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精选8篇)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1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大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创新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反映利益诉求、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在理念上创新,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要在政策上创新,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 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调整结构布局,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服务和社区社会组织,对现有社会组织着力进行规范,对职能相同的,整合归并一批,对能力弱、建非所用的,注销一批;对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探索试行降低门槛的登记制度和减化程序的备案制度,实行“双轨管理”办法,统一纳入培育、发展、监督、管理的范围;利用政府资金扶持,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培育和服务场所,缓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资助和奖励机制,为社会组织提供启动资金、活动经费补助、工作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扶持。

三、要在方法上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要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指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领域,划定可以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将政府各部

门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要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

四、要在机制上创新,努力形成统筹协调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要进一步改进监管手段,改变长期以来“重登记、轻定位、松管理”的状况,要从大局着眼,注重社会资源的良性融合并向规范管理方向转变,加大对社会组织遵守法规、业务活动、诚信自律、财务管理等活动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协调联动的监管体系,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依法对社会组织实行监管和指导。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监管机制,提高监管合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切实履行好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责。全面建立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健全社会组织自律机制,提高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有效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2

1 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 它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服务系统。这三个部门中, 政府组织客观上需要精简机构、转化职能, 对劳动力需求有限;企业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效率为核心, 为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有一个极限而社会组织是非营利部门, 以公益为核心其对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就业容量具有可拓展性, 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1 充分挖掘社会组织的潜力, 积极吸纳社会就业

近年来,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带动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 以上海市为例, 截至2009年4月底, 该市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共有9086家, 相比1999年的2636家, 保持着平均每年700家的增速, 以每个社会组织有3~5名工作人员计算, 蕴含着2.7~4.5万的就业机会。从国外就业结构来看, 大约有10%的就业人口在社会组织工作, 但是目前上海只有2%的比例, 10%意味着几十万的岗位, 因此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空间非常大, 可见, 社会组织在吸收就业和舒缓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2 发挥社会组织的就业培训、咨询、中介作用, 积极促进就业

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以外的非营利性组织, 是一种社会公益组织, 特别是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 完全具有民间性, 这使得社会组织能更迅速的了解、收集社会各种需求信息并且对社会各种需求信息进行评估和全面公开, 与一线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技能培训。既可获得准确的需求信息, 帮他们能做出正确选择, 又可使大学生降低就业成本。同时也可使学生本人能准确定位, 明确方向和目标, 而且社会组织还能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 以真正发挥中介作用。

2 发展社会组织, 推动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

通过社会组织的发展, 推动学生就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毕业生三个方面。

2.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

决定社会组织发育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是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政策。当前, 社会组织发育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其准入门槛过高、审批制度滞后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改革登记制度简化审批、强化监管;放宽准入条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 建立权责明确, 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 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为吸纳就业提供巨大空间。

2.2 加大资金投入, 扶持发展

社会组织面临的最现实困难就是资金不足,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将社会组织纳入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应依靠政府职能转变, 加大政府从专业服务机构采购的力度, 即政府应拨出部分资金, 用于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担的服务项目;在运作上应实施分类指导, 重点扶持, 培育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引导向产业化发展。政府应购买与监督并重, 确保资金有效运用,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模式。同时社会组织应拓宽自身的筹资渠道, 实现自身发展, 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

2.3 引入人才机制, 吸纳就业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 可借鉴选聘大学生到社区当“社工”的模式, 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工作计划, 为社会组织补充急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注重引进和留住急需专业人才, 对社会组织引进急需的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社会组织中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和专门引进的高端人才可破格评定职称, 让其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真正成为社会组织的骨干和中坚。同时, 社会组织应以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急需为导向, 探索自主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之道, 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层次, 增强自身创造力、吸引力, 逐步形成创业吸纳、职业吸引、待遇留人的人才引进机制。

2.4 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

当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尽管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 包括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大学生就业仍旧困难重重。然而, 就业市场并没有饱和, 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与学校一起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工作的知识普及与就业辅导和培训, 同时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引导更多高素质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让他们取得合理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满足感, 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价值观。同时也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走上更加专业化, 职业化的道路。

摘要: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显突出。尽管国家从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但未能够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 吸纳就业的有一定的空间, 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永和.上海社会组织积极为促进就业作贡献[J].社团管理研究, 2009, 4.

[2]袁程绪.加快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改革, 2009, 8.

[3]艾小婧.大学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3

关键词:民间组织作用对策

0 引言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的民间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民间组织以其具有的非政府、非营利、志愿性、自制性、民间性等特征,使其在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1 民间组织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民间组织虽然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但由于其承担的特定社会职能,它可以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民众参与发展活动,增强民众对自身的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意识,鼓励和帮助民众组织起来去维护自身的合法与合理权益,从而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2 民间组织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民间组织在行业监管、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评价监督、信息反馈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民间组织最接近社会底层,在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协调社会利益主体关系,增加社会融合和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在完善市场体制的过程中,民间组织更多地充当维护公平与正义的监督者和保护者。

1.3 民间组织能提高民生建设的水平 民间组织因其特有的公益性、志愿性、社会参与性等优势,使其在民生服务领域中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民间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这决定了其在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中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而能保证其提供产品的高质量。其次,民间组织能够有效地集聚社会资本,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发挥其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再次,民间组织有利于缓解公共财政压力,使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

1.4 民间组织促进人文精神的形成 民间组织倡导的人文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及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便使人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构成了民间组织的精神实质,这也正是民间组织独特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所在。某种意义上说,民间组织是现代文明精神的最好的体现者。

2 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民间组织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实际社会生活中许多民间组织名存实亡。一些社团较少开展活动,存在多种问题。

2.1 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本保障 资金不足是我国许多民间组织面临的普遍难题。民间组织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才能购买相应的设备、租用办公和活动场所、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开展各种活动。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在严重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从资金来源方面来看,我国民间组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过分依赖于政府部门,不利于民间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挥。从人力资本来看,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民间组织的专业从业人员较少,主要依靠兼职人员,这直接导致了民间组织的创新能力缺乏。

2.2 缺乏社会公信力 民间组织总体上存在着代表性差、行为不规范和服务意识不足的问题,无法为社会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造成了我国民间组织的公信力不高,缺乏社会认同。一些民间组织搞非法集资,自谋私利;一些民间组织财务制度缺失,存在贪污腐败行为;一些民间组织宣传愚昧迷信思想,诈骗钱财;一些甚至进行反人类、反科学的活动,还有的与国际反华势力沆瀣一气,攻击党和政府;更有个别的民间组织与黑恶势力团伙勾结,搞犯罪活动。由于少数不良分子的存在,造成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不足,影响了民间组织的发展。

2.3 法律制度不完善 民政部也颁布了数十个社会团体管理规章,这些法律和规章明确了组织的性质,但相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实践,现行法律制度还远未达到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不健全,对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立法;二是立法的层次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本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往往以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规定,缺乏足够的法律效力;已制定的一些有关民间组织的法规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这不仅影响着民间组织发展,也不利于政府对民间组织进行监管。另外我国迄今为止仍未出台一部《民间组织法》。

2.4 监管机制不健全 从1989年开始,我国在民间组织管理上逐渐形成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负责的双重监管体制,这种体制在规范民间组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容易出现对民间组织事后监督不力的问题,导致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造成双方相互推诿,疏于管理,出现重申报,轻监管的现象。

3 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对策研究

3.1 提高民间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 在财物资源方面,要建立严格、透明、完善的财务制度。因此,我国民间组织应按照有关法律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逐步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在年终由会计作年度财务报告,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在人力资源方面,民间组织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传统的职称评定制度,消除传统制度的论资排辈、人为干预、程序过于繁杂的弊端,建议建立岗位聘任制,实施全员合同制。民间组织还要定期对在岗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力度,使其工作人员具有相关岗位的资格和相应的技能。

3.2 提升民间组织的公信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间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因此,民间组织应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道德意识,加强组织的内部管理,对所使用资源的效益和效率、社会期待或需求满足程度进行真实的交代和承诺,让公众了解民间组织的运作、服务和项目、资金使用及行政管理状况才能保证民间组织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3.3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和民间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既能切实维护民间组织的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保障的合法权益和民间治理功能,又能限制非法结社和的非法活动,使其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一是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审批制度,从法律上明确民间组织设立条件和标准;二是要制订结社法,确保民间组织产生、发展以及管理走向法制化;三是要弱化政府对民间组织的行政干预,加强法律管理手段的运用。建议国家制定《民间组织法》为代表的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民间组织法律体系,为民间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 优化双重监管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改变政府对民间组织直接管理为宏观管理。登记管理部门在注重规范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强化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把好准入关;二是要注重加强经常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执行重大活动申报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三是要加强对民间组织年检、审计、财务、社会捐赠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同时相关业务职责部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强化预先审查,严格审定业务资质,确保民间组织有能力开展工作;二是加强业务指导和沟通,包括对相关业务政策的咨询、业务活动的指导等形成良好的互动[1]。三是建立健全业务评估管理制度。业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自身或借助社会机构力量,对民间组织业务工作情况,特别是非营利性、公益性宗旨的体现,进行评估。

总之,我国要抓住民间组织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使民间组织在我国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4

交流材料

秦明强 2017年5月4日

各位领导:

根据交流会的安排,下面我简单向大家汇报西塘镇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是西塘镇旅游业协会和纽扣商会的基本情况;二是这两个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

一、旅游业协会、纽扣商会基本情况

1.旅游业协会。西塘旅游业协会于2003年1月成立,现有会员单位630家,其中单位会员20家,个体会员610家【协会会长丁国强,秘书长陶雪林】,协会下属4个分会,分别是客栈协会、酒吧协会、轻音乐酒吧协会和人力三轮车管理协会。西塘旅游业协会成立以来,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协调互助”的作用,以“行内人管行内事”为重点,主要开展“解决行业内纠纷,帮助同行解决经营难题,服务协会会员”为主的各类工作,体现了协会的服务性、协调性和自律性。结合西塘旅游业的发展,协会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大胆实践和创新,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省、市农展会、旅游产业博览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钮扣商会。嘉善县钮扣商会成立于1998年8月,目前有会员企业总数172家,是少有的完全由小微企业组成并为 小微企业代言的特色行业商会,主管单位为嘉善县工商业联合会,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县十佳社会团体、全县优秀行业协会等荣誉称号。2012年4月,经第三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57人,会长由嘉善县大舜奔马钮扣服饰厂总经理沈传根担任,秘书处作为常设办公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

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

1.旅游业协会党支部。近年来,西塘古镇景区始终“围绕旅游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旅游”的思路开展党建与旅游“双促”工作。于2003年10月成立西塘镇旅游业协会党支部,并于2012年更名为中共西塘镇旅游业总支部委员会,下设行政管理、产业电商、景区服务、秩序保障和旅游业协会5个支部,共有正式党员41名,预备党员1名。

西塘旅游业党总支联合西塘镇朝南埭、西街、塘东社区党总支、个私协会联合总支西塘分局党支部与景区毗邻的翠南村、荷池村党总支等7家单位组成联系会议,定期商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志愿服务等党建工作。同时,在景区内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制度,按照党员的户籍和经营场所安排网格,并把景区内组织关系未落户的外来经营户党员,同样纳入网格管理,便于联系管理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旅游业党总支在景区内开展“三亮三创”活动。在景区内的37名党员经营户的82家商店内,均放置“党 员经营户”木牌等用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摆明党员身份,接受游客监督。创建“党员诚信岗”,在自愿报名和组织审查的基础上,在争创“党员示范岗”的党员经营户场所放置“免费提供开水”水桶,经营户负责水桶的维护.打造“党员示范岗”,引领商户共创5A格局;制定考核标准,多维度考核,年底综合考评;评定“党员先锋岗”,放在景区对外宣传中,提升经营户知名度。截止目前,景区37名党员的82家经营店都已创建成为“党员诚信岗”,其中8名党员的18家经营店成为首批“党员示范岗”。

成效:西塘镇旅游业协会党支部通过上述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为民服务渗透到景区的每个角落。在打造红色为民服务风景线的同时,把景区内的组织关系未落户的外来经营户党员和组织关系不在旅游业协会党支部的本镇党员也都纳入到了管理服务队伍,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强了服务意识,优化了服务载体。在党员的积极带动下,广大群众也都融入到了服务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氛围之中,带动旅游相关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塘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钮扣商会党总支。钮扣商会党总支于2000年成立,当时7个支部,20多名党员,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为12个支部,87名党员。在党建阵地建设方面,钮扣商会党总支把开辟活动场所、搭建党建阵地作为推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做到党建工作覆盖到哪里,活动阵地建到哪里。为进一步优化党 总支活动环境,在原来150多平米的活动中心的基础上,于大舜钮扣辅料产业园新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商会党总支活动中心,配套建立培训室、活动室、谈心室,面貌焕然一新,把钮扣行业党建工作与新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党总支下属各支部都按照要求在企业门口亮出牌子,党员职工亮明身份上岗,4家环境较好的企业还设立了党员活动站,配备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谈心谈话室,分片组织周边企业党员开展活动,形成了党员活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良好格局。在工作制度方面,除了召开例会研讨钮扣行业的发展,同时以会代训开展学习辅导,定期举办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生产技能等培训班,研究解决钮扣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行“双培养、双结对”党员培养制度,一方面通过“群众推优”等工作,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企业骨干,使党员职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近三年来有10多名年轻的钮扣加工技术骨干加入了党组织。另一方面主动与西塘税务分局党支部、大舜村党委等单位结对共建,组织企业发展对象与居住地党员结对培养,不断增强党建互动活力。在破解发展难题方面,钮扣商会党总支始终把助推行业发展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协助党委、政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创业园建设之初,党总支针对土地要素制约,钮扣行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通过反复调研,走访听取了上百家企业主的意见,提出了“开发滩涂地建设钮扣服装辅料创业园”的工作建议,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采 纳。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党总支又组织党员业主带头在广大企业中宣传引导,并积极配合做好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5

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然走过了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的三十年,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但僵化、封闭的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了市场化改革,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一大批“两新”组织,既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运而生。

非公经济组织,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均成为了非公经济组织的一员。新社会组织,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亦都是新社会组织的代表。

浩浩荡荡三十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0年底中国GDP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两新”组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嘉定而言,“两新”企业注册数达到12万3千多家,全区的注册型企业中约99%的企业为“两新”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数在10万家左右,外商港澳台企业2千多家,个体户2万多家;注册并实地经营的非公经济组织近1.13万户; “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在60万左右,占全区从业人员数的75%左右税收,占全区税收的70%左右,“两新”领域中所获得知识产权专利的比率高达80%。新社会组织403家。全区建有“两新”党组织836家,党员7821名,覆盖单位数1039家单位,组织覆盖率达到23.86%。“两新”组织已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胡锦涛同志这样诠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而“两新”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单位,其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的变革中日益显见,于此,对于“两新”组织的管理便成为新时代下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古籍中将“社会”代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而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集中的“两新”组织,则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深入其中,为其服务,引导其健康积极的发展,将是愈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管理之重。

一、“两新”组织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迄今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离完善的现代市场体制仍有一段距离。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下,市场积蓄的能量迅速释放,而当时及后来的很长时间,对于市场化的法制基础认识不到位,对权贵资本的制度性约束软弱,以致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扭曲。在既得利益群体面前,无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物质权益。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付出的劳动,仅为他们带来相对更好的生活,与既得利益者尚未能形成正比。如何分好这块大蛋糕,是执政者与经济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两新”组织以其自身成立的特定时间与特定人群成为工业洪流中的试水之军。成者,鉴于发展的机遇,改革的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然,经济的种种突破并不能代表其作为一个企业,建立起了自身的企业品牌,塑造起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以及担负起了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非公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企业以利益为重的生存现状,作为一名商人,亦需各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方能称为一名企业家。基于现实的种种,要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愈发功利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在新生代就业群体追求更多精神文化诉求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后续发展的难题。随着改革的发展,企业的转型,曾一度为我国经济贡献良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逝。2004年以来就业格局产生着明显的变化,并且长期持续,非熟练工人的日渐短 缺和工资的持续上涨,使得就业矛盾从总量性转为结构性,长期面对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难题,让位于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周期性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两新”组织愈加难以归类以及泛化。

2009年劳动争议案件已居高不下,2010年更是出现了井喷的趋势,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事件,员工自杀的惨烈后果以及地方工会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新一代工人有着更多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其表达也更具直接、开放、公开、多样等不确定性的特征。而且,多年来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物价持续走高,演化为全社会都在热议的问题。加之网络、手机通讯等媒体的迅速传播,劳动社会事件显现聚集效应,出现超出企业、社区而跨地域的呼应和联系。问题在于,为什么工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选择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基本原因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规律的主导,缺失自下而上多种社会权利和社会合作的构建。

进入WEB2.0时代以来,网络的传播愈发便捷和快速。微博、开心网、QQ等即时聊天工具成为讯息散播的有力途径,特别是微博平台的发展壮大,似乎成为久积了无处宣泄的民怨的发泄平台。去年由“动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微博传播力最好的写照。固然,微博的无限制性和非实名制使得这一平台的信息含金量大打折扣,普通民众并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足够理智的思考去分辨这些讯息的真伪,而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又将讯息传至大相径庭。如此,便会弱化了一个人对于文字的责任感,很多偏激和尖锐的语言充斥着网络。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民意,是我们 这个混乱的、非学术的、非理性的,但却唯一残存的民意表达。如何在这些话糙理不糙的语言中提炼出人们对于政府对于党的希翼和盼望,将其化为实处,通过网络的平台善意的引导,“两新”组织中不乏专业人士社会精英,要将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从善意的出发点,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发出理性的声音,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党建工作从体制内走来,成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的新方式。

作为党的重要组织细胞,“两新”党组织的总目标要体现执政党建设的宏观背景,把巩固党在“两新”领域的执政基础作为党组织的总目标。如何将其细化到实际工作中有待商榷,体制内的党组织如何与体制外的“两新”企业合理交融并产生喜人的化学作用,成为党建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发挥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的,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

“两新”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如何将“两新”党组织这个作为在体制外领域建立起来的体制内的政治组织,在与“两新”组织没有直接的资产和行政关系的客观条件下,同时在必须遵循“两新”组织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适应“两新”组织自身特点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之保证“两新”党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成为落实“两新”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改革开放后生成的“两新”组织,与传统领域的组织相比,个性更加鲜明,差异也更加明显。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新经济组织目前还处在发育、发展阶段,规模小,分布散,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流动性大,变化快,如此种种的不稳定性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求相对稳定的党组织带来定位难题。同时,“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对象思想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主与企业员工普遍存在雇佣意识,无论是领导决策层还是从业人员,对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与传统领域的领导和员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由此,作为非公经济组织的“两新”企业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使得“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缺少了制度性的安排,随之的工作难度就相应的加大。

1984年10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大幕。部分国企经由收购、并转等方式进行重组改制,改革的内涵或许只是企业性质的变革,但是改革的外延却是文化的转变,无论是企业的文化亦或是区域范围内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更显重要。正因如此,使得党政机关必须重视、加强并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既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使得党组织在“两新”企业中的定位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具复杂性。同时,客观上党组织难以参与企业经 营决策,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等等,也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其作用的现实难题。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归根到底,便是对于“人”的管理。“两新”组织中的员工占到了劳动力的75%左右,“两新”党建可以切实为其搭建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工会组织,站在政府的角度,“两新”党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宣传执政当局思想的传声筒;站在企业的立场,党组织是其与政府沟通的纽带;站在员工的立场,在党组织中可以寻求自身的精神追求甚至是政治理想。“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团结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教育程度相异,如何在现今的社会大背景下既传达了党的纲领又将“服务人民”这个党的宗旨贯彻于实处,促进社会的和谐,考验的更多的是党建工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党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下的“两新”党组织党建模式。

每年一度的中央两会数次提到“民生”话题,何谓民生,即事关人民生活,宏大如就业问题,繁琐似馒头咸菜。“两新”企业中不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三鹿、双汇、“毒馒头”事件的源头皆是“两新”企业,他们考虑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并未想到将来的发展。时至今日,“两新”企业所要做的不仅仅再是探索行业的可行性和利益化,而应将更多的关注度投放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担负起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不同于外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们追求了太多的经济利益而将人文精神付诸脑后。我们的企业并不完善。作为“两新”企业,它没有体制内的政务约束,它没有体制外的公会制衡,企业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并不从员工和国家的利益考量,每个企业便显得愈加独立和松散,而并不是“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企业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直接导致企业员工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两新”党组织的建设,要将这个局面改变,所要切实做到的,不仅仅是团结企业员工,同时也是重塑企业文化的一个过程。企业的文化塑造,是一个集耐心与智慧的过程,要让企业主理解,要让企业员工拥护,要让广大民众肯定,如此,每个“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因企而异的。

三、区别于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同样的,新社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产生,民间性强,这些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自发性的组织不代表政府或者国家的立场,不是政府或者国家的附属机构,这就决定了党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实现没有行政依托,而新社会组织面广量大,种类复杂,甚至同一种类新社会组织的生成机制也有所不用。与新经济组织相比,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协同作用。因此,与传统社会组织单一的单位制党建相比,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为复杂。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2012年1月1日起,广州各种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以及公益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经济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化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到2012年7月 1日,这一对社会组织“松绑”的举措还将扩大到广东全省。这,也许会成为社会管理政策的转折点,若这一做法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疑会使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也将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一样,齐头并进。

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项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部分行业协会接受政府委托,开展了行业规划、行业调研、行业统计、承办会展、技术培训等职能,发挥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自律作用。在企业自身能力难以达到、政府又不便过多干预的一些领域,部分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行业自律,在杜绝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部分学术性社团广泛汇集专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相较于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强,结构布局不均衡,从事公益慈善、民生服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偏少以及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自我发展功能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均是切实摆在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面前的问题,而个别社会组织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从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情况看,尚未形成体系。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党员“一方 隶属、多方管理、全程作用”模式,开展“建组织、扩覆盖”活动,抓紧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尽快提高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积极理顺党建管理工作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善于做社会组织工作的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保障作用。

四、“两新”组织党建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在体制机制上,“两新”党建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资源,框起层层网络格局,将体制内的信息与工作重点渗入体制外的企业,形成横向纵向完善的工作体系。

企业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这些人文精神的凝结并非经济增长的数字可以带来,需要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在企业、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学习月”、专题讲座等系列特色活动,凝聚职工群众,引导职工健康发展。

“两新”组织中人才济济,对于不同的“两新”组织,相应的党组织生活也因企制宜。在以科技为主的第三产业中,以高技术人才为代表,了解其对于自身、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创建人才库,召开座谈会,为其扩宽人脉网络;在以实体为主的第二产业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策划多重形式的活动,增强其归属感,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苦难,使其融入所属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党建工作,不单单只是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更 应当是执政当局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坚持市场取向,积极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却在经历变革的当下,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也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基尼系数的不断加大,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改革的举步维艰,新一轮产业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就业形式的越发严峻。社会各群体阶层利益分化显著,利益矛盾与冲突已相当普遍。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处于不断的解构、分化、重组之中。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有增无减。具体表现在“两新”组织或其员工之间,则为追捧简单易得的利益,热衷颠覆传统审美观、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告别神圣、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泛起,富人的戾气、穷人的怨气、当官的匪气、知识分子的媚气、垄断行业的霸气交织在一起,社会心理从“超我”演变为“自我”,进而演变为“本我”的“心里返祖”趋势,表现出以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庸俗、麻木、恶搞等为实质的“以丑为美”的胜利狂欢。如此这般,越过了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底线,怎是颓然能接受的社会价值表现?如今的政治体制改革,“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一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的举措,执政当局的种种改善现状的措施,这一场“革命”并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场“解放运 动”,它一样浩大,一样需要剔除牢固树立于普通百姓头脑中的思想,一样需要撬动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以求取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普世成效。

有调查研究显示:本土制度与文化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隐含的互补性导致制度惯性,并阻碍社会之间的借鉴与交融。臵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身上,便是皇权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以及宗族制在中国社会的长久不衰。中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法制基础并不牢靠,而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密切相连,市场经济在动摇了原有传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出现在“两新”组织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观的偏颇,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社会目前价值观的迷乱,信仰的缺失。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初步形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以“两新”组织对党和政府的态度为例,在一定的时期,人民的现代价值逐渐优于传统价值,个人价值逐渐优于社会价值,市场化和去政府化成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导致社会结构的断裂、国民性格的怪戾和忠诚度的弱化。搭建“两新”党建工作这一平台,维持“两新”组织企业及其企业员和谐关系,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时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两新”组织党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经济多元化,就业多样化,思想变异,行政资源匮乏的情况,如何丰富党建工作形式,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真正起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真正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凝聚各方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奋斗?“两新”党建工作者,作为体制内的组织,服务于体制外的企业,要协调好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企业的经营需求,要积极引导党员的职业生涯与政治觉悟的交融,要平衡党组织活动形式与党员的需求的结合,要适应党组织相对稳定与党员频繁流动的交接。“两新”党建工作,需要创新的思路,引领全新的组织形式,完成党赋予的艰巨但神圣的使命。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6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论文类一等奖)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来凤县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已成为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困山区社会管理普遍面临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建设步伐、维护全县稳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探索

近年来,来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以基层党建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加大投入、打牢基础,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2010年以来,通过整合资源,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其中:投入基层组织活动场所阵地建设496万,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5个,维修34个,购买1个,村级办公活动场所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加大了基层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力度,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为全县196个村和社区全部建起了规范标准的为民服务室,配备了标准柜台、办公电脑、办公桌椅、饮水设备等一整套服务设施,全县三级为民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得到了省、州充分肯定。投入300多万元,加强了村级其他各项办公配套设施建设,做到了村级办公有阵地、有设备、有保障。县委已经将基层组织基础能力建设纳入城乡统筹大规划,拟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基层工作面广量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紧紧把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才能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以“三项工程”为载体,着力建强各类队伍。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县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政工干部、乡镇基层党务干部、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轮训,使他们进一步熟悉基层党建项目和要求。大力实施“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工程”。以“签定一份责任状、壮大一支队伍、严把一个关口、整顿一批后进村”“四个一”措施为重点,大力加强发展党员队伍工作,加大软弱涣散村整顿力度,共撤换村书记26名,帮助后进村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项目,落实发展措施,形成后进村共建合力,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大力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工程”。根据基层党组织发展需要,每个村级党组织分别储备了3名以上的村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培养。

(三)强化服务、改善民生,找准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来凤县委、县政府提出“要让中国最边远山区的群众享受沿海最发达地区的服务”的目标,建立了以县行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并进一步推进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并被省发改委、省质监局确定为全省唯一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县已有118个村完成便民服务室硬件的规范化建设,在新完成24个村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将重点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达标和村级服务“1+X”模式和村干部坐班制度的落实。两年以来,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共为群众办结各类审批及服务事项累计办56万余件。

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借“五个基本”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务、村务、事务、商务、医务“五务合一”建设,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为远程教育接收、党员服务点、文体娱乐、医疗卫生、便民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一所多能”的作用,大力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致富群众工作,并及时做好各项服务记录,动态跟踪管理服务效果,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党员群众的“议事厅”、教育农民的“大课堂”、面向基层的“服务点”、文娱健身的“主阵地”。目前,全县85%以上的村初步达到了“五务合一”的标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载体,多方搭建发挥党员作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

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机关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帮扶、互联共建,使基层党员形成一种核心影响力,让社区和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存在,并且有效地与党组织实行互动。一是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活动。全县5000多名在职党员上班期间佩戴党员标志牌,亮出党员身份,时刻提醒党员做好工作表率,服务群众。二是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活动。通过党员在工作岗位上的示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规范服务来实现党的服务宗旨,推动廉洁、公正、高效的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全县3000名在职党员积极进社区报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政策宣传、义务就诊、就业培训、维修电脑、资金扶贫等服务。四是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活动。以广大党员“认岗承诺亮身份,创先争优办实事”为目标,按照调研访诺、自愿承诺、审核确诺、公开示诺、组织评诺等五大环节,全县629个党组织9867名党员有岗有责有位。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要上访找支书、有困难找组织、有问题找干部”的观念深入党员群众心中。

(五)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来凤县在解决社会矛盾、研究发展问题上,改变“为民作主”的传统思维,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创造“让民作主”的条件,营造“让民作主”的氛围,强化社会管理功能,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积极探索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比如,绿水乡针对乡镇工作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将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承接点”,针对事关民生的大事要事,不再让村干部关门“合计”,替民作主,实行组织定题和村民点题方式,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决策和民主评议、监督等,请民议事,让民作主,搭建起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他们量体裁衣设岗定责,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村社居住人员的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环境卫生、劳动保障、民政等社会事务,将服务工作延伸、拓展到群众家中,达到管理精细化和服务人性化的目的。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来凤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团体组织达6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达7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到110家,涉及蔬菜、林果、油茶、茶叶、水产、生猪、农机服务、养蜂等12个行业,社员达到1.8万人,带动了4.33万农户共同发家致富。这些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此探索了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不断拓宽工作领域,通过党组织带动社会组织,在观念和规制上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这些群团组织、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发挥其独特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以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共识。全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建立党支部34个,其中独立建立党组15个,挂靠19个,拥有中共党员137名,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我向企业进一言,我为企业献一计”等系列活动,使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整体形象及影响力、号召力通过党员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来,引领了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认真总结和回顾探索和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要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的优势,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服务中做好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建设。

二、影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还不到位。

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来凤这个贫困落后山区来讲,这种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理解不够,把社会管理的制约因素主要归因于资金投入有限等经济性因素,对参与组织管理方面归因相对较少。在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措施方面,被访村民与村干部、高度一致选择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村民收入、激发村民参与、加强党政领导、增多农村社会组织等;有的基层党组织虽然认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推进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一些基层党组织找不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管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二)基层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随着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尊严性需求”的增长,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居住条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二是由于对群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个别群众总认为矛盾问题的处理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认为只有上级大部门、大领导才能保证自己实现更多的利益,故而出现层层上访,越级上访。三是与群众的沟通还不够,对群众诉求的反馈不及时、互动还不够,特别是对关系民生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向群众宣传解释说明不够,引起群众的误解。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干部软弱无力,在群众面前说不起话、抬不起头,工作开展起来处处碰壁,无法处理利益纠纷而导致矛盾升级。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基层党组织进行社会管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

1、经费保障比较困难,农村、社区等基层组织财政预算的办公经费与实际支付的需要差距很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到位不够,公益性活动场所缺乏,活动难开展;

2、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臵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3、力量薄弱。翔凤镇4个城市社区12个居民小区,却有6.09万常住人口(每个社区常住人口都超过了1万人,最多的有近1.9万,最少的也有1.3万。按照规定,社区正常管辖人口建制在4千人左右),又只有60名社区干部,社区干部承担着社区的繁杂性工作多达几十项。此外,基层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文化层次偏低,专业知识缺乏。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成为形势所迫。60名社区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0多人,高中以下学历的还有近10人,但都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和自治能力,尤其是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四)党委领导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健全社会管理的总体架构方面,社会管理主要由两个部门在抓,一个由政法委牵头的社会管理创新,另一个是由民政部门牵头的社会管理创新,如何将二者的力量进行整合,这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设立一个统筹协调和管理的机构,对社会动态进行全面掌握,对社会管理进行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通盘考虑,要结合政府改革,从机构设臵和职能配臵上统筹考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条与块之间社会管理的职能划分和统筹协调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党委政府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会管理,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格局。

在理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有几个要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乡镇村和社区的职能不够明晰,村(居)组织还没有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难以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能发挥得不够好。二是长期以来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条条相互掣肘的问题突出,“矛盾发生在块上、权力配臵却在条上”、“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基层社区里各种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顺,基层社会管理的资源有待整合,难以发挥出最佳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从客观环境讲,有当前社会建设普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来凤作为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山区面临抓发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强大压力,使得重经济、轻社会观念的有一定的社会土壤,基层组织自身拥有的工作资源、服务资源相当有限,投入基层的资源与需求差距大,基层力量薄弱的情况一时难以解决;从主观因素讲,各级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责任还不够明确,缺乏明晰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使得将外部压力内化的传导机制缺失,造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社会管理的动力不足,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想的不多、做的更少。

三、对策与建议

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面临基础条件差、体制不顺、认识不到位等诸多不利因素,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紧紧围绕“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发展目标,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功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难点热点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努力把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优势,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理念先行,促进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彻这一理念,必然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增进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

二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首先要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但不能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视为社会管理就是党委和政府包办一切。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因势利导和择机而动,通过必要的制度化渠道和良性互动,有效激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公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三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要健全法治体系。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要借助道德力量。道德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持久性的基础作用。要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依靠科技支撑。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基础信息。要善于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通过舆情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

(二)转变职能,完善党委领导社会管理的框架体系

1、健全党委领导社会管理的组织架构。顺应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需要,在党委增设类似“党委群众工作部”(海南已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群众工作部)的机构,由其在党委领导下统筹安排社会管理事务,研究部署和指导推动群众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协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信访工作;定期分析社会管理工作,追踪评估社会政策,为党委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2、健全领导体制,严格考核机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把社会管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管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奖惩的重要依据,激发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加强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

3、加快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一是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四是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加强对基层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建章立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围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

1、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和党代表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联系点制度,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结合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代表“一岗双责”联系服务基层制度,搭建党代表为选举单位领办实事的活动平台,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开展“党代表选区巡访接待、履职承诺”等活动,在破解基层问题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2、完善基层民情沟通和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广党员干部民情联络员、党员议事会(会客厅)、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恳谈会等制度,畅通基层党组织了解民情和党员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意见建议。建好社会工作室,积极推广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疏导困难人群情绪,搞好社区矫正等,促进社会和谐。

3、建立规范高效的社会动态基础信息采集机制。建立定期联系走访、工作例会、解决问题“挂牌销号”和跟踪督办等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布问题解决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形成涵盖民情收集、分析、解决、反馈、通报等环节的工作运行机制。

(四)创新组织设臵模式,夯实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基础。适应当下农村和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的扁平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根据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居民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1、突破传统模式建立党组织。打破按单位建立支部的传统模式,在网格上建立党总支(如: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构建社区“大党委”制),使“党委下沉”,下辖干部服务团队支部和各村党支部,由党总支牵头区域内党组织的活动。凡区域性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都把组织关系放到中心支部,由中心负责人担任总支书记,同时吸纳各村支部书记、区域内具有较高威信的党员为总支委员。

2、立足服务需求建立党组织。建立特色党支部,将服务团队中的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社区责任医生、学校教师、联点民警的党员组织关系纳入特色党支部管理,加强城、乡党员的交流互动,增强服务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服务基层工作重心下移。

3、把“支部建在连上”内涵延伸到把“支部建在社会组织上”,推行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村(社)组建、行业组建、市场组建、协会组建、区域统建等组建模式,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等新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作用发挥和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产销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全覆盖”。

(五)强化队伍,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抓好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把“配强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那些致力于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把精力集中到服务科学发展、热心为民奉献、兴办实事工程上来,增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创新教育培养使用模式,增强领导社会管理能力。围绕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开展党员干部大轮训活动,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新党员的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建立完善基层一线锻炼培养、到信访局等直接参与群众工作部门挂职锻炼等制度,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加大基层普通干部培训力度,激励其争当“民意调研员、综治联络员、纪检监察员、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最基层,把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7

关键词:学生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0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 当代中国人包括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受世界和国家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时代的变革中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其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凝练, 提出了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 从国家层面而言,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次, 从社会层面而言, 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形势下, 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 任何社会都需要在这种变化中树立主流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整个社会风尚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因此, 在高校乃至全社会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势在必行。第三, 从个人层面而言,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因此高校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极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加强对高校在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引导, 使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新、更准确的认识, 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发挥学生党组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1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是由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 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日常表现各个方面, 都会成为普通学生关注的对象, 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同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榜样力量。但实际调查证明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举止上不够成熟, 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大学生, 放松了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其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

2.1.1健全党员准入机制。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 不能将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等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 不盲目追求数量, 慎重发展学生党员, 严把入口质量关。

2.1.2健全党员管理教育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使个人成才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对党员、积极分子的先进性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普及。高校学生党组织应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 并将教育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实行。提高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和发展中的国家,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2.1.3健全党员考核机制。坚持考核的科学化、常态化。对党性观念强、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优秀党员要定期表彰, 树立先进典型;对党性观念、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的党员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对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不遵守学生管理规定、损害党的形象的党员要按照程序做出严肃处理, 将不合格党员及时清除出党组织队伍。使大学生党员时刻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能够担得起“先锋队”的称号, 当得起大学生的榜样。

2.2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

2.2.1利用多种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首先, 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宣传手段, 完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教室、走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是大学生每天必须接触和收听的, 利用这些场所和手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濡目染,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次, 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平台等学生频繁接触的新技术手段, 完善校园沟通交流新平台。在校园网和微信平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 一方面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形象生动, 便于理解, 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与时俱进, 更贴近学生, 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2.2.2丰富学习形式, 增强学习效果。党内的“三会一课”、政治性的理论研讨、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无疑是组织学生党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 但一味地采取单一的学习方式, 难免因枯燥而流于形式。因此, 要创新党组织的学习方式, 丰富活动内容, 寓德育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之中,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堡垒。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班团活动相结合。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的重要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特色社团活动, 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建党日、一二九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庆日, 结合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文化节、迎新年晚会等特色活动, 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举办、参与特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育效果。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学生党组织应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广泛动员、组织学生到基层参与社会实践, 增长学生见识、锻炼学生能力, 弥补学校理论教育有余、实践教育不足的现状。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很多大学生, 包括一部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缺乏了解, 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于高大上, 离实际生活很遥远。为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党建活动要紧紧围绕“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释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 使学生认识到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3规范日常管理, 健全内在机制。在日常事务管理中, 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

3结束语

在我国, 高校学生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 增强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才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才能保证党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D B/O 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 l, 2013-12-23.

[2]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

[3]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5]刘玲.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3 (04) .

[6]张振飞, 王强, 于桂宝.高校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浅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 篇8

[关键词] 高校党组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39-03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民众对国家认同的关键。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当务之急。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领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是时代赋予高校党组织的神圣使命。

一 美国和新加坡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核心价值观包含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和理想性的价值诉求,体现着大多数人普遍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和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20世纪中叶,相对主义德育理论和形式主义德育理论在美国盛行,社会整合危机频发。鉴于改变当时的道德现状之需求,美国政府、社会和个人开始反省,最终提出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国家政策层面和学校教育中,以“美国梦”为核心,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肩负着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贯穿始终,倡导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勤奋、实效,培养公民具有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国内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剧,政府急于改变现状,于1991年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把“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大共同价值观作为新加坡的核心价值,全力推进,成效显著。美国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重视政府、学习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结合,具体表现在:政府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理念在本国教育中的落实,学校注重运用心理咨询和各种实践活动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社会通过大众传媒和公共环境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综观中美两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两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目标、内容和途径上,都强调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做一个好公民和爱国者;都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结合,注重各个层面尤其是组织的引领,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

二 高校党组织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 引领青年的价值观教育是党的传统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是引领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就是对青年学生关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引领。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也是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引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新机遇、新挑战,党突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相继颁布,体现了党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视。

自古以来,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学校教育的中心功能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虽然在一段时期,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淡化甚至一度变得隐蔽起来,但渐渐地提出教育必须为个体发展服务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如何变化,但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协调一致是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就高校而言,党组织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我国高校在学校层面实施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院系层面实施的是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支部建在班级,这一体制极大地保证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了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可靠性,保证了高校各级党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的引领作用。

2 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党组织的神圣使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据对国内10多个省的高校学生关于人生价值等相关问题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生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涉及能够代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进步、诚信、责任、包容、公益”等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的,主流是向上的。但东西方多元文化冲突造成大学生社会主导价值减弱,社会环境变化也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俗化,道德感淡漠,信仰缺失。大众传媒认同危机引发高校道德教育褪色,致使大学生价值判断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诚信意识缺失,弄虚作假,抄袭泛滥。“处在社会改革与转型历史时期的大学生,在接纳社会流行思潮的同时,自我价值观受其影响甚至变异,导致人生理想失重,过分关心自我利益,热衷自我发展”。面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新特点新情况,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者、引领者。

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坚定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渗透分化的“颠覆之声”、对改革发展探索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新的矛盾与问题的“不满之声”和由腐败等少数消极负面现象引发的“疑惑之声”等不满言论观点,严重扰乱高校主流思想,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使得一部分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加速成型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思想混乱,严重玷污了大学校园应有的圣洁。这一现实,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肩负育人使命,主动正面发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敢于正面发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主阵地;善于正面发声,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理论宣传行家里手。要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引领学生,使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紧密相连,这是时代赋予高校各级党组织的神圣使命。

三 关于党组织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美国和新加坡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实社会生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以道德实践为基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要营造良好的文化与社会舆论氛围,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需要强化党组织引领,聚焦精神层面,落脚实践层面。

1 强化引领主体

高校各级党组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主体的引导作用,首先就是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和吸收优秀教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根据学科、专业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再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自身建设,发挥好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意见,加大宣传解读和解疑力度,强化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第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是党在高等学校的最基层的组织,是高等学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支部要自觉成为学校各级党组织实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支部委员会的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努力使每一个党员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成为勇敢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2 创新引领方法

打动人心的思想观念需要合适的表达方式,承载涵养心灵的精神取向需要合适的践行途径。美国学校采取价值灌输、价值澄清和价值分析等方法,通过学校课程、学校环境、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参考借鉴美国学校和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正视目前传统教育理念的差距,使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观点向学生需要的、乐意接受的、能够理解的概念转化。从细、小、实处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日常化、形象化,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使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要求。

3 拓展引领载体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学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学内容,就是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之中,融入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之中,成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强化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信仰塑造的功能。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训模式,培养一批信仰坚定、恪守信念、信心强烈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成为引领者,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珍惜大好年华,博览群书、勇攀高峰。

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熏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营造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氛围;需要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丰富大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还需要积极营造温暖和谐、积极向上和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充分利用网络,引领担当。正确的导向是意识形态宣传的灵魂,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发挥主媒体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引导力量。“网络是青年大学生栖居的时空,要充分重视当前慕课、微博、微信及各类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优势,因势利导,倡导在网络生活中尊重多元、包容差异、激发青年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正能量,鼓励青年大学生勇于社会担当” 。重视网络、相信网络、用好网络,让青年在日常的、具体的学习生活中,以客观开放和平和的心态表达观点和诉求,培育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根据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准培育和践行的办法和途径,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长效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翁湘洁.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经验及启示[J].工会论坛,2010(5).

[2]宫志峰,李纪岩,李在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董馨.对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新思考[J].教育探索,2013(5).

[5]王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6]岳斌,徐建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教育探索,2014(2).

[7]高文兵.高校必须正面发声引领舆论[N].光明日报, 2015-02-10(4).

[8]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2010.

[9]张东刚.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7-10.

[10]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上一篇:大学辩论赛策划书 社团 协会辩论赛策划书5则范文下一篇:高中数学《1.1.1正弦定理》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