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有感(通用10篇)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个。一剧充满诱惑、罪恶和惩罚。勇冠三军的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戈在班师回朝途中,遇到三名女巫。这些女巫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更预言班戈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很快,麦克白先后成为“葛莱密斯爵士”和“考特爵士”,他欣喜若狂,连忙写信告知妻子。麦克白夫人见信大喜,后又得知国王邓根将驾临麦克白府并住上一晚,于是,她决定激起丈夫的斗志实现君王梦。当晚,麦克白夫人用麻药迷倒国王的侍卫,麦克白也在妻子羞辱的激将法作用下杀死了国王,但他因恐惧不自主地将染血的匕首带了回来。见此情景,麦克白夫人果断地将匕首拿回国王的寝室,将上面的血迹涂抹在侍卫身上以嫁祸他人。当贵族迈克特夫等人发现国王被害时,麦克自杀死侍卫,麦克白夫人则昏倒在地。国王的两个儿子玛尔康、唐纳本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分别逃往英格兰和爱尔兰,他们因此被怀疑为弑君元凶。麦克白加冕为王,他大宴群臣,但班戈和迈克特夫拒绝赴宴。麦克白派人暗杀班戈得逞,但班戈之子的逃脱却令他深为痛苦。此后的麦克白渐渐成为暴君,他杀掉迈克特夫的家人,靠暴政来抵挡那时时袭来的梦魇。惩罚最终到来,麦克白夫人积郁而死,玛尔康也率英军前来征讨暴君,一度所向披靡的麦克白被迈克特夫取下首级。暴君已死,苏格兰挥却了往日的阴霾,迎来了光明。
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紧张的关系,局势混乱,法纪松弛,财政拮据,物价腾贵,尤其棘手的是国内尖锐的宗教派别矛盾,从农本主义向实行重商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因为圈地运动造成严重的流民问题的社会环境中,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与作者所向往的“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仁爱,和平,自然人性的人生幸福与道德责任的理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在麦克白的时代,社会并不太平,虽然他没有与挪威人公然联合,但他的叛国重罪已被他亲口供认,并有事实证明,使他遭到毁灭的命运.麦克白超我企图和自我放纵,放大自我实现所谓的价值,最后又以自我折磨,自我反省的赎罪方式达到灵魂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净化.权欲的驱动力往往大于超我的约束力,麦克白所以身败名裂,乃是咎由自取,不是接受了女巫的影响,但是他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坏人,行凶杀人的是麦克白,而身为受害者的邓肯则成为麦克白行凶杀人的直接帮凶,起直接原因,逼麦克白自杀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邓肯自己.如果邓肯不在继承的问题
在剧初, 众人眼中的麦克白勇敢、高贵, 俨然是一位标准的“man”, 然而在麦克白夫人看来, 他拥有的诸多“黄金赞誉”, 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虚名。他的天性里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 缺少和野心相连属的、不惜代价的、不择手段的、果敢的执行力, 野心有余决心不足, 不是理想中的“man”。也许麦克白本人骨子里也有弑君篡位的非分攫夺之心, 但经不住夫人的蛊惑和怂恿, 在潜意识里或许更有成为夫人所期望的“man”的渴望和努力。
为了帮助麦克白谋朝篡位、夺取王冠, 夫人不断地向丈夫灌输自己心目中理想的“man”概念。为此她首先呼唤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 进入她妇人的胸中, 把她的乳水当做胆汁, 解除她女性的柔弱, 用一往无前的自信打消麦克白的所有顾虑。她的行为表现俨然就是剧中出现的第四个女巫。在第一幕第七场, 麦克白原以为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 他都敢做;没有人比他有更大的胆量 (I dare do all that may become a man, who dare do more, is none) 。只是在杀害邓肯王这件事上, 他犹豫不决, 顾及正在发射着最灿烂光彩的名誉, 在正义和邪恶之间难以断然决定。然而面对夫人的强烈说辞, 麦克白难以固执己见。麦克白夫人认为, 是男子汉就应当敢作敢为 (when you durst do it, then you were a man) 。她唆使丈夫鼓足勇气, 把握机会统一欲望和行为, 用豪言壮语怂恿麦克白:如果发誓下毒手的话, 她会从婴孩柔软的嫩嘴里摘下乳头, 把他的脑袋砸碎。在她心里只有果敢的行动, 甩脱“我不敢”, 执著于“我想要”, 才配称作是刚强的“man”。这样, 麦克白内心的欲望被一点点地驱动, 麦克白的体内充斥着的野心之水也渐次沸腾。
第二幕, 杀害邓肯王后, 麦克白满心恐惧, 精神恍惚, 而夫人却镇定自若, 一边给予他安慰, 一边又强烈指责他的胆怯, 嘲讽他是一个意志动摇的人, 不敢手拿杀人血刀重返杀人现场。此处莎翁笔下的夫妻二人的心理反应是多么迥然不同。麦克白惊恐于打门声, 手上的血迹即使用尽大洋里所有的水都不能够洗净, 甚至反倒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麦克白夫人则羞于像麦克白一样的内心变成惨白, 只需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泯除痕迹。遭遇恐惧后, 夫人想象力欠乏, 若无其事, 极其镇定。而麦克白却浮想联翩, 几近崩溃。一个理性、残忍、冷酷, 一个感性、犹豫、慌乱。麦克白夫人几乎成了麦克白灵魂的指挥者, 麦克白一有胆怯的表现, 她就鼓励他无畏地干下去。直到麦克白振作起“man”的刚强勇气, 意欲一拼到底时, 她才会偃旗息鼓不再叫嚣。至此麦克白仍然远远不及夫人的男人般的冷静从容。
但在第二幕第三场, 在参加关于侦破血案真相的商议之前, 麦克白饶有意味地说道:“赶快穿上战士的衣服” (let’s briefly put on manly readiness) 。”这里通常把“manly readiness”解释成麦克白披上掩饰自己奸恶的伪装, 扮作为邓肯王的遇害无限痛心的忠诚家仆, 用虚伪的悲哀来骗取人们的信任。但另一方面似乎也预示着麦克白决意由此改头换面, 即将成为夫人理想中刚强的“man”。而事实上, 麦克白在身披“战士的衣服”之后, 勇气倍增, 为了实现自己谋朝篡位的野心, 继而一不做二不休, 变得更加残虐无道了。
第三幕, 麦克白夫妇分别已是国王和王后了, 但困扰他们的依然是班柯的存在。为了消除对班柯的深切恐惧, 他雇用了刺客。正像麦克白夫人唆使丈夫刺杀邓肯王时一样, 麦克白也成功利用了刺客怕被称作懦夫的心理。先是诱使刺客反省“我们是人, 总有人气 (We are man) ”, 后又点化刺客通过暗杀班柯来证明自己“man”的勇气。这次他没有事先向夫人通报如此恐怖的筹划, 并且对于夫人的疑问, 他也只是搪塞, 认为最好不必知道, 而且等事成之后还会得到鼓掌称快。这与之前暗杀邓肯王后对夫人强烈依赖的精神近乎错乱的麦克白简直是判若两人。自从披上“战士的衣服”后, 麦克白的“man”勇气真的是与日俱增, 不仅渐渐摆脱了夫人的颐指气使, 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让夫人惊奇。
麦克白努力渴望成为刚强的“man”, 但内心的起伏波动持续不断, 身上的人性依然在冲撞。班柯的亡灵出现在宴会上, 麦克白的精神再次几近崩溃, 继而又被夫人质问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Are you a man) 。麦克白夫人嘲笑他的冲动情绪简直就如同冬日的火炉旁, 听老祖母讲故事的孩童一般, 不过是在伪装恐惧。在夫人看来, 班柯的亡灵和那把只有麦克白才看到的短剑一样, 都是麦克白内心恐惧的外在表露。麦克白仍然没有足够的刚强勇气, 仍然不是一个真正的“man”。麦克白忍受不了班柯的亡灵, 只要亡灵不出现, 他就能逃脱良心的谴责和拷问, 敢作敢为。因此, 当亡灵离去后, 他便自言自语:“勇气又恢复了 (I am a man again) 。”这里, 为满足贪欲而采取的不义之举变成了是为了考验麦克白的勇气与胆量而采取的行动, 野心与决心的冲突替换成了懦弱与勇气的搏斗。
第三幕末, 麦克白已被人称作暴君;第四幕初, 连巫女们都称他为恶人。麦克白听了幽灵们的预言, 虽然接受了切实的保证, 但仍然难以拂却内心的不安。因为他知道班柯的后裔一定会在这个国土上称王。麦克德夫逃奔英格兰的消息就像是注射到麦克白身上的鸡血, 促使麦克白开始了他那恶魔般的疯狂行动。他要去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把费辅攫取下来;把他的妻子儿女和一切跟他有血缘之亲的不幸的人一起杀掉。他发誓从这一刻起, 心里一想到什么, 便要立刻把它实行, 没有迟疑的余地;现在就要用行动表示意志——想到便下手。麦克白积重难返, 一想到大势已去, 一想到阴谋泄露后将要遭到惩罚, 他的心态行将崩溃, 巴望早一天终止良心与野心交战的内心痛苦。此时我们已经看不到优柔寡断、充满人情乳臭的麦克白了。他已由一个踌躇不决、畏首畏尾的猫儿骤变为一个敢作敢为、有着果敢执行力的“man”, 完全合乎夫人理想中的刚强的“man”了。
如果说此前麦克白弑君篡位、爬上权力的顶峰, 是为了成为夫人理想中的“man”而进行的艰苦努力与不懈追求, 那么现在麦克白堕落为毫无人性、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则是他个人欲望和野心在夫人的怂恿和蛊惑下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的结果。
为了让观众看到麦克白的卑劣和险恶, 莎翁特意把“man”用于对忠臣麦克德夫的描写加以对衬强化。剧中麦克德夫看穿了麦克白杀害班柯并且嫁祸于马尔康的阴谋;尽管接到了通知, 仍然拒绝出席麦克白在斯贡举行的加冕仪式, 甚至出言不逊。而且唯独他在班柯遇害后仍然忠心耿耿, 正直无私。为了正义的事业, 国家的安宁, 置妻儿安全于不顾, 毅然追随王位继承人, 紧握着利剑, 像好汉子似的 (like good man) 维护被蹂躏的祖国。即将讨伐叛贼所率不义之师时, 麦克德夫拿出了他那男子汉的气概, 坚守着他的人类的情感 (I must also feel it as a man) 。铮铮铁骨, 硬朗地凸显在读者的视野, 耸立在麦克白的面前。剧中真正刚强的男子汉形象, 观众了然于心。
麦克白在经历了杀人无数的虐行之后, 最后完全变身为一个恶魔, 虽然实践了夫人的理想, 但已经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了。剧初我们看到的麦克白夫妇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麦克白常用“my dearest love”称呼夫人, 虽然二人狼狈为奸, 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但似乎也是团结一心欲成就一番事业。受夫人唆使, 追求“man”的刚强气魄的麦克白, 当真正实践了麦克白夫人的对“man”的要求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夫妻之间的恩爱惨遭破坏、荡然无存。在剧末, 一个精神失常, 一个行为癫狂, 甚至于备受恐怖折磨几近麻木的麦克白在听到夫人去世的消息时, 既没有了伤心的泪水, 也没有了愤怒。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戏剧 (中英对照) 丛书·麦克白》,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版, 第6页。
[2].张世红:《麦克白:权欲与野心的牺牲品——浅析悲剧〈麦克白〉》,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1) 。
[3].阿尼克斯特著, 安国梁译:《莎士比亚传》, 海燕出版社, 2001年版。
[4].颜学军:《作为悲剧主人公的麦克白》,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4) 。
[5].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关键词]麦克白形象高贵的人格行善与作恶悲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49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在人性探险方面突进得最深刻、最奇崛的一部剧作。其中的麦克白形象,既十分英勇、高贵,令人崇仰,又十分残酷、凶恶,令人憎恨。善与恶、美与丑在他身上难解难分地缠绕在一起,让人在惊讶、困惑中几乎要迷失索解的方向。以麦克白形象的复杂、深邃,要全面地评析他绝非三五千字所能胜任;这里只围绕一个问题——麦克白何以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谈一点看法。 麦克白为什么能成为悲剧主人公?对此,有的论者认为,是“人性与魔性的激烈冲突把麦克白推到了悲剧主人公的地位”;有的论者说,麦克白“弑君后内心无法摆脱的恐惧、痛苦及其在观众心中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便足以使麦克白成为悲剧主人公”;有的学者则认为,麦克白“跨进地狱之门的过程中所经受的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精神搏斗”使他无愧于悲剧主人公之名。这些观点各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与理论根据,也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如果严格地面向剧本本身,兼顾局部分析与整体洞观,那么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从总体上说,《麦克白》是一个善良、高贵而博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关于作恶的深度想象;作为这种想象的触媒与结晶,麦克白虽有异常邪恶的一面,但内里不失剧作家“固有之血脉”。麦克白凭自由意志作出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但始终以剧作家自己灵魂的眼睛审视着已做的一切。他那种强烈的灵魂意识,高贵、坚强而又不断反省、略显犹豫的性格,以及高度清醒的自我意识,是与剧作家本人息息相通的;也许正是这些相通点,决定了麦克白必然经历一次次酷烈的精神冲突,必然只能是麦克白,必然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杀人魔王。 于是,剧本一开始我们就看到,麦克白成为一名英勇高贵、功勋卓著、受人敬仰的大将军后,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内心那“黑暗而幽深的欲望”。当女巫把他的篡位野心从意识深层带到意识表层、他的脑中“浮起了杀人的妄念”时,他的心“全然失去常态,怦怦地跳个不住”。这说明他的心灵既有恶性又有未泯的善性;或者说,他灵魂深处那一双冷静地审视善恶的眼睛并不曾缺席。虽然他的“跃跃欲试的野心”驱着他“不顾一切地去冒颠踬的危险”,但理性还是告诉他“不要进行这一件事情”。他对夫人说:“我的名声现在正在发射最灿烂的光彩,不能这么快就把它丢弃了。”但麦克白夫人——其实是麦克白本人灵魂深处的另一个声音——激励他说:“你宁愿在你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的后面吗?”血性男子汉最不能容忍的是懦弱,于是麦克白听毕就拿定主意,去干下了那件震惊人寰的罪行。 一个人杀人后会出现怎样的精神状态?如果这个人自以为本性善良、本心清白,只是由于受了命运的引诱、他人的教唆才去犯罪,那么他也许会觉得罪行不是出自他本性的,他的本性仍然是善的,因而无需自责,也无需承担——可这是怎样的自欺与怯弱!与此不同,麦克白深知自己内心里就有“黑暗而幽深的欲望”,他是在自由自觉的状态下放纵自己的野心去犯罪的,因而罪行不是源于别的,而正是源于自己罪恶的本性。出于这种意识,麦克白没有把罪行推给命运,也没有归咎于他人,而是独立地把它承担起来。可那是怎样阴郁而痛苦的承担呢?犯罪之后,麦克白的心灵再也没有一刻安宁,他仿佛时刻听到一个声音在喊着:“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他心惊意乱,自询自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点点的声音都会吓得我心惊肉跳?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 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已浸透了罪恶的汁液,无论怎么清洗也无法洗净;一种沉重的罪恶感压在他心上,使他时刻感到出离恐惧,万分痛苦。他甚至觉得,他的灵魂几乎要挣脱他自己意志的控制,要挖出他的眼睛,对他罪恶的肉身实行报复。一时间,他觉得“人生已经失去它的严肃的意义”,“荣名与美德已经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只剩下一些无味的渣滓”;他甚至羡慕起那被杀死的人来,“我们把别人送下坟墓去享受永久的平安,可是我们的心灵却把我们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使我们觉得还是跟已死的人在一起,倒要幸福得多了”。 但麦克白是一个异常坚强好胜的人,即使命运要捉弄他,灵魂要报复他,可只要血性的生命还在,他就一定要在世间树立一个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形象。对于自己的行为,他内心虽感到罪恶、恐惧,但并不后悔:“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又派人刺杀了可能知道真相的班柯。杀了班柯之后,他的心灵又一次感到万分恐惧,但只要勇气稍微恢复过来,他仍然决定犯罪到底:“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不愿过使人厌倦的生活,而一定要冒险,犯罪,再冒险,再犯罪,以求在此过程中领略人生最高的快感。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当然可以说“踏遍地狱也找不出一个比麦克白更万恶不赦的魔鬼”,但如果撇开道德评价,仅就其人格、性格而言,是不是可以看到某些高贵的东西? 随着杀的人越来越多,麦克白的性格越来越残忍,内心的恐惧与绝望也越来越深。在第四幕,麦克白已陷于阴谋暴露、众叛亲离之境,便主动去找女巫咨询。“你要残忍、勇敢、坚决;……你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不要关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担忧有谁在算计你。”女巫的这些话实际上可看作是麦克白自己鼓励自己的话。正因为心里很恐惧,他才需要自己鼓励自己。在第五幕,麦克白一面说:“我的头脑永远不会被疑虑所困扰,我的心灵永远不会被恐惧所震荡”,一面又说:“我的生命已经日就枯萎,像一片凋谢的黄叶”,这更加透露出他自励背后的绝望与悲哀。事实上麦克白从一开始就知道女巫的话不是吉兆,自己的结局并不美妙,但他就是想上演那场“帝王登场的正戏”,要把自己的人生拿去心惊肉跳地表演一回。妻子的早死,使他尤其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行将沦入虚无,但对自己人格的高贵仍然充满信心。当他看到勃南森林向邓细嫩移动,知道败局已定,但不愿逃走:“吹吧,狂风!来吧,灭亡!就是死我们也要捐躯沙场。”不久在战场上他遇到不是妇人所生的麦克德夫,明知交战必死,但仍然说:“虽然你偏偏不是妇人所生的,可是我还是要擎起我的雄壮的盾牌,尽我最后的力量。来,麦克德夫,谁先喊‘住手,够了”的,让他永远在地狱里沉沦。”最后他像个悲剧英雄一样战死了,未必死得其所,但死得壮烈。 综观全剧可以发现,在第一幕、第二幕中,麦克白身上的确存在着“人性与魔性的激烈冲突”;但从第三幕开始,他心里已不存在两种对立意志的斗争。读者或观众也不再能够同情或怜悯他,而是不能不被他那种异常坚强的、前后一贯的人格所震惊。如果说人格的高贵唯一地在于顽强地把自己的自由意志贯彻到底,那么麦克白的人格可以说是相当高贵的。像他这样的人,如果决定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将同样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男子汉。 别林斯基说:“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他包含着胜利与失败两者的可能性,如果是另外一个方面,他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一看法是相当精辟的,但笔者认为:麦克白的深刻与强大,并不在于“他包含着胜利与失败两者的可能性”,而在于他那种坚强而高贵的人格;这种人格同时包含着行善与作恶的两种可能性,并且,如果他选择前者,他完全可能成为一名功泽世人、彪炳史册的大英雄。因此,麦克白的悲剧,是一个高贵的人格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如果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麦克白》是“把高贵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麦克白》是一出大悲剧,麦克白是一个悲剧主人公。
“命运”是什么东西?当巫女预言麦克白将会当上考特爵士并最终成为苏格兰王的时候,麦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随后的消息却是邓肯册封其为考特爵士,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巫女的预言了。麦克白相信自己命中注定会成为苏格兰王,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麦克白弑君谋反,在这一过程中,麦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诚、善良等信念最终没有敌过权力的诱惑。
麦克白如愿以偿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运”的名义杀戮,却又想反抗“命运”。正是因为麦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预言,所以才弑君,同时他也相信了巫女关于班柯的后代将为国王的预言,所以才想杀掉班柯及其子。这种行为的结果是悲哀的,因为刺客最终也没有杀掉班柯的儿子,在麦克白看来,这似乎在应验所谓的“命运”。
于是麦克白再次求教于巫女,幽灵告诉他“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否则麦克白不会失败。于是麦克白勇敢、残忍的接受了王子马尔康带领的英格兰军队的挑战。最终麦克白失败了,似乎是因为“勃南的树林移动了”,而且麦克白也是死在所谓的“非妇人所生”的人手上,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命运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转。
《麦克白》的行文始终存在着“命运”这一暗线,然而,何谓“命运”?难道命运不是自己选择的吗?如果麦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预言,很难想象他会弑君谋反。那样这场悲剧还会存在吗?我坚持认为,所谓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人们自己作出的。麦克白对权力的野心使其轻而易举的相信了巫女的对自己有利的预言,但是却又想反抗对自己不利的“命运”,这不失为一种讽刺。我们无法责怪麦克白,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抵御不住的诱惑。很多情况下,“命运”只是借口,为我们做出的选择进行辩护的借口。成功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圣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失败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错误本身。
李思瑶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它讲述了将军麦克白因听信女巫谗言,认为自己可以当国王,便弑王篡位,将善良的邓肯杀害。又因为猜忌残忍杀害朋友、朝臣,成为一代暴君,最终被正义力量打败的故事。我觉得它的悲哀不言而喻:善良的麦克白被女巫蛊惑,在野心的驱使下由勇敢变为了冷酷无情,并残忍杀害许多无辜生命,不思悔改。最后这个选择相信预言的人最终也死于预言中的结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野心”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可左右你一生的神秘力量。起初麦克白“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巨大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在女巫的诱惑和妻子的怂恿下,麦克白痛下杀手,接连犯罪。虽然在他登上王位的那一刻,巨大的财富、权力满足了他的野心,但自己犯下的种种罪恶使得他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本真,变得猜疑、冷酷、坐卧不安,最终被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致死。野心其实是应该有的,但在于你如何实现它。犯下滔天大罪或是脚踏实地坚持奋斗,在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你便会有正确坚定的选择。而野心这个神秘的力量同时需要你合理地操控它,因为它是你走向成功的动力,也可能是将你推入泥沼的巨大力量。当今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难道是不懂这个道理么?确实明知故犯罢了。
麦克白曾经是一个英勇的人,在战胜吼凯旋而归的途中,因巫师的预言使他改变了,他从一个忠实的臣子变成了一个弑君的逆贼,他不择手段让自己登上王位。当他当上国王后开始了的暴政,为不留后患先后杀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们的家人,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最终使他走向灭亡。
名利对人类的腐蚀,常常让自己迷失,忘记本来的目标与位置。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请求部落首领给予他一块土地,首领告诉他在太阳落山之前走会原地,在着期间经过的地方全都属于他了。结果因为那个人的贪心而累死在路上。那个人不会回来了,名利为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难免遭到名利的洗礼,名利是否会为你选择一条不归路取决与心态。
众观中国历史,视名利如鸿毛的伟人不计其数。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那个年代也曾涉足仕途,但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名利如粪土,在田园过着令人魂牵梦绕的生活,不做名利的木偶任由它摆布。
还有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曾获得中国国家科学奖的等奖500万奖金,他这些名利并为阻断他的前进之路,他的新成果不断涌现。
可见名利不是人生的全部,面对名利不要崇拜,摆脱名利的枷锁,照样能潇洒快乐的生活。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千的世界,看淡一些名利,生活会轻松快乐的。
篇二:麦克白读后感
读了《麦克白》之后,我的心情沉重下来。
《麦克白》写的是一位叫麦克白的功名显赫的爵士,为了能登上王位,杀死了国王和好朋友,最后被人杀死的故事。
麦克白功名显赫,本来获得许多荣誉,本来能安度一声,只因为三个女巫的预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凄惨的结局。真是因为他遇见了三个女巫吗?不,女巫的预言只是一根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的欲望。
女巫说他会成为未来的国王,他便不择手段地想要成为国王。内心的欲望之火,却被女巫一句话点燃了。于是,欲望之火愈烧愈烈,最终,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欲望杀死了。
麦克白之死,告诉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自身的欲望能成为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也能成为悬在头顶的一把刀。有的人想要升职,想要高官厚禄,便努力奋斗,最终达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钱,便铤而走险,去偷、去抢,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也能通过罪恶的手段予以放任。谁都会有一丝贪婪,都会有一丝邪念。对于这种不好的欲望,我们必须立刻拔除,否则,养虎为患,终为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国》中关羽之死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少了刘备义子刘封的支援。孟达劝刘封不去支援,因为关羽骂过他。刘封便按兵不动,结果还不是被刘备斩了?刘封何尝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恶果?只是孟达一句话,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长,使他向邪恶妥协。孟达不正如女巫,刘封不正如麦克白吗?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它能为你提供动力,也能把你推入无底深渊!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灵!不然,麦克白和刘封的旧辙,又将被人重蹈!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
篇三:麦克白读后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诗人,被称为时代的灵魂。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部诗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而《麦克白》是最短也是最悲惨的一部,讲述了一位战争英雄在妻子的挑唆下沦为懊悔无及的罪人的故事。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深刻和最成熟的邪恶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他的灵魂原本有善与美的一面,然而在野心和欲望的不断吞噬下,他善良的本性渐渐泯灭,取而代之的是心底不断滋长的邪恶念头。他一面作恶,一面恐惧、悔恨,但是野心和欲望占了上风,最终正不压邪,导致了麦克白悲剧的命运。
《麦克白》情节较为简单,作者却不惜浓墨重彩,在据本中使用大量的独白来刻画麦克白的心理活动,从而把笔锋从残忍的谋杀转到诛心上来,通过对麦克白日夜饱受良心的谴责,身陷痛苦而不能自拔,直至精神失常这一过程的描写,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发人深省。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意象烘托剧情。这出悲剧的主导意象是血和黑暗。麦克白在暗杀国王后冷酷而狂妄地说: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虹呢。整个剧本充沛着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笼罩着黑暗和邪恶。然而光明终归要冲破黑暗,善终归要战胜恶。正义的力量浩浩荡荡,最终推翻了暴君的统治。这个故事虽然情节悲惨,但结局却较作者其他悲剧更让人看到正义和希望。
莎士比亚运用高超的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原本尚存善念的人堕落为杀人恶魔的过程。麦克白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每一幕独白即是他内心的斗争,是善与恶的斗争,是良心与野心的斗争,是理智与欲望的斗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面对诱惑,我们良心的天平也会左右摇摆,内心相矛盾的两个自我也会斗争,我们应该坚持善良的本性,做一个从善的人。
篇四: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讲述了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因为听信巫女的预言而弑君谋反当上了苏格兰的国王,同时又因为惧怕命运而杀害自己的好友,导致众叛亲离,麦克白最终也没有逃脱所谓的命运。
命运是什么东西?当巫女预言麦克白将会当上考特爵士并最终成为苏格兰王的时候,麦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随后的消息却是邓肯册封其为考特爵士,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巫女的预言了。麦克白相信自己命中注定会成为苏格兰王,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麦克白弑君谋反,在这一过程中,麦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诚、善良等信念最终没有敌过权力的诱惑。
麦克白如愿以偿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运的名义杀戮,却又想反抗命运。正是因为麦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预言,所以才弑君,同时他也相信了巫女关于班柯的后代将为国王的预言,所以才想杀掉班柯及其子。这种行为的结果是悲哀的,因为刺客最终也没有杀掉班柯的儿子,在麦克白看来,这似乎在应验所谓的命运。
于是麦克白再次求教于巫女,幽灵告诉他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否则麦克白不会失败。于是麦克白勇敢、残忍的接受了王子马尔康带领的英格兰军队的挑战。最终麦克白失败了,似乎是因为勃南的树林移动了,而且麦克白也是死在所谓的非妇人所生的人手上,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命运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转。
《麦克白》的行文始终存在着命运这一暗线,然而,何谓命运?难道命运不是自己选择的吗?如果麦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预言,很难想象他会弑君谋反。那样这场悲剧还会存在吗?我坚持认为,所谓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人们自己作出的。麦克白对权力的野心使其轻而易举的相信了巫女的对自己有利的预言,但是却又想反抗对自己不利的命运,这不失为一种讽刺。我们无法责怪麦克白,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抵御不住的诱惑。很多情况下,命运只是借口,为我们做出的选择进行辩护的借口。成功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圣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失败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错误本身。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部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指言词和歌曲,“其中之一”指形象,其余三者指情节、性格和思想。在悲剧的六个部分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既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而性格则占第二位。莎士比亚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分法来安排他的《麦克白》。《麦克白》分为五幕,包括:a Prologue, Episode, Exodus, Parodos和Stasimon。它虽然缺少第六部分歌曲,但它并不影响它成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麦克白》悲剧,因为它仍然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的基本组成原则,“The ideal arrangement of action into a plot is Exposition, Inciting Action, Rising Action, Turning Point (Cli鄄max) ,Falling Action, and Denouement.”《麦克白》遵循着这些步骤,不时推出一个新的问题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戏剧性的张力,一个悲剧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时刻保持观众的注意。
2.《麦克白》的情节
为了使《麦克白》的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莎士比亚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悲剧必须包含顺境、发现和行动的突转进行创作。《麦克白》的顺境和突转是由三个巫婆带来的。虽然她们从来没有告诉麦克白做任何事,也没有迫使他犯下谋杀行为,但她们的预言刺激了他对王位的欲望并增强了他的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发现就是悲剧中启发观众的点,通过串联它们观众实现了对剧的整合。In Act V scene 1, Lady Macbeth is found sleep walking muttering the lines of reas鄄surance she gave her husband after they murder of Duncan and Banqou,“What need we fear who knows it, when none can cal our power to accompt?” (lines 40-42) and“I tell you yet again, Banqou’s buried” (lines 66-67) .通过这一悲剧情节,观众会明确摧毁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正是他们自己的罪恶行动。最后,突转是马克朵夫杀死了麦克白。在整个剧中麦克白受腐败的雄心驱使,即使自己屈服于邪恶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最终却是他自己的野心杀了他。如上所述,一个悲剧的情节必须是一个崇高的和完整的行动的模仿。《麦克白》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期望。
3. 麦克白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重视情节但并不轻视性格,他把性格摆在悲剧六个成分的第二位。他认为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行动又是由某些人物表现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个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悲剧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合适;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性格必须一致。而性格的这些特点,便决定了悲剧人物的品质与行动的性质。麦克白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突转前,麦克白性格善良;突转后,麦克白为了保持性格一致,思想分裂,导致自身的灭亡。
4. 麦克白的悲剧性
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最后提出,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为此,他要求诗人在事件的安排上要做到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和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悲剧完美的布局应是单一的布局———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麦克白》在情节上的关联,我们可以说麦克白遵循了亚里士多德规定的悲剧的特有属性。他是由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典型,在戏里有证据表明麦克白开始是一个好人。如在第一幕的第二场,莎士比亚对他的勇气评价很高:Shownin such diction as“brave Macbeth”and“noble Macbeth”。而后面几场,女巫的出现给麦克白带来了顺境和突转。《麦克白》按照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结构来发展,悲剧英雄必须接受有顺境转入逆境的命运,而突转过后便是悲剧的落幕。
5. 结论
如上所述,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与我们相似的人,所以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麦克白在出场时是一位勇将,他的品质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剩则会遭受毁灭。巫婆的预言诱发了麦克白的突转,把原本高大的形象变成伪君子,这种人物的反差引起了观众的同情,而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特性。
参考文献
[1]亚当斯 (Adams, H.) , 瑟尔 (Searle, L.) 主编.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 (上、下) (第三版) (影印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2][英]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麦克白.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7.
【关键词】性别 权力 根源
2005年是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之一《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1000岁的纪念日,这位主人公现实中是苏格兰的国王(1005-1057),但他真正为人所熟知还是因为莎士比亚的这部剧作。这部剧主要讲的是麦克白如何通过谋杀前国王邓肯而夺得王位,但是正是因为对权力的渴望最后导致了他的堕落及灭亡,也可以说此剧是关于一个勇敢的战士最终如何成为一个暴君到最后身首异处的故事。实际上,这个主人公虽然来源于历史人物,但是是莎士比亚根据英国喜好改编过的,他也在这部剧里面清楚的表明了自己的性别权力观。男权思想根植于他的思想中,他认为世界的统治者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本文就是要通过分析来揭示他的这种思想。
一、国家的统治者还是男人
在《麦克白》里,政治舞台就是为男人准备的。这部剧中有三个国王,三个都。是男人。第一个,苏格兰国王。在莎士比亚的描述当中,国王邓肯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他把他的思想通过这位国王对立面来表述,从而显得更加有说服力,比如说在第一章第九场,麦克白说道,“这个邓肯对自己的皇权又有所保留,在他的位置名誉甚高,他的道德情操好像就像天使,如同喇叭一般为他被谋杀的事件添上难以置信的一句。还有那些怜悯,好像是一个赤裸裸的新生儿在狂风中走路,天堂里的胖娃娃骑着马在空中飞快掠过将每双眼睛里的恐惧拿去,用那些眼泪没了狂风。我根本没有理由让我的意愿继续下去,我的野心好像就像一只马在跳起时摔倒在另一匹马背上一般!他的德行将像天使一样奔走呼号,替他求情让他免遭此横死厄运”从这些话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就是邓肯是一个多高尚的人,尽管是想要除掉他的人也难以遮掩他的美好的德行,所以邓肯是莎士比亚塑造的第一个伟大的男人形象。第二个就是麦克白。为什么麦克白在得到王位之后是如此急切的想要除掉班柯,那是因为对麦克白来说,他杀人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要夺取并且维护皇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三个就是邓肯的儿子马尔康,在得知麦克白统治荒淫无道,陷人民于水火之后,他回到苏格兰,在仁慈的英国的帮助下夺回了王位。在成功之后,他马上就进行了犒赏功臣以及肃清运动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这部剧中,男人才能代表王权,王权的更替也是由男人来进行。
二、女人处于权力的边缘
世界上只有男人和女人,所以莎士比亚在展示男人是权力中心的同时他也要提及女人当时所处的状况来突出男人的主导地位,比如说像麦克白夫人。她深深爱着麦克白,但是也是一位非常有野心的女人,这从她极力想让麦克白夺取王位的行可以看出来。从严格意义上来将,这位夫人不是谋杀邓肯的凶手,因为她从来没有亲自实施这一行为,她对谋杀这种行为很恐惧,因为她发现邓肯睡着时看着特别像她的父亲。实际上女人在那个时期有着符合男性道德观价值观所规范的女性形象的内在规范和价值欲求,即温柔、善良、贤惠、格守礼节等,以及对男性的依附和归顺。
但是这个女人又有着男性所不及的聪明才智和政治魄力,为了帮助她深爱的丈夫谋取王位,她必须心狠手辣,不惜代价。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想自己变成男人,因为在那个时代,女人是不可能成大事的,所以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扶持她的丈夫身上。但是麦克白成功以后,仍然继续杀戮,而她却最后良心发现,想擦干净自己手上曾经染上的鲜血。因为女人的善良本性以及曾经的邪恶心理同时汇聚在她一个人思想当中,让她的内心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至于这个人们普遍认为比较阴险狠毒的女人最后选择自杀。麦克白夫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让人们能够意识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女人会显得多么的脆弱和可怜。
三、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及其在剧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伟大的剧作者,而这种文学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的体制下进行的,基督教思想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思想,就不能充分的理解西方文化,而《圣经》是基督教思想的代表作。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很多基督教的思想,没有《圣经》,就没有莎士比亚,例如《圣经》上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应该顺从自己的丈夫,主人,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这一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包括《麦克白》。在这部剧中并没有提及麦克白夫人的家庭生活,但是却详细描述了她是如何帮助自己的丈夫登上王位的,那这个女人太能干,干预了男人的事业,她的行为跟基督教思想是违背的,那她的命运在如此信奉基督教的莎士比亚笔下肯定就会是悲剧。
总之,这么多年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赞美是最多的。他既是一个既顺应时代潮流,又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在《麦克白》这部剧中,他就抓住了时代的精髓,男权思想是根植于他脑中的,这是由于社会以及个人思想决定的。但是如果一场战争没有女人参加,那这场战争还有意义吗?
参考文献:
[1]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郝澎.基督教与圣经[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3]朱生豪.麦克白[M].北京:北京图文出版社,2005.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创作于16。15世纪初的英国仍处于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提倡君权神授。当宗教与皇权被联系到一起时,虔诚的教徒便会无条件地信任并服从他的君主。既然君主是天神派来治理人间,他的意志可以全权代表自己所信仰的上帝,那么君主的决策又怎么可能发生任何微小的偏差呢?这是上位者利用宗教“净化人心”的效果,稳固皇权的重要手段。那么既然君主的皇权是命中注定的,他能够登上皇位,受人敬仰,是上天安排好的,非自己能力所左右,同样作为人类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命运也一定是注定的,即使人们认为自己是凭智慧与理智做出决定的,其实周围的环境与所供的选择,影响判断的因素都是安排好的,导致的结果也不可能改变。
这样命定说的思想在《麦克白》这部戏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三个麦克白路遇的女巫就是未来的揭示者,她们所预言的会一一被实现。她们预言麦克白会荣登皇位,麦克白便弑君夺位;她们预言麦克白的皇位不会被颠覆,除非勃南的树林向邓西嫩进军,果真推翻了他的统治;任何女人生的都无法伤到麦克白,他最后死在了一位剖腹产而生的将军手中。令人感到恐惧的发展,所能体现的不是巧合,而是命运。
而三女巫从另一种意义上也是命运的引导者。在遇到得胜归来的麦克白后,她们先称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这是他已有的头衔;其次称他为考特爵士,此乃他击溃敌军和叛徒后将要获得的赏赐;最后才称他为王。当一个人突然被预言为国王时,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不可置信,但如果在此之前先以已有的和即将要得到的荣誉作为铺垫,这般,即使再忠诚的臣子内心也会生出疑虑,而嫌隙是背叛的第一步。历史上多如牛毛的离间计的例子是最好的例证。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欲望,正直的人将其压制,关闭在人性深处,可即使藏匿的再深夜是存在的,它就像盘踞在人性深处的一条蛇,一旦诱饵足够吸引,它就吐着信子滑了出来,将理智绞得窒息,主宰整个躯体,麦克白曾经也是忠诚的将军,为国作战,奋勇杀敌,但得知自己将继承皇位后,他的野心就星火燎原了。可对于弑君篡位一事麦克白还是怯懦的,也由此有了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与谋划。我认为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欲望的具象化,她不断地在催促,迫使麦克白犯下大逆不道的错误,一步错步步错,麦克白在她的引诱下走上了杀戮和毁灭的深渊。
预言也在麦克白的心中埋下隐患,最终导致了麦克白的失败与死亡。三女巫预言到麦克白将登上皇位,但他的子孙却不会继承,反而班柯――另一位爵士会是世代帝王的父亲。一旦篡位成功,曾经的利益共同体就成了心腹大患,时刻害怕得之不易的皇位被他人运用相同的手段夺回,为斩草除根,稳固权力,他开始了不停的杀戮,权力与鲜血一旦堆积成山,越多便惯性越大,不容易刹车,终会因过重,速度过大而撞的粉身碎骨。所以从麦克白手沾鲜血起,他就注定会因激起民愤而遭反抗与推翻。
他的生命好像烛焰忽灭,了无意义。
在这个悲剧中麦克白和他的夫人都没有完全丧失掉人性,那无休止的欲望和过分顾虑的良心交织成一张网,逐渐让麦克白夫人窒息,而无上权力对人的腐化作用在麦克白身上也得到了登峰造极的体现。他杀死邓肯后夜不能寐,感叹:“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这是他良心上的自责。可后来他变得越来越残酷,大开杀戮:杀邓肯的卫兵;杀原先的好友班柯大将,还要杀其儿子;杀臣子麦克杜夫未遂,就杀了他的妻子儿女。总之,凡是他疑心会威胁到他的权威的人,都格杀勿论。一时间,臣民们都活在恐惧之中,人人自危,唯恐“自己还不知道,就已经蒙上了叛徒的恶名”。
但获得了至高无上权力的麦克白没享受到丝毫的快活,而是感到生命的意义已经停止:“要是我在这件变故发生以前一小时死去,我就可以说是活过了一段幸福的时间;因为从这一刻起,人生已经失去它的严肃的意义,一切都不过是儿戏;荣名和美德已经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剩下来的只是一些无味的渣滓,当作酒窖里的珍宝。”麦克白夫人也很失望:“费尽了一切,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麦克白感到心灵被“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
【麦克白有感】推荐阅读:
麦克白读后感1000字作文09-25
申请会议麦克风11-03
分布式麦克风阵列定位方法研究12-04
白龙山游记作文11-09
白公鹅教学案例05-24
白夜行读书心得感悟07-23
白蝴蝶之恋教案05-31
四年级上册《白公鹅》教案07-01
白蝴蝶之恋-教学教案10-05
名著白夜行读后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