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习题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词类活用习题(精选8篇)

词类活用习题 篇1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3、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形容词“尊”充当“恃”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形容词“重”充当“守”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继”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小”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安”“危”“大”“重”“殷忧”“恶”“善”,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举”“胜”均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齐”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远”,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借书满架(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6、不能独完(形容词“完”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愚”“弯”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词类活用习题 篇2

学生在高中学了不少的古文, 普遍反映活用词难以辨认, 不好理解, 翻译有困难, 一提词类活用就发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课堂上, 笔者先从现实生活中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

(1) 他英雄了半天, 其实是狗熊。

86 (2) 哼, 别人都笨, 就聪明了你了。

(3) 这一着儿立刻活了一盘棋。

然后叫学生指出例句中的活用词。学生们学古代汉语不太感兴趣, 但对这些生活中的例子, 用现代汉语知识解释还是没多大问题的。接着笔者又问了学生两个问题: (1) 这些活用的词原来是什么词性, 现在是什么词性? (2) 如果这些词再脱离这些句子又是什么词性?

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也不难。最后大家一致公认:这些词的活用, 实质是临时取得了别的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就是说, 凡是临时取得别的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词就是活用。头疼的问题就这么简单解决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趁此势笔者就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浅显例子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试探着找活用的词:

(1) 曹子手剑而从之。

(2) 复前行, 欲穷其林。

(3)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学生对以上例子比较熟悉 (因为中学课本上学过) , 大都能说出来。结果, 有的同学因不能理解个别字词的含义, 指不出来活用的词;有的同学因辨别不出古汉语中的词性, 答不上来。针对这种情况, 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方法, 即“授之以渔”。于是, 笔者就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以上这些句子。分析的结果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 和现代汉语的例句一样, 都是临时取得别类词的词性、语法功能的词, 辨认方法很简单:如果按原本词性的意思解释不通了, 且处于非本词性所处的句子成分位置的词就是活用的词。

学生掌握一般的词类活用之后, 再学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词类活用, 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翻译却犯难了, 因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翻译是有一定的格式的, 不像上面的词类活用, 直接翻译成动词就行了。针对这两种类型, 笔者依然采用对比的方法先引导, 给几个现代汉语的例子让学生做:

(1) 老栓, 真是运气了你。

(2) 再穷不能穷教育。

(3) 谁鱼肉人民, 我们就不会让谁有好下场。

通过对现代汉语句子的理解, 学生基本懂得了词语活用的意思了, 笔者紧紧抓住“使动”与“意动”这两种活用词的方法做文章, 什么是“使”?什么是“意”?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之后, 笔者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做了总结:使者, 客观也;意者, 主观也。学生记住了这样两句话:凡表使动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情, 凡表意动的都是主观上的意念。其格式是:“……使……怎么样了”“以……为……”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谁把谁怎么样了?”“把……当作……”“认为……”

从现代汉语过渡到古代汉语, 利用这公式学习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笔者先在高中课本上选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做:

(1) 外连横而斗诸侯。

(2)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3)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这些例子浅显而且又学过, 学生做得比较快。如果是新课文该是什么情况呢?笔者就领着学生学习课本上的例子:

(1) 先生举手出狼。

(2) 饮余马于咸池兮。

(3) 乃召庄而贵之。

(4) 得其地足以广国, 取其财足以富民。

最后检查结果是, 学生除了对个别字词意思不理解外, 所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例子都能够利用公式套着理解, 至于个别字词翻译的准确性, 下一章“翻译”还须认真思考。

以上这些例子都属于名词、动词 (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词也类似于动词,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也有同样的效果, 这里不再赘述。

教学结果表明效果非常好。一是借熟知识学习, 好学;二是学生感到离生活近了, 好懂;三是把复杂问题实质化、规律化了, 好掌握;四是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得投入;五是学习轻松了, 考成绩普遍提高了。

总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枯燥课化为生动有趣的课, 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 才是教师从教的最终目的。

摘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难点。本文探讨了古汉语词类活用教学, 使学生学得容易, 掌握得牢固, 并采用古今汉语对比的方法重点做了讲解。

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篇3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一句中,“至”活用为名词,意思为“到达的人”。

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一句中,“畜”,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为“所畜养的东西”。“之”表示复指,在句中作定语,可以理解为“这些”。

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一句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即在句中既充当宾语,又在宾语中充当主语,活用为名词,意思为“听力、听觉”。

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如:《韩非子》中“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一句中,“饮”本义为“喝”,在这里,意思为“饮料、汤食”。

二、动词作状语

只要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前面的动词同样可以作状语。例如:贾谊的《过秦论》中“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一句中,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意思为“争着”。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

1.卒廷見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3.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4.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

5.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分析:以上例句1~3中的“归”“鸣”“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其后分别跟了“之”、省略词“钟磬”以及“之”,就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归之”即“使之归”;“鸣”,意思为“使钟磬鸣”;“活之”即“使之活”,意思为“救了他”。例句4中“入之晋”,意思为“使之入于晋”;例句5中“生死”,意思为“使死者复生”。

有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1.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分析:例句1中的“食”是及物动词“吃”,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意思为“喂养”。例句2中的“饮”是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喝酒。

四、动词的为动用法

词类活用练习 篇4

作业讲解(练习二)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

“谋”、“杀”的前 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 篇5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名词+“者”

例:红装而蹇者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名词+“之”

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

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③代词前的名词 ④名词后的名词 ⑤副词后的名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名词放在动词之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一般而言,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带宾语“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

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例:“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凄神寒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

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

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数词用作形容词

词类活用巧辨析 篇6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它不能作谓语,也就是说不能带宾语和补语,它也不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如果名词一旦带了宾语或补语,或者它的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例①中,“籍”本来是名词,义为“名册“,此处活用为动词,后面带了宾语“吏民”,可译为“登记名册”。例②中,两个“军”字本来都是名词,义为“军队”,此处活用为动词,它们的后面分别带了补语“函陵”和“氾南”(两个“军”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驻扎”。例③中,“病”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副词“皆”的修饰限制,可译为“生病”。例④中,“水”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可译为“游水”“游泳”。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并且该名词不是该动词的动作行为发出者(即主语)时,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②闻舟中夜弹琵琶声,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序》)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例①中,动词“事”的动作发出者是“吾”而不是“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兄”活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吾”的态度,可译为“像兄长一样”。例②中,“弹”琵琶的是琵琶女,而不是“夜”,“夜”只是表示“弹”琵琶的时间,活用作动词“弹”的状语,可译为“夜里”。例③中,“鸣”者是“吴广”而不是“狐”,“狐”只表示比喻,活用作动词“鸣”的状语,可译为“像狐狸一样”。例④中,动词“运”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愚公及其家人,而不是“箕畚”,“箕畚”只表示使用运载的工具,活用作动词“运”的状语,可译为“用箕畚”。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中,“肉”本来是名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骨)长肉”。例②中,“舍”本来是名词,义为“住宿的地方”,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让(相如)住宿”。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以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意动用法。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从而师之。(《师说》)

例①中,“先”和“后”本来都是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把(国家的危急存亡)放在前面”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例②中,“师”本来是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把(他)当作老师”。

5.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如果了带宾语,并且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如: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丧”本来是名词,义为“丧事”,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死者)办丧事”。例②中,“序”本来是名词,义为“序言”,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自己的诗集)写序言”。

二、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因此,当两个动词连用,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那么,前一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而充当后一动词的主语;如果前一个动词支配后一动词,那么,后一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而充当前一动词的宾语。如:

①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例①中,“继”本来是动词,此处活用为名词,作后一动词“有”的主语,可译为“继承人”。例②中,“出”和“入”本来都是动词,此处都活用为名词,分别作动词“殚”和“竭”的宾语,可译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一般动词能够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中,“致”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你)来”。例②中,“归”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让(他)回去”。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也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了带宾语,并且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动词就是为动用法。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例①中,“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国家)而死”。例②中,“泣”本来也是不及物动词,义为“哭泣”,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它)哭泣”。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不受动词的支配,一般地,它不充当宾语,也不充当主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受到动词的支配,或者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那么该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①若夫行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③小学而大逸,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例①中,“正”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受动词“行”的支配而充当其宾语,可译为“正道”。例②中,“善”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受动词“择”的支配而充当其宾语,可译为“好的意见”。例③中,“小”和“大”本来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分别充当动词“学”和“逸”的主语,可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能够充当谓语,但是它不能够带宾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带了宾语,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②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①中,“短”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变为动词,带有宾语“屈原”,可译为“诋毁”。例②中,“骄”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变为动词,带有宾语“士”,可译为“骄傲地对待”。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有不带宾语的。如: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③中,“厚”和“薄”本来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分别作主谓短语“邻之厚”和“君之薄”中“邻”和“君”的谓语,可分别译为“力量增加”和“力量削弱”。例④中,“远”本来是形容词,此处用作动词谓语,可译为“远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它们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例①中,“绿”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江南岸)变绿”。例②中,“尊”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以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意动用法”。如:

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①中,“急”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以(别人的危险困难)为急”例②中,“美”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我)美”。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外,还有数词活用。如: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成因 篇7

一、古汉语词类活用具有现代修辞手法的作用, 是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

词类活用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法, 是古代文人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 其在语言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使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富有文采, 充分体现汉语的抑扬顿挫之美。具体说来, 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可以使语言灵活多变, 避免词语的呆板。如“丑父使公下, 如华泉取饮”, 如果把“饮”改为“泉”或“泉水”, 句子就显得不简洁;如改为“取水”或“取水饮”句子就变得呆滞而无生气。其次, 增加语言的形象性, 使词语更为生动传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用得别开生面, 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的昂然生机。如改为“春风吹绿江南岸”, 则黯然失色。再次, 能使语句抑扬顿挫, 凝重有力。如“怀敌附远, 何招不致”, 作者在论述中强调了积贮的重要性, 积贮不但有利于民, 更有利于国力的强盛。“怀敌附远”用凝重有力的语言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如改为一般的兼语句:“使敌国来怀, 使远国归附”, 不但语言啰嗦, 而且语言的份量也大大削弱, 无法展示汉语的抑扬顿挫之美。最后, 可以起到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如“夫以秦王之威, 相如廷叱之”, “廷叱之”三字, 把蔺相如遇险不惊, 临危不惧的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 极富有表现力。

二、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句子结构模式化的应有之意

组合有其一定的规则, 可以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个方面, 从逻辑层面上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表达模式、样板, 这样有利于学习和表达, 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使词的用法固定化, 功能单一化。这样一来, 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 词类活用就成为一种必然性要求。因此, 纵观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倘若说早期的词类是“依句定类, 离句无类”, 是有道理的, 古汉语词类“活用”往往要借助于虚词 (如助动词、副词) 、句法 (如组合关系、平行句式) 、语境等去加以识别。有些学者对所谓“名词活用作副词”提出异议[1]。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类“活用”现象是语言发展早期组合规则不够稳定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自然会以“活用”来理解。其实儿童语言发展早期也有这样的现象, 如“下走”、“街街玩”…… (1.5岁) , “下”、“街街”前没有处所格“往”和“到”,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儿童在进行词类活用[2]。赵克勤指出:“在先秦, 词类活用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修辞方面的因素, 但大多数还是受当时的语法规律所制约, 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与其说是运用修辞手段的结果, 不如说是当时名、动、形三类词时常通用的表现”[3]。可以说, 古汉语的“活用”属于“入句定类”的问题, 这就不同于现代汉语“入句变类”的活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 词类的使用更具有稳定性, 现代汉语已经可以“离句定类”, 由此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可以明确标注所属词类。

三、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古代语言系统内部分工“粗糙”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的认识论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可以从反面观之。以此可以看出,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古代语言系统内部分工“粗糙”的必然要求。语言发展的早期词汇贫乏, 要表达丰富的社会内容, 利用词义泛化, 即词类活用是最便捷的扩充词汇的方法, 一般来说, 这样比新造词更容易。当然, 这种词义泛化或者活用易导致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 造成记忆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可能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 (即破读) 或者用区别性更强的新造词来代替。例如, 现代汉语造出了“戴、穿、下雨”等动词, 古汉语的“冠、衣、雨”的动词用法后来就消失了。而“锁”没有新造出另外一个异形的动词, 就成了兼类词, 直到现在仍在使用。这种解决对策可以利用现有的较少的词汇表达更为复杂的内容, 使其表意功能更加丰富。另外, 每种词类都有固定的用法, 其局限性很难跨越。这样一来, 词类活用就非常有其必要性, 它可以弥补实际使用中的不足, 以达到能够表达的目的。然而, 词类的活用也导致过多的歧义, 由此推动了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四、古汉语的简洁经济性特征亦是词类活用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 学过古汉语的都知道, 古汉语语言比之现代汉语较为简洁凝练, 词类“活用”就是其原因之一。从这意义上说, 其也是一种修辞, 能增强语言的表意功能。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古汉语的简洁性特点同时也增加了理解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 势必增加语言形式组合规则的复杂性, 现代汉语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句子结构的复杂化虽然不够经济, 却带来理解上的经济, 对语意得理解不再完全依赖语言环境, 不易产生歧义。马丁内指出, 语言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它们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 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4]。最后, 古汉语词类活用也与成份省略有关。

如果我们将词性活用词汇意义变化的前后情况加以比较, 就会发现词性活用与某些成份省略有关。我们知道, 动词性词组在句子中经常充当谓语, 如果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性词组的动词部份而将其余部份直接充当谓语, 这就形成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的活用现象。如:“王必欲长王, 汉王无所事信。”第二个“王”字是可以看作是动宾词组“称王”的省略, 由名词宾语直接作谓语。“春风又绿江南岸。”“夫金鼓旌旗者, 所以一人耳目也。”例句中的“绿”和“一”是动词性后补词组“吹绿”与“统一”的省略, 由补语“绿”与“一”直接作谓语。此外, 有时动词性偏正词组, 也可以同时省略介词和动词。如:有时动词性偏正词组, 也可以同时省略介词和动词。动词性词组作状语时, 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 由名词宾语直接作状语, 就形成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如:“常以身翼沛公, 庄不得击。”状语“翼”是动宾词组“如翼”的省略。

摘要: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态, 通常被学界称之为“词汇–语法”现象, 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重在阐释其形成之原因。

关键词:词类活用,修辞,成因

参考文献

[1]马学恭.介词“以”、“于”的省略式不同于词类活用[J].宁夏大学学报, 1982, (1) .

[2]周国光, 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词类活用及其规律 篇8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其规律如下:

1. 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乃丹书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② 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

③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句②中“市鲑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 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②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句①中两个“女”字叠用,后一个“女”字活用为“做奴仆”。句②中两个“事”字叠用,前一个“事”字活用为“做”。

4. 如果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句①中名词“质”后有介词短语“于齐”,“质”活用为动词“做人质”。句②中名词“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5. 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②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中名词前有副词“弗”,则“福”活用为动词“保佑”。句②中名词前有助动词“欲”,则“刃”活用为动词“杀”。

6. 如果名词前有代词“所”字,或者名词后有代词“者”字,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句①中名词前有代词“所”字,“罾”活用为动词“用渔网捕到”。句②中名词后有代词“者”字,“侯”活用为动词“封侯”。

7. 名词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连接在一起,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墓”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葬”连接在一起,“墓”活用为动词“修墓”。

8.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或小谓语)的中心语。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东”,方位名词做谓语中心语,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军”。

二、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是指名词活用为副词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有些古汉语专家认为名词可直接作状语,不必活用,本文未持此观点)。它对谓语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如:

①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翼”,表示比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表示待人态度,译为“像对待仆役一样”。

③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笼”,表示工具,译为“用笼子”。

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日”,表示时间,译为“每天”。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表示处所,译为“在朝堂上”。

⑥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表示方位,译为“向西”。

⑦ 沛公……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步”、“间”,是名词作状语的一般用法,分别译为“徒步”、“从小路”。

三、 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均有使动用法。凡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意思的,就是使动用法。它带有客观性的特点。如:

①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把名词“王”放在宾语“之”前充当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使……为王”。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这是把形容词“弱”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使……削弱”。

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可分为两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鸣”是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这里带上了宾语“之”(省略),就变成了使动用法,可译作“让……发出声响”。

④ 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传》)

“降”是及物动词,本可以带宾语,但句意并非说单于要投降苏武,而是要使苏武投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上下语境去判断。

四、 意动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有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凡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意思的,就是意动用法。它带有主观性的特点。如: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这是把名词“侣”、“友”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它们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②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这是把形容词“奇”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认为……奇特”。

五、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均做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如:

①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中心语,译为“到的人”。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观”,动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景象”。

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大”,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 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俊杰”。

六、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活用都是做谓语中心语。如:

① 大王必欲急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译作“逼迫”。

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亲”、“远”,分别译作“亲近”、“疏远”。

七、 动词的为动用法

就是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实行某一动作。其翻译格式为:“为……”、“对……”。如:

①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死”,可译作“为……而死”。

②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泣”,可译作“对……哭泣(流泪)”。

八、 数词的活用

(一) 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对主语起说明作用,或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变化。如:

①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氓》)

“二三”,可译作“使……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等。

②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可译作“统一”。

(二)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副词。如:

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一”,译作“全、都”,做状语。

②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一”与“何”凝固成一个固定格式,译作“多么”。

以上活用,都各有其规律和特点,同学们只要熟练掌握教材实例,细心揣摩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我想突破词类活用这个难点,夺取高分,是不成问题的。

上一篇:2.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下一篇:父爱-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