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1、2、3、让学生清楚了解文言文断句考点及考试题型。
通过讲练方式,让学生较好掌握巩固文言断句的常用技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好文言断句的秘诀在积累。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2012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已明确考“古文断句题”。考试题型: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点明这两种题型的区别)牛刀初试:
1、(2011•重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解析:标点: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允许学生错得难看点,对例1不做很详细的讲解。学生解答完后,读一遍,自我判断正误;更正后,再读。感觉来自平日的积累。)指点迷津:
方法1:观句式(修辞)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默觚•学篇》)【答案】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1、通读文段,找出文段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如:乌有(哪有)„乎、对偶、排比
2、学生演练。
3、师生解答。疑义点:“披(翻阅)五岳之图”后要不要断,引入高考评分标准。
4、学生齐读。)方法2:抓词语(虚词)
3、(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参考译文)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射者所戴的皮袖套,车两旁的帘子。就犹如牙齿有了嘴唇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了。今天灭了赵国,明天忧患就会波及齐国楚国了。况且解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退却秦国军队,是显赫的名声。不努力干这种事情,反而吝啬自己国家的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指国君),错误啊!
(1、快速浏览文段,圈出文段中的虚词。
2、学生解答,师生评点,该生读。
3、回忆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末。举已学文句。
补充: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圆圈(。)
“也”“者”常常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牛刀再试:
4、(20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参考译文】(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5、(2011•浙江)(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用斜线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答案】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参考译文:)(文瓘品性严肃正直,从未曲法宽容,)各部门上奏的议案,文瓘都用心纠正反驳,所以皇上对他委以大任,有时他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向皇上汇报工作,皇上一定问:“与文瓘商议过没有?”如果没有,皇上就说:“你去找文瓘一起商议。”要是回答说:“已商议过了。”皇上都立即批复认可。
6、(2007•浙江)(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1、2、3、做4-5(6)题,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断句,并在每断处标明你所运用的方法。分析、讲解、读文段。
总结,只有读懂才是硬道理。要想断正确,除介绍的两大方法外,还要充分调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去解题。得法于课内,功夫依然在课外。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过程:
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什么是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断句的方法:
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示例一:
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 阴影字都是什么词?(名词或代词)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
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 代词有:
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我来试试:学生练习。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示例二: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影阴部分是都是些什么词?(虚词)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用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我来试试:学生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教师指导: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示例三:
曰/我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我来试试:学生练习版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教师指导: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示例四: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陈胜者/阳城人也 阴影部分的字是什么词:“如„„何”是反问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 老师支招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我来试试: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 ——《买鸭捉兔》
(教师指导: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示例五:学生齐读
1、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思考:以上句子都有什么共同之处?答:运用了修辞。分别运用哪种修辞?答:
1、顶针、2、对偶、3、排比)
老师支招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来试试:学生练习
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教师指导: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PPT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看虚词,定句读。
3、标对话、定句读。
4、看语法,定句读。
5、明修辞,定句读。(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
三、我能行——断句专题练习
(一) 请用“/”给划线句子标出停顿的地方。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勤训》
2、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释】①炳烛:点燃蜡烛照亮。
3、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教师总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积累文言词语,多读文言范文,多练文言断句。布置练习:做《古诗文考点通》课外文言文(一----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规律和步骤。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最大程度地获得高分。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答题规范、一般技巧,以及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2.让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答题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掌握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基本原则、一般技巧和规律。教学方式:
归纳整理法。析练结合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如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一样,所谓的文言翻译其实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它是语言学习的最高级别。而断句其实就是考纲所规定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变式。它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一个连句子都断不开的学生,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翻译和断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来正解翻译和精准断句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翻译和断句吧。
二、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解读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级别,它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等综 1 合能力,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一般赋分为8分,有时多达11分。文言断句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命题的新课标卷都将这个题目列为必考内容。它也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也同样为B级。一般赋分为3分。
这两类型的题目均为主观题型,相比其他文言题目,难度似乎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两类题目其实更容易得分。
三、通过高考真题解读此类题目
走近高考,展示PPT中的高考真题,理解文言翻译题和断句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四、总结并归纳文言翻译题和断句题的基本原则、答题规律和方法。
1.“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2.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3.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五、强化、巩固。4.文言断句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上弄清文段.大意。
5.在弄清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段的行文思路。以上方法和规律参见PPT。
五、考点小结。(略)
六、课外巩固。
二、教材分析:
由于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材的来源一般是《语文辅导》的“拓展延伸”、《世说新语》中短小精悍的经典、市目标测试卷中的练习等,由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困难,因而在传授此部分知识时,我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断句,在读中不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其前提需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并在此基础上,我再寻找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辅助学生断句,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以初中阶段的“文本为范”,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巧断句,并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地给课外文言文的断句。
三、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就像是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学习文言文,使学生从中吸纳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文言素养和鉴赏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却有着恐惧的心理,避而远之,甚至“谈文色变”。为此在教学中除注重让古文的学习走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消除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外,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准确为课内外文言文断句,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让他们爱学、乐学古文。
四、学习要求:、知识目标:了解什么叫断句及断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以课文为载体,并通过练习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诵读课外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1、教法
(1)、读古文经典语句,品古文经典句意;(2)、据文意,找寻句读的一般方法;(3)、拓展延伸,实现知识迁移。
2、学法
(1)、符号批注;(2)、研究法;(3)、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
(1)、认真查阅中学古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名句,做好摘录;(2)、查阅、收集近几年中考附加题;
3)、从《语文学习辅导》、市下发的“单元测试”和《山海经》、《世说新语》等名篇中筛选课外阅读短文,作为学生训练的材料;(4)、把收集整理好的相关课内课外资料编印下发;
(5)、研究资料中有哪些较难的问题或学生容易出现歧义的地方,做充分的考虑;(6)、精心制作课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2、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课外阅读古典名篇,培养语感,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2)、认真阅读下发资料中的课例部分,根据要求用特定符号做好批注。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断句” 明作用
(一)什么叫断句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准确断句的重要性 明确: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下面细读故事二则,体味断句的作用)
(一)《惩财主》
昔日,有一财主为其子请塾师,首先讲条件,立字据。先生写好之后,财主看了很满意,双方都按押了手印。刻薄的财主既望子成龙,又惜财如命,粗茶淡饭待先生。
年终,先生找东家补足饭菜钱,结果争执不下,闹到县府衙门。
县官先看立约:“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然后令各位讲清楚其原因。
先生言明字据写得清清楚楚:“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老财主却赖说字据上写的是:“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县官听后,勃然大怒:“你身为财主,不学无术,雇人教书,岂有不付足饭菜钱之理!”
(二)《聪明的食客》
过去,有一专好登门闲聊食客,闻香不动,寻机嘬上一顿。
这日又去一家谈天说地,适逢下雨,至响不走,主人故意在纸上写了句逐客令:“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却未标点,其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闲聊食客看后,笑颜逐开,乐不可支。他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无奈,只好被“宰”了一顿。
二、细品读 知方法 巧断句
提示: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其前提需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辅助我们断句。下面我们就以初中阶段的“文本为范”,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巧断句。文本为范 学断句
课例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小结:通过找名词断句 课例
(二)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小结:通过找代词断句
方法归纳一:找名词或代词
从课例
(一)和
(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课例
(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左传.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课例
(四)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礼
——《陈太丘与友期》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结:通过人物对话及引文断句
方法归纳二:看对话、引文
从课例
(三)和
(四)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曰”“云”“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课例
(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小结:通过顶真断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小结:通过反复、排比断句
课例
(七)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对偶,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断句快准
方法归纳三:通过修辞断句
修辞是文言文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对偶、顶针、排比、反复等,掌握这些特点,我们就能较好地断句。
课例
(八)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结:
1、通过句末的语气词“也”句尾断句;
2、通过典型的判断句式:“……者……也”断句。
课例
(九)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结:通过虚词在句首或句后断句 课例
(十)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结:叹词在前断句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小结:介词在前断句
课例
(十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夫齁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口技》
小结:时间词语在句首断句
课例
(十三)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蒲松龄《山市》
小结:时间词语在句首断句
方法归纳四:通过虚词断句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三、学以致用 练断句、堂上训练:考题整合的(二)和
(四)(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2)小组交流(要求在口述文意的基础上再断句)(3)小组代表发言(4)师生共同订正
(5)以考题整合(四)为例,提示学生在用虚词断句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课外阅读2--3篇经典文言文;
2、完成考题整合的(一)和
(三)第二课时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教学设计
导言: 同学们,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告诉人们: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运用所学方法,通过练习准确断句;
2、能力目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句子及文段,通过练习加深对断句的方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诵读课外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 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运用所学方法,通过练习准确断句。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
句的方法断句。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放 齐巩固 断句常用的几种方法:
方法归纳一:找名词或代词断句
方法归纳二:看对话、引文断句
方法归纳三:通过修辞断句
方法归纳四:通过虚词断句
二、课堂练兵
见本领
(以活动形式开展)活动一:抢答
1、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活动二:同桌互动(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为下面的五句话合理断句。
我来看一看(1)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注:隰朋是人名)(2)苟巨伯远看⑴友人疾值胡贼攻郡(3)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4)歧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5)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我来读一读(1)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2)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3)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 存/谓之行尸走肉耳。(4)歧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5)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我来译一译(1)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2)荀巨伯远道而来看望生病的友人。恰逢匈奴人来攻打城郡,(3)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4)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 重点讲第(5)小题 其实此题的原句是: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句意: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活动三 :为下面文段合理断句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显身手
提示:
同学们请拿出下发的资料,在12分钟内完成练习的(二)和
(四),记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练习
(一):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句意: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
练习
(二):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
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2)文中第二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句意: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练习
(三):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1、用“/”给文中化线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句意: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练习
(四):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句意: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 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练习
(五):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四字句,句式整齐)句意: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四、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通过堂上活动及堂上小测,对断句几种常用的方法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习文本时要注意积累,并多读经典名篇,这样我们在断句方面就会得心应手。正所谓: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五、作业:
1、阅读1---2篇课外文言文经典
2、完成资料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误解文意的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其对于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
一、关注词性
1.借助动词断句。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对断句有帮助。
例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 班 固 不 讥 文 帝 之 远 贤 痛 贾 生 之 不 用 但 谓 其 天 年 早 终 且 谊 以 失 志 忧 伤 而 横 夭 岂 曰 天 年 乎 则 固 之 善 志 逮 与《春 秋》褒 贬 万 一 矣。(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解析】文段中“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句中动词有“讥”、“痛”和“谓”,因此可区分出前三个句子,如果明确,也就为后面断句打下基础。
2.借助名词(代词)断句。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其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也对断句有所帮助。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2:将文言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句。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解析】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文段中加点的词语皆为各句中的名词。
这一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句,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回到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3.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当“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如韩愈《师说》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加点词语皆为标志虚词。
二、关注修辞
文言文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和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其一大特点。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
1.关注排比、对偶
例3:请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解析】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容易多了。“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句尾的词,在后一句又成了句首的词。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例4:请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解析】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段中加点词语皆首尾相承,为顶真手法,我们把它作为断句依据。
3.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例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掖陶渊明集业序》)
nlc202309010142
【解析】“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句式工整,前后两句各两两相对,据此可正确断句,并使后面两个停顿容易甄别。答案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4.关注反复。作者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复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三、关注句子结构
1.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例6:请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
【解析】“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段是总说分承的写法,先总说有五种情况,再分说哪五种。
2.根据语法结构、句式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常见的固定结构形式主要有:“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作为断句依据。
四、关注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常出现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姓名、称呼等,多了解这些知识,对断句大有帮助。
1.根据对话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7:请用“∕”为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断句。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於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晋书·乐广传》)
【解析】要断的句子是“复置酒於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这里的两个“曰”后都是人物的对话,应断开。
2.古文中一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器物名等)和连得很紧的词语(如双音节的词语)间不能点断。
例8: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
【解析】句中加点词语都为专有名词,词语当中不能断开。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牵涉到的文化常识如下: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
断句如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一、文言文断句步骤: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二、文言文断句标志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邪(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译文: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三、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口诀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三个(“则”“而”
“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这些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文言文断句练习
一.用“/”给下面的文段或画线句子断句:
1.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
2.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
3.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
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4.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5.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月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6.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7.(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9.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10.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
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
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2.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13.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4.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15.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17.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可
不
平
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所
死
刑
罚
知
其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9.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0.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1.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2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2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翻译练习
1.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5.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6.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7.翻译全文: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8.翻译全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文言文翻译练习
1.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译文: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关东地区的人都很恐慌。中牟的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想要弃官逃跑。任峻劝杨原说:“董卓是扰乱国家的罪魁祸首,国内没有一个人不对他侧目而视,但还没有人带头起来反对他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倒卓的思想,而是形势的发展未成熟而不敢罢了。您如能首先发难,必然会有人起来响应。”任峻又另外集合自己的同族人和宾客家里的士兵几百人,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宣布任峻为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对他十分亲信,(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4.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5.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推荐管仲做了官,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6.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7.翻译全文: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8.翻译全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参考译文:优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
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
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
王的心爱之物,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
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
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行?”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
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
词类活用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顺流而东也
D、使不上漏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B、垣墙周庭
C、必为之辞
D、填然鼓之
3、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而其见愈奇
C、西望下口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了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白露横江
D、内外多置小门
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D、过秦论
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群聚而笑之。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君子不齿。
D、而此独以钟名。
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登高而招。
C、蜂房水涡。
D、日削月割。
10、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B、择善而从之。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
1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B、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1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惧谗邪(《谏太宗十思疏》)
B、何必劳神苦思(《谏太宗十思疏》)
C、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
D、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1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1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1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惊姜氏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以侮辱先人
D、《齐谐》者,志怪者也
1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是从散约败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B、内立法度。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B、秦地可尽王也。
C、猥以微贱
D、会盟而谋弱秦。
1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B、沛公奉卮酒为寿。
C、谨拜表以闻
D、无以终余年
20、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C、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D、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籍吏民封府库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火尚足以明也
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履至尊而制六合C、谨庠序之教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素善留侯张良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序八州而朝同列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B、前辟四窗
C、沛公欲王关中
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文言文断句复习
教师版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
3.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
/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
顿首称善。
4、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
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5、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月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惧谓优莫曰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译文:赵襄子饮酒,连饮五日五夜不醉并以此自夸。优真说:“以前纣王连饮七日七夜不醉,您再努力点,就赶上封王了。“赵襄子说:“我快灭亡了吗?“优真对答说:“纣遇到了周武王,所以才亡国。现在天下都是纣,您怎么会很快亡国呢?不过也危险了。“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6、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
'(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
'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7、(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参考译文: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的威名。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9、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
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
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若远行客过故乡/
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解析】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12、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13、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4.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15、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17、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
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9、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20、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1、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翻译: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2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2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文言文翻译练习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5.(1)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2)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而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6.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7.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9.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②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王”和“亡”。王,名词动用,可译为“称王”;亡,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断句教案】推荐阅读:
文言断句翻译训练课教案06-17
文言断句练习二06-14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05-31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
勾股定理教案教案10-29
音乐教案-阿西里西-教学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