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定位报告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园定位报告(推荐8篇)

产业园定位报告 篇1

区域政府发展规划研究

通州产业园的数量规模分布产业定位客群招商运营情况 项目自身条件分析

项目地块交通条件分析(地块交通与城市交通现状及未来发展关系)项目周边环境分析(周边环境、城市配套与本项目的发展关系)、项目内部资源分析,竞争分析

产业转移分析

项目周边典型产业园研究 开发模式

规划及产品分析 成交及价格走势分析

招商策略以及运营情况分析 项目核心借鉴点小结

• 初步产业定位,确认主导产业 • 在主导产业下细化产业及组合方案 • 非主导产业的其他支柱产业选择

产业园定位报告 篇2

从哲学角度来看,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其它事物发生联系并产生某种关系。武术与经济发展也不例外。纵观武术发展史,就可以看出它与经济发展史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阶段,武术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生产劳动和生存活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劈、砍、刺等生产技能是武术形成的基础。它作为猎杀、防范、捕获野兽的生存手段,就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在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前,这种技能是决定人类生存的“先进生产力”。在这个时期,武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进入农业社会后,武术开始从经济活动中淡出,只能间接影响和推动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畜牧业逐步让位于农业。武术也从单纯的生产手段上升为军事手段,并最终与经济活动分离,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先进战斗力”。这时它对经济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到了工业社会时期,武术开始远离经济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当大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火枪火炮取代了冷兵器,武术虽然发展到了巅峰,但是作为只能近距离攻防的技能,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好让位于火器。它与经济发展完全脱离了关系。

今天,当我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武术又重新纳入到了经济发展的范畴。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武术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和需求,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一种服务类商品,直接进入了市场,在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中重新开始发挥作用。

2 武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定位

在经济学中,产业是围绕某一特定产品的上下游产品及相关服务进行分类而形成的一种概念。如汽车产业、石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等。行业是工商业的细分类别,一个产业可以包容相当多的行业。我们认为,武术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武术应该包含在文化产业范畴内。武术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攻防技术和强身健体外,它还包括了哲学、医学、兵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把武术划入中国文化范畴不会有人提不同意见。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的,其内涵与外延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我国政府最近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武术纳入文化产业,符合国家提出的上述要求。

其次,武术进入文化产业的途径与国家发展重点完全相同。国家文化产业要重点发展的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武术在这些方面早就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武术进入文化产业有助于扩大文化消费。武术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传承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把武术纳入文化产业,正好适应了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为群众提供了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发与武术相关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武术进入文化产业有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讲,武术目前还不能成为经济体系中独立的产业或行业。它只能依附于文化产业和相关的各行各业。与体育系统中的球类运动、棋类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相比,武术的市场容量较小,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只有把武术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它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这一国粹得以更好的传承。

3 如何加快发展武术经济

目前,武术经济的总量还不大,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创意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使武术这个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转换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文化产品,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首先,要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向历史文化要经济效益。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门派林立、拳种纷繁,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国粹体系,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关于武术的记载非常多。在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拳种门派、武术传人的口头传说。根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记载与传说拍摄的电影《少林寺》,成功地发掘了历史遗产,让海内外人士感受到了武术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代南拳代表人物黄飞鸿、方世玉的事迹和传说经过商业化发掘和包装,形成了系列影视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中国武术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只要我们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一主题,高起点、高水平挖掘、整理与策划,就可以不断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产品,提升武术文化商品的品位。

其次,充分发挥武术的关联带动效应,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细分创造新效益。以武术产品为核心,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的影视制作、文化创意、音像发行、竞技表演、培训教育、器械制造、服装加工等行业,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和音像制品开发得比较好。文化创意方面也有了发展。河南登封利用少林武术的影响力,策划了武术节,“武术搭台,经济唱戏”。少林寺武僧在国内外巡演,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培训市场活跃,民间武馆、武校纷纷涌现,社会化武术培训机构有了相对固定的学员,培育出一批武术新星。武术器械、服装的生产经营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国家对文化产业要求看,这仅仅是武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开始。武术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很小,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经济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哪些环节的发展潜力大,能够带动更多产业,就要投入较大的力量,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对一种新经济业态来说,它存在的商机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商机,迅速把它做大。只要把产业细分工作做到位,在关联作用强的领域率先突破,促使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充分发展,就一定能让武术经济加速成长。

第三,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努力开发有广泛需求的、多形式、多样化的武术文化产品。促进武术与现代传媒、数字技术、动漫手段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以武术、武林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进一步提高对武术的策划经营水平。建立职业联赛制度,发展专业武术竞赛转播业、广告业、经纪业。总结并借鉴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的经验,鼓励民间的“擂台赛”、国际间的“对抗赛”、商业性的“邀请赛”,通过冠名权、赞助权、广告权等多方式开发运作,尝试民间武术市场化运作的新路。持续发掘、整理、介绍中国民间传统武术套路和专业竞技武术套路,推出一批民间武术家和武林新秀,打造武术精品名牌。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支持各级各类武术学校、武术场馆建设与经营。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旅游、会展以及武术用品制造业,推动武术器材、服装等生产的发展。建立武术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投融资手段,广泛吸引各方资金投入武术业。

第四,积极开拓市场,培育潜在的武术消费群体。在武术产业链上,影视制作和音像发行的市场消费群体是面对社会多数人群的,其它环节的消费对象则主要是习武人群。在我国,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习武群体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可分为专业竞技人群、传统习练人群、健身娱乐人群和军警实用人群。不同的习武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取向,开拓市场就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武术消费,其中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传统习练人群和健身娱乐人群。进行市场开拓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这些人群上。此外,为不断扩大武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力,还要重视培育潜在的武术消费群体。这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育青少年的武术兴趣。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推动武术进入中小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和喜爱武术。另一方面,抓好老龄人口的武术健身活动。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人将成为最庞大的武术健身消费群体。推广太极拳等适宜老年人习练的拳种,提高他们对武术的兴趣,就能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消费能力,给武术经济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79-180,184-185,194-195,203-205.

[2]中泰拳王对抗赛揭秘边茂富税后年薪过百万[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ty/tytczjj/news/2009/12-22/2031224.shtml,2009-12-22.

[3]唐光耀,欧阳友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274.

[4]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58-60.

[5]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5.

[6]唐文兵,刘同为.武术产业开发的理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2):26.

[7]艾泽秀.构建中国武术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330.

[8]全四清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收益多[EB/OL].http//www.cbt.com.cn,2004-10-25.

[9]温佐惠,王广虎,李万来,等.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12.

产业园定位报告 篇3

袁校柠:南京市鼓楼区占地面积26,62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居于南京前列,目前已形成科技研发、商务商贸、文化休闲、服务外包等四大优势产业,服务业实现税收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90%以上。西门子、朗讯、爱默生、松下、美国友邦保险、英国渣打银行、新加坡富登担保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纷纷落户鼓楼区。截止2008年,鼓楼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1 6家,投资总额达29亿美元。2008年,区域内各单位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奖共92项。其中:国家科技奖12项,获奖数占全省的27%以上。

鼓楼区是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80家“江苏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名单”中,鼓楼区有13家,占南京市的一半,江苏省的16%。

鼓楼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庭,为鼓励企业创新、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提供司法保障。区内5家企业被评为知识产权工作示范企业,总量位居全市各区县前列。

《中关村》:请您介绍一下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情况,以及已经取得的成绩。

袁校柠:作为南京唯一以国际服务外包为集聚特色的园区,2007年3月1日正式区划,总占地面积116.30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45.61万平米,平均容积率2.2。绿地率达到40.6%。园区滨临长江,毗邻南京奥体中心、CBD中心商务区。多条城市主干道、公交线路和地铁直通园区。园区距长江最大港口南京新生圩港20公里。距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距火车站9公里,交通区位十分优越,堪称南京市条件最优越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自规划建设以来,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已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江苏省发改委授予“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江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省级软件园。

两年多来,园区已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40亿元,2009年有10万平方米研发载体可交付使用,2010年又有20万平方米研发载体可以封顶。园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制定绿色生态园区规划,区域能源系统已被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为“中国建筑类节能清洁能源计划(CDM)示范项目”。

建成之后这里不仅将成为南京服务外包产业的聚集区,也将成为生态、时尚、宜居的科技新城区。

《中关村》:随着国家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国内各地新建扩建的高新软件产业园区数量众多,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有哪些差异化竞争手段?有哪些独特优势?

袁校柠: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新型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于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和KPO(知识流程外包)等三大业务类型。园区落户企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服务外包企业。园区希望吸引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的总部、国际性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企业入驻。

园区招商立足高端,立足自主知识产权,立足自立创新。目标企业包括从事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CRO跨国公司;清洁能源研发公司、一手接单公司、网络游戏测试公司的总部或运营、管理、培训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所属的高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IBM、Manulife等知名国际企业已经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

目前已经入园的10余家企业,基本上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艾志工业技术集团,是专业从事工业运行维护技术的高科技集团化公司,通过对密封技术、润滑技术、材料保护技术的整体升级,提升现代工业生产的清洁性、安全性、可靠性,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效率,降低综合能耗,是国内密封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之一。

凯盛水泥设计院隶属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专注于水泥工厂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水泥工厂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的国际工程公司。拥有国家甲级工程设计证书及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证书,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和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南大苏富特,专业从事网络安全及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高科技软件企业,是江苏省内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列“2008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第52位。南大苏富特科技创新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10年一期建成即可吸纳3000名软件人才、形成几十亿元的软件产值。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批准,以河海大学为技术依托,联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共同组建的国家级研究中心。中心将主要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污染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长距离调水等4个领域进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北京华胜天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卓越的IT综合服务提供商,拥有近十年的IT服务经验,其业务领域涵盖IT产品化服务、应用软件开发、增值分销及系统集成等多种lT服务业务,列“2008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第44位。

《中关村》:悠认为当前入园的服务外包企业面临的最大发展难题是什么?园区能为企业提供哪些支撑和服务?

袁校柠:鼓楼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区总人口1/3以上,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区内20多所高校可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持续保证。同时鼓楼区便利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商业配套,能够为讲究生活品质的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提供高品位商务服务。

园区立足于降低入园企业的运营成本为服务核心,加快研发企业的快速成长。分别与国家发改委全国中小企业协会,工信部软件测评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现已建成的服务平台有:

公共检测及试验设备平台——专为科技型企业及工业设计类企业提供实验及检测服务的公共实验与检测服务网,汇集14大类共600余种检测设备,其中部分设备的检测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使园区企业降低创业成本,合理规避风险。

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打造自主创新投融资平台。促进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建立了政银企联动机制,形成与银行、担保公司、投融资机构的合作体系,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展企业贷款和项目投融资,并建成了南京高科技国际风险投资服务园,引入风投资金约30亿美元。

FPGA创新中心——与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共同建立的FPGA创新中心。依托×ILINX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和

科技园资源,建立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IC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平台,从而促进南京软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化发展,并逐步成为芯片设计行业的国际服务外包中心。

南京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与l BM全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南京大学四方合作,通过实训,从根本上提升学员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掌握一线实践技能,为企业培养更多“拿来就能用”的人才。

企业家交流平台——科技园通过建立企业家协会、设立青年活动中心、开通短消息服务平台、创建科技园专刊等渠道,为企业间搭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组织企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科研成果项目转化平台——通过创新平台,汇聚高校和社会各项创新创业要素,加速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了高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8年8月14日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园区企业法律服务平台—联合资深律师成立了科技园律师服务团,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关村》: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提出的建设目标是:用5年时间建成江苏最高端、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请介绍一下园区在现代建设理念应用方面的情况?

袁校柠: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建设目标是:用5年时间建成江苏最高端、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我们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引进和培育国际软件服务外包重点企业80家以上。服务外包软件各项指标占江苏全省40%以上,规模服务外包软件企业占江苏全省的60%以上。实现服务外包总额300亿元,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20亿元。“十二五”期间引进和培育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100家以上。服务外包各项指标占江苏全省的50%以上,规模服务外包软件企业占江苏全省的70%以上,实现服务外包总额600亿元,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到40亿元。

除了不断增加入驻企业数量。提升产业收入之外,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致力于打造绿色园区。

一是建设区域集中供暖供冷系统。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利用紧邻夹江、取水方便的地理优势,采用长江水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投资4亿元,建设统一供热和供冷的能源站,可满足园区内所有建筑的用暖(冷)需要,是目前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建筑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实现了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了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大大减少排放。经测算,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综合节能达40%,每年可以减少5400余吨二氧化碳排放。

汕头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篇4

【汕头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汕头市建设成为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大城市,提升汕头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带动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战略定位

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汕头市城市发展定位可概括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

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汕头市产业发展定位可概括为:新兴制造业基地、临港产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

【汕头市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

发展目标:按照高增长、发挥优势、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和大服务,促进大流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高效集约、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以港兴业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园区载体战略;内外源互动战略;创新拓展战略。

发展路径:以工业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打造产业“航母”和行业品牌为着力点;发展和整合优势产业及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支撑,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使其成为汕头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化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商贸流通、现代效益农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其做大做强;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生物医药、海洋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汕头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发展壮大优势工业,大力发展临港

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扩张升级,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服务业,积极拓展提升服务业,推动全市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加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引导,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中布局、一区(基地)多园、生态优先等布局原则和市区联动、基地集聚、园区发展的布局思路,确立未来汕头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六个重要产业基地及六个重点产业功能园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临港产业基地、现代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中心)、南澳岛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汕头民营科技工业园、广澳临港工业区、海门海洋产业发展区、东部工业园(含工艺玩具城)、西部工业园。重要产业基地及重点产业功能园区的空间布局是汕头市产业发展定位确立的四大产业基地的深化和具体化。

【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的模式选择

1、港口———优势发挥与要素整合。加大汕头市港建设力度,整合周边港口资源,拓展腹地;发挥汕头城市建设特色与山海资源优势;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保护体系。

2、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依托。利用海滨港口优势,发展以石化和电力为主的临港工业,打造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改造提升优势传统轻纺工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和引导民营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发展外贸出口加工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重视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发展生物医药、海洋产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商贸新业态;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信息咨询中心、金融中心等生产服务业基地;发展生态效益性农业。

3、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倡导和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行汕头发展的创新体系。建立支撑和推进主战略的平台,包括:建立创新推动主战略;建立基于知识信息库的创新平台。

4、生态———海滨特色塑造与个性化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系统分区为基础,构建以“一心两湾、三城相望、山辐水聚、顺势成环”为特征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生态景观结构。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空间体系构建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大城市大港口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构造有良好空间形象、并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汕头市亟需从总体上对目前分区、多片的空间分布形态提出整合优化的对策,把资源集中于构建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提高汕头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汕头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拓展并建立稳定的汕头港经济腹地,是把汕头港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的关键。以京九和沿海高速铁路沿线为重点,积极巩固和拓展港口和城市腹地范围,将粤东、闽西南、赣南以及整个海峡经济圈的发展与汕头港口和城市繁荣密切联接起来,是汕头港口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

2、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以工业为龙头,以城市为载体,以提高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目标,将农村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谋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3、城市与产业空间一体化战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合理产业布局,并与城市空间融合生长。城市、工业与生态三条经济带以及外围产业组团是汕头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域;合理规划产业空间,按照新城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将决定汕头城市空间扩展能力。

4、集约型与弹性化的空间发展战略。大型临港工业、民营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大城市空间构架,实现内涵优化与空间外延并举,增强城市空间实力和彰显外在魅力,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城市空间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

地区层面:主要从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和集群化整合两个方面来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构建合理、高效的空间网络。通过完善城市群内外快速交通廊道和网络,逐步消除行政壁垒。

市域层面:在市域范围内实行适度均衡发展,在区域及微观尺度则实行“带状 组团”集约式布局,形成“有机集聚 合理发散”的开放性城市组织架构。规划期内市域城镇体系应实行“一主四副五带六组团”结构模式。一主:主城区,包括金平区、龙湖区和濠江区;四副:潮阳城区、澄海城区、潮南城区-和平-胪岗-铜盂、南澳县城;五带:东延城市经济带、南部临港工业经济带、西北生态经

济带、西部集约产业带、北部特色产业带;六组团:成田-陇田-井都组团、两英-司马浦-陈店-仙城组团、谷饶-贵屿组团、西胪-关埠-金灶组团、莲上-溪南-东里-盐鸿组团、隆都-莲下组团。

主城区层面:顺应城市成长规律和汕头发展趋向,规划期内主城区应实现均衡布局、合理分工、高效协作、高度开放的高层级空间组织关系,形成“三城架构、多组联片”的主城区发展格局和海湾型城市景观。三城,即:新城(新东区)、旧城(现有城市中心区)、港城(濠江区);九片区,即:新溪片区(中心区)、外砂片区、旧城中心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浦片区、临港经济片区、濠江旅游风景区、(珠池、广澳)港区、海湾水域片区。

2、城市职能结构

地区层面: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创新、融合成长”的理念和准则,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城市经济带和产业经济带为支撑,以城镇组团和产业基地为基础的职能结构。

市域层面:根据汕头市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分布扩散格局特点,实现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由“点轴开发”向“网络开发”过渡,重点确定各个城区和城镇在市域范围内的层次、等级和职能,构成包括主城区、副城区、城镇组团、一般城镇四个层级的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层面:汕头市主城区基本职能结构为“北城南港”,金平、龙湖主要强化城市经济、建设和对外辐射服务功能,濠江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经济,职能组团主要包括商务金融服务区、居住生活区、高新产业区、大型临港产业区、港口贸易区、仓储物流区和综合旅游服务区。潮阳区规划有行政商务区、高新制造业区、临港产业区和都市农业区。潮南区规划为行政商务区、集约型民营工业区、商贸物流区、海洋产业区和生态旅游区;澄海区规划为行政商务区、特色产业区、物流贸易区和滨海风光带;南澳规划为综合经济区、生态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和港口物流区。内外海域规划为海洋保护和海洋经济区。

●城市重点发展区域

产业(布局)空间:一是三条经济带。围绕规划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规划和建设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二是主要产业集聚区。包括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金平、龙湖)、汕大科技园、临港工业基地和各区级工业集聚区。

城市空间:一是金融商务区。金融商务区布置在新东区的新溪片区,面向整个市域和粤东地区,高起点集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贸易、中介服务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商业、广告、文化、休闲观光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二是内河及滨海岸线。按照生态滨海城市建设和以人为本发展的要求,贯彻“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岸线利用和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并充分利用各类岸线资源。适当减少生产岸线,增加生活岸线和景观岸线,保护自然生态岸线,水域、海域与陆域统一规划。

重大交通枢纽及沿线地区:一是机场临近区域;二是港口及临港区域;三是沿海高速铁路枢纽及沿线;三是区域道路交通系统;四是物流园区。

访中山大学“汕头战略定位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王珺

汕头日报 2006年08月29日

□本报记者赵令蔚

事关汕头长远发展的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经过历时一年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研究成果于昨天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审。作为中山大学课题组负责人,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珺教授为成果的出台而感到高兴。

王珺说,这个研究课题并不是课题组的同志关起门来做,或是课题组自己调查以后就给出这样的一个结果。汕头这边有很多的想法、看法,林木声书记、黄志光市长等市领导以及部门、区县的负责人经常和课题组交流意见,课题组也根据这些意见,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和调查研究。所以,这个成果是汕头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各区县和课题组同志互动、沟通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预见,汕头和中山大学的合作,仅仅是个开始,将来,沿着此次搭建的平台,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

王珺认为,开展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的意义首先是统一思想。通过相互沟通和调查研究,形成一套规范的报告,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其次是明确目标。汕头今后五年、十年的发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一个政府、一个干部将怎样干、怎样努力?这个报告不仅仅是个定位问题,还要让大家觉得定下的目标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就是说,通过确定一个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东西;然后给一个可行的,从现在走起、从此岸走到彼岸的一个路径。经过这一段时间对汕头的了解,王珺认为,汕头有很强的危机感,这一点非常明显。危机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大家都希望能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恢复以前的地位。珠江三角洲发展起来后,现在粤西的势头也很好,下来省的重点可能要发展粤东,发展粤东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把大项目放进来。因此下一轮的发展关键是抓大项目,大项目关键就是重化工业。同时也要看到,汕头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很有压力。

对标定位报告 篇5

开展“三学习” 活动以来,在集团和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项目部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我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深刻分析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认真谋划长远发展定位,并形成认责承诺,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做出应有贡献。现结合实际,制定项目部集体对标定位报告如下:

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回顾总结一年来我项目部的工作实践,在集团和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凝聚实干,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同时,一班人也清醒地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学习型整体差。

2、项目管理不够科学。

3、改变发展方式步伐小。

4、创先争优劲头不足。

二、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站在“建设经济发展强企”的发展定位上,确立对标定位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如下:

一、发展思路:以“三学习”活动为载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水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保障,更加主动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建设经济发展强企而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坚持围绕以施工为中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点,着力夯实企业发展基础,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落实“项目管理高标准、突破创新有亮点”的发展定位,努力在管理方式、基础业务、干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全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三、工作措施

围绕发展战略定位,按照我项目部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把握重点,强化措施,推进科学发展,在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上做出新贡献。

(一)、强化创新意识,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工作定位和思路,破除落后保守的心态,摒弃束缚手脚、禁锢思维的陈旧观念,增强在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企中大有作为的决心和信心。加强科学发展观创新理论的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目前要着力抓好“三学习”活动,实现学党章增党性、学党史增传承、学先进增创优的活动目标,努力把学习实践和思想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动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公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强化大局意识,为全公司经济发展服务。

围绕 “项目管理高标准、突破创新有亮点”这一发展定位,增强开拓意识,树立赶超观念,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支持发展、保障发展上来,进一步强化项目职能,处理好保障发展与支持发展的关系,针对行业的特殊性,找准保障发展和核心竞争的结合点,以积极有为的工作姿态,扎实有效的工作业绩,为公司经济发展大局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强化内部管理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施工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施工管理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所以要把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发挥整体功能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会管理的筑路队伍。

1、加强体制和机制建设。完善“一个机制”,处理好“两个关系”,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建设法治型、效率型、责任型项目部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岗位责任制、认责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目标考核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的相互协调关系,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2、大力实施“路桥窗口亮起来”工程。按照行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抓好项目走到哪里就把路桥人的优良作风带到哪里的树形象工程。以路桥人的先进思想、纯朴作风、文明礼貌、助人精神的良好形象吸引人、感召人,赢得社会各界的崇高评价。

3、大力开展劳动竞赛,提高队伍创优素质。结合“三

学习”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技术能手”、“岗位明星”、“优秀党团员”、“优秀工长”等劳动竞赛活动,学先进、比贡献、促发展、争一流,着力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全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能力、工作标准、工作效率,努力建设学习型、战斗型、效能型施工队伍,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4、开展惩防并举活动,搞好反腐倡廉工作。在施工中

始终不忘抓好工作人员预防职务犯罪活动,整顿思想作风纪律,杜绝“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狠刹不良风气。通过集中教育、纪检跟踪等措施,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执行廉政规定的自觉性,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为创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做出新贡献。

张石三期L2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产业园定位报告 篇6

写作要点

产品定位是指企业对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这有别于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对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者市场的选择。从理论上讲,应该先进行市场定位,然后才进行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对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企业产品结合的过程,也即是将市场定位企业化、产品化的工作。在产品定位中,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1.产品的功能属性定位:解决产品主要是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 对消费者来说其主要的产品属性是什么?

2.产品的产品线定位:解决产品在整个企业产品线中的地位,本类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线,即解决产品线的宽度与深度的问题。

3.产品的外观及包装定位:产品的外观与包装的设计风格、规格等。

4.产品卖点定位:提炼出产品独特销售主张。

5.产品的基本营销策略定位:确定产品的基本策略一一做市场领导者、挑战者、跟随者还是补缺者?以及确定相应的产品价格策略、沟通策略与渠道策略。

6.产品的品牌属性定位:主要审视产品的上述策略的实施决定的品牌属性是否与企业的母品牌属性存在冲突,如果存在冲突,如何解决或调整?

注意要点

产品定位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借鉴以下方法:①产品差异定位法,即本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与对于相比的差异性。②利益定位法,即产品的品质、选择性、价格、服务及地点等,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③产品使用者定位法,即针对使用者来定位。④针对特定竞争者定位法,这种定位法是直接针

对某一特定竞争者,而不是针对某一产品类别。在实际定位时,应将产品固有的特性、独特的优点、竞争优势等,和目标市场的特征、需求、欲望等结合在一起考虑。

x x保健品产品定位

一、背景分析

保健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虽对人体起着十分有益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其疗效没有药品直接迅速,其价值又比食品昂贵,因此导致其生命周期比较短暂。市场上做得不错的品牌,比如“红桃K”、“昂立一号”、“丰韵丹”、“巨能钙“等,它们之所以能在市场上立足,主要得益于其鲜明的功能定位、特点的渠道选择和强大的宣传支持。

二、产品分析

x x小麦草片作为一种纯天然、高科技、功能性的保健食品,意欲参与国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这个产品?也就是说如何在消费者心目中给产品进行形象定位的问题,它关系着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成败。作为保健品看待,势必影响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很可能企业刚刚收回前期的投资,消费者已经对产品产生了厌倦,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进入了衰退期;作为食品看待,一方面在定价上难以保证高价位,另一方面其药品式的外观也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作为药品看待,一方面它是食品企业生产,属于保健食品,另一方面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也必然受到限制。

三、产品定位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应把产品形象定位于类似于药品的功能性、高价位保健食品。这样,虽不能使产品进入大众流通渠道,却能够保证产品较均持久的生命周期,同时还可以通过强调其组成成分稀有元素晒进行高价格定位,保障企业的高额利润。

为保证能够成功地树立起产品形象以推动市场销售,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宣传上弱化其保健食品的概念,特侈消费H的凡意力,突出功能性诉求;在包装及宣传资料上印刷生产厂家时应采用其他形式出现(如x x实业等)。

2.在销售渠道上采用药品的销售途径,禁入食品或其他日用品流通渠道。

3.突出产品所含稀有元素(晒)组成成分以支持高价位诉求,应更换产品名称(如x x砸片等),这样可使产品成为第一个以稀有元素晒为个性诉求的产品,容易让人产生深刻记忆,易于率先占领一块属于自己的市场,同时通过对牺这种稀有元素独特作用的介绍来统领众多的产品功效,有利于避免功能诉求大广泛、不明确。

4.改进包装。考虑到国内消费者的价格接受程度和购买习惯,将原包装缩小,降低每盒售价,以降低市场切入的门槛;同时在内外包装上使产品突出功能性、纯天然、稀有珍贵的形象识别,在晒片色彩上也可进行尝试,如采用浅绿色等,以此强化产品含有特种澳门小麦草中稀有元素一一晒,同时与众多常见药片形成视觉差异。

产业园定位报告 篇7

地处皖北的宿州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制鞋产业聚集, 进而在依托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宿州市在加快皖北建设中, 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进, 以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为主线, 促整体经济跃升崛起。为了抢抓中部崛起、皖北振兴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宿州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和城镇扩容三大战略, 着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扩张工业总量, 全力打造中部鞋业基地, 走特色发展之路。

据了解, 正在全力打造中的宿州鞋业基地———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 已入驻和正式签约的制鞋项目有58个, 协议总投资120多亿元, 全部建成后, 可实现年产值410多亿元。百丽、康奈、东艺、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国内制鞋行业领军企业已相继落户宿州。大批工业企业入驻宿州, 加快了宿州市工业化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这个市城镇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加快宿州鞋业基地建设, 2013年1月4日上午, 元旦假期过后上班的第一天, 宿州召开了现代制鞋产业城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鞋产业城指挥部以及宿州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认真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宿州“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 对2013年鞋城建设、规划等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 鼓励动员各级各相关部门鼓足干劲、充满激情、勇于担当, 在新的一年中推进鞋城发展全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强调既要肯定鞋城过去取得的成绩, 也不能忽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李宏鸣指出, 过去的两年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鞋业基地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 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拉开, 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体制机制的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也为宿州这个皖北地区、欠发达农业地区如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探索了一些经验。

李宏鸣要求, 针对下一步工作制定的各项措施要再深化、再提升、再具体。要继续深化对制鞋基地的认识和定位。将其打造成现代产业的聚集区、产城一体的示范区、“四化同步”的先行区。要继续提升, 做足“产”、“城”文章, 从数字和形象上体现“产”。抓产业的高度, 即现代产业城包括研发、职业技能培训、品牌企业的引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培育;抓产业的厚度即抓规模;抓产业的长度, 即延伸产业链条。只有这样, 才能将制鞋产业城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引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高地。在具体工作中要突破关键瓶颈, 研究利用政策, 在资金上、土地上、用工上寻求突破, 断创新机制体制。市直各部门全力配合,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围绕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一期基本建成、二期规划启动的总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宿州市市长张曙光在会上指出, 鞋城建设奋斗目标就是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位一体”。这个定位是正确的、高端的, 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今年就要在这五大领域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具体来说, 加工制造方面就是几大龙头企业要形成批量生产, 各类配套企业加速入驻;商贸物流中部分的市场要投入使用;研发创意要见到一些雏形;教育培训要走上正轨;会展旅游要将论坛、交易等形成常态化, 打造工业旅游亮点。

去年宿州市决定以经济开发区、宿马经济区、高新技术区;家居产业园、文化产业园、职教园、化工产业园;制鞋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城“三区四园一城一基地”为平台, 主动承接产业集群转移, 加速工业总量扩张, 全力提升整体实力。

编辑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 篇8

重新审视编辑工作

“编辑”是一个多义词,有作为动词的编辑(编辑行为)和作为名词的编辑(职业和人)。1999年版的《辞海》把“编辑”(动词)又分设为两个定义:作为传播媒介工作一个环节的编辑和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传媒的编辑工作带有中介性质,作为著作方式的编辑不带中介性质。本文所说的“编辑工作”指带有中介性质的传媒编辑工作。

在中国,编辑和出版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往往以编辑来主导出版。比如,在日本和韩国都有“出版学会”,但在中国,只有“编辑学会”而没有“出版学会”(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但应该还是有所区别)。导致这一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编辑的源头早于出版的源头,尤其是编辑活动比正式的出版要早(正式的出版是在印刷术发明后,尤其唐朝中叶才开始盛行),在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出版业,从业者(以文化人居多)还是以从事文化工作的编辑环节为“本”,而把工业化普遍有的复制(印刷)和发行(销售)环节视为“末”;二是在中国,出版是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信息传播活动,不是“自由出版”,因此,把握住编辑环节,才是把握主导方向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这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出版行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形成一套比较严格的规范,新闻出版单位对出版物质量有一套有形的系统,各个出版社尽管在规范的把握上略有区别,也基本上是比较成型的制度;二是培养了一批严肃的出版人甚至出版家;三是客观上积累了一批从内容到编校质量甚至装帧上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出版物。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版物的质量和规范主要靠出版者的自律。

但是在“文化产业”被正式与“文化事业”区分开来(甚至在此之前文化单位“企业化管理”就已经初露端倪)时,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就有式微的趋势。笔者几年前曾经就出版社中将策划编辑与文稿编辑区分开甚至制度化地区别开来,讨论过其利弊。区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市场化的需要,因此,“利”的方面基本体现在“产业”行为以及分工精细化上,弊的方面包括难以有效沟通和责任不清影响出版物的质量目标、考核因素的不对等而影响效率、岗位配备和岗位责任能否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以及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本文重提编辑工作话题,是希望在“文化产业”成为显学的今天,重新审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考虑编辑(人)在这个特殊的“产业”中的定位。为了使讨论的问题简化,本文所指编辑工作更多地偏向文稿编辑的工作。

“文化”和“文化产业”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使用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2001年3月,“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进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文化产业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形态地位。2011年10月,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结合创造、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服务。”各国对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人只说“版权产业”,日本人称之为“内容产业”,英国人的提法是“创意产业”,在中国台湾推出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大陆提出的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

与这些不同说法相对应的,各国文化产业包括的范畴也差别很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英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彩票业;日本的文化产业包括大部分IT业、体育运动和时尚美容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包括旅行与旅游产业。

在中国,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事业。具体的产业范围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据最新的分类,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就是说,很多硬件设施也都可以归纳到文化产业的范畴。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界定的范围差别很大,因此,对比各国文化产业的GDP或相关指标,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只有具体到一个细分的、共同的领域,比如出版,这样的对比才有意义。

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界定有所区别,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即文化产业以商业策略来延续文化,而非取代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是基础和原料,是最根本的内容,而产品及服务是承载文化内容的各种具体化商品形式。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为了使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就需要采取一些“策略”,这就是“创意”(在传统出版业中,更常用的词是“策划”)。但创意只是工具,是为了让文化得以延续或表现出独特特征,或者满足大众需要而采取的策略,而非替代文化。因此,除非通过创意过程能够创新文化,最佳的创意应能烘托甚至凸显原有的文化特质,使文化得以延续。据此,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应该是:文化是内涵,创意是工具,文化产品是文化以创意外显的各种形式,文化产业是众多文化产品的组合,文化市场是各种文化产业的集合。

nlc202309051101

编辑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文化产业中的载体——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功能。而要把文化推向市场,不仅要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来生产,更要按照一般商品生产的模式来生产。产品是有形的,而服务更多是无形的,我们这里仅选取“文化产品”与工业产品(一般商品)做一对比。

1. 从原材料方面

任何工业产品的原材料都是有数的(数量有限)、确定的(种类明确)、标准的(质量要求);文化产品原材料的表征是符号,而符号背后的本质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和复杂的。以文化产业中最基础的出版业为例,任何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出版的题材(多样性);同样一个题材,作者提供的稿件质量千差万别,但有相当数量的稿件可以进入出版(不确定性);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包括自己的倾向性)提供素材,所提供素材的信息量差别也很大(复杂性)。

2. 从生产过程方面

工业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完全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特征,而且可以做到完全独立甚至封闭。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却只能逼近这些特征,同样存在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比如,同样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做成不同的产品,同样一个题材从同一个角度可以为不同受众做成不同的产品(多样性);同样一个等次产品中的信息量可以差别很大,任何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确定性);同样的信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是编辑的兴趣爱好、个人偏见、学识局限、思维方式,不同利益团体及公众舆论的影响等产生的倾向性在书稿加工过程中的体现(复杂性)。此外,文化产品的生产,在从无形的文化到有形的产品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行业的整合才能够得以实现。

3. 从质量监控方面

工业产品都有明确的产品合格率,而且合格率的要求不会太低,这从总体上是对次品率的控制,从单品上说明在合格的范围内可争议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因为合格品和次品之间往往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文化产品可争议的空间就很大,除了“硬伤”,还有很多很难说清楚的因素在影响受众的评判。中国制定了最苛刻的出版物质量控制标准(合格图书的差错率容许值是万分之一),但是并没有因此做出质量最好的出版物。比如,一本编校质量优秀的图书,在读者中普遍受到差评,一本编校质量勉强的图书却受到相当数量的专业读者的好评,这种情况在出版单位内部质量监控时屡见不鲜。ISO 9000在给一些出版单位做认证的时候,明确提出只适用于流程管理,不适用于产品质量控制(不能在出版物上标注)。问题是,如果流程管理不是为了(或不能保障)产品的质量,那么这样的管理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这种区别就成为编辑(职业)存在的必要条件。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加工性。选择性在处理原材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选择性是编辑的第一功能,编辑要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搜寻、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加工性在生产过程中尤为重要,也是决定文化资源能否成为文化产品的关键环节。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说,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在于质量,出版物的质量首先是内容质量,而内容质量主要是由编辑环节决定的。

选择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倾向性。在文化产品的形成过程中,倾向性往往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而文化差异是文化产品“产业”特性的重点。文化的特殊性越高,则再生产为文化产品的价值性也就越高,文化差异特质成为文化再生产及投入市场的文化产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些出版单位或个人的表述里,往往把更宽泛的意识形态导向和文化导向作为核心竞争力,而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具体的倾向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中,“工业化生产”是作为必要条件的。由于文化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不同,文化产品的形成只能够是接近工业化生产的“类工业化生产”或“局部工业化生产”。而在这个接近的过程中,编辑的“加工性”再一次显现出重要性。这就要建立严格的编辑规范,强化编辑质量保障体系。经过非工业化的编辑加工后,才能够把多样的、不确定的和复杂的文化资源改造成(或接近)工业化生产所要求的有数的、确定的、标准的原材料。

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特性是高技术、高智力含量,多种技术运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其中数字化是被强调的一个因素。数字化所具有的海量、快速、经济、环保一直被津津乐道,但是,海量信息与精细加工的矛盾,以及受众对介质的审美需要被弱化或忽视。以互联网为例,网络基本上满足了多数人“自由出版” “自由发表”的理念,但是,很多人在把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得意之作”发表到网络上后,几乎都以石沉大海告终。极少数能够在网络上崭露头角的,要么付出高昂的营销成本,要么只能以极端的方式自我炒作。对于受众来说,信息太多的时候,选择的成本就会加大,甚至无所适从,直至最后放弃。这些没有经过选择和加工的资源,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很难达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文化产业中的编辑工作

文化产业的外延越来越大,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产品和服务千姿百态,并且还会花样翻新。然而,作为这个产业的内涵——文化,是不会改变的,编辑工作的本质和特征也不会改变。但是,编辑工作的对象和手段在变化,因此,编辑工作的方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社里的一名成熟编辑,每年的编辑加工任务量是80万字(版面字数),新编辑减半;一个新入行的编辑,要有老编辑带一年才能够独立工作(有些出版社更长,最长的达5年)。如今,大量没有经过培训的兼职编辑担起主要的编辑加工工作,多数专职编辑的编辑加工任务量已经是原来的10倍甚至更多。相应的,很多出版社的年新书品种甚至超过原来的10倍。但是,有些岗位职责(比如总编辑),还基本保留原来的内容,与实际的生产规律脱节。

工作对象上的变化,主要是信息量的增多,信息元素多样化,海量信息和多元信息是数字时代的特点;工作手段的变化,主要是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激光照排。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带来了工作方式的变化,但还需要总结、分析、探索,以优化工作方式和管理流程,制定好岗位职责,并与质量监控相结合。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在强调创意(策划)的今天,甚至都难以得到认真的讨论,但是这些工作又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是值得重视的。下面列举几个编辑工作中的“手段”,以对比近20年来编辑工作方式的变化。

上一篇:质量安全总结报告下一篇:瑞雪 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