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推荐7篇)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
(2)距关,毋内诸侯
(3)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5)不可不蚤来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
(7)令将军与臣有郤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0)不者
(11)沛公奉卮酒为寿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籍吏民
(2)范增数目项王
(3)若入前为寿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沛公欲王关中
(7)于是项伯复夜去
(8)吾得兄事之
(9)日夜望将军至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
(12)道芷阳间行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14)从百余骑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6)拔剑撞而破之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8)樊哙侧其盾以撞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1)素善留侯张良
(22)秋豪不敢有所近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4)君安与项伯有故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11)今日之事何如?
(12)大王来何操?
(13)沛公安在?
(14)客何为者?
(15)籍何以至此
(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7)贪于财货
(18)具告以事
(19)长于臣
(20)因击沛公于坐
(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2)得复见将军于此
(23)若属皆且为所虏。
(24)吾属今为之虏矣。
【反馈矫正】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也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豪”通“毫”,细毛)
(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不者(“不”通“否”)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1)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3)若入前为寿(上前)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名词用作状语
(7)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8)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9)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0)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1)头发上指(向上)
(12)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4)从百余骑(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6)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18)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行大礼)
形容词用作动词
(2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2)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形容词用作名词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宾语前置
(11)今日之事何如?
(12)大王来何操?
(13)沛公安在?
(14)客何为者?
(15)籍何以至此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7)贪于财货
(18)具告以事
(19)长于臣
(20)因击沛公于坐
(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2)得复见将军于此
被动句
(23)若属皆且为所虏。
(24)吾属今为之虏矣。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起如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
乃令张良留谢
军
①沛公军霸上
②从此道至吾军
③为击破沛公军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幸
① 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去
①亡去不义
②相去四十里
当
①当是时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故遣将守关者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因击沛公于坐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
②因击沛公于坐
为
①客何为者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
④我为鱼肉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⑥为击破沛公车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何辞为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⑩军中无以为乐
因:
①因言曰:……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以
①具告以事
②籍何以至此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且
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且为之奈何
于
①长于臣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然
①然不自意
②不然
③项王默然不应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讨论明确】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特意,副词)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为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
④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⑥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⑧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
⑩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
因:
①因言曰:……(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以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且
③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④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熟读课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讨论明确】
可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顺序讲述。给每个情节拟小标题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千篇 一律。下列小标题可参考: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
【探究活动】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简要分析。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讨论明确】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课堂提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心意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停止
C.头发上指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止:阻止,使……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4.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答案】 C
惜缘
本单元的话题是“Women of Achievement” (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 , 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理想与追求、不同经历的杰出女性, 探讨女性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贡献, 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单元结构包括: 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 e a r n i n g a b o u t L a n g u a g e , U s i n g L a n g u a g e ,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
词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意思的展示或用法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使用。只有通过运用, 学生才能掌握所学到的词汇。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就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 不断地认识新词汇, 运用新词汇。笔者特别设计了几个小环节, 包括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单词, 系统地、反复地学习单词, 最后的小作文写作设计等等。所有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所学的词汇, 真正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人抽取的是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离开了词汇, 学生就无法正确地表达思想。黑体词汇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 是教学重点。黑体词汇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不理解和掌握这部分词汇, 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本单元的两篇阅读话题, 所以黑体词汇的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精确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词汇, 是提高本单元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
学生情况分析: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普通高中, 虽然是年级的重点班, 但是班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学生词汇量不丰富, 不能准确地记住单词并灵活运用, 许多学生对学英语的热情很高, 但是不愿意下功夫花时间去记单词。本节课是词汇课,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单词, 但在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预期在学完本节课后, 学生不仅能正确的读准单词, 记住单词, 还能将单词正确地应用到具体的场景里。
三、教学目标分析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大部分学生能记住所有单词, 会在具体情景下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汇写小短文。教学指导:将知识直观呈现, 从易入手, 使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通过看图片说词汇、头脑风暴等游戏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通过设计梯度练习,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和理解词语的能力。这里可以用学过的单词替换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也可以为了引出新单词的讲解, 用本单元所学新单词去替换旧单词。同时注意该词在句中的用法, 让学生反复用所学词汇造句、模仿, 记住单词;让学生小组合作, 编句子写短文。这样一来, 学生既掌握了单词又学会了应用, 词汇的运用能力比过去有所提高, 一举两得。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认读, 拼读, 逐渐掌握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并能在特定的句型下, 准确地选择这些黑体词汇。
look down upon, come across, refer to, deliver, behave, observe, intend, argue…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而灵活地运用这些黑体词汇, 并用这些词汇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1: Leading-in. (2mins)
T: Show a famous beautiful woman’s picture andask who she is?
Ss: Answer the question; “She is a famousactress: Audrey Hepburn.”
T: Introduce Audrey Hepburn’ famous works, andlead in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know other greatwomen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his unit. At first, let uslearn about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导入课文, 激起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Step 2: First impression on the new words. (10mins)
首先让学生给所学的词汇分类, 然后再进行以下活动 :
Classify the words into groups.
n: human being
n&v: campaign, shade, respect, crowd, support
v: 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deliver
phrases: move off, lead a ..life, refer to, lookdown upon/on, by chance, come across
Activity 1: Guess the meaning of each picture.
T : S h o w s t u d e n t s s o m e p i c t u r e s a n d a s kstudents what it is or what they are doing to lead tothe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直观形象地引出新单词:human being, crowd, shade, campaign, respect, argue, observe,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Activity 2: Brainstorming. (系统记忆法)
Dialogue 1:
T: Can you express “respect” using another wordor phrase?
Ss: Look up to.
T: Good, and what is its opposite meaning?
S: Look down upon/on.
T: Well done, can you think of other phrases withthe verb “look”?
Ss: Look at, look for, look into, look through, lookout…
Dialogue 2:
T: I came across Zhang Xue in the street yesterday.That means that I met her unplanned. Do you knowthe meaning of “come across” in this sentence?
Ss: It means“偶然遇见”.
T: Great! You are very clever! Can you think ofmore phrases about “come”?
Ss: come out, come in, come up with, come into, come by…
设计意图:通过已知词汇“respect”, 引出其近义词“look up to”, 又引出新单词“look down upon”。这个动词, 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所有关于这个动词的搭配, 既学了新短语, 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短语, 扩充了词汇量。
Activity 3: Give the word correct meaning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情境记忆法)
根据语境猜词义:
1. A. 投递, 运送B. 发表 ( 演讲等 ) C. 宣布, 助产, 接生
(1) The mailman delivers the mail twice a day inthis area. ( )
(2) She delivered a healthy baby. ( )
(3) She will deliver a speech about how to studyEnglish tomorrow. ( )
2. A. 参考, 参阅B. 把……称作C. 指…而言
(1) Complete the exercise without referring toyour notes. ( )
(2) When I said someone is stupid I wasn'treferring to you. ( )
(3) Don't refer to your sister as a silly cow.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词汇, 注意一词多义。
Activity 4: Filling in the blanks. (6mins) (重复记忆法)
(1) 过着幸福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2) 过着简朴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3) 过着艰苦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4) 过着凄惨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5) 过着舒适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设计意图:不同的句子, 相同的短语。通过更改短语前的修辞, 不断地重复, 让学生掌握“lead a…life”这一短语的用法。
Activity 5: Replace the words or phrasesusing new words. (以旧带新法)
(1) The guard waved the f lag and the train got away.
(move off)
(2) It happened quite by accident.
(by chance)
(3) She is in favor of the president’s opinion.
(support)
设计意图:以旧带新, 通过近义词帮助学生学会新单词。既复习旧单词, 又掌握新单词及短语。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5mins)
T: Play the tape and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to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words.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 to read in awhisper.
Ss: Read for each other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in pronunciation.
设计意图:学生对单词已经有了初步印象, 再放单词录音, 学生更印象深刻。让学生跟着录音读, 同伴互读, 从根本上纠正发音。掌握标准的发音是学习词汇的关键。
Step 4: Some usages of the key words: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8mins)
Group work: Make students look up the usage ofthe following words by referring to their dictionaries.Then ask a speaker of each group to explain a wordto other students. (Each group chose one word toexplain) , students have right to ask questions.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讲解单词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小组合作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意力更加集中。有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再加以完善和补充。
Step 5: Have a competition. (5mins)
Activity 1: Filling in the blanks.
(1) They were observed _____ (enter) the bank, so someone dialed 110.
(2) We are always arguing _____ each other_____ money.
(3) The book is intende ____ advanced learners.
(4) No matter what you have achieved, you haveno reasons to look down ____ others in your fi led.
(6) The lecturer move ____ before the audiencecould raise any questions to him.
Activity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 English.
(1) 我知道在学校如何 ( 守规矩 ) 。
I knows how to ______________ in school.
(2) 你可以 ( 在字典里查 ) 这个单词的意思。
You c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find themeaning of this word.
(3) We sh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常尊敬 ) our English teacher.
(4) You’re to ___________________ ( 把这些花送到 ) before 10.
(5) 我昨天偶然碰到了一个老朋友。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terday.
(6) 我出生的时候, 我的祖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When I was born, my grandpa ______________.
(7) In the old days, his father was not able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______ ( 支撑 ) his family.
设计意图:竞赛的练习题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帮助学生重复记忆所学词汇, 印象更深刻。
Step6: Try to make a short story using thewords we learnt today. (at least 8 words shouldbe included) (10mins)
T: First make students in groups to write one ortwo even more sentences including the words welearnt in the class. Then try to connect the sentencesusing conjunctions.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的翻译、写句子、写短文, 逐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单词的印象, 逐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词汇的能力, 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胜利的自豪感。
范文展示: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小组词汇竞赛
2. 小组合作写出的小作文
评价方法:
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情感和主旨。
2.充分朗读及至成诵,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画面美。
3.分析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第一部分
【探究一径】
【主问题】诗品见人品,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见出毛泽东怎样的人格魅力?
1.这首词的内容就是以诗人的活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找出表现线索的动词并加以赏析。
2.朗诵全词,诗人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画面?请分析这些画面塑造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却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请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其人格魅力。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营造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柳亚子与毛泽东的交谊及诗词唱和》(百度文库)
3.“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请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相关素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沁园春长沙》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é)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呜咽(yè)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
C.携手(xié) 沉疴痼疾(kē)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挥斥(奔放)方遒 指点(教导)江山 漫(满)江碧透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文字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中流击(打击)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 岁月稠(多)
3.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解说正确的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
4.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课文探究检测 熟读这首词,回答5~8题
5.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6.“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 、 、 、 、 、 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 、 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尤其是一个“ ”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7.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 ”,该字主要统领了
几句,这几句从 、 、 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三、课外提升训练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10. 比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毛泽东词“犹有花枝俏”和“俏也不争春”中的两个“俏”字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毛泽东在词前加引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必修①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立、看、怅、问、忆
2.上片运用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和游鱼等意象,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的意象,描绘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表现了诗人参与革命事业的雄姿英发和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激流勇进的自信和决心。
3.诗人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是一位奋力改造旧中国的革命斗士,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和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虽身处革命的暂时逆境,但诗人怀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横扫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必胜信念,因此仍能不畏险阻,奋发进取。这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精神境界的崇高美。
【对应检测】
1.C (A项“舸”gě。B项“廖”-“寥”。D项“峥”zhēng。)
2.B (A项“指点”-评说。C项“侣”-同伴。D项“击”-拍击)
3.C (把……看成是粪土)
4.B(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5. D (“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6.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7.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8.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9.(1)长短句(诗余)(2)D
(3)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10. (1)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鲜艳夺目,馥香迷人,但从不以此而骄傲,只是充当报春的使者,让人们感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到来,实际是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前景是光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2)宋代词人陆游咏梅词的愿意:陆游在梅中所见到的是那些“寂寞”、“愁”、“苦”、“零落”还“香”,这是封建社会失意士子寂寞感伤、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流露。而毛泽东所咏之梅则是悬崖一枝独俏,傲对百丈冰,报春不争春,梅子笑东风。意境豁然开朗,充满活力、斗志。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反其意”,一反陆游那消极的寂寞感伤、孤芳自赏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之深意。
惜缘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感受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特征,体会诗人对大堰河寄托的思想感情。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戛然( ) 瓦菲( ) 贝壳( ) 火钵( ) 忸怩( )
团箕( ) 青苔( ) 悉索( ) 荆棘( ) 凌侮( )
叱骂( ) 飘泊( ) 典押( ) 冰屑( ) 胳膊( )
2.辨析字形并组词。
(1)堰( )揠( ) (2)掐( )陷( ) (3)侧( )恻( )
(4)檐( )赡( ) (5)菲( )扉( ) (6)苔( )怠( )
3.关于作者
19,艾青出生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姓蒋的地主家庭。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爹娘。父母迷信,就把他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大堰河”(浙江金华方言“大叶荷”的谐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一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反馈矫正】
1. jiá fēi ké bō ní jītái xī jí wǔ chì bó yā xiè bó
2.⑴ 大堰(yàn)河 揠(yà)苗助长⑵掐(qiā)算 陷(xiàn)阱 ⑶侧(cè)目 恻(cè)隐 ⑷房檐(yán) 赡(shàn)养⑸芳菲(fēi) 扉(fēi)页⑹青苔 怠慢
☆课堂探讨☆
要点一:梳理情节结构,概括诗歌内容。
【探究活动】
诗歌可分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划分诗歌结构的题目,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注意抓住诗歌中一些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讨论明确】
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课堂提升】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答案】D
2. 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第三节的鉴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A.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口吻,追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B.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因此诗人说“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C.“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冷落、凄凉的惨淡景象。
D.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而首尾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则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答案】A
要点二:探究人物形象特征。
【探究活动】
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注意诗中相关大堰河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讨论明确】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1)诗中写大堰河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这对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她在家人心中的地位,受到丈夫和儿子们感念的,正是她善良、勤劳的美好品质。
(2)“大堰河,含泪的去了”一句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案】表达了大堰河对人世生活的留恋,对家人(包括“我”)的挂念,对辛酸悲苦生活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深切的同情与痛悼。
【解析】本题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反复手法的作用,一是“含泪”的意义。在诗歌中反复的手法显然是为了使感情更加深挚、强烈,也可以借反复推进诗歌的感情发展。这里是突出我的内心的感受:同情、哀伤。大堰河临终时的泪水至少包含基层意思: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恋,二、对自己一生不幸的难过,三、对乳儿的挂念。
(3)第二节中的排比句交代了什么内容?这些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交代了大堰河在这人世间受奴役、受欺凌的奴隶生活以及死后所得到的微不足道的“回报”。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的深切同情、深切悼念和对这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解析】诗人连用五个“同着”,道出五层内容:一、大堰河被侮辱的地位;二、被压迫的生活;三、困苦的生活和微不足道的人世回报;四、冷酷、冷漠的处境(墓地有象征意);五、死后随风飘散的一切(纸钱灰)。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把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这里既有对造成大堰河悲苦人生的黑暗社会制度,让她受侮辱的严酷家庭宗族环境的声讨和控诉,亦有大堰河忍辱懦弱的性格因素的反思;这里更传达出诗人对乳母去世的无尽痛楚和同情。
惜缘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 )物 b朝服( ) c假借( ) d郎中( ) e 左右( )
f 轲自知事不就( ) g 卒( )起不意 h秦王还( )柱而走 I 振( )怖大王之威
j比( )诸侯之列 k唯( ) l陛( ) m顾( )笑武阳 n发( )图 o 自引( )而起
p荆轲废( ) q乃引( )其匕首提( )秦王) r被( )八创 s 生劫( )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 ②.自引而起,绝袖 ( )
③.秦王还柱而走 (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5.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
六、拓展延伸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参考答案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礼品 b穿上朝服 c宽容,原谅 d宫廷的侍卫 e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f成功 g通“猝”,突然h通“环”,绕 i通“震”,惧怕
j并,列 K希望 l殿前的台阶 m回头看 n打开 o身子向上起了
p倒下 q举起 r受∕伤 s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自我校对】
①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②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③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②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参考答案】:
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2.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智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无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变现荆轲的性格。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秦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形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5.秦王“还柱走”的狼狈,以剑击荆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6.荆轲被断左股,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虽然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当堂测验
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3.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4. ①稍微 ②断 ③跑 ④没有用来……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 ①以:按照,做介词 ②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③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④其:他们的,做代词
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六、当堂检测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参考答案】:
柳宗元诗歌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
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陶渊明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总结:柳诗与陶诗可谓言各有当,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心理,同时也就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比较起来,柳诗与今天的见解更靠近些。
惜缘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可通过对《鸿门宴》情节的解读以及穿插诵读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
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
教学方法 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饭局”导入,穿插图片。“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俗话说“席无好席,宴无好宴,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有这么一个饭局改变了历史--《鸿门宴》。历史上其他著名的饭局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
二、作者简介
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三、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刘邦集团项羽集团
沛公(刘邦)项羽(项王)
曹无伤(沛公左司马)范增(项王军师,亚父)
张良(沛公谋士)项伯(项羽季父)
樊哙(沛公之参乘)项庄(项羽堂兄)
注:亚父,亚,次也,对之尊敬仅次于父
季父,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季父即最小的叔叔
四、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上人物的活动,理清全文故事情节
宴会前
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定策-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王设宴-(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王不应-(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三起)樊哙闯帐-(三落)王赐酒肉
宴会后
沛公逃离-张良留谢-亚父破斗-诛杀无伤
五、合作探究
探究一、《鸿门宴》之座次文化礼仪
鸿门宴上,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刘邦的参乘樊哙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冲入营帐,“披帷西向立”。樊哙地位比张良又下一等,此时他虽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却仍然不忘规矩,不仅站立,而且“西向”。樊哙的“西向立”,正表明“西向”是最卑的位次。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那么现代宴席座次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桌次排列
其一,居中为上。即各桌围在一起时,居于正中央的邢张餐桌应为主桌。
其二,以右为上。即面朝正门,主桌右边的桌次高于主桌左边的桌次。
其三,以远为上。即距离宴会厅正门远的桌次高于距正门近的桌次。
其四,临合为上。即临近舞台的桌次高于距离舞台远的桌次。
位次排列
其一,面门为主。指在每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居中位置为主位,主位右侧为主宾位。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主宾坐在主位,而请主人坐在主宾位。
其二,右高左低。指在每张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应以该桌主人。
其三,高近低远。指在每张餐桌上,距离该桌主人近的位次高,远的位次低。
其四,各桌同向。指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其他各桌的主位均应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探究二、有人说《鸿门宴》预示着刘项双方将来的成败,对此你怎么看?
项羽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多次拒绝范增诛杀刘邦的计谋)
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被刘邦三言两语就忽悠过去)
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听信刘邦,不应范增,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不究逃席,安然受璧)
养奸贻患,胸无城府。(轻信项伯和刘邦之言)
刘邦
从善如流,知人善用(以商量的语气和张良对话,听从张良计策;听从樊哙计策逃离)
能言善变,能屈能伸(对项伯像兄长一样对待,对于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不以为意)
机警圆滑,虚伪狡诈(对项伯和项王的一番话以及和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见机能断,有奸必肃(出了宴会立即逃离,回去诛杀曹无伤)
看一看,以下这些性格中你是否位列其中?
脾气暴躁焦虑紧张
忍耐忧郁钻牛角尖
多疑嫉妒拖拉散漫
这些在常人看似不好的性格是否就一定都会导致失败呢?
性格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要善于发挥性格的长处,扬长避短,使身心愉悦,方能迈向成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解,翻译1、2段
杨遵清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③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合作探究】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忧”的内涵是什么? 2、“对酒当歌”,想一想以前学到的一些涉及酒的诗词。
3、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4、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6、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8、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9、曹操面对满座嘉宾,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10、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11、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1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1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2、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③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合作探究】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忧”的内涵是什么? 2、“对酒当歌”,想一想以前学到的一些涉及酒的诗词。
3、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4、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6、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8、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9、曹操面对满座嘉宾,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10、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11、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1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1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张文龑
【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推荐阅读: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鸿门宴》教学设计10-14
《鸿门宴》学案5课时 (人教版高一上册)07-27
《鸿门宴》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2-10
鸿门宴复习教案06-21
鸿门宴原创教案10-07
《鸿门宴》比较阅读附答案10-14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注释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