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精选13篇)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1
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2
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3
力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4
动力学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5 振动和波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6 冲量与动量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大全7 功和能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 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所谓“功能关系”就是外力做功与物体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又称功能定理。一物体组受到外力和非保守力并对物体组做功时, “物体组的机械能的增加量, 等于它所受外力和非保守力所做的总功”[1], 可表示为: (Ek2+Ep2) - (Ek1+Ep1) =W外+W非内。在高中阶段常常将物体组简化为一个物体, 则有W非内=0, “功能关系”可以进一步简化成:W外=△E机。“功能关系”不仅适用于外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适用于更广泛的力做功, 比如引力做功、电场力做功、安培力做功等等, 以及更广泛的能量变化, 比如内能变化量、化学能变化量、光能 (电磁场能) 变化量等等。“功能关系”极为广泛地反映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二、教科书淡化“功能关系”易产生两个瑕疵 教科版高中物理教科书 (2005年11月第1版) 一改以前教科书将“功能关系”单列一节来阐述的做法, 只在《势能》一节讲到这样一句话:“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 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就有多少能量发生变化”。教材没有明确告诉读者 (学生学习知识首先是读者) 这句话是什么, 也没有讲这句话怎么来, 甚至没有将这句话标识出来, 编者似乎有意地极大程度地淡化“功能关系”的内容及其基础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 (动能、势能、机械能) 内容时, 建立在并不准确不系统并好象从生活中自然而知的模糊知识的基础之上, 就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不利于区分“功”和“能”两个重要概念。尽管在初中阶段也要学习功、能的概念, 但对其认识是孤立的、肤浅的、表面性的。在高中阶段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之前才系统地准确地学习做功是什么, 能量是什么, 能量变化是什么, “功能关系”是什么, 对功、能的概念才有清晰的认识, 并比较它们的异同。如果在此处淡化处理或者模糊化“功能关系”, 就失去了及时加深巩固功和能两个概念的机会, 不管以后学到什么程度, 都会有不少学生对两个概念无法提高理解、无法清晰反映, 理解还会停留在两概念孤立的层面, 甚至混为一谈。 问题二:淡化或绕开功能关系, 不明确W=△E的含义, 后面学习的知识 (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就失去了知识基础和理解的出发点, 在知识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缺少了这个环节, 会影响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 不利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提升。 首先, 功能关系W=△E是推导动能、动能定理的基础。先在功能关系W=△E的基础上, 研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再简化成最简单的物理过程:物体只在水平方向受一个力, 且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之后从只有这一个力做功开始, 推导出外力做功等于两项只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且为相减的式子: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其次, 功能关系W=△E是推导重力势能的基础。先在功能关系W=△E的基础上, 研究只有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再简化成最简单的物理过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然后从只有重力做功开始, 推导出重力做功等于两项只与物体质量和高度有关且为相减的式子:WG=mgh1-mgh2;之后从式子的物理意义和量纲两个方面来论证:mgh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最后定义Ep=mgh。 再次, 功能关系W=△E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先在功能关系W=△E的基础上, 研究只有重力做功与物体动能、重力势能的定量变化关系;再简化成最简单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然后从只有重力做功开始, 推导出 由此可知, “功能关系”解决了机械能守恒的理论基础。后来焦耳的“热功当量”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伟大成果, 又将功能关系扩展至其他形式能变化量的关系, 并进一步诞生了19世纪最伟大的定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可见“功能关系”及其扩展后的“热功当量”在整个经典物理知识大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关键和重要, 而教科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将之淡化处理, 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三、教科书应具有可读性 1. 教材不同于教法 教材不同于教法, 尽管它们有联系,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教材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编写,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可读性和知识逻辑的完整性。也就是一个人不管有没有教师指导, 都能从阅读教材中获得完整而有逻辑的知识, 建立起知识结构, 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教法是站在教师角度而言的,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即使教学方法不同, 但同一知识的本质不会因此而改变, 具有异曲同工之效。《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法多样, 也提倡学习方法多样, 还倡导学生有教师指导能学习教材, 没有教师指导也能自主自我学习教材以及其他书籍, 以至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 对人生而言教法是短暂的辅助的, 教材是长期的根本的。淡化“功能关系”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教法技术处理, 让教科版的物理教材变成只能是这种教法的教材而非普遍意义的教材。教材试图让学生自己去悟这个知识点, 但在具体的课堂上要实施教材的这类意图有相当的难度, 大多数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甚至永远悟不出“功能关系”的准确含义即使是少数优生也要绕很大的弯, 才倒回来悟到教材淡化掉的“功能关系”在知识链条上有多么重要。如此将简单问题弄得相当复杂, 教材丢掉了可读性得不偿失。这样会让读者产生两个误会:要么物理知识链条上没有“功能关系”这回事, 要么“功能关系”压根就不重要。 同一个物理知识的教法理应不尽相同, 这本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做出具体的教材处理, 或取舍、或强化弱化、或直接间接等等。即使要淡化处理“功能关系”也是教师具体该做的事情。教材预设这样教改前提的做法, 把教师辛辛苦苦探索出来的因材施教, 教法多样性又给否定了, 回到单一的教材倡导的方法, 有越界之嫌。 2. 教材不应有向导瑕疵 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参考书, 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地。教材好比是一个风景名胜景区, 教师好比导游, 学生好比游客。通常情况下导游要以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让游客游玩整个景区。景区还必须有明显的标识牌, 游客一旦离开导游而自个游, 没有标识牌就不知怎么办, 全靠游客自己去瞎碰, 要理清整个景区的结构和景点间的关系难度相当大。 “功能关系”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识牌。如果有教师导向可能问题小些, 若没有教师导向, 没有这个标识牌的负面作用就相当大了。“功能关系”的内容教材不但不能淡化处理全部让学生去悟, 而且还要明显、突出、加强。一者让不能悟的多数学生知道“由此去”哪里, 再者让能够悟的学生自己选择淡化与否。 3. 教材不应有逻辑瑕疵 知识的拥有允许有多有少, 但不允许知识间没有联系, 没有逻辑, 没有基础而无中生有。任何一个知识都有其来源, 并在其衍生过程中是有逻辑的。人们不可能每个知识都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下学习, 必要的知识平台和逻辑推理是学习知识的原始动力, 也是促使人们对未知东西有探求欲望的动力。淡化“功能关系”的结果会使学生学习机械能守恒之后怀疑其知识平台基础的可靠性, 进一步怀疑我们学习的方向是否正确, 接下来会怀疑平时课堂上随便摆弄些物体就可以随意得出的普遍规律, 其可信度有几何。造成这样的怀疑是可怕的。 因此, 教材应该建立自己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 至于哪些内容最重点与非重点, 哪些内容需要取与舍、淡化与加强, 应该放给教师:因为教师教学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或者放给学生:因为学生学习, 建立知识结构也是有自己的逻辑的。 参考文献 [1]顾建中.力学教程.北京:高教出版社, 1979. [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陈熙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 机械运动 教材分析 修改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用类比法推测弹性势能 教材(第60页)这样表述:“在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时,可以参考对重力势能的讨论,……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h有关,所以弹性势能很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1]显然,教材力图引导学生把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从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h有关,类比得出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然而,教学中把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是否恰当值得商榷。类比是人类认知方式之一,类比认知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只有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存在相似性有所认识,才能根据已知事物的属性特征,类比得出未知事物可能具备的属性特征。事实上,弹性势能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概念,并不了解弹性势能跟以前学过的重力势能是否存在相似,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教材的引导,把重力势能跟弹性势能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显然,教材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推测弹性势能由哪些因素决定,会因学生缺乏双方相似性的认知而不能展开类比。 2.判断动能表达式的依据 教材(第72页)这样表述:“w=1/2mv22-1/2mv12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的差,正好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所以1/2mv2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 。”[1]这段关于动能表达式的判断比较模糊。原因在于教材所说的“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的差,正好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是阐述了功能关系,而“1/2mv2”究竟是什么能,还应该从表达式的物理量构成和单位来判断:其一,1/2mv2中包含了动能因子m和v;其二,当m单位取“kg”,v单位取“m/s”时,推得1/2mv2的单位是“J”,与能量单位相符。所以1/2mv2是动能表达式。总之,单纯从功能关系出发不可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3.预设机械能守恒定律研究的前提 教材在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第76页)这样表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关系?这里以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1]教材显然把“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作为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前提。然而这是不妥的,原因在于这个前提的出现割断了与教材演示实验的联系。教材在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开始,就已经设置了细线悬挂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的演示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可得到:(1)小球受重力、拉力以及空气阻力的作用。(2)只有重力与空气阻力对小球做了功,重力做功使小球的动能与重力势能发生转化,空气阻力做功使小球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据此可以提出这样的推断: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个推断是否正确,无疑就是接下来要通过理论推导来论证解决的问题。然而教材却声明“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这显得有些突兀,使得演示实验分析与推断论证的衔接失去连贯性。 二、修改建议 第一,采用实验方法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如图1所示,用小木块A压缩一端固定的弹簧,放手后因弹力做功小木块被推出一段距离,弹簧压缩量越大,小木块被推出的距离越大,利用功能关系分析可得弹簧压缩量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改用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再次进行实验,分析可得弹簧劲度系数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此实验所用器材简单,操作便捷,可在较短时间内判断得出: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劲度系数k。 第二,判断1/2mv2是否就是动能,教材应增加相应的提示,如“可以从表达式的物理量构成和单位来判断”,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确切的判断,加深对动能表达式的理解。 第三,把教材中“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这句话,改为论证实验推断的表述。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推断: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个推断是否正确,可以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如此表述使演示实验与推断论证保持了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同时也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 (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 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2】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1.LC振荡电路T=2π(LC)1/2;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8m/s,λ=c/f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 注:(1)在LC振荡过程中,电容器电量最大时,振荡电流为零;电容器电量为零时,振荡电流最大; 【3】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日光灯。 【4】 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 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1)温度(T): T=273+t (2)体积 (3)压强: 1atm=76cmHg=1.013×105pa, 1cmHg=1333pa 2、玻意耳定律 p1V1=p2V2, pV=const 3、查理定律 (1)p1/T1=p2/T2, p/T=const (2)查理定律的摄氏温标表述 pt=p0(1+t/273) (pt为t℃时的气体压强, p0为0℃时的气体压强) (3)推论 Δp/Δt=Δp/ΔT=p/T=const 4、盖·吕萨克定律 (1)V1/T1=V2/T2, V/T=const (2)盖·吕萨克定律的摄氏温标表述 Vt=V0(1+t/273) (Vt为t℃时的气体体积, V0为0℃时的气体体积) (3)推论 ΔV/Δt=ΔV/ΔT=V/T=const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p1V1/T1=p2V2/T2, pV/T=const (2)克拉珀龙方程: pV=(m/μ)RT R是普适气体常量, R=p0V0/T0=8.31J/(mol·k) (3)克拉珀龙方程也可表示为p=nkT n是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 k是玻耳兹曼常量, k=1.38×10-23J/K 6、其他公式 (1)p/T∝ρ (气体密度) (2)p/T∝n0 (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 (3)混合气体公式: p1V1/T1+p2V2/T2+......+pnVn/Tn=pV/T 关键词:灰渣物理热损失,灰平衡,计算公式,合理性选择 0前言 准确的计算灰渣物理热损失, 对于准确把握锅炉性能和评价火力发电企业运行经济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1]。现有文献对灰渣物理热损失计算的介绍也比较多, 除我们国内电站锅炉试验规程GB10184-88[2]对其做出详细的介绍外, 许多有关热能工程的书籍甚至一些国内颁布的一些电站标准也都对其做出了介绍。然而, 对于灰渣物理热损失计算的介绍, 这些文献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给出的计算公式也五花八门, 尤其是没有给出计算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和公式的适用条件, 有的计算公式甚至有误。导致好多读者及一些从事锅炉技术的人员在该项损失计算公式上的选取使用上也比较混乱。 1 现有文献中灰渣物理热损失的计算 以国标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10184-88) 的计算形式如下 另一些以文献[4]为代表文献资料中的灰渣物理热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2 灰渣物理热损失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由此可知, 灰渣物理热损失正确的计算表述为式 (2) , 该式正确地表述了灰渣物理热损失的计算方法, 式 (1) 是表述的灰渣物理热损失量和锅炉输入热量的比值, 灰渣物理热损失计算式 (3) 首先在锅炉的灰渣的定义上, 其表述是不完整的, 只考虑了燃料中灰量。 3 结论 (1) 灰渣物理热损失计算公式最正确的表述为式 (2) , 而式 (1) 则只是灰渣物理热损失计算公式的误写, 该式应为灰渣物理热损失量与锅炉输入热量的比值;式 (3) 没有从其灰渣严格定义上进行表述。 (2) 建议当采用国家标准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10184-88) 进行电站锅炉性能验试验时, 应采用公式 (2) 来计算灰渣物理热损失, 用式 (1) 计算就会导致错误, 在对锅炉进行设计时, 用式 (3) 去进行灰渣物理热损失的估算, 如在运行中用它去计算灰渣物理热损失也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刘振琪, 刘琦.电站锅炉性能考核试验技术简介[J].锅炉技术, 2003, 34 (04) :59-62. [2]GB10184-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S]. [3]樊泉贵, 阎维平, 王军.锅炉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关键词: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科学观 情感价值、科学态度、知识水平、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等,都是高中物理教材需要考虑的方面。因此,教材编写时应当在阐述科学道理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和科学观的传递。为了能够对高中生产生更加积极的正面引导,探究教材中的科学观体现和传递尤为重要。 一、知识体系方面的体现 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教材中科學观的最重要体现。教材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书籍,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即是教材编者对知识脉络的理解。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在教材中,牛顿的第二、第三定律是穿插在一起进行讲解并在后面章节中进行实际应用的。教材中首先利用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几个因素,用以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对第二定律进行介绍后,教材穿插了关于力学的单位制介绍,用以对牛顿运动定律概念的理解。但是,教材并没有在此处加入过多的实践应用,而是直接介绍了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介绍。在介绍过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后,才穿插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失重和超重等。且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同时利用二、三定律。这充分说明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设方面力求完备和详尽,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并对此知识架构的方方面面均进行阐述。在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后,深入研究如何将知识具体进行运用。 二、探究实验方面的体现 笔者依旧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举例阐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观体现情况。高中的物理知识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利用各类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思维的重要手段。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探究实验是教材中较为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从实验的设计来看,教材首先将影响加速度的几个因素以控制变量法分别列举,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在实验方法方面,除采用控制变量法外,教材还十分重视如何通过定性描述的实验现象推导至定量描述的科学规律。这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有着很大的有益之处。实验结合数学手段,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进行过三个变量的探究后,教材指出了实验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加速度的测定,二是恒力的获取。上述两个关键点是物理实验中的“工具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其余物理规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更加注重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普适性。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在教材编写的结构设置上有着明显体现。科学体系的普适性在实验的设置中体现。实验除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距。因此,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能够对我国的高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邓磊,廖伯琴.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J].教育学报,2015(3):56-57.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公式总结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Δ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表达式:Ft=mv′-mv=p′-p,或Ft=△p 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当合外力为变力时,F是合外力对作用时间的平均值.p为物体初动量,p′为物体末动量,t为合外力的作用时间. (2)F△t=△mv是矢量式.在应用动量定理时,应该遵循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表法则,也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把矢量运算转化为标量运算.假设用Fx(或Fy)表示合外力在x(或y)轴上的分量.(或)和vx(或vy)表示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在x(或y)轴上的分量,则 Fx△t=mvx-mvx0 Fy△t=mvy-mvy0 南通仁德教育朱老师总结了高中知识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仅供同学们参考;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一、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 能上报 5、谨拜表以闻 二、于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三、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四、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五、则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古今异义。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⑴不能独完。(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⑵函谷举。(拔,攻占)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目 录 一、判断句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B、“„„也”。C、“„„者,„„”。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二、被动句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E、用“被”表被动。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三、省略句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四、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五、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B、“„„也”。C、“„„者,„„”。D、“„„者也”。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于”“为”“为„„所”“见”“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鸿门宴》) 2、渐见愁煎迫。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孔雀东南飞》)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译: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荆轲刺秦王》) 2、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鸿门宴》)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1、为仲卿母所遣。译: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孔雀东南飞》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鸿门宴》) 3、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鸿门宴》)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译:今日被休弃。(《孔雀东南飞》 2、仍更被驱遣。译:想不到还要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F定语中心语省略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五、固定句式 1、孰与君少长?(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译: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鸿门宴》)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固定格式,相当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来„„的)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荆轲刺秦王》)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格式,相当于“无所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译:大家都惊慌失措,没有用来击打荆轲的兵器。(《荆轲刺秦王》)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推荐阅读: 高中一年级物理公式总结07-25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公式总结09-10 粤教版高中物理导学案10-17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 1人教版必修一.doc10-22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07-13 高中物理认识运动10-18 高中物理史总结11-05 [高中物理]提高中差生物理成绩之我见07-27 中考物理复习:物理公式10-26 关于高中物理复习方法05-26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2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3
高中物理公式 篇4
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二 篇5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6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7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公式总结 篇8
高中物理公式必背知识点 篇9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10
苏教版高中语文陈情表虚词整理 篇11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12
高中物理公式整理版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