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精选12篇)
春节将至,又到了一年一度阖(批)家(斗)欢(大)乐(会)的日子,妈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忙了一年终于有时间带着孩子回老家度个小长假,然而家里的三姑六婆们已经“摩拳擦掌”等候你的“光临”了,也嗑着瓜子准备好给你唠唠嗑!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亲戚,连用的招数都是同一个!
【初级版】
“天呐!这都多大了,居然还在吃母乳!六个月以后母乳有毒,知道吗?你这是在害孩子啊!”
“哟!这么大孩子了居然还穿纸尿裤,会把小鸡鸡捂坏的!你这妈当得也太懒了!”
“不给孩子吃盐?没力气你知道吗?你是不是亲妈啊!”
“都一岁了,还不会说话?我们隔壁邻居家大爷的小姑子的侄儿子家孩子才八个月,都会念床前明月光了!”
“天呐!这孩子又不会喊人脾气又坏胆子又小,好好教他,别宠坏了孩子!”
【升级版】
“妈妈要生小弟弟,不要你了,你到我们家去吧!”(然后看到孩子惊恐的样子满意的哈哈大笑。)
“来!姨姨抱!亲一个!”(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强行一把抱过,惹得孩子哇哇大哭后留下“孩子胆小”的罪名。)
“给!吃糖糖!再吃这个…还有这个……”(不由分说剥开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塞到孩子嘴里,也不顾父母是否同意。)
“来来来!喝点酒!酒量要从娃娃抓起!”(这个不是开玩笑,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过年的时候被亲戚喂酒而出事了。)
【讲理伤情,谈情伤身!】
你以为可以借机给大家科普一下孩子吃盐的危害、穿纸尿裤的好处以及国际卫生组织提倡母乳至孩子两岁的母婴知识?还试图据理力争和对方辩论事情的真相!
Too young too simple!
前辈们血淋淋的反抗史告诉你,和亲戚们讲道理就是自取其辱的一件事情,轻则孩子被冠上“矫情”!重则全家都落得一个“难相处”的骂名,还导致亲戚不和睦,老父母难做的局面!
讲理伤了亲情,谈情又伤身!和亲戚讲道理,不明智,和他们谈亲情而妥协又危害了孩子的身心灵健康!不妥不妥,都不妥!
其实亲戚们聚在一起也就图个嘴瘾,大家常年不见,互相脾性也不了解,有时候真的就刷刷存在感!对于亲戚的热情,我们微笑面对,手动拒绝就好!
【妈妈的底线】
如果言语上的批斗我们还能将就,事关孩子的安全妈妈们就一定要及时捍卫了!不要觉得抹不开面子,从法律上来说,你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并且孩子还弱小的不能保护自己,人家都好意思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开着不分轻重的玩笑,你又有啥不好意思拒绝的呢?
朋友就亲身经历过一桩生死攸关的喂食案件:孩子八个月时被亲戚喂了切成小块的梨,卡在嗓子眼里噎住了,朋友情急之下将手指伸到孩子嗓子里把梨戳了下去,孩子才“哇”的一声哭出来。
遇到这种不顾孩子情况“好心”给孩子喂东西吃的,就应该坚决拒绝!还有酒精、腊味、高盐食品等等,都是拿孩子生命在开玩笑!
妈妈要有底线,不要以为就一个假期很快过去了能忍着就忍着,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用在这里的,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底线坚决不能退让!
当然,如果你不拿我的底线开玩笑,我们还是好亲戚!
如果有那种八杆子打不着关系还要絮絮叨叨指责你的熊亲戚,来吧!互相伤害啊!
女儿考上大学了吗?
儿子结婚的房子买好了没有啊?
广场舞还没混到领舞位置?
大孙子没让您带啊?
总之一句话:大过年的,咱还是以和为贵,毕竟都已经是当妈的人了,我们要以理服人!噗嗤!
作者:森滴妈咪
公众号:辣妈原创
★ 妈妈,请不要这样-五年级作文
★ 一年级看图写话:请不要这样做
★ 3岁孩子睡前故事书
★ 教育笔记:请不要抹杀孩子的求知欲
★ 请不要优秀作文
★ 请不要“培养差生”
★ 不要这样看书作文
★ 3岁孩子睡前故事4个
★ 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许下承诺
关键词:关注,关住,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要做的事。就是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健康少年,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为栋梁之才, 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建设者和接班人。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也是每个老师的心愿。但有时我们的教育会显得操之过急, 总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事, 却常常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小世界, 有自己的个性, 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作为老师和家长, 我们必须明确, 我们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从某种角度讲, 我们是在陪着他们成长。我们对孩子有教育的义务, 但我们在方法上不能居高临下,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样只会拉开我们和孩子的距离, 而太远的距离是不利于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把握尺度, 不能“极左”, 也不能“极右”,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想让孩子听我们的话, 我们就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 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帮助中成功解决问题, 他们会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 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就知道该怎样解决了。简单的说教, 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 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如果我们用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来训斥他们, 只会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 我们的教育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注孩子, 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发现有不当行为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在日常的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人和事。我们平常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思想行为, 在对待这些人和事时不要用极端的方式。如果他们在行为上有极端表现, 我们需要进行引导, 不能放任自流, 让他们沾染上不良的风气和习惯。我们要告诉他们, 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换个角度想问题, 我们也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孩子打架经常发生, 打完架, 一会儿就好了, 还成了好朋友。对孩子间无意的打闹, 我们做大人的不能横加干涉。不过, 如果是故意欺负同学的行为我们就要加以制止。在学校, 老师是孩子的保护者;在家里, 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对欺负孩子的行为, 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否则, 被欺负的孩子会以暴制暴, 或者胆小不敢说。胆小不敢说的孩子在心里憋久了, 心灵就会受到创伤。我们作大人的要关心孩子, 关注他们的成长, 做性格柔弱孩子的后盾。一味地训斥呵斥只会引起胆大孩子的反感, 让性格软弱的孩子害怕。性格强的孩子, 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 甚至和你唱对台戏。所以, 我们要和他们交朋友, 走进他们的世界, 了解他们的心声。只有知道了他们的想法, 我们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 更有效果。在学校,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低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 分不清是非对错, 我们就要告诉他们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比如, 我们不能乱扔垃圾、不能随便吐痰、不能打架、不能骂人、不能做危险游戏, 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等。说了, 他们大多会听, 不说, 他们就不知道。所以, 我们要引导好他们, 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养成了基本的行为习惯, 知道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我们要做的是,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彰显良好的品质。关注孩子, 要用我们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来关心爱护他们,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良好品行的完全人。当然, 关注孩子不是“关住”孩子, 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关心关注变成了“关住”, 变成孩子的负担。一些家长每时每刻紧盯着孩子不放, 经常用训斥和命令的方式干涉孩子做事。这样要管, 那样也要管;对的要管, 错的也要管。我们无理的干涉, 让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的空间。他们已经被家长安排好了所有的事, 自己不操任何心。最后, 我们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过多的干涉也让他们养成了依赖心, 变得懒惰、消极。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的是“你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念, 至于对不对、错没错, 不关我的事。依赖心使他们不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 孩子受到的负面教育让他们没有了个性和想法, 性格变得胆小懦弱, 不敢大胆地做事, 没有了自由和快乐, 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一个没有自信心和创造力的人, 何谈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我们极端的关注, “关住”了孩子。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我们需要反思。
首先,我们送孩子去假期班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了解过部分家长,他们的意思不是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或者是技能,而是为了不让自己每天看到孩子,因为他在家里惹自己生气。如果是这样,请把孩子收回来,因为你正在远离孩子的教育,你可以这样想一下,如果连他的父母都对他的教育开始厌倦,你说辅导班的老师能进行超越父母的呵护吗?当孩子和我们发生矛盾时,就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候。
今天听了教育局张勇主任的话,很多小故事都很熟悉,但却没有像他一样整理下来。就好比那个老和尚被美少妇的信息,当我们的心里没有恶念,没有邪念,我们的行动就是干净的。而外人或许会没有放下自己的行动。这样的话劳累的就是其他人。因此不让自己劳累,就是能放下琐碎,干净的行动。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让孩子离开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或者不在家气人。请赶紧把孩子接回来。因为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记得我们四班某位家长,把海放在小饭桌,美其名曰让老师看着写作业,但孩子的作业没有写完,每次回到家都写到十一点。第二天上课睡觉。我问他她说在小饭桌没写完,回家后在写。导致睡觉晚。我想问一下,你们上班真的是在八点多下班吗?我感觉你是为了让孩子不在家气人,因为人家说“眼不见心不烦”,我想说,你别急你烦的时候在后头那。我们把孩子送出去的目的是由我们的教育理念决定的。四班还有一位孩子没写完作业,有一天哭着告诉我不想去辅导班写作业了。他们家可能是因为孩子多,管不过来。这不是理由,因为孩子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必须负责。其他的孩子可以不生,也要对生下的负责。
其次,就是我们送孩子去兴趣班还是辅导班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兴趣班可以尝试,如果是作业或者补习班,请帮助孩子检查一下,是能补习惯还是不习惯。请你不要告诉我,人家说习惯和知识都能补。在补习班里一般安排都是,先复习学过的内容,如果孩子能考过八十分,就不要补知识,因为孩子的成绩差绝对是习惯不好。请寻找孩子习惯的缺失点,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进行补习惯。
最后,请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新知识。不让孩子接触是因为他接触后在课堂上很有可能不听课,不仅没有起到加深知识的效果,反而把孩子对知识的神秘感破坏了,让孩子产生“一瓶子不满,半瓶不听”现象。更何况辅导班的老师能向学校专业老师一样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吗?如果能,可以让孩子去学习,如果老师能讲到,孩子的环境能都达到学校的标准呢?如果能也可以,但都是人家说能,那就麻烦了。因此,让开、孩子开启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三思。如果能达到,那孩子在上学期间老师讲课的时候做什么呢?只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无事可做。最容易长草的地是没有庄稼的。当孩子无事可做时,就容易产生不听课的现象。
班里的西西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户外活动时,他喜欢满操场地东奔西跑;参加教学活动时,不是用手去扯旁边小朋友的衣服就是去搞别人的板凳;师幼互动环节,他更是极度兴奋,当别人站起来时,他会故意躺在地上……面对特殊的西西,班上老师一度伤透了脑筋,甚至要把他列为“问题孩子”,可是我们知道,越经常批评他的不良行为,就越会导致他在脑海中对自己产生不良的评价:我是不乖的小朋友。这样只会进一步强化他的不良行为……所以我们决定对西西实行“平等的多爱教育”。所谓“平等”,就是首先在态度上把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不要因为他有些调皮的行为,就对他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限制他的正常权利;所谓“多爱”就是努力发现他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从内心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和期望。
当我们去操场进行早操时,我们会特意请西西来当火车头(班里孩子都特别喜欢当火车头),并会给他暗示:“你今天是火车头哦,火车头都是很棒的,会紧紧地跟着老师的,西西会做得很好的是吧?”西西听了,使劲地点点头,当了火车头的西西果然紧紧地跟着老师.到了操场上也没有再到处乱跑。慢慢地我们还发现西西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对于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美术课上,他的`作品经常很有创意,于是我们会把他的美术作品专门拿出来供其他小朋友学习、欣赏……在越来越多的正面暗示和鼓励下,我们发现西西在慢慢地改变着,调皮搞怪的现象减少了,很多行为也越来越积极主动起来。
首先,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监管指导。网络新媒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触网”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避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熏染,父母干脆直接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不可取。当身边的同伴都在谈论和使用手机游戏或社交工具时,孩子会感觉与他们之间有“隔离”而难以融入同伴群体,而且网络本身有着丰富的信息与学习资源可供孩子选择与使用。
其次,不能让孩子单独“触网”。可以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监管与指导下而非他们单独使用,这种监管指导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陪伴。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独自使用网络新媒介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监管孩子的使用方式与过程,同时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新媒体知识,如教孩子如何发邮件等。
第三,做好内容的筛选与时间控制。内容良莠不齐与无法控制使用时间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理由。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工具和应用软件,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使用,从而形成探索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如规定只能在周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孩子网络“上瘾”等问题。
陈鹤琴 (1892-1982) 是中国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中国学前教育的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和“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出生在浙江上虞百官镇一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 19岁时转入清华学校高等学科学习, 期间先后开办校役补习夜校、义务小学。25岁时, 考取公费留学美国, 在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时他养成了科学研究的精神, 正如他所言“我回国做点研究工作, 未始不是受霍普斯金之所赐呢?”其后两年, 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 期间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及其学生
博
览克伯屈、教育史学家孟禄、实验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等群人的影响。王伦信因而说“如果说克伯屈的教育哲学将
书
陈鹤琴引入了一个新的教育境界, 那么孟禄的教育史学课则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人生。”
1919年, 陈鹤琴应邀回国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方面, 他积极引入西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面, 他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从1920年12月26日开始, 他对刚出生的长子陈一鸣进行了长达808天连续而又周密的观察与实验, 收集了大量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书。后者自1925年起再版十余次。陶行知认为其“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在随后的数十年间,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幼儿教育、初等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 并创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1981年, 《家庭教育》一书经陈鹤琴修改后再次出版, 方为现今所见版本。
二、《家庭教育》要旨
《家庭教育》一书用语通俗易懂, 所举事例丰富、真实, 所提教育原则可操作性强, 称得上是一本家庭教育实用手册。陶行知因而说:“在这书里面孩子从醒到睡, 从笑到哭, 从吃到撒, 从健康到生病, 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 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2]序言本书正文共13章, 另含5篇序言及7篇附录。第一章论述“儿童的心理”, 强调家庭教育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章, 讲述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原则。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提出了教导孩子的一百零一条原则。第十三章着重说明父母应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书中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来大抵是相仿的, 而后来却有种种不同, “推其原因, 不外先天禀赋之优劣, 与后天环境及教育之好坏而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 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促使儿童知识之丰富, 思想之发展, 良好习惯之养成。那么, 父母到底应该怎样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他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心理
父母应按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教。陈鹤琴认为幼稚期, 也就是从儿童出生至7岁左右, 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儿童的习惯、思想、态度都必须在此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绝非是成人的缩小, 他们有着自身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心理学是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最为坚实的基础, 他说“若能依据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 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也说过“若不明儿童而妄施教育, 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他将儿童的心理特点总结为七个方面:好游戏, 好模仿, 好奇, 喜欢成功, 喜欢野外活动, 喜欢合群, 喜欢别人赞许他。这是后文中提出教导孩子的一百零一原则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二) 父母应知道孩子是如何学习
父母都是由孩子成长而来, 应知孩子并不会细致观察、深入思考。那么小孩是怎样学习的呢?陈鹤琴认为孩子生来有三种基本能力:感觉、联念和动作。他认为“学习就是先感觉外界刺激, 后把所感觉的事物与所有的感觉联合起来, 再发生相当的动作去反映外界的刺激”。由此, 他提出学习的三项原则。首先是刺激的原则。孩子的联念和动作都是受刺激支配。父母应该尽量提供优良、正确的刺激, 避免卑劣、谬误的刺激。其次是联念的原则, 能使孩子快乐的刺激容易印刻在孩子的头脑中, 而刺激发生的时间愈长, 次数越多, 联念也就越牢固。这也符合桑代克的效果律和练习律。最后是动作的原则, 对孩子第一次学习必须格外注意, 不要留下错误的印象。在良好习惯养成之后, 非不得已不能有例外来破坏已经养成的习惯。
(三) 父母应遵循教育孩子的一百零一条原则
陈鹤琴在总结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儿童学习特点之后, 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一百零一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涉及儿童身体健康教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1. 身体健康教育是基础
幼稚期的儿童不同于其他时期, 他们脆弱而又生长迅速。“我们晓得强健的身体是孩子幸福的根源, 若身体不健全, 孩子自然终身受起累, 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习惯是儿童健康的基础。陈鹤琴所提到的儿童卫生习惯原则多达二十五条, 涉及儿童穿衣、刷牙、洗面、吃饭、吃零食、睡眠及便溺等。由此可见其对儿童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视。他还提倡游戏式的教导法,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各种游戏机会, 包括画图、看图画、剪图、剪画、着色、穿珠、锤击、浇花、塑泥和玩沙等。不能因为游戏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 而不许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快乐而有趣的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 强健儿童的体魄, 也能让儿童得到动作的经验。他的7位子女均是健康长寿之人, 可以说无不得益于他对孩子卫生习惯和身体健康锻炼的坚持。
2. 德育要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
陈鹤琴认为德育要从小抓起。相比于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尤其体现在对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处时间也更长, 孩子此时最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另一方面, 他认为“儿童在学校学到的好处也抵挡不住家庭环境中的坏处”。他认为父母对待子女要公平, 不偏爱;要有礼, 不专制;要真诚, 不作伪。因为孩子是好模仿的, 父母怎样做、怎样对人, 孩子就会学着怎样做、怎样对人。父母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这种切身的, 潜移默化的德育也往往最有效。同时, 父母之间必须保持一致, 不能父亲这样要求, 而母亲那样指导, 以致孩子无所适从。父母不能给孩子惧怕的暗示, 因为这可能养成孩子懦弱的性格。父母要弄清楚孩子哭的原因, 以避免不必要的哭泣, 更不要让孩子把“哭”当做要挟父母的武器。在责罚孩子方面, 父母不能常常责骂孩子, 更不能迁怒孩子。孩子做得对要及时夸奖, 做得不对就适当责罚。需注意的是不能在别人面前责罚孩子, 损伤孩子自尊心。另外, 父母要重视孩子同情心的培养, 让孩子有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机会, 避免自私自利心理的滋生。
3. 智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陈鹤琴不主张让儿童过早地读书写字。儿童的智育主要指感性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 这也是杜威的教育主张之一。前面提到的游戏方式就是一种“做中学”。须鼓励孩子独立学习, 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 父母不要替他做;让孩子做的事, 一定要在孩子“跳一跳, 够得着”的范围内。父母要充分运用孩子的好奇心, 带孩子去街上, 去大自然中观察, 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喜欢问问题, 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是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另外, 陈鹤琴还强调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包括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劳动环境、科学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通过良好的家庭环境来熏陶孩子, 让孩子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父母的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另外, 在艺术环境创设中他特别强调家中若布置整洁, 又有一定的音乐或图画环境, 则非常有益于孩子审美习惯的形成。
三、《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石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开始于母亲怀胎之时。他在该书序言中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它将决定儿童的性格和人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 是道德养成的最易时期。”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大。父母必须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 让孩多锻炼。现今孩子虽不愁吃喝, 但身体健康问题却让人忧心, 这就是缺少锻炼的结果。父母要关注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因为此时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非常有效。父母不能过于依靠幼儿园来教育小孩, 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好, 才能起到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 家庭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父母养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是说不懂这些知识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而是说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就能更明白孩子为什么时时与你作对, 又是为什么不诚实爱说谎等。孩子仅仅只是孩子, 不是“小大人”。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父母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若是父母一直以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的行为, 孩子就只能成长为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少年!
(三) 家庭教育应合理运用游戏教导法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 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快乐的、有趣的游戏, 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 也能让孩子获得直观的、感性的经验。例如穿珠游戏, 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颜色, 也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等。而现今父母往往担心过多而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 如担心剪刀可能刺伤小孩, 担心泥沙会弄脏孩子的衣服, 担心孩子受凉等等, 虽然孩子是安全了, 却得不到锻炼, 创造性也随之渐渐地消失了。
参考文献
[1]王伦信.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38-39.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在20xx年的某一天,表哥来到我家,这本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表哥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往电脑冲去,而我正坐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玩。我看到表哥那饿狼似的表情,心里就明白了几分,而且表哥可是一个电脑迷,他怎会错过这好机会。表哥结结巴巴地对我说:“弟……这……这电脑是不是该让我玩了,我……我看你……你也玩了不少时间了吧。”我心不在焉地说:“我才玩了十分钟左右,为什么要我让,再说你的这个网迷今天也玩了不少时间了吧。”表哥看软的不行,他就来硬的,又说:“你要是再不让开我就打你。”我也不甘示弱,说道:“你打,你敢打吗?谁来睬你。神经病。”我们三言两语不合,便打了起来,你一拳我一脚,我被打得哇哇大哭。而表哥却洋洋得意,悠然自得,好像不关他的事。
电脑争霸赛刚结束,妈妈就回来了,我可怜巴巴地向妈妈倾诉,妈妈不但不帮我,反而对我说:“表哥比你大,你要尊敬长辈,不可以和表哥争吵。”妈妈这番话,让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我坐在他桌子的侧面,正好能观察到这个男生。他听课很认真,老师每喊一个口令,他都认真配合。老师喊:左手!他马上喊:压书!并迅速把左手掌展开,压住书的左半部。老师喊:右手!他立刻回应说:点字!并伸出右手食指,放在课文第一行,做好读书准备。在读完课文之后,老师便与大家开始互动。每当老师提出问题,他就噌地把手举起来,表情郑重,动作麻利,像个小战士。但半节课过去了,他一直没被提问到......他有些沮丧,手臂往桌上一铺,脑袋侧着往手臂上一垂。我问他怎么了?他撇撇小嘴说:“老师都不叫我!”我听了有些难过,便压低自己的身子对他说,肯定是我挡着他了,老师才没注意到他。他信了我的话,又坐起身子,执着地再次把小手举了起来。为了让老师注意到他,他的上半身一直随着老师的走动而转动,努力把脸正对着老师。我也暗暗替他着急。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朝这边看上一眼,发现这只执拗的小手。
但我很快发现,老师很少把目光投向这个区域——教室最后角。我心里充满了忧虑,如果这节课,这个孩子一直没有发言机会,下节课他还会坚持举手吗?就在我胡思乱想之时,老师竟然叫到了他的名字,我很意外,他也很意外。他犹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嘴巴半张,好像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当老师和全班同学把目光都看向他时,他好像才确定是自已无疑。老师请他用“垂头丧气”造个句子。他想了想,慢慢地说:“我作业没写完,妈妈不准我出去玩,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房间。”老师笑了,说:“看来写作业对你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儿啊。”然后便示意他坐下。
此时,我分明看到,他笑了,尽管他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看来他还是很开心。我也替他高兴,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我心里暗暗感谢老师,尽管这只小手举了将近一节课,才被注意到。
下课铃响了,我合上本子,对他说,我能为你拍张照片吗?我特别喜欢你。他表示同意。我举起手机,为他拍了张照片。
我想用这照片时刻提醒自己,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希望被关注到的心。课堂上,当小手如林,我们总是一抬手,便会请起一个孩子。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在这些小手中,哪些孩子已经被重复叫过多次,哪些孩子一直在被忽略。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我们也习惯把责任归咎于孩子,我们要不要反思一下,这其中有没有因为我们对他的忽视造成的。
昨天课间教训学生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二(2)班的一个小男生,正用脚用力的踢着校园里积存的雨水。看到他弄湿的鞋子和裤角,再加上他兴奋的神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今天我值班,所以被我撞见,可得好好的教训一下他。于是,我大声的训斥道:你给我过来!小男孩显然被我的威严所吓倒。乖乖的走到我面前,低下了头。仿佛知道了自己做了错事。虽然见他如此,我也不能罢休,要让他知道这样做是违反了学校纪律才行:你是哪个班的?课间有没有做文明活动?这个月又给你们班扣分抹黑了吧。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只见到眼里含着泪花,连忙说:老师,下次我不这样了……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我才“放过”了他。
这件事本来并没有让我挂心,只是回到办公室,听到胡校长的一席话,我才有所感悟。胡校长说:近些日子,我总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观察学生在操场里的行为,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定文明活动,仍然有极少数同学在操场里追逐奔跑。但是昨天我看到了一个现象:几个男生在操场里追着玩,一个男生不小心摔倒了,身上沾满了泥巴,手上也是(因多天下雨),但他趴起来后,并没有哭,而且面带笑容的跑到自来水管处,洗净手上的泥巴,衣服上的全然不顾,又开心的玩了起来。胡校长感慨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是不是过于严厉,将学生儿时爱玩爱疯的天性扼杀了呢?
是啊,我也陷入了沉思。由于我校校园地面硬化,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严禁学生在操场里追逐疯狂,课间只能做“有意义”“文明”的活动。于是,学生要么在教室里看书练字,要么在操场里用体育器材活动。这些行为习惯要求,经常被校长、教师在各种场合向学生灌输。作为大队辅导员的我,也常常在升旗时“告诫”学生,并且有职责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进行通报批评,还要在每月文明班级考核中扣分。这样方显示出我工作的认真、教师的威严。但现在我却有一种后怕:在学生的心目中,我是不是一个人人畏惧,毫无童心的教者。
试想当年儿时,我们不都是在泥巴地面滚大的,在校园里、村子里追的满头大汗,摔的头破血流,玩自己做的“土”玩具。现在也健康的长大成人。现在仍然回味儿时的美好记忆。而当代的儿童,他们将来的回忆会是什么呢?也许是在师道尊严下的循规蹈矩,是在犯了“错”后的指责批评,而没有个性的张扬与放纵,没有令人回忆的童趣了……
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今天阳光灿烂,孩子们在户外玩,一会儿陆秋彤跑过来说:孙老师,朱致远打我!我一瞧,朱致远撅着嘴,一脸的不快乐。我走过去:朱致远,注意点啊!显然我的语气有些不耐烦,因为朱致远平时总爱招事。又过了一会儿,邵敏琪跑过来对我说:孙老师,朱致远拧我。怎么又是朱致远。我心里嘀咕着。当我看到他时,他只是低着头,像是等待着我的批评。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叫过朱致远:朱致远,刚刚怎么了?他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们就抢。我就不给!我看看他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跟你玩,好吗?他快乐地点点头。我一边和他玩,一边自言自语: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参加进来,咱们更开心了。朱致远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把刚刚那几个孩子找来一起玩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刚刚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玩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朱致远有玩具让大家玩,咱们谢谢他吧。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朱致远朱致远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很多孩子过了2岁之后,就能主动安静下来,因为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喜欢研究,就会把全部的激情和力量投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打扰他,兴趣就会保持相当的时间,并维持一定的强度。如果孩子常常专注的做一件事,这种专注力就会逐渐变成他自身具有的品质。如果孩子的专注总被打扰,那么孩子的关注就会慢慢丧失掉。
镜头一:打扰,使孩子失去了专注的能力
2岁的安安,本来正在地板上专心的拼积木,他把积木堆起来,然后哗地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一脸专注,推的时候满脸兴奋……奶奶一会儿过来了:“宝贝该喝水了”;一会儿有说:“宝贝,你饿不饿?”。然后爸爸凑过来了:“乖,不要总是推倒嘛,来,我们盖个结实的大高楼!”,爸爸边说边拿来积木动手。谁知乐乐却说:“我不嘛,我不嘛”。本来玩得好好的孩子发起飙来……
专家分析: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干什么都坐不住。看了安安的故事就该知道原因了!两岁多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经常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些成人看来也许很无聊的事上。此时,父母不要去干扰孩子,这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也是注意力发展的良好时机。
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镜头二:打扰,使孩子缺乏独立性
4岁的翔子,正在很认真的堆房子,摆摆这边,摆摆那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坐在那里想。这个时候妈妈经常在一边大呼小叫:“摆上边更高,摆上边!啊,红色漂亮,快拿一个红色的……”
专家分析:孩子如果能够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家长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你一喊一叫一插手,当然会影响他的专注力,也会减少他的探索欲望,而且家长帮忙越多,孩子独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赖性。比如,他以后做事容易不能坚持,做一会没有成功,就急于向你求助。所以,不要打扰孩子的专注,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吧。
镜头三:打扰,使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兴趣
动物园猴山周围,很多的游客,一个5岁的小男孩高兴地在看里面爬高跃低的小猴子,兴致勃勃。一旁的爸爸说:“走了走了!还要看老虎狮子呢!要不然就看不完了”。小家伙不为所动:“看猴子,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还会用矿泉水瓶喝水呢!爸爸,猴子也有手对不对?”,爸爸一边敷衍着一边又开始催:“快走了,这有什么好看,看了半个小时还不过瘾!”
专家分析:家长不要小瞧孩子,每个孩子都具备专注的品质。一个5岁多的孩子可以看半个小时的猴子,一个2岁多的孩子可以看半个小时的河马,这不但常,亦且可喜。当孩子专注于观察的时候,家长不要为了赶时间而打断孩子蓬勃的发现力。与其走马观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来一次,让孩子尽情享受专注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探索的乐趣。蒙台梭利说:“活动是儿童人格的一部分,儿童必须使用他的感觉,透过活动来发展自己。任何禁止儿童活动的行为,都将损害儿童智能的发展――而专注力只不过是被损害的能力的副产品”。
别打扰孩子 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和协助者
在自由和不受打扰的前提下,专注的能力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干扰的因素。父母应该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心情,做孩子的观察者与协助者,孩子能够独立玩耍的时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满意度,你都要耐心的欣赏,孩子需要你一起玩的时候你要积极的参与,当他有困难的向你提出帮助请求的时候,你可以引导他解决。孩子不喜欢你扮演“教师”角色,而是希望你是观察者、协助者、鼓励者,这样孩子的独立性会得到培养,专注力也会充分发展。为了保护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
准备一个不受干扰的房间
如果条件容许,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玩耍的房间。房间的色调要统一,可以用白色或者米色为基调。有为孩子设计的玩具架,上面整齐的放着孩子喜欢的玩具,能够方便孩子自行取用。另外,成长中的孩子喜欢席地而坐,房间的地面最好铺上地毯或者垫子。这样孩子可以在这个房间安静专心的玩耍,不被打扰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建立规则,大胆放手
父母总是对孩子独自玩耍不放心,但是可以建立规则来保护孩子自由的探索:
不可以伤害自己;第二,不可以伤害他人,第三,不可以伤害环境。
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违背这3个原则,就不要去打扰他。例如孩子喜欢爬高,要是爬的高度威胁到安全了,妈妈就把他抱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继续玩,不批评他也不打扰他。
清除孩子身边的分心事物
让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情,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如果孩子在看一本书,妈妈就应该将孩子身边的其他书收起来,不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样的,玩玩具也是一次玩一个,不是一堆。如果书或者玩具成堆,孩子就容易一会玩这个,一会看那个,形成分散注意力的坏习惯。同时当孩子专注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要去打扰,不要一会叫宝宝吃东西,一会儿放音乐给她听。
一遍说清,拒绝唠叨
《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一书的作者是傅春晖,任教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为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话语分析,对家庭教育有独到见解。
在书中,作者为广大父母打造了一把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让父母们去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从而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使孩子心甘情愿地与父母配合。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孩子才肯吐露心声,设身处地地体谅孩子,孩子才会体谅你的良苦用心,如此良好的亲子沟通方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天凉了让加衣服偏不加,地板很凉却偏要打赤脚,早晚让刷牙时偏不刷,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了吃饭的点就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肯乖乖听话呢?其实,孩子还是好孩子,只是你没有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一旦找对沟通方式,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真心还需真心换:父母要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方设法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主动替孩子着想,孩子能够得到激励;别忽视了身体语言,告诉孩子你在听;支持并帮助孩子树立梦想;倾听孩子的想法,让沟通就此开始;
例如在书中第一章就指出:情感是沟通的基础,请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自尊,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更是一个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质。父母重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同时也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尊。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小涛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了让他努力学习,爸爸承诺说,期末考试时,如果小涛能够考入班里的前五名,他就带小涛去华山游玩。一直以来,华山都是小涛梦寐以求的地方,听了爸爸给自己的承诺后,小涛虽然知道考进前五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还是很乐意努力地朝这个目标奋进。
半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涛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级排名第四。成绩单发下来后,小涛就飞快地跑回了家里。当他把成绩单递给爸爸时,爸爸说:“很好,真不错!”
小涛问爸爸说: “什么时候带我去华山呢?”
“去华山,为什么要去那里?”爸爸不置可否地问。
小涛提醒爸爸: “您不是早就答应我了吗?说如果我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前五名就带我去华山啊!”
这时候,爸爸才想起了曾经给儿子的承诺。其实,当初的`那个承诺,爸爸只是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一个手段,根本就没有打算去实现,说完之后就扔在脑后了,所以早忘记了。
爸爸敷衍道: “哦,这个啊。儿子,爸爸妈妈最近都很忙,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情感是沟通的基础,请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孩子,让孩子陕乐地成长;信任孩子,让孩子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感谢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他对于你们的意义;爱屋及乌,对孩子喜欢的活动表现出你的兴趣;通过唠家常与孩子实现心灵的交流;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努力与孩子成为朋友。
【教育随笔: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推荐阅读:
孩子吃饭教育随笔12-01
教育随笔孩子的改变07-14
内向的孩子教育随笔12-0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孩子的快乐01-03
孩子说谎?家长应该这样教育……12-17
1教育随笔06-01
教育叙事随笔06-20
教育随笔中班12-10
学会倾听教育随笔10-09
教育随笔一年级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