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特点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践教学特点

实践教学特点 篇1

李颖萍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美国的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学习为使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课外学习和动手操作中受到较为完整的教育,从而使他们的包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反观我国大学,学生因为处在教学过程的边缘而缺乏学生主动性,学习投入不足;同时学生因为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未能很好的发挥。课外学习不足和做中学机会欠缺,从而难以受到较为完整的教育,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法展。

关键词:大学教育一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课外学习做中学

当前,我国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尤其迫切。,(一)美国大学生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提升学生的学习

大学的根本使命个目标是提升学生学习,大学的任何行动,计划,选择与决策,都从以学生为中心为中心的角度来审视,都以学生的最高利益为依据。

实践教学特点 篇2

一个教师走上讲台, 有庄重、文雅的仪表, 有文明、礼貌的态度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准确、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讷讷不能言的语文老师, 怎么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教师, 如何对学生情操进行熏陶, 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因此,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必备素质, 其很重要性体现在:

首先,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优化, 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于漪也曾这样说过:“教师要深于传情, 语言不是无情物, 情是教育的根。”因此, 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将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优化, 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语言对师生情感的优化作用表现在:教师语言是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 同时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良好的教学语言应当是情感性与知识性的完善统一。如果教学语言只传递教学信息, 却不能艺术地传递情感;或者能饱含情感, 却不能准确地表达知识内容那都是缺憾的不完美的, 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 审美的教学语言则能以其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让学生心旷神怡, 浑身舒畅, 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而且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这种语言氛围的熏陶下, 学生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从而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学习效率一定能有极大地提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如果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就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欢快的情感, 不能使其精神亢奋, 思维活跃, 而使其智力活动受到抑制, 难以收到上佳的教学效果。” (2)

其次,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强化表达效果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教育家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 教学语言应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 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曾有这样一位中学数学教师,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二百多年来难住了无数数学家的“歌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真的, 昨天晚上我还做了一个梦呢, 我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位同学, 他了不得, 他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这些话就象甜甜的蜜, 粘住了陈景润的心。从此, 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万里长征。课堂上一段小小的插曲, 为什么竟在一个少年的心中产生那样神奇的力量以至使他几十年如一日, 含莘茹苦, 百折不回?这正是语言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教师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刻苦钻研祖国语言的兴趣, 又可让学生写作热情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

另外, 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和必备条件。“即使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情况下, 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仍不能降低或削弱, 反而要求更高更严了。由此可见,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如此重要, 那么怎样认识其特点呢?具体表现在:

一、准确精炼,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首先要讲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北京话为标准语言, 现代白话小说为原则的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地区要注意这个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文教师不仅要使用普通话教学, 而且要教《汉语拼音方案》, 教普通话。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 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崇高思想感情。语文课堂语言要真实准确、不说废话, 不带口头禅,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有条理, 符合逻辑规律, 思想无谬误, 知识无差错, 上课用严谨的语言, 恰当的词汇来表达概念, 叙述原理。力求做到干净利落, 惜话如金, 用语言的魅力去征服学生,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做到准确精炼, 教师必须钻透教材, 抓住课文的精神实质, 讲清基本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浓缩,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有位老师在上《茶花赋》时, 他导入新课的十分形象, 他说:“同学们, 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的是北京香山的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 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盆鲜艳的茶花, 大家喜欢吗?”这样准确鲜明的语言渲染,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语言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如果含糊笼统地讲解知识照本宣科, 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 从而导致厌倦的心理, 降低教学效果。

二、生动形象, 丰富语言情趣

讲述语言要生动形象, 善于描绘和比喻, 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 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窥其貌,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架起联想的桥梁。从美育的角度看,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审美情感教育, 作为审美客体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 或直抒胸臆, 或托物言情, 或激情如火, 或温婉感人, 所以, 作为处在审美主体 (学生) 与客体 (课文) 之间的审美中介的教师, 如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的解析而淹没了情感, 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 无疑是教学的根本性失败, 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 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因此, 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艺术, 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马卡边柯在论及视觉语言 (表情) 时说:“要有某种传动带, 这种传动带应当把人们完善的人格和表情结合起来。”对听觉语言亦应如是观。没有心灵, 没有整个生命的全部投入, 就不能达到超神入化的教学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熟悉生活, 熟悉学生, 这样才能找到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动语言。

三、抑扬顿挫,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鲁迅曾说过“音美以感耳”这样一句话, 的确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节奏性是在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内心情感引发的口头语言快慢、高低、断续有致的变化, 语言语调的刚柔、抑扬的有机结合, 语气语调的恰当应用,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场合, 使用不同的风格韵调, 课堂教学中, 每逢讲到重点、难点的内容, 声音要有力度, 必要时还应重复讲;讲到快乐的地方, 就自然地流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 情绪就应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 声音应变得缓慢而低沉;这种语调高低, 感情起伏的语言节奏, 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 从而导致学生大脑产生兴奋, 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风趣幽默, 调动语言的幽默性

语言幽默, 富有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景、观点事物来产生幽默, 以增强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 明白道理, 做到寓教于乐。讲到深奥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插进一段幽默的比喻或一个通俗风趣的故事, 这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会收到自领其意、自晓其理的效果。

有位教师在指出学生对作文的厌烦心理时说:“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就‘横眉冷对方格纸, 俯首咬碎铅笔头’, 其实对作文不必紧张, 作文并不难。”在这段话中教师通过“改造”鲁迅的诗句, 巧妙而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学生自然会在轻松一笑中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 比简单粗暴的批评要好得多, 它能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彼此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五、通俗易懂, 提高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通俗易懂, 清晰周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每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 教师不能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复杂化、模糊化。同时要把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讲得形象化、通俗化。

语言的通俗易懂, 并非是把话说尽, 教学语言要留有余地, 让学生去咀嚼、回味, 去遐想、思考。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 挑选出学生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讲授教学内容, 传达思想感情, 教师还要注意要选择、构想学生最需要的语言传递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话, 只要拨动每个学生的独特的琴弦, 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他这样, 就能使师生的交流呈现高效率。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自觉地通过朗诵、背诵、备课、讲课辅导等日常教学活动, 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掌握各种语言艺术技巧,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欲擒故纵法, 在课堂上欲擒故纵, 偶尔有意地说错、写错、读错, 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技巧。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讲授《七根火柴》时, 故意将课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 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 请你以讲解员身份, 你能根据课文内容, 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就是七根火柴时, 宁老师笑着说“明明是七根火柴, 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呢?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什么作用呢?”宁老师正是运用了欲擒故纵之法, 强化了一些特定含义又容易被忽略的关键词语, 使学生加深了认识, 留下难忘的印象。

再如以情激情法。这种激情式的技巧, 要求教师用形象的语言, 激越的情感, 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心驰神往。“导语激情”是其中的一种。一位教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是这样引入课文学习的。教师首先以深情的语调朗诵《红烛·序诗》然后慷慨激昂地讲述:“闻一多先生是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的一生最像一支红烛。1946年7月15日先生为了争取和平民主, 遭到国民党枪杀, 死时才48岁, 这支红烛为祖国流完最后一滴‘脂膏’。《最后一次讲演》正是先生临终前的战斗号角, 讲演以鲜明的立场, 爱憎的感情, 一泻千里的气势, 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 扣紧我们心弦。我们且听一篇课文, 感受一下这支红烛怎样发出最辉煌的光芒!”听着这样深情的红烛颂歌, 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在心中腾起爱国主义激情, 语言艺术技巧还有许多种, 比如生动形象的巧妙设喻, 余音绕梁的结束语……只要我们不断摸索, 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就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 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说, 在人的大脑里好象有着成千上万个, 也许还是成百万个键子, 一个正在讲话的人, 就好象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子上弹奏一样, 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的头脑里回响起来。但愿我们每个教师在讲台上用语言弹出的交响乐, 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共鸣, 收到最佳的效果。” (4)

摘要: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 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语言,重要性,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8《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王霞P32

[2]《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2《讲究语言艺术, 优化师生情感》陈永泉P11

[3]《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9《直观语言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高松P10

试析教学互动的特点 篇3

一、时境性

教学互动是教学范畴。它从时空的角度规定了互动的时间、空间及特定的人文环境。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互动的时效和情境。从时效上说,教学互动有其“节点”和“时间单元”,不能单线条、无时间限定地“动”。这种互动是受教学计划、目标任务制约的,即互动时间是由知识点、教学内容决定的。无序、超弹性的互动将有悖于课堂教学规律。从空间上说,教学互动处于特定的人文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心境、情绪及其精神感受和状态均呈“动态”。动态变化意味着随时不断地在传递“意愿”和“信息”。教师必须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巧妙地予以把握,在一种师生共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艺术地掌控互动的全过程。

二、学科性

教学互动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教学互动的特点、方法也不同。尤其是理科和文科,二者的知识形态和认知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理科教学的互动,具有理性认识特点,其逻辑思维氛围较浓,互动性强,互动的“热度”“强度”比文科要弱些,教学层面更显沉着冷静。文科则不同,它反映出很强的感性认识特点和人文特点,其形象思维氛围较浓,互动的情感性强。由于理科和文科的教学特点有差异,二者在构建教学互动方法上也显然各异。即使同属文科或理科,但由于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不同,教学互动的策略把握也会表现出各自有细微的区别。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所任教的学科特点,采用相应方法来创设、构建教学互动的氛围,从而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三、共享性

教学互动的共享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1.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即课堂教学情境、信息的师生同感性。课堂的声响、色彩及设施布局等构成的某种特定教学气氛对师生均会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教师的智慧在于理性构建正向度的教学氛围。

2.互动强度及层级具有双向感召性,教学相长的潜在价值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相互激励、感召的教育意义。一则笑话或一个解题思路,均会改变课堂互动的强度、方向,使教学动态发生变化。新的动态“源点”的激发主体,无论来自教师,还是来自学生,都会让师生双方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和相应的冲动感。这种真切的感受对师生的精神世界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引发和拓展教学时空,意识主体将积极地把课外“有意思”的资源不断引入课堂,从而为下一轮教学互动奠定新的基础。

四、承接性

教学互动是双向关系的和谐和契合。即教师的引发或启发必须激发学生思想和心智,带来他们应承、附和;同时,学生的反应也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回应。诚然,教学互动非教师刻意安排和雕琢,但教学过程中并不能排除教师的用心。因此,要合理构建本质意义上的互动, 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把握引发内容、方法和机制,以取得互动的承接性效果。如果教学互动缺乏承接性或承接的吻合性不够,那么就会产生无效和畸形。

五、层级性

教学互动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活动,其活动必然存在强度。其过程也必然呈现出“波段性”和层级特点。就一堂课而言,教学互动在45分钟之间并非始终处于同一层级,即互动强度没有丝毫变化。相反,它总是波动的、发展变化的,有时教学互动会“冷场”,有时师生的教学情绪低落,有时教学气氛热烈。为此,我们应科学、有效利用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依据教学时间、内容和气氛把握好互动的层级,使教学活动的“高潮”与教学互动的高层级相应,教学思考与教学互动的冷静性相应。理性处理教学互动的层级,是教育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体现,也是教学互动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教师进修学校)

大学教学的特点 篇4

大 学 教 学 的 特 点

【摘要】大学教育的性质、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等与基础教育不同,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实现学习与发展的途径和手段等方面比基础教育复杂得多,因此,大学教学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有明确的专业性,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学关系有学习的独立性,教学形式有更多的实践性,本文就这些基本特点从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教学

特点

大学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其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学生认识规律,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意志品格的过程。大学教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1、专业性

大学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而,教学就具有专业性特点,即教学要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教学的专业性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结合,需要处理好专门化与综合化的关系。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在这种科技发展的条件下,要使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科学研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加宽专业、加强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趋势,力图使专门化与综合化结合起来,对此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予以借鉴。

2、研究性

教学具有研究性,不仅表现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方面,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方面。把科学引入教学过程,能给学生创造出全面发展智能的环境和重要条件。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不受约束地努力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且把已知理论同研究需要紧密结合,进行积极的思维。参加科学研究 1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之中,自学能力也在为完成研究工作任务而向理论和实际求教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3、相对独立性

高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知识,培养其创造精神也是大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辨证思维逐渐成熟,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趋向稳定,独立学习风格初步形成。从教学方法本身来看,它有两方面的特征:⑴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信息传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制约着教学过程,只有当两者和谐一致、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佳的传递效果。作为信息“受体”的大学生,由于自主性增强,他们对教师提供的各种信息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总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标准进行选择,或接受、或忽视、或排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首先在于这种指导是能够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感受状态”、具备较高的处理信息的“能量”,并能引导他们独立地去获取各种信息。⑵教学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的自学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与此同时,教师教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即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习的指导与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化,出现了课堂讲授时数大幅度下降,课堂讨论、质疑、实验等则显著增加。

4、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都应遵循的原则。因此,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就必然要使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从中了解社会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和改造世界的意识。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转型,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及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求大学生不能封闭地学习,而应该放眼社会,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且还应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若不与实践紧密联系,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高等学校都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实习考察等。

5、阶段性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比单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复杂得多,教学内容既深又广,需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因此,大学教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以经济、管理类四年制本科专业为例,教学计划中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大学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一般为一至三学期)。这是大学学习的开端。这阶段要学习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当代科学技术概论等科学文化基础课。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大学生打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②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一般为四、五学期)。专业基础课是公共基础课的深化发展,又是专业课的先导和基础,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③专业课学习阶段(一般为六、七学期)。专业课所传授的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理论知识,它体现了专业的特点,是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阶段(一般为第八学期)。这是非课堂教学环节,即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此阶段学生要运用前七个学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到业务部门进行锻炼,向业务人员学习,接触并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从实际部门调查了解到或文献资料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述或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这是学生由学习阶段转入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工作前的“演习”,此阶段成绩的好坏将决定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以上各个阶段只是大致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课程之间也有交叉,各阶段联系紧密

6、创造性

大学教学的创造性特点,是由大学的教育目标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专门人才。大学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求大学生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学知识,还要发扬、还要创造、发展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大学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3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学教学的创造性特点也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分为模仿性学习、接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三个层次。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日趋成熟,正处于旺盛期,为由模仿性学习、接收性学习过渡到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宽厚的综合性知识又为大学生过渡到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7、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相对要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要表现在:①大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大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因此,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②大学的学习中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多,学习的途径多,学习的内容选择性大,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深。大学生要适应这些变化并且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必须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具有驾驭学习的能力,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学习的自主性。③大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他们的独立个性和心理品质逐步成熟,情绪的稳定性、学习的持久性、自信心和自我调控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也已达到较高水平,大多已形成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风格,在学习中乐于独立自主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当前教学评价的特点 篇5

屯升学区

潘银

当前教学评价的特点

屯升学区 潘银

教学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小学课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督的作用。因而,教学评价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便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性特点,教学评价便需要不断地变革。

我国目前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以测试为主,其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评价内容与指标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例如,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手操作能力、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合理的学习方法等,教学评价涉足较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方面的相关评价。

(2)评价重在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尤其会忽略那些文化课学习成绩一般,但绘画或音乐等方面有天赋或特殊才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评价主体上,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被忽视,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地位,是时,也缺乏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年级与年级间学生的相互评价等多源评价。

(4)评价结果上,过分强调终结性结论,而忽视了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不能起到结果应有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并且也忽视了科学化的结果反馈,只注重表面的成绩之差,如90分与89分的1分之差,往往成为教师、家长批评的依据。

(5)评价方式上,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了“质性评价”。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导致评价过程封闭、静态化,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对比见真知”,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国外的一些教学评价上的得力措施。

德国在评价方式上的改革主要有:评价应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评价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结合;评价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意期末与平时的结合;评价应吸收学生参与等。

法国采取一种“持续检查”的评价方式,即从小学第一年起,教师就对学生每天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进行连续的考察,并将它们记载在每个人的“学生手册”上,定期交给家长阅知。这种评价不是告状式的,而是形成性的,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参照。评价涉足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评价过程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整体能力。因而,法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强调评价的“培养功能”,而非“标准化功能”。

美国小学,教学评价的总思路是: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评价运用“等级+评语”的评定方法。

与我国相比,其教学评价有明显特点:

1、从评价的价值标准看,改变了单一的相对评价的传统模式,而更加注重绝对评价与自我差异评价,即学生自身对不同主面进行纵横比较,确定自身的进步情况和各方面能力的评价,并根据目标检查学生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这种变革的原因在于,单纯的相对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择功能,而不重视鉴别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不利于分析和掌握个体的进步程度。

2、从评价的功能看,改变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而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在某一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种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完成目标的程度;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事中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案实施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等情况的探讨,以明确下一步应如何调节教学活动,使其效果更好。

终结性评价,测重于教学活动的总体效果,对教学过程缺乏及时的评价,不利于对照教学目标及时地调整教学。所以,评价模式应是形成性评价上的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评价不应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不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充分发挥评价的“培养功能”,而不再仅仅将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学评价改革作为一大重点来进行,虽然还处在起步探究阶段,但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探究与改革。只要大胆地尝试,放开脚步,束缚教育教学的传统评价模式必定会被一种全新的评价观念与标准所代替。

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篇6

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有的放矢,松驰有度”,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笔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的。接着是来自平桥小学的吴晓敏老师,福溪小学的葛爱萍老师作经验交流。吴晓敏老师给与会老师带来的是《略读,并不简单》,她从略读教学存在的误区、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以及教学时应做到那几点这四方面进行了阐述。葛爱萍老师给带来的是《略读课文的“精”“略”取舍》,她以《狮子和鹿》为例从略读教学中“略”的处理和略读教学中“精”的处理这几方面入手,说明了略读教学略的是教师教的形式,不能略的是学生学的实质。最后县教研室张振尧老师以《全面借鉴研究成果 努力探索略读教学》为题作总结发言。他从吸取多方经验教出略读的特点和创新多样教法,教出自己特色等七个方面做了总结。

此次活动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效果明显,充分发挥了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推进了我县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专题研究的深度。

计算机教学特点浅析 篇7

一、中专生现状

计算机技能型劳动人员是近阶段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实用型人才, 社会各个行业都需要既懂得技术又能具体操作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劳动者。

在非计算机专业中, 计算机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与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相提并论, 但其开设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而一旦通过考试, 计算机课就不再开设;而在计算机专业中, 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则比较纷乱, 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如VB语言、微机原理、数据库等较复杂的基础课程。我们不能说这不是计算机课程, 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或者学不会或者只学了一点皮毛, 结果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计算机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历史比较短, 没有经验可循, 又被人误认为计算机可代替人们思考, 因此在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 一些教师拼命“紧跟”时代, 而忘记了思考, 表现在教学上自然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

随着中等专业学校的进一步扩招, 目前中专生的素质不容乐观。因为素质、成绩相对较高的学生进入了普教和高教, 而各项相对较低的学生只有进入中专学校, 而这些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一般较差, 加上有些中专学校的专业技能教育不系统, 没有针对性, 对社会现状理解较薄, 使得部分中专生进入用人单位后“不能干、干不了、干不好、不会干、干不长”的现象屡屡发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是当前中专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中专生现状及市场需求变化分析

中专学生就业定位在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具备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适应岗位变化的储备知识, 以及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初步管理能力等, 是市场对中专毕业生的要求。因此, 在课程体系上, 我们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 学习它的基本操作, 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 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 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职业教育要培养能够马上适应社会的技术人才, 因此, 计算机课程应该常教常新。

三、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解决思路

就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 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尚未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教学没有层次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其突出问题。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 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性降低, 而就业的压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不能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社会上有一大批计算机短期培训机构, 用很短的时间培训出从事某一方面的技能型人员, 这些人员虽然有一定的特长, 但是在择业面的选择上相对狭窄。相对而言, 中专的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优势, 学生能利用较长的时间对计算机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 重点突出以能力为主的思想, 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 做市场调研, 做“订单”教学。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就业市场多变, 为了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我们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岗位需求分析;根据岗位特征、学生特征合理安排课程, 少上一些空洞、不切合实际的理论课程。

在人才的需求上, 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困境, 主要反映在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 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中、高级计算机人才十分缺乏。用人单位要求引进的人才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虽不回避新员工引进的再培训, 但要考虑再培训的成本。再培训必须安排主管以上的员工进行, 他们担忧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流失, 这样就帮别人培训了与之竞争的技术人才, 这是所有企业都很担忧的问题。

有关调研中所得到的结果显示: (1) 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 (2)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心不强; (3) 职业道德和纪律性差; (4) 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 范围狭窄, 内容陈旧; (5) 沟通能力较弱。

(二)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对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顺应形势发展, 走出去, 多进行专业研究, 深入企业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 多参与课题研究,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 还应积极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的精英参与教学, 吸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增强专业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

(三)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阅读教学应重视文体特点 篇8

一、文体特点对于文本解读的意义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的。文章的形式因素既是文章内容的依托,同时也是阅读教学应该把握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阅读教学的内容要求,决定了作为文本形式核心因素的文体在文本解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

首先,任何阅读文本都有具体的文体归属。无论古今中外的任何文章,都是用特定的形式来表达具体的内容。文体是人们在长期写作中约定俗成的文本样式,也是人们在长期写作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的写作规律,即用一些特定的方式,包括结构、语言、技巧等的运用,能够使某一些内容有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样式。说是“基本固定”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大的形式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内,有更多的相近似的样式,各种文体集中在一起就能够涵盖全部的文章,使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文体归属。

其次,不同文体与具体的内容都有相应的对应性。文本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构成的,成功的文章首先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收录进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更是“文质兼美”。在写作中内容表达的需要是文体选择的依据,而阅读教学中文体特点正是进入文本的切入点,以文本的文体特征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统一特点的突出。在写作中文体的选择决不是随意的,抒情类的内容宜选择诗歌和散文,记叙类内容宜选择散文和小说,突出生活中的尖锐冲突浓缩人生经历的宜选择戏剧,如此等等。与之相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抓住不同文体特点,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再次,有些文章自身的文体特点及文章中运用的特殊方式表达强化了内容。所以,阅读教学中对这类文章文体的突出,就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这种通过形式本身来表达或强化内容的现象在美学上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因此,阅读教学中,如果形式因素不能被充分理解,内容方面是无法做到真正把握的。

二、文体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被漠视的状况

文体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被漠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语文教科书单元的规划虽然将文体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但在教师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看不到直接涉及文体的内容,几乎是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文体进行教学,即学生读——解决生字词——分段落讲解——概括写作特点——归纳课文主题——布置作业。这种没有什么变化的套路,严重扼杀了不同文体所特有的个性及其为文章所带来的深刻意义。

首先,常用文体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被漠视。所谓的常用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也包括实用的文体如书信体、科学小品及各种公文等。这些文体之间的区分是非常明显的,它们不仅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而且在文章结构、表达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别。把这些区别明显、反差巨大的文体,用相同的方式、相近的角度进行解读,其结果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一些特殊文体的特点也在阅读教学中被漠视。如古诗文,虽然它还是属于常用文体中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但是它的文言文形式使它又明显地区别于一般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古诗文在语文教科书所占的比例不大,大都是一些精挑细选的佳作。但是我们对古诗文的讲解,除了进行特别的语言教学就完全等同于对现代文的一般文本的教学了。由于翻译成白话之后古诗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含蓄、意境优美、表达丰富的诗文了,从中接受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熏陶的教育目标,从文体遭遇漠视开始就一步步落空。特殊的文体中也应该包含着外国作品,这类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是直接产生于母语而是通过翻译者的创作,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结构特点、手法运用等方面,都带有与我们母语文本文体不同的特点。对于这类作品,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同样对文体特点采取漠视的态度。

总之,阅读教学中文体特点普遍被漠视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解读,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从文体特点出发进行阅读教学

从文体特点出发进行阅读教学,是文本自身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因素构成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阅读教学回归文本的必然。

(一)教师应建立和养成文体观念。阅读教学中文体特点被漠视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文体概念,没有建立起文体感。由于缺少文体意识,所以意识不到由文本特点所决定的文章结构的不同,以及文本表达中运用的与文体相适应的特别的方式。就内容谈内容的阅读教学,其教学往往流于浮泛。因此,建立起文本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文本时,首先考虑到具体文体决定的内容和表达的特色,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文体特点直接进入文章的本质,从而改变因文体特点被漠视而导致的阅读理解的表面化和误读现象。

(二)把握文体特点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文体特点是文章“类”的特点,在这个“类”的构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文体方面的独特性。建立起文体意识,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具体文体“类”的共性,这是一种宏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具体实施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具体文本的阅读教学应抓住其所体现的特性进行,如古典诗文的教学,尤其是对古诗文内涵进行体验、感受与翻译时,应尽可能地突出原诗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能够通过文体特点进入内容,通过文体特点体验和感知内涵。这样就能够真正地把握文本本质,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中文体特点被漠视是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无视文体特点一刀切式的讲法,不仅破坏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本质,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要培养起文体观念。面对文本,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并由此出发进入文本,发掘其本质和内涵,从而改变阅读教学中文体特点被漠视的状况。

《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反思 篇9

(二)这节课上的很轻松,四种小动物在前面的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比较扎实,在比较彼此的运动、食物、反应、繁殖等方面后,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概括出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板书的6点共同特征六个班级基本都能概括出来。比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也比前一单元的植物的共同特点要轻松。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三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亲近小动物,对植物比较冷淡;二是有了植物单元的铺垫,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方法。假如把动物单元放在植物单元的前面,结果会怎样呢?

高师钢琴教学的特点与实践论文 篇10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钢琴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其演奏技巧、技能性很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很高。尽管高师钢琴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培养专业钢琴家,但在钢琴教学中对手形、指法、触键、踏板、视谱、完整演奏作品等一系列技能技巧,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才能有助于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所谓基础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只能成为造就人才的空中楼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不矛盾的。

二、能力性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师开设钢琴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作为其他音乐课程的基础,如作为乐理、和声课的基础;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简谱即兴伴奏能力);三是通过钢琴的学习,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全面提高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这个目标要求体现了高师钢琴不同于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理念,阐明了高师钢琴的“能力性、应用性”学科特点。

确立高师钢琴“能力性、应用性”课程理念,必须明确学生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术知识不能自动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如何使技术知识与能力运用之间实现顺利转换,则是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切点,也是每一个钢琴教师将要着力解决好的课题: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把高师钢琴放在“应用科学”的范畴来思考,弄清高师钢琴的“能力”概念有别于钢琴表演专业对“技术和艺术”的艰深追求,它更强调的是对钢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围绕学习钢琴音乐语言、运用钢琴音乐语言为目标组织教学。比如,在技术训练中,加强基本技术练习,加大视奏练习和即兴弹奏训练,以及在教学中既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弹奏方法的分析和对音乐文献的积累,依靠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多层次体验、模仿和训练,强化学生运用钢琴音乐语言的能力;三是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既把即兴伴奏课程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又把即兴伴奏内容纳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即兴伴奏的和声、键盘等基础训练,又把重点放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指导学生在钢琴伴奏音乐语汇的帮助下,拓展运用于实际学习与工作之中的音乐能力;四是加强艺术实践。高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还要依赖于钢琴音乐实践,即只有从琴房走向讲台、舞台,从技能练习走向音乐美的创造,才能最终获得理解与应用相关音乐语言的实际能力。

三、思维性

如上所述,高师钢琴的学习既包含有大量的技巧训练,又包括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但更主要的是学习音乐语言获得音乐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核心,应是学习者的科学音乐思维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体现,就是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能力的体现。可见,高师钢琴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思维性学科,高师钢琴教学应把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反思传统的高师钢琴教学,一方面很多老师把钢琴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说教,忽视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多义性、非语义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就事论事”,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钢琴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核心,“口传心授”,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虽然传给了学生知识,但学生可能永远是老师思维的重复,缺乏教学的互动和艺术的想象力。钢琴教学效果当然不够理想。把高师钢琴定位为一门思维性学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性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倡导个性教育,尊重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音乐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借助音乐作品主题,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在教学互动中得出一个最贴切、最合适的作品风格和内涵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再如,就即兴伴奏来说,有时一首歌曲、一句旋律可以有几种配奏方案,教师应把配奏的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设计和选择伴奏手法,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照本宣科”。

四、审美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钢琴既是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基础课,又是提高弹奏水平的专业课,同时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艺术课、美育课。而在这多元的性质定位中,都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离开了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钢琴将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钢琴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教育,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确立高师钢琴教学的审美意识,就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弹奏方法的传授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又把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和创造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彻底纠正“重技轻艺”的问题,把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钢琴教学能够从纯技术传授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实现其育人功能。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钢琴教材要选用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选尉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选用能唤起美的感受的现当代音乐作品,不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奏,特别是有感情的范奏,以便对学生产生“样板”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善于发现并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教学仪态、语言美,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营造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从基本功抓起,不盲目拔高学生的练琴程度,不过分强调技术难度,更加突出和强调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钢琴教学的整个初、中、高阶段都要重视审美教育,建立起审美教育的完整教学机制等。

五、综合性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化既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音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音乐同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音乐教学的综合成为了可能。从教学实践来看,高师钢琴和其他音乐学科知识往往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在钢琴伴奏领域与高师声乐的衔接,在即兴伴奏方面与键盘和声的联系等。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钢琴教学本身来看,高师钢琴教学都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线条性模式,注重教学的层次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建立起全面综合的钢琴教学新模式:

其一,在课程形式上,应建立包括钢琴小课、集体课、伴奏课、合奏课、实践课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性课程形式。同时,还可探索实行分级教学制,对不同钢琴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在教学目的上,既应重视钢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又要强调心灵、情感的熏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树立全方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三,在教学内容上,既抓好基础技能训练,又重视简线谱伴奏的学习;既注重钢琴教材内容的纵向结合,又加强钢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基础性的知识信息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钢琴学习更有效、更全面;

其四,在课堂教学流程上,教师既要检查学生的识谱、纠正不良的弹奏习惯,又要对作品中一些复杂的乐理、曲式知识予以讲解,还要教给学生处理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并要始终把示范、范奏与理论讲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师熟悉学生特点之后,应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五,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音乐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结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试讲、实习、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环节,延伸艺术课堂、优化教育环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从多渠道、多方面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龚琪.《周广仁谈钢琴教学》,《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上一篇:C++编程心得下一篇:清华北大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