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共8篇)

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 篇1

5、全年在监项目中,未发生一起涉及监理责任的安全质量。。目前公司上下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有效的危机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公司大多数监理人员牢固树立危机责任,依法依规开展监理工作,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义务,大大降低了责任风险,保证了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6、去年公司每月15日.30日定期进行监理业务学习,旨在提高监理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公司还组织新员工培训3期,强调公司员工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

7、2011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三大管理体系;即:以凝聚人才和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绩效教育和总结提高为重的技术管理体系;以加强自我控制并持续改进为目标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方面,继续建立、健全各项人事制度,为稳定公司核心人才队伍,加强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在原有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又对员工薪酬制度,奖励制度、项目补贴规定进行了完善和修编,为真正实现公司从人事、技术、管理、后勤保障的分层管理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8、下面就2011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所做主要工作

①监控考核,提高项目管理的执行力。

项目管理重在执行,我们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切实加强全方位监控和考核工作,保持上下高效一致,保证各项管理举措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一是务实重行,精心指挥协调。要求项目总监率先垂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现场监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坚持施工监理现场出现的问题不过夜,“逼”项目总监困绕监理任务出思路,“逼”监理工程师困绕现场监理措施想内法,“逼”监理员困绕旁站做工作。每月坚持定期召开监理例会,把阶段任务,目标和要求细化到监理的具体安排中。

二是加大落实力度,严格管理监控。我们运用制度指导项目管理的一切活力,公司领导每月巡视检查一次,要求项目总监5日前,对本月工作向公司书面汇报一次。项目监理立足现场发现问题,立足现场解决问题,实现安排、实施、检查、整改的封闭循环,使施工监理现场处于全面可控状态。

②实行民主决策,总监理办公工作全面落实。

20111年以来,对涉及公司投标活动、总监任命、人员培训、重大财务支出等事项召开了多次总体理办公会议,形成了各项决议,每项会议的议题、译成、决议的形成,均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要求进行,各项决议均得到全面落实,公司班子成员和技术骨干为公司的每次决策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良好运作付出辛苦的劳动。

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 篇2

“从广义上讲, 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外语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杨小扬, 2009) 从双语教学的内涵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双语教育既要进行语言的教学, 也要发展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能力;既要促进非母语的习得, 又要保留和发展母语。从概念上看, 双语教育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性, 并且是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途径” (杨小扬, 2009) 。也就是说, 双语教学要兼顾外语与母语、语言教育与学术能力教育的双重导向, 这种教育特点, 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双语教学在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意义

与传统的母语一元化的教学模式相比, 双语教学具有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母语一元化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知识视野受限于以汉语为信息载体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单一。缺少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构建, 他们对于国际化发展背景和动态信息的掌握单一, 视野也较狭隘。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全新课堂教学机制的建构。而双语教学, 由于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信息载体,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学习效果。双语教学是大学生“双知识互助”的载体。“双语教学可通过两种语言传授专业知识, 是利用外语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的载体, 对强化学生外语知识、拓展专业知识、实现外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互助、完成专业知识外语表述与中文表述的对接有重要作用。” (周岩、赵一鹏、周莉, 2011)

因为双语教学可以通过比较, 构建出较为适宜的教学情境,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知、情、意等认知要素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 因而能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体会到所学专业的国际化背景与相关知识信息的发展动态, 从而极大地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兴趣。

总之, 与传统的、以汉语为唯一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相比, 双语教学因为具有“信息量大, 知识视野丰富和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等特征, 而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意义不言而喻。

2 双语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 教师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

从近年来各个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看,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些教师观念落后, 不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 或者对于开展双语教学抱有严重的抵触心理。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严重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在教学实践中,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双语教学抱有非议, 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没有必要将其地位过度提高。从某种意义上看, 他们的认识有一定的道理, 但这种认识却反映出这些教师对于双语教学所抱有的抵触心理。当然还有一些教师, 由于自身原因, 畏惧新事物, 自己又不愿意积极学习、勇于掌握第二教学语言, 使得自身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迫于能力的局限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教师, 并未能真正掌握双语教学的本质, 但是又为了迎合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只有搞一些形式上的所谓“双语”教学活动。他们常常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 并谓之双语教学。这样的双语教学已经背离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

(2) 教师自身教学素质达不到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

除了教学理念的问题, 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严重缺乏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又有外语教学水平的老师。对于外语专业的老师而言, 长期沉浸于对外语语言知识的学习, 对于相关学科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认识往往非常浅薄, 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对于双语的使用程度。也就是说, 对于外语专业的教师而言, 他们虽然能够较为熟练和准确地使用外语组织教学, 但是却不具备从事其他专业教学的能力。而其他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又制约他们开展双语教学。可见, 加快组建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外语教学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人才队伍是提高高校双语教学水平的根本大计。

(3) 缺乏统一的、有质量的双语教材体系

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信息载体, 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知识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 因而, 编排与使用体系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权威的双语教材是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从当前双语教学实践看, 教材使用不统一、使用的教材内容组织不够科学, 是双语教学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原版教材重视案例和知识的具体运用, 而国内的教材重视推导过程和大量的抽象习题, 以满足研究生考试和各种职业考试的需求, 造成了教材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杨小扬, 2009) 因而, 尽快组织专家队伍, 编排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体现国际化特点的双语教材, 是加快我国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综上可知, 要真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就需要从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面貌。下面, 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入手, 谈谈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3 从不同方面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双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这在提高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因而是加快我国双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 教师首先要敢于开展双语教学, 提高开展双语教学的意识水平

敢于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双语教学的第一步, 许多教师双语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在于他们对于开展双语教学始终具有畏惧心理。不克服这种畏惧心理, 就无法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2) 多途径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 加快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模和质量, 与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引进教师, 改善双语教学的整体面貌。“一方面, 学校要在教师中精心挑选专业能力较强、能把握本专业发展前沿、有较强外语能力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 以带动和推广双语教学;另一方面,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外语培训。此外, 学校还要通过政策鼓励、条件保证等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周岩、赵一鹏、周莉, 2011)

(3) 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机制, 尽快完成教材体系的“编排”工作

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课程需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量力而行, 条件不具备的学校不要急于开设双语课程;二是要合理制定教学内容, 因势利导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校的专业特点, 编制科学合理的双语教材, 在注重国际化和自身教学特点的同时,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使双语教学真正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三是在开展双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双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备课工作。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做好精心准备,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些教师常常将课堂教学中的“临场发挥”作为开展双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殊不知, 高水平的“临场发挥”必须要借助于长期的积累来完成, 不然就是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那样的双语教学, 最终必以失败告终。

参考文献

[1]杨小扬.双语教育与我国大学国际化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 (4) .

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孵化基地调研现状创业方案

一、社会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企业诞生,会计也逐渐成为热门行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同时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对会计职位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本次调研经过我们的努力,最终成功收回了200份学生调查问卷和30份企业调查问卷。经过对调查表的分析,分两方面阐述调查结果:

(一)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企业财务负责人普遍认为:1.学历为本科学历以上。时代在不断发展,随着高学历人才的不断输出,市场上不再缺少高学历人才。相应的,企业也增加了对会计人员学历的要求。根据调研数据,企业普遍认为高学历者学习能力较强,能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2.至少有一年的工作经验。财管类毕业生们绝大多数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欠缺工作经验,这也成为以后工作中的一大障碍。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自身的工作效率低,而且还会消耗企业其他人员的精力去带动他们工作。

3.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即一个人为了顺利从事某种具体的实践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特殊品质。良好的专业素养是企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员工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他的专业素养比起来,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那么就难以获得企业的信任和认可,企业本身也没有安全感。

4.专业能力够强。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够强的专业财管类人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校四年学习生涯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他们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少,而这方面的培训更是少的可怜,大学生走出校门,专业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是企业为什么对现今的许多大学生不满的原因了。专业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及各岗位工作能力欠缺,办公软件和相关财务软件不能灵活使用等。

5.注重沟通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现今的80、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成长中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的只是像电脑、电视、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能力较差,只关注自身的状况,事事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财管类毕业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

财管类在校大学生普遍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为:

1.需要考取相关证书才能胜任。许多人认为财管类岗位需要考取相关证书才能胜任。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为考取各类证书而努力,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中级会计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国际会计师资格证等等。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最苦恼的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机构来指引他们。在考证的这条路上,不是去社会上的会计培训机构交昂贵的学费就只能是自学了,这对在校大学生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2.月薪要求高。大多数财管类学生对月薪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他们认为4500至6000元是比较符合他们心理价位的月薪。而相对的,想要获得这么高的月薪,就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那些没有很强技术能力的大学生们提出这些要求,让自己吃了很多的闭门羹,反而缺少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3.认为现今学校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现今的大学尤其是财管類专业的学生理论课选择了一门又一门,但对于实践课却很少涉及。往往是上了大半个学期的理论课,最后只为实践操作课程留下几个课时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准备同期的期末考试而对实践操作课敷衍马虎了事,这样,实践课程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财管类在校学生认为需要一边学习,一边有机会去接触一些初级会计人员的工作。

二、财管类人才孵化基地创业方案

我们的中国会计行业上又面临着供不应求、供大于求的矛盾现状,即会计人员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满意会计人员。目前财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需要考取相关的证书和取得工作经验。人才孵化基地的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通过建立一个公司,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大学生能得到优秀的专业培训,他们可以一边接受考证的理论培训,一边接触实际财务工作,跟在老会计的手下增加工作经验。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优秀的财管类人才。

(一)公司选址及名称

因为这是个基于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公司,所以公司大多会依大学而建,尤其是有经济类专业的院校,培训部的老师大多会邀请校内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比如滨海新区中开发区,有大学城和大量的企业的支撑,会成为选址的目标。孵化基地命名为梦之航公司。

(二)企业营业范围

孵化公司主要业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项目部,一部分为培训部。其中培训部的在职员工主要是大学在校教师,针对学生们要考取的专业证书设计培养方案,进行专门的考证教训,帮助同学们顺利考取证书;而项目部的主要在职员工则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以企业接手的代理记账业务为平台,带领学生们学会实际会计工作需要会计核算、财务软件操作、税收处理、Excel等办公软件操作、应用文写作等实际工作技巧。

(三)机构及人员设置

孵化公司的主要职位分布如下:

公司高层:2人,总经理一名,负责公司的总体规划;副总经理一名,分管两项主要业务;

人力资源部:2人,经理一名,负责招收工作人员;

财务部:3人,主管一名,出纳、会计各一名;

项目部:6人,经理一名,负责带领学生完成代理记账工作;

市场部:5人,经理一名,负责对外拓展业务,包括招收实践的学生和洽谈代理记账的公司业务;

培训部:6人,经理一名,负责对学生进行考证教育,获得各阶段证书。

所以不管是考证培训,还是实操培训的老师都要进行严格的选拔。首先是考证培训的老师,这些老师首先自身必须已经考过要教的证书,而且有一定的从教经验;其次实操课的老师,一定是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有耐心和能力教导学生完成实践工作。

(四)公司的运营理念

1.菜单式收费。作为大学生,还未走上社会工作,各个家庭的收入状况也不同,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也不同,往往很多学生还未上课,就被高昂的学费吓到了,所以关于收费的问题值得重视。可以根据上课的次数,讲课的老师等级等,划分出不同的课堂等级,不同的课堂等级收取不同的费用,而学生们就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报取不同的课堂。

2.采用灵活课时制度。在校学生每天在校内会有相关的课程,孵化基地的培训课程或实践业务若是与他们的上课时间相撞,或是上课地点太远太偏僻也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可以充分利用晚上或周六周日时间,分批次针对考证进行培训,分难易度分步骤对代理记账业务进行实践。

3.与就业挂钩。以孵化基地为平台,为企业推荐优秀的员工。只有向企业推荐的一直都是有经验的优秀学员,让企业满意,企业才会不断向孵化基地吸收学员,这样业务才会增加,学习实操的学员也

会增加,这才是公司长久的生存之道。

4.奖学金制度。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的培训成功率即公司知名度,我们公司应制定奖学金制度。对于一次考证过关的学员,可以减免相关实操课的费用;对于实操课学习优秀的学员,经指导导师推荐,可以优先获得企业的实习机会。

三、财管类人才孵化基地模拟运营财务报表

(一)模拟资产负债表

梦之航公司于2015年1月1日注册并试运营。

梦之航公司资产负债表(简化)

2016年12月31日 单位:元项目1金额2016年12015年1项目1金额2016年12015年货币资金1203001540001短期借款125000135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1280001120001应付账款11500015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185000120000 1应交税费193001应收账款1300001200001实收资本1200000 1200000 预付账款1350001100001未分配利润1837001-4000固定资产114400011200001盈余公积193001合计134230012360001合计1342300123600(二)模拟利润表

梦之航公司利润表(简化)

2016年 单位:元项目1金额2016年12015年一、营业收入12700001120000减:营业成本198000170000二、营业利润1172000150000减:管理费用140000125000 財务费用1400014000 销售费用135000125000三、利润总额1930001-4000减:所得税193001四、净利润1837001-400

联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篇4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它是中国共产党章规定的当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主城部分,对现代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过很多弯路,我国现阶段生产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城乡差距大,少数特困地区和家庭温饱尚未解决,特别是失学儿童问题,不仅影响地区发展前景,流浪儿童也给社会安全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象,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大面积砍伐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更需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和几十年的代价去消除。这些都使得我们要转变思路,顺应新形势发展的变革之路,也显示出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科学发展观就是让社会走健康发展的路,从个人、集体、国家都要树立一个整体的观念,从每个人做起,为每个人而做。人民需要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就需要一个全面的社会体系来保障需求的实现,这就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这现代化的建设中,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就需要一个统筹协调的发展来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让发展在一个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的大环境中流畅的持续发展,这又需要我们处理当前发展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不能因为急功近利,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而违背经济、自然的规律来追求眼前的利益,着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们自己和后代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让社会发展与自然和人民生活的质量统筹兼顾,让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发展创新 篇5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内容中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达到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何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是一门非常寻常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去深挖教材、科学设计。

一、拓宽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空间。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发性和弹性,给予教材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数学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蕴含着学生资源的广阔空间,须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若能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从中亲自去感知食品的重量,就找到这节课与学生生活活动的“切合点”。这样,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购物活动去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互相抱一抱等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操作,去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二、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

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为例,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就圆柱论圆柱,就公式论公式,而对于如油桶、牙杯、油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圆柱体”这一简单却不为人十分注意的生活现象却很少去思考。为此,我让学生开展讨论:“除了美观以外,是否有其他数学因素”?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都还说不到点子上。我让学生将此问题留作课外去讨论思考。后来,在一次野炊时,我给每小组一根长100米的绳子,要他们在地面围一个平面图形作为本小组的活动大本营,看哪一组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分小组活动,围成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再通过讨论、比较、计算得出:当周长一样时围成的各平面图形以圆形面积最大。反过来思考,当平面图形面积相同时,以圆形周长最小,让学生明白在同样容积的不同容器中,如果容器的高度和底面积一样,那么侧面积所需材料以圆柱状的`最省。教学“表面积,体积”时,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计算物体的容积与制作某种物体的用料时,哪种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哪种该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来说明。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为让学生准确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指甲、手掌、课桌面来联想、思维、记忆:物上哪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哪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手掌),教室里什么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2张桌面等)。教学“量与计量”时,我让学生逐一去量一量操场、教室、书桌、课本、以及家中各种家具的长宽,分别认识各自相关的单位。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自己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有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当师生习惯于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的时候,数学教学和儿童生活便融合了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提高、发展,达到较高的思维水平。

三、提高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常去尝试周围生活的诸多条信息中选择需要的条件、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我组织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课题是:为老师新买的一套房子地面装修出谋献策,要求是既美观又省钱实惠。各小组开始测量各室地面的长、宽,求出面积,并开始做市场调查。最后,各种方案各自的适用性尽显其中:第一种方案是铺地板术(冬暖夏凉,档次高,牢固美观)只需资金70×100=7000(元),不贵;第二种方案是可选用价廉一些的普通地板木,只需一半资金:70×50=3500(元)(考虑到我买房子经济紧张);第三种方案是厨房饭厅选用花岗岩,客厅、卧室等选用板木,只需资金:10×50+60×100=6500(元),既经济又适于搞卫生。

实际的人才发展战略 篇6

……

摘 要:本文调查分析了当前XX县技工教育的现状,探讨了社会需求对技校教学方向的引导,研讨技能式教学法在技校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立足实际,优化模式,适应当前技工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建议技工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形势,面对当下学生生源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开拓校本教材研究,以实效性指导教学,重视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养,实现技工教育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技工教育 新形势 技能式教学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潜在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新型经济模式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新型的技术队伍,这一现状给技工教育注入了活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发挥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本文调查分析了当前XX县技工教育的现状,探讨了社会需求对技校教学方向的引导,研讨技能式教学法在技工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技工教育现状

本文对XX县技工教育情况进行调研,调查发现近几年技工学校学生生源素质差,招生困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实际。而目前全国企业用工奇缺,亟需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①

(一)技校学生知识水平和求知态度

调查对象为我校2009、2010级共66名学生,其中:2009级26人、2003级40人。66名学生中男生55人、女生11人,涉及的专业有数控加工技术、车工、钳工、焊工、汽车修理5个专业。本调查采用问卷,辅助访谈的方法。

1、生源现状

调查发现,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普遍知识水平低,大多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高过热,生源缺乏造成的。10年前,我们的高中普及率只有30%左右,技校虽然也是最后一批招生,招进来的学生也是当时最差的,但按照比例,招收的学生还是相当不错的,而2009年,XX县普通高中录取人数(包括线下生)占初中毕业生的83.8%,我们面对的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生源总体素质不言而喻。

调查同时显示,目前技校学生很大一部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些存在缺乏自律、羞耻心,畏惧感、意志力薄弱、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一现象出现,除了先天因素、自身缺陷心理之外,家庭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方面。②

2、技校生愿景

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学生是想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有20%学生想继续升学深造,27%的学生无明确打算。学习兴趣方面,对自己专业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占22%,49%的学生兴趣一般,29%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没有什么兴趣。

(二)教材配置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访谈两种形式,对我校部分师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材情况如下

1、教材难度偏大,教学模式陈旧

XX县地处沂蒙山区,虽然近几年地域经济蓬勃发展,但职业教育仍得不到应有重视,目前在校生理论知识及学习态度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我们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却仍旧沿袭当时的中专教材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陈旧,不符合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也没有从现实的学生接受能力出发进行编写,内容过多、过难,这使得本在初中因厌学而选择上技校的学生,又一次因为教材难度偏大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许多知识理论性太强,理论与实践跨度大,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学好它的。

2.教材知识滞后,应用性、实用性较差,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使用的技工学校教材,有些直接搬用高校教材,理论形态强,内容偏深、偏难,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实用性;有的选用以往的技工教材,一方面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另一方面偏重理论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很好地体现技工教育教材的特殊性。

3、教材形式单一死板

目前,技工学校教材仍都以传统的节结构编写,特别是专业技能课。以传统形式编写,虽然知识系统符合教学习惯,但不利于和技能式教学“接轨”,学生进入现场的角色慢,影响教学效果。另外,现代教育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对技校学生的专业需求

近几年,我校的就业率一直比较高,但学生就业质量却很值得担忧。根据我们对2003-2009年七年间安置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技校毕业生在企业所从事的工种,拿到的工资和农民工是一样的。我们的提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们期望技校毕业生在企业中能拿到较高的工资。但实际上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并不认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技术不能完全胜任企业里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技术工做不了,普工又不愿做;

2、吃苦精神不够,好高骛远;

3、文明程度不够,感恩精神欠缺。这些问题造成企业对技校毕业生缺乏信赖,限制了技校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们学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根据我们当地的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

二、技工教育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技工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当前形势;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更新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模式,以提高技工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一刀切的中职(技工)教育模式是否适应现在的技校学生;技工学校应如何开发充实校本教材。这些问题是当前技工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本文在调查研讨XX县技工教育现状的同时,比对外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的培养模式,日本的“创新的技能培养制度”,英国的“实用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美国陪伴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模式等,和这些模式相比,我们在教学观念更新方面是明显滞后的。当前我国技工教育面对机遇和压力并存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如何办好技工教育,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技工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市场对毕业生需要与否,企业对毕业生欢迎与否,经济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与否,是衡量技工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应将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技工学校在中等技术教育中的作用,确保人才培养技能化、实用性的优势。

(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需更新

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摒除原有的课程必须达到中专水平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思维,在实用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推广诸如技能式教学等成功的教学模式。很多技校所谓的教学改革,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没有从根本上完成改革的目标。

我校目前推广的技能式教学模式较好的适应了上述要求,其具体做法是遵循“导学导练,学练互促,练为主线,重在技能”的方针,摒弃传统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传统方法,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最大程度地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基本思路是先学后教,导学导练,学练结合,以学促练。这一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创新、就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三)校本教材要尊重实际,敢于开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源情况的改变,原有技工学校教材一很难适应实际教学,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强调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地区、行业、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适用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目前技工学校校本教材开拓的主要思路。校本教材开发必须依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④的各种专业活动。校本教材的开拓,是技工教育严峻又迫在眉睫的课题

(四)办学形式要创新

改变办学形式,加强横向联系,实现与校企联合办学,搞长中短结合的培训,增强办学活力。做法是实行校企互访,相互渗透,联合管理,加大信息交流量,增强用人与办学的透明度。培训中要适应智能、复合型技术工人培养的趋向,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技术课和相关的社会学科,尽量培养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多面手技术工人。

总之,技工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本着求是的理念,立足实际,拓宽思路,根据本校的优势,克服生源基础差,底子薄的困难,着力推进成功教学模式,依据市场需要规划专业设置,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创出“名牌”,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探索符合天津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 篇7

日前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栋梁到天津市环保局, 就天津市的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杨栋梁要求, 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统筹国内外科研力量与资源, 在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加强研究, 通力协作, 探索一条符合天津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认真抓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努力做到经济高增长、低消耗、少排放, 通过低碳发展打造新优势, 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同时, 作为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 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于2011年10月28日在天津市环保局揭牌成立。中心将为天津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服务, 为天津市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讯员讯)

主体间性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研究 篇8

“The concept of inter-subjectivity has become a familiar problem in the larger Husserlian program of a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Gadamer 275). It is a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concept arose gradually in the 20th century. As M. B. Ligorio et al. pointed out:

Inter-subjectivity has been studi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it is strongly rooted in philosophy. Husserl (1931), albeit within the extreme reductionist approach, acknowledged that it was not possible to know the world without shifting to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rom one’s own. (358)

To acquire an accurate and thorough cognition of the world, one should turn to a different conception for help by standing in the others’ shoes. “A leading defini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comes from Piaget”, as introduced by M. B. Ligorio et al, “he considers inter-subjectivity to be mainly due to perspective-taking and decentration of individual processes working on socially-derived information” (360).

2.Main Ideas of Inter-subjectivity

“Life world”, a crucial concept should be drawn into focus when inter-subjectivity is meditated, which was proposed by Husserl first and developed by his critical follower Alfred Schutz who brought it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is a storage vault of skills,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built up by common members of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live the daily life smoothly by negotiation,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and finally set up and maintain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Edgar 101).

Then, in “Habermas: The Key Concepts”, it is clear that “Habermas’ consideration of language has been placed in a broader scale of ‘communicative ability’ which is possessed by people: the ability not only to share meaningful information, but also set up the social relevance and realiz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Edgar 90). Therefore, a fundamental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subj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somewhat established through language. And “basically speaking, the transfer which from subjective philosophy to inter-subjective philosophy stands for that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single culture or cultural centrism to an open, interactive and equal dialogue or communicative theory” (Yang 42). Habermas stated that four behavior patterns are involved in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y are specifically purpose action pattern, standard action pattern, play action pattern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pattern.

3.Inter-subjective Elements within Habermas’ Underst

anding

“Only communicative action pattern considers language as a medium which leads to a complete communication and in the course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start from their ‘life world’ and proceed interaction with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world in an attempt to enter a common language environment” (Habermas 95).

In the following, Habermas (100) successively gave three famous requirement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a doer who intends to seek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first, “the statement should be true (even the premise of a sentence that incidentally mentioned must be satisfied in practice)” (ibid.). The premise refers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atement and the truthfulness expands from the objective fact to the relevant relationship of the fact; second, “the speech performance related to a standard language environment should be right (even the standard language itself which should be satisfied must possess validity)”. The recognized social standards and customs that are the same as “the ready-made standard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real existing situation” (ibid. 91) should be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ird, “the speaker’s intention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r her heartfelt wishes”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ishes and affection is in line with each oth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criteria). Also he held that when a doer itself is seeking common view to judge the three values, namely truthfulness, rightfulness and sincerity, meanwhile, they are to be judged in line with the speech performance and fit-misfit of the three worlds established by the doer through expression. This kind of relationship respectively lies in the expression among the following three worlds: first, objective world (serve as the totality of all the substance and make the truthful expression possible); second, social world (serve as the totality of all the righ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ird, subjective world (serve as the experienced totality that only the speaker is permitted to enter). Although there is always a core position for a standard requirement in any language action, they are wholly all along to be the main topic. The three standard requirements are unified in the contents express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alues and the three worlds should be grasped as a whole concept.

4.Conclusion

From the above description, it is clear that till now, inter-subjectivity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interactive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behavior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possess similar field of horizon, knowledge, life experience and other concepts for maintaining everyday life in a harmonious way. Among these elements, language is an effective medium that conveys mutual understanding for all the participants involved.

【參考文献】

[1]哈贝马斯.安德鲁·埃德加(Andrew Edgar)著,杨礼银,朱松峰,译.关键概念Habermas: The Key Concepts1st Edition(第1版)[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

[2]杨柳.交互主体性VS主体性:全球化语境下的译本整合形态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3,No.9 Serial No.174:39-43.

[3]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Trans. 曹卫东. 哈贝马斯文集. Ed.曹卫东.2004ed.Vol.4. 6vols.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上一篇:00后唯美经典心情语录下一篇:精神科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