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标准化实施方案(精选8篇)
宁地税发„2011‟213号
宁德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全市地税系统
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蕉城、福鼎、福安、霞浦、古田县(市、区)地方税务局:
《全市地税系统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经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有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市局(人教科)。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抄送:市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宁德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2011年10月10日印发 校对:人教科
宁德市地税系统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全面加强全市地税系统基层建设,提高基层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基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市局决定在全系统开展标准化税务所创建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构建和谐地税为目标,以提升税源监控质量,加强基层建设为重点,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优秀队伍、优异成绩为标准,全面加强基层税务所(下称基层单位)建设,努力实现地税队伍素质、税源管理、工作环境、地税形象的新提升,为地税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3年内全市地税系统全面(100%)实现一级标准化税务所目标。其中,2011年每个分设县(市、区)局实现一级标准化税务所(1-2个)20%;2012年每个分设县(市、区)局实现一级标准化税务所40%;2013年每个分设县(市、区)局全部实现一级标准化税务所目标。
三、领导与措施
(一)提高创建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局党组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标准化税务所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将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基层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行风、政风— 3 —
建设和“两权”监督的突破口,作为加强征管、规范执法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领导。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建立领导分片包干、职能科室对口帮扶等制度,定期深入基层税务所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不断推进创建工作。
(二)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深化创建。各地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坚持标准,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对于创建基础较好的的税务所,要重在巩固、完善、提高;对基础较薄弱的单位,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要注重保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特别是机构改革后,要以调整后的税务所为单位严格按照新的征管范围尽快补课,努力开展创建工作。
(三)抓好创建结合,推进协调发展。标准化税务所创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由单纯创建向综合创建转变。要把创建工作与抓好组织收入、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行风政风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在创建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评议活动,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使创建工作面向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四)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对在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工作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单位,结合先进评选工作进行表彰,并对荣获一级“标准化税务所”称号的单位给予5万元创建经费补助;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和不达标的单位,要向市局写出情况说明,制订整改措施。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市局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在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四、办法及步骤
全市地税系统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分4个阶段进行:
(一)申报阶段(2011年10月)。市局制定下发《全市地税系统开展标准化税务所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各县(市、区)局召开动员大会,积极动员基层税务所开展标准化税务所创建工作,并向市局申报创建,申报表(见附2)于10月20日前报市局人教科。
(二)创建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各县(市、区)局按照《宁德市地税系统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实施方案》和《全市地税系统标准化税务所考评标准》(见附1)的要求,结合实际,开展标准化税务所建设,各县(市、区)局人教部门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并组织初步验收工作。
(三)考评阶段(2012年6月)。2012年6月市局将组织考评组,根据标准化税务所建设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评和命名,对总分达到90分以上的命名为一级标准化税务所,总分为75分以上命名为二级标准化税务所,总分60分以上为三级标准化税务所,总分60分以下为不达标税务所。标准化税务所实行动态管理,评定工作原则上每进行一次。在下一次复核评定,对达不到标准的基层税务所实施降级或摘牌处理。
(四)总结阶段(2012年7月)。各县(市、区)局要对创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材料于2010年6月30日前报市局人教科。各单位要宣传标准化税务所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提出下一阶段的创建目标和措施。参— 5 —
加创建活动的基层税务所要查找差距和问题,认真整改,并制订巩固、深化、提高的措施。市局将召开标准化税务所创建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全市标准化税务所创建工作。
附件1:全市地税系统标准化税务所考评标准
关键词:RRU,TD-SCDMA,频段,通道,安装
1 我国TD-SCDMA网络基础设备安装改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TD-SCDMA试验网二期工程开始,TD-SCDMA网络中采用的基站设备全部采用了基带单元(以下简称BBU)与射频拉远单元(以下简称RRU)分离的方式,BBU安装在机房内,通过光纤与RRU相连接;RRU负责传送和处理BBU和天馈系统之间的射频信号,安装在室外靠近天线的地方,通过跳线与天线相连接。这种BBU+RRU方式组网灵活,在现网中很多目标覆盖区域站址资源难以获得,无法就地为BBU提供必要的配套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将BBU在远端机房内集中放置,形成基带资源池,RRU部分则在覆盖目标内就近放置。
中国移动TD-SCDMA系统可使用频率资源为85MHz,具体如下:
A频段(2010 MHz~2025 MHz):共计15MHz;F频段(1880 MHz~1900MHz):共计20MHz;E频段(2320 MHz~2370 MHz):共计50MHz。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规模部署TD-SCDMA网络,未来将会向TD-LTE演进。针对TD-SCDMA的三个频段以及后期演进到的TD-LTE,室内会存在多个RRU并存的情况:单通道RRU多用于室内分布系统的覆盖场景,现网有较多A频段、F频段和E频段的多个单通道RRU混合安装场景。同时,未来演进到TD-LTE,由于TD-LTE主用频段与TD-SCDMA使用频段不完全相同,可能会增加单独的TD-LTE的RRU设备。这样室内将会有TD-SCDMA的A频段、F频段、E频段和TD-LTE四种RRU并存,并且每一种都会有多个RRU同时存在的的情况。
现有安装方式中RRU全部独立安装,并以挂墙安装安装方式为主,如图1所示。
图1中,某室内分布系统共有单通道RRU 6台,其中A频段RRU 3台,F频段RRU 3台,全部采用挂墙安装的方式。由图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安装方式占用了较大的空间,线缆较多,布放杂乱,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都较差,且对供电和接地要求较高。供电方面在RRU安装所在位置必须提供交流或直流电源,并且同时满足为6台RRU的供电需求,因此对电源配电箱内的端子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在接地方面也受到同样的条件限制。由于RRU安装位置无法提供接地,直接造成了设备安装的不规范,使设备得不到防雷保护从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 RRU安装机架的标准方案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制定一种室分多个RRU安装机架的标准化方案,这种安装架的典型特征是可以安装多台RRU,同时,满足多台RRU的供电及接地需求。
机架结构由钢结构底座、RRU安装支架、供电插座、接地铜排共四大构件组成,合计为钢板(1号和5号构件)、膨胀螺丝、螺杆、钢管、接地铜排、插座共7大标准件(见图2)。
3 RRU安装标准化机架的优点。
3.1 节约安装空间
现网室内分布RRU安装多数是以挂墙方式安装,按现网的设备尺寸核算,每个RRU大约需要占用0.2m2左右的面积,考虑到室内将会有TD-SCDMA的A频段、F频段、E频段和TD-LTE四种RRU并存,并且每一种都会有多个RRU同时存在的的情况,对安装空间的要求非常大,而RRU安装标准化机架的挂墙安装架占用面积大约0.5m2,可容纳4台RRU的安装,对于节约安装空间起到明显的作用(见图2、图3、图4)。
3.2 为室内单通道RRU提供集中供电
现网的安装方式下,每个RRU都需要单独供电,线缆数量多且布放复杂,而RRU安装标准化机架提供了一路输入、多路输出的集中供电方式,降低了对供电的要求,提高了便利性及美观性。
3.3 为多个RRU提供集中接地
与供电情况相同,现网每个RRU都需要单独接地,且安装位置的接地排可能距离较远,施工时还会造成线缆布放杂乱的情况,RRU安装标准化机架中设置了一个接地铜牌,采用了集中接地方式,可以为多个RRU提供集中接地,提高了便利性及美观性。
3.4 节能减排
1)由于RRU安装标准化机架采用了集中供电和集中接地的方式,相应减少了电源线和接地线的投资;
2)安装架为敞开式结构,所以有利于设备的散热;
3)安装架结构简单、由七大标准件组成、现场安装灵活,同时成本较低。
3.5 安装便捷,操作维护方便,考虑远期的RRU扩容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在现场安全管理方面推行"5S"活动、"定置管理"、挂牌管理、日常安检考核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但在实施运行过程中,仍有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事故,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推进车间现场文明生产水平及整洁度,规范班组的安全考核,细化考核标准,用"标准化作业"说话,减少考核管理的随意性,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不刻意追求某种模式,应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如何规范人的日常作业行为,并注重效果,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标准化作业模式。
推行标准化作业,减少违章现象,应编制并印发《安全文明生产现场管理标准》学习小册子,标准的内容应有如下9个内容:"5S"标准、"定置管理"标准、劳动保护工具穿戴标准、班组管理标准、定员定量标准、作业操作程序标准、电气设备维护管理标准、责任区卫生标准、定置管理图表标准。对每个车间班、组长以上人员进行广泛的准化作业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标准化作业的推进方法和手段,前五项标准可编为通用标准,后四项标准应根据各班组工序的实际来编制。先试点一个车间后,成功地摸索出标准化作业的经验,为其它车间提供良好的借鉴样板,通用标准有:1、"5S"标准内容:整理———与生产无关物品一律不放现场;整顿———生产所需物品以当班生产所需定量,物品、工具按分类排放,按定置管理执行;清扫———对工作场所的物品、设备、地面勤打扫,现场无拉圾,工房内外及设施设备干净整洁,地面、门窗、墙面、物品干净,达到无蜘蛛网、粉尘、油污、脏物;清洁———生产过程中保持维护前三项;素养———熟悉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无"三违"。设备管理做到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懂设备结构、懂设备原理、懂设备性能、懂工艺流程,熟知消防知识,会报警、会灭火。2、"定置管理"标准:A区放与生产操作最紧密的物品,直接使用的工具物料;B区放与生产操作较紧密的物品,原材料、待用品;C区放辅助物品、清洁工具;D区放与生产操作不紧密的物品、工具柜。并要有划分区域,有区域标志和区域线,定置图上墙规范清楚。3、劳动护具穿戴标准;上班须正确整齐穿戴工厂发放的劳动保护具;劳动护具无破损,如破损须及时缝补或更换;保持劳保护具的整洁。4、班组管理标准:①班组安全机构,有考核管理制度。②有"5S"、定置管理制度、设备保养制度。③安全、质量活动原始记录、台帐及《设备检点表》等记录规范,不提前或推迟记录。5、定员定量标准:应有工序名称、危险等级、三级巡回检查等操作程序标准。6、作业操作程序标准。7、电气设备维护保养标准。8、责任区卫生标准。9、定置管理图表标准。9项标准按班组不同分别制定,适用于本班组及职工。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如何把现场管理中的"5S"活动、定置管理、电气设备巡检表记录、安全优秀班组考核、累进计奖等一系列做法纳入到标准化作业,落实到人。在作业标准中引入"工艺管理制度"和"一图两表三点"(定置管理图、三级巡回检查表、安全检查表、事故危险点、尘毒危险点、安全第一监控点),来确定标准化作业的模式。新的模式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以产品标准为核心,以技术标准为主体,让职工知道按什么标准来做,做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在过程控制中按标准须知些什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当发现产品、工作质量不合格准时,能主动采取措施中止或高速所做的工作,使职工能够始终处于"自我控制"状态,规范职工行为,杜绝违章作业,从而也满足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对环境过程控制的要求。
标准化作业模式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推出班组的自主管理,可避免诱发事故的人为因素,抑制违章,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切实清除各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我们有理由相信,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必将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按照集团公司“一保一降”攻坚和管理提升活动的总体要求和安排,为进一步规范煤场管理,切实加强燃料各环节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有效解决入厂验收、设施陈旧等突出问题,消除掺配管理、燃煤热值差等薄弱环节,提升短板指标,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决定自2012年11月起,开展数字化煤场、燃料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大项目建设活动。
一、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燃料管理是关乎火电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发电企业保障生产、节约成本最具潜力的一项工作,在燃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大、燃料供应环境日益复杂、作弊方式不断翻新的新形势下,加强燃料入厂验收管理、煤场储存掺配管理和规范采制化环节的工作刻不容缓。
公司作为集团煤炭供应最为紧张和复杂的“两区六厂”之一,来煤结构异常复杂,靠吃“百家饭”度日,且由于设备老化设施陈旧,给公司燃料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公司燃料验收计量、采制化环节软硬件落后,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和人为干扰因素较大,验收手段已不能适应复杂环境的要求;同时公司燃料煤场管理粗放,不能有效指导安全、经济、环保配煤掺烧工作和煤场科学储存管理,现有燃料管理方式和手段已影响到企业挖潜增效能力的提升,必须应用科学化的手段加以改进和提高。
公司近年来将燃料作为管理的重头戏,通过实施大燃料管理、建立模型采购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是如何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一直是公司探索追求的所在。集团公司提出建设数字化煤场、燃料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大项目,给公司管理瓶颈指明了方向。
(二)意义
实施数字化煤场、燃料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项工程,实现入厂验收、煤场管理、入炉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做到GPS定位、自动分区、精准堆取、精确配煤,对存煤堆放、煤质、煤量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地防止自燃损失,同时优化配煤掺烧方案,对入厂、入炉燃料数据及发电运行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减少人为干扰、提高数据真实性的效果,不仅能够降低燃料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满足公司目前的实际需求,同时更是一项长久受益的工程,对今后的生产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带来不可估摸的经济效益。二、三大项目的定义概述(集团公司定义)
(一)数字化煤场
数字化煤场是指以安全、经济、环保的配煤掺烧及煤场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不同煤场或同一煤场按煤种或煤质区间进行既定堆区划分,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网络信息、视频监控等技术,以入厂轨道衡、汽车衡、皮带秤、斗轮机等设备采集入厂煤分区堆放的数量(如无验收监管系统的指挥接卸功能,则需人工录入各区域的进煤数量)并自动匹配其价格、热值、全水分等参数;以煤场斗轮机(加装皮带秤)、推煤机等堆取设备及原煤仓、入炉皮带秤等设备采集入炉煤从煤场各分区取送的数量,并自动匹配其价格、热值、全水分等参数,从而以三维数字化方式动态展示各煤场和煤场各分区进、出、存煤的量、质、价、时间等参数状态,指导配煤掺烧和燃料供应调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燃料验收监管系统
燃料验收监管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程序和网络信息、视频监控等技术,按照国标对相关作业环节的要求,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系统设计思想,对汽车煤入厂登记引导、机械采样、过衡计量、接卸指挥及汽车回空、出厂单据等业务流程实现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和视频全程监控,并能通过网络信息、移动通讯等手段将现场实时采集的数据自动上传到燃料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的管理者通讯工具,减少人为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加大监督力度,确保燃料验收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透明性。
(三)数字化标准化验室
数字化标准化验室是指燃料入厂、入炉化验室(含采样、制样环节)的相关设备、仪器、设施、环境及岗位设臵、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质量体系等达到国标的要求,并能通过CNAS认证的燃料化验室,同时能实现化验各环节的关键流程通过计算机程序数字化控制和视频监控,实时可靠地传输到燃料验收监管系统、数字化煤场系统、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等,达到燃料化验室的标准化、数字化。三、三大项目功能及实现目标
(一)数字化煤场
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及实现目标有:
1.进厂、堆取、入炉煤数据联动,以三维图形全面直观动态展示煤场状态,包括不同煤场和同一煤场不同区域的煤量、热值、全水分、硫分、价格(标单)、堆存时间等。
2.根据机组负荷和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需要,按煤种、煤质、堆存时间等配煤掺烧和煤场管理的要求,提供最优堆、取煤方案,并能进行直观演示,指导采购供应和配煤掺烧工作。
3.入炉皮带秤、煤仓实时计量输煤动态,能够分班、分炉、分上煤次数进行数据分类统计、计算。
4、煤场现场出现温度超标、存煤越线、盈亏数量过大等异常状况时能进行实时预警并通知。
(二)燃料验收监管系统
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分为进厂智能调度、自动采样、计量、接卸、回空、出单、制样等环节。
1.智能调度系统
智能调度系统主要通过射频卡用于进厂煤的登记、排队、引导、采样、过磅、卸车指挥等方面。
2.自动采样系统
除了常规的功能外,系统增加了要设计采样机维护保养程序软件和集样自动称重、取送时间控制等功能,以确保采样环节堵塞违反国标的漏洞。
3.自动计量系统
在常规功能上增加了自动防遥控作弊和对常用车型车辆超重时自动进行报警功能。以及抓拍套牌车辆、自动识别磅位、煤场扣杂无限PDA传输数据、衡器维护保养监控程序等功能。
4.制样环节要求
制样环节增加了软件程序控制,包括:对合样工作的扫描、称重、合样流程进行程序固化,确保煤样精准合并,防止窜样、少样;判断制样工作条件和已制样的粒度、重量以及送样、制样的时间、存查样的管理等是否符合国标。
(三)数字化标准化验室
数字化标准化验室包括了入厂、入炉煤化验室及采样集样室、制样室、存样室。
数字化标准化验室应具备的硬件设施和环境要求(位臵、大小、温度、湿度、光线等),将严格按照国标的要求。
数字化标准化验室软件开发主要是按照国标规范,针对影响化验结果的化验环境、标定物质、仪器检定、业务流程等进行程序控制,并能实时将数据按权限审核后传输至验收监管系统、数字化煤场系统、燃料管理信息系统。
(四)视频监控系统
三大项目都应根据需要,合理设臵就地视频监控,必要时还可建设视频监控中心和远程网络监控系统,并与燃料调度监控中心结合考虑。根据工作需要及权限,各级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远程访问、监控三大项目实时状况。
(五)与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燃料调度监控中心的衔接关系
三大项目是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燃料调度监控中心的前端功能系统,为燃料管理信息系统和调度监控中心分别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和监控画面,信息系统进行汇总、匹配、计算,形成综合数据应用于燃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并将必要数据传输到调度监控中心。因此,三大项目应共享同一数据库,统一与燃料管理信息系统、调度监控中心接口,能同步上传相关信息至分子公司、集团公司。
四、实施目标和步骤
(一)目标
2013年底前完成三项工程,并将数字化煤场项目建成集团首个样板工程。
(二)步骤
1.动员启动、组织收资调研 时间:2012年11月份
公司成立三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并下召开项目建设动员大会,明确活动目标,完善重点内容,做好阶段安排,组织收资调研,为项目开展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确定方案、选择单位意向 时间:2012年12月份
在充分开展对外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全面系统分析查找目前公司燃料管理及设备设施的不足和问题,充分借鉴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好的管理方法、好的科学设施,组织一些厂家或科研单位,实地进行考察并制定施工方案,公司最终确定实施方案,确定实施单位。
3.全面推进,保质保量完工 时间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
对照关于建设数字化煤场、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实施方案的要求,健全监督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确保三大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五、组织机构
为确保“三大项目”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公司决定成立“三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公司经营管理部承担办公室日常工作。
(一)领导小组 1.成员构成 2.主要职责
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数字化煤场、自动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大项目建设的开展;确定公司三大项目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案;审定设备采购、改造项目,落实资金保障;建立工程质量检查评价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确保项目建设安全有序推进。
(二)办公室 1.成员构成 2.主要职责
制订《关于建设数字化煤场、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实施方案》,经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印发执行;督促指导各部门按照计划做好收资调研、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推进情况;针对项目开展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落实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活动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报送领导小组开展活动各环节进展情况和各阶段工作总结。
六、活动安排及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调研。建设数字化煤场、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项工程,既是公司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三大项目的重要意义,通过专项活动,进一步强化向管理要效益、向科学要效益的理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收资调研,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筹备一套完整细致的方案,确保项目的及时开工,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2.项目管理,落实责任。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结合专项活动方案,做到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优质优量。
3.动态检查,严格考核。建设数字化煤场、验收监管系统及数字化标准化验室三项工程必须建立严考核、硬约束、重激励的工作机制,把项目建设与提升燃料管理、实现全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采取现场会、专题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以及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和督查通报制度,对在建设中行动迅速、态度积极、真抓实干的要及时总结表扬,对搞形式、走过场、推诿拖拉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关于建设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项目办《关于隘瑞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准化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加强本项目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施工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工程项目安全、优质、快速、高效地完成,根据项目办有关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要求,结合我项目部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作为经理部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全面主持项目经理部工作和组织制定经理部各项管理制度。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书记、副经理、副书记、专(兼)职工会主席、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工程部长、质检部长、财务部长、物设部长、安全部长、职工代表等为成员的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监督。定期召开一会议讨论本经理部各种重大事项并督促落实。以下事项须经项目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并记录在案:
1、工程项目劳务施工计划与安排;
2、工程劳务施工队伍的录用;
3、工程劳务分包单价的确定;
4、根据项目经理部的提议,决定项目内员工利益分配原则及奖惩标准;
5、大宗材料采购价格和机械设备租赁价格的确定;
6、其他重大事项。
二、贯彻实施
(一)机构管理
1、项目经理负责主持确定领导、部门责任分工,并负责按照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实施和督促落实经理部各职能部门按照局《管理手册》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进行控制,坚持“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工作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2、经理部下设项目队。实行队长负责制,以承包集体成员为管理领导小组,按照经理部《项目队责任承包办法》进行承包。负责组织和实施工程的具体施工和管理,完成产品的最终实现。并接受经理部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
3、项目部内部项目责任成本以施工合同、施工设计图纸、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实物工作量编制的施工预算而确定。经理部以编制的内部责任成本预算为依据,细化分解成各单项责任成本指标,在责任成本指标编制范围内与项目队签定责任成本承包(或责任状)范围。项目队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根据承包的责任成本具体内容,结合实际制定降低成本措施,分解责任成本指标,通过单项工程责任成本预算承包和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保证效益目标的实现。
4、经理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项目队责任成本承包考核办法,逐月对项目队、搅拌站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验工计价等内容进行考核和兑现奖罚,项目部必须建立验工计价明细台帐和模拟成本考核台账。
(二)部门管理
1、经理部施工技术系统必须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工作,按照技术分级责任制的规定,认真负责的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单项工程作业指导书,积极的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科学有序地组织施工,按工期要求编制年、季、月的施工作业计划和控制网络图。按照工程项目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优措施并抓好落实,及时办理验工计价、变更设计和调概索赔。加强对外协队伍的日常管理,对其安全、质量、工期、效益负有组织管理责任,并建立工程台帐和计价数量台帐。
2、安质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经理部的安全质量监察工作,督促检查、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施工安全、质量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经常深入现场,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违反安全技术操作的队伍和个人有权勒令停工、教育、罚款,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督促指导各协作队伍及时改正,同时向经理部领导反映;负责领导组织对伤亡事故、交通事故、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有权越级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负责经理部安全质量创优规划资料的申报和隐蔽工程的自检和报验,对施工全过程实行安全质量控制,促进安全生产和创优目标的实现;协助监理搞好安全质量检查工作,并与之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对安全、质量负直接责任,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工作。成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质量管理相关决策工作;成立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和环境保护保证体系(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相关决策工作。
3、物资设备部物资系统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物资政策和上级制定的各种物资管理规章制度。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年、季、月生产任务和主要材料核算表、具体措施及维修专用材料计划,负责汇编审查所管物资的申请计划;对物资的消耗总量、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钢材、水泥、砼外加剂、火工品、隧道防水材料等结构用料的订货、采购、供应及资金清算;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制定二三项料、砂石料采购限价和监督检查工作,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控制物资消耗和积压,加速采购资金的周转,达到降低工程制造的成本。同时根据施工单位的生产进度要求组织好大堆料及其他材料的供应并控制质量,要求做好现场管理、仓库管理、文明施工管理。物资设备部机械系统要严格按照公司和经理部有关机械设备管理的规定,随时掌握全经理部机械设备的数量、性能、技术状态、动态,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计算并及时归档,做到帐、卡、物完全相符;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各协作队伍机械使用管理。大宗料及设备机具租赁、购进须采取招标、低价择优选购。
4、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和规章制度,维护国家和单位的利益,认真执行上级和本经理部有关文件和要求,加强对本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负责对工程成本费用支出、盈亏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合理节约筹措使用资金,确保资金向公司上缴款的缴纳;加强专用资金、物资、财产统一管理,以保证生产资金的需要和国家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按规定正确计算、计提各项专用资金,搞好专用资金的收支使用、分配、报销工作;会同预算人员办理验工计价收取工程价款,及时清理债权债务,编制资金流量计划,安排各个时期资金收支,有效的运作资金,确保本项目效益目标的实现。
5、办公室应做好项目管理和项目责任成本各项规章制度的检查、督促落实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组织调动劳动力,保证施工生产的需要。
并配合党、工、团的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做好生活、卫生、防疫等服务现场的工作,抓好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标准化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管理上,狠抓过程控制,防止标准化管理流于形式。
1、以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为基础,确保大临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体工程每道工序、每个关节全面受控。并树立以绵江预制梁场为主的控制性工程,绵江预制场位于K6+720~ K7+035主线填方路基上,承建绵江高架桥360片30m预应力T梁的预制任务。梁场宽度26.5 m,长度315m, 占地面积达8348m2。每排布置4个30mT梁底座,共计6排,布设轨道式龙门吊,场内预设行车道,日生产预应力T梁3片,根据该预制场实际情况,从钢筋绑扎、混凝土灌注、拆立模型、预应力张拉、移梁、环保等方面,把“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进行细化量化,制定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等标准,真正做到处处体现 “标准”,事事彰显“标准”,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质量管理制度”等基本制度,从而使整个梁场的“运作”实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各架子队作业达到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和谐有序。实际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从细节入手,持续改进,不做表面文章。严格控制预应力张拉、压浆等重点施工工序,波纹管进场时,必须有合格证。进场后妥善保管,有防雨措施,不得放在有水或潮湿处,防止管道生锈。波纹管须逐根进行外观检验,表面不得有砂眼,咬口必须牢固,不得有松驰现象。预应力钢绞线应符合GB/T5224-1995的规定,公称直径15.2mm,抗拉强度标准值1860Mpa,弹性模量为1.95×105 Mpa。进场须有合格证书。进场后的存放有防雨措施,不直接放在地上或露天堆放,以防生锈。钢绞线的表面不得有润滑剂、油渍等降低钢铰线与混凝土粘结力的物质,表面不得有严重锈蚀的现象,更不得有肉眼可见的麻坑。波纹管的支设严格按设计给定孔道坐标(由预应力曲线位置可算出)位置控制。波纹管用小径螺纹钢筋固定其设计位置,每米均放一道,在安放波纹管道前用电焊焊牢。曲线段与锚垫板附近可另增用铁丝进行绑扎,以确保波纹管固定牢靠。管道铺设中确保管道内无杂物,管口处用塑料泡沫或塑料胶布封堵。波纹管连接时,接头波纹管的规格可比孔道波纹管的规格大一级,其长度为20~30cm,旋入后接头要严,两接头处先用医用胶带缠裹、再用塑料胶布缠裹严密并用铁丝紧密绑扎,防止漏浆。波纹管接头处的毛刺要磨平。波纹管在安装中与构造钢筋发生矛盾时,调整构造钢筋位置使波纹管处于设计位置。锚垫板牢固地安装在模板上,锚垫板定位螺栓须拧紧,锚垫板与孔道严格对中并与孔道端部垂直。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90%以上时方可进行张拉,张拉时应有混凝土强度通知书,未达强度者不可以张拉。预应力钢束张拉时采用双控,即以控制拉力为主,以钢束实际伸长值进行校核,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相对误差不得超过±6%,否则应停止张拉分析原因。计算应力取扣除孔道摩阻损失的平均应力,两端张拉时,取预应力束筋的平均应力进行计算。
在构建组织机构上,明确责任,分层负责,项目部和各架子队均成立了标准化工地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控。在规划设计上讲求实际,力求实效,以“目标创建、体系保证、管理机构、职责分工、制度办法、创建要点、过程控制、检查考核”等几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去促进梁场的标准化建设。在资源配置上落实“标准化”的要素配置。梁场从“施工人员,机械、检验检测设备,原材料,工地试验室,场容场貌”等几个方面作了严格要求。在过程控制中,梁场对施工范围内的钢筋、混凝土、模型、电力设施等分层次、按专业进行控制。从检查内容、检查部门、检查方式、检查要求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使各架子队作业时能够“按章行事”。
2、以样板工程为载体,在现场施工中组织其他工区观摩学习,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落实标准。
3、以每月综合检查评比活动为契机,按照标准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程质量进度,文明施工等进行详细检查,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落实。
4、通过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外委培训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各种作业人员精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5、按照原材料进场流程,严把进场关,禁止未经检验的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和用于工程施工中,物设部、实验室联合把关,从源头上控制好工程质量。
6、内业资料狠抓管理,定期组织内业资料专题培训与讨论会,各部门设立专人管理内业资料的整理归档,及时建立相关台帐,规范项目内业资料的填写和管理工作。
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日期:
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推动和引导项目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职工的生产安全,促进公司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现根据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理念和安全工作方针,强化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安全标准化意识,真正落实安全标准化工作,以此为契机使项目部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实现项目部安全管理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日常管理标准化和“零伤害、零损失、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二、工作目标
把落实项目部“消除隐患、预防事故、改善环境、持续发展”做为重点工作,强化安全工作的正规化和标准化,杜绝各种违规违章现象,建立健全项目部安全生产的监督机制,确保项目部“最大限度的不发生安全事故,不破坏环境,做清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三、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落实好安全标准化工作,项目部成立了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好安全标准化工作。
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时间安排
按照项目部时间安排,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1月1日 —1月15日):为动员部署阶段。传达和学习上级关于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安排和部署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各项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16日 — 6月30日):为检查整改阶段。结合实际落实自查整改工作,严格按照项目部要求组织实施各项安全工作标准,完善各项基础工作,提高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质量。
第三阶段(2015年7月1日 —— 项目完工):为自评考核阶段。认真落实自评考核工作,按照项目部自评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储存、运输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不断的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工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五、工作内容
1、抓好宣传工作,贯彻好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充实专职管理人员。
3、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基础资料工作,真实及时地记录各项安全生产活动。
4、不断完善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标准,改善劳动条件。
5、建立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6、强化安全监督队伍,把安全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分班组、分个人进行制度化,作业化,标准化,做到道道工序有监控,各岗位有监督。
7、坚持安全生产“三同时”原则,规范工作程序,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及时妥善解决。
8、坚持召开安全各项会议,坚持班前会上天天讲安全,认真执行各项安全检查监督工作。
9、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抓重点,抓典型,认真落实风险动态管理,层层把关,确保不发生各项事故。
10、落实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应急应变能力。
六、工作要求
1、全体员工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安全标准化各项工作,真正在意识上有增强,在行动上有进步,在管理上有提高。
由国际电力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 (IEC TC57) 推出的IEC 61970标准和IEC 61850标准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 其中IEC 61970标准已经成为调度主站系统的建模规范, 且调度主站系统之间的模型交互大多以IEC 61970标准作为交互准则[2]。同时越来越多的智能变电站系统基于IEC 61850标准进行建设, 变电站内部已经实现了基于IEC 61850的厂站模型共享以及实时数据共享。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 调度主站系统对于保护模型越来越关注, 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IEC 61970标准当中对于保护模型的描述相对比较简单[3], 已经无法满足调度主站系统的需求。而IEC 61850标准当中对于二次系统的保护模型描述更加详尽[4,5], 更加真实地反映电力系统中的保护模型。
本文对于如何在IEC 61970标准当中准确详细地描述保护模型进行了研究, 结合IEC 61850中二次系统部分的保护模型描述方法, 提出IEC 61970标准保护模型的模型扩展方案。
1 IEC 61970标准保护模型研究
IEC 61970标准中的保护模型[6,7]如图1所示:IEC 61970标准中保护模型围绕Protection Equipment (保护设备) 展开描述。通过Protection Equipment与Conducting Equipment (导电设备) 之间的多对多关联, 可以描述电力系统中保护设备与导电设备间的关系, 即一个保护设备可以保护多个导电设备, 同时一个导电设备可以被多个保护设备所保护。
Protection Equipment与Protected Switch (保护开关) 之间同样存在多对多的关联, 用于描述电力系统中开关根据保护设备的具体保护信号实现跳闸自我保护的业务逻辑。一个保护设备可以操作或者保护多个开关, 一个开关可以根据多个保护设备的保护信号实现跳闸自我保护。Breaker (断路器) 和Load Break Switch (负荷开关) 从保护开关派生而来, 上述业务逻辑适用于断路器和负荷开关。
此外, Protected Switch与Reclose Sequence (重合闸序列) 之间是组合关系, 描述了电力系统中开关实现重合闸的业务逻辑。一个开关可以拥有多个重合闸序列, 而一个重合闸序列只能对应一个开关。
IEC 61970标准中还定义了Synchrocheck Relay (同步保护) 和Current Relay (过流保护) , 都是从保护设备派生而来。
IEC 61970标准中定义的保护模型较简单, 无法完整地描述电力系统中的整个保护逻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保护设备内部的保护功能尚未描述。电力系统当中, 每一个保护设备实际上集成了很多保护, 这些保护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若干种, 譬如一个线路保护设备可能会集成电流速断保护 (限时、定时) 、方向性电流保护、零序电流保护 (大电流接地系统:三段式、方向性) 、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零序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高频保护、自动重合闸等;一个变压器保护设备可能会集成瓦斯保护 (也称气体保护) 、电流速断保护、差动保护、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 (低压过流、复合电压过流、负序过流及过负荷保护) 、零序电流保护 (分接地与不接地, 后备保护) 等, 一个母线保护设备可能集成母线差动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等。IEC 61970标准中仅仅描述了保护设备以及保护设备下的保护信号, 对于具体的保护功能尚未描述。
2) 对于保护业务逻辑描述过于简单, IEC 61970标准中仅仅描述了保护设备与导电设备、保护设备与保护开关之间的关联, 但是未描述保护设备内部不同的保护功能与导电设备的对应关系、保护功能与保护开关的对应关系等。
3) 仅描述了保护所起到的功能作用, 未描述保护定值信息等内容。
4) 对于保护设备中具体的保护信号, 未按照保护功能做进一步的区分。
2 IEC 61850标准二次系统模型研究
IEC 61850标准当中, 对于电力系统建模与IEC61970标准稍有不同, IEC 61850标准中的电力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分析比较IEC 61850标准以及IEC 61970标准可以得知, IEC 61850标准对于一次设备模型的描述与IEC 61970标准基本一致。
在IEC 61850标准二次模型当中, IED (智能电子设备) 对应电力系统中实际物理设备, 当然也可以为一个保护设备, 即一个保护设备建模为一个IED。每个IED作为一个设备容器, 包含有Server对象, 每个Server对象下面保护若干个LDevice (逻辑设备) 对象。
对于逻辑设备, 模型描述为具有相同公用特性的逻辑节点组合, 每个逻辑设备可以包含若干个LNode (逻辑节点) 。按照IEC 61850标准进行建模过程中, 一般使用逻辑设备来描述不同的功能, 如保护功能可以建模为一个逻辑设备。目前实际应用中, 根据功能不同, 逻辑设备划分为若干类别, 除了保护逻辑设备之外, 还包括公用逻辑设备、测量逻辑设备、保护逻辑设备、控制逻辑设备、录波逻辑设备以及状态监测逻辑设备等。
对于逻辑节点, 模型描述为一个最小功能单元, 在逻辑节点下包含具体的数据以及数据属性等内容。IEC 61850标准中定义了若干的保护逻辑节点, 如PDIF (差动) 、PDIS (距离保护) 、PIOC (瞬时过电流) 、PHIZ (接地监测) 以及PTOC (延时过电流) 等。此外, 通过图2可以知道, 逻辑节点可以直接属于厂站、电压等级、变压器以及间隔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Connectivity Node (连接点) 、Terminal (端点) 与一次设备存在关联。
通过分析得知, IEC 61850标准中保护设备与一次设备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节点来进行关联。一个IED可以包含若干个逻辑节点, 一个逻辑节点与若干个一次设备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同时一个一次设备可以包含若干个逻辑节点。
3 IEC 61970标准保护模型扩展
由于实际保护设备包括若干个保护功能, 为描述保护设备的保护功能, 在IEC 61970标准中扩展Protection Module (保护模块) , 保护模块对应具体的保护功能, 如过流保护、过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 类似于IEC 61850标准中的LNode。
保护模块作为一种Power System Resource (电力系统资源) , 与Protection Equipment (保护设备) 存在一对多的关联。一个保护设备可以包含若干个保护模块。扩展保护模块之后, 保护设备将主要描述保护设备这个装置, 重点描述设备生产厂家、铭牌、投运日期等信息;具体的保护设备下的保护功能以及保护逻辑, 通过保护模块来描述。
保护模块作为一种Power System Resource (电力系统资源) , 与Protection Equipment (保护设备) 存在一对多的关联。一个保护设备可以包含若干个保护模块。扩展保护模块之后, 保护设备将主要描述保护设备这个装置, 重点描述设备生产厂家、铭牌、投运日期等信息;具体的保护设备下的保护功能以及保护逻辑, 通过保护模块来描述。
扩展后的模型方案如图3所示。为更加精确地描述保护设备的保护功能以及保护的业务逻辑, 将原IEC 61970标准中的Protection Equipment与Con-ducting Equipment的关联、Protection Equipment与Protected Switch的关联转移到Protection Module上。即删除Protection Equipment与Conducting Equipment的关联, 并删除Protection Equipment与Protected Switch的关联, 并创建Protection Module与Conducting Equipment的关联, 并根据保护设备的保护功能所关联的导电设备, 描述保护设备所保护的一次设备;创建Protection Module与Protectd-Switch的关联, 并根据保护设备的保护功能所关联的保护开关, 描述保护设备所操作的开关。
对于保护相关的状态量量测, 根据其所属的保护功能不同, 将这些保护状态量量测关联具体的Protection Module下。对于保护相关的模拟量量测, 根据其所属的保护功能不同, 将这些量测同样关联到具体的Protection Module下。
对于保护相关的定值数据, 根据其数据类型不同, 创建为不同的量测, 并根据其所属的保护功能不同, 将这些定值量测关联具体的Protection Module下。为更加准确地描述定值数据, 扩展两种量测类型, 描述如表1所示。
4 保护模型建模方法以及应用
本文所描述的保护模型扩展方案, 适用于基于IEC 61970标准的主站系统的保护模型。对于扩展后的保护模型, 实际保护建模方法以及步骤如下:
对于一个实际的物理装置, 若其具备保护功能, 则建模为一个Protection Equipment。通过父类Equipment的相应属性, 描述保护设备的生产厂家、投运日期等信息。创建的这个保护设备主要是描述一个实际的物理装置, 而不再描述该装置的具体保护业务逻辑。
根据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不同, 创建若干的Protection Module, 并与Protection Equipment关联, 表明该保护功能属于这个保护设备。并根据这些保护功能所保护的设备不同以及其所操作的开关不同等, 分别创建Protection Module与Conducting Equipment以及Protection Module与Protected Switch的关联。
最后对于保护装置下的数据, 按照数据类型不同分别建模为状态量量测或者模拟量量测等, 并关联到不同的量测类型上。
按照以上方法, 则对于保护建模完成。
以线路保护装置为例, 阐述一下具体的按照本文中描述保护扩展模型进行保护建模的应用。
对于线路保护装置而言, 首先在相应的间隔下创建一个具体的Protection Equipment, 对应此线路保护装置, 并描述这个线路保护装置的名称、生产厂家、投运日期等信息。
对于线路保护装置而言, 起码具备距离保护、瞬时过流保护、带时限过流保护等保护功能。根据线路保护装置实际情况对于保护功能进行实例化建模, 即在线路保护装置所对应Protection Equipment下, 创建相应的Protection Module, Protection Module可能包括距离保护I段、距离保护II段、距离保护III段、瞬时过流保护、重合闸保护、零序保护I段、零序保护II段等等。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 经常存在一个保护装置保护多个设备, 保护装置的不同保护功能, 跳闸操作的开关也不尽相同, 以线路保护装置而言, 10 k V的线路保护装置经常被用于保护多条线路。保护建模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创建Protection Module与Conducting Equipment以及Protection Module与Protected Switch的关联, 从而描述此类保护功能的实际医用。
线路保护装置的数据主要包括状态数据、定值数据、测值数据以及控制数据。对于这些数据, 有取舍的在相应的Protection Module创建出来, 譬如对于状态数据以及测值数据, 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在相应的Protection Module创建为Discrete (状态量量测) 、Analog (模拟量量测) 、Accumulator (离散量量测) ;对于定值数据, 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 同样在相应的Protection Module创建为Discrete (状态量量测) 、Analog (模拟量量测) 、Accumulator (离散量量测) , 并通过量测类型的不同加以区分;对于控制数据, 根据控制的数据的不同, 在相应的Protection Module创建为Command (控制命令) 或者Set Point (设点命令) 。
应用本文中所描述的保护模型扩展方案进行建模, 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保护设备、保护功能以及保护设备和保护功能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于一个保护装置分别保护不同的设备的情况, 利用此扩展模型可以更加的精确描述。应用本文中所描述的保护模型扩展方案进行建模, 为电力高层应用、故障定位、故障分析、辅助决策、DTS仿真等建立更加准确的模型基础。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IEC 61850标准中保护模型描述方法以及IEC 61970标准中保护模型描述方法进行研究及比较, 得到IEC 61970标准保护模型扩展方案, 为更好的在IEC 61970标准当中描述保护模型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应用此模型扩展方案, 可以在IEC61970标准模型当中更加准确的对于保护设备进行建模, 并为电网潮流分析、DTS仿真、辅助决策等应用提供更加准确的模型基础。
此外, 本文中提出的模型扩展方法同时适用于其他设备的模型扩展, 为后续二次系统一体化、全景建模等提供模型扩展思路。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中的保护建模, 分析比较IEC 61970标准以及IEC 61850标准当中对于保护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IEC 61970标准对于保护模型建模办法的不足之处, 结合IEC 61850标准二次系统模型描述办法的优势, 对于IEC 61970标准中保护模型进行扩展;对于保护系统当中诸多的保护功能, 扩展保护模块类对于保护功能进行描述, 可与IEC 61850标准中的逻辑节点相对应;对于保护量测, 描述保护量测的建模办法以及建模位置, 以保护模块作为保护量测的父资源;对于保护定值, 增加两种量测类型加以描述, 建模办法同保护量测。对于扩展后的IEC 61970标准保护模型, 描述了其实际建模应用。
关键词:IEC 61970,IEC 61850,保护模型,模型扩展,保护功能,保护模块,保护量测,保护定值,逻辑节点
参考文献
[1]王丽华, 江涛, 盛晓红, 等.基于IEC61850标准的保护功能建模分析[C]//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 2009 (9) :99-103.
[2]崔巍, 史永, 孙兵.基于IEC61970/61968电网模型构建和整合[J].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 2011, 39 (17) :60-63.CUI Wei, SHI Yong, SUN Bing.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grid model based on IEC61970/61968[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1, 39 (17) :60-63.
[3]毛鹏, 魏晋雁, 茹锋.基于IEC61970的电力系统二次设备CIM建模初探[J].继电器, 2007, 35 (11) :65-68.MAO Peng, WEI Jin-yan, RU Feng.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CIM modeling for the secondary equipments in power system based on IEC61970[J].Relay, 2007, 35 (11) :65-68.
[4]马文君, 牟龙华.变压器微机保护的IEC61850改造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 (19) :145-149.MA Wen-jun, MU Long-hua.Research on IEC61850transformation of microcomputer-based transformer protection[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1, 39 (19) :145-149.
[5]向珉江, 高厚磊, 史先好, 等.基于IEC61850标准的线路保护功能建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 (3) :127-131.XIANG Min-jiang, GAO Hou-lei, SHI Xian-hao, et al.Modeling of transmission line protection functions based on IEC61850standar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1, 39 (3) :127-131.
[6]柳明, 何光宇.IEC6l850/IEC6l970保护模型的协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6, 30 (22) :7-11.LIU Ming, HE Guang-yu.Coordination between IEC6l850and IEC6l970for the protection model[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6, 30 (22) :7-11.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产业 标准化 产业标准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90%。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不论是因为经济发展还是就业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标准化对于秩序形成的作用,对于员工众多,流程化、规模化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不仅能降低双方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能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竞争力。随着信息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标准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演变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准入证。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能促进该产业在人员管理、流程梳理、技术应用上的效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经济良性发展。
1 产业标准化概述
1.1 产业标准化的形成
分工的出现使产业得以形成,而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的提升是产业及产业秩序生成的关键。产业的秩序造就了产业链的形成,为了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地位,领头企业往往会将技术与专利组合在一起,使潜在的产业秩序固定,形成标准化,由此产生产业标准化。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则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产业标准化是以产业为背景的标准化,从实践上看,它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机器大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分工细化的特点使得产业标准化应运而生。大工业时代的产业标准化以提升效率为最高目标,希望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从内涵上看,产业标准化囊括了产业内产品生产、企业管理、经营上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最终体现为产品级的标准化,其实质是指导产业内最优生产秩序的形成。产业标准化在推动积极快速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正常生产秩序的形成,确保了经济质量和产品安全。
1.2 产业标准化的作用
1.2.1 提高产品的兼容性
产业标准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方案,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兼容性,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统一产业中的生产环节,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迅速下降,达到降低资产专用性目的。这不仅提升了产业内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得产业内各类产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得到实现,为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便捷。
1.2.2 促进规模经济和分工的形成
通过标准化对重复性事物进行统一,保证了规模经济和分工的形成及有效运作。产业标准化以技术为手段,使生产环节安排更为合理、有序,减少浪费,使生产资源更加集中,分配更为合理。
1.2.3 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
产业标准的形成往往是行业内领先集团博弈的结果,它在保证产业有序运行的同时也对后入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壁垒。领先集团通过运用国际规则、政策调控、强势市场和知识霸权等手段,强化并巩固其在产业中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标准化就成为了其控制产业发展的手段。产业标准化渗透到产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技术层面,尤其是核心技术模块被掌握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通过产业标准化形成的技术壁垒,对中小型企业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打压,因其合理的外衣越加受到各方的关注。
2 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
因受到发展起步晚、资本有限、技术较为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还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位置。产品研发、核心组件、先进技术以及品牌营销等高利润环节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只负责加工、制造部分,比如贴牌生产(OEM)等。其结果就是产品的同质性高,在市场竞争中只能采取低价策略,通过压缩成本等途径,打价格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生产附加值及产业发展优势,使利润点仅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无法得到实质的提升。
2.2 人力资源优势在逐年减弱
我国的劳动力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年减弱。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迁移、分散至各个领域和地区,劳动力的分散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人工优势减弱的原因有好有坏,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的出台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成为了我国出口的新贸易壁垒。三是工资水平的逐年提高,给拥有较大员工基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成本压力。四是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失,形成了“用工荒”现象。
2.3 产业升级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基础上的,并以此作为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布和运作。然而,由于我国主要从事的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较少的生产环节,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弊端日益明显。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又面临着以下障碍:一是动力不足。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过于关注要素价格,追求低成本生产,缺乏升级发展的动力。此外,因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不足,且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力度。二是能力有限。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投资少、回报快的特点,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投资首选,这就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要么在低成本中求生存,要么黯然退出。三是外部阻力。我国目前还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生产环节,国际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商通过打压和技术控制,将生产企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使得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研发、创新、品牌和渠道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打压。
3 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的意义
3.1 通过标准化走向产业链的高端
标准化不仅可以使技术创新的成果达到产业化生产的目的,也可以使营销和销售环节的各项措施得到模式化的推广,促进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在技术创新方面,在技术研发的初期切入标准化,通过设计将新技术与标准融合,形成可执行的研发方向,使技术创新、标准与生产同步进行,确保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顺利开展。在营销和销售方面,通过标准化形成模式化、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使得营销兼具一体化和多样化,确保其延续性;而标准化的销售制度在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便捷,促使评价、改进体系的确立。
3.2 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生产
标准化使得生产的流程化得以实现,其在促进机械化进程的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对人工的依赖度得到缓解,而且掌握技术的高层次产业工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在降低人员流动性的同时,确保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除此以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得所有工作均有标准化的工作手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培训压力,缩短培训时限,保证了生产的有序进行,保障了产品质量可控。通过标准化达到规模化生产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3.3 促进产业联盟的形成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群体还是中小型企业,这不仅造成了过度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了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联盟的形式,将技术标准工作的主体向企业转移,让企业共同参与联盟标准的制定,在保证标准的实用性的同时也能使其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联盟标准的建立,也为产业设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避免了无序竞争的产生,从而达到优化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产业联盟的形成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交流的同时提升了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加强了产业自律,随着其群体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也进一步加强了其对产业链及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影响力。
4 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化实施的方法
4.1 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由政府和行业组织牵头通过标委会、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发挥各自优势,规划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标准体系。在体系表下,进一步分析现有标准的适应性,达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互补,从而引领企业有目的性地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开展产业链中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注重标准的延续性,形成区域产业标准配套体系,推进区域产业间的标准化交流合作,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
4.2 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参与和建设工作
4.2.1 积极参与标准化技术组织
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积极参与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特别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可以加强国际交流,获得第一手技术资讯,了解国际社会发展方向,为产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截止2011年,福建已有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7个,标委会作为标准交流的平台,为企业申报、制定标准提供标准,开展标准宣传活动,提供国际、国内标准动态信息,促进了信息的互联和行业内技术交流。为进一步促进标委会工作的开展,《福建省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第十一条规定对承担国际、全国、福建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分别给予50万、30万、10万元的资助,以促进标委会工作进展。
4.2.2 构建产业标准联盟
我省已形成鞋服、水暖、石化、电机等大型产业集群,为产业联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建立产业联盟,可以提升话语权,加强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促进双方信息互通,制定更适合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盟标准。产业联盟的建立和联盟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产业的有序、可控发展,提高产业技术门槛,减少恶性竞争,打造健康、积极的产业环境。对于中小企业,加入产业标准联盟后,通过内部的竞争与促进,可以促使更多企业的标准行为由被动转为了主动,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4.3 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的不同决定了标准的差异,标准一旦制订就形成了约束。在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中,参与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报评议工作中,行使作为WTO成员国的权利,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除评议工作外,在政府层面,通过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平台,密切跟踪出口国技术法规、标准的变化情况,可以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对制定国际标准的单位给予资助,鼓励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而企业层面,应积极参与实时关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熟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REACH法规》等相关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和能力。
4.4 建立产业标准化平台
利用福建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标准资源的共享和互联,确保标准的有效性。通过平台整合收集国内外标准信息,及时了解标准更新情况,并进一步开发功能,为企业提供标准动态跟踪服务、标准有效性确认、标准查新、标准专题索引、标准水平评价、标准制定等咨询服务,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平台搭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方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童时中.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胡晓鹏. 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67—74.
[4] 王晓峰,黄胜海.加速标准化进程 推动产业升级.中国禽业导刊,2008,(13):24—28.
[5]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十大重点产业标准化工作要点[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9(11): 35—36.
【系统标准化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标准化申报系统11-10
集团六大系统标准10-12
建筑智能化系统标准02-23
给排水系统工艺标准03-14
建筑消防系统维保合同标准01-15
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标准01-28
航空售票系统系统实施报告11-02
质量标准化实施方案10-24
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03-08
安全标准化操作实施方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