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读后感:读毛泽东传有感200字(精选10篇)
我很佩服两种成功者,一种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知识的那种人;另一种是抱着几本经典书籍研究了一个透透彻彻然后灵活运用的人。我觉得毛泽东是两种人的结合,在他刚刚投入革命的初期他没有多少书籍、思想可以学习借鉴,但是凭借手中的半本《三国演义》加上别人翻译的马克思便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尤其是当他被大家看重之后他便是博览群书的典型代表了。
现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很多,还有人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之后还大有作为。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据说就是一个毛氏理论的坚定践行者。我没有很系统、仔细地研读过毛泽东的各个著作,体会一下真正的毛氏思想,但是看看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我觉得这似乎还真值得仔细地学习一下。能够从战争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由劣势转为优势最终拿下天下的这段故事都像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传奇。由此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自然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文字要实在的多。
我觉得毛泽东领导革命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并不跟张国焘、博古等人那样死死地抱着那些经验之谈不放手,而是自己亲自践行检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的社会中似乎也很需要这种论断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经过了一番调查的呢?我觉的似乎不是很多!毛泽东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一笔财富便是他的“毛泽东思想”。但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一个思想理论的缔造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自我思想的践行者、一个自我行动的总结者。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毛泽东传》读后
以前的教科书中,经常会学到关于毛泽东这位伟人的历史、生平以及他的品,但都是零散的,没有哪一本是全面的把毛泽东作为线索串成一条主线来展开叙述,有幸我在大二的暑假拜读了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这本书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自1980年出版后,被翻译成至少8国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作者根据近年来得到的最新资料,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订版。相比第一版,新版增加了很多新的材料,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最新编辑和研究的成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据此对书中关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活动的叙述进行了大幅修改,全书章节增删篇幅甚至达三分之一以上。新版依然承袭了第一版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但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另外,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珍贵的图片,使历史真切可感。
众所周知,要想了解近代中国近代历史的脉络,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主席。读《毛泽东传》,让人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厄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毫无疑问,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共和国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和倒退,从毛主席的身上和毛主席的文献中往往可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他是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本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
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也许是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都是看一些报纸杂志。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我以前也看过很多名人的传记如《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等等,不过看这本《毛泽东传》虽是因为作业,但我以前就很想看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书了,以此重温这段历史、了解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向导,领略伟人之所以成其为伟人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开国主席。这本由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从很客观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这部传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写出了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写出了毛泽东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写出了毛泽东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常人深感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自从毛泽东以他巨大的身影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起,人们便越来越关切地注视着他,渴望了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谁也无法否认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所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少有人能同他相比拟的。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的命运困惑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刻,他如同上帝般的预言准
确而清晰的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着人民的精神。并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许并不过分。我看了这部《毛泽东传》以后,不仅能正确认识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最真诚的儿子是如何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不息的,同时,这部《毛泽东传》还像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也只能从这位伟人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撷取点滴,以感悟这位伟人的迷人风采。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作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决策的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出去了一些错误,使我国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但这些是非功过自有我们后人评说。现在我们对毛主席的一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的激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现在,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着他的传记,也仿佛和他一起再次经历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思索的启迪。
毛泽东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志向与追求。少年时,父亲本打算送他去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志向又如何,我们有几个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时常会抱怨学习的苦闷那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志向,为什么读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是需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有了奋斗的目的,当然就有奋斗的斗志。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他老人家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而所有这一切,也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判断的根本,试想,一个整天不思考的人,或者说,不思考正事的人,怎么会对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看法呢?
纵观毛主席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赶走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评价毛主席的这两项工作,第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对第二点,用毛主席临终前的话来说: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正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一种常见的庸俗的解释就是毛主席是为了党内的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人生观立场上做的主观主义的解释。它首先认为毛主席的人生价值就是要争取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以此出发,来反对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不对?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而其矛头指向的是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这些人虽然在昨天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并赶跑了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可能自己就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蒋介石因为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同自己思想中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义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不愿意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则,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所消灭的官僚资产阶级,又会卷土重来。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意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消灭私有制乃至人民头脑中对私有制的欲望。
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难点在于,私有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人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借口,来达到打击异己的个人目的。这样弄来弄去,实在达不到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初目的。私有制心理的一种体现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以功臣自居,而忘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革命胜利的根基是人民在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之后换来的,自己不过是参加了这个过程的执行而已,而绝不是自己的功劳。那些革命者,奋不顾身的参加革命,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却有了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冒出来了。因此,这些人就不是革命者了,而是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由此看来,要想保持无产阶级的本色,真是既困难又容易。说困难,是要人跟自己做斗争。说容易,方法实在简单:无非是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少考虑,多考虑集体利益。能够做到这一点并终身实践,始终坚持,实属不易。而这正是毛主席不朽的秘密所在,也正是反动分子想怎么样抹黑也做不到的秘密所在。
毛泽东生长在封建时代,读的是四书五经,也正是这个时代封建王朝就寿终正寝了,新的教育正要开始,在毛泽东的心中走进新型的学校念书的心愿愈来愈强烈。他渴望去更远的天空去飞翔,他渴望冲出古老的山涧,汇入浩荡的长江,奔向海洋,在这强烈的愿望的鞭策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漫漫长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像是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着水。他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明确,那就是救国救民,探索人生的真谛,追求人生的真理。为祖国为民族而奋斗。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终生未能追求到真理,不能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就因为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报复,毛泽东最终带领着中国人民战胜了一切困难,建立了新中国,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每一部传记的结语,都值得自己反复品读。我认为那是作品的精华。句号,并不意味着结束。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影响着毛泽东的人生,同样也反映于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上。
近期,我读了平生第一篇名人的传记。读了后让我的感觉到名人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了解这些大人物的生平事迹,带给我们许多的鼓舞和启示
《毛泽东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中国政治家领袖的经历过程,作者站在西方人的特有角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毛泽东在书中体现出的是立体丰富深邃的多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他的奋斗他的决心,他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后的纵横捭阖掀起的红色风暴,一切的发展都有根源,一切的根源又是从上一次的发展而来,我们能看到毛泽东的脉络,也能和他靠得更近。通对这本书的深入了解,使我从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三大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学习方面,我们不得自我反省,在如今的新时代我们有着很好的教育环境,能坐在明亮的教室学习,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优秀负责的老师,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好好珍惜并充实利用学习了么?其实并没有。而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带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开始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着鲜明的对比让我真的什么愧疚。正是因为毛泽东的刻苦努力的学习,使他创建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当时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年老毛同志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而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后来,毛泽东用自己私下的攒钱离开家到外面闯荡。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让他起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法,想拯救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少了内心对初衷的执着,我们的理想慢慢的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渐渐沦为“凡人”,假若毛泽东没有了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又怎么会有伟大的壮举,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可以从书中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这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并坚持我们的信念,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重重困难,用执着去实现我们最初的梦想。
在做人方面,我感触最省深的就是他的自信。毛泽东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自信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动力。美好的前途来自
于自强、自立、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跨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极的,退就显得更加无能。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男儿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不言放弃。成功时,不要醉倒,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立个志向,树个目标,人生才有行走的方向。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有了志向,才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所以,做人需要问问你的志向在那里,要问问你有没有信心。
在他的一生中,毛泽东始终保持着那份自信,始终坚信中国的革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即使在被逼长征转移的情况下,也没有丧失那份自信,不仅没有被打倒,而且是愈挫愈勇,最终取得了胜利,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使中国人民脱离了苦海,使中国人民抬起了头,挺起了胸。
----读《毛泽东传》后感
外国语学院 英语10甲班
李姗姗
内容摘要:毛泽东的一身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揣摩、去学习。因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原本应该有的激情与热情,表现出来的却是是落后腐败的一方面。外部条件的和谐和生活条件的优越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奋斗不去拼搏的理由。通过自身与毛泽东的对比,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变,重新焕发我们的青春面貌!
关键词:求知若渴
用于担当 事不关己 实事求是
毛泽东一代伟人,在他的生命中不知道创造了多少的奇迹,他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和被压迫的帝国主义的控制,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但是为什么就注定是他带领中国走出了这样的困境,寻找到了出路?我想这应该可以从他的一生奋斗中可以看出。
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可以像毛泽东一样,在面临困境,面临挫折的时候迎刃而上呢?这个答案似乎不确定。
一、毛泽东的求知若渴与当代大学生弃学,厌学对比
在毛泽东少年时代,他非常喜欢看书,不断地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去深造。记得书中有一幕是写:入夜时分,整个山村似乎已经融入大自然之中,只有毛家的房子里有一个暗淡的黄色的亮点,黑暗中一面墙壁依稀可辨。虽然在中国农村这绝对是应该睡觉的时候了,毛泽东却正在屋子里熬夜。他俯身坐在那里,面前是一本《水浒传》,他那汗流满面的脸贴近那一盏火苗只有黄豆粒大小的油灯,并且还用被子半遮着油灯及自己,一面灯光照出去。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毛泽东还是要读书。一天上午,毛泽东的父亲看到毛泽东在地边的一块墓碑旁看小说,他大发雷霆:“你是不打算干活了?”毛顺生一边说一边扫了一眼毛泽东跟前的两只空粪筐。“不!爸爸,我只是歇一会儿。”事实上毛泽东已经送了五六筐了。毛泽东为了在干农活的时候也拼了命地挤出一点时间看书,可见他是多么地求知若渴!
然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是怎么样呢?来到大学以后,仿佛觉得没有必要像以前一样的学习,因为我们不用再承受升学考和高考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一进入大学,就经常地逃课,翘课。有些人甚至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时不完整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断言?难道现在的我们有了和谐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生活条件就不需要努力学习了吗?伟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伟人,或许就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信念和意志。
二、毛泽东的勇于担当与当代大学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思想的对比
毛泽东一群人报国无门的时候,杨昌济教授向他们提出了赴法留学,然而毛泽东却选择了留在中国,有位学生对毛泽东没有赴法表示遗憾,但毛泽东回答道:“革命不可能等到你们归来再着手。”这实则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用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在1972年,有好多著名的左派分子都流亡到国外,许多领导人都被党指派到苏联、上海或是安全的地方去了,然而毛泽东从未想过要去欧洲避难。从这样的两个实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 当时已经把改革中国作为自己的责任,留在中国潜心研究当时的形态局势,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革命。在中国内战中,当蒋介石提出要与毛泽东进行重庆谈话的时候,有些领导人担心毛泽东的生命安全,但是毛泽东却说:“回前线去战斗,不要为我在重庆的安全担心。实际上,你们的仗打得越好,我的安全越有保障,与蒋介石的谈判就越能成功。”只身赴会展现了伟人的舍身为国,一心为中国的和平事业所考虑。
那我们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算是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一部分,将来是建设中国的主心骨,我们是否能像毛泽东一样,把建设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作为己任呢?或许这个问题应该打上问号。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是会把这样一个重担作为己任,但是大多数人则认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不难看到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反映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当做没看到管自己走开。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会觉得他是在装可怜,或许就干脆当没看到。我们真应该多学习学习毛泽东,学习他的那种担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样我们才会有目标,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毛泽东事实就是的思想与当代大学生虚无缥缈做对比
毛泽东在一篇谈到群众生活问题的报告中说:“真正的铜钱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还过:‚赢得中国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就等于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两点都明确的表明了他当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刻的看到了群众是革命的基础,单靠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点点力量,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是远远不行的,毛泽东却是是做到了实事求是
毛泽东对于‚关门主义‛很是反感,他认为拥护这一理论的人们没有名族危机感。他认为他们是在机械的运用,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而对中国的特殊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毛泽东批判了这些拥护者忽略了中国的实际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这一理论依据。
现在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之后,是否真正学到了这一精髓了呢?我们在考虑事情,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呢?或许是,但或许又不是。
我们中的很多人做事情总是忽略了实际。在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年代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所心动,很多人会争相去购买。但是一般这样的产品的价格并不便宜,还是有很多人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也是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这样的东西。这显然说明了做事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做抉择。脱离了实际,我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不能得到自己最终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更应该仔细地去揣摩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以及在之后建设新中国时期所得出的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
读完《毛泽东传》这本书,让我对毛泽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于他的家庭生活背景,幼年时期的求学之路以及之后的革命道路和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他的身上我们确实可也学到很多,通过与毛泽东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确实存在了太多的问题,或许是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部的良好条件,然我们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激情与理想,更多的是安于现状。我们真的应该从毛泽东的身上学到一些知识,重新焕发我们原本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因为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担负!
参考文献:《毛泽东传》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背过这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给儿子所写的《示儿》,陆游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在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收复祖国的失地。诗中说:“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虽然在陆游生前不能看见祖国统一,但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四句诗说的是陆游在临终前不能看见祖国统一,要他的子孙在祖国统一之后告诉他,但是 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5月14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时光,在学院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大家阅读了一本由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所着的《毛泽东传》,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着微微的清风,伴着暖暖的阳光,老师和同学们安静地坐在会议室共同阅读这本《毛泽东传》。在短短的三个小时里,我循着罗斯・特里尔的脚步,回到了毛泽东的故乡――湖南韶山冲。在那里,我了解了少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看到了少年毛泽东的桀骜不驯。他会在家中同父亲争执,也会在学堂同老师辩驳,但也同母亲一样,有一副热心肠。我们沿着毛泽东年少时走过的山路,和他一起去到了他所向往的城市,和他走出了大山,也和他走近了他的梦想。
随着书一页页翻过,伟人的过往让我明白:“虽然历史无法重演,时光无法倒回。但无论在哪个时代伟人总有共同的特点,书中所说毛主席有“猴”的一面,还有“虎”的一面。我想无论哪个时代,即便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这也无疑是立足社会最宝贵的品质。他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自立的精神还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部伟人传记超越了文献所能描述人物的特性,将一个鲜活生动的毛泽东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在罗斯・特里尔所着的《毛泽东传》中,毛泽东是一位书痴,嗜书如命,这是我理解毛泽东的一个关键;毛泽东热心于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并且他回忆说:“在湖南图书馆的半年读书生活,是他到达人生顶峰中的`其中一次。”同时他也热衷于体育锻炼,是一位不折不扣拥有强健体魄并用思想武装头脑的时代青年。
同我一样,毛泽东也是一名90后。不同的是,我生活在了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得不让我感谢同样是90后毛泽东,他用他的一生为中国的发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而我还在努力的模仿他的脚步。时钟滴答滴答运转,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时之所更,日有新需,毛泽东已离开我们很久,但又一直在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知识森林中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在我们脑海中产生的景象已经开始显现出新的色彩和形状。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客观、立体、鲜活、丰富的毛泽东,认识了这位创立人民共和国的时代英雄。毛泽东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毋庸置疑他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青年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是我们的强心剂。新青年应该学习青年毛泽东的精神,继承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流淌于我们血液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时代的潮流中,百舸争流,浪遏飞舟。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大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成为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的人生经历,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伟人,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当我第一次翻开《名人传》时,我就被首篇引言中的这样一句箴言所吸引,引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就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弦的思想魅力之所在。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除了《贝多芬传》之外还有《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书中的米开朗琪罗与托尔斯泰都是和贝多芬一样家喻户晓的名人,都和贝多芬一样拥有着坚强的意志,都是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几个名人,向他们学习,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进。
贝多芬出身贫寒,一生经历无数坎坷,命运的“打压”、亲情的辜负、爱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无一不重重地打击着他。他孤独地活着,坚强地活着,仿佛与世隔绝,也许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诠释他寂寞的心境:“乌云敞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没有就此被击倒,他在黑暗中活着,在无声中抗争着,在与命运搏斗着。最后随着《第九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象征着他的胜利,他战胜了厄运,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困难与障碍,更战胜了命运!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巅峰,他的心灵空前强大。
我从贝多芬身上感悟到坚忍不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同时他的不屈于命运的精神也让我陷入沉思。如果肉体的创伤会很痛,那么精神上的痛苦更甚,与贝多芬受到的重创相比,我们碰到的困难只能算毛毛细雨,但是我却不能展现如贝多芬一般的顽强、坚忍,因为一点点小挫折放弃了勇敢,放弃了拼搏,更放弃了机会。如今长大了,面对的越来越多,如因为挫折和困难而退缩、逃避,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奋斗,要勇于与命运斗争,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功,只要顽强拼搏,努力抗争,最坏的结果不过大器晚成。
人生无处不青山——读《少年毛泽东》有感
这首气势宏伟的诗歌就是少年毛泽东写下的一首言志诗。我怀着好奇心一口气读完了《少年毛泽东》这本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出了毛泽东从小热爱祖国、立志报国、勤学苦读、积极锻炼的精神。
少年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见缝插针,从不浪费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他会走好几里路,到图书馆去看一整天书。每天一清早当图书馆大门打开的时候,图书馆的看门人就会看到毛泽东站在图书馆门口,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他会挤出生活费来买书报,有时因为生活闲难,没钱买书,出现书荒的时候,他就会找老师同学借阅。为了保存和查阅,他就会连夜把书中的重点摘抄下来,甚至整本抄录。毛泽东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让我赞叹不已。我的家里有个大书橱,里面有几百本书籍可以阅读,我们学校的书屋有最新的出版物供我们阅读。我一定要学习毛泽东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多读书,勤积累,从书中了解世界,从书中了解历史,从书中享受人类的精神财富,从小立志,为国家的兴盛而刻苦读书。
少年毛泽东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还积极锻炼,热爱体育运动。他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和方式很多,主要是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登山、游泳、露宿、长途步行以及体操和拳术等。少年毛泽东最喜欢的运动是游泳,他经常约一些伙伴们到江河里去游泳,一游就是一整天。有不会游泳的同学,毛泽东很快就能教会他。他曾经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我最佩服毛泽东坚持冷水浴,那时湖南第一师范的浴室旁边,有一眼幽深清凉的老井,毛泽东经常在这里洗冷水浴。清晨,校园还在梦中,大地还没有苏醒,同学们还在酣睡的时候,毛泽东就悄然起床,带上浴巾,独自来到水井边。他用吊桶打上清凉的井水,一桶一桶往身上淋。然后再用浴巾洗擦全身,擦了淋,淋了擦,反复二十分钟后,直到全身发热为止,最后再做一些肢体伸展运动。我也要向毛泽东一样,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不怕吃苦,坚持锻炼,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
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的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书中主要简述了三位名人的一生: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始终不懈地抗争,并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激情;米开朗琪罗忍受了病痛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兢兢业业,一生醉心于雕塑创作;托尔斯泰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不停地的质疑自己的理想,在冲撞和求索中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们都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想一想书中那些伟大的人,他们经历了多少痛苦与磨难,最终才成为了扬名世界的人。想一想我们现在有许多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例如:我学唱歌,因为每个周末都要练习唱歌而不能玩耍,所以我就退缩了,但是我想起书中那些伟大的人,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经常有人夸我歌唱得好,让我十分开心与自豪。
【八年级读后感:读毛泽东传有感200字】推荐阅读:
八年级暑假读后感:读《水浒传》有感12-07
八年级下册《名人传》读后感800字06-16
四年级读《伊索寓言》有感500字读后感06-30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人类的故事》有感09-06
读《名人传》读后感读书笔记600字10-27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12-02
《名人传》中学生读后感200字10-17
读古诗有感八年级语文作文12-04
读童年读后感200字06-30
四年级读后感200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