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共8篇)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 篇1

信誉四季花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品牌

1、誉春兰之雷雨春锋节系列活动(1)“学雷锋”志愿服务

(2)“科普教学”义务教学进社区、进校园

2、誉夏荷之你我四年约系列活动

(1)“毕业季”你我相约信工,祝福相互传送(2)“捐书送温情、书香情更浓”志愿捐书

3、誉秋菊之科技进行时系列活动(1)科技服务进社区、进校园(2)家电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3)计算机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

4、誉冬梅之温暖满人间系列活动(1)文艺汇演志愿演出进社区

(2)“爱心公益文艺汇演”传达正能量

(3)“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表彰大会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常态化计划说明

志愿者!一个代表奉献、彰显责任的响亮名字;志愿服务!一个凝聚爱心、传递温暖的高尚事业。近几年!信息工程志愿服务负责人联合校团委、屯溪区各社区、屯溪区各社区学校,围绕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城市这一大局!全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全院共有400余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累计服务2000多小时!

所谓志愿服务常态化就是指要把志愿服务长期、持久的贯彻下去。本着服务至上的宗旨,在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层的带领之下,我院在校注册优秀社团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小组、新视野航模社,以及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等各个队伍志愿参加各项志愿义务服务活动。他们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了身边无数的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

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团队说明:

(1)“学雷锋”系列志愿服务--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部分大一班级学生

(2)“科普教学”义务教学进社区、进校园--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新视野航模社、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3)“毕业季”你我相约信工,祝福相互传送--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4)“捐书送温情、书香情更浓”志愿捐书--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5)科技服务进社区、进校园--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6)家电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家电维修队(7)计算机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计算机爱好者协会(8)文艺汇演志愿演出进社区--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部分大一班级学生

(9)“爱心公益文艺汇演”传达正能量--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部分大一班级学生

(10)“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表彰大会--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新视野航模社、机器人小组、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计划负责: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

计划执行: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新视野航模社、机器人小组等

学校:黄山学院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 篇2

2014年2月26日, 中央文明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 旨在推动志愿服务向常态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 在校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是志愿者协会的会员, 然而真正参与志愿活动的却屈指可数, 而且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却不够稳定。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 相对比较滞后。现阶段要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发展就要有稳定的激励机制做支撑, 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不仅有利于志愿着组织的发展, 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会有促进作用, 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与志愿者组织的双向发展。

1 应然性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价值意义

1.1 利于大学生自我发展

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眼下很多用人单位都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会给学生安排课程的学习, 实践这一环节比较自由,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服务领域广, 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大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 定时定点从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一方面服务他人, 另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经常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交际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 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在精神层面上, 帮助他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 培养集体意识。对个人来讲, 志愿活动得到嘉许可以达到能力与快乐的双赢, 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1.2 利于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 (Her Zberg) 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 (激励-保健) 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 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 而且靠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各样适用。社会保障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会有局限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会有疏漏, 所以, 志愿者组织的作用也就随之凸显, 社会需要志愿者, 更需要高素质的志愿者。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自由支配时间较多, 有能力从事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自已从事的服务活动满意, 可以提高志愿服务效率。

1.3 利于弘扬志愿者文化

我国的雷锋精神已经有较为深厚的文化根基, 在广大中国人民心目中也形成了认同感。现在, 志愿者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 志愿服务成为动员社会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 也是在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同样是对志愿者精神的认可, 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来, 志愿者精神的传播范围就会越广, 距离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现也会越来越近。

2 实然性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现实问题

2.1 积极性不高, 持续性不强。

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 在校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是志愿者协会的会员, 然而真正参与志愿活动的却屈指可数, 而且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却不够稳定。从时间上讲, 在每年的雷锋月和志愿者服务月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潮。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 参与者根据组织者安排的任务被动地服务, 会影响积极性。优秀的志愿者得不到嘉许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像青奥会这样大型短期赛事的志愿活动更受大学生志愿者的青睐。然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志愿服务质量在于细微处和平时, 不是一时冲动或盲目跟风。

2.2 实效性不够强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但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过于简单, 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偏向于表面化、程序化。比如目前有很多大学开展垃圾清理活动, 这类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实效性不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要有主动意识, 不仅仅是为社会服务, 策划者还要考虑提高大学生志愿的素质, 锻炼其综合能力, 而且也要考虑将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比如医学或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定期进社区为居民测血压、脉搏;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公共卫生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深入各大超市抽样检测食品是否符合指标;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义务支教等。这样一来, 大学生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服务质量提高, “因材制宜”, 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3 原因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阻却因素

3.1 缺乏适当的激励

由于传统做好事不留名的思想根深蒂固, 有部分学者认为志愿者不是为了回报才服务他人的。但不代表志愿服务本身不应当得到奖赏。从某种程度上讲, 雷锋和志愿者是有一定区别的。在现阶段, 像雷锋一样的好心人做好事只适用于个人, 而且是自发的形式。如果想让做好事成为一种持续性大范围的服务活动, 需要有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作为支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较为科学有效的奖励方式是精神激励为主, 物质激励为辅。对优秀志愿者的激励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 同样可以在人群中树立标杆, 起到模范作用。物质激励多数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源受限, 如果共青团, 各大企业, 民政部门, 和教育部共同出资出力支持高校志愿活动, 对大学生的激励政策才能有效落实。

3.2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

对于志愿者的管理主要包括政府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两个层面, 对志愿者的管理内容分为志愿者的注册考评和奖励三个方面。由于志愿者的注册门槛较低, 志愿服务质量很难评定, 所以对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优化有一定难度。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也不会取消其志愿者会员资格。另外, 对志愿服务的反馈也很难量化, 因此, 需要人性化和制度化有效结合的考评管理机制。

4 对策建议: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4.1 激励对策

精神激励为主, 物质激励为辅。以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礼遇八条》为例, 奖励对策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 鼓励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志愿者, 每年为三星级以上志愿者提供一次免费优质健康体检服务。全市范围内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 政府投资的各收费公园、景点, 对三星级以上志愿者免费开放等。尤其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优秀志愿者对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而且中国人寿给志愿者赠送保险, 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要把握好度, 为保持志愿服务的纯洁性, 不适宜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学分制相挂钩,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发挥专业优势。如果要求大学生四年内至少参加两次志愿服务活动, 分批进行, 定点安排, 完成后再颁发志愿者会员证书 (而不是注册后颁发) 。除必须参加的志愿活动外, 大学生也可以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各项活动, 择优评选“优秀大学生志愿者”。

4.2 考评及反馈机制

以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志愿者评定标准为例, 在评定标准上, 全体江海志愿者使用“中银-江海志愿者”联名借记IC卡, (该卡具备志愿者身份识别、服务计时、培训记录、信息恢复等志愿者服务功能) 通过累积服务时长的方式评定志愿者星级。时长累积100、200.、300、600、1000、1500小时分别评为1~5星级志愿者。评定主体也分为若干层次, 由市文明办、江海志愿者协会负责评定五星级、四星级志愿者。由各县 (市) 区文明办负责评定三星级志愿者;各街道 (乡镇) 负责评定二星级志愿者;各社区 (村) 负责评定一星级志愿者。评定结果由县 (市) 区文明办汇总后报市文明办、江海志愿者协会备案。在评定程序上, 1~3星级志愿者通过自评、报备、抽查和礼遇四个阶段, 4~5星级的志愿者通过推荐、评审和表彰三个阶段。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同样的程序评定, 不过在评定标准上应当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避免量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自评包括自我评价和组织内部评价, 组织内部评价可以通过民主投票进行。他评是指被服务对象的反馈, 可以在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邀请被服务对象给服务者评分, 纳入考核标准, 将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何敏怡, 何继锋.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规制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7 (下) :4.

[2]刘芹.浅谈法律对志愿行为的激励[J].法制与社会, 2010 (14) :2.

[3]张倩, 李妍辰, 孙静, 程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1) .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30-3

0 引言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要使志愿服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发挥其真正作用,需要大学生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志愿服务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常态,经常不断地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源源不断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简政放权、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因素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志愿常态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常态化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常态化是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化有效途径。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知行矛盾相当突出。志愿服务是一个载体,实践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志愿服务常态化。科学组织管理是当前解决志愿服务常态化障碍的必要途径。现阶段,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1 志愿服务理解不到位,志愿服务的定位不正确

目前,有许多志愿者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把志愿者活动等同于助人为乐,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老人、病人、残疾人,并不是全体社会大众。同时,志愿服务内容较单一,服务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达到一个正确的供需关系。例如,有些服务对象需要物质给予,有些服务对象需要精神陪伴。再例如,有的服务对象是社会边缘人群,因此志愿者可怜他们,把自己的帮助看作是对他们的怜悯,这样就造成了人格之间的不平等。这样的现象与我国志愿服务模式不长期、不常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长期的结对关系,可以让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所需,将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即使志愿服务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继续志愿服务活动,那么也可以将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整理记录在档,供接下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正确进行服务活动。

1.2 志愿者与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现今,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大都设置在团委下面,由团委管理。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通常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完成团委交给的志愿服务任务。志愿服务形式大都以完成任务的形式,事项一过也就结束了,例如大型赛事。同时,各团委会在三五学雷锋日前后组织学生学雷锋,于是就出现了大家一窝蜂涌向福利院、敬老院,出现老人一天洗5次头,剪10次指甲这样形式主义的“学雷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乐于真的开展志愿服务,也并没有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多大的乐趣,对于志愿服务,他们的理解是“要求”。二是团委放任不管,学生零零散散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参与面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时间随意,成效也不显著。鲜有一些对志愿服务保有高涨热情的优秀学生可以成立小范围的志愿服务队伍。从典型案例来看,没有学校的支持和正确指导,很少可以发展得比较好。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志愿者组织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机制,还需要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高校在他们之间要起到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从国外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公共治理是一个必经途径,需要政府等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源,搭建相应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志愿组织又由于成员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的特殊性,需要高校与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并帮助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基金支持。

1.3 保障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成效不显著

首先是缺乏经费保障机制。服务期间形成的交通费等必不可少的费用由谁承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是一个尴尬的状态。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主要采取激励方式大致上是榜样激励,或与评奖评优、入党进行挂钩,前者激励方式单一,后者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再次,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志愿组织管理过程中,成员的招募、培训、流动、退出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参考标准,如果对志愿服务的好坏没有一个一致的考核标准,活动结束后也没有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1.4 志愿服务的环境不够优化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志愿服务才能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因为奉献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加大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力度与教育,树立志愿服务的品牌,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致力创造一个推崇志愿服务文化的社会大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可这将影响到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的热情。

2 丽水市L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特点

浙江省L校爱心乐园成立于2008年3月,8年时间中,一批批志愿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爱心乐园”也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2.1 理念常态化

2.1.1 爱心乐园志愿服务文化培育

发掘先进典型,编写校本教材《爱的教育》。学校把“爱心乐园”项目中涌现出的先进道德典型,编著校本教材《爱的教育——高职生先进典型成长的思考》公开出版,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配套教材。

2.1.2 组建志愿服务宣讲团

选取志愿者组成宣讲团,宣讲内容为志愿服务故事,或利用晚自修时间到每个团支部宣讲,或召开专题报告会进行宣讲。

2.1.3 建立“爱心乐园”网站,网上网下互动

2.1.4 项目整改与包装

各项目基于“常态化”理念,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例如大学生新苗人才科技创新项目、校本课题等等,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

2.1.5 每年一度“爱心文化节”

以三月为节点举办“爱心文化月”。举办“成果图片展”、“爱心大使评选”、“爱心日记”等系列活动。6.将爱心乐园介绍放入新生始业教育环节。在新生的始业教育环节,有两个传统项目。

2.2 组织常态化

2.2.1 管理体系

爱心乐园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学院“爱心乐园”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实行全校一盘棋的协调机制,统一调配各管理执行力量,有效协调团委、学生处及各爱心基地的工作交集。其次,各项目指派专职教师一人,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再次,项目中学生干部队伍构建完备,实现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践学生自主管理。

2.2.2 队伍体系

由于服务内容并不相同,五个项目的运行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志愿者招募,再由项目管理者实施管理。下设各个部门,各部门各行其责,完成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另一种采用志愿服务招募,按团支部组成各个服务小分队,以团支部与家庭户结对的方式进行志愿服务,实行固定式服务模式,到毕业实习前转接新进大一学生。另在团队志愿者中选拔优秀分子构建学生干部队伍,行使管理。在经费上,学校设立专项爱心基金,爱心项目产生的费用从爱心基金中支出。

2.2.3 绩效管理体系

主要采取积分制和素质拓展学时制,两种制度大同小异,现选取素质拓展学时制进行介绍。①岗位学时制。开设志愿者系列培训课,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申请入党的学生必须争当志愿者。②活动学时制。参加志愿服务一次核算1-2个学时。至参加活动开始,即以“先锋卡”记录学时数,作为学生入党各阶段的考核凭证。

2.2.4 激励制度

正激励方面的制度有:①举办“爱心大使”评选活动,每年在志愿者中从下至上评选出十大校园爱心人物。②在学生干部选拔中优先考虑志愿者服务经验者。③积分兑换,志愿者经过志愿服务都可以积累积分,积分达到兑换标准时,就可以到实体超市兑换物品。④从志愿者中选拔爱心宣讲团成员,宣讲团成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讲。

负激励方面的制度有:①评选五四红旗团支部必须为志愿服务开展的较好的团支部。②参加业余党校、推优入党等各阶段要达到一定的服务学时。

2.3 基地常态化

2015年初,学校在原有爱心乐园工作用房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设“爱心乐园”建筑群。“爱心乐园”建筑群整体采用园林式设计风格,分工作区和文化广场两个部分,房屋采用徽派建筑设计,黑瓦白墙、木质门窗,古朴传统。文化广场以舞台和园林相结合的设计,可供学生开展小型户外文体活动和停留阅读等。

3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3.1 转变理念,鼓励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

3.1.1 改变管理理念,树立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今天,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有利于汇聚社会公共资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以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平台。志愿服务不再以前简单意义上“学雷锋,做好事”,“哪里有需要,就去帮忙”。高校应转变原来的志愿者工作理念,从等待分配志愿者工作任务到主动开展志愿服务,从“游击式”节点日志愿服务到“常驻式”日常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视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一门德育必修课,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将增强公民意识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具体形象的日常生活中去内化社会主义核价价值观,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的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3.1.2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在传统思想中,“天下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等在社会大众中影响颇大,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有些人不认可志愿行为,认为是一种“傻子”的表现。有些人认可志愿,但却怀疑志愿者的志愿行为是出入某种要求,为了某种目的。另外“志愿服务”在我国,通常还会和传统概念中的“布施”混淆一起,也就是传递着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你贫穷、落后,所以你需要帮助”,因此,还有一些人认可志愿服务,也相信志愿服务的服务行为是出于好心,但是因为“面子”、因为要“自强”,往往拒绝接受志愿服务,得不到服务者的认可和理解。社会大众,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公众舆论应大力宣扬、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矫正社会大众与志愿服务的错误认知,高校也可在大学生入校开始,宣传、倡导志愿服务文化。

3.1.3 转变服务理念,保持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做公益“创客”

志愿服务过程中,要注重服务内容的创新,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服务对象需要,不能一味地只给予物质帮助、提供义务劳动。转变服务理念,以原来的保障型为主的服务理念转变为发展型为主的服务理念,由原来的关注物质需要转向关注精神需要、发展需要。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更符合社会发展。

3.2 完善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3.2.1 建立以提升为目的的管理制度

在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除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然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就要在全力推进建设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当中,转变工作推进模式,由原来的志愿服务活动由学校教师推动转变为学生参与主体的推动。转变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从原来的部门落实到全校浓厚氛围。着重做好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注册和志愿文化培育工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 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记录制度

从志愿服务活动开始以来,记录志愿服务时数也志愿服务管理中一大难题。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关注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有长足的发展,志愿者服务行为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无论是采用会员制记录还是学时制记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为有效反馈与量化,以供科学管理。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有很多这一方面的先行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如定位、志愿服务地图、志愿服务手环等等方式记录志愿服务时。例如手机APP,智慧化、全社会化的记录方式,可以解决志愿服务时间段不相连、空间不融合的阶段性记录缺陷,想要累计记录一生当中志愿服务活动的愿望在大数据时代一定可以实现。

3.2.3 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激励制度

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核心是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不能刺激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命力本身就会丧失。虽然我们强调奉献,但出于教育目的,早期的激励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来说,激励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推优入党;二是奖学金加分。两项激励措施在校内是对学生是有效的,但是主要针对的还是较优秀的学生,对于不想入党也不想拿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激励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增加精神激励措施。另外,两项激励措施不具备延续性,志愿文化的培育是期以更好地参与社会,在毕业以后,仍能将志愿服务行为延续下去,这也是高校做志愿服务工作教育目的的真谛之一。利用智慧平台,从参与志愿服务开始就一直累计记录志愿服务学时,并与社会相接轨,利用志愿服务时数兑换社会性志愿服务代币,利用代币参与社会化激励活动。这将是今后激励的发展方向。

3.2.4 建立以服务为基础的保障制度

强有力的资金、志愿者权力等保障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重要后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联手,从原来只有学校“单兵作战”转为学校、社会、政府多方携手联动,共同为志愿服务提供各方面保障,让志愿服务服务无后顾之患。

3.3 拓展平台,汇聚创新力量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1 项目包装,使服务品牌有社会效应

当然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当中,需要高校思考怎样将志愿服务项目做出品牌效应,让当地人民和企业提到志愿服务时可以想到这个服务项目,愿意将自己的一分力量贡献给这个服务项目。

3.3.2 建设基地,使服务文化有阵地依托

结合项目特色,打造志愿服务基地,一方面彰显学校对志愿服务工作得重视,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另一方面,基地的设立,汇聚学校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在爱心阵地交流经验、分享对生活的感悟,使爱心阵地成为学校的一个学生活动中心、文化阵地、教育阵地。

3.3.3 创建第三方平台,使服务资源合理优化

打造枢纽型第三方平台,志愿服务工作也要适应社会治理向“共治自治”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多元共治体系相衔接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以柔克刚、温柔渗透的柔性治理作用,统筹整合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在智慧终端,深化组织枢纽、资源枢纽、人才枢纽、知识枢纽、服务枢纽等功能,建立供需对接的信息库和人才库,促使志愿服务需求、项目以及人才得到便捷高效的匹配。

参 考 文 献

[1]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2] 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3] 柯凤华.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构建[J].人民论坛,2015(9):148-150.

[4] 张辉.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 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6).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 篇4

支农支教

常态化

一、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的问题简析及常态化的意义

1、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的问题简析

(1)以有限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学生小团体为志愿者群体,服务面、参与面狭窄。大学生被称作是象牙塔内的理想主义者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有限,项目开发量不足,大多服务项目局限于校内,甚至是校内的一小部分群体,不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难以达到社会上的参与度与认可度。这就要求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将眼光放远,以“走出去”为方向,以发动更多公益力量为目标,开创与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2)志愿者热情与责任心难以持久,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影响服务质量。很多普通人都曾在心里萌发过做志愿者的念头,但只有其中一部分会找机会将自己的公益梦想实现,而其中又只有一部分会将公益持续下去。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给志愿服务的持久性与专业性提出了挑战,也使得志愿者队伍不易管理。一个有意义的志愿服务项目应该摒弃行政化、形式化倾向,不打击志愿者做公益的理想性与纯粹性,以志愿服务的崇高性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此外应当形成统一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从而避免志愿服务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出现。(3)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形式化、运动化严重,未见实效性。实践表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政化、形式化、运动化容易扼杀并贬低志愿服务的价值,伤害志愿者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和热情。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形式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严重,志愿服务的运动化更是在各组织轰轰烈烈的“雷锋月”显露无疑。由此导致的志愿服务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做出深远的影响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就行政化、形式化、运动化严重的问题深入思考,增强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能力,为自己的组织谋求良性发展。

(4)缺乏有效健全的机制约束志愿服务行为、激励志愿者服务积极性以及服务持久性。志愿者管理是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中最为繁琐与庞大的一项工作。志愿者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角色千差万别,且数量多、流动性、随意性大,这就给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带来很大的难度。一套完善的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上岗考核及评优机制,以及先进的网络数据库管理共享机制可以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志愿服务组织者应当尽量去尝试。

(5)资金不足,立法不全,政府支持不够,无法保障志愿者基本权益,进而无法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资金支持对一个项目持续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志愿团体是无固定收入的群体,无法为公益事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应当想办法积极吸收社会公益资金的支持,设计比较好的公益服务项目,然后请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定向捐助。在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不全,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甚少,不能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利于志愿服务规范化进行。我们大学生志愿者要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推动志愿立法的进程,为今后的志愿服务谋求长足发展。

国内一些热心于公益的慈善组织与个人习惯于捐赠钱物,某些地方基金会的年度经费预算通常是应付救灾、济贫,但社会困难群体缺的不仅是钱物,更缺少发展的能力,而有效的志愿服务可以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发展能力。因此,捐助志愿服务往往比捐赠钱物更重要。公益基金也应当积极资助社会志愿团队开展经常性社会志愿服务。

2、常态化的意义

在以往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扎堆献爱心”的现象,每年3月5日前后,一些敬老院、福利院里,志愿者们“一拥而上”,一张桌子被擦拭十几次,一位孤寡老人被反复梳头……而平日里,这些需要我们关怀的群体却得不到我们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现象让志愿服务进入一种尴尬境地。在此,我们提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何为常态化?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在浅的层面上指,将一项有益的志愿服务坚持长期以一定的频率做下去,并能持久深入,而产生正方向的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能够规范志愿服务,保障服务效果,体现服务价值,避免形式主义,实现志愿服务的有形化、时尚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优秀项目获得持久效益的保障。

二、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支农支教项目的坚持探索之路

1、支农支教项目概况

以“同一片蓝天”为主题的支农支教项目,将关注农村及城市边缘地区儿童的教育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心,自2009年立项推广以来,经过对未央区小学生家庭情况及西安周边农村的深入调研,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先后于2009年、2010年建立三官庙小学、杨善寨小学支教基地,并在2011年建立冯家村支农基地,建立起一系列孵化品牌项目的基地。与此同时,“一对一”爱心家教活动在我校教学区指定教室每学期定期开展,至今已走过四个年头。蓝天计划主要分为支农与支教两个方面,两方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支教计划主要服务对象为处于中小学学习阶段的弱势群体子女,以课程辅导为主、兴趣特长培养为辅的教学支点,定期开展覆盖课堂内外的支教活动,包括参与式课堂教学,“一对一”爱心家教、特长培养班等特色支教形式。蓝天支农计划主要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指导方向,以人性化按需服务为基点,并结合支教项目的开展,成功举办文艺汇演、爱心捐赠、全家福拍摄以及科技、卫生、法律的普及宣传等活动。

参与蓝天计划支农支教项目的志愿者逐年增加,持续3个学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近16000小时,参与服务人数已逾600人。该项目以其服务时间长、质量高、影响广而在校内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认可,在面向的服务对象中获得良好口碑,是我校青年志愿者践行志愿精神、实现常态化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

2、支农支教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在传承既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支农支教项目部 以“创新式教学,亲情化服务”为两大特色,坚持前进摸索,持续为项目提供最新的力量之源。

在上一学年的总结中,项目团队认识到原有项目中存在服务时间短、形式主义明显、志愿者随意性大、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特色等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修正,(1)加长服务时长,加深志愿服务影响力;(2)规范管理志愿者,加强志愿者培训;

(3)改善项目实施机制,摸索最合理最高效的服务模式。(4)坚持创新,挖掘专业特色

经过以上完善,支农支教项目部成功举办了国防文化周、国际交流周、爱心家教小学生书画大赛、“饮水思源,回馈农村”支农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得到更进一步体现。

3、围绕项目开展的平台建设

在长期的项目开展中,我校支农支教项目经过一届一届传承完善,形成了一套合理有序的项目实施流程,包括项目的策划、实施、宣传、总结等。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立足项目发展的需求,打造出了包括外场宣传与网络宣传的特色平台,也已具备能够保障日常项目高效进行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选拨、注册以及考核与奖励机制。这一系列平台的建设使得能够高效完成项目发展任务,并承担起长期的服务项目,平台的建设在项目的发展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4、项目纵向与横向的延伸,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项目若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横向与纵向的影响力综合说明一个项目的价值。所谓横向,即项目涉及的领域、影响的范围、面向的群体等,所谓纵向,即产生影响的深度、力度等。

要想切实做好项目横向与纵向的延伸,需要做到以下五点:(1)注重团队建设,完善组织体制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基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组织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制度的拟定,培养新一届学生干部,保障日常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传承精品活动,积累项目经验

精品活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的结晶,是比较成熟比较有意义的项目,可以用来作为学习的模版。在传承精品活动的同时,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积累经验,得到项目中共通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新开发的项目中。

(3)创新服务形式,践行志愿精神

创新是一缕清泉,是项目的生命力,但创新并不仅仅指“无中生有”,合理的改变就是创新。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改变,每一次的改变都赋予它更多的意义,都能更好地传达志愿精神,项目的发展鼓励改变,不要固步自封。

(4)开拓项目基地,培养品牌活动

项目基地是为项目搭建的平台,开拓新的项目基地是项目横向延伸有力手段。项目的基地化、品牌化可以保证项目的实施,加深项目的影响。并因为基地的约束力,将对我们的志愿服务常态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打造广阔平台,公益走向社会

公益是社会性的,若是永远躲在校园的象牙塔内,公益的意义微乎其微。大学生志愿组织要致力于打造校园外更广阔的平台,积极与社会上公益组织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走出去”为方向,将公益做广,做实,做好。

三、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措施:

1、以公益心、责任心、创新能力、开拓精神武装团队。哲学家康德曾经说:“世界上有三种最美的事物,那就是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以及人类心中的道德良知”。志愿服务是人自发性的一种自我奉献,是人道德良知的一种展现。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和引导形成强烈的责任心。然而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要有一颗公益心、责任心,还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创新是生命力的源泉,开拓是行走的勇气,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公益的疆土上越走越远。

2、建立项目基地,以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促进常态化。项目基地是孵化品牌项目的平台,一个项目基地随之带来的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长期坚持的项目,以长期坚持打造品牌,以品牌发展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校支农支教项目的常态化发展即以这个模式摸索前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想更好地促进常态化,在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还将继续拓展我们的项目基地,以一个组织管理者的身份统筹管理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与参与服务的志愿者。

3、建立健全高效的志愿者管理与激励体制,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任何一项志愿服务都离不开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尝试建立并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包括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上岗考核、评优激励,使其得到约束的同时得到应有的保障与激励。结合志愿者库的建立,以院级志愿者库为辅助,以统一的标准量化志愿服务,例如以服务时长为标准,制定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骨干志愿者的成长模式,激励志愿者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最大限度保证志愿者的有序管理。

4、通过宣传搭建大众平台,倡导全民公益,将志愿服务融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宣传是另外一种对志愿者的肯定与嘉奖,能够给予志愿者正方向的指引,以志愿服务的崇高性鼓励志愿者以长久的热情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当具备宣传意识,发展优秀的宣传员,打造实体宣传与网络宣传相结合的宣传平台,寻求社会上的媒体持续关注。通过大众平台的搭建,宣传志愿者精神文化,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把志愿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正、扶贫济困、理念倡导”的公益行为中,争取到更多的人力物力保障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进行。

5、推广优秀项目,以优秀项目的社会化长期运营为最终目标。考虑到项目服务面和参与面狭窄的问题,要想扩大项目横向的影响力,必须要致力于优秀项目推广,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小团体走向社会大众,让其生命力得以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该积极与同类学生组织交流,以达成合作共赢;积极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联系,做优秀项目交流,在优秀项目推广上达成合作;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根据与政府工作的结合点寻求合作。项目的推广与社会化长期有效运营是一个项目要达成的最终目标,通过这个目标的达成,我们即可在共同探索的公益之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四、结语

“在公益中行走,在梦想中铭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非营利的梦想,我们作为公益类学生组织的一员,怀揣着这个梦想,将在公益的路上铭记。愿志愿者的队伍壮大,愿世界和谐美丽。

参考文献:

党秀云 《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03期

甘满堂 《志愿服务急需公益资金“输血”》

福建日报

优质服务常态化管理措施 篇5

为了加强我中心优质服务的常态化,更好的为群众服务,特制定如下管理措施:

一、首问责任制

为方便群众和其它机关同志来我中心办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遵循认真负责、热情周到和不推诿、不拖拉的原则,实行首问责任制。

来本中心办事人员询问的第一位工作人员,即为中心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有责任向询问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当面询问时,属首问责任人所在科室职责范围或首问责任人能够答复的事项,能当场答复的要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告知期限,或做好解释工作。

对不属于首问责任人所在科室职责范围内的询问,首问责任人应负责为询问人指明有关科室或带领至有关责任科室。

电话询问时,属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热情礼貌地给予答复;属其它科室职责范围的,要告知该科室的电话号码。

对违反首问责任制的工作人员,一经查实,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和内部告诫,并作为公务员考核和奖惩评比的依据之一。对于屡教不改,严重损害机关形象的,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二、限时办结制度

中心各科室应根据职责范围和效能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所承办事项的办理时限。对服务对象咨询的疑难问题,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办理。对能办的事项要及时予以办理;对需要请示分管领导的问题,应在2日内办结;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应在7日内办结。

对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在其符合相关规定及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应在规定或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对即办事项,在服务对象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当场予以办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刁难。

对限时办理事项,经办人员应即时办理。

对服务对象提出的办理事项,无正当理由不得延时办理。如特殊情况确需延时办理,经办人员应按照职权规定报分管领导审批,并告知当事人延时办理的理由。

违反本制度,按中心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一次性告知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中心工作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实行一次性告知制。

中心关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或咨询有关事项的服务对象或相关人员,必须一次性告知其所要办理事项的依据、时限、程序、所需的全部材料或不予办理的理由。

对服务对象要求办理的事项,经办人应当按时予以办理。

对服务对象或当事人所办事项涉及材料不清楚以及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不明确等特殊情况,经办人应及时帮助其咨询了解或请示报告,并将结果告知,不能一推了之。

对需一次性告知的事项,除电话咨询或可用口头形式一次性告知的外,其他的均要以书面形式告知服务对象或当事人。

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 篇6

(1)保持环境清洁。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食堂内的公共接触物品(如水龙头、门把手,台面等)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可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弄湿抹布后擦拭,这种消毒方式也适应于居家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2)保持食堂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3)保持食物加工操作间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厨余垃圾。

2.疫情期间单位食堂工作人员如何防范?

(1)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以及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要及时隔离就医,不要带病上班。

(2)勤洗手。最好使用洗手液(肥皂)用流动水充分洗手,工作期间也可使用免洗消毒液消毒手。

(3)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做好个人防护。除穿戴必要的工作服(帽)外,要带好防护口罩。

3.单位食堂(家庭)食材采购和储存应注意什么?

(1)要到正规的菜市场、超市等采购食材并做好个人防护。不购买、不食用野生动物等“野味”,不自行宰杀活畜禽,不烹饪来源不明的畜禽肉及其制品。

(2)不囤积食物。易腐烂的果蔬应现吃现买。为了减少外出,可适量储备耐储存的冷冻肉类制品、根茎类蔬菜等。

(3)按照各种食材适宜的保存条件贮存,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4)食材选择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蛋奶兼并,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均衡营养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基础疾病。

4.食材加工烹饪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1)肉蛋禽和水产品等食物需彻底煮熟,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疫情期间尽量不制作凉拌菜。

(2)做好的食物尽快食用,若不能及时食用,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并保持其中心温度维持在70摄氏度。

(3)加工过程中应使用两套刀具、砧板、盛放容器等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4)勤洗手。烹饪前、烹饪过程中接触不洁物品及便后、烹饪完后等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液(肥皂)充分洗手。

5.餐饮具如何消毒?

餐具消毒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是热力消毒,首选将餐具洗净后,置于沸水中煮沸15-30分钟消毒;或将餐具清洗干净后于热蒸汽发生器中蒸15-30分钟;也可用适宜于餐具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按产品说明书进行。

6.疫情期间去单位食堂如何安全就餐?

(1)在疫情期间,建议不集中到单位食堂内就餐。若必须就餐,可采取轮流或者分散方式就餐。为了减少在集中场所的驻留时间,鼓励打包带回到各自办公地点(或住地)单独就餐。

(2)如果去食堂就餐,要确保自身健康,没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状,并正确佩戴好口罩,就餐前再摘下。

(3)食堂内就餐时,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飞沫传播。

(4)就餐前要洗手!洗手!洗手!

(5)就餐时,少交流,专心吃饭。

(6)错时就餐。

7.去食堂吃饭需要测量体温吗?

如果是单位内部食堂,且就餐人员在进入工作区前已经进行了健康体温监测,去食堂吃饭就不需要测量体温。如果食堂对外营业,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点,为避免聚集性传播,保证全部就餐人员的健康,外来就餐者进入餐厅前则需要测量体温。

8.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时,我们怎么吃才好?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 篇7

志愿者是一个不求回报, 无私奉献的职业。其目的是改造社会, 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最初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 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发展了一个多世纪。

我们国家最早的志愿者来自于联合国。1979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 从事环境、卫生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的民政部开始号召社会各界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建设。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1.1 志愿服务组织缺乏正规化的培训和考核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学校不同的专业,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很多方面参差不齐。在活动中不能完美的展示个人的能力, 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参加正规的培训有利于志愿者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份, 加深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精神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工作技巧及其相关流程, 从而更好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志愿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而帮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

1.2 缺乏专项经费

目前,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来源比较狭隘, 主要是通过来自学校团委的拨款, 经费严重不足。在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时, 经费开支巨大, 后续难以得到合理保障, 导致很多志愿服务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1.3 管理体系不完备

虽然志愿服务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现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各个高校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较少, 执行力较低, 可操作性不高, 从而致使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盲目性和无序性, 比较混乱。这不但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而且对志愿者的自身来讲, 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稳定因素。

1.4 缺乏固定的志愿者

人员流动比较大, 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一两次志愿服务活动就再不参加。其原因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的学习及其生活上的一些变动, 还有一些大学生进入志愿者团队就是抱着来看一看的心态, 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原有志愿者离开之志愿团体就需要找寻招募新的志愿者, 还要对新加入团体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在这两部分所投入的成本也是极其巨大的。

1.5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常态化”

目前,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缺乏常态化应用。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在“雷锋月”扎堆出现。曾经在“雷锋月”时某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洗脚数次, 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我们应该废除这种盲目倡议, 对志愿服务进行合理整改, 让爱心之河细水长流, 让更多的受助对象享受到志愿服务的益处。

2.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建国60余年来, 志愿服务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变多, 取得了令国人骄傲的成绩, 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放眼未来中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几大发展趋势使值得关注的。

2.1 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

现在自发组织的志愿团体日益增多, 大多缺乏专业化的培训。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在志愿者培训和考核方面的投入, 使志愿服务能够更加的专业化、细致化, 让受助对象得到更好的服务。

2.2 志愿团体的经费多元化

以往的高校志愿服务团体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团委的拨款, 经费来源很狭隘, 数量及其匮乏, 造成很多志愿服务项目不能正常运行。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志愿服务队伍的经费支持, 提供必要的场地和交通等便利条件。让学生能够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 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2.3 志愿服务团体交流多样化

团体交流不应只限于会议精神, 应该将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在服务过程当中去比拼专业技能, 相互切磋交流, 共同进步, 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2.4 服务项目创新化

结合当前社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 改变志愿服务的方式。服务不能只局限于敬老爱老等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 要向绿化环保、科普、清朗网络、节水护水等新的方向去发展, 不断的去开拓新的领域, 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2.5 公益平台多元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兴事物不断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志愿服务的平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新兴的媒介, 来使志愿服务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2.6 志愿服务家常化

很多人听到“志愿者”这个词后感觉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并非如此。志愿服务就在我们身边, 在炎炎夏日给清扫马路的环卫工一杯水, 一块乘凉的地方这就是公益。

2.7 制度健全化

不断完善各种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 让志愿活动有法可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 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 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 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确保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良好健康发展。

2.8 志愿者招募注册规范化

志愿者的招募和注册, 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坚持以实际的需要和要求为主要的依据, 在学生中间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 根据举办活动的标准和条件选取合格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依托陕西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进行登记注册并颁发志愿者证件。

结语

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方案 篇8

大家关心的、反思的应是五道杠背后家长和社會对极端的官本位思想的推崇,而这种思想会使一个孩子获得健康成长吗?

早在2010年,童话大王郑渊洁发表了一则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就是培养叛徒的体制。老师不在时,班干部要记下‘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报告给老师……”然后他发起了一则“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在1588张投票当中,89%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

我也赞成,特别是做了小学生家长以后。

我国的班干部制度师从前苏联。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推崇的集体教育理念,在中国班干部制度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的班干部制度受传统官本位文化、“教师中心观”和马卡连柯班集体建设思想的影响,“管理工具型”的班委会一度盛行,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实行“双套班子制”,既有群团组织的干部,也有班委会等行政干部,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班干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向班主任汇报情况,特别是当班主任不在场时班级中发生的情况。这些班干部常常因打小报告遭到同学孤立,人缘也不好。目前班干部的“官味”越来越浓,全国各种学校各级班委会已经成为滋生、滋长权力的温床。

实践发现,运行了三、四十年的班干部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和问题,解决它,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一直把宣讲志愿精神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可是我逐渐发现向大学生宣讲志愿精神已经晚了,给高中生讲也晚了。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最初由团组织发起,目前团组织仍然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已经走过了22年,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人数超过4000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动员青年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当代青年运动的一个光辉典范。

2005年我用了近一年的时候,走遍了大半个西部的山山水水采访“西部计划”志愿者,了解他们做志愿者的动因、内心的诉求和面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学生毕业后去西部做志愿者?因为理想、激情、责任和担当,也有的因为找不到工作、不想回到农村,可以保研、考公务员可以加分等等。不管是因为好玩、好奇、功利、激情还是责任,志愿精神要真正走进每一个志愿者的内心还有一段不近也不平的路。当然,什么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了,做了以后找到乐趣和意义就坚持下去了,是好事。但是,我想说,做的出发点很重要,因为是不是由心而发,是不是从灵魂上认同,决定了志愿服务行为的性质和气象。

为此,2014年下学期,我开始酝酿在北京市的一些小学做一次关于班干部和志愿服务小组的调研工作。调研主要针对三类人群:学生、家长和老师。

在收回的1070份家长的有效问卷中,964名家长愿意让孩子当班干部,比例为90.09%;在是否因为孩子当班干部存在困扰这个问题上,30%以上的家长存在困扰,原因集中为影响学习、骄傲,影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影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班干部制度本身的弊端造成的。

在“是否带孩子做过志愿服务”这个问题上,422名家长带孩子做过志愿服务,比例只有39.4%。带孩子做过志愿服务的家长们的体会是身心快乐,提高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服务他人、提高自己等;在“用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这个问题上,661位家长认为可行,比例为61.78%。原因比如:志愿服务比班委会更公平,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更体现公平的意义;班委会性质居高临下,容易产生对立,而志愿服务小组等同公仆,易于接受;培养孩子不为名利、友爱他人的品格,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去除官位思想;志愿服务小组更突出了孩子应该承担的服务意识,没有了班委会的管理思想,体现了公正平等的时代精神,降低班干部给孩子们带来的虚荣,让孩子踏实做事……等等。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学生是怎么想的?在收回的1071份学生的有效问卷中,834名学生想当班干部,有904名学生想当志愿者;在“如果你现在是班长,愿意不当班长当志愿者吗?”这个问题上,727名学生愿意,比例为67.88%。

我们再来看看老师。在收回的380份教师的有效问卷中,263位老师认为可以用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比例为69.21%。他们认为目前班干部制度的弊端十分突出,主要有:学生追求名利,班干部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有权力;容易造成等级观念,班干部成了特殊群体,使一些学生甚至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当班干部;孩子小,能力有限,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容易结成小帮派;容易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到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有攀比现象,造成班级官场化;助长学生或家长的虚荣心,等等。而志愿服务却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责任心、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人人平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去权威,提高学生的工作热情;面向的学生人数更多,发展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减少学生对权力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消除优秀生的优越感等等。

看来,广大教师同样认识到了班干部制度的弊端和志愿服务对于学生成长的建设意义和价值。

此次调查,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大、数据较多,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无论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对“用志愿服务代替班委会”的观点认同比例均在60%以上;二是北京雷锋小学在相关数据上,比如想当志愿者,以及可以放弃当班长而当志愿者这个问题上,比例是最高的。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同志说,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志愿精神的培育作为道德教育和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抓手,自然应该从娃娃抓起。

因此,我以为取消班委会、取消班干部制度,建立志愿服务小组是建设我国教育的新常态。从小学开始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改变学校的人文环境,改变教育生态,树立新风尚。

用志愿精神搭建孩子们的城堡,为“心”、为“爱”的种子、小芽挡住风、遮住雨,待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自有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一派祥瑞,乃为真正的理想国。他们搭建的城堡的样子就是他们未来世界的样子。如何搭建?依靠实践,如何实践?除了和父母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外,就在他们点滴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志愿精神构建他们的交往模式和人际生态,通过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从源头上培育孩子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因为,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我想,那时候伴着女儿美妙童声流淌出来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在孩子们纯净、美好的心灵和灵魂深处生根发芽结果。

责任编辑陈晰

上一篇:我害怕鬼作文600字下一篇: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