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精选5篇)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 篇1

一、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

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主要由学校共青团组织进行日常管理和指导活动开展。由于体育类社团在学生社团分类中属于兴趣爱好型社团,许多学校对其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多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不象理论型社团和学术科技型社团一样受到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扶持和重视。另外,大多数学校体育部门主动参与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工作的意愿不强,社团体育活动水平难以提高。一些学校没有建立起适应学生社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社团管理工作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手段,缺乏奖惩、退出等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社团的活动水平。

2.缺乏科学的发展定位

科学定位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社团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一些体育社团在成立之初,对社团发展缺乏科学定位,导致社团发展后劲不足。比如有的社团规模过大,而管理体系设置不适应,场地保障条件欠缺;有的社团经费不足,也没有争取其他渠道的支持,靠有限的会费收入难以为继;有的社团没有有效的内部约束制度,导致社团管理混乱;有的社团对开展体育活动的层次不清晰等等,使得一些体育社团在学生中认可度不高,学生参与率较低,对社团的健康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社团的科学定位还应注重建立品牌活动,提升区域影响力。由于部分学生骨干的综合能力不高,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定位往往缺乏开阔的眼界,对品牌活动建设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够,难以提升体育社团的层次和规模,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偏低。一些体育社团忽视校际交流和与社会的互动,仅仅局限在校园内开展低层次的活动,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无法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需要。

3.学校保障条件不足

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保障条件主要体现在相应的体育活动场所、社团运行经费、专业指导教师等。由于各高校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不一,管理层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差异等,使一些学校体育场馆或设施建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社团开展活动时常常与体育教学和个人体育活动产生场地和器材冲突。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是各高校体育社团不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高校体育社团骨干并不善于利用社团本身的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有限的经费投入使一些体育社团发展受限,甚至难以正常开展活动。部分学校未能建立起专业指导教师保障机制,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社团活动缺乏科学的、针对性的组织和技术指导,难以提升活动层次和质量。

4.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和管理者对社团运行和活动开展中的安全稳定因素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团安全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安全预案。登山、定向、外展活动等野外项目以及拳击、散手等以身体直接对抗的活动中,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安全要求特别高。一些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竞赛组织过程中容易由赛场矛盾引发群体冲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体育社团的管理活动中,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活动组织不严密等,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影响校园稳定和谐的事件。

二、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对和谐校园建设作用的对策

1.加强统筹协调,完善保障机制

加强体育社团工作,提升社团体育活动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层、决策层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离不开一系列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学校应根据实际努力加强体育事业投入,从软、硬件建设上做好保障。体育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社团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主动参与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规划,提出建议,促进其科学布局和建设工作。要从制度上落实学校体育部门在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学校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合理计算其工作量,提高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关心学生社团的发展,进行必要的经费支持,帮助学生体育社团正常开展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注重队伍建设,培养社团骨干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必须加强社团管理人员、专业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等队伍建设,形成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社团管理职能部门每年应开展相应的管理知识培训,使各学生社团骨干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要努力建立一支志愿从事学生体育社团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开展对学生社团骨干的指导,进行运动技能、裁判技能、活动及赛事组织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促进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活动质量。要重视社团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社团换届选举时机和程序进行规范和指导,努力保持体育社团工作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体育社团组织健康发展。

3.科学规划管理,提升活动质量

科学规划和管理是提升体育社团活动水平的关键。社团职能管理部门在体育社团成立之时应该对社团的规模、运动项目内容、组织体系等认真审查和论证,使体育社团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体育社团学期和年度活动规划应充分考虑场地设施、重要时间节点和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对体育社团活动的影响,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工作细节,努力提高活动质量和社团成员的参与率。高校体育社团应积极加强品牌活动建设,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扩大自身的区域影响力。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恰当运用评价结果,对优秀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对管理涣散、活动不力的社团及时进行指导帮助或依照程序取缔,发挥评价机制对体育社团发展的推动作用。各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活动质量,增强体育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水平。

4.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和谐稳定

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安全稳定隐患,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会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求相违背。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高体育社团的活动质量,必须以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稳定为前提,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 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国家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仅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了建设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发挥学校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因此, 作为社团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社团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南昌高校体育社团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江西地处中部地区,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聚集了众多高校, 通过对南昌六所高校体育社团的调查发现, 高校对发展体育社团都非常重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非常普遍, 每所高校平均为422.8名体育社团成员, 最多的一所学校为540名, 最少的一所学校为270名。 (2) 体育社团年龄结构, 社团成员中大一学生占总数的60%, 男、女成员的比例也不协调, 很多社团男生多, 女生少、甚至没有。 (3) 体育社团成员参与活动情况, 从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 112位成员中, 长期参加社团工作与活动成员为32位, 占28.57%, 偶尔参加的为80位, 占71.42%。

2 南昌高校的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意义

2.1 体育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昌的高校大都处于比较偏辟的市郊, 大多数学生平时, 甚至周末都等在校园里, 因此体育社团成为南昌高校大学生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的各项文化建设中体育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活泼好动, 并随着健康文化教育的深入, 运动被认为是一种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放松身心的最好途径。体育社团是把具有等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 对学生业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制约, 充分发挥协会的导向作用。活动成了大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体育社团能够充分释放大学生多余的能量,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2 丰富了大学生余暇生活, 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各种形式的体育社团是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 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 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通过成立体育协会能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 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技术动作加以吸收、理解、运用, 从而巩固教学效果使其与体育课保持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组织管理上将单项体育协会纳入体育管理系统, 使其与校内体育教育实现一体化。

2.3 体育社团为高校其它社团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起到构建和谐校园作用

目前, 高校社团数量多、涉及面广、工作范围和领域宽, 主要有理论学习类社团、实践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 社团成员覆盖学生总数的60%以上。各类高校社团组织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 也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因此通过各类形式的社团共同发展, 就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4 高校体育社团促进了大学生相互间的交流

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常重要, 校园体育社团中的这些项目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并具有集体性强, 易于合作和交流的特点, 尤其是集体项目, 团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至关重要。因此, 在协会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 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 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培养集体荣誉感, 互帮互爱的良好品德都起着积极作用, 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5 高校体育社团能为和谐社会作贡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 重智育, 轻视体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表现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漠等。在校内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 就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 让参加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 激发起体育兴趣, 进而寓教于乐, 逐渐深化其体育化的层次。通过大学时代的体育兴趣的培养能够形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为今后漫长的人生培养兴趣, 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 结束

南昌高校在发展体育社团, 构建和谐校园中取得很多成绩。但也要清醒的看到, 目前高校参加体育社团的人数占大学生总数比例还不是很高, 男女结构也不是很合理。我们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规律的研究, 提高对体育社团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把小康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重大社会问题与高校体育社团这个新的社会发展力量联系起来, 将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 使体育社团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周福贵, 付安国.浅谈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群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9 (3) .

[2]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

[3]闻扬, 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2) :38-40.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构建;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24-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达成这一目标而培养人才的重任,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应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社团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生动性和广泛性,达到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一、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

随着高校弹性学制、学分制、选修制和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实行,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与传统的行政班级相比,学生社团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群体,但它将有共同爱好、共同利益需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社团活动把这部分学生有效凝聚起来,并通过逐渐形成在兴趣、需要、价值观和活动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认同性的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2.是大学生进行“三自”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力军。社团组织有意識地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善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由于拥有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社团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社团作为一个自发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成立之初也相互约定了一些规范,遵守这些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每个成员自觉维护。在此过程中,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惯例、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生社团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途径达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已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3.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的新载体

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动力源泉,是学校这个特殊的社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反映师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情境中把校园文化精髓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稳定和谐、高雅至上的育人环境,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产物,又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舞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学生社团繁荣了校园文化,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内最有活力、最能反映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共同的志向、兴趣、特长自愿结合的各类学生社团组织,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百团大战、百家争鸣”的精品社团文化活动成为校园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极大地繁荣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课余能得到很好的调适,而大学生科技协会、数学建模协会、英语沙龙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学习科技类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学术讲座、论坛沙龙和社会实践等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社团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学生社团发展中遭遇的问题

应该看到,学生社团在发挥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其管理和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1.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学生社团虽然是由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的非正式组织,但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来规范,那么社团也不过是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影响力。一方面,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中大部分社团建立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往往都流于形式,社团活动开展存在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社团成员的吸收、管理和淘汰不能从社团自身发展的角度科学开展,导致社团难以长期发展,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2.社团发展不均衡,良莠不齐

学术型社团无人光顾,兴趣型社团、娱乐型社团只注重娱乐功能,自治型社团未能尽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责;还有许多高校社团活动都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没有与社会联系结合;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任何奖惩机制,仅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得社团发展不平衡。

3.社团经费无保障致使大学生社团活动停滞和缺乏创新

社团要举办活动,经费是第一前提,没有经费,举办活动往往寸步难行。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通过对社员收取的会费,学校很难给社团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本来就有限的活动经费根本就难以保证社团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再加上有些社团内部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够严格。资金的不足促使大多数社团的活动大受限制,活动吸引力不大,会员的积极性逐步降低,社团的发展停滞或萎缩,最终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有些社团甚至不能正常发挥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三、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学生社团的前进方向

1.应以人为本,明确服务宗旨,发挥自身优势

在社团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归根到底要发挥人的作用。而在许多的学生社团却忽视了人作为本体的作用,把会员放在了被动的客体地位,不注重发挥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导致了社团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抑制了社团发展。因此,所有学生社团都应该树立“人”的观念,注重会员主体性的发挥,使性格各异的成员在和谐的社团氛围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活力。

此外,学生社团是所有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其成员是大学生,那么,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首先是符合自己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俱乐部,开展各项活动都是娱乐性的,为完成任务式的活动,没有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应有的作用。因此,社团应转变观念,把会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明确会员的主人翁地位,使开展的活动能真正符合建社的初衷和宗旨,有益学生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要积极推进学生社团规范化建设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观念和定位。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都在不断的增强,相当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社团是“大一来,大二去”。是否能真正吸引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要严格审批程序。所有学生社团都要经过正规注册登记,并有自己的组织章程、发展规划等有关材料,要有专业或专门的指导教师、较为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场所。

其次,学生社团应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且切实可行。主要发起人或学校委派的教师干部要全面负责社团指导工作。明确各自职责,事关社团发展的重大事宜应交由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社团活动经费应有专人记账实行财务公开。

第三,学校主管部门要定期对社团包括社团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加以监督考核,配合必要的奖惩,引入激励机制促进社团良性发展。因此,学校要统筹学生社团的发展,通过制度建设、师资支持、项目带动等具体措施不断推动社团走正规化道路。

3.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品牌化

学生社团活动培养了会员的协作精神。社团成员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以求得本社团最佳的形象立于校园。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更迫切愿望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有所加强。对此学生社团成员希望社团能组织体现社团文化和更高水平的活动。

目前高校部分学生社团活动泛而不精,其常规、小型活动频繁组织,而不能将体现社团特色、性质的相关活动坚持组织下去。开展活动是学生社团的生存点,是社团得以被成员乃至广大学生认可和社团继续存活的基础,应注意用活动来宣传社团和提高社团,用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社团,从根本上说,用社团的活动保存社团。当然学生社团活动的品牌化,就是用精品的意识来提高和發展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典型水平和生命力代表了整体的水平和生命力。这里提出精品活动是指能体现学生社团特色,主题突出,文化品位高,连续性强且受益面广的活动。实现学生社团的精品活动,就要具有本领域技术突出,成绩优异的拔尖人才,成为社团在青年素质拓展方面杰出代表的精英个人。由于学生社团相对独立和分散的特性,使得其在开展活动方面往往出现重复和主观臆断性。因此学生社团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计划、审批、监督和总结工作。帮助学生社团寻找属于自己社团特色的品牌活动,并能够帮助学生社团内部挑选组织该品牌活动的“精英个人”。由“精英个人”去组建“精锐团队”再到“精品活动”的实施。学生社团在完成“精品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做到社团活动的公开,做到广而告之。学生社团的发展通过公开来实现,让广大非成员用局外人的眼光评价社团的“精品活动”,切实达到约束和提高的目的。

四、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重视社团的作用,关心社团的发展,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切实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高校学生社团代表着广大同学的利益,成为新形势下团结和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稳定的润滑剂和减压计,进而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党建思想政治课题。项目编号:DJ201147。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刘凤泰.提高文化素养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4]何军.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载体作用【J】.党史文苑,2008,4

[5]王冬.建设和谐校园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 篇4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学生体育社团已由过去的零星小规模状态向多层次、多形式、多项目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整体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实施有效的运动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社团作为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单项运动项目分类构成的组织形式,它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和竞赛等方面,离不开体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为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堂与体育社团的联动发展,形成和谐校团的良性互动,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各个社团中去担任指导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比赛。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体育兴趣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也不同于体育课,大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管理,并没有强制性的管束与监督。社团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在活动参与和表演比赛中,更加依赖学生的主动性。高校体育社团由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创立,受其管理和资助,它是独立于高校团委和学生会而独立存在的,但它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灵活,在形式上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因此主要以自愿性为主。相对来说,这部分学生自觉锻炼意识较强,有一定的凝聚力,比较好组织安排活动。

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既能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需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2 . 1 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按照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学生在课堂内学习专项技能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和运动技能的掌握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的浓厚兴趣,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意识的加强,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既有对抗竞争,也有相互协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对培养学生顽强拼博、团结向上等意志品质起着巨大的作用。既增强了同学间相互交流与接触,同时也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大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要承受着各种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压力,会产生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等不良情感,而各种社团活动能助其转移注意力,减缓心理压力。另外,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骨骼和肌肉的生成、心肺功能的增强,改善大学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状况,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促进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2 . 2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增长,各高校体育资源虽比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健身需求。尤其是游泳、羽毛球、网球、体育健身舞蹈等对场地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更是供不应求。高校各项体育社团的成立,弥补了学校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如体育课程开设不完善、体育项目不够多样化、教学资源条件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有助于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弥补学校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活动比例不协调,各专项体育设施使用不均衡,弥补了学校体育师资、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让原本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满足了一部分学生所喜欢的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其次,体育社团还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人说中国当前的健身状况是“青年人在沉睡,中年人在觉醒,老年人在奋进”。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形式还是以体育课堂为主,而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一节体育课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在健身效果上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团体,它面向整个学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扩大了学生间的交流面,社团成员相对较高的专项技能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使学生由课堂上的“要我学”变成社团中的“我要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由于专项技能不高、没有运动氛围、无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自我要求不高主动性不够强等方面的障碍。实现了学生更多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使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在课外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延伸,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2 . 3 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社团工作几乎都需要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安排,体育社团成员无论是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还是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譬如社团要组织一个活动,首先要在人力安排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协作,协调体育活动组织、竞赛编排、裁判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在物力方面需要和学校方方面面做好协调工作,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在财力方面需要去到企业和公司拉赞助,做宣传。在有效的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满足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培养与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意识。从而使自己走出游戏,走向操场,远离那些低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文体活动,有效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更好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3 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互动的对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显性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教学训练体制、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等隐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可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畴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

3 . 1 加强体育社团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已成为了当前全面推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更好地落实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影响力,形成一定规模,提高其知名度,要做好体育社团宣传工作,通过定期参与组织或承办校、院两级单项竞赛活动,评比体育活动先进社团,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面。新兴体育项目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多样化,体育社团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网球、排球、围棋、体育知识竞赛、篮球、轮滑、定向越野等比赛。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大学生热爱上体育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终身意识与习惯,从而使各种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3 . 2 强社团管理体系制度, 完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体育社团的认识,深刻意识到体育社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注重加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使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避免无序和混乱。加强社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学生会员制度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多开展社团活动,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对考评差的社团应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对考评好的社团给予表扬和鼓励,评选年度最有影响的体育社团,使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思想指导下,形成各个项目随需而发的宽松局面。其次,注重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将体育社团干部纳入到学校团委及学生会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提高社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最后,拓宽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社团活动在时间、场地器材基础设施及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繁荣、健康的发展。

3 . 3 加大体育社团投入, 丰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经过人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与利用所形成的文明形象,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中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氛围都要经过设计,进行改造和利用,构成物质文化活动的新环境。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加大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体育社团的活动提供必需的场地。同时,打造校园体育标志性建筑品牌,让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条件和标志性建筑,成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最好载体。

4 结语

体育社团是集健身、娱乐、知识、兴趣、实践、竞赛于一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教育,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学校课余体育的主力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其特有的形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二者和谐互动能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气氛的形成。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课外的延伸与补充,是丰富与展示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窗口。它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及丰富高校大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应从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与渗透: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社团管理体系制度,完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加大体育社团投入,扩大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 篇5

1 高校体育社团和校园文化

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扮演着越来越多的重要角色,它不但是体育教学课堂的延伸,更多的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都把体育社团作为焦点。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影响着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也要从社会和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完成,而高校体育社团就是这种需要的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者,因为它与学生学分及毕业完全没有关系,完全凭着爱好和兴趣来选择的。高校体育社团也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能使学生在参加活动同时既能得到体育专业知识,又能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感受,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社团一方面能丰富大学生课外业余生活;另一方面能够锻炼身体,甚至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高校体育社团有自己独立的规章制度和章程,这是顺利举办活动的必备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和补充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更广泛的开展。

2 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 . 1 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社团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学生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方式方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补充,不但各种运动项目一应俱全,而且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使高校体育社团成为高校社团中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活动最多,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社团。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建立起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2 . 2 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高校校园的课外活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各种时尚的团体活动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益身心的。但也有很多负面的、消极的、颓废的,甚至是反面的团体活动也在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如何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其培养成能对事物有自己的、正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此作为,就实现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了。目前来说,特别是电子时代,互联网的泛滥,智能手机的普及,对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小的冲击,如何利用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因势利导也成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今的高校社团中的体育社团数量也空前绝后的多,这些社团涉及的体育方方面面,而且各个体育社团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及体育社团的要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能积极主动的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在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同时,也能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愉悦身心效果。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课外的延伸,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包容量,对大学生个体的身体锻炼达到目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表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长此以往产生“蝴蝶效应”,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来加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2 . 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带来了盎然生机,给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高校因高校体育社团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给校园体育文化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可以知道高校体育社团进行校际间的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学习,拉校外企业赞助解决资金问题,如果可能得话,把校外企业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来,增加校园文化底蕴的积淀。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专家、学者的知识讲座,拓宽社团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加强真能量的影响和教育,让广大大学生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从学习民族文化为出发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高校校运动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标杆的作用,是评价高校校园文化档次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由此可见提高校运动队质量刻不容缓,通过方方面面的提高来提升高校体育文化的品味和规格。

2 . 4 形成终身体育的健身意识

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终身体育教育最重要的一站。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大学生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基本趋于形式,实际行动起来的少之又少。大学生这个阶段有思想、有时间,是建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同时学生离开繁重的高考任务,自己的体育运动兴趣得到激发,他们本身就有强烈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更有参加学校体育社团的要求,在这里他们是为一个爱好走到了一起,可以更加容易学习和交流,可以对某一个运动项目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一般是两年,两年后的体育课外教育就要靠体育社团来实现了,可以说体育社团不但是体育课有益的补充,而且还是体育教育思想的延伸,终身体育教育的接力者,对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成为常态有很大帮助,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必经之路。

2 . 5 校园文化制度的构建

人离不开社会,社团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社团更离不开人,人在社会中会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当中存在和升华。学校是规范教育的场所,“无规矩,无方圆”,校园文化要健康长久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支撑。而高校体育社团能给大学生一定的角色,让其在这个角色运转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让其认知运动本身知识,认知相关的行为规范,认知角色的转换和实践,大学生在这个体系当中能会快的融入进去,个性得到很好的形成和发展。人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在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人社会化重要阶段,高校校园是重要的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之一。高校体育社团可以为大学生制定社会角色,并且可以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尝试和进行社会规范的实践,引导高校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体系当中,促进大学生个性很好的形成和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及行为规范,要求团员必须执行,养成较高的道德行为素养。这样既规范了成员的行为,又加强了群体观念,有利于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高校体育社团对成员有进行社会教化的义务,对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上一篇:口香糖的利与弊下一篇:我最喜欢的一首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