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经验是:
一、植入生活让学生自悟
有人说,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世界,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新课程标准多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还给课文生命的灵性,流溢出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
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必须开放课堂,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教学中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综合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适当延伸让学生拓展
《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是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访问、参观、上网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实践”,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于课外。可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有效途径。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视家庭作业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分量多、负担重,而且是因为传统家庭作业单调、枯燥、乏味。而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以“治”为载体,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观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海底世界》后,我让学生总结,你对海底世界了解了多少?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海底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动物的活动特点。”有的学生说:“我想看看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海藻分别是怎么样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植物的样子和颜色。”……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海底世界真是奥妙无穷,同学们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就请大家确定一个专题,课后去搜集资料,加以研究综合,然后开一个《海底世界探秘》交流活动。”课后,孩子们有的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为了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和资料,有的制成了海底世界知识小报,有的甚至用PowerPoint做成了简单的幻灯片,还有的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自己的感受。汇报活动中同学们图文并茂地介绍、交流,不仅拓展了大家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开放课堂,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信
“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他们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切的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都应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否则,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来。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如果急于求成,选择角度过宽,往往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觉需要获取的知识太多而显得无从入手,导致失去学习信心。实践告诉我们,选择实践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活动内容小,学生通过几天的努力就能有所提高,活动时才会产生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更敢于在别人面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了。
如我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作业: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更自信、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由的理解、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表现。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无疑是一块沃土。
1 具体做法
1.1"设计实验指导方案"的提出教师首先要写出"设计实验指导方案"。其内容包括:目的、做法、要求、实验安排、设计命题及提示。设计命题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及现有的实验条件。这些命题有些是验证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 有些是联系生产实践的, 有些是学习生化技术方面的。题目的内容都是进行定性验证和测定的, 比较简单易行。为了使学生有所遵循, 我们对每个设计命题做了必要的提示, 包括实际出发点、实现条件和操作提示。全班共提出四个设计命题, 要求每个学生只设计一个命题。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试剂、仪器以及操作步骤。
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之前, 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 讲清设计的目的、要求和做法, 并提出一些参考文献。在学生设计期间,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 研究和修改方案, 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方案提出后, 教师要给以审定和批语, 对正确的内容给以肯定, 对错误的内容要做修改, 再发给学生定稿。
1.3 学生独立实验操作
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 教师只给准备必需的药品、试材及仪器, 而不必讲解实验内容。学生经过试剂配制、仪器安排、实验各步操作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载, 及结果分析过程。
1.4 设计实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设计实验是学生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的真实反映。所以利用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是一种好方法。学生实验成绩既要有平时的予习报告、实验报告及操作技术, 又要看设计方案的内容及操作情况。这种考核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
2 学生收获
设计实验是一种较为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形式, 很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设计实验学生收获是比较大的。主要是:
2.1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维能力是通过实验的设计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对设计实验兴趣很浓、感到很新鲜。他们接到设计命题后, 根据教师的实验提示, 运用他们已经学的知识, 积极思考, 认真查阅文献。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同学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 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设计方案正确、完善。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学生原始设计方案来看, 绝大部分方案是合格的、适用的, 只有少数方案不合要求。以一个班的人数计算, 较好的方案占22%, 一般的方案占68%, 不合格要求的方案占10%。有些同学的方案很有见解, 具有创造性, 提出了与一些实验书籍内容不同, 但又是可行的方案。同学反映, 这种方法很好, 学的活, 记的牢。他们希望以后多搞几次这样的设计, 多出些命题让他们思考, 研究。
2.2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因为平时操作有教师讲解和指导, 不懂就问, 自己很少动脑子。而设计实验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迫使学生想办法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试剂配制中各种化学计算, 药品称量及仪器的使用等。对蛋白质的透析完成, 同学从来没做过, 不知从何下手, 他们就看有关的实验书籍, 相互研究, 自制透析器, 试验效果很理想。
2.3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中的理论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解决的, 也是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教师要在学生设计过程中,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 加以引导和启发, 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或者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解决反应机制问题查找了好几本参考书。有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设计方案正确与否, 多次实验, 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为止。理论指导了实践, 实践又丰富了理论。通过设计实验, 同学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一步, 解决了一些以前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
3 教学体会
3.1 设计实验是理科教学的好形式
实践证明, 设计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破受学生欢迎,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内容。设计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创造力量。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不但能学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怎样去探索知识的奥妙, 怎样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而不是被知识束缚的奴隶。设计实验也是为学生做毕业论文和开展科研打下了基础。我们认为, 设计实验具有一些常规实验不能比拟的优点, 因此我们建议在高校理科实验课教学中, 适当增加设计实验的内容。
3.2 设计实验可以与期末的实验考核想结合
我们认为这种结合不但改革了实验教学, 也改革了考试制度和方法, 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评定的好形式。它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好学深思, 积极探索的学风。学生平时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仅是学生实验水平的一个方面, 它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成绩。因此, 要全面考核学生, 既要看平时实验的成绩;又要看书面报告的成绩, 还要看实验操作的水平。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平时操作技术好, 但缺乏设计能力;有的同学理论知识学的较好, 但实验操作不行;有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实验效果较好, 但独立操作时漏洞百出。这就说明了独立地进行设计, 独立地操作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3.3 充分发挥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设计实验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以削弱。恰恰相反, 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 各方面还不十分成熟, 设计实验本身仍然是他们的一个学习过程。设计实验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是更低了, 而是更高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实验命题并作实验提示;提供参阅文献并交给查阅文献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答设计中学生不易解决的各种问题;恰当地组织和安排设计实验教学,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小结等等。但是, 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对设计实验的改进意见
在实验命题方面, 应当注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 命题的水平应当是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并能独立完成设计为好。命题的内容应当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而应由教师提出。当然, 命题也可让学生自选。
在实验提示上也要恰如其分。提示过少,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提示过多,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利。所以应根据命题的内容, 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提示的程度。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一定让学生独立去思考, 查找资料, 而且不宜过多组织学生讨论, 应让每个学生能够都提交自己的设计方案, 人人动脑, 人人动手。
一、学生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普遍困难
听音困难:由于人们在说英语时读音、重音、连读、语调、意群等因素的不同,造成表达上的差异,学生往往对个别的因素、单词、短语还能听清,在语流中就分不清了。
辨音困难:有些元音音素、长短音易混淆。
速度跟不上:往往是前半句还未十分听清,后半句又跟上来了。或因一个词反应不过来,整个句子听不懂。
心理障碍:学生听英语的潜在困难属于心理障碍,总感到被动、无把握,因此过分紧张。这样,本来可以听懂的也听不懂了。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听音训练要培养学生抓住重点,有选择地听的能力。有的同学养成了听力的坏习惯,总是试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遇到一时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反复思考,造成听音和理解的中断,破坏了语篇理解的连贯性、整体性,也妨碍、耽搁了对下文信息的识听。况且,听懂每个词不一定有必要,一篇短文并非每个词都具有信息价值,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整篇短文大意的理解上。教师要在听之前明确听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注意围绕目的要求去听,而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如在听一个故事之前,让他们思想上准备好注意听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主人公名字,故事的主要情节,故事的惊险点,幽默句等。如在听二人对话时,注意他们讲话的主要内容,在听一场辩论时,注意听清双方不同观点分歧所在。培养学生在开始听音后,尽快地在自己脑中形成一条思索的线路。也可以利用一些连词、承上启下的关键词或短语进行有意识的听。如先听到firstly,就要准备听 secondly,thidly; 前面听到 the former,后边就可能听到the later;听到 not only就可能听到but also;听到however,while等词,后面就可能听到相反的见解。
2.有意识地把听力训练与各种交际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在听力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具,设置各种情境,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有身临其境的交际感受中接受听力训练。从学生常用的文具到衣帽、教室内的环境等,到处都有可利用的实物。除此而外还可根据不同内容,事先准备一些模拟实物作为教具。努力做到声音与图画配合,声音与实物配合,声音与动作配合。如在教现在完成时的时侯,对学生发出指令Open the door,please.学生完成这个动作之后,说He has opened the door.教长篇课文可画成多幅连环画,边画边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听力也得到了提高。
3.预习新课文进行辨音理解。在学生听录音机前明确提出要求。如:听懂元音、辅音、连读、意群或单词、短语、句子的语法结构或理解篇章大意等,然后听1—2遍录音,再发给学生一张印有8-10个单词的表,教师随机读这些词,学生听懂后按教师读这些词的顺序标明数字1、2、3 或将单词表写在黑板上如:1 beautiful 2 children 3 white 4 just 5 little 6 sleeping 7 again 8 without学生边听边看黑板,边记下教师所读黑板上词的序号。把语法结构上、语音发音上易混淆的5-10对词或词组发给学生,教师读其中正确的部分,学生听后把错误的部分划掉。如:bag-back, beg-bag, boat-both, chip-ship, day-they, dug-duck, lets-less, rode-wrote, sleep-slip, tin-thin.
4.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度注意力和有意识的记忆力。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和判断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所听内容进行快速检索、预测、取舍,捕捉重要信息,稍一走神,有关信息便瞬息即逝。然而有些学生不能集中精力,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势必给自己设置了信息输入的屏障,降低了信息加工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
经常进行听力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记忆能力,扩大学生记忆容量。莫利曾说过:“听就是吸收,吸收就要思考,思考就需要记忆。”要把学生的听、思、记形成一个系列的、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写和听要紧密配合,要将听到的东西写出来。单词听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听写训练。把从孤立的读单词,变为发给学生有缺词的书面材料,然后边听边写,进行填词,这样可以有计划地训练如日期、年、月、数词、单词连读等听辨能力。以句或段为单位的听写,要教会学生在第一遍听时,边听边了解大意记下一些具体的“符号”,像日期、时间、数字等。以能了解大意为主要目的,能记多少记多少。
5.听力材料要有趣味性,方式富有灵活性,有些听力训练不做任何具体要求,只用来作为课堂教学中转换环节的一个手法。选择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并行,或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也可把听力材料内容按题材分为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科普知识、文化、教育、时事等,进行一系列训练。在适当的时机听一首儿歌、听一段故事的朗读、放一段曲调熟悉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放松一下。这样1-2分钟听力训练可以在无形中陶冶学生英语的语感。
6.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现在的听力教学已经不只是一按录音机就可以的了,它更多地与多媒体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并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及后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山东省现行中职教材《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要把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套语文教材特别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单元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许更为迫切。目前,中职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学生的一半以上,然而教育科研存在“普高热烈、中职冷清”的偏向;文化课教学又是中职科研的弱项,中职科研存在“专业课热烈、文化课冷清”的偏向;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职与普高一样存在“重条分缕析、轻实际应用”的偏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纠正以上三个“偏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都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包括四个子课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互影响 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从2012年9月起在全校各班级开展研究,课题主持人通过语文科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为重点,针对职中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个层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广东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职高生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尽量减少“条分缕析”,增加听、说、读、写等方面课堂训练的份量,在训练中,提高其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从而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并不试图推行“几步几式”之类的模式化教学,而是紧扣“一个核心”、“三个要点”,提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教学。
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个要点: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拓展——对教学内容作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与专业关联的拓宽和展开;迁移——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与专业技能、社会生活对接的能力训练。
按照这样一个教改思路,全校语文教师都动了起来,进行了不少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语文课堂渐渐地活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课例。
老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式多样的“说”,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王启民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故事化、生活化、多变化、可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思维,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实践性。
邹建辉、赖冬妮两位老师,注意沟通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1加1大于2”的良好效应。如邹老师在文秘班《论礼貌》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公关课程的实例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礼仪素养的训练,效果非同一般。
郑伟华、苏细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她们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谭秀媚老师则时常用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如《鸿门宴》一课,她引导学生在人物语言上大胆创新,把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语言引入课堂,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令人耳目一新。
高森老师的教学则注意选择典型课文,适时尝试探究性实践的教学,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他运用此方法上的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在科组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可以说,我校十几个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少老师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老师们围绕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三个要点”,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还值一提的是,为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我们还同时组织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活动,既促了教学研究,又促了青年教师成长,在全校造成了较好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开展开放性语文实践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从学校实际从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校外观摩作文、课本剧演出、电子语文报制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影响较大;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语文能力突出的尖子。此外,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涉及多种知识技能,注意语文和其它学科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操作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学习需要搜集信息,积累知识。如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广播、看电视(录像、电影)等。还引导学生从群众口中搜集学习“活的语言”。每个学期我们都在全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由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学期末学校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主要形式有:
1、研究周围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如对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调查、记录校内、外文字使用情况;又如调查某区域40—50岁的村民能听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各占多大比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
2、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演员编演小话剧(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编辑编书(作文集),办报(手抄报、语文电子报、文学社朝霞报),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3、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研究某一问题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2002年10月,我校分别对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倾向和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作为实施教改、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任教班级选择2-3个典型学生,进行1-2年的跟踪调查,建立好学生的语文档案,为个案研究积累资料。2004年6月,我们对原高
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再次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并对两次测试调查进行了对比分析,使我们对课题研究效果及仍存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2、资料与个案研究法。我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做好三方面的积累:一是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积累与课题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二是积累教学案例,将典型课例进行笔录、拍照或录像;三是积累学生成长语文学习进步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3、行为研究法。改变过去仅仅从卷面去考核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做法,力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并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我们尝试了在教学、测验、考试中增加行为性、操作性命题的作法,如作文的动作命题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见附件七);通过课本剧表演、成语故事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语文测试。
4、专题研究法。我们对语文科组十几位老师按照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专长,编成了四个专题小组(子课题),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包括:现行三省市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关影响、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等。各专题小组每阶段都有研究计划和研究总结,每学期交流两次,取长补短,切磋教艺。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出一篇相关论文或总结或课例、个案分析等。
四、课题研究案例
(一)、“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课题研究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国庆期间,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访常平的名胜、名人。他们三五人一组,组成小分队,走访本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长辈贤达,走访本镇风景名胜古迹。国庆假期回来后,学生把走访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访问记、访谈录或游记。我们还把33篇获奖佳作结集出版。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此项活动因为正值国庆长假,加上学校组织得力,学生积极参与,在常平造成了较好的影响,成为常平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技能节的精彩演出——语文课本剧比赛
我校每年都有一届技能节,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配合课题的实施,语文科组联合艺术科组,在2003年的技能节上,举办了一次语文剧本剧演出比赛,试图通过课本剧演出,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刚开始,老师们还心存疑虑:让高中生去演课本剧,而且是职业高中生,这行吗?没想到,刚布置下去同学们反响非常强烈,原本要求每个班报一个节目,结果不少班报了两个节目。从改编课文、编写剧本,到选定演员、准备服装道具;从节目排练到舞台布置、音响配置等,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操办,教师只从中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很多班出现了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出力、师生共切磋的良好氛围。进入决赛的十个节目,校园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尔后在校园网播出,结果在全校引起轰动。如今,课本剧不但走上了舞台,也走进了课堂,师生们都乐于采用课本剧这种形式来演绎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排练演出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练。
(三)、新颖的作文比赛——校外现场观摩作文
以往的作文比赛,大都命一个题或者给一个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现场观察并快速构思作文的能力,我们把作文比赛的现场搬到了校外。学校附近有一个景致幽雅的房地产花园——东田丽园,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们带着几十个学生来到东田丽园观摩采访,学生们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细心观察,认真笔录,现场构思,限时写作。尽管从参观访问到作文交卷不过两个半小时,但学生们兴致勃勃,文思泉涌,很快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文笔生动的文章。学生们纷纷反映,这样的作文比赛,既比出了写作水平,也比出了观摩能力、反应能力,这样的作文比赛我们愿意参加。
(四)、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制作电子语文报
电脑运用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各班成立了电子语文报编辑小组,每个学期出版2-3期,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展览。制作电子语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电脑技能的过程,同学们从报刊、书籍、网上积极查找资料,积极为语文报撰写习作;碰到技术问题,共同研讨,或请教老师;每编辑完一期,各班还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交流制作心得和读报体会。同学们都说,每制作一期电子语文报,语文知识和电脑知识都增长不少,收获真大!
(五)、《风景谈》课堂教学实例
课堂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紧扣“一个核心”、抓住“三个要点”,尽可能渗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教学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下面以邝志伟老师(本课题主持人)执教的《风景谈》为例。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执教者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线串连本课的教学。
1、上课前,布置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这是针对相当部分同学缺乏历史知识,通过这个活动为理解本文思想情感做铺垫,结果学生从报刊、书籍、网上搜寻到不少有关延安的文字和图片。上课时先花十分钟,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把学生带入彼时彼地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2、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大意、重点词句把握以后,第二课时进行现场征画、征名活动。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分别对课文描写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同桌的2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素描命一个切合文意的名字。素描及命名完成后,先在大组内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一幅画、一个命名,然后在全班进行评比,并进行教师点评。通过此项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第三课时进行“成语生发”和“实例扩充”训练。(1)所谓“成语生发”,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万籁俱静、贻笑大方、洋洋洒洒、百无聊赖、怡然自得),选择其中的一个,生发开去,发挥想象,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2)所谓“实例扩充”,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选择自己所见所闻的实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说明、例证。通过此次活动,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联想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思考能力。如有的学生举长江三峡为例,有的即以眼前的校园风景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有的反向思维,举出生态失衡的例子,说明人类的活动也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了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理念,贯穿两条主线,做到三个结合。
1、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树立“学生主体、学生为本”的理念。眼下有不少人包括老师有这样的偏见:职中生素质低,对他们往往启而不发,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包办,满堂灌。其实不然。诚然,由于职中生基础水平偏低,难度较大的理性思考问题可能对他们不很合适,但他们往往肯动手、动口,喜欢操作、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学生来解决。在职业高中,教师讲到底是行不通的,不少学生十几分钟都坐不住。因此,应尽可能让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实践,唯有此,才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贯穿两条主线,就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层面上同时推进。语文课外活动要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更要扎扎实实。那种以为只要把课上好了学生就学好了,或者只要把课外活动搞好了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两手抓。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大有文章可做,其难度和效果都不会亚于语文课外活动。对此,本文第二部分已有所述。
3、做到三个结合,就是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要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全方位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激活语文教学的思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习语文的态度与倾向也有了明显改善。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全校语文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改,我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整体上有了提高,主要表现为:语文尖子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优,据估计,仅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镇级以上发表习作或在征文、演讲、辩论等项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近60人次,04年举行的全镇中学生演讲比赛,我校学生第一次战胜普通高中的选手,获得第一名;以学生为骨干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质量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我校校刊《犊声》被评为首届全国校刊一等奖、文学社社刊《朝霞》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刊;喜欢语文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据我们对高二高三两个年级10个班100位同学的抽样调查,在“最喜欢的文化课”一项中选择“语文”的同学从课题实施初的33%上升到结题时的46%,在所有文化课中排第一。
(三)、促使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巧用预习稿,人人实践;把握课堂,积极实践;开放课堂,创新实践。其次,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再次,在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是关键,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而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缺少的往往就是实践。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极佳途径。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在教育中要建立大语文观,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儿童学习的双翅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巧妙引导,在课后拓展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1.巧用预习稿,人人实践
从低年段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集全体之力编制了预习稿,在学习新课之前发给学生,使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自已学会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给孩子们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有的给大家讲述关于作者的资料,有的给大家描述作者的写作背景,有的说自己自学的收获,有的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有的向大家推荐学习生字的好办法,同学们还可以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只有五分钟时间,但是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更重要的是这五分钟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如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等等。2.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
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上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比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插进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例如学了《将相和》,我就相机让学生进行“负荊请罪”的表演。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经历了人物内心的体验。令我惊奇的是,学生依据文本又跳出文本,跳出作者的语言。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语言,加上逼真的动作、神态,仿佛他们就是廉颇和蔺相如。
再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如《桂林山水》、《荷花》、《草原的早晨》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优美,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文析字、朗读背诵,不仅有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自我表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赤壁之战》一文,火攻部分是学生学习时兴趣最浓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把小记者采访引进课堂。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周瑜、曹操、黄盖),另一名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是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如:“黄盖先生,你写信给曹操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真要投靠曹操?”“曹丞相,你为人一向是谨慎稳重,这次却惨遭失败,你能给我们说说失败的原因吗?”一时间,问的是妙语连珠,答的是精彩纷呈,而听的则是点头称赞。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想象丰富了,课文重点迎刃而解了。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辩论、模拟导游、模仿主持人„„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利用好《口语交际》,进行实践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是我们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良好契机。《口语交际》除了培养学生的傾听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交流,我们首先应该注重课前的实践。如《春天里的发现》,先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寻找春天,去真正地发现春天。《伸出我们的双手》一课,先让孩子们留意身边的人,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去用心地做一件好事,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再如《夸家乡》,课前学生们就向长辈们了解了一些家乡的情况,去一些地方看看,感受一下家乡的美。这样在课堂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另外,课堂中我们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如《夸家乡》,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和大家交流,有介绍,有咨询,有解答,有称赞。如《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学生们扮演自己了解、喜欢的小动物,举行“动物联欢会”,每人都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互相交流。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孩子们是投入的,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言语实践,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3.开放课堂,创新实践
(1)课内延伸,开展拓展性阅读。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就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再如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2)超越课堂,布置实践性的作业。
布置这项作业意在让学生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段有编识字报,从无意识地认识几个字开始编,到有主题地设计。如春天的识字报,热爱家乡的识字报,介绍水果的识字报。中高年段则是比较规范的手编报。然后在班级中评比展出,每半个月一次。再如学了有关花草的课文,则布置学生到各小区走走,摘录小区草地上竖着的宣传语。为了学写广告,让学生们支搜集、摘录一些电视上、大街上的广告语,然后自己再来设计出新的广告语。学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让他们去搜集邮票,介绍邮票,有兴趣的还开始了集邮活动。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允许和别人合作完成,尤其是低年段,提倡和父母亲一起完成,这样,也能使父母能够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再如我校各班的“小明星镜框”,就是搞个人专辑展出。把“小明星镜框”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从选作品到设计板面,张贴作品,展出风采,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发挥自主性,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作业,学生学到不少,能力提高不少,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了在语文课上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还开展了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1.拓展教材的活动课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材给我们的内容只是一个例子,老师要善于开发教材和拓展教材,这儿的拓展指的是有效拓展,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拓展。比如上完《猫》这节课,布置学生回家拍下小动物的一些有趣照片,并为照片配上相应的文字,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第二天再到学校里进行交流评比。这样的拓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与教材密切联系,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2.主题性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还设计了各种主题的班队活动课、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等等。比如:我校本学期举办的“课堂常规三字经”比赛,母亲节时开展的“我和妈妈的故事”摄影大赛,为贫困地区儿童捐书,“阅读经典、古诗文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3.学生自行设计的活动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把实践的权力交给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课要经历从低年段教师扶着学生实践,到中段教师对学生实践的半扶半放,最后到高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实践的过程。我校由五(3)班学生设计的“玩转悠悠球”、五(5)班学生设计的“谁是环保小卫士”、六(4)班学生设计的“百变舞会”等活动课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语文实践能力广泛运用于一切学科中,也广泛运用于一切生活细节中,所以开展各项课外活动时,教师们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班级新鲜事、读书、看报、听广播、运动会感想、谈心交流日记„„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在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1.体育课
以往的体育课,学生是行动多过语言。而且,语文和体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现在,我校的体育课不但是学生肢体展示的天堂,而且还是学生思维活动和语言展示的源泉。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刚刚结束,一场激烈的演说即将开始。老师给出一个题目:精彩的一瞬间。学生分小组讨论,刚才篮球场上最精彩的一瞬间是什么?通过讨论合作修改,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说。这样的体育课难道不是语文实践的源泉吗? 2.音乐课
音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听完一段音乐,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完《丰收》这一首歌,让学生合作演一演丰收的场面;跳完一支舞蹈,写下一首赞美的诗„„这些都是我们音乐老师在课堂中渗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美术课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边朗读边想像画面,这些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的。这说明了语文和画的密切关系,所以美术课上就少不了语文实践,给画取个好题目,给画配上一首诗,给画编个小故事,办个班级小画展„„这些,都是美术和语文实践结下的不解之缘。4.数学课
《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计算陆地的面积,从而更进一步体会“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明白环境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以语文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努力做到各科相互渗透,知识综合教学,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开发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四、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的设计应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现象。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
1.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如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活动时,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一系列的活动。(1)学会欣赏:
学做小小摄影师,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艺术节中的闪光处,感受艺术,陶冶情操;(2)学会体验:
学做小小艺术家,在参与艺术节的活动中,积极体验艺术带来的情感;(3)学会交流:
学做小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4)学会感悟:
上一节以“畅谈艺术”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
再如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开展说家乡、唱家乡、画家乡、颂家乡的活动。2.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等,让学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可以给父母洗一次脚,烧一次饭,画一张画,唱一首歌等。或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他们当一天的妈妈、爸爸,计划一天的衣、食、住、行,再和父母进行交流,然后进行一些征文比赛。再如可指导学生在家中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 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特性,并查找相关书籍或文章,写观察日记。
3.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可围绕专题,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会,开展感受家乡变化的参观活动、察看家乡环保情况的调查活动、体验社会文明的采访活动、了解社会用语的调查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专题报道、调查报告或建议文案,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模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杨振宁说过:“优秀的学生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在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让课堂巧妙地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大舞台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它与其他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思维过程。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数、一个算式、一种符号、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种法则等都是抽象概念的结果。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一节,教师可先通过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与启发引导相结合,使学生明确“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进而使学生掌握单位“1”(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几个物体)和“平均分”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又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比较、分析与综合
比较就是借以认出对象或现象异同的逻辑方法,它是认识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当的时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判断与推理
判断就是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中的定义、法则、结论、性质、公式等都是判断。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出现2+1=3、2+2=4、2+3=5、2+4=6……这样的内容,一个加数不变,一个加数依次多1,它们的和也依次多1。这里面实际上渗透了函数思想,就是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他们的和也相应的变化。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运用判断与推理的思考方法,去探究解决新问题。
四、现象与本质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词汇和语句来表达。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后,教师可提问:10以内的质数是1、2、3、4、5、7对不对?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辩论,再次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既透过现象抓住了实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五、繁难与简易
牛顿曾说:“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里面含有数和量的关系,只要把题目中的日常语言译成代数语言就行了。”如:新华电厂前三个月节约用煤474吨,照这样计算,一年(12个月)可以节约用煤多少吨?对这样的题,学生一般是要先算出平均每个月节约用煤多少吨,再算出一年(12个月)的节煤量。那么,如果采用季度来计算呢?以“季度”代替“月”来计算,计算过程就省略了一步,而在思维上却跨越了一大步。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增加思维跨度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理曲为直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知识零碎,系统性不强,需记忆、创新的成分比较多,需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单凭教师的督促、指导,一味的题海战术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渔”既准确地概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又诠释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的认识规律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织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松树》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要富有充分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此来鼓励他们。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以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紧接着再布置一些作文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知能力的二次飞跃和突破。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和鼓励。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和作用。“你很有见解”、“老师根本没想到,了不起!”……这一声声看似平常而简单的赞扬和鼓励,犹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喜悦和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宝藏资源,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和利用,初一学生的读写训练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语文教材中找准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范文,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让学生对范文中的生活有所感受,慢慢地达到认同,获得心理上的共鸣,并进行仿写训练,久而久之,自己的文章就会有名篇大家的风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人物形神兼备,场景生动形象。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再现课文描述的对象,力图出现一个新的画面。变静止为活动,变片面为全面。针对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改变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推测文章中故事演变的种种可能,想象出符合原文主旨的新故事,例如《最后一课》《变色龙》续写。抓住课文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故事隐去的情节,例如《七根火柴》中的卢进勇为什么能追上大部队?《桃花源记》中渔人沿路做了记号,为什么“不复得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关键词]敢问;愿问;能问;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地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宋代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情感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要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展辨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提问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提问和释疑解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一)在预习中,教师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卖柚子的小姑娘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
(二)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在讲读和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问题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些问题学生自己查查字典就迎刃而解了。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一)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坊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其实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就可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五)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辩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六)从写作手法上质疑。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直至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学生初读后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山西盂县梁家寨中学
梁拉平
邮箱:784314175@qq.com
电话:***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一直以来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它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优质高效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前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不能说制度不够,也不能说领导重视不够,但为什么仍不尽如人意呢?究其原因,多数是管理不到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管理到位呢?我们的探索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尊重凸显学生在自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长期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学校出台一系列制度容易而由于人员编制不足等原因制度落实到位则大打折扣,加之学生一直被视为被管理者,而且又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一旦失去教师的监控就很容易出轨。因为他们还没有将“懂规矩、守规矩”内化为自觉行为。如何才能达到内化的效果呢?就应该让他们参与到寄宿管理的全过程,使他们在管理中觉醒、进步、成人。这就是我们学校探索的自主式管理模式。
寄宿生的自主管理模式,既可以解决管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在管理得到锻炼,提升素质。我们尝试的自主式管理就是在学生中通过推选产生出学生组织(比如:寄宿生管理委员会、学生会),以教师为指导,以学校的各项制度为依据,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服务者,学生才是管理的主体。
一、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让自主管理有据可依 我们在不断总结寄宿制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制度》、《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制度》、《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等,内容涉及学生在校饮食、住宿、学习、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往返安全等各个方面,形成寄宿工作事事有制度、人人有责任、时时有人管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对各个环节进一步细化,率先探索、成立了以后勤处为首的住宿生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住宿生管理委员会的职责》、《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宿舍管理员岗位职责》、《寄宿生家校联系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寄宿生学生一日常规制度》、《出入校门请假登记制度》等,从学生每天早上起床、就餐、学习、活动、就寝等提出分时段工作要求,实行精细化的一日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的细化,为寄宿制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制度保障。制度管理稳妥可靠,它能体现尊重,彰显平等,滋润和谐,是承载管理之舟的黄金水道,是柔化管理机器的润滑剂。
二、安全教育常抓不懈,让安全在管理中得到保障
构建寄宿生安全管理网络,我校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以值周领导、、后勤负责人、宿管老师、值日教师、班主任、宿管会、学生会为框架的六级管理网络,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寄宿生一日生活学习无缝隙的链接式管理,确保管理无“死角”、无“盲区”。规范形成学生在校的全天侯、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还加强对寄宿生的安全法制教育,除了开展日常防触电、防溺水、防火灾、防意外事故、防煤气中毒等“五防”安全教育外,我们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实行学校医院联系制度、实行家长学校交接手续制、值班教师校园巡查制、食堂宿舍定期消毒制、食堂食品留样检测制度。建立了“寄宿生花名册”、“接送登记册”、“卫生检查册”、“请假登记册”。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尤其是课余安全、饮食安全、就寝安全、往返途中安全。做到环环相扣不留空缺。
通过教育而达到管理的目的,是教育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乘谋略,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一种智慧管理,是一种安全管理,更是对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化育。
三、养成习惯 自主管理 让学生“成人”
在寄宿制管理工作中,我们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让住宿生管理委员会成为自主管理的主力军。利用每天夜间活动时间,教师对寄宿学生进行辅导,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寄宿学生洗漱、吃饭、内务整理等方面进行手把手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自主生活的意识、能力。每个学生宿舍的宿舍长配合住宿生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各宿舍学生的内务整理、个人卫生、室内卫生及就寝、就餐秩序监督管理,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另外我们对寄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时疏导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通过上述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才是管理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古人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正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和探索的问题,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能力,就是为学生今后的放飞插上翅膀,装上翎羽。
四、尊重学生 亲情服务 用真情育人
在寄宿生管理中,我们一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亲情服务。让学生干部与生活能力差的学生结对帮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加以特别关照,让他们在管理中随时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情。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开展“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评比”、“内务整理大比武”、“创建温馨和谐宿舍”的主题实践活动等,设立光荣榜、流动红旗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以表彰奖励。同时,根据寄宿制学生的特点,组建兴趣小组,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组织晨练,增强他们的体质。在彰显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得到健康成长。三是重视家校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寄宿生教育模式。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或电话联系,争取家长的主动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四 我乡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居民并不富裕。家长非常关心寄宿生饮食成本和生活质量。为此我校经过认真核算成本,学生生活标准定为每月90元。并结合我市“营养早餐奶工程”住宿生每天免费半斤奶,使学生肉蛋奶营养大大提高。另外住宿生生活补助使学生伙食费大幅降低。这样就大大减轻家庭负担,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爱能创造奇迹,任何严格管理和精心管理都是“刚性”管理。而用亲情,用爱来滋润,去感化,才是我们管理者的崇德、大善、高品。唯其如 此,才是“为天地立心”为人塑造灵魂。
五、培植学校多元文化,用人文精神“树人”
为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管理,我校注重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不断拓展德育建设的内涵。为了体现环境育人的特点,我们做了两点:
1、实施校园绿化工程,美化育人环境。
近几年,我们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购买不少花木,经过师生精心管护,已全部成活。现在您如走进学校,看到的是校园一排排婀娜多姿的杨柳和松柏,操场周边花坛中盛开的鲜花„„课间休息时,学生们或在花坛间、或在绿树下散步、谈心;或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
2、构建文化宣传阵地,净化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推荐阅读: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11-29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8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9-30
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9-28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09-06
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