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通用8篇)
摘要: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单一民族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全球环境治理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受到极大关注.问题在于,国家之间的利益选择和矛盾冲突让全球治理的前进脚步异常沉重,全球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有效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作 者:梁海峰 周建标 LIANG Hai-feng ZHOU Jian-biao 作者单位:梁海峰,LIANG Hai-feng(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周建标,ZHOU Jian-biao(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江西,上饶,334000)
期 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09(2) 分类号:X22 关键词:环境 环境政治 全球治理
目前,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导致全球变暖, 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气候紊乱导致极端天气频频发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珍稀物种不断消失, 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周围的环境中, 大量有毒化学物质随意排放, 不仅造成环境污染, 还使许多重金属元素随着食物进入人体, 威胁公众健康。自20世纪末以来, 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环境危机,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因此, 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 如何解决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 也成为人类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现代大学生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的形成也将决定我国环保事业的成败[1]。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类的通识课,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 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提高其环境素养,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进而提高其保护环境的意识[2]。
经过两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 结合其他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 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总结了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 希望能对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保证内容的实时性
(一) 课程内容合理化
为了紧跟学科前沿, 该课程选择清华大学钱易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版) 作为教材。该教材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 学科的覆盖面广, 本课程涉及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治理学等诸多学科, 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内容丰富[3]。但教材的更新毕竟与当今发展中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不能同步, 且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具有量大, 面广, 及时的特点, 因此, 如果完全以该教材作为教案, 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考虑到教材的局限性, 该课程教案以本教材中的基本学科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基础, 以全球最新的环境案例及环境保护形势和政策为主要授课内容, 同时, 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 介绍实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 缩短课程内容与环境科技前沿的距离。实践证明,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 又不使授课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教学内容专题化
由于该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 因此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 形成小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教授, 会更易于被学生掌握,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物种多样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考虑到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来自非环境专业, 因此, 此类专题大多比较熟悉, 而且是热门话题, 例如, 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 PM2.5的制定及危害等, 学生很感兴趣, 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 学生就能接受, 从而使课程内容深浅得当, 难易适中。
三、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保证模式的多样性
(一)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 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高, 但知识面广泛, 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足以完成教学目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学生缺乏兴趣, 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 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手段, 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现代多媒体技术, 内容极其丰富, 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从视听两个角度来强化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从而与传统的教师传授模式结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例如讲解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时, 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文字板书的教学手段, 学生对于全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难以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讲授该专题内容时, 可以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手段, 介绍历史上以及当前出现的环境事件, 如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2010年墨西哥湾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铅酸蓄电池厂污染导致的血铅超标事件等。运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实例, 给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并貌的信息, 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全球环境形势的严重性以及世界各国面对环境危机事件时的处理对策[4,5]。同时,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类影片及环保专题的影像资料, 如《可可西里》、《美丽的西双版纳》、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园等, 既贴合课程的要求, 内容丰富, 寓教于乐,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二)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当今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中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几近100%。因此,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变得可行, 而且会促使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改革。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庞杂, 仅仅依靠课堂的短暂时间, 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 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将学生领入环境保护事业的大门。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精髓, 还要依靠网络教学的补充。
目前, 很多高校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或精品课程网站, 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平台可由任课老师进行管理, 放入课堂教学的课件, 学生可以自主复习, 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接受和消化的内容。同时, 平台应该增加丰富的教学素材, 例如关于各个专题的实时资讯, 新颁布的环保政策等。由于环境科学发展的迅速, 这就要求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和资源及时更新, 以确保其时效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同时, 网络也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 例如BBS、聊天室或者Email。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看法, 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 老师们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为同学解疑。这样, 就形成了课外互动式的学习模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加强教学效果。而且, 网站应当设置一些题库和试卷库, 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主检查, 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三) 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以案例为素材, 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因此要引用丰富的案例素材, 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解知识点,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选择案例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兴趣, 并适当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例如在讲授“水污染状况及其治理”专题时, 可以选择我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主要案例, 利用图片和影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苏州河的变迁以及治理的各项措施。由于整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水污染及其整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播放影像资料之前, 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案例, 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 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 邀请一些本领域的著名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这种形式, 既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 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环境案例和理论, 也颇受同学好评。例如, 本学期, 有幸邀请到了加拿大Alberta大学的James R.Bolton教授为本课程的学生介绍了加拿大Edmonton城将其中的一个机场改建为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案例。该案例体现了人类居住社区绿色建筑, 绿色能源与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的理念, 提供了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类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为James教授与学生讨论的场景。结束后, 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案例更容易为同学所接受。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以老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 缺乏双向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种教学形式上过于呆板, 学生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 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互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的缺憾, 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甚至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6]。因此, 案例教学中, 还应当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本课程的讲授中, 将学生分组, 每组同学可以采用大家喜爱的形式展示本组感兴趣的环保话题, 发表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并计入一定的课堂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有创新性, 同时, 也加强了老师与同学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实施过程中, 该形式效果良好, 大家积极思考, 采用的形式有电视采访,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情景剧模拟, 小品等,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图2为以电视采访形式进行活动展示的场景。
(四) 实践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 环境保护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中。但是, 大多数课程都缺少实践的环节, 为此, 结合实际情况, 给同学提供一些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实践。例如在讲授“水资源与水污染”专题时, 结合我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案例,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到案例现场, 让学生亲眼目睹正在运行过程中的水处理工艺, 如我校采用膜生物反应器 (MBR) 处理学校生活污水以及校内水体的生态处理技术等。这种现场教学不仅填补了实践教学的空白, 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提高其环保意识。
另外, 可以在课后布置少量环境调查项目。选择一些典型性调查项目进行课堂讨论。例如, 在授课过程中, 有同学看到垃圾围城的图片, 就提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一位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学生说, 在台湾,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习惯性的行为, 但来到这里以后, 发现自己想分类都很难, 因为在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分类或者只有很粗略的分类, 也缺乏监督管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在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见与措施, 学生们都希望, 我们能早一天也实行垃圾分类管理, 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此问题,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在学校周围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料, 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分析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环境保护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当然,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公选课, 也难免有的同学是单纯为修学分而来上课的, 通过了解, 有的同学也直言不讳的说就是这样的目的, 因此, 如何结合目前全球环境和生态危机, 为非环境专业的同学展现一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课程, 让更多为了“挣学分”而来的学生, 能为了“知识”而走进我们的公选课堂。前面的实践证明, 通过以教材为理论指导, 多媒体结合时事, 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 实地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起到了积极调动同学参与到课程中来的效果,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大大增强了选修课程同学的环保意识。
摘要:《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公共环境教育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当前全球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危机为主线, 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提高其环境素养。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苟帅, 徐吉侠, 蓝增全.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 (Z) :43-45, 54.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7) :50-51.
[3]朱光耀, 袁飞, 等.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07, 22 (3) :135-138.
[4]曹云萍.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多种教学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4) :80-81.
[5]阮俊华, 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34-36.
一、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为了在航行中使货轮的船体保持稳定,必须事先从起锚国抽一部分海水来压住船底。这样,亚洲的水生贝类淡菜就随海水一起乔迁到了船底。在漫长的航海旅途中,水生贝类淡菜在船底得以繁衍生殖。当货轮抵达他国港口,需要将压舱水排放干净时,它们就随遇而安,找到了更加美好的繁育天堂。不久,这些面目狰狞的小怪物又被“迁居”到内陆的河川中去传宗接代。它们像水生动物藤壶那样,附在驶往内河的船体和各根配管上。如今它们的足迹除遍及巴西外,还蹂躏到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
水生贝类淡菜的繁殖力和生存力特强。它能将原先湖川、湿地中的水中食物链彻底破坏,并将它们致于死地。小怪物的强盛,也给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了深刻的危机,并使之蒙受了极其沉重的经济损失。如今,受其危害的地域,供水网络和下水处理场等所有管线都被阻塞过且损失惊人。专家们警告,如果仍置之不理,自由放任下去,这些心狠手辣的小怪物肯定会给整个亚马逊流域的植物、鸟类和鱼类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重创,整个生态系统很快将会变得面目全非。千夫所指,罪魁祸首是——
二、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的远洋货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祸根源于远洋货轮,而艘艘货轮确实在扮演着一匹匹“特洛伊木马”的角色。由于全球性海运的货物周转量在过去的 50年间翻了10倍,再加上如今世界上的物资90%靠海路运输,更使得水生贝类淡菜等水生动植物悠然自得地走南闯北。
初步估算,现在每天的货运量大约需使用110亿吨的压舱水,在这些压舱水里最多时会潜藏着7000种外来生物物种。平均算起来,几乎每9个星期就会在世界各地发现1种新的“入侵者”。国际海事组织指出,“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对全球性的海洋健康造成致命性威胁的元凶之一。”
从自然生物史和生态环境保护史的角度看,动植物的“走亲访友”和“乔迁新居”向来都是有得有失的“双刃剑”。如,被誉为拥有世界上最美味绝口的马铃薯等的产地安第斯山脉和拥有世界上最味美佳肴的蠓肉等的印度特产,均因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遗患而遭受灭顶之灾。再如,夏威夷群岛和西印度群岛上自古以来栖息着12种珍稀鸟类,就是因为外来物种剥夺了它们的生息环境,现在不是彻底灭绝就是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而地球上的生物又有多少身陷绝境而孤苦无救,无人所知。“许多原始生物即便能逃过最后一劫,到头来仍会因其元气大伤而日渐衰亡。”开普敦大学的动物学家古里菲斯博士说。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美国的五大湖泊中相继发现了波罗的海产的一种叫斑马贝的动物。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繁殖得很快,使当地的渔业和观光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亿美元。肋年代,在南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线一带,发现了在黑海生息的一种名叫“栉水母门”的动物。它们贪婪地吞噬着地方原产鱼类的饵料,将动物性浮游生物一扫而光,给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了致命”性威胁,并使渔业生产受到毁灭性打击。无独有偶,这种栉水母门动物不仅在美国,如今它们的子孙后代又在里海兴风作浪,而且势不可挡。它们杀气腾腾地直接从鲟鱼嘴里抢夺食物,进而给周边国家的鱼子酱供应市场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在栉水母门动物出没的地方,已有40%的动植物彻底灭绝。由此看来,外来物种的入侵已成为生物灭绝的第一杀手。”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家比特尔博士忧心忡忡地说。
总的来说,在对付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立场上——
三、各国的对策趋于一致
美国科学院在对2002年的外来物种人侵状况的研究表明,全美该年度入港卸货的货轮总量中,只有2%经过了检疫检验,每年能发现带病毒的植物约有1万3千宗。
而有着广阔海岸线的发展中国家,外来物种入侵的灾难则更为严重。如,约有7500公里海岸线的巴西和拥有12座大型集装箱货运码头的印度,如今都难逃此劫。无论哪个国家,现在都成立了“压舱水对策特别小组”,专司外来物种入侵的业务。去年4月,巴西政府作出决定,在全国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击退水生贝类淡菜”的运动。过去,为防止贝类水藻物粘附在水利发电站的涡轮机配管里导致阻塞和事故发生,通常都是在水中施放氯成分等来使贝藻类生物自然灭绝或剥落。但这种办法既耗费时间和金钱,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而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更稳妥的办法取而代之。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所带来的巨大威胁和危害,但在如何采取具体统一的对策和策略上,仍未达成一致的实质性意见。有的国家提出,让货轮在深海海域更换压舱水,这样就能避免沿岸地带的生物乘虚而人,进而杜绝外来物种的入侵。但这一提案如今却陷入长时间的争执中,而且大有流产的可能。因为好多专家认为,这样做无法保证航船的安全,而且有翻船的危险。巴西的一家石油公司则提出在航海路途中逐渐更换压舱水的方案已被大多数国家接受,海运界也在研究此方案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有的专家提出对压舱水预先用紫外线和臭氧照射等方法,也被列人研究的范畴。总之,无论哪种方案现在都处于实验阶段。
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危害水中生物;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的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2)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全球气候变暖(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便会被淹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农作物减产;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4)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 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 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造成酸性降雨;破坏高空臭氧层;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5)生物多样性锐减(biodiversity)破坏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破坏药物来源;破坏工农业资源;破坏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6)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并且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引起生态破坏;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7)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
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海洋上油船的泄漏会造成大批海洋动物死亡,由海域至路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之失去应有价值。(8)土地污染(Land pollution)
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题目2:简要论述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与生态系统,环境与环境系统的含义、相关性与侧重点。
① 含义: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环境系统是环境中所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和。
② 相关性:(1)气候与气候系统:气候和环境变化时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2)生态与生态系统:都研究生物群体与周边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3)环境与环境系统:都研究环境中所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 侧重点:(1)气候与气候系统:气候是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其意义为: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它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2)生态与生态系统:生态强调生物的生存状态,生物之间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生物为主体出发。而生态系统则侧重于宏观整体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到一滴湖水、一个独立的小水塘、热带雨林中一棵大树;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脉、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3)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系统则着眼于地球表面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具有宏观性。环境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4)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侧重于生物彼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相近似,但后者突出人类在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一般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题目3: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论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
1、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难题
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分改变,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科学报告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未来100年还可能上升1.1~6.4℃。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很严重,甚至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还会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包括大量耗费化石能源、砍伐热带森林、生产和使用化工合成产品等,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正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发展,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了当前的气候变化,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受害者。气候变化直接危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其不利影响又会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发展成果贬值。此外,应对气候变化也会增加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本,从而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贫困。
3、我国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
综上所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更加繁重的任务。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任务:第一项任务是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二项任务是积极采取适当措施,增强抵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能力; 第三项任务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做好应对气候变化长期工作准备。
4、个人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所能作出的贡献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广泛宣传和普及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民保护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对于步入科研之路的高校学生而言,应该在科研政策层面上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出贡献。首先,加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其次,还应研究各种可能发生的其它气候变化,制定各种可能发生的气候情景的应对措施。另外,要与多阶层的决策者密切联系来开展有关研究,强调相关领域的协作研究,以更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决策。这也是保障气候变化科学得以真正服务于社会和获得持久支持的必由之路。
题目4:简要论述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
答:(1)①大气污染问题: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②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③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④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⑤水土流失问题: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⑥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⑦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⑧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化学品之中。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类2班杨人和学号:***
谈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不得不先来论述一下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一股热流,冲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其中经济全球化尤为突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它包含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等等。经济全球化【1】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强势国家无疑会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时代,闭关自守的去发展国家实力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也自然的卷入了这一场洪流中,而随之而来的不但是经济上的快速增长,也带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治经济环境,乃至文化环境曾一度相当恶劣,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加WTO之后,与外交流更加频繁,层次也更加深入。诚然,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工业化大步向前的过程中,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原本存在问题可能更加严重,也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更多的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至于消极影响我们当然是要去面对的【2】。在国际贸易中,会有直接的自然资源的贸易,而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都是和环境有着相当的联系。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很多的环境问题部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世界带来的,同时全球化也使中国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3】。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双重的影响。
弊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共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同时许多国家也都采用了不计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对于其生产产品带来的污染会置之不理。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可是我们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只是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环。
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等,无一不是日益加剧。就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一说: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便可见其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
同时,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去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当企业发展起来后,进行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导致的经济活动的扩张是会增加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的。倘若某国在出口产品时没有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于产品之中,自由贸易将不利于该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没有被正确的定价,价值没有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就是产品效应,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消费过程和产品消费的终端(废弃物或其他形态)都很有可能对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破坏。更为恶劣的是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会以洋垃圾的形式出口
各式各样的废弃物至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而且除了农业,渔业、林业都是受到这样类似的冲击的,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只是我国的物种逐年减少。中国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4】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5】
利
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会伴随着文化观念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而其中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公众环境意识也同样会水涨船高,在国际解决环境问题水平提高的同时,这样的积极因素是可以在中国有作用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那么,我国公众同样是会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大背景下受到一定的环保意识的熏陶,而对于处理抑或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来说,公众的环保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甚至可以说,公众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点也是我国在谈及解决环境问题时经常提到的根本措施)才是真正可以从根本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办法。
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中国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平台上与他国进行交流,同时也降低了获取综合环境数据与信息的难度和成本资源共享的益处。
当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及国家对环境的要求提高,此后的经济发展是可以保证环境的良好程度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生态环境既带来了有利影响,又带来了危害。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把持运用好了经济全球化,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错误地判断实施又会带来生态环境大巨大破坏,对于经济全球化,必须时刻保持高警戒状态,同时又积极的去适应它。经济全球化已是必然趋势,无法改变,只有融入,但对应其产生的问题,则应加强关注,适时想法解决。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DGEC)研究方面.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HDGEC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展望未来,我国HDGEC研究应立足国情,着眼全球,把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作 者:刘燕华 葛全胜 张雪芹 作者单位:刘燕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北京,100862)葛全胜,张雪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地球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年,卷(期): 19(6) 分类号:X14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对全球350多家公司的调查表明,虽然经济环境不景气,但产能依然有所增长。尽管一些公司宣布缩小投资规模,或者取消扩张计划,但是新进入行业者,尤其是一些大的半导体商以及能源公司的投资远远弥补了前者的缩减量。
需要说明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到不同的运营方式,比如轮班的人数、每年作业的时间等因素,产能通告的方式也是不一致的。此外,当产能在完全饱和运转的情况下,其增长通告没有做特殊说明。这种方法有局限,一是并非所有的公司提前宣布他们的产能增长;二是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为了不引起投资市场的悲观失望,扩张计划缩减的通告经常会延迟。因此,产能数据仅仅说明趋势,而不代表确切数字。
光伏市场产能扩张计划
如果所有的产能扩张计划在2015年释放,中国将占全球市场的62.1%(含中国台湾地区占全球市场的15.8%),即136.8 GW,其时,欧洲占9.5%,日本占6.9%,见图1。
所有这些野心勃勃的产能扩张计划,都基于对市场增长的预期。但是,市场增长预期充满不确定性。2011年市场估值在17~24 GW之间,而业界一致认为该值在19 GW左右。此外,大部分市场仍依靠上网电价、投资补贴以及减免税等公共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情况表明,其电价低于电力调度时的峰值电价。2011年二季度,德国平均价格指数表明,100 k Wp屋顶系统在不含税或者5年前价格一半的情况下,是2 422欧元/k Wp。以当前的投资成本,太阳能系统发电成本已经跟一些国家的居民电价持平,当然,这种比较基于当地太阳辐照度和实际电价。但是,只有应用市场和竞争持续增长,对用户来说,光伏系统的价格持续下降并且光伏发电甚至会比传统资源的电价更为便宜。为了使光伏系统价格下降以及达到平价发电,公共政策的支持,尤其是监管措施在下个十年非常必要。
光伏技术现状分析
硅基底太阳能电池仍然是当今的主流技术,2010年,其市场占有率为85%。商业组件的效率在12%~20%之间。其中,单晶硅组件转化效率在14%~20%,多晶硅组件转化效率在12%~17%。这两种组件大规模制造产能的增加导致了多晶硅原料的制造产能增加。
全球有200多家公司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从研发到生产领域的某个环节,这其中有超过120家公司已经宣布开始或者扩大生产。2005年,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首次超过100 MW/a。2007年,首个100 MW的薄膜电池工厂开始运行;2010年,第一个1 GW的工厂投入运营。如果所有的产能扩张计划正常释放,2012年薄膜电池的产能可达17 GW,占所有电池产能80 GW的21%;2015年薄膜电池产能将达到27 GW,占所有太阳能电池产能的26%,见图2。
需要明确一点,在这120多家已宣布制造计划的企业里,仅仅有1/3在2010年生产的薄膜电池组件超过10 MW。
全球有超过70家企业生产非晶或非晶/微晶太阳能电池组件,36家企业生产Cu In Se类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仅有9家企业生产Cd Te太阳能电池组件,8家企业准备生产染料敏化及其他太阳能电池。
聚光式光伏发电(CPV)是一种新的技术,虽然起点低,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超过50家企业活跃在聚光太阳能电池领域,其中60%于最近5年成立,一半以上的企业位于美国(主要是加利福尼亚州)和欧洲(主要是西班牙)。
区别聚光式光伏发电技术主要看聚光倍数和使用蝶式(Dish CPV)还是聚光镜式(Lens CPV)。聚光式光伏发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光伏电池、光学系统和跟踪系统。聚光式光伏发电的发展主要基于这几部分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集成。聚光式光伏发电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技术与成本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与其他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光伏技术比较来说,主要的不足是成本高,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2010年聚光式光伏发电市场估计在10~20 MW,份额很小,但分析预计,2015年全球市场会超过1 000 MW。届时,聚光式光伏发电的市场将由Concentrix Solar,Amonix和Sol Focus三大系统制造商所垄断。
现有光伏技术的纷呈将会为将来行业整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没有一项单独的技术可以满足客户从几瓦的移动设备、消费品应用以及数十兆瓦的大规模发电厂这样多样化的需求。在材料或技术局限影响单项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技术多元化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有效途径。
全球五大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
世界上有350多家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下面对5家2010年实际生产量和装货量较大的企业进行简述。
无锡尚德(中国)。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www.suntech-power.com)位于中国无锡。由施正荣博士于2001年1月创建并于2005年12月上市。该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2010年据该公司报告,其出货量为1 507 MW,从而一跃成为电池制造商的顶尖行列。2010年末,其年度产能增至1.8 GW,公司计划2011年产能达到2.4 GW。
晶澳太阳能(中国)。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www.jasolar.com)于2005年由河北晶龙工贸集团和澳大利亚太阳能发展和澳大利亚光伏科学与工程公司共同投资创建,并于2006年4月投入运营。2007年2月7日上市。据公司报告,其产能2010年1.9 GW,2011年2.5 GW。2011年,其出货量为1 460 MW。
First Solar(美国/德国/马来西亚)。First Solar公司(www.firstsoalr.com)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产碲化镉(Cd Te)薄膜组件的公司之一。公司目前有3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美国的佩里斯堡、德国的法兰克福/欧德尔及马来西亚的据林。2010年底共计产能1.5 GW。
Sharp Corporation(日本/意大利)。夏普公司(www.sharp-world.com)从1959年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并且于1963年开始商业化生产。1974年,夏普是日本唯一把硅太阳能电池应用在太空上的制造商。另一个里程碑是1980年,安装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2010年,夏普拥有1 070 MW/a的产能,并且据IKK2011年的报告,其出货量为1.17 GW。夏普在日本有2个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奈良县的葛城(Katsuragi,550 MW晶硅和160 MW非晶硅三结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大阪(200 MW晶硅和160 MW非晶硅);还有6个组件工厂和从事回收、生产硅的富山(Toyama)工厂,其中3个组件工厂建在日本以外,1个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拥有100 MW产能,1个在英国的雷克瑟姆,拥有500 MW产能,还有1个在泰国的Nakornpathom。
天合光能(中国)。天合光能有限公司(www.trinasolar.com)建于1997年,并于2006年12月上市。该公司拥有从铸锭到电池片到组件完整的生产线,2005年12月,30 MW的单晶硅片生产线投产。截止2010年,公司拥有750 MW铸锭和切片产能和1.2 GW电池、组件的产能。2011年,公司计划将铸锭切片产能扩张至1.2 GW,电池和组件产能扩张至1.9 GW。2010年,报告指该公司拥有1.06 GW的出货量。公司已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太阳能光伏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1月,公司还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光伏工业园区)。该实验室被打造成促进中国光伏技术的国家级平台,致力于光伏材料、电池、组件技术以及系统效率的综合研究。
多晶硅产业现状分析
2000年光伏工业的快速增长导致了2004年—2008年初对多晶硅的需求超出了半导体工业的供应量。提纯硅的价格在2007年和2008年急速增长,最高时的价格为500美元/kg,相应地,光伏组件的价格也高居不下。高涨的价格导致大规模产能的扩张,这中间除了已建企业,也包括很多新进企业。2009年,市场上超过90%的半导体工业和光伏产业所用多晶硅主要由Hemlock,Wacker Chemie,REC,Tokuyama,MEMC,Mitsubishi和Sumitomo等7家公司供应。而目前,市场上大约有70家企业。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加之严峻的经济形势,导致2009年全年多晶硅价格的下降,到2009年底,多晶硅的价格跌到50~55美元/kg。2010年—2011年初,价格略微上涨。
据报道,2010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大约有14万t,见图3,按平均7 g/Wp的假设,足够生产20 GW太阳能电池。这其中,中国生产了4.5万t,占32%,能够解决国内75%的需求。按照Semi PV Group的路线图,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在2010年达到8.5万t,见图4。
2011年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收紧多晶硅产业发展政策。此后新上项目产能必须在3 000 t/a以上,并且满足明确的能效、环境、财政指标。多晶硅生产最大单位能耗不得超过80 k W·h/kg,且截至2011年,单位能耗需降至60 k W·h/kg。已上项目能耗大于200 k W·h/kg的,必须在2011年底前关停。
预计2012年专为太阳能行业的多晶硅产能在25万t和41万t之间。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可依照每峰瓦的材料用量来估算。2012年,原材料消耗将从7~8 g/Wp降至5~6 g/Wp,当然,这个指标只是其中一部分生产厂家可以做到。
光伏工业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的动态变化使得生产高纯硅的企业不断改良其生产工艺以求进步,这主要着眼两种化学气象沉积(CVD)方法。一种是比较普遍的西门子法;另一种是基于流化床(FB)反应的制造方案。两种工艺的改良法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多晶硅生产的有效途径。
冶金法是一种生产较廉价的5~6个9纯度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方法,但是对这种方法的支持度在渐渐减退,原因是用其他方法生产的高纯度硅更具价格竞争力。一些公司因为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对冶金级硅提炼需要的较高纯度原料供应不足,影响或中止了用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方案。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0多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下面对5家2010年产能排在最前面的企业进行简述。
Hemlock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美国)。Hemlock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www.hscpoly.com)位于美国密歇根州。道康宁公司持有其63.25%股份,日本公司Shin-Etsu Handotai公司持有其24.5%股份、另一家日本公司Mitsubishi Materials公司持有其12.25%股份。公司是半导体及太阳能行业多晶硅和其他硅产品的领军企业。
2007年,Hemlock分部拥有多晶硅产能1万t,2008年6月产能扩张至1.9万t。2008年在田纳西州的新建工厂产能在2010年达到3.6万t,2011年达到4万t,计划2012年达到5万t。
Wacher Polysilicon(德国)。瓦克多晶硅公司(www.wacker.com)是一家为半导体行业和光伏行业生产高纯多晶硅的企业。2010年,瓦克公司将产能扩大至超过3万t,并于年内生产多晶硅3.05万t。在德国萨克森地区扩张1万t产能并于2011年开始生产。2010年时公司决定在美国田纳西州建一座拥有1.5万t产能的工厂,该工厂2011年4月动工,并预计2013年末完成建设。
O CI Company(韩国)。OCI公司(早前称DC化学,www.oci.co.kr)是一家全球性的化学公司,其产品涉及无机化学、石油及碳化工、精细化工及可再生能源材料。2006年,公司开始涉足多晶硅业,2010年底,产能达到2.7万t;2011年底,产能达到4.2万t。2012年的四期扩建计划将建成产能2万t,2013年完成第五期扩建产能2.4万t的计划。
GCL-Poly Energy Holdings Limited(中国)。GCL-Poly(www.gcl-poly.com.hk)2006年3月创建,并于2006年7月开始建设徐州多晶硅厂(江苏中能多晶硅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期建设计划年产能1 500 t并于2007年10月出货。2008年3月达到产能最大化运行。2010年底,产能达到2.1万t,2011年、2012年产能分别达到4.6万t和6.5万t。2010年公司报告产量1.785万t。
2008年8月,公司联合投资方泰兴中能远东公司开始试生产三氯氢硅。第一期设计产能2万t,未来扩大至6万t。
最近,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已正式启动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计划,探索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有关专家指出,“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策略都必须加以调整和改变。”
一、空气污染与气象
空气污染是指在任一气象条件下,存在于空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对人、畜、植物及周边物质材料产生了能监测得出的有害作用。空气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后,要在大气中传榆、扩散、稀释,该过程中,气象条件起着主角作用。对于同一污染源,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气象条件下可以不造成大的污染。例如,刮大风,不稳定大气中湍流、对流活跃等。而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就会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如,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就是由于遇到了逆温和大雾天气,超标20多倍排放的二氧化硫,在金属微粒催化下生成了三氧化硫及硫酸,被人吸入肺部,5天内死亡4000余人。又如,2001年11月2日,河北省大雾,造成高压放电,致使邯钢损失2000万元,平安保险公司理赔全国首例“大雾污染”事故。
二、大气污染物知多少
大气污染物,严重时有几十种。据观测,北京市主要涉及到的污染物为5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和臭氧),它们全属于化学性物质污染。除臭氧以外,其余4种主要源于燃煤、石油等燃料和工业生产。
三、大气污染的鉴别
大气污染的鉴别,直观的方法可根据污染物的颜色判定。如,锅炉、窑炉大多以煤为燃料,其燃烧后的排放物中,含有无数细小、未完全燃烧的煤粒及烧后的灰尘,使烟囱顶部蹿出长长的“黑龙”或“灰龙”。工业废气中,未经治理的炭黑厂废气——“黑龙”,会在厂区上空漫天飘荡;而水泥厂上空,会有那遮天蔽日的“灰龙”,让人喘不过气来。而厂区上空的“黄龙”、“红龙”,则全是因为含有氮的氧化物和铁的氧化物。“白龙”可能是其中含有大量的水气所致,对化工厂而言,则是因为合有大量的硫氧化物或氟、氯的氢化物造成。
四、环境污染猛如虎
20世纪90年代,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发生“二恶英”污染事件以来。其畜产品、乳制品惨遭全球封杀。科学家称,“二恶英”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致癌化合物。可导致人体畸形、癌变等。它是由工业污染自然合成的,是当今世界环境污染恶化的全球性的“现代二号病”。近年来,我国在控污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环境污染形势仍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也比较严重。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化严重,地下水污染加剧,白色污染、农药化肥不科学使用等十分普遍,可以说:环境污染时刻在威胁炎黄子孙的健康安全。据国家有关部门前些时开展的社会调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公民仅占8.3%,只有25%的人购物时考虑环保因素,33%的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清,43%的人不知道经济发展与环境有啥联系。
五、癌症与大气污染
我国的癌症死亡率呈持续上升态势,肺癌成为病死率上升最快的疾病。在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何癌症发病率不降反升呢?除人体内在因素外。就是环境因素。据统计,全球有6万多种有毒物质,每年还有2000多种新毒物合成,其中大部分进入大气环境,被风散布至全球各地。人们长期食用那些被人类自己污染了的肉类、粮食。呼吸被人类自己污染了的空气,当然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六、污染是健康大敌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分子可被夏季太阳光分解,释放出十分活泼的氧原子,并跟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成臭氧(○3),臭氧与行驶中汽车尾气和炼油厂排出的烃蒸气再发生反应形成了烟雾,叫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的伤害是刺激其眼睛及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及咽喉炎。二次污染物中的臭氧对人体危害更大,当其浓度高时就可能诱发哮喘。促使上呼吸道病情恶化,并且使视觉灵敏度和视力锐减。若浓度再上升,人会发生头疼、肺气肿,并损害大脑中枢神经,影响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人体衰老。国外有一生态研究所进行过一项测量,结果发现:在繁华场所和地下停车场,每一立方米空气中的苯含量高达90微克,足容许量的9倍。另据报载,有一段秘污染的河水总量中,竟有DDT44千克,“六六六”2580千克,这些毒药均从空中来。因喷撒在作物上的农药经挥发、飘浮、流失而传播到大气中,再与降水一起汇入河流。笔者有一次在农贸市场买回泥鳅,在家中用水泡养3天,还不时换水,第4天食用时,仍有一股难闻的柴油、DDT味。实在不能入口,只好倒掉。据丹麦内分泌教授斯卡凯贝克说:近30多年来,美国和其他20个国家的男人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的50%,罹患辠丸疾病和辠丸癌症者上升了两倍。专家认为,人类生育能力下降可能与接触有毒化学物质而导致激素变化有关。科研证明,这些污染物质适合于人体激素受休,从而影响了生理途径。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推荐阅读:
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治理11-27
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09-15
关于全球变暖的演讲词11-20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12-0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选择11-12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10-3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09-12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10-22
全球岗位任职资格07-11
全球十大励志电影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