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场作文指导(精选8篇)
小店的主人,也许是从木心先生的诗里走出来的,守着黑暗无人的小巷里如豆的灯火和蒸腾的雾气,丝丝甜香慢下路人的脚步,让行色匆匆的人们感受味蕾真实的滋味。
味蕾需要时间,所以今天的豆浆更甜美;生活更需要时间,所以悠然的步伐踏出更深刻的足迹。从前慢,慢的不仅是车、马与邮件,还有在等待中默默酝酿的心。一封薄薄的信,装着一份炽热的情,翻过山淌过水送至一生唯一的爱人手中,信上的折痕都是那么饱含爱意。而那杯被时间催促着落肚的豆浆,味蕾还未与其好好地打声招呼,二者便擦肩而过,也无怪学生尝不出那个中滋味。
从前的慢,寥寥数百字可在一对有情人手里不知厌倦地被读上百遍,而如今一天一句“爱你”也填不上人与人之间深深的沟壑。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句话,人们惊为天人争相传诵。可若是在城市街头劝人慢行,只怕会被当做宣传交通安全而一笑了之。那学生何其有幸,能在一勺一勺的品味中尝到真滋味。慢,不只是慢在脚步,为极致风景驻足片刻转身又匆匆离去,而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收下一封来自远方的信。
水流加快,里头的船也不由自主随波而去,想在涛涛江水里慢下来,绝不是件易事!那么,亲爱的人,请不要让今天快速流淌过去的冲刷走从前悠悠的慢。走得无论有多远,我们总要回头看看,想想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中,自然也就慢下来了。
慢,是为了看到更多的真实,倘若一味驻足不向前展望,过去的终将腐朽。不如,像三毛里中的那棵树,一半深深根植于泥土,慢慢吮饮大地的乳汁;一半肆意张扬在风中。与泥土共生,让时间慢慢流过根系;与风声为伴,让从前的慢为迅疾的风打下牢固的基础。
仔细的品味也许倡导不仅是甜美,还有绵绵的苦。但苦却也恰恰凸显了甜,也将现实呈递到眼前,不为过眼繁华迷醉和烦恼,也不为逝去的美好而哀悼,让人注视着眼前。
我希望,会有一天,一叶落地而知天下秋能出现在每个人的心底。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学会变通 精彩人生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攀登珠峰,穿越了因雪崩而无法穿过的地段,以变通达成了登顶的目标,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其实,现实生活中,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畅通无阻,遇到阻碍,当无法穿行的时候,灵活面对,学会变通,就能豁然开朗,在另一条路上继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打破传统,不亦勇乎?要想学会变通,首先需要有勇气打破既有的成规陈说,敢于挑战权威。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马丁路德敢于把斗争矛头直指教皇,使人人都有接触和阐释《圣经》的权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圣经》深入人心;张居正在众多权贵阻挠的情况下勇于坚持变法,打破旧制,为明朝注入新的血液,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哥白尼勇敢指出教会“地心说”的错误,提出“日心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有勇气打破传统,是学会变通的第一要义,是能够进行变通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推陈出新,不亦智乎?有了打破传统的勇气后,就需要智慧地找到一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为变通后人生之路助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是照搬,并未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直到毛泽东打破机械局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陈出新,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看来,****僵化理论后要有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指导实践,才能把变通之后的路走得更好。由此可见,推陈出新是学会变通后的关键,是走向精彩人生的阶梯。
墨守成规,不亦悲乎?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走不出陈规成说,固步自封,处处碰壁,甚为可悲。中华帝国繁盛千年,却因清王朝二百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嘉庆皇帝,在社会最适于变革的时候却选择了坚守祖业,墨守成规,压抑了社会新事物的成长,也为满清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因此说来,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才使清王朝走向灭亡。看来“萧规曹随”这一理论如果不适于时代,就变为“郑人买履”的笑柄。
礼记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变通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鼓起打破陈旧传统的勇气,脚踏推陈创新这一重要阶梯,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加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亦需要这种变通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助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变通是人生之路上必备的做事原则,人生因变通创新而精彩,生命因变通革故而辉煌。学会变通,我们势在必行!
高中考场作文素材:回归生活的本色
浩瀚的大海,离不开水流的奔腾不息;美好的春天,离不开小草破土生长。曼妙精彩的未来,离不开万事万物的滋润。我们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前提是——回归生活的本色。
回归生活的本色,自强不息,是开创大业的基石。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从此,勾践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立志复仇雪国耻,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正是因为他回归生活的本色,勾践才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新霸王。
回归生活的本色,乐于助人,让爱心洒满人间。比尔盖茨,他在事业成功之余,也不忘回归生活的本色,投身于慈善事业。他和他的妻子Melinda已经捐赠了34。6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都受益。到今天为止,盖茨和他的妻子MelindaGates建立的基金已经将17。3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9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由此可见,比尔盖茨回归生活的本色,用慈善之心温暖自己,感动别人。
回归生活的本色,重头再来,重塑新自我。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时十二年,在双目失明之后,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使命。十年期间先后六渡日本。最后一次,才获得成功。前面五次,他不都是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重新开始吗?如果就此止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怎会在日本得以广为流传呢?
一、病态之“眼睛失神”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对于读者来说, 标题是“第一引力”。可惜, 部分同学的标题大都不巧不俏。其一, 标题一般化;其二, 标题与话题无关联;其三, 标题有错别字;其四, 无标题。那么, 如何拟题呢?
用谐音法、双关法拟题, 使作文题目显得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例如, “年年长相伴, 久久勿相忘”。点评:这是某杂志1999年的广告语, “久久”与“99”既谐音又双关, 标题寓意隽永, 编辑用心诚恳。
用古典诗词名句拟题, 使作文题目显得典雅蕴藉, 富于文学情趣。例如, “南州六月荔枝丹”。点评:这是一篇介绍荔枝品种、栽培等内容的科普说明文, 但文章的题目却具有散文趣味, 这得益于作者拟题时对古典诗句恰到好处的引用。文题出自明朝诗人陈辉的诗《荔枝》。
对名诗名句、成语俗语等进行翻新改造, 使作文标题显得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例如, “题”海无边, 回头是岸 (1998年《语文报》高中版) 。点评:佛教用语“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俗语, 在这里, 作者只改动一个字, 便将意义翻新, 对于沉迷于题海中的广大中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运用逆向思维, 以违反生活常理的语言拟题, 使作文题目醒目夺人, 让读者一看题目, 就产生阅读欲望。例如, 刑场上的婚礼 (1978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点评:刑场上怎么能举行婚礼?婚礼又怎么会在刑场上举行?标题具有摄人心魂的吸引力。再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点评:“忘却”与“记念”是一对矛盾概念, 两者怎么能融合在一起呢?鲁迅先生要表达怎样复杂深沉的感情呢?标题不但设置悬念, 而且还是理解文章感情的一把钥匙。
二、病态之“思维紊乱”
指文章结构散乱, 没有统一构思,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缺少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有时令人感觉是在凑字数。其结果必然是形败神散。如何避免作文思维混乱呢?
1.拟定提纲, 罗列事件。
作文时间紧, 同学们往往不打草稿就直接下笔, 所以文章内容往往容易偏题, 思路不清。因此, 作文前必须用5~8分钟时间认真思考, 根据作文题目要求拟好提纲, 罗列要写的事件。这样, 心里有了底, 作文起来就得心应手。
2.紧扣题目, 选择材料。
一篇作文要写的材料很多, 范围也比较广, 但必须要选择最能突出文章主题和紧扣文章中心的材料。先要聚集各种与题目有关的材料, 选出两三个较为典型, 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 不能“一笔千里”, 要“拉车看路。”经常回过头来, 看所写的内容是否切题。如有偏题, 赶快回笔。这样, 所写内容才不离题, 使人一看就感到内容新颖, 材料典型。
三、病态之“别字连篇”
学生错的可都是常用的汉字, 如西装革领 (履) 、借签 (鉴) 、即 (既) 然、游咏 (泳) 、主载 (宰) 、必 (毕) 竟、状 (壮) 志、弃磊 (气馁) 、卖 (麦) 当劳、饿其匹 (体) 肤、记忆尤心 (犹新) , 等等。一篇文章, 区区数百字, 就有一二十错别字, 让人看得寒心啊。避免写错别字的办法:牢固掌握正确的字形, 消灭错别字。
笔者认为, 消灭错别字的根本方法, 是要认真学好每一个生字, 牢固地掌握正确的字形。每学一个生字, 一笔一划, 一点一撇, 都要看清写准。既不能缺胳膊短腿, 也不许添枝加叶, 特别是一些笔划繁多的字, 更要细致认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这对消灭错别字很有好处。
1.利用汉字造字的原理, 消灭错别字。
在汉字之中, 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字是形声字。这类字, 一部分表示字音, 另一部分表示字义。例如, “蜻”、“清”。“青”, 是这两个字的字音, 而“虫”、“氵”分别表明这两个字的字义。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可以区别字形相近的字, 避免出现错误。
例如, 树梢与捎信两个词, “树梢”的“梢”, 是树木上的一部分, 偏旁用“木”。“捎信”的“捎”, 表示用手传递, 用“扌”旁。因此, 不能把“树梢”写成“树 (捎) ”, 把“捎信”写成“ (梢) 信”。
3.通过比较, 抓住特点, 消灭错别字。
有一些汉字, 字形相似, 只有细微的差别, 十分容易混淆, 稍一疏忽, 就可能把字写错。运用比较的方法, 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抓住特点, 是避免把这一类字写错的好方法。例如, 已 (yǐ, 半封口) 己 (jǐ, 不封口) 巳 (sì, 封口) ;再如, 戍 (shù, 中间是一点) 戊 (wù, 中间是空心) 戌 (xū, 中间是一横)
4.通过组词, 理解字义, 消灭错别字。
由于字义不懂而写成错别字, 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就要在理解字义上努力, 然而, 孤立地理解字义, 往往是记不牢的。如果把容易写错的字用来组词, 把字义和词义结合起来理解, 效果就好多了。例如, 坚——坚固, 艰——艰苦, 经过组词, 深入理解到“坚”字是硬的意思, “艰”字是“难”的意思。这样, 学生就不会把“坚固”写成“ (艰) 固”, “艰苦”写成“ (坚) 苦”。例二, 常——经常, 长——长久, 通过组词, 确切地了解“常”表示不变的意思, “长”表示时间长久的意思。这样就不会把“经常”写成“经 (长) ”, “长久”写成“ (常) 久”了。
其实, 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岂止以上这四种?据我了解, 有一个同学, 他订了一个搜集错别字的小本本, 把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抄下来, 加以订正, 每个字按照正确的写法写五遍, 他还经常翻阅这个小本本, 防止忘记。以后, 在他的作文中, 很少出现错别字了。这个同学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很好。还有一个小队, 在小队长的带领下, 隔一段时间, 把大家作文本里的错别字集中起来, 搞一次消灭错别字的比赛, 这对消灭错别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法。
四、病态之“满目疮痍”
[关键词]散文;意句;象句;圆形结构
一、高中散文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写作技法的鉴赏
(三)语言组织的问题
二、散文阅读的思维特点
散文阅读思维是圆形结构:从局部的字词句到整体的段篇章结构,再从整体的篇章结构主题理解到字词句的语言咀嚼,一遍遍螺旋式加深理解。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构成散文阅读思维的圆形结构。
三、散文的特质
广义散文是指韵文之外的所有文章。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散是指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文章主旨(情怀、志向、哲理)集中。
四、散文阅读方法
一般散文的阅读方法是:1.解题→了解作者;2.归纳段意→梳理结构(找出线索);3.把握主体→理解主旨;4.分析写作技巧。根据高考散文特点,探讨考场散文阅读方法的操作步骤:
(一)抓住意句,把握主旨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语言是散文的载体,阅读的首要是语言的阅读,因此在散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关注关键语句:意句、主旨句、过渡句、哲理句……
1.学会判断意句、象句。文学的本质是表现,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散文也不例外,高考散文选材大多以文化散文和哲理散文为主,选文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品味,多为名家散文。如:全国卷1萧萧的《灯火》、全国卷2张承志的《大河家》、北京卷季羡林的《海棠花》、湖南卷洛夫的《一朵午荷》、天津卷迟子建的《寒冷的高纬度》、福建卷林斤澜的《春风》等,散文的主旨指向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散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把握散文的主旨,而主旨的把握离不开文本中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我称之为意句。
散文同诗歌在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解读诗歌的方法把握散文阅读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诗歌阅读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意象即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即情感,象即客观物象。于此相通,我把散文中直接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称之为意句。散文中寄寓作者感情的描绘物象的句子称之为象句,象句具有形象性。透过纷繁的象句,直击意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主旨。例文:
回忆黄昏
韩东
①黄昏太美了,落日,晚霞,沉郁的大地。鸟儿归巢,工作一天后人们拖着沉重的步履回家。黄昏意味着休息、放松,意味着归来,和家人团聚。在黄昏中我们会忧伤,但这忧伤很难说是指向什么具体事物的。有一种和此时的天地一样辽阔丰富的情怀,忧伤变成了慈悲,黄昏变成了教育。
②我认定黄昏的正宗在乡村,在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它每日在那里的平原上上演,农人们肩扛农具身心疲惫地走回村庄。西天上云霞满天,奇幻不已,但我看不清他们模糊的面容。只有小水坑闪闪发亮,等待已久的村庄里传出一片嘈杂……有时我独自一人待在临高的河堤上,眼望西方,直到那殷红的太阳只剩下半个,小半个,最后只余一抹。当它没顶的一瞬间,世界变成了青灰色,我周身一凉,嘈杂声也随即停止了。这是孤寂自在的好时光。最后真正的夜晚来临,波动悬浮着内心沉落下去,终于稳定了。
③黄昏之美无以伦比,它是活生生的过程。从西天金红的晚霞到浑圆的落日,到空寂无染的天空以及稠厚苍茫的大地,仿佛一切都在降落、收缩、凝聚,又于黑夜中消融,消融于广大的黑暗。自然界的一天结束了,也是一个工作日的结束。辛勤劳作的时间告一段落,这世上为生存而有的搏斗也暂时中止。无言的美景劝慰着人心:躺下吧,放平吧,欣赏吧,除了欣赏我们一无所用。这黄昏的教育从未止歇,这本伟大的奇书被一再翻阅。这美丽得过分的画卷,这画卷中我们卑微而现实的生命……
④我爱黄昏,又怎么能不爱呢?不因为我是一个所谓的诗人。我早年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这“乡村生活”中就有黄昏的照耀。写小说的时候我也特别偏爱晚霞夕照的描写,曾写到一对男女知青于傍晚时分在河提上散步,西天上留下了他们剪影。我的一本小说集就取名为《西天上》,后来虽被出版方否决,但我一直得意于这个书名。不说不知道,看来我对黄昏还真是情有独钟。
⑤城市生活中,黄昏的感受减弱了。天光还很亮的时候街上就华灯齐放,遮蔽了黄昏特有的光线散射。加上高楼大厦的阻挡,西天的面积越来越小。我们从白天直接进入到人造的白昼,生活于不夜城中,黄昏作为昼夜之间的过渡变得多余。我不禁想起,为了使母鸡产蛋更多人们发明了用灯光照射的方法。我们就是那些通夜被灯光照耀着的母鸡,为了工作和效率,为了产蛋,甚至只是为了娱乐。这该是多么的悲惨呀!
⑥黄昏每日降临,但你已难得一见。但即使是在城市中,关闭视觉,你仍然可以听见黄昏的声音。渐渐的,我养成了傍晚时分“午睡”的习惯。当我躺下时,闭上眼睛,就听见了那滚滚而来的黄昏之声:孩子们放学的尖叫,下班的车铃之声,街上车轮滚动,上楼梯的声音,关开门的声音……所有的这些声音都裹在城市厚厚的尘埃里,既近在咫尺,又恍若隔世。在黄昏的听觉中映现出视觉,一个黄昏成为另一个黄昏的回忆。
划横线的句子都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可以判断为意句,其他语句围绕这些意句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抓住这些意句就把握了这篇散文的主旨:赞美乡村黄昏带给人的休息放松归家团聚的美好感觉。
2.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回忆黄昏》表达了作者对黄昏的喜爱,黄昏意味着黄昏意味着休息、放松,意味着归来,和家人团聚。认真辨别意句就会很容易把握散文的主旨。
此外,抓文章关键语句,概括主旨。包括中心句(概括凝练)、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主旨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抒情句(表明感情,富有感染力)、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过渡句(承上启下)、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了解这些句子的一般作用,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对理解散文的主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牵出线索,剖析结构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先抓各段中心句,概括出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位于段首或段尾。
2.依据线索,分层概括。依据行文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各层意思。
3.依据规律,准确定位。开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五种: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引起下文,作好铺垫;对照下文。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初步分析开头段与下文内容的联系后,判断开头段的作用应属于五种作用中的哪几种。
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种:卒章显志,升华主旨;首尾互应,结构圆合;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言尽意余,含蓄隽永。过渡段在全文中主要有两种作用: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4.全面分析,简明表述。在精读全文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出各段意思,进而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然后高屋建瓴具体分析开头段的作用,最后按“总括语+分析语”的总分式结构描述分析的结果。总括语就是“统摄全篇、对照下文”等概括开头段作用的术语;分析语就是简明表述出具体分析结果的语言部分,如果是铺垫作用就以“为下文写……作铺垫”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如果是对照作用就写“……与……对照”,如果是渲染气氛就用“为全文渲染……的气氛”,等等。
(三)细化分类,抓住规律
根据散文文体特点阅读散文。根据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记叙抒怀类、托物言志类、议论说理类。
1.记叙抒怀类散文特点及阅读方法
2.托物言志类散文特点及阅读方法。
3.议论说理类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这里不再赘述。
(四)辨明手法,反观内容
文学借助艺术手法表现思想内容,阅读散文需要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加深散文的主旨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1.从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包括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从修辞角度:比拟(拟人、拟物)、比喻、对比、借代、对偶、排比、夸张、反复修辞的判定及其表达效果。
3.从表现手法角度:想象、联想、象征、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作文创新主要是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新问题,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是创新的基础,可以分为三点: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反思维。具体说,作文创新不外乎是六方面的要素:立意创新、材料创新、构思创新、文体创新、命题创新、语言创新。
一、立意创新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认识与评价,是他的意志、愿望、理想和倾向的表现。立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核心。立意如何求新?我以为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角度精巧,就是文章主题相对要集中单一。高考作文不是长篇小说,高考文章一般要求1000字,千字文主题不能多,主题一多,文章就散乱,就形成不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上海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说说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思考,考题上对文化遗产作了提示,物质的,精神的,还具体列举了许多种类的文化遗产。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确立一个主题来写,比如可以谈诸子文学对今天的意义,也可以从一枚古币引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思考深刻,就是要能穷究物理、深味社会人情。宏观上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微观上能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表现事物不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使主题深沉隽永,富有哲理。还是20的考题,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先谈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继而谈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要强调一个和字,尊重他人文化;最后谈扬弃和创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人读来有纵深感。
见解新颖,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发现,避免俗套。要做到新颖,方法多样,可以由物及人,以物性比喻人生哲理。比如上海高考题面对大海,就可以由大海的特性联想到人的特性,社会的特性,抒写自己的情怀;可以充分联想,大胆粘连,巧设桥梁,创造一个新颖的思想意蕴。比如有位同学的文章题为《德国森林与德国文化精神》,作者大胆想象,别出心裁,将德意志民族性格与德国森林联系起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立意高远,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但要注意言之成理,要对自己的立意做科学的限制,也就是说新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新就会变成荒诞,不能使人信服,联想也必须自然贴切,真实可信。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深,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有超越一般的眼光,有时代责任感,有历史感和预见性,透析事理升华哲理,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二、材料创新
材料创新一是材料新颖,二是运用新巧。写实文章选材时写人无我有的,可虚构的文章则大胆想象,写人们不常见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环境,大量作业的沉重压迫,使得学生创作的表现空间极为狭窄逼仄。而一旦有了新鲜合适的题材,学生的创作才华就会如泉喷涌,令人惊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报刊中、新闻中大量撷取有时效性的材料。如高考,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的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新颖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外,我在阅卷中发现,借用已有材料既老题材,通过适当的技巧作相应的铺写,也能够使文章出新,获得相应的分数,甚至有的还得了满分。也就是说,以平时基础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个性化为支柱,就能够在作文包括高考作文狭窄的舞台上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老题材写出新意,大致有以下六种方法。
1、续写故事,拼接现实
1、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③闻名,著称。(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6)假托,假传。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③因为。
2、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甲,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书。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乙:表官职变化的
A、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充:充当,担任。如: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使充灵武道大总管。(旧唐书姚崇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B、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C、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D、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镌:裁减,削职,贬官(常见于《宋史》及以后)
D、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常含贬义。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E、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多指官阶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F、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3、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秋闱)
6、与学校有关的:
庠、序、太学、国子监、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 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
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 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 蛮、夷、戎、狄
夷:东部少数民族。
蛮:南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 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
堤、决、溃、溢、涨、漕运、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
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漕运、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 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19、表布匹的:
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
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
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 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
畏、惧、惮、慑、骇、患(忧虑,担心)
26、表嫉恨的:
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 阴、间、密
28、表诬陷的: 中、谮、诬
谮(zèn,注意与“僭越”之“僭”的区分):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 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 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
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敕:南北朝以前,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车驾、驻跸、万乘、神器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
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
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
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 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 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
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
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
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
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
崩(皇帝、皇后、皇太后)、薨(诸侯、王公、高官)、卒(大夫)、不禄(士)、死(庶人)、没(殁)、终、圆寂
47、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③宅第;④及第:科举考试中选
50、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短时间的:斯须,未几;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51、其他常用词语
故事:某某故事(如“乞如永乐故事”),某某先例,某某惯例,(请求按照永乐的先例);句号后面直接一个“故事”,后面就是逗号,[按照]先例,[按照]惯例。此义为常用义。
故事的另外含义:旧事,原来的职业,典故。选人:候补、候选的官员。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厥后:之后,以后,(从那以后,从此以后)。与语,与他交谈; 与修:参与修撰。
相与,①互相交往,②交相,互相,③共同,一起; 与夺①决定,裁决,②取舍,③得失
宗社:直译,宗庙和社稷;意译,国家。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召对”:(皇帝)召见并让对答(相关议题)(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延:延请。
(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35)竟:结束,完。
(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42)用:财用,因为。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看到文章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用“记”,有的用“论”,有的用“赋”,不知你是否仔细想过,这些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记,就是记载、描写的意思。大凡题目上用“记”字的其体裁一般都是记叙文,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我们常用的文体日记、游记、访问记等也属于这一类。
论,就是阐明事理的意思。大凡题目上用“论”字的大多是议论文,如谢觉哉的《论“同甘共苦”》。也有用“谈”、“说”、“议”、“评”等字来替代“论”字的,如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吴晗的《说谦虚》、韩愈的《师说》等。报刊上常用的文体社论、评论等也属于这一类。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如今有的写景叙事的散文也称为“赋”,如杨朔的《茶花赋》、峻青的《秋色赋》。
赞,是我国古代的文体名,一般用于歌颂和赞美。今天有的作家写散文、诗歌,在题目上也会用上一个“赞”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樱花赞》。
传,常见的一种是用来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一种记述故事的文章也称为“传”,如施耐庵的《水浒传》。
行、歌,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名称,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与“行”不同,“歌”是能唱的诗。今天的民歌、儿歌也能随口吟唱。
因此,阅读文章时,我们可借助题目上的这些字,大体上识别这篇文章的体裁。
在考场中快速拟题的方法
要想在考场中快速的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紧扣话题,不要去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写,我们要按照顺序去写,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字写的工整清楚干净。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又如:
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例如:语文课不单是语言训练课,更是人生教育课。它使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修养。但上语文课,有的同学很喜欢,有的同学不那么喜欢。请以“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感受激情,《多味的语文课》;
发挥想象,《虚构的语文课》;
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
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等。
如何审题作文的双定向
当我们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如何去审题作文的爽定向,一般我们看到是文字语言。而我们主要不是看文字语言,我们去看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去抓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一开始要审题,这是第一布,我们要从根本来看一篇文章的好不不好。
一、何谓审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来就是见仁见智。文章形式论者认为审题是个方法问题;文章思维论者则认为,审题是整个作文构思的有机部分,因此,审题的实质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通过对命题提供的语言信息的审视分析,捕捉命题者命题的意图、提示和要求、限制,从而确定作文构思的思维活动起点和前进方向的思维过程。即所谓的审题定向。
二、审题定向定什么?
一般地说,审题定向要确定两个方向:第一,要确定命题要求反映的客观生活内容方向,这决定思维雷达向那种生活领域去扫描、搜索;第二,要确定表现这种客观生活内容的文章体裁方向。这将决定作者思维的佳人以何种体裁范文为借鉴。
例一:记一件令我陶醉的事
(一)内容定向:写我亲历的而且是令我全身心地沉浸于其情境中的生活场景。
确定了这个方向之后,你便可以伸出你的思维触角,在你的生活经历中去捕捉符合要求的典型生活事件,以及运用第六感观,再现其情境,再体验、感受,从而提炼出属于你的独特的立意来。
(二)体裁定向:题目中的“记”字启示我们,写此文要用记叙文的体裁来表现,写成议论文形式是不允许的,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的思维佳人便可以到记叙文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直到找到范文借镜,以便以范文思路框架,规范自己的不局谋篇作文构思。
例二,谈知识更新
内容定向:对知识更新的正确认识。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就可以开动你的思维钻机,对准“更新”的题眼,向思想的深层底蕴开钻,直到钻探出为什么要“更新”理由和怎样“更新”的作法,以及负载这“理由”、“作法”的血肉(论据)。
一、标题新
不论阅读什么样的作文, 我们的眼睛只会在感兴趣的地方停留, 仔细阅读, 从而留下深刻印象。标题新颖就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什么样的标题才算新颖呢?可以用下面两个标准来衡量:一是能否煽动阅读者的情感;二是能否给阅读者想象的空间。如《收购老鼠尾巴》《假如给我两千个亿》《天空那一抹轻云》等都能调动阅读者的兴趣。
二、开头奇
所谓奇, 就是要给阅读者以奇妙的感受,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巧设悬念, 吸引读者。巧妙地设置悬念, 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急于了解谜底。如滕刚的《新微型小说》就以“这篇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农历正月十六凌晨, 庄家发现孙女小红死在后院的茅坑”开头, 这一开头很奇异, 先告诉你结局, 吊足胃口, 让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原因, 然后再引出一个相对离奇的故事。所以说, 巧设悬念的开头独具吸引力, 是吸引眼球的好方法。二是借用修辞增加亮点。用修辞句开头, 便于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悟, 激起读者往下读的兴趣。三是铺陈景物, 渲染气氛。恰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衬托人物性格特征, 推动情节发展, 使文章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从而打动读者。如《他们》这样开头:“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晖把半边的天空映得通红, 如血色般笼着, 这个城市即将步入它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这段描写衬托出农民工把城市建设美了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状。
三、题材小
由于中学生接触面相对较窄, 素材的来源不够丰富, 作文宜选择自己熟悉的小题材。写人可以从熟悉的师生、朋友、家人、邻居入手;记事可以从趣事、难事、心事、郁闷事入手;状景可以从郊游、听雨、赏艺、看风景入手。这些人、事、景、物融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是他们的生活, 有真挚的感情, 这样的题材容易把握。但如选陌生的题材, 就会难以驾驭, 不易写好。
四、立意高
立意高就是不要人云亦云, 大家不知道的事要写出自己的见解来, 大家了解的事要写出新的主题来, 大家都熟知的事要写出新的高度来。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立意高远”。有个中学生从家里所用的电脑、出门电梯中的提示、书店书目种类以及小孩子日常口语中大量涌现英语的现象出发, 看到了母语被侵蚀的现状, 发出了救救母语的呼吁, 主题就很新, 立意就很高。
五、结构巧
清代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平铺直叙的作文没人愿读, 作文的结构是有讲究的, 可以娓娓道来, 涓涓如流;可以曲径通幽, 一波三折;还可以层层设疑, 勾人心魄。全在于作者匠心独运, 精心筹划。《大自然三章》就是以片段结构的形式, 将自然中的“鸟的心事”、“蓝天的担忧”、“鱼儿的规劝”这三部分组合成文, 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构思巧妙, 情节曲折, 具有新意。
六、语言美
一、立意的基础是审题
审题是立意的先决条件,无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必须认真审题,然后才能选材立意。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它们往往对立意有指向性。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个话题中就隐含着一个对比,如果立意时只注意其中一个方面就会顾此失彼。再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个题目中就隱含一个比喻,只要把隐含的比喻搞懂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明白了。需要注意的是,围绕某个文题,是能够提出多个中心思想的——即立意具有多重性、广阔性。有些考生疏于思考,常常提笔就写自己想到的材料。可他们并不清楚想要通过这些材料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因此写出来的文章表意朦胧、含糊,有时甚至还出现材料堆砌和相互干扰的问题。所以按照“意在笔先”的要求,应该启动思维,多提出几个立意方案(即便是同一个材料,也能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个平日少见而又出乎内心的见解来作为文章的主题,并将它作为选材、谋篇布局和确定表达手法等工作的依据。比如,面对“懂你”这个题目,有位同学找出了“懂得了母爱”、“懂得了老师的心”、“懂得了友情”等立意方案,但是他觉得这些可能大家都会想到,于是,他进一步思考,从“最难懂的是自己”这句话入手,确定了“我懂得了自己”这个主题,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二、立意的源泉是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作文所叙述的故事和表达的见解,是作者自己直接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主题不是外加的规定和规范,而是来自于生活现象和对生活的感受,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它不是假大空的观念而是生活中的感悟和启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者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作为考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考试的时候要根据要求打开材料库,正确地选择材料,提炼主题。如考场优秀作文《我渴望有把雨伞》,就是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关注,那次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渴望”,当时正下着雨,作者从描写考场外的雨着笔,写自己渴望有一把雨伞,为在外面送考的父亲遮风挡雨,那质朴而真挚的感情打动了阅卷老师。试想,如果作者平时对父亲的关爱麻木不仁,对窗外的风雨视而不见,能写出如此真切感人的文章吗?再如08~09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是“难忘你那的目光”,大家公认的佳作是《难忘你那悲愤的目光》,在考试之前,作者刚刚看过一场耍猴表演,留意到猴子和耍猴人之间的关系,对众人的麻木感到愤懑,于是,作者巧妙立意,对失去自由被迫表演的猴子表示同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三、立意的原则是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比如在写“我的理想”这类作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伟大”的理想,当将军,当作家,当企业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却流露出对普通劳动者的轻视,说什么“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567(扫垃圾)”之类,这种思想就是错误的了。还有一些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思想,这些也都与我们的国情人情相背离的。社会在发展,各种思潮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在一些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诸如宣扬封建迷信、崇尚哥们义气、对校园暴力、整蛊同学、网上交友、早恋等津津乐道的情况,这些有的是《中学生行为规范》中明确禁止的,有的虽然至今还在争论,但是也不为主流思想所认同,对于这些问题在考场作文中都要避免出现。
四、立意的禁忌是拔高
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立意要正确但是决不是要我们随意拔高,综观以前考生的作文,存在一些故意“拔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求大”,有些考生以为写大题材就是高立意,就可以拿高分,所以常常选择自己驾驭不了的“大题材”,因而造成文章大而空。如“变化”一题,写祖国的变化难度自然比较大,写家乡的变化,如果面面俱到,也会结构松散、内容空泛;而如果能抓住自己熟悉的“一点”,如抓住衣食住行等细小方面的某一“细节”,以小写大,就能具体而翔实表现社会的变化。
二是“媚俗”,一写到时代新风,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一写到学雷锋做好事,就是“雨中送伞”、“拾金不昧”、“坐车让座”等俗得不能再俗的故事,一写到老师,便是“带病讲课,晕倒在讲台上”。可以想象,像这种似曾相识的模仿之作,会有什么新意呢?
三是“造假”,不少应试之作,“纯属虚构”。有的考生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不惜编造“家庭悲剧”,竟忍心让家人“惨死”在自己笔下。有的考生为了拔高思想性,便在文章里大唱“赞歌”似乎不添上个“光明的尾巴”,就拿不到高分。
中考作文的命题原则有一条就是“贴近生活”,即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试卷上的作文要求里,也经常有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因此,只要生活中有感受,在立意正确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写,而不要人为地拔高,上纲上线,把什么都“伟大”“高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