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复习的十大技巧(精选6篇)
考生在作文时应该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泯灭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讲究个性化,你的作文才是生动的,亲切的,引人入胜的。避免空洞的口号术语,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材料意象丰富
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行文展现才情
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立意务求深刻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诗词如此,文章亦是如此。好的文章应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展现创新之美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找最佳角度
一是要准确审题。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二是要巧妙联想,找准角度。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不拘一格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构思新巧”的较好体现,同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能得到展示张扬。有许多考生选择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等实话实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与名人对话、戏剧剧本、日记、医药说明等文体赢得了满分。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妙笔生花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高考满分作文十大技巧:标题引人入胜
化学平衡计算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此类试题,常把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融汇在一起,具有知识联系广、灵活度大、隐含条件多、概念性强、思维层次高的特点。为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快速掌握这部分知识习题的特殊解法或技巧,特对此类习题的典型解法进行归纳、总结与提升,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平衡“三段式”法
根据可逆反应方程式,列出反应物、产物各物质的初始量、变化量、平衡量,然后依据已知条件建立方程式而求解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是解决化学平衡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将100mol N2、H2的混合气体充入密闭的恒压容器中反应,达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前密度的1.25倍,平均式量为15.5,则平衡时,N2转化的百分率为()
A.20%B.25%C.30%D.40%
[解析]设反应掉N2物质的量为x,起始N2物质的量为a,H2物质的量为b依题意:
N2 + 3H2 2NH3
起始:ab0
转化:x3x2x
平衡: a-x b-3x2x
a+b=100a+b=1.25a+b-2x28a+2b=15.5a+b-2x 解之得:x=10mola=40molb=60mol
2 差量法
依据可逆反应中各物质的初态终态体积、物质的量或压强的变化进行计算。差量法在解此类题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2005年广州试题)某温度下,在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2B(g)+ C(g), 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A气体, 达平衡时, 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 则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为()
A.60%B.50%C.70%D.40%
[解析]在定容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因此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多了2mol×20%=0.4 mol。
2A(g)2B(g)+C(g)△n
0.8mol0.8mol 0.4mol0.4mol
3 极限法
也称极值法、极端假设法,就是通过找出两个极端特征点(一是假设某反应物完全反应时,二是假设某反应物完全不反应时),来进行有关的计算和判断。
例3(2005年绍兴试题)某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g) +2Y(g)2Z(g),若要使平衡时反应物总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相等,则X、Y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应满足( )
4守恒法
利用平衡体系的总质量不变、某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总的物质的量不变等物质守恒思想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4在某温度下,将2molA和3mol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aA(g)+B(g)C(g)+ D(g),5min后达到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为:[A][B] [C][D], 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其A的转化率不变,则B的转化率为( )
A.60% B.24% C.4% D.40%
[解析]在温度不变,扩大容器容积至原来10倍时,A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该反应前后体积守恒,即a+1=1+1,所以a=1。
然后设B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依据平衡的“三段式”解法,可得到:(2-x)(3-x)=x2, 从而解得 x=1.2mol。
5 逻辑推理法
就是依据反应的逻辑进行合理的推理、估算、判断等。
例6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物质的量的比为1:2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
A.40% B.45%C.50%D.60%
[解析]由于反应物系数之和与生成物系数之比为3:2,因此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等时,A的转化率应超过50%,故选D。类似这样的习题很多。
6恒比法
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方程式中的计量数比一致,则无论反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恒定不变。
例7在一定条件下,把N2和H2按体积比1:3混合后通过合成塔,若从合成塔排出的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占20%,则N2占的体积分数为()
A.15%B.20% C.25% D.30%
[解析]合成塔里排出的混合气,V(N2):V(H2)也等于1:3,所以N2占的体积分数为(100%-20%)×1/4=20%。
7 热效应法
依据的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例8(2006年武汉试题)已知在常温常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N2(g)和H2(g)生成2molNH3(g)放出92.4kJ的热量。在上述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 N2和3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kJ;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容器中通入0.9mol N2、2.7mol H2和0.2mol NH3,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kJ.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2Q2=Q1=92.4 B.Q2 C.Q1 [解析]因为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 N2和3mol H2发生反应时不能进行得很完全,因此放出的热量应小于92.4kJ。而若由0.9mol N2、2.7mol H2和0.2mol NH3放在一起再进行反应,由于有一部分NH3的存在而导致反应进行的程度还不如1mol N2和3mol H2进行反应的程度大,因此放出的热量会更小一些,从而得出Q2 8 设特殊值法 例9有M、N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抽真空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NH4NO3和N2,然后都加热到200℃,M中的NH4NO3分解为N2O和H2O,同时测得N容器的压强为2×105Pa,则M容器内压强为( ) A.2×105PaB.2.1×105Pa C.4×105PaD.6×105Pa [解析]可假设NH4NO3和N2的质量均为56g,依据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省略)可得分解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9等效平衡法 “等效平衡法”也是解决平衡计算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等效平衡即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不管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平衡时,同一物质的含量相同。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9.1恒温恒容的等效平衡 (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反应,若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时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9.2恒温恒压的等效平衡 若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时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例10(2005江苏高考)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 + B(g) 3C(g), 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和2 mol 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 %。其它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 %的是() A.2mol C B.2mol A、1mol B和1mol He(不参加反应) C.1mol B和1 mol C D.2mol A、3mol B和3mol C [解析]本题是等效平衡思想的应用,还涉及定容下充入稀有气体,以及体积分数含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A、B选项中B、A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小于题目中的2:2,平衡左移; C选项相当于只加入了5/3molB和2/3molA作为起始,原平衡右移;D选项相当于只加入了4molA和4molB作为起始,相当于原平衡不移动。答案:AB。 同类变式:(2007四川高考理综)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和2mol H2O(g),发生反应:CO+H2O (g)CO2+H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x。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x的是() A.0.5mol CO+2mol H2O(g)+1mol CO2+1mol H2 B.1mol CO+1mol H2O(g)+1mol CO2+1mol H2 C.0.5molCO+1.5molH2O(g)+0.4molCO2+0.4mol H2 D.0.5molCO+1.5molH2O(g)+0.5molCO2+0.5molH2 答案:B 同学们除了扎实稳建的复习,还应注意复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说说一卷的答题技巧。 必考题部分。现代文阅读,还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题型大体不变。阅读技巧是第一遍阅读要注意力集中,总体把握文章意思,做题时要回到原文认真对照,找出细微差别。千万不可做题时想当然,不和原文对照,最容易出错。还有一个诀窍就是看每个选项时抓住关键词,快速回到文中找到对应位置,再仔细区分。最后一道推断题,要立足全文,从作者观点出发,过于夸大和绝对的说法很可能不对。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依然是主流,选材范围也许突破正史,选择独立的人物小传。阅读文言文心态要稳,有些难懂的字词不影响理解全文,可以略过。第一题实词,一定要回到文中,看意思符不符合语境。第二题如考虚词,一定要分析句子结构,再判断词性和意义;如考人物品质,一定要回到原文,仔细区分。最后一道内容理解题,要把每个选项回到原文对照,很可能就是在某个词句的翻译上打马虎眼,只要仔细辨明,定可找出错误选项。 翻译题,原则一是要“照应前后文”,译完和上下文衔接自然;二是要“字字落实”,尤其注意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把能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按双音节译出,出现动词看可否直接接宾语,如不能,考虑使动、意动和为动;还要注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有些常用结构要警觉,如“孰与”译为“和„„比,哪一个„„”等。 古代诗歌阅读,体裁除了诗歌,词或曲也要训练和准备。题材会以考羁旅送别类、思乡怀人类、即事感怀类、时政民生类、哲理思辨类为重点。诗歌鉴赏题最重要的是看懂问题,不要答非所问。首先要读懂诗歌,大体翻译全诗,体会全诗意蕴。其次,看题所问,大问法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写作特点”,又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三方面。如果问描写,可从“烘托(正衬;反衬)、白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先抑后扬、有层次感(由远及近)、色彩对比鲜明、多角度刻画(视觉、听觉、嗅觉等)”等角度分析;如果问抒情,可从“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个角度分析,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借典抒情)”三方面;如问修辞,可从“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反复、双关、对偶、设问、反问、互文”等角度分析。最后注意分析不可架空,要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抓住意象。名句名篇默写。以考纲规定的64篇为主,不要贪多,要循序渐进,利用细小的时间背诵。 选考题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以选考题形式出现。文学类文本,应该还考小说,难度与实用类持平。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是主流,应该以文化名人为主,但人物通讯、人物访谈也要训练和做好相应准备。答题时要纵观全文,全面准确。第一题问文中某个词或某句话的意思,一定回到原文,看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解释。第二题考察筛选信息,注意分值,化为几点,把文章议论道理的语句抓取出来,用原文的语词,整理概括,要全面,不可落点。最后是开放性题,要应照全文,深刻挖掘,答案往中心上靠,切不可在一个层次上翻来覆去,要多角度挖掘,忠实于作者观点。 其次说说二卷的答题技巧。 语言文字运用,成语、病句、排序应该不会变。各种常见语用类型要练熟运用,如:仿写、压缩语段、扩展语段、语段改错、看图写话等。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型肯定会有所创新。 成语题注意:首先不能望文生义,应从词的本义考虑,如“危言危行”,“危”本义为端正,所以指正直的言行。还要注意褒贬,如“半斤八两”是指两者都不怎么好,是贬义。还要注意不明差异,如近义成语“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前者是没有其事,故意夸大;后者是坏事情让人震惊。还要注意原始意义,如“目无全牛”在《庄子》中是说庖丁的技艺十分精湛。还有不明语病,如“求全责备”,只能说对某人求全责备,而不能接宾语。 病句题要注意:一是语序不当,如“展览馆展出了春秋和战国新发现的陶器”,应为“新发现的春秋和战国的陶器”。二是搭配不当,如“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不能培养失足青年。三是成份残缺,如介词淹没主语,开头若出现“对于”“由于”等词语,第一分句变为状语,后一分句缺主语。还有缺宾语中心语,如“推进„„发展”“担当„„重任”等都应有中心语。四是歧义,如“我看见他们父子见面后高兴极了”,可理解为“我看见,他们高兴”,也可理解为“我高兴”。五是不合逻辑,如“我不但向国家交了6万斤大米,而且不吃救济粮了”,是递近关系,应为“不但不吃救济粮了,而且交了6万斤大米”。六是句式杂糅,表达同一个意思的两个结构,用一个即可,如 “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七是概念交叉,如“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般的景致”,后者包含前者,把“以及”改为“等”。八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沿海地区不仅需要改革开放,内地也需要”,应为“不仅沿海地区需要改革开放,内地也需要”。 语义衔接即排序题,一定要注意各个句子之间的联系,抓住每个句子的关键词,尤其是关联词语和连接上下句的词语,而且要注意所给语境,采用“定两头再中间”的方法,第一句一定要紧承所给语境的最后一句,最后一句要紧承后面的语境。 写作提升策略: 课标卷自诞生以来,一直考材料作文,如2011年关于“中国崛起”的作文题。2012年的作文可能有所调整:一是,继续出材料作文,但立意和选材的范围会扩大;二是,出命题作文,这是近年高考的整体趋势。但无论哪类,都 应关注社会热点,评析社会现象的材料可能性大于阐释人生哲理的。 1.作文如果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是第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健词句和中心,确定中心观点。在开篇一 定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脑中或纸上列一个提纲,层层深入或发散思维展开。 2.要有充分严密的论证过程,只把观点和例子堆砌在一起并不等于真正的论证。有了鲜明的论点,也备好了有力而 充实的论据,但是这两者都还只是零散的材料,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适当的论证过程将它们联系起来,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度。 3.结构上要整饬而精致,事例要新颖独特,举例方式要多样,可排比,可细节,可镜头突现,使文章丰富生动。举 例后要具体的说理分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显事实中与论点相关联的规律、本质的部分。 4.每个层次后面的议论要精当深刻,实实在在,讲清道理。基础等级分拿到,再在发展等级上下功夫。 5.举例要新颖,避免“老生常谈”,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突出时代感。 6.语言多用排比和对偶,议论语句要精致而蕴含哲理,再有名言引用,相信一定会给评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7.必须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切忌低俗或偏激。 8.字迹清晰,卷面干净,切忌涂抹。 最后,考生和家长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切不可过于急躁,贪黑熬夜,盲目补课,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只有保持一个平和轻松的心态,才可以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决胜高考。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七、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 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读、背、默这三个为主要。因为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背才会积少成多;多默方能长久不忘。 学习语文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的,下猛功没有用。每天上课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关注一些时事热点,学会随时搜索作文素材。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高考的题型上,对成绩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数学 数学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对而言,前面1-10题的难度是逐渐上升的,最后两道题一般会比较难。建议各位考生不要在难度大的题目上面过于纠结,避免后面的综合题没时间解答。 数学的复习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做题时只练不看。我们要扎扎实实地看教材,教材上需要背的公式,一定要把它背下来。 英语 高考英语的试题会有多个题型,考生要注意抓住自己的弱项针对性地补救。例如我不擅长阅读或者完形填空,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去找这类型的题目来做,不用一味地跟着老师走。 英语地复习总体来说,先按照老师地节奏,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提高上课的效率。对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要及时跟进并完成。 比如第一个时间段是“历史开始至公元前2”,然后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写中国,右边写外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重要事件列出来,然后补充选修书目中的内容。 做好这些以后,中外历史比对题就没什么问题。因为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容易出现单课知识扎实,体系却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把中外对比列出来,就能很好的对比,也能加深我们在学习时的理解。 比如:先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比对,西方工业革命和中国同时期的比对;我们在历史复习中,应该自己总结和提炼出不同的同时期比对专题,将我们的历史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建立起脉络和体系。 不过整理历史年代表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抄完,而是应该每整理一段,就掌握好一段内容,将这段知识内容和重要事件全都记忆下来,不能敷衍了事。小编给各位推荐公众号《那年高中》,里面分享了高中各科的学习方法以及提分技巧,更有各科学习资料等实用干货,可以帮助大家有效提高成绩! 2、不同题型不同做题方式 例如做历史选择题时,一要定,二要细。试卷发下来时,先大体浏览一遍题目,粗略了解难度,使自己心中有数。做题之前,要对题目考点粗略感知。选择题的考点是有顺序的,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开始做题时,要动手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极为关键的破题点。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题目常出现的词有“┄、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3、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形成框架之后,反复记忆课本上的内容,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然后,把各个知识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找起来,例如,找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并记准记牢。 高中历史改革类题型解答技巧 1.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制度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6.评价改革的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4)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传记有这样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围绕课标要求,在高考复习中就要求我们要把传记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而在复习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教师需要对此专题进行全面整理思路,做到有效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设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设题:从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方面设题;从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设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 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2009年广东卷,“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从社会影响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例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为什么陈娜的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2012年辽宁卷,“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山东卷,“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3.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例如:2012年山东卷,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提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2013年湖北卷,“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二、答题模式及要求 首先,观点明确,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不能只用一个词语对观点进行表述。观点句一般采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对观点不能含糊其辞,不能同时赞同两种观点,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必须明确观点。 其次,分点陈述理由,论述过程中,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情况,观点全面,陈述有条理。 三、答题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不能忽视文本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上的东西,对像“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有必要的失分。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实际上需要考生掌握科普文章的说明特征。总之,只有掌握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才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不能忽视答题角度,“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所以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它在答题的角度上给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而限制了思维。答题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考生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才行。 不能忽视句子内涵,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表面,得分会很低。 不能忽视分值设置,每道题后面所标分值往往暗示答案要点。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啰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5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总之,只要要求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有条不紊的作答,便可有效解决此类题目,从而达到有效的复习目的,在高考中顺利过关。 【高考作文复习的十大技巧】推荐阅读: 2024年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技巧12-11 高考地理十大专题复习11-10 高考地理的复习技巧01-01 02 考前心理辅导─高考心理调节十大技巧07-11 高考作文的拟题技巧07-11 2018年高考作文十大猜想07-04 2022年高考作文十大猜想12-15 高考数学复习有效技巧01-17高考作文复习的十大技巧 篇3
高考作文复习的十大技巧 篇4
高考历史的复习技巧 篇5
高考作文复习的十大技巧 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