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精选9篇)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篇1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教育正酝酿着重大的变革和调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体制,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迅速发展,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潮和艺术理论的涌进,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该看到,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经历了相当多的曲折,美术硬件设施从无到有,师资力量从弱到强,教育观念由旧从新。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潮流的接触是极快的,目前基本建立了规范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国家还制定了课程标准。我们在美术教育岗位上,切实地感到了这种变化。但通过了解现行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的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正与素质教育相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到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这里把生活性放在第一位,是把学生的生命性和发展性立足于生活性。然而从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中可以看到的正是缺少生活性,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生命性和发展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把问题的症结归类为以下几点

第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虽然建立了规范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但是我们的中小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处于原有的水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甚至还有不少的美术教师把美术课等同于图画课,学生作业以临摹为教学的基本模式,“像不像”则作为评判的标准,导致学生作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严重地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就美术课程,内容单一,美术课堂教学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美术教师注重以本为本,把美术知识符号化、抽象化、学科化、专业化,不仅难、繁、偏,而且年年都一样——旧,有些是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拔苗助长,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没有时代感。这种读死书的结果

使得学生学习所得的知识只能是一种装饰,而不能提升学生的行为和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第三,从学生作业的角度上来说,不少的美术教师也许都认识到自己有一件事未做。我们在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生、如何创作、如何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提升生活,没有告诉学生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从生活中的牛如何提练出艺术作品中的《公牛头》,没有把生活与艺术这个规律教给学生。这就是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缺少生活性的隐性现状。课堂教学仍就传统的作坊式的模式,从临摹、写生、构图训练、到创作。就从临摹到创作中的规律,也没有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缺失生活性的症结便在此处。过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这方面是有所缺失的,不应该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再现。只有把从生活到艺术的路径变成体系化的知识教给学生,我们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第四、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传统课程内容我们已轻车熟路,新的观念和思潮冲击着教师和学生,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各种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表现艺术、卡通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理清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头绪,我们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没有办法回避西方现代的观念。因此,学生在选择、判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困惑、迷失,导致“教”与“学”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扬弃教学的利弊。

基础美术教育在和谐与不和谐共存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仍在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合中艰难地绯徊着。时代的发展已向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赋予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我们所期盼的。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社会价值,笔者就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兴趣与知识并举,重构童心世界。

二、当前教师对待中小学生的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教师把自己的世界看成是完善的,一心急切地想把学生领入自己的世界,把学生引向教师为他们规定好的人生轨道;另一种认为,学生心目中有着一个完全不同于教师的别样天地,不能硬性地把他们拉入成人的生活,而应该用童心,任意按照学生合理的欲望发展他们自己的世界。我们知道,在学生的生活中,什么事是有趣的,什么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什么物体能凭自己的想像去活用。他们的心灵,对于身边充满新奇、充满希望的生活世界,时时都抱着试探和体验的心情,这就是学生认识和创造的基本活动。这种好奇心和探讨活动尝试,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各种活动,然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供给他们所需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喜悦和满足,也给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从生活到艺术过程规律探索的体验。如《陶艺制作――动物的变形与强调》一课,以动物形象的变形为主题,学习制陶过程。陶土可由教师准备并团泥好,学生只要经过简单的团泥便可制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动物形象特征的描述、认识,再学习动物变形与强调的方法,然后学生开始自行制作。学生用各种方法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形象,探讨制陶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节课学生经过自己思维与创作,产生的作品生动有趣,动物形象大气,变形与强调得当合量。课堂中师生交流充分,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在陶艺的制作中感受着创作的乐趣。在这里,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的童心世界是基础,在天性上是趋向艺术本质的,学生的创作过程,就是用自己的心灵重建生活世界的过程。

二、观察与实践并行,探索生活规律。

美术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活动。在美术的教学和创作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是在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认识现实生活的美,经过学生主体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创作出新的审美对象。同时,创作主体把来自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经过物化使之成为视觉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生活规律的特征,从而使得美术课堂教学中观察与实践显得尤其重要。如湘版教材《你、我、他》一课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特征,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学生的任务是:能够准确地说出人物特征,掌握夸张的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头部的比例,结构并进行写实的表现,有相当的难度。从观察把握人物特征这个角度入

手,减弱对人物比例、结构的要求,表现时为强化特征可适当夸张人物的局部特征,学生的表现实践就要灵活得多。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可概括为:观察特征――描述特征――分析人物特征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如形状、比例、动作、表情、服装、道具等)――感受画家如何表现人物特征——学生尝试实践表现人物特征。当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把握生活中美的瞬间的时候,即大大激发了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和激情,促使他们不择手段地运用各种材料、多种方法,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欲望,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对美的感悟和憧憬。因此,观察与实践的最大特征在于其镶嵌于生活,充足于生活之中的,最终归缩在于从中探索生活规

三、校内外课程资源互补,充实生活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传统意义上把课程资源定位在“要考的书”,定位在“课本”,一定程度上把美术课堂教学和生活隔列开来,强调教材本位,强调知识本位。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极易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没有活气,没有时代感。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落实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去,美术教师把美术课本当成是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正是由于这种对美术课程资源认识的局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的风景摄影作品、民间艺术品的照片、古典民居照片等,但是,我们却很少从与自然景观、民间艺术、古典民居相关的情境以及与学生生活、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发掘其内涵,与我们的乡土教材相联系。换言之,虽然美术教科书内容丰富,但是对其中内容的扩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教育部在制定美术教材时,也明确地把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定位在中等城市以上的学校使用,可想而知,对于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如果美术课堂教学只把这样的教材当成全部的教学内容,而没有把教材当成是一种教学平台,去挖掘和拓展生活素材,那我们如何能说“生活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呢?因此,笔者认为,要丰富课程资源,充实生活素材,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使用教材,要充分地拓展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校外课

程资源(如: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资源、自然环境资源、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作坊)、信息化资源(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等,同时也需要美术教师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一些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相关资料,更深刻地理解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四、做“反思性实践者”,更新教育观念。

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重建,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思考。目前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还是以学科知识和技能掌握为主,加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辅助。这种范式对于当前时代的发展,已显现其惰性,它不仅无法打破美术课堂教学的“瓶颈”,更无法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如果说课程改革深入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的话,那更要说,课堂教学改革其实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革。让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不是表象,而是美术教师观念的回归,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充当“独唱”的主角,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生活的提升者。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励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对生活探究的热情。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题,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如: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过等等,强调生活本质,强调精神体验。不仅让学生明白,教与学价值的实现可以提高能力、提升生活、纯洁生活,更主要的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反思和实践的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逐渐构建起开放的、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篇2

一、什么是乡土美术

“乡土”是属于本地区的民间美术, 是其他任何美术形式也替代不了的。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 可能不值什么钱, 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乡土美术 (或称民间美术) 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其手工性、情感性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 其简洁明快、博大宽厚、热情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为人们喜闻乐见。在美术乡土教材的编排上, 要充分利用、发挥乡土美术的独特作用, 继承、发扬乡土美术的优良传统。

二、乡土美术运用的现状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农村工作的中学美术教师, 我感到当代的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教学条件的差距, 主副课分化的严重性, 家长素质严重参差不齐等, 种种原因决定农村美术教学很难在当地得到发展和重视。根据笔者调查, 当地农村美术教学主要都以教课书为主, 很少利用周围现有的美术资源去进行教学, 并且有时还很难保证学生一星期一节的美术课, 可有可无。可以说, 在当地美术教学乡土教材的运用几乎为零, 乡土教材的运用严重的不足, 严重的滞后。

三、开发乡土美术教材的优势

台州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乡土美术资源及其丰富, 章安古郡、临海古城墙、温领古鱼港、仙居白塔古镇等文化遗存, 只要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 再和当地的美术课本相结合, 就能使一节无关紧要的副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堂美术课。

四、开发乡土美术的途径

长期以来, 我始终将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融汇到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使学生在中学美术学习阶段从民间美术和乡土教材中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艺术知识。《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 认识艺术的基础, 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 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 挖掘生活的美, 乡土文化的美”。怎样利用乡土文化这片活水来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教学。

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章安史称“章安郡”,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有记载着1000多年前的故事;有神奇传说的金鳌山;在教学中。我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 还利用课余时间, 让学生自发到金鳌山、明清老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 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 还有的用手抚摸, 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 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2. 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 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挖掘, 并把它实施课堂教学中, 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但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总之, 只要我们勤于留心, 善于动脑, 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资源,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地域特点进行教学。

乡土美术的运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所以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

家乡的服装业也比较兴旺, 自然废弃的布角料也就多了,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教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我把这些经济实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调动了学生内在体验, 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生动活泼。

4. 利用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中, 可通过家乡的“过春节”、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节”等活动, 让学生目睹节日盛况, 感受节日氛围, 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土家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如何运用好乡土文化这片活水, 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当地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又能深刻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 使学生树立热爱故土、建设家园的美好信念。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美术资源,古建筑,地域特点,校内资源,传统节日资源

参考文献

[1]辜敏, 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

利用生活经验 优化美术教学 篇3

一、以景促情,以物动情——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到各方面给予的关爱,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尽量不让或少让他们遭受挫折和困难。久而久之,易使孩子缺乏怜悯、同情、感激之心,且变得麻木、浅薄,甚至冷漠、自私、固执。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些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能以一种独到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这种被升华了的生活经验,不仅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能被运用,而且可让学生成为一个重视感情、懂得生活的人。

在“冬日婴戏图”一课中,选用了一幅表现两个小孩在花园里逗玩小猫的画面。他们神情专注,样子可爱,一个手里拿着小旗,一个手里拿着孔雀的羽毛。这样一个场面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较之以往,在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欣赏教学时,我们总会看到类似于《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或是大山大水的作品,虽然其本身所承载的艺术文化价值可能更高,但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像教材中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作品很少出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高明之处。它至少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许多描绘儿童生活的题材,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二、关注起点,关注经验——表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习惯

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最佳形式之一是画画。它既直观又形象。儿童对生活的记录与成年人完全不同。儿童常常有胆量把房子画成透明的、把睡觉的人画成直立的、将许多摆放在桌面上的物体画成悬空的。这就是生活中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脑海里的积累和记录,即使是散乱的排列、无法认可的形式,都是学生对现实的一种表达。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人文教育。所谓“人文”,首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人”。因此,在教学“卡通人物造型”一课时,我特意安排了“画自己”这一教学内容,即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各不相同,对于“特征”的意义教师需要加以解释。在观察时,一般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头型—发型—脸型到五官的特征;而学生也许会一开始就指着自己的牙齿说:“老师,我这里有一颗牙齿掉了。”难道我们还会苦笑着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应该从脸型开始画。”要知道,对细节的特别关注,既是学生认识特征,也是他的生活经验所致。就如让他画一个苹果,他对上面的一个小疤结的注意力可能会远远大于对整个苹果的关注。教师应该正确、合理地进行引导,肯定学生的这种观察经验。

三、真实生活,切身体验——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创作题材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开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他们周边的生活中去提取、收集创作素材。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所增长,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就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尝试: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每天清晨,学生上学时,从家到学校要步行一段路程。因此,清晨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时也就成了学生课间的“谈资”。这些丰富的生活细节,内容形象生动。那么,怎样将他们的“所谈”“所写”转变为“所画”呢?我先试着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变成“一篇作文”,用语言文字记录这个小镇的早晨,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因为在用文字叙述时,学生能够真实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不断地用文字构思、描述的过程中,一幅完整的“意象”中的小镇早晨的画面,也就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了。文字描述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中介作用。由于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学科综合文化学习后,他们均已有了较强的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美术学科创作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所以,我围绕“小镇的早晨”这一题材,让学生对家乡清晨的景色进行探讨、研究,并提供多种绘画的形式加深理解;同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在创作之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成一份文本,根据文本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家乡,在文化情境中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小镇。学生那种与自然、与社会息息相通的艺术感知力,往往会让课堂充满创意和活力。

总之,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潜能的开发,是精神的唤醒,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经验的共享,是心灵的共通。

小学美术教学经验总结 篇4

解放小学 庄林洁

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工作,理清了思路,掌握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十几年的教学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我经过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美术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其次,如何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美术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美术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美术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美术大餐”!

最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美术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美术课,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美术,乐学、爱学美术。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美术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美术学习方法,体现美术课的灵魂,使美术课上出“美术味”!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经验总结 篇5

四方台中心小学南昌

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意志和爱国主义情操,是美术教育的主旨。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及实施的浪潮中,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德育目标,让德育渗透于美术课堂中,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情感体验中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工艺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包含如何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教育学生珍惜使用材料的节俭。我一般采用谈论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我提倡低耗佳效,现实习惯结合中渗透德育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要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渗透点;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找到知识与美德教育的结合点。例如,在给四年级学生上美术课,《做个胸卡送老人》时,课前,我组织学生与爷爷奶奶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老人各方面的情况,在上课时,我提问学生对家里的长辈的基本情况的了解,有的侃侃而谈,有的就回答不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能使对家里长辈关心不够的学生有惭愧感,就能容易向有关心长辈的同学学习,增强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

3、美术课中展示绘画作品时,深入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绘画作品中很多涉及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上的小故事、近代革命史上的战斗英雄、雷锋的画等,我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时机,展示这类题材的画,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为画中的故事所激励,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多角度渗透教育

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

又如在上美术活动课《巧拼图形》时,以身作则,讲究卫生,将剪下来的碎片放在小盒里。学生也模仿老师,桌面、地上都保持得很干净。教师又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划破手指等;还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启发道:“看谁剪贴出的图形有意义。”这个“意义”正是德育目标的渗透。学生心领神会,纷纷剪出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有位学生用图形剪两下拼成一支蜡烛。他说:“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好比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在指导学生组合拼图时,教师又启发学生说:“看谁拼出的图案将来能变成现实,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有位学生很快拼出了发电厂,想让灾区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在绘画创作课上也可以多角度地渗透德育。例如:国画课,一方面渗透民族绘画的意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其努力完成为绘画基本功作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创作出思想健康的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6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案例学习指导法

答:所谓案例学习是一种通过具体的描述引入情境,呈现问题和疑难,进而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办法。

2、美术的教育价值

答:美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格式塔理论

答:格式塔理论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4、鸿都门学

答: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5、教学活动

答: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

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答:正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成了当今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2、教师务必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答:正确。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他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对他人评价也是学习、交流和提高的过程,有助于他更清楚全面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培养独立自主和自我发展、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间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整个评价开展中要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评价有效性的保证。

3、课堂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答:正确。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最直观的一种评价,给师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评价。

4、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答:正确。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让生活更加精彩,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跳出课本之外,使美术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把体现美术本来的价值取向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身上——这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5、美术文化的学习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答:正确。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评价在国际上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此次课程改革的主旨,教育学者对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各国评价改革呈现的趋势是:①、从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②、从注重评价的量化转向强调质的变化的描述。③、评价的目标从鉴定、选拔,转向导向、激励与调控。④.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转向多向性和交互性。⑤.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哪些要求? 答:第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师德建设。第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第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第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四、论述题(共10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浅论小学美术课堂的欣赏教学 篇7

一、小学美术课堂开展欣赏教学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 这种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在对人才实施全面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小做起,更需要从各个方面做起,其中包括艺术教育。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欣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教育不但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美的体验,进一步提升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 这些都将对学生未来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误区

从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来看, 其中存在许多教学误区, 包括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 过于自信和张扬,无法正视自身缺点,对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不予接受等。针对这些情况, 需要教师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对正确评判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部分表现不足的学生,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弊病,使学生培养起正确的思维和观察力,提高欣赏能力。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 开展欣赏课的主要手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材中配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图片, 教师实施欣赏课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图片,丰富图片的意境,加强学生对教材中图画的感受,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教材以外的其他内容和意境。同时,教师需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如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类相关知识,增长学生见识,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为其审美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二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具有好奇心强、玩心重、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特点,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美术欣赏课, 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感知和想象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表现欲望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此,我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如引导学生欣赏风景画时,由于空间条件的限制,我积极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强大的功能,搜索丰富的风景画让学生欣赏,并且鼓励学生在计算机上亲自动手操作,尝试一些初级配色和绘画,这样一来,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三 )丰富学生思维想象与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是当前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应当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现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要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空间,引导他们去追求、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找寻到他们内心想要找寻的艺术世界。

(四 )提升学生美术欣赏的积极性

在美术欣赏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很多学生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风吹草动”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开小差、上课说小话的现象。对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提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美术欣赏积极性,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积极寻找适合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方式,通过扩展教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美术教学水平和学生审美能力。

摘要:当今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在对人才实施全面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小做起,更需要从各个方面做起,其中包括艺术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教育,不但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美的体验,进一步提升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这些都将对学生未来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意义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探索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 美术 课堂教学

作为一线的中学美术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更是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程的解释者。在课程开发的同时,要针对如何结合自己学校生源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的同时,感受家乡生活的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从而主动地融入社会角色,完成对事物从认识、分析、处理、创作再到认识之间的质的飞跃,达到探究型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促进德育内化。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首先要照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情境性与适应性,努力寻求文化与时代的切入点。

在我国学校各门学科都有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的名词术语解释中,把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美术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想上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线的美术教师,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在开发内容上,也应紧扣美育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使校本教材所开发的内容体现出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今天的儿童(学习者)生活在信息与媒体爆炸,美感与艺术创作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情境中。其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受到不同往昔的冲击,从他们迈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在他们的感受与喜好中就已经沉淀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全部内容。另外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造就的或风格迥异,或大相径庭的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南北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积淀也无时不在影响着身在其中的学习者,形成了时代文化同当地民风民谷融汇,相互作用思维方式,教育者同时也身在其中。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更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走进生活,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握好教材内容的情境性与适应性,寻求时代同文化的最佳切入点。在课题的开发与实施,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唤起潜在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完成对学生全面教育的补充。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应有计划、有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指定不同教育目标的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年级学习者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与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是美术欣赏,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关注作品本身的内容,如形象、色彩、构图等,而高年级由于认识的深度拓展则相对喜欢探索作品本身美价值、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等。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时,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制定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以我校为例在这里历史古迹随处可见,文化源远流长,民风醇厚,信息相对发达,在开展民间美术(民风民俗)这一版块教学内容时,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条件。同时综合考虑到不同年级的认知特点,我们在低年级开设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趣味手工创作课程:如《端午节里话香囊-香包的设计与制作》、《落入凡间的天使——民间剪纸》等富含本地民风民俗与特色的课程。同时,植根于大众也正是这种美术形式得以繁衍生息的沃土。在设计过程中,倡导学生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可通过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得加以辅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可衍生至现代挂件装饰品的设计,从多角度、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现代设计意识。与此相对的是高年级的课程开发倾向于帮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探索美的诸多形式与要素。这种美术的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及美术知识的纵深迁移,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三、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体现出民主参与性,灵活多样性。美术教师要作好各方面的交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目的的选择,正确的评价,这也是一项挑战。

参与、民主、开放、合作的氛围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十分重要,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合作、理解、支持与交流,同时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来说,广开思路、言路是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作用的必要原则。此时,美术教师则起到了桥梁作用:作为课程开发,课程决策者之一,不仅要吃透教材大纲的要求,而且要具备年轻的心态,广博的相关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要不断地参与专业发展的各项活动。培养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对新建课程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對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在观念和方法上要及时不断更新和转变。师生之间也不再是单一的授受关系,更有可能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向多重性演变,结合教材的变化及时进行美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补充和提高,真正架起学生与时代、与文化、与社会的直接对话,达到探究型学习的最终目的,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关怀,这也正是美术校本课程的作用所在。

浅论美术高考素描教学 篇9

在绘画类的所有基础学科中,素描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科,因为它的简便、容易操作、效果明显、考核能力全面等特征,使得素描在历年来所有美术高考的科目里占分最大,最被考官看中。而艺术类的考生,特别是初学者和“半路出家”的艺术生,更应该注重素描。在我校的艺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在经过几次教研组长带领开展下的总结分析后,我对素描教学这一块领域浮现出几点方案,以供参考。

因为本人毕业于版画系的原因,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我吸纳了版画艺术语言中强烈而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版画中任何一种风格都是可以被接纳,但其最富魅力的还是黑白语言,黑色是浓郁、深沉、神秘、厚实,白色是明亮、空灵、纯洁、虚无。在学生要表现的很多素描作业中,无论是结构为主的还是明暗为主的,都与黑白有关。黑和白是对物体光影明暗结构的高度概括,用有限的语言说同样多的东西,犹如电脑语言0和1可以说出所有信息一样。实践和经验证明,美术高考中,一幅色调丰富而强烈的素描作品,往往能拿到高分。由此得出以下几点素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这些方面建立在已经解决基本形和结构的基础之上,是绝大部分考生中级突破阶段所要面对的部分解决方案。

1.感性和理性的问题

在三小时一幅画的前一个多小时中多用感性来作画,感性的语言在很多僵硬死板的素描中是找不到的。在以前的求学经历中见过三个上海来的女生,她们画的石膏头像几乎是一模一样,三幅完成后摆在一起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认出谁是谁的画。一打听,原来这三个女生来自同一个启蒙老师,那个老师教的方法是完全灌输式的,一笔一划照搬照抄老师,而自己的个性全无。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能敲出声音来的石膏头像”,面面俱到,可却是一滩死水般的毫无生气,令人惋惜。而今想到这些,对比我们美术班学生个性非凡的27个学生,27种风格,不禁暗自为他们高兴。一幅按照高考要求的素描,在后期应该是理性为主,在对比修改中用眼睛所能观察到的各个色调层次中归纳分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自然的光线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比如在有日光灯和聚光灯同在的教室里,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有两个不同的光源,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不同光源的问题呢?是照搬眼睛所见,设定两个光源?还是无视其中一种?或者主观削弱一种光线的强度?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行。艺术的魅力在于人的主观参与,但这么说并不排斥前面考虑两个光源的观点,两个光源下,肯定还是要经过处理的,我们的眼睛也许太过完美,能看到很多很多丰富的细节,但这并不是艺术的全部,这时候,提炼就显得特别重要。

2.工具和材料个性的表达探寻

美术生似乎比普通生更需要生活里的新鲜和刺激,这一点也同样表现在素描语言上。在高中阶段,他们的工具材料选择就显得有些缺失目的性。曾谈及一位初学者为什么要用木炭条来作画,她的回答是:这样速度快。而对木炭的性能和自己的掌控能力却并不了解。木炭是个好东西,可使用起来难度比较高,一个是它过于丰富的调子变化,易画易擦;二是它难以完整保存。但这个材料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概括简练,易出效果,使得学生不会掉到无限的细节描摹里面去,这对初学者很有利。木炭条要和炭笔结合,必要的细节才得以刻画出来。而铅笔的个性是调子丰富,易擦易改,它可以表现细腻的一面,同样用较浓B数的铅笔也可以达到和炭笔类似的效果,但缺点是上明暗的时候需要一层一层上,比较耗时间,对速度比较慢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素描作品多半是铅笔绘制,这点也反映了铅笔这一工具在素描中的地位。而其它如碳精条、自动铅笔、6H的铅笔等都是很多“高手”的独门绝招,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3.大师作品和考前素描的差异

大师的作品有很强烈的个性特征和风格表现在里面,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比如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他的画面中只有朦胧的灰调,这对于某些没有良好基础的人来说会显得很难理解,因为这里面没有老师说的“线条”,没有明确的形体关系,于是他们会照样画葫芦一样的描出来,却不知画面里只考虑并夸张了光线这一基本元素。当然,也有一些大师的素描比较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如德加、荷尔拜英、丢勒等,德加有很多舞女画的非常随意而不失结构,似乎是几笔勾勒的事情;而荷尔拜英的绝大多数素描是完全值得临摹的,因为他的用线几乎可以奉为经典;丢勒的明暗布局和严谨的画风也可以让人收益匪浅.但我们同样看到有些大师极有可能会成为学生偷懒的对象,比如罗丹的速写,临摹他的绘画是需要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和鉴赏能力为前提的,这对很多考前学生来说不合适。还有些大师,如希勒,他们的画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间,又有很多个性语言包含其中,需要取舍。

那么大师的作品真的可以奉为经典吗?他们的作品和我们现行美术高考教育中要求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差距可以弥补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有很多学生,包括很多老师,会把大师的作品和现在很多书店里能买到的考前类绘画泾渭分明的区分开,可想而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从一开始只知道市面上的畅销考前书上的人名,对古典大师一无所知。于是学生从一开始的读画起点就和最终要领悟的内容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市面上确实已经有很多通过讲解古典大师作品来为考生参考的书籍,但往往对考生没有直接效果,考生因为一开始接触到的“首映效应”告诉他们,这些道理离他们几个月后的考试太远,无法直接纳为我用,还是直接临摹优秀考卷比较好。在这样的思想下,美术高考终于让许多人越走越窄。其实,真正聪明的学生自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考试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会通过寻找“大师”和“大师”对话来解除困惑。比如,对一部分长时间临摹速写作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试图通过大量的速写来提高自己的熟练感,但是往往适得其反,真正面对模特的时候,该犯的错误照犯不误,而且致命的是把画画的过分“概念化”。这时候如果拿起笔临摹品味一下大师笔下灵动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画面,不失为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对象,结构不明确的会选择丢勒安格尔,不够深入而“匠气十足”的则可以选择列宾的速写,每个大师都是针对不同种类患者的良药。4.速写和素描的有意混淆

速写完全可以当成素描来对待,他们除了名字不一样,实质上完全一样。

速写为何被无数人误解是因为一个“速”字,而好的速写完全可以画上几天,所以练习速写就是练习素描。正规的素描是把大纸贴在画板上,然后一笔一笔地打形上调子,一系列的过程是有板有眼的“标准态度”。速写与其相比就显得太潇洒了,它可以把一块木板往腋下一夹,走到哪画到哪,可谓真正的心随笔动,在表现方式上随意,无拘无束,求感性和第一印象,于是鲜活的形象跃然而出。这些良好的品质在很多素描作业上难觅踪影,试想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效果就达到了互补的统一,势必会让一幅无生气的素描变得灵动,让随意至随便的速写变得富有内涵。

这方面值得参考的如荷兰画家伦勃朗,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光”,他的素描亦是如此。素描为绘画而作,却绝不是油画的草稿。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头脑中赋予对象以独特的光线,随之而来的线条便显得伸缩自如,充满调性的律动。他的很多场景速写或者素描完全可以变成一幅独立的作品。再如法国的巴尔丢斯,他用极为传统的素描方法来描绘人体和头像,其线条优美流转,光影扑朔迷离,丰富多变的构成、悠扬深远的气韵,带我们去品味他的高雅和质朴。而这些往往不是如我们之前对速写和素描概念的有意分离后而所能达到的效果。

速写的存在是为创作寻找生路,而从更广大的范围来说,它还是维持艺术生命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上一篇:钢铁公司四强四优创建工作汇报下一篇: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