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活动(推荐11篇)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学校利用“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知晓家乡烈士,了解英烈们为了家乡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培育我校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激励学生更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师长、爱同学,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一、加强宣传发动
1、利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及本次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2、利用黑板报宣传一些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及诗歌。
3、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发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活动期间,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1、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各班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洗礼、得以感悟。
2、上好一节革命传统教育课。
3、利用学校多媒体组织观看一场革命故事片参考片目见附件。
4、办好一期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对象:全体学生)
三、加强活动总结与延伸。
总之,通过活动,激发起了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形象在每个学生心中更加丰满生动,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已成为行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在学生心中弘扬传承。
活动结束后,学校能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各班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优秀文化传统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革命传统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哺育人的主要途径之一。革命传统是我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伟大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美德、民族精神和一切优良传统的升华与结晶, 是无数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用鲜血与生命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使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继承这些优良传统,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 使之担负起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传统教育要有成效, 就要科学地进行。就目前情况来看, 有些地方对革命传统教育重视不够, 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 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造成革命传统教育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局限于“本本”教育, 习惯于搞“老一套”, 只注重制定了多少革命传统教育方案, 搞了多少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组织了多少次革命传统教育参观等有形的工作, 不善于把革命传统教育具体化, 不善于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结合, 使革命传统教育形成“空对空、虚对虚”。克服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 自觉做到“三个结合”, 是切实提高革命传统教育实效的重要一环。
一、把革命传统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云:“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是有感情的, 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革命传统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化在学生的情感之中。融入真情实感的革命传统教育才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受到鼓舞、转变认识。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 教师一定要把革命传统和情感感染结合起来, 既讲革命传统的事实, 又动之以情, 努力做到情理交融, 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利助人”的原则。一方面, 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 教师一定要克服摆架子说教, 板着面孔训人的教育方式, 而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同学生相处,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兴趣和爱好,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尊重学生自我改进的愿望, 与学生建立同志式的平等关系, 这样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 学生才能够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 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 教师要把革命传统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务虚”, 又要“务实”。高等院校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关心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理解和关心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实际教育。高等院校里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对此, 教师应予以理解、同情和关心,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 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讲清道理, 说明原因, 真正使学生感受到高等院校的祥和和集体的温暖, 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做才能把革命传统教育落到实处。
二、把革命传统教育和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有令不行。”这话很有道理。革命传统教育效果的好坏, 一方面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引导水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模范作用。教师的模范作用是无声的教育工作, 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 说到做到, 言行一致, 说话才有人听。模范作用本身就是有力的教育引导工作。如果教师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 说一套, 做的又是另一套, 这样的革命传统教育肯定不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高等教育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师首先要做出好样子, 才能使革命传统教育深得人心, 取得更好的教育实效。在新形势下, 高等院校的教师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关系;要身先士卒, 埋头苦干,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为学生做出表率;要办事公道, 廉洁奉公, 坚持原则;要顾全大局, 关心学生, 搞好团结;要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制度, 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
三、把革命传统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
《老友》还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退休后,担任镇关工委主任,还被聘为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学期都要为全镇10多所中小学的师生讲革命传统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品德教育课等。我在为中小学校备这些课时,《老友》中的“人杰地灵”、“岁月人生”、“名人轶事”、“敬老长亭”、“人间真情”等栏目的文章、故事是我讲课的最生动事例。我每次备课都要选用《老友》里一些事例。《老友》中的文章生动具体,细节清楚,有历史依据,给学生宣讲,学生最爱听。这些年,我从《老友》中选一些革命传统故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故事;抗日战争中的故事;解放战争中的故事;革命前辈的传奇人生,他们的革命生活风范,他们孝敬老人、热爱人民、关心战友、热爱生活的小故事,都是向师生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内容。
例如,去年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选用了2009年第8期《老友》中的《方志敏精神和他的伟大预言》一文。方志敏在狱中对未来中国的“八个代替”的预言是“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结合解放前后的社会进行对比,向学生宣讲这“八个代替”,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刻苦读书,长大建设好祖国。大家都被方志敏精神所感动。
再如,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时,选用了《老友》2009年第4期“名人轶事”栏目中《位高未敢忘尽孝》一文中邓小平孝敬后母的事例,启发同学们学习领袖人物孝敬老人的好品德,教育效果很好。
《老友》杂志每一期都有许多好材料、好故事、好事例。选用这些事例或故事讲课,讲得具体,讲得生动,革命前辈的具体事例感人至深,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能启迪孩子的心灵健康向上。我这个当校外辅导员的算是找到了长效有用的好教材。
《老友》源源不断地给我输送生动的革命先辈故事和生活事例,使我讲课用之不尽。我非常感谢《老友》杂志对我的帮助,我比其他老人更爱《老友》,她是我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好帮手、好老师。
我希望《老友》把这些栏目办得更好,更详细地介绍革命前辈的故事和生活片断,为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好教材。
??遂川县?方世宏
(“素质教育主题活动月”之二)
一、活动目的:
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清明节日对少先队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特组织本次活动。
二、活动主题:
缅怀先烈功绩,继承先烈遗志,励志成才报国
三、活动时间:
2016年4月
四、活动内容:
1.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祭悼活动。在4月5日、11日升旗仪式上,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2.开展“寻找革命足迹,弘扬革命精神”学生论坛交流活动。在4月11日下午的班队会课上,组织学生通过“寻找革命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主题班会寻访革命足迹,交流学习感受。在这周各班出一期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板报。引导学生向革命先烈学习、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小主人。(4月15日,上交班会教案,各班主题板报照相评优)
3.实施“传承革命精神,建设和谐家园”我行动工程。组织学生开展“观看一部革命电影(可以利用班队课或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或在线课堂观看)、学唱一首红色革命歌曲、阅读一本革命历史刊物、讲一段革命故事、出一期手抄报”教育实践活动。(以上五项活动历时一个月,低年级至少完成前两项,中高年级完成全部;中高年级月底上交“观后感”、“读后感”、“手抄报”,各班不少于五份。)
4.中高年级开展“传承革命传统,珍惜美好生活”演讲比赛活动。以革命传统教育、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在4月25日—29日以班为单位举行演讲比赛,教育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每班选一名优胜者报学校,并上交演讲稿)
5.开展“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活动,了解一条党的惠民政策。(可以利用晨会课时间进行)
五、活动要求:
1.领导高度要重视,进行督促检查。
2.各项活动开展结果做为班级量化的一项内容。
3.分层次开展活动,班班参与,高度重视,要求各班班主任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好各项教育活动。
4.活动结束,要重视活动资料的积累,整理,班主任要及时上交相关材料。
六、课外拓展: 1.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
2.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先人的姓名、经历等; 3.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
4.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优秀文化传统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燕子埠镇中心小学
3月19日,容城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到该县北后台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家在烈士纪念碑前聆听革命事迹,重温了入党誓词后,纷纷表示,一定要铭记历史,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在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带好头、做表率,真正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在清明前,全县所有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都将陆续到北后台烈士陵园接受红色教育。突出红色教育,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用先烈的精神激励鞭策党员干部,是容城县活动办在做好各项规范动作的同时,结合具体县情,实施的一项自选动作。活动中,该县深入挖掘本县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组织老党员和烈士后代宣讲革命故事,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
在学习教育环节,该县还组织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记录片《苦难辉煌和》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孔繁森》、《焦裕禄》等一批红色教育片。
为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的通知)揭市文明办〔2018〕5号的通知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南侨中学二校2018“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缅怀革命先烈
继承优良传统。
二、活动目的: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从小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
三、活动内容
(一)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在全校掀起缅怀革命先烈的热潮。
活动时间:2018年4月2日(星期一)早读
活动地点:升旗台
(二)分发《缅怀革命先烈
继承优良传统——共青团南侨中学二校关于清明期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倡议书》,动员全校青少年积极踊跃参与到清明节系列活动中来。
(三)召开一次“缅怀革命先烈”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4月2日(星期一)班会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四)举办一次“缅怀革命先烈
继承优良传统”手抄报创作比赛。
(五)举办一次“缅怀革命先烈
继承优良传统”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时间:4月3日(星期二)午休
活动地点:礼堂
四、活动要求
各班主任要精心组织本班全体学生参与并扎实开展此项活动,使活动真正得到落实,使学生真正受到革命传统主义教育。
黄耀葵校长利用升旗对学生宣传“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
学生在学校礼堂进行“缅怀革命先烈
继承优良传统”演讲比赛
这是一次震撼苍穹的精神回望。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6月26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凝重的史实、鲜活的形象、饱满的热情回顾了苏区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
追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弘扬。
弘扬苏区革命传统,要在牢记光荣历史中坚定信念。8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赣南为主体的红土地上,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苏区革命斗争,培育形成了苏区优良革命传统。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弘扬苏区革命传统,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苏区革命传统,要在铭记苏区精神中凝聚力量。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凸显了苏区时期具有原创意义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高度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今留在人民心中生生不灭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群众、执政为民、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中央苏区精神,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辉。正是这种苏区精神,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顾苏区创建的光荣历史,缅怀先烈的不朽功勋,重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是这种苏区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事业不断进步,使老区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弘扬苏区革命传统,要在致力老区发展中与时俱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苏区革命传统的核心内涵。当年,苏区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夜打灯笼”走遍千家万户,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关心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在新形势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仍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苏区革命传统,就要以“苏区干部”为楷模,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着力解决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紧出台扶持老区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规划、项目、资金、法规等方面加大倾斜和帮扶力度。老区人民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如今面对老区的发展困境,需要保持锐意进取的干劲、攻坚克难的拼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发愤图强、昂扬向上的斗志,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作风,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是《巴马修道院》的开篇段落。在许多方面,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故事也该像司汤达这本小说一样,大气恢弘、有声有色地起头。他显然拥有浪漫英雄人物所需的诸多特质,包括女人缘(图1)。
当然包括女人缘。
“早上好,我亲爱的堂妹”—借用浪漫小说的腔调,他开始写情书给他想得到的女人:
收到我信,你会惊讶吗?这突如其来的念头是极其诚挚的,但我还是期盼你不要纳闷;和最思念的人相隔千里,脑海里自然浮想联翩。虽然我常想到你,却不曾告诉过你。我想你会明白,无法相见,只让我越发遏止不了对你的思念。身在乡间,心空情盛。那些在喧闹、嘈杂的巴黎显得含糊而胆怯的欲望,隐居后却变得专横跋扈。我像个无足轻重的隐世僧侣在凄绝陋室中给你写信。等我一回到文明世界,肯定又会变得镇定自若,哪怕只是徒有其表。
虽然画家的堂妹已明珠他投,还有婚外情,情夫又是他的朋友,但她还是拜倒在他的魅力之下,先成为他的情妇,再转变成他最亲密的红颜知己,到了晚年还是他的“慰藉者”。
这倒不是说他被牵绊了。恰如司汤达笔下的人物,德拉克洛瓦的雄心壮志,谁也束缚不了。年方十九,他似乎已看透了自己的一生。他告诉当时的恋人(他姐姐的英国女仆):“我不会轻易丧失我的独立,这对艺术家来说是无价之宝。”
就在他即将追到另一个女人时,他甚至向自己保证,“对她的相思不会像热恋那样让人欲罢不能。这将是一段迷人的回忆,一朵路边的小野花,如此而已。”
确实这样。繁花落尽君辞去。工人阶级的百合,花街柳巷的玫瑰,贵族乃至皇族的兰花:他从没打算结婚,甚至没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不像司汤达的浪漫英雄,他把自己的心全都交给了艺术。
有趣的是,德拉克洛瓦还真的认识小说家,后者也曾提醒他:“能让你伟大的事情,一件都不要疏忽。”想必是因为这世上没几个智者坚称“要伟大就得结婚”,德拉克洛瓦才能问心无愧地终生单身。
他放弃了一切,只为全心投入事业。
二十四岁时,他不惜违逆导师的意愿,参加了当年的沙龙展。虽然《但丁之舟》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席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杰作《梅杜萨之筏》,借着这幅画,小伙子还是赢得了瞩目(图2)。
或者该说,褒贬不一的瞩目。褒奖他的欣喜此画引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手,贬抑他的则希望他就此停笔(多年后,甚至有人建议砍断他的双手)。有一点大家倒是都赞同:年轻人激情满怀,作品中的情感像波涛一样澎湃着。
可惜,在传统派眼里,任性狂放恰是最不良的行为。这些人遵从的是古典主义(如今一般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如名所示,这流派纯粹以古代(尤其是古希腊)艺术为楷模。尽管没有一幅希腊画作幸存于世,他们依然认定古典绘画的特征是画面和谐、比例匀称,既有清晰的线条,又有缜密的轮廓。如果能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十八世纪德国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的名言:“高尚的简洁、静穆的壮丽。”
不消说,所有的理念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到了十九世纪,古典主义非但没有复苏遗落的文明,反而陷入了学术的窠臼(图3)。对德拉克洛瓦这种有个性的人来说,死板只让人生厌。与其因循守旧,他宁可追随自己的直觉,迷失在诱人的色彩、激烈的情绪中。
尽管他明显不属于主流,甚至公然反对传统,《但丁之舟》还是被政府收购了。从这幅画开始,他一直没缺过官方的资助,哪怕拿破仑退位后,法国政局扑朔迷离,隔三差五地改朝换代。
能在动荡年代中加官晋爵的艺术家不计其数—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德拉克洛瓦的劲敌:古典派晚期掌门人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但这些人多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享有学术界的支持、评论家的认可,甚至老百姓的喜爱。德拉克洛瓦显然不在其中。
这难免让大家狐疑满腹。画家的父亲确实做过国民公会的议员(还是投票赞成砍下路易十六脑袋的革命者之一),后來还当上了外交官,但这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事情。随着波旁王朝的东山再起—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登上了王位后—这段往昔谁也不想再提。
根据当时的传言,画家其实是狡猾出了名的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的私生子。老狐狸足智多谋,在革命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官居高层。如果德拉克洛瓦真和这样一号人物有血缘关系,这确实能解释他为何备受礼遇。
似乎是为了巩固自己反学院派的立场,他在一八二四年展出《西奥岛上的屠杀》(图4)。在他的绘画生涯中,要求艺术当面对质政治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幅画不啻为一场疾呼抗议,谴责土耳其军队不久前在西奥残杀了手无寸铁、期盼独立的希腊百姓。
如果《但丁之舟》已流露出一丝狂野不羁,《西奥岛上的屠杀》更是让画家的叛逆之心暴露无遗。公然违反古典主义的端庄稳重,明确表达政治立场,大量利用异国风情,还试图直接触动大众心弦—这幅画立即被视为对文明品味的极大侮辱。一名古典派画家不失时机地说:德拉克洛瓦并没有画出希腊小岛上的屠杀,而是屠杀了绘画艺术。从这一刻起,年轻画家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钉。
无论他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眼里有多疯癫,他自己倒是有一套办事的逻辑。展出《西奥岛上的屠杀》后没多久,他在日志中写道:
我承认自己工作起来是有理有据的,虽然我并不喜欢那种合情又合理的画。现在的我已明白,我的坐立不安需靠活跃抵消,尝试千百种不同的办法,找到发泄之处,然后才能抵达我一直想达到的目标。我的内心深处潜在着某种黑暗的、必须得到安抚的东西。要是不能像一条蛇一样,在女祭司的手里翻滚缠绕,我完全提不起劲来。
nlc202309032135
或许正是为了迎合内心深处的莫名感受,他才创作了《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图5)。画面描摹的场景取材于拜伦几乎同名的诗剧。传说中的亚述末代君主不愿向敌人投降,决意献祭自身,在皇宫里搭设柴堆,和他心爱的女奴一起投火自焚。
德拉克洛瓦似乎觉得这样的剧情还不够刺激。他的版本描绘了一个暴君要求他手下的所有人(包括动物)都在他自杀前死去。“取悦他的任何物事都不能在他死后留下”—首展时,画家如此解释自己的新作。为了突显这念头的残忍,他让君主从容自若地躺在床上,一瓶美酒端候在旁。带着严酷的眼神,他望着赤身的女奴们在死神的怀抱中挣扎扭动。
考虑到十九世纪的风俗,把性和暴力混为一谈确实是自找麻烦。这一回,斥责德拉克洛瓦的不只是评论家了,连官方都提出警告,要是他不马上改邪归正,就别再指望政府的津贴了。
一个需要翻滚缠绕才有劲的人,想必不会轻易改变路数。但德拉克洛瓦确实没再画过这么恣意妄为的作品。然而,无意中他还是掀起了一股“东方”情色风(当时欧洲人口中的“东方”其实是中东)。不少画家很快便发现,向来被摒弃在艺术范围外的性主题,一旦搬到遥远的“东方”后,竟然也能堂哉皇哉地找到收藏家。
差不多就在“东方主义”席卷欧洲的时候,七月革命突然爆发,颠覆了法国史上最后一位波旁国王—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十世的统治。
身为浪漫英雄—至少有当这种英雄的条件—又生在革命时代,德拉克洛瓦自然替这场一连三天的街头暴动欢呼。他以新作《自由引导人民》(图6)庆祝人民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独裁者,同时迎来新的政权,虽然没过多久大家又发现,新上任的家伙也没好到哪里去。
但这是之后的事,先回到一八三○年。《自由引导人民》的画家和推翻压迫的起义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从画面中就能看出来。事实上,德拉克洛瓦可能还把自己画入了作品。屈膝在自由女神左侧,穿着燕尾服,戴着大礼帽,握着霰弹枪的男子—难道他的容貌不酷肖画家本人?
其实也无关紧要,不管是不是他自己,德拉克洛瓦都达到了目的。为了酬谢这首献给“光荣的三天”的颂歌,新政府及时颁发给他一枚荣誉军团的勋章。
值得一问的是,他到底有多拥戴这个被封为“公民之王”的路易-菲利普?因有大量中产阶级的资助,这个国王的另一个绰号是“资产阶级君主”。
根据画家一名朋友的说法:“在所有对资产阶级怀有根深蒂固偏见的人当中,我只见过一个比(德拉克洛瓦)还要蔑视他们的人物:福楼拜。”
但这里描述的是晚年的艺术家,不少激进分子迈入迟暮之年后都变得保守板滞。年轻时的德拉克洛瓦又是怎么想的?
“我一向不喜欢人群,”他在二十来岁时宣布,“也受不了他们喜欢的玩意儿。”
至于法国大革命,他自然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革命废止了所有信仰:像人类这么软弱无助的生物理所当然会寻求超自然力量的扶持,但革命却用一套抽象的词汇来取代:理性,正义,平等,权利。社会可以用道德准则来组建,匪徒也能用这样的词汇来自治。这些字眼和善良、温柔、慈悲或忠诚毫无共通之处。
即便他受不了大众,随着“公民之王”的上台,机遇还是纷沓而至。
对一个从没去过意大利、只能靠山寨版来品鉴大师杰作的艺术家来说,启程去北非,而不是罗马,确实有悖常理。但德拉克洛瓦就这么做了。凭借自己的想象,他画了不少“东方”情调的场景,又读了拜伦所有的“东方叙事诗”,显然他觉得有必要亲身体验一番这个传说中的乐园。
他在阿尔及尔和摩洛哥逗留了半年不到,在这期间填满了一本又一本素描册。像一个即将失去视觉的病人,他拼命把所有陌生景致都记录下来。后半生中,他会不断翻阅这些本子,从中汲取灵感。
如同他之前的拜伦,他确实对后殖民理论家口中的“他者”充满了兴趣,但又如在他之后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他对中东尊崇有加,显然不是萨义德(Edward W. Said)谴责的那种“东方主义者”。刚好相反,他认为自己在穆斯林世界里找到了早已在堕落的西方社会中消失的价值观。
“你会怎么想,”他在信中问一名朋友:
倘若一眼望去,躺在街头或修理破烂鞋子的人都有古罗马执政官的气派?像一度掌控世界的加图(Cato)、布鲁图斯(Brutus)那样的傲慢气质?这里的人拥有的不过就是一条可以带着行走、铺地睡觉、裹身下葬的毯子,但他们看起来却像大权在握的西塞罗(Cicero),称心如意……跟他们比起来,连古人都相形见绌。
“北非归来,我并没有做些什么—”多年后,他在日记中写道:“直到我把所有芝麻绿豆的琐事都忘光了,只留下显著且有诗意的部分。在这之前,我只是在求精求确,虽然大多数人都把精确当作真相。”
所以,他得等上足足两年,才会完成第一幅北非大作:《公寓里的阿尔及尔女人》(图7)。画面虽有明艳浓烈的色彩,但掌握得和谐恰当;也颇有情色,但缓和低调。德拉克洛瓦似乎终于明白,其实他无需煽情渲染,只要让画面本身蕴含的戏剧性流露出来,就足足有余了。
这窍门发觉得还真是时候。回到巴黎不久,生意便接踵而来,都是些大尺寸、用来装点建筑的作品。这恰好合他心意。他仰慕的大师几乎都挑战过这种任务,也都想出了独具匠心的方式配合建筑物的各种形状。现在轮到他大顯身手了。最重要的项目当属卢浮宫内的一幅天顶画。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和挂在墙上的前辈杰作平起平坐,他还去了趟国外,以便研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先例。他在日记中写道:
可怜的司汤达曾说(当时,作家已去世),“能让你伟大的事情,一件都不要疏忽。”这句话帮助我容忍比利时带来的厌烦。
不就是因为他不肯放过任何细节,不厌其烦地做了一切有利于他提高技艺的事,他才成了波德莱尔眼中的“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大师,也是第一位现代画家”。
在波德莱尔看来,“现代”几乎是“浪漫”的同义词。两者都意味着反抗僵化迂腐的思考、观看和感受之道,而德拉克洛瓦正是反死板、反古典的叛军首领。
nlc202309032135
诗人会对画家推崇备至,多少和两人相差二十三岁有关。初次相遇时,波德莱尔还是个白面书生(图8)。虽然他已开始写作,但距离那本先让他臭名昭著,再让他名垂青史的诗集《恶之花》问世还很遥远。老实说,那时候的他对自己的才华毫无把握。“我何时才能学会把自身的不幸演化成……眼中的美景?”他在一首诗中问到。
更要紧的是,初识德拉克洛瓦的那段日子,他才刚—或即将—尝试自尽。“日复一日地入睡、醒来,我已无法忍受这样的疲惫不堪,”他若无其事地解释道。当然是装腔作势,但幸好他没死。
幸好—而且不只对他一人而言。他很快就会成为画家麾下最优秀的战士。
德拉克洛瓦倒是不缺拥趸,但他也老被臭骂。再过几年,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我被扔去喂野兽已长达三十年之久。”
其实,就算喜欢他的人也不见得欣赏他的作品。大仲马就这么说过:
他老是喜欢斗嘴,唇枪舌战时露出闪烁的机智,镶满了英明、新奇和精准的洞见……他妙语连珠打动了一席宾客后,女主人往往会待他离去时感叹:“德拉克洛瓦先生多有魅力啊!可惜他偏要画画!”
所以他才需要波德莱尔这样的人来诠释他画作的高超之处。“我该如何感激你再次证明我们的友情?”他有一回问道:
当那帮评论家对我恶语诽谤时,你挺身而出,战不旋踵……既然我有幸得到你的赏识,便能忘却他们的苛责。只有那些死去的大师才配得上你对我的这种厚待;你让我难以为情,却又欣喜若狂:这正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重读这段文字,便能发现画家对诗人其实矜持有度。他满口客套话,没一句心声,连结语都是陈词滥调:我们受到赞扬时都难免沾沾自喜。与其确保两人友谊持续发展,他最想做到的,似乎是避免交往过密。
倘若画家和诗人的关系只是亲和,不曾深厚,这或许是因为,在为德拉克洛瓦辩护的同时,波德莱尔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强加到他身上,把他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英雄(图9)。但就像画家的另一位年轻仰慕者注意到的那样,只有当他得到了透彻又诚挚的赞赏,他才面露喜色。在马屁精和误解者面前,他漠然不动。
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浪漫主义。这是德拉克洛瓦一直不想加入的阵营。然而,从他出道的那一刻开始,却一再被要求在它旗下服役。
此外,还得考虑到他好斗的性格。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比他小三岁的雨果也和他一样声名鹊起,很快便成为了浪漫主义在法国的代言人。不就是因为这原因—他不愿做别人的影子—当一个想讨好他的家伙称他为“绘画界的雨果”,他冷冷地答道:“你搞错了,先生。我是最纯粹的古典主义者。”
事实上,浪漫主义也好,古典主义也罢,充其量都是含糊的概念。哪怕是一个派别中最顽固的艺术家也无法不用到一些敌派的特征。这世界就只有这么多色彩,这么多词汇,这么多乐音,这么多道路,就算背道而驰最终也可能殊途同归。
所以,迫不得已的时候,德拉克洛瓦也只好让步:
他们说我是“浪漫主义”,如果这指的是我自由表达个人感受、我努力摆脱教科书上的风格、我憎恨学术派的公式步骤—那我承认:我不仅是个浪漫主义者,而且从我十五岁起就是了……
浪漫与否,他都像司汤达笔下的主人公,马不停蹄地争取比宿命更崇高的命运。即使快要迈入花甲之年,他也没改变作风。“我依然对学习抱有激情,”他在日记中记载道:
但不像一些傻瓜,我不会去学对自己没用的东西……很久以前我就放弃了那种学究气的自满。我离开学校时确实想通晓一切……时至今日,我已经懂得不去追求我领域之外的学问,虽然我仍旧贪婪于任何能开拓我思想的知识。我还记得—因为自己也老是这么做—司汤达曾在一封信中建议我:“能让你伟大的事情,一件都不要疏忽。”
如果德拉克洛瓦的日记给人的印象和他热血腾飞、豪情万丈的画作几乎截然相反,那是因为字里行间的他老是在沉思默想。虽然描人述事时他总是一针见血,但整体的感觉却是缠绵悱恻。画作与文字的差异,或许只有他自己说得清。
一八四九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他和好友肖邦坐马车在巴黎兜风。回家后,画家在日记里写道:
艺术不是俗人以为的那样:凭空出现一个模糊的灵感,然后挥洒自如地描绘出万物的形象。艺术是纯粹的理念,通过天赋来改造润色,但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并受制于更高的法则。这让我再次想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差别……
接着,画家分析了两位作曲家,但还是更赞同讲求格律的莫扎特,而不是漠视规则的贝多芬(连同鲁本斯,莫扎特是德拉克洛瓦日记里最常提到的艺术家)。
既然如此,他自己的作品为何不像恪守原则的古典主义,亦非看似无章的浪漫主义?但这恰是原因所在:两派的特征,他其实都有。他挥洒自如的不是模糊的灵感,而是纯粹的理念(图10)。难怪他老是在日记里沉思默想。这是他创作的另一种形式。
“许多人看画就像英国佬在外旅游,”他晚年时向波德莱尔解释道:
鼻尖贴在导游手册上,一心一意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麦子以及其它谷物的产量。同样的道理,评论家老是想要了解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以便证明自己的观点。不管什么作品,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尺寸,就无法让他们满意。如果一幅画什么都不证明,只想提供愉悦,他们就觉得被欺诈了。
或许这才是德拉克洛瓦创作的首要原因:愉悦。他甚至宣称:“绘画的初旨就是为视觉制造盛宴。”不过,热衷于把对立的事物搅合在一起的他,又觉得“绘画不过是一座桥梁,连通了画家和观赏者的思维”。
但即便在举行盛宴、享受愉悦之际,他也没忘记职责:
午餐前,我画了几匹马,还有几张速写,记录了我在岩石上幻见到的一些形象。作画时,我不禁想起司汤达的忠告:“能让你伟大的事情,一件都不要疏忽。”
如此看来,他在晚年绘制的那些花卉和风景也同样是出于对愉悦和职责的双重需求。虽然为一座又一座建筑绘制大型的壁画、天顶画让他筋疲力尽—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到了傍晚,我就像个跑了六十英里的家伙。”但他依然挤出时间和精力在花园里漫步。无论作陪的是堂妹还是小说家乔治·桑,仅仅看看鲜花,闻闻花香,似乎就能让他欢喜迷醉了。
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德拉克洛瓦被封为法国荣誉军团的司令。没多久,他的第八份申请书也被美术学院接受,他终于当成了院士。
这一切都像是福楼拜想出的讽刺情节。别人也就算了,为什么连他这么一个革命者也愿意被招安?他給波德莱尔的理由听似玩笑,却又不比任何一个认真答复离谱:
我亲爱的朋友,如果我的右臂瘫痪了,院士身份能保证我还有教书的资格。要是我还剩下几口气,学院甚至会支付我买咖啡和雪茄的费用。
所以,一个本该是浪漫小说的故事,到了结尾却变成了哲理讽刺作品。恰如伏尔泰《老实人》的主人公,德拉克洛瓦的一生到头来似乎只证明了有必要照顾好自己的花园。
但一个不断和传统抗争,也用同等的意志力坚决不卷入别人旗帜下的战役的人—这样一个英雄,谁又有资格指责他,说他就算上了年纪也不能在花卉中寻找伊甸园?
也许真正的问题在于故事的开头。更好的写法难道不是“一七九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德拉克洛瓦来到这世界,通过异禀的天赋,独特的个性,刻苦的勤勉,慢慢打造出一片江山,以示天下: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千秋万岁后,终于有了继承者”?
团队工作
九坤幼儿园“革命传统教育周”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为培养幼儿艰苦奋斗、服从大局、乐观向上、谦虚谨慎、排除万难的精神和品质,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引导幼儿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达到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传承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一、活动主题:矢志祭英烈,共铸中华魂
二、活动时间:2015年4月1日至4月7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祭悼活动。在三月三十日升旗仪式上,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引导幼儿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2.开展“寻找革命足迹,弘扬革命精神”学生论坛交流活动。在班会课上组织幼儿通过“寻找革命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主题活动寻访革命足迹,交流学习感受。各班出一期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案。引导幼儿向革命先烈学习、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小主人。
3.实施“传承革命精神,建设和谐家园”我行动工程。组织教师开展观看一部革命电影,阅读一本革命历史刊物、讲一段革命故事、学唱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出一期手抄报教育实践活动。
4.开展“传承革命传统,珍惜美好生活”全园师生诵读比赛活动。以革命传统教育、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在4月1日——4日以班为单位举行诵读比赛,教育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每班选一名参加幼儿园比赛。
四、活动措施
1.领导高度要重视,进行督促检查。
2.各项活动开展结果做为班级量化的一项内容。
3.分层次开展活动,班班参与,高度重视,要求各班班主任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好各项教育活动。
团结 奉献 踏实 创新
团队工作
4.活动结束,要重视活动资料的积累,整理,班主任要及时上交相关材料。
同志们、同学们:
在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前夕,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聚集到“四o八”烈士陵园,举行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的大型群众性纪念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烈士的英灵,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继承革命遗志,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的坚定决心。参加今天祭扫活动的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义忠,市人大副主任刘进录,市政协副主席马晔,延安军分区副司令员黄守弟等领导同志,以及驻延部队官兵、机关干部、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今天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活动共有八项议程。下面进行第一项,奏唱国歌,请全体肃立;
……
第二项: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延安市人民政府、政协延安市委员会、延安军分区及驻延官兵、延安市各界群众、延安市青少年代表向“四o八”烈士敬献花篮;……
第三项:向“四o八”烈士三鞠躬;
……
第四项:请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讲“英雄的四o八烈士”故事;……
第五项:请青少年代表曹莉同学发言;
……
第六项:请延安广播电视台诗朗诵爱好者郑斌朗诵叶挺的《囚歌》;……
第七项:请曹帅、郑亚楠同学朗诵散文《我们也要当英雄》;……
第八项: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义忠同志讲话。
……
三湾改编——党指挥枪的伟大创举
对于军队来说,改编并不神秘,既有扩编,也有缩编,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常规性举动。而三湾改编则不同,它不仅仅是对军队建制的变动,而且通过在军队中建立一种政治体系来确保军队的政治方向,因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改编。这一次改编,对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对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对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它是一次伟大的创举。
之所以进行这次改编,是因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失败后仅剩下700多人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从湖南省文家市退却到湘赣边界的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这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部队,不仅缺少补充,更为严峻的是,秋收起义的失败,导致部队将士情绪低落。有的悲观动摇,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有的不辞而别,脱离革命队伍;更有甚者,背叛革命,投向国民党阵营。面对这些情况,毛泽东组织起义军前敌委员会在三湾村“协和盛”杂货铺里召开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部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状况,终于统一了前委的思想,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透过这次改编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它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建制的变动,更多的是创新。传统的改编成为前提,而创新的改编则占了主导。
第一,整编部队,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改编。秋收起义的失败,导致部队人员大量减少,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整编来凝聚部队,提高战斗力。于是,毛泽东把参加秋收起义时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两个营十个连,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第二,在部队的各级建制中建立党的组织。这是创新意义上的改编。在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也曾经在部队设立过党代表,但三湾改编在此基础上了有更多的创新。它设立党代表制度,着重体现支部建在连上,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全军由毛泽东领导的前委指挥,从而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党指挥枪”,成为三湾改编的核心内容和伟大创举,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改变了军队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的状况。
第三,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这也是创新意义上的改编。士兵委员会是一种军队的民主制度,它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了旧军队的雇佣关系。特别是,实行官兵一致、民主管理的做法,完全摆脱了旧军队长官打骂士兵的军阀作风,维护了士兵的权益。在井冈山斗争中,军长和士兵每天每人都是五分钱伙食,军长和前委书记和普通士兵一起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这些做法,凝聚了士气,一举改变了部队散漫懈怠的作风,提高了战斗力,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此外,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和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湾改编又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湾改编,标志着毛泽东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思想的开端,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三湾改编,标志着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力的形成。正是这支部队,挺进井冈山后,在“山大王”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下,完成了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依靠和发动农村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
三湾改编,标志着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奠基。正是以这支部队为基础,1928年4月,井冈山又迎来了朱德、陈毅等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朱毛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党领导下创建较早和开展较好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它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斗争策略,成为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朱德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经历一年多的井冈山艰苦斗争,点燃了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
苏区干部好作风——共产党干部永远的典范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一种革命历史现象。它不是远离我们的历史古董,而是薪火相传的革命传统;它不是难以理解的高深理论,而是苏区干部平易近人的思想言行;它不是高昂激越的时髦词藻,而是血浓于水干群融洽的历史音符。它是历史的,让苏区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它又是现实的,让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并身体力行。它是苏区干部的自豪和骄傲,是永远激励党的干部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
苏区干部好作风,主要是指苏区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态度和行为。可概括为: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好学上进的优良学风。苏区干部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体现优良作风的典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苏区时期,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他一贯注重调查研究,是苏区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党第一个把发言权、决策权、指挥权与调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卓越领导人。
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著就《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的问题。1927年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撰写出《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得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结论,预言必将有干干万万农民起来支持中国革命的壮丽前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他通过对永新、宁冈的调查,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并把土地革命推向了闽西和赣南,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景象。
1930年5月,他在赣南苏区的寻乌县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即著名哲学著作《反对本本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这种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是苏区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就是我们党后来倡导和坚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影响下,从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兴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热潮。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以及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等一大批同志,都像毛泽东那样,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
没有群众,就没有革命胜利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常这样告诫苏区的党员和干部。
兴国长冈乡贫苦农民马荣海的房子被火烧了一间半,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工捐料,三天就帮他盖起来了。红军家属生病有困难,长冈乡政府从消费合作社中借出本钱,组织几个群众运销粮食,赚了一些钱接济他们。像这样的例子,在苏区几乎到处都是。苏区干部就是这样,凡是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至分田造屋、架桥铺路,小至油盐柴米,无不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一些小事,在今天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当时,这些事都是能使农民深受感动的大事。
正因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才那么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据资料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20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左右,但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达33万余人;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其中兴国县苏区时总人口23.18万人,参加红军有5.5万人,有革命烈士23179人,全县平均每4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每10人中有一人为革命牺牲。
艰苦奋斗,自带干粮去办公
广泛流传至今的那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走山路,夜走山路打灯笼。”反映的是苏区干部下基层时,自己带着干粮,不吃群众的饭。脚上穿着草鞋,夜晚打着灯笼,走着崎岖的山路,去访问贫苦农民,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一种好作风。
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作风,体现了苏区干部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与群众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光辉形象。
在中央苏区,为了使干部们都能树立好作风,当时编写了一首《苏区干部+带头歌》。这首歌这样写道:
苏区干部好榜样,十个带头不能忘:第一带头学习好,政治军事第一桩;第二带头守纪律,党的机密记心上;第三带头支前线,参军参战上前方;第四带头搞生产,既筹款来又筹粮;第五带头勤杂务,房前屋后四面光;第六带头买公债,苏区建设添力量;第七带头行节约,一粥一饭细思量;第八带头优红属,生老病死有人帮;第九带头慰英雄,光荣红花戴胸上;第十带头兴新风,嫁女娶亲晤排场。干部个个带好头,苏区处处喜洋洋。
苏区干部处处关心群众生活,时刻注意工作方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工农民主政府之所以那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苏区群众之所以用火一般的热情支援革命战争,广大群众之所以成为苏区干部身后真正的铜墙铁壁,革命战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力量源泉,就因为苏区干部赢得了苏区群众的心。
模范带头,争创“第一等工作”
苏区干部都具有争创“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表现最突出的是兴国县苏区的干部、党员。他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等十个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成为苏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典型。毛泽东曾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字。毛泽东说:“江西的长冈乡,福建的才溪乡,扩大红军多得很呀!长冈乡青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才溪乡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
毛泽东认为这两个乡扩红工作之所以做得好,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乡的干部都能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说:“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他号召全苏区都要向这些先进典型学习,“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
除了模范兴国县、模范长冈乡和才溪乡外,中央苏区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它们中有:扩红模范瑞金县,春耕模范瑞金武阳区和石水乡,模范消费合作社——瑞金壬田区消费合作社、兴国上社区消费合作社、瑞金武阳区石水乡消费合作社、胜利县消费合作社、上杭县才溪区消费合作社,模范党支部——兴国县高兴区黄岭乡党支部、胜利县平安区党支部,
苏区干部好作风,内容十分丰富,除上述外,还体现在苏区干部的民主作风、集体精神、勇于牺牲等方面。这些好作风对于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甘祖昌——情牵红土地的农民将军
一、出身贫寒,从农民到将军
甘祖昌,1905年3月23日生于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现沿背村)。他家境贫穷,世代务农,从小在家种田,并为本村地主做零工。15岁被吸收为农会会员。1927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
甘祖昌的军旅生涯,直接出没在炮火下的时间少,做后勤保障工作的时间居多。他先后担任交通员、坊楼乡土改委员会主任,后调任莲花红色独立团军需处处长。他富有经营头脑,1930年12月奉调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任副科长后,表现出后勤工作的卓越才华。湘赣红军突围西征时,湘赣军区兵工厂被编为红六军团工人连,甘祖昌任连司务长。11月,甘祖昌随主力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祖昌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0师第三五九旅,他担任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奔赴抗日最前线。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断绝八路军军饷和军需供应时,善于保障工作的甘祖昌派上了大用场。他的任务比打仗还艰难,他克服重重困难,办起了纺织厂,在短期内解决了全旅1万多人的穿衣问题。因成绩显著,1941年甘祖昌被提升为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中,甘祖昌参加了保卫延安的战斗和解放大西北的战役。1949年调任第一兵团后勤部部长,进军新疆。在新疆,他经过调查研究,向王震提出了解决10万部队吃饭难的对策并被采纳。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敌人暗中向他伸出了魔爪。1952年春,他下基层途经的木桥被敌人做了手脚,车子翻入河里,身负重伤,上唇裂成三片,下额脱臼。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虽然外伤痊愈,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导致经常昏倒。后被安排到庐山疗养治病,仍不见好转。1954年鉴定军阶,总政治部批准甘祖昌为准军级,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至此,这位江西人民的优秀儿子,从农民走到了将军的高位。
二、回乡务农,从将军到农民
甘祖昌并没有在将军的光环下享受后半生,而是时刻想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他鉴于身体原因,多次向组织郑重要求:“我自1952年跌伤后,患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我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在没有被批准的情况下,他乘1957年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到新疆检查工作的机会,当面提出回乡申请。最终,他的请求得到组织上批准。也许有人会不解,甘祖昌经历革命斗争的千辛万苦和千难万险,最终当上了将军,应该好好享受后半辈子的幸福生活了,却为什么要回乡当农民?这正是我们要解开的历史谜团。
在甘祖昌看来,要让世俗观念彻底抛弃,让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光照人间。
从甘祖昌迁回家乡的行李,可见一斑。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家属从新疆动身回江西省莲花县。全家大小14人,行李精简成3个箱子,而别有意义的是,他带了8只笼子,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和15只来航鸡。在他眼中,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从新疆带回江西莲花的家禽家畜等优良品种。
从甘祖昌回乡后的宣言,又见一斑。他回乡第一件事,便是招集亲友敞开心怀:“我回来当农民,和你们一样是个平民百姓,靠劳动过生活。你们看我把新疆家禽家畜的优良品种都带回来了,为的是在家乡发展生产;我们的家庭以前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以后有苦同当,有福同享。”
从甘祖昌回乡的行为,再见一斑。他带领乡亲种果树、捡猪粪、改良田、修水库、建电厂、修桥筑路,恩施十里八乡,情系农民群众。由于他带领群众改造红壤和冬水田成绩卓著,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聘请他为科学研究员,并邀请他到南昌参加过3次江西省农业科学大会。
从甘祖昌对家庭成员的要求,还见一斑。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严格要求家庭成员,教育子女,为大众树立良好榜样,受到乡亲的高度赞誉。
三、甘祖昌名言感人肺腑光照日月
甘祖昌的一生,留下许多感人肺腑、光照日月的名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人生真谛:
“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革命的胜利!”
“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我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一定为建设一个幸福的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给后代留下物质财富,让他们坐享其成,那么,即使留下金山银山花果山,也会坐吃山空,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
“我是个农民,没有配小车的必要。”“搞农村调查,还是‘11’号车好。”
“现在老百姓还都很穷,等他们都富裕了,我再穿打补丁的衣服,那才叫寒碜呢。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穿衣吃饭都不能超越他们,否则老百姓就会疏远你。”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共产党员的本份。等全大队社员家家户户都有了电灯,再来我家安装也不迟。”
“我不能把国家给我的工资给子女享受。我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敌人放火烧过,是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留下它做传统教育的教材吧。”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战争年代,为争夺一寸土地,有多少先烈流血牺牲。今天,有些人竟毫不费力地把地占到自己名下。不要说乡亲们有意见,就是自己也愧对先烈呀!”
在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领了工资,买化肥农药,送给贫困户,支援农业建设。”
说不完的甘祖昌,赞不完的甘祖昌。甘祖昌创造了人间奇迹,人间奇迹也在他的身上发生:回乡29年,是拼命为家乡做贡献的29年,而他的脑震荡后遗症却奇迹般痊愈。人们不禁要问,莫非是家乡的山水灵气,亲人和气,为家乡人民造福的志气,治好了他的不治之症?!
【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活动】推荐阅读:
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07-16
革命传统教育总结06-29
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10-24
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重点10-10
继承优良革命传统06-25
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心得感悟05-28
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方案06-08
革命文化教育09-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主题班会11-11
静悄悄的教育革命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