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下期)(推荐12篇)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学年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爱。暑假的休息,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全面的休息,一方面也使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所退步,这是开学初教师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整体来看,学生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自觉管理自己的意识增强。但在一些常规方面,本学期将继续进行培养巩固。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
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内同问题。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期将通过课堂教学等多方面的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如何全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本期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2课时,共计26课时。其余时间为机动课时。
五、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
为减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负担,在组织教学中,教师主要应
一、借力社区义工,知晓“社区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社区是许多人共同生活的同一个地方。”这是教材中简单的一句概述,如何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触碰到、感受到呢?首先,老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电子地图直观、立体、伸缩自如的优势,将地图的呈现方式由中国地图——福建地图——厦门地图——思明区地图——鹭江街道地图,进而找到学校所在的厦禾社区的大致轮廓,从空间上建立起“社区”的概念及自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们邀请社区义工进入课堂,就社区的范围、辖内的单位机构、商家店铺、公共设施及人口情况等对孩子们专题介绍。其中,义工阿姨带来的自制的手绘地图,更是将这林林总总的分布绘制其中。孩子们一目了然,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课堂上叽叽喳喳的互动声不绝于耳:“这是消防三中队,就在我们学校对面,我和叔叔曾去那打过篮球。里面有好多消防车!”“这家超市叫金盛园,里面的物品琳琅满目,有好些还是进口食品,而且价钱比别的地方便宜。”“快看,我家就住这——凯旋广场,和厦禾社区居委会很近”……这就是孩子们平时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家,哪能不熟悉?在这片叽里呱啦声中,“社区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的概念悄然进入学生的心里。
义工们的资源先导,让孩子们的学习激情洋溢,教师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外实践作业,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社区采风,拍摄自己最喜欢或感兴趣的社区一角,可以是街巷,可以是商场,可以是公园,可以是社区里的劳动者,并上传到家校平台进行宣介、分享、互动……就这样,社区圈在孩子们生动的照片中丰满了起来,“社区”就这么活生生地呈现在孩子的眼前,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二、借力共建单位,探究“社区有什么”
课堂上的学习永远满足不了孩子们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在理论上知晓了“社区是什么”后,“社区里有什么”是孩子们进一步渴望了解的内容。
社区是个大家庭。在我校所属的社区里有许多关注学校、热心教育的共建单位。借助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了一次“社区深度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事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围绕“社区的居委会”“社区的工作单位”“社区的商店”“社区的公共设施”四个主题进行实地探访,旨在让孩子们从书本中的“社区”真正走进了生活中的“社区”。
走访前,指导孩子们设计“调查报告”,教师给个简单的报告模板,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议,梳理出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拟定访谈程序。走访中,老师只起牵头、带路的作用,问什么、怎么问、谁提问、谁补充、谁记录、谁整理等,在之前的活动准备会上已做了较为细致的分工。活动中,孩子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生涩地完成了第一次的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活动后的分享会上,四个小组就各自的调查收获进行了汇报,走访居委会的小组介绍了居委会的工作性质、人员组成、日常工作及发挥的作用;走访消防三中队的小组介绍了消防队员们平时的刻苦训练、抢险救灾的事迹及消防营房的布置装备等;走访社区商店的小组介绍了商店物品的进货环节、分类摆放、售货员的工作情况等……在分享会上,老师特地邀请了消防兵叔叔和邮储银行的阿姨,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与适时的引导,并就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或疑问做出了回答与解释。
课堂引进社区人脉资源,让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只停留于表象,停留于物态的认识。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中,孩子们真正认识到社区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与社会意义,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之情油然而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在为社会出力”的切身感受也同时迸发,更可喜的是整个活动过程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协调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及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
三、借力家长资源,践行“能为社区做什么”
明晰了社区的概念,了解了社区的构成,知晓了社区人们的劳动,孩子们在感恩、惜福的心理驱动下,主动提出了“我是社区小主人,我为社区添光彩”的雏鹰假日小队行动意愿,这体现了他们逐渐树立起的社会归属感,体现了他们身为社区小主人、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学生的安全问题,我将此番活动的意图告知了班委会,家长们反响热烈,都愿意为孩子们的活动保驾护航。
首先,以住家靠近为基本原则,学生自主搭配,组合活动小组,并根据生员情况配置相应的家长义工。其次,组建小组微信群,带头家长任群主,就活动的点滴环节进行商议、沟通,理出一套较为具体的活动方案。接着,家长义工进行现场踩点,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整活动方案。就这样,“社区小主人”雏鹰假日小队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护幼小队”亮相于社区幼儿园,为小弟弟小妹妹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交通卫士小队”身披志愿者红马甲,活跃在喧闹的十字路口,耐心提醒行人遵守交规;“陶笛小队”的“笛韵悠扬荡社区”活动在社区的大商场门前开演,可爱的笑脸、稚嫩的表演博得了来往过客的阵阵掌声……
在家长的鼎力相助下,孩子们为社区添砖加瓦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开开心心地过了一把“社区行,我能行”的瘾,在此活动中,自我价值感得以满足,社会归属感得以强化。不仅是孩子,家长的社会意识也得以相应的提高与增强,家长与孩子的同成长是社会实践活动最出彩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积极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有效发展。本文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同为抛砖引玉。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欧洲新教育学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因素更为明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无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积极的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使之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除了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改革教学方式以外,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是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是播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录像带,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使课堂的形式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会感兴趣,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导入,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驗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充分把握总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善于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明确目标,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孩子,使之全面有效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搞好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课外拓展,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引进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这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听得有趣,积极的思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在有效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我们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这样,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观察、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自己知识的拓展和飞跃,使之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然则教无定法,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远不于此,不能只是守旧以往的老方法、老经验,而是要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究。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交流探讨,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全面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期刊2001(2)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识自己的性格、有事、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
三、教学难点: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
四、单元内容1.认识我自己2.我的兴趣特长3.爱护自己的名誉*4.我在进步
五、单元课时:14课时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能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正。在去年的期末检测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现在上课爱讲小话,课余时间不够自觉。这学期,将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分五个单元。教材具有综合性、开发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等特点。每个主题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突出主题间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渗透。这样有利于形成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平
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8.知道世界 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 和不同 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9名。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有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具备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形式活泼等特点,共有五个单元,每单元下设3~5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包含主题文字、提示语、旁白、情景对话、照片、图标、学生作品、空白框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珍惜时间,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感受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感受并回报家庭的爱,培养家庭责任感,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做出努力;
3、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和获得友谊;
4、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劳动的意义,并将自己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尊敬变为自觉地行动;
5、了解、认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四、详细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
2、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我学习,我快乐 10~12课时 第二单元 家庭因我更美丽 10~12课时 第三单元 共享友爱阳光 9~12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用时:寻路和行路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尝试利用交通图选择简单的出行路线,学会看站牌、路牌,以及寻路、问路的一般方法。
2. 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周边的交通线路和起始站、部分途经地、终点站的名称。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3.知道乘车时要注意的安全和礼貌。
4. 知道问路的基本礼貌和要注意的事项。
三、活动准备:
1. 每人准备一张本地交通图。
2. 一张放大的局部交通图。
第一课时
一、模拟活动:和小队去旅行
1. 帮他们出出主意
①设置出行情景(以教材提供的范例设置)
②以小组为单位,看交通图,讨论可以选择哪条路线,坐什么车。
③实地到街上看看站牌和乘坐的车的特征。
④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所看到的情况。
⑤将小组研讨的结果汇报。
二、我们演一演
①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乘车时注意什么”和“假如不认识路怎么办”问题,先研讨,然后设计不同的情境,再表演出来。各小组可侧重不同的主题,如乘车秩序、乘车安全、乘车文明、问路。
②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大家评一评。
③归纳和总结。
三、试一试制订一份出行计划
①师:暑假来了,爸爸妈妈准备带你到外地去旅游,你准备到哪里去呢?你能自己制定一份出行计划吗?试一试吧!
②学生制订计划。
③交流。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外出过吗?如果外出,你不知道路,怎么办?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交通图、看站牌、问路)
老师揭示课题:你们说的其实就是出行的学问。(板书课题)
2.暑假里,老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10天,住在北师大附近的明光村,我抽空乘坐公交车去参观了中国科技馆,就用到了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出行的学问。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来尝试运用这些学问,去科技馆走一走。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学习出行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看站牌,学会问路。
1.北京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多亏了这张交通图,(出示交通图)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2.同学们请看,这张交通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我所在的地点是明光桥、目的地是中国科技馆,有21、387、702路公交汽车可以到达、)相机板书21、387、702
3.确定了路线后,我便去车站乘车。来到车站,我果然看到21路、387路两路公共汽车的站牌,乘坐这两路车真的能到科技馆吗?这时我该怎么办?(看站牌)
4.(出示站牌,马路左边的21路和387路同时出示),怎样看站牌呢?站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板书:起始站、终点站、所在地)
(重点强调箭头的`作用:指示方向。认识箭头的重要性。)
5.孩子们,这两路车能到达科技馆吗?你有没有什么疑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个站牌上并没有科技馆站,怎么办?
(引导学生看交通图推测到达科技馆的站名。)
6.出示另一侧站牌,说说起始站、终点站、所在地。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和马路对面站牌上的站名相同,方向相反)
7.师生表演问路(相机指导:问路时要注意礼貌及问路时表达要清楚。)
8.现在有两路车可以到达目的地,你觉得我会选择哪路?为什么?
(老师公布自己的选择,让学生明白选择路线要根据自己的需要。)
第二课时
活动二:自主出行
活动目的: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知道乘车的注意事项和问路的礼貌。
1.孩子们真能干,在陌生的北京我们都会利用交通图、站牌、问路等学问出行了,回到咱们的家乡重庆,我们学校周边不是更轻车熟路了吗?老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请大家星期天从珊瑚小学出发到重庆游乐园去玩,你会选择路线,看站牌吗?我们来试一试,先把出行方案设计好吧。
2.出示要求:利用交通图和站牌选择路线,确定该乘坐哪路公交车,在哪个站下车。
(出示:从珊瑚小学到重庆游乐园的交通图,请学生选择路线,选择公交车。)
2.学生交流(共有几条线路到达、看是否有直达公交车、如果没直达车应当怎么办)
3.(乘车模拟)现在的教室就是一辆大公共汽车,同学们都是乘客,请同学扮演司机、在各个站上车下车的乘客,悄悄指导个别孩子分别扮演不文明乘客,教师参与其中,扮成抱小孩的阿姨,让学生在表演中知道乘车时要注意安全、讲文明。
4.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出行应当具备哪些学问了吗?(请同学归纳总结)
三.总结
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个人教研专题: 《品德与社会》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 期 授 课 内 容 1 2 月1 日至2 月7 日
1、邻居家的小伙伴 2 2 月8 日至2 月14 日
1、邻居家的小伙伴;
2、不给邻居添麻烦 3 2 月15 日至2 月21 日
2、不给邻居添麻烦 4 2 月22 日至2 月28 日
3、快乐的邻里生活 5 2 月29 日至3 月6 日
4、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6 3 月7 日至3 月13 日
5、我是教室美容师 7 3 月14 日至3 月20 日
6、我送老师一朵花 8 3 月21 日至3 月27 日
7、我的劳动感受 9 3 月28 日至4 月3 日
7、我的劳动感受;
8、有多少人为了我 10 4 月4 日至4 月10 日
8、有多少人为了我 11 4 月11 日至4 月17 日
9、不说话的朋友 12 4 月18 日至4 月24 日
10、我的家乡在哪里 13 4 月25 日至5 月1 日
11、请到我的家乡来 14 5 月2 日至5 月8 日
12、可爱的家乡人 15 5 月9 日至5 月15 日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对三下教材作一基本分析。
一、教材特点
教材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强调了让学生在对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待人处事基本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意识,通过让儿童对社会三对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发展,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将儿童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作为教科书的着力点,三年级下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帮助儿童初步学习对人的理解。
对人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在儿童时期培养学生对人的理解能力,不但有利于儿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更为他们学会做人打下扎实的基础。三年级下册《在爱的阳光下》、《我们共欢乐》、《生活不能没他们》三个单元,从帮助学生理解父母长辈在培育自己时的良苦用心及其辛劳,到对同伴的理解,学校里和社区里为自己服务的人的理解。让他们通过对身边人的理解产生尊重和爱。在引导学生对家人、同学和其他人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第二单元的《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就是让学生懂得当自己与别人想法不一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帮助儿童认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共生共成的关系,促进儿童合作意识的形成。
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要求我们认识问题时应具备基本的生态意识和合作观念。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中的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我们共欢乐》一课,让学生通过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参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形成合作的观念。
(三)进一步突显教材对活动的引导性。
三年级下册教材在引导学生的活动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教材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去进行体验和感悟。在全书四个单元的13个主题中,设计了16个活动,如在《家人的爱》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开展一个保护生鸡蛋的活动,体验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不一样的你我他》让学生通过“我的自画像”和“在圆上作画”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存在着差异。《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中的“活动天地”栏目,让学生开展“社区里的一天”的模拟活动,体验社区里人们之间相互依存和信赖的关系。
(四)通过典型故事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悟。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达到启迪儿童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在三年级下册的部分课文中,适量地配以了相关的故事,以达到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在《家人的爱》后面,配以了一个美国经典的家庭教育小故事。让儿童通过读彼儿和妈妈一个关于账单的故事,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要任何回报的。如《分享的快乐》一课后附了一个“盲人点灯的故事”,让儿童认识到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间的援助。没说出的话尤为精彩“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而不会碰撞我了”。
(五)注意从小处着手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体现在一件件细小的事上,从小事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三年级下期教材的一个特点。如《说声“谢谢”》、通过谢谢一个简单的礼貌用语,让学生学会感谢、学会尊重。如《家人的爱》中“我们就坚持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开始”等,这些都是从小处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六)重视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突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教科书中有许多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访问的社会研究能力。如《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开课便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一天生活的活动,看看都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阿姨叔叔辛苦了》,设计了让学生去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后的感想等。
二、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三下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将这一单元安排在前面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圈为序逐步展开教育,先由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入手,到学校中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再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一)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针对上述情况,本单元确定的主题思想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体会学校里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对少年儿童成长所给予的关爱,学会尊敬学校的一切工作人员。感受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的关爱,知道国家采取了许多的措施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条文和法规。
(二)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家人的爱。主题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
主题一:《家人的爱》
本主题强调了三个重点: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哺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懂得正是由于有了家人的爱,才使得自己能健康成长。
教师在教学时可组织这样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呵护小鸡蛋”的活动。
让学生带着一个生鸡蛋,精心呵护一天,让鸡蛋完好无损。
第二个活动是“听爸爸妈妈讲故事”。
请学生回家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请他们讲一讲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把家人培育自己的最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
第三是“难忘的经历”活动。
请学生汇报自己呵护小鸡蛋的情况,讲自己呵护鸡蛋的感受,再请学生谈自己养小动物的体会。让学生体会,呵护鸡蛋和养小动物那么的艰辛,爸爸、妈妈哺育我们容易吗。
第四个活动“名字的故事”。
请每个学生讲一讲父母给自己起名字的意义。
第五个活动“家人哺育我成长”。
请学生看一段“成长的图片”录像,录相的内容可根据各班情况而定。请学生谈看录相后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讲家人关心,培养教育自己的故事。一也可请一位学生的家长到课堂讲自己哺育孩子成长的动人故事。
第六个活动“无私的爱”。
老师用课件出示彼儿和妈妈的两份账单,问学生看了这两份账单之后想说什么?请学生也来列个两个清单,一是家人一天中给我做了些什么?二是我为家人做了些什么?请学生比较自己列的两个清单,从这清单中知道了什么?
主题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三点:第一是懂得爸爸妈妈对自己成长的关心,知道爸爸妈妈关爱儿女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是初步懂得理解父母,与父母沟通,了解爸爸妈妈的喜怒哀乐。第三是知道用自己的行为为爸爸妈妈分忧,从小学会体谅父母,学会用自己爱的行动回报家人的爱。
教学时可组织开展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悄悄话信箱”活动。
让学生通过悄悄话信箱,提出自己对爸爸妈妈某些行为的困惑和不理解,说出自己的心中真实的话。老师抽出学生说的悄悄话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烦恼,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这样想,这样做。
第二个活动是“假如我来做父母”。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来演一演,如父母等孩子回家。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心。
第三个活动“爸爸妈妈的心声”。
教师将在课前访问一位同学的爸爸或妈妈,录下他们的话,上课时让全班同学听录音后谈感想。也可让家长到课堂和孩子对话,就同一件事,各自谈自己的想法,以达到相互理解。
第四个活动“给爸爸妈妈献爱心的活动”。
引导学生回家后,从生活各个方面关心父母,给爸爸妈妈献爱心,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
本主题有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认识学校各类工作人员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并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敬他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让学生知道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三是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条款,从中体会到这也是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教学时可组织这样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采访学校工作人员”。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调查采访的内容及要求:“①调查学校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②采访2~3位学校工作人员,听听他们自己介绍平时的工作情况。③重点跟踪1名工作人员,看看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学生自由组成调查小组,开展调查采访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活动指导:教给学生调查的方法:第一步,各组拟订出调查提纲,确定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具体内容(如担任的职务、年龄、工作时间、工作职责等);第二步,认真作好调查记录。
指导学生采访的技巧:第一,最好是选定学校较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如老师、校长、伙食团的师傅等)进行采访。第二,采访前准备好将要提出的问题(如“您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工作中最愉快的事情和最烦心的事情是什么?”等)第三,采访中要注意文明礼仪,尊敬师长,并认真作好记录。
第二个活动是“学校里为我们服务的人”。
先请学生分小组做汇报准备。各组将调查采访的记录进行整理,作好全班交流汇报的准备。注意:各组要选择最有特色的汇报形式,如用作文的形式写一篇简单的采访稿;用图画的形式画出受到的启发和感受;用小报的形式综合反映调查情况;还可以用唱歌的形式倾吐自己的心声等。
各组学生分别上台汇报调查采访的情况。学生谈谈听了各组汇报后的感想。重点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为我们辛苦工作的老师?同学之间应怎样相处?”
第三个活动“社会对我们的关爱”。
学生课前自由观察、搜集一些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设立的警示语、标志牌,了解它们的具体作用。同时,可以用照片、图画的形式将标志牌、警示语记录下来。上课时让学生展
示搜集的标志牌、警示语的照片、图画、文字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课件补充几个有代表性的警示牌:如此处学校、车辆慢行;校内严禁吸烟;公共汽车上的“请给老弱病残幼让座”的标语;网吧、游戏厅、卡厅里“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等警示语,同时,启发学生想想:“这些警示语、标志牌有什么作用?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全社会对自己的爱。课件出示国家制订的一些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谈看到这些法律条文的感想,由此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懂得这也是国家对我们的爱。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
(一)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三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同时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喜欢交友,但往往会因不会与人沟通而和他人发生冲突。而学会与他人相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必备素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讲究团队精神十分重要。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二)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共有三个主题。主题一《不一样的你我他》,主题二《换个角度想一想》,主题三《分享的快乐》。
主题一:《不一样的你我他》
本主题有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是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第二是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第三是观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
教学这一课可组织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我的自画像”。
可让学生为自己画一张自画像,侧重从自己的外貌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画。
第二个活动是“猜猜他是谁”。
通过让学生猜同学的自画像,比较同学之间的不同。
第三个活动是“我们一起来作画”。
通过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因而画出来的画就不一样。
第四个活动是“多彩的小星星”。
通过让同学说一说每个人在班上的不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
主题二:《换个角度想一想》
本主题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第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三是学会宽容和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人。
本课教学可通过话题讨论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
第一个活动是“我的生日”。
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通过谈话,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想法不同,爱好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同样是过生日,大家过法就会不一样。教师要强调的是,生日只要过得有意义,怎么过都行。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与别人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第二个活动是“我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
让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与别人想法不一样和发生冲突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讨论当自己与别人想法不一样的时候,或发生冲突时应当怎么办呢?通过讨论得出,最好换个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假若我是他,我会和他一样吗?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别人的想法和选择。
第三个活动“夸夸我的同学”。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同桌的优点,或小组内同学的优点,相互夸一夸。
主题三:《分享的快乐》
本主题教学强调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二是实际参与合作,让学生体验来自合作分享的成就感。三是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
教学本课时可设计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品尝小食品”.教师叫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最喜爱的小食品到学校,上课时,老不作任何提示请学生吃自己
带来的食品,如果这个学生自己吃了,问他是什么感觉,如果这个同学把东西分给别人共同吃,也请他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第二个活动是“让同学分享我的快乐”。
要求每个同学带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到学校,让同学欣赏。欣赏后请学生谈体会,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的时,你有什么感受?当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后,有什么收获?请学生理解教材提示语: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第三个活动是“我们一起做剪报”。
各小组自定一个主题,做剪报,做完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谈在做的过程中,大家是怎样商量的。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一)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享受着来自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服务,但他们并没有思考到正是由于有无数人的服务,才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还意识不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树立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二)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共有三个主题。主题一《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主题二《阿姨叔叔辛苦了》,主题三《说声“谢谢”》。
主题一:《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本主题在教学上有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二是初步感受人们在生活中相互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生共存的关系。三是会运用考察的方法进行社会研究。
教学本课可组织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观察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从起床到睡觉,在一天的各种
活动中,需要哪些人提供的服务,这些人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并记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文字、可用照片、可用录像等。
活动二:“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调查展示活动。学生可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用图片、用录像、用小诗等。
活动三:“如果没有他们”,请学生设想如果生活中缺少一个行业的服务,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四:“社区生活一天”模拟活动。让学生商量在社区里要有哪些商店,大家的生活才会方便,然后分工各自模拟开设商店,并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让学生谈自己在活动中做过的工作,去过的地方,自己的感受,自己还想问的问题等。
主题二:《阿姨叔叔辛苦了》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对周围劳动者的观察和访问,体会他们劳动的苦与乐。二是学习调查访问的方法。
教学时可组织四个活动。
一是指导采访的谈话活动。
让学生谈一谈如何要去采访一个人,应当做哪些准备,采访时应当注意什么。谈话后归纳出结论: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地点;拟定出采访提纲;选择采访的最佳时间;做好采访记录。
二是采访的模拟活动。
让学生根据讨论出的结论,进行模拟采访,并进行评议,以肯定学生在采访中的正确行为,提示要注意的行为。
三是实地的采访活动。
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选择一种职业进行采访。
四个活动是采访汇报活动。
可分组交流和展示,也可请被采访者到教室来进行现身说法等。
主题三:《说声“谢谢”》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当自己享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后,要表示感谢。二是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本课教学可设计这样几个活动。
第一个是“生活中的谢谢”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在生活中需要说谢谢的时候。
第二个是“如果不说谢谢”活动。
让学生谈一谈,如果自己为别人做了事,别人不说感谢你是什么心情?当自己得到别人感谢时,自己是什么心情?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谢谢和掌声。
第三个是“制作感谢卡”的活动。
让学生制作一个感谢卡,谢谢自己在生活中最想要谢的人,并把自己制作的感谢卡寄或送到那人的手中。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一)设计思路和主题思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和交往会越来越频繁,人们会更多的借助路线图和平面图来认路、寻路及了解某一地方的基本情况,这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本单元在设计时主要以儿童所熟悉的生活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对学校和家庭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认路和寻路。着力培养学生识路、行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技能,让学生会读简单的路线图和平面图,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和平面图。
并了解一些行路的安全常识和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因此,本单元一、二课重在让学生掌握识路和寻路的基本知识,三课是掌握行路的技能,第四课是行路的安全。将认识本地的交通工具和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与安全教育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会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能通过观察太阳和指南针辨别生活中的方向。懂得乘车和问路的一些基本礼节。知道乘车的基本常识和乘车的安全,初步知道出行应怎样选择交通方式。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学看平面图。主题二:校外探路。主题三:行路的学问。
主题四:马路不是游戏场
主题一:《学看平面图》
本主题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能看懂生活中一些活动场所的平面图,懂得图上的方向和认识图例。二是学习用简单的图形画学校的平面图。
本课的教学可组织以下活动。
第一个是“确定方向游戏活动”活动。
让各小组推出一名学生参加给建筑物找位置的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方位要求,将建筑物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第二个是“游览动物园”活动。
让学生分小组根据动物园平面图选择自己最想去的动物馆,然后说说这个馆在动物园的哪个方位。小结,看平面图的要素是弄清方向,看懂图例。
第三个是“生活中的平面图”活动。
教师再出示一张医院的平面图让学生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平面图。结合课前学生搜集的商场、公园、售房部等地的平面图。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居民小区、商店、展览馆、医院、宾馆、餐馆各种平面图,并结合平面图给大家介绍这一地方的概况。教师谈自己在生活中运用平面图给自己带来方便的事例和体会。
第四个是“绘制平面图”活动。
教师可做绘制平面图的示范,突出确定方向、选择图例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各小组学生将自己画好平面图在全班进行展示,相互观摩和交流。请学生将画好的平面图带回家,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或亲朋好友介绍自己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
主题二:《校外探路》
本主题教学的重点是:观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相关体验。正确辨认方向,了解路线图的作用,能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周边的路线图。
教学本课可设计这样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探路活动”。
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校门口,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中心辨认方向,指导学生根据太阳的升落和指南针辨方向,再让学生分别找到学校大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小组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出发,去进行实地探路,要
求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安全。提示学生探路时留心观察,合作学习,作好文字记录,可用照相机拍摄学校周边标志性建筑,也可在课外从报刊、杂志、广告宣传画、网络上收集相关图片。学生分小组到校外探路后,进行小组小结、整理调查活动情况,并画出探路的路线图。
第二个活动是“探路的交流汇报活动”。
请各组同学汇报探路的情况。要求学生汇报时注意几点:说清楚探路的方向,沿路经过些什么地方;展示学校周边标志性建筑的图片辅助汇报;其他同学积极补充。各小组汇报时采取自评、互评的形式,对积极参与完成调查和汇报活动的同学作激励性评价。
第三个活动“画路线图活动”。
指导学生用简单图形画学校周边的路线图。读读教材中的路线图,有不懂的地方可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再思考怎样画路线图。画路线图要标明方向,用简单的图形表示标志性建筑,也可标上路线的箭头。将自己的体会写在教材上的空格内。学生开展画学校到自己家路线图的活动。最后用路线图向他人介绍,通过互评再修改路线图。
主题三:《行路的学问》
本主题的教学的重点是:1.让学生学会选择乘车时的交通工具,学会看路牌,弄清自己生活周边的交通线路和起点站、部分途径地、终点站的名称。2.知道乘车时要注意的安全和礼貌。3.知道问路的基本礼节和要注意的事项。
本课教学时可设计这样几个活动。
第一个是“家乡交通考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各路车船到达的地方,并填写在教材后面的表上。
第二个是“学看交通图”活动。出示一幅交通图,学生讨论从起点站出发,可以乘坐哪几路车到自己要去的地方,请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说说哪条线路较近。
第三个是“家乡假想旅游”活动。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出游路线,然后商量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然后进行模拟表演,其中有看站牌,上下车、乘车、购票、问路等情景表演。
主题四:《马路不是游戏场》
本主题教学的重点是: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使学生初步具有归纳能力和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实践能力。
本课教学可设计这样几个活动。
第一个“本地交通事故调查”活动。
到交管局去调查本地交通秩序现状,并向交警了解本地发生了哪些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到网上和图书室查找且下载相关信息资料。
第二个是“血的惨案和触目惊心的数字”活动。
教师或学生可出示本地交通事故的典型案例,进行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产生触动。教师还可出示一组本地交通事故数据。让学生找到每年死于各类交通事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行人或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
第三个是“交通安全知识擂台赛”活动。
可出一些有关交通规则的抢答题,让学生分小组竞赛。
第四个是“我是小交警”活动。
让学生对教材71页上的图进行辨析。以小组为单位,乘车或步行一段路,观察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与当事人交流,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记录下来后并进行归纳整理。第四个活动“我们一起定公约”,让学生们定出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公约。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能结合向客商介绍你的社区、给老师的朋友购房当小参谋、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有目的地了解生活小区的各种设施的生活体验的机会。由于学生带着任务去切实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所以始终热情高涨,感受真切自然,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
小组学习发挥了作用,教学任务的设计促成了学生真正的合作、交流、帮助。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幸福生活的地方》一课的学习。还记得孩子们课堂上争论不休的情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天地。
吕戈庄小学 隋秀玲
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从生活中入手。
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长大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7、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8、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9、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10、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魏巧兰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教学三丙、三丁班的数学教学,两个班共有学生114人。绝大部分学生好学,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根据上学年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数学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五、教改措施
1、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2、积极开展学生互帮互学活动。
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指导作用。
六、减负措施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少留书面的家庭作业,每天的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
七、心理辅导
对待优生,让其明确戒骄戒躁;对待学困生,常与之交谈,交朋友,树立并巩固其学习信心,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八、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加强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课时安排(约69课时,其中机动12课时)
(一)测量(课时)…9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12课时
(三)四边形…9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7课时
(五)时、分、秒…6课时
(六)多位数成一位数…15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八)可能性…5课时
(九)数学广角…5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下期)】推荐阅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1-01
下学期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17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04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09-11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11-08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1
未来版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7-22
泰山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07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06-19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