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局法制科工伤保险工作经验材料(精选8篇)
**市是一个以采矿、冶金、建材、化工、服装行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现有大小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矿山企业从业人员约占1/3。针对矿山企业点多、面广、事故预防难度大的特点,我市自1999年同步实施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以来,坚持以管理促扩覆,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稳步推进工伤保险。截止2005年底,已有1411家企业、15.4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累计征收工伤保险基金4450万元,支付各项伤残待遇2187万元,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责任、管理和预防体系,为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目标管理,建立工伤保险的责任体系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推动,强化责任。市委、市政府将工伤保险扩面征缴纳入各级党政主职经济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月量化考核,年终奖惩兑现。为强化工伤保险扩面稽核征缴,市政府还建立了扩面征缴奖励制度,每年除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和从基金中提取专项调查、预防和鉴定费外,工伤保险每扩面新增1名参保人员还奖励5-10元。在这一责任体系的带动下,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基金支撑能力稳步增强,每年新增200余家企业、3万余名参保人员,新增基金收入800万元以上。
二是部门联动,强化配合。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卫生、财政、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工伤保险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信息传递等工作。去年我市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攻坚战,5家部门整体联动,新增工伤保险扩面1.5万人。我们会同安全、财政、卫生等部门,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对象参加工伤保险,因企制宜,因人而施,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一家以矿山采掘为主体的企业,扩覆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在参保费率上,将后勤服务单位与主体区别对待,对老工伤则一次性预提费用,促使其1.4万人全部参保。
三是政策驱动,强化引导。我市1999年出台了《黄石市城镇职工工伤保险暂定规定》,《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先后制定了《黄石市工伤职工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暂行办法》、《黄石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试行办法》、《黄石市劳动能力鉴定暂行办法》等10多件政策性文件,建立起从工伤认定到劳动能力鉴定、扩面征缴到待遇给付、工伤医疗管理到医疗康复、工伤预防到浮动费率等一整套工伤保险配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补偿问题极为复杂,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坚持摸清情况,对照现行政策分类排队,严格把关,并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目前已累计为5720名工伤职工预留工伤费用11510万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夯实工作基础,规范工伤保险的管理模式
工伤保险和各项社会保险一样,成败的关键在于科学、严格、有效的管理。为此,我市从基础管理入手,逐步建立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医疗管理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工伤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规范工伤认定。我市建立了重大工伤事故现场勘查制度、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和定期会诊制度,严格按《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累计作出工伤认定1300余件,其中有约4‰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持率和胜诉率均达100%,没有发生一件工伤认定不合法、不准确。好范文出品
二是强化劳动能力鉴定。我市确定了10多家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了由40多名医疗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检查、鉴定时随机抽选、临时调度,切实做到“及时、客观、公正”,杜绝和减少人为因素。近两年,我们对500余家改制企业的1.2万名老工伤职工,本着对伤残职工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对工伤保险基金负责的态度,采取专家组进驻企业、分类组织鉴定等办法,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较好地保障了企业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工伤医疗管理。为切实加强工伤医疗管理,本着“保证治疗、合理用药、防止浪费”的原则,我们制定了工伤事故首诊报告、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工伤医疗费用审核和异地工伤管理等系列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服务。既及时地解决了工伤职工治疗康复中的实际问题,又有效地控制了工伤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我们对5000余名成建制驻外的职工和本地工伤医疗费预计超过5000元的工伤职工,建立工伤档案,跟踪管理。对高位截瘫等重伤康复治疗人员,则设立“家庭病床”,实行定期上门问诊和后续管理。通过跟踪管理服务,仅去年就核减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36万元,扣减违规医疗费用68万元,有效地堵塞了漏洞。
四是完善业务经办程序。从1999年实施工伤保
险,我市就设立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行政科室和经办机构,在经办机构内部设立了工伤、生育保险科室,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后,进一步健全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并在所属县(市)设立了工作站。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内部严格按《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开展工作,保证经办业务科学、严谨、缜密。为了规范工伤医疗机构行为,减少基金
流失,确保工伤职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协议管理,定期考核。为了规范基金管理,对工伤保险基金中的工伤认定调查费、工伤预防费和劳动能力鉴定费采取按项目结算的方式,不单独提取,按规定开支比例使用,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完整。
三、加强综合治理,形成事故预防的工作机制好范文出品
为确保工伤保险的健康发展,我们将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延伸到企业,建立预防工伤事故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2005年,全市参保单位重大工伤事故发生率较上年下降43%,工伤人员人均医疗费由9688元减少到7662元,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率从79%降到51%。
一是建立部门协调配合制度。我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与安监部门建立了互通信息、工伤事故会审制度,定期通报、交流工伤事故管理、伤残等级鉴定及企业的安全状况、职业病危害等信息,及时介入,未雨绸缪,以防止企业瞒报、漏报或迟报工伤事故而影响伤残人员康复的现象,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
二是推行“两项费率”。根据行业或企业工伤事故频率及风险概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是发挥工伤保险事故预防作用功能最直接的手段。我市将企业的浮动费率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率及工伤事故(职业病)发生率直接挂钩,优则下浮,差则上调,拉开了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三类风险较大的行业缴费费率最高相差2.5个百分点。好范文出品
三是健全工伤保险奖惩机制。我市积极探索工伤保险奖惩制度,明确了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6%的工伤预防费,主要用于培训和对预防工伤事故、职业病成效显著的用人单位进行奖励。对每连续两年未发生工伤事故和无工伤费用支出的企业,除对企业下浮费率外,还将奖励在事故预防和工伤保险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对发生重大、特大或造成巨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除对本企业上浮费率外,安监部门还将对其进行惩罚。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为增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工伤保险意识,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以来,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政策业务培训班、轮训班和知识讲座,先后有800多家企业的4000余名劳资人员、安全生产人员和职工参加了培训。对新纳入工伤保险的企业,我们组织专人逐家串讲,宣传政策,解疑答难。此外,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工伤保险政策,普及工伤预防知识,使工伤保险、职业病和安全生产知识为大多数群众所知晓。
围绕重点任务 努力开创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街道劳动保障所成立于2003年6月,其前身系※※街道劳动人事管理站,现有工作人员5人。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保险扩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三大重点任务,加强自身建设,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使※※街道社会保障工作呈现出重点突出、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全街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自身建设,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劳动保障所的建设高度重视,分管领导靠上抓,在区局的支持和指导下,选拔了5名工作人员,配备了通讯、交通工具,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实现了机构、人员、编制、场所、经费、工作“六到位”。针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形势,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学习十项职责、办事程序、工作纪律等业务知识,坚持结合实际,边干边学,边提高,边完善,较快的提高了工作人员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加强效率意识教育和廉政教育,树立劳保工作人员良好形象,全所人员几乎每天都在企业、农村跑,以过硬的素质、扎实的作风、严明的纪律,赢得了基层的普遍赞誉。
二、创新参保扩面机制,努力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近年来,※※街道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截止目前,全街道民营企业已发展到278家,规模企业达到50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企业多,职工多,社会保险扩面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由于都是民营企业,个别企业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认为缴纳社会保险是企业多余的开支,参保积极性不高,无形中又给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采取印发明白纸、登门宣讲、举办学习班等各种形式,向企业主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讲解参加社会保险的好处,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参加社会保险是国家法律赋予企业的义务,有利于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坚持“抓大户、攻难户、开新户”的思路,以规模企业为重点,从骨干企业入手,以点带面。新光实业集团是棉纱、毛毯、针织、服装、生物制药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额3.5亿元,职工2000多人,是※※街道的骨干企业,在全区乃至全市也较有名气和影响。工作中,我们选定新光集团为突破口,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一次为该企业办理社会保险365人,对全街道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与劳动执法相结合。积极配合区劳动监察大队对全街道企业进行劳动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能够自觉做到用工必办招工手续、必签劳动合同、必购社会保险,使全街道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纳入正常化、法制化的轨道。第四,量化任务,严格考核。将企业参保工作列入党工委、办事处对企业年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初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将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分解量化,下达到各企业,明确落实责任制,年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惩,调动了企业参保积极性。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全街道企业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社会保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全街道共完成企业社会保险扩面任务1890人,其中养老保险1270人,医疗保险500人,失业保险120人,征缴保险费额800万元。
三、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体系 ※※街道工业起步早,发展迅速,因企业占地引起的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目前,全街道共有农业人口4.6万人,耕地只有不到10000亩,部分村已没有耕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落实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当前※※街道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中,我们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再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街道企业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坚持以劳动技能培训为基础、先培训再推荐就业的思路,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争每一个失地农民都能够掌握1-2项职业技能,提高素质,增强再就业能力。2003年,组织545人次参加了区劳动和社
“农村富,主要靠
劳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实际,积极主动与区劳务输出中心、经贸局等单位联系,精心组织,认真策划,统筹安排,在今年1-2月份重点组织了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为主的“春风送岗位”活动和“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帮助因企业关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城镇新增失业人员,特别是其中新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
一、“春风送岗位”活动。
春风送岗位活动期间共发放“春风卡”等政策宣传材料2500余份,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53个,组织了3场专场招聘会,为35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免费职业介绍,帮助了11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输送转移到省外的主要在山东青鸟,广东等地就业)。组织了69名农民工报名参加了培训(神骏驾培基地、安通公司、农机学校学习驾驶专业,以劳养武基地保安专业,东隆公司建筑专业)。
二、“就业援助月”活动。
通过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到社区入户走访,召开企业、社区等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会,了解企业失业职工的各种情况、就业愿望、现有技能等情况。积极寻求岗位和帮扶企业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和失业职工渡过难关。共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028份,并通过多种途径成功帮助援助对象212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在“就业援助月”活动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寻找就业渠道,努力挖掘就业岗位。活动期间发布用工信息5条,提供就业岗位897个(区内就业岗位),通过集中与非集中形势促进就业346人(其中下岗失业职工136人,城镇失业人员16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4人,区外户口42人。)。
县劳动保障局现有职工12人(其中局领导班子6人,正科级工作人员2人,工作人员3人,司机1人,自聘1人),下属县社保局(事业编制21人,实有20人,自聘4人)、县就业局(事业编制13人,实有11人,自聘8人)两个事业单位和参公管理的劳动监察大队(公务员编制3人,实有3人)。县劳动保障局党组下设局总支,负责机关支部、社保局支部、就业局支部日常工作,共有党员43人。在2008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市局工作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劳有所得,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工作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工作。
一、2008年主要工作实效
1、狠抓“民生工程”,促进再就业工作上新台阶。
全县新增就业5288人,占市局下达目标任务3860人的137%,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1932人,占市年目标任务1390人的139%,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22人,占市年目标任务600人的137%;公共职介机构为城乡各类求职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2656人,占市年目标任务2270人的117%,职介成功率达40%以上;再就业培训1277人,占市年目标任务1120人的114%,其中创业培训为283人,占市年目标任务240人的118%,创业成功率达62%;就业培训中心培训1001人,占市年目标任务870人的115%;农民劳动力技能培训3489人,占市局目标任务2510人的139%。进一步完善就业实名制、招工备案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低于市、县控制指标4.4%的0.9个百分点。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保证“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一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强化扩面,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成绩。
扩面工作:五险参保人数合计达到72867人,超年目标任务110%以上,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实现2745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实现1255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实现2441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实现617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实现2336人;基金征缴工作:全年五险基金征缴达14207万元,基金累计达1.8亿元,超目标任务120%以上,其中2008年养老保险费(含清欠)征缴1.03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实现281万元;医疗保险费征缴实现2768万元;工伤保险费征缴实现186万元;生育保险费征缴实现22万元。
3、围绕“劳有所得”,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呈现新局面。一是以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为契机,不断规范各类用工,全县签订劳动合同132户,签订劳动合同12240人,签订率97.53%,其中,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13户,签订合同1130人,签订率100%,集体企业签订28户,签订劳动合同2600人,签订率95.24%,私营企业签订86户,签订合同8040人,签订率96.87%,其它企业签订5户,签订劳动合同430人,签订率100%。全县各类企业使用农民工5950人,签订合同4790人,签订率80.5%;个体工商户签订劳动合同230户,涉及1650人,签订率83%。全年补签劳动合同540余份,用人单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750乐 份。有力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二是积极发挥劳动仲裁在解决劳动纠纷和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去年至09年2月底,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52件,同比上升31%,涉及职工683人,同比上升29%,其中,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案81件,占案件总数的53.3%,同比上升26%,职工集体争议案件12,同比上升9%,职工方提出仲裁诉讼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职工胜诉案件占总案件数的98%以上,通过庭外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占案件总数70%以上。
三是认真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检查。根据我县劳动用工、农民工权益保护、劳动工资、社会保险费缴纳等重点,热点,难点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继续开展了“签订合同”、“整顿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工资支付”、“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国企检查面100%,其它各类用人单位检查面达80%,追讨民工工资拖欠40余万元。全年共受理各类举报投诉211起,立案168起,结案168起,结案率100%,其中:六起“群信群访”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橡胶塑料有限公司集体罢工、泸州太昌建筑公司、远东竹业、“金盾小区”建筑公司因民工工资未到位引发的群访事件,都因监察大队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劳保部门果断决策,使多起群访事件得以平息。在处理橡胶厂48名职工罢工事件中,得到县委曾书记肯定,亲自签批了“工作扎实,积极主动,应予肯定”,使劳动监察干部职工深受鼓舞。
4、立足稳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新突破。
一是按照“纳入统筹、区别对待、统一政策、积极解决”的原则,妥善解决了我县原集体企业未参保超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截止二月底,已有600余人补缴到38376元。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管理等工作,通过前期大量的摸底调查和人员统计上报。12月份,市上也预拨600万元解决我县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目前,已将600余名国企职工纳入医保统筹解决范围,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多年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三是全力配合乡镇畜牧卫生系统改制。根据县政府2007年10月会议纪要第54期决定,对乡镇集体卫生院、畜牧兽医站实施事业单位改革从机关社保整体移交企业社保。畜牧兽医站在职职工214名,退休职工108名,月发退休费12.8万;乡镇集体卫生院在职职工382名,退休职工169名,月发退休费19.7万,对我县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5、缓解财政压力,争取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取得新突破。
一是争取到中、省财政对我县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未参加医保的963名和已参保的1050人补贴资金合计883万元,为该群体遗留问题的解决措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再就业资金:在县委、县政府各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局已争取再就业资金255万;三是失业保险金:为缓解我县失业保险金支付压力,申请省、市调剂失业保险金110万,对维护我县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四是工伤保险调剂金:积极向市局争取275万工伤保险调剂金,确保了我县工伤保险支出按时兑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综上所述:我局全年共向上争取资金1524万元,系近年来,争取上级支持最多,资金额度最大的一年,为缓解我县财政压力,促一方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6、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推出行政效能建设新举措
一是推广机关运行管理一岗双责AB制度,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切实贯彻县委关于“三改一推”决定和治理“软、懒、散、庸、贪”活动,局机关职工中实行一岗双责AB制试行办法。机关办事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到机关办事的服务对象普遍反映较好,自身单位形象得到提升。得到县委、县府及市效能办和市委向书记的首肯和好评。
二是结合县委、县府要求做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成立了县劳动保障局行政审批股,并及时授权行政审批股全权负责各项行政审批职责,全年办理退休审批569人,工伤认定131件,新批准2家民办职业介绍所,4家定点零售药店,办理原城镇集体超龄人员参保573名(含工龄认定200余名)。确保劳动保障部门规范审批,依法审批,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得到社会的好评。
二、2009年面临的新形势
劳动保障成为我们社会的稳压器地位逐渐明显,2009年劳动保障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政策更新,机制灵活,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保机制创新势在必行。09年,我县将全面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涉机构、人员、经费的问题,亟待解决。
2、失地农民参保政策实施迫在眉睫。结合我县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我县失地农民人员逐渐增多、范围更广,涉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必须及时出台,否则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3、规范企业用工和维权成为一种责任且任务更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企业规范用工还需进一步完善,很多企业存在未签定合同或合同不规范的情况。这 些大形势,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很大难度。
4、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政策性资金缺口加大,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人员不断增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役军人、失地无业农民基数不断上升,就业供求矛盾非常尖锐。
5、完成任务涉及人才物保障机制矛盾凸显。随着社会保险事业和就业工作的蓬勃发展,劳动保障部门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涉及完成任务所需的保障机制矛盾凸显:工作力量不相适应,运行经费比较困难,办事机构迁搬时间与修建占地时间含接成为一种新矛盾。
6、保民生大背景下带来百姓的期望值与现行政策的矛盾随时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线。
三、2009年工作要点
1、围绕民生工程目标,着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实名制、招工备案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强化就业服务,不断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做好就业再就就业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空岗报告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工作力度,特别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抓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多渠道、多层次转移,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超额110%以上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各项任务,确保升位上台阶。
2、围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和扩面。
以保发放为重点,强化基金征缴和基金清欠,结合市局任务安排,采取多措施、多手段方法,拓宽基金筹集渠道,力争按月 按进度完成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和扩面任务的110%以上,确保我县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3、围绕三项历史遗留问题的破解,着力有序推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按照“纳入统筹、区别对待、统一政策、积极解决”的原则,严格按照省上的统一政策和安排妥善解决了我县原集体企业未参保超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管理等工作。
4、围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着力做好新政策的调研和启动准备工作。
一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紧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的安排部署,作好摸底和准备工作,积极展开医疗保险落实工作,确保有序、平稳开展。积极谋划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
二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力为实施我县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解决失地农民“劳有所得,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为我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社会保障。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结合,使我县养老保险实行全覆盖,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县各阶层群众。
5、围绕全县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三法”实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工作,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以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江安和谐稳定,确保不发生涉劳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把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对各类企业用工单位、非民营经济组织对执行“三法”情况的的督导与指导,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以贯彻《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的落实情况为重点,高度重视企业用工和劳动争议案件的新动态,争取创造条件建立劳动争议仲裁院,加强劳动争议仲裁能力建设,不断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大队的作用,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用工秩序为重点,开展对各类用工单位劳动合同签订、遵守法规情况、待遇计发及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的执法检查,实施拖欠保险费追缴清欠行动。进一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力指导工业园区创建和谐工业园区活动,并逐步将活动延伸到街道、镇乡和企业。
6、围绕“忠诚事业,善待百姓”工作目标,着力做好劳动保障信访维稳工作。
按照“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排查化解,协同推进”的要求,着力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强化源头受理,规范信访秩序,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上下工夫。完善劳动保障系统内部上下工作联动机制,注重吃透政策、宣传口径、解释方法、同时主动与相关涉稳维稳部门加强沟通,协同作战,努力为促进江安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7、围绕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着力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统一部署和领导,围绕大局,审时度势,找准位臵,立足本职,勇挑重担,敢于负责,破难攻坚,自觉服从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开展“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创业绩”为主要内容组织活动,做到真诚服务群众,真心善待群众,真诚奉献社会,把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打造成一个磨练干部,培养干部,提升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8、围绕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做好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强社区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信用社区活动;完善和量化充分就业社区和信用社区标准。重点督促乡镇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进一步完善就业实名制、招工备案工作。组织乡镇劳动保障所、社区推出“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劳保系统干部的培训教育,提升其服务意识和办事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多项工作的新要求。
四、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对策建议
1、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在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背景下,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和“稳压器”,其工作必须列入各级党政和部门主要工作日程。同时,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共同促进各类民生问题的解决,共同来推进各类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地方党委政府、劳动、公安、民政、社保、就业、财政、国土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必须协调作战,而且,要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主动参与,最终实现群众自身的社会保障,解除人生基本生存的后顾之忧,促进 社会安宁和谐。
2、探索出一条相对稳定、科学合理,适应时代发展和业务拓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的民生工程投入增长机制。近些年各级对民生工程特别是就业、社保在财政投入增长,但由于没有严格的投入增长机制,导致工作中出现随意性,越到基层越具体,因此建立正常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势在必行,当然也包括各类民生工程专项资金的配套资金,各类机构的运行资金,尽可能实现规范有序,便捷高效,易于操作,社会满意,最终惠及百姓。
3、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业务拓展的组织保障机制。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对劳动社保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重,各类矛盾不断凸显。因此,增加队伍数量和提高队伍素质都是当前劳动社保工作中应急速解决的关键环节。比如,目前江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内设三股一室,仅四人,其社保股1人到政务中心便不能顾及机关设在该股的职责,未履责又涉及到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非常难堪。同时,加之劳动社保政策性强,政策又多,要求又高,稍有不慎,又会引起社会问题。因此 倾情该项工作的班子建议和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创新思维,研究政策,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急需推进社保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最近,欣慰看到“社会保险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社保事业正式纳入法制轨道即将成为现实。当前,许多社保问题不断凸显,农民工参保问题、农民参保问题、机关事业各类临时工参 保问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等要么模糊,要么空白,要么与现实情况形成一定距离。这些,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式,解决新问题。
5、建立运行规范、高效便捷、服务遗留的工作机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应对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无论促进就业社会保障,还是规范用工,维护劳动者权益,其工作量和工作特点、工作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劳动者其劳动力一旦融入社会,其档案建立与管理,劳动合同鉴定与运用,都尚需必要的工作机制来约束规范。
江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立足职能找风险
为
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区劳动局首先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入手,结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全面实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全体工作人员明确了风险概念,树立了风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动大家立足本职识别、查找风险,特别对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的风险点进行了重点识别,共识别出局级风险点25个,部门级风险点51个,将其全部纳入风险防范管理。例如,在社保基金管理方面,重新梳理了社会保险基金9个入口,22个出口,22条基金通道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共从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中查找出56个风险点。
严格管理防风险
在风险点的防控方面,区劳动局从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和监督防范三个重点环节着手,关口前置,着力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责任网、监督网、评估改进网。在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重新修订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和内部控制的方式,对风险点实行分级、分层管理和防范。例如,对局级风险点的管理实行中心主任、主管主任、部长、工作人员“四级”管理。对部门风险点的管理实行主管主任、部长、工作人员“三级”管理;同时,局基金监督部门运用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手段,对局内涉及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整改情况;局长办公会每月听取基金安全运行情况汇报,从而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针对重点环节查找出来的风险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如:以往在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补填业务方面,从接收材料、审核材料到补填操作都由一人完成,业务主管和中心主任只进行事后监督,出现人情件、违规件,基金流失的风险和操作者违纪的风险很高。在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时,区劳动局增设了复审岗,实行层级检查;在制度机制方面,严格操作权限,实行闭环管理;在监督管理方面,基金监督办实施行政监督,纪检监察科实施效能监察,并通过奖惩制度和考核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相辅相成化风险
首先,将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相结合,为风险的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将监督管理关口前置,使大家从思想上确立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从而形成了全员参与的防控风险氛围,大大改善了以前纪检工作和业务工作“你唱你的戏,我种我的地”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化解风险,营造良好的廉政勤政环境。
其次,将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调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纪检监察、社会舆论等监督管理力量,构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将监督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优化纪检监察工作抓手,使风险防控工作从无形变有形,从幕后到台前,一步一个脚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形成风险化解的坚强合力。
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经验材料
浅谈我县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成效与对策
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是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维护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四个一批”得力措施,加大稽核力度,深入企、事业单位核查职工人数、工资基数等基础数据,积极扩大参保覆盖面,做到企业职工应保尽保,社保基金应收尽收。作为社保经办机构,强化稽核检查,确保基金运行安全,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措施和实时任务。
一、我县社保稽核工作成效
为有效防范社保基金流失,促进参保人数外延式扩大、社保基金内涵式增长,针对部分参保单位少报缴费基数、人数的问题,我县社保行政部门自**年起,每年确定5-10月份为“社保稽核突击活动月”,抽调专班成立稽核小组,采取“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的“三集中”方式,实行“自查一批、检查一批、稽核一批、强制一批”的“四个一批”得力措施,对列入稽核计划的用人单位进行社保全面稽核,收到理想效果。
**,我县通过全面稽核,查出**少报、漏报参保人数 1363 人,实际缴费840万元,应补缴社会保险费231 万元。通过对少报、漏报的企、事业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强化征缴,漏缴、少缴的社会保险费已全部督促补缴到位,稽核面达39%,占全年稽核任务的170%。
目前,**年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已全面启动,按照稽核计划,拟稽核单位在去年被列为常规稽核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重点应核单位,在其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时,对其实行现场监督,由基金监督股实施实地稽核检查,提出稽核监督检查意见后,再行核定。目前,社保申报核定运行情况效果很好。
二、我县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全面准确掌握情况,科学制定稽核计划。计划是增强工作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稽核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结合实际,我县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稽核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等规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稽核计划。稽核单位在选定的过程中,我们遵循“每年稽核面不低于30%,3年内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对所有的稽核对象进行了筛选和对比,根据行业特点、单位性质、企业规模以及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被稽核对象。特别突出强调的是,计划中必须明确稽核目标,确定稽核范围、内容、、环节和被稽核单位,确定稽核组成员及稽核时间。
(二)严格遵守稽核程序,维护正常稽核秩序。程序是使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在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中,始终严格遵循稽核程序,即提前3日将进行稽核的有关内容、要求、环节和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事项通知被稽核对象,特殊情况下的稽核也可以不事先通知;每次均由两名以上稽核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并向被稽核对象说明身份;对稽核情况做好笔录,笔录由当次稽核人员和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代理人)签名或盖章,被稽核单位法定代表人拒不签名或盖章的,严格要求其注明拒签原因;对于经稽核未发现违反法规行为的被稽核对象,严格按照稽核办法,在稽核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其稽核结果;发现被稽核对象在缴纳社会保险费或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违反法规行为,据实写出稽核意见书,并在稽核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送达被稽核对象。被稽核对象应在限定时间内予以改正。严格按程序开展工作,切实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履职风险,确保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全面采集稽核资料,规范完备稽核档案。稽核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必须狠下功夫。资料搜集要紧跟稽核目标、范围、内容和时限要求。为确保资料齐全完备,我们的稽核成员在稽核过程中严格要求用人单位对用人数量、工资收入、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缴费数据、会计凭证、社会保险费缴纳账册等情况和资料做到准确无误,提醒其违背的相应法律后果;并对稽查对象的参保、缴费等情况的调查、询问详细记录在册。稽核工作结束后,及时按稽核的流程分别将同属一个稽核对象的档案资料装订成册,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稽核通知书或告知书、参保单位缴费工资稽核审定表、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记录、社会保险稽核整改意见书等。不仅全面反映和真实记录了工作开展情况,而且完善了相关档案,规避了履职风险,并为今后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有力根据。
(四)定期通报稽核情况,及时公开稽核结果。稽核情况的定期通报和稽核检查结果的公示是稽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报和公示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通过稽核情况的定期通报和稽核结果的公示,及时掌握了稽核进展情况和稽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有效的宣传了社保相关知识、维护了参保人员权益、提高了用人单位规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自觉性。
三、加强社保稽核工作的对策
我县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稽核工作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了解不够;存在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社保政策宣传力度,并从申报核定张开网络,将社会保险稽核监督检查工作由事后变为事中。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保缴费。坚持“以稽核促扩面、以扩面强稽核”的原则,以举报投诉案件处理和社保稽核工作为契机,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参保单位和社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保政策宣传,强化参保单位和企业职工参保积极性,不断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参与率。
(二)加强部门协作,促进社会保险稽核的正常开展。继续坚持缴费基数申报前企业张榜公示和职工监督,加强与地税部门配合,开展工资总额核对、社会保险费稽核检查和清欠历年欠费;加大执法力度,联合劳动监察大队重点对职工投诉较多和参保情况异常的企业进行动态监察稽核,确保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应保尽保”。及时认真处理举报投诉参保企业少(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等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发布文号】劳社部函[2000]191号 【发布日期】2000-11-20 【生效日期】2000-1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清理检查工作的通知
(劳社部函〔200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1999〕14号),全面了解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状况,为下一步制定整顿规范政策提供依据,我部决定对全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一次清理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象和内容
(一)清理检查的对象。主要是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原行业统筹部门、大型企业的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统称经办机构)。
(二)清理检查的内容。重点是检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组织章程和操作规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方案和资金来源;摸清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数量、职工人数;清查经办机构存储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总量、资产质量、负债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分类核查经办机构运用基金投资的数量、方式以及运营的状况;核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的损益。
二、组织实施
(一)清理检查的组织分工。清理检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工作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其中:原行业统筹部门经办机构的检查工作由劳动保障部负责,具体清理检查由劳动保障部与行业主管部门、总公司共同组织实施;已下放地方管理的原煤炭、有色行业经办机构和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的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大企业自办经办机构的清查检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清理检查的具体工作安排。这次清理检查工作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自下而上地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1.部署阶段。2000年12月10日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行业统筹部门按照本通知精神分别部署本辖区和本系统单位的清理检查工作。
2.自查阶段。2000年12月11日至2001年1月10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行业统筹部门组织经办机构开展自查。各经办机构要按照要求,认真填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民政部调查表》并写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要写明本经办机构的经办(运营)情况、组织章程、操作规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政策性建议。
3.抽查阶段。2001年1月3日至1月20日,我部将组织力量开展抽查,重点核对报表数据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汇总阶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要于2001年2月10日前将基础表(以经办机构为单位)、省级(行业)汇总表及清理检查报告一并上报我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省级清理检查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情况、检查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管理的意义、建议。我部将对全国清理检查的数据进行汇总,写出专题报告。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清理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要成立由厅局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清理检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及本系统(单位)的清查工作。各经办机构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保证清查工作按时有序运行。各地和有关部门请于2000年12月10日前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联系电话报送我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
(二)及早部署,狠抓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尽快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安排清查工作。要明确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三)加强指导,保证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原行业统筹部门及清理检查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清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加强指导,明确现任,保证各项基础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附件:1.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填报说明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
2000年11月20日
附件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填报说明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包括: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表(表一)、2000年1~3季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表(表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状况表(表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放状况表(表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本情况表(表五)。
填报数据截止时间为2000年9月30日。
一、表一
表一是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表,即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和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表。其中:
1.“参加企业数”及“参加职工数”按所有制性质填报,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无法涵盖的人员,均列入“其他单位”中。
2.“领取人数”指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包括采取一次性或按月支付方式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的人数。
3.“企业缴费比例”及“个人缴费比例”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职工个人按照工资收入(或以其他标准)的一定比例确定的缴费标准。由于各个企业缴费比例不同,因此,填报时只填写缴费企业中缴费比例最高和最低的。
4.1997年、1998年和1999年末指当年12月31日的时点数,2000年9月30日指当日的时点数。
5.补充资料“资金来源”指企业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的列支渠道,包括在成本、福利费、自有资金和其他渠道列支。填报时,将参加企业按上述分类分别汇总的企业数,填入相应的项下。
二、表二
表二是2000年1~3季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表。
1.“上期基金结转数”指1999年12月31日的滚存结余额,它包括个人账户滚存结余额。
2.“基金收入”指当年保险费收入、投资收益、转移收入和其他收入之和。
3.“保险费收入”指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
4.“投资收益”指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
5.“转移收入”指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人员由异地(行业或企业)调入本地(行业或企业),而由其他经办机构转入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6.“其他收入”指上述几项无法涵盖的收入。
7.“基金支出”指当年保险金支出、转移支出、管理费支出和其他支出之和。
8.“保险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金。
9.“转移支出”指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人员调出本地区(行业或企业)而转出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10.“管理费支出”指为经办机构维持补充养老保险业务正常运行,按有关规定支付的管理费用。
11.“其他支出”指上述几项无法涵盖的支出。
12.“基金结余”指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部收入扣除全部支出后的滚存结余额。
13.补充资料“管理费支出文件依据”指经办机构提取管理费的文件依据,包括政府文件、主管部门文件和经办机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时,将文件依据按上述分类分别汇总后,填入相应的项下。
14.“管理费支出标准”指经办机构依据有关文件提取管理费用的标准。用于目前全国对管理费用支出尚无统一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时,只填写经办机构中管理费支出标准(%)最高和最低的。
表二各项的相互关系如下:
2=3+4+5+6;8=9+10+11+12;13=1+2-8
三、表三
表三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状况表,填报数据时点为2000年9月30日。1.“现金”指基金的库存现金。
2.“存款”指存入各类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金。
3.“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指存入各类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及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金。
4.“债券”指用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5.“股票”指用基金购买的上市公司股票和非上市公司股票。
6.“财政专户”指已存入财政专户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7.“其他”指表中一、二、三、四、五项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其他存在形态。
8.“暂付款”指基金收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暂付款项。
9.“暂存款”指基金收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暂存款项。
表三各项的相互关系如下:
15=1+2+5+10+11+12+13-14
四、表四
表四是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放状况表。
1.“自行放贷”指经办机构自行借给各类企业(或机构)的基金。
2.“委托放贷”指经办机构委托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基金。
3.“投资入股”指经办机构用基金进行投资并取得相应股权的数额。
4.“经商办企业”指经办机构用基金直接(或间接)经商或自办企业的数额。
5.“购建固定资产”指用基金购建的各类房地产及购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等的数额。
6.“自用固定资产”指经办机构用基金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宿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等的数额。
7.“弥补经费不足”指经办机构用基金弥补行政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经费的数额。
五、表五
表五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本情况表。
1.“编制人员数”指经批准的经办机构的编制人数。
2.“实有人员数”指报告期末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在编和非在编的人数,包括和长期职工(含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和借调、聘用人员。
3.“工作岗位”指实有人员中的管理、财务、计算机人员。其中:“管理人员指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包括正、副职);财务和计算机人员指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中具有专业技能并从事现岗位的工作人员。上述人员中出现兼职情况的,只归属其主要工作岗位一类。
4.“文化程度”指取得的相应学历。
5.“专业技术职称”指聘用的职称和取得资格的职称。
6.表五汇总时,如当页填写不下,可加附页。
附件2: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调查表
编制单位名称
(加盖公章)
单位负责人: 审核人: 填报人:
报送日期 年 月 日
表一: 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情况表
填报单位(章):
┌─┬───────────────┬──┬──┬──┬───────┐
│ │ 项 目 │1997│1998│1999│2000年9月30日│ │ │年末│年末│年末│ │ ├─┼───────────────┼──┼──┼──┼───────┤
│1 │
一、参加企业数(个)│ │ │ │ │ ├─┼───────────────┼──┼──┼──┼───────┤
│2 │ 其中:国有企业 │ │ │ │ │ ├─┼───────────────┼──┼──┼──┼───────┤
│3 │ 集体企业 │ │ │ │ │├─┼───────────────┼──┼──┼──┼───────┤
│4 │ 其他单位 │ │ │ │ │├─┼───────────────┼──┼──┼──┼───────┤
│5 │
二、参加职工数(人)│ │ │ │ │ ├─┼───────────────┼──┼──┼──┼───────┤
│6 │ 其中:国有企业 │ │ │ │ │ ├─┼───────────────┼──┼──┼──┼───────┤
│7 │ 集体企业 │ │ │ │ │├─┼───────────────┼──┼──┼──┼───────┤
│8 │ 其他单位 │ │ │ │ │├─┼───────────────┼──┼──┼──┼───────┤
│9 │
三、领取人数(人)│ │ │ │ │ ├─┼───────────────┼──┼──┼──┼───────┤
│10│ 其中:一次性支付 │ │ │ │ │ ├─┼───────────────┼──┼──┼──┼───────┤
│11│ 按月支付 │ │ │ │ │├─┼───────────────┼──┼──┼──┼───────┤
│12│
四、企业缴费比例(%)│ │ │ │ │ ├─┼───────────────┼──┼──┼──┼───────┤
│13│
五、个人缴费比例(%)│ │ │ │ │
│
└─┴───────────────┴──┴──┴──┴───────┘
单位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补充资料:资金来源 1.成本____个 2.福利费____个 3.自有资金____个 4.其他____个
表二: 2000年1~3季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万元
┌──┬──────────┬───┬──┬─────────┬───┐
│序号│ 项目 │ 金额 │序号│ 项目 │ 金额 │ ├──┼──────────┼───┼──┼─────────┼───┤
│1 │
一、上期基金结转数 │ │8 │
三、基金支出 │ │ ├──┼──────────┼───┼──┼─────────┼───┤
│2 │
二、基金收入 │ │9 │1.保险支出 │ │ ├──┼──────────┼───┼──┼─────────┼───┤
│3 │1.保险费收入 │ │10 │2.转移支出 │ │ ├──┼──────────┼───┼──┼─────────┼───┤
│4 │2.投资收益 │ │11 │3.管理费支出 │ │ ├──┼──────────┼───┼──┼─────────┼───┤
│5 │3.转移收入 │ │12 │4.其他支出 │ │ ├──┼──────────┼───┼──┼─────────┼───┤
│6 │4.其他收入 │ │13 │
四、基金结余 │ │ ├──┼──────────┼───┼──┼─────────┼───┤
│7 │ │ │14 │其中:个人账户结余│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补充资料:
一、管理费支出文件依据 1.政府文件____个 2.主管部门文件____个 3.经办机构文件____个
二、管理费支出标准____(%)
表三: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结余基金状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万元
┌────┬──────────────┬──────────────┐
│ 序号 │ 项 目 │ 金 额 │ ├────┼──────────────┼──────────────┤
│ 1 │
一、现金 │ │ ├────┼──────────────┼──────────────┤
│ 2 │
二、存款 │ │ ├────┼──────────────┼──────────────┤
│ 3 │1.银行存款 │ │ ├────┼──────────────┼──────────────┤
│ 4 │2.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 │├────┼──────────────┼──────────────┤
│ 5 │
三、债券 │ │├────┼──────────────┼──────────────┤
│ 6 │1.国债 │ │├────┼──────────────┼──────────────┤
│ 7 │2.地方政府债券 │ │├────┼──────────────┼──────────────┤
│ 8 │3.金融债券 │ │├────┼──────────────┼──────────────┤
│ 9 │4.企业债券 │ │├────┼──────────────┼──────────────┤
│ 10 │
四、股票 │ │├────┼──────────────┼──────────────┤
│ 11 │
五、财政专户 │ │├────┼──────────────┼──────────────┤
│ 12 │
六、其他 │ │├────┼──────────────┼──────────────┤
│ 13 │
七、暂付款 │ │├────┼──────────────┼──────────────┤
│ 14 │
八、暂存款 │ │├────┼──────────────┼──────────────┤
│ 15 │ 总计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表四: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放状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万元
┌──┬──────────┬────┬──────┬──────┬─┐
│序号│ 项目 │政府批准│主管部门批准│经办机构批准│合│ │ │ │ │ │ │计│ ├──┼──────────┼────┼──────┼──────┼─┤
│1 │
一、自行放贷 │ │ │ │ │ ├──┼──────────┼────┼──────┼──────┼─┤
│2 │
二、委托放贷 │ │ │ │ │ ├──┼──────────┼────┼──────┼──────┼─┤
│3 │
三、投资入股 │ │ │ │ │ ├──┼──────────┼────┼──────┼──────┼─┤
│4 │ 其中:购买股票 │ │ │ │ │ ├──┼──────────┼────┼──────┼──────┼─┤
│5 │
四、经商办企业 │ │ │ │ │ ├──┼──────────┼────┼──────┼──────┼─┤
│6 │
五、购建固定资产 │ │ │ │ │ ├──┼──────────┼────┼──────┼──────┼─┤
│7 │ 其中:自用固定资产│ │ │ │ │ ├──┼──────────┼────┼──────┼──────┼─┤
│8 │
六、弥补经费不足 │ │ │ │ │ ├──┼──────────┼────┼──────┼──────┼─┤
│9 │
七、其他 │ │ │ │ │ ├──┼──────────┼────┼──────┼──────┼─┤
│10 │ 总计 │ │ │ │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表五: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本情况表
填报单位(章): 单位:人
┌──────┬──┬──┬──────┬────────┬─────┐
│ 项目│ │ │按工作岗位分│ 按文化程度分 │按专业技术│
│ │编制│实有│ │ │ 职称分 │ │ │人员│人员├─┬─┬──┼──┬──┬──┼─┬─┬─┤
│ │数 │数 │管│财│计算│大专│中专│初中│高│中│初│ │ │ │ │理│会│机 │及以│或高│及以│级│级│级│ │内容 │ │ │ │ │ │上 │中 │下 │ │ │ │ ├──┬───┼──┼──┼─┼─┼──┼──┼──┼──┼─┼─┼─┤
│序号│经办机│ 1 │ 2 │3 │4 │ 5 │ 7 │ 10 │ 11 │12│13│14│ │1 │构名称│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11 │ 合计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审核人: 制表人:
各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局,市直各部门、单位,中央、省驻青单位,各有关单位:现将《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当前养老保险工作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鲁劳社〔2001〕2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七月三日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当前养老保险工作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
鲁 劳社〔2001〕29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各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各高等院校: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单位在养老保险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 切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明确。经研究,并请示劳动保障部同意,就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企业职工与原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养老保险问题
职工与原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不论以何种形式再就业,都应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有关社会保险 经办机构应积极为他们办理转接手续。下岗职工与原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未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而从事个体经济或自由职业的,如本人自愿,单位同意,可与单位签订基本养老保 险代办协议,委托原单位代缴养老保险费。个人按原单位执行的标准缴足应由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原单位向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代缴,缴费基 数可按原单位参加养老保险执行的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重新就业的人员退休后,其统筹项目内的养老保险待遇,由退休前最后一个为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失业期间达到退休年龄 的,由为其代管档案的机构按规定申报退休,并由失业前最后一个为其保留养老保险关系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支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保险待遇。
二、关于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和待遇计发问题
1、企业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超过正常退休年龄而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仍以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的时间计 发养老保险金。确因工作需要按规定缓退的,需报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同意,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达到正常退休年龄或缓退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时 间从其达到正常退休年龄或缓退年龄之月起计算。职工到达正常退休年龄或缓退年龄后,单位未及时申报的,其养老金从单位正式申报的次月起纳入统筹。
2、符合病退或特殊工种退休条件的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时超过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病退或特殊工种退休年龄,但尚未达到正常退休年 龄的,其超出病退或特殊工种退休年龄的缴费年限应予以承认,并相应计算有关退休待遇,其退休时间从审批机关批准之月计算,养老金从批准的次月起纳入统筹。
3、在国家对提前退休特殊工种清理之前,各地、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原劳动人事部《关于提前退休工种审批权限问题的复函》(劳人护〔1987〕7 号)和原劳动部《关于加强提前退休工种审批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3〕120号)有关特殊工种的规定。特殊工种的范围,严格按照本行业经原劳动部认 可的特殊工种名录执行,不得参照其他行业的特殊工种执行。
4、职工过去从事符合规定的特殊工种,原始档案记载清楚,且从事特殊工种的年限累计已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退休前调离特殊工种岗位,但仍为企业工 人或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的,可按特殊工种办理退休。职工原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且符合特殊工种退休的年限条件,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在从事 非公有制经济或失业期间达到退休年龄的,亦可按特殊工种的规定办理退休。在原行业从事某特殊工种,调入新的行业后继续从事这一工种,但新的行业中不作特殊 工种对待的,前后不能累加计算。
5、退休改办离休(含建国前老工人退休)的人员,其离休时间的认定应严格按照鲁劳发〔1994〕38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属于冤假错案落实政策改办的,从原退休之日算起;属于放宽政策改办的,从改办之日算起。离休时间由负责改办手续的部门认定,有关待遇的变更由社会保险经办 机构核定。
6、为合理计算职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缴费指数由按建立个人帐户前四年缴费工资计算改为按职工历年缴费工资计算。但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每满 1年计发1.4%)时,仍按建立个人帐户前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计算,不得将建立个人帐户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机关事业单位成建制改为企业或由 机关事业单位(含部队)调入企业的职工,退休前按上述办法计算后实际缴费指数仍不足4年的,要按转入(调入)企业前职工原始工资发放单或工资发放花名册记 载的实发工资(工资总额口径)计算到4年,如记载的实发工资低于上职工平均工资60%或高于300%的,分别按60%或300%计算。
7、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应当缴纳养老保险费,所在单位和职工个人违反规定中断缴费的,按欠费处理,应按规定予以补缴。违反规定中断缴费退休前未补 缴的,在计算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时,欠费年份按零指数计算。
8、企业职工中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经劳动鉴定委员会认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经本人申请,可按国发〔1978〕 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手续。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月发给退职生活费。具体标准为:退职时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加个人帐户 养老金。其中,1997年12月31日之前参加工作的,另加调节金120元。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仍按鲁劳发〔1998〕141号文件有关规定,一次付 清。
9、对涂改、伪造职工档案的,除建议所在单位按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外,对改动的地方,由单位重新取证并经法定公证后方可予 以认定。
三、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
1、机关事业单位中所属的企业,凡进行独立登记的企业法人,均应从批准成立之月起按规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未参加的应按企业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 补缴。已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的,移交当地企业养老保险机构,移交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
2、职工在省内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或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只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档案,不转移基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调入企业 后,从调入之月起建立个人帐户。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调往外省的,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缴费部分的本息。
3、机关事业单位原计划内临时工、民办教师等,转招为干部、固定工或合同制工人的,应自任临时工或民办教师之日起补缴养老保险费。其中,转招为 干部或固定工的,当地实行固定工养老保
险统筹前按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为缴费年限。个人补缴基数,按补缴时当月本人缴费工资计算;单位补缴基数,按全部 补缴职工当月缴费工资之和计算。
4、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在给工作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时,需报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退休条件、社会险经办机构审核退休待遇 后,再按人事管理权限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凡未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办理退休手续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律不予支付养老金。
5、机关事业单位已开展养老保险统筹的,统筹项目要按国家省的政策规定执行;按“双基数”收缴养老保险费 的,要逐步规范按“单基数”收缴养老保险费;缴拨方式要逐步由“差额缴拨” 改“全额缴拨”;有条件的市应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由县级统筹过渡市级统筹。
【劳动保障局法制科工伤保险工作经验材料】推荐阅读:
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报送的材料07-21
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0-19
劳动保障工作介绍10-08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总结07-22
XX年劳动保障局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计划09-19
2024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点10-14
街道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总结09-19
2008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总结10-23
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意见11-07
实习报告——劳动与社会保障局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