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教学的培训讲稿(通用8篇)
培训讲稿
——刘玉祥
2017年6月28日
0
1968年,佛罗里达大学的默瑟教授向台下70多名家长、教师、官员询问一个关于将一只鸡、一只狐狸和一袋鸡饲料运到河对岸的问题。老问题,很简单,多数人稍加思考都可以答出来。可是教授将问题进行了修改,使它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狡猾的教授却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多数人一分钟之内就可以答出来。一分钟后,人们没有解出来,十分钟之后,人们还是没有解出来。许多人开始嘟嘟囔囔、坐立不安了,甚至有说脏话、摔铅笔的,还有人干脆将纸揉成团扔掉。
教授就是想用这样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想积极做为,可是,如果给予他们不恰当的任务时,在失败面前,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攻击性或者选择逃避。从这个角度说,很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不在学生本人,他们不是破坏者,而是受害者。害他们的是谁呢?是教师,是家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层次性,不能因人而异,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学生。是家长自私而又虚荣的好高骛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什么一年级就常有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不可救药的落后生,教师对他们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领域,即脑力劳动领域,对幼小学生没有个别对待。
可以假设,要求所有刚上学的7岁孩子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比如提水。一个孩子提5桶水就已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 子可以提20桶。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会使他过于劳累而受内伤。他到明天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甚至进了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没有抽象的学生,就是说学生都是具象的,一个人一个样子。教育必须要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的教育首先是人格培养上的因人而异,魏书先讲德育要有层次性。有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对这些孩子的德育目标首先要改正错误习惯,而对另外一些学生则要有更高的品德要求。大家知道,态度的转变,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讲层次性,对所有学生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且标准又高不可攀,那么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达不到要求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甚至因逆反心理而变本加厉地制造矛盾,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学记》真是一部好书!
目标是用行动来实现的。有的老师,一说道理都明白,知道告诉学生:你今天能坚持一天不犯错误吗?说完就忘了,没有跟踪监督,不知道学生今天做到了没有,也不对学生进行鼓励,结果这样几次之后,学生明白了:这个老师就是有嘴无心,说过拉倒,所以自己也就不放在心上了。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必须要说到做到,哪怕只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件事,也必须如商鞅立木,给人以信任才行。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反馈原则,是说每个人都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对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反馈,特别是权威人士给予的反馈。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就是心中的权威人士,所以教师不可以吝啬自己的表扬与评价。
教育的因人而异更要考虑学业上的因人而异。古代私塾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进度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有学习三百千的,有学《大学》、《论语》、《春秋》的,完全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为依据。班级授课之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被统一模式化,再加上一个以年限为基础的义务教育,更加地让人迷离。现在,全国各地学校为打破这一牢笼,纷纷实施分层走班教育,有的是班内分层教育。总之,不论哪一种,毕竟在以生为本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分层教学。
一、分层要坚持差异性、合理性、主体性和激励性原则。一个多世纪的分层教学研究告诉我们,分层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都存在着利与弊的两面性。搞好了会激发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搞不好则易造成学习懈怠,丧失信心等不良后果。差异理论将学生的差异分成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两种。可变差异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可以转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短时 间内不可以改变的。这种不变差异是学生的个体特色,既然不易改变,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一差异,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同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有个小女孩,成绩不太好,但拉丁舞已经考到了十级,特别喜爱拉丁舞。老师可以给他组织一场专场演出,肯定其成绩。同时要告诉她:你会的拉丁舞还仅仅是动作,但拉丁舞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要掌握拉丁舞的魂就必须要研究拉丁舞的历史与发展,还要知道它的竞技性,知道它是三种文化的融合体。这样,你跳起来才会形神兼备。这样,动作技能带动了智慧技能的发展。
分层的合理性体现在层次的划分上。分层不是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改变教师以往过度关注优等生或者所有学生“齐步走”的状况。分层必须要科学、正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将同一学科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在同一层次中。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有利于自己的学习的氛围中,不断取得进步。
不论学生还是成人,都有强烈的获取成功的希望与潜能。分层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激励,成功激励、评价激励、关注激励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这些原则虽然文字不多,却是我们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准则。违背这些原则,工作就会失去科学性,变成蛮干,会导致我们的工作事倍而功半。说到教育教学原则,很多教 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背得朗朗上口,到具体工作中运用又忘得一干二净。这是不行的。违背规则就是违背科学,象违背用电规则要出安全事故一样,违背教育规则要出教学事故的。
二、对学生分层的基本要求
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是如何分层。层次分好了,学生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才可以有好的进步。
1、认真调查学情是分层的基础
分层之前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形有个良好的认知,调查方法可以运用摸底测验,翻查过去成绩,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要用心观察学生,对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其中,与学生的交流谈话很重要。面对面谈话不但可以获取很多基础信息,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分组意向,对不切实际的意向可以进行合理引导。
例如,某位老师在分层前采用询问、考查、测试和谈话等方法对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特长、性格等逐一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起名为蓝天,白云、大地,代表高中低三个层次。蓝天组基础牢固,头脑聪明,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白云组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处于中等,学习较为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大地组的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都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不强,成绩不佳。分组之后又确立了三个组的目标与方法。对大地组的学生是降低难度和要求,以成功教育来培养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多关注,少打击。对白云组则实施抓好基础,强化练习,形成基本技能,完成基本目标的工作方法。对蓝天组则用小综合,多变化,促自立的办法,多进行学习策略与学习思想的引导。
分组过程中,还要考虑整合身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资源之一就是学生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将目标、方法、过程都告诉家长,家校合一,共同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教育网络,是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失位有重要关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教的块垒。所以,有关人士总在呼吁:教育家长。做为老师,为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有义务进行家长培养与培训。这种培训又不同于家长学校的集中培训,不是以转变观念为中心,而是要直接谈话,授之以任务与方法。
2、分层依据不可以太过单一
调查学情之后是分层。分层工作是细致活,不可以草率,分层依据不可以太过单一。有的老师仅仅通过一次两次考试,或者一张成绩单就简单粗暴地给学生分层,往往产生不良的后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单科能力,兴趣特长,学习潜力,学习态度等多方因素。层次划分不可以太多,一般是A、B、C三层,根 据班级学生情况也可以分成两层或四层。
3、分层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尊重学生意愿
分层的目的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如果因为分层而产生矛盾,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反而得不偿失了。所以,分层之前要做好家长、学生的工作,使之认清分层目的,合理进行自我评估。如果学生执意要留在某一层,也可以先试运行,在运行过程中留意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努力,适合这一层的难度与进度,就要及时进行鼓励,促进他有更好的发展。
这是明分层。还可以暗分层,就是单独与某个或某几种学生达成意愿,提出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布臵作业分成两样。这样别人不知道,只有师生双方知道,有利于保护差生自尊心,更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
4、层次要有流动性
学习本身是动态的,层次的划分也必须要有流动性。基础班学生成绩提高之后可以入发展班,相反,发展班学生如果感觉学习吃力,可能降到基础班。北京十一学校分层走班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入哪个班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区域:现有区域和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区域。也就是我国教育家说的跳一跳摘桃子。跳之前是现有区域,跳起来摘到桃子就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区域。分析好学生发展 的现有区域,认为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发展区域,就要积极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学习进步的连续性,促进其最大可能地提高。
三、关于尖子生的教育
尖子生是指那些天赋较好,常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其需求的学生。任何班级都有尖子生。尖子生“一食或尽粟一石”,所以,绝不能“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最后导致其泯然众人矣。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那些只花了其他人一半时间就完成所有功课的孩子,应该怎样对待他或他们。
1、识别尖子生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不论是教师还是校领导,对尖子生都是褒奖有加。很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与考试、辅导、计划几乎是按照尖子生的要求来设计。然而在美国,因为“有教无类”法案的实施,很多教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花在差生身上。对于很快完成学习任务的尖子生只放任他们去自由发展。
尽管这样,我们仍然需要花点时间来讨论尖子生的识别问题。因为有些老师总说尖子生可以通过一两次成绩测验筛选出来。这是肤浅而又错误的。试想,一个学生智力超群,思维敏捷,可是一考试总又出错,答不出高分数,这算不算尖子生呢?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有八项智能,分布在人脑的不同区域,互相之间不受影响,空间能力强的可能数理逻辑能力很差,语言能力很强的人,可以口若悬河,却又不会唱歌。所以,做为尖子生的 识别工作,是复杂的,需要成绩单,又不能完全依靠成绩单,要综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情况,家庭中的表现情况,班级中的表现情况。有些尖子生可能被雪藏了。还记得我做班主任时一个叫王燕的学生。那时他是光头,领着一帮学生特别能违反纪律,可是对于学习,他又总是很漫不经心地就能位列班级中等。他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从小学就是班级的第一名,初一时各科成绩依然是年级组第一名。初二之后因为与班主任发生矛盾,竟然戒掉了班主任所教的物理学科,自暴自弃,成为孩子王。我直接把他定位尖子生,找他谈话,又找到他的舅舅帮忙,结果很快见效,他又成了年级组的第一名。
识别尖子生就要全面了解尖子生。第一是追查学生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缩影,最能为我们提供一手的识别资料。第二是注意观察,尖子生都有超常的智力,即使不测试,我们也能观察出学生智商的高低来。这里要注意一点,很多尖子生或许还有一些身体的残缺,这样容易将老师的注意力转到关心其残缺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尖子生的特质。第三是有意识地交给各种难度的任务让他来完成。尖子生的特质是喜欢挑战,反应灵敏,有很多创新思维。艰难的任务可以凸显他们的能力。
2、培养尖子生
在尖子生的培养上,很多人采取放手的方法,认为只要是尖子生,怎样学都是尖子生,这是错误的。以人为本,尖子生的情 况也千奇百怪,必须因人而异,比如有的是态度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目标问题,必须要区别对待才行。
●皮革马利翁效应,心理学上有一种皮革马利翁效应,是说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使其意识到自己将来会出人头地、不同凡响,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产生良好的效果。有些尖子生因其学习能力高于别人,往往容易耍小聪明,不努力学习。因此,可以选择一些较难的任务,冠以名家影响,学生完成之后给予暗示,告之,你将来可以成为不一般的人,给予不可以浪费时间,不能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学生,然后给他布臵较高的学习目标,督促其完成,并让他从中尝到成功的乐趣。
●鼓励尖子生设立目标。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为自己设立目标,目标的设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很少给学生这个权力,或鼓励他们去做。大目标要分解成小目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你按照常规讲授的知识他们会很快学会,而又精力充沛,接下来的闲时间需要做什么,他们不知道,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对于智力超群的尖子生,不要怕他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要怕他们好高骛远,因为,基础知识对他们来讲,用的时候再现学也赶趟。关键是有高远的目标并且去付诸实施。解决一些有困难的实际问题会倒逼着他们去寻找赖以支撑的基础知识。著名的课程专家张华教授讲自己高中时成绩不好,后来他专找高考试卷做,不会的题就去找相关的 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方法。结果仅仅一年时间,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入大学。这种方法叫抛锚法。就是把问题比喻为坏在海上的船,要解决问题就要想办法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积极性更高,实战性更强。记住,通过向尖子生提供更有难度且更迎合他们兴趣的安排,可以满足他们较快速度的学习需求。
●为尖子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人不生活在真空中,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合适的环境,尖子生也一样。
首先是心理环境。尖子生的学习创造性多,出格的多,异想天开的多,这是他们宝贵的特质。做为教师必须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让他们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发展,实现成长,如果犯错误就批评、控告、打击,会挫伤积极性。当然,这其中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他们愈挫愈勇,敢于直面困难的良好心态。
其次,了解、迎合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业、敬业、乐业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中国919大飞机机翼设计组成员陈海昕老师从小热爱飞机,自己满屋子摆的都是飞机模型。高考那一年,他超过清华录取分数线很多,却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原因是清华当时没有这个专业。前美国教育部长特雷尔〃贝尔说过:“关于教育,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牢记,第一是动机,第二是动机,第三还是动机。”有兴趣就会有动机,有动机才 会有矢志不移的行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的兴趣,还要将这些兴趣与你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并想办法挖掘学生的新兴趣。可以考虑建立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小组,列出学生的兴趣清单,并为尖子生的兴趣展示提供帮助。
最后是促进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尖子生来说,与同学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思想的火花需要在碰撞中产生。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的涌入,学习现成的陈述性知识只是时间问题,对尖子生来说不难,难的是有自己的思考。所以,给两个或几个志趣相同的尖子生安排同样有难度的任务,之后交流他们各自的解决办法,思考方法,可以促进尖子生的思考与创新,而且在竞技中激发了学习创造的潜能。
如果有些项目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可以考虑将一些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比如我们学校初一年级查卫东组织的英语沙龙社团,它的学习促进功能是单个学习无法实现的。为了促进尖子生的发展,还可以组建混合组织,让尖子生出任组长,发挥其作用的同时,激发其潜能。今年前段时间在美国读高中的于佳阳来我校做支教活动,就具有这样的意义。
四、分层模式概说
前文已经说过,分层教学的模式有班内分层,还有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分层走班制,有运用分层测试卡的分层监测模式,还有课堂教学中的分层互模式。下面重点介绍前两个。
(一)分层走班模式
分层走班不同于选课走班,它是以具体学科为单元(基本以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为主,因为这些学科知识梯度明显,使能目标在后边目标学习中的基础性强),按照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学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编班援课。比如我校如果在起始年级进行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分层走班,行政班不变,其他学科不变,只是到数学课和英课,学生背着书包去自己选择的教室,跟随自己选择的老师,按照适合自己的进度、难度进行学习,下课之后,仍然回到自己的行政班级。这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强,自主性强的学习模式。
分层走班,选课走班,浙江省是全省行动,走在了前面。2013年四所高中试点,次年增至16所之后,全省高中实行走班。去年,省教育厅召开初中分层走班研讨会,今年六月,宁波市北仑区19所中学全部实施分层走班。该区开始试点的岷山学校初一年级六个教学班分成两组,即1-3班捆成一组进行分层走班。他们将三个班的120名学生按教学成绩(他们开始只进行数学一科的分层试验)、学习兴趣、个人意愿、分成一个A级班,两个B级班。每天第一节数学课,三个班同时上数学课,A班数学注重拓展延伸,B班重视基础。学生按照分层要求选择自己相应的教室听课。刚开始,有些家长因为面子问题,而有些情绪。教师们分头做了些 工作,半年之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家长也开始拥护这种方法。
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比如我们学校,可以实行英语、数学双科分层,坚持学生分层不跃层,教师大流动的原则进行。就是每层四个班分成1个A层,2个B层,1个C层的教学班。这种两层八个班,四名教师上下层流动,学生不上下楼流动。第一节课一层四个班都上数学,二层四个班都上英语,第二节课互换。学生换班不换层,教师流动、井然有序。遇有复习、讲座之类的纯讲授型课还可以安排班级合并上大课,我们学习时发现赤峰二中有专门用的合班教室,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
1、分层走班的意义
●分层走班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夫子就提出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基础、不同资质、不同性格的人要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因为人数少,同一班级中有各种不同的学生,所以一直坚持这一原则。只是班级授课制使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之后,统一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教学进度,特别是《义务教育法》又使义务教育变成年限教育,班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凸现,使教育脱离了人本教育的轨迹。而分层走班教学正是在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之间寻找的一个科学合理的契合点。
●分层走班教学符合现代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教 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学的主体必须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没有教也可以有学,但如果没有学生的学,则教师的教是不成立的。按照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离开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无法进行继续学习。所以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那么,一个知识基础各异的班级,如何统一内容,统一进度来安排统一的学习。以数学教学为例,一个学生连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不会,老师却在他的面前大讲特讲分式加减法,还要讲分式方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现代信息加入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都强调已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作有。分层走班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分层,从而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师生的双向培养。真正的分层走班教学改掉了教师一本教案教几年的应酬习惯。因为学生是分层的,教学内容必须按学生的现有基础进行重新编排,而且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尖子班教师来讲,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一些方法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否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差生班来说,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重新的编排和调整,让学生能学得会,培养出学习兴趣。情感 上要能够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朋友,导师,不至于让这些学生自暴自弃,从而发展成为问题学生。北大附中在分层走班之后取消了行政班,代之以导师制。导师不同于班主任,他是直抵心灵的人生灯塔,承载着化解学生心中矛盾,指引人生航向的作用。
同以往的班主任、科任工作泾渭分明不同,教学班教师在分层走班教学中承担着二班主任的责任,面对着来自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要组织成一个有序的团队,那么必须要有规矩,讲方法,这需要或逼迫教学班教师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特别是低起点班级,如何培养正能量,焕发学习激情,激发集体荣誉感,确实要下一番苦功夫。
2、分层走班坚持的原则
原则就是规则、规矩,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则,违背原则就是违背科学,会受到现实的惩罚。分层走班教学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自主性原则。分层就是为了最大化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更高更理想的学习境界。所以,分层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自主原则,打压了人的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对于一些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水平层次的学生与家长,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实在做不通的,能力与层次又不属于 接近的,可以允许试学一段时间,跟不上之后再合理流动。对于一些明显层次差距太大,而又执意的人,可以进行多次单独的水平测试,大胆指出其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
第二个原则是坚持流动性原则。学习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经过评估,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向高或向低一层流动,这样更加能够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现在很多实行分层走班教学的学校都明确规定,在一学年结束之后或者学年中期,通过目标性测验,结合学生学习的态度,可以进行班级间的调节。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前进的动力。
第三是教师的择优原则。分层走班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师资的调配,如果不能实现师资的最优化,那么学生出现择师现象,会使这项工作半途而废。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最差班的师资配用,有很多学校是给差班配最好的教师,甚至是和优生班使用同一个教师。这里必须要转变观念,培养转化一个差生,其社会功效不比培养一个尖子生差,因为是尖子生总是能培养出来的,差生的转化却很难很难。
3、分层走班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辅导
分层走班之后,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智力不同,那么,基于学生基础的目标设定与教学方法选择必须发生变化。这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辅导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不同教学层次之间的目标设定必须不同。教学目标具有导 学、导教、导测评的功效,它直指教学要回答的三个问题: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什么地方?对于基础班的学生,其教学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那么,其上一层次班级就要高于课程标准,要有拓展和延伸,其下一层次班有则要降低标准,有时要对中小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编写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耐心和学识水平都将是一大考验。比如初一的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在加涅智慧技能的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四个知识层次中属于最高层次,很多教师都说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如果我们认真地到学生身边去倾听他们的思维过程(让他们边思考边念叨),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有的是语文水平低,对文字表述不能理解,有的是对生活中的规则或以前学习的数学规则知道的不全面,掌握的不牢固,有的是策略性知识缺乏,对已知、未知、条件分析能力不强,还有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没有攻坚决心。总之,不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需要教师心中有一杆秤,症结找准,方法对头,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无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说,聪明的教师必须先是高明的医生,能望闻问切,找准病因然后再科学施教。
●分层走班之后的学生辅导问题最近也被人们提出来,因为教学班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课堂 教学结束之后,各自又回到了自己的行政班级,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辅导的,只能第二天上课时才能有机会见到教师。对此,人们也想了一些办法,有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的无障碍沟通。比如建立班班通平台,建立师生微信群,有的在班级中让优生和差生结对子,实现兵教兵。还有的科任教师经常到行政班级中巡视等等。总之,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项创造性的课题。
(二)班内分层模式
班内分层,古今中外都有人做,苏霍姆林斯基是比较推宠这一做法的。虽然教师的工作要苦一些,累一些,但是可以实现优生带差生,也不会容易象分快慢班那样,伤害差生的自尊心。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这一模式保留了行政班的完整育人性,便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也容易产生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他的局限性,那就是要求班级人数不易过多,教师有精力和能力去照顾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这一方法在欧美国家应用较多。我们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教室非常大,内部分区特别多,有听讲区、讨论区、自学区、阅读区,将我国一所学校的各个功能室缩小整合到了各个教室之中。这样,一个教学时间段内,教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组织他们或听讲、或讨论、或默默地看书,真正能实现生本发展。
1、了解差异,分别成组
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班内分层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可 以考虑小组的划分工作。了解手段尽可能要多样化,包括成绩测试、观察、谈话交流等。有的老师用入学考试的一张成绩单就进行分组。这是十分草率的,因为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讲究的是区分度,相对于目标性测验,对学生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另外,学生有些特质是无法靠纸笔测验来筛选的,比如性格特点,组织能力,思想品质等,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观察、了解、交流才能完成。
小组编排可以同质建组,也可以异质成组。同质成组便于管理,因为同组学生水平相同或相近,教学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划分,作业与练习的布臵都可以是相同的,异质成组便于同学的互相帮助,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不管怎样分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人,手中有货,心中有数是要明白学生的差异,按照差异准备教学。眼中有人是坚持以人为本,多关心多爱护,与学生建立无障碍通道。手中有货是要有分类教学的方案,习题等内容。
2、针对情况,确立目标
分组之后,班内学习出现了不同层次,接下来就是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保证尖子生能吃得饱,差生能吃得了,一切不符合实际的目标都是对学生的一次打击或放纵。对于低层次目标,可以考虑进度同步,难度各异法,就是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只是有的学习基本知识,以了解、理解、记忆为主,有的还要进行应用能力训练,甚至有的还要进行知识的拓展与拔高。也可以实施进度不同步教学。比如有的学校对特别差的学生先补习四个周的小学知识,然后才开始学习初中知识。
另外,国内有些学校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思考与回答问题情况都予以量化赋分、转入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中。在目标设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比单一关注学习结果要好很多。我们鼓励大家试用这一方法。
3、分层施教,关注鼓励
目标分层之后教学设计要分层,这种设计不单一是写在纸上,更要记在心中,实施在行动中,比如课堂提问时将简单的问题留给谁。在教育界有一个关于“举起你的左手”的教学典故,就是关注差生,鼓励差生要大胆地举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关于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赫洛克效应。说心理学家赫洛克曾把106名学生随机分成四组,共同进行难度相同的加法计算训练,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不同的是对A组每天练习后表扬,对B组训斥批评,对C组不做评价,只让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老师评价A、B两组。而对D组进行了隔离,与前三组分开,不做任何评价,就是不闻不问。结果5天之后测试发现A组最好,B组第二,C组第三,而D组是最差。这个实验告 诉我们,鼓励最好,可以激发人的上进心,而批评还比放弃好。对孩子放弃是最为可怕的教育。教师要强迫自己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无独有偶,同样还有一个例子,说有一名年轻的班主任班级管理非常好,学生们都听他的话,问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他想了半天说,也没什么,就是接手一个新班之后,他把学生座位表贴在讲桌上,用两天时间能认识每名同学,并叫出他们的名字来。这不是什么秘密,就是对学生的特意关注,让学生感动了,喜欢他了,这就是赫洛克效应。
一、分层教学的不同模式及其特点
(一) 分流培养
分流培养模式就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不同, 结合学生自己的意愿, 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目标培养。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因而不同层次所实施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课程体系上甚至学制上也可能不同。分层可以在第一学期进行, 也可以在稍后适当的时间进行, 学制较长时还可以中途调整学生的分层。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分流培养模式一般按显性分层建行政班级, 这样每一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目标明确, 教学组织实施及管理相对简单, 不足之处是位于低层次的学生会有某种失落感和自卑感。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许多学校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低层次的学生向较高层次跃迁。也有的分流培养模式采取隐性分层, 不按照学生层次建行政班级或教学班级, 而是将几种既定的培养目标明示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选择努力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一起学习, 教师的教学必须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学组织与实施难度较大, 教师的隐性工作量很大, 但优点是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向尽可能高的目标努力前进的状态中。
(二) 分层建班
分层建班模式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不同, 结合学生自己的意愿, 对学生进行分层建教学班, 但不同层次教学班的课程体系、学制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同。这种模式尤其适合于公共性课程的教学, 也适合于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分层一般在学期末或开学前进行, 该门课程的教学完成后对应的教学班级自然撤销。由于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差距不大, 因此教师很容易根据班级的共性对课程的教学进行计划、组织和实施。层次最低的班级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该课程规定的最低学习要求, 层次较高的班级在完成最低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拓展。由于课程体系、学制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同, 因此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之间合理流动, 也可以选择固定在较低的层次学习而没有失落感。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相对简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必时刻费心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学效果好, 因此它是课程分层教学的最理想模式。
(三) 分群走班
分群走班模式是指先将每一个平行行政班级的学生按照综合素质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群 (组) , 例如分成探索群和合作群2个群, 在此基础上几个平行班级联合, 在某门课程的某次教学中, 几个或所有班级的探索群组成一个临时教学班在一起教学, 而合作群则组成另一个临时教学班进行教学。群 (组) 的学生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这是一种介于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分层模式, 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良好的期待, 学习兴趣可以长期保持并提高。但它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它对教学组织实施的要求较高, 在一个行政班分成2个群 (组) 的状态下, 至少要2门课的2位教师合作才能实现分群走班, 如果分成3个或更多的群 (组) , 这种模式基本不能实现。其次, 它要求每个行政班级中每个群组的学生数大致相同, 以保证某些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也能顺利实施分群走班, 这意味着如果有学生从低层次群 (组) 升入高层次群组, 就要有同等数量的学生从高层次群 (组) 降入底层次群组, 这势必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不同群组的教学进度不易控制到完全一致, 也不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四)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模式是指先将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按照综合素质的高低分成高、中、低三个或更多层次, 再由任课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由一定数量的高、中、低层次的学生组成, 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小组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一种介于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分层模式, 小组的数量、小组长的人选与小组具体人员构成可以根据需要由教师进行调整, 教师在每一次教学中会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下达不同的学习任务,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 每个小组中最高层次的学生负责带领本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适合于课堂讨论、团队协作项目性质的课程及教学单元 (例如时事与政策教育、管路拆装实训、毕业设计等) 的教学, 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培养最高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学之间可以互助学习、共同提高。但是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不可能同时兼顾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和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 教学目标能否完成受最高层次学生的表现影响太大,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基本保证。
(五) 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模式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综合素质的不同显性分层但不按层建班, 教师对每一次教学进行分层设计,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下达不同的学习任务, 学生完成与自己所属层次对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所属的层次并不一直固定,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分层。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 也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因为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潜能, 从而树立信心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采取这种模式教师的工作量大, 同时要求教师有极高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由于教师在讲授、布置任务、检查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等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几乎同时兼顾所有层次的学生而且基本上不能有所侧重, 所以它比较适用于使用网络或多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 最好在教学场所配置了足够多的计算机。
(六) 隐性分层
隐性分层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综合能力的高低分成不同的层次, 但这种分层是不公开的, 只由教师掌握。各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学习, 教师对每一次教学进行分层设计,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下达不同的学习任务, 这样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就完成了与自己所属层次对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所属的层次并不一直固定,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分层。在学生人数不多因而无法采取分层建班或分群走班模式的情况下, 采用隐性分层模式是可以考虑的, 它可以避免显性分层的一些负面影响, 很好地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信心, 调动学习积极性。隐形分层模式下教师的工作量也很大, 也要求教师有极高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在不公开分层的情况下, 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及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升迁到较高层次, 都是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的。
二、我国分层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不同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趋势
不同类型的学校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 开展分层教学的现状不同, 分层教学的发展趋势也不同。
普通中小学由于义务教育规模的扩大, 导致了学生素质差异变大, 客观上需要进行分层教学。这些学校先天上具备了开展规模型分层教学的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同一年级学生人数较多, 使学生的分层具有了实际意义;二是没有专业之分, 同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 分层教学的计划、组织、实施与管理简便易行。因此中小学将是今后分层教学开展得最普遍的领域, 它们多数会采用分流培养的分层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 (含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 由于近几年生源数量的急剧下降和职业院校数量逐年增加, 导致学生入学门槛不断下降, 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下降的同时相互差异加大, 客观上也需要进行分层教学。但与中小学不同的是, 职业院校同一年级的学生是分属于不同专业的, 每一个专业学生人数不一定足够多, 而且不同的专业开设的课程差别很大。所以, 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规模型的分层教学今后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
普通高校 (含军事院校) 特别是一本、二本学校由于对高考考生享有优先录取权,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是最高的, 而且同一个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差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不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今后普通高校中分层教学仍然不会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它们中少数院校 (如军事院校) 、少数专业 (如体育类专业) 由于招生的特殊性, 也会出现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 因此它们也会对一些课程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相同前提下的分层教学的尝试。
(二) 高职院校不同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景
从专业的角度审视每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 可以将课程分成四大类, 分别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素质拓展课。从已有的文献报道来看, 公共课比较便于进行分层教学, 因而开展得很普遍。其中英语是最早实施大规模分层教学的, 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公共课程紧随其后。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大规模分层教学的报道还不多, 专业核心课中进行分层教学的报道很少, 素质拓展课采用分层教学的报道还未见。从实施大规模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来看, 今后公共课的大规模分层教学将继续走在前列, 专业基础课的规模型分层教学将迅速兴起, 专业核心课的分层教学也会逐渐开展。
三、分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 分层的标准要趋于科学化
对学生进切科学合理的分层是直接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到现在为止, 许多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和个人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例如对新生进行分层时以高考成绩或入学考试成绩为标准, 在第二学期或更后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以学生前一个学期的平均成绩或某一单科考试成绩作为为标准, 这样分层缺乏科学合理性。有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方法、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 (态度) 、智力水平与技能水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态以及潜在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生分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 (态度) 、个人意愿以及学生没有被激发出来的能力。因此, 要深入研究如何测评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用于指导分层。
(二) 要加强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也应该有明显差异, 而不应简单地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增减和教学进度的快慢上。应该针对每一层次学生的共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 这种针对性不但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上, 也应该体现在教学组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 甚至要体现在与分层教学相关联的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上。有学者对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分成认知类、动作技能类和态度类三大类,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每一类学习内容时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 例如对于认知类学习内容, 在学生被分成A、B、C三层的情况下, A层 (最高层) 学生适宜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 而B、C层学生适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练习法。但总的来说,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有待更加普遍、深入和细致。
(三)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考核评价
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 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呢?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已经趋于统一, 多数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学校和教师主张并实际采取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在这一点上, 笔者有不同的观点, 那就是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 需要对学生进行两种考核与评价。第一种是检验分层教学本身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此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是科学合理的, 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层次的学生经过分层教学后取得的进步, 发现分层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以指导后续的分层教学。第二种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最低目标的考核与评价, 此时如果采用的是分流培养的分层教学模式, 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但如果采取的是相同培养目标下的分层教学模式, 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价。
(四) 要重视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共性进行分层教学, 体现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特长, 提高教学效能。但与此同时, 采用分层教学尤其是显性分层教学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 处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归属感得不到满足, 由于同一层次内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心理焦虑, 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自我能力感低因而容易自卑。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解决, 势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层教学可能引起的心理问题、影响后果和解决的方法, 在学生中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工作。
(五) 要切实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
教育公平有两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覆盖, 即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第二层涵义是公正, 即保证不因为受教育者个人的和社会的因素妨碍其达到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时, 一定要做到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是公平的。对于第一层涵义的理解是: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 都必须给予他们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基本标准的教学任务, 并且帮助他们完成这一任务。对于第二层涵义的理解是: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科学可靠的测评方法, 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赋予每一个层次可能实现的最高培养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不能因为高层次的学生容易出成绩、容易为学校争得荣誉就在对学生的关注度、对教学资源的分配使用、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出现对高层次学生的明显倾斜和对低层次学生的轻视与敷衍。
摘要:我国现行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分流培养、分层建班、分群走班、异质分组、同质分组、隐性分层等几类, 这些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不同类型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 或将其结合起来使用。同时, 分层教学中分层标准的科学化、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考核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切实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孙博文.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分层教学实践——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声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 2012 (6) .
[2]贾艳梅, 韩栋, 高平.分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神州, 2012 (20) .
[3]王凤霞.中职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11 (6) .
[4]闫梅, 姚雪晴.对分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 2009 (3) .
[5]周健.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
[6]李玉玲.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J].教育革新, 2010 (4) .
[7]张崎静.关于高职英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赜[J].扬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8]何间英.实施分层教学, 落实因材施教[J].西江教育论丛, 2007 (4) .
[9]王晔, 白舒文, 王艳平, 杨慧征.分层教学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2 (9) .
[10]袁端才, 胡其高.《结构力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2) .
[11]李玲, 唐海军.数学分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
一、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了解,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题针对性不强,没有完整的系统性。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内容、方式与企业生产联系不紧密的情况。有些企业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但是对于培训效果如何却不太关心,这样的培训投入不少,教学效果却不好。
近几年来,我校承担了“企业员工机械加工技能培养的探讨”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当地企业的生产加工情况,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技能训练方法,即依据学员已有的能力分层,制订阶段性分层训练目标,并采取以能力层次不同的学员混合编组的形式作为载体,进行“优化组合”,达到分层递进的目的,以求实现全体学员操作技能的全面提高。
二、分层教学法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优势
根据目前培训情况来看,在企业培训中实行小班化教学是很有难度的。但如果我们通过对学员进行适当的“分层”和“组合”,创设出一个个教学培训方面的“小班组”,然后让每一位学员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其在培训老师的关注下学习,做到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使每个学员都有收获
实践中我们发现,同一个培训班级的不同学员对基础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技能训练的领悟能力等均存在着差异,如有的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快,但对动作技能领悟较差,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方可;而有的学员专业基础知识一般,但对动作技能的领悟能力很强。以往的大班培训教学由于人数多,教师难以作全面了解,教学中也往往只能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致使在实际培训中相对优秀的学员失去学习动力,相对较弱的学员则常常因困难而却步。若采取分层教学,培训教师可以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摸准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考核评价分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充分发掘学员的自身资源,实施互动教学
通过分层教学,让对技能领悟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学员事先初步了解和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然后“优化组合”,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则可事半功倍。实践证明,通过“拔高”,使这一部分学员对技能训练的领悟加深了,同时其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极大地锻炼,很多学员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同时通过“助长”,使得大部分学员的技能扎实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培训的乐学氛围。
三、如何在企业培训中实现分层操作
如何在企业员工培训中适当分层和实现组合的真正优化呢?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对培训班学员的分层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我们通过专题调查摸底,大致摸清了学员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基本情况,并根据基本情况将学员粗略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应根据学员的技能发展水平变化,随时调整各层次学员的组合,以激励学员向更高层次递进。
2.培训教学目标的分层
一个科学的、准确的、符合该层次学员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可激发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目标分层的合适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在分解目标时,应在充分考查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具体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培训要求与教材内容,制订与各层学员最近发展区接近的教学目标。
3.教学培训过程的分层
教学过程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此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可大致概括为:任务分层,入门指导阶段;分层练习,巡回指导阶段;分层释疑,点评指导阶段。在任务分层阶段,教师可通过演示、点拨等各种手段将技能训练任务分给学员,并详细解说各任务的训练目标和技能要求;在巡回指导阶段,教师要重点找出技能练习中的误区,并适当点拨让学员发现问题;点评指导阶段是技能训练、转换学员学习角色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自主性,有轻重缓急地进行分层释疑,然后进行总体点评,在点评时应避免简单化、公式化,要评到点子上。
4.学员评价的分层
评价是调整激励的一种必要手段。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可及时了解各层次学员达标的程度,适时进行科学调整,有效消除学员的训练惰性,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从而促进学员技能的共同提高。但评价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好就会挫伤学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员,时时关注学员在训练中的闪光点,及时对未达标学员进行引导和激励。
四、注意分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点
1.必须围绕学员提高技能这个中心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它的表现离不开学员主体,它的获得更离不开学员主体的努力练习。只有充分调动每个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完成动作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教师在技能训练中必须紧紧围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中心,让学员愉快学习和自主学习。否则将会出现组合小组中本来能力强的学员体现不出优势、本来能力差的学员可能会走下坡路、中间层次的学员将向低层次下滑的不利局面。
2.必须认真抓好练习工作
技能的练习可从主动与被动两方面进行。被动的练习主要发生在初学期间,这时需要教师讲解和示范。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示范,使学员获得解决办法,但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必须依赖于学员自己探索、亲身体验,因此采用“优化组合”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时,必须坚持以自主练习为主、教师的指导和学员间的协作练习为辅的做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习者从中不断得到反馈信息以强化技能形成的复杂过程。及时反馈信息能促进动作技能训练的进步,所以在实践中,教师要通过阶段性的“层间互动”来刺激学员练习动作的热情,从而提高实践培训课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占据着很大的地位,那么素质化教育就被提出来了。在这基础上,分层教育法出现了。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科目,也实施了分层教育。它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各自的优势。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育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分层教育法 优势 问题
大学体育是一门独特的科目,它相对其他科目比较活跃,不那么严肃,并且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但它在大学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很多高校在体育教育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育法。分层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大学体育教学的优势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简述分层教育法
分层教育法是在正常条件下,老师和学生的水平不变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能力及水平,把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同学分为一组然后实施分级教学。每一项都分级记录,例如分级练习、分级评价以及分级校正,这些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达到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使自己的优势放大。同时,学生也会根据自己情况的不断改变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分级发展的目的。这是目前教育的最适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因材施教。
二、传统体育教学的缺点
(一)传统体育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在,在大学里会有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好,那么他们就不愿意上体育课,甚至讨厌上体育课,其结果就会导致学生不愿锻炼身体。其实这也并不完全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学生们的自身情况不同,其身体素质也大不相同,有的差异非常大。那么就会使一些身体素质不好的同学不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完全没有积极性。上体育课对他们而言是遭罪,在体育课完全得不到乐趣,然而对于其他同学,上体育课是一种享受,带给他们的是快乐。这明显是不公平的。
(二)传统的体育课过分强调班级制这一特点
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课是男女一起上,共同在一个班级,然而男女生本身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就不太相同,有的男生喜欢而女生却不喜欢,有的女生喜欢而男生却不喜欢,很少能碰到男女生都喜欢的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兴趣的男女生在同一班级上一起上体育课,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这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结构会影响传统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采用“一律化”“齐步走”的模式,教学目标无层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而且学习评价都相似。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基础条件好的学生上课的内容无法满足他们本身的需求,基础条件差的学生却不能完全吸收。基础好的同学不用努力也能拿到好成绩,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无论怎样努力成绩依就差强人意,这就会使一些学生远离体育,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优点
(一)使学生加强竞争意识
学生的层次划分会不断的变化,随着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也会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每学期学校都会根据学生这学期体育课的表现及考试情况而打分,并且做出相应的评价,这样学校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从而重新调班。这样,综合成绩进步的就会调到一个更好的班级,而综合成绩退步的学生就不得不调到一个相对较差的班级,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现象了。
(二)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同学的能力不同,他们所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同,那么分层教育就会使他们的潜力放大,让他们在合适的位置使用合适的方法来学习,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避免资源损失。这样可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未来有更好的帮助。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及易出现的问题
(一)实施情况
首先,师生间建立起相互尊重及信任感,这会使教师工作起来非常容易,心态也非常好,同时压力也会明显减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明显增加。教师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变化,同时,学生遇到问题,不管学习或生活上都会及时的给出帮助;其次,要有一个鼓励措施,这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项鼓励是真实存在的,从而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同时也可以使教学质量提高。
(二)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过于老套,管理水平低。现在,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仍然处于主要地位,一个人掌握着整个课堂,很少在乎学生的感受,与学生交流也是很少的。所以老师几乎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分层教学管理会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做好所有的教学工作,并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创新,与时俱进,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工作压力及工作强度,同时也会对老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式亟需改变。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出现了,那就是分层教育。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教育。分层教育可以让学生爱上体育,这样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念动教学法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G2014010765。
参考文献: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借鉴一些先进的理念,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现将个人尝试和心得总结如下:
一、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透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要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试题对班级进行测验,然后结合平时的调查,按3:5:2的比例分为“优”(A)、“良”(B)、“一般”(C)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将他们合理分组,编排座位,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一般以四人(A组1人,B组2人,C组1人)前后桌较为恰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讨论,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各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再综合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重新调整,做到“动态”分层。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指使用 “分类试学——分层指导” 的教学模式。分类试学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后的一种学生个体或组内群体的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学习;分层指导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学情况,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轮流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练习分层
在练习的设计中,有“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要求C组的学生必须完成基本练习,鼓励做综合练习,B组的学生要求完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争取做发展性练习,A组的学生则全部完成或指导帮助B、C组同学做练习。他可为B、C的同学设置“选做题”。练习中,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和突破,体现教学的弹性,与此同时,在不断进行的巡视中,及时把握反馈的信息并作个别矫正。
五、评价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具体做法是,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考察进行分层评价,各层次学生的测试卷面总分相同但是数量上有多少之分,程序上有难易之别,即使对同一学习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差异性和鼓励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使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白礼武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复杂化,中学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新形势、新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脉搏,研究教育工作的现状。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变迁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学生不比俭朴比阔气、不比艰苦奋斗比荣誉、不比节约比浪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造成视野差距化和不均化,教学资源的不均、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内容时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获取方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变化。
2.家庭教育观转换与学生道德取向的变化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异化,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存在普遍化的倾向;重享乐、轻发展,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存在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创新和敬业精神不够突出等。
3.学校教育观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成为主题。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说教式传授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应试教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育是全面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既要求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首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其次,把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及把探究法、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起来;最后,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并使之成为中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经过反复激励,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成就才能实现。因此,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改变“注入式”孤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
2.以分层式教学为轴,突破“填鸭式”机械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以递进式教学为主,突破分数、答案的单向性,探索学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凸式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被调查90人, 只有15人认为自己作文优秀, 占16.67%;有16人认为自己良好, 占17.78%;有25人认为自己一般, 占27.78%;34人认为自己在书面表达方面有很大的困难。笔者初步发现了问题所在: (1) 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具体表现为: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谓一致、语态及时态错误, 以及标点符号、大小写的错误等。 (2) 受母语的干扰。在写作过程中, 习惯用汉语组织思维, 然后翻译成英语, 导致用词错误, 出现大量的“中式”英语, 使文章显得词不达意, 语病百出。 (3) 语言表达能力差, 写作技巧贫乏。例如缺乏适当的关联词, 使文章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各问题, 笔者尝试了书面表达的分层教学。
一、书面表达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因材施教理论。现实告诉我们: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 又有共同性, 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 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 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 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 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它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共同进行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实施书面表达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分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针对差异, 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从而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因材施教, 将学生客观地分层
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 把学生分成A、B、C三层, 这种分层是动态的, 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效适时地调整和重新分层。我们将英语基础较好, 具有一定的词汇量, 并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和较强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学生分为A层;将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能进行初步阅读, 词汇量不够多, 平时在英语书面表达中缺乏篇章感、流畅感的这些同学分为B层;将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学习又没有浓厚的兴趣, 而且往往对英语学习怀有恐惧心理的这些学生分为C层次学生。定位是暂时的、流动的, 学生数也不固定。明显进步者, 可申报换组, 以激励竞争、不断进取。
2. 进行写作的分层指导与训练
(1) 不断巩固学生的词汇与语法知识。写作离不开句子, 句子离不开单词。要学会书面表达, 必须有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整个训练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句子是文章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 应做到三结合。第一是造句与句型相结合。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句型, 以图片、实物、情景等为辅助, 开展造句练习。第二是造句与语法相结合。语法教学与造句相联系, 使学生通过造句来领会各种语法现象。第三是造句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寓词于句子中, 做到词不离句, 以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这三个阶段彼此衔接, 教会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运用词句, 从而达到在书面表达教学中“教、学、用”三者的统一。另外, 让学生背诵重点语句或短文, 对增加学生英语作文知识, 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每个单元笔者要求C层次的学生背诵重点短语和句型, A、B层次的学生除了背诵重点短语和句型外, 还要求背诵课文, 一些谚语格言, 经过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培养语感, 在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出手成章”。
(2) 口语表达作先导, 以口语带书面。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一般来说, 口头能流利表达的东西如用笔头表达则比较容易, 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的编排, 充分利用课堂的内容, 以听、说领先, 教学重点句型和对话, 达到脱口而出。然后, 利用谈论的话题, 让学生把谈论的内容写出来, 最终落实到写作训练上。创设语境, 角色表演。教师提供情境或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进行角色分工, 要求A、B层次学生依据表演中的对话内容, 独立谋篇, 写成概括大意的短文, C层的学生先做有关的填词练习, 后改写成文章。在简单的口语活动中我们采用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 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这个时候A、B、C三个层次的同学混合在同一群体中, A层同学解决较难的问题, B层同学解决正常难度的问题, C层同学解决容易的问题, 互相协作,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正确处理内容要点, 并学会恰当运用关联词。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在处理内容要点上, A层同学, 能进行正确的短文材料分析, 形成一定的分析材料的思路, 正确处理要点, 形成信息完整的书面材料。B层同学, 能对短文材料进行分析, 形成信息相对完整的语言材料, 使他们对材料有一个完整的认识。C层同学, 能抓住短文材料的主干, 找出需要写下的内容, 并在大脑中搜索需要的英语词汇。书面表达往往以小作文为主, 字数要求在60~80词左右, 并给出适当的提示词。A层同学在训练与指导中, 要求充分运用恰当的关联词, 在平时的评价中充分展示优秀同学的书面表达连接、过渡方式, 在不断的渗透中使A层同学都形成这样的书面表达习惯。在对B层同学的训练与指导中, 要求他们先在阅读中体会关联词、承上启下句, 仿用关联词、承上启下句, 通过理解与运用慢慢培养起关联的概念。对C层同学, 给他们指出关联词的存在, 并对一些关联词进行背诵、默写, 能在初步的练习中使用, 如果用上了给予及时、合适的评价。
(4) 及时讲评与反馈,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写作训练中, 教师评改, 应多用欣赏的眼光去批改学生的作文, 批出错误不当之处, 这就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去写去练。从一个精彩的构思到一个优美的句子, 甚或一个确当的词组, 我们教师都要去用心发现, 或圈或点, 给以批注及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不仅能改出错误而且能改出学生的自信, 尤其对于C层学生, 他们对写作有困难、惧怕写作, 多一句鼓励、多一句表扬能带给这些学生信心和动力。由于教师在日常的写作训练当中, 很难做到全批全改, 学生自改和互改不失为一种操作性较强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同学互改中学生都能发现对方文章中的主要毛病, 并能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此外, 同学批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意识, 内化英语写作技巧。利用这种方式批改作文, 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在同学的反馈中, 学生一方面通过作文与他人交流, 另一方面通过评改他人作文使自己受益, 取得进步。这样, A、B、C三层的学生就能通力合作, 互相提高,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使他们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 从而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
(5) 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 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习惯。大部分学生一看到写作就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写作效果。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应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明确告诉学生初中英语的书面表达是一种低层次的表达形式, 不同于语文课的写作, 它的要求不高, 只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语写出符合图意或提示、结构完整、语法正确、书写清楚的作文就可得高分。然后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选材时从易到难, 认真细致地批改, 耐心讲解, 适时表扬, 让学生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产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写作的欲望、写作的内心自然感, 自觉地克服由写作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最后,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多读多写, 持之以恒, 教师批改后, 教会学生认真总结, 平时注意词汇的点滴积累, 注意分辨词汇的恰当的用法, 写作能力会逐渐地提高, 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写作的健康心理。在这个方面要求每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在平时认真训练中培养自己良好而平和的心理状态, 久而久之就能在进步中端正自己面对书面表达的心态。评价学生的写作应自始至终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 这样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 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 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 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实施写作分层教学后取得的成绩
在坚持将近1年的书面表达分层教学后, 我们的同学颇有收益, 有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作文优良, 有32人认为自己一般, 占35.56%, 只有18人认为自己写作是困难的。在这学期的期末统考中, 所任教的两个班的作文平均分拿到7.5分 (总分10分) , 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同学基本上都能把内容要点表达出来, 大部分同学都会运用到关联词, 注意到文章的流畅性, 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今后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与飞跃。
四、书面表达分层教学实施后的几点反思
(1) 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动态的分层才能形成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创新精神。
(2) 英语写作要求不高, 要消除学生在写作中的心理障碍, 始终保持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3) 探索更好的、更规范的英语书面表达评价机制, 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4) 学生对于关联词的运用, 对于作文的流畅性等方面都等待我们师生双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5) 注重生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写完作文后, 通过学生互相之间的检查与修改,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分层教学思想,意义更深远。其原因在于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除了有常规的差异外,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早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并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组。
教师通过交谈、观察课堂表现、测验等手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在学习上很努力,电脑水平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也往往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由于学生因个性差异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那么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对差等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下面就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提点建议:
1.灵活应用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是分组教学的细化,分组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分层教学应该建立在长远目标之上,在具体一节课中分组教学要适合一些。当然这些问题并非靠对理论的学习就能得出标准答案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灵活的应用
2.分层教学切勿搞形式主义。在优质课的评比中或者有的教师心血来潮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了临时的分层教学。可以说,这样的分层形同分组练习。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应当对已经实施水平分层的学生进行目标、内容、方法等分层操作跟进。即对学生根据基础能力水平分层后,再针对不同水平设计其不同目标、内容和方法。否则,缺少了后一环节的分层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形式。
3.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分层教学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或误解教师的某些行为。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避免学生产生不良反应,作到隐性分层和评价上的合情合理、适时而发。
4.最终目标不分层。教师在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降低了对部分学生的要求。这是在实际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分层教学主要是避免“一刀切”、“ 齐步走”的传统教学方式,允许学生顺次达到教学目标。在分层教学中统一目标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统一目标的完全实现正是分层教学区别于统一教学的实质所在。统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有弹性的,它允许学生在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标期限上有所选择,也鼓励学生在统一目标之上争取实现程度上的差别,但体现基本要求的统一目标是决无弹性可言的,要求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
【关于分层教学的培训讲稿】推荐阅读: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的分层式教学09-08
初中语文的分层教学09-22
日常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11-19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10-27
分层教学对后进生数学兴趣的培养10-22
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11-13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11-18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07-2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论文07-23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