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精选12篇)

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1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充分营造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等司法行政工作职能,解放司法所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法律宣传工作,为全乡的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做好普法治理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质

搞好法制宣传教育,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只有深化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坚持把法律交给人民,掌握在人民手中,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才能变成生动的法治实践。积极转变法制宣传理念,突出重点、突出实效、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形成全民学法用法的大好局面。

(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不断增强普法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普法内容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需要才是根本的原则,做到紧贴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农民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的探索愿望,赢得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融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

(二)、创新形式、搭建载体,普法形式呈现多样化

不断坚持法制宣传形式的探索创新,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路子。一是抓活动、造声势。利用不同主题的各种法制纪念日,实行全乡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开展了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同时,购买了各类法律书籍1万多册。二是抓载体,夯实法制宣传的基础。为了加强指导、交流经验、推广典型,我们先后搭建起三个工作平台。建立了普法联络员队伍;创办了《普法简报》。三是抓联动、求协同,形成法制宣传的合力。四是抓媒体、建阵地,营造法制宣传的环境。我们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贴近群众的优势,与媒体联合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法制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现代传媒在普法中形象化、立体化覆盖的作用。

(三)、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促进重点对象法律素质的提高

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以机关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和守法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促进了重点对象法律素质的提高。按照学用结合原则,对于推进全乡各级干部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在青少年的学法上,积极向农村倾斜,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深化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为维护全乡和谐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农村,因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依法及时化解这些矛盾纠纷,特别是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显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们努力找准人民调解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着力点,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维护城乡和谐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夯实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

经验交流写作的基本注意事项

一、典型经验材料构成的内在规律

(一)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难点。

(二)典型经验材料的内在结构形式。

(三)“三要素”是快速驾驭典型经验材料的金钥匙。

二、注重指导性,提炼好经验观点

凡是写过经验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最费心思的就是提炼经验观点,因为它既要有时代气息,又要有思想深度,还要体现个性特征,在文章中它又是点睛之笔,一旦观点提

炼出来了,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也就完成了一半。1.明确经验观点提炼的基本方向。提炼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归纳、概括,从表象的东西中寻找出本质,从个别的东西中推导出普遍,把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论,把零散的做法化成为系统的经验,使事物更具思想性和指导性。就经验观点的提炼来讲,其思维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炼一种做法。“做法”是经验型典型材料写作的关键。“做法”就是经验,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做法,是正面经验;导致实践活动失败的做法,是反面经验,即教训。适时推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法,是增强典型经验指导性的重要手段。提炼做法要注意与成效和体会相结合,使做法有支撑点。二是提炼一种作风。从经验中提炼出工作作风,让人们不仅学到工作方法,重要的是透过工作方法,学到一种工作作风,起到长远的作用。2.探寻经验观点的常见模式。经验即“方法”,表现在经验观点上有一定的构成特点,把握这些固有的结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提炼出经验观点。

三、深刻理性分析,写好经验解说

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经验解说是经验观点和经验实例之间的过渡句,通过对经验观点所作必要解释和说明,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理性认识后引出事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经验解说有时是对开展工作的原因、目的、依据作必要解释,有时是对采取的方法措施作适当说明,缺少了这一步,它的理论性就不完整,因而影响经验文章的说服力。典型经验材料正是因为有了经验解说,才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高度,进而更好地揭示出工作的规律,所以说它是典型经验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力求选材典型,用好经验实例

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2

提起教育反思, 执教于一线的老教师既感到困难, 也很困惑, 又觉得无从下笔, 甚至不知从何处说起, 更难于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 但是, 却有很多教师在教育个案发生时, 遇到教学的实际问题时, 却能头头是道地说出许多颇有价值的道理, 并且谈论着有效解决方法。听完这些后, 谁能说他们不会写教育反思?

对于这种教育现象, 我就我们教师写教学反思难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现象发生时, 教师大多不能及时地记录下来形成文字, 上升到理论, 以至于写教育反思时, 这些教育现象已忘却或记忆不深, 从而导致无话可说。

二、教育教学现象发生时, 教师不能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 或只看到现象的表面, 从而形成的想法和思想也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三、教育教学现象发生时, 教师虽能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但没有找到相应的策略, 以至于稍纵即逝的灵感, 被白白的消逝了。

下面就教育反思, 提几点建议:

一、创造反思环境。学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主阵地, 良好的反思氛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可组织多种教研活动, 并尽可能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 让教师运用各种条件进行反思。

二、提高反思意识。不少中小学教师对反思不够重视, 认为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反思, 平时没必要反思。这反映了反思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因素, 还没有引起重视。学校要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 变外在的反思压力为内在的反思兴趣, 就要提高他们反思的意识。

三、增加反思理论知识。很多教师没有进行反思, 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理论知识, 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活动, 教给教师进行反思的理论和技能。

只要教师能够通过现象找到其本质, 并能找出应对策略, 及时地记录下来, 上升至教育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育反思写起来就容易了。实践证明, 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谈对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3-01

素质教育主要致力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水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体。要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应从以下方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应正确领悟素质教育的涵意。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里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健康个性和某种特长的人才。

其次,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懂得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馈手段。不是目的。它只是片面的“分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全体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这里包含着不同规格的各类潜在人才,而“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学生们的这些差异。学生面对应试,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活泼自由。为了考试,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丢掉其他方面的修养和锻炼的机会。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前那种老师单调的照本宣科,学生乏味的听的教学方法,只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不注重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及学生的心里感受。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已不是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了课堂的奴隶。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精神,尽可能的遵循由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关心学生 树立威望。

作为教师,更应该懂得:只有用爱心去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爱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的,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无论教哪一科都要善于接近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这是每一位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研究每一位学生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在关心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知心好友,可以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从而使教师更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去适时的教育学生,在此同时教师在学生中就树立起了更崇高的威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要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自己特长的人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奠定基础。

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及其途径。

竞争迫使人们去学习,去探索,去拼搏,去进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教育重心的一次战略性转变 ,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要求。当前,我们教师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更应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生中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但必须强调,这种竞争是互助的、友好的,而不是敌视的、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们可以激发班级内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班与班之间的竞争等多种形式。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还可以设立定期评价制度,以每周评价、每月评价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在这里教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策略,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 篇4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育者,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把孩子当做“人”来培养,而不是读书的机器。中国人从一出生就摆脱不了考试了,中考,高考,还有毕业后的各种职业考试,为了生活,为了饭碗,中国人一辈子都在考试。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人更是不可能放弃应试考试的,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考的过别人就是王道。这就让人们把孩子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除了读书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缺少必要的动手能力,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他们就只是一群会读书的机器,这样的人终究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所以,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我有以下的几条建议:

1、切实的落实减负,让学生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我实习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做作业,不管老师找他谈话或者是惩罚他,第二天绝对还是不会做作业,而且有的学生是什么课程的作业都不做,从开学一次作业都不交。现在的学生课程负担太重,初一的学生一共开设了7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还有各种练习册,确实让做作业成为了学生们所头疼的事情。我觉得作业不在乎做多,做作业就是为了检查一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作业应该针对性的做一些,不宜过多,但是要让学生有要按时完成作业的这个意识,养成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一切都得从小开始培养,从孩子一上学就实行这一政策且赏罚分明,一定会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的。

2、多进行情感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有一大群的家长围着他们转,要什么给什么,这就让他们觉得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当的,他们不会感谢别人,不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别人的付出。我的同学在国本高中实习,她回来的时候讲了这样的一个事情,让我觉得感慨万千。她讲的是在学生的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一位为了救落水学生还牺牲的人民警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值得感谢的,是让人钦佩的,可是很多学生却无话可写,反而觉得这个警察花着人民的纳税钱,就该为人民服务,就该他牺牲。这不禁让我觉得很可悲,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高材生只是一群不知感恩,不知天高地厚的笨蛋,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所以,感恩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要进行的。

3、组织纪律意识的养成。在实习中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对纪律的无视,上课铃响了还有学生在外面疯,玩,老师进教室了,还有人在前后左右的说话,正式上课了还是有大把的人在下面聊天,完全不觉得这是课堂,得收敛自己,得有规矩约束自己,他们完全是自己怎么想的怎么做,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面对这样的一帮学生,你甚至就觉得课上不下去了,而且你还绝对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学生哪还像我们小时候啊!我们小时候就觉得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现在的学生且跟你对着干呢!所以我觉得首先就得有规矩,有了规矩约束他们才让他们懂得在方圆中行事,让他们明白不是什么事都是自己想干就可以干的。

4、教育的任务首先得是教育学生成为”人“再才是成为”人才“。不能一味的逼着学生

学习,考高分,而是要注重他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的所谓优秀学生,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废人,什么都得靠别人照顾,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叠被子,有的大学生离了父母都生活不能自理,这是教育畸形发展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把人培养的都不是人了,那教育的意义何在?所以在我看来,一定要把学生先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再去要求他成为人才,成为国家栋梁,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远远比知识的获得更主要。

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5

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偏低这一问题,原因很多,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偏低所涉及的原因也很广,就这一问题,我个人概括了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较差,音、体、美器材不足,信息化设施落后;二是农村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而且残疾、智障儿童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城市,这些孩子家庭教育差,性格孤僻、自卑,家长对这部分孩子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甚至迷茫;三是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四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老教师比重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少,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如何改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偏低的状况呢?个人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经济,政府部门应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创业,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学校的生源。

二、优化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对部分生源少、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办学效益差的农村学校进行撤并,按照方便管辖的原则就近到规模较大的学校入学。

三、教育投入应向农村学校倾斜,投入不仅仅包括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师德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待遇、加大评比表彰比重、关心农村教师的身体状况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投身教学、扎根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努力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乡镇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困助学活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困难,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五、促进教师资源城乡间的有序交流,组织城内骨干教师赴乡镇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同时,加大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赴先进地区培训学习的力度,提升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兴和县也在积极寻找出路,现将本县的一些粗浅做法作简要介绍如下:

一是优化学校布局。

撤销了部分生源少、办学质量差的农村学校,目前,本县农村学校的数量已由2013年的18校21点撤并到现在的8校9点。

二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本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金为乡镇中心学校每人每月200元,教学点每人每月300元。此外,农村教师的高级职称评聘不受名额限制,只要条件达到要求,即可评选。这两项待遇切实保证了农村教师能够留得住。

三是推行新教师服务期制度。

近年来,本县为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制定推行了新招聘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要求新招聘教师必须至少在农村学校工作三年以上。这些教师知识结构丰富、有活力、有精力,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大有益处。

四是评优评先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

由于农村教师参加各类比赛的机会少,因而获得的荣誉和业绩与城镇教师相比也要少。针对这种情况,本县自2010年以来,对农村教师的各级各类优秀评选进行单独“切块”,即单独给定农村教师优秀名额,在农村学校之间按照农村教师评选方案和细则竞争实施,不与城内教师竞争。近三年,本县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类优秀评选名额大幅提高,共占全县总名额的35%。

五是多方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关爱、资助留守儿童。

2013~2015年,全国社保基金会、北京花舍咖啡集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县关工委及社会各界人士为本县农村留守儿童捐助价值近50万元的衣物和学习用品。

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6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0-10 15:34:00 ]作者:彭燕 杜学元

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性别文化仍牢牢的束缚和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对现代社会中的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在幼儿园进行合理的、适宜的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次去一个幼儿园大班观摩游戏,主题是游戏材料与游戏的开展,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关于“头巾”的细节。

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笔者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看到这个场景,笔者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影响,更吃惊于5~6岁的幼儿对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初步理解。这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社会经验的限制(到外面餐馆吃饭看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女性),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我们传统性别教育的影响。

当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世界被鲜明的分为男性和女性。人们毫不动摇的坚信这一信念,并为维护这一区分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家庭、幼儿园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现在常常听到“妇女回家去,给男人让出位置”这话,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象,这些问题其实早在女孩的童年就存在了。因为当孩子一出生,社会对男孩女孩提出不同期待时,这种不公平就开始了。并随着旧的传统的性别教育的渗入而加强。当男孩女孩长大时,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自我要求,再呼吁女性可以有能力和男性工作一样好,已经晚了。我们在上述游戏中看到的情景,就已经被烙上了传统性别观念的印子。

但是,男女之间某些天生的差异与优秀的男性和优秀的女性之间的差别及对其社会品质的不同期待有必然的联系吗?没有人能肯定这个事实。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家门,从事于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的女性开始从事人们传统性别观念中只有男性才能做好的事。用传统的性别观念将男女分成的两个孤立的性别团体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开始频繁交集,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像两

条平行线,永远分开,没有交点。而我们的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大胆想象,让各种爱好和兴趣处于活跃状态。但是,我们传统的性别期待限制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限制了个人广泛丰富的经验的获得。比如上面提到的区角游戏,男孩认为服务员应当是女孩当的,他们就不能获得当服务员角色的经验体验,而女孩也就很少有机会体验当厨师的滋味了。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我们的保教人员也在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二、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①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②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三、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笔者在思考,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

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文章开始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所以我们在设计和投放幼儿游戏材料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

四、加强家园联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勿庸置疑,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更甚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庭里父母以自身为榜样,从观念到实际行动上都能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尝试不同性别角色的机会,使幼儿性别认知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发展。如果家庭性别教育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一致就很难使幼儿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性别认知,甚至会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当然,要真正作好家园一致的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实际困难。首先,要使家长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相对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就更是如此。其次,从观念转变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一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现代的大量传媒如电视,家庭亲子读物等等无一不在向着家长渗透和强化着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

事实上,在不经意中,我们的男孩女孩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当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在家里做家务窝囊,没有当老板,挣不着钱,不伟大时,传统性别观念已渗入了刚刚开始人生的五、六岁的孩子的脑子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担忧。幼儿需要新的性别教育,为此做出研究和探索已是刻不容缓。对于传统的性别文化,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挑战。

①赵萍《教材中的性别文化透析》,http://,2001/07/19。②卜卫《女孩读一读,男孩想一想》,http://,2001/07/19。参考文献:

浅谈班级管理的几点看法 篇7

一、坚持一个原则

“坚持一个原则”即是在班级各项事务中, 无论大事小事都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则。班主任给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 即使班主任不在, 班级各项工作都会做得很好。如课间操、眼操、早会、日常生活习惯等。

早会要求学生穿校服, 佩戴校徽, 站排必须静、快、齐、不准讲话、升旗行注目礼。记得一次周一早会, 升旗时一位同学讲话, 会后我批评了他并让其反思。以往学生认为早会没什么, 讲话随便, 同时看到其他班级学生侃侃而谈, 自己不讲像失去什么似的。经此事件后学生认识到老师在这方面要求很严格, 自然而然重视起来。眼操等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铃一响马上停下手头事情做操。就是说“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做的事情必须认真到位, 不能有丝毫马虎, 否则及时批评处理。当然这需要班主任经常深入班级,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所以日常班务管理中, 班主任要事事重视, 大事不必说小事更不要放松。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管理严格细致, 时时刻刻不能放松自己, 久而久之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也有利于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形成。可见班主任应对班级任何事情都要高度重视, 必须坚持好这一原则。

二、调动两个积极性

调动两个积极性, 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家长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宠爱或老师管理不够严格、要求不到位, 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 没有积极性, 不考虑集体、他人, 关心的只有自己, 面对这样的事情班主任应尽快对其教育。我们班一位男生, 入学以来行为散漫, 走没走样, 做没做样。一日不戴名签给班级扣分, 我对他说:“个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集体的荣誉, 个人所做一切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集体, 我希望你为集体荣誉而努力, 而不是拖集体后腿”。后来他找到我惭愧的说:“老师怎样会给班级加分呢!”我说:“你表现好就够了, 多做好人好事。”第二天早晨, 他又找到我说:“好几位任课老师说咱班应买一个时钟, 我给买了一个。”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这位同学表现很出色, 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班级是由学生与班主任组成, 只有每个人都有积极性才会形成一个优秀的集体。

另外, 好的班集体形成也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学生每天所处只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学校, 一个是家里。在学校老师对学生各方面很了解, 但回家之后却很难, 这就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长与老师目的是一致的, 都希望学生有出息、有发展、有前途。所以双方需密切合作, 家长及时将学生在家不良表现与班主任沟通, 以便及时解决, 使学生不至走上歪路。有的家长不好意思将学生不良表现说出来或不愿麻烦班主任, 这就需要班主任主动与家长联系, 相互熟悉了解之后, 配合就会默契, 有利于孩子、有利于工作。所以, 班级事务管理中应采取办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三、依靠三个方面

依靠三个方面, 即班级的环境方面、纪律方面、卫生方面。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重大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 日常生活中老师应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对我们来说最直接的是保护和创建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在学校支持下, 我们全班对教室进行了粉刷、重新布置, 有的同学将家里的鲜花奉献给班级, 经过大家努力班级面貌焕然一新。环境的改善, 使同学们上课心情舒畅, 并积极维护它、保护它。通过与其他班级对比, 学生自豪地对我说:“老师, 咱班太强了, 其他班级没一个赶上咱班的。”让我高兴的是虽然只是环境问题, 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任课教师心情愉悦和教学。可见好的班级环境对一个班集体很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规定, 因为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之下, 才会有突出的成绩。作为班集体, 它的纪律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只有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才会有过硬的成绩。所以要形成一个好的班集体首先在纪律上必须过关, 纪律得不到保障, 教师上课会分散精力维持秩序, 影响授课心情和授课效果。没有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受到影响。“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粥”, 好的习惯很难养成, 坏的习惯却容易。这需要班主任将纪律放到首要位置, 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外, 多方位、多角度、多方法主抓纪律, 不给学生任何犯错误机会。要解决纪律问题, 需全班上下制定严格细致的班规, 并将之贯彻执行, 班主任要不定期不定时深入班级, 发现问题, 就地解决问题, 提高违规者思想认识。不要以为讲话只是小问题, 久而久之成为大问题,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班一名男生学习习惯不好, 同学反映晚自习总讲话, 一连几天我都观察他, 发现讲话立即从教室叫出来进行沟通教育, 几次之后, 他改变许多, 再不用老师担心纪律问题, 多次班务总结上我都表扬他, 成绩也突飞猛进进入学年前100名, 可见纪律是学习的保证。

四、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 即班级班委、团委、科代表、值日组长的作用。他们是班级核心, 只有他们起到带头作用, 整个班级才可以活起来、动起来。组成人员的选举是很重要的, 最好让学生自己参与竞选, 选出大家公认的信任的人选。各组成人员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 在其位, 谋其职, 工作不到位、不积极, 应及时与其谈话沟通处理, 定期让学生评判其工作是否踏实肯干起到带头作用。班主任对工作人员工作应全力支持, 多鼓励多表扬, 使其大胆处理班级事务。如此, 班主任不必事事操心, 使它们成为可靠的帮手。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干部存在的缺点, 每周末应进行总结, 好的发扬, 错误的避免。每次总结都有班干部被同学公开点名, 提出工作意见, 几次之后, 他们都对工作认真负责, 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我们班值日工作, 6:40组员到位值日, 6:50左右完成后, 值日组长先进行全方位检查, 之后生活委员进行检查, 最后班长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认真者点名通报。所以每天的值日工作干得很彻底, 不用我来插手, 其他班务也有条不紊开展得很好。四套班子发挥核心作用, 即使有调皮的学生, 也找不到市场与环境, 因为整个集体都是积极、上进的。可见, 一个好的班级体四套班子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摘要:班级管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如何管理好班级体, 要事无大小高度重视, 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 发挥学生在班级中主人翁的意识和作用。

浅谈对“深度语文”的几点看法 篇8

一、深度阅读是深度语文的基石

深度语文是建立在深度阅读之上的。有学者认为“深度阅读”有三个阶梯,即“深识、深悟、深思”。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至少要达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文本的“裸读”。即不借助任何教参抑或专家的解读,独自完成文本的细读,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第二,寻找与同行和专家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细参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的深度阅读只有转化成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其价值。找到合理的切入口,教师才算真正完成了文本的“深度阅读”。

不但教师要进行“深度阅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也有必要进行“深度阅读”。这两年,我选择了课本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课前进行“深度阅读”,为此,我专门开设了“品读课”,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粗读——细读(品读)——写读书笔记(或作品小评论)。经过两年的实践,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对文本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在读书笔记中所散发出来的真诚的气息和思想的霞光,尤其让我欣喜慨叹。因此,真正的阅读,首先是个体的阅读,然后才是群体的碰撞与提升!唯有如此,我们的“深度语文”才能得以有效的开展。

二、巧设主问题是深度语文的通道

精心设计主问题并不是深度语文的“专利”,但确是实现深度语文的重要通道。深度语文下的主问题应该是“能从整体参与性和教学全程性上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品味和体验的问题”。“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①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主问题设计方式:

1.提纲挈领,有高屋建瓴之势

这种主问题的设计方式主要抓住文本价值的核心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在教学《马说》时,笔者抓住一个语气词“也”字设计主问题,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作者在每一段的结尾都巧用一个“也”字,来达到言无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细细品读,你可以读出怎样丰富的内蕴?(学生自由读,部分发言略去。)

生:我觉得用了“也”不但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气愤,还有作者的无奈,你看第一段“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就像一声叹息。

生:我觉得这三句“也”是递进关系。第一句作者只是一种惋惜,第二句作者用反问句,强烈表现了对千里马不能施展才能的气愤,而最后运用设问句,语气更坚定,应该是对饲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慨。

生:我补充。我觉得这三个“也”字句是作者从旁观到深处其中的变化过程。“不以千里称也”,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看这件事的,所以作者只是感到惋惜。但到了“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已把自己当成了千里马,大声质问“饲马者”,感情异常激烈,所以用了反问句式。而到了最后一句“呜呼”句,作者又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言者,代表了所有被埋没的人才,大声疾呼,直击统治者的昏庸无知。

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围绕一个主问题,即《马说》中的“也”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竟轻松地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因此,“提纲挈领”的设计主问题,其妙处就在于能统摄全文,直击文章的要害,带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地剖析文本的魅力,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2.层层铺进,有环环相扣之妙

设计主问题时,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实有抽丝剥茧之妙。

如笔者在教学余秋雨的《信客》一文时,设计了三个主问题:①联系阅读经验,说说你是如何解读信客的“客”?②阅读了文中两位信客人生沉浮后,你读懂了信客这“信”字的哪些内涵?③为什么两位信客最后都放弃了“信客”这个职业呢,你触摸到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这三个主问题呈现一定的梯度,首先从信客职业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受信客们艰苦的物质条件——冷月清风相伴,孤独寂寞独酌,从而让学生体会信客的旅程实际上是一场“风尘苦旅”;接着带领学生感受信客的职业信仰,从多个角度去体会“信”的内涵,比如“诚信”“信用”“信义”“信任”“信念”等等,由表而里,直击“信客”职业的本质;最后一个主问题,则把学生带入更为宽广的文化领域,农村狭隘的思想文化直接加速了信客这一职业的消亡,从而点出“信客之旅不仅是风尘之旅,更是精神坚守之旅,文化挣扎之旅”。这三个主问题层层推进,物质——精神——文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信客身上所承载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体会到这“美好人性”在城市文明的推进中所经历的艰难旅程。

3.板块推进,有各个击破之妙

用板块结构构建语文课堂,是于映潮老师最得心应手的课堂形式之一。运用板块推进的方式设计主问题,使课堂结构清晰,话题探讨充分,可以对文本的难点进行各个突破,从而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篇幅较长、内涵丰厚的文章,比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类作品就像一面三棱镜,每一面都可以折射出无限多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蕴含一场精神之旅,因此运用板块式推进,可以让学生饱览作品中的“无限风光”。

三、深度对话是深度语文的核心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里的交流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此,对话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败。那么怎样的对话是“深度对话”呢?笔者认为,“深度对话”就是深度的智力对话,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对话。而要实现深度对话,教师的作用就不容忽视。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把零散的思想碎片缝制出一件精致的“思想外衣”。下面以笔者教学的《满井游记》为例:

师:读了《满井游记》,你们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袁宏道?

小组1:我们看到了一个因官场不得志而寄情山水的袁宏道。(文本引述略)

小组2:我们认为作者回归自然如脱笼之鹄,是格外热爱生活、不受拘束的人,所以作者之意不在官场,而在乎自然山水也。(文本引述略)

教师要及时捕捉交流的矛盾点,即“官场与自然”的争辩,让更多的同学回归文本,寻找作者的“心灵密码”,引发更大规模更深入的探讨。在第二轮的讨论中,当有学生用文末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来佐证作者追求自由之心并非偶然时,教师又及时抓住关键词“近”,把课堂对话引向深入。

师:我们一起再来探讨这个“近”,作者的居处与满井究竟近不近?

生:近,因为文章说“出东直,至满井”,可见两地很近。

师:既然如此,那作者为什么又说“城居者未之知也”?

生:这个“近”不仅指家与满井很近,更指向作者的心与自然很近。而其他城居者家虽近心却远,要欣赏到美丽的早春,必须要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师:所以这个“近”,不但指物理距离的近,还指作者与自然的心灵距离很近!顾城有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心灵距离无论多远,都会超越千山万水,抵达彼此的内心。袁宏道也如此。虽局促在一室之内,但永远无法阻隔作者与自然的心灵相通。

师:不只是顾城,袁宏道还能从哪些诗人中找到知音?

教师不但以诗拓文,有效地解释了袁宏道的心灵密码,而且宕开一笔,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学生们不仅找到了“痴迷雪景”的张岱,“闲赏月色”的苏轼,“独爱早春”的杨巨源……而且也找到古今文人的一条精神气脉。从案例可见,教师不但组织课堂中的各种对话,还要及时捕捉对话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推波助澜”,或追问,在穷追不舍中读出文本的深意;或抓关键点,层层剖析,深入文本的内核;或整合资源,拓展思维容量;或拓展延伸,由此及彼,引发思维联想……总之,深度对话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

四、资源整合是深度语文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再服从于“专家”和“权威”,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就是课程,“我”就是教材。因此,我们可以“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③。

如王君老师在教学九年级上的“诗词五首”时,通过一个“愁”字把五首诗词整合在一起。再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把“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和“孔乙己的长衫”进行整合阅读,学生就读出了更多的内涵。有学生说“警官的军大衣是权力的象征,孔乙己的长衫是身份的象征”,有学生说“警官的军大衣在“一脱一穿”中尽显变色本质,而孔乙己的长衫从十几年不肯脱下到最后的消失,则是人生悲剧的写照”,还有学生说“无论是军大衣还是长衫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都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悲凉,都具有讽刺的效果”等等。整合后的课堂,不但课堂的容量和文化的含量大大增加,还因为提供了新的阅读思考的角度,学生们思维异常的活跃,其发言可谓字字如玑,教与学也常达到了和谐的境界。

五、思想关怀是深度语文的终极追求

后现代课程研究提出:关怀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关怀教育涉及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思想的关怀”。因此,深度语文就要把唤醒学生的灵魂、拥有独特的思想、塑造独立的人格作为终极追求。

阅读的本质在于唤醒,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魅力,唤醒学生高贵的灵魂。例如,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让学生体悟生命的鲜活与诗意;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收获失意人生的旷达与乐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让学生感受人情的薄凉,并学做一位“肃然不笑”的人等等。当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慢慢淌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的心河才会汇小溪以成江海,心智才会变得宽广而深邃。当我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阅读的感受时,不少同学的见解颇有见地。比如“钱是时代的通行证”, “钱在孩子手里是玩具,大人在钱手中也是玩具”, “贫穷的真正可怕不是缺少了生活的希望,而是人性的扭曲与变异”,“紫色的阴影,不仅是菲利普夫妇的极端失望,也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给孩子的心灵蒙上的阴影,更是整个社会人性异化的阴影”等等。可见,每个孩子都是自己思想王国里的国王,他们一旦被唤醒,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深度语文是一种追求,一种思想,是超越平凡、拒绝平庸的教育教学信念。在深度语文中,我们以深度阅读为基,以精巧的问题设计为径,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对话,唤醒学生的心灵,播种思想的种子,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因“深度”而生动,学生的思想因“深刻”而美丽!

注释

①阮长海:《推动初中文学作品“深度阅读”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期(B版)。

②田贺书:《是“学生在阅读”还是“学生在学阅读”》《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B版)。

③王君:《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几点看法论文 篇9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电子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收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进行核算,对企业的预算、资金流、物流成本等进行管理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包括电脑、软件、存贮介质和操作人员。其次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枢神经,企业信息是企业决算、管理、生产经营的依据和结果反映。无论是企业的收支核算还是会计要素核算最后都以各种报表形式把信息反映出来。因此说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执行脱离。为确保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安全、准备、合法可靠,企业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方法与制度。一些企业为达到甩账目的,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制定了大量的`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与控制制度,一时起到很好效果,但甩账后,这些制度没有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操作规程混乱、职责不清;在装有电算化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与电算化工作无关的内容,如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允许一些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等,上述问题均应解决。 会计制度的修改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记账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以及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企业只加强了软件的运用,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设。 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建立手工操作条件下的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实现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 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10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由于缺少或没有直接的“应试”,使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及教育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园由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为坚决的阵地。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操作上的偏颇,在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还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

每个教育对象的真实发展本身又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具有发展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服从于教育主体,即拓展、提升、完善幼儿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以及精神品格,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所赖于追求的“生命质量”。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不仅应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

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多地考虑幼儿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至于与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相关的人文素养,如人性的陶冶、身心的平衡,却所提甚少。毋庸置疑,认知性目标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浅者要讲清知识,深者要发展能力,但并非是唯一目的。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涵盖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全部人生体验,包括情感、意志、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交往技能等等。当然,这些目标不可能希冀在一次教学或一组教学中全部完成,但至少应该贯彻始终。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在人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起着平衡与协调的作用。

素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在统合具有社会价值的科学素养和具有个性意义的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过分突出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谐、具有探索意义的学习氛围已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识,“启发式”和“情境”教学的方法为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幼儿素质培养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追求形式而“启发”,为单纯的创设情境而创设,过分突出了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讲: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过多的“创造”实际上是对幼儿创造潜能的一种剥夺!

二、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较多考虑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生命意义却日渐忽视。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符合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辅助作用在于调动各种感官,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功效。正是其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频频,似乎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便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承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只表现为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更新,更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但不管教学的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还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活动,应该是积极而有度的。

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善于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而不应仅凭一两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来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中小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11

但是这并不能遮蔽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探索对比中外教育的优劣。据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进:

一、缺乏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学生的体能差

几天前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是关于韩国中学生军训的。照片中韩国孩子们在雪地里赤裸上身,或站立,或呐喊,或匍匐,或往身上搓雪,令人震撼。反思我们的孩子,却感觉像是温室中的花朵。有哪个学校,哪个家庭斗胆或者舍得孩子们在雪地里如此赤身磨练意志?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备受宠爱,宝贝一个;在学校也被呵护有加,过分强调安全第一,不出事就好。我们的孩子除了死读书外,缺乏了意志、体力、品质和挫折承受力。这一代人将来又会怎样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年前上海普陀区的一次中日幼儿友好运动会也很能说明问题。据报道:在一些快速跑、接力等项目中,冲刺最快、最后夺冠的大多数是日本小朋友,日本孩子跑得很快,中国孩子跑得慢悠悠。孩子一跑完,中国的家长就赶紧跑上前给孩子擦汗,递牛奶、饮料,而日本家长则一直在旁默默关注。日本的代表团长介绍说:“在日本,大多数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打架、摔跤、碰伤都是很正常的事。”目前中国的学校,对于一些体育运动,校方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有很多的项目,因为怕出安全问题被取消了。

曾经陪着一位澳洲来的外教上口语课,那是寒假结束后的第一节英语口语课,那位澳洲小伙子问我们的学生:假期里做什么了,去游泳了吗?答:没有。问:去博物馆了吗?答:没有。问:那你们做什么了?答:写作业了。悲哀啊!

永远不要忘记92年8月发生在内蒙古的中日学生夏令营的故事,很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代人,但是今天的这一代,我并不认为比92年的那一代强多少。

二、缺乏责任教育

刚接九年级时候,走进教室,快上课了,而黑板没有擦。我问,谁擦黑板,常常有学生喊,今天是某某同学值日,他上厕所去了,还没有回来。我于是给学生们讲授台湾著名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的故事。在这个学校,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学生会说:对不起,老师,这是我的责任。不是把责任推出去,而是主动地自己承担责任。该校校长高震东在大陆曾经有过一次有名的演讲,要训练“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

对我所教班级责任感的教育还是成功的,如今,教室里的学生会主动地擦黑板,而不是等待值日生。

日本侵略过中国,但是提到他们的教育,我却不得不说,日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久前,有国人去日本某小学,详细地记录了日本小学生的午饭过程,拍了很多照片。整个过程安排得科学条理,每个学生既是被服务者,又是管理的参与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从学校食堂吃完午饭回来,差距还是很大的。

三、我们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独立性培养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美国家庭教育的。故事的背景是:一位中国的留学生,留在美国,娶了一位洋太太苏珊,孩子叫托比,三岁,孩子的中国奶奶来美国探亲。

镜头一:孩子把裤子穿反,奶奶欲帮孙子换,苏珊阻止,理由是:如果孩子觉得不舒服,应该自己换,如果举得舒服,则随他便。最终托比意识到裤子穿反,纠正过来,再没有犯过这个错误。

镜头二:托比闹情绪,不吃午饭。苏珊说:“如果不想吃饭,从现在到明天早晨什么都不能吃。”托比说好。晚饭的时候,奶奶特地做了美味的中国饭,当孩子想吃的时候,苏珊却坚决禁止,既是孩子哭,也不允许,让他饿着肚子看大人就餐。

中国的孩子,父母无微不至,长辈疼爱有加,过分溺爱。我们很多人没有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和习惯,没有很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的实践的能力。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某小学生暑假参加夏令营,父母该孩子准备了几个煮鸡蛋,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剥皮,因为在家,每天父母都帮孩子把鸡蛋皮剥掉。还有报道:大学生的儿子寄给父母一个包裹,一看却是一堆脏衣服……这就是中外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差异。

四、数学的侧重点不同,英语教学方法落后

我曾经读过几个国家的英文版的中小学数学课本,澳洲的,加拿大的,新加坡的,英国的,美国的,读得不全,但总体上可以看出一些特点:一是课程结构不同,象国外倾向于代数部分,几何部分较轻,很难见到我们经常做的那些复杂的几何证明题。二是和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象加拿大初中数学的毕业复习题,常常是先给出你一个真实的事例或科学考察事实,然后根据事例给出几道数学题,因为题中的数据往往很真实,结果常常要取近似值。我国的数学教育也开始向此方向发展,但很多事例是为了题而特意编的情景,数据也是为了计算而特意设置的。三是国外的英语课本很重视人文、道德、自然等教育。看看新加坡的小学英文课本,里面有很多如何友爱互助的故事和问题,也融合很多生物、地理方面的知识。四是我们的英语教育落后,别看轰轰烈烈地全国学习英语,但我们学的是语法英语、考试英语。韩国已经要求英语老师必须用英文授课了。

针对以上的前三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最值得借鉴和急需引进的是国外的童子军运动。

童子军为Boy Scout的译名,应该说童子军的活动是最好的素质教育。这个运动,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具体了应该达到的实践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基本的做人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的孩子所急需的。我们只是注重了功课,却忽视了一点:除了功课,孩子们还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学习要提高。

多年前读过一个故事:45年日本战败,当时在中国东北地区,有很多日本人的营地,很多日本的妇女儿童聚集在那里等待被遣返回国。一天一个美国记者去营地采访,在营地入口处,他听到了响亮的读书声——日本妇女们自发地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学习,她们说:日本战败了,重建我们的国家,寄希望于我们的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就从现在开始。

我对工读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12

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悟出了一些教育这些学生的心得:

一、爱心感化顽石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母爱是其中最伟大的一种。要想把手心里的顽石点化成金子般闪亮, 就要像所有母亲呵护幼子一样无条件奉献爱心。

由于多数学生入学前已经在社会上闲散很长一段时间, 根本坐不住板凳, 一心想找时间, 钻空子, 逃出学校去上网, 或者三两成群去打架惹事, 自由自在, 没有约束的游逛。所以在新生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 经常有学生逃学, 我经常徘徊在学校附近的各个网吧找我的学生, 有时他们为了躲避我而更换更远的地方包宿上网。每次辛辛苦苦从网吧出来, 我都强压怒火, 对他们及时进行帮助教育, 又要求写深刻检讨, 罚他们做值日, 再送回寝室。但是每次都是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上演一遍上述过程, 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无可奈何。经过多次这样的“希望”“失望”后, 我终于认识到教育这些孩子是长期而又漫长的事实, 欲速则不达。板着脸说教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想办法让他们恋着这个集体, 体会到集体给予他们的不仅仅只有约束, 同时还有无尽的快乐和他们以前很少体会到的温暖, 让他们逐渐成为这个集体的主人。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他们就不会再想逃出去了, 而是想着怎样让这个集体强大, 就如鸟儿保护它的巢一般爱着他们的这个大家。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是合家团聚的日子, 但是我们班上的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回不了家, 或者无家可回。我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买了月饼和水果赶到学校和我的学生一起过中秋, 我们边吃月饼、边赏月, 每个人都要出节目, 包括我在内。或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 组织大家做各种游戏, 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 玩的非常开心, 师生共同度过一个欢乐无比的节日。他们忘却了想家、忘却了和普通学生的差别, 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班级里都是那么的重要和不可缺少。第二天那些能回家的学生听说我们过的集体节日, 都很羡慕, 吵着找我说:他们也想住校, 和大家一起过集体生活。一次次开心又有向心力的活动在我们班级所有人的努力下圆满完成, 只要在学校, 生活在班集体中, 开心一刻就会随时伴着他们的左右。这样我的学生不再想着往外跑, 而是怕走出去后会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外面单调孤独的游荡生活不再是他们向往的空间, 外面的世界渐渐对他们失却了诱惑。

二、爱的后续要做严师

要想改变这些工读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 如果光讲爱就能够教育这些学生, 他们也就不会让家长和社会感到这样头疼, 我们工读教育者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讲爱的同时还要做一名严师, 讲究方法和艺术, 对不同的个体开展不同的教育, 必须使他们明白他们拥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义务。

在爱他们的前提下, 对他们一些不良习气, 我决不姑息退让。入学初, 班级里一些学生学习不努力, 毛病却不少, 特别是以大欺小、大同学在相对老实弱小学生身上占点儿便宜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发现, 坚决予以批评教育, 直至真心悔过认错为止。

一次我间接发现我们班的“大个子”总是让一名小同学洗衣服、买饭, 如果不及时还一顿拳打脚踢。我对他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教育, 责令给那位小同学道歉、看病, 同时建议学校给予他纪律处分, 拿走我们班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得到的纪律流动红旗。这让他觉得对不起大家的努力。同时我还号召全体同学监督他改正错误, 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在强大集体力量的帮助下, “大个子”不再犯老毛病, 还和原来他经常欺负的小同学组成了互助组, 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三、知己知彼, 知心会意

班主任工作细心、主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了解他们, 才能对症下药, 真正帮助他们走出误区。这里我提到的了解, 不仅仅是对学生本人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以往生活环境的了解, 对他们家庭成员的了解。平日里只要有时间, 我就深入班级、深入教师、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里, 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避免了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

“多一所工读学校就少一所监狱。”作为一所工读学校的老师, 一个工读班级的班主任, 不仅仅带的是一个班级, 更是一个家庭,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 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多一份亲情多一份牵挂, 我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在我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李某的父母很早就离异, 与多病的祖母生活在一起, 没人能够给予他应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初中三年, 他在学校学习不足三个月, 几乎所有坏毛病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来我们学校的第一天就和同学大打出手, 在课上辱骂老师……;看到别人逃学翘课, 退学回家, 他就痒痒地也偷跑回家。我打电话、做家访, 想方设法找到他的父母, 要求他们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 连续找了他们几周。在我的帮助教育和真情劝道下, 渐渐让他感到我对他的真心真情, 最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把我当成他最信赖的朋友、师长和亲人。

四、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自信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一些负有寓意的古代名人的事迹和现代负有教育意义的实例。让他们在这些事例中得到启示, 从而走好他们自己的人生路。就如一个残疾人在没残疾之前可以做好500件事情, 残疾后只能做好200件事情, 如果只是自怨自艾的后悔不能做好那已经无法挽回的300件事情, 那么他连剩下的200件事情也做不好了。这就要求我们对待生活要充满信念, 充满信念的人生一片光明, 怀有信念的人生充满激情。

摘要:教育工读学校的学生, 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寓教于乐注重启发与引导,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升学生的生活修养与道德情操。在工读学校师生之间, 建立起沟通、信任、和谐的关系。

上一篇: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下一篇:四年级品质少年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