。而且这个词是做为成语保留下来的。什么是成语呢?成语就是人们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一般情况下它的用法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听我这番解释,学生勉强接受了。看到这情景,课后我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经过一番思考,我的思路归为三点:

首先是我觉得像央视这样大的媒体,播诵台词时,在读音和用词方面应该慎重。由于青少年对媒体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所以大的媒体的不慎也往往会起到误导的作用。故而我希望这些大的媒体的文学编导们,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把好这一关。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尽点责!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篇2

2000年《日语知识》杂志上发表的苏明顺老师《对“太君”一词的考证》的文章和袁颖华老师撰写的《对“太君”一词的再考证》一文, 都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下面, 笔者就这一词可能的出处等问题, 从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本意、日军军事用语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日影视剧中出现的“太君”一词的意义

笔者认为, “太君”一词既不是日军军队里的军衔和官职, 又不是专指某个日本兵, 而是对日本军警, 甚至是对日本商人的一个泛指的阿谀奉承的称呼。在《东史郎日记》中, 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回忆道:“被抓的人在求饶, 一个劲地称太君、大人……”在电视中, 日军也常集合一个村的群众, 先叽里咕噜一通日语, 汉奸翻译就说:“太君说了, 你们要……”可见“太君”不是特指, 而是泛指。

其次, “太君”一词可多次跨级使用。一个汉奸跟一个日军对话中, 要是提到另一个日军, 不管其人是对话日军的上级或者下属, 都用“太君”一词。在《地下交通站》一剧中, 伪军队长黄金标和侦缉队长贾贵, 在日军大头目面前提到低级别的日军军官时, 常道:“野尻太君, 刚才黑藤太君让我……”对此日军也加以默认。

另外, 汉奸在遇到普通日本兵的时候, 也称其为“太君”, 而不加姓氏。一是习惯, 二是可能不知道其具体名字。如, 汉奸常会对站岗的普通日本兵说:“太君, 塔巴空。” (日语意为太君, 请抽烟!) 根据部分老战士回忆, 我侦察兵也曾使用过此话来迷惑日军。另外, 汉奸或伪军相互说话中提到多个日本人或级别高的日军时, 会用到“大太君”一词。如“大太君要来安丘城了”。甚至对在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日本商行和商社头目, 也被汉奸或翻译称为“太君”。这一点在《飞虎队》王强的台词中可以看到。

可见, “太君”一词是对侵华的日本军警甚至商人的一种泛指称呼, 与旧社会对国民党士兵和班排长一般称之为“老总”极为相似。

二、古代汉语中的“太君”的解释

查阅古汉语词典, 在古代汉语中, 太君主要是指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唐制, 四品官之妻为郡君, 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 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宋代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写道:“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 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 恐怕就是杨家将里的“佘太君”了。可见古代汉语里的“太君”, 和前章节所述的汉奸口中的“太君”, 是没有什么感情和意义上的传承和联系的。

三、日语语言中没有“太君”一词

日语语言中其实没有“太君”一词, 但有相似的“大君”、“大人”等词。有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太君”一词源于日语中的“大君”。这是因为“太君”与“大君” (たいくん) (taikun) , 在日、中文读音上很接近。此外日语与中文一样, “大”和“太”其实是同音同义的异化字。所以“太君”同“大君”, 日语 (taikun (日文汉字为“大君”) 是对强大将军的尊称。汉奸们将侵略者尊称为“太君”, 其实就是拍马屁称之为“强大的将军”、“强大的军人”。另外, “太君”和日语中将军 (しょうぐん) (syogun的发音也比较相似。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再商榷, 理由有三:

(一) 普通汉奸对日语有如此了解的可能性不大。

他们或可能粗通日语, 但不会专注于一个词进行深层次的考虑。

(二) 若是资深的翻译, 发明“太君”一词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日语语言中, 历史上“大君”曾指代日本国的君主;在近代, “大君”是日本幕府将军对外国人的自称。显然这是一个级别很高的词, 不敢, 也不会用在普通的日本兵身上。

(三) 日军等级制度森严, 下级对上级不敢有所僭越。

这在日常称呼上也会体现。普通日军官兵在初期可能不知道“太君”的含义, 以为是普通的恭维而对此不置可否, 但是时间一长不一定喜欢汉奸把自己的官儿叫大了。这一点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有关。

四、基于汉语言语境对“太君”词义的误解

基于汉语思维习惯, 中国人对日语词汇时有误解。如日语“先生”一词, 是指老师、律师和法官, 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释义。但是汉语自己在发展演变, “先生”一词在中文中现在已经成了普遍的尊称。中国人学习日语时, 为表示尊敬, 易称呼一个日本人为“山本先生 (sensei) ”, 其实在日语中, “山本先生”是山本老师的意思, 若人家不是老师, 则带来误会和困惑。要表达敬意, 应该用“山本さん” (山本桑) 。

“太君”一词, 分为“太”和“君”。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日语中“大”与“太”字义相通, 较好理解, 主要问题在“君”。古汉语中, “君”指封建时代的帝王、诸侯等, 也指品行好的人。同时也指古代的封号, 如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现代汉语中, “君”也指对对方的尊称, 如王君、李君, 总之代表着尊敬和美好。所以“太君”一词的由来, 可能是汉奸借用了“君”的尊敬词义, 向日本兵表示尊敬、降服, 显示出自己的阿谀奉承, 丧失了民族气节。另外, “太”就是大、很、非常, 那么可以解释, “太君”一词, 就是“大大的强者、很强的军人”的意思。

戏剧性的是, 在现代日语中, “君”这个词已非汉语本意, 而是用于日本人之间相对较亲切的称呼, 一般用于长辈对男性晚辈的称呼或平辈男性中稍长者对稍年轻者的称呼, 相当于汉语中的“小张、小王”, 有一定的敬意。但是其程度, 比起“佘太君”、“孟尝君”中“君”的尊敬度, 则是大大逊色了。我们看到抗战剧中日军的交谈, 常听到“大田君, 拜托了”, 觉得有“君”这个词存在, 可能会认为大田的职务和级别很高, 这是一个误解。

五、从日军军语中引申的推测

查阅日军军制和步兵操典, 日军内部下级对上级、士兵对长官的称呼并不复杂, 普通士兵称呼长官则用“少尉”、“大佐”、“将军阁下”, 对中高级人员也可称指挥官或者阁下, 基层一般称队长。普通日本兵之间可以用“君”, 如“野田君”, 而汉奸则不能直接称呼日本兵了, 只能喊太君。

以基层单位为例, 主要是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班。其长官称为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班长比较特殊, 一般称军曹或曹长。队长发音为たいちょう军曹或曹长为ぐんそう、そうちょう。其中队长たいちょう的发音和“太君” (たいくん) (taikun) 的发音比较像。

笔者认为, “太君”一词, 很可能是对日语“队长 (たいちょう) ”一词的音译, 再加上对“太”和“君”中文理解的偏差, 为表阿谀奉承而组合的一个新词, 为造句。在一般情况下, 汉奸不会接触到日军高层人员, 一般接触的对象为团营连级, 其长官日语发音皆为たいちょう, 被误听或误解为“太君”的中文发音, 结合汉语中对“太”和“君”的意义解释的错误投射, 或加之日本兵相互称呼的影响, 而拼凑组合成一个新造词。

类似的音译造词也有一些, 如常说的“米西米西”是日语吃饭的敬语称呼“召し (めし) ”;“死啦”是来源于日语的近似发音 (死ね) ;“开路”源于日语的“返回”一词帰る (かえる) ;“巴嘎牙路”为日语“马鹿野郎” (ばかやろう) 的音译, 等等。

六、“太君”一词的散播时间

“太君”一词又是何时出现、何时散播开的呢?是甲午战争期间, 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对我国试探和渗透期间, 或者是全面抗战初期或汪伪政权时期?这一点就较难考证了。甲午期间日军侵华时间短, 战斗集中在海港、要塞和城市, 形不成“太君”一词产生的时间和规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日本主要是对我进行商业侵略、渗透和情报刺探, 全面侵华尚未展开, 缺乏基础和背景。可以肯定的是, 该词是全面抗战、国土沦陷后开始发端, 因汪伪政权的成立而逐渐散播。随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群众的英勇抗战, 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 “太君”一词, 只好存在于影视小说之中, 用于警示国人了。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古汉语字典[M].2009.05.

[2]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第六版.

[3]久松潜一, 佐藤谦三.角川国语辞典[M].角川书店, 1976.01.

[4]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語辞典[M].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9.

[5]苏明顺.对“太君”一词的考证[J].日语知识, 2000 (2) .

[6]袁颖华.对“太君”一词再考证[J].日语知识, 2000 (5) .

由名言引发的思考 篇3

周国平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uguoping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用此来规劝世人。

人要有自知之明。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苏格拉底更进一步,从这句箴言中看到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承认自己在宇宙最高秘密面前是无知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因为这句话,他被德尔斐神谕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人性的秘密,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人性。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成为自己的朋友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

芝诺所说的“另一个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是人生很高的成就。塞涅卡说:“这样的人一定是全人类的朋友。”蒙田说:“这比攻城治国更了不起。”

我只想补充一句:如此伟大的成就却是每一个无缘攻城治国的普通人都有希望达到的。

多听少说

希腊哲人大多讨厌饶舌之徒。泰勒斯说:“多言不表明有才智。”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一个青年向他滔滔不绝,他打断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

世上的确有一种人,嘴是身上最发达的器官,无论走到哪里,几乎就只带着这一种器官,全部生活由说话和吃饭两件事构成。

多听当然不是什么都听,还须善听。对于思想者来说,听只是思的一种方式。他听书中的先哲之言,听自己的灵魂,听天籁,听无忌的童言。

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舌头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废话。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思想,在表达的时候也必定会慎用语言,以求准确有力,让最少的话包含最多的内容。

由废品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4

“哈哈哈……”从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原来今天小树林教育正在举办一场“变废为宝”的活动。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各自分好小组后,就开始议论纷纷地商量着要怎么样来完成这个作品。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每一个小组都信心满满地交上了作品,现在进入到最紧张的环节――评奖。在经过一番紧张的投票后,我们组做的“手工树”获得了第一名。

经过了这一次活动,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公园里,早已不是那个让人感到舒服的地方;街道边,到处都是一些推着推车卖包子、香肠的阿姨们,车辆变得无法有序地进出。再看看大街上,车的尾气呛得让人不能呼吸;地板上,香蕉皮、果皮扔得到处都是;靠近垃圾堆时,垃圾袋乱扔一地,蚊子围着垃圾堆转,这要是夏天,那可得了呀!

现在的环境污染变得非常严重,原本那瓦蓝的天空、洁白的白云也都一同消失,这都是人类自找的。砍伐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不能抵御风沙,容易引起沙尘暴。不要认为这一切离我们遥不可及,相反它却是离我们越来越近。或许有的`人会想自己没注意保护环境并没有什么,但如果每个人都破坏一点点的话,那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那要如何才能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呢?那就得从生活做起,不乱扔垃圾,少用塑料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种树木。

我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保持环境,人人有责。是啊,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家园将会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由“最美司机”引发的安全思考 篇5

魏雪云

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途汽车司机吴斌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被一铁块击中造成肝脏破裂,而他依然强忍剧痛,冷静果断的做出一系列规范的停车措施,从而确保了车上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吴斌却因伤势过重而去世,他本人也被赋予“最美司机”的称号。

吴斌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落泪,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思考。通过车载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在意外发生后,吴斌在76秒里,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打开车门,提醒乘客,这一切如同一次规范的停车演练,然而却是吴师傅强忍疼痛,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的。躲避灾难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而吴师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能超越极限,展现的不仅是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更是一名职业人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矿山职工,我认为这种“职业素养”正是在矿井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安全问题一直是矿井生产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头疼大事,如何确保安全生产,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也一直是作为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汽车司机吴师傅的工作性质或许和矿井生产千差万别,然而安全的性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规范性操作,杜绝违章作业。

所谓“规范性操作”,就是要求每一名职工根据各自的岗位,工种,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作业,摈除怕麻烦,图省事,安全上偷工减料的思想,改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建立的日积月累和千百次重复的基础上。而个人操作的规范也不能仅仅依靠外界的监督,更来自于严格自律。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每一次作业,规范每一次行为。只有个人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发展。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任何一种平凡的工作,只要你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你就是社会的英雄。吴斌用生命给我们演绎出什么是坚守岗位,什么是爱岗敬业。六月是全国安全生产月,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向我们的“最美司机”致敬。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篇6

其次,孩子们在讲故事时的紧张表现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型的活动,所以会在人多时表现得很紧张。孩子们只在熟悉的老师和小朋友面前才表现的很棒,在人多的环境中却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我们应当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很多人面前表现自己。胆量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中才会越来越大,也只有多多的锻炼,孩子们的勇气才会越来越足。

此外我们还应当通过为孩子们讲述和鼓励孩子们阅读各种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孩子们创设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这样孩子们才不会在遇到好的故事题材时不知道如何来表现,更不会在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知道怎样来叙述。

由学生请假引发的思考 篇7

“老师我请假, 不跑步了!”新学期的第三节课, 初一 (1班) 的袁海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试探的说。“你的腿怎么了?”我关心地问。“今天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 让自行车撞的。”袁海回答说。“那你这节课见习吧”, 说完我便开始上课。“老师我还没有好。”第2节、第3节, 袁海一连几个星期都这样。整整一个多月过去了, 他还是继续请假。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老师我还要请假”, “老师他骗人, 他早好了, 他是为了逃避跑步”, 一个快嘴的女生说。我一惊, 正要发火, 但又马上慎静下来, 装着没有听到一样, 按常规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准备活动由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 先到田径场慢跑三圈, 全班要跑齐, 口号要喊响。”我按照“老常规”安排完之后, 体育委员便带领学生跑步去了, 我走到袁海面前说:“你的腿好的差不多了吧?今天我们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主要是用上肢, 你今天也参与活动吧?”“老师我能参加活动?”袁海有点吃惊。“你还不参加学习, 那你这学期恐怕要不及格了。”我认真地说。“那, 老师, 我还能及格吗?”袁海有些害怕。“能, 只要你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努力, 也许能。”我嘴上这样说, 心里却在想“如果你装病, 那我肯定不给你及格, 有本事你就继续装。”“那我”, 袁海支吾着, 我打断了他的话说:“今天我们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你的腿不太方便, 你就先做40个俯卧撑吧, 每做8个休息一下, 做5组”。没等我说完, 袁海便认真的做了起来。本想是暗暗地“惩罚”一下这个投机取巧的袁海, 可看到他那副认真的样子, 我又后悔了, 当他做的两组之后, 我便让他停了, 然后又单独带领他做了热身运动和几项专门性准备活动, 袁海做得非常认真。在接下来的课中, 我发现他的练习非常刻苦, 并且对动作技术掌握也非常好。

后来, 在我和袁海的交谈中, 他终于说出了真相, 一开始是因为腿疼而请假, 后来就是为了逃避跑步, 用他的话说“那慢跑三圈, 太烦人了, 还得跑齐, 又得把口号喊响, 每次上体育课都是这样, 太没有意思了。”一句真诚的话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 怪不得每次上体育课都有那么几个人请假, 尤其是那几个女生, 我一直认为女生是因为例假, 所以没太注意, 他这么一说, 我仔细回忆以前的上课, 对, 就是那几个学生, 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学生的问题, 还是我的问题?“慢跑三圈, 太烦人了”袁海的那句话不断在我耳边回响。是啊, 每次上体育课都是这一套, 刚开始还是老师领做, 后来体育委员就代替了老师, 太没有意思了, 虽说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热身运动, 可也太单调了吧!从那以后我便改变了课的开始部分, 在篮球场地上进行队形变换的慢跑、在慢跑中听数字找朋友、汽车驾驶员等形式多样的准备活动, 渐渐的, 上课时请假的少了,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

二、案例反思

1. 课堂上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 有些教师上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体育课, 都没有注意到的小事, 尤其是那些看似合乎常规的细节, 但没有去注意或偶尔注意到了, 但没有去反思。若是这样长期下去, 教学永远不会提高。课堂上学生的一种行为、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 都有可能反映一个实际问题, 而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制约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袁海的假请假”让笔者懂得了如何去重视细节问题, 怎么去处理细节问题。

由一道考题引发的思考 篇8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在这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比例关系;

(2)在这一时刻,小花测得某大楼的影子长36米,请你帮小花算一算这幢大楼高多少米?

我们选取100份试卷做抽样统计,正确率仅为61.9%,正确率如此之低是由于解这一道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活动体验和相应的基础知识。而这一切确实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充分暴露了目前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数学意识不浓,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不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者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交流的机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把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构建开放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中学数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知道哪些秤?

生:弹簧秤、台秤、磅秤、天平秤……

师:你见过台秤或天平秤吗?在哪里见过?台秤可以怎样称物品的质量?

生:“见过”,“在商场”,“菜场也有”,“药店”,“指针先要对准0刻度”……

师:你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质量吗?(接着组织学生4人一组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前,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及活动的要求)请大家称一称课前准备好的物品质量。

学生称梨子(1千克)、鸭蛋(14个装一袋)、糖(500克装2袋)、洗衣粉(250克装4袋)

师:梨子有多重?鸭蛋呢?糖和洗衣粉呢?

生:梨子重1千克,鸭蛋也是1千克,糖和洗衣粉一样重。

师:那么,请数一数l千克糖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梨子有几个?1千克鸭蛋有几个?

生:糖2袋,洗衣粉4袋,梨子5个,鸭蛋14个。

生:不对,梨子有6个。

生:也不对,是4个。

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学生挠着头,有的学生皱着眉。有的学生窃窃私语后举手了)

生:“梨子有大有小”,“大个的梨子1千克约有4、5个,小个的梨子约有5、6个”。

师:现在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约有多重。

师:请拿出课前准备的盒子(三个,外型一样,重量不同),不能用称秤,你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从三个盒子里找到重1千克的盒子。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看到自己的奖品,小朋友的学习热情高涨,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二、在生活中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任何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反之,综合多个数学知识又是可解决生活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在“比例应用题”这一节中,让学生到户外去测量那高不可攀的大楼。教师仅凭在室内里讲解,学生可能暂时留有印象,但随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淡忘。教师若组织有效的活动,就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经历,学生建构的新知就会更加牢固。教师让学生在某一时刻,记录下测得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表中的数据,判断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何关系,成什么比例。然后再测出在某一时刻大楼的影子长度,学生就可根据比例的知识算出这幢大楼的高度。安排这样的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数量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这一知识后,让学生运用统计的方法,统计班里的同学喜欢哪种运动,再制作统计图,从而很容易看出我们班同学平时喜爱运动的情况,哪种人多?哪种人少?如果要你购买体育用品时应该考虑什么?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又拓宽了统计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技能。

三、在课堂上“做”数学

有位数学教育家曾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由于知识背景、认知水平、个性差异不同往往导致对相同的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使理解与分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如“分数的意义”一课,传统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而教师改变教法,让学生在折纸中“做”数学,学生不仅能折出1/2、1/4……而且还发现纸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分数的分母,1/2与2/4相等,1/2大于1/4等一系列数学问题,设想一下,若教师不改变教法,在课堂上讲数学,学生会有什么发现可言呢?可见实践在数学学习上的巨大作用。

由华东师大名师培训引发的思考 篇9

---从名师到科研型教师 吴忠市第二中学 王文奇

2015年5月20日至5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吴忠市教育局组织的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吴忠市中小学名师培养高级研修班”。在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安全顺利地到达了华东师范大学。

开班仪式非常简短,没有冗长的讲话,只有培训中心方主任和吴忠市教育局周局长的简短发言以及我们培训学员代表的表态发言,已使我们感受到了培训的严格要求和市局领导给予我们在座名师的期望,一种无言的责任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华东师大的校园里干净整洁,美丽的丽娃河默默的穿过校园,曲折道路两边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各种花草争妍斗艳,遒劲有力的“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朴实的激励着华东师大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每天不期而遇的学子衣着简单却又时尚个性,手拿书本自信从容的走在校园里,没有喧哗,却有笑脸,校园里没有标语横幅却有文化的气息,处处展示着华东师大——这座高等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这些学子一起走过时似乎是自己回到曾经的学生年代。

根据培训计划安排,六位教授从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以不同的主题用具体的案例,给我们做了轻松愉快、生动实用的专题讲座同时我们还亲身体验了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长征中学及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聆听了他们的办学理念,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方法目睹了他们的教学成果,感受了他们的教师追求。本次培训有两部分组成——专题讲座和教学实践。

听徐阿根《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讲座使我感触良多。徐校长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所以他对教师教学特色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师教学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文化。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深爱着我的教师职业,深爱着我的学生。我知道作为教师我的优点和不足。但我却一直不愿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我希望自己能够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打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听了徐校长的讲座,我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早日使自己成一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凡是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前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大搞教育创新的时期,学校更需要有教育特色的老师。

徐校长向我们讲解了教学特色形成的要求,交给我们教学特色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让我对教师教学特色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想法: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立足于教师职业理想的追求和敬业爱岗精神;立足于学生成“人”的追求和关爱学生的热心;立足于为学生服务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其次我们要有坚实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要从个性化教育出发,教给学生最适合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本领,这才是教师送给学生成长的最好礼物。再次,教师应该是善于研究的能手。教学研究是“磨刀石”,教师如能把教学研究视作握进教学技能提升的动力,则一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教学成果。最后,教师要坚持教学创新。坚持教学创新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现、探究、解决学生发展未知的问题,创造学生未来的信心和思维。

胡东芳教授,一位充满智慧、拥有热情的教师,他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胡教授的专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实用策略》,听他的讲座,我初步解决了当前教师教科研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怎样撰写教学论文。

胡教授告诉我们学校教科研为什么存在问题,没有研究出特色成果。常常存在疑惑,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正视学校教科研常见的四个问题

1、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怎样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的新特点?

3、为什么我写的论文老是被专家认为是经验总结报告?怎样才能写出所谓的论文来?

4、学校教科研有什么捷径可走?发表文章有无秘诀可言?

这就要求教师教科研内功要硬,外功也要硬,要内外兼具。他举切苹果的举例,研究苹果里面有什么?说明学校教科研要抓住关键。

体悟学校教科研的关键句

1、研究需要横切苹果

(1)横切一下苹果,变换一下思维角度;

(2)今后的研究当中,当你拿到问题、课题或话题时,一定要辨别真伪问题。

2、(1)研究初始:努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拿到问题之后,一定要努力找到这问题的切入口、关键点、本质,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这样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地研究。

(2)研究开展: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个复杂不是还原到原初状态的复杂,而是围绕你的关键点,围绕你的切入口,围绕你的本质,围绕你对这个问题独道的观点与想法,全面地搜索材料,在新的关键点上的复杂。

(3)研究结果:将复杂的问题系统化。进入第三步,意味着进一步明确你的观点,进一步梳理你的材料,力求使得观点与观点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的密切逻辑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3、(1)大胆假设(2)小心求证

4、研究需要“胡说”“八道”(1)“胡说”——建立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之上的,要做一个扎扎实实地文献综述工作。(2)“八道”:围绕你的“胡说“,全面地搜集材料,加以论证,并让它自圆其说的过程。

通过讲座,告诉名师要学会研究,研究要从好奇、疑惑开始,进入研究状态,要学会抓住关键,体悟学校教科研的重要。在研究中突出校本研究,即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研究,解决工作实践中某一真实课题,解决遇到的问题、疑惑。在研究中学会“抄”,在“抄”中进行二次创新,创新是研究的生命所在。学会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学会查阅文献并运用观点支持自己的观点。认真读书写随笔,平时多看名著,认真阅读教育专著,从而逐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开展学习与交流,交流读书心得和感想,从而让教师拓宽阅读面,强化教学反思,提升思维深度,做一名好教师,以读促教,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们还观摩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这个学校在二战时期曾是犹太人的避难所,“务本女塾”是她的前身。在这里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和蔼可亲的校长、高端学历的老师、活泼可爱的学生、色彩丰富的教室、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终身受益的校本研修……

据陈校长介绍,他们除了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外,还为孩子们安排了别具一格的学习活动,如,比赛养花,比一比看谁的花长得好。目的是培养孩子们持之以恒的责任心;每周安排劳动实践课,让孩子们有机会做饼干、做手工制作。做好了之后启发孩子们把劳动成果与老师、后勤工作人员分享,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活动开展之时,还要对对优秀的作品给以奖励。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除了做好教学工作,陈校长不忘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终生学习,为老师们联系国外的学校送老师去学习,请华东师大的教授做讲座。在他们学校一次性研究生学历的老师有六人,本科学历的达到百分之九十二左右。她本人更是率先垂范,成立校长研修班,她先后培养了几十名优秀的校长,同时自己又是华东师大的特聘教授。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篇10

——由《背影》的课后反思引发的思考

《背影》是关于亲情的百年经典散文。几乎每一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它。人教社把它放在八年级上以“爱”为主题的记叙文单元里作为重点精读篇目。

一、备文本、备学生

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次讲授这一课了,深夜,台灯下,伴着柔和的光,我开始备课。读着读着,眼前浮现出了大一时父亲送我第一次离家的情景。那一天父亲喝醉了,我当时还很不高兴,在心里埋怨他不该出门在外还喝酒,也不想想晚上一个人坐火车回家喝醉了多危险啊。尽管醉了,走路有些不稳,父亲还坚持不让我送他到火车站,校门口分手时他拉着我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嘱咐着我要学着自立,要好好学习,要学着接人待物„„当时的我呢,正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而兴奋不已,根本没有体会到离家的滋味,也完全体会不了父亲的那份苦心。读着《背影》中对父亲的描写,联想到了父亲对我的种种付出,我一下子明白了那一天父亲的担忧和不舍。我悔恨不已,泪如泉涌。如果不是夜已深,我真想给千里之外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他]说:“爸爸,女儿长大了,已经理解您的苦心了”。那一夜,我一下子读懂了朱自清的悔意。

想想我教的孩子,她们才刚刚十三岁,从小到大都被各种爱包围着,绝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长辈眼里的宝贝疙瘩。备受宠爱,已经习惯了接受爱的她们,哪里能真正深刻体会到《背影》里饱含的父子深情呢?想到这些,我就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体会父子深情上,在“情”上大做文章。

二、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满文军的《懂你》,让学生伴着音乐读《绝唱》(一清华学子写给卖血卖艺供他考上大学的父亲的一封信,见2005年《读者》第20期),读着读着已经有几个学生开始抽泣了。

接着教师以简短的语言导入新课:“多么感人的父子深情啊!其实普天之下的父亲都如此,为了子女愿意倾其所有;作为子女,对于父亲亦是充满感念。今天让我们走进《背影》感受朱自清先生和父亲的深情!”学生自由读《背影》,概括内容,谈感受。学生都能说出《背影》通过浦口送别,刻画父亲“背影”,表现了父子深情。谈感受时就出现争执了,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绝唱》更感人,另一些同学说背影更感人,因为背影更细腻。教师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双方争执不下。我站在一旁没有发言,只是告诉她们上完课文再讨论。

于是接着上课,在扣住“背影”这一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脉络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表演父亲爬月台小环节,请一个体形偏胖的学生在 1 两张桌子构成的铁道之间爬了两个来回,全班同学给她当导演,念台词(即书上父亲买橘的背影,)然后让她谈感受,以此让学生体会动词的准确生动的同时体味父亲的不易,从而看出父亲那拳拳的爱子之心。再让学生品味父亲送子过程中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看似平淡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多少父亲的关爱和不舍啊,引导学生思考,父爱都得像清华学子的父亲那样卖血卖艺,轰轰烈烈吗?以此体味《背影》一课的艺术魅力——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平淡处见深意。

接着分析作者前后心理的变化,重点是文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即两次自责)和最后一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细细品味而立之年、身为人父的朱自清的自责和后悔。告诉学生作者对于父爱也有一个有不理解,体味不到到领悟而后悔的过程。紧接着,请一名学生读《父亲的爱》(作者是美国的邦拜克,写出了父爱的深沉,隐讳)这篇小短文,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老师带头流着眼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课上到这儿,师生都流泪不止。铃声伴着泪水结束了《背影》的讲授。

最后留的作业是和父母同读《背影》,完成以“父爱”为主题的随笔一篇。

三、课后反思

由于自己被文本打动了,所以上课很动情,虽然是下午最后两节,但师生都很投入,感动得泪水涟涟。并且从学生的随笔中,我也得到了肯定的信息。杜千慧同学写道:“父爱羞于表达,疏于张扬,却巍峨持重,所以聪明人说,父爱如山”。上课时哭得最厉害的蒋天行写道:“父亲对你的爱总是默默地,惟独当你在危险时,你才会体会到他有力的爱。„„父爱像小溪流一样,慢慢地流淌着,它是那样的宁静、从容。”爱思考的吕蒙说:“有一种情重于泰山,但表达出来时却犹如鸿毛落地般无声”细腻的刘孟说:“父亲没说别的,但我却认为‘别忘了打电话’这一句就够了,且远远胜于那些话”„„

四、再反思——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思考

1、理论基础

刚开始,我一直沉醉在自己的感动里,认为老师学生都动情了,学生有所获的课就是好课。研修班学习并且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回顾这一课的讲授,静下心来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课上陈永祥老师一再强调散文鉴赏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文学鉴赏,是读者要把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再创造”,变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文学的美感实际上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想象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陈老师还强调说,散文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结果的体 2 现,有什么样的阅读理解便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主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深刻的鉴赏,还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一书中,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认为教材里的选文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第一类定篇是指大纲或课标规定的课程必学的篇目。定篇往往是经典,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义务,其本身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用朱自清的话来说,“就在叫人见识经典一番”。定篇的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 《背影》显然应当属于“定篇”,但是由于它表现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父子之间的感情,而且作者也是在而立之年,为人父之后才深刻体味到这份深厚的情谊的。文本和学生有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当然会有一定难度,这里就不得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的价值在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并强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师生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交流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生命质量的丰富、体验、提升的过程。这里其实非常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学生的引路人,是和学生一同前进的高与学生的引路人。

2、对《背影》的再反思 具体到《背影》这一课: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这一课采用以读促读,以读促思的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且《绝唱》的表达方式属于直抒胸臆,而《背影》文笔朴素,抒发感情比较含蓄,往往点到为止。从直接到含蓄也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为创设情景,以读促读,引导学生进入经典,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含蓄”。其实,对于其他的文本也一样,“例文”、“样本”、“用件”到底怎么用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还需要教师的引领,学生才能参透其中的趣妙。

从散文鉴赏的角度,我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女孩子感情细腻,容易动情,但是女孩子认识事物感性为先,主观为主。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不容易和朱自清先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更需要老师的主导,引领着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为她们和文本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以期达到“再创造”的境界。

另外,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讲,这一代孩子主张颠覆传统,张扬个性,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他们,有些孩子感情冷漠,不懂得感恩,与父母与朋友与老师关系紧张。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任重大。尤其是对于我,面对的都是女孩子,未来的妻子和母亲,她们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校训是“博学博爱”(即博学: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 3 美、学会创造;博爱: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爱人类、爱大自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求真向善、秀外慧中”的新女性。基于这一点,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教学《背影》引导他们去关注亲情,学会感恩,用一颗热爱感激的心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这种德育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3、对教师主导性的认识

总之,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现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不断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我要说教师主导作用同等重要,甚至比生的主体性更主要。因为没有良好的引导,主体性将依附于何处,又如何能真正地体现呢?

4、对体现主导性的思考

那么,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呢?我以为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领域。

众所周知,目前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正迅速扩大,已渗透到与教育有关的各学科领域。建构主义的“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建构为核心”的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及其应用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合理成分,为素质教育服务。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采用多种策略“诱导”学生的头脑动起来。比如:创设情境、问题启发、多种形式的对话、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

由“中和位育”引发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中和位育;教育;大学生就业

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西南联大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等职务的潘光旦先生引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义提出了"中和位育"的教育理念,以表达自己的人文学术思想。1933年,潘先生在金山中学以《忘本的教育》为题做的演讲中指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1]

笔者认为,潘先生说讲的位育,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指的是我们要根据一个人当下所处的时空、境遇为其提供教育,以使其更好地利用周身的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就相当于努力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但它又是比安居乐业要高出一个层次的。当然,教育的目的不止一个,安所遂生是教育最后所要达到的境界,但目前教育中唯独缺乏的恰恰是促成人们"安所遂生"的功能。

首先看大学毕业生的生存就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步伐,据统计,到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2]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1.27%,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但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突显:新增城镇常住居民不再愿意回到农村居住,但由于体制的问题他们又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各种与生活切身相关的利益问题亟待解决。

众多居民不能够很好地安居乐业。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原因外,教育的部分功能缺失也是原因之一。反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的教育成绩,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似乎唯一的目的是在教导人们如何脱离农村而走进城市的生活,"这种教育所给他们的是:多识几个字,多提高他们的经济的欲望和消费的能力"[3]。这其中又以高等教育的表现最为突出。

2009年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极度低下的现实,有学者研究提出了"知识失业"的概念。"知识失业"[4](Education Unemployment)也称作"知识性劳动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它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却没有工作机会;也可以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受教育者从事过去由教育水平较低者所从事的工作,其所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工作实际所需水平,对这些劳动力而言,相当于知识的"部分失业"。

广西民族大学11届民族学专业的小慧(女,化名)目前就任某出版社的区域代表一职,她说:"目前的工作并不是长久之计,但现在(找工作)并不是有能力就可以,大部分时候往往是有能力胜任某职位,但却因为专业,永远迈不进那个门槛。造成我们今天的这样,学校要负一些责任。拿民族学来说,我觉得那时候(指刚入大学之初)大家都很迷茫,完全不知道民族学是啥,再加上后来课程少,太多时间被我们浪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小陈,毕业一年间换过一次工作。他表示,"大学学习对我现在的职业还是有点帮助的,但是大学的时候很懵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这方面老师也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帮助。如果真的能从头再来,一定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并且树立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時希望老师学校能给自己一些关于职业发展和学习的建议、指导。"

以上的学者观点以及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感受从一个侧面表明: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知识培养与学生、社会的需要存在供需不符的情况,我们的大学教育没能使学生的获得最根本的生存所需;第二,大学是传授高深专门知识的学府,但大学教育却没有交给大部分学生赖以为生的知识本领,也没有使学生理解"为何而生""为何而学"这些最基本的人生哲学问题。这不仅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适应生活,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大学以培育具有创新性、想象力和实践力的人才为目标。创新并非凭空创造出一种新的物质或概念,创新是在原有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构与合理再建。学校要培育具有独立人格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得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适应当下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周身各种条件,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空间,即获得自身的"位育"仍是学校教育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总体而言,传统"中和位育"教育思想所表达的是一种功能主义的教育观点,将学校教育的核心旨意指向当代青年社会化的实现。"而社会化的基本逻辑与内涵则在于适应、维持现实的社会主流文化,认同、服从社会''公认''的法定文化"[5]。这难免将教育导向一种社会适应论,造成教育只教学生"以何为生"的知识本领,而忽略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然而,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人,教育的现代性及其长期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时期的教育不可能满足人一生甚或是几代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才能充分地满足需求。"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源于此。因此,从人的需要,尤其是当下需要出发,"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6],这是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 [3]潘光旦:《忘本的教育》,见《华年》第2卷第43期,1933年10月28日,参见潘乃穆编.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韩巧霞.我国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9):120。

[3]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个后现代的检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7。

2015,由铅笔引发的思考 篇12

就在昨天,我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李卓老师讨论初中的VB教学怎么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在六年级学习过Scratch以后,在八年级学习VB的时候,对程序的基本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变得容易多了,作品完成率也提高了很多,每个班只有极少数的几位同学不能够完成作品,但是在考核的层面,我们期望考算法而不是语法,由于学生的打字速度差异很大,用VB语言来完成一些复杂算法的时候,这种差异会扩大,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算法上的思维深度,于是我们想能不能分散一下难度,代码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结构用VB考核,复杂的算法用Scratch考核,Scratch的功能就像是铅笔一样,人人都能用,都看得懂,但是学生对程序的认识水平提高了,铅笔的使用方式也相应提高了。不约而同的是,黑龙江的曹红霞老师用Scratch给高中生作为在讲解代码语言之前拉齐算法概念的工具,在高中使用Scratch的一个变种BYOB同样也可以很好地将复杂的算法落实。所以,既然我们期望考查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落实情况和对复杂算法的理解,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这种“铅笔”工具,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在硬件编程领域,图形化的想法正在成为一种规范的普及形式,如Makeblock推出了自己的Scratch版本,甚至可以将程序下载到Meduino上;由中国自主开发的“全球教育公共品”Ardublock推出了它的教育版本,正在成为和Scratch并行的“铅笔”工具。类似的还有App Inventor、Kudo、Alice、Smalltalk……图形化编程这支“铅笔”,正在描绘着“人人都会编程”的蓝图,先是素描,之后自然会有人给它添加上绚丽的色彩。

铅笔的核心是它的跨年龄的易用性,这种特征在Scratch的测控板的设计上显得尤为明显,板载的传感器能够完成基础的感测技术的教学,半开放的结构使得其既可以连接更多成型的传感器,又可以通过小夹子连接更多的电阻型传感元件,让学生开始在本质的层面理解传感器的原理。提供一个电流适中可变的输出,可以控制一个范围很宽泛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这种易于入门的通用性和比较好的兼容性,使得它能够像铅笔一样在不同的学段、伴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不同的用法和要求。信息技术领域将不再需要单一的机房,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信息技术实验室,而铅笔类型的实验仪器以及未来更加丰富的具有专门功能的仪器设备的设计,是摆在课程标准、教育装备、教材编写等诸多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由《用画来写信》一课引发的思考 篇13

由《用画来写信》一课引发的思考

每次新学期开学我都会打开新教材,把每一课都认真浏览一遍,并思考怎样才能上得有趣有意义.这学期也不例外,当看到第三册第11课<用画来写信>时,我立刻想到应该在教师节、中秋节来临之前上这节课.

作 者:王艺 Wang Yi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830043 刊 名:中国美术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ART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由“美轮美奂”一词引发的思考 篇14

课程教学引发的思考

21世纪的职业教育是面向广大劳动者的教育,是以谋生为职业的教育。社会更多的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扎实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教育力量。近年来,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特别是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始终面临着社会的考验,如何能摆脱困境,走向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是每个职教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秘书基础》课程对中职文秘专业的重要性

《秘书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使毕业生能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秘工作实用人才。如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同社会实践相衔接,将这门理论课程,演变为职业教育所需要的“适当的理论讲授,充分的技能训练”的应用型课程,是广大文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面对的现实性课题。

二、中职文秘专业《秘书基础》课程教学引发的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贸系统不断加快的改革步伐,各行各业的商机为文秘专业人才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360个行业都需要秘书,其服务领域之广、层次之多,是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为了顺应文秘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秘书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自己的教学。

1.明确定位

职业中专文秘专业的教学定位应紧贴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文秘人员,然而我国的中职学校主要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生源素质偏低,基础文化知识较弱,技能较差。刚毕业很难马上适应秘书岗位,大量的学生毕业之后最初都走向了各类型的服务行业。面对就业形势,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应重新 定位: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从事文秘及其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样,使之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他们可以是秘书、文书、资料员、档案员、服务员、营销员、接线员、收银员等等,这些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过培训、锻炼还可以成为各行各业带文职性质的基层管理人员。针对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进行调整。

2.保持《秘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对稳定

《秘书基础》课程要解决的不仪仪是一般性的秘书学原理,还需要关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需要。在适应就业需要的前提下,有效地更新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秘书基础》课程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秘书职业是怎么回事,掌握本课程的基木规律,从而能对文秘专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因此,《秘书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联度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以专业针对性为核心,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秘书基础》课程作为学生首先接触的专业课程,起到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领路的作用,对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有很重要的影响,保持《秘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对稳定,使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有比较好的参照。通过不断改革更新,实现《秘书基础》课程教学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3.实现课程教学方法优化

有了正确的教学思路,还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秘书基础》课程往往作为文秘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个时候学生文秘相对比较陌生,《秘书基础》课程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而对基木上来自于各种秘书学理论,用单向传授的讲课方法,学生感觉会比较空洞。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因课程而有不同的调整,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1)情景模拟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文秘专业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可通过虚拟实践性强的情境,如开展模拟会议、模拟洽谈、模拟自动化办公、模拟接待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专业氛围,熏陶专业意识,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学得趣味盎然。如在学习《会议工作》这一内容时,2 就可以模拟开展一次某商场的开业典礼,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一个会务小组,综合设计一份会务方案,并评选出最优设计方案。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一次模拟的开业典礼活动。

(2)实景操作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当秘书,帮助各个部门打印材料,起草通知,接待来宾,接打电话,让学生提前进入秘书角色。学校经常有大型活动,成立校园礼仪队,尝试让学生为学校内的各种会议、活动、庆典服务;组织学生到机关办公室、档案室和档案馆实地参观,了解文件处理的实际情形,帮助学校各部门整理档案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尝试带学生走向社会,推销自己,参与各种销售服务等。把学生带出校门,让学生接触社会,到实际岗位上去印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的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3)案例分析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来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对信息的成功记忆。现代教学媒体突破了传统教学条件的制约,不仪能提供各类感性材料,如实际事物的形象、声音等,而且可以通过情景的设置,色彩的绚烂,角色的转换来帮助学生融合所学的知识.以获得新的抽象概念。同时,由于它具有表现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因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避兔文本案例的枯燥和累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有关图书、网络或工作实践中,选取一些典型事例(正面或反面案例),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运用秘书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见识一系列秘书岗位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案例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不再枯燥乏味。

4.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

秘书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从业态度,还要具备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秘书工作内容庞杂、事无巨细,要做好这项工作没有良好 3 的工作习惯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在秘书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这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比如,秘书职业对秘书从业人员的形象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平时每个星期固定三到四天统一着职业装,以此更好地约束学生言行举止。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全面落实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组织方面,除了以常规课堂为主以外,文秘专业还可利用每周活动课时间,尝试开辟一些形式丰富的选修课堂:专业讲座、专业见习、技能练兵、技能比武、调查分析等,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5.优化文秘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培训,使文秘专业教师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其次,实现校企合作,派文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再次,可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秘书到学校交流、讲课,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知识与社会经验的互补。此外,还可以考虑安排学校某些部门行政人员兼职文秘专业某些实践课程教学或讲座,将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由学生的迷惘引发的思考 篇15

教学片段

……

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子是表示?

生:被除数。

师:分母是表示?

生:除数。

师:对,非常好。分数就是表示这两个数相除所得到的数量。下面教师要考考你们。

出示:有5块蛋糕,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得到这些蛋糕的(--),每人得到()块?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生:每人得到这些蛋糕的5/8,就是5/8块。

师:(有些疑惑)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互相看看,沉默不语。

师:和他答案不一样的举手,你说(有点急躁)。

生:每人分得这些蛋糕的8/5……

师:(打断学生)同学们注意审题啊!题目中这些蛋糕指什么啊?就是这5块蛋糕,我们前面不是学过了吗,在这里把这5块蛋糕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1”,这里求的是每人分得的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份数,所以用1÷8=1/8。后面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个数相除,求的是数量,所以是5÷8=5/8(块),份数后面没有单位,数量后面有单位,听明白了吗?

生:(小声说)听明白了。

师:记住啊,要看后面有没有单位!再看一题,有3个西瓜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个,每人分得的占西瓜的(--)。

学生有的低头在写,更多的一脸迷惘,左看右看,不知该如何下手。

……

反思

课后,这位年轻老师抱怨道“都告诉他们考试必考,还这么不认真听,弄不懂,做不对!”是啊,听了这节课,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为什么学生对数量和份数会如此迷惘,是哪里出了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思来想去,我认为老师课前准备做得不够充足,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对学生掌握不够精准,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教师准备不够

数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熟悉教材的系统结构,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丰富自身业务知识的储备,课前先要“备”好自己。这节课的问题在于,教师自己课前没有准备好,对知识点的前后关联不清晰,虽然他深知这个知识点的重要,甚至明确告诉学生会考到,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也很心急,可偏偏自己却唱起了“独角戏”,学生观察分析不清,参与思考不足,对问题的指向不明,课堂上的时间没有充分用在点子上,学生学得困难迷惘,教师教得着急上火。有经验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两个问题,让他们从中发现什么?有什么区别?是从哪里看到的?当求份数时我们必须怎么样?该怎么解?当求数量时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又该怎么做?学生明白了,清楚了,就会顺着你的思路去听,这比用考试来吓学生引起注意更有效。

2. 教材钻研不够透

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基础。钻研教材不仅要“钻得进去”,还必须“钻得出来”。所谓“钻得进去”就是钻研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就题论题,要掌握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从而安排课时、解决问题,同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较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深入”。所谓“钻得出来”就是老师通过转化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和引导,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发现并理解知识的要点,能够应用自如,灵活解决问题,即“浅出”。

本单元教材第一节编排体系如下图:

教学时,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用1课时,分数与除法中例1、例2用1课时,而本节课应该安排在第3课时,让学生在夯实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理解。其实这个内容也是对上两节课内容整理、归纳的深化。课后,我问这个年轻的教师,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挤在这里?他说怕后面的时间太松了,可见他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既没有看到本节深藏的重点,“1的3/4等于3的1/4”,也没有把份数和数量讲透,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学生也就自然地跟着他云里雾里。

我们应该清楚教材的层层深入与递进关系,学生只有在明白了分数的意义,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表示。同时清楚分数与除法其实还是按照以前学过的数量关系,总数量÷平均分的份数=每份量,只是计算结果得不到整数而用分数来表示。这样明确后再揉放到一起,学生就清楚了。可见深入钻研、掌握和驾驭教材是何等重要。

3. 关注学生不足

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好自己、钻研教材之外,还必须了解学生,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设处理。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也明白了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果这个时候问学生“把5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学生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1/8,因为这是针对分数意义的最典型、最基础的练习。而在本节课前,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把5块蛋糕,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块,其实是更完整地阐述了分数的产生。当计算得不到整数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具体的数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每个知识点都学扎实,理解透的情况下,再糅合,再分析,想必这会比老师干喊“很重要”管用得多。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仅要以教材为蓝本上课,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带领学生向有效教学前进。这节课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一答就出错时,教师就应意识到问题设计有问题,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应该明白,面对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清楚地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哪几个环节深入,哪几个问题引出,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意外,我们又该做哪些处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了,仔细钻研了,我们的课就会更精彩。

点评:海口市研训院唐慧惠

上一篇:学生自我评价范文高中下一篇:葫芦丝兴趣班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