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精选13篇)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1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被这样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时,电脑屏幕上相机展现如下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么像那银盆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解说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洞庭湖的美景。诗中蕴含的美,变得那么鲜明、具体。接着,教者请学生把书合上,在头脑中画画,把洞庭湖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在蓝蓝的天空中画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说:“我在湖中央画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有的说:“我还在水面加了一点银光。”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焕发出愉悦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现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出来的。蝙蝠和雷达两者这一勾连,文本内容一下子成为生活中可见可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PPT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PPT效果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让创设的特定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摄取较多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享受语文的审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优化过程,提高效果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单调、枯燥。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还有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们做出最好的示范。

五、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六、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满生机的岛屿,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有名的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断臂的维纳斯》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就不同了。如教授杜甫的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官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了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前沿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融入 小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09-01

一、论题的出发点

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是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即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IITC阶段),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可以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什么是“信息技术”不知道,或是望风捕影地理解它,必难从一定的高度把握融合之路。小学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阅读教学的道路上,“新课标”就小学阅读教学有何要求,如果知之甚少,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融合之路,也必是盲目的探索。现在的小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信息技术四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融合之路上,本文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探索。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什么是“信息技术”,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来看狭义的定义: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它比较符合我们探索的范畴,需要强调一点:这里,不是为了阐述“信息技术”的准确含义,而是提出来,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的,或是应该探究的地方。因为不知什么是“信息技术”,何谈融合之路呢?一定程度上说,阅读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用听、说、读、写概括语文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很难说是其中的什么,它兼而有之。阅读教学承担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心驰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不但学习效率高,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断追求新知,并表现出学习的创造性。虽然“新课标”分阶段,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有不同的阶段目标。我想,一方面,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也是遵循了阅读的规律:按照“字→词→句→段→篇”逐步深入教学,阶段目标正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阅读教学还是要回到对整体语言的理解上,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便是阅读能力的体现。阅读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阅读教学自然也承担了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纵观三个阶段的目标,我们会发现在学习方法上,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一方面,这是从人文角度来看待阅读的意义,学生在大量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下,必然会受到情感的洗礼。一方面,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这不无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方法。

三、如何让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有何途径和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转变了传统教学的许多理念。我们需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生本”理念,给“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指出了探索方向。“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所谓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地干预学生,而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先让学生阅读,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自悟”,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的阅读、分析、理解、品味阅读材料,处理、筛选、搜集、接受各种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已有的认知基础、阅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包含各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在阅读课堂中,由于时间所限,大量的阅读是在课外进行,这样,课堂上要以培养阅读方法为主。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进行阅读,才能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自主阅读能力才能形成。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现在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它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他们有了选择的权利,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重难点”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需要清楚,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孤立进行的,是教学模式决定着学习方式。总的前提是: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学生主体的回归,教和学都发生的转变。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學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随着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的主体。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它用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去,并且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叶阳春;《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小学电教:下》 ;2013.

让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 篇4

3月6日—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河南省电化教育馆举办的第十九届河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培训班, 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多,感触不少。本次培训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数字创作评比项目。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创客竞赛项目,机器人竞赛项目及微视频制作。我听了专家讲座,看了机器人现场演示,只觉得我们落伍了,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出局。

一、我理解的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件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全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因为在创客这方面,他需要的不只是懂电脑的老师,他是由多个学科的老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的。主讲的教授也说了,它涉及的学科由计算机(会操作)语文(有方案)数学(会计算),美术(会构图)及专业的设备构成的,比如现在常看到的3D打印机。因为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是空白,对于这样的新事物感到好奇,可又不知道从何学起。

二、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项目也是这几年在全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热门比赛项目,它需要由专门的零件设备组装完成,(其中最常用的零件由控制器、电机、红外传感器、零部件及固定场地任务模型组成)加上通过专门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编程,就可以参加比赛。当时也有十多家专门从事机器的公司在现场进行展示。

三、微视频制作

微视频制作不只是拿一台摄像机一录就可以了,一个好的微视频前期由剧本、录制构图组成的,加上后期的动画、配音,片头片尾等制作完成的。现在每年都会有不少关于校园微视频作品上报的文件,微视频制作方面,我之前使用会声会影,这都在在董剑敏老师处偷学的。他制作我看,看过几次后就学会了,只从录播室建成以后,学校又购买了EDIUS制作软件后,通过学习现在用EDIUS在制作视频。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5

作业题目:

在本模块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请您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难点”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完成一份“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的教学设计并提交平台。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教学难点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2.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3.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杨氏之子》信息化教

学设计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五年 语文

教材版本: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 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课外补充了解《世说新语》。

2.古文的理解上面有一定困难,需要做适当的解释说明。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多接触古文,分析,理解。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尊重他人,发展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一般特征:能独立使用计算机,并且熟练点击课件,网络交流。2.入门技能:本班有独立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上网浏览并提取相关信息素材。会使用PPT来进行教学 和学习设计。

3.学习风格:轻松,活波的学习风格,以交流为主,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 图)

教学流程设计:

PPT PPT 杨氏之子→揭示题目,激发兴趣 → 明确要求 → 朗读课文 ↓

汇报交流 ← 初布成文 ← 个别字词理解 ← 掌握课文大意

老师指导点评 老师指导 老师巡视指导

总结→布置作业→结束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 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明确学习要求 了解学习要求

创设情境

导入

相机指导

初步掌握课文,了解文言文 观看

PPT,学习理解

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拓展

初步成文,并交流杨氏之子的聪慧

课外拓

展,总结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 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测试形式

包括(1)课堂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等

2.测试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交到程 度、资源利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达到、任务完成、达标测试、创新精神、实践作品和信息素养的评价; 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对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利用和教学过程指导的评价。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

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

或图片形式上传。

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6

[摘要]:笔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升孩子的包括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章以丰富的教学案例论述了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过程。具体内容包括:1.培养孩子质疑与揭疑的思维能力;2.启迪孩子的假设与推断思维能力;3.提高孩子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4.发展孩子的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⑴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延伸——“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⑵

然而,传统的学科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表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方面,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对孩子的感知情绪和体验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某些知识只有硬行灌输,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却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孩子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也可以促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大发展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为孩子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现代的视野,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

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⑶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构成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质疑、揭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以下就从四个方面简单论述一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孩子质疑与揭疑的思维能力

疑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古今中外的名家都认为质疑与揭疑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和开端。培养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培养他的揭疑与质疑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创设的形象情境,能为孩子揭疑与质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形象的启示,促进深层思考。

《黄河魂》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体会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深入感知蕴含其中的民族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就是由孩子“自己读文——提出问题——借助网络探索理解”的学习方法。课一开始,由孩子上网观看配有课文朗读的《壶口瀑布》视频信息,帮助孩子对黄河形成初步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孩子默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孩子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挟雷裹电是什么样子?”“雷霆万钧是怎样的景观?” “断鳞残甲是什么意思?”“黄河魂是什么?”„„就前几个问题,教师提示孩子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先读读词语的解释,再进入视频搜索,观看网络提供的有关壶口瀑布的影片资料。这样,那些抽象词语在孩子头脑中形成表象,孩子对抽象词语的理解就更具体化、形象化了。

对于最后一问,教师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将奔腾咆哮气势磅礴的黄河与人民在黄河边抗洪救灾修堤筑坝的场面、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场面、人们在“5.12地震”面前众志成城携手共进的场面融为一体,孩子被黄河的力量所震撼,更被中华民族的精神震撼着,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孩子很容易就理解到黄河魂就是民族魂,就是深深震撼着他们的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民族精神。

启发孩子去质疑问难,再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创新思维习惯。

2.启迪孩子的假设与推断思维能力

假设与推断也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创设的各种情境更能引导孩子去进行假设和判断。

如《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通顺朗读本文,并使孩子了解曹冲是利用水的浮力的科学原理,巧妙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从而进一步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

课一开始,教师让孩子根据课题质疑。孩子们提出“谁在称象?”“为什么要称象?”“象这么大,怎么称呢”等问题。教师接着播放网络上的本课动画课件,让孩子听课文,看故事,初步了解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示大家阅读课文并上网去观看动画课件,借助动画的具体性,孩子们真实的体会到曹冲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方法既简单又科学。学完课文后,教师利用课后泡泡中的话,引出问题“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孩子们以小组合作形式纷纷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假设,并且根据自己的假设推理。如果某个孩子提到大家都不太了解的工具或方法,教师就利用网络上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大家理解。最后,教师再次播放曹冲称象过程的动画,通过对比,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曹冲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方法,既科学又简单。

通过本课开始的质疑,进而让孩子假设,再对假设进行推断,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思维方法,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提高孩子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电影融声、光、电等技术于一体,为观看者提供多感官通道的刺激,从而可以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多媒体在网上观看影片,能调动孩子多种写作因素有效运转起来,开阔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拓宽了孩子描写的对象,启迪了孩子写作的技巧。

影视成为孩子写作的源泉,为孩子创造了“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还大力地激发了孩子的创新精神。这充分体现在孩子们的创作之中:《太阳的心愿》一文中,小作者把家里的大

人比作九大行星,把自己比作太阳,大人们对自己照顾有加,什么都不让自己做,就像九大行星时刻绕着太阳转。不甘当这种太阳的“我”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多么希望有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多么希望像一个真正的太阳一样自己‘发热’、‘发光’,散发生命的潜力。”题目也由此而出,足见小作者的奇思异想。《小鬼当家》一文,小作者的题目引用了影片的《小鬼当家》片名,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即自己当一天家,从买菜到做饭自己一手包。语言精练幽默富有时代气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上级’把这七件事下达给我这个‘小当家’。” “我‘发号施令’:爸爸跑腿——打酒,十元以内;妈妈站着——择菜洗菜,干净点;外公坐着——扒蒜皮,别累着。”“妈妈‘嚓嚓’嚼了一口菜,连声‘OK!OK!’”。《两朵焉了的玫瑰花》一文中,小作者的语言充满童趣,“太阳公公好像故意和我作对,老顶在我头上,让我汗流浃背;步行街的地板砖也看我不惯,用坚硬的背抵我的脚,使我的腿脚疼痛难忍;肚子老兄也来凑热闹,咕噜咕噜唱着烦人跑调的歌曲;玫瑰花也耷拉着脑袋„„”。

可见,网络为孩子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孩子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由此说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创新潜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质量、创新愿望。

4.发展孩子的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由发散与聚合两种思维组合而成。许多发现、发明或创造、创作,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获得成功。“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性思维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源,引导孩子去开展以上两种思维活动。

例如《田忌赛马》一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以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为线索贯穿全文。其中合理调换赛马出场顺序的格局,是对孩子进行发散与聚合思维训练、发展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如何“转败为胜”的主题来引导孩子思索生学习。通过网络创设的动画情境,组织孩子观察与协作讨论。其中,除了田忌与齐威王第一轮赛马的过程是由教师演示动画来表达结果外,第二轮赛马就是在孩子学习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协作学习方式,自己上网点击鼠标,按孙膑设计的赛马格局观赏动画演示赛马的结果,从而得出孙膑设计改变赛马的出场次序所以能取得胜利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进而理解田忌在第二场赛马中转败为胜的科学道理。之后启发孩子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搭配赛马出场次序的格局能使田忌再次取得胜利?然后继续让孩子上网,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发散,假设赛马出场的搭配次序,再以动画显示比赛的结果。发散的结果,都是以田忌的赛马一胜二负而告终。从而聚合得出只有孙膑设计的出场格局,才是使田忌赢得胜利的唯一方法。通过这样的发散与聚合过程,加深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并对孙膑的仔细观察与科学分析的聪明才智感到由衷的钦佩。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7

一、变强制为自觉, 柔和进行规范教育

1.“复位”原则。

每学期的第一节上机课,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要不断强调上机课的要求, 例如:不允许学生在微机室吃东西, 课前课后凳子要摆放整齐, 不能故意破坏机器, 不能在微机室乱扔垃圾……我认为, 开学第一节课, 这样向学生直接强调, 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这个老师很凶, 很生硬) , 有的学生第一节课上下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于是我在第一节课前先把所有的凳子、鼠标、键盘摆好, 让学生进入机房时首先看到一个整洁的微机室, 接着讲第一节课的内容, 课后我提出请同学们帮一个小忙:你下课前用两秒钟时间“复位”, 即要求你在下课前将你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在原来的位子上。然后彼此看看有没有“不会”“复位”的同学, 两秒钟后, 机房就恢复了刚进来时的清洁程度, 我说:“这节课我们同学帮助老师整理了机房, 很感谢大家, 你的举手之劳, 为我省了很多劳动力, 我们要变细节变成规范, 规范变成习惯。”我在黑板上写了“贵在坚持”。这样一学期坚持下来, 机房始终干净而有序。

2. 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大多在微机室上, 经常听到同行说:我的机器的鼠标球不见了, 我的机器的键盘乱七八糟, 我的机器的还原精灵让学生破解了……如果我用以前的镇压方法, 则学生只是听听而已, 还会有个别学生会“破坏”计算机, 只有让学生真正接受, 明白这样做没有必要,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破坏机器的现象发生。有一次上课, 一个学生说键盘上的键给换得乱七八糟, 我看了下机器号, 核实了上一节课使用这台机器的学生, 准备在下一节课时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次开始时, 我对全班同学说:“每一节课前检查一下自己的机器, 如果有异样的情况我会追究上一个班的同学的责任。我们班在上一节课有的同学水平极高, 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 既听课, 又做练习, 还防止老师看到把键盘上的键全换了一遍, 我极其佩服这个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但是, 我们要想到这种行为会给别的使用这台机器的同学造成影响, 影响老师教学, 我希望这个同学这节课把键盘复位, 并希望这个同学以后有空把自己的动手能力用在帮老师维修机器上。”下课时, 我发现键已经复位了, 过了几天, 等他的情绪平静了, 我找到了他, 他不好意思地朝我笑笑, 我说:“你用什么把键盘上的键一个个抠下来的?我用手抠了抠, 抠不动啊。”他笑着说:“用饭卡, 我也是无聊, 觉得好玩, 我不是故意的。”我说:“哦, 我试试。”他看我态度和蔼, 笑了笑说:“老师, 你放心吧, 以后我不会抠键盘上的键了。”从此后机房再也没有出现这类现象。

二、课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学生经常想游离课堂, 自由自在地“玩”。而在课堂上, 教师教育学生时, 难免会伤到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力相对脆弱, 为了让学生能够坦然面对批评, 我利用每节课前两分钟进行生活交流, 让学生说说身边的新鲜事, 有一天, 一个学生说:某某某高中一个女生自杀了, 全班同学同我一起分析了人的心态的问题及生命可贵的问题。我说:“微笑生活, 每个人在课前笑三秒钟, 对自己说:我今天快乐地学习着, 尽管有小问题, 我会克服的。”同时分析了教师批评的目的, 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需求分析, 知道自己在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 要学会理解才能提高学习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1. 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将课本内容与结合现实生活例子相结合, 让教育生活化。2011年3月16日, 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 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 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 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通过“表格数据处理分析”一节课后, 得出结论:碘盐中的碘含量相对较低, 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 无法起到预防辐射伤害的作用, 同时提醒学生公众素质亟待提高, 科学认识不足。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一节内容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话题并调查得到确切数据, 分析数据, 进行讲解, 并总结结论,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将表格数据做成图形, 还学会了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

2. 利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独木难成林。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要在社会中生存, 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 要想成功, 就必须与人和谐亲密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 从而愉快地学习。在讲解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时, 我让小组分工, 最终比赛, 小组成员密切合作, 展示本组作品。在学习CSS代码一节时, 一个小的问题代码不能看到结果, 可让相邻的同学一起找, 这样促使同学间互相帮助, 互相合作。

3. 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要求将作品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 这样才能对学生作品作出全方位的评价, 我强调:“对他人的作品要客观评价, 同时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作品提出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不仅能培养感受、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 还能形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能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 欣赏他人作品的可取之处。

4.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防止网络无知。

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另一个平台, 有的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后, 在QQ、贴吧、blog、BBS等上相互交流。我听到校内很多老师在讨论本校贴吧上有学生极端评价老师的现象。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我说:“尽管网络是虚拟的, 但是我们的言语不存在‘无痕’。而且人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 可能某一瞬间你对某人恨之入骨, 在另一瞬间, 他的某一举动会打动你。再者老师教育你们, 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某些同学在网上发表感慨, 你发表之后, 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在下面对你的帖子进行评论, 你会觉得自己冲动而幼稚, 希望大家不要让自己瞬间的思想永恒。我们都学过IP地址这一节内容, 尽管网络名是虚拟的, 但是通过IP地址找到你本人还是很容易的, 其实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更容易让人发现。希望同学们正确对待网络上平台, 学会保护好自己。”

总之,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 它是内在的、个别隐蔽、深层的, 德育是与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的。因此, 只有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 才能使青少年不断提高素质。

摘要: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学生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教育不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克服重技术、轻德育的倾向?作者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 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篇8

一、立体丰满,如虎添翼

多媒体技术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直观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变成“彩色、立体”的,同时,强大的感染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刺激了记忆和促进了实践的应用。课件的运用为新课程的实施插上翅膀。

如《蜀道难》这首乐府古题,在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时,为了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加强学生对蜀道的直观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几张蜀道、剑阁的图片,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蜀道之艰险,从蜀道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拓展思维,画龙点睛

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往往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示儿》一诗,诗句描写的情境,通过剧情形式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生动,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在教学古诗《示儿》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放这样一个情景:晚上,风雨交加,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被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如此声色并茂的课件演示之后,让学生试想诗的大意,给学生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

三、美中不足,画蛇添足

在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心中无数,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脱节,弱化了教学效果。

一些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花架子,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如,有一位教师在上“认识计算机”时,用课件展示了十几幅各部件的图片,整个课堂好比看画展,好热闹。课后,教师再问计算机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知道。

若是一堂课里多媒体信息手段用得多了,又用得不甚恰当,不但教学重点受到冲击,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反之,如果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有助于学生感受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时必须要注意:明确目的,立足于实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手段绝不是标新立异、搞形式主义,信息手段应该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快、好。

对学校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几点建议:

l.致力于学校环境建设,以信息化环境推动信息化行为

切实加强学校对于信息环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教师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行为,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方式上的革新。比如,可以出版一份以信息化教学为主题的校报,定期发布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已有进步和发展方向,对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汇总和交流,提供校内外相关的培训信息,表彰先进教师等。

2.着眼于持续发展,注重阶段性评估

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评估工作。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定期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诊断,反馈评价,督促教师自觉改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工作,发展深层次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成效。

3.由“点”带“面”,选择教师推广员参与学校推广工作

在教师群体中先选拔出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作为推广员,然后由这批关键教师去带动、影响学校中的其他教师。采用这种由“点”带“面”,以小范围教师的应用为试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应用模式,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推广小组,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向全体教师层面推广。

这种“滚雪球"的方式,一方面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接受,为教师提供在教学经验上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教师推广员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辐射教师个人在学校组织中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9

清涧县昆山中学 贺延军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能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充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搭建师生和谐平台,优化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下面就我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课堂体验,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位善于煽情的语文名师曾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师生的多向交流,搭建和谐平台。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特征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我在设计《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学时,先和学生们商量,如何让这篇说明文变得生动形象,如何让课本中静止的云动起来。同学们一致同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方案,我也愿意加入其中。于是一场师生课件大比赛开始了,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同学们纷纷把作品拿到学校。最让我震惊的是,同学们的课件个个做得都非常精美。那一个个精炼的问题,一朵朵姿态万千的云,再加上优美的动画效果,真令人目不暇接。不用看课文,单单看这些精妙绝伦的课件,就已经对课文内容掌握十分之八九了。这时的语文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课堂,师生展示成果的课堂。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掌声和笑声,我无比欣慰。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使过去语文学科中该做却做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好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4

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从而改变了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刘芳 中国和平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 黄邵辉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01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 篇10

认真回顾《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出课程中一到两个可以借鉴的做法?

答:通过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我学会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也学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还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明白的理论知识,比如:(1)、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2)、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交流、通讯、协作 练习、测试、评估 最后,在进行信息整合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到信息学科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生更加喜欢我的物理课了,当然,信息技术融入物理学科教与学还需要很多问题和探讨,需要累计经验并进行理论的思考。我希望能在此次的培训中和大家一起探讨!

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生活;融入;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强调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重在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论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可行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要求将课程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处处有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二、教材处理,联系生活

学习若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应用,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适当处理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

1.融合地方特色资源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融入地方特色资源,化有意于无形,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了解。

例如,我校有近一半的民工子女,为了加强本地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使民工子女也能更好地了解绍兴这座古城,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网络旅行》的教学时,我以“赏鉴湖水,寻古越情”为主题,请学生规划旅游线路图,融合地方资源,无形中向学生展示古城的魅力。

规划线路的同时,请考虑交通工具的选择,两天行程所需要的费用等。

2.联系时事新闻资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中一名中学生不仅要用心读书,还应该及时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发展。融入时事的信息课堂教学,更是信息与历史课堂相融合的呈现形式,学生所学不仅止于技术,更有自己对事件的思考。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搜索网络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当时人们最关注的话题“霾”进行信息搜索与整理。什么是霾?霾是怎么产生的?霾有哪些危害?我们作为初中生能做些什么?以网络信息搜索为契机,在学生中开展了一堂关爱环境的教育课。

3.结合学生兴趣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兴趣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以,将学生的兴趣转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那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Flash动画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动画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动画补间动画》的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中豌豆射手吐豆豆的场景进行设计教学。《形状补间动画》教学时我选用的“切西瓜”游戏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很好地诠释了兴趣的作用,诸如此类,学生能从一个消费者转型成一个生产者,正应了那句“Its so easy”。

三、课堂学习,体验生活

信息技术课堂创设情境学习时,应从新课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七年级上册《搜索网络信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采访各行各业人员对“霾”的认识,产生的原因、危害、如何改善等看法,最后通过对“霾源”的寻找,实战中体验成功,最终形成“霾之我见”的报告。

1.角色体验,初入生活情境

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实践中将学科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扮演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能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

例如,扮演新闻记者的学生要思考,今天我采访的主题需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记者的责任与使命。而被采访者要从所扮演角色的工作职责回答,什么是霾?你觉得你的工作有可能制造了霾吗?你觉得霾有哪些危害?我们作为初中生(煤炭工人、印染企业工人、建筑工人、厨师、出租车司机……)能做些什么?从而学会走入不同人群的生活,体验生活。

2.实践活动,感受生活情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情趣,要求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探究的全过程,真正促使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中去。

例如,第二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霾源”照片根源的寻找,要根据照片和有限文字找到霾源所在地。这需要学生从隐藏的信息里提取关键词,更需要学生有绝不轻纵任何一处“霾源”的决心。当每一处“霾源”被找到,学生眼中所流露出的自豪就如同是罪犯被一一消灭。通过网络搜索,学生可以更全面的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地感受生活。

3.探索学习,确立生活价值

从生活中割裂开来纯粹的学习是失败的,独立于社会的学校也是不存在的,与生活相融,与社会相联的学习让学生更能接受的同时,更帮助他们对人生、他人、社会建立一种认识和主观选择,即可以建立最基础的情感价值观。他们通过模仿、尝试和体验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建立自己的情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完成了所有角色体验后,最后的“霾之我见”报告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收获。探索中总结学习,使学生更有己见。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中的生活化元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书本的知识成为生活的体验,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呈现出另一番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邓蔚中.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2]诚信深.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12

一、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由于笔者所执教的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不高, 很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往往在小学就过早地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浪费时间精力, 还往往事倍功半, 效率低下;而如果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堂上, 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使他们自主学习。初中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多媒体中所展现的精美华丽的图片, 优雅动听的歌曲, 生动鲜明的视频影像资料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痛苦学习为快乐学习。教学片段:牛津英语8A第四单元《Wild animals》第一部分, 课开始前, 教师就播放flash, 带领学生唱儿歌《If you are happy》, 欢快的音乐骤然响起, 美丽的图片不断闪烁, 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跟唱起来, 并跟着视频一起做动作。 (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please clap your hands.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please stomp your feet.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please shout“Huarry.学生跟着音乐拍手, 跺脚, 大声呼喊) 在唱唱跳跳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 从而迅速进入英语课堂学习的氛围中。这一课前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漫画部分的if的用法作了铺垫。在以上片段中, 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把图像、声音、文字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出吸引学生的动画形象,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毋庸置疑, 有趣的画面, 纯正的语音, 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吸引了大家, 每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兴致盎然, 这一切都依赖于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二、创设情境输入文化

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包含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 还包括对其文化的了解。《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开发利用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而我们教师应努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去优化教学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课例一:牛津初中英语8A第一单元Integrated skills部分内容, 因练习部分出现了Celine Dion歌手的名字, 所以在一上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 让学生欣赏歌曲, 使其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手的部分事迹, 引出本课的短语———a famous singer, a social worker, help people solve problems.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减轻精神紧张, 还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冲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对外国人物文化有一定了解。

三、活用媒体打造和谐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中经常有一些语言现象和语法知识, 利用传统的教具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课件则具备了形象生动、活泼新颖、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在教学时, 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合理设计教学课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采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语言知识, 掌握教材的重难点, 并综合运用相应的语言知识。如教句型He/She likes...时, 教师根据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了改编,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了故事。学生在看一遍视频时就能根据六只羊和三只狼的不同性格模仿他们的语气和动作,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like doing sth.句型。本课教师没有拘泥于课本内容, 根据生活实际灵活运用了多媒体技术, 创造了和谐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做游戏一样, 学生轻松地获取了语言知识。

总之,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成了当今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清楚认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思考, 多动脑,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如何有效实施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不断追寻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Z],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学农, 丁彦青, 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13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到更多知识、学得更有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世界提供平台,打开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门,还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了兴趣以后。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陈景润正是对(1+2)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摘取了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有探究问题的动力。才能深切感知、思考,进而“温故知新”。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音、图像、情境等对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游记,《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走进纽约》,作者所写的对象学生未曾见过,仅仅读课本上的文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则不同。如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青藏高原、青藏铁路、青海湖的风景图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到青藏高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及感受,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声情并茂的朗读相得益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青海湖那美丽富饶、水天相接的景象和作者热爱青海湖、对青海湖流连忘返的深情,也理解作者希望大家分享青海湖的美又担心青海湖被破坏的矛盾心理,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定点观察的写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二、拓宽信息渠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

一、固定的文字材料。通过网络,可以使教学内容涉及的现实生活中学生

积累不多的、知之甚少的一些事物、现象等,都可通过网络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笔者在设计《洲际导弹自述》的教学时,充分发挥网络资料库的功能。课堂上,学生理解了导弹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搞军备竞赛的产物,因此,世界仍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我们国家也需要着手研究和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运载工具,来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笔者要求他们制作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作者只写到20世纪70年代的导弹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代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传统的导弹在技术上有了新的改进,许多更先进的武器应运而生,学生本身关于导弹的知识也十分有限。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提供了一些军事网站,如凯旋在子夜军事网:http://,国防部网站:,“芝麻开门”系列《21世纪军事大百科·飞弹》碟片等等,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网络上的视频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同时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能从中找到

所需的素材来进行充满个性的创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料丰富起来。

三、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面地提高语文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例如教学《桥梁远景规划图》后,学生对桥梁非常感兴趣。笔者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关于我国桥梁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他国家桥梁的特点。学生通过搜索和交流,获取了丰富的信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日本濑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现在桥的构造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种类丰富,如城市立交桥、斜拉桥、悬索桥、高架桥„„在学生兴致高涨之时,笔者抓住时机,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桥的外形、结构,不要受限于前人的思想,可以大胆想象出你心中的适合于山区的桥。通过搜集资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训练学生提取、分析、概括资料的综合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举三得”。

四、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上。如在教《范

进中举》一文时,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通过笔者运用多媒体制作的如图l所示的《中国古代科举图解》,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范进中举》这篇小说较长,为了方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梗概,笔者在网上搜索到四幅有关范进中举的速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形象、生动的四幅画面(见图2)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使学生对情节的把握很到位。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多媒体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多了。教师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本班同学的外貌,写出其在喜、怒、哀、乐时不同的神情、动作、语言等的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猜一猜写的是哪位同学。这样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得到训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可为教师备课节省时间,提供教学便利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总体目标,使学科教学可以共享的、专门性的数据库。语

文资源库是以多媒体手段制作的、可按程序检索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用来支撑语文教学活动的视频、音频、文本、图片、动画等种种材料的总汇,它既是教师授课、辅导、测试的资源,也是教师备课、进修、开展语文教研活动的资源。除了包括足够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资源库还包括在教学中便于教师使用的各种教学课件、课案和工具软件。

有这些专门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共享资源库,为师生上网自由搜集素材提供方便,教师不用自己制作课件,可增加教师钻研教法、学生学法的时间。利用因特网提供的资源,同时也要利用专门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资源库及根据先进教学理念整合的语文资源,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中走得更深更远。

总之,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变枯燥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实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生领人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有利于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要怎么写下一篇:小米手机公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