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城市建议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美丽城市建议(通用12篇)

建设美丽城市建议 篇1

小学六年级环保建议书作文:建设美丽城市

尊敬的深圳市环保局

你们好!我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六年级的一名学生。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真是叫人吃惊何感想?从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

环保局的各位领导,以下是我为这个美丽的城市所提出来的建议,供你们参考!

第一,我们要做到讲究卫生,因为那样才能够保护环境!当然就是不能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第二,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那样万物才能共同

 

第三,我们一定要做到最重要的一个: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千万不能浪费我们的水资源!

以上就是我为这个美丽的城市所提出来的建议,希望环保局的领导能参考参考我的建议。

希望我们的城市能越来越美丽!!

小学六年级环保建议书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六年级描写景象的作文:唤醒

建设美丽城市建议 篇2

一、筑阵地带队伍, 做精做实, 建设奋发有为的美丽作业区

(一) 筑牢堡垒, 打好支部建设阵地战

今年以来, 我们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载体, 创新支部建设方式方法, 从“三会一课”的基础抓起, 层层抓抓紧, 层层抓实, 打造坚强堡垒。区党总支积极巩固创先争优成果, 加强基层党组织, 完善基层党支部目标管理, 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推动支部间的比学赶帮超。着力提升党支部书记做好党务工作、群众工作的能力。各支部继续深化党支部目标管理、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和“五星党支部”争创等活动, 并切合实际地把支部建设与达标创优、内控管理、HSE管理等基础工作结合起来。课题实施以来, 全区9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在开展“团结聚力奋进创新精细实干”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家访”活动和中石化成立30周年“忆、爱、创”活动中, 积极创新形式,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 激励先锋, 打好党员带头攻坚战

面对2013年更加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 我们以油田党委开展的党员干部“家访”活动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党员自主管理向纵深发展, 使党员干部真正在群众中“发光”、“发热”、“发亮”, 进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全区各支部的“家访”活动扎实有效, 做到了党员干部人人心中有一本“民情日记”, 党支部个个有一册“民情台账”, 全区共收集整理的各类群众意见和建议200多条, 能在支部解决的基本及时解决, 不能在支部解决的, 也及时报上级组织协调解决。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党员当先锋做模范的热情。

(三) 强化意识, 打好人人争先持久战

面对老区稳产基础薄弱, 局部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 注采井网不完善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 我们从年初开始就发动夺油上产的持久战, 在重重困难中保证了上半年生产的稳定。我们以集团公司开展的“忆传统、爱企业、创一流”专题活动为契机, 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我为黄珏献一计, 我给稳产想一招”大讨论活动, 继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对照先进, 查不足、找差距, 广泛发动职工群众, 大打人人争先为的上产“持久战”。

二、积极强化管理, 创新创效, 建设绿色高效的美丽作业区

(一) 精益求精, 坚持走精细管理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区的精细管理工作得到了局厂党政的认可和集团公司高层领导的首肯。实践证明, 精细管理“必作于易、必始于精、必成于细”。

(二) 精打细算, 坚持强上产增效之基。

作业区全面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和成本压力宣传, 不断强化员工控本意识, 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过紧日子”, 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求干部职工“善于当家, 敢于管家”, 瞄准“节约一分钱, 经营一元钱”不放松。提高五大系统效率, 不断提高职工的节能意识。

(三) 精心保护, 坚持创绿色平安之区。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内涵必然包含“平安”与“绿色”。要创建美丽作业区, 安全环保工作必须要放在第一位。

三、积极培育文化, 用情用力, 建设和谐幸福的美丽作业区

(一)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区党总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在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边查、边学边改, 边查边改、边整边改, 马上就改, 改就改好, 扎扎实实, 不留尾巴, 不踢皮球, 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作业区党总支全面强化对一线职工的关心和爱护, 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汛期送安全等活动, 努力营造出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和谐的浓厚氛围。

(二) 始终坚持以“文”化人。

所谓“以文化人”, 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 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 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 黄珏作业区提炼培育了独具特色的责任文化和精细文化, 并将这些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科学和谐发展的硬功夫。以更加积极的行动来强化具有黄珏作业区特色的文化培育和建设, 进一步推进班组文化、精细文化、责任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建设, 强化了全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 始终坚持以“和”为美。

2013年, 是油田石油工程专业化重组和矿区 (社区) 管理体制调整改革的历史性一年, 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我区各方面的个人利益的调整。因此, 做好改革宣传和维稳工作, 确保和谐稳定是作业区的重要工作。今年来, 全区各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引导干部员工树立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 正确认识改革, 理解支持改革, 帮助干部员工消除顾虑、减少困惑, 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始终做到全区一条心、一家人、一齐干, 营造“以和为贵, 以和为美”的浓厚和谐氛围。

通过近一年来的课题实践, 取得了预期成效。确保了作业区连续7年增产稳产33万吨以上, 累计产量预计34万吨, 注水――万方, 成本控制良好, 精细管理、安全生产水平继续提高, 职工队伍素质有大的提升, 三支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取得了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效。

摘要:对于一个稳产基础薄弱、局部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注采井网不完善、成本控制压力日益增大的老油田来说, 要想实现增产稳产, 任务非常艰巨。笔者围绕油田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旋律”, 深刻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 开展了《“稳”字当头护航稳产上产, “和”字当先建设美丽油区》的课题研究, 一年来, 精细管理、安全生产水平继续提高, 职工队伍素质有大的提升, 三支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取得了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效。

打造绿色城市 建设美丽深圳 篇3

在今年的中国高交会上,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协同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继续在1号馆推出了“绿色建筑主题展”。

对此,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秘书长王向昱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主题展区正是为加快深圳成为生态宜居的绿色建筑之都的建设,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绿色建筑事业的繁荣。

三大板块

本届高交会的“绿色建筑主题展”以“打造绿色城市,建设美丽深圳”为主题,分为绿色之家、企业展区、成果展区三大板块,将政府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成果、企业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川音和优秀产品进行了集中展示。

据悉,主题展的亮点之一是围绕绿色建筑“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室内外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和技术路线,集成30多家参展企业的创新技术与优秀产品,打造出的一个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宜居型样板房——“绿色之家”,可以让步入展厅的观众直观的接受宣传与参与互动。

而在企业展区,则汇聚了包括深圳建科院、中邦集团、安联环保、中城绿建、宝德盛、龙富华、爱绿地等多家参展企业的众多知名规划设计、咨询机构、施工和建材企业等。本届高交会的“绿色建筑主题展”为业界搭建起了一个专业化、国家级、国际性的绿色建筑展示与商贸交易的平台。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宣传展示深圳发展绿色建筑的最新成果和理念,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绿色城市建设,深圳绿色建筑成果展区也成为最集中、最全面展示深圳各行政区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与成果的展示平台。

两大特色

王向昱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绿色建筑主题展”于2013年在高交会上首次推出,便取得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而今年的展出面积、展商数量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提升,组织单位在提高主题展区专业技术含金量的基础上,依托高交会平台,持续打造具有鲜明的技术亮点和综合优势的行业专业展。

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和建议 篇4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的延续,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留给子孙后代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多地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人民日报评论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指标以及相关惩处措施等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规定,严格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各级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活动。

三是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饥不择食”的传统招商引资观念,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时一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城市建设建议 篇5

(云南民族大学 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201003402115)

呈贡,古为四朝名郡,有着古老“昆明人”的神秘和传说。而今,在沉淀千年的历史底蕴之上,呈贡成为大昆明中最具年轻活力的新城。这样一个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城转变是呈贡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以建设为新昆明的行政核心区、科教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贸及旅游服务中心、新兴工业中心、未来昆明的休闲之都的道路上,根据规划,呈贡新城的产业定位方向,重点是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高附加值、低碳生活的新兴生活圈。

然而,作为一个正处于建设发展时期的新兴城市,它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新建住宅空置率过高,显得街头人少空旷,楼多人少,加上寒、暑假学生离校,让呈贡的人变得更加的稀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把呈贡称为鬼城。未来呈贡新区有文化产业集聚区、聂耳音乐厅、现代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等,同时,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打造知识密集量大的产业外包基地,产出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呈贡新区的文化含金量。如何才能实现合理的规划,实现呈贡现代化的发展?我认为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把握城市特点,合理规划新城布局、优化机构模式。

呈贡新区(城)的开发,首先要聘请一流的城市建设规划院所和城市发展策划团队,编制现代化新兴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在思路上,要体现“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探索线形城市发展道路。线形城市占用的空间非常小,它往往

在高速公路沿线或者轨道交通沿线修建,利用灵活多变的公共交通工具,混合城郊两种生活模式,有效地减低私家车带来的噪音和污染。同时,线形城市能够有效避免放射状、网状或者环状城市不断向外扩散,防止出现“摊大饼”的情况,使得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也使得城市发展的空间更广阔。科学合理安排好工业项目区、现代物流园区、生活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的布局。在措施上,要以园区为载体,选择和安排好一批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与此同时,注重区域一体发展,共同建设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或经济带。

二、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产业项目,实现与城市建设有效对接。呈贡新区在产业发展上并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去盲目引进项目,而要依托昆明市级行政中心、云南省10所高校、地铁、中央火车站、云南白药等资源优势,有选择地招商引资,有选择 地布局建设产业园区。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密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筛选、编制、储备一批产业项目,通过宣传推介、内引外联,引进投资引进主体。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财政贡献率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北安。要积极吁请省政府在装备制造、新材料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力争把呈贡设成为我省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

三、搞好城市经营,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

要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

化资本,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发展新路子。要实行多元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运作秩序,优化办事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打造城市投资洼地效应。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投入,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以旅游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依托滇池湿地、三台山历史文化基地、万溪冲水果之乡、呈贡老城文化,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城乡餐饮、宾馆、交通、土特产、文化娱乐等旅游经济。要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提高宾馆餐饮业的接待能力,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发展富有民族风情的文化娱乐业,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五、加强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要从改善城市形象角度,有计划改造一批道路设施,建设“形象路”、“景观街”,使它们成为城市的风景线。同时,要加强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工作,提高城市道路养护标准,保证城市道路运行的安全和畅通。强化城市道路的路政管理,重点加强停车占道的管理,彻底清除“马路市场”,严格占道审批制度,实现大中城市无非法占道市场。要根据街道的不同功能,发展高效、节能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在主要街道实现线缆入地,搞好城市的“夜景工程”。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城市供水问题,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加快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努力改善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大力发

展公共交通。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城市普遍存在的大气、噪声和垃圾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要有计划地搞好旧城改造,重点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棚户区、危房区的改建。城市政府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和管理办法。要努力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环境质量。要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调整路网结构,提高道路密度,使城市道路呈网络化、层次化,形成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 篇6

一、深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

围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完善市场化改革政策。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完善规范的政府监管制度,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投资主体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产业化运作的市政

公用设施经营管理体制。

二、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

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十一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一五”全国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污水管网、垃圾收运系统的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应逐步由社会投资主体来投资建设。抓紧组织编制《“十一五”全国缺水县城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加强老少边穷及西部地区缺水县城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快理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确保设施建成后的正常运行。要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各地要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提高征收标准,加强收费管理。污水处理收费要全部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对于收费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由地方财政补足。对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不落实收费政策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建议暂缓审批该地区城建环保国债项目。

三、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要切实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完善城市公共汽车运营系统和公共交通场站等设施,建设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提高公共交通设施使用效率。特大城市要有序建设和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进一步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

建设美丽城市建议 篇7

一、辽宁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研究加快辽宁智慧城市建设, 应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何谓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有哪些特征;其次辽宁省的城市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何在。

2014年7月,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 对东北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8月,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国发[2014]28号) 。在政策层面, 国家对于东北振兴的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辽宁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为加快“智慧辽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辽宁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一) 总体思路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核心, 以“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创新的引擎, 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 着力构建水平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创新活跃的信息产业发展体系, 推动信息消费快速发展, 促进辽宁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 全面建设智慧辽宁。

(二) 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 集约建设。坚持规划先行, 做好顶层设计。转变建设方式, 调整体系结构, 创新运维模式, 打破条块分割, 统筹全市资源, 推动集约建设, 促进共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政府引导, 市场为主。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探索成本低、实效好、互利共赢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创新功能, 示范带动。抓住国家赋予我市创新试点的机遇, 创新和完善各领域信息化系统功能, 以人为本, 突出为民、便民、惠民, 找准突破口, 先行先试,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和智慧产业, 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辽宁建设整体工作。

加强管理, 保障安全。坚持充分调研、科学发展、依法管理和注重安全, 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 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可控水平。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对策

(一) 打造智慧化信息基础设施

1. 积极开展宽带辽宁建设

推动沈阳、大连创建国家级“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推进沈阳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和完善,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资, 加快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

2. 加快推进移动通信发展

加快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重点推进东网科技有限公司的超云平台等基础平台的推广应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华为、华录等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我省建设平台级的基础设施, 构建面向全省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框架体系, 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化、一体化的超算、存储、大数据分析等公共服务。

(二) 推进信息惠民, 促进民生类智慧化应用

1. 建设手机智能门户

信息时代政府为民服务的门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按照产生时间顺序划分, 第一种是电话, 市民可以通过拨打统一的客服电话得到所需要的各类服务, 以沈阳市为例, 该特服号码为96123;第二种是政府综合门户网站, 页面可以提供大量的便民信息, 市民可以通过该网站实现信息查询、在线办事等服务, 该类型网站在省内的各个城市也已经建成 (沈阳www.shenyang.gov.cn、大连www.dl.gov.cn) ;第三种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应运而生的手机智能门户, 手机智能门户是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及便民服务信息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可以为市民提供停车、乘车、看病、找工作、查违章等定制式、一站式的便民服务, 该种方式随着用手机上网比例的逐年升高, 其应用前景将会逐步取代前两种方式, 成为智慧城市面向公众提供综合服务的首选。

2.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通过选择若干有基础和条件的社区进行“智慧社区”的试点, 加快建设完善社区网站、电子商城、远程教学、在线公共服务、网络民主等信息系统, 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各类便民信息服务, 让生活在智慧型示范社区的居民率先享受智能化的家庭综合服务, 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智慧之都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和品质的提升。

3. 推进智慧人社体系

整合人才发展环境综合服务门户和管理平台,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需求预测、跟踪监测和失业预警, 加强人才信息化综合管理。开展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信息系统的相互衔接, 促进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

4. 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从行车、停车和乘车三个层面考虑重点城市的大交通整体规划设计。在行车方面做好行车路况的指示、引导, 通过智能采集路况实时车况信息, 形成有效的行车参考信息, 面向公众开放;在停车方面做好静态车辆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 开放停车信息数据资源;乘车方面重点做好公交信息查询、到站查询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发布工作。

5. 推进智慧资源环境工程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 实现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信息采集与实时监测, 实现土壤、生态遥感定期监测。

6. 建设智慧健康医疗平台

以区域卫生平台建设为基础, 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系统, 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 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化管理和一卡通服务, 形成全市覆盖广、统一可靠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7. 推进多卡合一工程

对沈阳等重点城市, 在地铁、公交乘车卡“两卡合一”的基础上向公共事业领域拓展实现“多卡合一”, 逐步集成出租乘车卡、自行车借车卡、燃气、自来水缴费卡、采暖、公租房租金、通信、供电、数字电视、燃油等缴费业务。

8. 针对以农业为主的小规模城市, 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品种选育、栽培、灌溉、施肥以及气象、土壤、植保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农业设施的推广, 尽力摆脱气候、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制约, 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

参考文献

[1]刘刚, 张再生, 梁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海口市为例[J].城市问题, 2013 (06) .

建设美丽城市建议 篇8

一、国家战略意义

其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是构建“消费者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工业发展类似,消费也存在重要的集聚和规模效应,不同商品和不同品牌的集聚,能节约交易成本,释放规模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由消费者主导的价值运动系统,市场经济对人的关怀,深切地体现在对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要构建的正是“消费者社会”。在老百姓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给予消费者更充分的选择权和更优质的购物体验,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是构建“消费者社会”的重要载体。

其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城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同着力点。城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长期任务,但不管是优化投资消费结构,还是创新城镇化发展方式,都不能只靠政府行政手段,而是要尊重市场规律,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力量(尤其是消费者的力量)创建平台,是将上述两大战略加以统筹推进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以其为抓手,根据居民消费升级的规律,还可以带动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推动重要节点城市的功能转变和优化,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其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思路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以输出价格低廉的制造产品为主,近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出境游、境外购物等消费力输出现象。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形成的客观结果,但从国家利益来看,上述参与国际经济价值循环的模式亟待改变,必须在价值输出通道基础上有效拓宽价值输入通道。目前实施的资本和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构建以资本回报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输入通道,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则是在消费方面构建另外一个价值输入通道,其建成将吸引海外消费者入境购物,也将吸引国内高端消费回流,有助于同时获得制造和销售环节的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除此之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将有助于缓解当前的香港问题,分流涌港消费人群。

二、目标与任务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的是世界级购物天堂,但最终战略定位是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世界城市。以我国香港为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能:

一是提供丰富且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的消费平台。不仅能服务高端消费人群,提供各类全球顶级品牌,同时也要服务于普通民众,如允许各类小摊贩存在。不仅要提供实物商品,同时也要提供各类优质服务。

二是创造优质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这是优质购物综合体验的重要组成,包括一流的友好服务、有力的消费者保护、美丽的城市风貌、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等。尤其是有力的消费者保护,是维护购物价值的重要保障,不管是消费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还是消费纠纷的解决,都需有一套相对完备、便捷和公正的制度。

三是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城市管理体系。现代消费是一个包括集文化、旅游、休闲等在内的广义消费集合,它依托于高效的城市管理。以城市交通为例,需要具备高效安全便捷的到达和公共交通网络、容易且价格可接受的出租车服务、以及方便的公共服务信息获取等。尤其是航空运输体系,要与世界主要城市实现频密化通航,同时具备足够的货运能力,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

三、政策建议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全球性竞争,其形成过程也是城市国际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且不同城市的具体路径各有不同。从国内城市自身发展及面临的竞争来看,建议采取以下政策加以推进。

一是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并建立消费中心城市梯队。消费选择由市场决定的,但消费城市平台建设具有准公共性,需要政府加以推动,建议借编制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城市区位特征,选择若干重点城市和城市群,明确定位后加以推动。同时,加强中小型消费中心城市的梯队建设,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二是以改革为主线提升消费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消费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来源主要包括:(1)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这是吸引全球高端品牌和商户入驻,以及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建议按国际主流做法和标准,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取消和优化政府审批,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形成法治环境,建设法治城市。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简化和优化人员和货物出入境管理手续,推动消费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城市的包容性与多元化。(2)消费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在财政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下,适当减轻宏观税负,建立有利于消费的税制结构,统筹研究并优化现行的消费免税政策体系,赋予消费中心城市更大的免税范围和额度。(3)科学有效的市场秩序监管。建议改革和创新市场秩序监管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不必要干预的同时,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在消费中心城市探索建立由单一部门负责的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净化消费环境。在法治框架下提供多元化、便捷低成本的消费者维权途径。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突出商业诚信建设,提高居民诚信意识。

三是加强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配套建设。适当调整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将部分工业用地活化为商业用地。以消费中心城市为枢纽,加强构建以航空运输、高速铁路为主要支撑的交通网络。改善城市接待设施,提升出行便利度,优化旅游交通设施和景点标识,提供多语言导游资料。加强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对外宣传,通过旅游门户网站,国内外重点社交网站等加以推广。

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思考建议 篇9

一、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建设。严把土地出让关,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内零星住宅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开发率;建立合理有序的经济适用房分配制度和住房困难户廉租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二、要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坚决纠正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三、要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设施管理权的经营,如道路、公交车、广告牌等等。探索建立卫生保洁、灯光夜景、物业管理审批制度,对新开工房地产项目、单位新建办公楼的卫生保洁设施、灯光夜景工程和物业管理进行立项审批,对违规建设的不予立项或验收报备。

四、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开发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社区文化。建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我市城市文化开发活动。

五、要全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加快特色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文化成果、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对外影响力的经济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展示富于地方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

区卫生局无线城市建设工作建议 篇10

一、“无线城市”医疗应用目标。

在全区全覆盖布设无线网络,实现全人群健康电子信息无线互联互通、“120”紧急视频呼救。在医疗机构内全覆盖无线网络,实现病人就诊信息无线互联、方便病人门诊就医预约、方便病人实时接收检查报告、就医费用电子支付、远程会诊。

二、具体实施措施

1、开发设立医疗机构无线网络接入端,实现在手机等无线接入终端内嵌入软件,实现就医看病病例资料和支付费用无线电子化。医疗机构与就诊病人信息无线快速互通,减少病人就诊等候时间、领取报告等候时间,并且可以在家中通过手机、电脑等无线终端或互联网设备收取个人检查报告或病例资料。

2、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无线网络接入端,协助社区全科医师进家入户建立健康档案、巡诊等医疗卫生服务。

3、“120”紧急视频呼救。

建设美丽城市建议 篇11

五年来,市级和城八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从建设到运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加强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开通运行以来,市级平台实现了与8个区级平台、33个城市管理相关委办局、19个公共服务企业、市政府信息平台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已初步成为全市城市管理信息的展示、交换、共享中心和城市管理事件的市级监督指挥中心,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常态化、高效化。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城市管理资源,对已有的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优化和整合,发挥了存量资源的效力,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了综合管理和应急指挥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置得到有效监控和监督

通过推行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构建了相对独立于作业、执法之外的城市管理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能够多渠道主动、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为管理、执法、作业提供快速而详实的问题信息,并对问题处置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目前监督渠道和手段,除监督员日常巡查上报外,还包括公众举报、视频监控、专项普查等多个方面。

(二)构建了问题处置的指挥协调机制,使发现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基本上都得到有效处置

通过推行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构建起了问题处置的指挥协调机制,实现了问题责任统一界定、问题处置按责任主体流转、问题处置结果有监督和反馈。明确了案件派遣原则,推行了案件分级派遣制度,建立了重要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并通过监督指挥平台实现了问题处置的协调联动,使发现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有效处置。

(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考核体系,推动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北京市城八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监督考评工作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绝大多数都纳入了区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有的甚至纳入了区委组织部门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管理、执法、作业单位充分履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

(四)基本摸清了全市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底数

北京市城八区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24850个,覆盖了约1226平方公里的131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1826个社区(村),城八区拥有城管监督员3027人,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标准规范了7大类94小类部件和7大类68小类事件,共普查录入361万个城市部件,基本摸清了全市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底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

(五)主动发现和解决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年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转通畅,在运行中取得显著效果。城八区共处置城市管理问题649余万件,90%以上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信息化城市管理推行之前相比,整个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质的提升。

(六)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扩展到农村地区,实现了城乡覆盖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朝阳区率先将万米单元网格的范围扩展到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海淀区全面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全区城乡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北京市城八区根据本区域各自的特点,赋予了网格化管理新的内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这些成功经验,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有效解决了首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被动滞后、管理缺位和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问题,真正建立起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市级平台:采取多种手段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

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协调办公室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户外广告牌进行统一编制,并通过户外广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了广告牌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了广告牌身份统一标示、信息统一编码、基础信息跨部门共享。二是开展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向社区延伸及信息化城市管理社会评价系统的研究工作,探索拓展社区参与渠道,以补充和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三是针对户外广告和夜景照明景观等城市管理部件的管理,开展了城市环境立面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实现了城市环境立面高效管理的工程化实施模式和流程方法。四是开展了“北京一号”小卫星技术应用,借助遥感手段,对城中村环境及铁路周边环境整治进行动态监测,对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垃圾卫生填埋场堆体内部积水情况及市重点地区市容环境污染源分布状况实时监测。五是在北京奥运期间依托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了北京市“2008”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城市运行体征指标监测工作,为市政府全面掌握城市运行状态、快速准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东城区:监督体系“三个独立”确保监督公正

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在“三个独立”基础之上,即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独立、监督中心与被监督部门独立、监督员管理独立。两个中心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彻底解决了监督指挥合一情况下的监管惰性问题,有效避免了遇有疑难案件时,出于结案率考虑可能出现的隐瞒不报情况。

(三)西城区:“四位一体”体现高效统一,实现资源共享

西城区建设了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为首的“四位一体”城市管理系统,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应急指挥中心、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四个单位的职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区级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作为区政府应急指挥、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基础平台,负责对全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指挥及考核评价。“四位一体”平台拓宽了城管问题上报渠道,使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城管问题都能一并纳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监督指挥中心的办案流程进行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事件的处理效率。

(四)朝阳区:“三化一体系”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朝阳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提出了逐步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精细化、信息化,推进诚信评价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城市管理新理念。作为推进整体工作的理论指导,朝阳区通过两个“调整再造”来构建现代城市公共治理结构,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首先,调整再造城市治理的主体结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产权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管理主体、执法主体五类法定主体,及其在城市建设维护、管理、监督、执法中的责任。其次,调整再造城市治理的途径和方式。一是推进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了“六个天天”的管理流程。二是实行了精细化和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方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人口、单位、房产等八大数据库和各类电子图层数据。三是推进朝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竞争机制和诚信约束机制引入城市管理。

(五)海淀区:“3+1”模式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指挥有机结合

海淀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完善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确定了具有海淀特色的“3+1”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3”是指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群众事务呼叫中心和科技创安图像信息系统指挥调度中心“三心合一”;“1”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区应急指挥中心也将依托此信息和指挥平台,进行应急反应、指挥。这一工作模式的确立,使该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社会管理、便民服务、科技创安、应急反应指挥等工作实现了有机衔接、高度整合和良性互动,使各种渠道发现和反映的城市管理、群众诉求、社会治安等问题,都能通过一个系统平台、一个部门进行统一受理,分拣转办,协调、调度和指挥。

(六)崇文区:“建、办、报、专、评”五字做法有效解决疑难案卷

对疑难案卷的处置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对付此类问题,崇文区有一套独特的做法,可以用5个字加以概括,即“建、办、报、专、评”五字秘诀。每个字分别对应着一套专门的制度做法。“建”指创建疑难案卷数据库。“办”指疑难案卷准现场办公与现场办公制度。“报”指疑难案卷处理情况区长专报。“专”指疑难案卷专项处置资金制度。“评”指疑难案卷处理评价总结机制。

(七)丰台区:两个长效机制,减少部(事)件责任不清,产权不明,减少新生违法建设

一是部件普查和权属确认长效机制,二是新生违法建设管理机制。分六个环节:日常巡查、违法认定、案卷派遣、案卷处理、反馈核查、责任追究。将各相关单位整治新生违法建设工作情况纳入丰台区行政效能考核系统,对不履行职责或履责不力的单位及其负责人追究责任。

(八)石景山区:坚持和完善三级巡查和四级管理机制

石景山依托区市政市容委,充分发挥市政市容委职能整合、综合协调力度大的优势,由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政市容委联合成立督察组,成员单位包括区城管大队、园林局、环卫局、市政所、市容所等单位,坚持和完善三级巡查和四级管理机制。

三、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事关信息化城市管理的未来发展。

(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运行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新模式法律地位不明

由于数字化城市管理还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使得新模式法律地位不明,作为运行管理重要因素的体制机制变革难。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依据200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广东城区城市管理经验,建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意见》(京发[2005]7号),该《意见》只是一份规范性文件,其强制力和约束力有限,各区及市属相关部门参与的主动性差别很大。

(二)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发展缺乏市级层面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各区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上认识不一致,领导重视程度不同,设立的标准也不统一,整体发展不平衡。

(三)市级平台综合协调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首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领域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各类新问题、新矛盾、新案卷不断出现,疑难案卷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区属案件结案率普遍在90%以上,但涉及市级单位的案件,结案率不到80%。许多涉及市级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的案件,经过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为了疑难案卷。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疑难案卷的处理资金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疑难案件的结案率。

(四)市级监督评价约束力不强,区级监督评价发展不平衡

一是市级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够健全,对市级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的监督考核力度不够。二是城八区大都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监督考评结果纳入各部门年终考核当中,这从客观上促进各职能部门重视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但各区监督评价发展不平衡,这与各区监督机构的设置、评价体系的设计及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都有关系。

(五)现有城管监督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

城管监督员队伍是监督中心工作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各区城管监督员队伍的建制及管理不尽一致。城八区城管监督员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从40、50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这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而且很多体弱多病,不能适应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发展建议

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建设运行四年多,城八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也由当初的系统建设期逐步过渡到平稳运行期,下一步将从完善体制、健全机制、理顺关系、提高能力入手,继续深入探索和推广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展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以求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管理。

(一)加快配套法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为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立法工作研究,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

(二)明确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当前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定位和拓展方向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领域、范围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由于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涉及到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关系调整,因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其覆盖领域的扩张。要科学合理地定位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对于各方面条件成熟而又不增加系统很大负担的管理事项和功能,可以考虑统一纳入。

(三)理顺城管监督员管理体制,出台统一的监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意见或政策

北京市管理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城市管理监督员人、财、物都由监督指挥中心管理的原则,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监督指挥中心监督评价工作也才会真正有力度,最终形成对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的有效监督,促进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此,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城管监督员管理体制进行统一规范,出台统一的监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意见或政策。同时,建议拓宽监督员的选聘渠道,吸收更多人才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以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科学、合理、权威、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一是建议各区组建权威机构统筹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二是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发现机制、解决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和预防机制。三是完善体制、理顺关系。建议各区组织、监察、人事和督查等部门参与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监督评价考核中,制定科学、合理、权威、有效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12

当前,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挑战, 信息产业作为新型产业, 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 而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的地理信息产业已被国家确立为战略性新型产业。数字城市建设作为地理信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只有做好城市数字化建设工作, 掌握其核心技术, 才能使地理信息产业起好步、开好头, 进而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 才能抢占信息产业市场制高点, 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数字城市的概念

目前, 对于我国数字城市的定义有很多, 综合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主要是指城市信息化, 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 整合城市信息资源,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信息化。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等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城市网络信息环境, 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具体地说, 数字城市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 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 进而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 例如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将城市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而且能够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从而有利于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数字城市建设作为国家推进项目, 项目建设资金全部为政府投入。要做好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 让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都把数字城市建设的成果很好地应用起来, 实现政府部门办公信息化、企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便利化, 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数字城市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 我国的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已成为国家经济规划的关键点。目前, 在国外某个全球地图服务全面进入国际市场之际, 建设自己的地图服务, 建立自己的地理信息平台, 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 数字中国建设应运而生, 而作为“数字中国”的基础, 各地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尤为重要, 而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类型用户都能把数字城市的成果运用起来, 才能摆脱对国外数字城市服务的依赖, 才能摆脱国外数字城市服务给带来的桎梏, 才能保障我国数字城市信息的安全, 更好地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设“数字城市”的尝试, 在国外许多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划,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开始开展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 纵观整个建筑主体, 我国“数字城市”在建设过程中, 格外注重外形以及用地等方面的整体布局以及环境布置工作, 需要显示出一种特色, 其布置较为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顺其自然等布置方式。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 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 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 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 改变了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 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 创造出“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例如我国某城市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 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窄的树枝状道路网, 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 而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 使住宅全部为3层的建筑群体, 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

3 数字城市建设

3.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广, 工程量庞大。因而所用到的技术都比较先进, 目前我国有的技术还不成熟。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海量数据存储和宽带网络技术, 建设数字城市要存储大量数据, 而且需要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来存储, 这就又涉及到宽带网络技术。 (2) 数据仓库与空间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存储供查询和决策分析用的集成化信息的仓库。 (3) 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对获取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 从中挖掘出城市信息机理知识, 进而认识城市系统的演化规律。 (4) 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建设数字城市应该追求直接的实时的数据共享, 就是说用户可以任意调入数字城市各系统的数据, 快速实现异构数据共享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是数字城市实现全球化的保证。 (5) 可实现和虚拟现实技术, 可视化是实现数字城市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 虚拟技术则为人类观察自然、欣赏景观、了解实体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6)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遥感 (RS) 技术, 简称3S技术, 以GIS为核心的3S的集成, 形成了综合的、完整的对地观测系统, 实现了各系统的功能互补, 提高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能力, 使人们能够实时地采集、更新与分析数据, 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 3S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3.2 数字城市与数字化地形图

数字城市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城市管理以及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末随着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今天数字城市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地理信息系统, 而成为能够提供完善信息服务的城市, 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的网络服务和包罗万象信息内容服务。数字城市强调直接面向人的信息服务, 用户端设备是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附属于人的终端, 系统提供信息供人使用。数字城市代表了以人为直接目标的信息服务理念。重点应用于城市规划、数字城管、城市建设等方面, 数字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 城市越大, 数字城市任务越重。数字化地形图是数字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要打造数字城市首先要完善数字化地形图建设, 数字化地形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载体, 数字化地形图基础好的地区适宜打造数字城市系统工程建设。数字城市地形图被视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任务是建设地理系统的城市数据资源整合, 以科学精确的方法来解决地形图的问题, 只有地形图的问题解决好了,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数字化城市的相关管理系统才能稳定牢固。比如建立一套数字城管的系统, 就是要运用包括GIS和GP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 建立完整的、闭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同时要把城市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仔细处理, 这就要求在测绘地形图时把各种井盖、自来水等管线、垃圾点和摊点市场等准确上图, 使用时城管执法人员才能对这些单位的信息、销售摊点信息、非法建筑信息、违规人员信息和法律法规等进行迅速的查询, 随时随地获得城管业务信息的支持, 实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3 数字城市建设的总结

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做好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是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它是面向空间问题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 可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信息, 经过综合分析和全面的分析, 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且巨大的系统工程, 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如何打破部门壁垒, 消除信息孤岛, 在统一、标准的基础数据平台上, 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如何创建相适应的建设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竞争机制, 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等等, 是数字城市建设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数字城市”决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工程、一项计划就能完成的工作, 而是一种真正体现全社会意志的集体行动。

4 结束语

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数字城市, 其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 该过程是开放性、渐进式的, 数字城市发展的好坏与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因此, 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结构域体系以及建设步骤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数字城市建设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城市数字之路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ID:001591]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数字化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数字城市的概念, 进而探讨了我国的数字城市的现状, 并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及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数字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刚, 阎国庆.数字城市.探讨数字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4:45-47.

[2]承继成, 等.数字城市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3-36.

[3]张立平.探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关键技术[J].消费导刊, 2011, 62 (7) :34-35.

上一篇: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反思下一篇:提升自我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