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做教师读书心得(共12篇)
转眼间,我已经从教十年了。在这十年中,我有过荣誉也有过失败;有过奋斗也有过彷徨。可是随着我日益的成熟,我越来越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我选择了一个自己深爱的职业,并且引以为荣。
我最近读了一本《今日做教师》,书中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为内容,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事实说话,讲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体意识和成就的欲望。教师如何设置情境为学生智慧的发挥创造条件。总之,随着我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了。上面讲到的许多事例对我来说都有很多的共鸣,我也感同身受,有时我似乎觉得书中有我的影子。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微笑带来的巨大魅力。
“我有一位爱笑的老师,我喜欢她,我想送她一件最好的礼物——微笑”
看到学生写的这句话,她的老师哭了,那是开心的泪,欣慰的泪。因为又有一位学生转变了,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了自己身上潜藏的智慧之光。但其中这位老师更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与努力。原来那位学生性格很内向,沉默寡言,动作极缓慢。同学称其“呆傻”,家长称其“麻木”。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很差。后来这位老师教她后,亲近她,给她温暖,给她信心,无论做什么,都微笑着鼓励她,慢慢地她的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今日做教师》这本书讲的一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今日做教师》是由180多位小学老师自己写的书,书中讲述了他们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教师是辛苦的,他们在奉献出自己知识的同时,也奉献出了青春乃至自己的一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默默无闻中,饱含着的是老师们无尽的心血,无尽的付出。
读了这本书,使我更加懂得了: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没有对儿童人格的尊重,没有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没有对儿童特殊需要的关注,没有对儿童足够的耐心,就谈不上对儿童真正的教育。只有教师从人道和责任上有了对儿童的真情,才能“以情育心”“,以智启蒙”,才能因才施教,在完善其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开发其智力潜能。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手去描绘。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丽,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多彩的生活。
我掩卷沉思,想起了自己做老师的感受。我也是一个爱笑的活泼女孩。记得我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活泼可爱的样子,我心里很激动,豆大的汗水浸满了脸颊。我顿时感到尴尬的滋味。可是是微笑的魅力使我战胜了紧张和恐惧。我相信微笑有时能够产生奇迹,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我微笑着说:“我很高兴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愿我们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孩子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我感受到了微笑带给我们心灵深处了相通相融。当时我在心里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尽我的所能,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虽然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并没有气馁,我不断给自己打气,我发誓:我一定要做个称职的老师。
我经常微笑地看着孩子们,无论是上课还是课间。我喜欢用微笑与学生们沟通。用眼神与孩子们交流。当我看到学生紧皱的眉头时,我会主动的耐心的询问他们,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哪些生活上的困难需要我帮助。这样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记着有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老师上课总是微笑着,她用她的乐观与自信感染了我们幼小得心灵,我们喜欢看到她得微笑。她的微笑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力量。她的微笑融化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冷漠与无助。我们看了老师的微笑后我们也很开心,学习也更有兴趣了。
微笑使我与孩子们的心更近了,会用天真的话语给我安慰,开心,会微笑着用依恋的眼神给我信心和力量,他们也让我体会到“老师”这一称呼的分量,我知道了自己肩上背负的责任的重大。从这些故事中我认识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给予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做人的道理,生存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对其一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
从今天开始,我会从零开始继续努力的工作学习,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创
多读书, 读好书, 确实如此。
小学校园里女教师占绝大多数, 在学校久了, 渐渐发现有这样一些女教师, 她们喜欢书, 买书、读书、码文字, 书是她们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普通的衣着, 素面朝天, 走在花团锦簇浓妆艳抹的女人中间, 反而格外引人注目。是气质, 是修养, 是浑身流溢的书卷气, 使她们显得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句名言对她们是再合适不过了。
爱读书的女教师, 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可能貌不惊人, 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优雅的谈吐超凡脱俗, 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 那是静的凝重, 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 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 像水一样的柔软, 像风一样的迷人, 像花一样的绚丽……
爱读书的女教师, 一旦对书着了迷, 便常常忘记很多的琐事和苦恼。一书在手, 静心安神。上下五千年, 十万八千里, 历史与当代, 永恒与瞬间, 渺小与伟大, 弹指一挥间。莲花瓣瓣飘心香, 书卷页页辗忧愁。读书的女教师, 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大气和潇洒。如三毛所写:“但觉风过群山, 花飞满天, 内心安宁明静却又饱满。”
爱读书的女教师, 把日子当成书来读, 清风徐徐, 水滴穿石。一天一天, 一年一年读下去。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无不在书中找到注解。冰心一句响亮的“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睿智地告诉世界, 女教师读书的结果, 就是过滤杂质, 收获喜悦, 然后, 快乐地去做一个真正的女人。
爱读书的女教师, 把遇到的每一个学生也当作书来读, 总是想把他 (她) 读完的。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有时候, 你熟悉了、喜欢了、沉迷了。和孩子们在一起, 找不到自己了。这些孩子们却无论如何也读不完了, 即使离开, 他们还是在你的心里、梦里, 他们的样子, 他们的笑靥, 他们和你在一起的分分秒秒还在继续……
特别是寂静的夜里, 伴着一杯清茶, 放一首悠扬的曲子, 在丝丝缭绕的茶香里, 在缓缓流淌的歌声里, 翻阅着孩子们的一篇篇习作, 体会着他们的快乐和苦恼, 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惬意, 如同走进故事的海洋, 欣赏着一朵朵跳跃的浪花, 倾听着一声声海的心跳。
有的学生, 教时想读, 却读不懂, 猜不透, 以后明白了, 理解了, 人却已经千里万里;有的学生, 当时以为读懂了, 后来, 才发现错了, 错过了就错过了;有的学生勉强去读了, 若干年后, 回味, 却在内心一再珍惜。
有一首歌唱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什么时候读什么样的学生, 什么时候也读不完的学生, 什么时候读不同的学生, 什么时候读同样的学生……手里捧着书一页页翻动, 心里的故事一次次新鲜温习。面对这样那样的学生, 是该怎样地一读再读, 怎样地别离与温习?读不完的葱茏书卷, 读不完的匆匆岁月, 读不完的师生情谊……
爱读书的女教师, 心有梦想, 即使平凡如叶, 仍能创造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园。把自己引向有花鸟树木、有蓝天白云、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那永不失去的梦想更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遐想、一片心境、一点安慰、一些希望。
对于爱阅读的女教师来说, 读书是一种享受。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在寒冷的冬天送来温暖, 在炎热的夏季泼洒凉爽;在你痛苦的日子递上安慰, 在你快乐的时候播放笑声。从书中, 你看遍悲欢离合, 享尽侠骨柔情。书, 让我们充实, 阅读, 让我们睿智;书, 让我们谦和, 阅读, 让我们博大;书, 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 阅读, 总是漫步于我们的心间, 让我们永不孤独。
女教师不但要爱读书, 还要善读书。读书妙诀有千条万条, 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茅盾的“穷本溯源”, 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 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 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 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 是为求通。把握了“通”的原则, 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爱读书的女教师, 一般也喜欢写博客和日记。文字是她真实心灵的坦白, 是每日里最愿完成的功课。文字里盛满她的心情, 是心灵憩息的小阁楼。所有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能在这里得到合理又合情的宣泄, 最终使她归于平静、坦然。当有所意会和感悟, 她就随意写来, 发送出去, 偶尔发表, 得到一份额外的欣喜, 独自露出满足的微笑。
一个女教师, 在读过足够的好书之后, 她会变得很优秀, 因为书给了她底气, 熏陶了她至真、至美、至纯的情感, 使她变得温文娴雅, 善解人意, 充满书卷气息。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 《红楼梦》里说:“才华馥比仙, 气质美如兰。”读书的女教师最美丽, 话虽这样说, 可是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揽镜自照再三, 依然看不出有多少“腹有诗书”的痕迹, 而岁月的痕迹倒是一天比一天的明显。看来, 革命尚未成功, 还得继续朝着“气自华”的方向努力。
于是, 每一个闲暇的早晨, 温暖的阳光从东边的窗口照射进来, 便拿一本闲书, 泡一杯绿茶, 到阳台, 阅读。
推荐书目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改变, 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就要有知识,有水平,有能力。这水平能力,来自读书学习。教师要会读书,能读书,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教师。教师要做一个读书人,必须是一个读书人,应时时刻刻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中。教育成功人士都提出:教师千万不要忘了读书。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有灵气,怎么会有才气,怎么会有诗意,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然而,当网络逼走书卷,当手机替代一切,书似乎成了多余。君不见,抱着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少而又少。人们不再迷恋书本,不再留恋书香,这实在太可怕啦!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的竟然一年读不了几本像样的书,甚至一年读不了一本书!普通人抛弃书本、远离书籍也许还能原谅,还能接受,而教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和书籍告别呢?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教师应该学会用文字来温暖青春,用诗意和书香书写美丽的教育梦,应该自觉地、大方地捧起书本,让时光在书香中默默流淌……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致教师》一书中郑重提出,教师要想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人,就必须读书,就必须在知识上比学生更丰富。这确实不错。教师如果不读书,不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去主动充实自己,不去更新自己的观念,学生怎么会瞧得起?读书是提升自我能力和修养,实现教育理想,改变命运的捷径。教师要通过读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通过读书赢得应有的尊严。
好读书,更要读好书。只有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才能提升自己。其实,不是人们不读书,而是好多人读了一些没用的书,读了一些无聊的书,读了一些对自己发展没有多大用处的书。读无用之书,不但浪费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还害了自己,害了别人。读书要禁得住诱惑,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要随便拿来书就读,更不能不假思索地乱读。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好书,挑选适合自己读的书。有些教育名家列了一些必读书目,我们可以参考,但大可不必被名家牵着鼻子走。读书不要被别人绑架,不要成为负担,要自发地、自觉地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诗意地活着,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顽强地攀登;教师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台湾有位名人说,再忙也要读书,再累也要读书,再穷也要买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读书,会读书,会借力,会找自己的“发展区”。教师要想成功,就要多读书。既博览群书,又要在自己本专业、本领域上多下功夫。要想成为名师,就要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发展区”,深入钻研下去,持之以恒就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读书就是借力,到书本中寻找成功的途径,你会走得更快更远。朱永新、李希贵、李镇西、余映潮……哪一个不学富五车,哪一个不是书痴?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点,都有自己研究的方向,都有自己的发展区。而我们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找不到自己的发展点、突破点,所以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磕磕绊绊……要想和名师缩短差距,就要拼命地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打败自己,打败对手。
一个不读书的人,上不出有味道的课。课堂要出彩,要有吸引力,要充满智慧,就要靠读书来实现。好多名师是读书狂,课堂不拘泥于课本,旁征博引,海阔天空,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不仅容量大,内容丰富,关键是它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要通过自己读书来带动学生读书,通过自己读书来改变学生的命运。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读书是幸福的,那种特别的滋味,也许只有读书人才能体会到。夜里,灯下,打开一卷书,默默地品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又是何种味道?晨曦中,打开一卷书,细细地品味,那该是什么样的意境,又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困顿时读书,书让你茅塞顿开;彷徨时读书,书让你告别犹豫;苦闷时读书,书让你心情舒畅;疲劳时读书,书消除你一身的倦意;失落时读书,书使你信心百倍。
不再犹豫,不再找什么借口,拿起书大大方方地读吧!书让我们清醒,书让我们沉稳,书让我们聪明,书让我们高贵,书让我们优雅,书让我们与众不同。
几年的教育生涯在讲课、批改作业、上课下课铃声的交替中悄然划过。自己到底收获些什么,是否只为平时的教学琐事所累,还有没有时间静下心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自己的教学模式趋于成熟的今天,我感觉我应该有所改变了,我不能仅仅为了成为一名教书匠而虚度光阴。看了钱爱萍等编著的《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收获颇多。
正如书中所说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与纽带。人们只有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而问题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说,问题往往与他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把一切现存的都看作是合理的人是不可能做课题研究的。怎样发现问题,找到研究课题,通过该书的第一章,我知道了几种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
(一)怀疑的策略
怀疑已有的结论、自己或他人习惯行为方式的合理性,重新思考会发现新问题。
(二)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从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上再次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来形成新的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
(三)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通过类比和借用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我认为该策略对教师的自身能力上有一定要求,不是一般教师所能采取的策略。
(四)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该策略从实际出发,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此时的探究会指向现象背后的实质。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深刻的思维品质。
工作这几年,教学中的问题时刻都在,只是,平时忙于应付上课、批改作业,有问题也是丢于一边、甚至不屑一顾,总是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开脱。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渐渐的内心变得波澜不惊,知识变得一劳永逸。要抓住工作中的问题才能体现一个人思考的力度,才能让自己的头脑灵活,知识之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更新。在问题的推动下,才能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吐故纳新,知识才不会成为一潭死水。有了问题之后,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想办法去解决。若该问题对教育科学有普遍意义,有明确、集中地研究范围、目的、任务,那就可以做课题。做课题,说起来简单,但具体怎么做,怎么操作,通过阅读该书,我掌握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这样几种方法。对我们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课题有很大帮助。
目前数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现状如何,学生课堂互评的现状如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我们在数学组微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完成的一个调查报告。关于如何设计问卷,让其合理、客观、准确,且达到调查的目的,并被填写问卷的人所接受,在后期的分析和写报告的阶段不带来麻烦。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束手无策好,主要是不知道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完善的表达出我想要调查的内容。在该书中我学会了这样几种问题类型:(1)开放式(2)列表式(3)类别式(4)排序式(5)二项式(6)条件式(7)矩阵式以及每一种类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中有底了,也就更有信心了。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能够多阅读一些对我们的教学或研究有帮助的书籍,既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又能让我们的专业素养得以提高,受益无穷。
翻开此书,看到序言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毕老师的那番“最”字论:“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或许不是最漂亮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或许不是最聪慧的,但你可以最勤奋;……”读到此,不免有些惭愧!每每看到学校在表扬优秀老师时,会想尽职尽责的老师便是如此了!相反对比自己,对比过去几年来的工作历程,哪及得上,更别提毕老师所说的“超越自我”,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完全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毕镇西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无比赤诚,以及他那颗对同学无比喜爱的教育者的心。桃毕满天下,这是我对老师最早的熟悉!以前的想法是你能做个桃毕满天下的老师已经是相当宏大了!而要让满天下的桃毕都能幸福的去度过一生,这又是多么远大的志向啊!而毕老师此生的教育追求便是“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正是源于这个追求,毕老师首先付出的是他的爱。书中,毕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和同学相处时,不要老是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究竟同学们还不是大人。所以,你要允许同学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同学才能在曲折中成长。看到这句话,反观自己,又是在同学犯错以后,自己老早就开头“批判教育”,甚至是火冒三丈了。哪还会心平气和地去了解同学犯错的缘由,站在同学的角度的去思索问题。爱同学,不应是对同学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同学的宽容”。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凝视同学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同学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诚心喜悦,才能感知同学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当然,毕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同学,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厉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同学的成长以至将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定包含着对同学的严格要求。
对后进生的教育上,毕老师的种种观念及一个个胜利的案例无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曾经面对班级中的淘气的同学、不爱听课的同学、捣乱的同学无比的头疼,一次次的提示、甚至训斥都无法长期,间或的好将其放大并表扬,但这一方法仅仅只是短暂的。当看完了这本《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懂得了对同学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急躁、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才智,而爱和敬重则是胜利地对同学们进行教育的前提。假如只是期望一次谈心、一次批判、一次电话“告状”等等就能让他变好,甚至从今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洁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同学”普遍存在的循环。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应当要容忍“后进同学”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连续布满热忱和信念地鼓舞同学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同学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欢乐,进而增加连续进步的信念。
《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书心得 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万小荣
一个月前,不知是谁在我的桌子上放了一本《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开始我不以为然,自认为教了二十五年书的我,还不知道如何做教师吗?
一个星期前,收到一个短信,学校里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阅读《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并要求交读书心得,我这才明白原来这本书是学校里每人都发了一本,让我们好好学习的。始初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想法,就不太情愿的打开了这本书。结果发现了他的好。
首先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位智慧的榜样:俞玉萍,开学第一天,她就让学生心灵上深深埋下:美丽而坚韧的百合,俞玉萍十分用心、细心。她为每一个学生制作一个胸卡“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我有美丽的花”,卡片的正中是三颗淡蓝色的星星,是让孩子们自己写名字的地方,下端是几朵盛开的洁白的百合。卡的背面则根据学生的名字写上个性化的寄语。从学生的名字上下功夫,抓住学生的内心,从心灵深处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感动,收获震撼。
接着是对桂贤娣老师的感慨,她的每周给自己提出三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只有给学生需要的爱,才是爱学生,太好了,尤其是要“会爱”,“因生给爱十法”,让我很受启发。即“病残生爱在得体”、“体弱生爱在关心”、“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
第三位,我要感到十分了不起的是阿莫纳会维利,我对他感到钦佩,因为他能够在开学第一天,就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太神奇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爱教育,爱孩子,并且深谙爱的艺术和爱的原则,他说“如果我力图显示出自己对儿童的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开学第一天,就一个不落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无疑是“最完美形式”之一。
能尽快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可以在瞬间拉近学生的距离,第一时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得到学生的信任。我以后一定要试一试。
上课铃响了,我不舍的放下手中的书,我刚刚读了一部分,就感慨多多,深深的被以上老师的事迹所震慑,我在反思我的教学,二十五年了,我又收获了什么呢?我要努力,以他们为榜样,为教育、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一生。
在移民赤字、人才赤字中,我们的留学赤字也是相当惊人的。我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在我们两三千万的大学生中,堪称精英的100多万人在海外。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其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都在10%以上,我国这一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中国人到美国留学的人数是美国人来华留学人数的10倍以上。
不用说汉唐时的教育,就是传统中国的末世,也少见这样的教育。考察中外教育,同样寒窗十年,我们教育出来的人跟人家教育出来的人难以相提并论。资中筠先生说,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思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
这样的教育一如雾霾,大概是我国人的业力或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要寻求出路,除了出国一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救,同舟共济。借鲁迅的话,不要相信,不要相信成功人士,不要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在跟人的互动中,去寻找同道,寻找真正可以师法的健康生活和高尚人格。
说人格高尚者才配做我们的老师,这话在今日语境中显得“高大上”。潜规则流行、“三观”尽毁的道德现状,使得心性人格之矮化、言行之粗鄙成为当代国人身上的普遍现象。斯文扫地,师道无尊严,也成为大家叹息又无可奈何的现象。也许只有在我们这里,老师才被学生称为“老板”。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们被很多人漠视、轻视甚至仇恨,“新三座大山”中即有教育大山,“眼镜蛇”荼毒国人被列入民谣,这些现象并不让人意外。
“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天很少有人称赞自己的老师。邓康延先生主持拍摄的《先生回来》纪录片,选取了民国史上的几位校长、老师,在北京798展览时,曾创下一周10万人参观的奇迹,就是因为在师道、师德问题上人们产生了深切的共鸣。
这是一个让我们说来不免羞愧的话题。但任何轻薄都有违东西方文明对师道尊严的规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天地君亲师大伦中之一伦也。跟教书匠不同,跟愚民愚人者不同,师者是人生百年中的典范。“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唯有这样的师道、师德加持我们,我们的人生在顽时才能提升为廉,在懦时才能立志,在怯时才能勇猛精进,在薄时才能校正得敦厚,在鄙时才能转变为宽广。
师道,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君子大人之道,这种大学之道,就是要把人从“子民”“百姓”“小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其知道自己光明的品德,更新自己的生存或生命意义,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这就是《大学》开宗明义强调的,也是朱熹一再称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從《大学》等文献中可知,中国文化的教化之道跟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相通,都是要培养丰富的人、全面的人,《大学》所弘扬的人格德行更接近于现代社会的公民人格。《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从《大学》中还可以推论出,那些一生停留在修身阶段的人还不是君子大人,那些一生只顾小家停留在齐家阶段的人也不是君子大人,那些一生止于治国阶段的人仍不是君子大人,他们既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也不具备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人格。在这个层面上,中国的“大学之道”与其他文明的圣哲心地相通。苏格拉底坦言:“我试图说服你们每个人不要更多地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地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判别一个城邦,不是以人口、城垣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由公民组成。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人类社会提出了一个原则:“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们因此可以理解,在传统中国,师者何以具有崇高的地位。按中国人的理解,天佑我们,以君,以亲,以师来加持我们。在这中间,师者的心地是最为自由、光明、高尚的。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因为,“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师者对学生的引导,就是“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礼记》中明确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大学》则深谙人性中的阴暗和果报:“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当代中国的很多怪现象,有些学官、教授为大众嘲笑、诅咒,即在于他们的狂悖,他们的人格矮化、官化得成为一个个笑话,他们是“教育雾霾”的制造者。
由此我们能够理解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才配做先生,没有德行的人其灵魂也是阴暗猥琐的。今天我们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和官本位文化,在有尊严者心中,只是“世禄”,它们既非我们的师道,更非人生健康幸福的指标,但遗憾的是它们仍为很多人师法,它们仍在流行。它们的流行让我们与一切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心灵相暌违。古希腊的圣贤伯里克利说过:“我们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毫无疑问,那些深知战争的灾患与和平的甜美,因而能临危不惧的人,才称得上具有最伟大的灵魂。”
考察东西方文明的教育之本便可知,人格之涵养是人生社会的终极目标。中国人讲“与天地参”,即是此意。这种顶天立地的人格养成,并不高深,因为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儒、释、道在此殊途同归。而西方人在此的诗意仍然一致:康德说,“人是目的”;两千年前的伯里克利则骄傲地说,“我们雅典总的来说是希腊的学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了完美的素质,都有资格走向沸腾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最优雅的言行举止和最迅速的办事作风”。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一副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并不十分喜欢读那些专业性强、知识性强的书籍。很多时候是在外界压力下才硬着头皮将之看完。不久前,在整理书柜时很偶然地发现了一本《教师如何做研究》,打开崭新的扉页,烦躁的情绪在阅读中渐渐宁静,阅读的收获在思考中渐渐沉甸。
走上讲台已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两手空空。一直以来都认为研究的事归教育专家,不是普通教师能做的来的,他需要高深的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所以一直来都没有下大决心去做点什么。
但当我拜读完了郑金洲老师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的系列文章后,使我感触颇深,在今天看来,真是大错而特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做研究的资本和能力,那就是真真实实的教育实践,扎扎实实的教育日志。
一、我对书的内容感受
我个人认为《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前三章,包括导论在内主要内容是解决为什么做研究和研究什么的问题是书中最精彩部分,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中误区:1、求新求异;2、贪大求全;3、跟风追潮;4、课题至上;5、论文情节;6、穿凿附会。讲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是为了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3、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其中还讲到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问题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1、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2、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3、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4、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这些内容即解决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思想问题,又指明了实际工作的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附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需从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事着手即可。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从审视、反思自己的授课开始,在相互听课、评课中交流,由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谈到听评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一个听课者能够为授课者提出一点意见,或者能从授课者那里得到一点启示,则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还是要解决想说而又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
二、我对自己过去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启发
(1)缺少自我观察与反思
针对自己20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自己身上首先缺少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指的是教师自己对自身行动过程和结果的反观,通常表现为教师在行动结束之后,对自身所展开的行动过程的回忆与描述。这类观察或多或少带有反思的性质。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做出的,它既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这种反思大体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即勾勒出从确定问题到制定计划、从采取行动到实施观察的整体图景;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进而确定原有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下一步的计划是否需要作出修正,需要作出哪些修正。所以说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定、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提升着,实践质量在提高着。我想如果我能在每节课之后都能作些认真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不断进步
(2)善于发现教学新问题
我们常常说,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同样,教师要想研究就必须发现教育问题。如何确定教师研究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关键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冲动。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存在这样的困惑,现实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教师找不到的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属于“伪问题”而不是“真问题”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寻找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教师从事教育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郑老师提出: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这仅仅是从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操作较为便利常见的四种方式提出问题。并且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那些问题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进行探索?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否有足够的可利用的资源?都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本校的多方因素,分析选择问题。确定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进行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这些计划并不见得像专业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内容详尽,面面俱到,可能体现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可能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某些设想和打算;也不像专业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一成不变,亦步亦趋,可能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体现出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研究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所以我觉得它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而是应该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3)坚持作“教育日志”
回想参加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那曾经的感动,现在已无从体会;曾经的我一次又一次与学生促膝而谈,那曾经的喜悦,现在已无从描述;曾经的我课堂上的精彩一瞬,那曾经的经典语句,现在已无从查找;曾经闪现在脑子里的点滴灵感,也已无从捕捉。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感悟,曾经的学生,曾经的自己……都已不见踪影,以前自己觉得每一步走得很踏实,今天想来却如此的遗憾,遗憾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遗憾没有第一手材料可供我今天的研究。
我遗憾我当时的懒散,以致于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想法都已随风飘远。要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整理出来的话,如今已找不到任何的事实依据了。如果从教以来自己能坚持写教育日志,把工作中精彩的瞬间、典型的事例、成功的教育、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案,今天我将是一个多么富有的教师呀!实践证明:教育研究不只是教育专家的事,而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而研究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我所熟悉的“教育日志”一种,还包括“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多种方式。在“教育日志”这种研究方式中还应该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
三、我对自己的希望
回顾我以前的教法,我觉得在教学研究上自己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研究方式过于单一;问题意识不够,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在教育日志中,个人的感悟性的东西太多,没有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特的看法;对所发现问题缺乏持续不断的系统化的思考;没有做到持之以恒。
尤其是零碎的数据缺少系统化的思考,所以当务之急需要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想发现不足是改正的前提!我所要做的就是改正、是实践!还有读书,学习和反思!
泗水县星村小学邢长银
我认真研读了《做一名学习型教师》这本书,通过学习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心里受到不小的震动。
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这样教导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浅显的话语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准则——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所谓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向教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学生先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只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们才会真正的喜欢你。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学习,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在教学中活学活用,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快速的融入课堂,走进学生。
一名教师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此,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终身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
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21世纪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难道说合格的教师是终身的吗?不,以前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昨天的合格,并不代表今天一定合格。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含义,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总之,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出合时的蜂蜜。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理念。
三、要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尤其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教,为了什么?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教,是为了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尽量采用多媒体来授课,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让学生利用网络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合格的学生。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才会不负社会、学校、家庭的重托。
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
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
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整个研究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得目的在于透过科学方法的应用,以解决课堂内的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行动研究实质上也是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统一体。
高老师和她所带领的宏志班的成功,也让我一个努力的青年教师看到了一种真实存在的成功的可能性-----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背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学会感恩,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更让我钦佩的是,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风光无限的时候,高老师体现出了真正的社会责任感,不只关注自身教育,还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向如何帮助周围的孩子获得自信,自尊,自爱以及他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不仅仅体现于社会地位,名声,真正的成功,是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合起书本,有太多的高老师的话值得我去实践,学习。感想颇多,总言之,就是先努力做未来最好的自己。
教师需要的是一股静气
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心静则实,心静则容。
如今社会,我常把大把时间耗在手机上,刷微博,刷朋友圈,逛淘宝,用太多时间接受了太多自己不太需要的信息,却很难真正的快乐,高老师对于静的描述,让我顿感惭愧,她说“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备每节课,静下心来跟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认真反思,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而最终的受益者是教师自己。”
所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必须让自己的心真正的静下来,必须培养坚持的习惯,买书容易看书难,写读后感更是难上加难,回顾上学期的教学,我通常会给班级里精神状态不太好的同学买励志书,却很少自己看,所以也谈不上交流心得,见效也不太好。而我常常用初三工作太忙搪塞自己,在日复一日中,拖拉中没读过几本好书。暑假里给自己买了很多书,可是真正安静用心读的少之又少,必须重新给自己定下严格的读书计划,并把自己逼一把。读过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书后,我用断舍离的生活态度尽量多从心灵净化自己。
魅力是一种先声夺人的风范
高老师认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1。时时处处要克制和规范自己。3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
她讲述了宏志班两个高三女生晚自习时洗澡,由于原因是认为下晚自习洗澡水凉了,高老师让家长领回去,俩人的家距离学校100多里远,由于两个女生家长多不放心,决定租一间地下室,月租两千,经过一番劳命伤财,两个女生在地下室住了十天,才最终解放。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关于自制自律,我们总是停留在口头,却很少下狠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后果,对于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但高老师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我:你不自制自律将受制于人,失去你本来应该享受的很多的权利,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阳光的味道与严格的管理不矛盾。
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不符合班规的行为,有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减少折腾,其实短暂的放纵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这一点,必须逼自己去找麻烦,因为此时的麻烦是今后的省事和成长必经过程。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要求同学自己必须做到自律和规范自己,对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必须把自己先做到最好。
高老师是一个智慧的博学的老师,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物理老师,更是研读各种心理书籍并很好恰当得实践,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她成为一位了解学生,为他们打开心灵枷锁的人并赢得家长的信任。宏志班的班训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三个层次的精神核心从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再到精神升华,高老师说因为家长们无钱无权,将来孩子靠的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来立足社会。其实对于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一种修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我真的不够,可是这却是一个人成功很重要的素质,有时,在特别困难的时候,我们才学会告诉自己,如果这你都能承受,以后还有什么不能受呢?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教导人要学会找苦吃,体验艰难。__、佛教、伊斯兰教都有一定的斋戒行为,让人在物欲横流时不要迷失自己。为了磨练自己整个暑假在最热的高温里,每天坚持跑5公里,找苦的过程其实是塑造自己的过程,这段经历留给我的是自信和快乐,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工作其实是一项繁琐和艰苦的工作,必须自己储备好受苦经历,才能真正感受收获的快乐。
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做别人看不上的小事,做那些没有报酬的事,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
高老师坚信;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只取决于他的智商,更重要的是他的非智力因素。
高老师举了很多该不该擦黑板,老师的碗该不该刷等小事,告诉我们如何用心良苦,巧妙让学生体验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一个班主任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对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时刻为抓教育而准备,有教育的敏锐性,善于利用身边的教育材料。让他们成为愉快、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
在〈〈做最好的老师〉〉里,记忆最深刻的是高老师讲述的“我是谁”的故事,在公交车上,被公交司机开口大骂,作为宏志班的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的她肯定接受不了,让她很气愤,一度想不通。突然他丈夫的一句“你是谁啊?挨句骂怎么了?本来你不是堵在在门口了吗”?深深击中她的心,她反思自己自我膨胀,每天生活在无数赞美声中,全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很多时候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接受不了粗鲁的漫骂,觉得是对自己的侮辱,但回忆过去的成长,谁没有被骂过?为什么此刻接受不了,很多时候,我们要冷静分析自己是谁,或许生活中只是普通尘埃,被骂和指责都是常事,高老师如此优秀的老师都在自我反省,我呢。一个普通的班主任更该时候反省自己,我是谁?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一紧,我有的教龄,上面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回答?我又能回答什么?汗颜,我已经变成半个小学生了。情绪复杂。再从教16年,我将以什么样的文凭“毕业”呢?我得去学习,向这些古今中外的教学大师们学习;我得去思考,如何完善和提升自我的能力;我得去实践,在行动和反思之间不断前行。
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我也即将面临开学第一课,这样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把幸福之花种在孩子心田;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教给孩子无比有爱和自信;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让孩子在教室诗意的栖居;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给予每一个孩子美好的期盼和憧憬。
开学了,我也得好好思考,我能给予孩子们什么。用心去做,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信任和期待。
【今日做教师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11-13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07-19
今日药学论文09-14
今日说法 观后感06-25
今日说法观后感想650字05-24
今日春分祝福语简短10-30
今日说法观后感500字12-10
今日大寒节气朋友圈唯美祝福文案07-17
今日水世界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05-30
今日立春微信朋友圈文艺问候文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