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精选8篇)
高血压是以血压增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血压升高水平可分为1、2、3级。按发生心血管危险度可分为四层。按发病原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不同心血管危险层的患者不管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都必须采用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改变。以规范的测量血压方法来筛查,对现患群体,高危人员和全人群实施三结合的社区高血压防治,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三环节入手,以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的现状。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系。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放”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此外,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习惯不协调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这种趋势,对我国高血压病防治是
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于体格检查发现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则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辨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辨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 1 音。长期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暂时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的差异。高血压病后期的临床表现与心、脑、肾功能不全或靶器官并发症有关。
【治疗】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占很重要的地位,有助于缓解及维持血压稳定,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减重
采用合理膳食
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
注意补充钾和钙
多吃蔬菜和水果 增加体力活动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其它方面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也是重要的,虽然尼古丁只使血压一过性地升高,但它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
药物治疗
经非药物治疗血压仍高者,应进行药物治疗。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地干预血压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38~42%;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14~16%心血管病病死率下降21%。如合理选择降压药,消除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药物治疗原则 ①从低剂量开始;
②合理的联合用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③使用长效制剂,争取24小时降压;
④长期治疗。
高血压的现代治疗药物
主要有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另外我国也有一些复方制剂及中药制剂在使用。
[社区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特别要进行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指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剑客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及人群健康为主要目标。(-)非药物治疗护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
2)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血压升高。根据治疗方案,社区护理也可以分为
3)饮食上应避免油腻原味,多吃些含维生素c及纤维素较好的食物,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要控制在6克以下。
4)保持正常体重,肥胖的人要减肥,吸烟的人要戒烟,喝酒的人限酒。
5)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指导下 进行体育锻炼,步行保持120步-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钟让心率恢复正常,也可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止出现猝死。
(二)药物治疗护理:
1、原则:(1)采用极少数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效的疗量而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2)为了有效的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24小时内稳定降压;(3)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2级以上的高血压要求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4)避免频繁换药,对耐受性差或用药4-6周疗效差,可换药;(5)个体化治疗、长期用药。
2、药物治疗的护理:
(1)监测服药与血压关系,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测量血压,应注意在固定的时间、条件下并作血压与服药关系记录;
(2)强调长期服药治疗的重要性;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应继续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对无症状者更应强调。
(3)要求患者必须要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如果患者根据自己感觉血压高或低来增减药物,忘记服药或试着在下次吃药时补服上次忘记的剂量,都可导致血压波动,如血压长期过高会导致靶器官损害,出现心.脑,肾并发症;如血压下降过速,过快,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发生休克,急性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等。
(4)要求患者不能攒自突然停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以逐渐减少剂量,甚至可考虑停药。但如果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出现停药综合症,冠心病病人突然停用b受体阻滞剂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5)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①首先要告诉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特别注意;②然后指导患者预防方法,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先几个小时,改变姿势特别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服药时间可选在平静休息时,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如在睡前服药,夜间起床排尿时应注意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更不宜大量饮酒;③还应指导患者在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应取头低足高位、平卧、可抬高下肢超过头部、屈曲股部肌肉和摇动脚趾,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老年高血压:老年人群降压特别强调平缓降压,对耐受的患者可降至140/90mmHg以下,但舒张压不宜低于70mmHg;(2)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肾脏损害;(6)脑血管病;(7)有相关的危险因素。
4、高血压急症的识别与处理:出现血压急剧升高,若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宿压>220mmHg,以及心、脑、肾等主要靶器官的严重并发症,均应立即给予降压治疗,同时立即联系转院,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及时转诊。
[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到位是防止和治疗高血压的最有效方式;
1、社区不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内容:
(1)目的:①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自我保护知识,引导社会对高血压防治的关注;②倡导合理的善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方式,提高社区 3 人群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防治知识和技能水平,树立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信念;③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出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
(2)对象:①开展社区调查,发现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和主要目标人群;②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制定本应的健康教育策略;③针对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确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④根据不同场所(企事业、学校等)人群特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工作场所的健康教育活动。(3)内容:
正常人群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
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
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有哪些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测血压;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压;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指导;什么是高血压危险分层、分级管理及意义,高血压治疗长期性及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宣传 渠道 1)根据社区人群特点,利用各种渠道(如:宣传栏或黑板报,地方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组织健康教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有针对地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普及社区人群的健康知识,提高对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2)创建健康促进场所,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环境。
(5)门诊患者健康教育策略
1)健康诊断:确定患者的目前行为状况;确定患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态度和信念;确定近期内患者首先要采取改变的问题。
2)咨询指导:指导要具体化;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3)多方面的参与与支持。
4)随访与评价: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评价和反贵,并继续设定下一步的目标,可使患者改变的行为巩固和持续下去。
(6)高危人群健康指导与干预
1)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1项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血压测量为正常高值范围(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长期过量饮酒(每天饮白酒)100ml且每周4次以上);长期高盐饮食;经筛查发现的高血压病症患者的同胞和子女也确定为高危人群。2)管理原则:以血压监测和危险因素控制为主。
3)高危人群健康正当与干预方式及内容:群体干预及内容:通过社区宣传和相关危险因素评价等活动,提高高危人群识别自身危险因素的能力;提高对高血压及危险因素的认知;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个体干预及内容: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的诊疗,家庭访视等途径,针对高危个体进行患病危险的评估,给予个体化的生活行为指导。有条件的应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进行定期监测和管理。
2、生活方式指导内容:对正常人群要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对高危个体、正常高值以及所有高血压患者,不论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均需针对危险因素,接受改变不良行为、4 生活方式的指导。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发病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措施是减重,限酒和低盐。因此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减重,限酒,低盐等3个,其次有合理膳食,戒烟,平衡心理,预防便秘等,并持之以恒,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1)减重:超重者应注意限制热量和脂类的摄入,并增加体育锻炼。
2)限酒: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即增加降压药物的抗药性,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有饮酒习惯的高血压患者最好戒酒,特别是超重的高血压患者更应戒酒。3)低盐:每天应低于5g。
4)合理膳食:增加钙的摄入,如绿叶蔬菜,豆乳类食物;蛋白质以及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要恰当。
5)体育锻炼:避免参加比赛性质的活动和举重等力量型活动;平时应避免提重物或自高处取物。6)戒烟。
7)平衡心理: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放松是可能控制高血压的武器。
8)预防便秘:因排便时用力使收缩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
9)环境:高血压患者避免暴露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10)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11)规范测量血压。
总之,高血压病护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认真重视及加强,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治疗和防止高血压,提高三率。(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
[血压测量具体要求] ⑴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国际标准(BHS和AAMI)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⑵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25-35cm,应使用长35cm、宽12-13cm规格气囊的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使用小规格袖带。
⑶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⑷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⑸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⑹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⑺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一音)和第V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V时相。<12岁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IV时相(变音)定为舒张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高血压住院患者80例, 男52例, 女28例, 年龄63~81岁, 平均72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症护理
(1) 当患者出现明显头痛, 颈部僵直感、恶心、颜面潮红或脉搏改变等症状体征时, 应让患者保持安静, 并设法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2) 对有心、脑、肾并发症患者应严密观察血压波动情况, 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监测其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等情况变化。 (3) 冬季应注意保暖, 室内保持一定的室温, 避免受凉。
1.2.2 药物治疗护理
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 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反复宣讲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原则和正确用药的益处,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 并做血压与服药关系的记录。当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 应继续服用维持量, 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 对无症状者更应重点强调。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不能擅自突然停药, 以免出现停药综合征[2]。
1.2.3 心理护理
(1) 精神紧张焦虑。护理人员应向其详细讲解引起高血压病的可能原因, 讲解紧张、焦虑对高血压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保持良好心态, 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在护理工作中应十分注意, 及时调节患者的思想情绪, 为患者建立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 做好早晨和晚间的护理, 保持床单位的整洁, 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刺激因素, 保持情绪稳定。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心平气和, 和颜悦色, 避免使之受到强烈刺激, 导致血压升高而引起不良后果。 (3) 恐惧心理。对恐惧心理的患者, 从入院开始就要以诚相待, 解除恐惧、焦虑心理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像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服务, 以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们, 维持他们的自尊, 使患者从入院就对护理人员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4) 抑郁心理。在与有抑郁心理的患者进行交谈时, 应密切注意其表情变化, 选择适当的话题进行疾病的保健知识宣教, 讲解心理因素对此病的影响, 从而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达到降压的效果。
1.2.4 饮食护理
患者平时以清淡素食为主, 少吃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 如蛋黄、骨髓、动物内脏, 选择鱼类、兔肉、牛奶。蔬菜宜选含纤维素高的新鲜蔬菜, 如芹菜、萝卜、胡萝卜等。水果选用含纤维素高的, 如香蕉、西瓜、山楂、柑橘等。多吃含钾、钙、镁丰富的食品, 如豆类、杏仁、花生、茄子、海带等。食用油应选择植物油, 少吃动物油。
1.2.5 出院指导
(1)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按医师指示服药, 绝对不要任意停药或自行增加药量, 且服药前30min尽量少运动, 以免发生姿势性低血压。血压急剧上升时会发生头痛、头晕、面色潮红、耳鸣、想吐, 此时应立即休息及测量血压, 按医师指示服药, 若未能缓解应立即就医。 (2) 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维持心理平衡, 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 (3) 保持愉快、平稳的心情, 避免紧张、惊慌、激动、忧郁、悲伤或过度的兴奋。 (4) 每日应有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保持适当的运动, 如散步、慢跑;运动时发生胸痛、喘、脸部潮红时应立即停止, 休息后症状仍无法改善, 请到医院就诊。 (5) 避免抽烟、喝酒。 (6) 食物摄取均衡。
2 结果
本组高血压患者80例, 显效50例, 有效2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00%。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与重要的危险因素[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压发病患者明显增多。老年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 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实践证明, 单纯的药物治疗从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看, 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要从疾病观察、症状治疗护理, 同时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了解,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并且还有关注饮食健康。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症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对策。结果 本组高血压患者80例, 显效50例, 有效2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00%。结论 选择综合治疗方案及细心的护理措施, 通过护理干预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了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水平。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单太华.重症高血压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6, 4 (11) :56~57.
[2]高杰.浅谈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 2006, 8 (9) :13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84-01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熟悉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大多数患者不只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更需要的是健康知识、以及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治疗和预后的问题。高血压病病程长,病情进展程度不一。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进行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并且对患者家屬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体系,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主动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根据病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护理
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患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等不良刺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呼吸、音乐治疗等。
3 合理饮食
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进食钠盐过多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之一,盐中的钠能收缩血管,使小血管壁水肿,细胞外渗透压增高、肢体水肿。合理膳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等食物,补充适量蛋白质。戒烟、控制饮酒,保证足够钾、钙、镁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摄入。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人体可以对抗钠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足量的钙、镁对治疗高血压有益。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因排便用力可使血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
4 适当的体育锻炼
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锻炼过程中,加强安全意识,防止碰伤、跌倒等事故。清晨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血压易于波动,因此患者起床时应缓慢,先清醒会儿,然后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脑供血骤然下降致晕倒而摔伤。,
5 用药护理
用药注重事项降压药物的使用从小剂量的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忽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重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乏力应立即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流量。老年病人,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晕厥。用药期间指导病人起床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猛,防止头晕加重;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以防晕倒引起外伤。
6 小结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
(>=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人的居室环境:
高血压病患者的居室宜清静。噪音过大,会给病人带来烦恼、精神紧张,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的功能,导致血压升高。居室宜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湿度过高时可加强通风,以降低湿度;湿度过低可喷洒水分,冬季由于使用暖气,室内多比较干燥,可应用加湿器,或在室内烧开水让热气蒸发,以提高室内湿度。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可使病人心情舒畅,解除精神紧张。
床铺要舒适,高低应合适,枕头应柔软,被褥要避免太重太厚,以保暖性能好的羽绒、丝棉被为佳。室内光线应充足、柔和,要有合理的照明,过于昏暗、缺乏阳光的居室容易使人感到疲惫,加重孤独感觉。居室的陈设装饰以简洁、实用、整齐为原则,避免拥挤、杂乱,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减少压抑、烦闷的感觉。居室墙壁及窗帘、床罩以淡绿、淡蓝、洁白等柔和而偏于冷色的色调为佳,适当点缀一些花卉盆景,可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降压。此外,经常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中生活,会使人失去生活乐趣,丧失生活信心,不利于血压下降和身体健康,因
而可以多结交一些朋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养一些宠物,均可以起到放松精神,怡情养性的作用。
净雪激光治疗仪"专业治疗脑梗塞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心肌梗塞、心绞痛、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1.术前病人的心理
术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病人入院后盼早日手术,安排了手术日后又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当日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多种:
(1)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病人不了解麻醉的方式、作用、耐受性及对机体的负作用,而错误地担心麻醉后还会疼吗?麻醉会不会影响脑子?等等。
(2)害怕手术过程中会疼痛:病人往往会问“我会感到刀割皮肤吗?”、“要是手术一半,麻醉药作用消失怎么办?”等问题。
(3)对死亡的恐惧:外科病人特别是施行大手术者,如开胸手术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癌症手术病人、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等,都害怕自己从此告别世界。
(4)对机体损毁的恐惧、焦虑:这种心理常见于行乳房根治术、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与结肠造瘘术等病人,特别是对年轻病人打击更大。
(5)担心术后会有后遗症,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术前病人的心理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中度焦虑的病人,效果较好,因此类病人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后果有较现实的心理准备,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治疗,身心恢复较快。严重焦虑者,则高度紧张,不能正确地应对,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对手术及术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使手术无法进行。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低焦虑或无焦虑者由于对医生过度信赖,过分放心,对术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毫无心理准备,以至于术后无法应对而影响恢复。
3.术前病人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症处理。及时纠正病人的想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告诉病人麻醉的效果、麻醉后的肌肤感觉、麻醉效果的测试、麻醉对人的影响,以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介绍手术过程,可请经过手术的病人讲讲感受,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对一些会对病人形象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的手术,术前需反复与病人交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避免可预防的后遗症,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二、术后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第一节 概述 学习要求
了解:休克的病理生理。
熟悉:休克的病因、分类和治疗原则。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归纳为表3-1。表3-1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休克类型
低血容量性休克 创伤性 休 克
失血性 休 克
失液性 休 克
裂
大面积烧伤、重症胰腺 感染性 休克
神经源 性休克
炎、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瘘
严重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败血症、尿路感染
剧烈疼痛、麻醉药过量、降压药过量、脊髓损伤
二、休克的临床表现 联系微循环的变化来理解和记忆。微循环收缩期表现为休克代偿期,微循环扩张期和衰竭期表现为休克抑制期。休克的程度由轻到重,临床表现经历了下列变化:
1.意识清醒,伴痛苦表情和紧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伤
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大血管破
常见原因
严重损伤、骨折、挤压
衡
血容量锐减
细胞外液大量丢失
血容量减少、心肌损害、感染和细菌作用致细胞损伤、不能利用氧、动静脉氧差缩小
大面积血管扩张、血容量减少
发生机制
组织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疼痛、体液丢失、酸碱失2.口渴 口渴→很口渴→非常口渴,但不能述说。
3.皮肤粘膜 开始苍白,皮温正常或发凉→苍白,发冷→显著苍白,肢端发绀,冰冷和瘀斑。
4.脉搏和血压 脉搏100次/分以下,收缩压正常或稍高,舒张压增高,脉压缩小→脉搏100~120次/分,收缩压11.97~9.33kPa(90~70mmHg),脉压更小→脉搏速而细弱或摸不清,收缩压在8kPa(60mmHg)以下或测不到。
5.呼吸 呼吸增快→呼吸困难→急性呼吸衰竭(ARDS)。
6.周围循环 基本正常→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表浅静脉明显塌陷,毛细血管充盈非常迟缓。
7.尿量 正常或开始减少→减少→更少或无尿。
8.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 20%(800ml)以下→20~40%(800~1600ml)→ 40%(1600ml)以上。
三、休克的治疗原则
尽早去除病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促进心脏功能和正常代谢的恢复是治疗休克的原则。常用的措施有:
1.一般措施 ①使用抗休克裤(military antishock trousers,MAST)。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③间歇给氧,6~8L/分。④保持安静,减少搬动,适当应用镇静剂。⑤安臵平卧位或头胸和双下肢各抬高10o~30o卧位。
2.补充血容量 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
3.治疗原发病 只有处理原发病,抗休克措施才能奏效。
4.纠正酸碱失衡 休克时因组织缺氧,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但在休克早期,因过度换气,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故一般不宜用碱性液,多数经充分扩容,特别是补充平衡盐溶液后,酸中毒即可得到纠正,但如休克和酸中毒严重,则必需补充碱性液。
5.应用心血管药物 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血管扩张剂(如酚苄明、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强心剂(如西地兰)。
6.改善微循环 经充分扩容和使用血管扩张剂,微循环障碍一般可得到改善。如出现DIC征象,应使用肝素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7.应用糖皮质激素 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休克。如甲基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静点。
第二节 失血性休克
学习要求
熟悉: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重点和难点问题
因其主要原因是大出血,故治疗原则是:
1.补充血容量 尽管失血性休克以失血为主,但在补充血容量时,并不需要全部用血液来补充。扩容开始,一般先在45分钟内输入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1000~2000ml。经上述处理,如血压恢复正常,休克好转,可继续输入上述液体(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倍),不必输血;如血压不能恢复正常,或恢复正常后,短暂时间内又下降,则除继续输入上述液体外,还应补充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2.止血 尽快止血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根本措施。对于表浅伤口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局部压迫或扎止血带暂时止血,待休克纠正后,再采取根本的止血措施;对于严重的内脏出血,应边抗休克边手术止血。
3.药物 酌情使用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和碱性液等。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
学习要求
熟悉: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重点和难点问题
因其是由严重感染引起,故其治疗原则是:
1.控制感染 包括尽早处理原发病灶;早期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改善全身情况,增强免疫力。
2.补充血容量 严重感染的病人,在休克未发生以前,已存在血容量不足,休克后血容量不足更为严重。因此,补充血容量对感染性休克仍是根本措施。
3.药物 早期给予碱性液,纠正酸中毒;使用糖皮质激素,提高应激能力,缓解毒血症症状;酌情使用心血管药物。
第四节 护理 学习要求
熟悉:休克病人的护理评估。
掌握:休克病人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失血、失液、体液分布异常有关。2.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关。3.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组织灌流量不足、肺水肿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细胞缺氧导致的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侵入性监测、留臵导尿管、免疫功能降低、组织损伤、营养不良有关。6.潜在并发症 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MODS or MODF)。
二、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臵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o~30o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改善组织灌流的护理
改善组织灌流,除迅速扩充血容量外,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也是重要措施之一。扩充血容量的护理已如前述,在此主要归纳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1.血管收缩剂,因可加重组织缺氧,带来不良后果,多不主张单独使用;血管扩张剂,能解除小血管痉挛,关闭A-V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和回心血量,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2.根据病情,尤其在休克早期,可联合使用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浓度和速度。
4.静脉滴注血管收缩剂时,应慎防药物溢出血管外而导致组织坏死。
四、其他护理
1.促进气体交换 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常规间歇性给氧,6~8L/分,以提高血氧浓度。③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疱气体交换量。④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给予呼气末正压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状态。
2.处理体温异常 对于体温过低者,采用保暖措施,如提高室温、加盖棉被,但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作体表加温,以防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内脏器官血流更形减少加重休克。输入库血时,应将库血复温后再输入,避免加重体温过低。对于体温过高者,应采取降温措施,维持体温在38oC以下。
3.防止损伤和感染 ①对烦躁不安者,应妥善保护,防止坠床。②做好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感染和溃疡。③各种诊疗用品严格消毒,各项诊疗操作遵守无菌规程。④遵医嘱准时正确地给予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⑤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4.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和亲属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返回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高血压病人61例, 其中男33例, 女28例;年龄27岁~83岁;Ⅰ期高血压16例, Ⅱ期高血压45例;Ⅰ度肥胖及以上病人43例, 有家族遗传病史病人53例;全部病人无其他合并症。
2 护理措施
2.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 大多数病人不只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 更需要的是健康知识以及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治疗和预后的问题[6]。高血压病病程长, 病情进展程度不一, 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 但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预防、治疗可控制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害, 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开展以整体护理为中心, 护理管理为基础的方案而达到护理目标, 根据病人个体情况, 在护理上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教育计划, 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 针对个体制订健康教育计划, 印发成小册子挂于病房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让病人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症状、一般治疗处理方法、预后、常规药物的副反应、高血压危象的症状和处理等有一定认识。
2.2 正确的心理护理
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 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高30 mmHg (1 mmHg=0.133 kPa) 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改善了治疗效果[7]。刘向红[8]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中, 通过影响病人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 增加病人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张月华等[9]调查表明, A型行为模式中敌意性行为元素与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的患病有密切的联系。我院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61例病人正确有效的心理辅导,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 给予肌肉放松、音乐治疗、气功等放松病人的紧张情绪, 可有效降低血压。
2.3 督促病人戒烟戒酒
病人每日饮酒量应限制在25 g以下 (白酒50 g) , 必要时应完全戒酒。高血压病人不应吸烟, 吸烟能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和发展, 其有害成分尼古丁、一氧化碳对心血管有害。少喝咖啡, 咖啡有升压作用;可多饮茶, 尤其是绿茶, 茶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茶多酚, 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脂肪的功能, 从而有利于降血压治疗。我们对21例吸烟病人进行全面禁烟, 对27例喝酒病人的饮酒量控制在25 g/d以下, 降压效果良好。
2.4 合理膳食安排
膳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压[10]。叶桂芳[11]通过调查社区405例高血压病人的饮食结构, 对社区高血压病人饮食的护理干预, 发现调整饮食结构能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升高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限制能量摄入, 增加含钾、镁、钙等食物的摄入, 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粗纤维等, 对降压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2.4.1 减少食盐摄入
高钠、低钾是我国国民的主要饮食结构特征[12], 它不但与高血压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 人体对钠盐的需要量为0.5 g~1.0 g。在日常生活中, 大多数人群膳食的含盐量为10 g~15 g, 远远超过机体的需要量, 因此建议每人日摄入量不超过6 g为宜[13], WHO认为对高血压病人应限盐在1.5 g~3.0 g, 轻度高血压病人食盐摄入量每日应少于5 g, 中度高血压病人每日应少于3 g。我们教会病人及家属估计每日的食盐量, 如一大牙膏盖食盐相当2 g, 5 mL酱油相当1 g食盐 (中汤匙1匙) , 盐腌食物尽量不吃, 味精、小苏打以及饮料中的防腐剂因含有钠盐, 也应少用。
2.4.2 增加含钾、镁、钙等食物
钾、镁、钙有降压作用, 它们在豆类、蔬菜、水果、奶类中含量较高。让病人多进豆制品、马铃薯、南瓜、大白菜、冬瓜、卷心菜以及水果, 以增强低钠饮食的降压效果。新鲜蔬菜中的绿叶菜、豆类及根茎类含钾较多, 水果类如香蕉、杏、梅含钾丰富, 家禽、鱼、瘦肉等含钾丰富, 正常人每日应吃蔬菜及一定量的水果。增加钙的摄入:牛奶中富含钙, 每100 mL可提供100 mg以上的钙。所以饮用牛奶值得提倡, 豆类、虾皮、芝麻酱和甘蓝菜、花椰菜等也含钙较多。
2.4.3 限制能量摄入, 控制体重
膳食中脂肪摄入量要控制在总热能的25%以下, 且以植物脂肪为主, 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少于300 mg。高脂血症是形成动脉硬化的条件, 血中脂质沉着在动脉壁内,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弹性下降, 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可适当进瘦肉、家禽、鱼类、牛奶、鸡蛋等, 并适当进降脂食物, 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紫菜、海带等, 尽量不进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花椒、桂皮等。43例Ⅰ度肥胖及以上的病人, 出院时体重减轻3 kg~7 kg。
2.4.4 脂肪、脂肪酸、蛋白比例的合理调整
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能有益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高血压病病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值应1.0~1.5为宜, 摄入低脂肪、低蛋白饮食, 以植物油为主, 多进食鱼类蛋白, 鱼类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 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 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有降压作用;大豆蛋白也有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作用, 故高血压病人可多吃鱼类和豆制品, 特别是海鱼类, 以增加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14,15]。
2.4.5 补充粗纤维、膳食纤维素
让病人多食些含糖类、蛋白、脂肪低而纤维素多的蔬菜类, 提高饮食中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在人体肠道内不能被吸收的各种成分。膳食纤维能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 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 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既能达到控制热能代谢的目的, 又能增加饱腹感, 还能促进胃肠蠕动, 防止便秘, 减少糖脂的吸收, 减少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害, 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麦麸、胶质、燕麦麸或混合纤维可作为含较高脂肪、胆固醇和热卡食物的代用品。
2.4.6 足量维生素C
血清维生素C含量与血压呈负相关, 保证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和水果的摄取是必要的。另外高血压病病人要随四季的交替, 调整饮食结构, 荤素混食, 粮蔬混食, 粗细混合, 不要偏食, 养成营养平衡的饮食习惯。
2.5 中医食疗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阴虚, 水不涵木, 则肝阳上亢, 肝火内盛, 血压升高, 治宜补益肝肾为主。食物方面, 宜多吃清补食物, 如芹菜、莴苣、竹笋、紫菜、海带、金针菜、马兰头、茭白、绿豆、茶叶等。平补食物也适宜, 但不宜吃辛热温补食物, 如辣椒、胡椒、咖啡、香菜、牡蛎、麻雀、狗肉等, 不宜吃肥腻食物。
2.6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
我院环境优美, 空气非常清新, 环湖路长达1.88 km。还有配套的园林游泳池、保龄球等。而跑步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跑步使胆固醇不沉积于血管, 所以血管弹性增加, 不至于硬化;加之练长跑的人心肌纤维增厚, 心脏收缩能力加强, 并使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器官的调节机能改善, 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 使得在安静时的血压较同年龄的正常人低。一个人跑步年限越长, 则血压降低也越明显, 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防治运动疗法。我们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制订运动量, 决定运动的种类、强度、频率和持续运动时间。我们建议年轻病人多做中等强度的运动;中老年病人选择早晚环湖步行或慢跑一圈;年长者早晨打太极拳, 晚上环湖慢走一圈等, 所收到的效果令人满意。
2.7 出院指导
教会病人及家属如何估量钠量、安排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发给由市保健办编制的《高血压防治丛书》, 让病人出院后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告知如何寻求心理辅导, 不适随诊。
3 体会
药物治疗对降低高血压固然重要, 但有效、严谨的护理措施如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干预等可使高血压的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护理工作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
摘要:总结我院61例高血压病人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辅以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体育锻炼和饮食干预等护理措施, 总体治疗效果明显提高。说明科学、严密、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护理措施, 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容忽视。
【关键词】:高血压病人;家庭自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R54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49-01
高血压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病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康复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要让我国己逾亿的高血压患者懂得自我防护,是非常重要的[1]。笔者自2005年起,对20例脱离医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自我护理引导,使他们能够完全做到自我观察、自我预防、自我用药、自我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们从2005年2月~2007年11月间在我院出院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择20例做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51.3岁;其中I级高血压6例,Ⅱ级高血压11例,Ⅲ级高血压3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高中8例,大学6例。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治疗指南中有关高血压病诊断与分级标准[2]。获得家庭自我护理引导最长时间为3.5年,最短6个月。
2 家庭自我护理引导内容[3]
2.1 稳定患者情绪 嘱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建立乐观的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加强自我克制能力。学会自我解脱、自我放松、遇事冷静、善于交朋友,烦躁时可以听音乐、练书法、练气功等。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达到降压的效果。
2.2 血压监测 教会患者自己观察病情、测量血压,并掌握注意事项及记录方法。每天在同一时间、姿势、手臂、血压计及温度适宜的室内安静30~60min测血压1~2次,准确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3 注意饮食 教育患者充分认识合理的饮食调节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对于肥胖超重的高血压患者,首先要控制体重,少食甜食及动物脂肪等。高血压患者饮食以清淡低盐为宜,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正常摄入,适当摄入一些粗纤维食物,以防止便秘。戒烟、限酒、多饮茶,但不饮浓茶及咖啡,使患者逐步形成习惯,达到稳定降压目的。
2.4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 生活要有规律,居住环境要清净、舒适、避免噪音。保持足够的休息与睡眠。调整过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及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等,但要注意劳逸结合。
2.5 持续用药 通过自我调节自然疗法而未能得到缓解成治愈的不稳定型患者,要经医生检查诊断,予以处方给药,切勿随服随断。教会患者正确合理用药,严格掌握剂量、了解各类降压药的副作用,学会自我观察,一旦情况有变,随时与医院联系。
2.6 随访 定期随访,指导患者定时复查。
3 结果
对20例家庭自我护理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3年,12例血液保持正常,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00mmHg,占60%;8例因遵从家庭自我护理引导欠佳返回医院住院治疗、占40%,住院次数2±1,其中6例住院1次康复,1例住院2次康复,1例住院第3次时死于急性脑出血。
4 效果评价[4]
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患者是通过护士的传授获得所缺乏的知识和技术的。因此,护士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以阐述、示范的形式为自护有缺陷的患者做好补偿服务。对每个患者的自我护理工作并不是护士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还需要患者、家属及各方面的配合,由于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心理、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对自护要求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原则、家庭情况以及心理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内容和计划,以取得自我护理的满意效果。
为了实现WHO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护士的工作范围不仅限于医院,还要走向社会,面向整个人群,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护理质量与水平,才能适应医学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修霞,阮伟.Orem理论在出院指导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2,7(5):9.
[2]刘国仗,陈盂勤,周北凡,等.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4):255-258.
[3]刘德禹.浅谈高血压病人的自我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12(22):3161-3162.
[4]李文秀,王素英.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的指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5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