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共5篇)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 篇1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1.概述

我们针对当前国土行业信息化特点,以全国试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为基础,提供地、市、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实现计算机辅助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出图打印、规划成果管理和规划实施等。系统基于工作流及Internet环境Web技术的集成和C/S模式下地图处理的办公服务,旨在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

2.体系结构

2.1 技术架构设计

随着WEB技术的成熟,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采用Browse/Server网络结构建立GIS信息系统完全成为可能。采用这种胖服务器,瘦客户端的运行模式,主要的命令执行、数据计算都在服务器完成,应用程序在服务器安装,客户机不用安装应用程序,所有日常办公操作可通过免费的浏览器来完成。

采用这种B/S结构,大大的减轻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另外,C/S方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B/S方式相比对图形数据具有很强的编辑处理能力,对空间数据的存储效率较高。B/S方式和C/S方式各有优缺点,可以互补。因此将规划编工作中各种图形、图象、文档、等案卷的各种信息自动处理;而规划实施管理属性数据编辑、浏览的和空间数据浏览为主的模块采用先进的三层B/S结构,以方便用户用户操作。

所以,本系统采取以Browse/Server为主,Client/Server为辅的技术架构模式。(如果用户需要,也可提供纯粹的单机系统)

2.2 系统软件平台架构

系统分为三大个部分功能:规划辅助编制系统、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系统辅助子系统,其中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为Client/Server结构,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和系统辅助子系统为Browse/Server结构,地图有关应用采用WEBGIS

方式实现。

整个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可为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三层架构,其中在业务和数据库之间为系统平台,主要处理系统数据和业务之间的基础工作系统采用组件式GIS软件、COM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采用三层模型,使系统同时运用Browse/Server结构和Client/Server结构,真正实现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图)

3.技术实现

3.1 系统特色

3.1.1.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工作流技术是使处理过程自动化,实现过程中各参与者(人或者应用)之间的协调功能,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工作流是根据一组定义的顺序规则,使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在参与者之间传递,实现商业过程部分或者全部自动化。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整个审批业务过程包括从立项到审批通过,是一个由多部门协同操作共同完成的过程。引入工作流技术,在对土地利用规划业务流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满足当前机构调整引起的业务变更和业务流程调整的需要,有利于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1.2.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相比传统的面向过程的方法能更容易地分析业务对

象,并做出准确而形象的设计。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利用各种CASE工具实践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3.1.3.真正意义上的三层架构

采用微软的.Net技术和SDE搭建真正的三层架构。数据服务层采用大型数据库SQLServer构建;应用表现层包括浏览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

3.1.4.海量数据图、属一体化管理思路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特点,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采用SQLSERVER大型数据库和MAPGIS公司SDE空间引擎来实现海量存储;同时在软件中融入核心的业务管理思想,保证图形和属性的一体化管理。

3.1.5.采用B/S结构和C/S结构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将规划编工作中各种图形、图象、文档、等案卷的各种信息自动处理采用C/S方式实现,而规划实施管理属性数据编辑、浏览的和空间数据浏览为主的模块采用先进的三层B/S结构,以方便用户用户操作。

3.1.6.功能强大、实用,可维护性、可移植性高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保持各模块之间良好的独立性。所有操作界面遵循现有操作界面规范,C/S结构的遵循Windows应用程序的规范。B/S结构的遵循Web界面的开发标准,以减少用户的学习时间和缩短用户的适应过程。

4.模块功能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图文一体化规划辅助编制、规划实施管理、数据交换、系统辅助功能模块等。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系统功能结构图)

4.1 规划辅助编制管理

4.1.1 规划辅助编制

采用先进的GIS技术和海量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专项规划、计算机规划图形编制,建立规划审批材料和有关说明材料的管理和成果输出。其中包括的各种规划和对乡镇的规划进行辅助编制。

4.1.2 规划调整和规划修编管理

采用先进的GIS技术和海量数据库技术实现按照法律程序对以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专项规划进行局部图形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建立规划审批材料和有关说明材料的管理和成果输出;同时包括历史纪录的管理、历史记录的查询、与现状的比较等。

4.1.3 查询分析管理

主要实现以属性方式或图形化拉框、拉圆、多边形、折线等方式实现对基础地理要素、基期信息和规划地理要素进行查询,以辅助规划编制、规划调整和规划修编。

4.1.4 规划成果管理

规划成果管理是指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或规划修编、规划调整的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的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进行查询检索、浏览与输出等,其中包括县级规划成果和乡级规划成果。

4.2 规划实施管理功能

用地计划编制、用地计划管理、耕地保护、其他实施管理不是流程性业务,为独立功能点类型的业务;申报资金型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规划审查、占补平衡型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规划审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是流程性业务,在各个流程的页面中完成相应的功能即可。

4.2.1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主要实现根据《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法》的规定,辅助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建议,同时可以实现上级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包括追加计划指标),辅助拟定土地利用计划实施。系统自动进行指标统计、核算计划执行情况,计算上节余指标,还可以输出台帐。

4.2.2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

实现单独选址和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项目的受理、踏看登记、立项、预审报告书编制和台帐管理、自动生成预审登记卡。

4.2.3 建设项目用地报批

完成以下工作,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审查意见、规划调整布局及面积是否合理、规划调整布局及面积说明、是否列入本计划、是否可以追加、计划核销。

4.2.4 其它规划审查

实现对其他部门的审查项目进行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书管理和审查意见的记录。

4.2.5 耕地开垦费管理

实现对耕地开垦费管理包括开垦费征收标准管理录入与查询和开垦费征收台帐记录的管理。

4.2.6 开发整理复垦审查

乡镇国土所向局呈报申请立项报告(即项目申请书),局应对申请书进行登记审查处理的工作流程。

4.2.7 专题分析与查询统计功能

实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同时可以对规划实施业务进行查询和统计并可以输出报表。

4.2.8 红线图绘制管理

主要实现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绘制审批项目的红线图,并可以进行打印输出,同时还可以有关地理要素进行空间查询分析。以便于项目审批、决策支持提供更完备的信息。

4.2.9 空间数据交换模块

实现系统能够对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所规定格式的<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vct或txt格式进行导入,同对数据进行格式检核和逻辑检核,记录有关数据质量情况。同时还可以把系统中指定数据进行导出,并以《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所规定格式的<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进行vct或txt格式保存。

4.2.10 系统辅助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用户与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两大功能。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属性输入、用户角色的输入和修改、用户对应的系统、用户的权限设置等。

日志管理主要实现对用户名对系统的操作模块名称、访问时间和所作操作等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追踪系统操作的记录。

4.2.11 业务工作流程管理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业务的流程定义、流程修改和流程删除。

4.2.12 基础数据维护

对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定义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数据进行维护。

4.2.13 业务台帐管理

此模块用于生成所有业务台帐。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 篇2

1 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本系统的需求分析, 综合考虑软件性能和开发成本, 本系统采用C/S (客户端/服务器) 的三层体系结构 (图1) 。

1.1 数据层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数据的管理。系统数据库在逻辑上分成两部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前者存储地理空间数据, 实现不同行政区域数据的无缝拼接, 由中间层的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后者存储属性和管理数据。二者之间通过地理定位编码相互关联。

1.2 中间层

采用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空间数据库。

1.3 应用层

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 根据不同的用户需要, 将应用层分成两个部分:系统用户端和部门用户端。

2 系统功能

系统按模块化结构设计, 划分为基础数据处理模块、规划辅助编制模块、规划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实施管理模块、专题分析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6个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在功能上相互独立, 另一方面, 各模块又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调用、界面集成而紧密相联。

2.1 基础数据处理模块

基础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最基本的GIS功能:包括数据录入与编辑、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数据交换。

数据处理的前提是让用户能够快速的定位、查看所需要的数据。由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很大, 如果用户的每一次屏幕操作都涉及覆盖整个数据库范围的一个层或几个层势必造成浏览处理速度下降, 屏幕刷新缓慢甚至死机。针对这种情况在用户操作前首先提供一套调图机制, 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灵活的条件把要浏览的数据先装载到系统中, 再对其进行操作 (图2) 。

调图功能具体分成自定义调图和传统调图两种。

(1) 自定义调图方式。

是指用户定义调图的范围和调图的内容 (图层) , 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图幅号、单位名称、道路名称、地名确定浏览数据的范围。用户可以根据图层的名称, 大类和实体的类型 (点、线、面和注记) 来确定要打开的图层。

(2) 传统调图方式。

是指制作索引图, 让用户可以根据索引图漫游数据, 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选择浏览的范围。这种调图的方式需要先从某个比例尺的数据中默认指定某个索引图层, 作为系统缺省要加载的图层。

2.2 规划辅助编制模块

规划辅助编制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 以及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 按照法律程序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改。规划辅助编制包括规划的方案拟定、方案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具体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统计和规划指标调整等基本功能, 规划地块拟定, 规划方案分析, 规划地块调整, 规划地块注记, 规划用地类型汇总统计、规划成果输出。

规划地块调整具体可以划分为图形变更和属性变更, 通常图形变更伴随着属性变更。其中, 图形变更主要可以归结为地块合并、地块分割和边界变更。提交变更后即时刷新现有规划图层, 同时在数据库中保留原有地块信息以备历史回溯。

2.3 规划成果管理模块

规划成果管理是指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的管理, 包括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的调阅、查询、统计和输出等。

2.4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对具体规划实施业务进行管理, 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未报已批土地利用项目登记。

2.5 专题分析模块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对规划信息, 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面积、占用耕地面积;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计划指标统计专题图、业务统计报表制作等。

2.6 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系统设置、数据维护、日志管理等功能。

3 系统实现

为使本系统与其它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功能互补、互用, 给使用者提供完整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具, 本系统的GIS平台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引擎采用ArcSDE。

由于ArcGIS是一个通用的GIS平台, 且在实际工作中只应用ArcGIS的部分功能但却要通过庞大的GIS平台来支持, 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资源, 成本也很高。所以需要针对行业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基于A r c G I S的二次开发有三种选择, 使用A r c O b j e c t s (A O) 、M a p O b j e c t (M O) 或ArcEngine (AE) 。简单的说, AO功能强大, 但是用AO开发的应用程序不能脱离ArcGIS的桌面产品独立运行, 这就导致了开发运行成本高;MO成本低但功能简单, 高级的功能 (如空间分析、三维分析等) 必须完全由开发者自己去实现, 所以介于两者之间的AE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及独立性使它成为许多GIS开发人员首选的二次开发组件。

根据功能需求, 本系统选择ArcEngine做为GIS开发组件, 采用简单易用的Visual Basic 6.0开发语言进行开发。用ArcEngine开发要做的工作首先就是在VB6.0集成环境中引入ArcEngine对象库, 剩下的工作就是在程序中利用ArcEngine对象库提供的接口实现系统功能。

利用Arc Engine提供的可视化控件TOCControl、MapControl、PageLayout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层管理和布局输出, 使得开发人员更专注于专业功能的开发。

在数据访问时, 针对不同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数据采用ArcEngine提供的接口通过ArcSDE引擎访问数据库, 对与地理位置无关的数据例如业务数据、管理数据, 系统通过ADO控件读取。

4 系统特点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代替常规的手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提供西安坐标和广州坐标动态转换功能, 解决了广州国土系统和城建系统坐标不统一的问题。 (2) 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实施管理中用到的纷繁复杂的数据系统地组织起来, 方便用户使用, 并通过一套调图机制, 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灵活的条件把要浏览的数据先装载到系统中, 再对其进行操作。 (3) 系统具有方便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现状统计功能以及多种分析报表, 功能强大的图层叠加分析功能, 为规划辅助编制及红线预审管理提供重要的统计数据支持。 (4) 可以自动进行红线坐标标注, 并提供完备的布局输出功能, 自动生成图签、图例和红线坐标列表, 方便用户红线预审出图。

5 结语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建立一个完善、先进、实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软件系统工程, 单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满地完成, 必须由开发单位与房屋管理和国土资源局密切配合, 共同完成。

另外, 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通盘考虑、由点到面”的原则进行开发。

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本系统也不例外, 随着业务的发展, 系统也将在使用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长, 马林兵, 张青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M].科学出版社, 2005.

[2]吴玮, 李小帅, 张斌.基于Ar cGIS En-gine的GIS开发技术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 (2) :176~178.

[3]操震洲, 李清泉.基于ArcSDE和ArcGISEngine的版本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29 (1) :76~78.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 篇3

【关键词】GIS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应用

前言: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本身作为集数据管理与提取、图件制作、资料的使用与归类等于一体的系统,若单纯依靠传统手工方式的规划手段很难与现代化的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相适应。尤其该系统所涉及的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何使规划效率提高,并保证规划实现规范化与科学化,需充分发挥GIS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趋于完善。因此对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基本概述

作为土地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为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政府管理为基础,通过规划管理成果为管理部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其在现阶段应用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根据统一标准与实际需要进行土地规划数据库的构建,使所采集的数据能够存储其中以便于日后的查询与处理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而设计过程中需满足一定的要求,即:系统应将包含规划内容、土地项目审查与规划成果管理等内容的日常业务进行覆盖;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应满足共享要求;系统设计中的数据接口可方便相关部门利用其中数据;信息系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与图件制作功能。若从软件工程角度,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在建设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可归纳为准备与立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测试、验收以及维护等[1]。

二、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

(一)从语言与平台开发角度

GIS应用于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进行语言的开发需综合考虑系统内存要求、CPU资源利用率、软件运行以及程序的可移植与维持特征。为使GIS技术应用效果得以提高可选择MapGIS组件中如Delphi、Visual C++、C++Builder以及Visual Basic等可视化开发语言。其中常用的语言多选择Delphi以及Visual Basic等。而在平台开发方面,由于国外GIS平台较为成熟,但需要较多的使用与维护成本。所以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国内现阶段常用的MapGIS平台,其在图形输入操作、地图编制以及分析与查询功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数据库管理软件与硬件配置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主要考虑的为数据库与DBMS,通常选用的数据库软件主要为Oracle与SQL Sever等,但比较而言,Oracle从数据管理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并能够与MapGIS配合使用,所以设计中的数据库软件主要以Oracle为主。而在硬件配置方面,GIS技术的运用要求硬件设备需以系统运行特征与运行环境为根据,对系统硬件的性能、兼容性、协同性等进行充分考虑[2]。

(三)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模块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

1、数据库模块

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块中需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基础信息、专业模型等相关数据囊括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据库表结构,表中应对基础地理信息、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活动、环境要素与重点建设项目做出说明。在建立数据库过程中首先进行数据的原始处理。具体体现在以大地坐标为标准进行数据空间坐标体系的转换,通过GIS投影使数据层以统一投影方式呈现,并利用遥感影像将数据进行矢量处理,最后使数据层边界保持统一。其次,处理栅格数据。此时的处理工作也需利用矢量化的方式。

2、查询模块

作为GIS基本功能,系统中的空间查询主要体现为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具体查询。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主要以MapGIS作为基本平台,使空间数据中,通过选择目标对象便可了解其相关属性。而查询模块中利用查找、以SOL为基础的查询以及扩展查询也能够实现空间数据在属性数据中的查找。

3、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适宜性相关模块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模块的设计主要根据GIS技术对土地资源变化规律、实际利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等使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正确分析。该模块中具体体现在对土地利用程度、集约经营状况以及利用效果评价三方面构成。而适宜性模块中,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布局、可利用潜力以及未来规划方向等做出分析,而且将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如地址结构或环境因素考虑其中。

4、土地需求与结构布局优化模块

土地需求模块的设计重要将区域中人口发展情况做出预计,并分析土地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其中在人口预测方面,该系统中可提供人口的自然增长模型、双线性增长模型以及劳动平衡模型三方面。而土地需求模块则将具体的用地内容如农业、林业、渔业以及工程建设用地等进行预测。另外,在结构布局优化模块中,传统规划方式涉及的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在改动图形过程中将影响整体规划布局,对此利用GIS技术可使土体利用从空间布局方面进行优化。

5、规划管理模块

信息系统在利用GIS技术的基础上,使规划管理模块中将具体的规划图件成果、规划实施的监测、项目规划审查、用地预审以及年度计划管理等相关内容囊括其中,使实际土体利用规划过程中具有可供参考的依据[3]。

结论

土地利用規划信息系统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正视系统设计的目标与任务,利用GIS技术在数据模块、查询模块、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适宜性相关模块、土地需求与结构布局优化模块以及规划管理模块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此使信息系统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科学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陶文星.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李笠.昆明市、县、乡三级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1.

县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篇4

1总则

1.1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编制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县级行政单位(县、市、旗,下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城乡结合部市辖区土地利用参照本规程编制。

1.3编制县级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

1.3.1 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1.3.2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3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1.3.4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1.4县级规划主要内容

1.4.1 确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

1.4.2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

1.4.3 划定土地利用区,并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划。

1.4.4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

1.4.5 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

1.4.6 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5县级规划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期限适应,一般为10~15年。同时应当展望长远的土地利用,展望期限为20~30年。在规划期限内,应当作出近期土地利用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

1.6 规划用地分类应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分类(见附件一)为基础,根据需要可以对部分二级地类进行归并。规划基期各类用地面积应采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有面积。

1.7编制县级规划应对县域土地利用的现状、潜力和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可靠的基础资料。

1.8编制县级规划应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公众意见。

1.9县级规划应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

1.10编制县级规划,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先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1.11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对本规程的补充并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备案。补充规定不得与本规程相抵触。

2、准备工作

2.1组织准备

2.1.1 县级人民政府组建县级规划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研究解决各部门的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

2.1.2 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指定联络员,负责向办公室提供有关资料,反映用地需求和意见,参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协调。

2.1.3制定工作计划,包括规划指导思想、工作步骤与方法、工作人员组成与分工、工作经费等。

2.2制定技术方案,包括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2.3收集资料

2.3.1 县域基础资料

(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

(2)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3)人口资源:包括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4)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

(5)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

(6)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7)农业普查资料;

(8)生态环境状况;

(9)县域历史资料。

2.3.2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3)历年土地统计资料;

(4)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

(5)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

(6)土地评价、土壤分级资料。

2.3.3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3)上一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

(5)国土规划、县域规划、城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林业、交通、水利等各专业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县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3.2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祥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的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限,分析、比较全县各类土地的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3.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县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3.4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计算土地开发利用率、各类用地实际利用率、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生产率相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高低。常用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某类土地实际利用率=该类土地实际利用面积/该类土地面积×100%

或:

某类土地实际利用率=(该类土地面积-该类土地撂荒(闲置)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用地面积=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100%

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投资总额/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产量=总产量/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产值=总产值/用地面积

3.5归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反映出土地利用特点和各种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

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4、规划目标的确定

4.1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

4.1.1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或上级下达本县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4.1.2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4.1.3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潜力和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4.1.4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4.2规划目标: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耕地保护;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宜农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3近期规划任务:为实现规划目标,近期土地利用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5、土地供需预测

5.1土地供需预测的步骤与方法

5.1.1提出对人口和各部门用地的要求;

5.1.2 分析土地利用潜力,测算各类土地供给量;

5.1.3 各部门根据预测要求,测算规划期间的人口和用地数量、类型,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5.1.4 对部门用地预测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凡不符合预测基本要求的,由有关部门修改或重新进行预测。

5.1.5汇总各类土地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5.2 土地供给量测算

5.2.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远景潜力分析

(1)在分析各类农用地实际利用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农用地整理和集约利用增加农用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单产的能力。

(2)在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实际利用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各类建设用地调整改造的能力。

(3)调查各类废弃地的面积、分布,评价废弃地适宜复垦利用方向合数量。

5.2.2 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模预测;根据国家合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要求合投资能力,通过投入产出合费用效益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各类用地的数量合预期效益。

5.3 人口预测

5.3.1 预测采用的总人口基数与政府正式公布的人口数一致。

5.3.2 规划期总人口的预测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预测。

5.3.3人口机械增长预测宜由计划生育部门为主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分析多年来的自然增长情况予以确定。

5.3.4 人口机械增长预测应根据公安部门统计的多年人口实际净迁入(出)数量,并分析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予以确定。

5.3.5 城镇人口和村镇人口按5.5.1的规定预测。

5.4农业用地需求预测

5.4.1耕地需求量一般由农业部门为主预测。

(!)规划期耕地需求量应在保证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合理预测作物播面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包括当地基本需求量、国家订购和调出(入)量,其中:当地基本需求量根据5.3条预测的人口总规模和计划要求达到的饿人均农产品占有标准确定;保证国家订购任务,并努力减少调入量,增加调出量。作物播面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根据多年实际变动和规划变动和规划期内物质投入和技术进步情况预测。

(2)耕地需求量如采用统计数预测,应将期结果按祥查数修正。

(3)人口高峰年不在规划期内的,尚应根据人口高峰年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和作物单产、复种指数变化趋势,预测人口高峰年耕地需求量。

5.4.2 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需求量宜分别由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或当地主管部门为主预测。

(1)预测采用的用地基数应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数尚进行的变更调查数。

(2)园、林、牧、渔各业生产用地需求取决于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商品量、生产周期和单位土地产量。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取决于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商品量、生产周期和单位土地产量。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应根据

5.3条预测繁荣人口规模和计划达到的人均自给产品占有量确定;调出、调入的商品量应分析县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生产周期和单位土地产量宜参照当地平均先进水平,根据农业投入、科技和管理水平的发展确定。

(3)生态保护及其他公益性用地需求量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和保护需要确定;需占用耕地的,仅限于已由上级政府批准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

(4)各类用地面积的扩大,应根据土地的适宜性落实用地位置和范围。

5.5.1 城镇(城市或建制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宜由建设主管部门为主预测。

(1)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应按现有规划发展的城镇逐一 进行预测后汇总。

(2)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由人口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决定。

(3)城镇人口应为城镇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不包括流动人口;村镇人口应为总人口减去城镇人口。

(4)规划期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分为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城镇人口机械增长两部分进行预测。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应根据计划生育指标预测。城镇人口机械增长,对一般地区,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平均值应根据公安部门统计的近几年人口净调入(出)值确定,对特殊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带眷系数法、环境容量法等计算。规划期村镇人口规模应按5.3条规定预测的总人口规模减去规划期城镇人口规模。

(5)城镇和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同时符合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级别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6)城镇暂住人口数量较大的,在确定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规模时可适当考虑暂住人口因素。

5.5.2 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独立工矿用地需求量分别由煤炭、冶金、石油、建材、电力等需要用地的行业的主管不满为主预测;交通、水利用地需求量分别由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为主预测。

(1)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应按照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预测,未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包含其中。

(2)建设项目的用地标准应采用已批准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或平均先进的土地产出率指标。

(3)应区分居民点内的建设项目和居民点外的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中应不包括居民点内的建设项目。

(4)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确定以后,应根据建设项目具体场址条件,确定占用耕地和非耕地的比例。

5.5.3 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墓地、盐田等建设用地,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批准的规划及用地范围预测。

6、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6.1 土地利用调整次序

6.1.1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6.1.2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

6.1.3非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产业政策安排。

6.1.4 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6.1.5 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

6.1.6 建设用地确需扩大啊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6.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6.2.1 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对土地供需预测结果应从数量和布局上进行审核,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协调解决以后予以核定。

6.2.2 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经核定的各类用地供给量与需求量作为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的依据,如各业用地供求数量上出现矛盾,则应以土地有效供给量为基础,根据规划原则(1.3条)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6.1条)进行综合平衡。

6.2.3 用地布局综合平衡。在用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再审核各部门要求的用地位置、范围是否存在矛盾;如存在矛盾,也根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协调解决。

6.2.4 部门用地需求预测再用地结构与布局平衡中未能落实的,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新的用地调整方案,再次参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平衡。

6.2.5 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6.2.6 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划定土地利用区(7章),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6.3 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6.3.1 在对规划期间全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拟定各类用地调整指标,编制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表一),表中列出规划期和近期全部一级地类和主要控制的二级地类的面积和比重。

6.3.2 根据各类用地调整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6.5条),编制全县耕地规划平衡表(表二),表中列出规划期间和规划近期、远期补充耕地、减少耕地和净增(减)耕地的面积。

6.4 拟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

6.4.1 本条“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作用的独立建设项目,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骨干性工程。

6.4.2 根据各重点项目在规划期内的用地需求预测,在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表(表三),表中列出各规划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位置、占用耕地面积,以及建设性质、年限、内容等。

6.4.3 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能按比例尺上图的,应按7章的规定单独划分土地利用区;面积较小,不能按比例尺上图的,在规划图上用符号表示其位置,面积计入所在土地利用区。

6.5拟定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方案

6.5.1 本条“土地整理”是指针对村庄、农田和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使其投入经营与利用的活动。

6.5.2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方案,应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远景潜力分析和投资可行性分析、效益分析等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调整要求拟定,内容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与规模;重点项目与要求;分期实施方案;资金方案;效益分析;管理措施等。

6.6 拟定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分析乡(镇)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经济发展方向,按照全县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调整要求,在县、乡两级协调的基础上,分解、拟定各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表七)。

7、土地利用分区

7.1 土地利用分区是指按照土地基本用途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分区应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根据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

7.2 分区的步骤与方法

7.2.1 拟定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收集、整理分区所需图件和其他资料。

7.2.2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规划底图,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结构,在规划底图上分区划线;分区须符合7.3条的规定;分区划线应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状地物或河川、山脊等自然地物界限。

7.2.3 统计分区总,面积:分区总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相协调,否则,应调整土地利用分区或用地指标,直至协调。

7.2.4 整理分区结果,规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7.3 各地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利用分区类型。一般可设立以下九种土地利用区。

7.3.1 农业用地区: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1)除城镇、村镇、独立工矿区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和已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退耕土地以

外,其余耕地原则上均应列入农业用地区。

(2)沟渠、道路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设施用地和农田之间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一并划入农业用地区。

(3)农业用地区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下列土地原则上不划为基本农田。

——已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划定范围以外的农田。

——村镇建设用地周围的农田。

——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农田。

——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的农田。

——国家规定需要保护的其他农田。

下列土地可以划为一般农田:

——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坡度大于25°、未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耕地。

——江河泄洪区内的耕地。

7.2.3园地区:是指发展果、桑、茶、橡胶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应列入园地区:

(1)集中连片的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种植园用地,其中已列入其他用地区的园地除外。

(2)规划确定为种植园的宜园后备土地资源。

(3)划定为园地区的土地面积应不小于25公顷.

(4)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7.3.3 林业用地区:是指发展林业河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应划入林业用地区;

(1)现有的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河苗圃,其中已划入其他用地区的林地除外。

(2)已列入生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

(3)规划确定未林业使用的宜林后备土地资源。

(4)划定为林业用地区的土地面积应小于25公顷。

(5)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7.3.4牧业用地区:是指发展牧业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应划入牧业用地区:

(1)现有的人工、改良河天然草地,其中已划入其他用地区的除外。

(2)规划确定为畜牧也使用的宜牧后备土地资源。

(3)划定为牧业用地区的土地面积应不小于25公顷。

(4)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7.3.5 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宜划入城镇建设用地区:

(1)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

(2)已批准的饿城镇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用地区域。

7.3.6 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村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1)聚居人口平原地区200~300人、山区100~500人的,原则上按居民点现行建设用地范围划定为村镇建设用地区。

(2)聚居人口平原地区大于1000人、山区大于500 人的,按已批准的村镇规划的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划定;未制定村镇规划的,如村镇内现有空地不能满足未来五年人口增长需要的,可按其不足部分增划建设用地,人均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村镇规划标准》。

7.3.7 独立工矿用地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之外的工矿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宜划入独立工矿用地区:

(1)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独立工矿用地。

(2)已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规划工矿建设用地。

(3)经国务院与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于城镇之外的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按开发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划定。

(4)占用耕地建砖瓦窑的,要限期调整、复恳,不得划入独立工矿用地区。

(5)独立工矿用地一股脑满足建筑、交通、水源、排水、能源、环保等建设条件。

7.3.8 自然和人工景观保护区;是指未保护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划定的土地区域。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及其他具有特殊自然、人文景观价值的土地,已批准为保护区或旅游区、并有明显界限的,划入景观保护区;已经批准但无明显界限的,会同主管部门按照有关用地要求划定。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与其他土地用地区重叠的,可划定为复区。

7.3.9 其他用地区:根据实际利用需要划定的其他用地区域。

7.4 各地应依据本条规定,并结合实际具体制定分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7.4.1 农业用地区

(1)农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

(2)鼓励农业用地区内的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按规划可保留现状用途的,不得擅自扩大用地面积。

(3)控制农业用地区内的农业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农业用地区内基本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

(4)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区内的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或擅自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

7.4.2 园地区

(1)园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

(2)鼓励园地区内影响种植园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3)控制园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

(4)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名、特、优、新种植园用地。

7.4.3 林业用地区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修改版 篇5

修改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因素不是影响地价的个别因素。A:宗地所在区域环境条件 B:宗地使用限制 C:宗地形状 D:宗地容积率 E:时间因素

2、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__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A.8 B.9 C.10 D.11

3、下列属于影响地价因素的有。A:股份制改组 B:清产核资 C:容积率

D:抵押和拍卖 E:合法性

4、某宾馆建筑物尚可使用25年,剩余土地使用权年限为27年,预计未来第一年的纯收益为39万元,此后纯收益每年在上一年基础上减少2万元,采用收益还原法计算该不动产价值时,收益年数应确定为年。A:19.5 B:20.5 C:25 D:27 E:时间因素

5、下表为某城市基于楼面地价的住宅容积率修正系数表.比较案例的容积率为2,楼面地价为2000元/平方米,待估宗地容积率为3.5,其地面地价为元/平方米.【2008年考试真题】 A:1753 B:5950 C:6134 D:7988 E:时间因素

6、预期收益原则可以在中得以运用.(2000年真题)A:成本逼近法 B:市场比较法

C:成本法和剩余法

D:剩余法和收益还原法 E:合法性

7、下列不属于居住用地特点的是。A:开发量大 B:分布广

C:具有一定收益性 D:附属设施较多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8、关于我国基本农田的界定,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__。A.一定时期内,必须确保的最低耕地数量 B.必须永久确保的最低耕地数量 C.符合最基本条件的耕地

D.产值达到一定水平以上的耕地

9、影响地价的环境质量主要包括__环境。A.人文 B.社会 C.自然 D.城市 E.经济

10、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__。A.替代原则 B.均衡原则

C.价格变动原则 D.供求原则

11、某建筑物占地面积3亩,容积率为4,自然耐用年限70年,经济耐用年限60年,已使用15年,残值率为5%,重置价格为2000元/㎡,则该建筑物现值为万元。A:1220 B:1274 C:1525 D:1593 E:时间因素

1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达到30万元以上的,处__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A.2 B.3 C.4 D.5

13、土地的位置包括__位置。A.自然地理 B.社会经济 C.经济收益 D.人文地理 E.区域地理

14、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包括__。A.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B.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C.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D.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E.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

15、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应当签订__合同。A.转出 B.转入 C.转交 D.转让

16、受理估价委托时应明确估价基本事项,其中不包括。A:明确估价目的 B:明确估价对象 C:明确估价时点

D:明确估价收费具体数额 E:时间因素

17、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即__的体现。A.共同特征 B.个性特征 C.整体特征 D.主要特征

18、某土地估价师拟撰写一份住宅用地抵押估价报告,在收集所需资料后进行归类分析,属于区域因素说明的内容是。

A:宗地红线内土地开发达到“五通一平”(通路、通电、通上水、通下水、通讯及场地平整)B:受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上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宗地所在区域拥有在建楼盘的两个房地产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公告利润下降5%

C:在宗地所在城区国土资源分局、房屋产权登记中心收集到的房地产抵押登记相关规定

D:根据城市规划,该宗地所在区域将建成一个兼容居住、行政办公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 E:合法性

19、《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分布。A:六边形 B:三角形 C:同心圆 D:放射状 E:时间因素 20、2009年上半年我国各主要大城市均出现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现象,房价过快上涨、“地王”频现,业界普遍认为存在一定的房地产泡沫现象。根据土地估价的基本原理,在出现房地产泡沫的情况下,__才能够评估出估价对象客观潜在的价格。A.市场比较法 B.成本法

C.收益还原法 D.剩余法

21、人口增加将导致。A:土地需求增加 B:土地自然供给增加 C:土地经济供给增加 D:土地需求不变 E:时间因素

22、某比较实例成交地价为1000元/平方米,对应使用年期为45年,而待估宗地使用年期为50年,土地还原率为7%,则年期修正后的地价为__元/平方米。A.966 B.986 C.1014 D.1035

23、土地担保物权是指以土地担保债权实现为目的设定的他物权,主要是指__。A.土地所有权抵押权 B.土地使用权抵押权 C.土地承包经营权 D.地役权

24、根据《农用地估价规程》,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可以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A.级差收益测算法 B.样点地价平均法 C.定级指数模型法 D.标准田法 E.样地法

25、城市分散布局的形式主要有分散组团式、和城镇组群式等。A:一城一区式 B:一城二区式 C:分散自由式 D:自由组团式 E:土地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财政部、原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通知》(财综[2006]25号)规定,各地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用于城镇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可以按照当年实际收取的土地出让总价款扣除实际支付的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助费、土地开发费、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以及土地出让业务费后余额的__左右核定,具体安排资金数额由市、县财政部门商同同级房产主管部门确定。A.1% B.3% C.5% D.7%

2、《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规定,挂牌时间不得少于__日。A.3 B.5 C.7 D.10

3、属于经营性用地的政府土地储备库采用方式出让。A:协议 B:招标 C:挂牌 D:拍卖 E:转让

4、用益物权包括。A:承包经营权 B:抵押权

C:建设用地使用权 D:质权 E:地役权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2009年下半年,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__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A.2007年10月31日 B.2008年10月31日 C.2009年10月31日 D.2010年10月31日

6、下列不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是()。A.服务市场 B.土地市场 C.资金市场 D.技术市场

7、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下列属于国有土地的范围的包括。A:乡(镇)农民集体土地 B: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 C: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E:农村和城市郊区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8、《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所称房地产交易,包括__。A.房地产开发 B.房地产转让 C.房地产抵押 D.房屋租赁 E.房地产中介

9、《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规定,被取消考试资格未满__年的,不能报名参加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A.2 B.3 C.4 D.5

10、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是__。A.制成品的成本 B.运费

C.遍布性原料 D.限地性原料

11、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依法享有的的权利。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E:统计

12、进入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呈现的特点有__。A.建立市场经济和目标更加清晰,改革的中心更明确 B.改革的系统性增强

C.改革成为多元力量的组合和推进

D.国民经济逐渐提高,已经达到市场化的深度

E.使我国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合为一体的高标准的国家

13、设计统计指标时,应力求满足的要求。A:目的性 B:统一性 C:可量性 D:可比性 E:预测性

14、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土地条件调查包括__。A.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 C.土地相对性调查和地价调查

D.气候调查、地形调查和植被调查

15、影响地价的个别因素包括。A:城市规划 B:基础设施条件 C:地块形状 D:宗地位置 E:经济水平

16、为清偿债务,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资产整理后变现而形成的清算价格称为()清算价格。A.强制 B.续用 C.有序 D.变现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涉及等。

A: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 B:转让房地产发生的费用 C: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

D: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E: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

18、征地区片价的实质是征地补偿标准的补偿费。A:不含地上附着物 B:含地上附着物 C:不含地上青苗 D:含地上青苗

E:不含地上附着物和青苗

19、《物权法》规定,宅基地因()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A.突发性事件 B.不可抗力

C.政府公共行为 D.自然灾害

20、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置应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如()应以防风沙、保持水土为主。A.南方城市 B.北方城市 C.工业城市 D.风景城市

21、《关于改革土地估价人员和机构监督管理方式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237号)规定的内容有。

A:土地估价师资格应通过公开考试取得

B: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实行土地估价行业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注册的制度

C: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土地估价人员和评估机构的注册信息向社会公开,并提供查询服务

D: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土地估价人员和评估机构的注册信息向社会公开,但不提供查询服务

E: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

22、某煤矿风井用地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采用国有土地租赁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合同约定年租金为3万元/亩,租期15年。据调查,当地同类工业用地市场租赁年租金为5万元/亩。假设土地还原率为7%,则评估该宗地法定最高年限的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为__万元/亩。A.27.6 B.41.4 C.69.0 D.71.4

23、收益还原法实际总收益和客观总收益确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A:收益的确定不是采用客观收益,而是采用实际收益

B:收益不是长期可固定取得的收益,也不是安全可靠的收益 C:未明确收益内涵、取得收益的方式

D:忽略了其他衍生收益,如租赁过程中承租方所支付押金的利息收益、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销售收益等 E:确定年折旧费时,缺少对房屋结构、耐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残值率等说明,同时在计算年折旧费时,对折旧年限把握不准

24、土地租赁权与广义的土地使用权最根本的区别是土地租赁人不拥有对土地的__。

A.处分权 B.分配权 C.收益权 D.转让权

25、某评估公司接受委托评估一幢8层商住楼的底层商铺土地价格,该商住楼建于1999年6月,使用良好。公司派出估价人员收集附近类似商铺买卖价格后决定采用剩余法评估,则估价人员应做的工作包括__。A.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B.估算评估对象房地产总价

上一篇:与春天有约心情随笔下一篇:给对手的一封信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