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奋斗的故事(精选11篇)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大师老了,他疲倦了——一副银白的浓密的乡民须髯,飘拂在起皱的玄武岩般死灰的脸庞上。他艰难地走过一座座大厅,那里摆满了他雕的石像,他睡眼蒙眬,踽踽曳足而行,仿佛走进了死亡。
但是白晃晃一道光圈,围着他闪烁不定:是雕像群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它们一直睁着眼睛“沉默”地梦见了一个永恒。它们岿然不移,肃然不动,漠然无情,寂然无声,宁静地安于无尽的光荣。一丝笑意消失在大理石的嘴角,它们站在那儿,那伟大的奖品,久以忘怀的胜利,被征服的时间,凝结的晶体——那绵绵无尽的精神。
大师步履迟缓,在它们中间走着,仿佛沿着自己整个一生徜徉。他带着幸福的战栗、温柔的恐惧,不得不将它们一再凝望,为这个千古的疑问感到迷惘:它们在那消逝的岁月之前,曾经是他青春的玩偶和耍伴,而今仍然像当年一样闪闪发光,生命的波涛仍然纯净地流过它们冰凉而又明亮的形状。为什么他自己,它们的雕塑者,却不知不觉起皱了,变老了,每时每刻都在开始死亡。
他凝望着发光的雕像,感到自己老了,疲倦了。他猜想,在那些明亮、坚实的石块深处,一定有他自己衰枯的血管里的血,迸涌如火焰,激溅如火星。他曾经用双手赋予石块以生命,他现在仍用这一双苍老的手颤巍巍地抚摩它们,为了从这些沉默、冰凉的躯体上再一次感觉已经逝去的生命,就像一个干渴者,俯身在石像上,仿佛在窥望消逝岁月的古井。
但是,雕像群无动于衷,身披尸衣站立着。它们对他不卑不亢,若即若离,只呼吸着沉默,吞吐着光华。它们忘记了岩石、国土、时间和名字——忘记了自己的老家。它们无言地排列着,披着白布站在那里,对时间彼岸的盛衰和变迁了无牵挂,它们的大理石的嘴巴从不向蜉蝣似的世人答话。
林振出生在济南郊区的农村,上学时成绩平平。1992年,他勉强读完了初中,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大人们进城,做了建筑工地上的“小工”。那年他只有17岁。
工地上很累,虽然从小就跟父母干农活,但和泥、推砖用的都是死力气,比农活累得多。没干几天,他就受不了了,吵着要回家。这时,一起进城的叔叔对他说:无论如何都要干完这三个月,否则,咱们的工钱就全泡汤了。听到这话,林振只好留了下来。
工地旁边是一所中专,他经常会看到和他差不多大的学生有说有笑地走过。每当这时,他就有些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过早地离开了校园,过早地承受这份艰辛。但后悔也没用,父母对他非常失望,不可能再让他回去念书。即便复读,就他的基础,也于事无补。那段时间,林振第一次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难道,自己真要在这又脏又累的工地上干一辈子吗?
那年,流行郑智化的《水手》。宿舍里有一台破旧的录音机,不知是谁买来磁带,轮番播这首歌。不知不觉中,林振被它的歌词深深打动。“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些歌词,成为林振的精神寄托。
三个月终于熬过去了,林振拿到了他的第一笔工资,1500块钱。他很高兴,这是用血汗换来的钱!信念让他忘记了工地上的艰辛,拿到工钱后,他没有辞工回家,而是留在工地,更加卖力地干活。
他的踏实肯干很快得到了工头的青睐,半年后,工头让他学绑钢筋。比起和泥、推砖来,这是一个颇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他学得很认真,这是他第一次用心地去学一样东西,与上学时的顽劣相比,他完全换了一个人。
他成了一个熟练的钢筋工。后来的三年里,他换过四个工地,工资也由起初的500元涨到1000元。他还是喜欢唱那首《水手》,工地上经常能听到他的歌声。工友们也都很喜欢这个爱唱歌、乐观好学的小伙子。
除了留下基本的生活费外,林振把挣来的钱都交给了父母。20岁那年,他已经往家里交了两万多元钱,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笔大数目。在父母的眼里,他长大了,懂事了,再也不是那个调皮顽劣的孩子。
1998——真心英雄
1996年,林振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钢筋工,他对工地管理产生了兴趣。由于操作熟练,他总能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务定额,这时,他就忙里偷闲,留心观察工地的布置,砖放在哪,钢筋怎么摆,工具怎么放,他都一目了然;工友们干活,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整个流程他也一清二楚。
如果说起初的林振干建筑只是为了生存,而此时,他已经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休息时间他不再和工友们闲逛、打牌,而是认真钻研技术,他向工地的管理人员请教,如何计算钢筋数量、价格和工钱,如何看懂复杂多变的施工图纸。当时,有一个姓刘的工程师,看到林振好学,就主动借给他几本建筑书籍,并对他说,只要能坚持看完这些书,自己管理一个小型的工地就没问题了。
只有初中文化的林振吃力地看着这些书,他真后悔没有好好上学。他开始一点一滴地“抠”书,遇到实在不懂的,就去请教刘工。别人用半年就能看完的书,他用了一年多才看完,可林振心里很踏实。
当他学会看图纸,工头就任命他当了工地上的“小工头”,管理着十几个工人,工资也因此增加了不少。1997年底,他每月可以拿到2000块钱,林振颇有成就感,心想这样干下去就不错了,起码衣食无忧。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却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1997年春节前,工头携款潜逃,包括林振在内的100多名工人的工钱被席卷一空。
钱没拿到,队伍也散了,林振回了老家。那段时间,他很迷茫,是另觅出路还是回家种地?考虑很久,他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自己成立一支队伍呢?只要是技术过硬的队伍,就不愁没有活干。
他的想法与另两个好友一拍即合。之后,他们开始奔波于省城各大建筑公司之间,四处承揽工程。1998年5月,通过熟识的刘工,他们终于承揽了第一个工程——某科研单位的一幢宿舍楼,筹集了10万块钱,把以前技术不错的工友重新召集起来,拉起了第一支队伍。
随着土方工程完工,工程全面铺开,问题也随之而来。按照合同规定,工程三层以下的材料款由施工方垫付,也就是说,林振需要拿出近百万来支付前期的材料款。手上只有10万元,如何垫付近百万元的材料款呢?林振如坐针毡,接连几天睡不着觉。
一天,建筑单位的领导找到他,问他准备购买的建筑材料质量是否靠得住。原来,单位是集资建房,职工们都很关心,担心施工方购买不合格建材。听完他的话,林振知道机会来了。他果断提出,为保证建材质量让建筑方放心,材料可以由他们购买,自己不再插手。提议得到了建筑单位的认可,于是,建筑单位自己把钢筋、水泥、红砖等近百万元的材料一次性到位,解决了林振的大难题。虽然从表面看,林振会因此少赚很多钱,但它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自己赢得一个为人厚道的口碑。
一年后,价值三百多万的楼房竣工,这个工程,他们净赚了30万,按当时筹集资金的比例分成,林振拿了15万。结算的那天,他和两个合伙人去唱歌,还是那首《真心英雄》,却多了几分荡气回肠的豪气。
2002——我想有个家
2001年,两个合伙人相继退出,但这并没有影响队伍的发展。由于工人技术好,吃苦耐劳,他们的工程一个接一个,最多时,竟同时在六个工地干活。虽然有些工程干得很艰难,建筑方拖欠了很多工程款,有的工程甚至赔了钱,但这一路走下来,总体还算顺利。
林振有了一些积累,2001年末,他在省城东部买了房子,花了近20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买房子,意味着他成了城里人,买汽车,意味着他超越了一般的城里人,这些都是他小时候做梦都不敢想的。而更重要的是,他已经27岁了,买房子买车,更多是为将来的家庭考虑的。
2002年初,林振在省城北郊的一个工地施工,认识了做财务的小华。没有经过爱情长跑,也没有过多浪漫的情节,2002年8月,他们结婚了。小华做了林振的助手兼会计。
2003年国庆,由于建筑方大量拖欠工程款,林振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几个工人砸碎了他家的玻璃,还扬言要去抢他家的财产。紧要关头,小华回到老家,把她父母辛苦大半辈子攒下的10万块钱拿来分给工人们,才平息了风波。
从此,林振变得更加细心谨慎,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工程,他宁可没有活干都不肯介入。
2005——飞得更高
林振的队伍在省城建筑领域已经颇有名气。在建筑方看来,他干的工程质量好,从来不出安全事故,把工程交给他干,放心。在工人们看来,林振有头脑、讲义气,即使亏了自己,也从不亏待大家,在他的手下干,舒心。
但他并不是高枕无忧,农民工队伍处于建筑产业链条的最底端,相对于建筑企业、工程发包方来说,是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弱势群体,生存越来越艰难。有人劝他改行,投资其它行业,但他说,建筑行业成就了他,更重要的是,他热爱这个行业。
有热爱的工作,有温馨的家庭,林振是快乐的。他心中始终坚持一个准则:凭良心做事。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社会上一些污浊之气,身浸其中的他依然保持着一份厚道与纯真。
如今,林振还是很喜欢唱歌,不久前,他刚学会一首《飞得更高》。他说,他现在的心境,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40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的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使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主设计师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任务。
>>>下一页更多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
饭后,周总理叫警卫秘书去结账。省里的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大家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还不肯,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便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了,他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当付多少付多少。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一共收了20元钱。
谁知过了1个小时后,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了10元钱,是补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
名人或者伟人的励志故事:站在山顶,感受那些曾经的恶意
作者:金星
当年我被围攻的那段日子几乎只听得到别人的骂声,却很少出来辩解。那时候我只是忙着向前走。
面对外界各种充满恶意的误解时,我也曾经气愤得攥紧了拳头,可当我想反击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问自己:你反抗得过来吗?
我犹豫了。周围都是箭,与其说你要反抗这一个攻击的声音,那还不如不反抗。这边冒出一个声来,那是在告诉你,有这种声音存在,你还知道自己的困境是什么。之所以能攻击到你,是因为你比它弱,铆足了力气去反击只是以卵击石,浪费自己的精力,那些偏见还会因为你的回应而更加兴奋。我告诉自己,你要战胜的不是那个攻击你的人,而是这个你之所以会被攻击到的位置——当他们能够伤害你的时候,说明你们之间没有差距。
战胜这些偏见和非议,不是靠肉搏,而是需要时间,需要你在这个时间中为自己准备的实力和魅力。当你站在那些唾沫星子打不到的地方,你走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方时,那些东西自然就消失在你的视线里。
现在,离那段最不被理解的日子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我知道有很多人可能不接受我的评论风格,网上的负面评论也挺多的,还被那些为明星出头的粉丝狠狠围攻过;直到现在,微博上还经常可以看到骂我的人,但我不在乎,他骂了我就删,我自家的地方保持干净就行了。做人积德行善,如果我的存在给了他们一个发泄的借口,骂我就能使他们得到排解,算是我做了好事。继续骂去吧,这些都已经伤害不到我。什么流言蜚语我没听过,以前我还跟自己说要忍,但是现在哈哈一笑就过去了。那些难听的话无非还是十几年前的那套,还揪着变性的事不放,我走远了,但那些偏见还在那儿留着,他们在吵:“男的?!女的?!”吵个不停,特别滑稽,我都听烦了,他们还没争厌。连我儿子都说,他们到现在还在你的名字前加“变性”两个字,好无聊。
我一直说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你不能浪费。你可以因为你对一个人的不理解、不尊重浪费你的时间,但我不会跟你浪费我的时间,我要走我的路。
当他们还在山底下找各种理由骂我的时候,我已经在山顶了,就清净了。我看到的是山外有山,根本听不到山底的人还在议论什么。所以对付那些流言蜚语的最好办法就是:只管自己往前走。等你走到山顶了,他们还在山底嘴碎个不停,你享受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他们享受他们的唾沫星子,根本伤害不到你。
那一刻,你就会在山顶感谢那些声音。所以当我成功的时候,我要感谢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朋友和老师,我也感谢我的敌人,因为你们告诉了我,周围的环境是多么险恶,人有时候是多么不善良,还没体会过这些的我是多么浅薄。我反抗不了,我也懒得反抗,甚至觉得连反抗都是在轻贱自己,那我干脆逼自己快点儿远离,只管向上走。
我相信邪不胜正,不是因为它们有具象的对抗,而是因为正比邪高。有时候不择手段的力量是能够暂时盖过正直善良的东西的,但是正义能往上走,它能走到邪恶达不到的地方,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身,卑鄙的永远只能在底下。你要做那个在山底精疲力竭地与之周旋的人,还是要做那个能站在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人,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等这十年的历练过去了,那个“仇”在你眼里就成了芝麻大小的事,这个时候就说明你又成长了一大步。感谢那些看得见的恶意吧,你总有一天会站在山顶上感谢它们。
名人或者伟人的励志故事:陈晓卿的慢与不慢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有两种境界,“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种境界。这些年来,他慢吞吞“拉动网纲”,牵动了当今影视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0xx年4月15日,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映式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见。”纪录片以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
陈晓卿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五官端正,一张黝黑的圆脸,个子高高的。尽管走路时步子很大,但速度并不明显,给人的是一种“慢”的感觉。其实,他做事还真的慢。
早在20xx年,陈晓卿就曾前后三次申报过《舌尖》项目,当时台里总是答复“题材好,但是没钱,等着”。可这一等就是20xx年,直到20xx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450万元的重点投资。
而就是在这等待中,陈晓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货。他喜欢自己被人叫做“扫街嘴”,只要有一点儿闲暇,他就会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馆子,见到好吃的就记录下来。中国有一句话,“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来,在他手机里竟然储存了5600个饭馆的名字和路线,还有哪一家哪一个服务员态度好,哪一家哪样食材多煮几分钟味道会更好……
慢是一种持守,是一种专注,是一种信心,一种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气,是一个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而正是有了这份心气,遇事无论是好是坏他都没脾气。
20xx年11月,央视《纪录片》栏目诞生,此是《见证》栏目的前身,陈晓卿曾任《见证》制片人。20xx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栏目编导张小幺曾哀怨地写道:《见证》播出时间是夜里,在大家睡了之后首播,大家还没睡醒的时候,重播也结束了。没有广告,纯粹的纪录片。甲说:那个时间连鸟都不拉屎了。乙说:干脆改名叫见鬼。陈晓卿的儿子因为在电视上见不到爸爸,对老爸同事的玩笑坚信不疑:爸爸就是“电视台看大门的”。而恰恰是这种没脾气的“看大门”的日子,让陈晓卿有了超凡脱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摄中,陈晓卿也是慢工出细活。40万公里行程、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历时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风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里出现的300多种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在被选中之前,都要几经考量。如摄制组本打算在千岛湖拍摄螺蛳,因为其品质优于一般地方。工作人员已经从养殖环境、打捞情况到去尾环节,看了一次又一次。后来有人建议再去看看“个头小,味道略苦,清凉解毒”即更有特点的开化青蛳。当陈晓卿去了一趟开化后,就决定舍掉千岛湖螺蛳。“开化青蛳完全是在干净的溪沟里自然生长的!”陈晓卿就是这样特别重视食物的生长环境。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是陈晓卿的另一种境界:“不慢”——低调谦虚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万元,未开机便获得总数8931万元的冠名费用,开播10天后整个回报是投入的20倍,即高达2亿元。
而且影片已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主流的电视台进行播出,有更多国际上的观众能够通过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看到中国,解读中国。然而,在不凡成绩面前,陈晓卿依然那么低调。
20xx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l》第一集播出当晚,陈晓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报,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陈晓卿接受采访,高频词是“没有”——“没有,我对所有的美食都不怎么懂。”“真的没有什么心得……”这种谦卑与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无法成正比。
无论是慢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种从容不迫、摒弃心浮气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能拉动人生的一潭星星为自己增光添彩……
名人或者伟人的励志故事:“逆袭”惊艳我们的是向上的姿态
作者:李筱懿
朋友知道我喜欢梁凤仪。
她是华人世界最富有的才女,一支笔打造出几亿资产——成功创业、才华横溢、嫁入豪门,女人所有的梦想,她几乎都实现了。
她选择爱的人结婚,丈夫黄宜弘是香港商界翘楚。
梁凤仪的第一本小说名叫《尽在不言中》,出版时她已经39岁,那时,她的第一次婚姻结束。
朋友问我,如果梁凤仪没有后来“逆袭”的成功,没有嫁入豪门,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你还会佩服她吗?
我也很认真地说,即便她是一个平凡女性,我知道她的经历依旧会打心眼里佩服——仅仅凭她敢于39岁辞职挑战新领域,并且一生不肯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就已经让我刮目。
甚至我深信,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逆袭”,那些柳暗花明的转折,都倚着背后“尽在不言中”的执着。
可是,那些走过黑暗的人,往往不是凭着“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的天真,而是做好了“或许永远都不会好起来”的决绝,所以,他们才能够保持耐力、精力和体力与黯淡的生活长久共处。
难得的是,即便如此,她和前夫何文汇也没有形同陌路,他让她洞悉了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他们把对旧伴侣的感念转变为亲情,梁凤仪小说封面上的书名,大多由何文汇题字,由她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很多主题曲由何文汇填词。
多年后,梁凤仪谈到这段前情,说了六个字:情已远,恩尚在。
懂得反省和感恩的女子,做什么都不会太差。
而她和黄宜弘的婚姻,却是被一场灾难加速。
独居的梁凤仪回家后遭遇两个蒙面绑匪的侵袭,周旋近八个小时终于被释放,之后,绑匪打电话勒索,她不断拖延时间,让警方追踪到隐匿位置将其抓获。
她全程没有掉过一滴泪。
相反,从美国出差回来的黄宜弘闻讯后,却落了泪:“男人爱女人,就应该有能力保护她。我没有做到,所以我不配说爱你。”绑匪被公审时,黄宜弘坚决不让梁凤仪去法庭,不愿意她记住坏人的相貌成为终生阴影,他说:“我去盯着他们,看清楚他们的模样,保证以后绝不让他们接近你。”
他说到做到,放下手头工作,每次开庭都坐在前面盯着绑匪,连续两周,直到审判结束。
她后来说:“感情需要经过能表现品格和深刻地爱护对方的难忘事件孕育出来,才值得生死相许。”
这场磨难,加深了两人的依恋,相恋数年之后终成夫妻。
感情上的良性循环激发了她的创作才情,她开始创造另一个奇迹:每天写15000字的小说,每个月出两本书。
在很多人每天阅读量都达不到15000字的时候,她居然能够每天创作15000字。
所以,看看那些逆势而上咸鱼翻身的人吧,他们其实都特别善于把命运踢过来的冷板凳坐热。
他们把痛苦像糖一样吃掉,在最艰难的时候还能对着世界微笑,这样的人即便达不到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也足以令人尊敬,那种就算“墩个地洗个碗”也比百分之九十的人优秀的认真和坚持,最终让他们释放出光彩——优质普通人温婉的光芒,或者明星们耀眼的灿烂。
梅兰芳是个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生都受到广大群众和许多名人的叫好。像周恩来总理就与梅兰芳多次握手,这就说明周总理不仅对国剧的喜爱,也喜欢京剧创作人梅兰芳的表演。因为梅兰芳的勤学苦练,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呢?我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梅兰芳小时候因家人都是唱京剧的,所以他也喜欢咿呀咿呀地唱。记得小时候因父母去世的早,所以跟着堂叔过日子。8岁练习京剧,10岁上台,学习京剧里的青衣、刀马旦两角色。由于努力勤奋,名声远扬。
记得有一次日本人侵入了北京城,梅兰芳逃到上海躲避。第一次,日本人去上海请梅兰芳,带了他喜欢的礼物。很客气地说:“梅大师,只要你为我们演一次京剧,天皇就会大大的奖励你,还会保你荣华富贵、升官发财,你看怎么样?”“不去!”日本人无功而返。第二次日本人再去“请”,就对他说:“你再不去,我就杀人了,叭嘎呀路!”“两天后便来。”梅兰芳看这阵势,更加痛恨日本人。但用什么办法推辞呢?梅兰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叫人给他打了一针百病毒的针,等走上了台,他四肢无力就像要倒下了似的,日本人一看,觉得他不舒服,让他逃过了一劫。但也没放过他,就派人暗暗观察,发现他烧到40度后……
梅兰芳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太伟大了,我们要让京剧这一国粹更加发扬光大!
老师点评:全文语言生动流畅,尤其是对话部分的描写,突出了性格和文化。
说《雨没死》描述段情景
雨抗战争代冀东少童缩影其包括说作者管桦本内管桦村童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树?望捕捉敌情1940离家奔赴抗战场转战南北参军童代情景浮现眼前于创作雨主公说《雨没死》发表《晋察冀报》受广读者评
11月4日阳光明媚,群力中学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加强学生爱国热情,联合南京中山陵景区为学生带来一场高质量的精神盛宴。首先南京中山陵的宣讲团给孩子们带来一场名为《聆听伟人故事 激发爱国情怀》的讲座。宣讲团用大量珍贵影音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了孙中山先生传奇、奋斗、为国操劳的一生。讲座中还不时和同学们互动,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奖励爱国书籍。同学们都为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精神所折服,每位同学都感触到孙中山高尚的品格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跟随宣讲团来到图片展览区,进一步聆听孙中山先生的光辉一生。同学们也不时提出问题,有的还边听边记。
你以为只有你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倾诉不完的烦恼,逃不掉的郁闷,等不来的好运。
你以为大家都是等着天上掉好运,砸到你,从此你衣食无忧,不用努力就很瘦很白很美,坐等着让人羡慕。不用付出就有回报。
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但是真的很少。而且最重要的,你不是。
你不知道那些所谓好命的女孩儿在哪一个深夜多做了哪一道题所以多会了哪一点知识于是比你多了那么0.01分,你不知道,好命的女孩儿也不会知道。
你不知道好命的女孩儿在哪一顿饭比你少吃了哪些东西在哪一个体育场多跑了几百米所以比你瘦比你美比你精神,你不知道,好命的女孩儿也不会知道。
可是我猜测,她们都会知道,在年轻的时候,不能懒惰,不能停下,要厚积薄发,要不留遗憾,要拼尽全力。勤能补拙,苦尽甘来。
都是一样的人,都会面临一样多的问题。人的一生,也不过是解决问题的一生而已。奋力向前奔,一定头破血流,可能闯出天地,但是不勤奋地拼一下,就只有混吃等死。何来好命,只是自己选择的路罢了。
我的一个朋友,总是觉得自己命不好,吃汉堡都能吃出苍蝇,喝凉水都塞牙长胖肚子痛。她每天上网到凌晨,然后中午十二点起床,过了几个月她开始间歇地吐血。她说:你看我命多么不好。
我没法劝好她,可是我没法不管她。她单纯天真,天赋异禀,不知道对人防备,也从没坏心。她的灵魂总是紧绷着脸恼怒地瞪着这个世界,却不知我们和这世界一样,爱她这真诚的小模样。
我的另一个朋友,她说知道自己胖,交了男朋友也吵架,不把她放在心上,终于分手,她说我心知肚明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如果我高挑又苗条,有着那个谁谁谁的天使容貌,我一定不会落到这样卑微痛苦的境地。
可是她是那样一个容易满足的可爱女孩儿。当我忙到深夜准备东西的时候,静静地陪在我身边不走开,帮我分担一些工作后自己又累得上火。即使是再简陋的工作也总能做得兢兢业业风生水起,上完班买个火烧去自习室准备进修考试。卑微坚强咬着牙含着泪地和生活对抗,硬挺。
可是我还见过一些女孩儿,上名校,进名企,打扮永远那么得当,神采永远那么飞扬,生活得总是风姿绰约游刃有余的样子,总有那么多的崇拜和拥簇。我还认识一些女孩儿,身材高挑匀称,妆容舒服清新,参加各种“丽人”的比赛,在t台上展示风采,台下,总是一片的闪光和赞叹。
直到我和她们成了室友、朋友,才能看到不会暴露在人前、人人、微博上的那一面。她们挑灯苦读的夜晚,绞尽脑汁逛遍商店找到最适合的那件衣,五点半起床背掉的那一本又一本单词书。每周至少三次轮番来的跑步、瑜伽、游泳、舞蹈,成千上万遍地在大镜子前踱步、摆位,
年纪轻轻当上项目经理的她拨开藏起的白头发,告诉我,并没有什么天生的好命。
拿到“帆船丽人”、签约一个又一个平面的她告诉我:生活这场表演,更需要百遍练习,才可能换来一次美丽。
生活给你一些痛苦,只为了告诉你它想要教给你的事。一遍学不会,你就痛苦一次,总是学不会,你就在同样的地方反复摔跤。
回头望去,谁不是一路的血迹斑斑?
只是在每一个演出、考试、比赛的当口,闭上眼睛,想起这一路鲜活记忆,很充实,已尽力,不遗憾,因为活得太用力而记得那么清晰,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已经无愧我心,其它尽凭天意。
因为在这条路上,我们并没有选择。无路可退,也无法逃避,只能让肃杀的风凌冽地扑面而来,冻得鼻青脸肿却不屈地缓慢前行。
不是风雨之后总能见彩虹。
但是咬着嘴唇温柔又倔强勤奋又无惧的女孩儿总会胜利。
更多相关推荐请看:
关于信念的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希望之花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故事二:
1983年,李万升自愿参军,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1987年,他从部队复员,带着借来的70元钱来到吉林长春,开始了艰苦打拼。从装卸工干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1992年二次创业成立公司,几十年来,拼搏与奋斗是李万升不变的节奏。
饮水思源,致富后李万升积极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不仅资助了贫困学生600余人次,还帮扶了100多位孤寡老人和10名老兵……在“全国劳模”李万升看来,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力所能及做点好事,一个人会影响一群人,一群人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时间长了,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
故事三: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故事四: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
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故事五:
甘相伟到北大当保安之前只是一个小人物,他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在清贫岁月里,他不自卑不气馁,用一腔求知激情,实现了人生跨越。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就读的机会。
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这位“北大励志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
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三流大学生”到北大当保安
记者:恭喜你就要毕业了。我看过你的简历。你的经历相当“混搭”,从湖北参加高考,考上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207月份毕业后南下广州、佛山当法律顾问,一年后到北京大学当保安,20参加成人高考到北大中文系学习。从广漂到北漂,为什么决意“北上”?
甘相伟:在广州、佛山工作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明确一生要走什么路。一个不足就是没有学会说粤语。广州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只是我那时决意要圆我的北大梦,心中翻江倒海,难以入眠,所以就听从心灵的呼唤,来到北京。
记者:读了大学去北大当保安,心中有落差吗?
甘相伟:确实有一点,但当年高考惨败后我一直不甘心。20,我在北京朝阳郊区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语文教师。第一次进北大校园,我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一切都是新鲜迷人的。北大之大,景色之奇,建筑之美,都超乎我的想象。
记者:你也可以边当老师边备考,毕竟当保安的工资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二,你的家里并不富裕。
甘相伟:机缘巧合的是,我当时在一栋教学楼前透过玻璃门看见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轻的保安,当时他正专心读着一本文学书,温文尔雅。这个保安的年龄看上去和在校大学生差不了多少。我很纳闷,保安的本职工作就是值勤,维持好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怎么有人允许他在值班时间看书呢?通过交流,我得知他中专毕业,因向往北大的学习氛围,毅然选择做了一名北大保安。
更重要的是,他透露了一些“内部消息”:北大保安大队有鼓励保安员学习的传统,对于一些刻苦求学的保安员,保安队还会帮他们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比如安排到教学楼值班。在这里,那些好学的保安员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而且也方便向教授、学生请教。我突然有些动心,就决定面试北大保安。
记者:有媒体报道称,北大保安队来走出300多名大学生,北大保安队的副队长张国强拥有清华和中央党校两个本科学位,还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你当时是冲着要考上北大去的吗?
甘相伟:嗯,在北大当保安算是低成本成功。我更愿意把北大保安大队看成是一个人才储备库或者人才中转站,倘若在北大你觉得自己已修炼得足够好,当然可以通过合理流动,去追求人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人生梦想。在这里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学习,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很知足。
清贫岁月,激情相伴
记者:你在北大的身份显得很特别,穿上制服,是北大一名普通保安,每天往返于执勤岗位;换上便装,是北大学子,奔走于北大课堂、图书馆之间;出了北大门,站在支教的讲台上,学生们又称你为甘老师。你怎么做好这些身份所应该承担的工作?
甘相伟:每当我执勤站岗的时候,我的角色就是扮好北大的一名普通保安,在这个岗位上你可以携带自己的梦想,但最好不露声色。站在北大校门口,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骑自行车的还是开宝马的,当他们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都一律向他们敬礼。
当我脱下保安服,匆忙赶到中文系的课堂时,我能够马上安静下来,认真地聆听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史,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展开热烈的交流。
当我和民工的子女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心总会和他们贴得很近。我不遗余力地向他们传递知识和梦想,告诉他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现实的一切都不足畏惧。
记者:三重身份意味着辛劳,想来这几年过得不轻松。你抱怨过吗?
甘相伟:在北大我是没有休息日的,我每天都要工作和学习,一般早上6时30分起床,先到未名湖畔读书散步,有时还会帮清洁工阿姨打扫厕所,我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艰难和委屈,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只要你不用对立的眼光去看,都是一种人生的锻炼。
我是边工作边读书。我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从工资里面节省出来的。在吃饭、穿衣方面没有什么讲究,只要吃饱就好,穿衣要干净自然。还有就是我特别喜欢买书,有时会为了花很多钱买书而宁愿吃一段时间的方便面,我把精神食粮看得很重。苦难的家庭生活给我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磨炼了我的坚强意志,我觉得我是一个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挑战自我、自强不息的人。
我小时候也抱怨过为什么我就出生在农村,每个星期要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但我后来变得坦然了,因为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有经历这样的磨难未来才能积极地做好有挑战的事情,所以在我心里没有多难的坎,只有多大的决心去应对。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读中文系?
甘相伟:我从小热爱诗词,喜欢写作,北大中文系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所以就决定报考。顺便说一句,文学在我幼年苦难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经常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一起去哭泣和欢笑。在备考北大中文系的过程中,我更是体会到了这一点,那段时间,我担任安保志愿者,看到全世界的运动员都在挥洒泪水和汗水,他们每天都从我身边经过,有时还会用英语聊天,我被这种奥运拼搏精神所感动,所以说生活就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对待生活。
记者:在北大学习会感到吃力吗?最有兴趣的课程是什么?
甘相伟:上古代汉语课会有点吃力,但我会向老师请教,他们常常带给我很多灵感。我特别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像曹文轩老师主讲的《小说的艺术》、陈晓明老师讲《文学评论》的课程等等,从中我体会到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和大千世界的人生价值。
记者:北大的学生一直都有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你在学习生活中也具有这样的气质吗?
甘相伟:这一点我特别认同,教育就应该要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会有各种课堂辩论,有一次我和老师讨论一个有没有纯文学的问题,文学是否一定融入了作者的政治立场等等,就争得很激烈,当然我相信这个问题一直会讨论下去。
记者:先工作再读书,这样的经历在国外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却比较少,这样的经历会让你和其他直接从高中考上北大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甘相伟:每一个人经历不一样,我是比较看重实践的,工作以后再读书会更有针对性,读书不会盲目,会更有一种批判的眼光,因为我总是愿意和现实结合起来。当然能直接从高中考上北大,从这一点来说,就已经很优秀了。但也要有一种归零心态,万万不可骄傲,因为同学们都很棒,竞争很激烈。
记者:你和同学们相处得如何?加入了什么社团?当了学生干部吗?
甘相伟:我们同学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彼此之间特别爱开玩笑。最难忘的就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北戴河游玩,坐在大巴里玩游戏,笑得前俯后仰。来北大后,我总是想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为此我加入了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做支教老师,到北京市昌平区振华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我没有当学生干部,但我总是为同学们服务,例如帮助他们第一时间买电影票,既便宜又有好的座位,因为我身在北大,近水楼台先得月。
记者:老师们对你会进行特别的关照和辅导吗?
甘相伟:教育学院的鲍威老师发现我特别喜欢学习,就让我走进她的课堂,她在教育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很大,所以至今我仍然感谢她。至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照,只要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求于老师,老师都会给予帮助的,而我可能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给别人的感觉好像是老师特别关照我。
圆梦:北大演讲校长写序
记者:在北大读书期间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甘相伟:我在北大作了一次演讲。年,班委会为了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决定以“我学习、我工作、我快乐”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活动。
都说站在北大的讲台上有点诚惶诚恐,我确实感受到了。那次演讲我主要讲了我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求职经历。我越谈越兴奋,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我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我特意谈到普通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当时坐在讲台下面的有北大的老师、学生、平民学校的学员,还有志愿者等。当我演讲完毕,走下讲台之际,他们热烈地为我鼓掌,肯定我的表现,我感觉非常美好。
记者:在北大读书时遭遇过别人的讽刺吗?遇到过心仪的女孩子吗?
甘相伟:讽刺倒没有,只是有些人不理解,说在北大站岗还学习什么呀,但我遇到的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为此我要谢谢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我遇到过心仪的女孩,我也希望在合适的时候向她表白,毕竟自己年龄慢慢大了,父母着急啊。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甘相伟:一方面,我有写作的爱好,平时也写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在北大有很多老师、学生在看到我的故事后,觉得很有励志意义,鼓励我把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也觉得很有社会意义,于是就写了这本书。《站着上北大》这个名字很适合我的情况,我是在北大站岗巡逻考上北大的,形象生动。
记者:北大校长周其凤为你这本书作序时说“被你感动了”,如何请来校长写序?
甘相伟:第一,这本书我请了一些北大的老师、学生帮我写评语,我最后一看,就剩下北大校长没有邀请了,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周校长写了一封信。第二,我知道周校长是从湖南农村考上北大的,能够理解农村孩子的求学艰辛,我是从湖北农村考到北大的,所以我就向周校长汇报了我在北大的工作、学习情况,并表示渴望得到周校长的鼓励。第三,周校长特别平易近人,每次我到校长办公楼去拿信件,看到周校长,他都会向我们问好,我感到特别亲切。
荣耀:曾为胡锦涛同志站岗
记者:有个有趣的“传说”,北大的保安具有哲学思维,会问进入者三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在站岗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
甘相伟:呵呵,这说明,在北大,学习是常态,人人皆可为师。
在北大当保安,亲历的很多事恐怕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其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为胡锦涛同志站岗,这是我最大的荣耀。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北大。我被安排在通往北大42号学生宿舍楼的主干道上负责站岗执勤。那天雨很大,大概上午11时左右,当主席的车子经过我面前时,我立刻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的热血在体内沸腾。听身边的同学说主席还向我点头致意,那位同学当场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在雨中向我微笑。
作为北大的一名普通保安,虽然我不能与主席当面交流,但能参加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已经倍感荣幸和欣喜了,毕竟我尽了一名保安应尽的责任。
在北大执勤期间,我还见过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外国的领导人有俄罗斯的梅德韦杰夫、韩国的李明博、澳大利亚的陆克文等。
我还私放过曾子墨。2008年,曾子墨要来北大主持一个节目,但是事先没有办车证,我读过她的书,她坐在车里被我认出来啦,通过简单的谈话,我就让她的车从北大西侧门开进去了。
记者:你怎样评价自己的成功?你会对其他也要来当北大保安或者也有着奋斗想法的年轻人说什么?
甘相伟:我觉得成功只是一个阶段性所取得的成绩,现在看来,我是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不能得意洋洋,未来要更加努力,一个人有名,就更应该为老百姓做事。不管是做保安还是在其他的领域奋斗,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做真正的自己,人生有限,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记者:“站”着上北大,要毕业了,有什么打算?还继续做保安吗?
甘相伟:保安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作为一份工作,每一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每一份工作都有三个理解,第一是就业,第二是职业,第三是事业。做保安也有被评为全国劳模的,作为我来说,我只是把它作为就业看待,在北大站岗巡逻固然可以体现我的价值,但我辞职出来以后,我的社会价值会更大,未来可以选择在大学做辅导员或者在中小学做语文老师。
我到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山窝子里走出来的一个放牛娃,我曾经自卑过,但从来没有屈服过。我注定是要走出大山的,因为我觉得我有很多事要做,我感觉外面的天地空间很大,我可以做成很多事,当下的一切都不能满足我真实的需要,我不能永远守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年年在稻田里插秧。
记者:回首你的保安求学经历,你想对本刊读者说些什么?
甘相伟:记得我刚在北大西校门站岗那会儿,有一位参访北大的老先生问我:“保安同志,你知道‘北京大学’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吗?”我脱口答道:“毛泽东。”老先生马上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我,他的孙子今年参加高考,而且报考了北大,倘若考不上就让他来北大当保安。
我听后深感愧疚,原来“北大保安”在他们眼里,也是那样的神圣。
有一次,一位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经过西门时,一位保安迎头就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位博士一下子给惊呆啦,自己苦苦思索几十年的问题,居然在这里迎刃而解,从此以后拜实践为师。
我常说,走在北大的校园里,你的前面可能是一位学士,后面可能是一位硕士,左边可能是一位博士,右边可能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院士。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身处其中,能没有压力,能不奋发上进吗?在这里,我一方面常常感到自己被包围在知识的海洋里,呼吸有些困难,另一方面因为受到周围学术氛围的感染,拼命地读书学习,兴奋不已。
【伟人奋斗的故事】推荐阅读:
名人伟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07-04
伟人读书故事06-23
名人伟人故事11-14
关于伟人的初三语文作文06-24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06-09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11-15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05-24
感悟伟人经典语录07-15
伟人与凡人励志名言10-17
父母的奋斗故事小学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