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通用9篇)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 篇1

影子(yǐng √ yǐn)左右(zuǒ √ zhuǒ)

一把伞(shǎn sǎn √ )写诗(shī √ sī)

一串(cuàn chuàn √)绿的草(lù lǜ √)

彩虹(cǎi √ chǎi)数不清(shǔ √ shù)

长出(chū √ cū)

二、易写错的字

在:里面是“土”字,不要写成“士”。

我:第五笔是斜钩,不要和第一笔相连。

下:第三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有:第三笔是竖。

半:第一笔是点,第二笔是撇。

三、会写的词语

正在 后来 我们 好人 比一比

长短 一把 巴士 下雨 一个

问好 有人 半个 你们 从来

四、形近字

左(左边)在(现在) 石(石头)后(前后)

找(找到)我(我们) 友(朋友)有(没有)

称(称号)你(你们) 仔(仔细)好(好心)

卡(卡片)长(长短) 北(北京)比(比较)

伴(相伴)半(一半) 把(把手)巴(尾巴)

上(上来)下(下去) 两(两个)雨(雨水)

人(人们)个(几个) 门(大门)们(他们)

间(中间)问(问话) 丛(树丛)从(从前)

五、多音字

长cháng(长短)zhǎng(长大) 好hào(好学)hǎo(好人)

数shù(数学)shǔ(数不清) 空kòng(空地)kōng(半空)

六、近义词

常常—经常 好像—好似 好看—漂亮

七、反义词

前—后 长—短 黑—白

左—右 好—坏 弯—直

里—外 是—否 有—无

好看—丑陋 常常—偶尔

八、词语搭配

1. 形容词搭配:(红)的花( 绿)的草

2. 量词搭配:一(串)水珠 一(把)伞 一(条)小黑狗

九、词语积累

拟声词:沙啦啦 淅沥沥 呱呱呱

十、佳句积累

1.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2.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3.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4.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 篇2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篇3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 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15、古代诗歌五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

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西江月》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这首词通过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词的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第五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6、《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和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本文先通过几个疑问句启发人们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17、《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结构上,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关系。

18、《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选自他的作品《昆虫的故事》(《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19、《月球上的足迹》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文章从“准备、登月、升空、返航”四个方面按时间顺序作了记叙。这是一篇饶有兴味的科普小品。全文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吸引人。

20、《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1、《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坟》《三闲集》《而已集》等。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22、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23、《散步》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24、诗两首。《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纸船》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文中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人员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8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本文编入“言语”门。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有力的赞赏。谢朗的诗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诗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了神似,有深刻的意象。《陈太丘与友期》记陈记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和“无礼”为全篇核心。

26、《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向往。这首诗立足“静夜”,描绘月光、松树、疏星等景物,展开联想,有一位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夜无声地流下了珍珠泪。寄托诗人的失望情绪,隐含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8、《女娲造人》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文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我们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 篇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

点梳理

-CAL-FENGHAI-(2021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

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10.再塑生命的人

导读:《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

(一)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 篇5

(1)世界人口总数: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高。B、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人口的疏密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既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是人口稀疏区。

3、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A)交通堵塞、B)居住条件差、C)就业困难、D)饥饿贫困。

(2)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

(3)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1)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多、城市的物资生活条件较乡村好、教育等条件比乡村优越。

5、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

(2)人种的分布:白种人主要人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州和美国。

(3)三大人种分布特点: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知识点提纲 篇6

一、基础知识与应用。(共22分)1.古诗文默写。(6分)(1)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3)赵翼的《论诗》中类似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句子。(4)在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中,表现作者心情寂寞的句子是:。

2、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A、祈祷(qí)亢奋(kàng)鲜为人知(xiān)B、花圃(fǔ)脑髓(suǐ)回环曲折(qū)

C、哺育(bǔ)遒劲(qiú)潜心贯注(qián)D、阴霾(mái)归省(shěng)叱咤风云(chì)

3、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是()(2分)A、逞能 仰幕 相德益彰 石破天惊 B、无垠 巴望 家喻户晓 迫不急待 C、怪诞 静穆 永往直前 知足安命 D、冗杂 惬意 语无伦次 义愤填膺

4、对下面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2分)我深深体会到: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①句删去“是否” B.②句“就”改为“才”

C.③句“思想开小差”与“小动作”对调 D.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4分)

沙漠蒲公英不是一般的蒲公英,它原产于地中海东部的沙漠中。它不是按季节shūzhǎn()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

都不会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无论这场雨多么少,也无论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并在雨水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以色列人常把它送给拥有zhìhuì()的穷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穷人和沙漠里的蒲公英一样,发展自己的机会..极少极少,但只要拥有蒲公英一样的品格..,在机会来临之际,果断..地抓住,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①在文段中,沙漠蒲公英的品性是什么?(2分)②使用下面的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三个。(原来的话不能用)(2分)一生一世 机会 品格 果断 富裕

6、语言实际运用(6分)

①“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灾区的同学需要你的帮助和鼓励,请你以短信的形式向

他们表示你的鼓励和祝福。(20字以内)(1分)

短信内容: ②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造下面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2分)爱心是 爱心是

③请你依照示例,围绕“关注灾区”这个主题,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设计一个采访的问题。(3分)

示例:采访对象:学生 采访问题:你们有教室上课吗?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打算?

采访对象:

采访问题: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口技(11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7、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2分)()()A.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归来见.天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众宾团坐./稍稍正坐. D.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9、下面对第④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B.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C.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10.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文中已用“ ”画出句子,并说说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3分)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9分)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③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④“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⑤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⑥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⑦“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⑧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⑨“你说什么?老高。”

⑩“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⑾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⑿“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⒀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⒁爸爸的花儿落了。

⒂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1.第②节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2.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说说你的理 解。(2分)

13.第⑿节中“我”为什么会这样“镇静”和“安静”?(2分)

14.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3分)

(三)矫友田的《诚信的记忆》(12分)

(A)每到槐花盛开的时节,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浓郁的花香,一声声悠扬的叫卖声,在村里此起彼伏:“赊„„小„„鸡喽„„赊„„小„„鸭„„”

那些面孔黧黑,挑着两个草编箩筐的卖雏鸡和雏鸭的商贩,人们亲热地称他们为“挑客”。他们大都来自山里,需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才能赶到我们这儿来。他们将箩筐摆在街旁或树阴下,里面的雏鸡和雏鸭“唧唧嘎嘎”地叫个不停。然后,他们点上一支纸烟,待吸完之后,便开始亮开嗓门吆喝。

在我的感觉里,挑客的吆喝是最动听最吸引人的声音。因为只要他们的叫卖声一响起来,箩筐旁边很快就会围满人,人们一边与挑客讲价,一边议论着雏鸡雏鸭的优劣。

待讲好价钱之后,谁看好哪几只雏鸡或雏鸭便可以带走。当然,在临走之前需要在挑客手中的笔记本上签一个名字,作为以后收钱的凭证。从来没有一个挑客出口跟买者索要现钱,这是他们的行规。到了秋后,庄稼都忙完了。那些挑客便会赶来,根据笔记本上的签名来收钱。而且收钱多少,是按照眼前成鸡所出公鸡与母鸡的数量来计算的,譬如出一只母鸡收2角钱,而一只公鸡仅收5分钱。

那时候,买者即使手中再拮据,也不会赖账,而且绝不会隐瞒一只成鸡或成鸭的“身份”。甚至是一些因为意外而夭折的小鸡和小鸭,只要当时能够辨别出来公母,买者都会对挑客如实相告。挑客自己也从来不用到鸡栏前查看,彼此都非常信任。

挑客收钱时,只要找到一家买主,剩下的事情便交给那家买主去做。他尽管坐在第一位买主家的院子里喝茶,不一会儿,其他的买主就会在第一位买主的通知下,赶来送钱。

临走时,挑客会诚意地将第一家买主的鸡钱免去。如果买主不肯,挑客就会脸红脖子粗地说:“明年,您是不想让俺来了,怎么说您也得赏俺个脸!”在这份诚意的要求下,那位买主也不好再推辞了。

当我的双眼被现在那些冷漠的繁华和虚伪的笑脸刺痛的时候,才发现以前那些最普通的景象,是多么美丽和动人啊。

那一声声悠扬的叫卖声,早已被时间的噪音给湮没了,并从很多人的身边走远。而我呢?也只有从回忆中,才能重温那一种淳朴的诚信了。

想来,(B)我们在追寻到一些繁华景象的同时,也悄悄失去了那些淳朴无华的景象。

每年的5月,(C)槐花仍在飘香,但是那一声声淳朴的叫卖声早已逝去,我真的希望,那种悠扬的叫卖声,能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再一次响起。

15.挑客对村里买主的信任体现在哪几方面?为什么他能充分信任他们?(3分)16.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B处画线句子中“繁华景象”的理解。(2分)

17.文中出现多处描写挑客和买主的细节,请找出两处并作分析。(4分)

(1)(2)18.文中A、C两处都有槐花飘香的描写,它们表达的作用有什么不同?(3分)

(四)(6分)

姥爷家里充满了仇恨,在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加入了这个行列。

后来从姥姥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弟弟正强烈要求姥爷分家。他们怕母亲向姥爷讨回本应该得到的嫁妆。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而结婚扣下了。两个舅舅都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认为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等等,他们吵翻了天。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站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姥爷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姥爷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 “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 姥姥痛苦地说:

“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 “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姥爷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这时候,米哈伊尔舅舅突然抡圆了胳膊给了他的弟弟一个耳光!弟弟揪住他,两个人在地上滚成一团,喘息着、叫骂着、呻吟着。

19.上面文段节选自原苏联著名作者 的长篇小说《 》。(2分)20.节选部分描写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环境,联系全书回答为什么阿沙在这样恶劣的 环境中能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2分)

21.分析加横线句子语言表达作用。(2分)

三、作文(40分)题目:在 中成长 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如“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追求”等,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

1.略

2、C

3、D

4、C 5.①只要有一场小雨,无论这场雨多么少,也无论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并在雨水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②人最高尚的品格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人的心灵美。拥有好的心灵,就会获得友谊、亲情、爱情甚至是财富,而且是一生一世地拥有。

6、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

(一)7、(1)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 的人。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根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

8、B D

9、B

10、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二)11.景物描写,以花喻人,暗示爸爸病逝。

12.“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13. “我”从老高的提醒中明白“这里就数我最大了”,“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一大部分责任。

14、对的。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三)15.信任体现在(1)凭签名收钱,不辨真伪;(2)不去调查成鸡情况;(3)委托同 村人通知,不担心遗漏。村里人的诚信正直令他对他们产生充分的信任。16.“繁荣的景象”是指时代进步了,到处呈现出物质建设的繁荣局面。

17、(1)村里人亲热地称商贩为“挑客”,体现了村里淳朴热情的民风。(2)挑客在 村民家中悠闲地喝茶,不去亲自收钱,表明他对村子里的人充分信任。

18.首尾两处对槐花的描写互相呼应,但又是不同场面的对比,前者场面温馨,后者 令人感慨,体现作者内心急切呼唤诚信归来的心声。

(四)19.高尔基 《童年》

20.既有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和外祖母的引导,还有乐观纯扑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 格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人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 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1.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舅舅和外祖父吵架时的丑态,流露出“我”极端厌恶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篇7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篇8

1、显微镜的结构(P37图2-1)和使用方法(P38-P39)

2、从显微镜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移动标本时,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二、植物细胞

1、玻片标本(临时或永久):切片、涂片、装片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P45图2-2)

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④细胞核:贮存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⑦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三、动物细胞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动物和植物细胞中都有线粒体。

四、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无机物。

①无机物:水、氧和无机盐等简单的物质,特点是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②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复杂的物质,特点是分子比较大,一般含碳。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DNA上有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9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一、河姆渡遗址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④住干栏式房子

二、半坡遗址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③饲养家畜;④制作彩陶;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三、大汶口遗址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二、禅让的传说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三、大禹治水 方法:疏导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

4课、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二、商朝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5课、西周的兴亡

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三、西周的灭亡 前771年,被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6课、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一、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卧薪尝胆)

二、战国争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8课、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9课、秦朝的统治

一、秦统一六国

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建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有36郡

2、经济上:A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 B、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改为隶书).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

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原因:1、秦的暴政(A、焚书坑儒(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但摧残了文化)B、赋税;兵役、徭役沉重繁重 ;C、刑法严酷 ;D、秦二世的昏庸.);2、遇雨延期

二、经过: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 领导者:陈胜、吴广 结果:失败

作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的主力.

2、公元前2,刘邦攻入咸阳,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巩固统一的措施)

1、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2、政治上

①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②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开发边疆

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

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包括海南岛)广大地区的管辖.

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12课、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

经过:两次出使西域

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路线: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作用: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二、对外交流的表现

①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②公元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了解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③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都会.

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五胡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明显加强.

2、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3、主要内容:①借鉴汉族的制度,实行一系列新制度;②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③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

4、影响: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1.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2.新华网消息:3月31日,丙戌年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3.从夏商两代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

A.增强国力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重视军事

4.春秋时期第一个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5.历史上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在(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6.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7.全球各地现有孔庙1300余座。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查阅( )。

A.《道德经》 B.《论语》 C.《庄子》 D.《韩非子》

8.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9.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是( )。

A.圆形方孔铜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蚁鼻钱

10.下列哪一战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

A.淝水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城濮之战

11.下列对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

C.秦长城东起临洮,西至辽东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班超 D.汉武帝

13.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14.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汉武帝 B.班超 C.甘英 D.张骞

1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1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是 ( )。

A.促进民族融合 B.形成南北对峙

C.民族矛盾激化 D.促进南北统一

18.下列政权定都洛阳的是( )新课 标第 一网

①魏②吴③西晋④东晋⑤南朝⑥北魏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9.下列战役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是( )

A.巨鹿之战 B.城濮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0.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 )。

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龙门石窟佛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 的根本区别。

2.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人。

3.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 和 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4.公元前2070年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 个王朝.

5.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 。

6. 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7.266年,司马懿的孙子 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

8.“神医”华佗发明的“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9.王羲之的代表作《 》,他被后人称为“ ”

10.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和天文学家。

11.蜀国的 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 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12.北魏的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3.山西大同的 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三、历史诊断(每空1分,共5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已有卜辞。 【 】

2、战国时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方面的措施。 【 】

4、小红问:“小明,你最敬佩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小明说:“我最敬佩蔡伦,因为他发明了纸,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 】

5、小红问:“小明,我想了解一下北魏的历史,我该看什么书呢?“

小明拍拍胸脯答道:“那还不简单,看司马迁的《史记》不就行了吗” 【 】

四、材料解析题(13分)

1、阅读下列材料。(8分)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上面的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2分)

(2)、这部作品记载了什么时期的事情?(2分)

(3)、这部作品开哪种史学体裁的先河?(2分)

(4)、鲁迅先生是怎样称赞这部作品的?(2分)

2、阅读下列材料。(5分)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务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1分)

(2)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1分)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1分)

(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2分)

五、问题探究(22分)

1、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8分)

2、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6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6分)以及改革的作用?(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B A D B B B A C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A C A B

二、识图判断题(第21题、22题各3分,第23题、24题各6分,共18分)

21.A禅让制、B禹、C启。

22.四羊方尊、司母戊铜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

23.图1:曹操C;图2:孔子A;图3:华佗B

24.(1)×,改夏朝为商朝;(2)√;(3)×,改秦始皇为汉武帝;(4)√

三、材料解析(第25题16分,第26题12分,共28分)

25.(1)秦始皇(或嬴政)。(2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4分)

(2)陈胜。(2分)秦朝统治非常残暴。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或秦朝的暴政)这导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6分)

(3)秦朝创立的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经济与文化的统一措施等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虽短暂,但其兴亡的教训也为后来汉初的统治者所接受。(此题是开放式答案,举任意一方面的例子即可)(2分)

26.(1)A魏国、曹丕; B蜀国、刘备;C吴、孙权。(6分)

(2)魏国。(2分)

(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4分)

(4)台湾、夷洲。(2分)

四、简答题(14分)

27.(1)丝绸之路,长安,陕西西安,大秦(或古代罗马)。(5分)

(2)西汉,张骞。(4分)

(3)西域都护。(2分)

(4)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作用:不同地区的人们互相学习,丰富了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各地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他意思相近,或合理的也可以)(3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 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 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三周: 单元回眸;夏传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七周: 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 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 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 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 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单元回眸;三国鼎立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单元回眸、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上一篇:加拿大高中留学四大优势下一篇:财务会计专业社会调查报告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