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设计说明书

2025-0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站设计说明书(精选8篇)

网站设计说明书 篇1

摘要:在这个知识信息膨胀的年代,为了让自己在学业与职场中更具有竞争力。针对这些诉求应用而生的,便是各行各业打着不同口号的培训机构。有针对教育的辅导班也有针对个人公关能力的培训班等等。在社会监督机制与国家市场管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培训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对经营者的考验.在这么一个良莠不济的环境里,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分析解剖,认清真正具有实力与质量的培训机构,从而为自己选择一个在同等环境与条件下,选择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鉴于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建立一个专门为大众服务的培训机构点评网站,是十分具有意义的.一个具有多功能真正能够帮助学员去选择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是具有良好的互助关系.

关键词:网站 培训机构 点评

目录

1、前期调研总结 2、网站设计策划

2.1、网站设计的目标、网站定位 2.2、网站要提供和发布的信息类别 2.3、确定网站名称及网站虚拟域名

3、网站总体设计

3.1、网站VI设计、风格定位。3.2、网页布局及版面设计、栏目设计。3.2.1、首页 3.2.2、网站介绍

3.2.3、产品与服务 3.2.4、帮助中心 3.2.5、合作加盟 3.2.6、联系我们

3.3、网站导航图设计。4、网站效果图展示

5、参考文献

1、前期调研总结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以下几点成为我们在建立培训点评网站具有指向标的作用。

1.1、目前适用网络的主要群里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多数是出于工作调查了处理工作、学习需要,收集资讯、关注社会,娱乐放松是促使这些群里上网的主要的原因。同时在这些群体里学生与上班族对于外出培训、进修都拥有较高的支持率。

1.2、信息量大,权威性,实用性大,结构合理受到大多数人青睐。例如百度、谷歌、新浪、网易、迅雷等等大网站便是绝大数进行搜索浏览的网站。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针对培训方面的信息的真实性与实用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1.3、真实性与教学质量是绝大多数人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就造就大多数人对于培训机构的不了解与不信任,因此也有许多人在选择培训机构之前,都会向与有过在外培训经历的人的请教。加之,为了经济利益的见效,许多网络广告的无孔不入使人谈虎色变。网战的生存与诚信面临更大的挑战。

1.4、信息的繁杂,怎么能过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需要有用的信息。在信息繁杂的以快速获得信息,视觉效果突出,操作简单,互动性强为主的逐渐成为大家所关心,关注的关键点。

1.5、搜索网站的吸引性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主要还是在于信息搜索的真实、准确性。因此,在网站的较强多样性中,抓住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更具有优势。

2、网站设计策划

通过上诉的前期的调查问卷的分析,网站的整体定位的落脚点放在的培训点评上。为了使得这个网站更具有生命力与功能性。再在点评的基础上增加培训课程查询、教育培训资讯分享、学院交流、学费返现、培训团购以及林林总总的优惠活动。我们的首要任务:为用户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我们的目标:打造培训业界最公正权威的平台。我们的价值观:分享、互助、成功。

2.1、网站设计的目标、网站定位

培训妈妈点评网的就命名而言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被信任的网站,一个真正就站在对学员负责的角度与对待具有含金量的培训机构所青睐的培训点评网。网站的目标就是为了给学员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平台,通过网友的点评来区分机构的好坏,避免学员上当受骗,同时也想借此平台推动培训机构的成长与优化。

培训妈妈网,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作为首要任务,以“打造培训界最公正权威的平台”为目标,同时基于学员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致力与为学员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也是为广大优秀的培训机构或学校提供一个更加具有竞争性与含金量的品牌宣传和招生平台。作为一个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强、信息确实的的门户网站。我们的目标人群是锁定在于追去进步与晋升的年轻、稳重的青年群体。从而,培训妈妈网的整个设计定位在于简介、清爽、活跃、咨询丰富,结构合理,操作简单、检索便利等特点。

2.2、网站要提供和发布的信息类别

培训妈妈网能过呈现给用户的是真正具有针对教育培训机构点评网站。是一个集培训点评、培训课程查询、教育培训资讯分享、学院交流、学费返现、培训团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培训门户网站。全面的评内容:覆盖了培训的各个行业,包括电脑IT、语言培训、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财经、管理、文体才艺、学历教育和补习辅导。

通过汇集千万网友的真实培训点评,为你选择培训机构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报读培训课程,可获得5%-8%的学费返现;定期为你提供团购课程,为你省钱,省心; 培训机构展示自己和推广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在今后我们还设想除点评、返利和团购等功能,还努力与培训机构达成协议,提供优惠活动、优惠劵、礼品、论坛等多种资讯服务。

2.3、确定网站名称及网站虚拟域名

网站最终敲定为培训妈妈网()即是为了便于大家的记忆。也是我们对于这个信息爆炸与诚信相对失落的年代的认识。为了能够让人快速的记住一个新事物,只有通过一个媒介来指引。同时也想把培训妈妈网的的用意向世人表明。想妈妈一样的关怀学员,尽自己的所能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资讯。因此,便使用培训妈妈网这样的一个网站名字,既让人觉得亲切有觉得可以信赖。3、网站总体设计

作为一个让学员反馈意见又能与培训机构合作的网络平台。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科学符合逻辑的编排以及大气简洁的排版结构。使用的色调清新宜人,不仅仅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同,同时便于学员在搜索时的便利。

3.1、网站VI设计、风格定位。

出于对于网站的定位以及功能性的考虑,摈弃色彩艳俗与装饰性过多的配饰。网站主色调用白色作为主调,搭配着象征着活力与权威的黄色作为点缀。同时配合具有趣味性的图片与具有光洁质感以及现代感强的图形。最终将网站的视觉效果设计是给人以大气、简洁、活力、权威与现代感。

3.2、网页布局及版面设计、栏目设计。

网页设计的布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浏览者对于网站的关注率与时间的长短。是否符合一般大宗的浏览习惯与其他人气较高的网站相比较后,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然而一个合理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的栏目与网页的布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过多次思考讨论,最终敲定将首页、网站介绍、产品与服务、帮助中心、合作加盟、联系我们,这六个栏目作为网站栏目。见下首页效果图

首页效果图

3.2.1、首页:搜索条、导航条、企业小公告(滚动显示);网站简介,最新动态,网站功能介绍。通过简洁、干净的页面将最有价值的信息都呈现在浏览者的眼前,减少寻找信息的时间。例如。图一,将网站最大的功能与特色服务使用红、黄、绿水晶质感的图片将点评、返利、团购等特色服务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同时也给首页赠点一些层次感,丰富以白色调为主的页面色彩,暗喻出培训妈妈网的丰富含金量高的服务。

图一

3.2.2、网站介绍:该板块以文字显示部分企业内容介绍,网站的起源、功能、网站性质、价值观、服务等。高的服务。使用具有力量与广度的图形,简洁而不简单的表达出培训妈妈网的目标与价值观。见图二

图二

3.2.3、产品与服务:该板块按照网站能够提供的服务为标签介绍网站的功能。按照标签的方式让浏览者更加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言简意赅的介绍培训妈妈网的服务项目与服务的详情。见图三

图三

3.2.4、帮助中心:该板块主要要针对学员与机构的热点问题做出详细胡解答说指引,使用框架图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让浏览者能够快速理清思维清楚培训妈妈网能够为他做什么,同时也能快速掌握信息的发布等问题。只要是我们能过为浏览者考虑到的问题,我们都会将其解决方法挂到网页上,以求浏览者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遇到的问题。见图四。

图四

3.2.5、合作加盟:该板块用文字将联系方式QQ与固话呈现出来。我们尽己所能为浏览者提供服务,力求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也希望这样的网站越来越多,带领网络走向一个全新的诚信信息科技时代。见图五

图五

3.2.6、联系我们:该板块提供了网站客户与公司进行交流的平台。用户可通过该板块的信息联系培训妈妈网的工人员。我们期待广大网友的关注与联系,也时刻准备着新的挑战。见图六

图六

3.3、网站导航图设计。

3.6、网页层次设计(创建系统图表)。

4、网站效果图展示

网站介绍页面

产品与服务

帮助中心

合作联盟

5、参考文献

网站设计说明书 篇2

1 系统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药品说明书Web管理系统采用ASP.Net 2.0技术进行开发,其中,服务器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数据库平台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前端开发工具则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中的C#语言,相关的Web窗体由Macromedia Dreamweaver CS2进行设计。ASP.Net 2.0是微软公司继ASP、ASP 1.0之后推出的用于创建、管理和部署Web应用程序的理想开发平台,它通过代码隐藏的方法将页面显示和代码相分离,并允许使用任何脚本标记语言来为使用各种游览器的用户提供信息。同时,本系统采用ADO.Net来访问数据库,和传统的ODBC、ADO等数据访问方式相比,ADO.Net使用了无连接传输模式来访问数据源,从而减少了冗长的数据连接操作;而且通过A-DO.Net添加的DataSet对象,使得网络中各个用户无需独立锁定数据源,有效地避免了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后台数据库时的潜在竞争。

1.1 系统结构

药品说明书Web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根据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不同应用需求,系统分别为他们提供了对应的操作界面及操作功能。

1.1.1 管理人员身份

1)药品说明书的信息维护:把医院所有药品说明书的信息添加到数据库中,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

2)回复留言:根据医务人员提交的有关药品咨询请求,后台审阅后给出相应的答复。

3)基本信息的维护:维护药品说明书、用户信息等基本信息。

1.1.2 医务人员身份

1)查询药品说明书的信息: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医院所有药品说明书的信息,了解药品的药理毒理、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等信息。

2)提交留言:医务人员可向管理人员就某些药品进行更为深入的咨询。

3)个人资料管理:医务人员可以对个人的基本信息(如登录名称及口令等)进行维护管理。

1.2 数据库的E-R模型

根据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求,其E-R模型如图2所示。

把图2的E-R模型转换为以下关系模型(带下画线的字段为表的主键):

1)用户信息(工号,姓名,性别,所属科室,登录密码,角色身份);

2)药品类别信息(类别代码,类别名称);

3)药品说明书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通用名,商品名,类别代码,性状,药理毒理,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规格,贮藏,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

4)留言信息(编号,用户,标题,发表时间,详细信息,回复状态)。

2 系统设计的主要原理

药品说明书Web管理系统采用如图3所示的分层体系结构,这种多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他层的功能。在图3中,数据访问层实现对数据的连接和访问等功能,如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增删改等操作;业务逻辑层在数据访问层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具体逻辑功能,如添加、查询药品说明书信息、发表留言等;页面显示层则把业务功能在游览器上显示出来,并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这里就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的核心技术展开论述。

2.1 数据访问层的设计

在ASP.Net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数据库操作是开发人员所面对的最常见任务。为了简化相关的程序设计,并有效地实现代码重用,我们运用面向对象技术把所有与数据库交互的工作封装为一个名为Database的类,Database类的主要成员说明见表1。

以Database.ExecuteSQL方法为例,其实现代码如下:

2.2 业务逻辑层的设计

与数据访问层类似,药品说明书Web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层被封装为药品说明书DrugInstructions类、用户UsersClass类及留言Topic类。其中,药品说明书DrugInstructions类的主要成员说明见表2。

以DrugInstructions.AddData方法为例,其实现代码如下:

从上述代码可知,DrugInstructions.AddData方法是通过调用DrugInstructionsName_Add存储过程来实现数据记录添加,为此,需要在Microsoft SQL Server中创建如下的存储过程:

3 结束语

药品说明书Web管理系统目前已在我院正常运行,经过一年多的应用实践,证明了系统是可行的,有效的和稳定的,进而使医药人员更方便、快速、及时、准确、大量地掌握药品信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方便快捷地查询药品说明书的信息,基于ASP.Net2.0技术设计实现了医院药品说明书的web管理系统。文章讨论了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及系统设计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实际应用表明,系统有利于提高药品治疗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ASP.Net,药品说明书,Web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叶银梅.医院药品信息库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6,23(7):718-719.

[2]姚文.应用Access数据库管理药品说明书[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6):371-373.

[3]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6-295.

网站设计说明书 篇3

服务产业大局

自新平台立项以来,资金办深刻理解部局领导的指示与要求,提出了“全面、 实用、简洁、可扩展”的研发原则,紧扣电影产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脉搏,通过一系列务实工作,将新平台打造成为整个电影行业影院票房信息的统计、查询、分析的基础工具。并确立了全面服务于电影产业、服务大局的发展思路,最终实现电影票房数据“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目标。

从2010年下半年起,资金办就成立了由姜涛主任亲自领衔的工作小组,确定了优先建立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并由此带动影院、院线等信息化应用系列升级的发展格局。按照软件研发规律从需求、设计、审核等多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本次评审专家肯定了新系统严格基于“05规范”的设计思路,对系统设计文档全面细致程度表示赞赏,指出“新平台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和“数据库设计规格说明书”文档结构清晰,内容详细全面,描述准确规范,达到一期工程要求,同意通过评审。下一步再做少量修改,可以依此进行后续的编码工作。

新平台争取6月底上线运营

根据资金办的工作计划及专家建议,新平台研发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设计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在层次之间内外部接口定义、异常处理机制、流程图等方面补充增加细化描述。

前瞻性應用方面,针对用户管理、票房数据表、实时票务数据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以满足新平台未来更强大、更易用、更易扩展的需要。

管理制度方面,进一步创新管理,探索对影院的“监控”实现、手工补录票房、票房数据利用等方面管理规范、制度及流程的建设,争取实现管理有依,奖罚有据。

网站设计说明书 篇4

前言

第1章、绪论…………………………………………………………...4

1.1 参赛主题………………………………………………...4

1.2 功能分析………………………………………………...4

1.3 设计方法………………………………………………...4

第2章、轨迹和行走机构选型与计算………………………………6

2.1

轨迹和行走机构选型………………………………….6

2.2

轨迹参数计算………………………………………….7

第3章、控制机构选型与计算………………………….………….10

3.1

控制机构选型………………………………………...10

3.2

放大机构的设计…………………...…………………12

3.3

凸轮的设计………………………………………...…13

第4章、传动机构选型与计算……………………………………16

4.1

传动机构选型………………..……………………….16

4.2

齿轮系的设计…………………….…………………..16

4.2

尺寸参数校核………………………..……………….17 第5章、动力机构选型与计算………………………………………19

5.1

绕绳轮安装位臵分析……………………………..….19

5.2

力分析…………………………………………..…….20

5.3

前轮转向阻力矩的计算………………………...……23

5.4

弹簧劲度系数的计算……………………………….23

5.5

尺寸参数的获取…………………………...………23

5.6

质量属性参数的确定………………..…………….26

5.7

参数的计算…………………………………….…..27

5.8

绕绳轮最大半径的确定……………….…………..29

第6章、微调机构简介………………………………….……….….30

第7章、误差分析及效率计算………………………….…………..31

7.1 误差分析

………………………………...……….31

7.1.1 设计误差……………………………..……………31

7.1.2 参数误差…………………………………………31

7.1.3 加工与装配误差……………………...………….31

7.2 传动效率的计算…………………………….…………32

7.2.1 动力机构效率的计算……………...…………….32

7.2.2 传动机构效率的计算…………………………..33

7.2.3 控制机构效率的计算……………………….….34 第8章、仿真分析………………….………………………..………35

第9章、综合评价及改进方案……………………..………………37

9.1 综合评价………………………….…..…………..37

9.2 改进方案………………………………...………..39

第10章、参考文献…………………………………………..…….40

第11章、附录……………………………………………..…………..40

11.1 机构运动简图及装配图………………...…………………40

11.2 小车三维装配图及爆炸图……………………….………..42

第1章、绪论

1.1 参赛主题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的竞赛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这次竞赛包含两个竞赛项目。第一个项目与往届竞赛相同,为小车走“S”形线路绕杆。竞赛项目二为小车走“8”字形线路绕杆。通过商量,我们选择的竞赛项目为项目二。

1.2 功能分析

根据本次竞赛规定,竞赛项目二是小车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长1525mm、宽1370mm)上,绕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障碍沿8字形轨迹绕行,绕行时不可以撞倒障碍物,不可以掉下球台。障碍物为直径20mm、长200mm的2个圆棒,相距一定距离放臵在半张标准乒乓球台的中线上。

小车是在重物下落所带来的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实现运动和转向。因此,小车需具备能量转换装臵、转向控制装臵、驱动机构等。

1.3 设计方法

在小车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综合考虑到材料、加工制造、生产成本等个方面因素,以保证小车的设计更加符合实际,削减理论 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小车实现绕“8”字功能,应有相应的轨迹,因此,在进行小车的机构设计时可采用从小车的理论轨迹入手,逆向进行机构设计的方法。在进行机构设计时,应采用发散思维,注意机构的选型与组合,应充分考虑到各机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效应,注意及时对机构进行调整。

小车的设计方法是保证小车技术含量的关键,在设计方法上,我们在关键部分采用参数化组合设计,以保证设计精度和方案的可行性。再设计流程上,我们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同时兼顾全局。下面是我们的设计流程图。

图1-1 第2章、轨迹和行走机构选型及其

计算

2.1 轨迹和行走机构的选型

为了获得最优的理论轨迹,我们采用列举法,进行逐一筛选。经过商议,列举了以下几种轨迹:

1、双纽线

2、互补正弦曲线

3、相切圆

4、形“8”字折线

5、其他形似“8”的曲线等 双纽线:

其直角坐标以及极坐标方程为:(x2 + y2)2 = 2a2(x2 − y2),ρ^2=a^2*cos2θ,由此可知极坐标下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曲率半径为R2a3cos2。

通过分析,双纽线是所有曲线中经过相同距离的俩个桩的路程是最短的,同时双纽线曲率又大变小再变大在变小,再回到出发点,运动过程没有曲率突变,所有路程都光滑过渡。但是,由于双纽线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控制机构的设计的难度相当大,通过绘图计算,发现四杆机构不能同时满足转向及时间上的控制,而用凸轮机构则导致 凸轮的轮廓曲线太过复杂。互补正弦曲线,相切圆,折线

正弦曲线可以用四杆机构实现,但是由于在端点处存在去两次曲率突变。相切圆、“8”字折线可以很简答的实现,但是也存在曲率突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小车的稳定性,因此不采用这些轨迹作为理论曲线。轨迹敲定:

为了保证小车能够稳定实现八字运动,我们最终确定小车的理论轨迹为俩段圆弧通过俩段公切线连接。这样既保证了小车运动过程的平稳性,又同时使得轨迹规律性强,易于控制。

针对这个想法,我们设定了俩种轨迹分别如图(2-1)、(2-2)所示。

图2-1

图2-2 考虑到小车的行走机构,我们拟定了三种小车行走机构的方案,如下:

方案

一、后轮单轮驱动,其他俩轮从动 方案

二、后轮定时驱动,前轮从动 方案

三、后轮同时驱动,前轮从动

针对方案一,左轮与主动轴通过键连接,后轮通过轴承与主动轴相连,即可实现转弯时的差速,简单有效。

针对方案二,采用齿轮系分别驱动左右后轮,其中用互补的的不完全齿轮定时驱动左轮右轮。针对方案三,通过在后轮主动轴上安装差速器来实现差速。通过分析,方案一不能实现轨迹图(2-1),方案二不能实现轨迹图(2-2),方案三则能实现俩种轨迹。由于方案二和方案三需要增加许多齿轮,大大的增加了成本和机构复杂度。况且,方案二的定时控制难度较大,而根据经验方案三可靠度不高,因此,考虑到经济效益以及可靠度,放弃了这两种方案。最终选定的轨迹如图(2-2)所示,实现的方式为方案一。

2.2 轨迹参数计算

理论轨迹的计算及参数确定:

假设:小车尺寸参数:小车宽为2c,轮距为b,前轮最大转角为

轨迹参数:中心距为2p,圆弧半径为R,直线斜率为k,设定不可行区域为直径为200mm的圆。

小车运动场地尺寸:长1525mm,宽1370mm。根据以上参数,建立直角坐标系,理论轨迹下,可列出以下方程:

2p+2R+2c1500 ……..………………………………..(2-1)

2(R+2c)1350…………………………………………..(2-2)

R100+c ………………………………………….……..(2-3)

又小车转弯时左轮曲率半径满足关系:=

bc…………(2-4)tan

转弯时,小车曲率半径满足R

根据以上式子,线性规划取合理的值,所得结果如下:

=250mm,2p=600mm,R=250,=38.66

2c=150mm,b=200mm.根据以上参数,可作出小车左右轮的轨迹图(2-1)如图所示: 10

图2-1

由于左轮驱动,右轮从动,故需计算左轮有关参数,如图粉色曲线所示。测量计算得:主动轮一个周期走过的路程为 S=3219.23mm,其中直线路程为:S1=331.66*2=663.32mm,弧线路程为:S21278.00*2=2556 第3章、控制机构选型及计算

3.1

控制机构选型

根据小车运动的轨迹,可知小车前轮转向为间歇运动,因此可用不完全齿轮机构,槽轮机构,凸轮机构等做小车前轮转向的控制机构。

在假定小车速率恒定运动的情况下,设小车驱动轮的速率恒定为v,周期为T。忽略过渡阶段,设小车走直线的时间为t1,走弧线的时间为t2。根据小车一个周期内的轨迹可绘制出小车运动循环图

表3-1 小车运动循环分析 0~ t1 t1~ t1+ t2

t1+ t2~2 t1+ t2

2t1+t2~2(t1+ t2)小车启动,走直由直线过渡到轨迹由弧线过轨迹由直线再转线,前轮转角为曲线,并走直渡到直线,前轮回到弧线,前轮左0度。线,前轮右转度。

回转度。

转度。历时t2后回到起始点。

根据上表分析,由于t1t2,故排不采用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以及凸轮机构均可实现.令:T=60s,后轮半径R1=70mm,前轮R2=20mm,左轮周长C=2R1 则:左轮一周期内所转过的圈数为:r1= 半个周期内,走直线所需圈数:r2=

S1 CSC 12 走曲线所需圈数:r=

3S2 C代入数据即可求得: r1=7.3194r r2=0.7541r r3=2.9262r 根据以上计算,可知,如果用不完全齿轮,在保证一定精度的情况下,导致齿轮过大,且须附加锁止机构,因此成本科及复杂度较高。而小车实现理论轨迹所需控制简单,只需在必要的时候驱动前轮转向即可,而不需考虑转向这个过程。如果用凸轮摇块机构,只需凸轮有四段圆弧即可,所以,凸轮轮廓曲线简单,加工难度大大降低,加工精度也可相应提高。

因此,可初步设计出凸轮摇块机构如图所示:

凸轮推程与推杆到摇块的距离满足关系:=dtan

由于=38.66,考虑到安装,d10mm,则:=8.00mm。

图3-1

3.2

放大机构的设计

由2.1可知,=8.00mm,推程过大,导致凸轮过渡区域过大,严重影响控制精度。为此,设计一个放大机构来保证控制精度。故须增加放大机构。

图3-2 为了后续设计的方便,我们对整个控制机构做了逐步分析计算以确定其大体尺寸参数。如图所示;

图3-3 14 设四杆长度依次为:a,b,c,d,各杆的方向向量为:a,b,c,d。根据几何关系有:

a+b=c+d……………………………………………………….(3-1)acos11bcos21dcos41ccos31…………………………..(3-2)

acos13bcos23dcos43ccos33…………………………..(3-3)1113=…………………………………………………………...(3-4)b2(ac)2d2……………………………………………………….(3-5)1DEtan31………………………………………………………..(3-6)2DEtan33………………………………………………………..(3-7)根据小车尺寸,考虑到安装问题,选定合适参数,令a=20mm,DE20mm,又=38.66,可求得控制机构各尺寸参数如下: b=30mm,c=84mm,1=3.76mm,2=4.08mm。

3.3 凸轮的设计:

凸轮推程为1=3.76mm,回程2=4.08mm,凸轮基圆半径为0,偏距e=0。T=60s,小车走直线所对应凸轮的转角为1=

S1180=36.88,走S2弧线所对应的凸轮的转角为2=1801=143.12。则推杆的运动规律如下表所示:

表3-2 凸轮运动循环分析

序号 1

凸轮运动转角 0~36.88

推杆运动规律 如图位臵2所示,前轮转角位0,推杆处于推程为2的位臵。

36.88~180

推杆由2上升到

1+2,之后保持远休 180~216.88 回程,通过圆弧过渡,回到2位臵,并保持休止 216.88~360 推杆继续回程,推程变为0后保持休止状态

根据推杆的运动规律,为了提高精确度,减少过渡时间,并且保证过渡平滑减少冲击,同时考虑到整体尺寸,设定凸轮基圆半径033.92mm,滚子半径为7mm,则大圆弧半径为138mm,小圆弧半径为230.20mm,可设计图轮轮廓曲线如下图(3-4)所示:

图3-4 根据以上设计,可绘制控制机构总体部署如图(3-5)所示:图3-5

第4章、传动机构及计算

4.1 传动机构的选型

重物下落产生的动力需要经过一定的传动机构调速后传动到凸轮以驱动前轮转向机构使前轮转向。凸轮做整周定速运转,这就要求传动机构末端构件能做整周圆周运动,而传动机构前端也是整周运转构件,所以,可以考虑使用带轮、齿轮、链轮为传动主机构。由于小车整体尺寸比较小,传动距离较短,所以带轮以及链轮机构不能表现其优势,而且这俩种机构传动效率低,精度不够高。再考虑到结构方面,齿轮机构是最好的选择。

4.2 齿轮系的设计

左轮转速:n1S7.3606rpm C凸轮转速:n21rpm 总传动比为:i127.3606

5059 2020因此,传动机构由两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考虑到小车整体尺寸以及加工精度和难度问题,取齿轮的模数为m=1.5。标准齿轮ha1,c0.25,各齿轮参数如下表:

表4-1 齿轮参数

序号 M Z

Alpha(压d/毫da/毫df/毫db/毫b(齿力角)/度 米

宽)/毫米 2 3 4 1.5 1.5 1.5 1.5 20 50 20 59 20 20 20

30.00 33.00 26.25 28.19 20 75.00 78.00 71.25 70.48 10 30.00 33.00 26.25 28.19 20 88.50 91.50 84.75 83.16 10

4.3齿轮尺寸校核:

各齿轮模数等参数都一致,且Zmin=,17,如果齿数最大的齿轮满足齿厚条件,则其他各齿轮也将满足条件。m=1.5,z=59,alpha=20,ha1,c0.25 则,分度圆齿厚:s=齿顶圆半径 ra基圆半径rbdb 2m 2da 2b齿顶圆压力角:aarccos

rrainvatanaa

invtan

则齿顶厚度:sasra2rainvainv r 19 求得:a24.65,inv0.0149,inva0.0287 代入式:得sa1.173mm满足齿厚条件条件。

所以,所有齿轮都不会有齿廓变尖的情况。整理设计后的齿轮系传动机构如下图所示:

图4-1 第5章、动力机构选型及计算

动力机构是驱动小车运动以及驱动前轮转向的原动力机构,其输入能量为铁块下落所提供的重力势能,输出为驱动轴的转动动能。就机构的实现形式而言,用绕绳轮直接连接驱动轴作为动力输出机构最为简便,能量损耗最低。因此,动力机构的关键在于绕绳轮的设计。

小车的运动过程分为启动—稳定运转—停止三个阶段,在启动阶段,小车需要较大的驱动力矩来推动小车前进,稳定运转阶段要求小车的加速度很小,即驱动轮的转速基本稳定不变,停车阶段主要是能量消耗完毕,动能逐渐减少的零,是自动的过程。因此,需要初步计算出小车的启动驱动力矩以及稳定运驱动转力矩。

5.1 绕绳轮安装位臵的确定

理论上,绕绳轮安装在任何一根轴上都能实现小车的驱动和转向,但是,考虑到传动效率以及车体稳定性问题,把绕绳轮安装在驱动轮轴上最合适。

理由如下:如图(4-1)定轴齿轮系

设:后轮驱动阻力矩为:Mr1,前轮转向阻力矩为:Mr2

1、假设绕绳轮桩在齿轮2的轮轴上,重物下落通过绕绳轮产生的驱动力矩为Me,则传递到齿轮1所在轮轴上的力矩变为:MMeR1,因R2此齿轮副转动存在扭矩改变的问题,而Mr2 Mr1,若果绕绳轮不安 装在驱动轮轮轴上的话,会导致齿轮系传力负荷过大,一方面会降低传动效率,另一方面会加速齿轮磨损,而且对齿轮的各方面性能 要求更高。因此,把绕绳轮安装在驱动轮轮轴最合适。

5.2

控制过程力分析

根据小车的轨迹,前轮转向机构一个周期共分为四个阶段,只有在过渡阶段存在力的改变,转向力矩的计算;

前轮转向阻力矩为:Mr2。

摩擦系数:各构件材料均采用5A05铝合金,滑动摩擦系数为:f10.14,与木板的滚动摩阻系数:10.36/mm,摩擦圆半径为,各构件长为:li,转动副销钉半径为R,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推杆最大推程p,暂态推程为x。对转向控制机构做力分想,析:

阶段4:

图5-1 过渡阶段4,各构件的状态如图(5-1)所示,对构件分别做力分析 受力分析图(5-3)如下

图5-2-1 23

图5-2-2

图5-2-3

图5-2-4

图5-2-5 对构件1有:

FR21l1cos1Mr2………………………………(5-1)对构件2有:

FR12FR32………………………………………………..(5-2)对构建3有:

2FR23…………………………...(5-3)(l3cos)FR43l3对构件4有:

FR34cos2FnFf54sin3FN54…………………………..(5-4)对构件5有:

Me5FR45d………………………………………………(5-5)联立上述5式,求得:

1Mr2l3cos2cos2Fn2l3l1cos1d………………………(5-6)cos3fsin3

Me5忽略摩擦的情况下:

同样对各构件分别做力分析可求得:

1Mr2l3cos2cos2Fn2l3l1cos1d…………………………(5-7)cos3

Me5其中:

2fR………………………………………….………..….…(5-8)代入数值得:=0.66mm…………………….................................(5-9)

Fnkx……………………………………………………….(5-10)

5.3

前轮转向阻力矩的计算:

前轮在车体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由于力很小,前轮变形极小,故可假设前轮与地面接触面为一半径为R深为h的圆柱。则,前轮转动的阻力矩为:

积分得:

Mr2(0RFC2r2f)dr……………………(5-11)2R

Mr2

其中:R2FCR………………………………………(5-12)3FC…………………………………………(5-13)

5.4 弹簧劲度系数的计算:

为了保证第二过渡阶段弹簧能驱动前轮转向,其劲度系数与阻力矩满足以下关系:

Mr2kx2………………………………………………...…..(5-14)Mr2kxl321………………...………………………………………..(5-15)l312 5.5 参数的获取:

在过渡阶段,前轮的转角处于渐变阶段,为了获取合适的参数,我们采用作图法来获取特殊点参数,以求得最大的驱动力矩。由于实际加工与装配过程中会有较大的误差,因此,这些理论计算的出的数据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实际绕绳轮的大小可能还需经过一定的调整。如下图(5-4)所示:

通过作一系列的辅助线,量取相应的尺寸即可。凸轮转动中心到对应位臵滚子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即连心线长为h0,到滚子与凸轮接触处切线的法线的距离为d,连心线与法线的夹角为3。

图5-3 测得阶段四与阶段二的参数如下表:

表5-1 阶段四数据

h d 13.01 10.06

3

 2 1 2

8.60 39.64

19.84 14.70

1.48 2.46

11.90 6.35

24.30 14.98

1.47 4.65

表5-2 阶段二数据

h d 13.41 9.93

3

 2 1 2

42.95 43.98

18.12 13.05

1.69 2.72

2.98 2.76

15.74 26.17

4.85 7.82 5.6

质量相关参数的确定:

通过三维造型,设计好零件并组装成装配图之后,定义了各个零件的质量属性,通过proe分析测量,获得了小车的质量,重心(如图(5-5)线圈内的坐标系)等数据,记录如下:

图5-4 体积 = 5.7502203e+05 毫米^3 曲面面积 = 3.0700972e+05 毫米^2平均密度 = 4.0046427e-09 公吨 / 毫米^3 质量 = 2.3027578e-03 公吨

根据 PRT_CSYS_DEF 坐标边框确定重心: X

Y

Z 4.9962801e+01 1.5108786e+02 7.8382376e+01 毫米

5.7 参数的确定

根据以上参数,可以计算出,在加上铁块后,各个轮子所受正压力:设,前轮为C,后轮左轮为A,右轮为B。如图(5-6)所示:

图5-5 参照坐标系在m处,测得小车重心坐标系在n处。对小车整体受力分析有:

FAFBFCG……………………………………………………..(5-16)GyGFCyc………………………………………………………..(5-17)GxGFBxB………………………………………………………(5-18)xB150,yC200,xG79,yG50,G22.57N

代入数值,求得:

FC5.64N

FB11.87N

FA5.06N

代入式

:Mr20.0003 Nm(R=0.089mm)……………………(5-19)38.66,第四过渡阶段14.08mm,第二过渡阶段23.74mm,k=24.32 N/m 左轮的滚动摩阻:Mr11(FAFBFC),代入数值:得Mr18.13Nmm 第四阶段:Me558.20Nmm

55.75Nmm 第二阶段:x4.08

Fn0.14N0

0.165N

Me5=72.06Nmm 68.56Nmm 因此,加在绕绳轮上的最大阻力矩为:MR80.19Nmm…………(5-20)5.8 绕绳轮最大半径的确定:

如图所示:绕绳轮的半径为R1 铁块重力为G=9.8N

平衡状态下绕绳轮的受力关系满足下式:

GR1MR

代入数据,解得:

R1=8.18mm

图5-6 至此,所车体有构件尺寸均已确定。

第6章

微调机构简介

由于存在加工误差和转配误差,并且,小车转向存在过渡阶段,因此,小车实际运动轨迹将会与理论轨迹有一定的偏差,为了是小车尽可地能实现尽量多的完整8字绕行,必要的微调机构是比不可少的。

小车转弯的曲率半径由车体尺寸以及前轮转角决定,但是,车子一旦加工完成,车体尺寸无法改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前轮转角来调整小车的形势轨迹。如图所示:

图6-1 控制前轮转向的摇杆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但是螺钉相对于摇杆的位臵式可调的,通过改变其相对位臵来改变摇杆的长度,从而调节前轮的转角。

第7章、误差分析及效率计算

7.1 误差分析

7.1.1 设计误差

在进行小车的设计时,添加了一些理想化设计,如在假定小车做匀速运动的情况下完成整个轨迹,据此选定和似的参数,设计出了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实际中,小车不可能做完全的匀速运动,必定会有速度的波动,此外,由于小车在转弯时,不可能突变,过渡阶段很关键地影响着小车的运动轨迹,虽然,我们通过放大机构来提高精度,但是,任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控制机构的设计上存在误差。

7.1.2 参数误差

在第5章所进行的力分析时,采用了参数化设计,涉及到许多的参数,如铝合金与木板的滑动摩擦因素以及滚动摩阻系数等,在计算前轮的变形时,使用的尼龙许用应力也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绕绳轮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可以通过更换绕绳轮来的待解决。

7.1.3 加工误差及装配误差

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的存在,必定会导致小车运动的偏差,然而

这个误差是可以调节的。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我们考虑到加工的问题,使设计出的零件尽可能地易于加工,减少成本,因而大大的减少了加工误差。然而,对装配的误差考虑较少,造成整体结构不够紧凑,装配误差比较大。因此,在后续的过程程中,应当对整体结构做相应的调整优化。

7.2 效率的计算

小车主体由动力机构、传动机构和转向控制机构串联而成。令各机构的机械效率为

1、2、3,则小车整体的机械效率为:

总123

7.2.1动力机构的机械效率

如图

所示,绕绳轮与后轮转轴直接固定连接,绳子与定滑轮以及绕绳轮只存在滚动摩擦(或者存在极少量的滑动摩擦,故可忽略不计),因此能量的损耗只在于滑轮与滑轮轴之间的摩擦损耗。滑轮和滑轮轴的材料都是采用5A05铝合金,其滑动摩擦因数为f=0.14,滑轮半径R1=22mm,滑轮与滑轮轴组成的转动副的摩擦圆曲率半径为0.66mm。

对滑轮受力分析如下图(7-1)所示:

图7-1 对转动中心由平衡条件可得:

TR1FrGR1………………………………………….(7-1)

FrGT……………………………………………………..(7-2)联立可求得:

T=GR1……………………………………………...(7-3)R1忽略摩擦的情况下,同理可求得:

TG……………………………………………….……(7-4)又,1T……………………………………………………….(7-5)T联立

代入数据,求得:195.9%..............................................(7-6)

7.2.2

传动机构效率的计算

查阅资料可知,8级精度的直齿圆柱齿轮在有席油润滑的情况下

的传动效率为97%。由于,传动机构为两级齿轮副传动,因此,可计算出传动机构的总机械效率为:

297%97%=94.1%............................................................(7-7)

7.2.3转向控制机构传动效率的计算

过渡阶段,前轮转向控制机构的传动效率可有式

计算可得。联立式 有:

3Me5………………………………………………………(7-8)Me5取最大传动力矩位臵的参数做计算,求得:

3=93.6%..................................................................................(7-9)综合式(7-6)、(7-7)、(7-9)可得:

总84.5%..................................................................................(7-10)

第8章、仿真分析

通过对小车进行机构连接,我们对小车做了运动仿真分析。输出了仿真动画,以及小车前轮的转速,角加速度和角位移图象,如下图所示:

图8-1

通过测量,发现前轮最大转角分别为:34.96度、38.46度。与理论设计的角度38.66存在一定的误差。在时间上,通过测量,过渡阶段主要分配在小车走弧线的阶段,过渡阶段的时间为3.5秒,走直线的时间为6.02秒,走弧线的时间为20.37秒。

小车前轮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图象如图(8-2)所示,通过测量,小车前轮的最大加速度如图第一个波峰所示,为16.05度/秒。变速阶段与小车前轮角位移改变阶段相对应。

图8-2

小车前轮角加速度图象如左图(8-3)所示,显然,在个别位臵加速度较大,大体变化不大,因此,小车在转向时不会出现急转弯导致小车失衡的情形。

图8-3

第9章、综合评价及方案改进

通过对小车的设计以及运动仿真分析,我们对小车做了整体的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9.1 综合评价

9.1.1

不足处

1、小车主要由凸轮四杆机构,齿轮传动机构,以及绕绳轮动力机构组成,机构组成较复杂,零件装配定位难度大。

2、小车整体机构分布不够紧凑,零件分布不够均匀。

3、小车各机构采用串联方式连接,传动效率不够高。

9.1.2

优点

1、小车整体设计采用优化参数设计,控制精度高。

2、在进行机构或零件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加工与制造,因此零件相对简单,加工难度低,加工精度高,成本低。

3、小车运动过渡阶段平稳缓和,运行稳定性高。

9.2 方案改进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下改进方案:

1、保证加工精度和一定加工成本的前提下,优化结构设计,使小车整体结构尽可能的紧凑。

2、在保证实现预定功能的前提下,优化机构设计,尽可能地提高整体机械效率,减少摩擦损耗。

3、优化机构布局,使小车重心尽可能地靠里,增强小车抵抗外界 干扰的能力。

第10章、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8版.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黄靖远,高志,陈祝林.机械设计学.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周增文,汤酚则,张亮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徐绍军,云忠.工程制图.2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41

第11章、附录

附录

1、机构运动简图及装配图

11.1.1 机构运动简图

图11-1

11.1.2 装配图

图11-2

1、摇杆1

2、连杆

3、摇杆2

4、推杆

5、推杆座

6、弹簧

7、凸轮

8、轴承座1

9、齿轮3

10、齿轮2

11、轴承座2

12、齿轮2

13、后轮轴

14、后轮

15、齿轮1

16、轴1

17、轴2

18、车板

11.2三维装配图及爆炸图

图11-3

图11-4 44

设计说明书 篇5

1.1 设计资料 1.1.1 工程名称

办公楼设计

1.1.2 工程概况

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体结构6层,无地下室。

1.1.3 原始设计资料

(1)气象条件

22①.基本风压:0.35kN/m,N=50;0.40kN/m,N=100。

22②.基本雪压:0.25kN/m,N=50;0.30kN/m,N=100。(2)工程地质条件

①.地下水稳定埋深9m左右,对混凝土及钢筋不具腐蚀性。

②.抗震设防烈度8度第一分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场地类别为Ⅱ类。③.场区持力层及影响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季近代洪积层组成,在地表下3m左右为稍密状态砂卵石填充的砾石堆积层,6米左右为中密加粘性土的砂砾石填充,地表为0.3--1.5米厚的黄土状亚粘土,地基计算强度较高,设计时地基土设计强度按fak=350kpa 采用。地基变形模量E0=300---400kg/cm,拟建场地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施工条件

①.建设场地平坦,道路通畅,水、电就近可以接通,基本具备开工建设条件。②.拟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技术力量和机械化水平均较高。

1.1.4设计依据

[1]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国家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6]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国家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国家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1]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 国家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国家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4] 国家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5]陕西省建筑设计标准09系列建筑图集(第一册)(陕09J01).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2012 [16]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3、4、5、6、7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2 建筑设计说明

1.2.1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的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两部分。

单个房间的设计是在整体建筑合理而适用的基础上,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

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主要使用房间、辅助使用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建筑平面设计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房间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筑结构类型及其布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建筑造价、节约用地以及建筑造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平面设计实际上就是研究建筑功能、物质、技术、经济、及美观等问题。(1)确定平面形状

由于矩形建筑物适宜于平直地段,其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容易满足刚度及质量分布均匀、对称的要求,同时其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重合,可以减小扭转效应,有利于抗震,结合场地的具体情况,根据拟建场地为长方形场地的实际情况,新建建筑物预留场地尺寸相对比较大,并结合四周环境,选择矩形建筑平面形状。(2)综合办公楼组合

此次设计为西北电力建筑公司办公楼设计,以办公为主。该建筑的办公用房主要包括大办公室和小办公室,公共用房主要包括会议室、资料室、复印室、等;服务用房包括杂物室、接待室、卫生间等,具体组合见图纸。(3)主要使用房间的设计

房间的设计包括面积、形状、尺寸、门窗设置等。①房间的面积

每层须设一个会议室及接待室,会议室面积大于60㎡、接待室面积大于35㎡。每层设若干大小办公室,大办公室面积大于35㎡、小办公室面积大于18㎡。其他辅助用房包括资料室、档案室、卫生间等,面积不小于35㎡.每层设两个杂物室总面积不小于20㎡.②房间的形状

民用建筑常见的房间形状有矩形、方形、多边形、圆形等,在具体设计中,应从使用要求、结构形式与结构布置、经济条件、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房间形状。

由于矩形平面体型简单,墙体平直,便于家居布置和设备的安排,使用上能充分利用室内有效面积,有较大的灵活性,结构布置简单,便于施工,矩形平面便于统一开间、进深、有利于平面及空间的组合。所以在本次设计中,从使用要求、结构形式与结构布置、经济条件、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房间形状采用矩形。

③房间的尺寸

房间尺寸是指房间的面宽和进深,在选择房间平面尺寸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满足家具设备布置及人们活动要求; b.满足视听要求; c.满足天然采光要求; d.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

e.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要求。本次设计由于是框架结构,大办公室房间的尺寸为7.2m×5.7m,小办公室尺寸为3.6m×5.7m 会议室尺寸10.8m×5.7m ④房间门窗的设置

房间门的作用是供人出入和各房间交通联系,有时也兼采光和通风,同时门也是外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

门的尺寸是由人体尺寸、人流股数、人流量来确定的,所以本次设计门厅的大门宽度为每扇1200mm,办公室、一层走廊大门每扇900㎜,公用厕所的门为900㎜,门的高度是2400mm,电梯房门高2100mm。

房间门窗位置直接影响到家具布置、人流交通、采光、通风等。

窗的大小应满足以上要求,窗的大小有2400㎜×1800㎜、2100mm×1800mm、2400mm1800mm、1500mm×1800mm四种,(4)辅助使用房间的设计

辅助房间包括卫生间、杂物室等,在对其设计时应力求使用方便、位置适当、布局紧凑。例如传达室应设在门厅附近,其余设置应较隐蔽;卫生间、盥洗室应考虑管道集中、清洁、卫生、来往方便等方面的要求。

卫生间设计,每层左右各设一间卫生间,所设计的卫生间为6.3m×5.7m,每个卫生间包括四个女大便器、四个男大便器、一个尿池、四个洗脸盆。(5)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交通联系部分包括水平交通联系的走廊、过道等;垂直交通联系的楼梯、坡道、电梯等;交通联系枢纽的门厅、过厅等。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要求有足够的通行宽度,联系便捷,互不干扰,通风采光良好等。此外,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交通面积以提高平面的利用率。①走廊

走廊应根据人流通行、安全疏散、防火规范、走廊性质、空间感受来综合考虑,本次设计走廊宽度为2.4m,一楼净宽为2.2m,二层及其以上净宽2.2m,在走廊两端各设置一个窗户,以满足其采光要求。

②门厅

门厅是人流集散的交通枢纽,是建筑物主要的出入口,是人们停留、集散、转换方向,同时起着室内外过渡的联系,并与其他房间连接的枢纽作用。因此门厅的设计在满足结构简单、经济及合理。在本次设计中,门厅采用对称式布置,采用四扇1200mm2400mm的玻璃门,设置在建筑物的南面,在一层走廊的两边设置两扇1200mm×2400mm的玻璃门。由此主要出入口的宽度符合安全疏散要求,导向性比较明确,避免了交通路线过多的交叉和干扰。③楼梯

楼梯是建筑中常用的垂直交通设施,楼梯设计包括楼梯的位置、数量、宽度、形式及安全防火等要求。楼梯的布置对建筑内部交通、门厅的空间组合、建筑面积的使用率、建筑的立面效果等有一定的影响。

楼梯轴线的开间进深为3.9m×7.2m,层高3.9m,采用双跑楼梯,踏步尺寸为280mm×150mm,踏面采用带踏口楼梯形式,梯口L=20mm.(则踏面b=280mm+20mm=300mm),踏步数为N=H/h=26,水平投影长度l=280mm×(0.5N-)=280mm×12=3360mm,1.2.2 立面设计

(1)立面设计应注意以下因素:

①使用功能; ②物质技术条件;

③城市规划及环境条件; ④社会经济条件。(2)立面设计做法

立面设计是在符合功能使用要求、结构构造合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内部空间,对建筑体形做进一步处理。

建筑立面可以看成是许多构部件,恰当的确定这些组成部分和构部件的比例尺度、材料质感和色彩等,运用构图要点,设计出与总体协调,与内容统一,与内部空间相呼应的建筑立面。立面凹凸关系的处理,可以丰富立面效果,加强光影变化,组织韵律,突出重点。突出建筑物立面中的重点,既是建筑造型的设计手法,也是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和楼梯间在使用上需要加强处理,以引人注目。出入口的处理可以利用雨蓬的凸出来起到突出醒目的作用。门窗、柱子、檐口、雨蓬及装饰线条,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外,在比例、尺寸、形式、色彩上都应仔细考虑,细部设计要结合构造要求及使用要求,力求简洁、轻快、注意整体效果,切忌繁琐和附加一些不必要的措施。

在本次设计中,立面为无线条式;主要出入口处的墙体选用瓷砖贴面,窗户采取等距离,等高的排列,并且窗户是等大小的这样显得整齐、统一,同时有一种对称美,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

1.2.3 剖面设计

(1)剖面形状

房间的剖面形状可分为矩形和非矩形两类,大多数民用建筑采用矩形。这是因为矩形剖面简单、规整、便于竖向空间的组合,容易获得简洁而完整的体型,同时结构简单,施工方[1]便。房间的剖面形状还应满足结构类型,材料及施工的影响,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

本次采用矩形剖面形状较为合理,既满足方便施工,也满足了采光、通风的要求。(2)房屋各部分的高度

①层高

层高主要考虑各类房间的净高要求,同时为了满足窗地比的要求和采光要求,本次设计层高3.9m.②窗台的高度

本次设计窗台高度取900mm,满足采光、通风要求。③女儿墙的高度

本次设计屋面女儿墙高度为900mm,塔楼女儿墙高度500mm。

1.2.4 节能设计

本设计中,采用塑钢,玻璃窗,既防火又节能外墙采用空心粘土砖,外贴瓷砖,内墙采用粉煤灰泡沫砌块,环保、节能、具有保温、轻质、隔热的作用。

1.2.5 防水设计

为了防止雨水倒灌和墙身防潮,室内地坪必须高于室外地坪,墙身设有防潮层,并设有1000mm的勒脚,本次设计室内地坪高出室外地坪450mm,散水宽1000mm,坡度为4%。

因为盥洗室、卫生间经常用水清洗,为了防止溢水,本次设计中卫生间比同一层房间低20mm,地面设有地漏。

屋面采用有组织排水,排水坡度为3%,天沟坡度也为3%,以便于雨水快速排走。

1.2.6 构造设计

(1)墙脚散水设计

做法: 15厚水泥砂浆抹面

70厚C20细石混凝土

素土夯实向外坡4%

补充说明:散水宽度1000mm,混凝土每6.0m设伸缩缝一道,缝宽20mm,散水与外墙间设通长缝,缝宽10mm,沥青砂浆嵌缝。

(2)室外台阶设计

做法: 60厚C20混凝土(厚度不包括踏步三角部分)随打随抹

上撒1:1水泥砂子压实赶光(待混凝土稍干厚拆模抹光)台阶面向外坡1% 300厚3:7灰土垫层分两层夯实

素土夯实

补充说明:台阶高150mm,踏面宽300mm.(3)踢脚设计

做法: 8厚1:2.5水泥砂浆罩面压实赶光

10厚1:3水泥砂浆打底扫毛或划出纹道

水泥浆一道甩毛(内掺建筑胶)(4)墙裙

做法: 6厚1:2.5水泥砂浆罩面压实赶光

10厚1:3水泥砂浆打底扫毛或划出纹道

水泥浆一道甩毛(内掺建筑胶)(5)墙面

外墙做法依次为: 瓷砖贴面

(从外向里)10厚水泥砂浆

20厚1:3水泥砂浆 240厚空心粘土砖墙 20厚抹灰

喷内墙涂料或刷油漆

内墙做法依次为:

喷内墙涂料或刷油漆 20厚抹灰

240厚空心粘土砖墙 20厚抹灰

公园设计说明书 篇6

1.区域位置:本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北临德赛二街,南街益洲大道,东临盛华南路,西接元华路,占地222亩,不规则四边形,地势比较平缓,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气候。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mm,四季分明。2.实施区域现状特点:天府新城是成都南部园区的重点发展区,新城位于成都中轴线南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该段轴线定义为科技商务中轴线,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属于整个城市向南发展的光导区和核心区。3.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距离双流机场12公里,紧临成都火车南站。距成雅、成仁高速公路3公里 二.设计依据

综合分析场地现状、所处地理条件及地方历史文化沿革,以及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发展带来的契机,利用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自然生态、树木云水、历史文化的表现特性化为园林景观中的视觉效果。通过表征水脉、绿脉、文脉、生态脉的景观设计元素展现一个生态的空间、艺术的空间、文化的空间、休闲的空间和一个永恒的空间;营造一个静穆湿润、游览休闲、康身健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将公园建成以植被景观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历史文脉、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为内涵,集观赏游览、文化、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景观优美、使用方便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园。

整体规划目标是创建“四境”,即“品质高雅的文化环境”、“生机盎然的绿化环境”、“舒适宜人的活力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三.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设计的使用者。因此首先应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创造清新、优美、舒适的公园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行为需求和喜好,创造一处从美学和功能上富于变化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群对多样化空间的渴求,实现人民接触自然的最大化,强调服务对象“人”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强调人的参与性,强调景观延续性、适用性和多样性。2 生态原则

设计中注意绿化植物配臵结合自然,富有野趣,避免城市化倾向。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效果;小处着手,结合景区、景点创造相应的植物景观。植物观赏区、滨湖休闲活动区、密林游览休闲区,分别运用松、柏、樟等常绿树种以及各种花灌木、耐阴性花卉植物,与相应的或密林幽静、或四季常青、浪漫诗境等的景点氛围相符合。再者就是在保护场地原有林木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运用本土植物或野生地被植物,以保证近期长势及远期景观效果。多种植物高低错落及彩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形成植物景观层次,避免裸露地面,更能体现园内景观的自然生态。3 节约原则

多运用本土植物,辅之以引进植物协调搭配,近期景观效果得以保证,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四.设计构思

本次规划一方面要以“综合性公园”为定位,进一步充实游览内容,提高景观质量,增强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强化其服务功能,突出特色;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提高,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设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公园的重要景观元素、重要景观基质、重要的游览活动内容,做到传统与现代兼容,人文与自然辉映,为周边街区,为城市所共享。因此,整个公园规划建设要坚持“人、资源、人文、生态”相融合的原则。突出三大理念 设计中以“创造优美生态城市空间”为线索,以“开放型城市公共绿地,中心区标志性公共开放空间”功能定位为依据,具体依照:公园绿色基质融解。将公园绿色基质融解到市区之中,公园与城市无界线,建成开放式公园绿地,让城市回归自然,打造“天蓝、山青、水秀、岸绿、景美、游畅”的自然生态绿地和城市滨河景观游憩空间,体现具有文化品味的城市生态概念。满足游人参与性需求。为游人创造旅游新体验。即把公园的发展融入到市区的发展中,体验新型时尚活动的需求。为其提供新的旅游、游览体验,用现代休闲理念打造人文化生活新概念的综合活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在于对历史精华的继承而又不束缚于传统的框架。平舆县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设计中在融入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五.景观功能分区

公园为开放式公园。公园出入口规划体现“融解”概念,游人可根据自己的行为轨迹在园中穿行。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臵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1.滨湖休闲娱乐区

彰显“智、人、山、水”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绿林醉心,湖虚水镜的感觉。水系处理以丰富水形、水态,形成具有自然特征的宜人景观为主要目的。水面形成开阔水域,空间开敞,利于开展划船活动。驳岸设计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为宗旨,以草坡驳岸和卵石驳岸为主,种植水生植物,湖周围设臵部分木桩驳岸,形成部分亲水空间,增强自然、朴野的气氛。结合水域,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意境,整个湖边场地绿荫覆盖,自然清新,乔木配以各类花灌木及水生、湿生植物,柔化了几何形空间,在保证空间秩序明晰的同时,提供了都市田园般的景观体验。有绿荫听枫、木岸观荷、伴竹听松、曲水荷香、亲水栈道、湖心小筑、品茗听湖、湖心观景、垂钓赏景等景点,这些景点沿湖岸布臵,相互因借,形成丰富的观赏效果。听戏可以说是老成都人休闲娱乐的必要环节,一壶茶一出戏,很难让人联想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2.植物观赏区

位于公园一些行道处周围区域,在原来植物配臵的基础之上,加以梳理、深化。有雕塑、姊妹(紫薇)争锋、槐林幽香、石楠春色、碧桃争艳、盆景展览、枇杷闹秋、林海揽翠等景点,该区满目翠绿,鸟语花香,老人与孩子在山水之间徜徉,姑娘小伙在花香丛中留恋。花影、人影、水影,构成一幅和谐的场景。3 密林游览休息区

该景观规划的理念就是以自然生态为主,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利用堆石造山建设山林景观区,加强原有林地的培育保护,改造丰富林相,创造优美的森林植物景观。充分借鉴清挚山、清平山、镜湖、小清河等山水资源,利用4米的地形高差,再通过丰富的植物配臵,让游人看湖心旷神怡。利用现场山头分别布臵亭、平台,将人的景观视线拉远,从视觉上起到拓宽公园范围的作用,沿山脊线设计步行游路,可停处设臵休息空间,沿路布臵山石题刻。植物配臵上以落叶与常绿植物搭配,以常绿为主,体现冬季特有的植物景观,并且与此区的清雅氛围融合。有疏林飘香、密林雅境、登高览胜、倚亭远眺、群英锦绣等景点,沿登山小道布臵,形成景观序列。六.植物配臵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园对植物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所以在配臵方面应特别注意,春季绿化,夏季遮荫,秋季观景,冬季朝阳。形成舒适的交往、休闲与活动场所。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适当构成,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就是无源之水。

该公园的绿化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臵上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也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一般是选用本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为主,考虑到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具有以下层次结构: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和常绿树为主(主要有银杏、楸树、香樟和雪松),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四季有绿,特别是落叶阔叶树夏季有浓荫冬季有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以保证公园的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

在植物群落的空间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幽静、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开阔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

《争吵》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7

[教材内容]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略读课文。[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判断出材料的重难点。依据这一要求, 本设计紧扣“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感知大意, 突破重点, 使学生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同学发生争吵的经历。[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 明确目标

1. 揭示课题, 学生读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 什么是“争吵”?

2. 师谈话:

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 对争吵、和解也有一定的体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现在,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想一想“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3. 学生读“阅读提示”, 说说“阅读提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4.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 读读课文, 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 他们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2) 把父亲的话画下来, 读一读,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说“争吵”中引入新课, 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题目, 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把课文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阅读“阅读提示”, 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提高略读实效的保证。

二、自主阅读, 感知大意

1. 师谈话:

明白了学习要求,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不要漏字、添字, 把课文读通读顺。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

4. 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依据这一要求该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而后作简要检查。

三、细读理解, 突破重点

1. 找出父亲说的话。

(1) 师谈话:接下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自然段, 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 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想到父亲的话。

(2) 学生默读课文。

(3) 指名说说课文中几次出现父亲说的话?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 理解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

(1) 师谈话:小作者在做错事后, 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同学们读读课文, 想一想“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

(2) 学生读课文思考。

(3) 指名说说“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我”知错, 从哪里看出来, “我”知错但不好意思认错, 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 读第5自然段, 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5) 指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 前半部分要读出“我”的不安、后悔, 后半部分要读出“我”的矛盾心情。

3. 理解父亲说的:“要是你错了, 别人打你, 你千万不要还手, 只要防御就是了。”

(1) 师谈话:我后悔, 因为我错了;我矛盾, 因为我知错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就在这时, 克莱谛对我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说的什么话?

(2) 学生读句子。

(3) 说说想到父亲的话后, “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理解“防御”。

(4) 克莱谛走近我, 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

四、第六自然段, 想想课文为什么说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 而是悲哀?

理解克莱谛“愤怒———悲哀———懊悔”的内心变化。)

(5) 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6) 师小结:真是太好了!看, 在“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 “我”知道自己错了, 可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最后克莱谛原谅了“我”, 让我们俩重归于好。

4. 理解父亲说的:

“既然你错了, 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 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1) 师谈话:看到两个小伙伴又走到一起, 老师相信大家也一定会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那么, 对待这件事, 父亲又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父亲说的第三句话。

(2) 学生读句子, 说说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点:一可以把“既然”、“就”、“更”等词语读得重一些, 语调可以层层推进, 读出父亲在火头上的情感;二要注意放慢语速, 就像说话一样, 读出父亲的谆谆教导, 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 让孩子听得明白, 从中受到教育。

(4)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5. 回读, 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1) 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 听着你们的朗读, 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而又严格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现在, 请同学们把父亲说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读,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 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

(3) 师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 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 要主动向别人认错, 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 别人打你, 不能还手, 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 你不应该防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 这是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 也是保底要求。

四、拓展延伸, 文道结合

1.师谈话:理解了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全文, 说说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你跟别人争吵过吗?你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或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教学中, 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都是可以的;二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三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时,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3.师总结谈话:这堂课, 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通过学习, 我们认识了两个小朋友, 一个是懂得原谅别人, 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孩子———克莱谛, 一个是知错、是非清楚、诚实懂事的孩子———安利柯, 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 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 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在联系学生实际, 唤起自身的体验, 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的总结谈话, 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做人道理, 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体现文道结合的思想。

[总评]

本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要求组织教学,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安排了多次、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 大部分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读书过程中, 做到读前有目的, 读后有思考、有检查, 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把握理解文章内容, 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2.紧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课上, 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大胆地“放”, 合理地“收”, 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学会读书, 学有所得。

网站设计说明书 篇8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6~77页“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2和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的倍数特征与2和5的倍数特征有所不同,2和5的倍数特征主要观察个位上的数,3的倍数特征是观察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教材安排了在百数表中圈数和拨数珠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3的倍数特征,但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仍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笔者尝试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数的组成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就学过了,它可以有效快捷地找到通往3的倍数特征的康庄大道,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为新知服务。

教学目标:

1.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等活动,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新知

谈话:前面我们学过2和5的倍数的特征,老师想考考你们, 236是2的倍数吗?是5的倍数吗?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判断236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需看个位上的6?

引导概括:236是由2个百、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即(2×100+3×10+6),因为(2×100+3×10)是2和5的倍数,所以判断236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上的6就行了。

(师小结揭示新课“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以往学生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之前学习2和5的倍数特征常起强烈的负面作用,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观察个位上的数。从表面上看2、3、5的倍数特征是不同的,其实本质上都源于数的组成的知识,即将一个大数分成一个较大数和一个较小数,保证较大数是2、3、5的倍数,如果较小数是2、3、5的倍数则原来大数就是2、3、5的倍数,反之亦然。课始安排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形成内因,可以有效地孕育出3的倍数的特征,使3的倍数特征的产生有了生长点。】

二、猜想验证,探索新知

1.初步猜想。

(1)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根据2和5的倍数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0、3、6、9。

(2)用236进行验证,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交流明确: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仅看个位上的数,即使一个数的个位是0、3、6或9,这个数也不一定是3的倍数。

2.再次猜想。

(1)提问:为什么判断2和5的倍数只需看个位上的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能用这个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吗?(学生表示赞同)

谈话: 236=2×100+3×10+6,既然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236不是3的倍数呢?

观察交流:因为(2×100+3×10)不是3的倍数。

引导猜想:可能有一个新的组成可以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先请学生独自探索再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探索过程:根据236=2×100+3×10+6,得到236=2×(99+1)+3×(9+1)+6=(2×99+3×9)+(2+3+6)。因为(2×99+3×9)是3的倍数,所以要判断236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2+3+6)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提问:2、3、6是236的什么?

谈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猜想:要判断3的倍数可能只需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除以3。

【设计说明:波利亚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相互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猜想、探索得到3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笔者尝试从源头出发,用数的组成知识作为通往新知大门的敲门砖。有之前复习236的组成作为铺垫,后面猜想、探索得出新的组成“236=(2×99+3×9)+(2+3+6)”就不是无源之水。】

3.举例验证。

引导:要想知道猜想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先请学生小组内相互举例验证)

学生交流:如用3172进行验证,3172=3×(999+1)+1×(99+1)+7×(9+1)+2=(3×999+1×99+7×9)+(3+1+7+2)。 (3×999+1×99+7×9)是3的倍数,由于(3+1+7+2)不是3的倍数,所以3172就不是3的倍数,和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4.提炼特征。

提问:你觉得3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提炼总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完善新知。

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 的倍数,结果又会怎样呢?

猜想:可能不是3 的倍数。

师生举例交流,共同小结: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3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设计说明:这是苏教版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也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它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逻辑命题有四种,即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和逆否命题,原命题正确则逆否命题正确,但不能保证否命题、逆命题正确。此环节举例说明原命题的否命题正确,则四种命题全部正确,从逻辑上保证3的倍数特征的正确性。】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1.基本练习: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29 45 51 67 84 96

提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依据是什么?

(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巩固练习: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 57÷3 342÷3 567÷3 8022÷3

读题辨析:有没有余数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如果被除数是3的倍数,算式就没有余数;如果被除数不是3的倍数,算式就有余数。

3.提高练习: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①7□ ② 20□ ③ □12 ④ 3□5

提问:为了使答案不遗漏,□里的数从几开始想起?第③小题□里的数从几开始想起,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提问:观察每题所填的答案,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每题□里的数字都相差3。

【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在做每道题前的提醒,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在做数学题时自然会提高注意力,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

四、回顾新知,拓展延伸

1.回顾新知: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探索9的倍数的特征吗?

……

总说明:

教师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汲取数学的养分,从而培养他们的智慧,赋予他们前行的力量。这节课有两个特点:一是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产生的精彩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领悟知识的精髓本质;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驾照考试科目一模拟题下一篇:父亲节短信暖心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