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19篇)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平时古诗教学可能很少关注插图与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初见到题图诗,第一次真正发现接触诗、书、画融合得如此之好!纵观这三首诗都是题图诗,我清醒的认识到可以引导孩子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
当然如何完成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想读仍是理解诗意的主线。因此,我决定这样进行设计:观梅——赏梅——品梅——赞梅——总结,考虑到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离梅花较远,因此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缓缓的轻音乐中,梅花的图片给予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赏梅过程中,我充分借助文中诗画欣赏的文字,将文字与画充分融合,引导孩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借助文字欣赏、体会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指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 作为对象来进行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如果说备课, 上课是元研究的话, 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对教学过程后的研究是提高教学的重要途径, 又是教师积累经验的有效方法, 也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2 教学反思思什么
2.1 思“得”
将教学过程中预设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课堂中临时应变的措施;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 详细得当地记下来, 供以后教学参考,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如:讲解《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七单元“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前, 考虑到刚好要过圣诞节了, 课程设计为:让学生说出中西方的一些节日, 在这一过程中简单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来历。然后问学生:“Which i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of these western holidays?”和“How will you spend your Christmas Eve, go out, stay at home or at school?”, 然后给学生听文章中提到的歌曲“I'll be home for Christmas”和“Silent night, Holy night”, 使学生在音乐中体会伤感和思乡的情绪, 以此引出“Christmas is a family holiday”。再以西方人在家做什么引出歌曲“Merry Christmas”, 并教会学生。这样的话, 整节课都处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学生很喜欢, 也增强了师生间的感情。
2.2 思“失”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 而是要发现问题, 针对问题调整方案, 使教学更合理。再者即成功的课堂也难免有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出反思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的教训。所以教学反思应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性。如:在第一次上六单元“The Triathlon's Great Attraction”时, 自我感觉挺好, 而学生却情绪低落, 几乎没有互动的可能。课后, 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文章感兴趣, 乐于参与和拓展呢?而后, 我大胆地作了如下处理:给学生两个问题进行讨论“which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 in this Olympic Game?”和“Do you think which kind of sports the hardest is?。在第二个问题时有人就提到了“铁人三项”。然后再让学生讨论“if you are athletes, which kind of sports wil you choose as your training items?”, 这次就几乎没人提到“铁人三项”, 这时教师马上提问“why don't you choose the triathlon?”等学生说完原因后老师以故事形式引入文章“But a gir who is attractive 17-year-old, with excellent academic results is crazy about it, she is----Melanie Sears.”经过后来的实践, 我的课堂“活”了, 反思令课堂再现了生机,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得到很好地体现。
2.3 思“学生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如教师能及时甚至提前了解, 并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解惑, 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 讲“定语从句”前预想学生会一听就懂, 结果大多学生却是一脸茫然。课后, 我经过了解才明白, 学生对句子结构分不清, 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定语。这就是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实际水平了解不准。因此, 在那次的反思中我写到: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做到“低起点, 小步走”。
2.4 思“再次教学”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等等。对这些得失, 进行归类与取舍, 考虑再教时应如何做, 写出“再次教学设计”, 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教学反思的方式
3.1 教案点评式
教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 是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计划, 所以待教学完毕后, 教师可在教案后对教学过程中感受、认识和问题等作出评点分析。这种点评式的小结, 将理论实践与分析结合在一起, 使教案更充实丰满, 因此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 也一直是我所采用的形式。
3.2 重点记载式
结合自己的实践对教学中的热点, 难点或易忘的知识点, 进行专门记载。这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加是一个巨大的储备库。
3.3 前后对比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会碰到这种情况:辛辛苦苦备好的一节课, 效果却不如人意;认为很容易的问题, 反而卡壳;而备课中认为的难点, 效果却出乎意外的好。类似这样的问题和情况, 如能及时把课前、课后的思路及实施方法, 如:任务的确定, 重难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的选择加以比较并进行记录和思考, 对减少教学中的失误, 提高课堂授课能力和水平, 是有重要意义的。
4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行动分为备课-教学-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其中, 计划与反思最为重要, 因为教学实践是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 而反思是在计划及实践基础上的再学习活动。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因此教学反思应先从教案入手解决问题, 它要求我们从教学中观察, 弄清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方式改进。
除此之外, 还要避免“闭门造车”的误区, 应跳出自我, 通过听课, 专家讲座等形式学习他人长处。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比较, 找出理念上的差距, 方法上的差异, 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
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 如果教师经验欠佳, 又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那么课后结合自己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反思、回顾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讲完一节课, 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及一些意外问题思考一下, 做个简单小结, 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很有益的。因此学会反思, 不断反思,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更新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洪波.教师的反思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21-120.
[2]王录梅, 冷泽兵.教学反思的概念、价值及其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3]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6) :32.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7.
上“估算”课是要学生掌握估算技巧,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算,不必准确计算;或先估算一下结果的大致范围,利于使精确计算结果更加正确。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课的课题是“三年级乘法估算”。它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大致范围。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设计和执教,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也反思一下课中的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己主动调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本课由好朋友明明伴随我们学习为主要线索:从去明明家参观牧场,到明明给同学出题目,从明明让同学帮助估算,到明明最后用动听的家乡音乐答谢同学们。整节课设计了孩子们和好朋友明明一起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从枯燥的数字里解放出来,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习,有利于突破难点,在紧张和快乐中度过40分钟。
二、关注生活,体现有效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因而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生活化,选取密切学生联系的生活数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生活,更加联系生活,让学生对学习时时保持亲切感。
进行本课的设计时,对于明明家的牧场里的问题、明明从学校去旅游的坐车问题、明明家小货车要运牛奶去城里、明明的李老师要去买篮球,以及我——今天的授课教师——从郇楼来到合沟中心小学骑的是什么车的问题,都是生活中孩子们可以遇到或者可以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跟他们的生活比较近,也易于他们理解。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帮助明明解决了问题,在帮助别人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凸显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
三、合作学习,共享成功
新课改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合作学习不仅使自己获益,而且让更多的伙伴获益,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更加快乐。数学中的猜想、估算比较适合应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努力去探究、交流,获得知识的能量,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嘴参与。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它要求学生们能够互相尊重,能互相信任与支持,能自我反思,能有条理地陈述、总结、反馈等。
本课我注重多次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小组里互相猜一猜,运用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探讨。开始是对三种估算方法的全面掌握,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后来延伸到合理地选择估算方法,最后能运用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要多加应用,当然也要注意它的合适性、有效性。
四、立足教材,适当延伸
我们知道,教材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成为教材的奴隶,让教材完全控制我们,束缚我们的思路。我们要树立“用教材”的新的教材观,从死教书转向“活用教材”,灵活和创新地使用教材;要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能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安排教学顺序,把教材进行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我把“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到了前面,因为是认真详细看的教材,我开始还是有点犹豫的:第一题的4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吗?它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开始就板演练习,然后用今天学习的估算的方法来验证一定它的积。这样的处理,节约了课堂时间。第二,将“想想做做”的第3题进行适当的扩展,除了像题目里这样的估算方法,学生还可用第三种方法进行估算,体现了用合适的方法估算这一教学目标。第三,适当扩展和增加学习内容。如:前面几道复习题、整十数口算,为下面的估算打下计算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整十数相乘比较容易得出得数;增加的两道改错题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作用,为顺利进入新授埋下伏笔;增加了两道解决问题,突破如何合理选择估算方法,符合现实生活。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未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败笔,虽然是因为条件所限,但它还是一个不足的主要方面,如果用课件展示,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因为是给陌生的学生上课,学生较紧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流传至今,想来必有其独特魅力。今日教学此诗,颇有一点>收获。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总是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欣赏梅花的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即将接触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认识。红色、黄色、白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真是给人无限遐思!(转载于:墨梅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一般就是:释诗题,识作者,解诗意,品诗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我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预习”这项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基本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借助工具书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即可。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图片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1、紧扣课题探悉之“穷”
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言,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设疑,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品析其“穷”,再紧抓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的时候,渔夫还要出去打鱼,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其“穷”到怎么样的程度,最后,再进行里外对比,外面是狂风怒号,汹涌澎湃,而屋里却是温暖舒适,主人公桑娜勤劳能干的品质就呈现在学生眼前。
2、抓心理活动揭人物品质
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那心地善良的品质。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孤儿的同情、关心,也出于母爱的本能,毅然把他们抱回了家,并让他们与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了一起,可就在她看着那七个孩子的时候,想到了到现在还没回家的丈夫心里忐忑不安,桑娜抱回孩子后的惊魂未定、失魂落魄,还有担心、犹豫、害怕的内心都让她感到“忐忑不安”,但是尽管如此,最后她还是下定决心把孩子抱回,这就是桑娜心地善良的品质集中体现。
3、突出对话激发真情
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猜谜引疑,导入新课。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引出了太阳,又出示太阳图片,让学生说说太阳,认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书上的小主人画了四个太阳,让孩子们说说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了:“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结合文本,激发想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后劲。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像王国里。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三、书写生字,总结全文。
2013年5月份, 笔者所在学校举行第六届教学百花奖, 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课的内容是《音乐与影视》, 课虽然上完了, 但是内心的感触很多。于是, 公开课结束后笔者写了一篇教学反思, 从教案、学案、课件上, 从课堂氛围, 学生活动, 学生展示乃至知识的建构和生成上, 对于教学优缺点加以点评和回顾, 并且对能够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收获颇丰。对于教学反思, 刚工作时, 总听别人说要多写反思, 自己却不以为然, 后来有人说:“教学贵在反思, 反思贵在坚持, 如果连续三年写教学反思, 将来就可能成为名师。”我虽然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但还是坚持写了, 每节课都写一点, 有时候几百字, 有时候只是一两句话, 但是, 坚持几年下来, 还真的有不小的收获, 我十分赞成撰写教学反思。下面谈谈我对坚持写教学反思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教学反思可以丰富和完善自我
作为一线音乐教师, 我们每天都要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打交道, 这中间肯定会有一些事、一些现象, 引发我们思考, 如果将这种思考深入下去, 就是一种教学反思, 倘若将这种反思再写出来, 就是一种教学感悟。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现象, 可能是教学中失败的地方, 也可能是教学中成功的地方, 可能是一些新发现, 可能是一个兴趣点, 也可能是一些困惑点……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深思。例如, 在《音乐与影视》一课中, 我事先准备了两个大鼓, 两面锣, 铙、钹各一个, 在欣赏影视音乐的同时,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表演中来, 学生的积极性马上提高了, 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 师生之间思维不断发展, 情感不断交流。此时, 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 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们突然而至, 转瞬即逝, 不及时记录下来, 以后的教学也就丧失了好的素材。例如在《音乐与影视》公开课中, 提到影视剧中的打斗场景, 有个学生说到:“现在是春夏之交, 美丽的九寨沟应该是鸟语花香, 我们可不可以用集体吹口哨的方式代替鸟叫, 来营造气氛呢?”我鼓励她, 让她试一试, 结果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活跃了课堂气氛,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节课下来, 静心反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方法,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整理,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定要把这些所思、所感、所悟以文字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 留下第一手资料, 以备他时之用。
二、反思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写作能力
教育的现代化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平时除了上交论文以外, 很少写文章, 这就使得教师的写作能力日趋下降, 教学反思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有鲜活的教学案例, 不用我们再绞尽脑汁去构思主题。例如:教学反思可以是对一个教学章节、一堂课、一个教学片段, 甚至一句话、一个教学动作等的反思, 教师就可以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 思考一下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 并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改进的教案。写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一有所得, 及时写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 教师或处理不当, 或从中突发灵感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这种灵感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古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确,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历练教学艺术, 形成教学特色。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反思, 是自身专业技能成长路上求真务实、趋利避害的“润滑剂”, 是理性提升、动态刷新的“净化剂”, 是不断追求成为名师的“催化剂”。
三、反思可以提高后续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写教学反思, 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缺少了这一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有始无终, 也不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总结和反思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 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 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持之以恒地写好教学反思, 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探索教学规律, 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建议每一位教师应坚持写教学反思, 从收集事实, 分析事实, 研究事实中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创造性的研究使每一位教师从教学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每一位教师都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重视写教学反思。
撰写反思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撰写反思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而要坚持不懈地进行, 教师唯有如此才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应当具有愚公移山精神, 让“撰写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将撰写教学反思坚持到底。既为人师, 我们理应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 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实践中, 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手, 用“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眼, 用“吾日三省吾身”的心, 用“跳出庐山看庐山”的大胆努力做一个反思性教师, 让反思赋予我们教师正能量, 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摘要:坚持撰写反思可以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思考、总结、评价和改进, 让零散的经验形成系统的教学思想, 以丰富和完善自我;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写作能力;及时撰写教学反思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育案例, 改进教学策略, 积累教育智慧, 对提高后续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丁红梅.中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 2010 (3) .
[2]何月珍.探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1) .
[3]张惠玉.谈如何提高音乐课讲评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3 (2) .
[4]刘建东.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实施[J].中国音乐教育, 2005 (10) .
说明,就是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过程通过一些說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在本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这里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一读就知道这些角雏形的建筑物为什么叫金字塔。另外,作者在介绍金字塔结构时,是用胡夫金字塔来说明的,这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说明金字塔的高时,这样写到“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146米又是多高呢?在此,作者又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摩天大楼”大家都知道是那种高耸入云的大楼,又有40层高,这样一比较,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就好像耸立我们的眼前一样,这一举例,就十分形象。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真实、准确、具体、生动,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在介绍家乡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或某一景点时,就可以运用上面的说明方法去介绍。如:要介绍高度,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可以进行比较,它的外观有什么特点,可以举例进行说明,这样就会给读者一个具体的印象。例如在介绍胡夫金字塔的宏伟外观时,这样写到:“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塔身由230万快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三分之一米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圈,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举例,利用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分别用具体数字说明了金字塔的宏伟。在如介绍巴黎凯旋门,很多中国读者都知道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但对它的详细情况不一定知晓,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数字来说明,如:“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后约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约14.6米。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通过这些数字的说明,巴黎凯旋门的雄姿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课上,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把一块石头从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表演,渗透德育
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上课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搭石风景的亮丽。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感悟读、齐读、背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通过重点段的品读,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家乡这道风景的亮丽。在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乡亲们浓浓的乡情。
二是加强了说写训练。课文中多次出现假设句子。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假设句子的意义,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
三是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也提示理解的方法。如在理解重点词协调有序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这个词的本义,我又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引申义,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用得准确。又如: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边画句子,边理解,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掌握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和《说“屏”》。由于五篇课文中有两篇都和“桥”有关,所以,教材把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说不尽的桥”。然而,我本人就自己教过的两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让学生收集资料后介绍各种各样的桥,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架一座桥。
第一次教学时,我采用了传统的“说桥”模式。即先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设计”“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资料,教师参与安排指导。然后用2课时进行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分别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中“中外名桥”小组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名桥图片,两堂课安排得满满的,但却把很多学生听得直打哈欠,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架桥”的方法。在将要教学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学生们对我说:“老师,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用石头架桥的游戏,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我们也想自己架一座石拱桥,咱们学校离河边近,能不能让我们到河滩上去架桥玩?”我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创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那天,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门外的河滩上,4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用片石架一座拱桥,架好后看能不能站个人上去。这个单元学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从课文中知道了中国石拱桥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点,如果试验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趣高涨。各小组找来片石、废砖头等材料开始架桥,第一次有很多小组都失败了。后来,他们采用了少数成功的小组的经验:先找两块大石头做桥墩,在这两个桥墩之间用细沙石磊起一个小土堆,然后用片石在小土堆上从两边桥墩向中间砌桥拱,拱合拢后,再用手掏掉拱下面的小土堆,这样,一座石拱桥就架好了。第二次,大部分小组的石拱桥4个人站上去都没跨,学生们忘乎所以地为他们的成功欢呼。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杰作,欣赏着石拱桥那优美的弧线,直观的体验了石拱桥超强的承重能力,理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以上就是“说桥”和“架桥”两种不同的方法。相比之下,“架桥”方案明显优于“说桥”。不仅教学效果更好,而且我认为“架桥”方案更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内容综合”方面强调:“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架桥”的方案中,“拱”涉及到数学上的弧形和物理上的力学方面的知识,是让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
二、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架桥”的方案中,学生在学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自己动手架一座石拱桥,正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一个理解运用的过程。
三、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笔者非常赞同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架桥”的方案从提议到实施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架桥的过程,4人小组里的成员,有着细致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4个人中,有捡片石、废砖的,有安桥墩的,有磊小土堆的,到了架拱这个环节,则要4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可以说,合作是架桥成功的前提。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架桥”方案的提出是学生自主确定活动计划的过程;架桥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的探索过程;架桥成功后的喜悦以及对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充分理解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正确的架桥方法是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这正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
在我们学校一个生物老师要带四个班,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较松, 学生就活泼一些;有的要求严格, 学生就沉闷一些;有的班的其他科老师幽默风趣, 思维活跃, 带动的学生思维也很活跃;有些班的老师要求苛刻, 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古人云:因材施教。因此, 即使是同一节内容的教学, 也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能千篇一律地沿用同一个模式。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学生, 以思维活跃的学生为契机, 尽量调动起不太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对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要想办法调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于思维太活跃, 有时候思想“跑题”的学生, 积极引导他的思维方向, 使之积极参与教学, 而不是“捣乱”, 影响教学。例如, 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受精卵卵裂初期, 随着卵裂次数的增加, 细胞体积逐渐减小, 表面积逐渐增加”时, 举了一个例子:切西瓜——把一个大西瓜 (相当于受精卵) 切成多等分。随着切得次数的增加, 每块西瓜的体积在逐渐减小, 而总的表面积 (绿色西瓜皮+红色瓤的总面积) 在逐渐增加。结果有一个学生思维太活跃, 说了一句:“切得太小了, 还怎么吃呀?”思维方向严重跑偏!会影响学习风气和教学进度的。所以, 必须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纠正和引导, 如果听之任之, 长期下去, 会助长不良的班级学习风气。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了每个班学生的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的因材施教。因此,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反思、记录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亮点之处
精心准备的每节课, 在不同班级教学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不同, 师生之间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因此, 肯定会有一些亮点, 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回忆、记录下这些亮点, 然后研究探索这个亮点是怎样“共鸣产生”的, 作为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的适当时候拿出来,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成功或亮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感触与创新等。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 以利于今后教学的高效和课堂的精彩。
三、反思、记录每节课的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 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 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 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总之, 无论是对每个班学生特点的反思, 还是教学成功、失败之处的反思, 都能使我们为下一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和帮助。其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 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思路, 而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而做好教学反思, 是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学生周一查体,唤起大家对自己体重的认识,并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让一个个儿大的来抱一个学生,再抱两个……抱起40个,你还抱得动吗?重不重?从而引出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质量大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吨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千克、克)相联系;
2、在学生上讲台抱其他学生(感受重量)时,在座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个别学生开始窃窃私语;
3、课上没有对于感受1吨的体验,只能通过比较、想象来估算1吨的重量观念,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吨。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认识1吨后,简单提示一句:1吨=1000千克,我们之前还学过1千克=1000克,从而唤起学生的旧知;
2、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都要提前明确要求后在开始,而且在组织上台表演的学生的同时,还要组织好在座的学生的课堂纪律;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三、重视读中积累。
关键词:课后反思与研究,遗忘,英语教学
当前, 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 各地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 许多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研究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测验考试等, 却不愿花点时间用在课后反思与研究上。从表面上看, 书写课后反思与研究与学生不产生直接联系, 也不在学校教学工作之列, 但其不知这一步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省, 一种自我监督、检查和提高, 是对备课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课后反思与研究在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功能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提高的一个过程。陶行知曾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课后反思与研究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之后, 对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它有以下几项功能: (1) 课后反思与研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且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提高与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写课后反思与研究, 透过学生的“学情”, 教师既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更看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迅速克服缺点, 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不断使自己走向成熟与完善。面对需要我们鉴别、纠正、补充和不断完善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 只有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才能使自己在不懈的钻研求索中步入“常教常新”的境地。 (2) 课后反思与研究可以实事求是地评价课堂教学,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 课后反思与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二、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内容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 任何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听课效果的相关内容都是值得记录的。 (1) 记得失。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写成的教案, 不管怎样精心设计, 毕竟是用文字绘写的教学蓝图, 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必然会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是“得”是“失”, 还是“得”“失”兼而有之, 都记下来, 作为改进今后教学工作的总结。 (2) 记机智。所谓机智, 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 并非备课所能备出的, 具有瞬间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做好记录。 (3) 记学生的问题和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应及时纠正和总结。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题时所提出的新见解, 比如:对同一问题能做出不同解法, 对同一现象给予不同解释, 对同一原理的不同运用, 我们都应该认真总结。
三、课后反思与研究的要求
教学如同做学问一样, 必须老老实实、容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对待课后反思与研究应持务实严谨的态度。 (1) 要及时总结, 忌敷衍了事。课后反思与研究是对一堂课的客观评价。我们不仅要做到优点讲够, 缺点讲透, 而且还应做到及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 许多教师整天沉浸在题海中, 热衷于“填鸭式”教学, 很少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备内容, 轻备教法;重备课前, 轻备课后;对教案后面的课后反思与研究, 往往是敷衍了事或干脆不写。 (2) 要归纳总结, 忌就事论事。对每堂课课后的课后反思与研究, 我们不仅要及时吸收、更正, 还要从宏观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 还能准确地把握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四、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形式
(1) 记录课堂效果, 给本堂课打个总体印象。教师本人, 从心态、仪态、教态、思路、方法、语言等方面, 评价本堂课的效果。 (2) 记录课堂时间分布。每堂课45分钟, 一般10分钟的复习检查必不可少, 复习的效果如何;然后25分钟~30分钟的新课教学效果怎样, 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形式等等入笔。 (3) 记录学生情况。学生的迟到现象、缺课, 以及对缺课同学准备怎样给予补教;对整堂课同学们的反应、评价, 某个同学表现好, 某个同学表现不够, 什么原因, 准备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某个别同学违犯纪律, 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及准备怎样解决此事, 解决结果及经验教训。 (4) 记录书本知识贯彻情况。从板书、贯彻手段到方法, 有何优点与不足, 最终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5) 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6) 记录学生的成绩, 包括背书、听写、测试、考试等等。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
一、通过课后数学日记促进学生课后反思
1.“课后数学日记”的内涵
课后数学日记:是指学生在课后以数学日记的形式,通过自我监控,写下课堂活动中自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存在的困惑、取得的收获,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计划、知识、体验、监控的自我反思。
2.对课后“数学日记”应用的分析
(1)“数学日记”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与合作,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通过数学日记,可加强师生间的交往,有利于完善认知反馈机制。以往教师是通过批改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反馈信息来估计学生每天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中学生中抄作业现象已普遍存在,因此只通过作业情况并不能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而单单依靠一次单元测试也不能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故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师生间信息互动的沟通方式。
(2)“数学日记”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改变那些一直用表层学习方式的学生却是一件困难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不足。元认知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有关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即使发生了认知错误也浑然不知。“数学日记”兼顾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督,为自我反思,自我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为自我控制作了计划和反馈,为加强元认知结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让学生记数学日记,将促使学生每天对自己掌握的相关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以及解题策略进行检验和回顾,对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认知水平大有裨益。而元认知能力是在学生不断地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一过程实质上正是学生主动地对自己学习状况不断反思的过程。
二、通过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1.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的内涵
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是指学生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针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评价。
2.对章节反思性学习评价的分析
曾有人比喻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犹如建房子,学得越多,建得就越高。其实,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知识好比建房子的砖块,如果不经过组织、建构,是很难形成坚固的地基,更不用说盖成高楼大厦了。因此,学生在学完每个章节后要及时地进行章节反思性评价。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进行章节反思性评价并不能一步到位,它需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逐步完成。
(1)章节自我反思评价。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需要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梳理。教学实践中,每个单元都至少有一节复习课,故可在复习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章节反思评价表,并作为作业及时上交。由教师批阅后再反馈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期培养学生从不自觉反思到养成自觉反思的过程习惯。
(2)章节检测反思评价。考试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因为新课改而摒弃。而对单元检测的反思评价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笔者根据对我校部分师生的访谈,从审题、思维方向、解题过程的书写,解题心理等角度,把学生解题时常见错误主要概括为:审题不清,思路清,记忆错误,知识点模糊,书写错误,粗心等方面。在单元检测后,笔者发下章节检测反思评价表,让学生仔细反思试卷的得失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三、通过作业反思性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学生作业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即学生根据输入信息,加工控制信息,发送输出信息,获得反馈信息,将所得结果与原定目标对照,找出差距,再转化为输入信息,直到完全达到目标为止。由此可见,学生作业的可控程度主要决定于信息的流畅程度,特别是决定于反馈的作用。为此,本人在实践中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作业的反思。
1.利用作业互批,建立互动的反思关系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由于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只管完成作业,换言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只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没有主动地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因而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因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能不做就不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作,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去讲。反思不只是一种个体活动,而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还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培养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和领悟
“错题”、“不会题”往往是认知结构的断炼处,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通过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最佳契机。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将作业中或者测试中遇到的典型错题和不会题一一记录。要求学生在“错题”“不会题”旁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并分析原因,及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这既是对解题思路补充的反思,是元认知的落实,又是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对自我思维进行“思维”,实施思维升华的“机制”。
四、学生课后反思性数学学习的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认知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无疑是在主体内进行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所以,学生必须学会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控。教师要告诉学生反思的重要意义,教给他们基本的方法,提供必要的训练,通过反馈,不断加以矫正,从而使之强化、内化,把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渐进性原则和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从他律到自律,从单维到多维,从浅显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正基于此,我们在对学生训练时,要遵循规律,分阶段逐步实行。既要有序,又要有层,让学生在反思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3.多边性原则
在学生的课后反思活动中,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这些评价的指引下,逐步地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提倡学生进行反思,还要告诉学生反思不完全是个体的行为,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会拓展反思的视野。加强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能全面提高反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符海龙,李三福.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初探[J].中学教育,2001(10):21-22.
体育教学的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和梳理出教学经验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使教学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这也为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教育家”角色打下基础。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地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需要明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并且尝试描述自身的教育行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盲点,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多从客观环境的角度,从外在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而很少对隐藏在自身内部的,支配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进行反思,进而也很少对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理念理应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反思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教学反思必须对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作认真的反思。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适用性更广泛,持久性更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许多体育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使其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反思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反思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反思自己之所以如此设定目标的原因,以及如此设定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是反思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为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进行教学。再次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就是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问题。
(三)反思教学过程
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落实,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通过它来落实。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认知、体能、技术水平。在内容方面,应反思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法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在教学方法上,要反思如何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利用体育现象、运动竞赛、体育游戏等为学生创造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并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学生认知方面,应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如何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理想状态。二是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犹如建设高楼大厦的图纸,是精品工程的第一步。反思教学设计就是要反思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扫除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设法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反思教学现象。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未曾想到和意识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灵感要比自己事先的设计宝贵得多。此外,反思突发事件还能使教师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四)反思教学状态
为了确保学生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本节课重点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上课前,主持人播放《真心英雄》这首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正式上课之后,首先是给学生和家长列出了几个问题,使孩子对妈妈的了解,和妈妈对孩子的了解形成对比,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做到了课程资源的生活化。第二个环节,是一段视频的播放,这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为了女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三天的时间里跨越了三个不同的国家的艰辛历程,学生通过这段视频能够直观感受到母爱的力量。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诗歌朗诵,本着以事实打动学生的目的,这个环节材料的选取做到了真人真事。第四个环节,将养育子女比喻成长跑,学生当堂体验,更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母亲的坚持和付出。第五个环节,由以上环节,学生此时对母亲已经有了深刻体会,因此给出时间,
让他们自由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第六个环节,感受到了母爱,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还不够,学生们还要学会去回报自己的妈妈,因此设计了学生合唱《烛光里的妈妈》,并在唱歌的过程中将之前写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妈妈。最后,在学生的合唱中结束本课教学。
爱无处不在,我们的爱心教育也时刻不能停止,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远比只教会孩子如何读书学习重要。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孩子们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充分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付出,认识到了母亲的关爱无处不在,仿佛春雨润物,细细无声。正因如此,更应该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不足之处是:1、对于“感恩社会”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延伸,只局限于对父母的感恩。2、没能现场请家长代表发言,谈谈作为母亲,对这节课的感受,对孩子的期许,如果能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信这节课的最后能更出彩。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点评:本节课力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依托情境导入、巧妙组织、打造亮点力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本次主题班会,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设计环节时,教师依循认识规律,使学生从感性的形象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发现、理解并感悟到了母亲的伟大,最终发出由衷地的感叹,并决心从自身做起,回报母亲。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1页 (练一练, 练习二1~3题) 。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 感受大数的意义,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 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 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用数形结合和计数器拨珠的方式理解 “ 满十进一”,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4个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会读、写整万数。
2.建立 “整万数”的数感。
四、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 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对于读数、写数有一定的经验。 因此, 本课收集了较多的例子穿插其中, 并与学生熟悉的数作比较, 用倍数理解大数目, 帮助建立数感。 二年级时,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算盘, 会拨千以内的数。
2.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白板、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
(一) 激趣与引入
1.请看大屏幕, 谁来读一读图片下的文字:
(1)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总面积是四十四万平方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2)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现有人口约为一百万人。
(3)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位居世界第三位。
2. 读了这些数据, 你有什么感受? 这些数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要认识一些像这样的大数。 (课题:认识整万数) 看了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整万数的机会比较少, 运用教材上的三个数据读一读, 能让他们感受数据的大, 但总感觉离小朋友的生活远了一点。 为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们对数的感知, 老师另找了三个更贴近学生们生活的数据并配以图片说明, 让他们既感亲切, 又能切实感受整万数的大。 这样改动, 不仅能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更为新课的学习作好思维上的铺垫。
(二) 探究与体验
1.回顾计数单位。
(1) 回忆一下,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2 ) 这是一个大正方体, 里面有1000 块小正方体。 (运用白板, 把正方体放大) 我们一千一千地数, 9个一千是 ( ) , 10个一千就是 ( ) 。
(3) 计数器上拨一拨。
设计说明:认识整万数, 首先要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老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们直观感受由1000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大正方体, 并利用白板的复制拖动功能, 让学生们一千一千地数, 体会10个一千就是一万, 加上计数器的拨珠, 增强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并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1) 那到底一万有多大呢? 谁能依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老师也收集一些, 我们一起来感受。
一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个班级。
一万张纸摞在一起比我们的课桌高一点。
一万天大约是27年。
设计说明: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说说一万有多大。学生们能说到一点, 但体会不够深, 语言不够确切。展示老师收集的3个例子, 让学生们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 更能感受一万的大小,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2) 可见, 一万很大。 要是我们一万一万地数 (运用白板的复制克隆功能, 学生边数老师边拖动) , 1个一万, 2个一万……9个一万, 10个一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万个小正方体占据了整个屏幕。
(3)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
(4) 我们推想一下:10个 ( ) 是 ( ) , 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5) 小结:到现在为止, 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的计数单位,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都是满十进一 (板书: 满十进一) , 这就是十进制。 十进制是计数法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 这是几个有限数字能表示所有数的奥妙所在。
(6) 排一排四个新的计数单位。
(7) 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 请你们填一填。
(8) 按照我们的计数习惯, 从右边起, 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设计说明:要说认识“万”是“扶”, 那么,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就是“放”。 通过数形结合、拨计数器建立认知模型, 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每一个计数单位的含义, 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并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数位顺序表, 介绍我国传统的计数习惯, 为学生们正确读写“整万数”提供必要的认知储备。
3.读写整万数。
(1) 完成导学单。
你会读写算盘上的这些数吗? 在作业纸上完成。
小组交流要求:①每人核对一题, 说说是怎样想的?
②组长总结读、写方法。
(2) 小组交流。
提问:要正确读写这些整万数的奥妙在哪儿?
(3) 小结:读这些整万数时, 万级上的数按个级的读法读, 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写时, 按个级的写法写, 因为个级上没有数, 用4个0补足。
(4) 读、写比较。提问:第3题为什么有5个“0”?
先说出各是多少个万, 再写一写, 读一读。
设计说明:掌握“整万数”的读、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 一方面结合算盘的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整万数”的含义, 掌握“整万数”的读写方法。 另一方面, 本环节的教学中运用“导学单”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质疑互答等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 这样设计, 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认数活动经验, 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 练习与巩固
1.拨珠练习。 (在算盘上一边拨一边数)
从九十五万起, 一万一万地数, 数到一百零三万。 (一个小朋友拨, 一起数)
从九百六十万起, 十万十万地数, 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左同学拨, 右同学数)
从四千万起,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 数到一亿。 (右同学拨, 左同学数)
2.我报, 你拨。
(1) 206和2060000, 1700和17000000。
(2) 读一读, 再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里。
①目前, 我们学校学生总人数为 ( ) 人。
②海门“证大小区”精装别墅的售价约为 ( ) 元。
③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约为 ( ) 平方千米。
④人体的骨头共有 ( ) 块。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算盘拨数, 一则巩固数数, 二则熟悉算盘, 三则拓展计数单位;第二层次, 对比练习, 用“我报、你拨”的形式增强趣味性, 并通过实际操作, 感受相同数字在不同数级上读法与写法的异同;第三层次, 写数练习, 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展示, 进一步巩固“整万数”的读写方法。
(四) 总结与回顾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回到数位顺序表, 按我们的计数习惯, 每四位分一节, 但国际上不是这么规定的。 请听录音。
六、案例反思
仔细研读教材, 《认识整万数》主要是让学生们认识四个新的计数单位, 完善数位顺序表, 知道“整万数”的读写方法, 会读、写“整万数”, 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因此, 老师需思考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感。
( 一)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更有亲近感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本课设计改动了书本的现实情境, 教材的3个整万数, 让学生们读芝麻、油菜和茶叶的总产量, 对城镇学生来说, 距离实际生活远了一点。 因此, 老师收集了本市的总人口、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和中国的陆地面积3个例子, 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让他们的学习更有亲切感。 从课堂反映来看, 学生们是热情的, 感受是丰富的。 这些情境的设计, 是老师观察生活、研究学生、深读教材的结果, 它为学生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结合数学模型, 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有直观感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依据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它能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巧妙地解决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借助1000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大正方体为“形”, 帮助学生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 同时, 结合计数器的操作, 让计数单位与计数器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 既可以直观地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还能让学生们对十进制计数法中“满十进一”计数原则加深印象。 这样的直观、这样的感性是单纯的数数无法替代的, 它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形象, 让学生们的思考更直观。
(三) 收集生活实例, 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有丰富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继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抓住一切适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 发展学生的数感。 因此, 在本课的设计中, 穿插了一些生活实例:一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个班级, 班级、课桌、操场等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用这些场景作比喻、打比方, 让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 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描述社会生活,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数感。
(四) 依托数学文化, 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有立体感
【《墨梅》课后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墨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30
墨梅原文的翻译及赏析06-06
《卖炭翁》课后的教学反思10-10
竹竿舞教学的课后反思12-07
小班语言活动的课后教学反思09-29
五年级科学的课后教学反思10-06
墨梅古诗原文11-29
《我们的好朋友》课后教学反思10-28
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11-17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音乐游戏课后的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