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课程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十四节气课程(精选8篇)

二十四节气课程 篇1

本报通讯员 刘华良

“叔叔天气热,请坐下喝杯茶”。日前,浙江省江山市礼贤幼儿园在门口阴凉处摆放了长凳、水桶和杯子,设立了免费的伏茶供应点。路上有行人、接送家长经过时,由孩子上前递上一杯伏茶,起到解渴消暑之功效。原来这是幼儿园结合节气“大暑”开展的“夏日送清凉”活动。伏茶由石香薷、甘草等草药熬制而成,最早是给园内师生准备,后来在孩子建议下对外开放提供,持续一周时间。

礼贤幼儿园坐落于江山市贺村镇礼贤村,于2016年9月正式开园。得益于江山市“集团化办学”的政策,与城区省一级幼儿园——江滨幼儿园结对,通过集团例会、集团教研等多种形式深化课改,到如今,已取得不少突破。

依托于礼贤村千年古村底蕴深厚,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农耕生活世代相袭等特点。幼儿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文化土壤,确立“养礼德 育贤人”的园训目标,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二十四节气,汲取其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构建以美食民俗、田园自然为核心的“礼之贤”本土化特色课程。

在课程负责人吴柳佳看来,课程的核心是儿童,幼儿的需要决定了园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在实施课程中,老师发现孩子们对每个节气里吃什么、玩什么特别感兴趣,于是幼儿园把节气食物和风俗活动作为课程的核心版块来研究,鼓励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节气要吃什么食物,举办什么游戏活动,本地和外地有什么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基于整理结果,幼儿园已陆续开展了立夏做立夏羹、斗蛋;冬至吃混沌、汤圆;谷雨时,引孩子到附近茶园采茶、品茶,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等活动。

关于节气美食和风俗活动,村子里的老人也很有发言权,老人们身上一代代传下来的生活经验便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村支书姜德元是幼儿园的节气“顾问”,以前在村子里负责管理广播电站,什么时节播种、打药、收割……都由他负责通知,如今,村里广播已被弃用,但对于节气知识他却始终都没忘记;李香凤老人之前在上海帮忙带外甥,为了让孩子吃多些,学会了很多点心做法,后来因要照顾老伴回到了村子里,每逢学校里需要她指导的,要做清明粿、包子、馒头、立夏羹……找她她总愿意帮忙;此外,像缝制香包、剪窗花、编彩绳等“针线活”往往是奶奶们的擅长领域,祭祖、舞龙、耕种等粗活则是爷爷们更有发言权。老人们三天两头走进课堂,成了该园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特色。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在礼贤幼儿园看来,继承传统不是让孩子活在昨天,而是以此为根基,培养明天更好的公民。秉承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幼儿园让儿童自主、自觉地参与到课程活动;鼓励幼儿去发现、探索,在实践中取得进步。

左手拿一把秧苗,右手每次取3、4根,食指和中指钳住秧苗根部,顺势插入泥土中。在刚过去不久的的“六一”儿童节,幼儿园把六一活动和芒种课程结合起来,全园200多名孩子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在田里学习插秧,让孩子们体验农作物从培育种子到收获粮食的过程,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得生活场景,让孩子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会感恩。

再以节气清明为例,针对节气特点,幼儿园将“寻春天”定为主题,让孩子们到田埂踏青写生,画孩子眼中的春天;到田里采集清明果材料——艾草和鼠曲草;该园还把传统春游和“清明”园本课程相结合,生成了一个新的分支课程,名称叫“我的出行我做主”,孩子们提前商议露营地址,选择露营必需品,讨论在户外生活半天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露营时吃、住、行、玩等事宜。露营那天,孩子们自己搭帐篷、垒灶台、做午饭、品尝分享、自主游戏;除了露营,亲子游是分支课程的另一大重要方向,镇上举办“风筝节”,孩子和家长们一起画风筝、放风筝,在草原上合作玩游戏,享美食。通过体验、亲近大自然,孩子们的独立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发展;探究精神、团结友爱、勇敢进取等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生发。

传统备课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为推进课程建设,帮助教师掌握全局,明晰细节,幼儿园组织老师外出学习了思维导图软件MIND的使用,每次主题课程实施前,老师们会利用休息时间对教参内容和二十四节气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审议,通过软件,对应添加到集体教学、环境创设、家园合作、自主游戏等主题版块中,如6月大班的芒种夏至课程中,集体教学里除采用了原先的《蚂蚁王国》、《地下的动物》等活动外,还加入了煮梅、自制扇子、吃夏至面、诗词欣赏;游戏活动里有打泥巴仗、亲子插秧;区域游戏里有神奇的粽叶、包粽子、稻田里的昆虫等。完成后,制成图表分发给每位老师,帮助老师们对课程整体框架、具体实施步骤,以及每个分支活动之间的联系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谈到园本课程架构与实施感悟时,课程负责老师吴柳佳表示,园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下一步幼儿园将继续立足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国内外的优秀资源,针对存在的问题继续探究,让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在幼儿园持续开展、不断优化,让孩子在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课程中浸染,在传承中成长!

二十四节气课程 篇2

一、在“传承历史,奠基未来”的需求中起步

1.全面育人历史的召唤

二十四中前身是大连育才学校,1949年9月1日开学。第一任校长由大连市第一任市长毛达恂兼任,他提出了“注重道德养成,竭力提倡科学,加强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活动”的全面育人理念,并把毛主席题写的“五爱碑”伫立于校园内;1951年元旦,周恩来总理亲临这所学校并留下了“你们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你们要创造教育方法”的题词。正是依照开国元勋的教育嘱托,二十四中始终把德育目标锁定为“拓展实践知识,锻炼组织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活跃课余生活”。

2.多元特色建设的选择

学校一向推崇高质量的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实施“依托丰富的校本课程,以高效课堂为基础,以多元学习为手段,以多元文化为载体,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差异,并以多元化的眼光去赏识、培育每个孩子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高质量教育,促进学生高水平个性化发展”的多元教育特色的学校建设。“体验式课程”已成为多元特色课程体系中发展型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未来人才成长的需要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人,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在多领域中大显身手。这一特点决定了 “学校成功的标志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绩(顾明远为二十四中题词)”。因此,构建以“开发学生的语言沟通、数理逻辑、空间视觉、科学探索、身体运动、音乐旋律、 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为主的“体验式课程”体系是学校的必然选择。

二、在“创造文化,搭建平台”的建设中成长

“体验式课程”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条件,离不开学有专长的教师和高屋建瓴的专家。

1.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体验式课程”发展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学校采用“五·三”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才能———一人一运动、一人一乐器、一人一社团,三能力———判断力、鉴赏力、创造力,三兼优———道德与智慧兼优、知识与能力兼优、人文与科学兼优,三特色———探索体验、体育发展、人文艺术,三情怀———责任心、荣誉感、爱国情。新课改以来,二十四中的流行语是:“学问与见识并重”“成长比成绩重要”“科学与艺术缺一不可”“美德即智慧”“文化涵养品质”“读书与健身是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幸福而优秀”……以上这些教育思想充分显示了二十四中更注重把学校建设成为打开学生经验世界、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拥有自主空间的场所,把老师培养成为帮助学生经营未来世界的引路人。当学生离开学校,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成熟的心智、准确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创造。

2.日月雕琢的自然环境和日趋完善的功能为各种“体验式课程”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占地3万平方米,绿化率为40%。见证校园历史的百年杨,寓意硕果累累的柿子园,花香四溢虬曲粗壮的丁香树,体现浓浓母校情的水杉林、喷水池边的辘轳、草坪旁树荫下的木凳等使整个校园犹如田园牧歌。徜徉于二十四中优美的校园环境,享受、熏陶、感悟和思考不期而至,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学校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科技实验、图书信息、体育运动、艺术教育、学生社团、 对外交流 “七大中心”。有围棋室、书法室、茶艺室、花艺室、国学室、剧社室、画室、合唱音乐欣赏室、器乐排练厅、 舞蹈排练厅、模拟联合国室等专用教室39个。普通教室与专用教室比例达到1:1。学校有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两个室外体育场地,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 击剑标准场地一应俱全。

3.“一坛两会”“一报两刊”“一台两站”为 “自主体验式课程”发展提供舞台

骋怀论坛、教学委员会、家长委员会、《24中学报》、 《杏坛跫音》杂志、《蓝帆》杂志、24中电视台、24中网站、 24中广播站,这些媒介不仅成了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更是学生洞悉世界前沿、与同伴切磋、与大师对话的平台。 其中“骋怀论坛”借鉴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生在聆听大师教诲的同时,和大师互动更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自我能力的渠道。近五年来,先后有同济大学校长裴刚、南京大学方成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杨阳教授、中国科学院王宁寰教授、原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先生、百家讲坛学者袁腾飞、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等40多位名家登上了这一讲台。

4.亲友、校友、师友为“体验式课程”提供了不竭的技术支撑

汇集30个职业精英的“家长职业联盟”,历届在不同领域有着卓越表现的二十四中杰出校友,如清华、北大、 港大、国科大、大工等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由这些成功的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亲友、校友、师友所主讲的系列课程,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他们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水平。“家长职业联盟”每月都会在班级班会上进行一次职业生涯教育讲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与专业选择等进行规划和指导。

三、在“丰富课程,自主实践”的体验中收获

1.课程

“入学教育系列课程”“毕业教育系列课程”“节日文化系列活动”“艺术、体育系列活动”“国旗下的系列教育活动”“安全教育系列课程”“文化使者计划”“社区服务” “四自教育课程”“社团”十大系列课程已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无一不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学生能力的使命。

(1)“四自教育”课程

“四自教育”课程,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策划和管理。“迷你咖啡吧”的自主经营,《蓝帆》杂志自主发行,“图书漂流站”的自发到自动地提升了学生人格自尊意识;“学生值周队”“学生食堂自治管理委员会”“艺体活动的组织和裁判”提升了学生行为自律意识;“学长传帮带的学法指导”“假期社会实践报告会”“劳动值周班”提升了学生学习自觉意识;“高一军训”“高二的创新实践基地实习”“春游下工厂”提升了学生成长自强意识。

(2)社团

从1997年《蓝帆》杂志创刊至今,社团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不断提升,现在总数多达47个,学生参与率达90%。 社团分为学科与探究类、体育与运动类、科技与制作类、 文娱与表演类、休闲与鉴赏类、综合类六大类。学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团建设的“重中之重”,突出民族特色,其中国学社、诗社、民乐团、民舞社、青铜印社、书法社、尚艺棋社、茶艺社等都已成为品牌社团。我校连续三届被评为大连市优秀社团活动学校。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活动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我校社团工作尊重个性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学思结合、强化知行统一,体现了自我设计、自主管理和团队意识,正朝着特色化、规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艺术、体育、科技系列活动

“五·三”人才培养模式,注定要求学校为学生成长搭建各种活动平台。“社团文化展示月”“校园读书月”“国际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学生活动,已成为“体验式课程”的主要部分。“大课间操的太极拳”是二十四中人常年如一日的修身养性的方式;“二十四中徒步方队”连续五年参加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已成为滨海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春季趣味运动会”则成为“秋季运动会”过后的另一个祈盼;“校园歌手大赛”“民乐演奏会”更是给富有音乐才能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

(4)毕业教育系列课程

成人仪式、元旦联欢会、百日誓师、露天电影、三十日动员、游园、灯光秀、五个最后一次、英才奖励基金大会等毕业前的活动,使高三生活张弛有度,其蕴含着成熟、责任、感恩、才华、丰富、创新、轻松、活泼、激励、肯定,使本来令人窒息的高三生活因有效的活动调剂而变得令人心驰神往。其中露天电影、灯光秀活动使学生、老师、家长、 社区居民一起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夜晚,这已成为学校所在中山区的重要节日;成人仪式、英才奖励基金大会又让高三学生带着成熟和信心走向高等学府。

(5)文化使者计划

“文化使者计划”就是落实“德行+ 学识+ 综合素质” 的育人目标,每年鼓励全校不少于10%的学生参与一次海外浸濡机会,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外国文化,尽早培养 “文化适应性”。学校长期和美国拉玛高中、澳大利亚卡罗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合作,互派学生进行短期交流,并和多个国家的教育交流机构进行广泛的教育合作,每年还派学生参加世界各地举办的高中生营会活动。二十四中的学生连续四届应邀参加了全球青年领袖峰会,峰会上学生们思维敏捷、出口成章,他们有责任感、有国际视野的表现赢得了世界舞台上异域文化的尊重与认可。继2008年刘奕、李步天在全球青年领袖峰会上因杰出表现被邀请参加奥巴马就职现场观礼后,我校周智崎同学再次被邀请参加2013年美国总统就职现场观礼,使二十四中的多元教育开始走出课堂,走向世界。

2.学生———美德与智慧有效开启,个性和才能充分展露

几年来,通过各种“体验式课程”的开展,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们不仅在高考中交出了漂亮答卷,在各种文艺、体育、奥赛、科技、综合素质、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上更取得骄人成绩。

我校“明德讲堂社”连续五年寒暑假在大连新华书店共做三十余场报告会,以回馈社会。这项活动得到了众多的学生、家长的赞誉,大连电视台、大连日报社、团市委等单位给予支持和鼓励;2013年暑假,“24中优秀学子习题编辑社”的全体社员冒着酷暑把一年来做过的优秀试题汇编成册出版,以满足学弟学妹的需求;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并连年荣获“中学生领导力培养优秀学校奖”,每年都有学生荣获个人最高奖项———“中学生领袖奖”;我校连续三届在大连市高中生素质大赛上以杰出的表现囊括团体和个人第一名;我校 “风吟剧社”表演的英文版莎士比亚话剧《仲夏夜之梦》获得了大连赛区唯一的特等奖;“科技类社团”连续三年在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中也有不俗表现:荣获国家金牌22枚、银牌31枚、铜牌26枚,已各占辽宁省半壁江山,进入国家集训队人数连续多年占辽宁省第一位,第44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 O),代表中国国家队参赛的我校学生于跃一举夺得金牌,2014年亚洲数学竞赛,我校王天舒获得金牌,他们为国争光,为辽宁省争光,为大连市争光!

近几年,学校在“体验式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社会给予二十四中的厚望相比,我们也清醒地认识道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将认真总结学校“体验式课程”工作中的得失,以科学的态度、勤勉的工作,让二十四中的“体验式课程”建设再上一个台阶,让学校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名校!

1 . 参加全市万人徒步大会中的环 保行动

2-在全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大赛 上成绩斐然

3 . 亚洲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得主王 天 舒 (中丨和他的团队

4 . 爱心社与儿童村的孩子在一起

5 . 毛泽东主席题词的五爱碑

6 , 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的立志石

7 . 第一任教务长杨幵英(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堂妹)亲自设计的作息钟

8 . 古朴肃雅的青石校门

9 . 茶艺社

1 0 .国学社

11 . 书法社

二十四节气课程 篇3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54-04

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引进以及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逐渐铺开,通识教育日益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相关著作达十余种,论文更是卷帙浩繁①。为此,有必要对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厘清思路,切实弄清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在新的起点获得突破,为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对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和介绍

通识教育作为舶来品,对我国学者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必须先从国外入手,着重介绍国外大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比较成功的案例,分析其成熟的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李曼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其著作《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是我国国内首部研究通识教育的专著,为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作了铺垫,充分展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发展态势。台湾黄坤锦的著作《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详细记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演进、理论派别、重要案例,深入分析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修业、教学评估、辅导生活、行政支持等,展示了一幅有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立体图像。台湾学者黄俊杰在其专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十所较著名大学的课程实施概况,并提出了考察心得和具体建议。我国学者张寿松先生也在其著作中介绍了美国通识课程的四种设置类型②。

除了著作,还有许多文章对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和介绍,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发展及课程改革等情况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对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州立大学、布朗大学等一些知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介绍上,分析优势与不足,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二是介绍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从而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寻找理论支撑;三是对中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差异,取长补短,促进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此外,学者们还介绍了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通识教育和港台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如洪明《台湾的通识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冯增俊《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张寿松、徐辉《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黃俊杰《台湾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对于评鉴报告的初步观察》(《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4期)等。总的来说,学者们的这些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绩,使我们对国外大学以及港台地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的探讨也开始由表及里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渐使我们把通识教育从一种理念变成一种实践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归纳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启示,使我国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了一个基本的参照对象。

二、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反思

在研究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从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宓洽群、章开沅、杨德广等一批教育专家是较早倡导通识教育实践的学者,关于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宓洽群教授提出要实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章开沅教授早在1988年就提出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从分到合,从专到博,特别是要普遍加强人文关怀、重建人文精神;杨德广教授以美日两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新构思。学者们的呼吁为我国如何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学术界掀起了对通识教育研究的热潮,学者们既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也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设置的研究与探讨

要合理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达到通识教育的既定目标,首先要设计好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对于如何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彭寿清先生认为通识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把学习的能力或知识分析成一系列从属的能力或知识,由最基础的能力或知识构成学习阶层,并用行为术语表达出来[1],其理论性比较强。张寿松先生则谈得比较具体,他指出不同的大学应该根据其本身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确定通识教育的大目标,然后根据这些大目标来确定通识教育应涉及的学科领域,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目标来选择所需开设的课程,在这些基础上确立每门通识课程的目标[2]。其观点比较切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践当中,各个学校在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时也考虑到众多因素,结合本校特色提出了各自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上,我国学者目前就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能达成某种共识,即建立以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以开设“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具体表述方面不尽相同。熊贤君、金保华认为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应该适当减少必修课,扩充选修课,开设辅修课,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课、生活常识课与公民教育课等,并且加强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通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蔡映辉提出应采取设置核心课程、主题课程,综合课程的方式,并且采用一、二年级部分专业的模式[4]。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黄坤锦教授认为可以规划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或人文、艺术、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五大类[5];王义遒教授提出可以按照教育功能的需要分成思想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生理心理、交叉学科知识、文化工具等若干模块[6];熊贤君、金保华认为可以包括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哲学、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介绍科学发展、方法与精神的课程[7];张寿松认为应该包含基础技能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化研究类、自然科学类五个方面[8]。虽然各学者的表达不同,但基本观点却是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学者们注意到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应该着重处理好一些关系,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9];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10];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1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12];以及经典课程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等[1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通识教育的这些传统问题进行探讨以外,已有学者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领域内进行新的探索,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龙跃君先生把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提出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联结课程”理论,并提出相应通识教育“联结课程”的编制模式[14]。开阔了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和视野,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在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内展开。

(二)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

随着通识教育的实践和“本土化”过程的不断展开,学者们开始注重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李曼丽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为中心,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冯惠敏、曾德军对武汉大学,秦绍德教授对复旦大学,季诚均对以上海师大、南京师大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余凯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以陈向明教授为主的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题组对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进行调查和研究,学者们采取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现状进行了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寻找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对通识教育实践困境的反思

随着通识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者们就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如把通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和泛泛的知识教育[15],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从而在实施中对通识教育课程难以把握,定位不清,在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摇摆不定,影响到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误解直接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误解和不重视,最终影响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是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不太合理。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学科领域划分不够科学,划分标准不一,覆盖领域比较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构成失调,公共必修课多,外语、计算机、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公共选修课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类课程数量不足,通识课程的总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小,通识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总之,通识教育在课程构成方面存在着“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现象[16],“拼盘”化现象比较严重,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17],课程内容缺乏基础性、通融性和人文性,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18]。此外,一些高校忽视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促使通识教育的实施达不到最终的理想效果。

三是在通识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缺陷。在考察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以后,学者们发现,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实践当中,“一方面,在理论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施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被忽视”[19]。出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制度上的有力保证。具体表现在从宏观上来看,国家缺少与通识课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从微观方面看,各个高校有关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仅有关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制度也比较缺乏[20]。此外,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通识教育的管理處于松散状态[21],在实施当中随意性较强而整体协调性比较差。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和协调,缺乏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缺少专门的经费支持,使得高校中的通识教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窘境[22]。

四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讲授通识课程的专门教师;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学当中区分出来,仍然采取传统的硬性、“填鸭式”教学方法[23],缺少师生互动,缺乏深入的讨论,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无法有效地训练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认为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加深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才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通识课程的建设和通识教育的实践。其次是加强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建设,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课程的决策权力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24];健全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如完善学分制,使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跨系选修制等相辅相成,各显其能。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起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切实有效地保证通识教育的实施。再次,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要依据科学的理念,合理划分通识课程领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通识教育资源。最后,要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改进教学方法,变“填鸭式”为互动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和探索,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25]。

三、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纵观近二十年来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的讨论已经比较全面,并逐步走向成熟,对指导我国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存在单一化的倾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始不断深化。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知名大学,特别是一些综合性院校,而忽视了对其他一些诸如工、商、农、医、艺术、体育等专门院校以及高职高专等专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探讨,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多层次性。这表现在对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和介绍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发达国家,局限于发达国家的某所或某几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缺少对专门性院校有关通识教育实施状况的研究。对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则把焦点聚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很少涉及其他一些专业特点突出的专门性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纵有涉及,也缺少深入研究。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必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涉及的大学不仅是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专门性院校以及军事学院、艺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这场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必定要纳入到我国通识教育的体系中来。这些院校专业性较强,特点突出,它们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如何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我们每一个教育改革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应该放宽视界,注意通识教育的多样性,注重对专门性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能够立体地、全方位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方面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的倾向。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照搬美国经验,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形态上一般分成全校性公共课和自由选修课。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和分析,而对其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却缺少足够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多元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不同的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设计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有所不同,应该设置彰显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因此,学者们应该开阔视野,突破现有僵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限制,深入思考,根据学校的特色,探讨多元的、更加灵活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是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无论是对国外的还是对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学者们侧重于介绍有成熟经验的综合类学校的大致做法,缺乏对相关内容分门别类的具体研究,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复杂性,导致研究在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入程度等方面有所欠缺。

通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仅仅关注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包括关于课程评价体系、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設,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比较薄弱。尽管有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是相关方面的讨论还不够具体和深入,不能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来指导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比如,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问题;如何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问题;如何使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达到最完美的结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的某个方面,诸如此类的实际难题还有很多,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将研究不断深化,才能多出成果,更好地指导我国通识教育的实践。

另外,学者们在对国外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重视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启示,而对其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较少,纵有一些学者涉及,大都也是寥寥数笔,缺乏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不能提供有利的经验教训。其实,我们在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校情,进行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从而起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作用。

注释:

①通过CNKI(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高级检

索,以(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并且(范围=全部期刊)

为检索条件,对近二十年(1991年—2011年)关于通识教

育课程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检得1913篇相关论文,

另外还有其他大量论文虽然在关键词当中没有通识教育

课程字样,但内容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②这一观点早在2000年李曼丽女士就提出过,她把美国大

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种类型,即以哈佛为代表的核心

课程模式;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经典名著型课程模式;

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分布必修型课程模式和以布朗大

学为代表的自由选修型课程模式。参见李曼丽.美国大学

通识教育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张

寿松在其专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中沿用了这种观

点。

参考文献:

[1]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

学,2006.

[2][8][24]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90,112,274.

[3][7]熊贤君,金保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

[J].教育评论,2000,(4).

[4][17]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5]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06,(3).

[6][11]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

学教育评论,2006,(3).

[9]冯惠敏.面向21世纪大学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1).

[10]梁美仪.通识课程设计与新学科的开发——论融合人

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两条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2,(6).

[12]祝家麟.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

[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13]张慧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经典与多元[J].复旦教育

论坛,2006,(4).

[14]龙跃君.关注联结: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通识教育课

程理论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15]陈媛.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误区[J].复旦教育论坛,

2003,(6).

[16]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

教,2010,(2).

[18][21]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19]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1:114.

[20]钱文彬.论我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J].高教探索,

2005,(6).

[22]张子照.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J].高等建筑教育,2002,(3).

[23]万露.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江苏高教,2007,(5).

[25]张益新,黄志文.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

二十四节气课程 篇4

于 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英语报刊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必将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运用英语报刊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如何综合应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展开探讨,以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目标。

关键词:英语报刊

阅读

二十一世纪报 创新教学

一 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很鲜活的东西,它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去看一些陈旧的阅读读本,学生会觉得枯燥而失去兴趣,而学习英语重要的在于兴趣。因为我们生活在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不像母语的学习,有语言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听到用到英语,这就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没有兴趣,那就没法学下去,更谈不上学好这门语言,因此在帮学生选择阅读材料上就有很大的讲究。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阅读的内容就应该适应他们的兴趣、爱好,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只有感兴趣,他们才会愿意去看,阅读的教学才能进行下去。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和要求。英语阅读理解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难度逐年增大。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界已经改变原来只侧重对语法和语言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做法。这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笔者认为引进报刊是解决此问题的好办法。学习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乐于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报刊作为一种时事英语,迎和现代生活节奏,突出阅读话题,在学习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二十一世纪报》是一份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报刊,它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又妙趣横生,语言鲜活,称得上新闻性、时效性很强的一份报刊。它包括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体育以及学生关注的校园事件等,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的大门,因此我们就选择了该报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材料。材料选好了,接下来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去正确阅读。

二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设计指导思想上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传授教科书。从生词――句子 ――段落――课文――练习。即,部分+部分+……一整体。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教学不利于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知识目标,过于注重文本的东西,侧重字面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的体验,造成学生不能利用语篇中的主要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进行有效的口头和笔头的交际活动。从教学操作程序看,在阅读课上只是让学生听一听录音,译一译 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 作者简介:于洋(1974-),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文,讲一讲语言点,做一做练习,对一对答案,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和程式化。从学生的兴趣看,此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不仅磨损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消耗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知识能力,更把英语阅读教学推进了毫无生机的境地。从这种教学模式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接触和使用的时间很少,教师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权利和兴趣。

传统阅读报刊的主要方法有:(1)例览标题、栏目,以了解内容概貌,找出阅读重点。(2)精读重点内容,可对它边读边记边评,并作必要的注批摘录。(3)略读一般内容。(4)多报参照阅读。长期坚持以一二种报刊为重点,同时涉猎多种报刊,对一些重要问题扩展思路,加深理解。(5)剪贴、摘抄、编写目录或索引,是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资料的有效途径。

学生阅读英文报刊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英语水平,故不可如读中文报纸那样信手拿来即读。倘若抄起一份英文报纸翻翻这篇,看看那篇,碰到一两个生词便放弃换另一篇,那样势必事倍功半,最终也难读懂一篇文章。

报刊阅读形式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实验,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为了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我们开设报刊阅读课,指导学生实施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促进其综合阅读能力。

三《二十一世纪报》阅读课程创新英语阅读教学

英文报刊能为英语教学提供大量真实地道的英语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听说读写技能和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因此,利用每周一次的报刊阅读课,教师应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并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着重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训练。1)听力训练

《二十一世纪报》有些栏目附有有声资料,学生可以自由到网上进行听力练习,和文字信息结合训练,效果颇佳;还有些栏目,比如,NUMBERS,IN BRIEF, SLICES 等,完全可以作为听力材料。这些材料,学生不仅乐于听,而且听得认真仔细,有效避免了听力课堂学生容易出现的紧张、焦虑现象,并使那些听不懂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有效地促使他们想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的欲望。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听时能抓住所听材料的主要内容,还培养了做记录,抓关键词的好习惯。长期以往,学生的整体听力能力得到改善。有时我为了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读报兴趣,提高听力水平,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小的文章,并在上课前以3分钟演讲的形式让学生介绍给全班同学,训练了大家的听力水平。2)口语训练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一定要注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语言实践,提高语言实践质量。报纸上的阅读材料经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完全可把一期报纸的一些重要阅读材料转化为一个个学生感兴趣又能言之有物的讨论。正如Mark Novak 所说“Newspapers get English students talking”。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要让学生开口,选择合适的话题至关重要;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争论。我们尝试了一些口语训练方式:

(一)描述新闻图片 教师可以下载一些新闻图片供学生作现场新闻报道。让学生描述这些图片或就这些图片发表评论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深受学生欢迎。

(二)复述新闻 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每个人获取新闻的途径都不一样,因此让部分学生复述新闻不仅可以锻炼其口语、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三)采访、举行“记者”招待会 对于一些国内外热点话题、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核心人物等,以分组的形式,组织采访、举行“记者”招待会等,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3)阅读训练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获得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材料的丰富程度,将大大影响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速度。阅读英文报刊,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天下大事,学习和巩固许多英语语言知识,而且可以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大大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英语报刊是丰富的当代英语语言资料库。其内容新颖,紧跟时代步伐,一些新词、新短语常常最早在报纸上出现。如PK, blog, metrosexuals, super girls, digital TV, ipod等。

报刊材料的表述往往比较简明扼要,以大意为主。阅读新闻报道应注意标题、时间顺序和当事人的评论等。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阅读文章,抓住文章的重要细节,获得更多的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很有必要。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扩大视距的训练。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每次移动注视的距离先是一个整句,然后过渡到整段,一口气连续读完几个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要求学生阅读时不出声,不复视,训练学生克服先把文字变成声音,再去想它的意思的习惯。

因为报刊阅读课每周只开一节,每周一学生拿到报纸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阅读。在一节课上,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版面的文章都看完。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后自觉、主动地去多看其他版面的文章,我们不仅对报刊阅读上的表现,情感态度的主动与否作出评价而且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时作形成性评价。我要求学生每天看一篇文章,并运用形成性评价督促学生按要求完成:程度较低的学生只要求看懂文章大意即可;程度好的学生要求不仅能看懂文章大意,而且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4)写作训练

当前的中学英语写作属于引导性写作;开放性不强。因此,许多学生用英语写作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些学生由于平时输入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较少,一提笔就出现中国式英语,读起来很不地道,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做一些创新。

(一),鼓励学生坚持做摘记,记录下阅读中碰到的好句子,经常诵读,并对课堂上没讲的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辅以简单明了的例句。学生们还经常在写作文时把这些词汇、佳句运用到他们的文章中,使文章增色不少。

(二)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使用语言的情况,引导学生多用新学过的语言知识,重视学生的口头输出。口头表达能力强,必然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语言能力的输出。要鼓励学生上课说到什么程度,课后就写到什么程度。

(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阅读文章列写纲要或读后感,巩固阅读成果,内容不宜长,80-120字即可。也可通过报纸广交笔友,交流读报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四)根据一段新闻内容写出标题 督促学生仿写新闻标题、新闻摘要、新闻报道等并加以点评。由于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归纳总结、仿写标题能促进学生对新闻标题的特点铭记在心。

四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报》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提供了阅读平台,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短短一个学期的报刊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阅读词汇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大有增加,而且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化生活等。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他们今后更好的学习英语打好了基础。另外,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报刊阅读真正实践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我们要秉持两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二是坚持不懈的原则。成功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英语的阅读亦如此。二十一世纪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也为老师提供了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的空间。阅读方式不尽相同,阅读的目的却是一样的: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份报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能通过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出真正适合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3] 蒋云龙 《提高高一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研究》中学外语教学 2000 [4] 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3 [5] 康美华 《巧用英文报刊 优化阅读教学》 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6] 彭锦秀 杨阳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泛读课程》《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 [7]吴俊,顾翔 《英语报刊阅读课堂实验教学策略与体会》 http:// 61.157.144.29/English [8] 张艳艳 《新课程新概念下英语阅读课教学》 http://gbjc,bnup.com.cn

ON CREATIVE TEACHING IN 21ST CENTURY NEWSPAPER

READING COURSE YU y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Abstract: 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is introduced to class as a new way of English teaching, it enriches teaching resource and enlarges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using English.The paper is guided on the new standard for new course and discusses how to train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course to achieve the new target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Key words: English newspaper;reading;21st Century newspaper;creative teaching

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于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通讯地址: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二十四节气课程 篇5

陕教院副院长、复旦博士后3创业心理疏导与潜能开发8.24下午4郜随印

陕西省高级人才事务所4学员自我评估8.25-8.2616作业完成许春芳 陕西教育学院教授5团队拓展训练理论与实践8.27-8.2824张 波

雅森拓展基地主训师6创业计划书创作8.30上午4范近近西安市科技局专家7创业项目选择与分析8.30下午4张仁华 博士 陕西省人民政府政研室副主任8创业工商法规与办理程序8.31上午4张

工商管理处处长9创业项目调研与分析

(一)9.1-9.216团队作业完成10创业团队执行力建设9.3下午4张雪梅

西安市行政学院教授11税务法规与办理程序9.4上午4仝铁汉 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12创业资金预测与筹集9.4下午4仝铁汉

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13创业财务管理9.5上午4张亚婷 西安量维集团14创业项目调研与分析

(二)9.6日8团队作业完成15营销学理论与操作实务9.7上午4庞旭文

陕西天成人文企业咨询公司副总 腾讯西北运营区总监16团队营销实战

(一)9.7下午4团队作业完成17经济法律与企业责任9.8下午4赵 炬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18商务及销售礼仪9.9上午4王菊梅

国际礼仪培训师19创业计划书草拟9.10-9.1116团队作业完成(分组调研)20团队创业项目调研专家点评9.12上午4范近近

二十四节气 篇6

1、立春

每年的公历2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节气。“立”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开始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就开始了。立春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节气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埋,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此,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2、雨水

每年的公历2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这一节气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多雨的季节逐渐开始。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称之为“雨水”。在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绿色的嫩芽,大地渐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雪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雨水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显著减弱,长波槽脊调整转换周期变短,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江淮地区盛行的天气过程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雪天气。

3、惊蛰

每年的公历3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此时春雷响动,气温回升、土壤解冻,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蛰”有小动物藏起来的意思,古代人们认为钻到土里过冬的动物,是被雷声震醒又钻出来活动的,所以叫惊蛰。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民间也流传许多有关惊蛰节气的天气谚语。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东亚高空环流发生显著变化,沿海大槽已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尺度减小,移动性明显。槽脊东移时,北方地区会交替出现移动性高、低压,影响江淮地区的冷暖气团比较活跃。受其影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初雷雨或连续阴雨。

4、春分

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为春分节气。“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中分点,是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此时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春分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逐渐昼长夜短。有关春分节气的谚语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描写昼夜等长的,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一类是根据春分晴雨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等;一类是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不暖,秋分不寒”等;还有一类是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西风多阴雨”、“春分若是暖,五月先水后旱晴”等等。这段时间降水量依然稀少,蒸发量明显增多,所以“十年九春旱”是常规现象。春分节气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农田要加强田间管理。棉花营养钵播种要选择冷尾暖头,适时进行。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5、清明

每年的公历4月4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此时天气晴朗,气温转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说。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 oC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清明节也常用作天气气候方面的指标,如江南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北的“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等谚语。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

6、谷雨

每年的公历4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此时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有“雨生百谷”的含意,雨水明显增多,植物茁壮生长。一般每年在这一时段,都会下起绵绵的细雨来,而且这时桃花正在开放,所以也有将这时的雨称为“桃花雨”。自谷雨起农事开始忙碌起来。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有:“谷雨前,好种棉”以及“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说法。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 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

7、立夏

每年的公历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小满

每年的公历5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径60度时为小满节气。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9、芒种

每年的公历6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10、夏至

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为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11、小暑

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05度时为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 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12、大暑

每年的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13、立秋

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 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14、处暑

每年的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50度时为处暑节气。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从这点上说“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15、白露

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65度为白露节气。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准备工作。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即将抽穗,都要抓紧目前气温还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待灌浆完成后,排水落干,促进早熟。如遇低温阴雨,还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采制,同时要注意防治叶蝉的危害。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华北地区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黄淮海流域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夏秋连旱,对冬小麦的适时播种是最主要的威胁。华南和西南地区白露后却常常秋雨绵绵,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雨日,四川盆地这时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时节。过多的秋雨对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获也十分不利。

16、秋分

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径180度时为秋分节气。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 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17、寒露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时为寒露节气。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18、霜降

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19、立冬

每年的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单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立,始建也;冬,终了也,万物开始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的劳作结束了,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也都将陆续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 肥等其他冬季农事活动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20、小雪

每年的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一旦有降水,有些地方就开始下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在黄河流域就会出现降雪,一般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反映了这时已呈现初冬的景象。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季。

21、大雪

每年的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我国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公路、交通中断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大雪铺盖大地,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害虫,同时又有保持土壤墒情的作用,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22、冬至

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为冬至节气。表示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达到最低点。另外,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23、小寒

每年的公历1月6日或5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为小寒节气。寒就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因此称之为“小寒”。上一个节气虽然太阳的辐射量最少;日照时数最短,但是反映到空气温度下降,还有推迟一段时间。所以一般在这个节气,是我国各地气温最低的一个时段。小寒节气正值三九前后,我国民间就有“冷在三九”一说,这种说法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期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

24、大寒

二十四节气课程 篇7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中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学校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为选择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

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梳理了传统文化内容和对学生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四个维度构建出四大课程体系:传统经典课程、文化修养课程、华夏寻根课程、名家启迪课程。同时,制定出配套的《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规划书》,详细制定出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形成1~12年级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链条。

一、传统经典课程:传承经典,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经典课程的设立与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化主要体现在诗教、儒教、礼教、乐教等方面。

1.1~6年级“诵读”经典

1~6年级重在“诵读”。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快乐诵读》。该套教材涵盖250首古诗、178篇美文、300句名句,并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等纳入其中。每册教材设置吟诗词、读美文、赏名言、诵经典四个板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诵时间,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诵、个人诵、小组诵、师生诵、表演诵……同时,将晨诵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每周一、周三20分钟早读分别为背诵诗词、蒙学经典(国学经典)时间;周五为速读经典时间。除晨诵之外,还有课前诵、晚诵、周末诵,以集体诵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和父母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关注“诵读”过程,让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助读,感悟诗文意境,熟读成诵。同时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学习、语文竞赛和主题报告相结合,将文学经典以现代竞技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

2.7~9年级“品读”经典

7~9年级重在“品读”。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容魅力。基于此,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设置成丰富的选修课,如经典名篇赏析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语言鉴赏等,开发出《古典诗词欣赏》《水浒传》《三国演义》《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红岩》及《弟子规》《论语》的赏析教材。学生可根据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程,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自主阅读赏析,评价作品人物及主题,赏析优美词语及写作手法,进行交流分享。

此时的经典传承,重点已经转移到理解上来,为此,学校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每日早7:25~7:45为古典诗词文背诵时段,以诵读背诵古诗词、古文为主,由领读、齐读、齐诵、背诵接力、背诵比赛等形式构成;晚上6:30~7:00为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最后五分钟,由学生进行诵读分享,分享诵读内容、感悟及方法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传统经典的多样化诵读,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漫画展、聊语文吧、建立“以书会友”朋友圈等,让学生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内涵。

3.10~12年级“研读”经典

1 0~1 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为迫切。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渐提升,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从辩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地扬弃传统打下基础。学校为此开发了《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对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进行深入引导。

课程之外,高中阶段开设常规读书会,为学生提供特色阅读环境,充实文学书籍,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此外,各学段通过传统经典课程在实践中力求做到:1~6年级,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熟读成诵;7~9年级,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10~12年级,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形成主题研读报告。

根据学生特点,学校还举办了分门别类的实践活动,如小学阶段的“经典诗歌PK赛”,初中阶段的“读书节”“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等,高中阶段则利用校本教材,由诗词—小说—散文的阅读顺序,整体推进,定期组织小组交流会,让学生写下感想。

二、文化修养课程:艺体修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通过文化修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学习礼仪、茶艺、书法、京剧、武术、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悟民族文化精髓,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课堂授课、讨论、自学、作业等学习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逻辑进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理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1.艺术修养:书画课程

在1~12年级,书法和美术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书法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文房四宝”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美术课通过欣赏、临摹、观察、创作、设计等,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即学习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的形色质。

每年,小学部会举办六一艺术节大型书画展,初、高中部举办新年书画展,展示本年度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学校还会开设书法、国画类兴趣班、社团,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硕果累累。

2.道德修养:礼仪课程

礼仪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重要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办学目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支撑起中国灵魂。

在实施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公民、博识等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渗透,和学校“礼仪天下魅力我行”项目组结合,组织了百人礼仪社团,对学生进行古代和现代礼仪的培训,让礼仪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并组织“少年孔子班”学生前往山东泰安、曲阜参观“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学习儒家文化,研习古代礼仪知识。

3.道德修养:茶艺课程

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习茶艺,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茶文化,培养学生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及积极情绪,将茶艺融入生活中,可以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

在实施方面,除常规教学之外,我们成立了“茶艺社”。在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在温馨宁静的环境中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泡制功夫茶的过程中体验茶之乐;组织校外茶艺体验,发起寻找“爷爷泡的茶”活动,强化学生对茶的喜爱,增进与家人的亲情;在节日中鼓励学生用茶来表达对家人的喜爱,鼓励征集原创茶艺;在茶艺展中,将茶艺融合到艺术表演中,进一步传播和推广茶文化。

此外,鼓励学生走向校外,参与茶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假期走进茶园,体验茶的美好,在行走中拥有一颗中国魂、茶人心。

4.健康修养:武术课程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能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德。学校在1~6年级开设武术课程,7~12年级开设太极课程,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招一式中铸就中国精魂。

此外,学校也成立了武术社团,制订了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每天清晨最好的时光里,感受武术的精、气、神;每天课间操,除传统的韵律操以外,融入武术操和太极拳;初、高中的太极拳,让中国文化和国际氛围完美融合。而且,在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中,学校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北京站)中也获得了学校组一等奖的成绩。

三、华夏寻根课程:行万里路,达成民族文化认同

华夏寻根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结合文献资料和游学导读手册到不同的地点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理风貌、饮食文化、历史沿革、建筑形态、艺术特色等方面探寻华夏文明产生的根源和背景,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根基的认知,能够比较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脉络,避免价值观的盲从。

1~6年级:览文化名胜。主要是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北京市内进行外出游学,每月一次走进首都及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并设计了《博物馆课程》。

7~9年级:探文化起源。每学期(上学期11月中旬,下学期4月底)开展外出游学活动,为期一周。分别设计了:京津线(燕赵文化)、齐鲁线(儒家文化)、陕西线(汉唐文化)、山西线(晋商文化)、苏杭线(吴越文化)……每条线路都会设计《华夏寻根——游学导读手册》,指导学生了解游学路线和行程安排,确定寻根研究课题。学生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南京、杭州、大连等地,近距离地寻根华夏文明,触摸历史印痕。游学课程带着文化行走,在行走中对文化触摸、寻根;回来以后,静下心来,沉淀一身的收获,进而创作,举办华夏寻根诗歌汇报展演。学生以“半坡神韵”“春秋风云”“梦回秦朝”“灿烂文化”“民族伤痕”“文化根·复兴路”等主题,带着对文化渊源的深刻感触,创作诗歌,表达出胸中的一腔热情。这是游学的目的,文化寻根的魅力;这是塑造一批批学子健全人格、深厚学养的课程。

10~12年级:以“集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生研究展示促进传承”为主题,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程,选取代表我国民风民俗、艺术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诸多元素,从历史渊源、特色风貌等方面展现它们的生存形态、发展传承;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确定“清明”“冬至”等节气为主题活动节点。例如,清明节举办“清明诗会”,主题分别是:缅怀先烈、思念亲友、春和景明,并穿插介绍清明由来及传统习俗;高中学生组建了“二十一世纪锦绣传说”社团,让学生利用暑假远赴贵州云上丹寨,与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一起,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两个妈妈工坊,向全世界推介我国精湛的民族手工艺。

四、名家启迪课程:走近大师,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身教大于言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青少年正处于追逐偶像的阶段,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估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

1.传统经典课程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芬老师以《子曰》为题讲孔子,从孔子简介、孔子故乡、孔子生平、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伟大人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肖玉和吴凯两位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诵读课,“要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将文字语言转换为个人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著名作家庄志霞老师围绕“如何朗诵古诗词”为学生举办了讲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感受到名家的人格魅力。

2.文化修养课程

先后邀请高振普将军、罗援将军、陶克将军、钱永刚教授等名人为学生做励志讲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勉励他们成为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班人;著名歌唱家龚琳娜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了民族自信与艺术之源——传统文化,她要把民族的声音唱给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郎永淳、张绍刚、朱迅等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分享独立拼搏的经历;奥运冠军李宁、杨凌、王丽萍、陈中,足球名将李金羽等体育名家,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磨炼学生的毅力;相声名家周炜、刘惠、刘全刚、何云伟等讲解了传统曲艺,带领学生品味传统艺术的魅力。

3.华夏寻根课程

我们会聘请相关文化领域的名人或熟悉当地文化的导游,为学生讲解文化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全面了解文化内容。北京偶得印刷工坊王璐老师及其团队给高中学生带来了主题为“穿越千年,与你相见”的雕版印刷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讲座,丰富“发现中国”选修课活动;“华夏寻根——清明诗会”邀请到全国朗诵师资培训高级班特聘专家胡静、著名演诵家朱剑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马宗武莅临学校,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与学生以诗歌为媒介,以朗诵相酬和,共话清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世纪名人班还定期举办各类游学活动,邀请名家大师为学生做向导,讲解文化知识。例如,少年孔子班的教师、学生及家长一起游学山东,探寻儒家文化之源。

二十四节气养生 篇8

寒露节气在每年的公历10月8日前后。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的节气,此时大部分地区渐入深秋,北方红叶染霜,南方蝉噤荷残。

寒露节气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与“久”同音,九九重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且秋季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古书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风上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关于重阳的诗词佳作,如王维的那首令人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起居运动防寒凉

寒露季节,北方寒凝凉燥,南方秋雨渐收。此时节已经不适合剧烈运动、汗出如露。

肝肾在此时节相对弱势,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容易被寒或湿气侵入,引起大小关节不利。所以柔和的拉伸运动最适合多风的秋季,可以在市内选择瑜伽、太极拳、五禽戏等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

每天时间不需太长,但是要养成习惯,以身体感到温暖为宜。同时“切忌贼邪之风以伤孔隙,勿冒风邪”,避风防寒,防止外感的发生。

叶落秋凉防悲忧

秋季对应五情之悲忧。寒露时节,气候渐冷,日光减少,风起叶落,因而时常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产生悲忧的情绪,不利于身体心理的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态也是这段时期养生保健的主要内容。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势利导,积极宣泄,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登高望远、弈棋书画、访亲探友等不失为保持愉悦、排解忧郁的良法。如果不幸被烦恼缠上,不妨将嘴角上翘,你会发现,心情也会逐渐随之开朗起来。

霜降

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前后时值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天气变得寒冷,水汽凝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每当霜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民间常有“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时期。随着霜降的到来,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天气将不断光临,温度迅速下降。

霜降节气的习俗

谚语云:“补冬不如补霜降”,意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霜降这天的民间食俗很有特色,比如以姜、枣为佐料煲羊肉、煲羊头,男女老幼皆可食用。以前由于此时鲜菜上市接近尾声,我国北方有腌菜以备过冬的习惯。现在由于种植、保鲜技术的发展,腌菜的人少了,不过由于此时温度较低,食物不易变质,菜价也便宜,还是会有人腌制些小菜用来佐餐。

季秋宜淡补调胃

中医学认为“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文补。霜降为季秋之时,与长夏同属土,土合脾胃,因此,霜降宜淡补调胃。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正如“春天吃花,秋天吃果”所言,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等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还要注意胃的保暖,食温热熟制的食物,以汤类、粥类为最宜,既营养滋补,又利于吸收,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活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秋季天气干燥,胃喜润恶燥,可适当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雪里蕻,以润燥和胃。如可将白果若干粒、白萝卜100克、糯米100克熬粥共食。先将白果洗净与糯米同煮,边煮边将白萝卜切丝焯熟以备用,待米开花再煮10分钟,然后将焯熟的萝卜丝拌入粥中即可出锅,可依个人口味加入蜂蜜或白糖等,此粥具有固肾和胃、补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霜降九月中坐功

霜降在农历九月,为避免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可做些伸展和缓的运动以舒展身心。可选择一些导引术,如《遵生八笺》提倡的“九月中坐功”。方法为:清晨平坐,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动作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反复5~7次,然后叩动上下颌牙齿36次,缓慢吸气并吐出,调节气息,将津液咽下,想象津液下行至丹田,反复9次。此法具有和调五脏、行气利水之效,可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腹痛等疾病不适。

古语箴言

季秋之月,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无犯朗风,节约生冷,以防疠病。二十八日,阳气未伏,阴气既衰。,宜进补养之药以生气。卦剥,剥,落也。阴道将旺,阳道衰弱,当固精敛神。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

——《遵生八笺》

九月佩茱萸,饵糕,饮菊花酒,令人寿长。

上一篇:企业对银行承诺书下一篇:糖酒会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