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精选7篇)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篇1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这句在坐班室不经意的一句话,立马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共鸣。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老师们开玩笑地交流着,‚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以下就教师倦怠成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原因之一:由于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以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分管的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显著。小学德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年来我们长期坚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动摇,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教育、考核方案、制度,但是,由于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周期长,内容多,制约的因素也多,总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常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地上乱扔的纸片,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马虎,就有一种失败感,从而感觉德育太难,产生一种倦怠感。

原因之二:由于专业能力的缺陷,以至于工作上力不从心,成效不显著,时常产生挫败感。眼看同事的一篇篇专业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各种论坛活动上滔滔不绝的发言中展现的教育智慧,各种展示课上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堂组织语言,师生互动的默契配合,以及那领回的一张张奖证,令我好生羡慕。自己虽也有文章见诸杂志,但数量太少,档次太低;虽也参加过论坛活动,但主动参与太少,语言太贫乏;虽也上过公开课,但按部就班的多,课堂生成问题处理的能力太差,再说级别也太低。眼馋别人的成果,自己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法获得,不免产生了“干脆不干了”的想法。

原因之三:社会上一些不公平和不良现象的信息进入大脑,影响了人的心情,也使工作上产生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和想法。当看到一个个学生进出网吧时,当收到上级要求学校推荐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的文件时,总在想,为什么网吧门上挂的“未成年人严禁入内”的牌子就形同虚设?文化监督部门就可以不履职呢?这时,就难免产生一种职能部门都不管我们也不管的情绪。学校门前及周围每天都有临时摊点无证经营,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当一次次电话举报到相关职能部门仍无人问津时,也就只能为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空担心。当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来自家庭的,个人身体的,学校管理的,教育自身的。其实,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是渴望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问题和挫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得到精神的支持。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 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

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

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三、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取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著中永保激情!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篇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 个体因素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倦怠研究已进入理论模型阶段, 关于职业倦怠成因理论主要按照2个思路展开, 一种是环境定向理论模型一种是认知中介理论模型, 而认知中介理论模型中的人与环境匹配理论中, Maslach和Leiter将人与环境匹配范式进行了扩展, 主要从工作负荷、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价值观六个方面研究个人和组织的匹配程度与职业倦怠产生的联系。

(二) 工作因素

1、工作强度大: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 其他职业每天上完规定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后, 其余时间全归自己支配, 而教师职业却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 常常在上完课后还要改作业, 准备教案或者对学生进行家访, 而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具有不同个性意识, 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 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因此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精力和感情是很多的, 繁重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极度疲惫中, 当成功与期望不符合时所带来的失望而引起的心理衰竭将是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之一。

2、学生因素。

学生的纪律问题一直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时, 课堂纪律将得不到控制, 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 自由意识将越来越强, 导致教师更加不易管理, 教师因此产生无力感, 个人成就感降低, 可能引发职业倦怠。

(三) 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带来的压力。

在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 教师排在第五位, 可以说人们对教师的人格是寄予厚望的, 直至现在, 仍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应该是圣人, 稍有一点错误人们就大加指责, 认为其玷污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还有的人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精神, 人们一听教师提到金钱, 就觉得其充满铜臭味, 不配当教师。在这种传统的舆论压力下, 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却得不到及时宣泄, 随之产生强烈的厌烦感。

2、社会分配不公平。

根据调查, 教师的工作时间大多超过8小时, 而且随着学生的增加和社会教师要求的提高, 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然而教师的工资并不高, 在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的调查, 有57.4%的教师感到“薪水太低”有31.15%的教师表示“如有挣钱的工作, 愿意弃教转行。”根据调查广州的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要在一年后才跟一个普通公务员持平。教师工作的辛勤与极低的的工作报酬形成强烈的反差, 加上社会地位的实际位置使其感觉不到工作的意义, 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和感到心理疲惫。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 个人方面

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愉悦感, 使其坚定克服不良价值观的侵袭。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 通过其人格魅力影响, 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 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样教师就会感到其职业有种崇高的道德意义, 也感到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从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

2、不断学习, 充实自我。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每天知识都在更新, 教师要维系自身的传统地位, 就必须积极的学习新知识, 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才不会在教学上产生无力感, 才能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可能性。

(二) 社会方面

1、对教师合理的期望。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也指导学生人格发展, 因此, 大多数人要求教师“尽善尽美”, 更有甚者认为教师职业的奉献是理所当然的事, 还有的把学生的成绩、品德的提高也完全归于教师, 这些外在的压力都成为教师心灵的桎梏, 使教师对本职业产生疲惫、消极的感觉。因此我们对教师要有合理的期望, 一方面不要总是要求教师完美无缺, 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学生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全归咎与教师, 营造一个宽松、合理的社会环境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2、切实提高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也取决于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该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由于受传统影响较深,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定仍较低。从工资待遇来看, 过大的工作量与之相比的却是较低的工作报酬, Schaufeli于1996年提出的社会双重交换理论认为倦怠是由于在人际交往和组织两个层面的社会交换过程中, 个体因缺乏收益而产生的, 并且在对护士、全科医生、教师等对人服务行业的研究中发现, 员工对交换不公平的体验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 特别是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这两个维度。因此教师职业的高强度工作与低工资报酬必然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所以我们不仅应大力提倡尊重知识,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更应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减少倦怠产生的可能性。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的形势严峻, 但也不是不可解决, 只要从教师个体、工作环境、社会三方面着手,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将大大减轻, 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上升。

参考文献

[1]朱艳、朱永新:《职业倦怠研究的新进展》,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

[2]《职业倦怠-十大高发职业排行榜》, 《职业》, 2006年。

[3]John M.Angerer.Job burnout.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2003.

[4]《好累!教师“坐班”到何时?》, http://education.163.com/06/0620/11/2K2CD82P00291THM.html.

[5]《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太累了!”》, http://education.163.com/06/0427/10/2FN66CBI00291MUF.html.

[6]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

[7]《广州某大学教师的工资》, http://education.163.com/05/1130/18/23R0898B00290004.html.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篇3

一、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工作压力的影响

过长的工作时间,过大的工作量,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压重挤压扭曲,“当老师很好,很空闲,两节课上完就没事”面对社会人的众口一词,教师们千口难辩,从表面上看,初中教师课务量一般在12-16节之间,上课时间平均一天最多4小时,人家公务员每天上班八小时,一比确实轻松!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实际,教师的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繁杂、边缘累赘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两操,还要再继续教育培训,一会儿师德培训,一会儿电脑网络培训,刚听完课,又要评课,又要准备自己上公开课,“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透不过气”,过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很少有自己自由活动时间,家庭也照顾不上,这使老师心情郁闷,凡事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本来已够高的,什么检查备课、作业,还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打分,进行满意率测评,加上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坏事传千里”教师教育情况传播很快,有的还“现开刷”写信打电话向学校、教委、教育局。此外,升学率、学科统考成绩也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教师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苦干,希望能顺利评定职称,然而评定条件也朝令午改,不断地写论文,不断地培训,结果仍忧心忡忡,在近年中学一年级教师评审中,顺利通过仅占50%左右,且评级的“暗箱操作”让教师们寒心,这无疑给老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教师的心理疾病的一个长期的因素。

(二)教师事事追求传统完美的个性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养成“胜人一筹”的“清高”习惯,死爱“面子”自尊心极强,自我价值高,好为人师,对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工具落后,不配套的情况下,在教学尽量用灵活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教育学生,在教育中有耐心、爱心,然而“事倍功半”付出并未获得回报,只取得一般的效果,这让教师产生失落感。同时,教师也希望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过错,即使自己有不足,也拼命掩饰悄悄地改。然而由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大众传媒巨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权威地位受挑战带来的影响。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使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权威意识日渐失落,冲击教师心理,使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同时,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也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比喻成“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成“石头”,铺筑学生成才之路,所有这些貌似赞美,实则在无形中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你是“圣人”是“师表”就得逆来顺受,上级不会错,学生没有错,只是你教师不会做,有苦无处说,有愁没处发!只好忍着、憋着,时间一久,就憋出毛病,形成孤独、乖憋和感情抑郁,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导致人格的异常。

(三)工作环境的不单纯造就人际关系复杂的影响。

几乎很少会有某个学校不形成“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说”的情形。这样教师的工作环境不轻松,人际关系很紧张,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那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做起事来无不是谨慎小心,大部分教师觉得很累,内心压抑得不到宣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另外,由于教师职业极限性,与社会接触比较少,这些导致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受限制,容易形成人际交往协作的有限性各自我封闭,常常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深感孤独和无助。

随着教改深入,聘任制、年度考评,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业绩考评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对班级之间学生原来的基础,班级情况等因素不加考虑,考评的结果有失公准,使教师觉得心不甘、气不顺,却又无可奈何。

(四)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的影响

教师经济待遇、职业地位偏低。据调查所示58.4%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资待遇。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未能形成,53.3%的教师不满意自己工作在社会中受尊重程度。另一方面,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与所得待遇没法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穷困、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不享受公住房待遇,而现在房价很高,每月工资还买不到1平米的房子,大部分教师省吃俭用,也很难买到一套房子,90%的教师不满意公住房的待遇;66.7%的教师不满意现在的医疗福利待遇,加上家庭经济压力,使教师不堪重负。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福利待遇偏低,这使教师感到不平衡,常以发牢骚发泄不满,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光荣感、使命感,容易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磨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以教师菲薄之待遇,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希望我们的教师成为尽善尽美的完人,这是不现实的。一个长期处于严重工作压力下的教师,势必抱持着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易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故教师身心健康问题已日受重视,当今研究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情形,已成为国际性的一个重要主题。可见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负向结果,已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因此,现在已是必须研究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对策的时候了。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明智、理智的,能够自我调整心态,调节情绪的,当外加压力实在太大,时间太长,才难以自助,因此,我们首先应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来寻求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外部环境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性,不要求全责备;挑起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来,而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都压在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要求应合情合理,力所能及;为教师排忧解难办实事,及时兑现政策报酬,不要老是名义上给教师加工资、奖金,但实际上别的行业、部门已拿到手,而教师要到半年十个月后才到手,使教师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教师的教育在社会上变成增效而不是减效甚至负效,使教师能把精力集中到提高教育艺术,从事教育研究上去。建立社区家长教育机构,使家长进一步明确养育子女的职责和方法,对不管子女教育,不问不闻,失职的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每个市要设立一个工读学校,把表现确实不好,危害同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把教师从担惊受怕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二)内部环境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性质、特点、规律最明了,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精神状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也是最有能力直接为教师“减负”、“松绑”的。

学校领导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和学校实际,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提高、经济待遇、文化生活等需要。合理安排工作量,使他们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希望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认可,不要轻易、随意地调动任教年段或学科,最好让他们完成三年的教育循环。在评优、考核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不给教师、班级、年段下升学指标,不要用“高政策”作为行政管理的法宝,少签一些“责任书”,体谅教师“上压下顶外挤”的处境。少一点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要教师树立“生本意识”,领导首先要有“师本意识”,设身处地替教师着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师,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及时沟通与教师的感情,多听听教师有什么需要、意见,关心教师的身体和家庭生活状况,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调查研究,使所出台的制度、政策、措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广大教师所能接受。既作好上级的“参谋”,又当好教师的“靠山”,使教师心有所依。

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积极反映教师的疾苦和心声,争取社会及上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教师工作的理解,使教师既能听“好话”也可享“好福”,在奉献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报酬,努力提高其经济地位。全面关心教师,而不是纯粹的教育业务管理,对教师的劳保、福利、住房等给予重视和落实,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抵制一些并非学校、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活动,使学校和教师能潜心教育;少一些检查验收,避免师生忙于对付。在政策、考核制定时要替教师想一想,是否符合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所制定的政策要相对稳定,如职评条件,要变动也得提前一年半年通知,使教师有准备余地;对老实的和“横蛮”的要一视同仁,不能使会吵会闹的沾便宜;要把好“进人关”和岗位安置关,避免造成照顾了一个,挫伤了一片的影响,严格控制学校的规模和班额,不使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教师要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在排除外部压力后得到缓解或消失。但教师的心理问题经常的、大量的、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作为教师自己的观念也须随之转变,以跟上急剧发展的形势,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教师身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给自己出“难题”,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建立适度的期望,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为同事的成功喝彩,工作中、生活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自身的诚意,换来同事、家长、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松驰自身紧张的心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烦恼时主动与领导、同事、朋友或家人聊聊天,以转移注意,释放积郁;平时多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以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促进自已身心的健康。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篇4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社会和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现象。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症状;影响;成因;策略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时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丧失工作的热情的兴趣、精神的疲惫、认知的冲突等。

.一、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在小学教师方面,经过一项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小学教师比例高达60%,而使得他们身心俱疲,焦躁不安的是由于他们对过度劳累和对事故的担心。中学教师普遍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80%的对自己工作不满意,75%以上希望能够改行。高校教师方面也不容乐观,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而在职教师中有不少人都曾体验过持续的精力不济、虚弱感、失眠、头疼等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疲惫、沮丧、焦躁状态,对工作任务产生厌倦和抵触。

2.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失眠、吃不下饭、呕吐、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

3.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心理上的倦怠直接反映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缺乏进取心,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领工资。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1.教学效果下降

教师的身心倦怠,对学生的教育能力会无形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2.人际关系紧张

情绪上充满忧郁和攻击性,人际关系变得疏离,矛盾增多。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来对待学生,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

3.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造成自身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则消极态度和恶劣情绪明显,重则会引起神经衰弱甚至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

一般来说,工作十多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引起其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抵触情绪,导致拒绝的消极心理发生。

2.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教师的精神压力

独生子女与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中,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节假日和晚上加班产生的寂寞感,身心投入量与教学成绩不成正比使不少教师苦不堪言。

3.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

目前的基础教育,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相当重要的指标,而至于学生良知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与高考现实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的矛盾差异等等,在短期内是无法调和的。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深重的伤害。

4.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

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以牺牲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让教师感觉职业的无奈。

5.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

四、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教师倦怠的结果,对教学工作会产生消极影响。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觉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为学生是第一受害者,社会是最终受害者。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并不是一生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2.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职业倦怠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较强自信和耐压能力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另外,应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3.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事业的限制性,应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凡人,不要因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教师自身有优缺点,学生是受教育者,自然也有优缺点。教师要多看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4.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放松是让身体或精神由紧张转向松弛的过程,一旦出现焦虑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或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日常的游泳、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等,都是不错的放松方式。

5.投入社会,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审视,适当对一些消极情感进行发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心理援助。

6.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

7.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更新评价机制

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对教师予以理解和关怀,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把教师作为关怀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升学而存在的客体。只有使教师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保障。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篇5

李琼琼

教师在指导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指的是:

(1)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度或广度不够的要讲;

(2)学生自身解决不了或存有争议时要讲;

(3)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时要讲。

三“不讲”指的是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2)学生没有思考前不讲;

(3)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前不讲。

教师的“少讲”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运用训练代讲:让学生在知识训练中感悟;

(2)运用检查代讲:以检查、检测促进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效度;

(3)依靠讨论代讲: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疑解难;

(4)运用展示代讲:让学生反馈、展示并作思路方法的讲解;

教师厌教的成因及对策 篇6

近几年来, 上级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使教师科研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 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在科研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 但多数教师的科研水平还处在有待发展阶段。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研认识存在偏差, 科研意识比较淡薄, 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科研成果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多数教师参与科研的状态还处于自发或自由状态, 缺乏高素质的教育科研引领, 缺乏理论指导, 缺乏经费保证。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有待各方面的努力。

二、成因分析

1. 从社会层面看

(1) 职前教育对科研能力培养的缺失

目前师范大学的课程结构很难适应中学教育的需要, 课程结构不合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如:专业课程设置比例过大, 教育类的课程设置较少, 而且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本表来源见 (辛涛等) 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6) )

由上表可见, 与国外相比, 我国师范教育中比较忽视教育实践, 造成师范生问题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欠缺。近年来由于温州地区教师的多元化, 从非师范院校中招收了许多毕业生到教师队伍中, 也使得他们适应教育行业的过程变得更长。

(2) 缺乏有效的在职科研知识培训

由于之前的不足就必须要靠之后的培训来提高。虽然有许多教师想做科研, 但却不能进入具体实施和操作的阶段,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科研的基础知识。通过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80份) 我们发现:

数据显示:有84.0%的教师参加过科研进修, 但就培训效果而言, 只有21.0%的老师认为提高很快, 48.4%的老师觉得有提高, 有14.6%的老师不能确定, 还有1 6.0%的老师认为没有提高。

目前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有“师徒结对”、研修班等。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师徒结对”的形式有利于他们迅速地适应中学的教学, 但由于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相差较大, 因此新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 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是上好课, 课题研究几乎把新教师排除在外。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学科研修班对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参加的人数非常有限。教科研培训班大都是课题负责人或学校的教科室主任, 很难推广到普通教师。

2. 从学校层面看

(1) 科研真正落到实处难度较大

当前温州市大多数学校对教师从事科研都提出了要求, 基本上都有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写一篇论文, 在教师的年度考核中也将论文课题获奖进行加分。科研部门每年也都有开展各项论文评比, 因而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 也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但作用有限。学校领导的科研理念也是影响教师科研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影响了教师的发展, 凡是学校领导对科研重视并支持的, 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就高, 参与的也就多。从我们对“学校科研氛围”、“学校科研管理”及“科研在教师评价中比重”情况调查 (同上) 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数据显示:虽然有59.3%的学校对科研有明确要求, 但没有付诸实践, 表现为学校对科研没有指导的占了50.5%, 只有1 0.8%的学校有专家指导, 28.6%的学校在教师评价中占的比例很小, 教师认为学校科研氛围淡薄的占了11.1%。

(2) 学校教研与科研相分离

目前学校教研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 主要负责教学研究工作, 结合科研较少。近几年来各校课题还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对教师的科研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重视不够。

科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 解决当前教育教学问题以及今后学校发展的问题, 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 最终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但一些学校把科研当门面, 急功近利, 成为向外张扬、宣传的一张名片。对从事科研目的认识的错位, 导致了不少中学科研效果不理想, 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脱离, 因而教师认为搞科研是纸上谈兵, 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与研究互不相干, 从而失去了做教科研的积极性。

(3) 教学任务繁重

初中教学中长期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 初中教师要备课、改作、还要个别辅导、学生管理等。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校的各种检查和评比, 即便是有进行科研和教改的想法, 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校烦琐的工作给教师带来了职业倦怠, 这种职业倦怠感如果长期积累, 就会演化成“思想懒惰”, 当然也就会远离教育研究。在教育方式的转型期,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 教师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3. 从教师自身层面看

(1) 科研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教好书就行了, 教科研只是评定职称的“敲门砖”, 不能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平时和教师的谈话中, 一些老师认为科研不会对教育教学有帮助, 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负担。这些观念根深蒂固, 对教师从事科研起了严重的制约和束缚作用。这种对教师职责的狭窄和片面化的理解是造成当前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低效的思想根源。

(2) 科研能力欠缺

很多教师的科研方式停留在总结教学经验的水平上, 缺乏一定理论指导下的高层次的科研活动, 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相距甚远。在搜集资料, 分析处理资料方面也处于较低层次, 存在重复和无效研究;不少教师撰写的论文没有理论色彩, 很难把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从中提炼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改进教学工作。总体来说, 教师的科研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科研所需要的教育统计学、测量学、研究方法等专门领域的知识对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一片空白。

(3) 缺乏内在动机和需求

动机理论表明, 一个人能否自觉、积极地参加某项活动, 并取得活动实效的关键是对这一活动产生内部需求, 并以此来形成活动的动机。通过调查表明教师从事科研的要求还处在被动的阶段, 缺乏从事科研的内部需要和自觉性, 一旦评上职称, 就失去了做科研的热情, 就封笔了。一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离职称的时间尚远, 就把科研工作搁在一边。

三、提高初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1. 社会要重视教师的成长

(1) 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科研要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离不开科研机构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科研有必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学校共同构建支持型的科研平台。只有多方的协调配合, 才能实现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要完善教师科研奖励机制。

(2) 减轻教师的家庭负担

家庭负担是影响已婚教师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解决教师生活冲突上, 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老人的照顾上, 可请外劳动力或者是老人安养机构;在小孩托管上, 可充分发挥社区或物业管理的作用, 由他们组织社区内的退休老人或下岗工人进行管理。由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

2. 学校要搭建教师科研的平台

(1)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校环境会影响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任何一项教育改革, 都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同和参与。学校领导可能很难直接改变老师的内在动机, 但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因此, 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 营造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校园文化氛围,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学校”。

(2) 加大校本教研和培训力度

当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 校本教研就实现了其真正的价值。校本培训的方式要以课题带动培训, 引导教师面向教学问题选择课题, 并在课题实施中, 主动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从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选择研究中的共性问题,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 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 为今后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在课改中进行研究、提出问题、由问题提炼专题、从专题中确立课题的教研方式, 促使其形成正确而稳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能力乃至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3) 建立科研的评价奖励机制

学校应建构起科研的激励机制, 给科研提供必要的经费, 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把教师科研绩效与选优评定、晋级升职挂钩, 并使之制度化。对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 并把他们的成果加以推广, 使教师有成就感, 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科研;要对发表的论文成果采用积分、存档的办法, 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喜悦, 推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建立奖励机制就是要为教师做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信息和时间等方面的支持。

3. 教师要重视积累、学习和反思

(1) 注重资料的积累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有大量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 所以平时要反思、提炼、重视积累, 把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 如:写教育日志、教学反思等。

(2) 加强科研理论的学习研究

理论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 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并及时地了解前沿的教改信息。学习的内容有基础理论的学习, 如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等;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比较法、查阅文献资料法等。学习的方式多样化, 如:带着问题学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减负问题、德育问题等等。带着问题学习教育理论, 既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使理论学习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 变吸收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围绕专题进行比较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促使自己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可以帮助自己把握正确的选题方向, 避免重复研究。在围绕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时, 要注意从多方面收集专题性的资料,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问题。

(3)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提升科研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她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甚至有所滑坡。”为此,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评价、反馈和调节。

反思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自我反思;二是与他人就共同性问题进行合作性反思。教师要在校内外寻求有共同研究志趣的人员合作,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补, 通过协作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因此, 教师要重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重视科研群体的建设。

从辩证的角度看, 问题与危机同样会带来变革与创新的契机。我们审视教师科研的现状, 冷静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的只在于以新课改为契机, 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但科研素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除教师自身的努力外, 更需要社会、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摘要: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温州市初中教师 (为表述方便, 以下教师即指初中教师) 的科研水平已有了较大发展, 但教师的科研还是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高, 科研动机异化等。根据上述情况, 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这三个层面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师,科研,教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宁红.教师成为研究者:国际运动、理论、路径、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澜, 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我校艺术教育教的现状与对策 篇7

【内容摘要】: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小学生情操,发展小学生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针对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好我校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艺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我校艺术教育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应对策略。【关键词】艺术教育 现状 对策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小学生情操,发展小学生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中的音乐、体操、美术、文学都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优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且对小学生培养初步的艺术修养和兴趣、坚持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高雅的气质都有利。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具体、生动形象,而艺术活动中画面的结构与色彩,音乐的高低、节奏、旋律、形象的身体动作,具体生动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孩子头脑中呈现相应的形象。艺术活动适合小学生智力活动的特点,能满足

小学生需要,且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因此,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小学生艺术教育在发展小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在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对小学生身体的健美发育和成长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但是,艺术教育又是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实中我国小学生艺术教育不乏存在不按小学生生长发育规律教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教育者忽视了小学生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小学生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艺术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小学生艺术才能的培养,为孩子创造条件,但只注意小学生某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小学生其它能力方面发展的促进。

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校的艺术教育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艺术教育非常薄弱,艺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给我校学校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我校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就我校艺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我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当地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浓,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学校环境不优。近几年来,不少年轻教师纷纷外调,-2-

留下来的大多是十年前转为公办的老民办和家在当地的部分青年教师,艺术类教育人才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表现在:

1.观念陈旧,艺术教育地位不佳

一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仅是“调味品”,是减缓和释放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的减压阀、润滑剂,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便对待,简单应付,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经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我校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二是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受“技艺不精”、“课程歧视”、“学生不感兴趣”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先行退却,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失去兴趣、热情和耐心;三是部分学生家长求子女成才心切,认为学习音乐、美术等课会影响孩子学习、升学,更有甚者,认为学习艺术的人轻浮,或会带来身体上损坏等。凡此种种观念,良莠不齐,从各个方面和层面冲击着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应有地位,严重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2.师资匮乏,艺术教育成效甚微

学校艺术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作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受历史原因制约,我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由老民办转为公办,且老龄化严重,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我校没有一个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很多艺术

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担任音乐科的教师连简谱都不识,大多由老教师兼任。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投入不足,艺术教育乏力保障

受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我校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课教室,多年来没有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即使添置了设备,也没有几个艺术课教师会用,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我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4.机制不全,艺术教育管理松散

一是我校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艺术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使从事艺术教育的专任课教师成长滞后,岗位胜任率低。二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我校没有建立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的监督、管理、考评机制,艺术教育课程受挤占、挪用、排挤现象比较普遍,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授课、管理、考核流于形式。尽管教体局每年都在全县开展中小学艺术节,要求各校一定数量的艺术作品参展,但学校也只能简单应付,拿不出高水平的作品。三是我校没有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课程相关校本教研机制,使学校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十分缓慢。

二、我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机制,推动艺术教育稳步发展

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体制保驾护航。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校艺术教育科研工作,构建骨干攻坚,全员互动的艺术教育科研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考评管理机制。以考促研,以考促教,不断增强艺术教育类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构建和谐互动,相辅相成,互补有无的教育机制,使艺术教育之花处处开放,时时开放。

2.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坚定信念,建立起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到位,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

3.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可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制一些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为我校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建设艺术师资队伍,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

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5.深化改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依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开足艺术课程,经常检查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6.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需要学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是有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应基础、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开展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校与校之间应推进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也要主动与文化部门、校外青少年教育机构、民间

艺术社团、家庭合作。广泛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及人力资源等一切文化艺术资源。如利用一些文化艺术场馆、民俗活动等资源,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民间艺人来校讲座、表演等,都有利于丰富学校艺术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7.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结合艺术学科教材,可以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艺术活动。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视觉形象丰富的图片、与艺术相关的知识,这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和理解这些图片、知识,必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可以结合各学科进行艺术教育。另外,应结合我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一些乡土艺术教材,如开发利用手工、乐舞、曲艺等艺术资源。并创造一些简易的艺术教具、学具。这都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

8.利用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教育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来改进和促进我校艺术教育。通过互联网下载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施下载高素质的课程资源,同步用于教学;利用学校现有的DVD、录音机等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充分使用已配置的音、体、美器材,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

二是利用自然环境这一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切合当地实际,在日常的课堂学习

中考虑学生的个体特性,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平时可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应聘书法老师简历下一篇:工程监理实习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