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共8篇)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篇1

班级:08城建建筑一班 姓名:何非学号:0829002011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与住房制度改革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强大推动力。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力地支持了住房制度改革。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式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系统地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改革思路,对住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进行了通盘的改革设计。从而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幕。回顾我国房地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另一方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一下五个时期:

第一,初步形成时期

也就是1978年到1991年。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是否了解,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当中,其实我国是没有房地产业的,也没有房地产,有的只是建筑业。当时城镇住房是由国家统一建设,建好了之后不出售,而是由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学历和职务进行排队分配。分配之后的房子,国家只是象征性的收取比较低的租金,近乎无偿使用。在这种住房的体制下爆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投资是有去无回的,而且收的比较低的租金是不足以支付房屋日常使用和修缮的。在1980年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国务院提出了住房改革制度,也就是准许私人建房、买房、售房,不但是已经新建的商品房可以出售,已有的房子也可以出售。

也就是说从1978年到1991年期间,是房地产逐步形成的阶段。

第二,房地产过热时期

大家可以看到只有一年的时间,1992年到1993年,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于我们现在的地产大腕有没有了解,比如潘石屹就是在1992年到1993年一年的时间掘了第一桶金,在海南和北海,那个地方是房地产热持续高涨的地方。随后在1993年底的时候,由于国家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调控,把这个泡沫挤破了

第三,市场调整时期

经过了1993年,到我们整个市场的调整时间,就是1994年到1997年,1994年继续了1993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在1995年到1997年之间,国家继续执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1996年的时候,从我们的经济相对的短缺,已经发展到了经济相对过剩,职工下岗、企业倒闭的情况频繁的出现。在1997年的时候大家应该知道,1997年我们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

第四,市场萧条期

1994年到1997年是波动比较频繁的,应该说是房地产市场的箫条期。从1998年到2002年,我们出现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期,在这期间,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优惠的房贷政策和税收政策。

第五,宏观调控时期

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我们进入到了宏观调控时期,这几年我们清晰的感觉到土地政策的调整、税收政策的条件,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大力投入和建设。在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我们先遭遇了经济危机,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房价急剧回落,到2009年又上涨到了一个高点,2010年又频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尤其是从年初到4月底。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1990年到2008年整个利率变化的过程,大家就会看清整个房价的变化。1990年的时候,我们是历史上最高的利率水平,是年利率9.72%,这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可能还觉得5.94%已经很高了,1990年最高是9.72%,中间有一次回落是2002年的5.04%,5.04%是我们目前最低点的利率。大家可以看到,2008年12月23号5.94%是我们延续到五年以上的基准利率。在去年的时候,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针对5.94%利率贷款打七折,利率基本上接近于公积金的贷款利率。所以目前我们享受到的利率应该说是历史追低值,现在是七折利率。但是目前很多银行首套房已经取消了这个折扣,我们再次申请的时候普遍变到了8.5折。那么8.5折的利率,5.94%的8.5折应该是5.049%,也是2002年的最低点。这是从1990年到2008年的利率变化水平。我们看一下北京商品房均价的走势,从2000年到2007年:2000年的4771一直上涨到2007年的14411,2008年我们的房地产均价在2万以上,今年接近3万。所以大家从这个房价的走势可以看出来,现在即使房价陷入了低谷,但再降也不可能降到1.4万均价的水平了。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我们的房价上涨的幅度是223%。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

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人们所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于是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03年到达高峰,暴露出房价过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5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主要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2006年,成交量开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当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下雪的时候,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却是一片艳阳天,房价涨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长三角,结果导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

2006年的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以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为主。目前的房地产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以投资主导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由短期投资向中长期投资转变、由以土地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由以增量市场为主向以存量市场为主转变、由普涨普跌现象向有涨有跌现象转变、由笼统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篇2

随州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一) 孕育萌芽阶段 (1978年—1987年) 。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 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改革开放初期, 虽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 但是由于土地要素流通被限制, 房地产业发展缓慢。1984年9月, 随州市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 即随州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 同时开始规划建设随州第一个成规模的住宅小区——沿河小区。

(二) 缓慢起步阶段 (1988年—1997年) 。

改革开放, 为随州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住房建设开始脱离政府的统建、统配、统管的计划管理, 逐渐向商品房建设经营模式转变, 房地产业开始作为独立的行业进行经营运作。但由于受开发企业实力所限及房地产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 此阶段的房地产开发大多是一些零星开发和见缝插针式开发。

(三) 快速发展壮大阶段 (1998年—2009年) 。

2000年8月, 随州市由省直管市升级为地级市, 为迅速实现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跨越,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 旧城改造, 新区建设, 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2001年以来, 福建、浙江、海南等外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来随州投资房地产开发, 与本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融为一体,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开发热潮。9年来, 全市已建成及在建商住小区达34个, 其中单区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16个。自2006年开始, 该市城区通过严格市场准入、禁止零星批地、严禁私人建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 彻底杜绝了零星开发及见缝插针式开发, 市城区已形成成片开发、规模经营格局, 各小区绿化、景观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06年, 城区文峰都市花园、擂鼓墩小区还被评为省级优秀住宅小区, 实现了随州市省级优秀住宅小区零的突破。

房地产业发展成就

(一) 房地产业的兴起, 有力助推了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60年来, 随州从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县城发展到有近40万人的初具规模现代化中等城市, 城市在快速“长高、长大”。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大发展的结果, 同时, 房地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从1980年撤县设市后开始的烈山大道改造到地级市成立之初实施的解放路西段改造, 房地产业一直是随州城市建设新一轮大发展的引擎。

(二) 房地产开发业异军突起, 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自从1984年随州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工作步入正轨以来, 房地产开发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 198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公司仅1家。到2000年地级市成立前也仅发展到不到10家, 其中90%为国有企业。到2009年末, 全市开发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01家, 其中民营企业占82%。

(三)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96亿元, 是2000年的28倍, 年均增速为33.8%。2008年, 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41%。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 带动着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 特别是建筑业、建材加工业、装修业及其衍生的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四) 商品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自2000年地级市成立以来, 随州市商品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2000—2008年, 全市商品房开发竣工面积累计达到285.2万平方米, 年均增速为59.63%。1978年, 随州市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有3.1平方米, 2008年末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经扩大到41平方米, 是改革开放初期13.2倍。与此同时, 以香江商贸中心、舜井时代广场、香港街、澳门街等为代表的一批商业中心的建成, 为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1996年起, 随州市开始逐步探索建立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2007年—2009年, 该市连续三年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相继出台了《随州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随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住宅建设的意见》等, 初步形成了住房保障政策体系。2007年—2009年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13万元、3513户, 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和补贴标准逐步提高, 2009年对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三年间累计投入资金1.0872亿元建设廉租房1860套、9.3万平方米, 建设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

(六) 物业服务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 显现出盎然生机。

自2003年开始, 随着一批成规模的住宅小区的陆续建成, 该市物业服务迅速发展起来, 行业管理也渐趋规范, 相继出台了《随州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随州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随州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居住小区配套设施的通知》等规章政策。通过持续开展居住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完善小区配套设施设备、规范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行为等, 推动了全市物业管理服务快速发展。2000年前, 该市没有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物业服务企业, 到2009年,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到32家, 从业人员1200人, 在管房屋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 新建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100%。

(七) 房产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房地产市场发育更加成熟。

1998年该市房产中介服务行业仅有两家房屋评估机构, 到2009年, 全市共有房地产评估机构3家、拆迁公司6家、房屋经纪机构6家、白蚁防治房屋安全鉴定机构2家、房屋测绘机构2家。房屋中介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及服务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 该市先后完成了50多个项目的房屋拆迁任务, 拆迁房屋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支付补偿安置资金7亿余元, 建设安置用房80万平方米。大拆迁促进了大建设, 通过拆迁, 城区新建、扩建改造道路20余条, 总长90余公里, 建成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商业街区10个、住宅小区20余个, 改造“城中村”、“棚户区”10余处、修建休闲广场、娱乐园区10余处, 完成公用项目建设10余个, 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峰茗茶发展历程 篇3

5月

九峰公司正式成立

7月

九峰茗茶连锁店福州三店(鼓屏分店、东水分店、双福分店)同时开业

2005年

5月

创办茶业界第一份由企业创办的刊物《海峡茶叶通讯》,并由著名茶学家,茶界泰斗张天福题字,出版以来深受行业读者的欢迎。

6月

名店街分店开业。

2006年

4月

福州东街旗舰店开业

9月

福州双福分店搬迁到五里亭,五里亭分店开张。

12月

宁德店开业

2007年

11月

九峰茗茶入选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藏迷》巡演指定礼品茶

12月

九峰安溪桃舟生态茶园荣获海峡两岸十佳最美生态茶园

2008年

1月

1. “峰行天下”招商拓展战略在全国打响。

2.九峰公司与海峡都市报于九峰茗茶东街旗舰店联合成功主办“海都壶友会”,特邀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小龙、高丽君等莅临现场与广大紫砂壶爱好者互动交流,得到各界强烈关注和好评。

2月-5月

九峰连锁店陆续进驻安徽、浙江、广东、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各地分店陆续开业,不断向全国拓展市场。

6月

九峰公司启用新CI体系,进一步提升了九峰品牌的影响力。

7月

1. 九峰公司总部正式迁入九峰大楼,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政协副主席李祖可先生亲临现场为九峰大楼剪彩。

2.在万科·金域榕郡示范区接待中心,九峰公司与万科地产联合主办“漫步时光·紫砂茗香”紫砂壶鉴赏活动,活动特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尔康教授、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倪顺生等莅临现场。全国各主流媒体广泛详细地报道了此次活动。

9月

九峰茗茶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

10月

1.九峰公司总经理叶济德做客东南卫视《闽商闯四海》栏目,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九峰公司作为福州市5家企业之一参加在武夷山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12月

1.九峰公司总经理叶济德接受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杂志《商界》专访。

2.九峰在东南快报举办的“茗门盛典”颁奖仪式暨“百家茶企品牌高峰论坛”上荣获“福建乌龙茶十大品牌”。

2009年

1月

1.8日,九峰荣获“福建消费者最喜爱的茶叶品牌”。

2.15日,随着九峰河南西峡分店签约,“峰行天下”聚焦战略在河南地区成果丰硕。

3.22日,九峰公司荣获福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月27日

由九峰茗茶提供支持的福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会成立。

9月26日

由福建省青年商会主办、九峰茗茶、正祥地产联合承办的“青商问茶”大型紫砂活动隆重举行。

10月

在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九峰茗茶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

11月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宁德举行,九峰特装展位、九峰茶艺表演队隆重亮相。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莅临九峰展位,给予高度评价。

2010年

2月

1.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九峰茗茶当选此次会议指定用茶。

2. 九峰茗茶亮相武夷山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4月

九峰茗茶荣获“2009年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企业,茶行业只有三家企业获此殊荣。

5月

九峰茗茶亮相第三届世界闽商大会,成为大会礼品用茶,并深受与会闽商的赞许。

6月

九峰茗茶东水店重装开业,标志着九峰茗茶新一代装修体系正式启用。

7月

首届两岸竞争力论坛在福建福州召开,九峰茗茶当选本次论坛的指定用茶单位。

8月

“东南快报十周年精品纪念茶”品牌榜正是公布,九峰茗茶傍上有名。

12月

集生产、加工、展示、接待为一体的现代化会所——九峰茗茶茶文化体验会所正式落成。

2011年

3月

九峰茗茶品牌广告荣登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等媒体,品牌影响力再次提升。

5月

在京举办的“第13届中国特许加盟大会”上,九峰茗茶凭借不俗的市场表现,再度荣膺“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企业”称号。

7月

1.3-4日,“九年执着·峰行天下”九峰茗茶九周年庆典举行。大会盛况空前,成为中国茶行业2011年度最给力的企业年度峰会。

2.九峰茗茶推出别具一格的“九峰茉莉红”产品,引起茶界的高度重视。

9月

九峰茗茶携手工商银行福州鼓楼支行,举办“茗香紫韵”大型紫砂壶名家精品展。为期7天的活动中展出了268把从清朝到当代名家精制的旷世名壶,震惊茶业界及紫砂界。

9月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成立,九峰茗茶荣膺“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

2012年

5月

1.在2012第六届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暨紫砂工艺(山东)展览会上,九峰茗茶携其明星产品——创新茶89度九峰茉莉红闪耀亮相,成为本届展会最受欢迎的参展企业之一。

2.九峰茗茶随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代表团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本企业创新茶89度九峰茉莉红1号也随团走进了美国常春藤哈佛耶鲁布朗等名校。

6月

九峰茗茶北方区域运营中心在京正式成立,地址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马甸南路二号院福建驻京办八闽宾馆3F,总面积500多平米。

7月

1. 九峰茗茶黑龙江齐齐哈尔泰来分店签约。

2. 九峰茗茶进驻广东湛江。

3. 九峰茗茶董事长叶济德当选为福建青年商会新一届副会长,叶济德先生本人同时还当选为茶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篇4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

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发展规划。为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制定统一标准,1979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日用电器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电器工业局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3年,轻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市场需求变化预测的指示精神,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这一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从1983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1984年~1986年

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快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这是国家对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国务院以国发[1985]77号文件,批转计委、经贸委、轻工业部《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确定了“七五”计划期间42个定点厂,引进规模为842万台。9月,电子工业部承建的23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全部开通,实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国外技术设备生产的冰箱压缩机投放市场。

1986年,广州建成了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与此同时,北京也建成了从飞利浦设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这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对保证发展冰箱国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经贸委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三包的规定通知》,对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这6类家用电器(包括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家用电器)的三包办法做出了统一规定,1986年10月1日起实行包修、包退、包换。10月,国家决定把彩电国产化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七五”计划。12月底,颁发洗衣机生产许可证大会在上海召开,首推生产许可证制,当时共计43家企业和43个产品领取到生产资格证明。

1987年~1989年

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7月,中国彩电(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电)首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家用电动洗衣机及其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这一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以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展团的300多个家电制造企业参加了展览,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同年,琴岛—利勃海尔四星BCD-212升双门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双门冰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这是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10月,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结果揭晓,熊猫、金星、牡丹等58种型号的18英寸彩电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种型号22英寸彩电获一等奖。这次评比结果表明,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2月1日起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管理,并开始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京发布《彩电综合标准》,总共包括344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3个,行业标准171个,它的贯彻实施标志着中国家电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资建成的最大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被认证向美国出口的显像管生产企业。

1990年~1993年

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5月底,“第二届全国家电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家电行业最为宏大的展览会,展示了许多名优新产品,小家电品种数量占绝对优势。7月份,广东珠海压缩机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成功出口,这是中国压缩机行业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国“七五”期间规划的陕西咸阳、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4个项目全面投产,中国彩电生产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国电子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杭州冰箱厂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剂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鲜”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个企业的24个产品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10月底,轻工业部召开“房间空调八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房间空调发展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点生产之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年底,企业调整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北京的白兰、白菊电器公司合并,成立兰菊电器公司;同月,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CA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共有10个企业参加,中国展区引人注目。4月,青岛冰箱总厂经过DNV国际专家严格审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9001认证。5月,“全国集成电路设计(ICCAD)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确定了集成电路定点设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6月,青岛冰箱总厂上半年冰箱出口量达8万台,成为世界级供应商,同时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最多的厂家;天津空调公司与土耳其合资兴建的一家空调工厂在土耳其建成,该厂技术设备全部由天津空调公司提供,这是中国空调生产企业首次在境外建厂。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彩电行业生产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过程,提高了彩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一年,中国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决了冰箱行业发泡剂替代难题。家电产品的开发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导作用,许多企业在开发低氟产品、加强电脑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组织的支援下,万宝、海尔、长岭、华意等公司纷纷推出低氟冰箱产品。琴岛海尔集团推出变频式空调。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全国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总体思路和战略。1994年~1996年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小天鹅公司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11月11日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12月5日,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同美国惠而浦电器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这一年,为保护大气臭氧环境而在冰箱行业开展的CFC替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约有30家冰箱、冷柜生产企业获得或申报了蒙特利尔多边基金项目,不少企业推出了无氟或低氟产品。洗衣机行业中,由济南洗衣机厂独家生产滚筒洗衣机的局面已被打破,依靠引进技术,小天鹅、海尔、美菱和兰菊等企业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波轮式洗衣机向大容量发展,容量已达5.5公斤。空调产品日渐成熟,有8家企业年产量超过10万台,名牌产品正在形成。上海日立和沈阳华润两个压缩机项目在这一年投产,使空调主要配套件——空调压缩机的国产化配套能力大大增强。1995年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和电子工业部联合发表公告: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大屏幕彩电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部分产品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3月底在北京开幕的“1995北京国际家电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整体实力。1995年,中国家电制冷CFC替代工作进展迅速,全年家用制冷行业削减ODS物质比例达13.1%。5月,科龙公司宣布,容声全无氟节能冰箱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海尔、长岭、科龙、万宝等公司也已采用替代技术实现批量生产。利用微电脑技术武装家电产品成为潮流,继模糊控制技术成功运用于洗衣机中之后,华日推出了模糊控制智能冰箱。同期,第一台全塑外壳全自动洗衣机、洗衣脱水烘干三合一的滚筒洗衣机在海尔诞生。1996年1月8日,杭州西冷集团撤出“解百”和“新天龙”两大商场,在各方引起极大反响,有媒体用“专业市场和大商场叫板”来报道此事,反映出家电销售业态开始发生变化。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4月,国家“八五”重点特批建设项目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式投产,年产玻壳达到1100万只,产品质量和规模都进入国际前列。7月,TCL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成立了TCL王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TCL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和TCL(香港)电子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先后与黑龙江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西安如意电视机厂、安徽滁州电视机厂联合,组建了康佳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此后,广东惠州TCL集团与河南新乡美乐集团实施资产重组,四川长虹集团与长春电视机厂、南通三环电视机厂开展合作。其他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头也十分明显,科龙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先后在成都、营口建立冰箱生产基地;长岭集团和黄河机器制造厂联合组建长河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江苏黄河纽士威电器公司。

1997年~1999年

1997年2月,中国家电协会再次组团赴“德国科隆家电及用具展览会”参展,成交近5000万美元。这是中国一流家电企业首次在国外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实力。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会有24个省份展团、617个企业参展。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7月28日,国家计委发布了彩电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九五”发展规划目标,宣布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产销量均居世界前三名。10月,中国自主开发设计的首台超大屏幕(87cm)彩电在康佳集团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主持的国家级设计生产定型。11月,16英寸彩色等离子显示屏由电子工业部55所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月,彩虹集团公司生产出中国首批40cm彩色显像管。

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月,中国第一条自主开发设计的超大屏幕背投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投产。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家电企业出口带来压力,但中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许多跨国集团注资中国,第二次合资热潮再度兴起。家电业出现了向IT业注资的现象,成为股市一个新鲜话题。

1999年1月底,14个家电企业在武汉联合发表《自律宣言》,抵制近年来家电市场上出现的乱搞“排行榜”、“市场占有率”等变相评比行为,呼吁有序竞争。7月,“1999家用电器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家电业首次召开该领域的研讨。同月,国家环境护总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签订了《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氟利昂替代广泛商业化障碍消除项目》(GEF项目)。9月,“1999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FC/HCFC替代及节能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家电行业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召开该专题的研讨,标志着中国冰箱、冷柜、冰箱压缩机行业的替代工作已经进入尾声。10月1日起,国家轻工业局禁止生产浴用直排式热水器。年底,“第五次维也纳公约缔约国保护臭氧层会议”以及“第十一届破坏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会议”在北京召开,就保护臭氧层问题签署了《北京宣言》。1999年,信息家电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彩电业密切相关的“机顶盒”产品,可上网的冰箱、微波炉等新产品话题不时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联合开展了农村家电市场调查,农村家电市场备受关注。

2000年

进入新千年之际,一股投资互联网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家电行业表现得甚为积极。海尔、美菱、美的、春兰、TCL、乐华、科龙、小天鹅、长虹等纷纷宣布介入互联网,进军电子商务。新千年的家电价格战如火如荼。3月,海信空调首先降价引发大战;随后,海尔、格力、科龙、美的等6家空调企业组建反价格战联盟。而刚到5月,科龙就宣布大幅下调空调价格,6大空调企业反价格战同盟瓦解,空调价格陷入混战。与此同时,彩电价格也一降再降:6月,康佳、TCL、创维、海信、熊猫等国内9家彩电企业发起首届中国彩电峰会,制定彩电最低零售限价。7月,厦华、熊猫纷纷突破最低限价,彩电联盟不攻自破。8月,规范彩电市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彩电联盟的限价行为与《价格法》相抵触。随后,康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价,彩电价格战愈演越烈。6月,中国9家彩电企业决定联手应诉欧盟反倾销。9月,在上海举行的“2000年中国家电技术大会”在业内引起积极反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00年有23家家电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2001年

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数字电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专项中列入了“数字电视标准研究制定专项”,数字电视标准制定进入实质阶段。

10月,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成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年底,信息产业部召开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会议,成立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工作组。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而且,几乎所有洋品牌开始大幅降价,抢占中国家电市场份额。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信息家电已取得明显进展。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

2002年

2002年中国的家电企业频遭专利之困。3月,以汤姆逊为代表的1C、以飞利浦为代表的3C、以东芝为代表的6C等多家DVD制造商结成联盟,向中国DVD企业索要专利费,继而欧洲汤姆逊要求中国彩电企业支付专利技术费用。3月,信息产业部召开彩电企业座谈会并出台《关于促进我国彩电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彩电行业发展指明道路。国内外彩电品牌开始将经营重心转向高端的平板电视市场。长虹继续打造自己的背投帝国,TCL、创维几乎同时宣布将PDP电视价格大幅下调,随后LG、三星也跟进;液晶电视也不断突破尺寸和价格的极限,上广电宣布制造出40英寸的液晶电视。市场和消费者开始对平板电视高度关注。4月初,“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广会”召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将原有认证制度统一为“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进入统一目录的产品将于2003年5月1日起强制实施CCC认证。2002年,家电行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趋于活跃,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加强,非国有资本显得非常活跃,国有资本在家用电器行业的比例在减少,外资的独资倾向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扩张在加剧。

2003年

2003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家电成本上升。SARS病毒肆虐,引得健康家电风行。5月1日起,根据国家规定,绝大多数家电产品开始实行CCC认证,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未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未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中国彩电在这一年遭受美国反倾销挫折。5月,美国五河电子公司与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及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国际工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向美国出口的彩色电视机的反倾销诉讼。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出口美国对美国彩电产业造成“实质性侵害”做出了肯定性初步裁决。11月,根据初裁结果,国内彩电企业海尔、海信、康佳、创维、长虹、SVA、TCL、厦华等企业的税率为27.94%~78.45%不等。6月,格林柯尔成功入主美菱。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下调了出口退税率。11月,《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实施,将冰箱按能耗分为5个等级。2003年月12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废旧电子电器再生利用分会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浙江省、青岛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试点省市,并且开始着手起草制定《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2004年

中国家电业在2004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并购风潮。3月,南京斯威特集团入主小天鹅集团;9月,斯威特收购小鸭集团洗衣机主业;9月,格力电器收购母公司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持有的下属4家子公司的股权,结束了格力集团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父子之争”;10月,陕西彩虹集团入主厦华电子,新加坡丰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接盘新飞;11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华凌;12月,美的集团收购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股权。这一年,其他方面也并不平静。5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决从中国进口的特定种类彩电确实对美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发布行政命令,开始正式向中国有关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中美反倾销诉讼以中方败诉告终。2月,格力与国美之间的对峙引发国内最大规模家电企业和连锁渠道之间的争战。5月,在“2004年中国国际家电展”上,几乎所有中国主流家电品牌及著名外资品牌同台较量,展示了最先进的家电产品和技术。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并公布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同时在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12月11日,WTO规定的中国零售业保护期结束,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国家对部分进口薄板征收反倾销税,令进口冷轧板价格普涨。2004年家电生产资料供应状况全面紧张,塑料、钢材、铝材、铜材价格全面上升。成本上升、能源紧缺和激烈的竞争让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家电企业明显分化,部分无力维持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

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直接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约升值2%,这一政策及其日后的升值预期令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有些担忧。8月,欧盟WEEE指令生效,对中国家电出口带来新的压力。6月,为应对即将于8月生效的欧盟WEEE指令,“中欧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DVD标准之争愈演愈烈,2月23日,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EVD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然而仍有长虹、夏新宣布支持HD-DVD阵营。5月,蓝光阵营在东京召开第二次全体大会,蓝光阵营的索尼称正在和HD-DVD阵营东芝就新一代光盘标准进行谈判。这一年,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顾雏军受到指控。4月,科龙电器公布了亏损6000万元的2004年年报后,证监会开始对科龙电器立案调查,格林柯尔旗下的五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与其划清界线。科龙于9月被海信收购,美菱于11月被长虹收购。渠道方面,7月,上海永乐收购灿坤国内32家门店,成为与国美、苏宁平起平坐的全国性电器连锁企业,家电连锁企业三强鼎立格局形成。2005年被称为“平板电视年”,平板电视销售开始爆发,进入普及阶段。能效标识管理制定的实施,也让2005年的冰箱、空调市场成为“节能高效”年。前几年历经惨死竞争的空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格力、美的、海尔等主流品牌纷纷扩大生产能力。

2006年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4月,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与数字电视相关的25项电子行业标准,其中包括液晶、等离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阴极射线管、阴极射线管等6项数字电视显示器类高清标准。企业成为国家标准制定的主体,5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家电业公开征集8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此外,一系列家电相关法律法规出台。8月,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草案》并公开征集意见;同月,中国能效标识专家委员会和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立。10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月,第二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出台,洗衣机和单元式空调等将于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1日欧盟RoHS指令正式生效,要求在八类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6种有害物质,并规定了在均质材料中的最高限量。同时,行业整合继续。5月,国际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控股五星电器。7月,国美完成对永乐电器的收购。12月,无锡仲裁委员会裁决南京威斯特集团收购江苏小天鹅集团的行为无效,无锡国资委收回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年底,54款EVD新品上市,EVD产业联盟发表《北京宣言》,宣布“2008年EVD基本替代DVD”。12月20日,GEF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在北京隆重举行总结大会。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经过该项目的实施,中国冰箱产品能效水平提升了28.7%,大大超过了原计划10%的目标。2007年

节能环保成为主题。1月,5部委联合签发的“禁氟令”7月1日正式实施。3月,洗衣机被要求粘贴能源效率标识,否则将不允许上市。同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中国家电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发展。4月,长虹集团与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条本土投资的等离子屏生产线。6月,中国大幅下调家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接近50%。12月,国美电器通过独立第三方,取得了大中电器的独家管理和经营权以及对大中电器股权的独家购买权。12月1日,《平板电视售后服务实施意见》实施。12月底,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为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拟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展开“家电下乡”试点。曾经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白色家电行业,2007年上演了一场翻身大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使2007年家电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及相关产业尤其红火。2008年

1月,“家电下乡”正式启动,海尔、海信、长虹、康佳等品牌成为该计划的首批中标企业。同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发展。1月底,第三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发布,冷水机组、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等五类产品6月1日开始必须粘贴能效等级标识才可以销售。3月,国美电器曲线收购三联商社。4月,《节约能源法》正式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出与之配套的46项国家标准。同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小天鹅。5月,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及其启示(2009-09-24 09:39:14)转载 标签: 家用电器 发展历程 技术委员会 小家电 中国 杂谈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冰箱;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家用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国家成立家用电器工业局,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

1983年,轻工业部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

1987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1988年12月13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1992年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

1993年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

1997年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2007年,节能环保成为主题。

2008年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从中国家电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1、小家电是发展的趋势;

2、节能是发展的趋势;

3、环保是发展的趋势。

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篇5

10092603 夏鹏飞 671926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经过演变和改进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术形式,多以喜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复兴,以及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更有甚者这样认为“一台好的综艺晚会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尤其是小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期间更是涌现出一批大家熟悉并喜爱的小品演员,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小品的内容以及表演方式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面给介绍一下各个时期小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在1984年以前,之所以说这个阶段是萌芽时期、史前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同时,由于在起步阶段,不管是演员的表演还是作品的结构,都是十分不规范的、不成熟的,给人一种非常青涩的感觉。但是,当下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出现时,小品就已经注定了它将在未来的中国文艺舞台上所占据的显赫地位。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卖生豆浆的小姑娘》(1983年,表演者:岳红 从测等),《虎妞、阿Q逛长甸》(1983年,表演者:斯琴高娃 严顺开)、《吃鸡》(198

4年,表演者:王景惠)。

第二阶段:诞生时期。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0年,领军人物:陈佩斯,朱时茂。1984年央视春晚由陈佩斯、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正式宣布了小品的诞生。陈佩斯作为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在电影方面已崭露头角,而朱时茂更是凭借谢晋导演的《牧马人》得到了许多的电影奖项,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两位在电影界都小有成就的演员开始涉足小品,并且取得了不逊于在电影界的成就。尽管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但是由于其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二位的领军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这一时期的小品创作虽比萌芽时期有所进步,但是依然不够成熟,剧本创作还有很多问题。这一时期的小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戏中戏的形式较为多见,《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都是如此,这也是剧本结构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借力电影、话剧等其他文艺形式的表现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吃面条》(1984年)、《拍电影》(1985年)、《羊肉串》(1986年)、《胡椒面》(1989年)、《主角与配角》(1990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

另外,这一阶段以及之前的萌芽阶段,由于小品刚刚起步,所以人们没有苛求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多的只是为了逗乐。但是有些多品也开始关注现实,如:《产房门前》(1987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高兰村等);《芙蓉树下》(1987年

表演者:刘劲、壮丽);戏曲小品《狗娃与黑妞》(1988年

表演者:陈佩斯、小香玉);《懒汉相亲》(1989年

表演者:宋丹丹、雷恪生、赵连甲);《英雄母亲的一天》(1989年 表演者:赵丽蓉、侯耀文);《招聘》(1989年

表演者: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从1990年至1998年,领军人物:黄宏、赵丽蓉。1990年由黄宏等出演的《超生游击队》引起巨大反响,在同一时期,陈佩斯、朱时茂仍在奉献高水平的作品,赵本山开始在小品届攻城略地,赵丽蓉也已经显示了她的超凡魅力,郭达、蔡明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力量……但是,有了《超生游击队》,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这个领军人物的头衔给黄宏。这个小品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其本身独特的幽默性,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对社会特定阶段的特定人群的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使它成为了一个符号,不仅是小品史上的符号,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符号。这也说明,从这一时期开始,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它的教育意义和宣讲意义也开始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小品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自由时期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的限制。其代表作主要有:《超生游击队》(1990年)、《手拉手》(1991年)、《秧歌情》(1992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难兄难弟》(1990年)

表演者:黄宏、严顺开; 《擦皮鞋》(1993年

表演者:黄宏、魏积安);《打扑克》(1994年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一等奖。

表演者:黄宏、侯耀文)。

恐怕只有赵丽蓉老师的作品才会如此频繁地要在表演者之后加上“等”,因为这一时期赵丽蓉的所有作品可以称作是小品中的大片,每个作品都要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来共同表演,足见其在当时小品届的显赫地位。把赵丽蓉当作这一阶段的领军人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作品的丰硕,恰恰相反,其作品数量并不占优势,而在这个阶段能称得上精品的也只有《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记》两个。但是,仅仅凭借这两个作品,加上之前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妈妈的今天》等众多作品对其实力的展现,再加上其年高德劭的独特地位,足以让赵丽蓉成为中国小品届的灵魂人物,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波及到今天。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们在看到赵丽蓉精彩的表演的同时,也看到了她在表演上付出的比他人更多地辛苦。在《如此包装》中练跳舞、在《打工奇遇记》中练书法、在《功夫令》中练功夫,而到了1999年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作品《老将出马》中,又练起了英语,甚至是英文歌。我们看到了老人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认真态度,看到了她对于观众和舞台的无限热爱。仅凭这一点,她就可以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小品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她的这个地位直至今天也无人可以取代。其代表做主要有:《如此包装》(1995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打工奇遇记》(1996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功夫令》(1998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

同时期其他优秀作品有:《相亲》(1990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大米"红高粱》(1990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吴刚);《警察与小偷》(1991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魏积安、蔡明、巩汉林);《小九老乐》(1991年

表演者:赵本山、杨蕾);《我想有个家》(1992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 《妈妈的今天》(1992年)

表演者: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姐夫与小舅子》(1992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张三其人》(1993年)

表演者:严顺开等;《桥》(1993年)

表演者:潘长江、黄晓娟;《哈罗!黄土坡》(1993年

表演者:郭达、蔡明)。第五阶段:成熟阶段,从1998年至今,领军人物:赵本山。这一时期可以被命名为“赵本山时代”。赵本山成为了赵丽蓉后中国小品届的又一个符号式人物。曾有人试图比较赵本山与黄宏谁是中国的小品王,但这显然是不用比较的,赵本山已成为了小品的代名词。许多人每年坚持看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的小品。平心而论,在这些年赵本山的作品中,经常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出现,他甚至在舞台上笑场,而且有时黄宏等人的作品的质量要超过他,但是赵本山却从未让历届春晚小品的一等奖旁落,这体现出了观众对于他的近乎溺爱的喜爱。但不管怎么说,赵本山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其从头到脚、甚至到标志性的帽子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观众欲罢不能。赵本山有着天生的小品天赋,只要他往台上一站,不用说话,观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笑声。而他特有的良好的与观众互动的能力也是他的一大优势,这也让他受观众的溺爱具有了合理性。在这一时期,小品的创作模式、表演模式都已经成熟,但是却陷入了萧条的境地。小品最重要的舞台是春晚。但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春晚越来越多地受到官方的关注。每届春晚的筹备也成为了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所以,这个舞台上的小品越来越注重宣传功能,讽刺功能则越来越淡化,娱乐功能也相对弱化。许多出于宣传目的的应景作品开始出现,春晚小品受到的抨击也越来越多。此外,多年来对于笑料、包袱的挖掘使得笑料资源出现匮乏,因此创作乏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九十年代初期,小品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晚会上遍地开花,而在这一阶段小品则几乎成春晚的专利,其他场合很难再看到高质量的小品作品。其代表作主要有《拜年》(1998年)、《卖拐》(2001年)、《卖车》(2002年)、《心病》(2003年)、《送水工》(2004年

表演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说事儿》(2006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钟点工》(2000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功夫》(2005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同学会》(1999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

同时期其它优秀作品:《王爷与邮差》(1998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回家》(1998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 《老将出马》(1999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 《爱父如爱子》(1999年)

表演者:严顺开、凯丽、王景、李丁花盆》(2002年)

表演者:黄宏、凯丽;《足疗》(2003年)

表演者:黄宏、牛莉、沈畅;《都是亲人》(2003年)

表演者:蔡明、郭达、李文启、刘小梅;《兄弟》(2004年)

表演者:黄宏、程煜;《装修》(2005年)

表演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 《打工幼儿园》(2006年)

表演者:牛群、阎学晶、刘小梅等。

中国小品未来命运将如何

赵本山——“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 “春晚早晚会把小品逼死。”

范伟——“现在表演小品压力特大,怕失去观众,站在台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自信,有几十秒大家不乐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宋丹丹——“小品必然会走下坡路,是不是会灭亡我不知道,小品实在太难了,反正我是提前不演了。” 黄宏——“小品马上要完蛋

说起小品的生命力,全国政协委员黄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他说,小品的创作队伍、表演队伍、理论队伍都没有形成,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写、来演小品,“小品马上要完蛋!”

药品发展历程 篇6

十年磨砺锋自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从无到有,历经磨砺,披荆斩棘,逐步建立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队伍管理,以顽强的毅力攻坚克难,认真履行“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神圣职责,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0年的风雨证明,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是关键时候敢负责任、能打硬仗、经得起考验的队伍。

1991年,全国共有各类药政、药检和药品监督员机构1660个,工作人员只有3466人。到 2006年底,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级行政机构共计2630个、事业单位1000个,全系统行政机构中共下达编制45316名,共有各类检查员12506人,其中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44%,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35%,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67%,以药学、医学、法学和化学为专业背景的人员比重大幅度上升。无论是编制总数、学历层级还是专业素养,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人员素质状况都比以前大幅提升。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之前,整个药品监管队伍人员极少,没有明确的执法理念,更没有一个完整的药品监管体系;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各省、地(市)、县纷纷设立监管机构,人员不断扩充,队伍不断壮大,补充了一批学历较高、专业对口的监督执法人员,逐步形成了药品监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全系统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点工作,把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作为依法监管的基石抓实抓牢。

人员培训 夯实基础

1998年国家药品监管局成立后,面对一支新组建的队伍,如何承担起“保证群众用药安全”的职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学习。为了全面培养新一代药品监管人员,使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监管工作的需要,围绕着药品监管各项工作,国家局在抓人员素质方面明显“提速”,带头举办了多次专项培训班。

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编办、人事部在《关于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各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各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中,具有医药和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本部门编制数的70%。”按当时的保守估计,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的比例大概是50%~60%,不发达地区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大概达到30%~40%。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在岗人员培训,让他们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势等在必行。2002年6月24日,国家局举办了首期地(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培训示范班,47名来自基层的市级局长接受了相关培训。“这次示范班是在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改革取得全面进展的关键时刻举办的。”时任国家药监局副局长的邵明立在开学典礼上说,“基层局的执法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基层监管队伍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将直接影响到全系统的社会形象。你们的责任重于泰山。从今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药品监管队伍来自各个方面,许多同志对药品监管的执法工作还不熟悉,这正是举办培训示范班的初衷。”

同年,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培训示范班也开班授课,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截至2008年11月,已经完成对全国地(市)局长全部培训一遍,同时举办了13期县局局长培训班,而培训内容也从一开始单一的法学基础培训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涉及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等。参加培训的山东省东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营区分局局长牛洪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培训,使我们坚定了信心、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美国FDA曲折发展的百年历程,在看到美国FDA权威和辉煌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他们曾经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其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培训班上,国家局有关司室的领导解答了基层执法实践的难点和模糊问题,对今后的执法监督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队伍素质的加强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由于各地普遍加强药品监管,全国药品市场抽验合格率逐年提升。

正反典型 校正方向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领导下,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把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锐意进取,尽职尽责,不断强化监管,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人物。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放心药,他们不辱使命,与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2002年10月,山西省吕梁地区药监局中阳分局局长高志全在查处一起非法经营药品案件中,严格执法,被人报复杀害,以身殉职,时年38岁。高志全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药监”这一神圣岗位。随后,全国药品监管系统开展向高志全同志学习的活动,英雄的事迹激励着全国监管人员为责任和使命不懈努力。

同样不辱使命的还有云南省宁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陈俊。陈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药品监管事业殚精竭虑,用忠诚诠释了药品监管人员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曾深有感触地说:“自从系统成立以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药品监管队伍的形象在社会上逐渐树立起来,而郑筱萸、曹文庄案件的出现,却令全系统蒙羞。”

2006年至2007年,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齐二药”、“欣弗”等药害事件的出现,以及郑筱萸、曹文庄等人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严重损害了监管队伍形象。痛定思痛,全系统首先端正了监管指导思想,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力图解决好“为谁监管、怎样监管”这个根本问题。

2007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直属单位开展“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整顿机关作风,整改监管工作,重塑队伍形象集中教育活动”,全系统认真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制定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务员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国家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工作做出全面具体的规定。扎实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纠正监管人员违规投资入股医药企业、违规兼职,以及干部配偶、子女违规从业等行为,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落实

我国药品监管队伍建设历经10年的磨砺。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组建相对独立的药品监管队伍;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食品综合监督成为药监系统的职责之一;2008年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重新将国务院直属机构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归卫生部管理。

国家局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江西省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上海、安徽、吉林等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先后制定行政禁令,如《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纪律处理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许多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规章制度。

当年3月,国家局提出了监管工作人员“八条禁令”和廉政工作“五项制度”,一系列有力举措为重塑队伍形象打下了基础。

依法监管 健全制度

2005年11月,邵明立局长在昆明与部分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要求各地在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及时把

工作重心转向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需求上来,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个中心任务落实好。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国家局再次对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提出明确要求,并对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监管理念,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监管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依靠技术支持,实现队伍保障;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饮食药用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各地围绕着如何创新机制,转变监管方式,实施科学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

在2006年第三届基层食品药品监管论坛上,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尹逊华表示,要实现科学监管,就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而社会监督就包括大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大众监督与媒体监督,就要重视与媒体的互动,不要放弃每一次与媒体互动的机会。良好的媒体互动,对我们实现科学监管、强化监管力度、改善公共关系、构建和谐环境、树立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还有一些基层局采取新举措,建立新制度,践行科学监管。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陈常绣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们的“三制”。一是跟踪服务制,即针对行政相对人反映的问题,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到底,查清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给行政相对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二是首问责任制,即来局办事的行政相对人,最先问到的工作人员为第一责任人,无论是否属责任范围,都要热情接待,直到找到主管科室、负责人员为止。三是限时办结制,即将所有办事事项、程序、时限进行公示,并公开承诺,按时办结。对违反“三制”的,要追究有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使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努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在查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事件工作中,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昼夜攻关,仅6天就查清齐二药生产的10毫升规格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非法的二甘醇,江苏省泰兴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仅用一天多时间就抓获了向齐二药销售二甘醇的犯罪嫌疑人,就是有力证明。

机构改革 凤凰涅槃

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就要充分估计食品药品安全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同时,还需要紧密结合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需要,加强对药品行政审批权力和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

针对过去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的审评和审批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运行过程封闭以及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国家局以建立行政审批受理服务中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经过周密的筹备,2006年4月正式启用了“行政审批受理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标准、审批时限、审批经费完全公开,并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和限时办结,行政相对人不用来回多次往返于不同部门;同时,在服务中心还建立了监督机制,实现了对审评审批各个环节办理时限的实时监督。

国家局加快推进药品行政审批改革和加强药品行政执法案件败诉的责任追究,就是突出例子。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国家局制定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案件败诉责任追求办法》,并于2006年4月1日起在全系统试行,这是国家部委中第一个建立行政败诉责任追究制度的部门。

在建立制度约束的同时,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也没有放弃内部改革,不断加强自我监督机制的建设。

2008年9月3日,国家局“三定”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在国家局机构调整方案中,欲突出权力制衡理念:药品的受理、审评、审批三个环节链条分属在不同内设司局,并把部分职能下放到技术中介组织。这些改革体现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改革要求。按方案显示,今后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还将下放到下属事业单位,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药典委员会、药品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审评中心等,国家局作为政府机构不再具体承担。

随着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监管部门的期望更高,任务更加繁重。雄关漫道真如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认真履行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职责,大踏步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海淀驾校发展历程 篇7

1、1985年, 海淀驾校建立。海淀驾校建校初期, 得到了两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成立了北京市第一所汽车教练场, 使驾校社会办学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行业。

2、1986年成立了京北汽车教练场 (现为京海考试场) , 成为北京市第一所训练场, 之后北京相继建立22所训练场。

3、1988年海驾组织编写北京市第一本适合教练场训练、考试《驾驶员操作要领》。

4、1992年参与编写第一套比较系统的驾驶教学大纲, 当时被称为全市驾校行业第一大纲。

5、1993年海淀驾校是全国第一家将计算机计时培训系统引入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的驾校, 荣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颁发的“中华之最”称号, 为北京市交管局车管所在2000年采取计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6、1995年海淀驾校在全市驾校行业第一家成立了汽车俱乐部, 并成为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会员, 建有自己的赛手训练基地。

7、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中, 北京市唯一一家负责培训群众游行彩车方队驾驶员的驾校, 荣获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总指挥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8、2001年8月海淀驾校在全市驾校行业首家通过ISO1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并获得中国、德国、英国证书。

9、2001年11月海淀驾校建成全市驾校行业最大的道路考试场, 占地170亩。

10、2002年8月在全市驾校同行业第一家独家投资建设的超级短道汽车赛车场建成, 占地100亩。

11、2002年、2003年、2004年海淀驾校连续三年承办了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

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 篇8

一、前科学阶段

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目前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对于什么是语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包括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音知识的符号体系去教。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测试中对技巧、技能的考查没有量度依据,测试结果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这个阶段的英语测试方法十分重视语法规则、词形变化和词语的用法,重视书面用语,一般只有笔试,没有口试,没有听力题。命题人不大注意测试的可信性、客观性、科学性之类的问题,不懂得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收集、处理数据。

二、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

20世纪40年以后,以Skinner为首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于是,产生了结构主义教学法,如听说法。在语言测试方法上,汲取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形成了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the 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language testing modern LT phase)。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一系统是可以分解的。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是一个有限的集合,而这些有限集合的成分却可以构成无限集合的句子。所谓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语言中的这些元素并用来生成和理解无限数量的句子的能力。19世纪60年代,Lado在《Language Testing》中就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和文化,认为语言考试可通过说听读写四种方式测试语音、句法、词汇和文化。由于语言是可以分解成元素的,因此可以通过分离式测试来逐项测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元素。分离式测试通常把语言测试按照语言技能分成若干部分,例如听、说、读、写4个部分,分别进行测试。

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语言测试强调口头语言。在教学中,把听说摆在读写之前,在测试中注意给听说技能(尤其是听)一定的比重。分离式测试法认为试题应该每题只考查一个考点,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多为多项选择题)、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错等。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说任何测试只可能是一种随机采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构成语言的全部元素逐一进行测验,而只可能、也只需要进行随机采样,即通过随机采样对全部构成元素的一部分进行测验,然后推断对构成元素全体的掌握程度。由于采用离散题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内考生有可能做大量题目,因此增加了采样的覆盖面。采样量大,信度就高。

三、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阶段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了挑战。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60年代后期,着重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社会语言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1979年J.Oller提出人的语言能力是个整体,语言测试可以通过综合性的完形填空和听写来衡量语言能力,因为这两种形式的测试包含全部或者几乎全部的语言能力。Oller提出了综合式测试法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其主要特点是:1.把听、说、读、写等技能综合起来测试,从而衡量受试者的综合语言能力;2.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测试考生在一定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3.测试题型主要有完形填空、综合改错、听写、口试、作文等。

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测试所应测量的不只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加以测试。于是就出现了交际式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CLT)。但交际法语言测试尚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方式可以采用,但交际法测试提出的一些有关语言交际能力的思想是值得从事语言测试研究的人思考的。

四、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渐得人们的追捧。受此影响,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task-based language assessment,TBLA)随之成为研究热点。与以语言形式或技能为重点的传统语言测试不同的是,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是以任务为核心,测试所要评定的应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然而,设计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如何设计任务,以及如何对应试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评定等,这实际上是语言测试的基本问题,即语言测试测什么及怎么测。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为探究语言测试提供了新的视角,代表了语言测试发展的方向。目前有关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的设计及其构念等问题还没有现成答案,但很多学者已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将其应用或将要用到实际测试中。

五、结束语

语言测试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测试从过去只看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测试到对受试者进行全面的能力测試;其次是测试从假定的、不真实的语言项目到真实并注重语言情景和语言运用。再者,设计和开发测试从原先的只注意到考试内容规范到一致性和有用性原则,从而增强了测试的标准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程度。了解了各个时期语言测试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测试应该测什么、应该怎么测,从而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Wood,R. Assessment and Testing:A Survey of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上一篇:新教师入职培训大纲下一篇:感恩节暖心的文案