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精选12篇)

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1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进行备课、上课。如何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思路,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在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就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巧设悬念、提供建设性的问题、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知识。

二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不要因为小的错误就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对于学生的不成熟的观点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要适当开展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一定注意不要用比赛结果给学生施加压力,要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应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新教材的 知识体系和新的学习理念一定要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哪部分是重点,哪部分非重点,对于每一部分,新课标的要求是什么都要了如指掌。然后确定本节课和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形成教学意图。

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2

当然, 梁思成先生说过: 最简单地说, 建筑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 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讲我不否认他所说的, 但我认为那还是片面的, 广场是建筑、纪念碑是建筑、陵墓是建筑, 等等这些都是建筑, 但它们是房子么? 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我之前所讲, 我此处所谈就是认识与体会, 下面我就从对建筑的启蒙开始讲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理论课上老师就引用过老子《道德经》中的话: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从这句话中给我们的信息是建筑有其空间上的性质, 那我们讲建筑提供给人的是它的空间, 当然, 这个空间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 但是不是就可以说由物质材料构成的空间就是建筑呢? 那天然山洞是建筑么? 由此可见也不全面, 空间仅仅是建筑的一个方面。

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那是不是说建筑就是艺术呢? 很明显这是不完全合适的, 但有一点没有错, 那就是建筑具有其艺术性。在建筑空间组合论有形式美的规律, 这一点它与其他艺术都是相同的, 但建筑也有异于其他艺术所特有的形式美规律, 像尺度、比例这都是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所以, 艺术也是建筑的一个性质, 建筑需要艺术的手法。

雨果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当然这形容的是西方的建筑 ( 现如今也同样适用于东方) , 但从此也可以看到建筑的时间性、历史性。而建筑的美感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由此体现了建筑美学本身的变迁。 像大斯芬克斯被打掉了鼻子, 如今已仅在传说中的世界七大奇迹中的其他几大奇迹。而建筑的使用原本就是在时间的存在中进行的。我们都知道园林建筑都有空间的变化, 像留园入口大门有一段曲折变而富有变化的空间, 以及之后的“古木交柯”、大水池和涵碧山房等等, 这些空间上的变化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沙利文曾说过“形式追随功能”, 艺术是建筑的表观, 而功能才是建筑的首要目的, 因为建筑首先是为服务于人而建造的, 住宅是给人以居住的、学校是提供人的教与学的场所、医院是为病人治病之所, 等等这些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 所以满足人的功能需求, 给人以适宜的功能感官才是建筑设计的首要目的, 当然沙利文的话过于绝对, 但也影射出功能的重要性, 否则建筑再美, 功能不合理, 就是华而不实的建筑。

我们知道建筑与其他艺术是有区别的, 但最大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高度的工程技术性, 特别是现如今的建筑, 其工程技术性尤为突出。 最具代表的就是现今的高层建筑以及大跨度建筑, 如果没有超高的工程技术的支持, 那就没有现今个逾百层的摩天大楼, 就没有可以容纳几万人的体育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但经济性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像悉尼歌剧院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 矗立在海滨, 像是一座雕塑作品, 让人着迷, 但其远超预算造价十几倍的决算造价, 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这也成为这建筑的不足之处。建筑不仅具有以上说的几种性质, 它还就有文化性, 它会随之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而各个民族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 建筑还会受到信仰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征。 如同源于基督教的天主教与东正教, 他们的教堂形式也是各具特征, 天主教建筑的主要特征是高直式和尖塔; 而东正教的最主要特征在于穹窿顶。地域性像我国的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皖南民居、重庆吊脚楼等等。

以上我主要介绍了建筑的几个性质, 那建筑的三要素是技术、经济、艺术, 虽然每一点都是单独的, 但它们都是息息相关的, 相互联系的, 都是建筑的一部分, 缺一不可。时间影响艺术、空间, 艺术影响经济、经济制约形式, 他们相互独立、相互影响, 千丝万缕, 而当实际的进行建筑设计时, 无论那一点没有考虑周到都会对建筑造成或多或少的问题。

以前听到这样的一句评论, 大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似乎没就自己时代的东西, 我们不知道在设计什么, 要么是仿古, 像模仿徽派, 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形式———什么地中海风格、马尔代夫风格, 但都是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意思是我们不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当时给我的冲击还是蛮大的以至于一度都不知道该设计些什么 ( 当然, 当时也包括此时, 一直还是如此, 总是没有想法, 一到做设计时总是无从下手) , 一到老师书风格的时候, 就不知道该怎样进行下去, 如果要做到与原有风格相似, 则是模仿古建筑形式, 做现代的则是免不了借鉴西方的那些建筑大师 ( 主要是迈耶, 因为他的风格、形式给人的观感最就冲击力, 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 所以就与此矛盾, 现在想想, 也许正是因为我不懂建筑, 所以该模仿还是得模仿, 该抄还是要抄, 想来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的风格, 这也许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处于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 所以这也是一种探索吧 ( 说的很空泛, 没有佐证, 仅仅是我的一点想法) 。

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3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英语课程应把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养成了英语学习的好习惯等作为评价教学有效的依据。

那么,反应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一、教学目标有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直接参考依据。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注重教学设计,但很少关注目标的有效性,即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和正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关注和重视。

那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我觉得首先要吃透整个教学内容,即一堂课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全部知识点,以及前后有联系的相关内容,便于在教学当中结合旧知,引用拓展。再次,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更要从学生出发,考虑各方面不同因素,从而制定出合理又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活动设计有效

想要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首先活动设计要有意义,贴近生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中学,在学中用。活动也需人性化、生活化!使“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

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几种链接方式:

1.“身临其境”式

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且有意义的情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热情。

2.“学以致用”式

中学英语教学要引申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让生活成为学生运用英语的乐园。

三、任务设计有效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Learning by doing”。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中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们组织教学的所有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所设计任务活动的语言学习内容是什么?

2. 该任务活动的语言技能学习目的是什么?

3. 应该如何安排合理的任务活动操作步骤?

4. 任务活动最后的效果如何?

四、评价有效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最突出的是引入形成性评价的机制与方法。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更需要得到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用一张考卷、一次表现来评价一切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五、作业有效

作业有效首先取决于作业布置的有效,使学生对作业有个透彻的理解。一般一堂课中,作业的布置和指导需要5分钟。传统的英语作业都是抄单词、朗读、听录音等,它缺乏创造性,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英语作业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改革,那么怎样有效布置出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从中锻炼多种智能、保持对英语的持久兴趣和爱好呢?

首先,有效配置融合各门课程在内的课外作业。学科融合性是现代课程发展的趋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更是一门学科融合性极强的学科。有效处理好其它学科与英语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再次,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英语会有听音作业。为使学生不疲于简单机械的重复跟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心态,让磁带成为自己的课外老师,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勉强去听录音。最后,有效的作业应该适度适量,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篇4

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学校:老君庙镇老胡庄小学 校长:曹清华 沐浴着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汝南县各个学校承担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接受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如今,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校长,如何使教师接受挑战,尽快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校长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承担的角色,并勇敢担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进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要领会实质、把握精髓,决非易事。我认为:校长应做新课改的实践者、探索者。首先,校长在实施新课改中,应做到“四带头”,即带头上课、听课、评课、探讨;其次,要重新改建学校管理模式,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如在制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体制创新上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运行体制;其三,在学校还要创建一种领导重视,教师愿意,学生配合,家长理解的课改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人性化、和谐化;其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全面、过程、综合”的全方位综合评价。如我校对教师评价提出“发展性评价”,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注入活力。校长还应通过教学实践,设法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如我校采取“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即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三动”(即引动、互动、自动)的教学模式。“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同学参与教学过程,倡导课堂师生互动和生成。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使其成为我校教学特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如何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景;科学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提问与讨论的时间;怎样引动、互动、自动;教学秩序的调控等等。一方面张扬同学个性,另一方面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同学的竞争和协作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

对教研活动进行新的定位;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教研的内容以交流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及研讨下一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了课改教研的质量。通过定期组织校专题研讨、“优秀教师与新课改同行”活动、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深入课堂实践

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成功发展”发展战略规划,正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基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我校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我校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发展,理想的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就学生而言:“以人为本”,从同学出发,关爱每一位同学,尊重同学人格和个性,对完满人格的培养和追求,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成功发展”,挖掘同学的潜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成功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教师而言:学校相信每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潜能,期望教师成功,同时也为教师搭建成功的平台,使教师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教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村小负责人,我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例如与老师谈教学设计、谈教法,跟学生谈学习方式转变,详细了解课改的进展状况。比如针对课堂教学状况,我县在汝南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主六环”模式,所谓“三主”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当堂解决问题为主线。所谓“六个环节”,是指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总结、巩固提高。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

四、自觉的改革创新意识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校长管理学校,首先要决策学校的发展,要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校本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和远景,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校长的创新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应完全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有人把后者归纳为“三从四得”。“三从”,就是“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上级,不担责任;三从老规矩,不冒风险。”“四得”,就是“一得省心省事;二得保险可靠;三得上级欢心;四得众人称赞。”这种从众、依附心理其实就是“攀显权贵心理”、“权术营生式心理”的表现。作为一名校长应完全摆脱这种消极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五、课改工作的引领者

面对课改以及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磨难,校长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而不是被弄得身心疲惫、消沉、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是顽强拼搏、冷静思考,善于从失败、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在逆境中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缺乏自信心的校长,工作起来总是徘徊观望,等一等、瞧一瞧的心态严重,往往错过许多机遇。特别是在受到挫折以后,更是缩手缩脚,毫无创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发挥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潜在的智力因素。校长们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百折不挠,大胆进行改革,办好学校。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克服好高鹜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倾向,比如不能正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掩盖或淡化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重实效、走过场等。作为校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抓课改,克服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务实是课改的保证,务实是发展的根本,务实就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干群关系。所以,作为校长我们都必须具有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校长,如果仅凭老知识和老经验,也许能应付眼前,但绝不能适应未来,尤其不能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大潮,所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且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自我充电,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浅谈我对教师义务的认识 篇5

关键字:教师义务;正确认识

谈到“教师”,人们就会想到一句令人肃然起敬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不仅明确了教师的法律地位和使命,也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份责任重大的职业,教人做事,振兴民族。《教师法》对教师义务的规定中第一条即要求教师要尊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人类心灵的设计师”,说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尊师爱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模范与榜样,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严于律己,文明做人,为自己的学生们树立守法道德的榜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

相关法规要求教师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正如扫马路是清洁工的每日便餐一样,这对教师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考核。作为教师应当认真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教学计划,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更是给国家和社会的答卷。虽然如此,但不得不说,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轻视教育义务的履行,而转向盲目追求名利。在中小学,部分教师不去自觉地制订自己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计划,对于课堂教学和学校交付的各项任务应付了事,而将主要心力放在课外有偿辅导方面,长时间地不更新知识,不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不钻研教育教学改革,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年轻教师职业观念不强,工作目标不明确,缺乏忠实履行教师义务的内在动力。这些不良状况,不仅仅是个别教师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群体义务的履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教师教学生首先是“传道”,教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教他们掌握知识。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也就是既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引文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在《教师法》对教师义务的规定第三条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是接受社会和国家委托,专门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人,其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各级各类人才。在教师的根本任务当中,既包括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养成高强的实践能力,也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完美的心灵和人格。这也就是常说的”做人“和”做事“,我们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才是做事。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指导,以至于像”马加爵“等恶性的学生犯罪的屡屡发生。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是一个凭良心的工作,教育需要有爱的参与,教师的基本要求中首先就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不仅仅是给学生上好课,它既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也包含这教师对学生正当的严格要求。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农村教师魏敏芝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而寻找的故事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当在头脑中树立起”人格平等,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观,对学生的情感、学习和生活多加了解和关照,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和服从而不是畏惧和抵触。有些教师是不能理解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对学生管束有余而热爱不足,甚至仍有打骂、体罚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也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师生互殴和学生打老师的事件,不得不说有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去指责孩子们的不是,作为教师也是应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进到一名教师该尽的义务。

本人觉得教师是一份平凡的职业,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职责和义务。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一味的被教师职业头上的那个光环所误导,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得行驶权利和履行义务。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为人师表,尽三尺讲台而挥洒青春,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王卫东,郑亚楠,当今中小学教师义务及其履行问题

浅谈我对钓鱼岛问题的认识 篇6

最近,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问题,受到全世界,尤其是中日人民的关注。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自将本属中国的钓鱼岛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自此至今,中国两岸三地,从官方到民间无不在谴责美日的行径,同时积极努力的保卫钓鱼岛主权。

事实上,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

历史上,中国最早发现、开发钓鱼岛,通过先占取得主权。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

1562年(明朝)《筹海图编》、1863年(清朝)《皇清中外一统舆图》均对钓鱼岛有清晰规定和标示。充分说明了历代中国政府都将钓鱼岛列入疆域之内,采取开发、利用和管理行政措施,有效的统治和管理了钓鱼岛,巩固了主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尾声时,日本于1895年1月14日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声称钓鱼岛为“无主地”,在钓鱼岛建立标国标,正式划入日本版图。4月17日中日双方签定《马关条约》,注明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又指明两国将按照此一条款,以及条约粘附的台湾地图,另行划定海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由此,似乎钓鱼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的领土。可是,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管。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的《琉球列岛的地理的境界》(第27号布告),将当时美国政府和琉球政府管辖的区域定为包括北纬24°、东经122°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这份布告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挟带其中。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对此,中国外交部的声明指出:“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美日之间私下签署的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政府参加的所谓《旧金山和约》,中国政府早在1951年9月8日发表的声明中就已指出其非法性。据此产生的“托管”和“归还”,将钓鱼岛裹挟其中,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成为中日领土之争的根源。

日本的领土范围本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加以确定,但“二战”以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停止动作。先是毁掉岛上的中国标记,再对诸岛重新命名,在岛上修建机场等设施。

为了有效维护中国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领土,重申了钓鱼岛等岛屿属于中国领土的法律属性。(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2012年《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半个世界以来,中国政府摒弃前嫌,致力于和日本发展友好合作的关系,暂时搁置钓鱼岛争端,两国关系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可是近些年,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无视历史事实和中日两国来之不易的友好外交关系,悍然要非法夺取钓鱼岛主权。日本右翼势力非法买卖钓鱼岛。非法登岛。并且阻止中国官方和民众靠近钓鱼岛。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战后相关国际法规准则,同时也深深伤害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众所周知,领土问题是事关一个国家主权的大事。从古至今,尤其是近代,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抛头颅洒热血。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容争辩的。敌对势力对钓鱼岛的一切行为都是非法的,无用的,不成立的,要受到世界人民谴责的。日本要求钓鱼岛主权的行为,是悍然挑衅二战后国际法律法规,以及和平友好的国际大形势。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他国对其的主权要求,可以看做是分裂中国的行为,这是全中国人民坚决不允许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的大好局面下。领土的完整,国家的完整,是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前提,是中国为世界进步不懈贡献的保障。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国家,一个强盛的国家。为了维护我们应得的主权利益,为了保卫我们自己的土地。钓鱼岛!是中国的!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篇7

关键词:秦腔,小生,舞台表演,认识

秦腔小生是通过表演来对人物进行表现,以求成功地刻画人物。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力,相应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物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对人物情感表达的内容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展现。一个优秀的小生表演者能够借助于外形的洒脱去挖掘人物灵魂的内质,在舞台上呈现鲜明、生动的人物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成功的刻画人物形象。

秦腔对角色有着严格的划分,所谓生、旦、净、丑,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风格的表演体系,即不同的程式规范。小生角色归属于秦腔生行类型,以青年男性为表演对象。还可细分为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以及娃娃生等。它的基本表演特征是洒脱飘逸,灵动舒展。从这种特征出发,又带出了它的表演模式,像台步、手势、眼神等的规范要求。同时还衍生出扇子、翎子等基本功。我是主工文小生的,所以就在研究文小生的表演特征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文小生的扮演对象是青年男性,而我却是女性。这就要求我首先要向男性特征靠拢。平时,我注意男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在家中观察丈夫的一些细微动作,研究他处理问题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尽量用男性的思维去考虑。这样,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便可作为创作原料,开展创作想象,以便准确地创作出未来舞台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形象。另外,文小生所扮演的一般是有知识的青年男性,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所以我也在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传统国学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多看书,多读古诗词,不懂就问,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体会角色,演好古代男性知识青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拾玉镯》中傅朋一角为例,正是有了日常生活的储备,才使我较好地刻画了这一角色。

傅朋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期。当他路过孙家门前,猛见门首打座着豆蔻年华的孙玉姣时,一下子被她洋溢的青春丽质所吸引,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傅朋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并非浪荡之辈。他既想与孙玉姣搭讪,又不得鲁莽,有失身份。即随机应变,想出了购买雄鸡的由头。当他与孙玉姣交流时,眉目传情,看到孙对自己似也有意时,便又进了一步,故意撒落玉镯,让孙拾去,以作定情之物。在这里,傅朋内心世界的发展,是通过他的手势、眼神、形体动作以及手中道具扇子,一步一步递进的。他的一招一式,落落大方;一笑一颦,脉脉含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如饮甘泉,如沐春风。我在演这个戏时,每每提前酝酿感情,站在幕内已完全化入剧情之中。把握动作尺度,注意表演分寸,既准确到位,又不能过头。精彩处,观众往往发出会心的微笑。

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8

关键词:诗意 语文课堂 艺术 魅力生活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进行了改革,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些教师却在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质,只是注重形式上转变,走偏了课程改革的道路。

语文本是诗意的,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章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语文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地方,给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美。诗意的情景是一种理想的富有人性化的教与学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审美活动。(1)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解答,让学生有说话的权利,教师要以诚相待,让学生享受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进而学生才更加自信、积极地探索。(2)要调控平等对话的方向。虽说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但我们不能忽视课堂的主要话题。只有话题明确、重点明确,一堂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才可以成为学生心灵的诗意栖居地。(3)要保证平等对话的时效。对话,是教师和学生有意义的对话,并且在对话中能“娓娓清谈”,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有效率地“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如何学习。

每次上语文课时,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带着愉悦的心情想给孩子们上一堂神采飞扬的课时,却总也点燃不了学生心灵的火花,与学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激不起平静课堂的丝丝涟漪。这让我常常感到无奈、困惑。其实理想的课堂就是诗意化的课堂。在这课堂中,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过“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栖居的主要圣地,所以更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弥漫着诗的芳香,流淌着诗的旋律。

什么又是诗意化的语文课堂?诗意化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以下就是我对诗意化的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诗意化的语文课堂是洋溢着诗的浪漫与精彩

新课程呈现的语文教材,是艺术化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就像诗一样优美生动,富有韵味。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资源——可爱的头饰、精美的课件、琅琅上口的童谣、形象直观的简笔画,都可以变成课堂上灵动的字符,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跌宕起伏。这时的教师也更像一位诗人,用诗人的浪漫和激情来催生学生的才情。如优美生动的语言,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都会使自己在驾驭课堂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诗意化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语文课堂相对于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狭窄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我们可以带学生去欣赏大自然,聆听大自然。也可带学生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游山玩水,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倡导学生到生活中识字。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墙壁上的宣传标语、报纸上的特大标题……都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乐园。我们还可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教室可以是一家“超市”、一个“花园”、一个“舞台”,学习活动可以是唱一唱、画一画、尝一尝、做一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陶冶情操。

三、诗意化的语文课堂是飞扬着生命快乐

有人说课堂应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而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如我在上三年级的语文课《春天的手》时,先创设情境,通过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和一首欢快地歌曲《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引领到诗情画意的美景中,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总之,快乐的语文课堂是由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合作谱写的一支快乐的交响曲,师生都将是那跳跃的快乐音符。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诗的历史、诗的海洋,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就更应营造这诗意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徜徉在诗意的课堂中,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也许只有这样,才会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才会拥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才会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才会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的心灵释然。

参考文献:

[1]陆其勇.关于语文课堂的“数字化”思考——谈如何上好一堂有效的语文课[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9).

[2]赵雪芬.学生辩起来,课堂活起来——论语文课堂的生机与学生的参与[J],新课程:上,2011(3).

[3]黄云龙.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4]唐旭芬,让学生走进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09(43).

[5]吴玉平,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应对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篇9

大同市实验中学 冀朝红

内容摘要:本文就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从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评价机制

2002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它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 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作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冀朝红:中学音乐教师 大同市实验中学 037006)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吴斌、金亚文

3、《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第2期

浅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10

20094327王雅忻

国际学术界把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韩国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我国在创新能力在2004年时居世界第24位,缺少国际竞争优势。针对当前的战略发展机遇,我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我国在科技创新发面比较落后。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50%,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22%左右,从人才分布结构看,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中国科技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科研事业单位,企业科研工作人员比较少,这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经验,研究适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要发展创新模式,要先完善科技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分工。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尤其是提升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之间科研活动的高效合作,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和流通;积极参加世界主要科学的科研分工,加强国际交流。在国际科技进程中提高我国技术。然后就是优化创新战略,建立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即逐步转变创新模式,使我国从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变为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再来就是优化创新链,形成有序的创新生态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使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不同层次的研发工作,形成有序创新链,最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创新能力。最后就是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布局。

浅谈我对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浅谈 音乐 教学 体会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情感的激发

新课程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1.用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重模仿的焦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如演唱优美而抒情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上,有时音乐刚刚响起,安静的课堂就会有人按捺不住,或跟着音乐哼唱,或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用脚、手打着拍子,或即兴律动。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情感过程。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把学生的“动情”强行压制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动,听老师讲解分析,那又是怎样的死板。像初三学生在学习《铃儿响叮当》时,音乐刚响起,学生就哼唱起来,其中的快乐和情趣都写在学生们的脸上,那么地投入、欢快,我也被这种投入所感动。所以不仅不要阻止学生的行为,更要多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创设“动情”的机会,想方设法地增强音乐的魅力,音响的效果,用音乐打动他们,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

3.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是情感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能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动力之所在。音乐教学应该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1.设计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等,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还有象“实话实说”的欣赏活动,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音乐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发表、评价、感受的机会,形式新颖,学生放松,参与积极;“设计MTV”活动,学生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自己的MTV,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2.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學习音乐的人,都有通过音乐使自己愉悦,并感动别人的愿望,并希望通过特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情感得到表现。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的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的随音乐动起来,尽可能的激发与满足学生表演的兴趣与愿望。还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创编,单独表演,用载歌载舞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既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并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的受到艺术的感悟和激励,激发他们把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学生们就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愉悦中维持着对音乐的积极心态。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音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浅谈我对教学反思的尝试 篇12

所谓“常教常新”, 不思何来?教学反思与备课活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如果把反思与备课放在一起来思考, 就不难看出反思与备课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过去教学深入扎实地反思, 可以为以后的备课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不能忽视, 要好好地利用它。

因此, 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重视教学反思这个环节, 正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实践中, 我深深地理解到: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一种“震动”式的所得, 为了不断地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不断地从多角度尝试着教学反思。

一、关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反应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注意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 直接体现着教师这堂课的质量。有一次, 我在教学“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时, 发现有几个同学在下面小声叽叽咕咕, 我以为他们是不认真听课, 通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有些听不明白,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法, 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 再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 (1) 从东西半球或北半球看, 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 (2)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 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怎样?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 最后让学生看书本, 验证一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 这样逐渐深入, 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很高。

从此, 我除了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外, 课后还积极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若发现有疑惑的眼神、畏缩的表现、迟疑的动作等, 就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是否得当、启发是否面向了全体, 并及时找这些学生座谈, 了解他们出现这些表情和动作的原因, 认真地从自身教学入手, 及时查出问题的根源, 及时作好调整和记录, 这样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 师生沟通更有效, 师生关系更融洽, 而且增强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二、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性格不同的个体, 他们有思想、有自尊, 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和自控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刻提醒自己, 要用赞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做, 让我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如我们班有位女同学, 平时性格内向, 胆小, 从来不举手发言, 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 她就低下头, 害怕我提名。面对这位同学我在想, 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她, 又能改变她呢?一天上课时, 同学们都在绘制地球绕日公转两分两至示意图, 我轻轻地走过去, 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 就笑着说:“你画得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 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 她主动举手发言了, 我又表扬了她。及时的赏识让她有了自信, 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对待学生态度是何等重要啊!有时, 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成为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因此, 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没有误导学生, 有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经常这样剖析自我, 不自觉之中加强了自身的师德修养。

三、抓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之处作参照

每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 那是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 随时抓住这些精彩瞬间在以后的教学中作参照, 将会受益无穷。例如, 我在上“地理形势特征”那课时, 在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复杂的地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这个内容时, 适时地让学生观看精心制作的课件, 让他们在空中鸟瞰祖国的壮丽河山, 学生们情不自禁“哇”地惊呼一声, 赞叹不已, 学习的热情瞬时高涨,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反思中, 我深切地认识到:学生是有感情的个体, 要触发他们的感情, 不一定要用喋喋不休的说教, 有时用一些生动的素材, 如鲜活的事例、精彩的图片、动人的音乐等去感染他们, 那样可以达到不教而教、学生完全自我参省的效果。

四、融同行之识, 教学相长

孔子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对教材的处理, 对课堂的把握,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好策略, 而这些有时正是自己缺乏的, 经常学之思之, 取适合自己所用之良策, 将它们融于自己的教学实际,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 我在听了“地球的运动”这节公开课后, 发现这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 自己动手制作了教具, 课堂上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动态演示, 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地球的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去后我马上记录下听这节课的所得, 并将这位老师的成功经验及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能做到事半功倍, 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从这些实际的尝试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博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的重要。

上一篇:国土资源管理实践报告下一篇:保洁主管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