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推荐11篇)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1

手少阴心经异动,就病喉干、心痛、口渴而思饮,这就是臂厥。以下是心病主要症状:眼黄、胁痛、上下臂内侧后沿痛,其掌内热而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二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1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之血管,起源于小指之端,沿手外侧上行至腕部,自手踝内流出,沿前臂骨下沿直上,自肘内侧两筋之间流出,沿后臂外侧后沿上行,从肩后骨缝流出,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上,流入缺盆,连络心脏,沿咽喉下穿膈膜,抵达胃部,归属小肠;其分支,从缺盆沿颈部上行面颊,流至眼外角,转而流入耳内;其分支,离开面颊上行至眼眶下方,抵达鼻部,行至眼内角,斜连于颧部。

D0212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阳小肠经异动,就病咽喉痛、下颌肿、不可用于环顾、肩部似被拔起、上臂似被折断。以下是髓液生病主要症状:耳聋、眼黄、两颊肿,颈部、下颌、肩部、上臂、手肘、手臂外侧后沿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二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2

关键词:适应选择,黄帝内经,术语英译

一、《黄帝内经》

两千多年前形成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 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 每部有9卷81章。《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除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 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在中医史上的奠基作用可比古代欧洲西医的创始人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ic) 。不同的是, 西医的发展和改变让其成为历史, 而今天从事中医的人仍视《内经》为理论基础。

二、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来论证达尔文“进化论”适用于翻译理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对于译文, 适者生存、生效。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多维转换程度即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首先要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 尤其是否做到了三维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转换。语言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李照国经络针灸英译在三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1925年到2011年期间共有12部《黄帝内经》的英译本问世。《灵枢》是论述经络针灸术语的专著, 经络针灸是中医理论中最早传入西文国家并且应用最广泛的。本文选择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由李照国翻译的《灵枢》英译本来分析其经络针灸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的适应与选择转换情况。

1、经络针灸英译在语言维的转换

《黄帝内经》由文言文写成, 语言特点是文简意博理奥。最初没有断句和标点, 后由唐代王冰加注以便后人阅读并理解。术语构成基本概念来形成整部典籍的内容, 其翻译经历了词典性解释翻译到后来的直译和音译加注。

在语言维上适应生态环境指对原文的理解、对原语的把握和对译入语的驾驭能力。内经中的术语存在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现象, 经络和针灸术语也一样。比如“气街”指 (1) 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2) 气冲穴的别名; (3) 人体表面某一部位。脉和脉道都指气血运行的经脉;而血脉是西医概念中的血管, 因此译者必须很好的理解原文, 把握原意, 才能正确选择译文。现举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原文】请言气街, 胸气有街, 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 胫气有街。

【译文】Please allow me to explain what is Qijie (Street of Qi) :Qi in the chest flows along its Street (route) , Qin in the abdomen flows along its Street (route) , Qi in the head flows along its Street (route) , Qi in the leg flows along its Street (route) .

【原文】气在胫者, 止之于气街。

【译文】Qi in the leg converges in the Qijie (ST 30) .

【原文】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

【译文】All the floating parts of the Channels visible[to the naked eyes]are Collaterals.

【原文】肺手太阴之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 胃足阳明之脉。

【译文】The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g-Yangming, The Foot Yangming Channel of Stomach.

从李照国的译文可以看出, 篇章翻译他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术语的翻译以直译或音译加注为主要方法。为了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他尽量不用多余的词语。有时候为了英语句式的完整和流畅, 他把语义表达所需而增加的词语放在[]中。他对原文理解准确, 很好地在语言维上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译文选择了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原文的转换。

2、经络针灸英译在文化维的转换

中医翻译实乃文化翻译。奈达说“语言构成文化的区别特征, 该特征可以用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来描述”。文化的传递是基于对语言的把握。李照国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并且注意到中西医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在翻译经脉时, 他没有使用vessel, 因为vessel会让目标语读者联想到西医的血管。

3、经络针灸英译在交际维的转换

世卫组织从1978年开始关注中医, 花了三十余年统一中医术语英译以便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医;200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保健大会上鼓励192个国家把中医纳入其公众健康体系。李照国对12经脉的翻译使用了世卫组织推荐的方法:脏器名称+经脉名称+of+手或足+阴阳。对穴位名称的翻译采用直译, 如五输穴five transport point;或者拼音加国际代码, 如气街Qijie (ST30) 。他的译文简洁自然, 保留了原文形式风格, 且回译之后贴合原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实现。李的译文起到了在世界范围内传递《黄帝内经》内容和写作风格的目的, 因此, 他的译文成功的实现了交际维的转换。

四、小结

英译研究讨论最多的是准确理论原文, 如修辞手法、基本概念和术语, 及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不管学者们是建议自由译、直译还是归化或异化翻译, 均停留在语言层面。翻译是交流文化, 因为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成功的文化交流, 来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医文化。用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来指导翻译研究, 可以对那些整合适应选择较高的译本提供合理的描述和解释, 同时显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维度越多, 就越能做出更恰当的选择。该理论可以宏观指导中医英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Unschuld, P.Huang Di Nei Jing Su We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9.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11, 12:179-288.

[3]尤金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39.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3

足太阳膀胱经之血管,起源于眼内角,上至额头交会于头顶;其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耳上角;其直行部份,从头顶流入连络脑部,返流离开下行至项部,沿肩胛内侧,自脊椎两边抵达腰内,沿脊椎流入,连络肾脏,归属膀胱;其分支,从腰内下行至脊椎两边,贯穿臀部,注入膝窝内;其分支,从肩胛内左右离开,下贯肩胛流入脊椎两边,在内流经髀枢部,沿髀枢外侧,从后沿下行,会合于膝窝内,然后下贯小腿肚内侧,从足外踝之后流出,沿京骨,到达足小趾外侧。

D0214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太阳膀胱经异动,就病冲头痛、眼似脱落、项如被拔、脊椎痛、腰似折断、髀部不可用于弯曲、膝窝如有打结、小腿肚痛如开裂,这是踝厥。以下是筋膜生病主要症状:痔疮、疟疾、发狂、癫痫、头囟项痛、眼黄、流泪、鼻塞、流鼻血,项部、背部、腰部、尾骶部、膝窝、小腿部、脚部都痛,足小趾不起作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二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15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之血管,起源于足小趾之下,斜穿足心,从然谷穴下方流出,沿足内踝后部,别出一道流入足跟内,以上行至小腿肚内侧,自膝窝内沿流出,上行至大腿内侧后沿,贯穿脊椎,归属肾脏,连络膀胱;其直行部份,从肾上贯穿肝脏、膈膜,流入肺脏内,沿喉咙,流至舌根两边;其分支,从肺脏流出,联络心脏,注入胸内。

D0216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肾经异动,就病饥而厌食、面如黑炭、咳吐就有血、喘声喝喝、坐立不安、视力模糊、心悬如挂、如有饿感,肾气不足就易恐惧,心惶惶然如有人来捕,这是骨厥。以下是肾脏生病主要症状:口干、舌干、咽喉肿、上气、喉咙干到痛、烦心、心痛、黄疸、痢疾、脊椎两股内侧后沿痛、痿厥、嗜睡、足下热而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艾灸就要勉强吃生肉,宽衣解带披头散发,拄大杖穿重鞋而步行。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二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7【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之血管,起源于胸内膻中,流出,归属心包络,下穿膈膜,经历并连络上中下三焦之道;其分支,沿胸腔自胁部穿出,至腋下三寸(6.9厘米),上行抵达腋下,沿后臂内侧,行于太阴、少阴之间,流入肘内,下行前臂,行于两筋之间,流入掌内,沿中指之端流出;其分支,离开掌内,沿第四指之端流出。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4

‖LS07—C0101→C0116、C0120→C0125‖→‖SW50—Q0102‖→‖SW51‖迁移说明:

1、《官针》非独立论文,显见凑篇之简,当迁出;

2、《太素》将LS07—C0101→C0102置于卷第二十二《九针所主》,独立成篇;将LS07—C0104→C0116置于卷第二十二《十二刺》,独立成篇;

3、《甲乙》置于卷五第二《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

4、《类经》将本段分置于针刺类十九卷四、五、六篇,均独立成篇;

5、迁入所论,显见为九针官能、九变、十二节针刺之深浅、针法之标准,主论“凡刺之要”,呼应前文帝问“愿闻刺要”,与《刺齐论》主题相合,义理相通。

C0101官针:

1、《太素.九针所主》注:“官者,谓用针时宜异于针也。”

2、《类经》十九卷第四注:“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故曰官针。”

3、《内经注评》注:“官,即法定之意。官针,即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九针的治疗范围以及各种刺法的适应证。”

C0101反:

1、姚春鹏注:“分支,引申为蔓延、扩散。”

2、《内经校释》作“反”,并校:“原作支,据《太素》卷二十九针所主、《甲乙》卷五第二、《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二改。”从之。

C0101大者泻:

1、《内经校释》作“大者大泻”并云“原无大字,据《甲乙》卷五第三、《太素》卷二十二九针所补。姚文田《古音韵》卷四亦称‘句有脱字’。”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作“大者泻。”

3、据前、后文可知,当有“不”字之脱,宜作“大者不泻”。因原文不定,故不译待考。

C0102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1、《内经校释》校注:“似应据《甲乙》删去衍文。移下文‘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十一字于上‘取以鍉针’之下,以符顺序。”

2、《太素.九针所主》无此句;

3、《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断句作“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从之。

C0102鍉:di2,九针第三针名。

C0102铍:pi2,九针第五针名。

C0102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1、《内经校释》注:“本书《九针论》:‘四者时也’。锋针于九针中,序为第四,此处取以锋针,既已移倒,后人复据《甲乙》将‘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十字,增牵于此,以求合于九针论。’例以本段各针句式,则此十字似应删除。”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作“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3、《太素.九针所主》作“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C0103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1、《内经注评》云:“谓身体左面有病,针右面的穴位。右面有病,针左面的穴位,是交叉针刺法,称为巨刺。据《缪刺论》所述,巨刺与缪刺同为交叉刺法,但前者刺经,后者刺络,有深浅之别。”

2、《缪刺论》SW63—Q0201“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即为本解。

C0103焠刺:《内经校释》注:“即用火针刺治。王冰:‘焠针,火针也。’”

C0103刺燔针:

1、《内经校释》校:“‘刺’字疑衍。《甲乙》卷五第二及覆刻《太素》卷二十二九刺并无‘刺’字。”

2、燔,fan2,热,此燔针劫刺法也。详见《经筋》LS13—C0104之注及《经筋》全篇。

C0103则:法则,依法。

C0106报刺:报,重复。报刺,即在痛处,反复针刺。此周痹之刺也,详《周痹》LS27-D0401→Q0501相关论述。

C0107直刺傍之,举之前后:《内经注评》注:“即直刺在筋的旁边,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

C0107恢刺:

1、《太素.十二刺》注:“恢,宽也。筋痹病者,以针直刺,傍举之前后,以宽筋急之病,故曰恢刺。”

2、据《说文》:“恢,大也”、《公羊传.文王十五年》:“恢,郭也。”可知:郭者,扩散也;是恢,分散也,淡化也。

C0109阳刺:

1、《太素.十二刺》作“阳刺”,并注:“寒气博大之病,正一傍四,内针浮而留之使温,故曰阳刺。有作‘扬刺’,错也。”

2、详见《长刺节论》SW55-C0102“阳刺,入一,傍四处”之注。

C0110引:《说文》:“引,开引也。”即开引皮肤。

C0114阴刺:

1、《灵枢经白话解》注:“阴,是指大腿内侧。阴刺适应于寒厥症,寒厥与少阴肾经有关,因此取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并刺。”

2、《太素.十二刺》注:“少阴,踝后足少阴脉也。病寒厥者,卒刺于阴,故曰阴刺也。”

C0114率:

1、《甲乙》卷五第二、《灵枢.官针》均作“率”;

2、《太素.十二刺》作“卒”;

3、或“卒”或“率”,原文不定,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C0116赞刺:《太素.十二刺》注:“痈肿未成病者,浅刺,数发于针,出血相助以愈于病,故曰赞刺。赞,助也。”

C0120加:《说文》:“加,语相增加也。”

C0122豹文刺:《内经注评》注:“马莳注:‘因多其针,左右前后刺之,故曰豹文。’用针较多,刺点分布像豹的豹纹,故名豹文刺。”

C0123关刺:

1、《内经校释》注:“指刺四肢的关节部分。”

2、《类经》十九卷六注:“关,关节也。”

C0123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1、《内经注评》校:“《甲乙经》此句接在“四曰合谷刺”之下。”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太素.五刺》均置“三曰关刺……此肝之应也。”之后;

3、“岂”意不明,不译待考。

C0124合谷:《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合谷者,肉之大会为谷(《素问.气穴论》语,针入分肉之间,合于肉之大会也)。”

LS09—《终始第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9—C0128‖→‖SW50—Q0102‖→‖SW51‖迁移说明:

1、所论与前后文意不属,当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八《百病始生》,并云:“此段旧误在《终始》。齐,准也。”

3、《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接于《寒热病》LS21-C1001“春取络脉……经腧治骨髓、五脏”句后;

4、所论为针刺浅深之标准,迁入本位,正补“刺齐”之缺,与《刺齐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128毛:

1、《内经校释》作“毫毛”,并校:“据《 太素》卷二十二三刺及《甲乙》卷五第五补。”

2、《灵枢悬解》卷八《百病始生》作“春气在毛。”

C0128齐:

1、姚春鹏注:“在此可理解为标准。”

2、《灵枢悬解》卷八《百病始生》注:“齐,准也。”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5

督脉脉气所经过的,共二十八穴:项内中央二穴;前发际向后内有八穴;面内中央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两边十五穴;到尾骶骨,共二十一节,用脊椎法计穴。

C0801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齗交】一;

任脉脉气所经过的,共二十八穴:喉中央二穴;胸膺内骨凹陷内各一穴;鸠尾以下三寸(6.9厘米)、胃脘五寸(11.5厘米)、胃脘以下到横骨,六寸半,一寸一穴,用腹脉法计穴。下至阴部会阴穴一穴;眼下左右各一穴;嘴唇下一穴;龈交穴一穴;

C0901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冲脉脉气所经过的,共二十二穴:鸠尾两旁离腹中线鸠尾各半寸(1.2厘米)向下至肚脐,每寸(2.3厘米)一穴;肚脐下两旁离腹中线各五分至横骨,每寸(2.3厘米)一穴,用腹脉法计穴。

C1001【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足少阴肾经舌下廉泉穴、足厥阴肝经阴毛内急脉处各一穴。

C1101【手少阴各一】。

手少阴心经左右阴郄穴各一穴。

C1201【阴、阳跷各一】。

阴跷、阳跷左右各一穴。

C1301【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手足诸经发自鱼际之脉气所经过的 ,

‖SW59—C0301(分之所在穴空)‖→‖SW59-C1301 ‖【分之所在穴、空】,

各部份之所在气穴、骨空,

C1302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公众号:其人颂经

★ 《黄帝内经素论》第:胀论

★ 《黄帝内经素论》第:热论

★ 《黄帝内经素论》第:大惑论

★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二(下)

★ 《黄帝内经素论》第:腹中论

★ 黄帝内经白话文:长刺节论

★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

★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论文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6

说明1:由以上数据可见:古人测量之严谨、算法之正确、结果之精准;

说明2:在日行十四舍(即日行半日之度)时,理论值为25周;而实测值为25.2周,源于1╱28有余数,除之不尽,所谓“有奇分”,此即正解。

卫气行半日之度简明示意表

说明1:半日之度,即太阳在白天运行半天之路程,滴漏器水滴下时间为25刻;

说明2:在阳分,从1刻→24刻,完成半日之度(半个循环),从25刻开始再行下一循环;

说明3:从房星到毕星,在纬线以南之阳分经历十四舍(房→氐→亢→角→轸→翼→张→星→栁→鬼→井→参→嘴→毕),运行了全程一半,时间经历了水滴下50刻。

LS56—《五味第五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6─D0201→B0203‖→‖LS62—D0601‖→‖SW40‖迁移说明:

1、所论营卫之行,与原篇《五味》主题不符,文意不属,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置于卷六第九《所宜五脏生病大论》,与五味并论;

3、《太素》置于卷第二《调食》,与五味并论;

4、《类经》置于十一卷二《五谷五味,其走、其宜、其禁》,与五味并论;

5、本节并未论述五味,而是论述营卫之行,迁入本论本位,在帝与岐伯、伯高论述营卫之行后,继而讨论腹中营卫具体问题,与《腹中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B0201胃之两焦:

1、《内经注评》注:“亦说上焦为一焦,中焦为二焦,下焦为三焦。故两焦即指中焦。”

2、中焦出营气,下焦出卫气。胃之两焦,当指胃之中焦和下焦。

B0202大气:

1、《内经校释》注:“指宗气而言。《类经》十一卷第二注:‘大气,宗气也’。”

2、据《邪客》LS71—B0102“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可知:大气即宗气。

B0203天地之精气:

1、《内经校释》注:“天之精气,指天阳之气;地之精气,指水谷精微之气。”

2、天之精气者,真气也;地之精气者,营气也;据《营天生会》LS18-Q0701“营卫者,精气也。”可知:卫气亦天地之精气。卫气者,水气也,湿气也。

B0203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1、《内经校释》注:“历代注家解释不同……任谷庵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灌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任氏所解,似得宗旨。”

2、大数,即大数据、统计数据;出三,排出物占三份;入一,吸收物占一份。全句即其统计数据,一般是排出物占三份,吸收物占一份。换言之,被人体摄入之天地精气,排泄占3/4,吸收占1/4。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7

1、原篇《五音五味》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七《阴阳二十五人》篇,且接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802之后,黄元御云:“以上二段,旧误在《五音五味》。”其迁出、迁入甚是,从之;

3、所迁为遗传体质相关论述,其“妇人无须”、“士人有伤于阴”、“宦者……须不生”、“天宦者……其须不生”四例,作为前文“有须”之延伸解论,其气血多少作为前文之归纳,迁入本位,与《生气通天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201→C0205:本段与《五常政大论》SW70-Q0401→Q0405部份重简,义当相参。

C0310判徵: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25“质判”有异,录以奉考。

C0311右角: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13“左角”有异,录以奉考。

C0313大宫、左角宫:

1、“大宫”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32“太宫”有异;“左角宫”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Q03035“左宫”有异。

2、太宫=大宫;左宫=左角宫;义同。

Q0101胞中:张景岳注:“胞中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

Q0101上循脊里:

1、《内经注评》校注:“《甲乙经》:‘背’作‘脊’。”

2、《内经校释》校注:“《素问.骨空论》王注引、《太素》卷十任脉、《甲乙》卷二第二作‘脊’。”从之。

Q0101循腹右上行:

1、《内经注评》校注:“《甲乙经》腹下无‘右’字。”

2、《内经校释》校注:“《素问》腹中论、奇病论、骨空论王冰注引《针经》作‘循脉各行’,顾氏《校记》云:‘右乃各字之误’。 廖平曰:‘右字误,不分左右。’《太素》卷十任脉、《甲乙》卷二第二并无‘右’字。”

3、姚春鹏译:“沿腹部上行。”

Q0101澹渗:

1、《内经校释》校注:“《素问.骨空论》王注引《针经》 、《甲乙》卷二第二并作‘渗灌’。”

2、澹,dan4,《说文》:“澹,水摇也。”澹渗,取持续渗灌意。

D0201士人:男人。

D0201阴气绝:《内经校释》注:“《论治准绳》唇类引无‘阴气’二字。马莳注:‘阴器绝而不起。’似以‘气’为器。”

Q0201宦:被阉之人。

Q0201宗筋:姚春鹏注:“宗筋,指男子的阴茎,因为它是许多筋的集合处,故称。”

Q0301荣:滋养。

D0402颜:

1、段玉裁注:“颜为眉间,医经所谓厥,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印堂。”

2、据《五色》LS49—D0101“庭者,颜也”可知:颜,即额部。

D0406通髯极须: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二十五人》注:“通髯极须,其髯上下相通,而至于须也。”

2、通,全部。髯,ran2,两腮胡子,即络腮胡。通髯极须,即全部络腮胡长至胡须。

D0407此其时,然也:

1、《内经校释》注:“其,作‘则’字解;时,作‘常’字解;然,作‘如此’解。‘此其时然也’乃承接上文,犹言视颜色眉发而知血气多少,原则常常如此也。或释作一般规律是这样的。”

2、《内经注评》注:“时,作常解。时然,就是指常见的一般现象。”

3、据《周易.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可知:时者,出生之时机也;然者,对也,正确也。全句即:这是出生的时机,太对了!

D0408厥阴常多气少血:与《血气形志》SW24—C0101“厥阴常多血少气”、《九针论》LS78-Q0425句重简,其文有异,录以待考。

D0408少阴常多血少气:与《血气形志》SW24—C0101“少阴常少血多气”句、《九针论》LS78-Q0425句重简,其文有异,录以待考。

D0408太阴常多血少气:与《血气形志》SW24—C0101“太阴常多气少血”句、《九针论》LS78-Q0425句重简,其文有异,录以待考。

LS64——《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64—D0101→Q0802‖→‖LS72—S0605‖→‖SW03‖迁移说明:

1、原篇《阴阳二十五人》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卷一将《通天》LS72—D0101→S0605与《阴阳二十五人》LS64—D0101→Q0802合并,而成《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全篇,皇甫谧所识甚是;

3、黄元御云:“伯高答辞,在《通天》篇。”黄元御所断妙极,从之;

4、在前文少师论述“阴阳五态之人”大略之后,迁入岐伯《阴阳二十五人》细分具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因此部份之迁入,而使天气对遗传特征影响之论述甚为完整。特别是D0101“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句,基本引自《通天》LS72—S0501句,表明黄帝既听过少师之论,亦听过伯高之论,更证本篇与《通天》关联密切。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8

‖LS73—D0101→D0213‖→‖SW26—D0101‖迁移说明:

1、原篇《官能》非独立论文,将帝问伯答与帝教雷公凑合成篇,甚不合理,宜迁出;

2、《内经校释.官针》按曰:“《素问.八正神明论》对本节经文的意义曾作过解释,兹照录如下:‘法入古者……若神髣髴。’可供参考。”

3、《甲乙》将LS73-D0201→D0206、D0212→D0213置于卷五《针道》第四,其依针道分类,甚是;

4、《类经》置于针刺类十九卷十《九针推论》,独立成篇,其依针刺分类,甚是;

5、《太素》置于卷第十九《知官能》,仍与后部雷公问于黄帝合而成篇;在D0213句后,杨上善注:“用针之道,下以疗病,上以养神。其养神者,长生久视,此大圣之大意……《内经》之大总,黄帝受之于岐伯,故诵之以阅所闻也。”所言,甚是;

6、《灵枢悬解》置于卷一《官针》,并曰:“以上三段,旧误在《官能》。上视天光,下司八正,《素问.八正神明论》: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时八风之气也(合天光者,月生无泻,月满无补也。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得天之露,遇岁之虚,义见《岁露论》。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至守其门户,解见《八正神明论》。补必用方,《八正神明论》作‘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文异而义通。”其处置甚是,从之;

7、本段,与《八正神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极其明确的信号是:《八正神明论》全部论述,恰为《官能》所迁后部解论。《黄帝内经》唯有《素问》,而《九卷》、《针经》、《灵枢》皆为《素问》之漏简遗篇,此又一铁证!值得庆幸的是:本段之迁入和定位,为其它相关迁移,发出了明确的导航信号。幸福之情,荡漾心间!

D0101以为一纪:

1、《内经注评》注:“纪者,纲领之义。即总结以取其要的意思。”

2、《内经校释》注:“通过归纳整理,使之完整系统,条理分明,古人以理丝缕而使之不乱,叫做纪。”

3、以,通已,已经;为,形成;一,统一,系统;据《史记.本纪注》索隐曰:“纪,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取记载、纪要意。以为一纪,即已经形成系统纪要。

Q0101稽:稽首、揖首。

D0202解结:

1、《内经注评》注:“是一种针刺法,即调其经气,令其通达的意思。《灵枢经.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而加于大经,令人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2、解结,化解血气瘀结。

D0202上下气门:

1、《内经注评》注:“指周身经脉之气穴。”

2、马莳注:“上下气门,即气穴也。”

3、张景岳注:“一曰手经为上,足经为下,气脉必由支出是为气门。”

D0202四海:四海,即水谷之海、髓海、血海、气海。详见《海论》LS33—Q0201。

D0202寒、热、淋、露:

1、《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淋,小便淋涩。露,崩漏带下之类。”

2、致病之寒气、热气、湿气、雨气。

D0203把而行之:

1、《内经校释》译:“应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用缪刺法治疗。”

2、《灵枢集注》作“犯而行之”,并注:“左右不调者,人迎气口之不调,故当犯而行之。”

3、把,把脉;行,行针。即把脉而后行针。

D0203奇:《说文》:“奇,一曰不偶。”即偏差、不合。

D0203本末:

1、张景岳:“本末,标本也。”

2、本,病之起因;末,病之现状。

D0203毕:《说文》:“毕,田网也。”毕者,完整也。

D0204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五脏藏五神,六腑藏五谷。”

D0204五脏六腑,各处色部:原作“各处色部,五脏六腑。”语序有误,互换使义顺。

D0204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

1、马莳注:“先得其经脉之道,然后可以用针,稀者,针之少也;疏者,针之阔也;深者,深入其针也;留者,久留其针也。”

2、先得邪气途径,邪气稀少就疏散它,邪气稍深用留针法,正气就能徐徐导入。

D0205从下上者,引而去之:《灵枢集注》注:“从下上者,热厥也,热厥之为热也,起于足而上,故当引行上而去之。”

D0205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1、《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上气不足,谓膻中气少,可推补令盛。扬,盛也。”

2、推而扬之,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205下气不足,积而从之:

1、《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下气不足,谓肾间动气少者,可补气聚。”

2、《内经校释》注:“积,聚也;从,顺也……积而从之,留针随气,以实下也。”

3、积而从之,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206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1、张景岳注:“寒留于络,而入于经,当用针推散而行之。”

2、中,体内;推,推揉;行,血液流动。寒气进入体内,推揉而使血行。

D0206两跷之下:

1、楼英注:“两跷之下,照海申脉二穴。”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两跷之下,即足太阳之申脉,足少阴之照海也。”

3、《灵枢集注》注:“《调经论》曰:‘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盖阳跷阴跷,并起于足踝,上循胸里’,故痛在跷脉之上者,不知痛处也。是以不知所苦痛者,当取两跷于踝下也。”

D0206男阴、女阳:

1、《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跷脉者,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脉度》语),则男宜炙阳,女宜炙阴。若男阴女阳,则为良工之所禁也。”

2、据后文关联句“良工之所禁”可知,宜解为:男子误灸阴跷,女子误灸阳跷。详见《脉度》LS17—Q0401“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D0207服:事务、工作。

D0207上视天光:

1、《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上视天光,下司八正,《素问.八正神明论》:合以天光,必合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也(合天光者,月生无泻,月满无补也。司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

2、上视天光,即上要观察日月星光。

D0207下司八正:

1、据《广雅》:“司,主也”、《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司,即主持、掌握。

2、《八正神明论》SW26—Q0302“八正者,所以候八风虚邪以时至者也。”即为本解。

D0207奇:奇特、反常。

D0207观:《内经校释》注:“这里做昭示解。《汉书》宣帝记:‘观以珍宝。’颜注:‘观,示也。’”

D0208 窈冥:

1、《内经注评》注:“窈冥,幽深的意思。《素问.八正神明论》:‘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不形于外,而工独知指,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热二不形于针,故曰观于冥冥。’”

2、据《说文》:“窈,深远也”、《说文》:“冥,幽也”、《广雅》:“冥,暗也”可知:窈冥者,幽暗深远也,或曰幽深之处。

D0208髣髴: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明察秋毫,在于若有若无之际,故谓冥冥,若神髣髴。”

2、髣,fang3;髴,fu2;髣髴,即恍惚。详《八正神明论》SW26—Q0407“髣髴”解论。

D0211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八正神明论》SW26—Q0412“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即为本解。全句即:能知三部九候之所在,而守脉气出入之门户。

D0212泻必用员:

1、《内经校释》校注:“员,《素问.八正神明论》、《甲乙》卷五第四并作‘方’。马莳:‘员当作方’。”

2、《内经校释》注:“员,指圆活流利的针法。《太素》卷十九知官能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

3、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枢,谓针动也。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

4、《类经》十九卷十《九针推论》叶秉敬按:“补泻方圆义,与后章《八正神明论》之文似乎相反,然详求其意,各有发明,不可谓其误而忽也。”叶氏所言,甚是;

5、《内经校释》按曰:“本节补泻方圆,与《素问八正神明论》的文字相反。此言‘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是指针术的手法。《素问》所说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是指运用方法的时机,各有所指,不可混为一谈。”

6、《八正神明论》SW26—Q0501论言“泻必用方”,两者看似矛盾,所指各不相同:《官能》之“泻必用员”,言用针手法;《八正神明论》之“泻必用方”,言用针时机。当从“泻必用员。”即泻针必会运用“员”法。

D0213补必用方:

1、《内经校释》校注:“方,《素问》八正神明论、《甲乙》卷五第四并作‘员’。马莳曰:‘方当作员’。”

2、《内经校释》注:“方,指方正、端静而言。《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注:‘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3、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枢,谓针动也。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

4、《类经》十九卷十《九针推论》叶秉敬按:“补泻方圆义,与后章《八正神明论》之文似乎相反,然详求其意,各有发明,不可谓其误而忽也。”叶氏所言,甚是;

5、《内经校释》按曰:“本节补泻方圆,与《素问八正神明论》的文字相反。此言‘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是指针术的手法。《素问》所说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是指运用方法的时机,各有所指,不可混为一谈。”

6、此言用针必会运用“方”法,《八正神明论》SW26—Q0502即为本解。原作“补必用方。”甚当,从之。

D0213外用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

1、姚春鹏译:“外引皮肤,使正当其穴。左手持针,右手推针进入皮肤。”

2、《灵枢集注》注:“补必用方者,外引其皮,令当其穴门,左手引其枢转,右手推其肤,微旋转其针而徐推之。”

3、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213无忘养神:

1、《灵枢.官能》作“无忘其神”,《甲乙》卷五第四《针道》、《太素》卷第十九《知官能》均作“无忘养神。”

2、《八正神明论》SW26—Q0504“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乃本句解论,故当从《太素》、《甲乙》,作“无忘养神”。

LS38——《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8—D1001→D1301‖→‖LS73—D0206‖→‖SW26‖迁移说明:

1、所论非独立论文,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卷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实为《灵枢.逆顺肥瘦》;

3、《甲乙》置于卷二第二《奇经八脉》前部,独论奇经八脉;

4、《太素》置于卷第十经脉之三《冲脉》,独立成篇;

5、所论正是《官能》LS73—D0201“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解论,依序当置于本位。

D1001脉行之逆顺:《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注:“手之三阴,从脏走手,顺也;手之三阳,从手走头,逆也;足之三阳,自头走足,顺也;足之三阴,自足走腹,逆也。义详《经脉》。”

Q1101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海论》LS33—Q0402“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Q1102精:《灵枢悬解》卷四《逆顺肥瘦》作“经”,录以奉考。

Q1103 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内经校释》译:“直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

Q1104渗三阴:

1、姚春鹏译:“渗入三阴经。”

2、《内经校释》译:“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

3、张景岳注:“自少阴以渗及脾二经,是为三阴。”

Q1105跗:fu1,《医宗金鉴》:“跗者,足背也。”

Q0113骭:《内经校释》注:“马注本、张注本及《太素》卷十二冲脉并作‘胻’,本书《动输》篇作‘胫’,义并同。”

D1301窘:据《说文》:“窘,迫也。”取窘迫、深奥意。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 篇9

‖甲乙JY0101—JY0227‖→‖SW15‖《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增补说明:

1、《刺禁论》黄帝曰:“善乎方!明乎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缺刺禁之玉版经文!王冰之《黄帝内经》素灵全书,无刺禁之玉版,必有脱文;

2、非常幸运!《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晋.皇甫谧保留了极为宝贵的《针炙禁忌》四十二句,此师藏之重宝,正好弥补《刺禁论》之不足!正如帝曰“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以此列入玉版要论,充分必要。四十二句原文如下:

“神庭,禁不可刺;上关,刺不可刺深;颅息,刺不可多出血;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过深杀人;云门,刺不可深;脐中,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三阳络,禁不可刺;

复溜,刺无多见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无多见血;乳中,禁不可刺;鸠尾,禁不可刺;上,刺禁;头维,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脑户,禁不可灸;风府,禁不可灸;

瘖门,禁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摘抵,禁不可灸;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丝竹空,禁不可灸;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白环俞,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气街,禁不可灸;渊腋,禁不可灸;经渠,禁不可灸;鸠尾,禁不可灸;阴市,禁不可灸;阳关,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伏兔,禁不可灸;地五会,禁不可灸;瘈脉,禁不可灸;凡刺之道,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真相薄,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J0102不可刺深:《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深则令人耳无所闻。”

J0104左角:《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左额角。”

J0105人迎,刺过深杀人:《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深则使人逆息不能食。”

J0108伏兔禁,不可刺:《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本穴云‘刺入五分’。”

J0205瘖门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令人喑。”

J0206摘抵:《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摘抵,聍耵之假借。”

J0209丝竹空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不幸令人目小或盲。”

J0211脊中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使人偻。”

J0215气街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不幸不得息。”

J0216渊腋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不幸生肿蚀。”

J0217经渠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伤人神。”

J0221天府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使人逆息。”

J0223地五会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使人瘦。”

SW10——《五脏生成篇第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0—C0101→C0111‖→‖SW15‖迁移说明:

1、原篇《五脏生成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将C0101→C0105置于卷一第五《五脏大小六腑应候》,与《灵枢.本脏》LS47-D0111→Q0601部份,合而成篇;

3、所论为五脏与五体、五荣、五主、五味关系之简要归纳,与《玉版论要》之论要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荣:《内经注评》注:“荣,表现之意,五脏的精华表现于外的色泽。”此注精准!

C0101主:

1、《素问集注》注:“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

2、《素问直解》注:“五脏各有所主,肾者,心之主,故其主肾也。”

3、主者,主管也。凭何而管?五行脏之相胜也。心为火,五行胜火之脏,寒水之肾脏也。后文四脏同理。

C0109胝【月刍】:

1、《内经校释》注:“皮肉粗厚。”

2、腄,chui2,据《说文》:“胝,腄也”、《广韵》:“胝,皮厚也。”可知:腄,即手掌、脚掌所生之厚茧。【月刍】,zhou4,通皱。

《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二) 篇10

风气袭击并无恒常部位,卫气所到之处,必然张开腠理,邪气入驻之骨节,就是发病之所。

D0601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黄帝说:说得好!那风病和疟疾,相似同类。而唯独风病常发,疟疾却时发时休。为什么?

‖LS79—D0301‖≈→‖SW35—D0601‖LS79—D0301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待以时休,何也?

黄帝说:说得好!那风病与疟疾,相似同类。而风病时常发作,疟疾却时发时休。为什么?

Q0601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岐伯说:风病滞留身体,所以常发。疟之邪气跟随经络,深沉在内削弱体质,所以卫气有应才能发作。

‖LS79—Q0301‖≈→‖SW35—Q0601‖LS79—Q0301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岐伯说:风气滞留身体,疟之邪气跟随经络,深沉在内削弱体质。所以卫气有应才能发作。

‖LS79—D0401‖≈→‖SW35—D0701‖LS79—D0401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SW35—D0701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

黄帝问:疟疾,先寒而后热,为什么?

Q0701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岐伯说:夏天伤于酷暑,大汗淋淋,腠理张开,因夏天遇到沧凉之水,寒气藏于腠理、皮肤之内,到秋天伤于风气,就有疟疾形成了。

Q0702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

这寒气,是内伤营血之气;风气,是外伤卫气之气。

Q0703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先伤于寒气,而后伤于热风,所以先寒而后热,疟疾按时发作,病名为寒疟。

D0801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黄帝说:疟疾先热而后寒,为什么?

Q0801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岐伯说:这是先伤于热风,而后伤于寒气,所以先热而后寒,也是按时发作,病名为温疟。

Q0802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其中只热而不寒者,是寒气先消失,唯有热气发作,就会少气、心烦郁闷,手足发热而想呕,病名为瘅疟。

D0901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

黄帝说:那《根结》经文说:有余者泻它,不足者补它。而今发热是热量有余,发寒是热量不足,这疟疾发寒时,热汤、火烤不能暖身,到其发热时,冰水不能降温,这就都属有余、不足之类。

D0902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就在此时,良医不能止住寒热,必待寒热自衰才可针刺,这是什么原因?想听您解说。

Q0901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岐伯说:《逆顺》经文说:勿刺熇熇之热病,勿刺浑浑之经脉,勿刺漉漉之大汗。所以病情异常时,不可盲目刺治。

Q0902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这疟疾初发时,热气集中于体内,就在此时,体表热气少而寒气多,体外无热气,所以先寒而颤慄。当寒气异常至极,就会再度体表发热,热气与寒气重新集中体外,就会寒气少而热气多,所以先热而口渴。

Q0903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这疟疾,集中于体表就是热气胜出,集中于体内就是寒气胜出,寒气胜出就发寒,热气胜出就发热。

Q0904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疟疾,风寒之气不会常胜,病到极点就会再发。病发之时,如火烤之热,如风雨势不可挡。

Q0905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所以《逆顺》经文说:疾病正盛之时,不可盲目刺治,因其病势已衰,治疗必获大功。就是这意思。

Q0906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末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这疟疾未发之时,寒气尚未集中体表,热气尚未集中体内,据此先行调理,正气得以安定,邪气就会逃遁。

Q0907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所以医师不能治已发之疟,因其病气异常。

D1001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黄帝说:说得好!怎样治疗?治疗时机之早晚,如何?

Q1001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岐伯说:疟疾将发时,寒热将要转移时,必从四肢末端开始。

Q1002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

热气已经挫伤,寒气顺势而来,所以在发作之前,牢牢捆束四肢末端,令邪气不得进入,寒气不得外出。

Q1003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审慎观察,发现孙络甚为坚实且有血络,都要刺出,这就是氧气离去而血气未得亲和。

《黄帝内经素论》第:胀论(四) 篇11

‖LS30—D0101→Q0801‖→‖LS36—Q0109‖→‖LS35‖迁移说明:

1、 原篇《决气》,所论为六气之辨,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六气》,独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一第十二《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接于《阴阳清浊》LS40-D0301→Q0602之后,合而成篇;

4、 《类经》置于四卷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独立成篇;

5、在前篇《五癃津液别》伯论“津液五别”后,接入本篇,即黄帝顿悟之后,追问:“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如此前后呼应,义理相通,自然流畅。

Q0101抟:《灵枢悬解》卷五《决气》作“抟”。

Q0101神、精:

1、《内经校释》注:“两神相搏,指男女媾合。”

2、《灵枢悬解》卷五《决气》注:“男女交感,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化生一滴神水,常先此身而生,以立官骸之基,是谓精。”

3、本篇精神之论《决气》LS30─Q0101“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与《本神》LS08-Q0102“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定义有异,从义理看,当从后者。

4、“是谓精”,此为先天之精,有神之精,而非后天之精。故译作:这叫藏神之精。

D0201何谓气:此必有“黄帝曰”三字之脱,译文补见之内,后同。

Q0201开、发: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十三肠度杨注无。《卫生宝鉴》卷二十二引‘开发’作‘如雾’。”

2、《说文》:“开,张也。”即开始;《广韵》:“发,起也。” 即发起。

Q0201溉:据《说文》:“溉,一曰灌注也”、《广韵》:“溉,灌也。”取浇灌、灌注。

Q0201气:指胃之上焦所出真气、水汽、气味、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并非独指真气。古人虽不明化学组份,然其对事物之观察、分析、描述之法,却客观而严谨,此即科学之方法也。上焦开发后的物质组份详解如下:

宣五谷味——因有五谷气味;

熏 肤——因有水汽滋养皮肤;

充 身——因有真气和水汽充实身体;

泽 毛——因有真气和水汽润泽毛发;

雾露之溉——因有水汽如雾露般灌注,此即《营卫生会》LS18-D1001“上焦如雾。”

Q0301溱溱:

1、《灵枢悬解》卷五《决气》注:“溱溱,涣然流漓之象。”

2、溱,zhen1,《百度百科》云:“1、盛多貌。2、汗出貌。” 汗出溱溱,即汗流汩汩。

Q0401淖泽:

1、淖,nao4,《说文》:“淖,泥也。”即润泽、泥浆;据《周语》:“泽,水之钟也”、《释名》:“下有水曰泽,言润泽也。”取积水洼地。

2、淖泽,既如泥浆,又如水液之混和物,唯有乳清液。

Q0601壅、遏:

1、《内经校释》注:“限制的意思。”

2、壅,围堵、堵塞;遏,壅遏、阻隔;壅、遏,即围堵、阻隔。

Q0801部主:《内经校释》注:“指六气的统领脏器,如肾主精,心主血脉等。”

Q0801可为常主:

1、《灵枢悬解》卷五《决气》注:“当令为贵,退气为贼,守正则善,化邪为恶,虽有贵贱,实皆可为常主(经常之主气)。各当其部,不可少也。”

2、伯意不明,不译待考。

LS57——《水胀第五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7—D0101→Q0601‖→‖LS35‖迁移说明:

1、 《水胀》并非独论水胀,实论六胀之病,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胀论》,杨上善之处置,甚当,从之;

3、本段丰富的六胀之论,唯缺水胀定义和论述。在前部水胀之论后,迁入本位,作为胀论组成,与《胀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101肠覃:

1、《内经校释》注:“指附肠而生之肿物。”

2、覃,疑为“蕈”误。蕈,xun4,《玉篇》:“蕈,地菌也。”肠覃,肠内生息肉,犹如生于肠内之菌子。详见本文LS57—Q0401伯论。

D0101石水:《内经校释》注:“病名,本篇对于石水有问无答,但在本书《邪气脏腑病形篇》曾有说明:‘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又《素问》阴阳别论:‘阴阳结郁,多阴少阳,名曰石水,小腹肿。’又《大奇论》:‘肾肝并沉,为石水’。”

Q0101目窠:窠,ke1,《说文》:“窠,空也。一曰鸟巢也。空中曰巢,树上曰窠。”目窠,即眼窝。目窠上,即眼睑。

Q0101阴股:《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股内为阴。”

Q0201寒气:《灵枢悬解》卷九《水胀》作“寒水。”

Q0201【崆崆】:

1、《内经校释》注:“鼓声。另,丹波元简:‘【崆】字宜从鼓从空,盖中空之意’。”

2、《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崆崆】,空洞如鼓声也。”

3、【崆】,kong1,崆崆然,即铿锵有声。

Q0201窅:yao3,《说文》:“窅,深目也。”即陷下。

Q0301色苍黄、腹筋起:《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色苍黄,腹筋起(青筋),肝木克脾土也(木主五色,入土为黄,自入为青,苍,青也。)”

Q0401因有所系:

1、《灵枢悬解》注:“因有所系,系,恋不消也。”

2、因为有所粘连。

Q0401瘜肉:

1、《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瘜肉,瘀肉也。”

2、瘜肉,即息肉。

Q0401离岁:

1、《内经校释》引《太素》卷二十九胀论注:“离,历也。”

2、《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离岁,逾岁也。”

Q0501衃:

1、《灵枢悬解》卷九《水胀》注:“衃,血块也。”

2、衃,pei1,据《说文》:“衃,凝血也。”即血块,淤血。

LS19——《四时气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9—Q01021、Q0104‖→‖LS57—Q0601‖→‖LS35‖迁移说明:

1、 《四时气》非独立论文,碎简凑篇,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三《杂刺》前部;

3、 《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接于LS19—Q01051“肠中不便”之前;

4、 《类经》将此二节并而置于二十一卷三十八《肾主水,水腧五十七穴》篇末,且置于《水热穴论》SW61-D0101→Q0409句后,依刺法类处置。然《水热穴论》并无合理空间容此二节;

5、 《甲乙》将Q01021“风閖、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Q0104“徙冰……百三十五日。”二节置于卷八第四《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且置于《水胀》LS57—Q0601“刺去其血络也。”句后,皇甫谧处置甚优,从之;

6、 迁入本论本位,与《胀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2风閖肤胀,为五十七痏:

1、 《内经注评》作“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

2、 张志聪注:“閖,水病也。后世通做风水。”

3、 《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閖,水病也。”

4、 閖,shui3,风閖,即《评热病论》SW33—Q0901“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详见《评热病论》SW33—D0801→D1201。

5、 水俞五十七痏,详见《水热穴论》SW61—D0401→Q0403。

Q0104环谷下三寸: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环谷,意指足少阳之环跳也。”

2、《内经注评》注:“无此穴位,有人认为是足少阳经环跳穴,尚无定论。”

3、或为水胀部位而非穴?不译待考。

Q0104铍针:铍针,九针第五针。据《九针十二原》LS01-Q0107“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可知:铍针,即刺破痈肿脓包之针具。

Q0104筩:

1、《内经校释》注:“中空如筒的针。”

2、筩,tong3,即捅,用九针之第二针员针捅刺。

Q0104必坚束之:

1、 《灵枢悬解》卷八《杂病》两“束”作“来”;

2、 束之,《内经校释》云:“原脱,据《甲乙》卷八第四及《太素》卷二十三杂刺补。”

3、 束,《内经校释》作“束”,并云:“原作‘来’,据《甲乙》卷八第四改。”从之。

4、 《内经校释》译:“使原来水肿时松软的肌肉恢复坚实,同时用腰带束其腰腹部。”

5、 坚,即牢固,与缓反义;束之,束系肿位;必坚束之,即必须牢牢束系肿位。

Q0104饮闭药:

1、 《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饮闭药,收敛封闭之药,恐泻其气也。”

2、 姚春鹏译:“内服开闭利水的药。”

3、 闭,尿道不通。饮闭药,即饮服利尿药。

Q0104方:方才、刚才。

Q0104无食他食:不吃他乡食物。后文《四时气》LS19—Q0106“常食方食,无食他食。”对“他食”与“方食”,即有明确界定。

上一篇:秦观经典词句下一篇:六年级素质教育评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