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共7篇)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1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分析了<世界能源展望2009>中有关450情景对我国参与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指出该情景的减排基准过高,情景中描述的全球减排协议标准对我国工业及交通行业发展影响巨大,所规定的从开始给主要发展中国家实施碳排放总量限额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作 者:杨玉峰 苗韧 陈子佳 安琪 作者单位: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刊 名:中国能源 ISTIC英文刊名:ENERGY OF CHINA年,卷(期):200931(11)分类号:N54关键词:世界能源展望2009 气候变化谈判 450情景 碳排放总量限额与碳交易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2

Logistic模型又称阻滞增长模型, 不需要严格假设条件, 能刻画包含战争、技术进步和重大事件影响因素在内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的反馈机制, 已经在人口预测、疾病控制、种群繁殖等众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实际运用。目前, 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利用Logistic模型对能源消费领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预测, 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1 - 2]。

本文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 建立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通过对能源消费预测曲线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 给出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对策。

1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情况简介

BP统计数据结果显示[3], 2011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印度、日本、加拿大、德国、巴西、韩国和法国, 占全部统计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5. 3% 。

除世界能源消费外, 我们从中选取了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情况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国, 2011 年的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额的39. 8%[3]。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费趋势对未来世界能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 其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但是其能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前列, 具有现代发达国家的典型能源消费特征。巴西作为拉丁美洲国家, 与中国同属 “金砖四国”, 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国家之一。法国是欧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具有欧盟能源消费的典型特征。

因此, 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等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 覆盖了亚洲、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等主要能源消费区域, 其能源消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基本可以表征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发展方向。图1 是采用BP公司1965—2010 年的统计数据绘制得到的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等国家能源消费曲线。

2 建立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2. 1 Logistic模型简介

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1]:

其中, N为因变量, 表示国家能源年度消费量, N0为基准年国家能源消费量; t为自变量, 表示时间; K为常数, 表示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极限值。r为国家能源消费固有增长率;

这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 解出N表达式, 进行线性代换,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结果进行算法优化和线性拟合[2]。

2. 2 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函数和世界能源年度消费函数的建立

根据BP官方网站发布的1965—2010 年度世界能源数据统计年鉴里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统计数据[4], 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 经过算法优化后, 建立了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等国家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其分别如下:

单位: Mtoe

鉴于各国经济发展形态各有不同和数值模拟过程中的数据优化选择, 模型建立过程中使用的样本数据略有不同。其中, 中国样本数据采用2001—2010 年数据, 其他国家样本数据都采用1965—2010年数据。从公式 ( 2) ~ 公式 ( 7) 可以得知, 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极值分别为3 200mtoe、2 910mtoe、570mtoe、306mtoe、295mtoe、19 300mtoe。

图2 是公式 ( 2) ~ 公式 ( 7) 数值模拟得到的世界及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等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趋势图。

图 2 中国 ( a) 、美国 ( b) 、日本 ( c) 、巴西 ( d) 、法国 ( e) 等国家及世界 ( f) 能源年度消费 Logistic 预测曲线图

2. 3 国家能源年度消费预测函数模拟误差分析

公式 ( 2) ~ 公式 ( 7) 建立的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函数在不同年度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统计值之间的误差如图3 所示。总体上来看, 除了少数误差数据超过10% 之外, 绝大部分模拟误差基本控制在 ± 10% 以内。从1970—2010 年, 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模拟误差都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之内, 且均围绕中心线期望值 ( 0% ) 波动。这充分说明了本文所建立的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函数对历史数据具有一定可再现能力, 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4 2011 年能源消费预测误差分析

基于公式 ( 2) ~ 公式 ( 7) , 我们预测了2011年的各国能源消费总量。具体如表1 所示。表1 同时列出了各国公布的2011 年实际能源消费总量。对比模拟预测值和实际报道值可以发现, 预测误差基本处于5% ~ 12% 区间, 这与图3 非常相符。这说明本文所建立的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Logistic预测函数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3 世界及各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趋势预测分析

3. 1 经济危机对国家能源年度消费的影响

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Logistic模拟曲线与实际曲线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吻合度较高。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Logistic模拟曲线为平滑 “S” 型曲线, 而实际能源消费曲线在总体递增的基础上, 也出现了若干次明显的下挫, 这主要是源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或有影响力的局部战争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 导致能源消费的短时降低, 如三次石油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在经过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调整和恢复后, 各国能源消费历经 “V”型反转后, 仍统一回归到类Logistic曲线的发展轨道。

3. 2 当前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增长率过大

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函数的增长率 ( r =0. 2201) 明显大于其他国家, 表现为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态势非常迅猛。2011 年的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于2000 年净增加了158. 6% 。在约十年时间内, 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年度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由2010 年的10. 8% 增长到2011 年的21. 3% 。过高的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增长率对中国的能源供给、能源安全影响巨大。

3. 3 未来10 年中国国家能源遭遇供给瓶颈

中国于2011 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 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 上升至2012 年的57% , 突破了50% 的警戒线[5]。从图2 ( a) 中可以看出, 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在 “十三五”末即2020年左右就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 能源年度消费极限值仅为3200mtoe。相对于2011 年, 后续9 年的中国能源年度消费极限增量约为587mtoe, 仅相当于2008- 2011 年4 年的增量值。但是, 按照我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到2020 年, 国民生产总值将相对于2010 年翻一番。基于当前中国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长趋势, 有限的能源供给增量如何满足我国 “十二五”和 “十三五”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将是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单位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 势在必行。

3. 4 未来国际和国内能源竞争形势依然严峻

对比图2 中各国能源年度消费预测曲线可以发现, 美国和世界约在2080 年达到能源年度消费饱和状态, 而日本、法国、巴西约在2040 年达到饱和状态, 分别滞后中国约60 年和20 年。同时可以看出, 相对于2011 年, 2020 年世界能源年度消费增量为825mtoe, 其中71% ( 约587mtoe) 为中国的能源年度消费增量。随着岩页气等新兴开采技术的引入, 世界能源可开采量正逐年增加,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自给率逐步提高, 短时间内无需为能源供给增长过分担忧, 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当缓解未来10年国际能源竞争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压力。

但是从上述数据来看, 我国的能源增长需求过于旺盛, 在当前国际能源定价机制环境下,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需要我国在稳定现有能源供给渠道的基础上, 扩大能源供给量, 不断增强世界能源定价话语权, 并积极开拓新的能源供给区域和实施更加优化灵活的能源组合方式。

同时, 相对于未来10 年国际能源竞争态势相对趋缓的状况, 面对我国可以获得的有限能源资源, 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单位之间的内部能源消费竞争将更为激烈, 更值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决策咨询人员关注。为建立内部竞争有序、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消费环境, 有必要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能源规划和行之有效的行政政策, 统筹兼顾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 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同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和企业适当倾斜, 引领国家能源消费的总体发展方向。

3. 5 巴西国家能源年度消费的特点

Logistic模型是典型的阻滞增长模型, 有固有增长率和容纳量参数, 随着经济的增长, 理想能源年度消费会从初始增长阶段到指数增长阶段再到稳定生长阶段, 呈现典型的 “S”型曲线。在经历了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 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就已经步入了快速、成熟的增长轨道, 与之相适应的是, 世界、美国、日本、法国从1965 年起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Logistic预测曲线并没有出现初始增长阶段, 而是直接呈现为指数增长阶段。与实际情况同样相符的是, 21 世纪前10 年中国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曲线同样处于Logistic预测曲线的指数增长阶段。

只有巴西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Logistic预测曲线在包含快速增长阶段之外, 还呈现了局部的初始增长阶段 ( 实为初始增长阶段的末期) 。这与巴西的能源结构和发展密切相关。20 世纪中期, 受限于当时的探测和开采技术, 巴西一直被认为是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6], 只能从国外进口常规的一次能源。在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两年后, 巴西政府执行了乙醇计划, 目的是降低对世界能源的依赖程度, 巴西能源消费出现了初步的增长。近些年来, 巴西乙醇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 /3, 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50%[7]。巴西自从2006 年首次发现了盐下油气以来, 先后至少发现了5 块油气田[7]。2008 年12 月, 巴西的石油平均日产量已经达到了188 万桶, 位居拉美第三位。巴西的已探明石油资源达到98. 91 亿吨, 排名世界第14 位; 天然气资源量为6 万亿m3, 排名世界第18 位。根据EPE的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气资源投入开发, 2006 年到2022 年巴西国内石油产量将继续保持超出国内石油消费量。预计到2022 年, 巴西国内的石油产量将达到300 万桶/日[8]。巴西的能源消费潜力被逐步激发出来, 步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巴西的能源已探明存量和供给量大幅提高, 巴西的能源年度消费极值 ( K) 也会出现一定增长, 其国家能源年度消费Logistic预测曲线也会有相应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 巴西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在21 世纪前10 年的增长率有了明显的增大, 已经出现了偏离原有预测曲线的发展态势。

但是以巴西为代表的中南美国家的能源年度消费量和年度消费增量在未来10 年的变化都非常有限, 对全球能源消费影响不大。因此, 中南美洲区域巨大的潜在石油储量和开采量, 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未来10 年能源供给增量巨大的紧张局势。拓展我国在中南美洲区域的能源供给, 应是我国未来能源国际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

4 中国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建议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经济地位又决定了国家的世界地位, 因此, 世界各国对能源都极其重视。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期, 要充分做好未来国家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稳步推进。现给出如下能源政策建议:

( 1)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虽然已探明的传统石化能源可开采量在逐年缓慢增加, 但是不可逆转的是, 地球上的石化能源正逐渐在不可再生地被消耗掉。并且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世界能源竞争, 我国目前的 “低效率”能源消费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我国能源政策的首要措施应该是, 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能, 限制高能耗产能, 积极推广节能技术, 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GDP能耗, 为2020 年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夯实基础。

( 2) 准确预期全球能源竞争形势, 洞悉各国能源战略, 确保能源供给安全。不同国家面临各自的能源需求压力, 会制定不同的国家能源政策, 但是稳定能源供给的目标是一致的。公共海域划分的争端, 密集进行北极科考等, 都暗含着能源争夺战进一步升温。我国在稳定现有能源供给量的基础上, 应利用多种贸易方式, 与包括中南美洲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能源合作, 拓宽能源供给渠道, 增大能源供给容量, 分散能源采购风险。同时, 积极采用新型能源勘探和开采技术, 提高国内石化能源的开采效率和开采量, 并从政策上和经济上激励新能源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推动, 直接或间接的增大能源供给总量。

( 3) 科学制定国家层面的能源法规体系和政策。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能源规划和行之有效的行政政策, 统筹兼顾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 优化国内能源资源配置, 同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和企业适当倾斜, 引领国家能源消费的总体发展方向。

摘要:基于Logistic模型, 利用1965—2010年度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历史统计数据, 数值优化并建立世界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和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等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绘制至2120年的相应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曲线。模拟数据表明, 在当前能源资源禀赋下, 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极值分别为3200mtoe、2910mtoe、570mtoe、306mtoe、295mtoe、19300mtoe。面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中长期的能源消费紧迫形势, 结合世界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能源消费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的能源消费特点和具体国情, 提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预测,政策

参考文献

[1]付娟, 金菊良, 魏一鸣, 等.基于遗传算法的中国清洁能源需求Logistic预测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 2010 (9) :175-178

[2]杨波, 谭章禄.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2) :45-48, 58

[3]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DB/OL]. (2013-06) [2013-03-20].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

[4]BP, Historical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65-2011[DB/OL]. (2012) [2013-3-20].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

[5]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政策 (2012) [DB/OL]. (2012-10-24) [2013-03-20].http://www.gov.cn/jrzg/2012-10/24/content_2250372.htm

[6]王宇丹, 宋媛.世界石油版图中心或转西半球[J].决策与信心, 2012 (2) :21-22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3

关键词:金融开放;经济增长;资本账户开放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持续推动作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继推行金融开放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开放属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对外方面,它主要包括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市场开放。其中广义上资本账户开放定义为不对资本跨国交易进行限制或对其采取可能会影响其交易成本的相关措施,而狭义的资本账户开放主要是指取消跨境资本交易的汇兑环节限制,可以理解为允许国际资本和本国资本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自由进出。而金融市场开放主要是指允许外资金融机构以独资、合资或并购等方式在本国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服务业。

然而伴随着近几年金融危机的频频来袭,各国的资本开放账户是否能够应对大量外资流入可能引起的货币危机,这一疑问同样存在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因此后危机时代金融开放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两方面的。以下将从我国目前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入手,以及通过对少数国家的经验借鉴,来促进我国金融开放的顺利实施。

二、经济增长下的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我国中国的金融开放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关键还是需要看其在生产效率上的提高。我国金融开放的第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1979.1.1-2001.12.10),此时同样也是我国金融开放的尝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后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使金融市场发展进入第二阶段(2001.12.11-2006.12.10),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也是国内金融开放的实质性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6.12.11-至今)则是我国金融全面对外开放的实施阶段。在现有的金融开放政策框架下,金融开放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在开放尝试阶段,金融开放使人均GDP年均提高0.028%-0.094%;第二阶段为0.08%-1%;第三阶段为0.06%-0.18%。

由此,金融开放对我国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是有两面性的。首先,虽然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具有较高的国内储蓄率、长期性资本的流入,以及较好的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经济的相对稳定性,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以吸引长期直接投资为主的金融开放策略的实施,使得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从而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有可能由于国内自身发展不足,特别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官方承诺开放的速度和质量不相匹配,导致金融开放的真实水平与官方承诺水平并不协调,这样便会达到抑制国内资本积累同国外成熟技术结合的负效应。倘若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也会导致国内经济抵御金融风险的冲击能力脆弱,给增长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如何改善金融开放已经带来的或者可能带来的不良冲击,成为当前中国金融开放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政策的经验借鉴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各国间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各国在金融开放政策上逐步成熟起来。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开放经验尤其值得深入学习与探讨。

东南亚国家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一批有一批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走出金融开放的第一步,而新加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跻身离岸金融市场的行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虽然未能幸免,但凭借其成功的金融开放政策,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受到的危机影响最小、处境最佳。总结其能在多次经济危机中依据保持国家金融状况稳定多半归功于其良好的金融开放政策,尤其是以下几方面比较值得借鉴。

1. 重点发展金融业,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1968年创立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2013年5月,新加坡开展离岸市场人民币清算服务,成为第三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2. 引进声誉良好且注册资本不少于800新币的外资银行,并建立商业银行竞争机制,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等方面实行极其严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使得呆坏账比例控制在2%-3%。

3. 对于本国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尤其是银行业务的管理上,例如资本充足率最低设限为12%,但实际中甚至高达20%。

然而相比之下,泰国1997年首发罕见的金融危机,墨西哥1994年也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多半是泰国与墨西哥的不当的金融开放政策引起的。均由于两国大肆放开对外资的限制,而导致其走上了匆忙的金融自由化道路。过快的经济自由化造成经济实体空虚,从而禁不住丝毫的“泡沫经济”的打击,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

澳大利亚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上,同样在推进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方面实现了出乎意料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20多年的改革经验对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实行金融市场全面自由化。以放松管制为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1980年起,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取消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取消外汇管制等金融管制措施,实现金融全面开放。

2. 推进金融监管市场化,1996年,成立金融体系调查组,提高监管效率,实现金融监管体制的严格的管理方式。

四、政策建议

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金融开放成功的实践以及泰国、墨西哥过度开放而引起金融危机的教训为我国目前金融开放现状提供了很好的修正蓝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 建立审慎的银行业管理体系,加快跨境资本的流动速度。以澳大利亚为蓝本,积极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国资银行走出国门,以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银行内部建立可操作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资本质量,有效抵御外来风险。

2. 逐步放开利率,渐进式实现利率市场化,便于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利率水平,但前提是建立存款保证金制度,从而有助于有效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改善产品,推进机构的经营改革和发展。

3. 逐步适当的放开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外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既包括经常项目又包括资本项目。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4

世界腈纶工业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各地区的腈纶工业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欧美发达地区的一些大腈纶生产厂家淡出腈纶业,而日本腈纶业仍以产品开发求胜.根据我国腈纶工业的现状,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探讨了我国腈纶业发展的出路.

作 者:张从容 Zhang Congrong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29刊 名:当代石油石化英文刊名: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年,卷(期):9(9)分类号:F4关键词:腈纶 发展趋势 产需 发展战略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5

从能源储量方面来看, 美国是能源大国, 日本最为贫乏, 澳大利亚介于二者之间;从能源立法体系层面而言, 美国、澳大利亚都建立了联邦立法与州立法并存的立法体系, 日本构建了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 三国在能源立法方面各具特色。

㈠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能源立法方面较为完善。美国既有联邦层面的立法和各州的立法又有能源基本法、煤炭法、电力法、石油燃气法、原子能法等能源单行法。能源立法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为应对能源危机, 美国政府于1975年通过了《能源保护法》, 并于1978年出台了《国家能源法》, 旨在倡导使用煤炭以代替油气, 通过减免税率等方式鼓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改变传统的电费收取标准, 逐步取消天然气价格的限制等。特别是《1992能源政策法》的出台, 引导美国走向有着更高的能源效率、更加环保经济、更加安全的未来[1]。

2005年为适应出现的能源新问题又施行了《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 它是美国近十几年来第一个综合性的能源方面的法律, 有学者将其视为“美国能源领域的航空母舰法”[2]。该法将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作为重点, 通过政策引导, 法律规范, 增强个体节能意识, 减免节能产业的税收额度, 开发和替代可再生能源, 加大国内能源生产, 减少对外能源依存度。2007年的《新能源法案》可称作是美国能源法的新亮点, 规定了节能、减税、清洁能源的使用等条款, 尤其突出节能这一目标。2009年美国众议院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2010年, 《美国能源法》草案出台, 美国可谓是拥有庞大的能源法律体系。

㈡日本日本是能源供需矛盾比较典型的国家,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进口国的日本, 其能源立法主要有赖于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现状。日本国内的能源储量十分匮乏, 能源自给率严重不足, 几乎所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要依赖进口。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日益升温的供需矛盾引发了国内的能源危机, 日本借以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能源供需制度, 对能源利用加强监管, 并对相关产业进行引导。早期日本采取的是对各个能源产品进行单独立法的模式, 相继制定了《石油业法》《替代石油能源法》《电力事业法》《天然气事业法》《原子能基本法》《能源利用合理化法》《节约能源法》《电力事业法施行令》《天然气事业法施行令》《天然气事业法施行规则》《天然气事业相关费用令》《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等配套性法律法规。随后, 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 系日本能源法律体系之基本法。该法仅十四条, 明确规定了制定本法的目的、基本指导思想、适合环境的具体措施、市场机制的利用、国家的义务、地方公共团体的义务、事业者的义务、国民的义务、相关当事人的相互协助、法律措施等, 以及政府向国会的报告义务、能源基本计划、国际合作的推进和能源相关知识的普及等内容。

因日本能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 日本特别注重对于能源的高效利用与节约利用, 同时更加将侧重点集中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之上。据此, 日本于1979年正式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 并于1993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5年、2006年先后进行多次修改, 当前此法已从原来的生产领域延伸到运输部门和生活领域。日本还于1997年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 并于1999年、2001年、2002年历经三次修改。同时, 日本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以贯彻《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的实施, 该法令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经四次修改, 旨在大力发展本国的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目前, 日本已形成了以能源基本法和能源专门法、单项产品法为核心, 以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等为补充的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

㈢澳大利亚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净出口国以及世界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即便如此, 该国仍然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偏高、能源投资缺口大和能源市场改革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以解决上述能源问题。例如1953年的《原子能法》, 2000年的《可再生能源 (电力) 法》, 2004年的《国家电力法 (草案) 》, 2006年的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基本大法《近海石油法》以及《天然气法 (草案) 》, 2009年的《可再生能源法》, 2010年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法》和《建筑能效标识法》等。为确保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20%的目标, 澳大利亚政府将《可再生能源目标法》拆分为《小规模可再生能源计划法》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目标法》, 以促进本国内不同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还于2004年公布了能源政策白皮书, 正式确立了澳大利亚“繁荣、安全和永续”的未来能源发展政策框架[3], 并在2006年对能源政策白皮书进行了修改。澳大利亚能源法律体系的特点是将与能源相关的各类活动都纳入到能源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内[4]。纵观其能源立法体系, 涉及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行业标准或指南等, 涵盖能源权属、行业市场准入、能源投资审查等行业市场管理制度, 以及能源储备、能源安全制度, 较为全面。

二、对我国能源立法之启示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能源立法体系, 立法条款与政策规定各有差异, 但不难从中析出立法先进性与合理性的共性, 以期为我国的能源立法提供借鉴与经验。

㈠构建系统完整的能源法律体系综上可得, 纵然美国、澳大利亚施行的是联邦法律和州法律并行机制, 但却和其他单一制国家一样, 如日本, 形成了以能源基本法为核心, 各单行的能源法律法规与配套性政策规定为补充的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同时, 各国又各具特色。如美国以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快为其重要的特点, 在美国, 几乎每年都会出台能源相关的法案。在日本, 一旦施行某部法律或法规后, 必然会有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同时发布。对于澳大利亚来说, 辐射联邦和各州的能源法律法规不仅涉及区域广, 而且涵盖的内容丰富, 囊括了能源开发、利用、运输、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各个方面。

纵观我国能源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煤炭法》 (1996、2011年修订) 、《电力法》 (1996年) 、《节约能源法》 (1997年制定, 2007年修改) 、《可再生能源法》 (2006年)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2010年) 等能源专门法, 并出台了《乡镇煤矿管理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大量相配套的能源政策、条例、实施细则等, 并于2007年颁布了《能源法 (草案) 》, 但至今仍未通过审议。据此,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颁布施行《能源法》, 并适时制定《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以期形成以能源基本法为核心, 以各能源单行法、能源行政规章、能源规范性文件、国家能源标准等为辅助的系统完整能源法律体系。除了立法结构应不断完善, 在立法内容上更应实现与时俱进、适时增减。比如已经颁布了将近二十年的《电力法》在许多方面已与现实社会需求格格不入, 亟待进一步更新。

㈡更新能源立法以增强可操作性立法之目的在于实施。评价一部法律的好坏不在于其原则性有多强或是立法时间有多久, 而应以其实际效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欲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保证法律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是关键, 从日本的能源立法中尤其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灵活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第12条明确规定:“政府应当及时了解和应对有关能源形势的变化, 并且在对有关能源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至少每三年对能源基本计划进行一次检讨。认为有必要时, 应变更能源基本计划。”因此, 各能源法律变动较为频繁。如1979年, 日本首部《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该法自实施以来, 先后修订了8次, 每一次的修改都是根据市场变动的需要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其中2002年的修改提高了汽车、空调、冰箱等产品的节能标准;2003年的修改对企、事业单位的能耗标准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节约达标者可减免税收, 未达标者则重罚;2006年修改则将液晶等离子电视机、DVD录像机、保温电饭锅、微波炉、卡车、巴士等产品追加为“领跑者”对象, 并重新评估了空调器和电冰箱标准[5]。

在可操作性上, 2007年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强调了能源计量管理, 明确了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的节能义务, 对用能产品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在可操作性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配套的国家节能标准, 包括22项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5项交通工具燃料经济性标准, 11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源效率标准, 8项能源计量、能耗计算、经济运行等节能基础标准等相继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6]。目前我国现有的立法中既存在陈旧性立法时效性差的问题, 又面临着诸多原则性的条款难以实施的瓶颈。因此, 我国应借鉴别国成功经验, 适时修改、不断更新能源相关法律法规, 填补立法空白。

㈢建立适宜本国的能源管理机制有学者曾对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将这些国家的能源资源管理体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7]:一是由自然资源部负责能源管理。如加拿大 (自然资源部) 、澳大利亚 (工业、旅游和资源部) 、美国 (内政部) 、俄罗斯 (自然资源部) 等, 这些国家都是自然资源门类齐全并且丰富的资源大国, 并且这些国家管理水平相对较高, 属高级别的集中管理模式;二是由综合经济部门或工业部门管理能源。如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立了资源能源厅, 负责能源战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 统一管理能源的生产和供应等。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能源管理模式为低级别的集中管理模式;三是专门成立石油部门或能源部门管理能源。比如印度、科威特、尼日利亚、埃及、越南、挪威等;四是由矿业和能源部或石油和矿产部管理能源, 包括南非、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加蓬、赤道几内亚、纳米比亚、巴西、玻利维亚等国家。

我国目前的能源管理体制的具体情况是: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统领之下, 分设各部门, 其中能源局是能源主管部门也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执行机关。现阶段各部门之间未能厘清权属界线, 部门间分管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执法中问题频现。而在监督层面, 当前我国的能源监管机构严重不足, 某一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 角色的重合难以避免地引发监管的无能低效。据此, 我国的当务之急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以能源战略管理为核心的能源监管体系, 保证能源监管分离。同时, 在充分考量我国机构改革的历史习惯与现实可能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 厘清部门间的关系, 加快落实对能源的高效监督管理,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央与地方相协调、统一的能源管理体制。

㈣注重能源安全与加强战略规划能源对于一国的国际地位、战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 美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并不突出, 但却拥有较为完善的能源安全法律体系, 近几十年来制定的主要能源安全立法包括1975年的《能源政策和保护法》、1978年的《国家能源储备政策法》、1980年的《能源安全法》 (2003年修订) 、1987年的《国家设备节能法》、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 (2005年修订) 、1995年的《国家能源政策计划》、1998年的《国家全面能源战略》、2007年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2009年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等[8]。相较于美国的物产丰饶, 能源匮乏国日本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更是做了诸多的尝试和努力。日本颁布了《基本石油法》《石油业法》《日本国家石油公司法》《石油储备法》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通过《节能技术开发计划》《节能法》《节约能源法》鼓励能源高效与节约利用;而《新日光计划》《电力设施利用新能源特别措施法》等立法的实施更是大大促进了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澳大利亚整体能源储备量虽不及美国, 却比日本充裕很多。在能源安全立法方面, 澳大利亚则针对本国石油相对紧缺的现状, 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初, 实行国家主义政策, 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一世纪则改为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现阶段我国能源供应紧张, 能源安全受到挑战。据此, 应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 做到开源节流。其一, 在国内层面, 加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 倡导利用新能源, 鼓励清洁能源的研发, 减少能源的浪费和高消耗;其二, 在国际层面, 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紧紧跟随国际能源发展趋势, 从而指导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能源战略规划, 加大与国际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把握和预测, 实现与世界能源市场的接轨。

三、对《能源法》 (征求意见稿) 之评析

2007年12月,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征求意见稿) 。由于立法所涉多方利益难以平衡, 时隔近六年之久, 该法仍未正式颁布实施。从征求意见稿中仍可发现一些隐患问题, 或许这也是《能源法》立法者们再需思考与解决的难题。

㈠《能源法》的具体定位尚不明晰《能源法》立法者们或许致力于将该法打造为能源立法体系中的基本法, 但这并不等同于仅仅依靠这一部《能源法》就将能源领域的立法规定的因此, 明确《能源法》的定位无疑是关键性的问题, 首要面临的一大瓶颈就是如何解决好能源法与其他能源立法的效力位阶关系。以《能源法》与其他能源立法 (比如《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部门法) 为例, 如果《能源法》与某部门法就同一问题的规定产生矛盾冲突时, 究竟是援引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定, 还是适用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呢。依前者, 则应适用《能源法》, 如依后者规定, 则应适用《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部门法。此种情况之下, 认清《能源法》在整个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而我国现阶段对于《能源法》的定位是模糊不清的。

㈡《能源法》的可操作性亟待增强在我国能源管理过程中, 能源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混乱无疑是最为棘手的难题。而仅从《能源法》 (征求意见稿) 中也并未看出立法者对于解决此问题的决心和行动。《能源法》 (征求意见稿) 全文十五章共一百四十条, 从能源管理职能层面,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内容:能源战略与决策类、能源宏观管理调控类和微观的能源行业监管。具体来说, 能源战略决策类包括第三章的能源战略与规划、第七章能源储备、第八章能源应急、第十二章能源国际合作等;而能源宏观管理调控类涉及第二章的能源综合管理、第六章能源节约、第十章能源价格与财税、第十一章能源科技等;微观的能源行业监管则包括具体的能源开发与加工转换、能源供应与服务等。《能源法》 (征求意见稿) 虽然将如上的诸多管理事项囊括其中, 但这种规定都是大杂烩, 并没有明确各个能源管理部门间的权属划分, 致使在实际的能源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的恶性循环, 从而导致《能源法》的可操作性每况愈下。

摘要:能源立法在美、日等国已初步规模并各有特色, 本文通过剖析他国的立法现状可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立法建言献策, 主要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为例。

关键词:能源法,能源安全,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Donald F Santa, And Patricia J.Beneke, Federal Natural Gas Policy and the Energy Policy Act of 1992[J].Energy Law Journal, 1993, (13) .

[2]林晶.美国能源政策法对中国能源立法的借鉴价值[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⑺.

[3]叶荣泗, 吴钟瑚.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4]杜群, 廖建凯.澳大利亚的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借鉴[J].时代法学, 2009, ⑶.

[5]Japan Energy Conservation Handbook 2007[M].Japan 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 2007.

[6]陈海嵩.日本能源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⑴.

[7]刘伟.国外能源管理体制对我国能源管理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 2005, (11) .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6

关键词:物流;发展状况;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123-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our country, the railway freight industry faces the severe challenge. Wit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world logistics and several issue attractions of railway logistics, the article offers some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logistics of railway, this is, futhering management model, constructing logistics network system, futhering basic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country, etc.

Key words: logistics; the current status; the issue attraction; countermeasure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铁路自身的优势在“运输”。而“运输”正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活动,是物流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随着中国铁路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铁路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现代物流业正是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有挖掘潜力的“第三利润源”。铁路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愈加重要和紧迫。

1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随着物流内涵的不断扩展,物流管理手段、技术均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缩短物流时间、节省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组织合理化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共同特征。为了实现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目标,物流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政府或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以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质量的提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中心,使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球物流市场规模已达3.43万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物流业规模已超过高技术产业而成为新的经济拉动因素。2001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至9.5%,日本为14%,英国为10.6%,法国为11.1%,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纵观各国状况,国外物流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1物流服务的内涵将继续拓展

现已由最初只解决运输问题,逐步将装卸、搬运、仓储、保管乃至报关、通关、保险、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保税等业务统一进来。近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驱动,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标志、分拨、配送、销售、转让等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

1.2物流服务过程继续延伸

物流服务过程经历了“港口—港口”、“门—门”和“货架—货架”等阶段后,由于生产企业“即时供货”和“零库存”的需要,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以及消费后的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从而使物流服务过程向消费后延伸。

1.3专业化物流服务不断壮大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但能够提供物流作业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顾客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对《财富》500强企业的一份调查表明,69%的企业已经使用了第三方物流,75%的企业打算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

1.4供应链管理开始盛行

欧美许多企业通过直接控制供应链,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由于国际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正朝着全球采购、本地制造、全球分销的新型跨国公司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与国际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同盟关系的国际物流企业也正寻求开展“一票到底”的服务,以满足跨国公司全球化、优质化的物流需求。

1.5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在港口、机场、车站等物流枢纽结点上建设规模巨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1999年美国物流运输企业之间的并购达23件,涉及金额6亿多美元;德国邮政公司最近两年并购欧洲地区物流企业11家,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290亿美元的欧洲巨型物流企业。

1.6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已形成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技术格局。今后的发展方向将包括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智能运输系统及集成化技术等。

1.7具备完善的配送中心,物流效率整体提高

在欧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配送中心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包括减少仓库建设和人工成本,增加存货透明度,加强物流的流程控制。在目前的物流配送中心,既有加工配送型,也有单纯储存配送型;既有专业产品如汽车配件、食品配送等,也有综合物流中心;既有物流与展览展销的结合,也有跨区域的综合集成空运、海运、铁路、公路的全球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1.8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

现货物流业是对运输仓储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所以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各国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很难提高。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 000MM×1 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

1.9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如美国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并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1)政策优势。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对铁路的发展给予高度的关心和支持,比如在行业保护性措施方面、铁路建设融资方面、技术改造方面、铁路改革的政策环境方面都令其他非国有企业望尘莫及。

(2)网络规模优势。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先期投资很大的行业,需要大量网络运营投资。我国铁路不管从总量和密度都名列世界前茅,铁路网遍及全国,统一的全国铁路网体系以及遍布全国的铁路站点、仓储、装卸机械、场地构成了从事现代物流所需的物流实体网络,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多套涉及铁路运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这些发达的路网通讯能力和信息管理系统为铁路搭建了一个基础良好的信息网络平台。因而网络规模优势确立了铁路物流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5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铁路共有中铁快运、中铁特货运输等5家公司入围。这些公司物流起步较早,在物流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金和人才,在物流竞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占有了一定的市场。

(3)铁路货运场站有成为物流(配送)中心的位置优势。由物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物流(配送)中心设置在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合适。而铁路货运场站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且有强大的铁路运输支持,因此,铁路货运场站这种优势在政府主管部门规划全国物流中心或区域物流中心时,为其成为规划内的物流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4)资源优势。包括铁路庞大的资产优势、技术装备优势、多年营销形成的客户资源优势、某些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及良好的社会商业信誉优势,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势等。

所以,铁路货运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完成由传统的物流企业向现代功能性物流企业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据规模优势,积极发展代理物流服务,再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完成由功能性物流企业向具有综合物流代理功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

3发展对策

向物流业发展,是一项关系到企业命运的系统工程,既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又要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积极因素。要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优化营运模式

首先要明确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发展方向,利用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制定符合国情、路情的发展规划;其次要自觉进行企业规模重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物流运作的制度基础。

3.2找准切入点,构建物流网络体系

在全国铁路当中大多数从事物流的企业是铁路局兴办的多经企业。主要从事与铁路运输相关的现货业务,对物流过程的其他环节如货源组织、加工、存储、配送涉及很少,功能单一,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抵抗政策风险的能力差。铁路要从生产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着手,积极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并与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实现连续性、长期性的协作。加速与商品集散地、大型货物配送中心、大型超市集团和批发市场的联系协作。向高新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挺进,加大对新型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承运、配送力度。以大中型货运站为主,以小型货运站和代办点为辅,全方位、多辐射地开拓综合物流代理市场,构筑与海陆空相联接的立体式“大交通”格局。

3.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进行物流运作的基本保证。在硬件方面,要以大、中型货运站为基础,建立若干个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完善仓储功能,构筑物流运作的物质基础。软件方面,以现有通信设施为基础,建立全国联网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构筑物流运作的信息平台。

3.4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铁路货运业向物流业转化,目前最现实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对外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与路外的单位合作。这主要以吸引资金为目的。二是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物流企业。这样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可以更快地掌握国际现代物流的经营思想、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所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是解决资金问题、掌握物流技术和管理技巧的捷径。

3.5建立与完善法律、政策支持系统

铁路货运向综合物流代理模式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但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代理企业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而对物流企业如何运作尚无法律可循。为此要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研究制订《代理法》,并对《铁路法》没有提及的条款加以补充;在制订铁路改革的政策时,充分考虑运输代理及物流发展的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迅速成立铁路运输代理业,物流业发展、规划、运行常设机构,以便在今后国家规范物流管理职能时抢占先机,以利于铁路物流业的发展。

4结束语

《世界能源展望》对我国的启示 篇7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一年多以来,时值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一场经济危机。为了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化危机为机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奥巴马发起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清洁能源复苏战略。这些战略举措近期有望创造新工作岗位,长远来讲,可以奠定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战略部署是美国占领新的制高点,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的强大动力。

1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

1.1 可再生能源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目标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2009年1月1日,美国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为27.8吉瓦。美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到2012年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翻一番,达到或超过55.6吉瓦[1]。因此,美国政府为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向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先进能源制造方面投入230亿美元。这笔资金有望创造253 000个工作岗位,并撬动私营部门新增430亿美元的投资,支持新增469 000个工作岗位。有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提出的这些投资,美国希望在3年内实现可再生能源生产翻一番的目标。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为可再生能源融资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根据美国风能协会的报告,有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的投入,在风能领域的私人投资更多。以前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风能企业的开发项目可以获得40%~50%的贷款支持,而有了政府资助,风能企业可以获得70%~80%的贷款支持。美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底,将支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增长15吉瓦,足以为400万至500万个家庭供电。

美国也致力于提高风轮机、太阳能板及其它可再生能源部件的制造能力。《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在先进能源制造方面投入了23亿美元,这笔投资有望创造17 000个工作岗位。政府这笔投入可能会激发私营部门54亿美元的配套资金,并新创造41 000个工作岗位,新增200多项先进能源制造项目,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项目,为实现先进能源制造能力在2012年之前翻一番(从6吉瓦提高到12吉瓦以上)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还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范围扩大到外大陆架。美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不到100天,就出台了新的法规框架,提出以对经济和环境有利的形式促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该法规允许美国探索外大陆架的大量能源。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估计,仅外大陆架的风能的开发就可以为美国提供1 900吉瓦的清洁能源[2]。内政部与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共同启动了一项计划,旨在支持外大陆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

1.2 清洁能源汽车和未来的车用燃料

美国新一届政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汽车和未来车用燃料的扶持力度。联邦政府承诺投入160亿美元,用于能够改革交通运输业的项目,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全电动汽车以及为新型汽车提供电力的基础设施和新型清洁燃料。美国目前没有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厂,先进电池生产能力几乎为零,先进电池和电动元器件生产厂只有两家。美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电动汽车生产厂要达到3家,有30家新型电池和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厂全部投入运营,并具备足够的先进电池生产能力,以便每年为5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提供动力。为了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联邦政府与产业界建立了伙伴关系。

政府也在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目前美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不足500家,到2015年,要在12个城市建设10 000多家充电站。

政府还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的投资支持下一代生物燃料,希望利用可再生的国产的清洁燃料为汽车提供动力。联邦政府制定的可再生燃料标准,规定生物燃料的产量要从目前的90亿加仑增长到2022年的360亿加仑,其中要有210亿加仑来自先进生物燃料。《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为此投入了6亿美元,私营部门还会投入一倍以上的配套资金,再加上联邦贷款,这些资金将支持19个生物燃料厂的试点、示范和商业应用。这些设施将把各种生物质能转化为燃料和化合物,减少用于生产这些产品的石油的用量,同时创造工作岗位,并提高美国乡村地区农户的收入。在这些投资投入之前,由于信贷市场收紧,先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正在试验阶段的许多设施在经济下滑期间没有任何进展。

1.3 智能电网

美国政府致力于发展智能电网,推动电网的现代化改造。智能电网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监测到断电的可能性,必要时更改供电线路。通过智能电网项目,可以降低用电成本,提高可靠性。智能电网还可以使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并控制他们的能源利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有4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智能电网建设上,这笔投入有望创造43 000个新工作岗位。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可能会撬动私营部门57亿美元的投资,从而再创造61 000个新工作岗位。私营部门在智能电网项目上的配套资金将超过一倍,这些配套资金又可以创造61 000个新工作岗位。据估计,智能电网技术将使2030年的用电量减少4%以上,使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每年节省204亿美元的电费。

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的资金支持以及产业界的投资,将为美国家庭安装1 800万个智能电表,使目前使用的智能电表数量增加一倍多。有了这些智能电表,用户可以按月、周,甚至按小时来监测用电情况。到2013年,公共和私营投资支持安装的智能电表数量要达到2 600万个;到2015年,智能电表有望达到4 000万个。美国政府还与产业界共同支持在电力传输系统中安装877个传感器,以提高电力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009年初,美国电力传输系统中只有160个传感器。随着传感器数量的显著增加,电力传输系统必然会有明显改观。

1.4 清洁煤技术与核电

奥巴马总统及新一届美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把它视为清洁能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希望在清洁煤技术领域领先于世界。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以及贷款担保等措施,政府向碳捕获与封存技术项目的投入达100亿美元,这笔投资至少可以撬动40亿的私人投资,使得清洁煤技术领域的公私投入总额超过140亿美元。这些投资将用于支持规模足够大的碳捕获设施,这些项目经过示范后,要能够重复,并在电力行业的商业实践中进行部署。

截至2009年1月,美国没有一家达到商业规模的电厂拥有大型碳捕获与封存设施,每年捕获的二氧化碳量微乎其微。美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拥有大型碳捕获与封存设施的电厂要达到5家,每年捕获的二氧化碳要达到1 200万吨以上。

2010年2月3日,奥巴马总统发布了一份总统备忘录,决定创建捕获与封存二氧化碳跨机构特别工作组跨部门行动小组。该工作组受命制订一份加速发展清洁煤技术的联邦战略。总统要求克服各种障碍,在10年内广泛实施可行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在奥巴马政府获得了承认。美国是世界核电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拥有104座核电站,但自1979年三里岛事故以来没有再建设一座新的核电站。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重启核电建设计划。美国政府将提供80亿美元贷款担保,帮助建造两个核反应堆。到2011年,美国将为3~4个核反应堆建设提供贷款担保。奥巴马表示:“美国将能建成一批设计新颖,更安全、更清洁的核电站。”

1.5 提高能效

能效是发展清洁能源经济的关键。美国政府强调要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提高汽车能效和电器的能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特别为美国家庭建筑能效的提高投入了大量资金,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将为美国家庭用于提高能效的资金投入提供高达30%的税收减免。美国能源部也启动了一项名为“改建强化”(Retrofit Ramp-Up)的创新运动,支持一次性对各社区进行整体改建。该运动将简化住宅改建流程美国家庭住房改建,降低改建的成本,从而使人们对改建的信心将大大增强。该计划的另一目标是使能源效率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准则。

美国政府对商业和家用电器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包括微波炉、炉灶、洗碗机、电灯及其他常用电器。新能效标准的出台对常用电器的制造提出了能效要求。每个家庭和企业使用的电器都会受到影响,因而会使用能量显著减少。在汽车能效方面,2009年5月,奥巴马总统宣布了美国第一个燃油经济/温室气体排放联合标准。新标准预计将节省大量的石油用量,使燃油经济增益每年提高5%以上,并且减少大约9亿公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2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具备五大重要支撑

2.1 政府的政治意愿和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是奥巴马政府政策和战略的核心。奥巴马总统积极倡导清洁能源革命,他指出,引领21世纪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国家必然成为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的国家。美国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国家。奥巴马将能源称为“当代的伟大计划”,认为当前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技术都更重要。因此,美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承诺,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经济。

2.2 联邦各机构加强协调与联合,政府审批程序大大简化

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进行了改革,加强了相互协调与联合。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可再生能源生产项目在美国联邦土地上选址的诸多障碍,美国9个有关的联邦权力机构签署了备忘录,指定一家牵头机构负责行使所有机构的授权和协调过程。提出要通过这种做法,将审批时间降低三分之一。美国内政部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协调办公室,并支持团队负责西部事物。内政部已经开辟快速通道,支持30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联邦土地上落户,这些项目将在2010年12月之前创造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在太阳能领域,内政部拨出2 590 000平方米具有太阳能发展潜力的公共土地,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发展机遇。内政部与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在离岸风能资源开发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奥巴马总统还签署了一项关于联邦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行政令,承诺联邦政府要率先垂范,通过联邦政府的运行,帮助建设清洁能源经济。该行政令要求联邦机构制定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高能效,并减少车队的石油消费量。

2.3 立法、标准和规则方面的重大调整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立法的强力支撑。2007年《美国竞争法》提出的设立国家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局的计划于2009年4月得以落实。2009年通过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把建立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核心,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各个领域均给与了大量投入,刺激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政府加大了电器能效标准、汽车能效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力度。2001~2008年,平均每年仅制定一项电器能效标准。美国政府提出,2009~2012年每年要制定6项电器能效标准,这样未来几年要推出的新能效标准将达到20多项。针对原来汽车燃油经济标准不统一,有关机构各自为政的情况,美国联邦政府4月1日颁布了新的汽车环保条例,对汽车和轻型卡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统一的规定,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车辆平均燃油经济标准为40.4公里/加仑。到2010年底,新车平均燃油经济标准要达到43.9公里/加仑,到2016年要达到57.1公里/加仑[3]。该规定为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汽车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预计将节省大量的石油用量,使燃油经济增益每年提高5%以上,并且减少大约9亿公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政府还首次提出要制定排放清单规则,对大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分类。这是朝着可测度和透明减排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推动清洁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2.4 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009年,奥巴马政府投资4亿美元启动了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局(ARPA-E)。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局是仿照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模式创建的专门进行能源技术研发的新机构。国防部的DARPA成就斐然,互联网、隐身飞机等很多重大技术突破都源于DARPA。如今,美国政府对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局寄予厚望,它将与DARPA一样,致力于高风险、高回报的研究。高级能源研究计划有望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新技术。

到目前为止,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共计征集了三轮项目。第一轮总资助额为1.51亿美元,对征集到37个研究项目给与了资助,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额为400万美元。受资助项目的领域分布情况是:16%涉及传统能源;22%涉及能效;22%涉及生物能源;19%涉及清洁能源汽车;14%涉及电网;8%涉及太阳能。这些受资助项目既有产业界的,也有学术界的,并且这些项目有小企业和国家实验室的参与。在牵头的研究人员当中,43%来自小企业;35%来自高校研究机构;19%来自大企业;3%来自非营利机构。这37个项目当中,有6个项目有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参与,占项目总数的19%。有57%的项目(21项)由大学研究人员参加[4]。

高级能源研究计划征集的第二轮项目和第三轮项目的资助额各为1亿美元。第二轮项目征集的重点领域包括生物燃料、碳捕获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特别是以下三个领域的技术:(1)电池用燃料(Electrofuels);(2)应用于先进碳捕获技术的创新性材料和工艺(IMPACCT);(3)交通用电存储电池(BEEST)。第三轮项目征集的重点领域包括:(1)间歇性可传输、可配送的电网规模的能源储存(GRIDS);(2)电力敏捷传输技术(ADEPT);(3)通过创新热电装置提高能效(BEET-IT)。

2.5 清洁能源教育和培训提供大量人才支持

美国政府将发展清洁能源视为当前最大的机遇,也是最严峻的挑战。奥巴马总统提出要激发年轻人去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要大力开展清洁能源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年轻人对清洁能源事业的兴趣,鼓励年轻人从事清洁能源创新,依靠新一代人才加速向低碳经济的转型。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和太空竞赛曾经激发了美国很多年轻人去从事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职业。如今美国政府发展清洁能源,再次把人才培养提上了重要日程。

奥巴马政府在美国2011财年预算中提出了美国第一个专门面向清洁能源行业的全面的联邦教育计划。该计划名为“RE-ENERGYSE”计划,其名称的含义是“夺取能源科技前沿阵地”。该计划最早是奥巴马总统2009年4月2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年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出的,其目的是鼓励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从事与清洁能源有关的科学、工程方面的职业和创业活动,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都要开展有关的计划并设立奖学金。该计划还支持年轻人参与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该计划由美国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启动并负责实施。如果有关预算能够获得批准,该计划将获得7 400万美元的先期投入,其中美国能源部获得5 500万美元,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1 900万美元。这项资金将专门用于支持大学、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开展与清洁能源有关的教育[5]。

为了加速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培养公用事业和电力生产行业所需的新一代工人,2010年4月8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能源部要投入1亿美元,用于支持54项智能电网劳动力培训计划[6]。这些计划的投资将激励社区学院、大学、公用事业部门和制造厂商投入9 500万美元,用于制定和实施人才培训项目。据估计,大约3万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这将有助于国家电网的现代化以及全国各地区智能电网技术的运用。

3 启示与建议

3.1 加快制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清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抢占21世纪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温总理多次就这个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温总理还亲自担当国家能源委员会的主任。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制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在能源科技领域迅速部署,加大能源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示范和大规模应用,争取在21世纪的清洁能源经济竞争中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3.2 启动清洁能源研究重大专项计划

目前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过度依赖成本优势,清洁能源制造技术还处于低端,多数企业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了提升能源技术创新能力,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计划应更多地向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基础研究倾斜。此外,应考虑适时启动清洁能源研究重大专项计划,对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给与重点支持,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清洁能源研究重大专项计划既要面向企业需求,同时也要面向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清洁能源研究重大专项计划支持的对象不仅包括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而且要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重视对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研究机制的资助。

3.3 加大电器能效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我国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技术标准缺位,技术标准与国际不接轨等现象非常突出。目前,只有少数电器,如空调和冰箱等制定了能效标准,多数电器尚没有能效标准可供企业和消费者参考。要推进清洁能源经济,必须加大电器能效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制定明确的时间表,陆续制定常用电器的能效标准。同时要提倡建筑节能,特别是对新建筑的能效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

3.4 加强清洁能源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发展清洁能源,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储备必要的人才。应从中小学开始,强化清洁能源教育,培养学生对从事清洁能源相关职业的兴趣。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设立专门的能源专业、课程和专项奖学金,对有志于能源领域的学生的教育和相关研究提供资助。可以参照我国长期以来培养石油人才的做法,逐步使人才的培养专门化、体系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结合,为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方面的人才培训,以利于企业应对清洁能源经济的挑战。最后,还应加强在全社会的节能宣传,倡导低碳生活,使节能减排成为一种社会规范。

摘要: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战胜危机、占领经济制高点的法宝。本文介绍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为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采取的战略举措,并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美国,清洁能源,科技政策

参考文献

[1]Progress Report:The Transformation to a Clean Econo-my,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The White House,Washing-ton,December 15,2009.

[2]A Year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lean Energy E-conomy,The White House,Washington,January 11,2010.

[3]Final Rulemaking:Light-Duty Vehicle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Standards and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Standards,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April 1,2010.

[4]Vice President Biden Announces Recovery Act Fundingfor37 Transformational Energy Research Projects,U.S.Depart-ment of Energy,April 29,2010.

[5]A Historic Commitment to Research and Education,The White House,Washington,April 27,2009.

上一篇:总结部分古诗的下一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