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 篇1

机构名称:广州新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制订人:郭德骥 审核人:陈小宇

批准人: 黎朝祖 批准日期: 2014年 3月 25 生效日期:2014年 4 月 1日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制度目录

1、医疗器械采购制度

2、医疗器械质量验收制度

3、仓库管理及养护制度

4、医疗器械出库复核制度

5、效期产品管理制度

6、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7、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

8、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器械采购制度

采购医疗器械应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认真审核供方合法资格及各种有效证件,把好采购质量关。

一、医疗器械应当由采购部门实行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采购。

二、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产品应当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供方必须具有有效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产品必须具有有效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同时该产品必须是在供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产品范围内;

(三)具有产品合格证;

(四)产品的标签、包装标识和说明书符合规定,且使用规范化汉字(可以附加其他文种)。

三、首次经营的品种应建立质量审核制度。质量审核包括索取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检验报告书,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等,并建立档案。

四、质量管理员应做好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工作,审核时应查明以下加盖供方公章的证件、材料,并建立档案:

(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附件;

(三)《营业执照》;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委托授权书应明确授权范围;

(五)销售人员身份证明;

六、采购医疗器械应当索取标有供方名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商、生产批号、灭菌批号(指灭菌产品)、有效期、数量等内容的合法票据,并妥善保存至超过产品有效期满后2年,且不得少于3年。

七、采购医疗器械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从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购进医疗器械;

(二)购进小包装已破损、标识不清的无菌器械;

(三)购进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质量验收制度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完好,数量准确,防止不合格产品和不符合包装规定的产品入库,采购人员必须做到:

一、对待验产品根据其有效证件进行复核(企业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等),与产品的外包装箱注明的中文标识进行核实,确保生产或经营许可证号、产品注册证号、产品标准号、厂名、地名等相统一。

二、对待验产品外包装箱进行检查,内容包括:外观无破损、中包装和单支包装无破损,产品包装中每箱必须附带产品合格证。

三、查验产品的生产批号、灭菌日期、有效期等内容是否与合法票据上载明的内容一致。

四、认真填写验收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购货日期、供货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注册证号、规格型号、购进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灭菌批号(指灭菌产品)、产品有效期、验收结论、经办人、负责人等。采购验收记录应妥善保管,以便追溯和查询。记录保存期应不少于产品有效期满后2年,且不得少于3年。

仓库管理及养护制度

一、医疗器械仓库应相对独立,仓库周围应卫生整洁,无污染,仓库内应干净整洁,门窗严密,地面平整。配备防潮、通风、避光、防尘、防虫、防鼠、调节温湿度以及消防安全等设备设施,做好分区工作。仓库内不得存放非医疗器械产品及无关杂物,无菌医疗器械与一般医疗器械应分区摆放。

二、医疗器械仓库应按照规定划分为四个区并按色标管理:合格区——绿色,不合格区、退货区——红色,待验区——黄色。

三、仓库内设货位卡,做到卡、货相符。

四、医疗机构仓库保管养护员应熟悉医疗机构用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和储存要求,做到医疗器械产品按品种、批次摆放,医疗器械要专库(或专区)存放,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分开存放,无菌医疗器械要专库(或专区)摆放,有温度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要存放于专用冷库中。

五、保管养护员发现有过期失效或包装破损的医疗器械时,应及时清点,做好记录并存放于不合格区,列表上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不得私自随意处理。

医疗器械出库复核制度

一、仓管员应按照“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按批号逐批发货。

二、医疗器械出库应做好出库复核记录工作,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生产厂家、产品注册证号、有效期、包装情况等项目,做好记录台帐并要有出库复核人员签名。

三、过期、失效医疗器械产品不得出库。

效期产品管理制度

一、效期产品入库时,应集中、按批号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

二、对效期产品定期进行检查,制订产品效期催报表,建立医疗器械产品效期预警机制。

三、效期产品出库要遵循“近期先出”、“按批号出库”、“先进先出”的原则。

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一、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器械为不合格品:

㈠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产品;㈡包装破损及产品标识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 ㈢各级监督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的产品。

二、在验收、保管养护、出库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使用,统一存放于仓库不合格区,做好登记工作并及时报告质量管理员。

三、凡因质量不合格报损的产品,应在质量管理员的监督下予以销毁,做好销毁记录并有相关负责人签名。

四、如违反上述规定擅自处理不合格产品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

对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及时收集,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理。

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为监管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并积极配合,以便减少社会危害。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 篇2

1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管理和控制

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是医疗领域的一个有别于产品质量的新概念。产品质量是指产品保有其固有特性的程度,而应用质量则是指在应用环节中的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可测量性。不论开展哪一种质量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均是可测量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了解、监测及改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1]。

2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的内容

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除包含产品质量,还与产品上市后应用过程中的安全调试、操作培训、临床使用、质量检测、维修维护、应用环境等内容密切相关。在医院管理中, 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工作是应用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遵循标准与规范,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实施的确保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的系统工程。

实施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管理,医院必须从医疗器械的准入环节、临床使用环节和保障环节入手,进行医疗器械的全面质量管理。

2.1准入环节

医疗器械准入环节的质量管理包括:1严格执行国家、 行业和医院各项法规、制度,严把入口质量关;2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和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做好临床需求评估、计划制定、选型论证、招标采购;3科学管控物流,完善采购记录和档案管理,做到出入口统一,台账、标识、配送、 计价、成本核算管理科学,操作严密,信息记录完整,具有可追溯性。

2.2临床使用环节

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质量管理涉及人员、制度和规范、 标准等问题,应以设备操作规范、指南或手册为依据,对医疗器械进行合理使用管理;将器械使用纳入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开展岗前培训和操作上岗证制度,开展使用评价、 使用分析,帮助医务人员使用医疗器械,做到合理、有效、 经济、恰当。

2.3保障环节

医疗器械保障环节的质量管理应包括医学工程技术管理层面的所有保障工作,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应用质量提供技术保障;应按规范进行大型设备机房场地工程规划、 设备安装验收管理、维修保修、维护保养、巡查工作;定期开展质量检测,保证器械性能、量值、安全的可靠性; 建立设备、设施保障记录和质量档案等。

3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

管理学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有全面质量管理、品管圈、 六西格玛管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的追踪方法学等, 其中后两种是近年来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推荐将其用于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利用了PDCA和持续改进理念,管理过程中关注人、机、料、法、环五种管理要素,强调过程质量管理,环节间有效衔接,各项制度、 规划及流程落实到位,通过质量管理计划的制订及组织实现的过程,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

追踪方法学是2004年由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全新设计的现场调查方法之一,2006年开始应用于JCI评价。追踪评价方法学就是对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获得诊疗护理及后勤支持等服务的经历进行追踪。该方法可以让评价者从患者视角“看”医疗服务,并进行分析, 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追踪的重点在于质量和安全,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2]。

4国内外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现状

4.1国外概况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与患者安全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发展出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一整套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理论与实践方法。同期,人们开始探索医疗设备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手段。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专业生产医疗设备质量检测装置的企业,如美国的DNI公司(后被福禄克公司收购)、瑞典的METRON公司、德国的PTW公司、美国的福禄克公司等,生产的产品涉及呼吸机测试仪、通用电气安全测试仪、X射线剂量测试仪等,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该产业的兴起,满足了医疗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2]。

据国外统计资料,通过实施严格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医院因设备质量问题引起的医疗事故与纠纷下降了约85%。 国外医院医学工程部门质量管理工作比例逐年加大,目前已达到总体工作量的45%,同时规模大、技术能力强的医院还承担周边中、小医疗机构的设备质量检测任务,并签订检修合作协议。

4.2国内概况

医疗安全问题在国内也逐渐引起重视,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管理也从几方面得到发展。

4.2.1质量检测

20世纪90年代,以宣武医院为首的国内医疗机构开始最初的质量检测探索,其在影像设备方面的研究成为后期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大型设备质量检测工作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2005年以后,以解放军总医院为首的军队系统率先开展了急救设备的质量检测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军队计量系统乃至全国各级计量系统中推广应用。2009年医院管理研究所下设的临床医学工程研究基地组织了《在用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课题研究,该研究优化了急救设备质量检测流程,并对国内近400家医疗机构的急救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和数据分析,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医疗机构全面开展质量检测工作。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进行的《医疗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现状调查》中,283家医疗机构中有204家医院能够定期进行各项性能、量值检测与校正,占样本总量的72%。 所有的检测项目中,开展检测比例最高的为电气安全检测(约占59%),其余开展检测比例较高的设备依次是除颤、 输液泵、呼吸机、电刀等急救设备,但能够开展检测的医院比例均不超过50%。

4.2.2计量检定

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3]。计量器具是能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计量检定是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 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计量局于1987年7月1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 型式批准部分)》,其中共收入60个项目117个品种的计量器具,与医学有直接关系、医院最常用的需强检计量器具约有40项76种[4]。

目前,地方医院医学计量的实施单位是各级技术监督局下的计量测试院,军队医院自身有三级医学计量实验室量传体系。开展计量检测的部门都必须通过国家认可的计量认证,开展计量活动有计量检定标准,计量检测人员有计量人员资质。

4.2.3医疗设备管理质控中心

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简称质控中心)是区别于学术团体的一种半技术半行政化的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挂靠在医院,隶属于各级卫生部门,有一定的行政能力。前卫生部印发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 试行)》,提出质控中心应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质量考核, 省级质控中心出具的质控结论可以作为本辖区辅助检查结果互认的依据。质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质控标准,开展质控培训,实施质控检查,开展专项质控调研。

浙江省医疗设备管理质控中心是全国最早成立医疗器械质控中心。成立于1989年,目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在省卫生厅医政医管处和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统筹管理下,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开展工作。目前, 全国已经有9个省、市先后成立医疗器械管理质控中心, 包括上海、内蒙古、山西、福建等地。2014年8月在浙江杭州联合举办了以质控中心为主题的 “第一届全国医疗器械使用管理与质量控制高峰论坛”,旨在利用质控中心的行政优势,发挥质控中心在制定质量标准、质控培训、质管督查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应用质量。

4.3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4.3.1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需进行体系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非常关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也提出了医疗设备须计(剂) 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方可使用,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但是应用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实施方法和相关细则却一直没有出台[6]。部分医疗机构根据各自情况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工作,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管理制度或条例,但内容因为缺乏统一的尺度及检测标准,相互间差异很大,加之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相比较临床医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各级质量指标体系、各种评估等内容,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还只停留在一些点面问题,未形成体系。

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是以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作,涵盖器械准入、临床使用、技术保障的各个环节。行业学会应牵头进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的研究与统一,建立各级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指标体系、检测方法等内容,使医疗器械应用质量管理能落地、 可测量、有标准、统一规范的运行。医院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临床医疗器械应用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宣教,使医务工作者切实了解医疗器械质量问题对医疗质量产生的影响与危害,才能使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真正纳入到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

4.3.2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需进一步落实

2010年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是目前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据。虽然从规范的实施以来收到一些成效,但经几次专家组督查,仍发现诸多问题。规范的进一步落实需制造商、医疗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多方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制造商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主体和医疗器械风险最小化的实施者。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是制造商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制造商应加强产品上市后风险信息的监测和再评价,应在产品销售后向医疗机构提供充分的风险管理文件和相关资料,帮助医疗机构培养风险管理人员如何对其设备进行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将医疗器械安全作为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发挥其应有职责,审定、发布、监管各类安全风险事件。医务人员是使用医疗器械和上市后风险监测及报告的主体,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环境、程序、方法,知悉医疗器械的使用事项,是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的基本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是医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医院中最了解医疗器械各种知识的群体。他们需要了解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医疗器械,严格监测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协助医疗器械企业和监管部门,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工作,以及组织实施各种危害报告、意外事件调查等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

政府监管部门需制订并颁布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与风险管理标准,监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执行风险管理状况,肩负医疗器械上市前风险评估的系统评价和上市后的再评价职责,并向社会发布医疗器械风险信息等。

4.3.3质量检测与计量检定工作边界需进一步明确

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内容除量值检测外,还有外观检测、 性能检测及安全性检测;医院所有在用医疗设备均有质量检测的需求,只是根据风险级别不同,进行质量检测的频次有所不同。可以预见,质量检测的应用范围会随着检测技术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广,这就需要医院自身培养工程技术人员随时随地服务,才能保证质量检测的实时性。

计量检定的核心是量值传递,是高级量值对低级量值的校准。计量测试院的工作重心应为医院强检设备进行量值检定,为医院的检测设备提供溯源服务,也可为医院质量检测人员提供量值检测知识培训或能力认证。

此外,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一方面,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可通过国际通用的ISO17025实验室认可标准来保证,另一方面第三方作为服务单位进行检测,会化解技术监督部门目前既是监管者又是服务者的难题。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和颁布标准,医院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照标准要求开展质量检测,第三方机构侧重帮助没有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医院进行检测,三方面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才能使医院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得到真正的保障[7]。

4.3.4建立与完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标准

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标准是开展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技术支撑,也是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质量检测工作的基础。该质量检测标准不同于上市前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标准,因为前者的“质量”为应用质量。医疗器械应用质量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对上市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再评价。

医疗机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浅析 篇3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3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34-01

如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日益增多,如何管理好这些设备使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总结管理心得如下。

1 大型设备的购置

有计划的购置反复论证,结合患者的需求和经济支付水平情况做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预测调研,得出正确结论,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首先使用科室写出书面申请报告,写明设备的功能,在拓展科室新业务方面的作用、设备的经济效益评价、在几年内能收回成本等内容。经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进行论证,根据医院的资金情况及医院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及讨论,确定设备的购置内容。

在资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自筹资金、信贷及融资方式,信贷和融资是医院设备新的投资形式,可解决医院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也要进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估。

在确定了设备购置内容和资金来源形式后进行招标采购。医院设备科准备招标文件。向设备销售公司发邀请函审核各投标公司资质文件。由医院招标委员会选定二、三家资金雄厚、销售业绩好的公司进行投标。医院招标委员会相关科室主任、专家组、纪检等参加招标。根据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标,选定中标公司中标设备,签订设备购置合同。

2 设备的安装验收

在厂家设备工程师及科室人员和设备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开箱验收,安装核对装箱单、维保单、出厂检验报告等随机资料,安装调试完成后对使用科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或者在定点机构培训,在确认培训完成设备正常运行后根据采购合同医院支付首笔设备款,预留5%~10%设备质量保证金,待质保期满后再支付设备尾款。设备科在设备安装验收完成后,应及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3 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建立好设备档案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开发新项目以及教学科研维修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收集档案资料

①申请购置设备的请示文件批复文件招投标材料、中标合同、协议等购置文件。

②开箱验收记录保修单、说明书等随机资料文件。

③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报告、运行记录、保养记录、报废鉴定材料等形成的文件材料。

3.2 分类管理

按照正确的分类管理方法根据《设备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收集到的材料收集整理编号编目确保设备档案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号正确保管期限划分准确。

4 专人专职负责制

大型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影响着使用科室的经济效益,大型贵重设备操作实行专人专职负责。新购置的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后操作使用,制定操作规程制度上墙,做好《设备运行登记表》包括开机关机时间,运行情况,操作人签名、诊疗人次、收费情况。每月定期检查,按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考核,制订设备损坏赔偿制度。

5 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保持设备运行良好

定期做好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采用四级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部门共同参与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中来。

5.1 四级负责的管理制度

一级负责制:由科室操作人员负责。以设备外部为主,负责仪器设备表面清洁、零部件是否完整等日常保养工作。

二级负责制:由仪器设备指定保养人员按计划进行保养。主要是内部清洁、润滑等,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声音、指示灯、插件等)进行局部检查测试和调整。

三级负责制: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保养人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体部分主要组件、调整精度。必要时更换易损件。

四级负责制:由院领导和科室主任负责。主要负责监督科室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各项涉及设备保养、维修维护制度情况。

5.2 分工负责制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设备类型进行分工负责。作为该类型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掌握此类型医疗设备的应用、操作、结构及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判断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也应同厂家工程人员做好沟通得到技术支持,更迅速的排出故障。实行分工负责制,使大家目标明确,提高了维保制度的执行力,减少了医疗设备的故障率。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科学管理,能够促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大型设备进行单机核算,用物流管理系统,对科室大型设备耗材的用量进行统计,核算出费用,通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确定购置年限、原值、维修费用、折旧使用年限等,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扣除人工、水电等费用后进行核算,确定设备的收回成本年限,以此考核使用科室在设备购置申请报告中所承诺的成本回收年限,相应的给予奖惩。

7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心,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了盲目购置设备现象的发生。回收折旧基金又为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的配件的购置及维修奠定了良好资金基础。

大型医疗设备折旧期一般为5~6年,在使用初期(保修期内)尽量使用,以便发现潜在故障。正常使用期(5~6年内)是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最佳期,6年后为淘汰期(更新换代期)加强维修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不再折旧。

设备月折旧金=(设备原值-设备残值)/6×12;

设备残值=设备原值×5%;

设备残值为此设备报废后的废品金额。

每月由院财务科从使用科室纯利润中扣除,同时计入“设备折旧基金”中作为更新、维修设备专项资金,如当月纯利润不够扣除,下月继续扣除直到扣清为止,以保证折旧费的落实。

利用折旧基金购置大型设备弥补了医疗经费的不足,为医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好报废设备设备,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益。大型医疗设备的报废应谨慎,需使用科室填写报废申请单,经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评估签字确认,再通过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或院上级主管审批后,统一进行设备的废品处理。废品处理的资金应及时上交财务部门入此“设备折旧基金”账中,以利于设备折旧资金(设备折旧残值资金)的回收。

参考文献:

[1] 戴顺平.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浅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3,(8).

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课件 篇4

第一节

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管理机构

1、医保办:医保办在院领导和医院医保管理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医院医保工作的日常事务,协调医、保、患三方关系,及时传达医疗保险的相关文件和信息动态,确保医保制度的规范、顺利的实施。

2、分管领导: 主抓各项医保政策在医疗机构的贯彻和落实,协调医保办和相关科室工作。

3、主要领导:指导全面工作,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节 就医

1、参保人员就医时,要主动出示社保卡,接诊医生要查看是否人证相符,并按卫生行政管理规定书写《病历手册》,同时进行医疗处臵。

2、医生应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服务设施范围(即“三个目录”)。为参保人员使用药品时要严格掌握药品适应症、说明书和用量,做到“急三慢七”。

3、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参保人员使用“三个目录”外的药品或诊疗项目时,应事先征得参保人员同意。

4、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入出院标准,不得将不符合住院条件的患者收住入院,严禁采取挂床住院、分解住院等方式套取医

保基金,并及时为符合临床治愈标准的参保人员办理出院手续。

5、定点医疗机构为发生外伤的参保人员办理住院手续时,其首诊医生应详细记录其外伤原因、发生经过、发生地点、初诊医院等信息,并经患者签字确认后送院医保办审核,以确认是否属于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6、市级统筹后,参保人员持本人社保卡在六安市全市范围内,任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窗口办理就医结算或在定点药房直接刷卡购药。定点医疗机构如遇计算机收费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参保人员无法划卡记帐时,定点医疗机构应做好解释和继续治疗工作,期间参保人员发生的诊疗费用待系统恢复后再按规定办理补记手续,任何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强迫参保人员用现金支付。

市内就医

1、参保人员患病时,应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就医,也可持定点医疗机构开出的处方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

2、参保人员市内门诊看病,应持本人医疗保险证、历、处方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诊疗和药品费用,可直接从个人帐户中核减。个人帐户不够核减及未建个人帐户的参保人员用现金支付。

3、参保人员因病确需住院治疗的,凭定点医疗机构医生开出的住院通知单和社保卡,到医保窗口缴足住院押金,办理住院手续。参保人员住院时应服从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安排,积极配合治疗,未经许可不得私自离院。

4、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发生的符合“三个目录”内的诊疗费用,可划卡记帐,其中有自付比例的项目,自付费用直接从押金中扣减。

5、参保人员出院时,应对住院期间的消费情况进行确认,并在住院费用清单上签字,将住院费用的自付部分结清后即可出院。参保人员出院时只能带与病情有关的继续治疗的口服药品,药量一般控制在3日(慢性病7日)量。

转外就医

转院转诊流程:参保人员持社保卡在定点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申请市外转院转诊→所在医院审批→参保地医保中心批准备案→办理出院手续→转上级医院治疗→出院持医保有关报销资料→参保地医保中心办理报销手续。

1、转外就医是指:

(一)参保人员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期间,因疑难病症经多次检查会诊仍未能确诊,需转入上级医院诊治的;

(二)参保人员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期间,因病情严重而本院无条件(无设备或技术)进行检查治疗需转入上级医院诊治的。

2、符合上述转外就医条件的病人,由定点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提出转院意见,填写《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转院申报表》,经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办审核和分管院长签字、医保经办机构审核、备案方可转院。

3、参保人员转外就医,应本着逐级转诊、就近治疗的原则。外地定点医疗机构由医保经办机构确认并向社会公布。

4、转出医院要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定点医疗机构的转院率与服务质量考核保证金挂钩。

5、转往医保经办机构确认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医疗费用,其个人费用分段自付比例与市内同级医院住院相同;转往非定点医疗机构的,其个人费用分段自付比例比市内同级医院住院增加10个百分点。

特殊检查与特殊治疗

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做特殊治疗、造影术等及使用特殊材料时→由所在医院审批→参保地医保中心审批→记帐结算。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做特殊检查(CT、MR、彩色心脏彩超)时→由所在医院审批→记帐结算。

参保人员在门诊做限定的特检特疗时→由所在医院审批→持医保专用单据,检查报告单→参保地医保中心按规定报销。

1、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是指按国家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

2、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进行特殊检查的,须经定点医疗机构主管医师填写《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特殊检查(治疗)申报表》(下简称“申报表”),并签署意见后,由医院医保办审核批准;因病情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除由医院医保办审核外,需报医保经办机构批准。遇有紧急情况抢救病人需做CT等特殊检查的,先行检查,但必须用个人帐户结算卡划卡结算,并在三天内补办手续。

3、参保人员住院期间,经批准进行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的费用,先由个人负担10%,其余费用并入住院费总额,由统筹基金和参保人员个人按“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解决。

4、参保人员需在门诊做限定项目内的特殊检查,经履行报批手续后,其费用在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由个人负担70%,统筹基金负担30%。参保人员可在门诊进行的特殊检查项目限定如下:

(一)心脏彩超

(二)活动平板心电图

(三)动态心电图

(四)CT和ECT

(五)核磁共振

(六)经颅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

(七)多聚酶反应(只限于乙肝病毒DNA和丙肝病毒RNA检测)

5、参保人员需在门诊做限定项目内的特殊治疗,经履行报批手续后,其费用在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由个人负担20%,统筹基金负担80%。参保人员可在门诊进行的特殊治疗项目限定如下:

(一)腹膜透析

(二)体外震波碎石

(三)高压氧舱治疗

(四)门诊放疗

(五)血液透析

6、参保人员需在门诊进行的特殊检查和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待检查、治疗结束后凭“申报表”、报告单复印件、医保专用发票及《职工医疗保险证历》等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7、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安装人工器官(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喉、人工关节等)、组织器官移植、射频消融及使用血管支架等体内臵放材料,应由定点医疗机构经治科室负责人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报医保经办机构批准后方可安装使用。其费用分担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8、安装使用人工器官、体内臵放材料等价格昂贵的一次性医用材料的,其种类、价格、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及支付比例由人社部门向社会公布。因病情需要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时,组织器官源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慢性病门诊就医

1、慢性病是指允许进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部分慢性病病种。慢性病病种的准入和调整应根据基金的承受能力,由统筹地人社部门征求医疗保险慢性病鉴定专家库成员意见后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2、慢性病门诊实行“四定管理”即:定医疗机构(慢性病患者可自愿选择两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定用药范围和用药剂量,定诊疗项目,定费用限额。原选择定点零售药店的慢性病患者,待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后,将取消在零售药店购药。

3、参保人员患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布的慢性病病种之一的,均可向当地医保经办机构提出慢性病门诊治疗申请。市医保经办机构组织医疗保险慢性病鉴定专家库成员,按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申请人的慢性病门诊治疗费用是否符合统筹基金支付条件。

4、申请慢性病的参保人员,应领取《六安市职工医疗保险慢性病门诊治疗申请表》,到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检查诊断,由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及医保办工作人员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申请表并签字、盖章,确认申请人身份及检查结果。

4、慢性病鉴定每年2次,上半年5月份申报,6月份审批;下半年11月份申报,12月份审批。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可随时申报。

5、通过鉴定的参保人员,到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建立档案,领取《六安市职工医疗保险慢性病就诊证历》,并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自通过慢性病鉴定的次月起,享受六安市职工医疗保险慢性病门诊治疗补助待遇。

6、慢性病患者用药仅限于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以内的,维持其病情不再恶化的常用药。

7、慢性病患者购药时须持专用证历、社保卡,到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划卡购药,在非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所发生的就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开具与慢性病患者门诊治疗无关的检查、治疗项目,每次处方用量应根据慢性病病种的不同确定,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并详细记录每次就医情况。

8、慢性病患者在门诊治疗时所发生的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上、病种费用限额标准内的,由统筹基金和个人按不同比例分担。慢性病患者自领取《慢性病就诊证历》之日起,享受相关待遇。

第三节 医疗保险待遇

1、住院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一个内,首次住院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统一为:一级医院300元,二级医院400元,三级医院500元;第二次及以上住院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统一为:一级医院200元,二级医院300元,三级医院400元。

2、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为7万元。

3、住院个人自付比例。一个内,参保人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至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在职职工一级医院个人自付6%,二级医院个人自付8%,三级医院个人自付10%;退休人员一级医院个人自付4%,二级医院个人自付6%,三级医院个人自付8%。住院期间,乙类药自理先付10%、15%进口20%。住院时发生的特殊检查(治疗),先由个人负担10%,余费用并入住院总额结算。人工器官及体内臵放材料,使用国产的先由个人负担10%,余费用并入住院总额结算;使用进口的先由个人负担30%,余费用并入住院总额结算。

4、转外住院标准。参保人员转往非统筹地区就医或临时外出突发疾病急诊,其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在定点医院就诊的,其个人费用自付比例与统筹地区内同级医院就医费用比例一致;在非定点医院就诊的,其个人费用自付比例增加10个百分点。

5、慢性病病种及门诊医疗待遇。一个内,慢性病患者门诊治疗时,所发生的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在年费用限额标准内,由个人先自付500元,进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报销比例为85%。参加公务员医疗保险的,患慢性病进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报销比例96%。

6、医疗救助基金支付标准。医疗救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统一调整为25万元。在一个内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至15万元以内(含15万元)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90%;15万元以上至医疗救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内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95%。

不列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1、应当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

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打架斗殴、交通肇事等);

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4、境外就医的;

5、自伤自残(非精神病)、酗酒、违法犯罪等。

第四节 违规处理

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

劳社〔2006〕58号

各市、县(区)劳动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监察局:

为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我省医疗保险事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提出以下意见。

一、定点医疗机构必须认真遵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自觉规范医疗保险服务行为

1.设立医保专用窗口,接诊医护人员必须对就诊参保人员是否人、证相符进行审核。

2.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出入院标准,收治参保人员,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3.对常用药品、医用材料、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等进行公示,并及时调整公示内容。

4.为参保人员提供诊疗服务时,应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并实行“费用清单”制度。

5.诊治过程中,依照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二、定点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保险服务时出现以下行为视为违规

1.违反临床诊疗技术常规,人为的将应一次连续住院治疗过程分解成二次或多次住院的分解住院行为。

2.违反卫生部门制定的住院病人管理规定,虽然办理了住院手续,但病人不住院接受治疗的挂床住院行为。

3.违反卫生部门制定的住院标准,将可在门诊治疗,或门诊观察治疗的病人收治住院的降低入院标准行为。

4.挂参保人员姓名、虚构伪造住院医学文书的虚假住院行为。

5.患者或医患串通,冒用参保人员身份住院治疗的冒名住院行为。

6.采用虚假宣传,擅自减少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或以现金返还等方式诱导参保人员住院的诱导住院行为。

7.违反“三首”负责制,推诿拒收可在本院住院治疗病人的推诿病人行为。

8.违反临床用药常规及联合用药规范超剂量、超品种、使用非本病种治疗药物、医嘱外用药的滥用药物行为。

9.违反规定,将不可报销药品或物品串换成可报销药品的行为。

10.违反物价规定,分解项目、超标准、虚假、转嫁收费的行为。

11.其他违反医疗保险管理规定和临床诊疗技术规范等行为。

三、对违规行为认定的标准及办法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违规行为的认定应该遵循严肃、慎重、定性准确的原则,定点医疗机构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应提出书面复核申请,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再次核实的情况和专家的意见进行认定。

1.同一种病两周内非急诊或常规疗程安排的再次入院,依据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资料,必要时调阅或现场查阅住院病历资料,经过认真审核后,作出是否属于分解住院的认定。

2.发现住院病人不在院接受治疗且无合理原因的,作出挂床住院的认定。

3.对收治住院,但也可在门诊或门诊观察治疗的,根据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资料,必要时调阅或现场查阅住院病历资料,经过认真审核后,作出是否属于降低入院标准的认定。

4.在对住院参保人员日常巡查时,查验人、证不一致即可作出冒名住院的认定。

5.在日常管理中发现,或通过举报线索追查核实后,作出挂名住院、诱导住院、串换药品或以药易物的认定。

6.在日常管理中发现,或对举报投诉定点医疗机构推诿病人行为进行认真核实,参考医院的实际收治能力,组织专家会审,作出是否属于推诿病人的认定。

7.通过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资料,必要时调阅或现场查阅病历资料、或组织临床医学专家会审,作出是否属于滥用药物的认定。

8.通过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资料,必要时调阅或现场查阅病历资料和日收费清单,经过认真审核后,作出是否属于分解项目、超标准、虚假、转嫁收费的认定。

四、对违规行为的处理

对发生并经认定的违规行为,视其情节,应及时予以处理,并列入考核。

1.对初次发生的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住院行为采取核减或追回当次人次定额及所拨付的费用。

对推诿病人的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并做出记录。

对冒名住院,除追回基金损失外并将被冒名参保人员列入重点监控对象,通报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单位。如属医患串通,责令定点医疗机构对相应医务人员做出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理。

对滥用药物、分解收费项目及超标准收费所导致的基金支出予以核减或追回。

2.对发生虚假住院、串换药品或以药易物、诱导住院、虚假和转嫁收费等严重违规行为,以及多次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住院的行为,除追回当次人次定额和所拨付的费用外,并处2-3倍核减,核减金额从当月应拨付的费用中扣除,并责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3.对多次违规或严重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黄牌警告,限期3?6个月整改,并予以公布。

4.对发生违规行为情节严重且拒绝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并予以公布。

5.对医疗机构、科室、医务人员、伪造病历骗取医保资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从重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向社会通报。并对造成违规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视其违规情节,可采取责令检查、暂停执业、直至吊销执业医师资格。如违反党纪、政纪,触犯刑律的,建议或提请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 篇5

一、临床科室考核方案:

(一)病人满意度(10分)

1、要求满意度不得低于90%,低于90%者,每低1%,扣1分,扣完为止;

2、病人对服务有投诉者,每查实1例,扣2分。

3、每月至少调查2次,两次的平均分为其最后得分。

(二)医疗质量(40分):

病历质量、病历归档及时性(10分):

1、每月每科至少抽查2次在架病历,按该科扣分之和进行计算,每5分扣管理者1分;

2、每月每位医生至少抽查2份归档病历,每份乙级病历扣管理者1分,每份丙级病历扣管理者5分;

3、对存在较多问题的科室和个人,无限制增加检查在架病历次数和归档病历份数;

4、病历未在患者出院7天内按时归档,每份扣管理者0.2分;

5、病历在科室内遗失,每份扣管理者10 分;以上1-5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当事医生在架病历、甲级病历按扣分的20%计算扣款,乙级病历按扣分的50%计算扣款,丙级病历每份扣款200元;病历未在患者出院7天内按时归档,每份每天扣当事医生2元,以此类推;病历遗失,每份扣责任人200元,由此引起的后果由科主任和责任人承担。

医疗核心制度(10分):每月至少到科室检查2次,每查实1个核心制度未落实扣管理者2分,扣完为止。

医疗安全(5分):

1、差错、事故或医疗安全隐患未及时上报,每例扣管理者3分;

2、发生差错、事故,给医院带来损失,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扣2分,5000元至10000元扣4分,10000元以上扣5分;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基础医疗质量、业务学习技能培训(5分):

1、每月1次科室业务学习,未完成扣2分;

2、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有工作实施记录,每月至少1次,未完成扣2分;

3、严格执行科室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每发现1项执行不彻底扣2分;

4、每月检查1次,各项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合理用药(5分):每月随机检查每个科室住院病历5份,每例不合理用药扣1分,扣完为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无指针用药;超范围、超标准用药;随意更改、停用药物。(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a 围手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重点Ⅰ类切口的用药选择(重点选择1、2代头孢、用药时机、用药间隔时间、用药疗程)。b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日量,最多不超过7日(抗结核药除外)。C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d 分级管理的抗菌药物是否按分级管理处方 是否考虑特殊人群的特殊用药 a 老年用药b 儿童用药c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用药 d 癌症患者用药。

处方质量(5分):每月随机检查科室处方500张,每张不合格处方扣0.5分,扣完为止; 不合格处方标准:

1、前记(姓名、性别、年龄、日期、科别、单位、门诊号或住院号、诊断)少一项或不正确为不合格;

2、处方正文[药物名称(不得用两种文字,分子式,自遍缩写,错别字)、剂型、规格数量完整、更改后签名]少一项或不正确为不合格;

3、处方用法(标记、给药途径、时间、次数、每次用量、应用部位、皮试及签全名)少一项或不正确为不合格;

4、有配伍禁忌、或不利相互作用为不合格;

5、处方医师、调配者、核对者全名少一项为不合格;

6、“大处方”、“人情处方”;

7、不按毒、麻、剧、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开具毒、麻、剧、精神药品;

(三)护理质量(20分)药品耗材管理(4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2次。护理文件书写(3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次。基础护理(4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次。消毒隔离质量(2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次。护理缺陷管理(3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次。业务培训(2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次。护理管理质量(2分):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次。

(四)院感质量(20分)院感控制(消毒隔离)(10分):按照感染科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2次。传染病管理(6分):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检查、执行 科室卫生(4分):按照感染科制定的标准检查,每月检查1-2次。

(五)科室管理(10分)劳动纪律(2分):每月至少查岗2次,有违反劳动纪律者,每人次扣管理者0.5分,扣完为止。

医德医风(2分):

1、与病人发生争吵者,每次扣管理者0.5分;

2、职工有违反“十不准”者,每人次扣管理者2分;

3、有投诉查实者,属于“十不准”者,按“十不准”处理;属于其他情况,每次扣管理者0.5分;“十不准”具体内容①不准谈论病人的隐私。②不准对病人采取“冷、硬、顶、推、拖、卡、敷衍”等态度。③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向病人索要钱物。④不准接受患者“红包”。⑤不准巧立明目乱收费、多收费、少收费或不收费。⑥不准在业务中获取“介绍费”、“回扣费”、“好处费”等。⑦不准开人情处方、人情病假条、人情医疗证明。⑧不准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将能在本院完成的检查、诊疗、取药介绍给“关系户”。(即处方外流)⑨不准克扣病人的药品和开搭车药、搭车检查。⑩不准职务之便,搞“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

4、以上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科室精神风貌、仪容仪表(1分):每月至少下科室检查2次,发现一例没有穿好工作服、戴好胸牌、仪表不整者,扣科室管理者0.2分,扣完为止。人力资源管理(1分):

1、每月至少下科室查2次,有多安排轮休者,每例扣扣管理者0.5分;

2、不服从科室工作安排者,每次扣管理者0.5分;

3、以上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政令贯彻执行(2分):

1、工作中必须保持政令畅通,有违反者,每次扣管理者1分;

2、各种会议、业务学习无故不参加者,每人次扣管理者0.5分;

综合治安、计划生育、信息反馈(2分):

1、重大问题不及时请示、汇报,每次扣管理者0.5分;

2、有违反综治和计划生育的,每例扣管理者1分;

3、以上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二、麻醉科管理方案

(一)满意度(10分)病人满意度(3分):

1、要求满意度不得低于90%,低于90%者,每低1%,扣1分,扣完为止;

2、病人对服务有投诉者,每查实1例,扣2分。

3、每月至少调查2次,两次的平均分为其最后得分。

医务人员(科室)满意度(7分):

1、要求满意度不得低于90%,低于90%者,每低1%,扣1分,扣完为止;

2、每月至少调查2次,两次的平均分为其最后得分。

(二)医疗质量(40分)

术前、术后访视落实情况(15分):1.在抽查手术科室病历时检查术前、术后访视情况,每例未落实扣管理者3分,同时当事医生每例扣50元。2.随机到科室询问手术病人,每月至少10例病人,每查实扣管理者1分,同时当事医生每例扣50元。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医疗安全(10分):

1、差错、事故或医疗安全隐患未及时上报,每例扣管理者3分;

2、发生差错、事故,给医院带来损失,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扣2分,5000元至10000元扣4分,10000元以上扣6分;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基础医疗质量、业务学习、技能培训(10分):

1、每月1次科室业务学习,未完成扣3分;

2、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有工作实施记录,每月至少1次,未完成扣3分;

3、严格执行科室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每发现1项执行不彻底扣3分;

4、每月检查1次,各项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处方质量(5分):每月随机检查科室处方500张,每张不合格处方扣0.5分,扣完为止; 其他项目同临床科室考核方案。

三、急诊科管理方案

(一)医疗质量(40分)

病历质量、病历归档及时性(10分):

1、每月每科至少抽查2次在架病历,按该科扣分之和进行计算,每5分扣管理者1分;

2、每月每位医生至少抽查2份归档病历,每份乙级病历扣管理者1分,每份丙级病历扣管理者5分;

3、对存在较多问题的科室和个人,无限制增加检查在架病历次数和归档病历份数;

4、病历未在患者出院7天内按时归档,每份扣管理者0.2分;

5、病历在科室内遗失,每份扣管理者10 分;以上1-5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医疗核心制度(10分):每月至少到科室检查2次,每查实1个核心制度未落实扣管理者2分,扣完为止。

医疗安全(5分):

1、差错、事故或医疗安全隐患未及时上报,每例扣管理者3分;

2、发生差错、事故,给医院带来损失,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扣2分,5000元至10000元扣4分,10000元以上扣5分;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基础医疗质量、业务学习技能培训(5分):

1、每月1次科室业务学习,未完成扣2分;

2、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有工作实施记录,每月至少1次,未完成扣2分;

3、严格执行科室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每发现1项执行不彻底扣2分;

4、每月检查1次,各项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合理用药(5分):每月随机检查每个科室住院病历5份,每例不合理用药扣1分,扣完为止。处方质量(5分):每月随机检查科室处方500张,每张不合格处方扣0.5分,扣完为止。其他项目同临床科室考核方案。

四、门诊部管理方案

(一)科室医疗质量管理(30分)处方质量(5分):每月随机检查科室处方500张,每张不合格处方扣0.5分,扣完为止; 合理用药(5分):每月随机检查科室门诊病历5份,每例不合理用药扣1分,扣完为止。门诊病历书写(5分):每月根据就诊记录随机抽查每位门诊医生2份门诊病历,每例未书写者扣管理者1分,扣完为止;同时当事医生每例未书写扣款5元。

门诊日志书写(5分):每月随机抽查每位门诊医生2次门诊日志书写情况,每发现1例书写不完整者扣管理者0.2分,扣完为止;同时当事医生每例书写不完整扣款5元。

医疗安全(5分):

1、差错、事故或医疗安全隐患未及时上报,每例扣管理者3分;

2、发生差错、事故,给医院带来损失,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扣1分,5000元至10000元扣2分,10000元以上扣4分;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医疗质量管理自查(5分):每月检查科主任医疗质量管理自查情况,包括检查门诊病历、门诊日志、处方等,未开展工作扣5分,未认真完成扣4分。

其他项目同临床科室考核方案。

五、药剂科管理方案

(一)药品、耗材质量管理(60分)

药品采购管理:1 是否按挂网药品、耗材采购 2 是否实行“一品两规”3 是否从有资质公司进货。

药品验收入库管理:1 是否逐一验收(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验收到最小包装)2 是否填写验收记录,记录是否齐全 3近效期药品一律不得验收入库。

药品储存管理:1 对药品实行按药品性质、剂型分类管理,定位存放保管 2严格按要求储存药品,做好每日两次的温湿度记录 3近效期药品管理:每月一次逐一清点近、失效期及变质失效药品并做好登记记录。变质、失效期药品及时清理出窗口、库房。

特殊药品管理:麻醉、精神药品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册登记,每日清点、帐物相符。药品申领、缺药管理:1 窗口是否向库房申领、申领是否有遗漏。2 是否进行缺药登记 药品调剂管理:1调配处方时,应认真核对处方内容;对错误或不规范处方应拒绝调配;并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说明错误原因,进行更正,处方医师应在更改处签名。药品发出前应经过二人核对检查,调配人与核对人均须在处方上签名后方可发药。

2、调配人发药时应主动向病人或家属交代药品用法及注意事项。

其他项目同临床科室考核方案。

六、检验科管理方案

(一)科室检验质量(40分)

实验室质量控制(5分):

1、每月检查上月室内质控记录,对必须进行室内质控的项目(血常规5项、生化常规项目20项、两对半5项),每缺一个项目,扣0.5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3分扣管理者1分。

2、对当日室内质控失控的项目有质量分析记录,每缺1次,扣0.1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3分扣管理者1分。

3、对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不理想的项目有质量分析记录,每缺1次无分析记录扣管理者5分。仪器使用管理(5分):

1、每月查上月仪器履历册,正常仪器要求每月至少记录一次,每缺一项扣0.5分,每月至少检查1次;

2、出现故障时随时记录、及时报告,缺一次扣0.2分。

3、保持机器清洁卫生,每月至少检查2次,每查实一例,扣1分;

4、未经领导同意,随意拆卸、改装、外借仪器者,每次扣5分。

检查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签字制度(5分):常规项目在收到标本24h内出报告,报告内容完整、规范。不符合要求者每例扣0.5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5分扣管理者1分

2、报告无签字者每例扣0.2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5分扣管理者1分。

急诊检查报告制度(5):

1、急诊项目在收到标本2h内出报告,不符合要求者每例扣0.2分,扣完为止;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1分扣管理者0.2分。

2、凡属危急值未报告者查记录本,查实一例扣0.2分,每扣1分扣管理者0.2分。

征求临床科室意见(5分):科主任下临床征求意见并做好记录,每月至少2次,未开展工作扣5分,开展工作有缺陷酌情扣分

交接班记录(5分):值班科室月末查每日交接班记录本,每缺一次记录者,扣0.1分,扣完为止;每扣1分扣小组长0.2分。

医疗安全(5分):

1、差错、事故或医疗安全隐患未及时上报,每例扣管理者3分;

2、发生差错、事故,给医院带来损失,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扣2分,5000元至10000元扣4分,10000元以上扣5分;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业务学习及科室质量管理工作情况(5分):

1、每月1次科室业务学习,未完成扣2分;

2、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有工作实施记录,每月至少1次,未完成扣2分;

3、严格执行科室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每发现1项执行不彻底扣2分;

4、每月检查1次,各项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其他项目同临床科室考核方案。

(七)CT室、放射科、功能科管理方案

(一)科室医疗质量(40分)仪器使用管理(5分):

1、每月查上月仪器履历册,正常仪器要求每月至少记录一次,每缺一项扣0.5分,每月至少检查1次;

2、出现故障时随时记录、及时报告,缺一次扣0.2分。

3、保持机器清洁卫生,每月至少检查2次,每查实一例,扣1分;

4、未经领导同意,随意拆卸、改装、外借仪器者,每次扣5分。

检查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签字制度(10分):

1、检查完毕后30分钟内出具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完整、规范、术语及结果正确。不符合要求者每例扣0.2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5分扣管理者1分;

2、报告无签字者每例扣0.2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5分扣管理者1分。

急诊检查报告制度(5):急诊检查及时出报告,不符合要求者每例扣0.2分,按扣分总和计算,每扣1分扣管理者0.2分。

征求临床科室意见(5分):科主任下临床征求意见并做好记录,每月至少2次,未开展工作扣5分,开展工作有缺陷酌情扣分

交接班记录(5分):值班科室月末查每日交接班记录本,每缺一次记录者,扣0.1分,扣完为止;每扣1分扣小组长0.2分。

医疗安全(5分):

1、差错、事故或医疗安全隐患未及时上报,每例扣管理者3分;

2、发生差错、事故,给医院带来损失,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扣2分,5000元至10000元扣4分,10000元以上扣5分;以上1-2条的扣分相加,扣完为止。

业务学习及科室质量管理工作情况(5分):

1、每月1次科室业务学习,未完成扣2分;

2、科室各质量管理小组有工作实施记录,每月至少1次,未完成扣2分;

3、严格执行科室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每发现1项执行不彻底扣2分;

管理式医疗将引领中国医疗新风潮 篇6

随着医学的长足进步,人性化的治疗方法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移动医疗的渐入正轨,管理式医疗的概念也就此诞生。管理式医疗是指是指使用各类技术手段来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将是政府和市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管理式医疗则有助于缓解问题的累积并部分解决未来的巨大挑战。

管理式医疗是一种医疗控费的手段,正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相关的一些商业模式也开始获得投资。其中最广泛的产品就是与移动医疗合作的老年人和慢病人群管理式医疗护理服务。这种服务可以借助移动端的软件为用户提供各类护理服务。这一智能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回答、检查的结果等自动生成新的问题,并提醒用户下一步的护理服务如何操作。系统主要通过风险评估来指导用户的护理服务,并由经过训练的护士来具体进行指导和提供服务。

毫无疑问,老年人和慢病人群是一个国家医疗系统中最重要的护理群体,他们对护理的需求非常大,但往往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特别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规避操作不慎导致更为糟糕的情况出现。而管理式医疗的优点就是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的评估用户身体中潜在的风险并提前去预防和控制,从而最终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这也正是移动护理的核心价值。

就中国现有的医疗模式来说,大部分医疗护理服务并没有进入医保或商保的赔付领域,而是由用户自己付费。因此管理是服务与医疗保险合作将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但是,管理式医疗虽然好,要想在中国发展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中国高水平护士较为缺乏,这不利于移动护理的发展。未来护士教育培训体系需要提升才能跟得上市场的需求。第二,社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所占有的比重太小,难以满足移动护理的需求,需要对社区医院的流程和人员管理进行再造。第三,中国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较为困难,前期可能还是只能针对相对年轻的慢病人群,等市场慢慢成熟后逐步再为老年人服务。

总体来说,管理式医疗是移动护理乃至整个未来慢性病和老年人疾病诊疗的核心,提高疗效和控费是其中的关键价值。如果能合理的使用,将会推动高端医疗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医疗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 篇7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6家乡镇卫生院, 15家村卫生室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从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包装、运送、移交, 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及存放时间, 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查。

2 结果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乡镇卫生院83.4%、村卫生室43.4%;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卫生院91.7%、村卫生室33.3%;包装、运送、转移合格率乡镇卫生院67.7%、村卫生室20%;乡镇卫生院布局均合理, 专门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多数暂存空间偏小。村卫生室多数布局不合理, 未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地点, 只有医疗废物存放装置。

3 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分析

3.1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制度落实不到位, 责任分工不明确, 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无害化处置的方式不清楚。大多数卫生院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由保洁公司人员来承担, 由于清洁工流动性大, 大多来自农村, 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慢, 卫生习惯较差, 清洁工对锐器盒的使用、感染性垃圾袋分装、运送、移交及无害化处理不清楚, 对医疗废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了解。 村卫生室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知识与技能, 多数对医疗废物的分类不明确, 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用后能及时毁形, 但对用后的棉球、棉签、纱布、敷料等其他医疗废物与医疗垃圾混放。

3.2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 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 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各卫生院大多能将医疗废物放在专用容器内, 但因专用容器属一次性物品, 成本较高, 少数卫生院考虑到经济效益, 将废物直接放在垃圾袋中, 在包装、运送、移交的过程中极易被污染的针头扎伤。部分医护人员仍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区分不清, 且平时宣教不到位, 输液结束后按压的棉球大多扔在生活垃圾中。不知医疗废物管理不善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也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发生。一些高危科室, 如口腔科、检验科等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认识不清, 医疗废物全部以感染性废物处理, 或部分以生活垃圾处理, 容易导致收集人员或清洁工人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大多村卫生员不知道医疗废物、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有何区别, 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不清, 混放现象严重, 甚至一小部分卫生员将具有再生价值的部分废物 (皮条、输液瓶等) 定为非病人接触性废物, 仍采取回收方式处置。

3.3 基本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与工具不到位

卫生院专门设置了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暂时贮存场所建筑简陋、无照明设备、通风条件差、无明显标志、无警示标志。大多数村卫生室缺乏医疗处置设施, 如垃圾袋不分色、无专用容器、无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由于医疗废物产生量少且无规律, 存在医疗废物贮存时间难以执行不得超过两天的规定的情况。

3.4 培训不到位

部分医护人员和清洁工培训不到位, 对医疗管理条例及规范不清楚。清洁工经常更换, 缺乏系统感染知识培训及医疗废物知识教育, 常被污染的针头扎伤而不知道上报等。村卫生人员更加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培训。

3.5 登记不完善

大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登记内容不全面、不规范、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责任人等。

4 对策

4.1 加大卫生监督管理、质量控制及奖罚制度

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 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监测与指导, 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力度,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增强法制观念。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 使医疗废物工作层层负责落实, 并设立医疗废物管理考核评分表, 每月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质控方式, 对各部门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将考核结果与各部门医疗质量目标考核、绩效挂钩, 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4.2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设置监控部门或专 (兼) 职人员,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及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并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进行登记, 保存资料。

4.3 加强培训及防护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计划, 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当作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负责人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医护人员、村卫生员、清洁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明确自己在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把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行动。同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4.4 加强硬件设备

医疗机构应加强硬件设备, 对废物暂存处进行规范化建设, 有严密的封闭措施, 使其真正具备防淋、防流失、防泄漏、防扩散和消毒、应急处置等功能。要求将感染性垃圾、生活性垃圾分别用2个容器内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黄色为医疗垃圾, 黑色为生活垃圾, 要求各部门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区分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严密包装、密闭清运、不得遗散、泄漏[1]。各锐器严格放入有损伤性废物标志的一次性专用锐器盒内, 警示标志醒目, 便于操作又符合操作流程, 保证密闭, 避免外流。对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及时毁型, 并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各部门医疗废物每日按规定时间送废物暂存处交接、称重并登记, 暂存处管理人员根据储备要求及废物分类安全放置, 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防止医源性损害。

摘要: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等方法对21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在医疗废物的组织管理、分类、包装、存放、运送、移交、最终处置、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

参考文献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探析 篇8

【关键词】: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9-01

医疗器械在医院临床诊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及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医疗器械在临床诊疗中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医院目前的诊疗水平,并且关系着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安全,给诊疗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而,作为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治疗质量的根本保障,一定要强化对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工作。

一我国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中的问题探析

(一)缺少维修资金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行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现医疗器械现代化是这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医院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引进医疗设备作为科学治疗的诊断依据。然而,因医疗器械的广泛使用,一些医院在购买医疗器械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用于医疗器械维修方面的资金投入,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有90%的医院采购的医疗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这些设备在医院检验科以及放射科使用居多,极大增加了用于医疗器械维修方面的资金投入,致使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在医疗器械维修方面面临着“买得起,但修不上”的局面。

(二)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国内的每一所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然而因我国实施医改的时间较短,有很大一部分医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因而导致在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尤其是在医疗器械维修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也就无法完全激发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绝大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因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维修人员在长期工作中无法体现自身價值,因而,就会产生倦怠的心理,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三)缺少专业的医疗器械维修人员

据有关调查得知,现阶段我国多数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人员中,绝大部分都为大、中专毕业生,甚至有很多维修人员并非相关专业的毕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医院在医疗器械方面管理的科学性。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医院器械管理人员在根本上没有意识到医疗器械维修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有很多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经常是花费重金聘请专业的维修人才,而对器械维修专业方面的培训工作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能对医疗器械进行维修的专业人员非常有限,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器械维修人员也都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这给医疗器械在维修及日常使用过程中埋下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二医疗器械维修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针对性策略

(一)增加在医疗器械维修方面资金投入

为了有效地提升我国医院在医疗器械维修以及管理方面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医院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医疗器械维修方面的资金投入,并增加对医疗器械维修方面的关注度,充分认识到进行医疗器械维修对医院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设备管理人员对维修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在工作中,相关人员都能做到认真对待,保障医疗器械可以正常运行,加强维修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避免因不恰当操作给医疗器械带来的不必要损害,并不断提升医疗器械的科学化管理,为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保障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有效参照,唯有建立起完善的医疗管理体制,才能有效规范各个部门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标准。同时医院可以实施人员准入制度,有效地利用竞争意识来积极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明确个人分工,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以及培训考核方面的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出完善的医疗设备维修制度,对维修记录以及资料及时做好统计,并建立设备维修资料库以及相关技术档案,完善设备报废相关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针对设备维修实施三级防护机制,也就是日常维护保养、一级保养以及二级保养,针对医疗设备的维修方法要做到系统和科学,针对那些精密性要求较高以及结构较为复杂的器械,应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依据医疗设备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使用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维修;针对一般要求的医疗设备,要依据维修的具体工作量以及日常使用情况对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并定期做好检修工作;针对出现异常状况的医疗器械,要及时进行检修。同时,针对外部环境,医院也要及时应对资源分立向资源共享方面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疗器械维修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对只能维修单一品种的维修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企业对同一医院或是同一器械产生的重复性投资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损失。对那些拥有少数资源的医院来说,只有通过资源分享的方式,才能和其他医院间进行优势互补,并产生不同层次下的复合型人才。医院唯有通过扩大技术投入规模,才能帮助医院形成专业的技术维修团队,进而不断适应医院发展的需求。

(三)提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选入标准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是直接参与医疗器械的管理人员,因而其具有的素质水平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效率以及诊疗质量。正因如此,医院在对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进行招聘的过程中,要提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选取标准,以保证维修人员在日后的工作效率。在选定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人员之后,要对选入人员积极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同时定期对维修人员进行理论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评价的一部分;另外,医院还要不断强化对器械设备维修人员的日常培训力度,选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维修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的整体维修水平;及时更新针对医疗器械维修方面的相关规范,进而保证器械的正常运转,保障医疗诊治质量。

三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不断实践,均有效地说明了医疗器械维修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既可以有效保障和提升医护人员在诊断时的依据以及治疗水平,还能有效调动器械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提升工作效率,延长仪器的使用时间,从而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医院要不断强化对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方面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同时医院管理人员也要增加对医疗器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关注程度,建立一个高效团结的医疗器械维修团队,不断提升我国医院及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李争.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建议[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63-65.

[2]杨波.浅谈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J].中外医疗,2010,29 (1):126.

上一篇:总包分包配合服务协议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